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山區農機化發展思考

2022-10-20

第一篇:山區農機化發展思考

泰安市泰山區農機化發展分析報告

按照代表農業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農民利益的指導思想發展農業機械化,至力于運用機械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泰山區黨委政府發展經濟戰略,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機管理部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市中區城區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特點,盡快形成泰山區“小農業、大農機、產業化、外向型”農機化發展局面,成為政府部門貫徹落實農機化促進法,科學管理有效服務的重要課題。

一、農機化發展趨勢

泰山區作為市中區,農機化發展在普遍意義上存在特殊性。了解其發展過程,把握發展特點與規律,認清未來發展趨勢,對促進農機化工作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農機化發展過程

我區二十年的農機化發展經歷,農業機械投資主體和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是集體投資向個人投資轉變。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原有集體農機保留并繼續發展,全區糧食種植耕播收獲機械以集體所有統籌使用為 主,這種方式維持了近10年。到1995年,受集體農機機械利用率低,經營服務方式難以滿足農民需求的沖擊,以及小麥機收供求關系變化的鼓舞,部分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購置大型農機具進行自主經營。當年個人農機投資上百萬元,標志性地轉變了農機化投資渠道。

二是購置使用向投資經營轉變。小型拖拉機進入農民家庭當初,僅作為勞動工具自購自用。大型農機具進入家庭后,憑借質量好效益高搶占了農田作業市場,迫使小拖拉機轉向適應性運輸服務。到這時,自走式農業機械全面實現自主投資自主經營,從根本上完成了農機由使用工具到投資經營的轉化過程。

(二)農機化發展特點

綜合我區農機裝備結構,經營服務領域,社會化組織成度及農業生產實際狀況,目前農機化發展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

1、“小而全”。小是指農業小,糧食種植面積全市最少。但涉及糧食種植耕作收獲、植保排灌機械;加工、養殖、綜合利用與設施農業機具;保護性耕作和運輸機械基本上都有裝備和應用。這一特點表現出農機化得到全面發展,存在的不利因素是機具保有量少難以形成區域性規?;洜I。

2、“小而專”。小是指農機具量小,而農田作業機械、秸桿飼草加工、小型拖拉機建材貨場物流運輸已具有較高的專業經營水平。農機專業化經營能充分發揮機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經營效益。但就全區而言,由于量小導致占有開發經營服務市場能力下降,會直接影響農機專業化經營的穩定發展。

3、“小而散”。是指農機專業經營規模小,社會組織程度比較松散。農機行業協會缺乏緊密性組織建設和長年性活動,很難形成有力的組織協調能力,致使一半左右的有機戶目前仍處在單個與盲目經營中。這種現狀給整合農機裝備資源,走社會化組織經營道路造成一定阻力。

(三)農機化發展趨勢

農業機械投資性經營轉換了其家庭工具角色,農民以及農機專業服務使農業生產分工越來越明確。重新分工形成現代農業基礎上的產業鏈,即農機作業加工戶為糧食生產加工及秸稈利用提供機械化服務,在保障種糧戶糧食豐產豐收的同時,圍繞節約型農業利用機械技術,提升農副產品商品價值,解放農業生產勞動力,減少農業機械重復投資,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機化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經濟駛入市場化與現化代的快車道。

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農機運輸受城區交通條件限制,造成我區農機作業、運輸及加工三大服務市場萎縮的壓力,提示政府部門今后農機化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農機跨區經營上。借助市中區人力物力和信息資源優勢,未雨綢繆積極引導,壯大農機裝備實力,發揮農機培訓功能,轉變農機管理理念,堅持農機社會化組織、外向型專業化規模經營發展道路,促使農機服務盡快形成產業,是市中區農機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農機化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促進法為農機化發展開通快車道

市場經濟下的

一、二產業,應在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互為市場中協調發展。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為提高農民消費能力,擴大農村銷售市場,要適時向第一產業進行反哺。國家頒布實施農機化促進法,宗旨是用法律形式發揮政府部門宏觀調控作用,通過資源二次分配,調動農機科研開發、企業生產和推廣應用三個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與市場競爭能力,以鞏固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農機化促進法明確了政府部門扶持促進發展農機化的責任,要求依法用科學技術和信息資金支持,引導帶動廣大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利用先進機械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促進法的貫徹落實,將為全區農機化事業帶來空前發展機遇。

(二)農業減免政策為農機應用拓展空間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減免農業稅費,增加農民收入政策的落實。一方面,種糧成本降低,種糧積極性提高,種植面積擴大,對農機需求增長直接增加農機應用量。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對農機依賴性增強,用先進機械技術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產條件的愿望,也將反饋到農機投資和應用上。農業和農民對農機需求從量到質的雙重增長,勢必為農機化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三)農機購置補貼為發展增強活力

為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服務水平,引導農民積極購置大型農機具參與農機化建設,正在實施的2005年農機購置補貼方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購機熱情。上半年全區新增小麥聯合收獲機21臺,農民一次性投資近18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多。按購機金額30%補貼比例,鑒定玉米聯合收獲機購置合同8臺,比計劃指標超額60%,相比去年新增機械數量翻了一翻。

我區大型機械農田作業市場已見萎縮的形勢下,發揮農機購置補貼帶動作用,引發農民自主、理性與經營性農機投資熱,為全區外向型農機發展增強了活力。一是加快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產品質量好、科技含量高、作業質量好、經營效益高的機械更快地投入農業生產一線實際應用。二是為盡快形成我區專業化農機經營產業打下基礎。三是進一步拓寬城郊無地農民的就業渠道,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保障。

三、農機化發展中的關系變化

政府管理部門負有農機化發展中扶持與限制、推廣與應用、管理與服務多項帶有矛盾性的職責。從實際出發找準調解矛盾的焦點,增強宣傳發動、管理服務和開拓創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提升管理服務效果。

(一)扶持與限制關系

促進法和管理條例賦予政府部門發展農機化雙重責任。一是依法大力扶持;二是依法加強管理。而管理措施中必然包含限制因素。扶持與限制是矛盾的,原因是農機化參與主體??農民受傳統經濟意識和單純計劃經濟模式影響,遵循規則發展的理念不強,一些機手對政府扶持政策存在依賴性,對部門管理措施認識不清。這種矛盾心理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宏觀調控作用,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壓力。這是需要加強培訓教育、宣傳引導來認真加以解決的。

扶持與限制又是統一的,兩者出發點和落腳點相一致,都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方針,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與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近十年間,農機化受各種外界因素影響。市場需求作用力很難正常發揮。政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改善農機發展環境,利用資金扶持創造條件,目的是為農業提供有力支持。但這種扶持決非盲目代替,而是引導帶動農民積極性全力促進農機化向即定目標穩定發展。“八五”期間,政府部門正確運用油料補貼和管理杠桿啟動農機發展高潮證實,只要充分認識扶持與限制的特性,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手抓促進,一手抓管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定能夠開創農機化發展新局面。

(二)推廣與應用關系

農機推廣應用先前是一體的,產生農機經營性服務后分成兩項內容?,F階段農機推廣應用大都涉及購機戶與用機戶兩個主體,尤其是大型農機具。推廣應用的分離變化,給農機推廣者劃成兩大主攻方向,一是農機投資經營方;一是農機使用方。小麥聯合機收與跨區作業發展現狀,就是引導應用市場要求激發投資愿望達到的推廣效果。玉米聯合機收發展較慢的原因,在用機方需求市場沒有全面開放。今后玉米聯合收獲機械推廣應用,要在推廣機械的同時,注重開發應用市場,搞好機械技術應用示范對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用機認識,雙管齊下實現玉米聯合機收推廣應用預期目標。

(三)監理與服務關系

農機牌證管理和安全監督是保障農機化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認清監理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及變化,做好監理中的配套服務工作,是把握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主動權的關鍵。

一要看到農機牌證管理從源頭抓起的必要性。農業機械使用時間短、分布廣、流動性大,一直是困繞牌證管理工作的難題。實踐證明,在行政約束能力相對弱化的前提下,單靠機械及操駕人員年檢年審中間環節和臨時性的突擊檢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被動管理的問題。監理工作要以貫徹落實促進法為契機,運用扶持政策提高基層監理農機的能力,按行政村為單位,農機經營合作組織為網絡,建立農機牌證源頭管理程序,形成面對面直接管理為主,由點到面輔助落實相結合的體系,全面強化農機監理作用,逐步實現自覺依法用機的管理目標。二要堅持為農民服務的實效性。農機監理中的服務內容隨發展不斷向深度與廣度延伸,服務工作也要不斷地創新思路,完善措施,努力讓農機監理信息宣傳、安全教育、技術培訓、辦理牌證、年檢年審、事故處理各項服務工作到位。通過實實在在、卓有成效的服務,營造和諧管理氛圍,優化農機監理環境,樹立行政為民良好形象,使監督管理更好地發揮為農機化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信息來源:泰山區農機局)

第二篇: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

XXX

XXX鄉地處山區,農業在全鄉經濟總量中占相當的比重,仍屬于傳統的農業鄉。山區農業鄉如何打破傳統農業,如何針對山區特點,選擇最佳的途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貧困山區的特點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難點

(一)生產條件差異大。主要表現在土地的多樣性和小氣候的多樣性差異以及農業灌溉設施方面的差異。山區土壤類型多樣,理化性質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萬別,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盡相同。小氣候光照條件隨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異,尤其是耕地以坡地為主,中、低產田為主,地塊支離破碎,抗災能力弱,改造難度大。水利灌溉設施老化, 帶病運行,安全隱患較多。農業機械發展滯后,防汛抗旱任務艱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F代農業的標志主要體現在水利化和機械化的高度發展和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目標。由于山區的生產條件差異大,耕地改造投資大,實現水利化、機械化的路程還很長。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難度大,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嚴重障礙因素。

(二)生產經營分散。受自然條件的約束,山區耕地分布、農戶居住相對分散,在農戶土地承包經營的體制下,生產經營活動以農戶為單位進行,農戶生產為滿足自給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近年來,盡管農業現代化宣傳、實踐有一段時間,但對

于絕大多數農戶來講農業現代化總體來講仍處在起步階段,同時受到市場、自然和技術的三重風險制約,分散經營的體制下很難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的發展。

(三)市場不健全。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中供需交易的平臺。在山區,農村市場體系、農業中介組織和物流產業發育不全,大宗農產品購銷信息、流通渠道不暢,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農村物流產業的手段和設施落后。

(四)農業人口素質有待提升。由于受自然、經濟、交通、信息等條件的限制,農村的經濟文化相對封閉落后,加之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后,在家多為老弱婦孺,思想觀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十分困難。

二、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途徑選擇

(一)基本選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山區之所以與貧困形影不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業生產條件差。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必須把農田整治和水利設施配套、提高耕地質量放在基礎戰略位置來對待。要發揚當年“農業學大寨”的精神,在國家的扶持下,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質量,加快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挖潛改造,加大病險河堤的除險加固力度,狠抓提灌站、機井、等水利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以平整土地為主的農田整治工程。對土地利用全面規劃,使山、水、林、路得到綜合治理,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土壤肥沃的要求,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

標準農田。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基礎,為實現水利化、機械化、采用科學技術以及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創造條件。

(二)產業選擇---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實現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XXX鄉這幾年在花卉種植,在林果、畜牧開發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種植面積不多,規模都不很大,抗風險能力還很弱。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必須培育出具有山區特色的主導產業,形成相當的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益。要發揮比較優勢,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核心,正確把握山區各區域的經濟和自然生態條件,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傳統技術精華,推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大力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提高農產品內在品質和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保鮮及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關鍵選擇---培養具有市場意識的現代農民。發展現代農業,農民的市場意識、技能和素質成為關鍵因素。從根本上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不僅是農民不斷減少的過程,而且是農業勞動者技能不斷提高的過程?,F代農業勞動者不僅要會組織生產,還要善于經營;不僅要懂相關的科學技術,還要熟悉現代科學管理。因此,必須著力提高農業勞動者專業化、社會化的職業技能,通過教育培訓、實踐磨煉、“能人”帶動,使其逐步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的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在促進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進程中,加快農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動。

(四)體制選擇——發展共有經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資源,因山區農業生產規模小、效益低,耕地棄荒、浪費嚴重,會使山區農業發展處在更加“窘困”的狀態。因此,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小生產體制與發展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一體化大農業是相悖的。必須建立起適應農業產業化要求,產前、產中、產后利益相協調的農業經營體制,大力發展共有經濟。實行土地的“股田制”,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生產規模。發展集體股份經濟,把村組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給集體成員,集體資產統一經營,使每個成員都享有集體經濟明晰的權益,重新確定農民對集體財產的個人占有權,收益分配權,民主決策權,民主管理權和民主監督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組織開展市場營銷,農產品的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和農資采購經營以及與農民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使其成為農業產業的市場主體。

(五)政府選擇——建立保障機制。政府對農業的保護支持對發展現代農業至關重要。要在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業”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經濟政策的同時,不斷健全強化農業支持保護保障機制。要建立健全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的投入保障機制,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要按照強化公益職能,提高人員素質,提升保障能力的要求,健全農業技術研究推廣體系、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種養業良種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第三篇:關于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思考與對策

蓄勢待發跨越爭先

——關于加快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對策

圣水峪鎮地處泗水縣南部山區,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全鎮60個行政村,1.3萬戶、4.65萬人,大小山頭96座。森林覆蓋率達到48%,荒山綠化率達到85%,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該鎮結合鎮村和民情實際,立足山區,分析優勢,科學規劃,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初步實現“發展模式”及“增長方式”的優化轉變,全鎮經濟社會取得了突出成績和效果,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會各項事業也有了較快發展。2009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縣綜合考核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一、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繼續增加。2009年,全鎮財政稅收達到372萬元,比上年增長44.8%;農民人均純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額達到1.2億元,突破億元大關。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采取鎮黨委、政府補助,村自籌的方式,三年來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橋梁12座,徹底解決了群眾多年來行路難的問題,全鎮道路網絡得到進

- 1 -

一步完善。

3、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鎮內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已由2006年的26家發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家,已形成奶牛養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篩選出口、假發加工等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問題

1、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沒有形成規?;?、產業化。山區傳統種植業所占比重大,農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種土地,山區土地相對貧瘠,農業用水相對困難,靠天吃飯現象嚴重。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且大多停留在農產品初期加工階段,農產品產業鏈單一,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2、思想觀念的保守與文化知識匱乏讓科技推廣進行緩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傳統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機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經濟水平、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作物播種、收獲及其田間管理等作業環節幾乎全部為人工作業。

3、農村信貸體制單一,經濟發展受制約。目前山區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服務主體基本上是農村信用社單一主體,農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鎮村財力有限,難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高效經濟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支持的力度,滿足不了山區農民生產資金的正常需求。

4、龍頭企業建設滯后,帶動產業發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在山區是一個薄弱環節,特色加工項目和加工企業很少,且規模小,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不強。

5、民營經營與手工作坊經濟沒有較大發展。雖然目前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家,但全鎮民營企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較大規模。

三、工作思路

1、創新產業結構,向土地要效益。面對山區農產品品質較低,農產品加工業比較落后的實際,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及有機無公害農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創辦、改造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放在農副產品加工業,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2、發展民營經濟,向企業要效益。充分發揮鎮村豐富的勞動力及外出務工人群的優勢,支持其利用手頭資金及技

術在鎮、村內開辦作坊及企業。如開辦玩具廠、假發廠、花生米篩選及深加工等中小規模企業,吸收民間資本發揮最大效益。

3、開展招商引資,向項目要效益。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真正作為“天字號”工程抓在手中,不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大項目,上好項目。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投資條件,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務和輿論環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優勢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與企業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4、加快社區建設,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區小城鎮的功能培育和發展壯大,形成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的中心城鎮。引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促進地區發展的大項目,加快新農村建設,形成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區,推進城市化進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資,增加財政收入。以優質資源為載體,以縣開發區為平臺,繼續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對全鎮新建、續建、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摸底,督促項目進展情況,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同時,加大服務力度,全面推行服務承諾制、全面代理制、大項目領導聯系制等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培植稅源,增加財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轉,規?;洕?,打造產業基地。探索積極有效的土地流轉模式,大力發展規模種養業。把農戶單一種植與土地流轉相結合,解決規模小、無龍頭企業帶動的難題。通過土地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種植、產業化經營,引進建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產業化發展路子。

3、依托優勢,鼓勵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一是發展主導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逐步形成專業化、集約化、規?;?。二是培育龍頭企業。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發展山區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以資源為紐帶,選擇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較強輻射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漸做強、做大。

4、以生態建設為抓手,做好旅游,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通過村莊整治,道路硬化,不斷提高村莊的美化程度,進行景點創新,積極爭取政府旅游開發項目資金,同時通過各種渠道擴大本地區旅游資源的宣傳,引導社會投資,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山區提供就業渠道,同時也擴大了收入來源。

5、合理布局,科學規化,加大鎮村居住環境的完善與提高。把新農村建設與群眾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結合,采取政府引導拿方案、土地置換引資金、群眾參與得實惠的辦法,解決村居建設土地浪費大,新農村建設難度大的問題,

調動鎮、村、戶的積極性,引導廣大群眾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中,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新型社區建設。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帶動,培養新型農民。不斷加大對文化陣地的投入,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設施、鎮村農家書屋及科普宣傳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鎮村信息基礎設施,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水平,為群眾提供先進的種養技術及較為發達及時的市場信息。建設一批優秀的種養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7、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提高執政能力水平。結合科學發展觀學教活動,加大干部隊伍教育培訓力度,增強村級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致富帶頭能力,提高群眾滿意度,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穩定發展。

8、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致富增收手段。切實抓好貧困村農民專項技能培訓工作,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拓寬工作思路、提高經營水平,牢固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增強自身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帶領和引導當地貧困農民群眾發展一些投入少、風險低、市場前景好的經濟項目,使大家早日走出貧困。

第四篇:關于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的思考

旅游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民族貧困山區如何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永順縣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農業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取得了明顯成效。1995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7萬人次,旅游收入2750萬元。

一、要進一步加深發展旅游業的認識。實踐證明,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的產業,且旅游資源可永續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資源的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富縣富民。永順縣自1985年開始開發利用旅游資源,10余年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億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累計為財政提供稅收近200萬元,同時,一部分農戶依靠旅游服務擺脫了貧困,如王村鎮私營企業主向隆生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創辦了土家織錦廠,培養出土家織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萬元。二是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會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而促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建筑、商貿、金融等產業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順縣交通運輸業實現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郵電通信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46%。三是發展旅游業能夠促進對外開放。民族貧困山區要擴大開放的制約條件很多,但通過發展旅游業,同樣能夠加快對外開放步戊。永順縣“以旅游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發展路子已初見成效,如在1995年舉辦第四屆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期間,借助旅游戲臺,高奏經貿笙歌,共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廠商簽訂合同6個,引進資金350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新增產值2450萬元,創利稅570萬元。同時,還簽訂了產品銷售合同1850萬元。四是發展旅游業能夠緩解就業壓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都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民族貧困山區的工業和農業都不發達,吸納旁動力十分有限,就業壓力會更大。旅游業是勞動集型產業,能促進勞動就業。近幾年來,永順縣通過發展旅游業,共新安置勞動就業人數達4000余人。綜上所跡,具有旅游資源的民族貧困山區應該而且必須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進一步加強旅游特色的宣傳。民族貧困山區一般都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但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永順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不二門公園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鎮王村、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邊省政府舊址塔臥聲名遠播。此外,永順縣古稱溪州,至會仍保留著土家族的許多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特別是茅古斯、擺手舞、板凳龍、打溜子等新奇別致。為了把永順縣的旅游資源推介出去,縣委、縣政府在長沙、深圳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特別是從1992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屬猛洞河國際游漂流月活動,大大提高了永順縣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順縣在舉辦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期間,先后在廣州、深圳、長沙、吉首等地舉行了新聞發市會,并多次派出宣傳小組到省內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機關、廠礦、學校上門進行宣傳,反響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順縣在上海舉行了第四屬猛洞河國際旅游漂流月活動的新聞發布會,參加會議的有上海市委宣傳部、市體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個部門的領導,《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市電視臺、東方電視臺等10余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市中旅社、市國旅社等30

多家旅行社的負責人以及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新聞發布會后,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前來永順縣考察的各級領導和觀光旅游的市民達1萬多人次。僅漂流月期間,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多萬元。為此,永順縣將繼續把旅游貿源的宣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并爭取猛洞河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該縣旅游觀光。

三、要進一步加快旅游設施的建設。民族貧困山區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給 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重重困難。因此,民族貧困山區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旅游設施建設,從而為施行者提供便利條件。近幾年來,永順縣投入1000余萬修建了西哈、撫哈、永哈等3條41公里的旅游公路,投資40萬元對縣城至老司城的公路進行了改造,預算投資2100萬元的旅游主干線王石公路的改造項目正在加緊實施,可望1996年全線拉通,猛洞河風景區的行路問題將迎刃而解。同時,新建了一棟二星級的賓館,購置了10余艘中檔豪華游船和160多艘橡皮漂流舟,修建了30間高檔浴池,整修了1座碼頭,興建了1處接待站。丹通了和控電話、無線尋呼和移動電話,增辟了30多個旅游新景點。此外,預算投資853萬元的猛洞河漂流水源調節壩正在加緊施工,該工程完工后,可使猛洞河漂流由季節性漂流變為常年性漂流,并可開通哈妮宮至老司的黃金水道。

四、要進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開發。旅游是一項綜合消費過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娛、購的配套服務體系,才能提高旅游業的綜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上,永順縣制定了優惠政策,出現了國有、集體、個人競相開發旅游商品的勢頭。目前,“不二門”優質天然美容礦泉水、土家織錦“西三卡普”、土家族臘染服裝和折疊太陽帽等旅游商品走悄市場。同時,自產自給的板栗、酸菜等土特產品也搖身一變,成了暢銷商品。永順縣旅游商品開發取得了一定成績,今后在系列開發和規模開發方面還將繼續研究和努力。

總之,民族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雖然有許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優勢,在改善旅游環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旅游發展路子,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第五篇:淺談貴州山區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思考

發布時間:2011-7-26信息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作者:黃勇

論文關鍵詞:山區型;生態農業;生態經濟

論文摘要:貴州具有發展山區型生態農業經濟的綜合條件。山區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重點實施農田生態工程、林果生態工程、養殖生態工程、生態能源建設工程、環境生態工程,做好管理、資金、技術、營銷、生態治理機制、利益機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貴州山地面積大,山地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覆蓋度大,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且農業勞動力充裕、勞動力成本低廉,適于發展山區型立體生態農業。全省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已進行了幾年,在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態農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人地矛盾突出,資源利用率低,農產品加工層次低,農業整體效益還較低;資金、人才、技術緊缺,嚴重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市場服務體系亟待健全,利益關系亟待調整等問題。貴州山區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按照生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中心,以企業公司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名牌產品為重點,最大限度地轉化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再生資源,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努力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經濟結構優化、服務體系健全、運行機制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農業經濟體系。

2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

2.1農田生態工程

即按照推廣農田優化模式,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積極調整結構,穩定糧田面積,強化用養輪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增加物質投入,努力提高單產,擴大復種面積,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具體來看,其一,調整作物布局。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形成作物種植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在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和城鎮郊區適當調減糧食面積,增加蔬菜、瓜果生產面積;逐步將不宜種糧或經濟作物的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漁,對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堅決停止耕作。其二,調整作物結構。在穩定糧產前提下,擴大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改變單

一、僵化的種植模式,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提高經濟作物和飼料糧面積在種植業面積中的比重,使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銜接配套,協調發展。其三,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業作物單產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農田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中低產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態工程

這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點工程,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長期利益與近期利益的結合。實施林果生態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責任制,加強技術服務,提高林農

生產積極性。其二要調整林業布局,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集體林場為主的商品林生產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態系統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栽培外,還要搞好畜禽養殖配套,形成林果立體種養生態系統,以增加效益,改善環境,提高品質。林果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四大建設項目。

2.3養殖生態工程

養殖生態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單一養殖傳統模式,將畜、禽、漁等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搭配,連接種植業,配套沼氣,巧用食物鏈,循環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并且,通過調整優化草山草坡草場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創立名牌,經過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經轉變,逐步建設區域性重要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副則副、宜工則工”的原則,適合山區型養殖生態工程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種養加”、“共生型”、“立體型”、“庭院型”、“節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幾種類型。

2.4生態能源建設工程

在農村能源建設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和“節約與開發并重”的方針,解決農村能源短缺,促進和保護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是一項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建設工程。在貴州山區,生態能源建設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氣池。應以點帶面的形式,以沼氣為紐帶,與種養相結合,抓規?;茝V與抓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相結合,工程技術實施與組織管理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多種模式,推廣擴大示范成果,寓生態環境建設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之中,推動山區農村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另外,科學利用秸稈,也是山區型生態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環境生態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資源優勢,大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突出生態特色。在山區,重點實施四大環境生態建設項目。一是城市生態形象塑造工程。運用現代園藝技術對城鎮進行規劃實施,重點突出“特色”與“園林”,綠化率達到人居環境指標,改變臟、亂、差現象,對街道、樓群院落、屋頂、墻面等城市綠化體系進行生態建設。二是生態家園建設工程。每個縣重點抓好幾個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每個鄉鎮分別抓好一個村的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生態家園示范村要實現農田林網化、水渠潔凈化、村莊花園化、庭院立體化的目標。三是生態走廊建設工程。發展帶狀生態經濟,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設生態經濟走廊。四是生態觀光農業工程。廣泛利用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現代科學為支撐,金融資本為基礎,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合一的區域,在實現高科技、高效益、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經營活動的同時,達到美化景觀,保護環境,提供觀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系

成立生態農業發展的領導機構,制定實施詳規,辦好試點,強化目標責任制,全面促進生態農業建設。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資體系

一是山區農業縣應立足優勢,積極申報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農業綜合開發縣,爭取專項資金、技術支持及政策保證。二是把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村能源開發、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等項目結合起來,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開展非耕地拍賣和招商引資,集中拍賣資金投入生態農業建設。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引進、聯營、集資入股、盤活存量資產等多種途徑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3.3建立技術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即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技術培訓體系、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服務體系,積極采用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改造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生態農業建設的專門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貿易知識、市場經濟和科技知識的干部職工隊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營銷網絡

建立暢通的信息發布體系,通過抓營銷、造輿論、做廣告等方式,將農副產品推向全國,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3.5形成生態治理機制

其一,明確生態環境治理目標,進一步建立和規范管理森林、濕地、農田和自然野生動物保護區,嚴格執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區域生態農業建設的行為規范、經營約束、成果保護機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護森林資源和草場、漁業生態,關停、禁辦和嚴禁引進嚴重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業,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其三,嚴格農副加工產品的清潔管理,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進出口、農產品銷售等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機制,切實維護生產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董嵐.生態產業系統構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

[2] 馮偉,甄真.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推進貴州新農村建設的對策研究[J].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 2007(1).

[3] 王冰,陸旭蕾.生態農業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由之路[J].現代農業科技,2007(9).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社區志愿者培訓總結下一篇:升旗儀式升旗手介紹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