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adobecs5系列破解

2023-06-28

第一篇:adobecs5系列破解

“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1:

產業扶貧挑大梁

南陽日報 10月10日 A1版

編者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同志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下的壯麗詩詞,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攻堅克難、頑強拼搏。這闋詞思想精髓體現的就是有解思維。

有解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為困難找借口、多為成功想辦法”的思維方式,體現的是直面矛盾、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反映的是勇于擔當、用心工作的責任意識,展示的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意志。

有解思維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基本觀點。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是一種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成熟,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

當前,我市脫貧攻堅工作正在向縱深推進,怎樣推動精準施策、精準幫扶,讓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是一個大課題。在前期工作中,各級各有關部門進行廣泛深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同時也有一些干部存在疑惑和模糊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既需要勇往直前的拼勁和干勁,更需要開動腦筋,尋找破解難題的方法和路徑。在全市上下喜迎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本報今日起推出“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文章,從產業、就業、金融扶持、基礎保障、黨的建設等方面,對存在問題進行“點穴式”剖析,并以可學可用的先進典型進行“教材式”引導,激勵和幫助各級干部進一步樹牢有解思維,下好繡花功夫,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更是貧困群眾“翻身”脫貧的關鍵。多年的扶貧實踐證明,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沒有產業帶動、缺乏產業支撐,脫貧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破解產業扶貧這個難題,需要我們強化有解思維。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我市各縣區不斷探索,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可謂“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的生動實踐。同時,市域之外也有不少創新做法和典型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發揮優勢育特色

特色產業強,帶動能力就強,群眾脫貧才能持續;特色產業不強,帶富能力就弱,群眾脫貧就沒有基礎。我市各地特色產業發展不均衡,規模較小、優勢不明顯現象較為普遍。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原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淅川縣,生態產業成亮點,農民端上“綠飯碗”。該縣立足渠首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金銀花、軟籽石榴、竹柳等產業,帶領群眾致富。全縣已初步建成竹博園、泓森植物園等10多個精品示范園,生態產業總面積達到28萬畝,20萬農民吃上“生態飯”。

西峽縣,優勢產業多元化,群眾脫貧路更寬。該縣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獼猴桃、香菇、山茱萸等特色產業,群眾致富渠道不斷拓寬。西峽獼猴桃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該縣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品品質,開發深加工產品。同時,通過舉辦全國性活動,推介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如今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值6億元,從業群眾達8萬人。這一產業已成為我市林果業中發展潛力最大、增收最快、農民得實惠最多的特色產業之一。

臥龍區,月季品牌國際化,高效農業富群眾。該區借力“中國月季之鄉”優勢,發展月季種植,全區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產值超10億元。我市成功申辦世界月季洲際大會之后,該區進一步改良月季品質,推向國際市場,月季品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月季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全區530多戶貧困群眾1200多人脫貧致富。

桐柏縣,特色種植接地氣,“土里淘金”可脫貧。該縣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傾斜、龍頭帶動、示范引領等措施,大力發展花生、茶葉、中藥材、林果四大特色產業,總面積70余萬畝,形成9個專業鄉鎮、120個專業村、3萬余戶專業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漸成趨勢,特色產業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渠道。 江西省吉安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施井岡蜜柚“千村萬戶老鄉工程”,大力發展本土傳統產業。政府無償為每戶農戶提供30株柚苗,每年扶持5萬戶,累計帶動14.5萬農戶參與“老鄉工程”,種植面積9.5萬畝。同時,采取龍頭帶動、抱團發展、合作經營、托管經營等模式,把貧困戶集聚到農業產業鏈,有效帶動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既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區域競爭力的要求,更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迫切需要。要從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高度出發,以特色產業的發展驅動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增收,加快實現全面小康步伐。

龍頭帶動興產業

龍頭高昂帶著干,群眾脫貧有抓手。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市各地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但也有不少教訓。一條基本的經驗就是:產業扶貧離不開龍頭帶動,沒有龍頭就難以打開市場,就難以形成價值鏈。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共贏模式。西峽縣仲景制藥公司、仲景大廚房公司、華邦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把原料基地、第一車間前移,建到貧困村,建立標準化香菇基地120多個、山茱萸基地23個、獼猴桃基地80多個。其中,仲景制藥公司建成山茱萸藥材基地22萬畝,與藥農簽訂30年的收購合同,年人均增收5000元。南召縣華康艾制品公司引導群眾廣泛種植野生山艾,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公司為貧困戶無償提供艾根、培訓種植管理技術,由貧困戶提供土地種植管護,公司與農戶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艾草。目前,該縣石門鄉竹園村以及周邊村有43家種植大戶簽訂了艾草種植合同,種植面積逾5000畝,村民增收400萬元。

“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層組織+金融+貧困戶”發展共享模式。內鄉縣采取行政推動、龍頭引領、金融支持、市場引導等手段,整合資源,合力脫貧攻堅。該縣依托養殖龍頭企業牧原集團,成立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組織全縣1.3萬戶貧困戶以到戶增收項目資金、銀行貸款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建成養豬場,出租給牧原公司,收益由貧困戶與合作社共享,貧困戶年增收3200元,可持續受益10年。牧原集團這一創新之舉撬動資金20多億元,在帶動群眾脫貧的同時,實現自身快速膨脹。目前,集團養豬規模居全國第

二、全球第五,2016年銷售生豬300多萬頭,凈利潤23.22億元。

“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帶動模式。鎮平縣霖鋒公司是一家集蓮藕種植、技術推廣、生產加工、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蓮藕種植面積萬余畝,年銷售收入6000萬元。公司通過“統一種植模式、統一技術方案、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聯合銷售”模式,帶動300多戶群眾發展蓮藕種植;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模式,為數千戶群眾帶來土地租金和股權分紅;通過優先聘用貧困群眾的方式,為300余人提供就業機會。霖鋒公司積極參與扶貧,帶來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變天地寬。在全國一些扶貧工作先進地區,其典型經驗可學習、可復制。貴州省六盤水市深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通過股權紐帶把群眾與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緊緊聯結在一起,實現“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全市33.44萬名貧困群眾成了股東,形成村村有實體的脫貧格局。

穩定持久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產業扶貧精準高效的關鍵所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扶貧,讓企業在扶貧過程中拓展市場、吸納勞動力,讓貧困群眾在企業發展中分享收益、穩定增收,就能實現“富民又富企”雙贏目標。

合作發展謀共贏

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是“三農”發展要求的重大創造,是做好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是農民進入市場的有力組織者。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讓貧困群眾通過自愿合作的形式從“小生產”走向“大市場”,解決貧困群眾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問題。

帶動發展型。社旗縣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900畝,建成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塑料大棚500余座,配套建設了噴灌、微滴灌設備和農殘檢測室、蔬菜保鮮庫等設施,注冊了蔬菜商標。合作社取得有機蔬菜認證后,長年向北京、蘇州等地的大型市場供應。合作社以自建基地為依托,鼓勵貧困戶先在基地種植蔬菜,待技術成熟后走出基地,自建大棚發展,330余戶貧困群眾通過這種方式直接脫貧。同時,在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全縣發展蔬菜大棚5000余座,年產值達1.8億元,種菜農戶年收入最高可達10萬元。

結對幫扶型。宛城區瓦店鎮大山農業科技示范園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無公害草莓遠銷武漢、北京等地。示范園結對幫扶該鎮來莊村、梁莊村,對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示范園為他們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或托管服務,“種、管、收”一條龍;對沒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為他們提供務工崗位;對掌握一定技術的貧困戶,示范園把建好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大棚以優惠價承包給他們,并以訂單形式收購產品。目前,已有91戶貧困群眾與示范園合作發展產業,3000多名農民長期在示范園務工。另外,宛城區老農經專業合作社等30余家合作社與貧困村、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形成了“園區承包搞生產、土地流轉拿租金”脫貧致富模式,2800名群眾已經實現穩定脫貧。

抱團發展型。南召縣優化中藥材發展布局,引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擔綱領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引導貧困戶由“各自為戰”向“抱團取暖”發展,成立110多家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高標準建立種植基地,選育名貴中藥材集中連片種植,3000多戶群眾入社,種植辛夷、杜仲、山茱萸、天麻、金釵石斛等優質名貴中藥材7萬多畝,年實現產值3億多元,100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資源共享型。方城縣深挖旅游資源,鼓勵景區周邊農民發展“農家樂”,或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合作社,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參與旅游接待服務,探索出“景區+合作社+貧困戶”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形成了景區與農戶互促共榮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全縣8家旅游企業帶動1200多戶、3000人實現穩定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需“外源推動”,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群眾發揮脫貧主體作用、增強發展能力最合適的組織形態。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地發揮其脫貧攻堅驅動器作用。

強化服務破瓶頸

貧困戶發展產業真難。難在項目選不準、做不大,更難在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抗風險能力弱。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是:各級扶貧干部要切實樹牢群眾意識和服務意識,多為貧困群眾創業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信息和保險服務,讓貧困戶發展產業“零風險”。

針對項目選不準、做不大的問題,桐柏縣吳城鎮王寬店駐村扶貧干部楊新友等人結合實際,一戶一策、精準幫扶。該村貧困戶周業根,一家六口,老伴偏癱,兒子兒媳在外打工,兩個孫女留守。楊新友根據周業根有養羊經歷的實際,鼓勵其發展養羊業,并幫助貸到10萬元扶貧貸款,一年多時間,羊群已從30多只發展到80只。嘗到甜頭的周業根決定大干一場,他把兒子兒媳從外地叫回來,又發展了軟籽石榴種植和小龍蝦養殖。一家人脫貧致富之路越走越寬闊。

針對發展產業缺技術的難題,方城縣采取專家送技術上門和免費培訓的辦法來解決。養殖業是方城縣的主導產業之一,生豬、蛋雞和肉羊養殖業覆蓋3000戶貧困群眾。該縣組建畜牧產業專家服務團,分包聯系鄉鎮、扶貧企業和貧困戶,上門送技術、送服務。同時,邀請省市專家開展技術講座,扶貧企業參培率達到100%,貧困戶參培率達到80%以上。通過技術服務,提高了產業扶貧科技含量,防范疫病風險,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

針對發展產業缺市場的難題,唐河縣充分發揮“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引導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讓貧困群眾有觸“網”能力和發“網”財的機會。目前,全縣已建立農村電商服務站135個,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20億元,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土特產“賣難”和賣不上價等問題。

針對發展產業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南召縣采取為貧困戶購買產業保險的方法,讓貧困群眾發展產業“零風險”。該縣財政拿出250萬元,購買產業發展險,貧困戶發展豬、牛、羊等養殖和柞蠶、花卉苗木等產業,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損失,保險公司按合同理賠,最大限度解除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此外,南召縣還為貧困戶辦理了農業保險和柞蠶專項保險,確保貧困戶種地不賠錢,發展產業無風險。

實踐證明,產業扶貧挑大梁,要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尊重市場規律,因地制宜,才能把致富產業做大做強;要注重長短結合,既要放眼長遠收益、也要顧及當前群眾的增收,才能讓群眾切實得到實惠;要考慮標本兼治,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努力探索把群眾部分階段性分紅資金變成股本金的有效模式,讓貧困群眾長期穩定獲得收益,避免扶貧政策結束之時,成為貧困群眾的返貧之日;要堅持產業全覆蓋,讓每一戶貧困群眾都有致富產業,才能真正確保在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②:

就業扶貧斷窮根

南陽日報 10月12日 A1版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脫貧之要,是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一人穩定就業,帶動全家脫貧。

南陽貧困人口數量居全省第一,全面開展就業扶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由之路。針對貧困群眾中普遍存在的就業渠道狹窄、就業技能缺失、就業動力不足等問題,我市通過強力實施“千企幫千村”活動、返鄉創業帶就業、走出去轉移就業、開發公益崗位、精準培訓等途徑,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企業積極性,努力探索就業扶貧之路。

企業助力穩就業

企業在解決困難群眾就業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要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必須依托企業、發展產業,為貧困群眾量身打造扶貧項目、精準設置工作崗位,實現貧困群眾穩定、持續、有效脫貧。

我市創新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動員有能力的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幫扶、村企共建。1087家企業與1087個村結成了“一對一”幫扶對子,實現了全市713個貧困村全覆蓋,516家企業安置貧困群眾7037人就業。 產業基地帶動就業。河南福森藥業有限公司以“花”為媒,在淅川縣九重鎮等地先后建立了萬畝金銀花種植基地、萬畝林果種植基地、百畝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基地周邊23個村2000余人日常就近務工,季節性用工高峰日均可達1萬人以上。同時,他們在全縣推廣種植金銀花,公司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指導管理,統一收購服務,目前帶動種植金銀花達到2萬畝,有360多戶貧困農戶通過土地租賃、就地務工和訂單生產等形式實現了穩定增收脫貧。

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做好“牛”事,積極探索肉牛養殖幫扶就業模式。公司針對貧困群眾設置飼養、屠宰、消毒等就業崗位500個,優先錄用當地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同時采用“公司+貧困戶”的方式,吸引具備養殖條件的貧困群眾加入產業鏈條、享受工資待遇,確保穩定增收脫貧。

依托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帶動群眾就業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西峽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臥龍蒲艾集團、鎮平霖鋒公司等,他們通過企業帶基地、基地吸納貧困群眾就業或創業、再融入產業鏈,形成了公司與貧困戶“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良性滾動發展模式,進而達到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的目的。

建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鎮平新奧針織有限公司主動延長鏈條,把新增產能全部投向貧困村,總投資6000萬元,新增全自動電腦織機1000臺,在鎮平縣的10個貧困村建立扶貧車間。目前3個扶貧車間已投入運行,吸納120名貧困群眾就業,人均月工資達到1500元。同時,5個扶貧車間即將建成投產。全部項目建成后,新增就業人員可達1500人,其中貧困群眾800人左右。

內鄉仙鶴紙業細分生產工藝,把勞動力密集的分切包裝車間下移到鄉鎮,在馬山口鎮等地建成投產19個就業扶貧車間,企業月發放工資260萬元,惠及貧困群眾864人。預計今年年底前可建成35個扶貧車間,就業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貧困群眾超過2000人。

建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的還有南陽文鑫工藝品公司、淅川仁和康源農業公司、社旗星海塑料公司等。在企業自建的同時,方城、桐柏等地還采取“縣投資、鄉所有、村使用”的辦法建設扶貧車間,吸引企業入駐、群眾參與。

“打工不離家,還能哄娃娃”。眾多企業發揮行業優勢,因地因戶施策,開辟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就業途徑,讓一大批貧困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打通了扶貧產業與貧困群眾就業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當然,在我市一些地方,企業帶動就業的力度還不夠,成效還不夠突出,企業與就業群眾之間的磨合還需要有個過程,也有少數企業吸納貧困群眾意愿不強,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脫貧攻堅戰中逐步解決。

“雙向流動”促就業 扶貧重在扶人,身邊能人創業致富對貧困群眾的示范作用更為直接。我市借力“人才回歸全民創業”大潮,順勢而為,鼓勵、幫助一批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辦企業,反哺家鄉,為群眾就業拓展渠道,為企業用工降低成本,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方城縣楊集鄉李樓村人王付良,回鄉成立鴻旺牧業有限公司,帶動1000余戶農民發展養殖業,針對沒有風險承擔能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公司提供就業崗位,目前68名貧困群眾在公司就業,人均年收入3萬~4萬元。河南科德天博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華劍在山溝里長大,2016年回到內鄉注冊成立公司,拿出部分崗位向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傾斜,并設立扶貧專項基金,對貧困家庭員工進行工作技能培訓。南召縣崔莊鄉王莊村人魏家安回鄉創辦大鑫豐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3個村百余名鄉親種植中藥材或務工脫貧。

在返鄉創業促進就業的生動實踐中,有的創業者本身也是貧困戶,通過政府幫扶、自身努力,發展產業,不僅自身脫貧,還吸納其他貧困群眾就業脫貧,其精神更值得學習。鎮平縣彭營鎮田營村農民于兆祿早年也在外打過工,后來丈夫和公公都患癌癥,孩子還要上學,生活一度極其窘迫。面對貧困,于兆祿自強不息,四處借錢購進設備44臺,辦起了服裝加工廠,不但成功脫貧致富,還使全村30多名群眾實現了本村就業,其中貧困戶12人。唐河縣昝崗鄉大樹李村貧困戶趙忠誠的兒子趙寧、趙輝都是重度肌無力患者,他們在幫扶干部的鼓勵幫助下開設電商服務點,網上銷售當地的優質農產品,迅速達到穩定脫貧。

提高就業扶貧的效能,既要把有創業意向的鄉村能人“引回來”,還要把貧困地區富余的勞動力“送出去”,形成人力資源“雙向流動”的良好態勢。

方城縣,務工人員遍布全國,就業創業成果豐碩。該縣把促進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通過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加強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5萬人次以上,創造勞務經濟效益50億元以上,外出務工人員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全縣返鄉農民工創業累計達3000多人,帶動3萬多人就業。

淅川縣,瞄準熱點定向輸出,協作帶動務實高效。該縣主動與東莞市勞務派遣公司協作、與富士康公司合作,加大貧困村勞務輸出力度,今年已向珠三角輸出勞動力700余人。在貧困村推動能人帶動轉移就業,鼓勵在外創業人員、工程承包人介紹本村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1091人。2017年上半年,已實現全縣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802人,其中通過勞務協作就業706人,產業扶持就近吸納就業481人,中介組織介紹就業690人,居家靈活就業749人,自主創業帶動就業170人。 南召縣,建立青年創業協會,引導群眾就業務工。鼓勵引導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發展,充分利用能人資源、資金、經驗優勢,帶動周邊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就業務工。通過本村成功人士引領,極大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和發展激情。

人才和勞動力的“雙向流動”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也為就業扶貧帶來良機。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流動的廣度、深度還不夠,特別是回歸創業吸納貧困人員就業方面,既需要政府扶持,也需要企業積極擔當,唯有如此才能將我市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經濟優勢、就業扶貧優勢,才能實現回歸創業與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雙豐收”。

公益崗位助就業

擁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是絕大多數貧困群眾的美好夢想和迫切愿望。然而,實際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貧困群眾,因年齡偏大、體弱多病,或缺乏一技之長,雖有強烈就業愿望,卻始終難求一崗。針對這一現狀,我市各地加大就業援助力度,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讓貧困群眾有業可就。

政府開發公益崗位。臥龍區出臺《精準施策“有保障”工作實施方案》,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采取本人自愿申請、村“兩委”班子研究提名、鄉鎮(街道)資格審查確認、培訓上崗等程序,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公益性崗位開發和安置工作。今年上半年,該區已審核備案各項審批表、聘用協議4242份,安置662名貧困家庭勞動力在公益性崗位就業,并根據貧困勞動力上崗考勤情況落實公益性崗位補貼。

企業購買公益崗位。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宛城區政府共同啟動“牽手中原 就業脫貧”項目,雙方簽訂協議,中原農險為宛城區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南陽鴻發商貿集團設立扶貧助困基金,每年對10個貧困村分別出資10萬元,用于設立公益性就業崗位,改善貧困留守兒童、特困學生、貧困孤寡老人的生活,改善貧困村村容村貌等,目前該集團已經在宛城區高廟鄉郭廠村、唐河縣少拜寺鎮七臺村和社旗縣橋頭鎮小河流村、李店鎮朱莊村等地開展了捐助活動;金牛彩印集團公司在臥龍區潦河鎮梁莊村投入資金10萬元,一次性購買10個公益崗位,安排貧困戶中學歷較低、年齡偏大無法適應企業發展的貧困人員在本村原地就業。

在市域之外,也有一些地方通過擴大就業加快群眾脫貧步伐,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陜西省漢中市勉縣采取政府統籌、部門開發、人社系統補貼、鎮村管理使用、貧困群眾參與的公益性崗位管理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面向那些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為他們量身定制提供護林員、美麗鄉村保潔員、道路養護員、勞動就業信息員等公益性崗位1890個,并對落實資金來源、崗位開發選擇、崗位人員評選、日常監督和考核考評等工作全鏈條進行細化、量化和完善,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出臺了公益性崗位實施方案等具體細則,加強對上崗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切實發揮公益性崗位的作用,使1890個家庭實現了穩定增收。

給錢給物,只能解決一時之急,持久脫貧還要靠穩定就業。我市各地雖然也開發了一些公益性崗位,但數量還有限,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政府、企業、社會要多方攜手,共同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崗位托底,讓困難群眾晉身“工薪族”,靠勞動改變生活面貌,這樣的精準脫貧更具有推廣價值。

強化服務保就業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貧困群眾之所以“貧”,不僅是貧在資源上、貧在資金上,更多的是貧在技術上、貧在能力上。通過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自我發展、長期穩定就業的長久之計。

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雨露計劃”是一項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包括貧困戶家庭勞動力短期技能培訓工程,參加短期技能培訓的貧困人口在享受學費減免、助學金補助后,每人每月還可獲得生活補助500元;貧困村產業發展實用技術培訓工程,培訓對象為按省扶貧標準識別認定的貧困農戶中的勞動力,年齡在16歲~70歲,每人每天補貼不超過100元;以及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等。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雨露計劃”已完成培訓6964人,全年計劃培訓15651人。在“雨露計劃”之外,全市還開展了針對貧困群眾的專項技術培訓。目前,已經有1.2萬余名貧困群眾接受了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下一步還將在提升培訓質量、豐富培訓內容、擴大受眾范圍上作更深探索,做到按需配菜、精準培訓,有的放矢、保質保量。

全市各縣區主動作為,及時推動出臺含金量高、配套銜接好、操作性強的服務保障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帶動群眾就業。

方城縣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組織,開展貧困人口精準培訓,力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穩定一家”的目標。在七十二潭景區、德云山風情植物園等旅游企業就業貧困人口達到506人,年人均收入15000元。內鄉縣積極開展返鄉創業幫扶,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就業。該縣投入各類培訓資金500萬元,對貧困戶進行林果、食用菌、電腦操作、汽車駕駛等技能培訓,啟動“千人電商培訓計劃”,組織開展電商培訓4期,培訓人員300余人次。

淅川縣通過強化資金扶持,鼓勵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該縣財政出資5000萬元,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對幫扶貧困人口20人以上的小微企業允許最高300萬元的貸款,幫扶貧困人口10人以上的可獲得最高100萬元的貸款,幫扶貧困人口5人以上的可獲得最高50萬元的貸款,并給予3‰的財政貼息支持。內鄉縣通過構建就業信息平臺,暢通企業與貧困戶溝通渠道。該縣建立用工意向儲備庫和用工需求庫,打造貧困勞動力務工綜合服務平臺,幫助貧困群眾與企業精準對接,降低企業用工門檻,減少貧困戶就業成本,常態化開展精準服務,探索建立貧困勞動力轉移務工新機制。

勞動讓人生更美好。就業,不只是讓貧困群眾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更能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人生價值的再度回歸,定能讓貧困群眾重拾自信,斷窮根、開富路,昂首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③:

金融扶貧引活水

南陽日報 10月14日 A1版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素,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支持扶貧,有助于充分利用扶貧資金撬動扶貧資源,發揮滾雪球效應,從而擴大扶貧資金覆蓋面;有利于培育產業、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把金融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頭戲”來安排部署,從國家層面提出的金融支持脫貧攻堅20條舉措,到我省探索推廣的“盧氏金融扶貧模式”,金融扶貧的路子越走越寬。

我市高度重視金融扶貧工作。截至上半年,全市金融機構投放精準扶貧貸款余額達到51.35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扶貧小額貸款24.55億元,排名全省第一,帶動貧困人數5.6萬人;產業精準扶貧貸款26.8億元。金融機構爭取扶貧再貸款余額26億元,累計投放扶貧再貸款41.15億元,均居全省第一。但同時,也存在著政策棚架、落地難,各地推進不均衡、“撒鹽式”做法效果差,宣傳不到位、貧困戶對政策不了解,金融服務方式與產業項目不適應等問題。

發展底子薄、經營風險高、抵押品匱乏,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共同特點,金融扶貧推進難,在于銀行放貸政策與貧困群眾貸款需求對接難,這是落實金融扶貧的重要機制性障礙。依托優惠政策,樹立有解思維,破解工作桎梏。一些縣區和企業探索創新,走出了可行之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企業主導貸依托項目覆蓋廣

船大頂風浪。發揮龍頭企業與大個項目的信用能力和產業優勢,帶動貧困群眾利用扶貧政策性貸款增收致富,是行之有效的金融扶貧途徑。

內鄉縣依托牧原集團,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層組織+金融+貧困戶”的“5+”模式,實現養殖和光伏發電兩個產業對貧困戶“全覆蓋”,金融扶貧優勢凸顯。

群眾不掏一分錢,一年凈收三千多。內鄉縣政府組織全縣約1.3萬戶貧困戶利用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入股組成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政府和牧原擔保增信,貧困戶向國家開發銀行或農信聯社等金融機構申請扶貧貸款,交由合作社統一建設豬舍,牧原公司租賃豬舍養豬并負責最終還本付息,貧困戶每年可獲得穩定的資產分紅(豬舍租賃收益)3200元,連續收益10年。

陽光變財富,戶戶都受益。牧原集團將縣內養殖場80萬平方米豬舍屋頂無償提供給縣政府開發光伏扶貧項目。內鄉縣成立聚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總投資5.6億元,按20%資本金+80%國家開發銀行專項融資貸款方式解決,采取統貸、統還、統建、統分、統管“五統一”的模式,建設71兆瓦分布式電站,已于今年6月份成功并網發電,可確保貧困戶每年收益3000元。

扶持一個龍頭企業、支持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輻射一片貧困戶。這種“5+”資產收益模式是一個多方共贏模式,能夠迅速在龍頭企業存在的地方完成復制。龍頭企業和政府共同增信能夠形成有效的風險隔離,使貧困戶穩定增收,尤其適用于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帶動面廣。如今,烙印著“牧原擔當”的扶貧模式已走出內鄉,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一些貧困地區學習的榜樣。牧原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

唐河縣建設“扶貧糧倉”,另辟蹊徑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唐河縣是產糧大縣,目前,該縣糧食購銷企業共有倉庫容量70萬噸,現存糧67萬噸,如不增加庫容,那么2017年將出現賣糧難問題。為此,該縣經過多次論證,結合扶貧政策和糧食政策,決定建設扶貧糧倉。依據當地人民銀行和糧食部門反饋信息,當地農業銀行、農信聯社從5002戶貧困戶中篩選出有貸款能力的貧困戶,每戶發放貸款5萬元(目前已有1190戶取得貸款),投入“扶貧糧倉”建設。貧困戶貸款由縣中小企業投資擔保中心擔保,縣財政全額貼息并支付擔保費用。建成糧倉由唐河縣金穗糧油有限公司統一管理運營,每年支付租賃費用,并承擔還本責任。扶貧糧倉在全縣17個鄉鎮共建設48座,新增倉容40萬噸,項目建成投用后,按照每年每噸80元保管費的補貼標準,40萬噸倉容的扶貧糧倉每年可獲得補貼收入3200萬元,依托該項收入為貧困戶發放紅利。具體分配為:對獲得貸款并投入糧倉建設的貧困戶按2017年3000元,2018年3300元,2019年3600元的標準發放;對未貸款貧困戶,按照全覆蓋原則,以五保戶300元、低保戶和其他類型貧困戶375元標準發放。

“扶貧糧倉”項目以扶貧小額貼息貸款為基礎,銜接金融扶貧政策與糧食補貼政策,利用保管糧食產生的效益幫助貧困戶增收,既找到了脫貧工作的著力點,又破解了建設糧倉資金不足的難題,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船小好調頭。除龍頭企業和大個項目外,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社運營靈活、與當地發展實際結合緊密,利用金融扶貧政策,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也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可行辦法。

南召縣太山廟推廣“托牛所”模式。依托雅民農牧公司,有一定母牛養殖經驗的貧困戶,把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作為押金交給公司,公司向貧困戶免費提供能繁育母牛及技術支持。合同期內所繁育小牛由公司負責銷售,利潤由公司和貧困戶按3:7的比例分成,貧困戶戶均收入可達3000元。合同到期后,公司返還貧困戶押金同時收回能繁母牛。該模式的優點是,自主經營,多勞多得,用心操作則穩賺不賠。

方城縣探索實施合作社帶動的扶貧模式。企業主導成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入社,利用扶貧政策性貸款發展特色產業,取得收益給予貧困戶分紅。該縣金木瓜生物科技公司成立兩個合作社,利用扶貧政策貸款1780萬元,帶動貧困戶356戶705人增收。七峰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4個合作社,利用扶貧政策貸款2000萬元,帶動貧困戶410戶1620人增收。

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利用企業主導貸推進金融扶貧,是當前金融扶貧的有力舉措。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充分發揮了企業信用能力及發展項目的能力,可以有效利用資金,達到使用效果最大化;同時,覆蓋能力強,帶動貧困戶增收力度大。

政銀聯動貸“盧氏經驗”可借鑒

政銀聯動貸是按照“政銀聯動、風險共擔、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思路,突出了政府和銀行在工作推進、風險防控等方面合作機制的建立,較好地實現扶貧小額信貸運行模式的創新。

盧氏縣金融扶貧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該縣通過建立金融服務、信用評價、風險防控、產業支撐“四大體系”,實現了服務有平臺、信用可評估、風險可把控、發展有支撐。目前,此模式已在全省推廣。

建立金融服務體系。該縣整合縣鄉政府部門和村級組織等方面力量,設立了1個縣級金融中心、19個鄉級金融服務站和352個村級服務站,構建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網絡,分別負責政策宣傳、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貸款受理、初步審核、擔保受理等工作。 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依照“三好三強”(遵紀守法好、家庭和睦好、鄰里團結好,責任意識強、信用觀念強、履約保障強)、“三有三無”(有勞動才能、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項目,無賭博、吸毒等不良習氣,無拖欠貸款本息、被列入貸款黑名單的記載,無游手好閑、好逸惡勞行為)的標準設計140項具體的信用指標,歷時2個多月對全縣8.82萬戶農戶進行了信息采集,采集率達89.9%。廣大貧困群眾第一次有了信用記錄,為銀行放貸提供了信用基礎。

建立風險防控體系。通過信用評定,為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把關。建立貼息補償機制,由盧氏縣財政統籌扶貧資金,對銀行向貧困戶發放的扶貧小額貸款按基準利率給予全額貼息,對向帶貧企業發放的貸款給予適當貼息。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由政府設立的風險補償金與銀行、省農信擔保、省擔保集團,對貧困戶的貸后風險,按照20%、10%、50%、20%的比例進行分擔;對帶貧農業經營主體的貸后風險,按照20%、20%、40%、20%的比例進行分擔。與此同時,建立了貸款熔斷機制,對貸款不良率超過一定比例的鄉鎮和村暫停貸款發放,以強化鄉村在貧困戶信用評定、貸款初審和貸后管理等方面的責任。

建立產業支撐體系。確定了扶貧產業發展重點,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明確了三類貸款主體,即貧困戶、帶貧合作社、帶貧龍頭企業;設計了貧困戶、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合作社+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等6種產業扶貧合作方式;形成了生產帶動、勞務增收、產權入股+勞務、設施租賃+勞務、訂單農業、合作經營、帶資入股、自主創業等8種扶貧經營模式。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通報的數據,去年我省貧困戶的貸款獲得率僅為0.36%。經過近4個月的試點,盧氏縣貧困戶的貸款獲得率已超過12%,盧氏模式取得了顯著效果。

目前,我市各縣區正結合各自實際,研究吃透“盧氏模式”精神,抓好四大體系建設,撬動更多信貸資金投向扶貧領域,提高貧困群眾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資金滾動用留得青山有柴燒

有苗不愁長,無苗沒處想。如何讓貧困群眾在政策紅利結束后仍持續增收,這是扶貧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一些地方的做法是,優化資金使用方式,激發內生動力,確保貧困群眾生產可持續發展。

西峽縣從金融扶貧收益中提取發展資本金,用于貧困戶持續發展。該縣采用“企業+貧困戶+金融”產業化金融扶貧模式,利用金融扶貧產業化貼息貸款,依托百菌園、盛煌公司等10家企業,以托管袋料香菇、獼猴桃、奶山羊、南陽黃牛等方式,帶動436戶1292人共增收484.5萬元,每人增收不低于3750元。同時,從當年收益中每人提取2500元作為發展資本金留存企業,用于下年度滾動循環再發展,此項措施連續實施3年,3年后貧困戶即擁有7500元資本金,可自主發展項目,達到長期穩定增收的效果。雙龍鎮彪池村貧困戶張國點一家4口人,夫妻雙方均長年患病,父親年事已高無勞動能力,女兒正讀大學二年級,家庭生活困難。2016年,張國點家在盛煌食品托管香菇5000袋,僅此一項家庭實現純收入1.5萬元,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2017年,張國點家繼續在盛煌食品托管香菇5000袋,同時利用2016年的托管收益,自己種植香菇5000袋,預計2017年可實現純收入3萬元以上,其自身發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貴州省丹寨縣施行“有償使用、滾動發展”模式,提高扶貧資金利用效率。該縣把財政扶貧資金作為資本金,以借款的方式與有一定自有資金的企業合作融資,激勵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政府逐年按一定比例回收投入的財政扶貧資金,企業每年將借款固定收益的8%通過政府返給貧困農戶,并通過訂單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財政扶貧資金到期收回后,還可以繼續注入其他企業,實現滾動發展。浙丹食藥用菌開發有限公司接受丹寨縣政府注入的141萬元扶貧資金,在丹寨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了250多戶當地貧困群眾種植食用菌,其中直接在企業上班的就有60多人。將扶貧資金注入企業,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充分調動了貧困戶參與的熱情,實現了多贏。

引來金融活水,滋潤貧瘠大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借鑒先進經驗,探索創新方法,拓寬融資渠道,激發內生動力,讓金融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加速器,助推他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幸福生活!“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④:

強化保障暖民心

南陽日報 10月17日 A1版

民生關乎民心,保障是重中之重。保障有力才能民心穩、百業興、百姓富、貧困除。

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保障”,就是要讓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有保障。

住房、教育、醫療以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僅是脫貧攻堅的硬標準,更是最基本、最基礎的民生內容,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如果解決不好,百姓生活就會缺乏尊嚴感,更談不上幸福感、獲得感。同時,基礎保障相對薄弱,也是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的重要原因所在。

破解好這一難題,需要我們及時準確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扎扎實實落實好上級政策,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保障好“基本民生”,維系好“底線民生”,關切好“熱點民生”,用普照的陽光溫暖民心。

安居才能樂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對于貧困群眾而言,擁有一套安全的住房,就擁有一個溫暖的家,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

近年來,中央、省均出臺相關政策,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加快易地扶貧搬遷,切實改善貧困群眾居住條件。我市采取有力有效的舉措狠抓落實,在保障住房安全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各縣區工作推進不均衡,部分縣區仍找不到好的方法,導致工作滯后。

就危房改造而言,需要群眾先籌錢自建,政府驗收后再行補貼,而現實情況是,貧困群眾連基本生活都很困難,再籌這么多錢可以說根本不可能,導致好政策“落不了地”。破解這一難題,一些縣區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善于破難,采取先建后補等方法,確保了上級政策落地生根。

鎮平縣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制定《鎮平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安居工程建設實施辦法》《鎮平縣安居工程建設工作要點流程圖》等,利用整合的扶貧資金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所有安居工程全部實行統一建設,需要社保兜底的特困戶,改造房屋面積執行下限標準,不需要特困戶自己承擔建設資金。社保兜底外的貧困戶,在建設面積上嚴格遵守上級規定標準。補助資金部分,施工單位不得向貧困戶收取,房屋建成驗收合格后由財政撥付,貧困戶只承擔自籌部分。這一先建后補的做法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使危房改造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淅川縣出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對需要修繕加固的,以民主評議、村把關、鄉鎮審核批準后的費用給予補貼;需要原址翻建的,翻建房屋每戶上限為100平方米,一般貧困戶的危房改造補助是600元/平方米,政府兜底的危房改造補助是700元/平方米。所有危房改造戶改造資金不足的部分由各鄉鎮補齊,讓危改戶不出一分錢住上新房。

承接好上級政策需要我們以擔當的精神,用心工作、堅持創新,認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活用政策,使貧困群眾真正沐浴到政策的陽光。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但是,“故土難離,窮家難舍”,讓貧困群眾搬出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過上更好的生活,并非易事。對此,一些縣區進行了有益探索,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創新機制,精準實施,保質保量做好搬遷脫貧工作。

內鄉縣創新舉措,堅持“四個結合”,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良好成效。結合拆舊復墾,確保“搬得出”??h財政預撥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鄉鎮拆舊復墾資金周轉,通過資金補貼鼓勵群眾到新型農村社區或縣城購買存量房,引導貧困戶自愿搬、主動搬。結合改善環境,確保“穩得住”。按照“靠城、靠產業園區、靠鄉鎮、靠旅游景區,有利于生產、有利于就業、有利于脫貧致富”的原則科學選址,吸引、帶動群眾自發搬遷集中居住。結合產業扶貧,確保“能發展”。建立扶貧車間,實現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結合基層服務,確保“可持續”。通過強化基層組織服務、社區公共服務、精神文明服務,提高搬遷戶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淅川縣滔河鄉把位于深山區的陳家洼、姬山、萬家嶺、龍潭溝、白沙崗等8個貧困村作為重點搬遷村,兼顧淺山區住房特別差的貧困戶,進新集鎮安置,讓貧困群眾徹底改變生存現狀。同時,按照“長抓林果短抓菌,藕藥養殖齊跟進,促進就業保脫貧”的產業發展思路,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為新集鎮搬遷戶同步建設了香菇扶貧產業項目,引導293戶搬遷群眾發展香菇種植,戶均年可增收1.75萬元,過上了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易地搬遷扶貧,不是簡單地幫困難群眾蓋新房,而是要給他們的生產生活“鋪好路”。易地搬遷,既要“挪窮窩”,更要“換窮業”。只有讓群眾心里有盼頭、日子有奔頭,才能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教育點燃希望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在教育扶貧方面,針對資助政策覆蓋不到位、資助資源形不成合力、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孩子上學和家長就業不能兼顧等難題,一些縣區積極探索,取得的成效可圈可點,值得學習借鑒。

資助政策覆蓋不到位怎么辦?為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不起學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資助政策。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貧困學子應享未享的現象:學前教育階段,教育資助政策只針對公立幼兒園,實際情況是貧困群眾的孩子90%以上都上私立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助政策只針對寄宿的貧困學子,實際情況是貧困群眾的孩子大部分沒有寄宿;高等教育階段,貧困學子自己申請錄入,漏報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難題,唐河縣創新舉措,擴大教育扶貧覆蓋面,確保應享盡享。對所有貧困家庭學前幼兒按每人1000元的標準發放保教費、生活補助;對未寄宿或沒有學籍等原因不能享受國家教育資助政策的中小學生,縣財政以同等標準全部發放生活補助費、助學金等;對2017年新考入高校的貧困大學生,每人一次性發放補助金,并報銷一次入學交通費。通過這三項務實舉措,全縣教育扶貧政策實現了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資助資源形不成合力怎么辦?重慶市云陽縣在整合資源、全覆蓋推進教育扶貧資助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成立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整合全縣各級各類教育資助資源,從體制機制上防止資助扎堆和資助真空現象,提高資金統籌能力和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的全覆蓋資助體系,分建卡戶、低保戶、孤兒、殘疾學生和其他貧困學生“4+1”類,嚴把“學校初審、部門識別與認定、鄉鎮(街道)核對”對象關,精準、全覆蓋進行資助。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引導市場主體為貧困家庭寒暑假返鄉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實現經濟資助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雙目標。云陽縣的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建立基金,整合資源,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讓所有貧困學子得到切實有效的資助。 農村教學點分散、城鄉師資不均衡怎么辦?洛陽市新安縣2016年實施了農村小學合點并校工作。合點并校大大提升了鄉鎮小學的管理理念和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學校專門安排了生活老師,照顧學生的食宿,解決了學生家長的后顧之憂,尤其貧困村的家長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與精力,投身創業和致富。該縣還投資3.4億元建設了新安職教中心,整合現有公辦職業學校,擴展學歷教育、匯集行業培訓、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職業學校辦學品位,使新安的職業教育達到全省一流、全國有名,不僅為縣域經濟轉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也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以學生發展帶動家庭脫貧奔小康。

知識改變命運。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老百姓心里最溫暖的訴求。保障貧困群眾子女義務教育,既需要外力,整合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人人關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也需要內力,教育部門要勇于創新,采取合點并校等有力有效的舉措,整合教育資源,完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如此,才能形成合力,使教育優先發展起來,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醫保呵護健康

“一人得病,全家受窮”,這是不少貧困家庭的真實寫照。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和返貧問題,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 當前,我市39.2萬農村貧困人口中,有60%左右因病致貧返貧,慢性病患者又占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的25%左右。如何織密健康扶貧醫療保障網,有效遏制和減少因病致貧返貧,已成為推動精準扶貧急需解決的難題。

針對這一難題,我市積極探索實施“醫保救助工程”,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相銜接,突出慢性病救助,提高門診大病和住院醫療補助費用,并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為農村困難群眾構筑起醫療救助的又一道防線。這一創新的惠民之舉,取得明顯成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進行了典型報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也作出批示給予肯定。

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我市啟動的“醫保救助工程”,對農村貧困群眾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三次報銷”這些“常規動作”的基礎上,對剩余合規費用分類予以“第四次報銷”。這樣一來,原本貧困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政府就承擔了絕大部分比例的費用,現在又通過“第四次報銷”,構筑起“四道防線”,進一步減輕了農村貧困群眾的醫療負擔。比如,宛城區一慢性病患者,在市二院門診治療,一次醫療費用為1413元,“三次報銷”解決894元,“第四次報銷”補助337元,個人只用負擔182元,僅占醫療費用的12.9%。為確保這一惠民之舉順利實施,我市積極籌措資金,建立了由市、縣財政共同分擔的機制,市級財政每人每年定補50元,剩余資金由縣級財政承擔,確保有錢可用。

讓貧困群眾方便看病。一方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以前看病,錢湊不齊住不了院?,F在,錢湊不齊沒關系,貧困群眾住院治病,在扶貧窗口免費登記,無需繳納任何住院費用,就可以直接住院治療,看完病再算賬,扣除“四次報銷”的費用,個人只用出很少一部分。臥龍區一貧困戶,因為肺部疾病住院治療,花費近3萬元,經過“四次報銷”,個人只用付5000元左右。出院時,他高興地說:“如果要先交3萬元,我就必須先借到錢才敢治病;現在先看病后付費,過后一算只用花5000多元,我當時就決定住院治療。”另一方面推行“一站式”結算服務。醫療費用“四次報銷”涉及的部門較多,如果不能一個窗口結算,讓群眾一個一個地去跑,勢必手續繁瑣。對此,我市開發了“一站式”結算軟件平臺,把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與“醫保救助工程”統起來,一個平臺即時結算,全市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無縫對接。同時,各定點醫療機構開通綠色通道,設立扶貧窗口,專門為貧困患者就醫登記和結算進行服務,手續一個窗口全部辦結,群眾少跑腿、更舒心。

“醫保救助工程”,織密了社會保障網,補齊了民生短板,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暖心工程”。這一成功實踐生動地詮釋了積極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夠讓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為全面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村衛生室是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中最貼近百姓、最能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捷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環節。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加大了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全市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全市785個貧困村衛生室已有647所達到了國家驗收標準,村衛生室的面貌煥然一新,使貧困群眾小病不出村,看病更省心。

方城縣大力推進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工程。目前,全縣村級衛生室全部配齊了中藥柜、西藥柜、資料柜、診斷床、醫療床、氧氣瓶等醫療設備,診斷室、觀察室、注射室、防保室、藥房等功能齊全。正在楊集鄉尹莊村衛生室取藥的一位老人說:“過去俺村衛生室的條件很差,生病了都不愿來這看?,F在好了,這里的條件跟城里的差不多,看病抓藥很方便。”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這是貧困群眾的愿望,也是醫療救助的目標。只有繼續精準實施醫療救助工程,加大投入、完善機制、改善條件,“靶向”拔除因病致貧返貧“病根”,才能終結“看病難”“看病貴”的歷史難題,才能讓貧困群眾和全市人民一道如期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強基鋪就坦途 要想富,先修路。水、電、路也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發展產業的先決條件,更是提升脫貧攻堅支撐力的關鍵。

然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仍然是一些地區脫貧攻堅的薄弱環節:通村公路年久失修、損毀嚴重、養護不力,特別是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建設難度更大;643個貧困村未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涉及貧困人口17.22萬人;貧困縣電網薄弱狀況突出,制約了發展。

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要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要精心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有效參與;要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資金的集聚效應。

吃透政策,爭取項目。中央和省里出臺了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一系列扶貧支持政策,強度密度空前,“含金量”很高,對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各地要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項目,有效改善貧困地區面貌。桐柏縣平氏鎮注重加強對扶貧政策的學習研究和運用,加大向上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力度。該鎮在貧困村道路、吃水用水、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產業等各個方面,建立完備的項目庫,積極爭取政策性資金。今年以來,該鎮已爭取各類項目資金近6000萬元,不斷完善了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壯大、群眾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方式,精心運作?;A設施建設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投入,但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攬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有效破解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當前,國家鼓勵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有實力的資本投資水利、交通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建設,實現市場化運營。要認真研究PPP融資模式,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就能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近年來采用BT、PPP融資模式,吸納社會資本近8億元,全力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方便了百姓出行,更帶動了當地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整合資源,統籌推進。破解單一項目獨進、集聚效應薄弱的難題,就要以整合為手段,按照“各出一道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打破單一項目獨進的格局,實行多項捆綁,充分發揮資金的集聚效應。近年來,淅川縣整合各項資金,先后對62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拓寬硬化了干線公路,建設了高泉引水、機井等人畜飲水工程,改善了電網設備,提高了廣大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如今,淅川縣已發展特色生態產業20余萬畝,“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九重鎮武店村蘆筍、特色林果,盛灣鎮瓦房村軟籽石榴,香花鎮白龍溝村中藥材種植等生態產業成為縣內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民生保障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安居、上學、看病、出行、飲水、用電……做好這些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那是一種溫暖。只要我們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用情服務、用心實施,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普惠眾澤之事,多做補短板、促均衡、兜底線之事,就一定能夠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網,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脫貧的道路上掉隊! “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系列述評⑤:

黨旗映紅扶貧路

南陽日報 10月20日 A1版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千千萬萬黨員凝聚起來,就是推動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我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把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實現基層黨建與精準脫貧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常思百姓苦,立下愚公志,我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爭當前線“扛旗人”

硬作風擔當硬責任。脫貧攻堅,成敗在精準,關鍵看干部。

我市圍繞“抓好黨建促扶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思路,成立黨建助脫貧工作領導小組,開展“萬名干部助脫貧”、軟弱渙散村整頓、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四聯兩聚”活動、“頭雁計劃”素質提升、龍騰南陽聚才等“六大行動”,推動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同步共進。

建強支部,激發內生動力。我市把貧困村中的82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作為重點整頓對象,從班子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等方面拉出問題清單,“一村一策”精準施治,并通過改造升級貧困村黨群服務陣地、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增加村級辦公經費,有效激發村級黨組織的活力。 健全機制,明確幫扶職責。在建檔立卡貧困村和扶貧任務較重的非貧困村,成立由所在鄉鎮副科級以上干部任組長,駐村第一書記、市縣鄉駐村工作隊長、派駐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等為成員的幫扶工作“責任組”,目前這樣的“責任組”共有3982個,成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堅強力量。

結對幫扶,選準扶貧模式。實施“千企幫千村、萬名干部助脫貧”活動,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抽調4.6萬名在職公職人員、篩選1000多家經濟實力強的企業,采取責任分包的辦法,駐村定點開展結對幫扶,確保了每個貧困村都有領導聯、隊伍駐、單位幫、企業扶,每個貧困戶都有責任人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探索推廣“5+”扶貧模式,帶動一批個頭大、有社會責任感、輻射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參與或主導扶貧產業,吸納帶動6萬多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貧困群眾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扶貧道路越走越寬闊。

成績是干出來的,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靠的是黨員干部扎根農村、心系群眾、用心用情的干勁,靠的是黨員干部沖鋒陷陣、攻城拔寨、善打硬仗的拼勁,靠的是黨員干部水滴石穿、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韌勁。當前,在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全面沖刺階段,我們更需要發揚這種實干精神,一鼓作氣打贏硬仗。 然而,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難度加大,少數黨員干部存在一些不良心態和情緒。有的干部信心不足、精神不振、狀態不佳,產生畏難厭戰情緒,有打退堂鼓想法;有的干部作風不實,遇見問題“繞著走”,碰到矛盾“打太極”,尤其在落實扶貧政策上,要么死搬行業“規定”,要么推諉扯皮,造成政策落實出現遺漏;有的干部心存僥幸,認為脫貧攻堅是“一陣風”,工作中時緊時松、寸進尺退;有的干部因循守舊,總是按慣例來、按老規矩辦,不研究新常態,不適應新狀態。這些不良心態和情緒,與當前脫貧攻堅的嚴峻形勢不適應,與人民群眾對脫貧的熱切期望不適應,必須盡快矯正。

聞鼙鼓而思良將。脫貧攻堅需要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需要每一位黨員干部都以更加緊迫的責任感、使命感投入戰斗,時刻拉滿弓、繃緊弦,爭當沖鋒前線的“扛旗人”。

對標先進創一流

俗話說,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剛性目標、底線任務,更是不容有失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有股子拼勁、闖勁、干勁,更要講方法、有思路。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市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活教材”,可比、可學、可借鑒。 筑牢堡壘,黨支部當好“火車頭”。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則產業興、群眾富、鄉風好、發展可持續,反之則會陷入散懶亂困局。社旗縣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激發精準扶貧動能。建陣地,投資2000萬元,完善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服務群眾平臺;聚合力,由基層黨組織牽頭,整合產業基地和農村合作社力量,與貧困戶結對子,共同發展產業;抓整頓,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進行專項整治,加強“兩委”班子建設。社旗縣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一批引導能力強、致富方法多、群眾威信高的基層黨組織。橋頭鎮小河流村探索出的“三加”扶貧模式,即“支部加協會、黨員加農戶、產業加基地”,作為我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被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選用。太和鎮馬埂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把舊村部租給返鄉創業村民發展服飾加工業,吸納25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培強隊伍,村干部當好“領頭羊”。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選對一個人,富了一個村。從一些貧困村脫貧歷程來看,百姓之所以能走出貧困、走向富裕,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是關鍵因素。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市一批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信得過的村黨支部書記樹起了標桿,鎮平縣王崗鄉管家村在黨支部書記吳偉的帶領下,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山羊養殖、光伏發電產業,全村人均純收入9820元,可持續發展之路愈走愈寬。方城縣博望鎮前荒村黨支部書記徐運芝,不但帶著干部和群眾建學校、修灌渠、架電線、興水利,而且帶領村民發展黃金梨產業致富。該村成立“三國”黃金梨合作社,全村黃金梨種植面積達2500多畝,產品暢銷北京、上海等十多個大中城市,年畝均效益在20000元以上,昔日貧窮落后的前荒村變身成了黃金梨飄香的“美麗鄉村”。徐運芝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擔當責任,扶貧干部當好“生力軍”。心越走越近,人常走常親。新野縣新甸鋪鎮杜崗村包村干部、幫扶責任人谷潔,把群眾的貧困當成是自己的境遇,把扶貧當成榮辱與共的責任,用真情溫暖貧困戶。她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改造危房、申辦低保。她心中裝著貧困戶,時刻惦記著他們的冷暖。貧困戶子女劉某在一家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父親去世,母親體弱多病,妹妹年幼。谷潔費盡千辛萬苦,聯系到劉某的大伯和堂哥,幫助劉某完善了檔案資料,使其享受到了“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貼。在我市各地,還有很多像谷潔一樣,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夜以繼日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換來貧困群眾的微笑和信任。市紀委駐西峽縣丹水鎮三里廟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雷清松,帶領群眾綠化荒山、興業富民,把一個小山村打造成“美麗鄉村”。市人社局駐桐柏縣吳城鎮王寬店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友新,帶領鄉親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群眾脫貧致富能力。 扎根基層,第一書記當好“指導員”。 全市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隊員,真心實意駐村、真抓實干興村,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貼心人、帶頭人。 南召縣委統戰部駐南召縣留山鎮土門村第一書記郭良哲,放棄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丈夫雙雙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為土門村引來綠色產業,為貧困老人解決實際困難,成了老人口中的“親閨女”。市公路管理局駐唐河縣昝崗鄉丁莊村第一書記劉雅洲,在局黨委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籌資1200余萬元,為村民修建“五橋三路”,極大地提升了丁莊村的基礎保障能力。淅川縣寺灣鎮司法所駐清涼寺村第一書記胡金中犧牲在扶貧一線,市林業局駐桐柏縣朱莊鎮館驛村第一書記張學勇強忍喪母悲痛,堅守工作一線。他們用責任和使命譜寫了一曲曲催人奮進的時代贊歌。

帶動群眾,農村黨員當好“先鋒隊”。脫貧攻堅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廣大農村黨員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鎮平縣以實施“雙培雙帶”活動為抓手,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黨員帶領群眾致富,黨組織帶領致富能手進步。該縣安字營鎮王洼村有48名黨員,全部參加“雙培雙帶”活動,帶動群眾發展家禽、奶牛、生豬飼養戶10家,金魚養殖戶5家,發展釀酒專用紅高粱1500畝,為脫貧致富注入新的活力。 “榜樣就是看得見的哲理”,以先進典型為標尺,可以知優劣、找不足,可以激發見賢思齊正能量。廣大扶貧干部要以身邊的先進典型為標尺,尋找差距和不足,以更大的決心、更硬的舉措、更有效的方法,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模范作用,幫助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提升標準無止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脫貧工作亦如此。

外地脫貧攻堅實踐表明:脫貧難,鞏固提升更難。一些地方,群眾一邊脫貧、一邊返貧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穩定脫貧基礎還不牢固。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憂患意識、問題導向,未雨綢繆、超前謀劃、防患于未然,從而掌握主動、贏得未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蘭考縣以黨建為統領,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探索出一條特色脫貧之路,在全省率先摘掉貧困帽子,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如今,蘭考縣又出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規劃,向更高目標邁進。

打造“三駕馬車”,拉動村集體經濟駛上快速路。強化政策扶持,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心針”;加大金融支持,為集體經濟發展添加“催化劑”;突出項目支撐,為集體經濟發展裝上“助推器”。蘭考縣開展了以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為主要內容的“雙提升工程”,把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與促進脫貧攻堅相結合,實現了基層組織服務能力提升與貧困戶穩定脫貧的雙贏。截至目前,全縣有集體收入的村已經從2014年的不足20個增加到188個,收入最高的達400萬元。

建設美麗鄉村,改善環境增強發展活力。美而不富不是美,又美又富才動人。蘭考縣成立機構,出臺文件,實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五年行動計劃,打造天藍、地綠、路暢、水清、景美、宜居的新農村。目前,全縣451個村基本實現了“村內及周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有序,主次干道兩側環境干凈”的初步目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生產生活條件;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實現村美民富,美麗鄉村建設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激發群眾斗志,精神扶貧催生脫貧內生動力。精神貧困是脫貧的最大敵人,扶貧必須先扶志。只有激發群眾斗志,破除“等靠要”思想,才能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實現永久脫貧。蘭考縣小宋鄉開展“春風行動”,按照貧困戶不能住危房,要有大門和圍墻;不能沒門窗,要有玻璃和紗窗;不能沒家具,要有床柜和桌椅;不能沒家電,要有有線電視和電扇;不能臟和亂,環境要有大改變的“五不五有”標準,改善貧困群眾基本生活、居住條件和家庭環境,幫助他們樹立生活信心。同時,按照院內凈、臥室凈、廚房凈、廁所凈、個人衛生凈和院內擺放規范“五凈一規范”標準,對貧困群眾的生活環境和個人衛生進行規范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環境衛生保持得好,還可以獎勵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物品。同時,大力推動移風易俗,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倡樹文明鄉風。該縣小宋鄉從去年5月份到現在,全鄉共簡辦紅白事1500余件,節約資金約2000萬元,有效減輕了群眾的經濟及精神壓力。

解開貧困枷鎖,歸根到底還要靠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永久脫貧。抓黨建促脫貧,核心在于把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發揮好,組織、動員、教育群眾不當懶漢,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戰勝困難,擺脫貧困。我們要以蘭考為榜樣,學習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強化黨的建設,并以黨建為引領,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更高目標邁進。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誓言如鐵,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心工作、砥礪前行,鮮艷的黨旗映紅前進道路。我們堅信:黨旗飄揚的地方,群眾一定會有幸福和希望。(本系列刊完)

第二篇:地稅稽查經驗交流材料--如何破解破解稽查案件執行難

地稅稽查經驗交流材料--如何破解破解稽查案件執行難 提高稽查效能近年來,稅務稽查力度不斷加大,對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保證稅收收入穩定增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稽查人員都有檢查難,處理更難,執行難上加難的切身體會。執行是稅務稽查的最后環節,也是關鍵環節。只有稽查案件都得到有效執行,才能充分發揮稅收稽查職能作用,體現稅法剛性。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稅務稽查工作中,總還有一些稽查案件難以執行到位,這不但有損稽查部門的權威,更有影響稅法的嚴肅性。為提高案件執行效能,我局就如何加大執行力度,破解稽查案件的執行難題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稽查查補稅款、滯納金、罰款分別為2938萬元、3230萬元,入庫率分別達到95.1%和97.3%?,F將我局就如何破解稽查案件執行難、提高執法效能談幾點做法和

一、認真分析執行現狀,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執行力度

(一)理清執行思路。思路清、方法對是做好執行工作的基礎。為破解案件執行難,我們經常階段性地就對稽查案件執行現狀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執行難的根源。經過分析認為,造成執行不到位的原因:一是納稅觀念淡薄。由于種種原因,人們依法納稅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許多納稅人并不認為偷稅、欠稅可恥。有的被查戶對查補的稅款、滯納金、罰款往往以資金緊張為由,能拖則拖,能少則少,能不交則賺,總是想方設法蒙混過關。二是案件執行不力。體現在對被執行者跟蹤、督促不力,有的由于“人面人情”,執行人員不愿為公事得罪、結怨于人,或出于對效益不好單位的同情,沒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稽查案件無法執行。三是地方政府干預。對所謂的“外資企業”、“重點企業”有時地方政府會以“涵養稅源”、“蓄水養魚”、“借雞生蛋”為理,以保護招商引資環境為由,要求稅務機關不要過于“苛刻”,甚至對查出的稅款也為他們“說情”。此外,有些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擅自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也為稽查案件執行加大了難度。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結合稅收專項檢查,要求稽查人員認真開展稽查創新,大膽探索執行辦法,加大執行力度,保證查補稅款、滯納金、罰款的及時足額入庫。

(二)找準執行重點。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注意到稽查案件執行不到位主要發生在以下企業:一是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因這類企業往往債務纏身,舉步為艱,面對查補的稅款、滯納金、罰款已無力繳納。二是處罰較重的單位。這類單位由于偷稅性質惡劣,稽查部門對其處罰較重,偷雞不成蝕把米,盡管無可抵賴,但心不悅口不服,對查補的稅款、滯納金、罰款總是拖而延之。三是“輕裝上陣”的企業。這類單位只是租用場地辦公經營,經營方式簡單,待到稅務稽查查出偷稅問題時,往往是逃之夭夭。四是代扣代繳的行政事業單位。多數行政事業單位本身不是納稅人,如未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稅法規定不能對其實行稅務保全和強制執行措施。五是“神通廣大”的納稅人。有的企業居功自傲,憑著自認為有“關系”,視稅法而不顧,拒不執行稅務稽查結論。為此,我們在日常執行工作中,將上述被查對象的涉稅違法行為作為重點執行對象,加大執行力度。

第三篇:破解幸福密碼

《破解幸福密碼》讀后感

幸福是多么溫馨、美麗的字眼,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我們很多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畢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碼》一書,猶如一道心靈雞湯,字字句句能夠走進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豁然開朗,明了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能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人心中的渴望,但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并不相同。從古到今,人類對于幸福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毫無疑問我們生活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不是金錢,幸福也不是高科技,幸福并不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快樂和意義的結合體。的高速增長,讓我們的物質生活大大地豐富了,但我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大大地豐富。作為一位資深心理學醫師,畢淑敏多了一份作家的社會敏感。她從心理學、醫學、人文科學角度,通過案例為我們詳細解答如何破解心靈鎖鏈——自卑、抑郁、焦慮、悲傷、死亡恐懼等這些潛藏在意識深層的創傷,思考與探索和諧平衡的心靈藝術。很多新穎的觀點首次出現在書中。全書共六章,分別是《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放下包袱,持花而行》、《從自卑走向幸?!?、《封印悲傷,再建自我》、《適當應激,緩解焦慮》、《幸福不是奢侈品》。作品以清新的文筆、溫暖的哲思,書寫幸福與冷暖,始終關注生命與死亡。畢淑敏說:“一個人如果心理不健康,是無法理會到幸福的。”她查了很多資料,給“幸福”下了一個定義:有意義加上長久的快樂。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心靈上卻越發空虛、浮躁、急功近利。問題的根源在哪里?現代人普遍的幸福感缺失是為什么?對此,畢淑敏說,在溫飽沒有解決的時候,人們首先要解決溫飽,不然就無以生存。當溫飽向小康轉變的時候,就是說吃東西這件事已經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幸福感的時候,你的快樂和幸福到哪里去找?最基本的途徑就是要通過自我完成、自我創造的精神體驗來提供源源不斷的幸福,換個說法就是要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你不去解決這些,將無從談到你的幸福與快樂。不是你吃飽了就一定幸福,也不是擁有萬貫家財和功名成就就幸福。美國一項調查表明,乞丐和百萬富翁幸福感的比例差不多。幸福是靈魂的工作,是靈魂的成就,而不是名利的成就,它是一種持續的、我們精神的追索。“人為什么活著?”這是一個我們看起來是那么宏大、虛無縹緲的問題,而實際上是那么扎扎實實、點點滴滴落實到我們人生的每一天當中。聯系我們的工作,相比之下還不錯,按道理人人都應該滿足、應該幸福了,應該努力工作了。然而,又有幾個人能夠感到工作幸福,在工作中體會到快樂呢?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我想,至少要做到要加強學習教育。有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引領未來”。要科學合理地進行政治業務教育,要常抓常新。引導大家由“讓我學”變“我要學”,在系統內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業務素質,提升精神境界。

我想,一個單位,如果人人都能體會到工作是一種幸福、忙碌是一種幸福,那么,這個單位一定是風清氣正,充滿生機和活力,各項工作定會風生水起,高歌猛進。

第四篇:破解辦證難題

破解“辦證難題”,清理作風積弊

原創于: 2013-10-14 08:29:39

標簽:

破解“辦證難題”,清理作風積弊

為了辦護照從北京返回三百公里外的老家多次補辦證明,但多份證明根本不需要,3000多公里的路完全是“白跑”;辦理營業執照卻被相關部門“踢皮球”來回11次„„10月1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北漂青年小周和江蘇豐縣的小狄為了辦護照和辦營業執照被辦事人員刁難的問題。兩地政府均連夜處置作出嚴厲問責。(北京晨報)

河北江蘇兩地“辦證難”問題一經曝光,便迅速吸引了公眾的眼球,好像瞬間勾起了傷心往事一般,網友們紛紛吐槽,大倒苦水,傾訴著普通百姓辦事難的苦衷。

誠然,此次“辦證難”問題的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傾吐心聲的契機,在人們暢所欲言的同時,恰恰反映了作風整治的另一個問題:積重難返。

是的,常聽醫生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作風之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治起來自然要花些時間,幻想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墒?,從當前作風整治聲勢之大,措施之嚴厲,手段之強硬,竟然還有人對此視若無睹、置若罔聞,真的令人大為不解。莫非他們就真的生活在真空當中、不食人間煙火?難道真的對作風整治的要求、尤其是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沒有聽說過?

一些謎團真的待解??墒?,曝露出的問題卻真的不是小事,因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與群眾的感情深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強弱,公仆心的真假,衙門作風的有無。

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人民就翻身做了主人,可是,不知從哪一天起,一些掌握了大大小小權力的人,就從心底里又萌生了官本位意識,而且隨著這種意識的不斷深化,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與老百姓區別開來,而且拉開了距離,劃出了紅線,把自己歸到了另一類,即權力階層,在老百姓面前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吆五喝六,逐步把主仆關系易位,以官老爺自居。對此必須立即予以當頭棒喝:這是嚴重的錯誤。

官本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只要條件成熟就會鉆進人的心里,生出一些事端。諸如權力觀的異化,諸如政績觀的變形,諸如人生觀的扭曲,都與官本位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一旦沾染上這種惡習,人們往往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如對群眾感情的冷漠、對群眾反映問題時的不耐煩、對群眾上訪的極度反感,還有對群眾安危冷暖的無動于衷,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極大傷害了群眾的感情,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知恥而后勇。最基層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進行溝通、聯系,開展工作、了解情況的紐帶和橋梁,承擔著最繁重最瑣碎的工作任務,從他們的身上老百姓看到的是黨的政府的形象,因而他們理應以誠摯熱情的態度、耐心周到的服務,像對待親人般對待前來辦事的群眾,而絕不能生、冷、更、橫,更不能出現“臉難看、門難進、話難說、事難辦”等機關作風病的癥狀。

任何一個團體、一個政黨,政令暢通都是保持旺盛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強大戰斗力的前提和保證。中央“八項規定”出臺至今將近一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也有好幾個月了,仍然出現河北江蘇等地群眾“辦證難”的事情,充分說明了作風積弊存在之久、問題之嚴重,非來一次秋風掃落葉式的到位的整風不可。

作風整治要真正達到目的,就必須做到表里如

一、形神兼備,真正觸及靈魂,真正治病救人,尤其是對一些沾染了嚴重的機關作風病的人來說更要加大診治力度,從身體到心靈,從行動到思想,給他們徹底洗個澡,讓他們真正脫胎換骨,重新認識自己,真正回歸到為人民服務的正確軌道上來,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有關人員已經受到嚴肅處理,但是,對于那些身有病而仍然未得到及時治療的人,我們絕不能放棄。(于治國)

第五篇:知網破解

讓CNKI(中國期刊網)免費賬號密碼破解不再神秘

不能保證能破解,大家可以試試玩玩

下面我就揭開它神秘的蓋頭,來查資料的朋友經常碰到進不了數據庫或者發現進了數據庫但權限有限并且要收很高昂的費用,因此,很多朋友都到處找CNKI的密碼,其實只要你有一定的電腦知識又會商務,也就肯定快速找到中國知網cnki免費賬號與密碼,中國知網CNKI的包年會員,他們的戶名與密碼都是比較短,而且十分有規律,具體可分為五種類型:

(1)帳號以字母sy開頭,其他字母組成,字母數量等于或大于5位數的類型;

(2)以字母s開頭,加上另外3個字母,只有4個字母組成的類型;

(3)以字母k10開頭,加上另外3 個數字,共6位組成的類型;(4)以dx0開頭,加上其他3個數字,共6位組成的類型;

(5)以各鏡像高校圖書館站點所在地的漢語拼音縮寫開頭,再加上一些字母或數字組成類型。這種類型比較少,如nj0032(nj即為南京的簡寫,已改密碼),gdx (gd即為廣東的簡寫,已改密碼)等。

有了以上這些的密碼規律,你就可以通過暴破的方法得到密碼與用戶,采用軟件:AD或溯雪來破解,(用戶名設為4位,密碼設為6位,可采用黑客字典生成),其具體的破解教程網上很多,可以自己找,這樣你很快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的密碼了!但是破解時不能在cnki的主頁面??梢允褂煤糜玫腃NKI帳號,然后在檢索頁面退出或是直接進入cnki全文期刊的網址。使用蒴雪破解。

通過google和百度搜索cnki免費賬號不失是個很好的辦法,但需要一定技巧,這個大概誰都會了,不再做詳細介紹啦.

其他好辦法就是直接去一些博客和學術論壇.比如紅櫻桃化學化工論壇,這論壇以化學資源為主,文獻期刊檢索能力也很強,求助文獻很快又人應助

如果你還沒學會破解技術,而又想擁有新的CNKI帳號與密碼,也不用著急。你可以點下面的連接http:///bbs 注冊一個免費賬號,在那里有好多免費數據庫賬號,大家可以進去隨便找一個有效的CNKI免費賬號進行下載全文了。如果你還有搞不定的文獻,論壇里面有個文獻求助區,大家可以去求助,里面文獻檢索高手如云,很快就可以幫忙找到你需要的。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我3年研究生的文獻檢索經驗,當然,如果你的學校資源不好的話,也可以去看看啊,絕對實用高效率,呵呵,實戰經驗,希望能夠對大家有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鄉鎮18年組織工作總結下一篇:introduce的名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