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選修史記選讀練習

2022-08-08

第一篇:選修史記選讀練習

《史記》選讀——《孔子世家》教案(選修)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第二篇:《史記選讀》之《河渠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展示

1、了解“書”的體例,能知道如何來閱讀“書”類文章。

2、通過閱讀,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書》對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華文明的影響。

一、自主閱讀導引

“書”是《史記》中很有特色的體例,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妒酚洝分泄灿袝?篇。

《史記》中的“八書”是司馬遷創設的八篇分門別類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展情況,表明了司馬遷對治水重要性的明確認識和深切關注?!逗忧肥侵袊谝徊克ㄊ?,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區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地區,從而歸結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切?!逗忧肥且院髿v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范。

二、文言現象梳理

1、文言實詞: ⑴一詞多義:

陸行載車,水行載舟:載:乘 隨山浚川,任土作貢任,任隨、隨

同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入海 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續,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與罪徒 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 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兀夯丨h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絕: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

第三篇:高中語文 夏本紀教案 蘇教版選修《<史記>選讀》

"山西省運城市康杰中學高中語文 夏本紀教案 蘇教版選修《<史記

>選讀》 "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史記》成書的整體框架。

2、 對司馬遷創立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記史的形式要明確。

3、 積累學習文言的相關知識,熟悉并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紀》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學習他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學重點:

1、 了解本紀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跡及品質。

3、 積累學習文言的相關知識,熟悉并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學時間:2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一、 解題:

《史記》中的“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妒酚洝分泄灿斜炯o12篇。

二、了解課文有關知識 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布于中國境內。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于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并吸取父親鯀(ɡǔn)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精干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敘說了夏禹的業績:他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于大海,萬方朝宗于天子的統

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敘說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范。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于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詞句。質疑。補充注釋: 學習1-4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②,為人臣。

①玄孫:孫之孫為玄孫。同姓宗族中,以自己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孫、曾孫、玄孫。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①,浩浩懷山襄陵②,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于鯀者④,愿帝試之。”于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攝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視鯀之

治水無狀⑧,乃殛鯀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⑩。于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①鴻水:即洪水,大水。 ②懷:懷抱,這里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陵:大土山。 ③負命:違背天命。毀族:毀敗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樣。這里是比較的意思。 賢:好,強。 ⑤登:升,提升。 ⑥攝行:代理執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績,叫巡狩。 ⑧無狀:沒有樣子,不象樣子,即沒有取得成績的意思。 ⑨殛:通“極”,流放遠方。以:而。 ⑩誅:懲罰。是:對,正確。 堯崩①,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維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讓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發揚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職,即做官。 ③嗟:嘆詞。 ④女(rǔ,汝):你。 ⑤維:句首語氣詞。 是:此,這,指平水土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禮。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稱為拜?;祝阂环N跪拜禮,叩頭到地,是拜禮中最恭敬的。 ⑦視爾事:辦理你的公事。視,看,照看,這里有辦的意思。

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四、布置作業:

(一)自學5-8節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劃出古今異義的有關雙音詞語。

3、 找出幾例詞類活用的現象。

4、 找出2-3句含倒裝文言現象的句式。

(二)試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時

一、 檢查預習情況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見教材)

2、 劃出古今異義的雙音詞語。 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 左準繩 右規矩 中國賜土姓

3、 找出幾例詞類活用的現象。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 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 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2句含倒裝文言現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賢于鯀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薦禹于天下

二、學習4-8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于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荷?,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里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都狻芬峡翟唬?ldquo;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墩x》按:“上山,前齒短,后齒長;下山,前齒上,后齒短也。”

(12)準: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里“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云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六府甚⑥,眾土交正⑦,致慎財賦⑧,咸則三壤成賦⑨。中國賜土姓⑩:“祗臺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除。這里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財貨處,倉庫。

⑦眾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這里指定等級。 ⑧致慎財賦:意思是對于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咸:都。則:標準、準則,這里是以為標準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臺:同“以”。(依《尚書易解》說) (12)距:同“拒”,違抗,違背。朕:我。行:行為,這里指各種措施。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于四海②。于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玄圭:黑色的玉圭?!墩x》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帝舜薦禹于天,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號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戰國以后,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主題思想 思考:司馬遷<在史記》中多次贊賞禹:“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維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決瀆通溝”(《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書》)。閱讀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跡,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質。 根據他的行為事跡,概括他的高尚品質。從全文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概括:

1、為人;

2、治水;

3、辭避。

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面隊唐堯、虞舜時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于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洪水災難中解救出來的局面。面對當時困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他繼承父業并吸取父親鯀治水不成的教訓,并以他的健壯、精干和毅力,勵精圖治、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最終獲得成功,使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圖。(開頭已作了介紹,這里在學習了全文的基礎上再呼應開頭所說) 本文主要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范。作者懷著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訴說了夏禹的業績和偉大奉獻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值得后人學習和效仿。

四、寫作特點

(1)敘事系統全面,詳略得當,體現出高超的駕馭歷史內容的能力。

(2)寫人敘事,善于渲染、鋪陳,將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來刻畫,而且字里行間傾注情感,愛憎分明,借此表達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3)語言平易、自然、簡約、凝練,用生動的語言敘說事例、說明道理,敘事不枝不蔓、簡明扼要。

第四篇:《史記選讀》之《李將軍列傳》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述史優秀傳統;

2、感悟《史記》不僅寫出了歷史的真實,也富有文學的詩意;

3、探討通過典型事例、生動細節和個性化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藝術特色。

4、通過文本的研讀,深入探討李廣悲劇的根源。 ●教學重點:

通過文本的研讀,探討通過典型事例、生動細節和個性化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文學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1、師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內容、結構特點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

2、總結積累文本中出現的文言知識點。特別是文后“詞類活用

(二)”要認真完成。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情節結構

全文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始到“故弗從”),寫李廣在文帝、景帝時期的生平際遇,重點記述他為上郡太守時的一段經歷。

李廣是西漢抗擊匈奴戰爭時期涌現出來的著名將領,也是千百年來人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這一部分首先介紹李廣是名將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從小練就一身高強的射技。漢文帝時,從軍擊匈奴,因“殺首虜多”,提為漢中郎。漢景帝時為上郡太守時,發生“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李廣解鞍惑胡騎”一事,表現李廣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超人膽略。

第二部分(從“后漢以馬邑城誘單于”到“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寫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以來,李廣為邊將的一系列活動,重點記述他出雁門擊匈奴和為右北平太守的經歷,贊揚了他關心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

第五篇: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魯人版選修《<史記>選讀》)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二)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 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1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妒酚?。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2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謙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3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后,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愿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于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于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4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后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后,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后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么?(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么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后,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后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斗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么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

15、16兩段,復述澠池會上的斗爭經過,然后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過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強暴。)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于跟秦斗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后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后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么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后對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后,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于改過的精神。)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5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w.w.w.k.s.5.u.c.o.m 歡迎廣大教師踴躍來稿,稿酬豐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小學生的心情日記下一篇:學習十八大演講稿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