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醫改前后學科發展變化

2023-05-21

第一篇:醫改前后學科發展變化

梁園鎮中心衛生院醫改前后情況匯報

我院是一所鄉鎮中心衛生院,是國家一級甲等醫院、愛嬰衛生院、城鎮職工醫保定點醫院、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合肥市星級防保站、合肥市合格衛生監督站、縣平安單位等。醫改后現有管理、醫護、工勤和公衛人員7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48人,床位50張。單位人員布局合理,人才結構呈梯隊型態。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提高醫技護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同安醫、省醫、市一院、二院、縣級醫院橫向聯系。目前我院主要承擔國家11項民生工程,和疾病預防控制及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等重點工作。我院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老牌衛生院,始創于1956年,前身是梁園鎮聯合診所。醫改前,我院在加強管理,狠抓業務的前提下,2005至2010年業務收入逐年增長,最終達到了年業務收入520萬元的水平,讓單位有能力建設好。2005年,我院門診樓建成,10月18日投入使用,我院也從昔日落后破舊的老院址整體搬入新址。在此基礎上,我院又在2009年建成1400平米的住院樓投入使用,2011年9月,國債項目800平米的醫技樓主體已建成。醫院軟硬 1

件建設得到加強。極大改善梁園及周邊地區群眾保健和就醫的條件。

2010年8月份啟動的基層醫改在我院平穩有序開展。2010年10月衛生部督查組就我院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督察,對我院此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這次檢查,也是我院首次接待級別最高的一次。2010年8月,國家投資120萬元,國債項目污水處理與醫技樓建設項目在我院落戶,2010年11月28日動工建設,這是我院建設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如今的衛生院已舊貌換新顏,成為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管理、強力實施衛生民生工程為主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中心衛生院?;緷M足梁園鎮及周邊群眾近10萬人的醫療、保健需求。強力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三年來共為18040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為2497名65周歲及以上老人開展了老年人體檢保健工作,為3017名高血壓、813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持續健康保健服務;為轄區居民提供60多場健康講座活動;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宣傳材料共計6000余張(份),為梁園轄區25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

管理連續服務。

我院重視文明創建工作,開展成效顯著,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吸引了眾多患者前來就診。醫改后我院在2011年完成業務收入約460萬元。業務收入穩定,讓我們有能力建設好衛生院,提高職工待遇,打造栓心留人的環境,人才強院、人才興院有保障,為單位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至2011年11月,我院認真開展學雷鋒活動,做好衛生工作宣傳報道工作,在縣市媒體上用稿達50余篇,在2010年,我院還為黨員制作了“黨員示范崗”標牌,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

著力打造“學習型醫院”。院主要負責人在醫院大力推進“學習工程”,購置好圖書資料,建好圖書室,職工活動室等。通過打造學習型醫院,有力的推動了醫院作風、思想建設,促進了醫院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我們還注意抓硬件上的“軟”建設,讓硬件在單位建設發展中煥發出新意。如,2009年至2011年,我們投入資金裝飾病房,讓病人的主要治療場所真正漂亮起來,舒適起來,受到了住院病人和群眾的交口

稱贊。如,在近兩年我們注意做好“綠文章”,院領導班子經常巡視院容,栽樹種花,美化醫院。我們還通過長期抓“微笑服務、溫馨護理”這些服務細節,提高服務質量,打造服務品牌。

明年我院結合醫院醫技樓的竣工使用,加大醫院內環境建設,創造一個綠樹成蔭、綠草萋萋,干凈整潔的環境。

肥東縣梁園鎮中心衛生院

2011年11月15日

第二篇: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拉大、腐敗現象嚴重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有人非常懷念“毛澤東時代”。他們認為,改革開放以后還不如改革開放以前好,回到過去還好些。

如何客觀全面地看待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個時代?我覺得我們要認識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及其相互關系,除了弄清楚改革開放前的29年對于改革開放的意義,還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馬克思講過:“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看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從而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進行比較呢?我認為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關于官員腐敗與社會風尚問題。

現在很多人懷念毛澤東時代,很大一方面是對當今政府的失望,部分官員在其位而不謀其職,權力濫用的情況比比皆是,百姓與官員的距離拉大,好多人考公務員是為了一個鐵飯碗,而不是真心真意為群眾做事,“權力尋租”必然出現錢權交易,而錢權交易是催生腐敗的溫床。“權力尋租”其根源在于黨政部門權力過大,同時黨內外的民主監督不到位,致使少數掌握實權的官員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撈取個人好處。當前官場上的錢權交易手樣繁多,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腐敗

中涉及的金額觸目驚心,已經成為官場上道德敗壞的一大頑癥,也是人們抨擊的重大問題。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下降,為了金錢,什么損人利己的壞事都敢做。三聚氰胺牛奶、地溝油、瘦肉精豬肉、毒餃子等殘害人民身體健康的食品層出不窮,官員們包“二奶”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毛澤東時代的干部清正廉潔,腐敗官員鮮為人知,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從另一個層面分析,腐敗現象是要有一定的溫床和經濟基礎的。三十多年前,我國還是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那時候所有的建設項目都由國家立項建設,各種物資的調撥或采購都由國家統一定價,這里面根本就沒有錢權交易的操作空間。就連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來看,所有的物價都由國家統一定價,在限量購買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出現腐敗現象,至多出現個別人的貪污盜竊或者是“走后門”購買緊俏商品。退一步來說,當時社會上也沒有什么有錢人,即便是想行賄的人也沒有多少本錢,何談錢權交易?再說,當時的政治高壓不是現在的人所能想象的,誰敢以身試法,輕者吊銷城市戶口,押解回鄉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勞動;重則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將其投入監獄服刑改造,因此誰也不敢成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犧牲品。不過,話說回來,當年并非沒有腐敗現象,只是腐敗的形式與今不同,并且不可同一而語。當年官員的腐敗是特權,既隱蔽又少有非議。特權階層依據官員的等級能夠享受到不同的物資待遇,這種待遇在市面上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何況當時人們都是窮光蛋。此外,當年的決策不講民主、不講科學,官員拍腦袋就能決策,造就了眾多的“下馬工程”或

無效工程,在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這種浪費現象誰敢說這不是一種官場上的腐敗?

二、關于專制與自由民主問題。

專制與民主是兩個對立的矛盾體。過去人們總認為民主比專制好,目前美歐過于民主及自由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打破了自由民主美麗的神話,不少有識之士不得不重新審視專制與民主的各自優劣。其實,專制與民主各自有個度,也就是不能無節制的濫用專制與民主,否則就會走向極端。專制就是要適當的進行管制,要防止少數人的權力無限大,并且我行我素,實行獨裁統治,從而使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命運被獨裁者綁架,薩達姆、卡扎菲以及今日的朝鮮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樣,自由民主也要有一定的約束,要在一定的范圍內行使民主權力。美歐的選舉文化,不少政黨為了取悅于選民,開出超出國力的福利支票,透支了未來,目前債務纏身而不能自拔,這是過度自由民主化帶來的惡果。希臘如此,美國也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十多年來,我國從過度的專制中走了出來,民主與自由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公民的言論自由,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建國初期,共產黨剛取得政權,禮賢下士,既邀請民主黨派共同執政,又能聽取黨內外不同的聲音。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以及抗美援朝的勝利,共產黨人驕傲自滿的情緒日益見長,黨的領袖在這方面表現特別突出,已經容不下不同聲音了。五七年的“反右”運動,先是鼓勵黨外人士提不同意見,后來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定性為“反黨言論”,從而在新中國誕生了一批敵對勢力的“右派”分子,成為無產階級專政

下的犧牲品。自此以后,以言獲罪盛行,萬馬齊喑,最終黨的領袖被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上演了一場波及全國的“文革”浩劫。今天,言論自由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基本的保障,只要不是散布謠言或者惡語中傷,人們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目前,互聯網上的各種論壇,是人們言論自由的一個極好的交流平臺,不少腐敗分子的貪腐行為就是在網絡上被公之于眾,并被知情人層層剝皮,從而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一些腐敗分子最終被繩之以法,時下網絡言論已經成為監督官員行為的一個強大的社會力量。

三、關于經濟成就與貧富差距問題。

毛澤東時代,特別是在建國初期,我們在外援很少的情況下,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我國也取得了不平凡的經濟成就,初步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這一點是任何人也不能否定的。但此后我們就陷入了困境,像“大躍進”是在經濟發展上出現了頭腦發熱,不切實際的問題,還有“文化大革命”則是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全方位出現了大問題。“文革”是中國的一場“浩劫”,從經濟上看,經常聽老一輩說文革是中國至少落后了十年,確實,“文革”結束時我國國民經濟已接近崩潰。上世紀六十年代正趕上了全球經濟大發展的時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興起,歐美發達國家將低成本、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產業向海外轉移,我們周邊國家都坐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而中國卻陷入了泥坑中不能自拔,距離世界的先進水平越來越遠,強國之路也離我們愈來愈遠。“文革”后期,雖然有“四個現代化”,但卻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實施過,我國仍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

即使是自力更生地搞建設,也經常被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所沖擊,“四個現代化”也只是一種畫餅充饑式的愿望。

但改革開放三十年后,成就喜人。鄧小平提出的“換腦子、抓機遇、探路子”成了各地解放思想的著眼點,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成了人們的共識。發展30年中,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最近5年中,我國GDP占世界經濟的份額不斷提高,2002年為4.4%,2007年為5.5%。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迅速實現了和平崛起,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上的一個經濟大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正在改變著世界,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正在縮小。

一個社會制度,僅僅用了30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解決了人類四分之一人口吃飯穿衣(盡管質量還不高)問題,又用了30年使國民經濟翻了幾番,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盡管還不是經濟強國),這個社會制度就是好的。盡管他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社會制度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全國人民創建下的、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不管西方愿意不愿意,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將在中華大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牢固。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強大的西方經濟面前,我們還落后幾十年,但是,相信再過幾十年,就我們目前的發展速度,這種差距會逐步縮小、消除最后甚至超過!

三十多年前,中國的貧富差距很小,但這種差距是建立貧窮的基礎上的。如今我國經濟飛快的發展著,僅用了三十年,就取得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連敵視中國的外國人也不得不佩服!盡管我們最近三十多年來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以上的高水平,但從人均GDP來說,我們還處在世界各國排名的百名左右,這不能不讓我們汗顏!國強民富之路仍然是任重道遠。當前我國的貧富差距處于建國以來的最高點,社會矛盾激化,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就業問題突出,住房、醫療、就學成為壓在人民頭上的新的“三座大山”,政府在民生上的投入不足,人民感覺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是當今社會動蕩的根源,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四、關于國際地位的變化

中國幅員遼闊,歷來是個大國。但自近代以來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是一個久經內憂外患、貧窮落后、四分五裂的弱國。二戰結束時,中國雖然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躋身于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中,但中國貧弱的本質并未因此改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趨勢得到扭轉,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但受國內政治運動的影響與國際環境的制約,直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復興之路十分曲折,國際地位的改善亦只能是有限的、局部的:其一,雖然初步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并搞出了“兩彈一星”,但受大躍進和文革等因素沖擊,中國錯過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寶貴機遇,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大而弱、大而窮的國家面貌與國際形象;其二,由于長期處在國際經濟封鎖大背景下,同時受計劃經濟體制和極“左”思潮影響,中

國六七十年代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體系中,與外界有限的交往主要局限在政治領域,對世界經濟、科技、文化與社會的參與微不足道,總體上處在世界舞臺的邊緣地帶;其三,除意識形態領域外,中國國際影響的輻射范圍主要限于周邊地緣政治,只能算一個地區性大國70年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合法席位、中美聯合對蘇等事件,雖然加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但中國作為地區性大國的特征并未因此改變。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盡管世人在評論中國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已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體會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體現在多個方面:第一,從經濟方面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引入外資大量增加,綜合國力得到增強,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不斷加深。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七位,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624.1億元,1997年達到74772. 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9倍。20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 9.8%,是新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比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高6.5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利用外資幾乎為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

達3483.5億美元。1993年后,我國吸收外國資本總額已連續5年保持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首位,中國經濟對是世界的貢獻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實力沒有受到根本的傷害,國際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復蘇。中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和銀行系統的充足資本,使中國成為危機中世界少數的中堅力量。中國銀行和企業的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上升,海外收購非?;钴S。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當前的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家,一直對拯救世界經濟努力,這一實力地位的變化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第二,從外交方面看,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顯的體現,目前中國已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這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展現了一個大國的風采。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處理地區事務上扮演重要的絕色,比如近幾年的朝核問題,中國從中斡旋,并成功促成“六方會談”。

十六大以來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發展”戰略,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中國對外關系持續改善和發展,在聯合國事務、國際經濟金融改革、聯合國維和、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海盜等方面的行動和表現,受到世界范圍的肯定和認可。世界普遍認為,“中國由問題的一方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方”。

第三,除經濟實力和外交外,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軍事上,美國國防部認為,20多年來中國的軍費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么大的投入,使中國的海軍、空軍等實力比20世紀90年代有顯著的提升,軍事活動范圍擴大??萍忌?,航天活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令全世界華人驕傲,令整個世界刮目相看。在軟實力方面,中國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認可,成為不少國家試圖仿效的樣板。

第四,從文化上講,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全世界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開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與一些國家互辦“文化年”活動,也是中華文化影響的例證。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在中國召開,更是對一個國家文化的認可,也是更好的將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徑。文化的影響力現在雖不及經濟,但這正給了我們一種動力,要我們更好的發揚中華的優秀文化,通過文化影響來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及國際地位。

五、關于國防軍事

1949年至1979年,“抗美援朝”、 抗美援越戰爭,使西方國家俯首認輸,尤其是朝鮮戰爭打出了國威軍威,使美國人至今不愿提起朝鮮戰爭,使全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從此中國人揚眉吐氣,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軍事強國,受所有國家敬仰,一雪 "東亞病夫"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毛澤東打造了世界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億萬軍民眾志成城,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惹中國。是國際公認的第三軍事大國、第十八科技強國,國家強大,打遍天下無敵手。

國防科技方面,建立了雄厚的生產基礎和一大批尖端科研試驗基地: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體系,不僅能夠大批量生產輕武器,而且能夠生產相當數量的先進重武器,到1975年兵器生產能力已占全國的近一半;分布在四川、貴州、陜西的電子工業基地,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用兼有的體系;四川、陜西等地的戰略武器科研生產基地,擁有從鈾礦開采提取、元件制造到核動力、核武器研制的核工業系統;貴州、陜西、四川、鄂西北等地的航空工業基地建成的125個項目,到1975年占全國生產能力的2/3;四川等地的航天工業基地建有96個項目,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戰術導彈和中遠程運載工具的研制基地,包括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設的衛星地面實驗站、在我國航天事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等;其他還有沿長江中上游地區的船舶工業科研基地等,也都填補了我國國防科研和工業的空白;到1975年,三線地區國防工業的固定資產原值、凈值,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技術力量和設備水平都已超過一二線地區,大大改變了國防工業的布局狀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后,二機部計劃首先完成空投原子彈、導彈核武器的試驗,爭取在1968年進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到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供地地戰略導彈使用的核彈頭;七機部擬定了在1965至1972年研制出4種地地導彈,同時發展衛星運載火箭的計劃;六機部計劃在1972年研制成功第一艘中國核潛艇,下水試航;中國科學院提出,爭取1970年前后發射中

國第一顆人造衛星。1965年,中央批準了上述計劃,將其納入國防科技“三五”計劃;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實現了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12月26日,第一枚中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12月8日,氫彈原理爆炸試驗取得完全成功,標志著中國氫彈技術的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制造技術的國家。

1980年至2010年, 我國陸地邊界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島嶼問題很大,號稱是正在崛起的大國,連自己領海中的島嶼都收復不了;美國敢炸中國大使館;日本、印度、越南等國虎視眈眈?,F在,美國航母要進黃海。有人說現在“神州飛船”上天了,殊不知,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我國國防科技尖端技術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的一個里程碑階段,先后制成和試驗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這些成就是從50年代起中國領導人和廣大科研技術人員經過不懈的開創和連續科學技術攻關才取得的,也反映了他們在“文革”困難政治環境下的可貴努力,為以后改革開放時期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現代化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六、關于教育狀況問題 <1>高等教育

上世紀

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國受“左”的思潮影響,從反右斗爭

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學校都是重災區,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廣大知識分子受到殘酷迫害。把高等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當作上層建筑,除了不斷遭到“階級斗爭”外,還把教育當作不從事物質生產的消費部門。既然是消費部門、福利事業,因此對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國家只注重鋼鐵、糧食、煤炭、交通等物質生產,把教育列入另類,因而有“一工交、二財貿,剩下多少給文教”之說。教育經費長期徘徊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為單一的上層建筑屬性是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理論上的誤導,造成的后果很嚴重,損失很大。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撥亂反正、肅清“四人幫”流毒,鄧小平首先沖破“左”的思想束縛,強調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訂《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再一次明確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盡管種種原因未能達到,但各級政府、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優先的地位確立了,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從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萬

人、毛入學率1.56%,發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萬人、毛入學率25%。國家有力支持和實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計劃,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 、 人才,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縮小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差距。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承認學生的差別和不同的需求,改變傳統的簡單化的、程式化的、“工廠化”的培養方式,強調個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2>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指學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學)等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通常各為三年。另外有少數把小學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辦學的積極性。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使中國的基礎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軌道。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

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到本世紀末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基本方針。1999年初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計劃是教育戰線落實“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具體舉措,是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構建21世紀充滿生機活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已有幼兒園15.04萬所,在園幼兒2976.67萬人;有小學25.74萬所,在校學生9940.7萬人;普通初級中學54890所,在校生5279.3萬人;普通高級中學14058萬所,在校生2427.3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706所,在校生42.56萬人。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教育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用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七、總結

該怎樣回顧和評價改革開放30年,我的看法是:一,應以正面總結和宣傳成就為主,但少講不講大話、空話、套話,不要千文一面。文章要有思想,有見解,有分析,有歸納。要總結出水平,將經驗上升到理論,要探求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更好地用創新的科學理論指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二,要敢于實事求是地總結理論認識和改革開放實踐中的不足與教訓,不要回避。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始終采取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成績、克服缺點的科學態度。這樣做有利于我們正確面對和解決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三,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不需要過多強調個人在改革開放中的理論貢獻,那種高調凸顯自己,自我吹噓的東西,多不如少,少不如無。

毋庸置疑,3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成就是主要的,應在總結經驗中充分肯定。但能說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切措施都百分之百的正確,就沒有任何需要總結的教訓和缺失么?其實并不是如此,比如說,改革過程中,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有的企業負責人借改革之機以權謀私,侵吞國有資產,或是官商勾結,以超低價將國企出賣給私商。如果事先有個出賣國有企業的嚴格的章法,有一定的審批程序,公開競標出售,哪些國企能賣,哪些不能賣,事先有安排,就會好得多。再比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還存在這樣

那樣的問題,需要改進。30年來,財富大幅度增長,人均GDP翻了三番多,但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強調提出應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應更加重視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解決三農問題。這是完全必要和正確的。如果能更早地關注和著手解決這類問題,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會更大一些。

總而言之,肯定成就,是為了沿著改革的正確方向與道路繼續前進;正視不足,是為了彌補缺失,改進工作,以利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第三篇: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及感想

改革開放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 。主要由以下三大方面進行闡述。

一、 物質方面

這個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幾個方面來看,那就是衣食住行用還有醫療這幾個方面了。

衣: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布票的數量十分有限,穿著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那一句農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當年的真實寫照。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費模式,穿著更加講求舒適大方,服裝變得豐富多彩,并日趨成衣化。各種皮鞋、旅游鞋、休閑鞋等不但式樣新穎,而且穿著舒適,普遍為農民所接受。

食:相信糧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會陌生,吃飯必須靠這個去換,很多人都吃不飽。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消費水平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人們開始在吃上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買什么。主食細糧化,且逐漸豐富多樣,副食品消費從以追求數量滿足逐漸轉入講究質量。

?。焊母镩_放前,幾乎家家戶戶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或土磚房?,F如今,一踏進村莊,一幢幢

三、四層高的新樓房,展現在眼前。房內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和廚房。什么木地板,什么大理石磚頭等對房子室內進行裝修,使得房子里那個裝修的是富麗堂皇,進去了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另外在鄉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助下,家家接通了水、電,既可飲上潔凈的自來水,又能用上電燈、電話,還可上網、看電視,過上了現代化的城市生活。

行:在交通方面,我們村與相鄰的幾個村子已經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鋪到了農民的家門口,改變了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舊貌。而且也加強了各村之間的交流。出行方面,在以前,人們以步行為主,再者,若是家里有輛自行車,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啦。公交車也是少的可憐?,F在有人騎摩托車,有人坐公交車,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車,已經大面進入家庭?,F在公路通到了家門口,公共汽車、出租車、火車、動車構成了立體交通網,日行千里已不是夢想。

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擋到高檔、從單一向全面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始終是低水平的。如今,農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迅速向“新六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組合音響、照相機)和電腦、小洋樓、摩托車、空調、移動電話、小汽車等轉化,生活已經從“基本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 醫療:在以前由于經濟落后,村子的醫療水平很落后,村內連赤腳醫生都沒有,小病都要進城去看?,F在人們看病再也不用進城了,因為村邊建起了鄉村醫院,使農村醫療衛生情況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由于醫療合作所以現在農村基本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二、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就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開始從單一農業經濟迅速向多種經濟發展轉移,推動了農村經濟全面快速增長。村里有了企業家、養殖戶。村里的一部分人建設的工廠,不僅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還為村里解決了勞動力問題。主要農產品產量呈倍數增長。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由原來的人工勞作轉變成了基本的機械化,使人力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農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種植業比重逐步下降,養殖業比重逐年上升。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村公路里實現了村村通工程,鄉鎮公路全部暢通,寬帶網通達所有鄉鎮和大部分行政村。取消了農業稅,理順農村分配關系,減輕農民負擔,農村綜合改革,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基層公共管理和服務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人均月收入由改革前的不到一百元上升到現在的三千元以上。

三、精神教育方面

在人們所關心的教育方面,現在真正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在30多年以前,由于國家經濟不發達,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學校不僅規模很小而且師資水平也差。一個班有四十多個人,教室里只有4盞日光燈,一塊木頭黑板,剩下只有課桌椅了。操場都是用土鋪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兒鋪成的。跑步時,不小心摔倒后,兩個膝蓋準會摔破。操場晴天還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場就變成了水塘,一兩個星期都沒法用?,F在,我們的校園里不僅有明亮的教室,還有寬闊平坦的塑膠操場和植物園。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還有16盞日光燈,一臺空調,四臺電扇,新安裝的多媒體電腦。為教師的教課帶來極大的方便。

隨著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進步,他們也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這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農村里的人們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樣以出國旅游來作為自己的休閑方式,但是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休閑方式:踩高蹺、扭秧歌等,這些娛樂方式豐富了農村人民的娛樂生活。

總結:從上邊我們所說的改革前后的具體變化,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深遠而又進步的影響,它不僅僅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小康,還使得我們的思想具有了進步,使我們擁有了開拓的精神,更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未來道路的光明。

第四篇:究王莽前后變化及原因分析

王莽改制是西漢歷史上無法避開的一個大事件,關于王莽改制的一系列措施的分析,我覺得我在短期內沒法分析的很好,所以我就選擇了王莽前后的變化這一小點來切入。我看著史料,王莽其人在起初是一個君子,漢書上雖然對王莽是批判的態度,但也不得不說“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可見王莽在早期的作為是為人稱道的。王莽出身外戚,但沒有外戚貴族子弟的紈绔之氣。史料上記載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后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我不是很贊同王莽一開始就是偽善這種說法,因為有下面兩個例子。其一,王莽的表兄淳于長(王太后的外甥)膽大包天,調戲許皇后,還經常寫調情的信件。面對此事,王莽大義滅親,舉報淳于長的行為并導致淳于長在獄中被成帝殺死。其二,他的親生兒子在家殺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后逼令其自殺。這兩件可以說明王莽不大可能是偽善,因為假裝的代價太大,實在不是很劃算。有不少跡象表明,王莽很喜歡儒家學說,他也確實是這樣貫徹了。因此也被時人說成是當代周公。王莽實是一個很有才華很有道德的人。當官期間也很有政績,百姓都很信服他。而西漢的劉姓皇帝實在讓人失望,因此眾人都把王莽視為了救星。說實話,雖然很多正史說王莽是篡位自立,但從一些歷史學家的著述看,似乎不是這樣。王莽的稱帝,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法國拿破侖稱帝,因為他很可能是被人民推舉上去的,人們把他視作救世主,給了他這個皇帝的稱號。如果要說是一個陰謀,那么可能全國95%的識字人口都參與其中。他再稍微私心一動,當然皇帝寶座就到手了。而這寶座一到手,似乎他就開始了一個轉變,這也就是讓很多正史作者詬病的證據。

王莽前后是有變化。當上皇帝后,他就有些多疑和猜忌,我個人分析很可能是皇帝的寶座帶來的一系列效應。古來當皇帝的,大多猜忌大臣什么的都想篡位。何況王莽本來只是個大臣,一下子成了皇帝,他也害怕別人模仿他,把他趕下臺去。這是原因之一。另外,值得注意到王莽很相信儒家學說,因此對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規定肯定是很熟悉。因此他心中會有一個結,雖然他的支持率很高,很有威望,但他自己很可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是篡位者。他想要正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也許是中儒家的毒太深,所以他開始了一系列我們現在看起來比較費解的行動,比如數易地名,給少數民族改名換印等。有人說他是無聊,我倒覺得這很可能是他打算清除西漢的印記留下他的印記,來為自己正名。他后期的優柔寡斷也很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篡位者,所以名不正言不順。這也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他任用的大多都是舊的世家大族,為什么他在大族反對之后就幾乎完全廢止了王田私屬條例。他是皇帝,但是卻不能像早期一樣當機立斷,因為他的皇帝,來的不光彩。所以他擔心有人用這個作為理由來反對他,自然他也就不能像當年一樣的硬氣了。王莽早期很溫和,后期卻比較喜歡發動戰爭,一方面確實有可能是想利用戰爭來正名,并轉移百姓的注意力,緩解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也許是想象漢武帝一樣,建立一番功業。王莽始終是比較有才的,但他也許更適合做一個輔政大員,封疆大吏。不適合做皇帝。王莽前后的轉變既是由于他自身的因素(性格的缺陷日益出現)也是由于他身處的社會環境和他所信奉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于王莽,我們需要一分為二的分析,以上是我粗陋的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批評斧正。

第五篇:改革開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

本小組成員 組長:余平

組員:薛亮 吳婧蕓 郭丹英 林芳 張秀平

張曉俞 陳小芳 陳婷婷 林蘇娟 本課題內容以及人員分配

一、余平:開篇引導以及貫穿全場

二、我國改革開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比(從環境的因素出發) 縱軸:郭丹英、吳婧蕓:

①時代標語口號的變化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不同

橫軸:②三種社會領域環境的轉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與作用的不同

張秀平、林 芳:經濟環境

林蘇娟、陳婷婷:政治環境 張曉俞、陳小芳:文化環境

三、薛亮:對比后的借鑒與總結

具體內容: 一:開篇引導: (余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應該承認,在任何階級社會都會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只是這種活動的名稱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各異。它通過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道德觀等方面進行教育的實踐活動來表現。它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體、教育介體制約因素,其中,社會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應該來說是占據很大部分。

改革開放作為我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分水嶺,應該說對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我們小組就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出發來談談改革開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兩個不同時期的比較,以及從這兩個不同階段中得到的一些啟示。

(郭丹英、吳婧蕓:)

二、環境變化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

(一)改革開放前后標語口號的演變

宣傳政治反映國情 從標語看中國的發展

中國式標語起源已久,當初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最初的標語完全是配合政治形式作宣傳的,并且反映出各個特定時代的不同國情。也就是標語口號都是為了特定的目標,用簡短的語言達到宣傳的目的。

我國建國以來,標語口號一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主席萬歲!”等慷慨激昂的標語漫天飛舞。尤其在“毛主席思想”方面下文章更是不計其數。隨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標語把人們帶進了大躍進時期。

最值得紀念、至今還廣為流傳的就是1962年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了,這兩則標語至今還激蕩這不少斗志昂揚的心靈!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標語可謂豐富多彩,從“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從“打倒一切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到“堅決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從“黨中央毛主席是我們的靠山,解放全人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到“全國山河一片紅”„„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事實就是” 980年,在改革開放口號的號召下,深圳蛇口工業區在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并沿用至今的標語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我國正式開始倡導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成為指導性口號。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倡導“和諧社會”開始,隨后重在強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這與改革開放前有很大的改進。

標語口號的存在實際上是為政治服務的,在起著政治宣傳、教育作用的同時,也影響人們的各個方面??梢哉f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

點評:改革開放前的標語可謂是服務政治明顯,具有很強的說教形式,是一種訓誡式的標語。標語口號的發展給那個時代的人們影響可謂是持久深遠。但是我們在看到此類標語時發現它也是一種起著有意無意的教育作用,可以說一個標語口號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特征。比如三年自然災害中,我們每天都要過著節約、能省則省的日子。毛主席語錄:“閑時吃稀,忙時吃干,平時半稀半干,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就孕育而生。它其實在警醒我們:要節約!應對當前我國國情——自然災害有一些清楚的認識?;蛟S這個口號標語按現在來說,的確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但是隨著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及十年文革,這種標語口號呢,更具有殺傷力,所謂的殺傷力是指以“革命”的口吻,呆板而形式化。我們來從現象看本質,改革開放前的這種標語口語過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以來,一種跟隨著時代性的標語口號誕生。它更具有人情味,更具人性化。其中倡導以人為本符合社會發展。這種以人為本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應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來,這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瓶頸,開拓新局面的有效途徑。

(二)、從現象看本質,改革開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從重視受社會價值到個人價值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社會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重視其社會價值取向,更注重個人價值取向。這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目標的體現。

①改革開放以前的價值取向

誤區:思想政治教育嚴重割裂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聯系,過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忽略了它的個人價值取向,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這種價值取向實際上就是把受教育者作為實現主體目的的工具來看待。

表現:為這種價值取向很少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往往是圍繞中國共產黨、國家和社會來規劃、組織和實施。很少考慮對受教育者個人成長和發展,對個人利益的實現,對個人人生的實踐所具有的直接或間接意義。因此。在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來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遠離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忽略了對個人價值的實現,造成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感興趣。

結論:在改革開放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工具來利用的。

②改革開放以后的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由以前的維護執政轉向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來。當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應該以社會價值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社會實踐,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階級屬性,我們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社會價值取向,但也不能忽視了對個人的價值取向。否則社會價值也無法實現。

進步性:到了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更加理性和科學,體現在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上??朔松鐣疚坏娜毕?。今天我們既要了解和研究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還要了解受教育者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注意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受教育者的需要兩個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達到和諧統一。不注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

表現: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審,其落腳點回歸到了對人自身的關注上來,在價值選擇上傾向于“以人為本”的個體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作用,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就要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擺在平等的位置,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同時教育者還要多去研究受教育者的真實需要??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應該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在滿足需要的基礎上促使人自身的發展。

結論:這種價值取向否定了社會制度的權威和社會對人的束縛,培養了中國人的獨立判斷精神,在此基礎上創造更多財富,實現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價值,也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取向的功效。

(三)三種不同社會領域的轉變與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變化

(張秀平、林芳):通過快板形式演繹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發生的變化

記念改革開放30年

竹板打,響連連,未從開口心里甜。 要問甜從何處來?改革開放三十年。 三十年,不簡單,黨領人民闖難關。 撥亂反正抓經濟,小康生活勇登攀。 與時俱進搞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 祖國強盛人民富,山河巨變天地翻。

今日天,城市繁榮我不表, 夸一夸,農村建設有多好。

自從土地分到戶,農民解決溫和飽。

大囤滿,小囤流,再也不為衣食愁。 科學種田產量高,幸福生活有奔頭。

黨的政策把民惠,種地不交農業稅。 農民手中一卡通,水田旱地都補費。

要談吃,吃的好,三天兩頭包水餃。 四菜一湯就美酒,餐桌魚肉少不了。

要說穿,穿得美,人人都把時髦追。 冬天皮襖保暖衣,夏天蟬衣露大腿。 要講住,住得闊,不是樓房就瓦屋。 家家吊頂地板磚,席夢思上睡舒服。

幼兒園,敬老院, 家禽都住保溫圈。

老有所養病有醫, 農村建成新畫卷。

要表用是笑嘻嘻, 各樣家具都是“機”。 煤氣灶,電飯煲, 廚房還裝抽煙機。 洗衣服,不用手, 明牌“愛妻”洗衣機。 想娛樂,看奧運, 欣賞彩色電視機。 親朋好友拉家常, 床頭又裝電話機。 出門打工做生意, 個個腰掛小手機。 農民種田科學化, 各式農具也用機。 栽水稻有插秧機, 種小麥有播種機。 收玉米有脫粒機, 莊稼成熟收割機。 田間打藥彌霧機, 這樣機、那樣機。 這些好處哪里來? 黨的政策是根基。

談交通是話滿肚, 沒有好路難致富。 過去下雨出門難, 現在出門沒耽誤。

水泥道路村村通, 管你上西還奔東。 四通八達多方便, 趕街上集幾分鐘。

小青年騎摩托車, 老年人是電瓶車。 小孩上學接送車, 大款都開小轎車。

現如今, 農村變成城市化, 節假日, 城里旅游奔鄉下。 環境美、空氣鮮, 農家小院美如畫。

慶祝開放三十年, 百姓越說心越甜。 衷心感謝好政策, 緊跟黨走勇向前。

勇向前!

①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維度(經濟環境)

總體: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以社會結構特點看,即是由國家全面統制、存在個人人身依附關系的時代,進入到自主意識彰顯、個性得到寬容的時代。

計劃經濟時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國家統制型或政府主導型。在國家與個人的相互關系中.國家的地位至高無上.政治權力與職能覆蓋了所有社會生產與生活領域,個人受制于單位、身份、血緣,自主獨立性十分有限,個人的利益訴求只能通過為集體服務來實現;而且由于商品匱乏,人民普遍貧窮,人們的身體與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縛,存在較強的人身依附關系。

結論:這個時候的思想政治教育,為配合政治權力達成極強的集體控制。 市場經濟時代:國家基本退出競爭性領域,社會發展機會不斷增加,個人從高度集體化的約束下走出來.身份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人轉變為自由人或社會人,成為獨立自主的利益主體,自擔風險,自負贏虧,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個人利益只有在利他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實現。在此境況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自由多元、繁榮復雜的局面.其參與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驟減.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明顯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僅成為政治統治、經濟服務與人格塑造中的一個非強制性手段,與其他社會治理手段一起,才能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發揮根本保證作用??吹竭@一點,就不會沿襲舊觀念.簡單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現出的真實“經濟人”狀態,說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這滑坡歸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林蘇娟、陳婷婷)

通過模擬穿越的形式反映改革開放前后在政治環境變化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功能的轉變

2011年12月6號,泉州師范學院

蘇鵑,唉,古老師又布置作業了,這次作業是有關改革開放前的,可是你說現在都2011年了,我哪知道改革開放以前的事情啊!上百度吧,不可靠?,F在這時代啊誰都靠不住,還不如靠自己!還好現在科技夠發達,時空穿梭機都有了,瞧!這不,為了做作業我去買了輛“地瓜牌”時空穿梭機!我得回到改革開放前去。。。。。。。。。

改革開放前的某一天:

蘇鵑:哈羅,你認識我不?

蘇鵑:我是你未來的遠房親戚

婷婷:。。。哦。。。哦。。。。

蘇鵑:我能不能問你個問題啊?

婷婷:好啊!

蘇鵑: 你覺得這個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樣的?

婷婷:這是鄉土色彩嚴重、權力傾覆一切的時代,老實說吧,傳統中國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社會關系主要由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構成,親屬和老鄉成為一個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對象,禮尚往來是連接這些關系的基本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較為緊密,犯錯者所承受的羞恥感和社會壓力很大。

蘇鵑:那在這個時代你們有沒有什么權力啊?

婷婷:可以說吧傳統中國是一個權力社會,權力在整個社會具有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眾“官本位”思想嚴重,整個社會的權力集中在個人或少數人手中,權力的運行不在人民群眾的有效監督之下,缺乏民眾參與權力運行的渠道與自由空間。由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關系極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教育,片面追求整齊劃一,不容受教育者發出異樣的聲音。 蘇鵑:哦。。。。那個誰,你要不要和我去個地方啊? 婷婷:去哪?(不會要把我賣了吧、、算了,看她長得這么漂亮應該不會賣俺哈)

蘇鵑:閉上眼睛跟我走啊!保證你喜歡!(噓!我帶她去我們2011年你們不要說啊)

回到2011年:

蘇鵑:到了

婷婷:這是哪啊?怎么會這樣啊?

蘇鵑:這里是我家啊!也是你未來的家啊!來,我給你介紹下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吧!你看看怎么樣?

婷婷:好吧!來都來了,不過等會你可得送我回去啊!

蘇鵑:我們這是一個權利社會,人們對于政治的認識 趨于理性權力崇拜的觀念不斷被削弱,特別是經過近年來強化的普法教育和研究,人們逐漸擺脫過去那種政治的壓抑狀態,個人民主和權利意識大大增加。這種情況下,思想日趨活躍的人們必然會運用現代法治的理念和制度去觀察現實生活,甚至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合法性的審視;但是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傳統的合法性論證,及對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這就容易使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懷疑、不信任的態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定只有在法治。所以現代法治社會是陌生人社會。人們只是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樣結合,但總會保留較大的私人空間,相互之間情感約束較小。

婷婷: 聽了你的這些介紹,加上我來這里所看到的,我覺得中國社會轉型為思想政治教育型態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根據,從灌輸型到情感型轉向就是對這種現實訴求的理論理解。伴隨這一歷史嬗變,價值偏向一方面表現為構成灌輸型與情感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的各要素含量及位序發生變動;另一方面表現為個體與社會的價值序列發生位移即由“以社會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政治與經濟、文化領域的相對界分,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目標、任務、功能與人的關系和工作環境都發生了根本的、前所未有的變化。它深刻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運作方式和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相對獨立性的獲得,使其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寬泛的領域。

蘇鵑:但是較以往不同的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嚴肅的政治問題,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思想問題、道德問題甚至是心理問題。這就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邏輯方法上適應這種變化,由狹窄的灌輸方式向較為寬廣的情感路徑轉向。

婷婷:恩!恩!講得真好哈!

摘取內容:②從傳統社會到法治社會的維度 (政治環境) 傳統社會:傳統中國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社會關系主要由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構成,親屬和老鄉成為一個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對象,禮尚往來是連接這些關系的基本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較為緊密,犯錯者所承受的羞恥感和社會壓力很大。

而現代法治社會是陌生人社會。人們只是機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樣結合,但總會保留較大的私人空間,相互之間情感約束較小?,F代社會之所以呈現所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教育對象——人的道德素質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環境的影響,使教育者達到過去熟人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

結論: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變化,調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標與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張曉俞、陳小芳):

改革開放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人們視野變得開闊,信息總量呈幾何級增長的同時,信息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各種信息頃刻間即可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時時刻刻對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響。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網絡已日漸成為每個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幫手。不管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備相應能力.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資料信息。這種情況下。盡管互聯網的即時性、開放性、參與性、隱匿性、自由性等特點,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但也導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觸面及接觸量上喪失了相對于受教育者的優勢,很多情況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這個時候,也許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卻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面對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單獨的課堂講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風格以及其他教育載體上下功夫。

有一首名為《生活》的詩,內容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網”。這首詩曾被稱為最短的好詩。近年來,有人轉而寫了一首名為《網》的詩,其內容只有兩個字:“生活”。這首詩同樣寓意深刻,典型地揭示了信息網絡的重大影響,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時代特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快網絡政工建設,積極有效地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勢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的必然選擇。

網絡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網絡的虛擬性、互動性、開放性,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單向傳授與接受的關系,促使政治工作者以民主、平等、互動的觀念取代“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工作習慣;網絡信息聲色俱全、圖文并茂、情景交融,能夠使政治工作從平面變為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克服傳統政治工作形式手段單

一、內容刻板等弊端;網絡打破了傳播者對信息的壟斷和控制,使政治工作者的主導地位和權威性受到明顯影響。網絡的快速發展既為軍隊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內容摘?。?/p>

③從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維度(文化環境) 在非信息化時代:由于信息的傳遞基本上靠人口相傳與書信來往.受教育者接觸信息的廣度較窄、渠道很少,一定程度上教育成為社會思想、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對于教育者教育的內容.受教育者由于較少受相反觀念影響,逆反心理較輕,在這種相對單純的信息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難度較小,成效也比較明顯。

改革開放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人們視野變得開闊,信息總量呈幾何級增長的同時,信息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各種信息頃刻間即可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個時候,也許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卻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結論:面對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單獨的課堂講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風格以及其他教育載體上下功夫。

三、對比后的借鑒與總結

(薛亮):

往往一個完美的報告,都會有重量級人物都會做一個壓軸試的陳詞總結,達到回顧,深化的目的,不過第一小組就是不走尋常路線,經過小組投票一致決定,由我這個的備受爭議重量級人物為我們小組做本次總結,在此,感謝大家對我的身材的關注以及期望,言歸正傳,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既然作為教育實踐的活動,其內容以及重心點必然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和變化。我們小組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探討兩個變化,

1、改革開放前后價值觀取向的變化、

2、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功能的變化。具體有哪些變化,相信剛才我們以上幾位談吐幽默,伶牙俐齒,機智聰明,獨到尖銳,的文藝青年和眾犀利姐們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如有不懂,謝絕提問。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是需要在實踐中多次的進行檢驗,才能得到認可。但是在發展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其固有的原則。其中一點是說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無論是在改革開放前還是現在,目前,我們在這點還是過了頭。一直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規范,輕人格,雖然目前看來有很大的改觀,但還不能在短時期內徹底根除。

其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思想政治教育不論是在內容還是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滿足主體需要。因此,內容創新,形式多樣是必然的選擇。至于實現途徑,我們用兩個用來加以概括,“學以致用,為我所用”會是好的方式。一方面從我國不同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吸取教訓與經驗;另一方面通過與外國先進的、可塑的思想政治教育間的比較,得出新的總結,為我所用。這樣,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斷發展。

以上,就是薛小亮代表的第一小組所做的陳詞總結,與本人無關,如有雷同,不甚榮幸。最后祝接下來的三組同學壓力山大,萬事如意。第一小組在此低調謝幕,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有關人生的優秀演講稿下一篇:員工績效考核個人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