<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應城畜牧業十二五規劃

2023-05-17

第一篇:應城畜牧業十二五規劃

應城市“十二五”期間畜牧業發展規劃

為實現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現制定出應城市 “十二五”期間畜牧業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畜牧業發展回顧

(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以及廣大畜牧工作者,圍繞牧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強牧業經濟實力的奮斗目標,采取了一系行之有效的振興畜牧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實現了全市畜牧牧業生產協調、持續、穩定發展,具體有以下特點:

1、畜牧業生產指標穩定增長。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是第四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全市畜牧業各項生產指標增幅較大,按此計劃,預計到2010年,全市生豬存欄38.26萬頭,出欄52.73萬頭,分別比2005年增長28.47%、41.63%;家禽存欄2400萬只,家禽出欄2100萬只, 分別比2005年增長36.12.7%、38.94%;肉類總產量7.5萬噸、蛋類總產量11.8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32.46%、41.2%;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2%,比2005年提高11.7個百分點。

2、規模養殖和無公害生產發展較快。“十一五”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方面抓“鋪天蓋地”,另一方面抓“頂天立地”發展畜牧業的總體戰略部署,我市畜牧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規模養殖比重逐年增加。目前,全市各類規模養殖場戶3000多戶,各類養殖小區總數達到42個,生豬、蛋雞、肉雞的規模飼養的比重分別達到60%、85%、95%。生豬養殖方面,目前,已建成應城市華興養殖場、市永盛畜牧有限公司、市安心畜牧公司、市興力畜牧公司等4個萬頭養豬小區,此外應城市三合毛沖萬頭養豬小區、應城市三合徐周萬頭養豬小區等2個萬頭養豬小區也正在建設中,預計十一五末即可建成投產;家禽養殖方面,目前,已建成四里棚栗樹養雞小區、開發區楊橋養雞小區、城北雷山養雞小區等3個20萬只養雞小區,以及四里棚劉楊養雞小區、四里棚光輝養雞小區、陳河谷楊養雞小區、城北盼盼養雞小區等10個10萬只養雞小區;肉牛養殖方面,已建成了城北茶棚、湯池聯水、楊河彭畈等8個1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此外,在特種畜禽養殖方面,“十一五”期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城北松林崗肉鴿、陳河白鼠、三合野鴨、郎君郎德鵝、城北野豬、陳河獺兔等一批特種畜禽發展也很迅速。在發展規模養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組織企業申報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十一五以來,全市已有8家畜禽養殖企業被農業部命名為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稱號。

3、畜牧業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畜禽良種化水平和種畜禽供種能力明顯提高。我市現有畜禽良種場5個,其中父母代種禽場2個,父母代種豬場3個,年供種禽600萬只,年供種豬1.4萬頭。畜禽人工授精站點網絡已初步形成,共有生豬人工授精站點24個,蛋雞人工授精點2個。生豬、蛋雞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2%、98%;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全市16個辦事處(鎮、場)、1個開發區及1個縣級動物防疫站、1個縣級動物檢疫站均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按要求建設了標準化的實驗室,建立疫情測報點12個,初步形成了市、鎮、村三級動物疫病監控監測網絡體系;畜牧業信息網絡體系初步建立。動物防疫可追溯體系全面實施,畜牧獸醫網、養殖大戶短信平臺全面啟動,為廣大畜牧業生產、經營和管理者提供著優質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務。

4、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支住作用日益顯現。2010年,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42%,牧業增收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60%,養殖業從業人員達9萬人左右?,F代畜牧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拉動了畜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加工、羽毛加工、飼料加工、獸藥經銷及運輸、營銷等

二、三產業的發展,對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社會大局、增加財政收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1、畜產品深加工明顯滯后。“十一五”期間,我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量大幅增長,但目前我市各類畜產品加工企業僅有4個,且都規模小、能力差,絕大多數畜產品都是以最傳統的產品方式進入市場,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差,優質產品形不成品牌效應,優勢產業很難做大做強。

2、畜牧業生產環境仍然落后。近年來,我市畜牧業規?;潭戎鹉晏岣?,但是缺乏先進的養殖模式和良好的生產環境,畜禽糞污處理能力較低,飼養管理粗放,產出功能差,效益低。與現代牧業生產方式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3、畜牧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產加脫節,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4、動物疫病復雜,傳播途徑多,防控難度大。近年來,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也給我市動物防疫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5、基層畜牧服務隊伍薄弱。我市16個辦事處(鎮、場)和1個開發區雖然都設有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但人員編制少、工資待遇低,特別是村一級缺畜牧獸醫服務人員,很難承擔起繁重的畜牧獸醫服務工作任務。

(三)機遇與挑戰十一五期間,我市畜牧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一些方面發展還很滯后,但也給我們今后的發展留下了機遇與挑戰:日益發展的畜禽養殖與滯后的畜產品深加工、各類畜禽養殖補貼與保險等政策的全面實施、落后的草食畜禽發展、融入大武漢以及逐步完善的動物防疫體系等。展望未來五年,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但總體分析,機遇大于挑戰。只要我們因勢利導,抓住機遇,化解困難,開拓創新,就能推進畜牧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十二五”期間的畜牧業發展的總體構想

(一)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以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畜牧業為重點,以實現畜禽養殖方式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標準化、經營方式產業化為方向,充分利用融入武漢城市經濟圈政策的契機,以項目建設帶動基礎設施、龍頭企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以抓大戶、建小區推動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動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建成安全綠色區,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牧業經濟的效益和質量。努力實現大項目建設、畜禽發展總量和畜禽飼養方式轉變的新突破,加快推進畜牧業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加工精深化、防疫法制化、標準國際化進程,快速提高經濟總量,加速提高經濟質量,逐步構建具有我市特色的現代畜牧業新格局。

(二)目標經過五年的發展,把畜牧業建設成為我市農村經濟中規模宏大、優質高效、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主導產業。到2015年,全市畜牧業產值達到26.59億元,年均遞增11.03%,占農業總產值的48%;家禽出籠3423萬只,生豬出欄87萬頭,分別年均遞增12.6%和11.2%;肉、禽蛋產量分別達到12.3萬噸和18.64萬噸,年均遞增11.01 %和11.3%;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到803元,年均遞增 10.3 %。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三)重點任務 1、以特色優勢產業為主的畜牧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不斷優化畜牧業內部結構,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牧業總量明顯提高,基本確立牧業經濟在農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地位。

2、特色優勢畜牧業規模養殖進一步擴大。以抓大戶,建小區為重點,建設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規模經營場戶要達到4350戶,比“十一五”期間增加45%,牧業小區要達65個,增加45%,規模經營數量要達到總量的60%;優質肉牛養殖發展到3萬頭,出欄6萬頭,年遞增17.5%,養蜂發展到15000箱,年遞增長14.5%;養鴿達到150萬只,年遞增14.2%;年出籠兔達到500萬只;養鵝達到450萬只;奶牛達到2000頭,實現我市奶牛養殖零的突破;同時,野鴨、野豬、毫豬、白鼠等野生經濟動物都要有較大發展,形成各具區域特色的生產基地。

3、畜牧業板塊基地建設逐漸完善,布局逐步合理。建立起五大畜禽養殖板塊基地,一是優質水禽養殖基地:漢北河沿線、府河沿線東西汊湖、龍賽湖周邊,城北、四里棚、楊河水庫、塘堰以及三合、田店等地;二是優質蛋雞養殖基地:開發區楊橋村、楊嶺鎮棉田村、城中辦事處寶豐村、城北辦事處雷山村、四里棚辦事處栗樹村、孫熊村、劉楊村、陳河鎮谷楊村;三是優質生豬養殖基地:楊河鎮巡檢村、田店鎮張董村、田店鎮鎮鴨港村、郎君鎮楊大村、四里棚辦事處栗樹村、楊嶺鎮棉田村、祝墩村、楊河鎮劉山村;四是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城北辦事處茶棚村、城中辦事處保豐村、湯池鎮白水村、楊河鎮彭畈村、楊嶺鎮聯水村;五是優質獺兔養殖基地:陳河鎮毛河、汪集、人和、五

七、田店鎮店坡、草山、三合鎮雙墩、兩河、鳳凰山、龔巷、長江埠加工廠、四里棚復興、南垸糧站、天鵝鎮西湖、義河鎮義河、李集、移北、湯池鎮大陳、郎君鎮郎君糧站。

4、建設5個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型經濟發展格局。加大力度,建設龍頭企業,實施龍頭帶動,形成畜產品加工產業群。一是永盛畜牧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欄優質種豬1萬頭、商品肉豬3萬頭的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二是湖北德瑞行和湖北楚香2個禽蛋加工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禽蛋1萬噸、年銷售禽蛋3萬噸的禽蛋加工銷售龍頭企業;三是湖北雪絨城有限公司,建成年出籠商品獺兔400萬只、年加工兔皮400萬張、年加工兔肝400個的獺兔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四是應城市鑫業狼頭鵝養殖基地,建成年出籠肉鵝500萬只,年加工鵝肉1.5萬噸的肉鵝生產加工龍頭企業。

5、建設動物無規定疾病區域,提高防控重大動物疫情的應急能力。全力推進動物無規定疾病區建設,動物防疫冷鏈、動物防疫監測站、測報站、動物防疫物資儲備庫、動物疫情測報網絡建設全面達標;落實動物疫情緊急應急預案制度;強化動物免疫標識制度,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標識佩帶率必須達到100%;建立健全動物養殖檔案;加強產地檢疫、屠宰檢疫、運輸檢疫。全面實施動物防疫檢疫可追溯體系,全面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強化獸藥、飼料管理,建立健全獸藥飼料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和使用登記制度,杜絕有害殘留,確保畜產品安全。

(四)項目支撐

“十二五”期間,擬重點實施16個重大項目,帶動全市畜牧業快速發展,確保全面完成各項規劃任務。

“十一五”期間延續的重大項目8個:

1、獺兔養殖與深加工項目。“十二五”期間,將繼續大力扶持湖北雪絨城有限公司建設的獺兔養殖與深加工項目,一是繼續擴大在陳河、義和等地的商品兔生產基地建設,逐步達到年出欄商品兔400萬只的生產能力;二是完成擬在開發區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的年加工兔皮400張,年屠宰加工鮮兔肉3920噸,精加工兔肝400萬只的屠宰加工生產線,完成項目建設全部內容。項目擬投資1370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著力將應城打造成中南地區獺兔養殖之鄉。

2、應城市鑫業狼頭鵝養殖與深加工項目。繼續支持應城市鑫業狼頭鵝養殖專業合作社完成狼頭鵝養殖與深加工基地建設,達到年出籠肉鵝500萬只,年屠宰加工鵝肉1.5萬噸的生產能力。項目擬投資1200萬元。

3、湖北遠達郎德鵝養殖基地項目。項目擬投資600萬元,“十二五”期間,將全面完成項目建設全部內容,實現年出籠郎德鵝200萬只的生產能力。

4、應城市三合鎮毛沖萬頭養豬場項目。項目擬投資900萬元,建成后實現常年存欄能繁母豬800頭,年出欄商品肉豬1.5萬頭。

5、應城市三合鎮徐周萬頭養殖場項目。項目擬投資1000萬元,建成后實現常年存欄能繁母豬900頭,年出欄商品肉豬1.6萬頭。

6、應城市三合鎮鳳凰山野豬養殖基地項目。繼續大力支持城北長堰堤野豬養殖場在三合鎮鳳凰山投資500萬元建設的萬頭野豬養殖基地項目。

7、應城市畜牧業血防綜合治理項目。“十二五”期間,將繼續加大投入,在天鵝、南垸、義和、陳河等地實施畜牧業血防綜合治理,包括實施家畜圈養、河灘禁牧和以機代牛。重點建設家畜圈舍,改變家畜飼養方式,實行河灘禁牧、家畜圈養等控制疫區血吸蟲病流行措施,讓家畜遠離疫水,避免重復感染,防止病原散播。項目擬投資650萬元。

8、應城市三合鎮金斗水庫野鴨養殖項目。擬投資200萬元,全面完成該項目全部建設內容,建成后達到年出籠野鴨50萬只的規模。

“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的重大項目共8個:

9、應城市永盛畜牧有限責任公司萬頭良種豬基地項目。支持應城市永盛畜牧有限公司建設一個年存欄大約克公豬20頭,杜洛克公豬5頭,長白母豬1500頭(其中后備母豬300頭),年出欄長大二元母豬1萬頭的良種豬生產基地。項目擬投資1200萬元。

10、應城市草山林場百萬只走地雞建設項目。支持應城市華興養殖場在草山林場建設一個年出籠走地雞100萬只的養雞基地。項目擬投資1000萬元。

11、應城市新華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百萬只肉雞養殖項目。項目擬投資400萬元,建成后實現年出籠肉雞120萬只。

12、應城市種禽場改擴建項目。按照蛋雞“153”建設模式,對市種禽場進行全面改造,投資200萬元,建成后實現常年存籠種雞4萬套、蛋雞6萬只的生產能力。

13、千頭肉牛養殖基地項目。著力盤活并扶持城北茶棚肉牛養殖場投資500萬元,改擴建現有肉牛養殖場,實現年出欄肉牛1000頭以上的生產能力。

14、“150”標準化千頭養豬小區項目。投資2500萬元,在陳河、黃難、郎君、東馬坊等8個鄉鎮建設10個“150”標準化千頭豬場,帶動當地養豬業由傳統養殖向標準化養殖發展。

15、“153”標準化蛋雞養殖基地項目。投資1500萬元,在城中、四里棚、城北、楊河、陳河、郎君等地建設10個“153”標準化蛋雞養殖基地。

16、百萬只肉鴿養殖基地項目。投資600萬元,重點支持城北松林崗肉鴿養殖基地改擴建,扶持其研發肉鴿人工孵化技術,使之肉鴿年出籠達到100萬只以上的生產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力度。市委、市政府成立“應城市畜牧大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畜牧大縣創建工作規劃和措施,檢查、督辦創建工作實施情況。各鎮(辦事處、場、開發區)要將畜牧大縣創建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制定本地畜牧業發展規劃、建設方案,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實施,確保畜牧大縣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大合唱、大合干的良好局面。

2、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繼續落實生豬良種補貼、母豬補貼、母豬保險等養殖業優惠措施,對養殖小區和養豬“150”模式,經驗收合格后,市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每個養殖小區獎勵10萬元,每棟“150”模式標準豬舍獎勵0.5萬元。把國家、省專項資金、市撥專項經費與扶貧和農村能源建設等有關資金捆在一起,用于養殖小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各項支農資金、扶貧資金等重點向畜牧業傾斜。各商業銀行要加大對龍頭企業、養殖場、養殖大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國土部門對用于發展畜牧生產用地,一律按農業生產用地管理,優先辦理各項手續;電力部門對畜禽養殖大戶(場)用電實行農業用電收費;交通部門繼續執行綠色通道政策,對運送畜禽產品的車輛免征車輛通行費;保險部門積極為畜禽養殖開展風險保險;畜牧部門對發展畜禽養殖的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提供防疫。對飼養良種母豬的農戶,按中央、省出臺的有關政策,落實母豬養殖保險。

3、加強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推廣和普及畜牧獸醫先進實用技術,將畜牧獸醫實用技術組裝配套,加快推廣應用步伐。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和教學單位聯合開展畜禽新品種(系)培育、疫病防治、畜產品加工、保鮮等關鍵技術協作攻關,力爭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鼓勵支持畜牧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畜牧業科技示范場和科技園區建設,加快科技產業化發展,提高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充分發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的主體作用,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服務組織,支持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

4、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一是按照“動物防疫工作政府負總責,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原則,落實好政府與部門之間的雙向雙軌防疫工作目標責任制。二是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抓好免疫、消毒、監管等措施,確保免疫密度,落實好防疫所需物資和資金,千方百計地保證我市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5、加強執法監督工作力度。堅持“在服務中執法,在執法中服務”的原則,為畜牧業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進一步加強對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畜牧“三法五例”的宣傳培訓工作。二是加大執法監督工作力度。結合畜牧法的貫徹實施,加強種源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管理,保證種源安全。加強對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監管,確保投入品安全,確保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6、加強隊伍建設工作力度。充分發揚“和諧、務實、發展、創新”的八字牧業精神,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重點加強作風、行風和能力建設,加快打造一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要求,盡快完善和規范市、縣動物防疫、動物檢疫、獸藥、草原、飼料、種畜禽監督等牧業執法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為牧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技術保障。

第二篇:云南十二五畜牧業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已經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我國畜牧業主產省之一,已進入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特色畜牧業轉變的發展階段。把我省由畜牧大省發展成為畜牧強省,加快現代特色畜牧業發展進程已成為我省畜牧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為把我省由畜牧大省發展成為畜牧強省,大力推進我省特色現代畜牧業建設,促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省農業廳對“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全省畜牧業發展實際,特進行本規劃研究。

一、“十二五”期間畜牧業回顧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一五”時期,我省畜牧業持續發展,畜產品產量有了顯著提高。2010年,全省畜牧業產值598.14億元,肉類總產量487.47萬噸,蛋類產量36.14萬噸,奶類產量62.79萬噸,都超額完成“十一五”計劃。

1、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

“十一五”期間,我省畜牧業實現了的四個突破:一是肉類總產突破400萬噸,達487萬噸,增187.43萬噸,年均增長10.19%;二是奶類產量突破60萬噸,達62.79萬噸,增30.11萬噸,年均增長13.95%;三是生豬出欄率突破130%,達130.22%,提高16.12個百分點;四是肉蛋奶人均占有量突破100千克,達107.38千克,增29.22千克,年均增長6.56%。畜牧業產值接近600億元,達598億元,比2005年增258.46億元,年均增長11.98%;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41%。我省已成為全國的畜牧業主產省之一,生豬存欄居全國第6位;牛存欄居全國第6位,羊存欄居全國第12位。在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畜牧業生產方式不斷轉變,專業化、規?;潭忍岣?/p>

我省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向專業化、規?;l展,養殖小區的建設大大加速了畜牧業規?;蛯I化的步伐。2010年我省出欄肉豬50 頭以上的戶數出欄豬占全省25.1%,比2005年提高15.4個百分點;出欄肉牛1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出欄肉牛占全省12.9%;出欄羊30只以上的養殖場(戶)出欄羊占全省27.8%;出欄肉雞2000只以上場(戶)出欄肉雞全省67.1%;蛋雞存欄 500只以上的規模飼養戶存欄蛋雞蛋占全省的77.19%,生產雞蛋占全省82.4%;飼養奶牛10頭以上的規模飼養戶飼養奶牛占全省的22.24%,牛奶產量占全省19.9%。畜禽飼養殖規?;?、集約化、標準化的雛形已經形成,傳統畜牧業正逐步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3、優勢產區已經形成

面對新的形勢,我省制定了《云南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加大了對畜牧業優勢區域的扶持,形成了一批產業聚集度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畜牧業優勢產區。形成以曲靖、紅河、昭通、文山、昆明、大理、等6州市為代表的生豬主產區,2009年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分別占全省總量的68.97%和72.02%;以昆明、大理、紅河為中心的奶牛生產區,奶牛飼養量和牛奶產量分別占全省的94.41%和92.26%。以文山、大理、曲靖、昭通市為主的肉牛主產區,黃牛存欄占全省44.53%,牛肉產量占全省51.7%;以曲靖、大理、楚雄、昆明、麗江為主的山羊主產區,山羊存欄占全省63.18%,羊肉產量占全省67.4%;以昆明、玉溪、曲靖、紅河、大理等地為中心的家禽主產區,雞肉、雞蛋產量分別占全省的64.23%和78.96%,畜牧業優勢區域已經形成。

4、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突破。

因看好養殖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的良好前景,全省涌現出各種畜牧產業化經營形式,成為畜牧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把由單家獨戶分散養殖經營的畜牧業,推向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格局。2009年全省上規模的畜牧業龍頭企業達435個,2009年全省共加工肉類35.81萬噸,奶類25.01萬噸,畜產品加工值達389.17億元,帶動了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生豬屠宰1159.55萬頭,火腿加工4.06萬噸;家禽年屠宰加工7565.85萬只;牛屠宰加工87.73萬頭,羊屠宰加工170.96萬只。畜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規?;?、標準化生產,帶動了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5、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我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央擴大內需的歷史機遇,大幅度增加了畜牧業投入,實施了一批畜牧獸醫重大建設項目。十一五期間是云南畜牧業投入最多的時期。一是中央畜牧業建設投資增長幅度較大。建設了一批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生豬和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天然草原退牧還草項目、石漠化治理、動物防疫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血吸蟲病防治工程等。二是省級財政對畜牧業的投入保持了平穩增長。這些資金主要用于畜牧業產業化、畜牧科技研究和推廣、疫病防治、畜禽標準化基地建設、飼草飼料基地建設、品種資源保護等方面,對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也從培植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高度,逐年加大對畜牧業的支持力度。三是社會資金投資畜牧業大幅度增加。一些從事礦業、建筑的民營企業看好畜牧業,投資畜牧業,對我省畜牧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投入的增加,改善了畜牧業基礎設施,穩定了科技隊伍,強化了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促進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我省畜牧業保持又快又好發展起到了保證作用。

6、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成效明顯

我省是我國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間開展了大規模的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檳榔江水牛、蘭坪烏骨綿羊等18個品種新發現的遺傳資源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列入全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達到11類56個品種。為我促進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在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堅持保護、選育、利用相結合,以利用促選育、以選育促保護的工作方針,十一五期間采取保護區、種畜禽場保種與群眾保種相結合的方法,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加強瀕危畜禽品種的本品種選育,按畜禽品種保護類型,分不同層次開展工作,重點對列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的9個品種和檳榔江水牛、云南鵝等品種加強保種場(資源場)、保護區建設,進行原地保護,避免了優良畜禽遺傳物種的消失,使一些地方品種的生產性能和種質特性得到了提高,種群規模和數量逐年增加,在畜牧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取得明顯成效。

各級堅持把疫病防治作為加快畜牧業發展重中之重的措施來抓,切實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制定并實施了《云南省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積極爭取資金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動物疫病防治的手段和能力明顯提高;切實加大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強化疫情監測與處置,嚴格實施強制免疫,在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同時,常規疫病和專項病的防治工作力度得到加強。豬瘟等常規疫病免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切實加強流通環節監管,不斷擴大產地檢疫、屠宰檢疫范圍,實行嚴格的引種審核和檢疫制度;切實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省級和各州、市、縣分別組建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所,縣鄉獸醫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各級動物防疫機構和防疫隊伍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加強;切實加強對防控工作的指導,使我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發病數及其造成的損失明顯降低,牛結核、布氏菌病、血吸蟲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監測與防治初見成效,發病率和發病區域明顯減少,確保了省內未出現重大動物疫病的暴發和流行,畜禽死亡率控制在了較低水平。

8、畜牧業科技推廣向縱深發展

各地堅持以畜禽良種推廣為突破口,不斷深化科學養畜實用技術推廣。特別是實施了生豬、奶牛(奶水牛)、肉牛良種補貼項目,加強人工授精技術推廣,還結合云南實際,重點推廣了生豬、奶牛、肉牛和肉羊標準化生產技術,引導畜牧業向品種良種化、技術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產品規格化發展。2010年,全省推廣生豬雜交改良,580.99萬窩,其中人工授精364.54萬窩;推廣良種禽2.3億只,比上年增15.02%,其中省內自給0.78億只,比上年增14.7%;完成牛凍改75.36萬頭,同比增8.38%,其中黃牛凍改46.07萬頭,水牛凍改17萬頭,奶牛凍改12.3萬頭,分別增長9.65%、4.8%、9.04%;推廣良種蜂31.35萬群,比上年增5.2%;其中中蜂改良20.14萬群,比上年增3.8%。豬瘟免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茖W養畜技術對畜牧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二)我省畜牧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1、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

我省的能繁母豬年提供出欄的肉豬只有10.35頭,全國平均為14頭,丹麥已達到20頭;父母代肉種雞年提供的商品雞苗不到100羽,而國內多數場已達到125羽,國外有的場到140羽左右。我省出欄牛平均胴體重為102公斤,全國平均為147公斤,世界平均為199公斤,美國達到305公斤。不僅種畜禽提供的商品數量低,而且個體產肉量也較低。

2、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省耕地資源稀缺,但耗糧高的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仍高達81%,遠高于全國60%的水平,草食家畜特別是牛羊肉的比重僅占7.8%,遠低于世界平均26.3%的水平;我省肉蛋奶產量的比例為100 : 37:15,奶類產量明顯偏低。 畜產品質量不高,名、優、特產品數量不足。瘦肉型豬所占的比重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量仍然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優質禽肉,特別是一些具有獨特風味的地方性產品供不應求;目前我省由于牛肉生產的品種參差不齊,有的屬于土種牛,有的屬于引進品種與本地牛的雜交后代,也有部分屬于淘汰的役用牛,在產肉性能、生長速度、肉質、飼料轉化率方面,與專用肉牛品種有明顯差距,導致我省牛肉檔次提升難度很大,大多屬于中低檔次,優質牛肉和高檔牛肉的產量較少,比較效益低,制約了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

3、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和省加大了投入力度,加上市場看好,促進了云南省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民營企業紛紛投資建設種畜禽場,使種畜禽場數量不斷增加,飼養規模逐步擴大,供種能力和供種質量穩步提高,并逐步向規?;?,良種化方向發展。但由于基礎太差,投入不足,已經建成的種畜禽場普遍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原種場一擴繁場一商品場的良種繁育體系結構層次不明,布局不合理,分工不明確,供種質量不高,體系不配套等問題。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和畜牧業生產發展不平衡,導致我省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發展也不平衡,一是畜種之間的不平衡,我省種豬場建設相對較多,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豬價大幅上漲,加上國家在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投入增加,各地紛紛投資建設種豬場,使豬良種繁育體系大大加強。而種牛、種羊和種禽場建設相對滯后,除牛由于大力推廣細管凍精,可以基本滿足改良工作需要外,種羊、種禽等供種能力嚴重不足。由于缺少優質種羊,農民自選、自繁、自用低劣品種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品種退化。由于種禽供種能力嚴重不足,每年需要從省外調進大量的禽苗,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帶來的疫情隱患。二是地域之間的不平衡。我省種畜禽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昆明、曲靖、玉溪等州市,而其他州市則很少,即使有,規模也很小,甚至還有州市種畜禽場還是空白。

由于種畜禽場普遍存在規模小,實行多品種混養,設施簡陋,設備匱乏,技術力量薄弱,選育和繁育手段落后等問題,多數沒有開展育種工作的能力。種畜禽場還沒有成為育種工作的主體,有計劃的選育工作基本沒有開展。已開展育種工作也只重視采取雜交育成等方式培育新品種,開展引進品種的選育提高或參加全國性育種協作組的很少。普遍存在重引進輕選育的現象,導致出現“引種一維持一退化一再引種”的惡性循環,導致種畜禽質量難以提高,只有耗費大量的資金頻繁調進種畜禽。

4、生產方式落后,標準化、規?;B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我省畜禽養殖仍以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分散的生產具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難以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行業內的協調和調控。據統計,2010年我省出欄肉豬50 頭規模戶出欄豬數占全省出欄數的25%,全國平均水平為60%;全省出欄肉牛1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出欄肉牛只占全省的12.9%;全省出欄羊30只以上的養殖場(戶)出欄羊只占全省27.8%。這種以分散養殖為主的傳統落后的飼養方式,不僅難以保證畜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糞污進行有效處理,更難以保證畜產品安全。同時,由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畜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沒有充分發育,現有的一些合作組織也沒有自己創辦的、利益聯系緊密的加工企業,養殖者在產業鏈中處于高風險、低收益的弱勢地位,難以從流通加工環節中分享更多利益,在價格市場波動時,農民很容易遭受打擊。

5、產業化水平低

養殖業龍頭企業有所壯大和發展,涌現出一批畜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仍然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小、檔次低,加工增值少;產品質量不高、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差,管理落后,市場競爭力不強,科技和制度創新能力不足;一體化、集團化程度不高、品牌少,知名度低等弱點。

6、動物防疫形勢依然嚴峻。

隨著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畜牧業規?;?、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動物疫病已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重大障礙。近年來國內局部地區重大動物疫情仍然時有發生;周邊國家動物疫情依然存在,對我省形成了很大威脅。目前,我省動物疫病預測預報體系還不健全,動物防疫監督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畜產品藥物殘留監測體系不健全,疫病撲滅缺乏足夠物質保障等問題,各類藥物、化學物質、激素殘留和污染對畜產品衛生質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影響了畜產品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依然嚴峻的動物防疫形勢與未來畜牧業發展以及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要求極不適應,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7、服務體系和隊伍建設薄弱

基層畜牧科技推廣機構基礎設施較為脆弱,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我省鄉鎮畜牧科技推廣機構現有基礎設施多建于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建設標準偏低,絕大部分是舊房,50%以上是危房,30%的機構租用辦公用房,89%的機構無試驗示范基地,75%的機構沒有交通工具,57%的機構沒有技術推廣及辦公必備儀器設備。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鶎有竽量萍纪茝V機構面對著廣大農村和農民,加之我省特殊的高原山區地理交通條件和生產工作環境,基層農技人員工作環境仍然比較艱苦。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投入,使各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大大加強,但在畜牧科技推廣體系上基本沒有投入。隨著獸醫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畜牧獸醫站都分成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衛生監督所、畜牧(改良站、草山飼料)站等機構,機構分設后,原有的資產,特別是實驗室儀器設備、工作用車等基本都是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所購置,畜牧(改良站、草山飼料)站等機構基本沒有實驗室,更沒有儀器設備,影響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8、資金投入不足,而且分散

多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我省在畜牧業方面的投入在保持了較高水平,但結構不合理。由于動物防疫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動物防疫,用于發展生產的資金十分有限。由于各地財政普遍困難,省級有限的畜牧業發展資金要既要考慮產業發展,又要考慮平衡,面面俱到,導致資金安排分散,難以集中有限的資金,突出發展重點,做到重點投資,重點發展。

二、發展環境分析

(一)云南具有發展特色畜牧業的比較優勢和潛力

具有獨具特色的立體氣候,適宜各種作物、牧草和畜禽的生長繁衍。

1、具有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

椐近年來開展的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全省有14類183個具有肉質好、耐粗飼、抗逆性強等特點的畜禽遺傳資源(不含引進品種)。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中的畜禽遺傳資源有56個;烏金豬(大河豬)、撒壩豬、滇南小耳豬、藏豬、西雙版納斗雞、茶花雞、圭山山羊、宏水牛、獨龍牛(大額牛)等9個畜禽遺傳資源列入2001年“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08年以來,檳榔江水牛、蘭坪烏骨綿羊等17個畜禽遺傳資源通過國家鑒定。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是發展特色畜牧業,開發特色畜產品重要的物質基礎。

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我省畜牧業資源,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結合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培育出新麗江馬、云南48-50支半細毛羊、大河烏豬、滇撒豬配套系、滇陸豬等新品種(配套系)。先后從國外引進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優良畜禽品種,如杜洛克、長白、約克等瘦肉型豬;1996年以來,省政府又投巨資,先后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引進良種肉牛362頭建立了西門塔爾、短角牛和婆羅門三個純種牛場,從澳大利亞引進波爾山羊、薩能羊、努比山羊等優良品種,已經廣泛應用于我省畜禽品種改良,提高了畜禽生產性能,加快了良種化進程。

2、牲畜飼養量大

2010年全省牲畜存欄5943萬頭(只),其中生豬存欄3697萬頭,居全國第5位,牛存欄976萬頭,居全國第6位;水牛存欄317萬頭,居全國第二位;羊存欄1093萬只,居全國第12位。肉牛、肉羊在東南亞市場極具競爭力;由于氣候十分適合發展奶牛、奶水牛業,而且奶水牛業發展在品種改良、規模飼養和水牛奶加工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有希望發展成為南方重要的奶源基地,并走向面向南亞、東南亞。

3、飼草飼料資源豐富

云南四季如春,水熱光照充足,適宜牧草生長,全省有11個草原類,占全國草原類的61%,150多個草原型。有天然草地1531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8.86%),居全國第7位,位居南方省區之首。其中宜牧草地1193萬公頃,占草地面積的77%,理論產草量55億噸,相當于870萬個黃牛單位。已采集到的草地植物中有各種草原植物199科,4958種,其中飼用植物有3200多種可供牲畜食用,其中常見植物1500種,優質飼用植物500—800種;還有1600萬噸農作物秸稈可供開發利用。

云南礦物和維生素飼料資源也很豐富,是全國飼料級磷酸氫鈣的重要生產供應基地;全省每年用于飼料的糧食約150萬噸,每年約有糠麩164萬噸,餅粕20萬噸,農作物秸稈2000萬噸,薯類160萬噸。

(二)具有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位優勢。 隨著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和農產品零關稅的逐步實施,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水、陸、空)為云南畜產品的外銷提供了無限的便利。為畜產品進入東南亞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空間,有利于提高云南畜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一是區位條件優越。云南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處在擁有33.6億人口的中國、東南亞、南亞三大市場結合部,向東可與珠三角、長三角相連,向北可通向四川和中國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過建設中的泛亞鐵路東、中、西三線直達東南亞國家的河內、曼谷、新加坡和仰光,向西可經緬甸皎漂、孟加拉吉大港溝通印度洋,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中心樞紐,是我國不繞經馬六甲海峽通往南亞、中亞、印度洋,進入歐洲、非洲最便捷的陸上通道。背靠大西南,與中西部的廣大經濟腹地相連,是泛珠區域走向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陸上通道??梢詮年懮蠝贤ㄖ袊?、東南亞和南亞三大市場。地理區位最優、面臨市場最廣、與東盟及南亞和中東國家互補性最強。獨特的區位優勢,奠定了云南在中國西部特別是大西南對外開放格局中的經濟戰略地位,成為大西南對外開放走向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沿岸的門戶和通道。

二是與鄰國關系穩定。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在文化等方面具有諸多共同點和關聯性,相互交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多年來,云南省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同周邊各國建立了密切的、相互信賴的合作關系。

三是對外連通條件大為改善。近年來,我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以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為主體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建設。目前,云南通向中西部的7條省際干線高等級公路、8條干線鐵路,以及經云南通往邊境地區的4條干線公路和4條干線鐵路均已列入國家中長期規劃,正加緊建設或提升改造,全程1800多公里的昆曼高速公路全面貫通,騰沖—緬甸密支那高等級公路已通車,全省通往國內城市和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航空網絡基本形成,大大提升了云南與國內外市場間的通達能力。

四是與東南亞、南亞的經濟互補性強。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在發展階段、資源條件、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消費水平等多方面,有著相當明顯的互補性。比如:云南與東南亞國家在能源、礦產、林業、農業、旅游資源稟賦和經濟技術互補性強,通過關稅減讓,將為相關農業企業在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如畜產品、水果、蔬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出口機遇,為云南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

(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為畜牧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黨的十七大和十一五期間每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畜牧業在今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發展畜牧業已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穩定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目前,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畜牧業的支持力度,不僅出臺了許多加速畜牧業發展的政策,而且加大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為我國未來畜牧業的持續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今后十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經濟綜合實力上一個大臺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基地,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臺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在具體措施方面明確提出,首先要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我省畜牧業的發展將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隨著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我省經濟將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將大幅度提高,進而對全省畜產品消費形成巨大的拉動作用。二是立足于我省的資源優勢,通過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和石漠化治理,既可使我省草原生產力得到提高,草食畜和奶類生產加快;又可大大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這將對全省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共云南省委八屆九次全委會提出了“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教育現代化‘四輪驅動’,加快推進兩強一堡’(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戰略的步伐”的目標與舉措,把農業產業化提到加快推進云南“兩強一堡”戰略的高度。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加快推進云南“兩強一堡”戰略“四輪驅動”之首。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在云南考察工作時提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國發[2011]11號),明確提出要依托國際大通道,優化產業布局,將云南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外向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我國重要的出口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生物產業基地;推進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態建設、水土保持和重點區域石漠化治理,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把云南建成我國重要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綱領性文件,對于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攬現代畜牧業發展,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以提高資源利用率、良種化、標準化、規?;?、產業化和農民組織化水平為主攻方向,進一步穩定生豬生產,加快肉牛、肉羊、奶業和特色禽發展,突出抓好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牧業標準化規模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加工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著力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優化結構和布局,集約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減少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加快畜牧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的現代化,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畜牧業數量、質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長,把畜牧業和農村的發展真正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加快云南特色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促使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邁進。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導向的原則

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品牌意識,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堅持政府引導,建立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培育推廣適銷對路的畜禽品種,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養殖效益。

2、堅持突出重點,發揮區域優勢原則

尊重科學規律,從實際出發,緊緊圍繞我省畜牧業產業優勢區域,緊緊圍繞主導畜種和產品的發展,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扶持發展與畜牧業生產相配套的加工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畜牧業發展格局。

3、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統一規劃、重點建設、草畜配套、加強管理、追求效益”的方針,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人工種草,推行糧草輪作,加大配合飼料、青貯和秸稈氨化為主的飼料資源開發和推廣力度,實現綜合利用,全面發展。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技術創新,建立科技興牧創新機制,增加科技投入。要注重良種選育,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提高良種普及率;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建立試驗示范基地,輻射帶動生產,促進畜牧業生產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轉變,畜產品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5、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品原則

我省由于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多樣性,畜禽遺傳資源豐富,有很多畜禽遺傳資源可以開發出既有特色、又有較好經濟效益的產品滿足市場需要。在加強雜交改良利用的同時,要加強對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重視對我省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選育和提高,實施開發式保種,以開發促保種,以保種促開發,開發出具有云南特色的畜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提高養殖效益。

6、轉變生產方式,產業化經營原則

堅持大力扶持規模養殖,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鼓勵開發一批質優、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具有一定規模的畜產品品牌產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現代營銷理念,打造畜產品“名、特、優”品牌,努力提高名牌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發展目標

加快發展我省現代畜牧業,著力從六方面提升畜牧業水平:一是提升良種化水平。良種化率提高5%以上,全省建成比較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二是提升規?;?。畜禽規?;a、產業化經營明顯提高。三是提升標準化水平。主要畜產品生產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重點規模養殖場達到標準化生產并實現豬肉質量可追溯。四是提升組織化水平。全省農民合作組織增加=。五是提升產業化水平。重點龍頭企業,按國家標準組織生產,使產品質量水平安全水平明顯提高。六是提升疫病防控水平。完善省、市(州)和縣動物疫病診斷、監測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我省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七是提升科技水平。畜牧業整體科技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八是畜牧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生產與生態更加和諧;九是畜牧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明顯增加,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畜牧業現代化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使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邁進。

1、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

到2015年,全省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6150萬頭、450萬頭、1100萬只和3.3億只,年均遞增率分別為5.74%、7.52%、10.13%和7.34%;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600萬噸(其中:豬肉520萬噸,牛肉68萬噸,羊肉23萬噸,禽肉55萬噸)、50萬噸、150.7萬噸,年遞增4.24%、6.71%和19.14%。

2、畜牧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牛羊等草食家畜占肉類總產的比重不斷上升,達到25%。

3、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明顯提高

標準化規?;B殖程度進一步提高,豬、牛、羊和家禽的規?;B殖率分別達到35%、30%、40%和80%。主要畜產品生產基本實現依據標準生產,重點規模養殖企業達到標準化生產并實現豬肉質量可追溯。

4、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的數量和深加工能力不斷增加,肉類、奶類的深加工能力分別達到60萬噸和100萬噸。畜禽深加工產品比重大幅度上升,到2015年實際加工量占出欄量的比重達到45%。

5、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

初步建立科學高效的動物疫情預警預報、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突發動物疫情應急處置、動物防疫監督以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制,全面提升我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管理能力。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合格率由75%提高到90%;產地檢疫率保持100%;建立可追溯體系,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產地認定達100%;市場獸藥抽檢合格率由75%提高到90%。

四、畜牧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一)發展方向

要按照畜禽品種優良化,養殖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質量安全化,防疫體系網絡化等現代畜牧業基本特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畜牧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畜牧業,用現代產業體系鞏固畜牧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畜牧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畜牧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畜牧業。促進采取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手段,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二)發展重點

1、穩定發展生豬。

從提高質量衛生安全和生產水平入手,積極發展規?;?、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實施生豬百萬工程,搞好加工,提高附加值,實現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不斷開拓生豬外銷市場。

2、加快肉牛、肉羊業發展。

要立足肉牛、肉羊資源優勢,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產經驗,從加強肉牛、肉羊品種改良入手,以肉牛雜交繁育、肉羊本品種選育和雜交繁育技術、標準化肉牛、肉羊生產技術為核心,著力研究與開發高檔牛肉、肥羔生產技術,積極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大力推廣舍飼育肥技術,提高生產能力,提高牛羊肉占肉類總產比重,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實現肉牛、肉羊產業化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3、突出發展奶業,特別是奶水牛業。

充分發揮云南發展奶業的氣候、生態環境、土地、飼料和奶畜資源優勢,合理布局,加速荷斯坦奶牛發展,大力發展奶水牛業,加快奶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牦牛和奶山羊標準化優質奶源基地建設,使奶業成為云南農業的支柱產業。以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橋頭堡戰略的實施為契機,加大科技對奶業的支撐,加快奶畜遺傳改良進展,提高優質飼草飼料種植、加工和利用技術水平,提高疫病防治凈化能力,建立完善奶制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加速奶業現代化進程,確保奶制品的質量與安全,努力提高乳品加工企業的新產品研發創新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實現云南奶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逐步使云南成為中國南方鮮奶供應基地,面向東南亞的重要奶制品出口基地。

4、加快特色禽發展。

要在實現我省肉雞、蛋雞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基本配套,進一步提高禽苗自給率,大力發展標準化、規?;?、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礎上,蛋雞著重于提高單產,增加經濟效益;肉禽生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廣外來良種和地方良種,特別是根據市場及區域優勢,加強獨具特色的地方優良家禽開發,積極發展鴨、鵝及特禽生產,加快優質肉用家禽的發展,形成區域特色。

5、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

立足我省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堅持保種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在確定保護品種、保護場點和保護規模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加強保種場、保護區建設,加大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力度;科研、生產和推廣相結合,加強畜禽遺傳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開發特色畜產品,提高畜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推進全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進程,達到保用并舉、以用促保的目的。

6、鼓勵發展養蜂、養兔業。 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蜜源及中蜂資源,注重質量效益,建設特色蜂產品基地,推進養蜂業產業化經營,把中蜂產業打造成為我省的又一特色品牌,促進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鼓勵發展肉兔、獺兔養殖。

五、畜牧業發展的區域布局和重大項目

(一)區域布局

要發揮我省各地區域比較優勢,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進一步提升各地各具特色的畜產品集中生產區的優勢,加速全省畜牧業區域化進程。

1、標準化生產基地區域布局。 1)生豬

生豬生產以生豬主產區曲靖、紅河、昭通、文山、昆明、大理等6州市部分養豬水平較高的縣市和規模養殖和生產水平較高的玉溪市為重點,兼顧其它縣市規模養殖和生產水平較高的,建設30個標準化生豬生產基地。 2)優質奶源基地區域布局

(1)荷斯坦奶牛。荷斯坦奶牛養殖基地重點發展以嵩明、宜良、石林、晉寧、彌勒、個舊、陸良、通海、麒麟為主的滇東、滇中片區和以劍川、洱源、大理、賓川、祥云、南澗、巍山、永平、隆陽為主滇西兩個片區,輻射帶動楚雄、臨滄、昭通和麗江等中等城市周邊市縣。

(2)奶水牛。重點發展以德宏州的盈江縣、隴川縣、潞西市、梁河縣,保山市的騰沖縣、昌寧縣,大理州的巍山縣、鶴慶縣、賓川縣等縣市滇西北片區,文山州的廣南縣、富寧縣、邱北縣和馬關縣,紅河州的蒙自縣、建水縣、彌勒縣、瀘西縣以及北部曲靖市的師宗縣、沾益縣等滇東片區。

以騰沖為中心,重點發展檳榔江水牛良種選育和擴繁,并向周邊縣市擴展。以檳榔江水牛為主,兼顧摩拉、尼里水牛,在臨滄、普洱、西雙版納州的滇西南和昆明、玉溪、楚雄等滇中片區建設重點雜交改良區域,雜交改良本地水牛。

(3)奶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在紅河、思茅以北和德宏以東,海拔1400m以上的地區均可用奶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對云南黃牛及其西門塔爾雜交牛進行雜交改良,重點優先在改良基礎較好的大理、昭通、曲靖、文山和昆明等州市推廣奶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并逐步向楚雄、保山、麗江州市,以及紅河和臨滄北部縣市輻射,全面推開奶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雜交改良工作,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培育云南省奶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

(4)牦牛。以滇西北的香格里拉、德欽,怒江州和麗江的玉龍縣、寧蒗縣海拔1800m以上牦牛主要生產區域作為重點,開展雜交改良和科學飼養,逐步提高產奶量,滿足民族地區需要。 (5)奶山羊。奶山羊以圭山山脈一帶的石林、宜良、陸良、瀘西和彌勒等為重點發展區域,并逐步向周邊縣市發展。 3)標準化肉牛生產基地

以肉牛主產區文山、大理、曲靖、昭通市為重點,兼顧其它肉牛資源和改良基礎較好的縣市,建設35個標準化肉牛生產基地。 4)標準化肉羊生產基地區域布局

以山羊主產區曲靖、大理、楚雄、昆明、麗江為重點,兼顧肉羊存欄量大,資源條件較好的縣市,同時兼顧綿羊生產,特別是云南48-50支半細毛羊,建設25個標準化肉羊生產基地。 5)特色禽生產基地

以家禽主產區昆明、玉溪、曲靖、紅河、大理等地為重點,兼顧家禽生產水平較高,特別是有進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地方家禽品種的縣市,建設20個特色禽生產基地。

(二)重大項目

1、畜禽良種工程建設

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的影響范圍廣,技術含量高,投入大,又涉及到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一項基礎性和社會性的事業。今后5年內的主要任務是逐步建成原種場-擴繁場-商品種畜禽場、各縣市種公豬站、豬人工授精站點、牛凍改站點等組成的科學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成一批畜禽保種區、保種場、基因庫;建設以省種畜生產性能測定站為主體的種畜禽性能測定體系;建成一批種畜禽質量檢測站。通過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良種覆蓋率,增加優質畜產品產量。

2015年前要重點完成小哨畜牧城建設、大理家畜繁育指導站搬遷擴建;5年內培育出3-5個家畜家禽新品種(系),并通過農業部新品種審定;每個畜禽品種扶持建立2—3個具有新品種開發能力,推廣輻射能力,市場競爭力的大型畜禽良種企業集團,特別要培育出1-2個通過農業部審核的生豬核心育種場,到2015年,畜禽育種公司性質的良種企業集團達到10個左右。建成畜禽資源場(保種場)97個、基因庫1個、標準化種公豬站80個、標準化豬人工授精站點500個、標準化牛凍改站點500個、建成省級種豬、種牛、種羊和種禽生產性能測定和質量檢測中心各一個。使生豬良種供應能力提高10%;肉牛良種供應能力提高30%;奶牛良種供應能力提高50%。

2、動物保護工程建設

加強動物疫病控制,減少藥物殘留,是提高畜產品質量,保證人民身體健康,促進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針對獸醫基礎薄弱的現狀,要重點加強動物疫病診斷監測系統、動物疫苗及其保存運輸冷鏈系統、動物防疫監督和獸藥監察及殘留檢測系統建設。一是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2015年完成縣級防控中心建設。二是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改造、儀器設備更新。三是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重點構建通信保障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四是動物衛生執法監督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以及建設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畜禽標識信息識讀系統。五是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重點建設縣級病死動物及其產品收集站點以及16個病死動物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場。加大財政防疫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組織好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疫病的重點防治,使重大動物疫病在國內得到有效控制,動物發病率、死亡率有明顯下降,動物疫病控制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3、飼料安全工程建設

重點加強飼料監測體系建設,鞏固完善省級飼料質量檢測機構;建立州市飼料質量監測預報網絡;建設飼料標準試驗和飼料安全評價基地。通過飼料安全工程的建設,到2015年,使我省飼料產品的合格率達到95%以上,添加劑和預混料合格率保持在90%左右,違禁藥物檢出率在5%以下。

4、奶業發展工程建設

適當引進國外驗證高產荷斯坦奶牛、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優良品種和從國外引進凍精、胚胎相結合,加強檳榔江水牛的選育擴繁,全面提高高產奶牛、奶水牛核心群和種公牛質量,重點支持云南省凍精站和檳榔江水牛良種繁育場改擴建、大理州家畜繁育指導站搬遷擴,改造擴建種牛舍,更新和購置凍精生產設備、液氮罐以及凍精質量檢測、糞污處理設施等,提高種公牛質量和細管凍精生產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服務能力,每年生產荷斯坦奶牛凍精50萬劑,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凍精70萬劑,奶水牛凍精200萬劑,滿足每年改良26萬頭荷斯坦奶牛、40-50萬頭水牛、35萬頭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凍精的需要;建立優質奶源基地(包括荷斯坦奶牛、奶水牛、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奶山羊)50個,大力提高現有奶畜的個體生產能力;在奶源基地縣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基地縣,重點建設飼養規模在100-500頭產奶牛的飼養小區800個,支持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水電路、糞污處理、擠奶設施設備、防疫設施、全混合日糧 (TMR)設施建設,推進規?;膛pB殖場CAP認證,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在全省奶業主產區建設5個奶畜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通過建設實驗室,購置測試儀器設備,加強人員培訓、軟件開發等,建立由政府主導、行業協會和奶牛參與的奶牛性能測定機制,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行種公牛后裔測定,良種登記,普及生產性能記錄與評價系統;強化奶業發展服務體系建設,引進國外優良種公牛和胚胎,建立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站,完善乳品質量檢測體系,鼓勵大型乳品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科技研發創新中心。推廣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術,全面提高良種化程度。

5、標準化規模養殖工程建設

以奶牛、生豬、家禽為重點,到2015年,在全省建設3300個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其中年出欄1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1500個,飼養100頭奶牛規模養殖場800個,年出欄100頭肉牛、500只肉羊規模養殖場各500個。主要在現代飼養設備、糞污處理設施設備、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等3方面進行扶持,實現布局合理、建筑規范、裝備現代、清潔生產、管理科學,擴大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目的。

為確保人畜健康和畜產品安全,發展循環經濟,對全省1000個規?;笄蒿曫B小區(場)進行環境治理,每年完成20%。對實行以下三種糞污治理模式的規模養殖場給予設施設備建設和改造支持。田園利用模式建設內容包括明溝改暗溝、糞便發酵池、三級沉降池等;沼氣工程模式建設內容包括發酵池、貯氣柜、排污暗溝、鍋爐房、水泵、攪拌設備、自動進出料設備、沼氣凈化設備等;環保型模式建設內容包括建設排污暗溝、發酵車間、發酵槽、集污池、調節池、高效厭氧池等。支持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建設生物有機肥生產。

6、草地保護與建設工程

“十二五”期間,重點加強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草原生態建設。5年內通過人工種草、飛播種草、改良草地、圍欄草地、毒雜草危害治理等措施,達到治理“三化”草地1000萬畝的目的。二是優質牧草種子繁殖基地建設。5年內要完成5個(1萬畝)牧草種子原基地建設與20個(20萬畝)良種擴繁基地建設,保護500萬份優質牧草種質資源、篩選培育50個優良品種;三是加強草地動態監測與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方面的工作。四是加強石漠化治理。五是加強退耕還林后續工程建設。七是加強農田種草工作,每年推廣農田種草90萬畝。

7、畜牧業信息化建設

按照農業信息化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畜牧業信息化,使之成為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畜牧業生產管理系統、畜產品市場經濟信息體系、草地信息、種畜禽信息、疫病信息、飼料信息、獸藥信息、技術推廣信息、畜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專業人才管理、國際畜牧業信息等十個信息系統,開展畜牧業信息服務。引進和開發各種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制定畜牧業信息收集、發布的技術規程和指標體系;建立畜牧業綜合信息數據庫,定期采集、處理、發布各種畜牧業信息。

8、畜產品出口保障體系建設

為推進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戰略的實施和促進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要按照國際動物衛生質量標準要求和南亞、東南亞市場需求建設畜產品出口基地。一是加強動物防疫、畜產品衛生質量監督檢測、畜禽良種結構調整以及以優質肉牛、肉羊和牛奶等畜產品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立和完善行業動物衛生質量保障體系;三是制定有關法規標準,在項目區消滅和凈化規定的動物疫病,飼料、獸藥殘留等衛生指標達到國際標準。通過在這些區域調整畜禽品種結構、強化疫病防治、飼料和獸藥使用監督管理工作,對畜牧業生產實行全程監管,全面提高畜產品衛生質量,提高我省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出口基地的“示范”和“窗口”作用,促進畜牧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六、畜牧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確保計劃順利實施

各級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切實加強領導,創新云南發展思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畜牧業發展提出的要求以及我國畜牧業所具有的優勢,各級政府要高度認識畜牧業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的特殊地位,加強領導,用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去指導、組織和推動畜牧業發展,以政策和投入為重點,協調管理,產、加、銷緊密結合,從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促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提高畜牧業產業經營水平、增強科技支撐、創新組織形式、加強畜產品安全等入手,盡快使畜牧業成為當地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畜牧業的現代化,推動我省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變,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深入貫徹落實各項國家和省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支持與保護。落實畜牧良種工程、畜牧良種補貼、牧業機械補貼、重大疫病防治和撲殺補貼、母畜保險政策、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各級財政要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同時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投資畜牧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強對畜禽養殖農戶信貸支持和畜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貼息,擴大飼養規模,提高飼養條件,為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要改革和完善國家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嚴格審批,強化監督,引入競爭機制,對條件成熟的項目實行公開招標制,保證項目資金的合理使用,提高投資效益。

貫徹落實畜禽養殖用地視為農業用地政策,建立完善在規?;B殖場(小區)和家庭牧場建設用地鼓勵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相關環保及清潔生產等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畜牧業產地環境監測體系,及時監督和跟蹤規劃實施后的環境效果。

(三)積極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各地政府和畜牧部門要對產業化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龍頭企業,在信貸、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在基地建設、原料采購、設備引進、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扶持。引導具有實力的畜牧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逐步形成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的產業集團和不同層次的龍頭企業群體。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規范產業化各利益主體之間的行為準則,真正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爭取上市融資,增加龍頭企業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圍繞我省畜牧業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根據市場需求發展保鮮肉和方便肉制品。擴大加工規模,提高產品檔次,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外銷出口,提高畜產品附加值和畜牧業綜合效益。畜產品加工企業要著力做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產品配送網絡、供求信息渠道,擴大經銷商隊伍,積極構建企業的規模優勢、管理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實現經營市場化、管理科學化、運營資本化的目標,使體制創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大力推進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將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飼養與社會化大市場的有效連接,建立與養殖戶緊密連接的經濟共同體,使廣大養殖戶不僅能在生產領域獲得收入,而且在加工和流通領域也能得到適當收益。

(四)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我省在未來幾年應向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行傾斜政策,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的畜禽良種龍頭企業。堅持引種、培育、推廣相結合,做好良種的擴繁和推廣工作。加強培育特色、優質、高效、抗逆性強,具有知識產權和云南特色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各地要為民營企業進入畜禽良種產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進一步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和省級重點原種場、品種資源保種場、種公牛站、種畜禽場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畜禽種業集團,努力推動全省畜禽良種產業化進程,促進畜牧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五)強化產業支撐能力建設。

深化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鄉鎮畜牧獸醫公益性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強人員培訓,創新體制機制,提高基層隊伍服務能力。建立和健全畜牧業科技示范推廣體系,加強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抓好實用科技的普及推廣,大力提高基層技術推廣人員和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使畜牧業的持續發展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培育多元化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服務體系。組建不同畜種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技術體系,著力提升畜牧技術推廣、動物防疫、動物衛生監督、獸藥飼料監管、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等技術支撐水平。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提高飼料飼草、獸藥、畜牧機械等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供應能力,夯實畜牧業發展基礎。

(六)大力開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

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要進一步發揮標準化規模養殖在規范畜牧業生產、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大力開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在場址布局、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規定,并按程序組織生產。要圍繞重點環節,著力于標準的制修訂、實施與推廣,達到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

要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高效畜禽良種,品種來源清楚、檢疫合格,實現畜禽品種良種化;養殖場選址布局應科學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飼養與環境控制設備等生產設施設備滿足標準化生產的需要,實現養殖設施化;落實畜禽養殖場和小區備案制度,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飼料,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有關規定,實現生產規范化;完善防疫設施,健全防疫制度,加強動物防疫條件審查,有效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實現防疫制度化;畜禽糞污處理方法得當,設施齊全且運轉正常,達到相關排放標準,實現糞污處理無害化或資源化利用;依照《畜牧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投入品使用,畜禽養殖檔案建立和畜禽標識使用實施有效監管,從源頭上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監管常態化。各地要建立健全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強關鍵技術培訓與指導,加快相關標準的推廣應用步伐,著力提升畜禽標準化生產水平。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盡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七)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 強化對動物疫病監控,加強畜禽疫病快速診斷和監測技術推廣和獸藥殘留檢測監測,保障畜產品安全。重點抓好種畜禽場、大中型規模養殖場、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動物疫病監測和產品質量監控,建立產品安全的把關、溯源、設限和布控體系。強化畜禽養殖規模場(小區)動物疫病的防控能力。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流通環節的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加強畜產品及其投入品的監管。重點落實源頭治理,市場監督等措施,繼續加大畜牧投入品專項整治力度,對養殖、加工、流通實行全程監測。推行《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和《獸藥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加強獸藥質量監管和獸藥殘留監控。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除在養殖環節加大力度外,重點加強對畜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質量監控。

(八)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草地資源保護

立足于我省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以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建立符合云南畜牧業生產實際的畜禽品種資源的有效保護及合理利用的體系為目的,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堅持保種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針,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實行建立基因庫、保種場、保種戶相結合,教學、科研和生產相結合,在確定保護品種、保護場點和保護規模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主要畜禽品種資源的良種登記和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加大瀕危動物品種資源的保護力度,強化法制管理,推進全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進程,達到保用并舉、以用促保的目的。

要建立保種技術隊伍,配套運用原產地、異地、活體、冷凍保存等保種技術,爭取建設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建立和完善一批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基本達到每個列入保護名錄的品種都有一個保種場,有一個保護區,使我省主要畜禽品種資源基本得到保護。建立地方畜禽品種資源創新利用體系,對列入保護目錄的畜禽遺傳資源制定保護措施,逐步實現瀕危地方畜禽品種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達到保種基本要求。建立地方畜禽種質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窘⒑屯晟屏腥胧〖壭笄葸z傳保護目錄的品種動態監測體系,通過良種登記和遺傳評估,對特定基因性狀進行跟蹤評價,隨時掌握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建立畜禽種質資源信息網絡體系。以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為基本單元,建立起品種資源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及社會化利用。建立地方畜禽品種產業化開發體系。以地方畜禽品種核心群為依托,建立擴繁群,形成生產群;確定特色產品生產模式,開展開發利用,逐漸實現地方畜禽品種保護開發的產業化。建立地方畜禽品種保護開發投入體系。制定優惠政策,爭取中央、省級財政列出專項資金用于保種補貼,多方面融資,確定承擔保護開發企業,建立有效的保護、選育、開發、利用機制,逐步使保種工作得到良性循環,滿足市場現實和長遠需求。建立地方畜禽品種科技開發體系。搞好科學研究、技術推廣、人員培訓、建立完善的畜禽品種保護開發科技體系和人才隊伍。

(九)加強畜牧業生產信息的分析和預警

在健全畜牧業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建立準確、可靠的基礎數據采集系統,加強定點跟蹤調查,加強對產業趨勢、供求變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預測,定期進行信息發布和預警,實現對市場變化、疫病流行、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有效預警預報,強化宏觀調控和風險控制,使養殖戶及時了解統

一、權威的市場信息,指導廣大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引導合理出欄,促進均衡上市,化解養殖戶可能遇到的生產和經營風險。

第三篇:平涼市崆峒區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畜牧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崆峒區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關于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相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把牛產業發展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按照“四個一”(人均1頭牛、1畝草、1畝果菜、戶均輸出1個勞動力)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狠抓肉牛產業集約化經營,著力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實施了“萬千百十”規模養牛工程,大力培育專業村、專業大戶和集約化養殖小區,擴大養殖總量;建辦了一批拉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完善活畜、屠宰、肉食、皮毛等專業市場體系??偨Y近幾年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區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區肉牛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川區加工、商貿的區域化布局。南部山區肉牛繁育帶,主要包括麻武、大寨、上楊、峽門等鄉鎮;北部塬區肉牛育肥帶,主要包括西陽、大秦、寨河、白廟、香蓮、草峰、索羅七個鄉(鎮)及安國、柳湖、四十鋪、白水、花所涇河北岸幾個村莊;城郊已形成肉牛屠宰,畜產品精深加工、商貿帶;川區的安國、崆峒、柳湖、四十鋪、白水、花所312國道沿線的村社以奶牛養殖為重點。

二是肉牛產業規模迅速擴張。依托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世行貸款肉牛產業化、國家級秸稈養牛示范、牛羊大縣建設等項目,重點實施了肉牛產業“萬千百十”工程。預計“十一五”末,全區建成肉牛養殖萬頭鄉11個、千頭村75個、建成千頭養殖場14個、百頭場(小區)44個、10頭以上養牛大戶2875戶。屆時,全區肉牛飼養量將達到35.8萬頭;存欄16.4萬頭,出欄19.4萬頭,其中自繁出欄11.6萬頭,占出欄總量的60%,短育出欄7.8萬頭,占出欄總量的40%。

三是飼草利用率顯著提高。近些年崆峒區狠抓了以紫花苜蓿飼用玉米和復種禾草為主的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努力擴大種植面積,飼草料面積已達到50萬畝,為肉牛產業的規?;l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玉米秸稈利用方面,全區已建成各類大中型青貯窖34.1萬立方米,年可青貯玉米秸稈24萬噸,另外通過堆貯、袋貯、飼草料加工企業年利用等其他方式,使全區年利用玉米秸稈達到了26萬噸,玉米秸稈利用率達到73%。

四是肉牛產業效益快速提升。我區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思路,圍繞產業發展,做強龍頭企業、做深產品加工、做優產業品牌。共建成肉牛加工型龍頭企業38家,固定資產總值達到4.2億元,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藥、冷凍儲藏6大門類,年銷售總收入達到8.9億元,輻射帶動農戶5.25萬戶。福利制革廠瞄準技術前沿,引進意大利先進設備,建成了雙百萬高檔牛羊鞋面革、犢牛皮革、漆皮革等生產線,開發80多個品種120多個花色,年銷售收入達3億元以上,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鞋面革生產企業,進入全國鄉鎮企業500強之列;景興和西開牧業公司生產的高檔分割牛肉填補了全省牛肉精細分割的空白。“隴上明珠”、“雅虎”、“景興”等品牌已進入省級和國家級知名品牌行列。通過骨干龍頭企業帶動,崆峒區初步形成了全省乃至陜甘寧三省(區)最大的牛產品加工集中區。

五是肉牛產業品牌效應日趨明顯。充分利用畜牧中心、動物監督所和國家級疫情測報站建在我區的優勢,健全了區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科技服務,為畜牧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堅持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加大品種改良、飼料科學配制、短期育肥、疫病防治、青貯氨化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引進、推廣南德溫、西門塔爾等5個優良品種,科技對肉牛產業的貢獻

率達到45%。從生產、加工和市場等環節嚴格按照“平涼紅牛”飼養管理技術規范、高檔牛肉生產技術規程等8個地方標準,進行質量監督,確保了“平涼紅牛”皮質厚、韌度強、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營養豐富,提高了“平涼紅牛”核心競爭力,唱響了“平涼紅牛”品牌。

六是肉牛產業營銷網絡不斷完善。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完善“隴東旱碼頭”商貿功能,利用民間資本扶持建成活畜、屠宰、肉食、皮毛等功能完善的專業市場15處,年交易肉牛20萬頭、原皮60萬張,形成了西到新疆、青海,北到寧夏、內蒙,輻射東南沿海的交易網絡,與“華安”、“雨潤”、“福成”等國內馳名食品集團建立了長期業務關系,走出了一條內聯外銷的新路子。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地和其他行業產業化成功經驗,先后組建肉牛飼養協會、經紀人和銷售協會15個,充分發揮協會“中介”作用,使肉牛生產與市場需求實現了有效對接,較好地解決了肉牛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正在籌建的隴東活畜交易市場,建成后必將極大的提升我區畜產品“旱碼頭”的地位。

總之,我區牛產業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業規模和設施已經齊備,繁殖、育肥、屠宰、加工的產業分工已然明晰。具備了向深層次、規?;?、高效益、產業化發展的條件。

二、發展方向

1、指導思想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和工業化理念發展肉牛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疫病防治為保障,扶持龍頭為突破,大力發展優質雜交肉牛生產,加快推進肉牛產業生產基地化、基地建設規?;?、規模養殖園區化、園區生產標準化發展進程,提升肉牛產業規?;?、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加速做強做大肉牛產業。以項目為支撐,狠抓產業關鍵環節,提升開發檔次,努力實施無公害化生產,爭創精品名牌,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建立種、養、加、貿一體化有機高效運行的產業鏈,把崆峒區建成全省最大的優質肉牛產銷基地之一,為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提供產業支撐。

2、總體布局

按照“產業生產基地化、基地建設規?;?、規模養殖園區化、園區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將南部山區和北部塬區建成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將城郊建成加工、商貿基地,將川區建成奶牛養殖基地,最終實現全區整體推進。

1、南部山區黃牛繁育區,包括麻武、大寨、上楊、峽門等鄉鎮,全面普及凍配技術,除口糧田外全部分年度退耕還草。

2、北部塬區肉牛育肥帶,包括西陽、大秦、寨河、白廟、香蓮、草峰、索羅七鄉(鎮)及涇河北岸有條件的村社,退耕種草,普及秸稈青貯、暖棚養畜、優質肉牛生產等實用技術;以白廟、大秦、寨河3鄉及白水鎮涇河以北5村為重點建立優質肉牛育肥區。

3、城郊突出肉牛屠宰,肉、骨、皮、鮮奶等畜產品精深加工,延深肉牛產業鏈條,完善畜產品商貿流通體系。

4、川區以奶牛養殖為重點。

3、規劃目標

到2015年,全區肉牛飼養量達到42萬頭,年出欄25萬頭; 建成萬頭養牛鄉15個,千頭養牛村80個,百頭以上規模養牛場80個,10頭以上養牛大戶3500戶,現價牧業產值達到6億元,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400元。

三、主要措施及重點項目

1、抓好兩個基地建設 ,進一步夯實開發基礎。

一是飼草料生產基地。進一步調整種植業結構,在穩定糧田面積的前提下,通過退耕還草政策的落實,在南部山區和北部塬區擴大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種草面積,全區苜蓿留床面積達到30萬畝;通過全覆蓋地膜玉米的推廣,全區糧飼兼用玉米達到30萬畝,確保草畜平衡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大青貯窖修建扶持力度,組建飼草青貯專業隊,提高農作物秸稈轉化利用率,秸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二是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堅持農戶繁育、育肥場集中育肥的方向,擴大群體規模,提高優質高檔肉牛的比例。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扶持等方式,引導農戶擴大基礎母牛飼養量,加快良種牛繁育速度。協助育肥場理順經營機制,籌措經營資金,提高經營水平,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在重點扶持景興、雄風等現有肉牛育肥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在17個鄉鎮新建高標準規?;馀S蕡?,為加工高檔牛肉提供充足的優質牛源。

2、加強項目及企業建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新上一批能夠帶動我區牛產業開發向縱深發展的龍頭企業及項目,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重點在高檔牛肉、熟肉制品、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藥品、明膠、奶制品方面取得新突破。依托龍頭企業和畜牧項目加速我區肉牛產業的發展。

(1) 基礎母牛保護項目。該項目主要是通過政府財政補貼、重點畜牧項目傾斜、良種肉牛改良等措施鼓勵養殖戶增加基礎母牛存欄,最終達到提升全區養牛業整體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

(2)良種改良體系建設項目。根據全區肉牛發展現狀,在全區布點建設肉牛凍配改良點。以區畜牧技術服務中心站點為中樞,以鄉村改良點為分支,最終形成全區的肉牛改良網。

(3)綠色養殖示范推廣項目。新建飼草種植基地60萬畝;新建種草-養牛-沼氣-氣渣還田循環型示范養殖戶300戶;新建和擴建6個標準化綠色肉牛小區;爭取新建骨制品、牛血生化制藥、飼草料加工和有機肥無害化處理廠各一座;新建大型畜產品交易市場一處;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

(4)高檔牛肉生產項目。依靠景興.安格斯10萬頭和西開牧業5萬頭肉牛屠宰分割生產線,生產高檔分割牛肉,拓寬銷售渠道,使企業滿負荷生產,建成隴東高檔優質牛肉屠宰加工中心。

(5)肉食品加工項目。進一步壯大凱灃牛肉罐頭生產線,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同時,積極創

造條件,拓展低溫牛肉食品加工渠道。

(6)革制品加工項目。完善峽門制革廠現有的生產能力,積極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經營水平,完善污水處理,建設皮件、汽車座墊、皮包、皮箱等高檔革制品生產線,使皮革加工再上新檔次。

(7)生化藥品生產項目。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一批有實力、基礎雄厚的大中型企業來我區投資建廠,利用肉牛副產品提制凝血酶、胸腺肽等高科技生化藥品,建設生化制藥生產線。

(8)飼料加工項目。新上萬噸粉狀配合飼料和20萬噸的秸稈、草料草粕生產線各1條。

(9)動物防疫和產品安全體系。建立和完善全區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重點完善更新區級獸醫疫病診斷實驗室、獸藥檢驗室的檢驗設備;新建區級飼料質量檢驗室、畜產品安全監測中心;完善畜產品安全監測站以及17個鄉站的業務用房,增強區、鄉、村三級對動物疫病的防疫和畜產品安全監測的服務能力,保障了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

3、健全市場體系,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大市場的概念,整合現有市場資源,以擴大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不斷完善市場網絡,擴大產品銷售。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升市場的規模和檔次。健全區內三級市場體系,在對現有皮毛、活畜、屠宰、肉類等市場整合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化、標準化的要求,新建一處包括熟肉制品、革制品等10個交易區和畜產品貿易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運輸服務、管理服務中心的大型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使其成為西部最大的畜產品貿易中心。二是以提高產品輻射面和市場占有率為目標,積極拓寬國內外市場。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媒介和各種會展,多渠道宣傳“平涼紅牛”,提高品牌知名度。在鞏固好現有20多個省市區固定銷售渠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產品的國內市場覆蓋面和銷售率。同時,幫助龍頭企業改進加工工藝,以國家和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積極申請自主出口權。三是加強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注冊商標知識產權的保護,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規范市場經營秩序,以優質的服務、良好的環境塑造市場新形象,進一步增強牛產業中心的聚合輻射能力。

4、實施名牌戰略,擴大品牌效應。對已經形成的 “雅虎”、“隴上明珠”牌皮革、“景興”牌油茶等省內品牌,進一步鞏固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知名度,爭得全國著名商標,同時,注冊和實施“平涼紅牛”品牌,將我區牛產業推向全國。其他產品都要按照無公害畜產品的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爭創更多的品牌。

5、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按照市場機制,建設以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政府相關經濟部門為依托,以民間專業協會為補充的產業服務體系。一是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大力發展企業帶動下的專業協會和養殖合作社,培育和壯大非政府服務組織。二是鄉站建設。依托項目,改善鄉站設施和設備落后的狀況,通過培訓著力提高現有人員技術服務素質,為畜牧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三是利用好國家級疫情測報站建在我區的優勢,建立健全三級防疫網絡。

第四篇: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農牧業發展計劃

一、發展目標

——糧食等主要農畜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2015年,全區耕地面積保持在1億畝以上,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糧食生產能力達到450億斤以上。肉、奶、絨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270萬噸、1100萬噸和8000噸左右。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2015年達到1400億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達到50%,突出發展農區畜牧業,穩定發展草原畜牧業。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品種的種植比重達到76%,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產業化帶動農牧戶達到70%。

——農牧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到2015年,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75%。農村牧區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信息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區農田草牧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00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250萬畝。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重點區域布局

(一)河套—土默川平原農牧業主產區 包括磴口縣、臨河區、五原縣、杭錦后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九原區、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縣、達拉特旗、杭錦旗等12個旗縣區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黃河南岸地區。

進一步加大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推廣農牧業綜合配套技術,發展節水型現代農牧業。種植業重點發展以玉米、小麥為主的糧食生產和以向日葵為主的油料生產,積極發展城郊型蔬菜、瓜果產業。養殖業要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發展以奶牛、肉羊為主的農區畜牧業,提高畜牧業占農業經濟的比重。

(二)西遼河流域農牧業主產區

包括扎魯特旗、科左中旗、開魯縣、科左后旗、科爾沁區、奈曼旗、庫倫旗、敖漢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松山區、翁牛特旗、阿魯克爾沁旗、巴林左旗、克什克騰旗、林西縣、巴林右旗、元寶山區等18個旗縣的西遼河沖積、洪積平原地區。

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重點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種植業重點發展高產、優質、專用玉米和綠色有機雜糧雜豆,大力發展以城郊村、城邊村、公路干線沿線村屯為主的設施農業,大力發展以肉牛、奶牛、肉羊、生豬和禽類(肉鴨、羽鵝)為主的畜牧業。大力發展農牧業產業化,建設綠色產品基地,創建名優農畜產品品牌。

(三)大興安嶺東麓農牧業發展帶 包括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突泉縣、科右中旗等8個旗縣市的嫩江西岸地區。該區域降水充裕,土壤肥沃,是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大興安嶺東麓主要發展高油大豆和優質強筋小麥,大興安嶺東南麓集中發展高油大豆、玉米、馬鈴薯和特色雜糧雜豆。加強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利用農作物副產品和人工種草,發展農區畜牧業。在林區以森林生態保護為先,積極發展林業特色產業,促進林區產業轉型。

(四)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發展帶

包括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正藍旗、正鑲白旗和錫林浩特市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區。

呼倫貝爾市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是我區草原牧區的主體,也是世界上典型草原分布最為集中,最為廣大的地區。通過科學利用得天獨厚的天然草原,嚴格實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大力發展肉羊、肉牛等綠色草原畜牧業,努力形成草原生態保護、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穩定增收的科學發展態勢。

(五)陰山北麓農牧業發展帶

包括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南部、武川縣、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卓資縣、涼城縣、四子王旗南部的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地區。 陰山北麓及其山間低山丘陵地區的旱作農業區,因地制宜,加強旱作節水改造,種植特而專、精而美的馬鈴薯、莜麥、小米等小雜糧。通過專業服務公司、行業協會、農民經紀人的培育,提高組織化、市場化水平。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提升科技貢獻率,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著力打造和培育品牌,進一步提高品牌效應,提高附加值。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 (一)健全種養業體系

穩步推進糧食產業發展。依托河套平原及大興安嶺嶺北的優質小麥生產優勢區域、西遼河流域及沿黃灌區的優質玉米生產優勢區域、大興安嶺東南的優質大豆和水稻生產優勢區域、中西部丘陵旱作區的優質馬鈴薯和綠色雜糧雜豆生產優勢區域,以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沿黃灌區的33個糧食生產旗縣為重點,推進新增百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通過改善基礎、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防災能力等措施,不斷增強生產能力。“十二五”期間,我區穩定1億畝以上的耕地和8000萬畝以上的糧食種植面積,使單產由2010年的523.3斤/畝,提高到540斤/畝以上,建設國家糧食安全和生產基地。

著力發展畜牧業。充分發揮我區畜牧業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穩定發展草原畜牧業,積極打造畜牧業綠色品牌,進一步確立畜牧業的主導地位。大力實施百萬肉牛、百萬奶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創建工程,以提高牲畜個體生產性能為重點,在全區逐步建立優勢肉牛、奶牛和肉羊生產基地,實行規?;a,標準化管理。調整畜群品種結構,大力推廣生長快、肉質好、飼料利用效率高的肉牛、肉羊等優良品種。堅持草原畜牧業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現代化家庭牧場和聯戶家庭牧場,建設草原畜牧業綠色品牌產業基地;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建設基本草牧場,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工程,突出提質增效,以調整優化畜群結構、建設標準化畜群為重點,改良牲畜品種,提高優良畜種比例,推廣應用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圍繞自治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按照科學開發利用的思路,各地區依托資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草沙產業。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以農牧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建立多元化的林草沙產業基地建設體系。結合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和項目,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草牧場和耕地使用權流轉,建立林草沙產業生產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使林草沙產業成為自治區經濟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依托我區西遼河、嫩江、額爾古納、黃河等流域豐富的水域和優越的環境條件,重點建設湖泊水庫優質水產品增養殖產業帶、池塘名特優魚類養殖產業帶、鹽堿水域鹽湖生物養殖產業帶。積極推進水產健康養殖行動,加大漁業增殖放流力度,建設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池塘現代產業園區和螺旋藻工廠化養殖園區,提升我區漁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到2015年,力爭使我區漁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由0.8%提高到1%;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6萬噸,其中,無公害、綠色、有機優質水產品量達到商品量的70%。

(二)優化農牧業結構

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繼續發展優質、高產、安全、生態農產品。發揮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生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鞏固和提高糧油、菜薯、飼草飼料等主導產業,打造多元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推進優勢產業相對集中開發,實現區域化、規?;?、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發展,逐步實現縣域、地域標準化生產整體推進的目標,促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重點生產區域。優先發展我區具有比較優勢的優質玉米、高油大豆、強中筋小麥、專用馬鈴薯等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增加優質飼草種植面積,突出抓好蔬菜、瓜果、中藥材、雜糧雜豆、花卉等具有較強區域優勢和競爭力的特色種植業發展。

積極發展農區畜牧業。發展現代畜牧業,繼續提高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以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為目標,充分利用農區、半農半牧區飼草料豐富的有利條件,促進種養結合,農牧互補,依托自治區肉、奶、絨品牌優勢,加快發展奶、肉、絨等特色畜牧業。優化品種,著力提高畜牧業良種化、標準化、規?;?、產業化水平,切實保障動物衛生安全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推進現代畜牧經濟發展。圍繞推進農區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引導農民為養而種,為我區畜牧業提供優質牧草和飼料。

(三)提升農牧業產業化水平

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堅持以新型工業化、市場化引領和帶動農牧業產業化,繼續打造“綠色牌”、“草原牌”,做大做強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生產型企業向復合經營型企業轉變。支持一批骨干企業實施聯合、兼并、重組,大范圍整合資源和生產要素,推動優勢龍頭企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繼續鞏固壯大乳、肉、絨、糧油、蔬菜加工等現有龍頭企業,不斷引進和培育新的龍頭企業,加快馬鈴薯、皮、毛等大宗農畜產品深加工。2015年力爭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00億元,完成增加值1456億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層次和水平。

建設農牧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和成本優勢,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推進現代農牧業向標準化、規?;?、社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引導優勢農畜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逐步形成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和基地。建設一批規模大、集中連片的優勢農畜產品產業帶和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初具規模和水平的專業蘇木鄉鎮、專業嘎查村,推進規?;?、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繼續抓好現代農牧業示范工程,穩步擴大示范點范圍,加快推進玉米、馬鈴薯、奶牛、肉牛、肉羊、生豬等優勢產業帶建設。結合我區優勢農畜產品產業帶建設和龍頭企業加工需要,新建200個各具特色、與龍頭企業聯系緊密的專業化、規?;?、集約化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設施種植業。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進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市場開發,加快擴大設施種植業的規模,提高設施種植業經營水平和質量效益。進一步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周邊大城市對接,積極開展區域合作,推進綠色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設施蔬菜、設施瓜果、設施食用菌三大產業。其中主要以設施蔬菜為主,積極推進結構調整,突出區域特色和規模優勢,優化整合各種資源,重點打造東部設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中東部環京設施基地、中西部環城設施基地、西部出口設施基地等具有區域特色的四大設施生產基地。到2015年全區設施蔬菜面積由2010年的130萬畝增長到300萬畝左右。

設施養殖業。以推進標準化圈舍建設、改造和老舊池塘改造為重點,著力引導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突出抓好養殖場畜禽水產良種、飼料供給、動物防疫、養殖技術和環保措施等關鍵環節。提高養殖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逐步從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的庭院模式向規模養殖的園區模式轉變。調整優化乳制品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強化生產企業內部管理,進一步提升整體競爭力;奶業長效管理機制和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全面推進肉羊、肉牛、生豬和禽等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2015年全區100頭以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奶牛比重達到60%以上,全區規模養殖場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平均單產水平提高到6噸以上。

休閑農牧業。充分開發和利用我區草原文化、民族特色和綠色農牧業等豐富資源,加快發展休閑農牧業。通過開展示范旗縣、示范點等活動,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產業升級,使休閑農牧業成為加快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的新型產業。

(四)加強農牧業基礎建設

加強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大力推進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嫩江—遼河流域、河套­—土默川平原等重點農耕區結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等工程項目,突出農田林網建設;在陰山北麓等農牧交錯帶積極推進旱作農業示范工程,突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促進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黃土丘陵區、大興安嶺東麓黑土區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突出水土保持林建設,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繼續落實基本草原保護、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三項制度。水土條件好的地區繼續推行輪牧補貼試點并逐步推廣;生態退化比較嚴重區域有計劃地實施階段禁牧休牧;生態極度惡化地區繼續組織實施異地扶貧移民、邊境生態移民和移民擴鎮等項目,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保障草原畜牧業的穩定發展。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舉、防汛抗旱并重,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加強黃河、嫩江、遼河等大江大河治理,積極推進錫林郭勒盟供水工程、引綽濟遼和三座店引調水工程等大中型水資源配置與調蓄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農牧業。一是嫩江和海拉爾河流域。重點開發利用地表水,適度開發地下水,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滲、噴灌、滴灌等節水措施、對現有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新建一批大中小型灌區。二是黃河流域。黃河干流區重點進行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節水措施以渠道襯砌為主,節約的灌溉水量,不再擴大灌溉面積,主要用于工業和城市及生態用水,調整用水結構,優化配置水資源;黃河支流區可適度開發,對現有中小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在溝谷平原地區適度發展分散的小型灌區,節水措施以噴滴灌為主。三是內陸河流域。重點進行節水改造,適度發展分散的小型灌區,節水措施以滴灌、噴灌為主。四是遼河流域。地表水灌區及地下水超采區限制發展。灌區以節水改造配套為主,節約的灌溉水量主要補給河道;地下水超采區以滴灌、噴灌為主,節約的水量不再擴大灌溉面積,主要用于回補地下水。其他地區可適度發展,節水措施以滴灌、噴灌為主,節約水量可適當擴大灌溉面積。 提高基礎設施配套水平?;A設施特別是基礎設施配套能力薄弱,是我區農牧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大力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及配套能力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較大的突破。重點是進一步整合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資金,在條件好的地區率先建設現代農牧業示范基地,集中連片推進農牧業水、電、路和農牧業機械、牧業棚圈、信息化平臺等一體化配套建設。

(五)全面推動農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包括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牧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農牧業安全體系建設、農牧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農牧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四、重點建設工程

(一)新增百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工程

以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節水灌溉為根本措施,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水利、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服務和防災減災等綜合措施,轉變耕作和生產方式,到2016年實現新增1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重點建設內容有:

平原灌區節水改造。主要是對現有54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內不能保灌的農田,采取渠道防滲襯砌、噴灌、管灌等措施,進行節水改造與配套建設,提高糧食單產,節約水資源,實現22.03億斤糧食增產任務。主要包括田間工程建設547.1萬畝、小型水利工程41995處及機電井19202眼等。工程總投資64.3億元。

旱改水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在有農田灌溉用水開發潛力的地區增加農田保灌面積288.7萬畝,實現增產糧食16.5億斤。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設33916處、噴灌設備12821臺套、田間工程110017處等。工程總投資48.3億元。

大型水庫下游灌區建設。通過灌區水利工程建設,積極發揮水利樞紐的灌溉效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保證率。工程可新增灌區面積100萬畝,實現增產糧食8億斤。建設內容有輸水工程43792處和田間工程57689處。工程總投資23.2億元。

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建設。主要通過培肥地力、平整土地、測土施肥、植物保護等措施改造中低產田293.7萬畝,使旱作農田地力提高1個等級,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1個百分點,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提高3-5ppm,水資源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糧食平均單產每畝提高150斤為目標,實現旱作基本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建設內容有地力培肥277.7萬畝、平整土地210.5萬畝和修建田間路 4818公里。工程總投資12.9億元。

農業環境保護。在東部四盟市500萬畝旱作坡耕地、嚴重風蝕沙化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林灌草植被。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減輕風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確保糧食增產目標的如期實現。其中,呼倫貝爾市落實200萬畝,興安盟、通遼和赤峰市各落實1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種苗費用補助40元/畝,工程總共需要投入2億元。充分發揮漁業的水質改良和環境修復功能,在重要江河湖庫實施生物資源養護與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實施面積500萬畝,需投入5000萬元。兩項工程總投入2.5億元。

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以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農業生產服務保障水平為宗旨,實施以縣級農機化技術推廣培訓、安全監理能力建設為主的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工程。工程總投資3億元,新增機具及儀器裝備1419臺套,修建機庫棚、培訓與監理業務場所62700平方米,建設示范型農機專業合作社330個。

農業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主要建設內容有:7個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1個工程創新中心;20個區域性高產創建示范區和33個縣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1個自治區耕地質量監測中心(國家分中心),5個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33個旗縣級土肥測試中心,190個有機肥資源集中無害化處理站和368750 個戶用農家肥發酵池;玉米良種繁育基地23個,大豆良種繁育基地7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測標準33個,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12個,品種展示站13個;盟市級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中心9個,旗縣級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站33個,鄉鎮監控點165個。工程總投資74718萬元。

農業防災減災氣象保障。重點建設監測網絡系統、綜合防御系統、信息發布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系統。通過項目建設,切實提高農業防災減災氣象保障能力。工程總投資7574萬元。

(二)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

到2020年,完成現有大中型灌區地表水節水改造配套建設面積1220萬畝,現有井灌區節水改造配套建設面積960萬畝,新發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牧區飼草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00萬畝,建立較為完善的水源工程體系、節水灌溉工程保障體系和灌溉管理社會化、專業化服務保障體系??偼顿Y358.43億元。“十二五”期間,完成50%的工程建設。

大中型灌區農田節水改造配套。以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為中心,優化配置水資源,全區現有大中型灌區建設農田節水改造配套面積1220萬畝。其中大型灌區節水改造配套11處,總面積900萬畝,包括黃河流域的河套、大黑河、南岸、磴口、麻地壕、民族團結,遼河流域上游赤峰市的山灣子、甸子、海日蘇、英金河,嫩江流域興安盟察爾森灌區等。大中型灌區地表水部分節水工程措施以渠道防滲為主,并結合灌區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和設施農業的發展要求,部分采用先進的噴灌和滴灌高效節水措施。

井灌區節水改造配套??偯娣e960萬畝,主要包括遼河流域的赤峰、通遼等地區,其中大型灌區中的井渠結合面積185萬畝,中小型灌區中的井渠結合面積266萬畝,純井灌區面積509萬畝。井灌區節水工程措施全部采用先進的噴灌和滴灌高效節水措施。

新建灌溉農田。在全區現有旱作耕地上新發展農田灌溉面積1000萬畝。其中:現有中小型灌區通過節水改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283萬畝,新建各類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17萬畝。新建設灌溉水源工程有呼倫貝爾市的曉奇水庫、扎羅木德水庫兩個樞紐工程,呼倫貝爾市的哈尼嘎、庫如奇、阿木牛、新北和扎墩水庫,興安盟的烏布林和耿家屯水庫,通遼市的顏家水庫,赤峰市的虎珀溝和大頭山水庫和2009處小型揚水站、1.34萬眼機井。

牧區飼草地節水灌溉。到2015年,在現有飼草地節水改造面積280萬畝的基礎上,發展渠道襯砌防滲、滴灌和噴灌為主的牧區飼草地節水灌溉面積360萬畝,達到640萬畝,其中陰山以南地區重點采取滴灌和噴灌,減少蒸發量。項目建設中與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有機結合、統籌安排,實現人工飼草場穩產、高產和優質。

(三)農村土地整治工程

國家級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工程。根據國家開展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工作的安排,2010-2012年,在我區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通遼市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規模為300萬畝,新增耕地面積為40.4萬畝。

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農村土地整治。為配合國家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開展,結合自治區實際情況,2010-2012年,自治區開展本級農村土地整治重點項目,推動自治區土地整治全面實施。工程范圍涉及赤峰市、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三個盟市,建設總規模為150.0萬畝,新增耕地面積為4.5萬畝。

(四)設施蔬菜建設工程

面對我區設施蔬菜發展規模小、地區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能力較弱、菜農缺乏技術和經驗等問題,為了實現我區蔬菜基本自給、增加調出的目標,依托我區區位、生態、氣候、土地等優勢,啟動實施設施蔬菜建設工程,構建自治區現代蔬菜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主要建設內容包括:

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區新增設施基地面積157.3萬畝,其中日光溫室85.1萬畝,大中棚72.2萬畝。日光溫室每畝投資8萬元,塑料大棚每畝投資1.5萬元,規劃總投資789.1億元。財政引導性資金采取每畝日光溫室補貼1萬元,大中棚補貼0.3萬元,總投資106.76億元。

蔬菜育苗中心建設。2010-2015年,在全區選擇設施蔬菜優勢產區建設12個蔬菜育苗中心,每個育苗中心建設凈面積不低于2萬平方米,年育苗能力5000萬株以上的專業化育苗基地,每個育苗中心財政補貼投資200萬元,各級財政補貼資金每年投入400萬元,總投資2400萬元。

創建新品種、新技術蔬菜標準園。2015年為止,在每個設施蔬菜優勢產區建設1個新品種,新技術蔬菜標準園。每個標準園財政補貼資金50萬元, 各級財政補貼資金每年投入1650萬元。項目總投資2900萬元。

產業協會建設。在產業集中度高的盟市、旗縣,建立功能完備、帶動力強的58個蔬菜產業協會。每個協會財政補貼資金50萬元,總投資2900萬元。2015年為止各級財政補貼資金每年投入1550萬元。

(五)保護性耕作建設工程

以控制土壤風蝕水蝕和沙塵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及抗旱保墑能力為目標,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為主要依托力量,在我區風蝕沙化嚴重的農牧交錯帶和優勢農作物產業帶的43個旗縣區、7個農墾牧場,建設高標準保護性示范區178萬畝,新增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4824臺、儀器設備2400臺,建設機庫棚及維修間19.83萬平方米,修建機耕道2236千米。工程總投資3.34億元。

(六)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工程

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和禽等養殖以提高質量為重點,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強配套飼草料地建設,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內政發[2008]106號)精神,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保障我區乳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2013年,建設2000個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項目總投資80億元,各級政府投資8億元。通過建設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優質荷斯坦奶牛數量穩定在200萬頭,使奶牛年單產由目前的平均5噸提高到6噸以上。養殖場(小區)生產的優質生鮮奶占到區內乳業加工企業產能的60%以上。到2015年,進一步提高養殖場奶牛集中度,使優質鮮奶占到區內乳業加工企業產能的70%以上。

肉牛、肉羊、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十二五”期間,各地參照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標準,根據肉類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和市場需求,結合養殖場(小區)的新建與提升改造,在農區建設年出欄500頭以上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2000個,年出欄2000只以上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5000個;在牧區建設存欄80頭以上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000個,存欄300只以上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0000個。2015年,使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出欄的肉牛、肉羊、生豬分別占到全區30%、30%和50%。

雙十萬標準化池塘健康養殖建設項目。全區實施標準化池塘改造10萬畝,新增水產品生產能力1萬噸,需資金5億元。在沿黃與西遼河流域實施宜漁鹽堿地漁業開發,新建池塘10萬畝,新增水產品生產能力5萬噸,需資金15億元。兩個項目共需資金20億元。通過池塘改造和宜漁鹽堿地漁業開發,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提升全區水產健康養殖水平,促進現代化漁業發展。 (七)草牧場建設及畜牧業示范工程

加大對天然草原保護及草牧場建設的投資力度,規劃總投資311.19億元。重點實施:

退牧還草。繼續加大天然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鞏固建設成果,延長禁牧休牧補貼周期。建設總規模為17300萬畝,其中禁牧9515萬畝,休牧7785萬畝,補播改良6920萬畝,人工飼草料地540萬畝,棚圈270萬平方米,儲草棚100萬平方米,監理體系34處。

風沙源治理。繼續鞏固和加大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設項目,建設圍欄封育10037萬畝,劃區輪牧2290.24萬畝,人工種草4393.33萬畝,飼料地261萬畝,新建棚圈3451萬平方米,青貯窖1118.58萬立方米,購置飼草料加工機械6.12萬臺套。

禁牧休牧輪牧。啟動實施階段性禁牧工程。對退化嚴重的草原實行禁牧,依靠草原自身的修復能力恢復草原植被,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草原保護建設途徑。為加快對退化草原的治理,自治區計劃對2億畝退化草原實行階段性禁牧。主要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在草原牧區開展季節性休牧。開展劃區輪牧工程。通過科學的計算,實行以草定畜,把草原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進行輪回放牧。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劃區輪牧草場可提高草原生產力25—30%;實現草場均衡利用;家畜增重20%左右;同時減少家畜疾病傳播,最終實現草原可持續利用。自治區計劃對5000萬畝草原實行劃區輪牧。 畜牧業現代化示范。根據現代畜牧業建設的總目標,加強畜牧業現代化示范工程建設,推進自治區畜牧業現代化進程?,F代畜牧業示范工程規劃總投資2.5億元,重點建設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現代畜牧業示范項目,建立多種形式的示范基地,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草原資源遙感監測及生物災害體系建設。建設自治區級草原遙感監測中心1個,地面固定監測點50個,有效獲取各類型草原生態系統長期、連續、高質量的監測數據,進而全面評估草原生產力、草畜平衡、草原退化等情況,評價國家、自治區重大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效果。建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站27個、草原生物災害防治物資儲備庫5個、有害生物防治專業化服務隊5個,提升應急防治能力,使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更加專業、規范、高效。

(八)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工程

發展草產業。利用我區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耕地資源豐富,水土熱資源豐厚,有大量的棄耕地和撂荒地,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優勢,發展牧草良種基地和人工草地。牧草良種是草業發展的核心,建設規?;?、專業化、標準化草種原種田和原種擴繁田,是加快草種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我區適應優良草品種短缺,提高人工草地質量效益的迫切需要。人工草地是草業發展的基礎。建立規?;N植基地,以中介組織為紐帶,以大型牧草加工企業為龍頭,實現優質牧草產業化經營,可以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為實現家畜的北部牧區以繁殖,轉移到南部農區進行舍飼育肥提供保障,實現南北資源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發展林產業。通過“企業加基地,基地聯農戶”以及成立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模式,擴大基地建設規模,推行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市場份額,從而帶動農牧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以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為中心發展肉蓯蓉基地建設與產品加工。到2015年,達到梭梭人工接種肉蓯蓉20萬畝,并在現有初加工產品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擴大規模,以提取肉蓯蓉有效成分生產功能食品為主開展肉蓯蓉深加工。以鄂爾多斯市、赤峰市的沙棘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沙棘產品加工,加大沙棘原料林基地建設投入,延長產業鏈,提升沙棘產業層次。沙地地區普及機械化收獲技術,積極發展人造板精深加工、生物質能源沙生灌木深加工產業,提升產品質量,打造知名品牌,同時有效輻射帶動周邊速生豐產林產業基地建設。利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兩地林區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天然無污染的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森林綠色食品加工業,積極開展森林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到2015年,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36億元,增加就業人口84萬人。

第五篇: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規劃"種下"搖錢樹" 十八"金元寶"誰先瓜熟蒂落

機械 受益現代產業體系

“……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完善依托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積極有序發展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

由于傳統制造業、新興產業、現代能源產業、現代農業、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等都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因此以工程機械為代表的機械行業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未來人工成本上漲趨勢明確,這將使工程機械的應用率越來越高,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將更明顯地拉動工程機械的需求。其次,目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規模占全球的比重只有20%左右,并且挖掘機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高,進口替代空間較大。再次,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將帶動工程機械的需求持續增長。

上市公司中,工程機械一線龍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均規劃2015年達到1000億元收入規模,二線企業柳工、山推股份也規劃達到500億收入規模。國泰君安認為,工程機械行業短期受益流動性和業績高增長利好,中期受益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替代人工、行業整合。重點推薦徐工機械、三一重工、柳工、廈工股份、安徽合力。

節能減排 面臨發展新契機

“……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從十七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告來看,政策落實節能減排的決心和目標超出預期,環保行業在政策和資金上將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將是環保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在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環保投資將達到3萬億以上,未來5年行業復合增長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將達到GDP的7%-8%,到2020年環保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環保產業鏈上游是環保設備制造,中游是環?;A設施建造,下游是環?;A設施運營。環保上游產業的技術和工藝門檻比較高,投資回報率高于下游產業,容易出現爆發性增長的公司。下游產業投資回報率會受到行業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資機會在于并購。銀河證券認為,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是環保行業中最具投資價值的細分行業,工業污水處理投資機會在產業鏈上游,生活污水處理投資機會在下游,固廢處理在整個產業鏈上都有投資機會。

就節能減排的細分行業而言,以下四個投資方向值得重點關注:節能技術和相關產品的推廣,重點領域是工業節能的電機節能和余熱、余壓利用;資源回收領域和綜合利用領域,重點是核電燃料回收、海水綜合利用等;“三廢”治理中,重點關注脫硝政策出臺和垃圾焚燒事業的破冰;撬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相關專業中介服務,比如EMC、CDM等。

綜合多家分析師的觀點來看,與污水處理設備相關的碧水源,與電機節能相關的合康變頻和匯川技術,與余熱利用相關的易世達和海陸重工,與資源回收相關的格林美和九龍電力,與海水利用相關的雙良節能和青島堿業,與垃圾焚燒相關的桑德環境和華光股份,與EMC相關的泰豪科技和智光電氣,與CDM相關的天富熱電等節能減排概念股,均被分析師看好。

水電 再造五座“三峽”

“……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

我國水能資源儲量豐富,可開發量居世界首位,水電也是我國第二大常規能源資源。

隨著我國在碳減排方面壓力和責任的增大,水電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和效果將會愈加明顯。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公開表示,為了達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的目標,水電將承擔至少9%的責任,以當前整個電力建設的平均水平看,水電的發展速度將要明顯大于整個發電行業的平均水平,水電投資有望迎來一波高峰期。據英大證券測算,2015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計劃達到3億千瓦或者更多,也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我國至少將有1億千瓦水電開工建設,基本相當于每年興建一座三峽水電站。

目前看來,水電將在可再生能源中發揮主體作用,相關企業將受益于國家對重大水電工程建設的支持,包括川投能源、國投電力、國電電力、長江電力等。

新能源汽車 前景廣闊

“……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作為十二五規劃的發展重點,新能源汽車將為多個新興產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途,A股相關板塊和公司也將迎來投資機會。

首先,新能源汽車將帶動電池產業規??焖侔l展,相關板塊的投資機會值得看好。鋰電池行業相關個股較多,經營能力強、技術領先、有一定規模效應、未來有產能擴張或產業鏈延伸能力的公司將超越行業發展。個股方面,國海證券推薦上游碳酸鋰材料企業佛山照明,電解質六氟磷酸鋰企業多氟多,正極材料企業當升科技、中信國安、杉杉股份,鋰電池薄膜企業佛塑股份,電解液企業江蘇國泰、新宙邦等。

其次,作為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充電站也有望爆發??紤]國家電網2015年建設1700個充電站的規劃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況,平安證券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充電站建設年均投資有望達到30億元,年均增速50%以上。直接充電設備是充電站的核心,目前進入該領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奧特迅、科陸電子、思源電氣、許繼電氣、國電南瑞等。

另外,新能源汽車也將為稀土永磁行業未來的高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按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平安證券預計到2020年國內混合動力車年產量124萬輛,純電動車年產量超過400萬輛,保守估計帶來4.4萬噸/年高性能釹鐵硼需求,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行業內的重點上市公司中科三環、寧波韻升等將充分享受行業高速成長帶來的收益,前景值得關注。

三網融合 暢游信息海不是夢

十一五期間,我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了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給生活、工作、學習等等帶來的無限幫助。如果未來這三網合成了一個更大的有機整體,那么我們在信息的海洋里自在暢游還是夢想嗎?

所謂三網融合,即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實現三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就在今年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通知,公布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內的12個城市均在其中。分析人士指出,三網融合對于促進信息和文化產業發展,拉動國內消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十七屆五中全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傳媒文化是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近日,廣電總局聽取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匯報,要求盡快細化試點城市間網絡互聯互通和業務共享技術方案。此外,按照廣電總局計劃,到今年年底前要在試點城市全面推廣NGB業務,而為了給建網準備“彈藥”,近期多家廣電運營商也紛紛加快融資。

A股方面,研究機構大多表示看好傳媒行業未來表現,傳媒行業“強于大市”評級。投資主線上,分析師建議關注三網融合與有線整合板塊,包括歌華有線、天威視訊、武漢塑料、東方明珠、電廣傳媒等。

“……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云計算 第四次

IT革命

“……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

所謂“云計算”,是指一種基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通過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遠程計算中心,為普通用戶提供安全、快速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云計算被認為是網絡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技術模式,代表的是下一代的因特網計算和下一代的數據中心,云計算產業被認為是繼大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四次IT產業革命。

10月18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新一代信息技術緊隨節能環保之后位列七項戰略新興產業的第二位,其中明確提出要“促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10月22日,工信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表明了國家層面對云計算產業發展的支持。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產業相關支持政策出臺。

從市場的滲透情況看,云計算在目前甚至是未來幾年內在中國仍是一門新興產業,其未來的發展尚有賴于云計算知識的普及以及相關使用者對其的評價和反饋。機構預計,未來五年云端服務的平均年復合增長率可望達到30%以上,發展速度是傳統IT行業的6倍以上。

投資機會方面,從產業鏈受益順序來看,依次為硬件采購和軟件開發——系統集成——運行維護——服務提供商。而在現有相關上市公司中,被眾多機構共同看好的有華勝天成、華東電腦、浪潮軟件等。

消費升級 奏響華美樂章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歷史上每一次消費升級的代表性商品,其實就意味著一批相關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如汽車和住宅的發展會帶動鋼材、石化、建材等行業的發展,進而加速中國重工業化的演化進程。也就是說,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中國人均GDP的數據來看,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09年達到3700美元,2010年則接近4000美元。而根據國外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并逐漸向上攀升的時候,住房房租及燃料費用、醫療保健、汽車、交通通訊、休閑娛樂等消費支出會明顯增加。東興證券指出,僅僅從第三次消費升級所涵蓋的領域來看,目前我國居民在燃料費用、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消費支出還依然相對薄弱。由此可見,我國當前正處于第三次消費升級逐漸向第四次消費升級過渡和發展的階段。

從我國現階段消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城鎮居民在完成了從衣食向住行消費的過渡之后,正處在住行消費的推廣階段,加速推進住房、汽車等消費,同時完成階段消費的升級換代。結合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所依仗的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前景,東興證券最終得出未來由消費升級所衍生的行業投資機會將集中在汽車、房地產、旅游酒店、化工燃料、醫藥、交通通訊、文化傳媒以及家電等領域。其中,一汽富維、華域汽車、中天城投、首旅股份、康緣藥業、宏圖三胞、華誼兄弟及蘇寧電器等是券商普遍關注的投資標的。

新能源 全球經濟新希望

“……加快新能源開發……”

新能源將是推動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希望”。我國已緊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勵政策,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其中,新能源汽車戰略正在緊鑼密鼓的實施,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鏈會出現爆發式增長;而從新能源產業內部分析,核能、風能、太陽能又是重中之重。

據國務院辦公廳10月18日發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要求5年后,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將占到GDP比重的8%。而10年后,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決定指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決定提出,要重點發展以干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則指出要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繼續看好以下兩類公司:首先,有望較早實現產業化并產生業績的新能源電機類公司,如大洋電機、曙光股份、寧波韻升等;其次,產業鏈較為完整的公司,如中國寶安、杉杉股份。新能源產業汽車的發展也帶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如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產品,主要受益公司為包鋼稀土、廈門鎢業、佛塑股份等。此外,傳統行業中的威孚高科將長期受益于節能環保的發展要求和排放標準提高。

手機支付 市場蛋糕巨大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間,3G網絡、智能終端、云計算三大新興信息技術的重點培育和發展,將為移動互聯網的突破性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作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頭戲之一,我國手機支付業務未來幾年將得到高速發展。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三家電信運營商達成共識,共同發展基于13.56MHz的手機支付技術標準。支付標準這一瓶頸的打破,為手機支付的大規模應用掃清了障礙,手機支付市場有望迎來井噴。

手機支付業務分類包括遠程支付和現場支付,分別針對小額支付和大額支付。有機構預計,到2013年,中國手機用戶數為9.96億,手機支付用戶數將達到4.1億人,其中手機遠程支付用戶數為2.41億人,手機現場支付用戶數為1.69億人。知名機構易觀國際發布研究報告認為,我國手機支付市場規模將在2010年內突破30億,年增長率將達到50%。

手機支付產業鏈上存在著兩條主線:基礎設備制造和運營服務平臺的提供,可以細化為芯片、卡片封裝、COS集成、POS 終端制造、服務商、運營商和金融支持等。分析師認為,手機支付業務在近幾年內仍將處于投入期,先期受益的將是基礎設備制造商;當手機支付用戶發展到一定數量,移動支付平臺和綜合平臺運營商將逐步受益。上市公司中,分析師一致看好的有國民技術(芯片)、長電科技(封裝)、東信和平(卡商)和證通電子(POS 終端制造商)等個股。

海洋經濟 描繪“藍海”

“……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十二五規劃中對海洋經濟濃墨重彩,這給包括海產養殖、港口運輸、海洋工程設備等相關板塊上市公司帶來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例如,海洋工程裝備涉及到的行業包括海洋油氣開發、海工平臺制造、配套設備制造、油氣開采服務以及設備設計總承等。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業發展整體較為落后,自主設計能力不足。中郵證券認為,國內具備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中集集團、振華重工、上海佳豪、中國船舶及中國重工,上述公司有望受益于十二五規劃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油氣需求增加強勁,這不僅利好中石油、中海油等巨頭,也為海運費的上漲奠定了基礎。尤其是隨著寒冬的降臨,北方港口大風、大霧、冰凍等惡劣天氣條件將嚴重影響船舶的周轉,導致有效運力減少,加劇運力緊張的狀況,為沿海運輸船公司帶來投資機會。

分析人士建議重點關注:中集集團、振華重工、上海佳豪、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海發展、珠海港、東方海洋、好當家、中海油服、壹橋苗業、海油工程、中信海直等個股。

新材料 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

“……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新材料是發展其他新興產業的基礎,如果說新興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先導,那么新材料就是新興產業的先導。投資新材料領域是繞不開的永恒主題。對于新材料行業,廣發證券認為應遵循“兩個方向、一條主線”的投資邏輯,即遵循自上而下選擇相關行業和自下而上選擇標的的方向,抓住節能環保綠色低碳這一持續貫穿其中的主線。

新材料領域的電池材料、磁性材料和顯示材料等重點板塊值得重點關注。山西證券則認為,新材料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是十二五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具備較高的資源壁壘或技術壁壘,尤其是涉及新材料領域深加工、具有自主創新及開發應用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就具體個股而言,綜合多家分析師的觀點,在化工新材料領域,與工程塑料相關的金發科技和普利特,與高性能纖維相關的中鋼吉炭、煙臺氨綸和中紡投資,與高性能膜材料相關的佛塑股份、云天化和南洋科技,可適當關注。同時,分析師建議關注與鋰子行業相關的西藏礦業、天齊鋰業、佛山照明、萬向錢潮、多氟多、江蘇國泰、當升科技、杉杉股份、南都電源等。分析師還建議關注金屬新材料領域的西部礦業、廈門鎢業、寶鈦股份、貴研鉑業、包鋼稀土、廈門鎢業、中科三環、安泰科技、豫金剛石。另外,三安光電、杉杉股份、綜藝股份、中航三鑫、回天膠業、鼎龍股份、紅寶麗、三維絲和三聚環保,也被分析師看好。

聚焦"十二五規劃"主題機會:物聯網 全球物相連

近兩年,一個號稱要建設全球“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的新技術浮出水面,專家表示,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中國的物聯網產業政策逐漸明朗化,十二五期間物聯網有望成為核心關鍵。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關部門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過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制定,完善物聯網產業,短期內在制造業、物流業等領域的應用將大有進展。

剛剛召開的2010年中國國際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暨中國物聯網大會指出,201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000億元,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00億元。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鏈現已形成了物聯網制造業、物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業和物聯網服務業等產業鏈條,推廣物聯網的條件已趨于成熟。

具體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報告指出,物聯網主要分三個環節:傳感器、系統集成和通訊網絡。傳感器層次包括智能監控領域的??低?、大華股份、大立科技、威創股份和寧波GQY,位置定位領域的四維圖形、超圖軟件、合眾思壯和華力創通,金融電子領域的廣電運通、恒寶股份、東信和平和三泰電子,電子標簽領域的中瑞思創、遠望谷等;在系統集成和通訊網絡層次,有輝煌科技、賽為智能、銀江股份、數字政通、東華軟件、用友軟件、鍵橋通訊、啟明信息等。 聚焦"十二五規劃"主題機會:航空制造低空開放添"羽翼"

“……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航空制造業10月迎來多項利好,先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導意見》獲批,此后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改革空域管理體制”,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類上市公司將迎來大發展的新機遇。

宏源證券指出,航空制造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經驗統計,其投入產出比在1:10以上,所以推進航空制造業的發展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在民用飛機領域,近些年國家加大投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呈現爆發性增長。

從產業看,通用飛機和直升機整機將首先受益,其次是飛機維護、機場建設相關設備,再次是通飛和直升機零部件公司。從相對估值角度分析,制造業相對估值仍然在該產業鏈中處在較高位置。重點受益股票:中信海直、海特高新。 聚焦"十二五規劃"主題機會:電力設備估值優勢明顯

“……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能電網……”

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

上海證券認為,電力設備行業相對估值具有合理性,行業動態市盈率為24.65倍,市凈率為2.24倍,低于滬深300指數;電力設備行業動態市盈率為37.38倍,市凈率為5.34倍。前期滬深300漲幅較大,與其相比,電力設備行業估值已具有相對估值優勢。建議重點關注核電,智能電網、清潔煤發電和專用變頻器行業等技術壁壘較高、發展空間較大的細分行業股票,如國電南自、榮信股份、華光股份等。

聚焦"十二五規劃"主題機會:農業 通脹預期提升價值

近期央行突然加息,進一步說明經濟體中的通脹情況不容樂觀,前期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已逐漸傳遞出這一信號。今年災害天氣頻現、農產品供求緊張、流動性充裕等因素,仍將支撐農產品板塊的火熱行情。

中金公司認為,2007年以后農業股受關注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作物受災時初加工產品多會上揚,由此,市場的關注以及明確的價格信號使得災害天氣極易成為農業股炒作熱點。

浙商證券認為,農業板塊調整后,目前行業整體市盈率已經落入2011年30-35倍的合理市盈率區間,通脹預期和政策支持將是農業股再次走強的催化劑,建議投資者在農業股下跌過程中逢低積極配置農業板塊個股。中長線依然以種子和水產養殖為主。

齊魯證券認為,4季度多數農產品進入收獲及銷售旺季,11月份惠農政策(種子產業規劃等)可能密集出臺,因此繼續全面看好農業股的表現。除了景氣度最高的水產品和種子外,重點關注糖、玉米油和飼料行業。今年冬天來得早且近期東北華北黃淮地區將遭遇12-16℃的降溫,引發了市場對出現寒冬以及明年

3、4月遭遇霜凍的擔憂,建議關注遭遇寒冬或霜凍時業績受益的農業股。

分析師建議重點關注以下股票: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豐樂種業、獐子島、東方海洋、好當家、壹橋苗業、敦煌種業、南寧糖業、海大集團、新希望、中糧屯河、順鑫農業、國投中魯、海升果汁等。(胡東林)

“……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

聚焦"十二五規劃"主題機會:核電 高景氣或持續20年

“……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

在十二五規劃出臺之前,今年9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決定在現階段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予以加快推進。在新能源的重點發展方向中,將以核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為發展重點,其中核電被置于首要位置。

業內人士表示,核電將是未來新能源發展中確定性最高的方向。英大證券指出,根據既有的規劃,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核電的裝機將超過8000萬千瓦和2億千瓦,按照當前核電裝機不足1000萬千瓦計算,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核電裝機容量將翻八倍,十年期間投資額將超過6000億元。而且,根據目前相關部委人士的表態來看,中長期核電建設目標可能還會超出市場預期。

面對持續的高規模投資,核電設備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由于核電設備制造具有技術壁壘,這個市場注定將被少數企業分享。其中,中國一重、二重重裝、中核科技、江蘇神通、南風股份,以及東方電氣、上海電氣被機構廣泛看好。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虞城縣工商行政管理局下一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