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蔣介石歷史人物講解

2022-09-19

第一篇:蔣介石歷史人物講解

蔣介石人物事跡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皖南事變”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8八年抗戰,蔣介石縱有千錯萬錯,也不應該將其丑化矮化,也不應該將其全盤否定,蔣介石雖然有其過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夸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

抗日戰爭勝利后,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

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臺灣之后一直反對臺獨,反對美國分裂、“托管”臺灣。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臺灣、東北被日本占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在中國當時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準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個人婚姻

蔣中正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后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養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后來隨蔣緯國到臺灣養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瑤光,小名陪陪?!蛾悵嵢缁貞涗洝分赋鍪Y得過梅毒并傳給自己。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系,隨后于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1897年—2003年)于上海結婚。

人物生平

早年留學日本,得識孫中山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后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于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1910年冬畢業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后,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余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后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后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敗后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后,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后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于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余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排除異己,逐步走上國民黨權力的樞紐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制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

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后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后,他支持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孫中山逝世后,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艦事件”,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 ,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產黨員。

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后,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并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

蔣介石謀取個人獨裁統治的野心日益膨脹。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于是,蔣介石蓄意破壞三大政策,縱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并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殺的工農群眾超過百萬。

建立獨裁統治,對內鎮壓對日妥協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于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爭中孤立無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貒?,離棄妻妾,與宋美齡于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系。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哲娍偹玖?,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借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派系的對抗,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撓軍隊和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致使東北三省迅速淪喪。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英勇抗擊,但是蔣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同意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以后對于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華北的行徑一再妥協退讓,又同意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

他壓制愛國軍民的抗御,逼迫馮玉祥取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蔣介石頑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在1932年6月對工農紅軍發動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失敗后,又于1933年10月進行第五次軍事“圍剿”。經過一年的鏖戰,紅軍因戰略指導的錯誤而失利,乃離開江西出發長征。蔣又調幾十萬軍隊圍追堵截,同時對革命根據地繼續“清剿”。

蔣介石極力加強獨裁統治,鼓吹法西斯主義,建立以CC系和黃埔系分子為骨干的中統和軍統兩支特務勢力,專事破壞共產黨及革命組織的愛國民主活動,殺害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并對付反蔣派系的抗爭。蔣介石還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文化“圍剿”,查禁進步書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以加緊對人民的思想控制。他還憑借政治特權,和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一道,建立和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形成官僚資本。他們開辦中央銀行和農民銀行,兼并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壟斷了全國金融體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業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發展,掌握全國的經濟命脈。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并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并改善同蘇聯的關系。他試圖同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征到達陜北的紅軍。被蔣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張學良、楊虎城,決心聯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兵諫”,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實行國共合作,堅持八年抗戰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產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后,終于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御日本侵略軍。

他先后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于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御的戰略戰術,又幻想并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38年,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花園口,淹死百姓89萬人。武漢保衛戰結束后,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汪精衛等人則對抗戰前途完全失望,叛國投敵。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后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全面發動內戰,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崩潰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一面派出軍隊搶占勝利果實,大量收編偽軍;而且“無罪”釋放了末任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將其留在收入部隊,直至國民黨戰敗。一面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重慶進行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但他隨即指揮八十萬軍隊進攻解放區,對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達成的各項決議拒不履行,頑固堅持“軍令政令統一”的獨裁專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發動內戰,妄圖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在遭到人民解放軍的堅決還擊后,次年3月被迫改為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在屢遭失敗后,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最后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線,實行重點防御。

1946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制訂了憲法,宣稱要“實施憲政”,“還政于民”,“改組政府”,實際上仍是以他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獨裁專政。經過1948年春行憲國大的選舉,他任總統,并攫有不受憲法限制的“緊急處置的權力”,使他的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對于愛國學生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運動和工農群眾的斗爭,他下令整飭,派出特務憲警兇殘鎮壓。1948年8月,他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金銀外幣,強令限制物價,企圖擺脫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的困境,結果更加速了財政經濟的全面崩潰,民怨沸騰,社會騷亂。

老年蔣介石(身著一級上將軍服) 經過1948年秋冬遼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維系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

1949年1月,蔣發表元旦聲明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保存“憲法”、“法統”和軍隊的條件,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批駁。

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向全國進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終結。

退敗臺灣,三任總統

1949年12月,蔣介石撤至臺灣,收集殘部,負隅孤島。

晚年蔣介石在金門島眺望祖國大陸

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后一再連任四屆,并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

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系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條約》。但是他反對“臺灣獨立”、“國際托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了一個中國的民族立場。當時,臺灣人心浮動,美國讓臺灣獨立,他說:“誰要臺獨,我要誰腦袋!”

圖為蔣介石晚年在金門島的掩體里眺望廈門。此照片大約拍攝于70年代初,距離他離開大陸已經20多年。

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7歲。

蔣介石去世后,中國大陸新華社刊登了如下報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臺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臺灣病死。

據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四月六日報道,蔣介石死后,蔣幫由偽“副總統”嚴家淦接任偽“總統”,以繼續維持其對臺灣人民的反動統治。

蔣介石自從一九二七年背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一直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堅持反共反人民,獨裁賣國。他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但是他的血腥統治始終未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武裝斗爭,終于推翻了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蔣介石逃到臺灣后,在美帝國主義的庇護下茍延殘喘,繼續堅持與人民為敵。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遭到臺灣人民的強烈反對,內部矛盾重重。蔣介石死后,有著愛國光榮傳統的臺灣省人民,必將進一步為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而展開斗爭。懷有愛國心的蔣幫軍政人員也將更加認清形勢,積極為實現解放臺灣、統一祖國作出貢獻。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人民日報》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一書中斷言:“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斗士,他縱有此宏愿,也無此機會”。只要他活著,“光復大陸”的計劃就會存在下去,用他的話講:“不可動搖之國家決心。”同時對那些要求臺獨的人說:“誰說獨立,就讓誰掉腦袋。”在這一點上,他與北京的觀點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還抱著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國終將實現統一。

美國《時代周刊》發表的則訃文略帶譏諷:“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死去是再適合不過了,對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敗讓他覺得,在不可避免的長期的反共運動中,反共力量在逐漸失去亞洲,而他則是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犧牲品。”

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于報刊和內部檔案。臺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大事年表

1887年(1歲),蔣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后,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于東京清華學校。

1907年(20歲),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

1908年(21歲),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23歲),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后追隨孫中山。

1911年(24歲),武昌起義后回國,在滬軍部任團長。

在江西與共產黨作戰時的蔣介石 1912年(25歲),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勛陶成章。

1914年(27歲),第一次會見孫中山,擔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歲),參加籌劃“反袁”的上海武裝起義。

1916年(29歲),任東北軍參謀長。

1918年(31歲),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1922年(35歲),赴難“永豐艦”取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歲),任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赴蘇聯考察。

1924年(37歲),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1925年(38歲),第一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第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6年(39歲),中山艦事件,打擊中國共產黨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

1927年(40歲),另立“國民政府”,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1930年被殺共產黨員超過百萬。同年與宋美齡結婚。

1928年(41歲),任南京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次北伐,日軍發動濟南慘案一千多人遇難,蔣繞道而行。

1929年(42歲),以裁軍為名義召開“編遣會議”。蔣桂戰爭爆發。

1930年(43歲),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死亡30萬人。

1931年(44歲),對中國工農紅軍發動軍事“圍剿”。囚禁反蔣領袖胡漢民,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同年長江淮河洪水成災死亡14萬人。 1933年(46歲),簽訂《塘沽協定》。蔡廷鍇等在福建發動軍事兵變“閩變”,蔣加以鎮壓。 1936年(49歲),6月,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李宗仁發動武力叛變“兩廣事變”。12月,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蔣被迫簽訂抗日協議。

1938年(51歲),當選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使黃河改道89萬同胞遇難。蔣下令火燒長沙兩萬人遇難。

1939年(52歲),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發動抗日戰爭期間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歲),制造“皖南事變”,正式對日宣戰。

1942年(55歲),任中國戰區最高統率,派軍支援緬甸。河南大饑荒, 300萬~500萬人死于災難。

1943年(56歲),1943年初派中央軍進軍新疆,奪取新疆的控制權。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

1945年(58歲),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拒收琉求,撕毀《雙十協定》。

1946年(59歲),承認外蒙古獨立。同年內戰爆發。

1947年(60歲),向陜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制造“五·二O”慘案。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歲),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1949年(62歲),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63歲),復職“總統”。

1952年(65歲),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

1954年(67歲),與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條約》。

1955年(68歲),炮制孫立人兵變案 。

1957年(70歲),宣布臺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狀態。

1958年(71歲),引發“金門炮戰”。

1960年(73歲),再次當選“總統”。

1967年(80歲),頒布教育改革訓令。

1968年(81歲),指示興建大鋼鐵廠,建設南北直達公路。

1969年(82歲),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0年(83歲),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

1971年(84歲),聯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4年(87歲),派蔣經國主持黃埔軍校五十周年活動。

1975年(88歲),在臺灣臺北逝世。

人物評價

中國有“蓋棺論定”之說。人死之后,其歷史地位基本就確定了。但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蓋棺”而不能“定論”,蔣介石即為一例,在他過世之時,海峽兩岸對他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他過世30多年了,無論在政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臺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丑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F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政治領袖,蔣介石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他比他的競爭對手們略高一籌并善于控制他們。但是,盡管他統治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 對蔣介石的一生進行總結。蔣介石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從希臘悲劇的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布賴恩·克羅澤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斗士,他縱有此宏愿,也無此機會——黃仁宇

蔣介石故居 上海蔣介石故居

位于南鑼鼓巷地區中北部,南依前圓恩寺胡同,北靠菊兒胡同。此院建于清代后期,原為清代慶親王奕劻次子載旉府,因賭博輸給他人,后被一法國人購得,并在此建立中法企業的辦公處??箲饎倮?,成為蔣介石的行轅。新中國成立后,為中國共產黨華北局所在地,曾為南斯拉夫駐華使館?,F歸友好賓館使用。

建筑特色

院為中西合璧式宅院,坐北朝南,由中東西三部分組成。原大門已改建成賓館大門,大門內有一字影壁。宅院中部為一幢西洋式樓房,據說是慶親王奕劻為其子1875年建。磚混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半。門廊為愛奧尼柱式。樓體作過大規??拐鸺庸?,外貌改動較大。樓前有一帶噴泉的水池,池中疊石堆砌,池周點綴有移自圓明園的石刻。池東南側有一混凝土結構的穹頂亭子,八根陶立克柱式柱子。亭與樓的東側有一道南北向假山作為屏障。穿過假山即為東部花園區,面積寬闊。有北房五間,前出廊,南花廳三間,帶周圍廊。西側廊西北為一勾連搭式敞軒。硬山頂筒瓦過壟脊屋面;東南隅有六角攢尖亭,花園內游廊環繞。西部為一座中式二進四合院,一進院倒座房西五間、東四間,合瓦清水脊屋面,東路北房三間,勾連搭筒瓦懸山式。西路穿過一殿一卷式垂花門進入內宅,有北房三間前帶廊,兩側有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各帶南耳房二間,各房之間均有抄手游廊相連。垂花門兩側廊上有什錦窗,院東北開一隨墻饅頭門,門前八字影壁。各房均為硬山筒瓦過壟脊屋面。

此宅院改動不大,基本保持原狀,1984年5月24日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王之鴻

后圓恩寺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從北往南數的第三條胡同,自東向西溝通交道口南大街與南鑼鼓巷,長440余米。清乾隆時稱“后圓恩寺胡同”,宣統時稱“后圓恩寺”,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三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七條”,后復稱“交道口南三條”,1979年恢復“后圓恩寺胡同”原稱。

《順天府志》載:“圓恩寺,元剎也,在圓恩寺胡同。”圓恩寺胡同今稱前圓恩寺胡同,是后圓恩寺胡同南面的一條胡同。據此可知,后圓恩寺胡同因在圓恩寺的背后而得名,卻沒有按習慣被稱作“圓恩寺后身”或“圓恩寺后街”,而不是此處原有前、后兩座圓恩寺。 建筑風格

后圓恩寺胡同7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是一組中西結合的建筑,既有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式樓房。宅院分中、西、東三路:中路為一座西洋式樓房,磚混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半;樓前有一個帶噴泉的水池,池中疊石為山,池周有刻石點綴,刻石來自遭劫后的圓明園;池東南有一座八柱西式圓亭,中路東側有南北走向假山,起著分隔與聯系東路的作用。西路為二進四合院,院內圍廊環繞。東路為休閑區,庭院開闊,有花廳、敞軒、涼亭、游廊等建筑。 歷史記載

后圓恩寺胡同7號原為清宗室載旉(fu)的宅第。載旉是慶親王奕劻的次子,其父奕劻乃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當過清廷的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與袁世凱是姻親。載濤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說:“奕劻之無錢不要,為人所共知。”“當革命事起。十月十七日北京報紙曾登載,奕劻私有的金銀珠寶衣飾詳單估計所值在現金萬萬兩以上;其來源固無從深悉,恐亦不是隨便捏造。”奕劻是斂錢高手,其子載旉則堪稱“風月場上魁首,賭博局中豪客”,是名副其實的“散財真人”。當年,載旉為討京城名妓“紅寶寶”的歡心,便按照“紅寶寶”的意愿建造了這么一座“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豪宅。豈料,不久載旉或因賭運欠佳,或因賭技不精,就把全部家當連同這座豪宅輸與他人。后來,此宅轉手成為一家中法企業的辦公處;抗日戰爭勝利后,成為蔣介石在北平的行轅;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華北局曾在此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先后作為南斯拉夫駐華使館和亞非作家協會所在地,現為賓館。 現狀

1984年5月24日,后圓恩寺胡同7號作為“四合院”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啟用時間

蔣介石行轅啟用時間應是1945年12月11日蔣介石飛抵北平之時,廢止時間應是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日。期間,蔣介石在北平行轅有兩次重大活動:一是1945年12月來平,以“抗戰領袖”身份慰問北方同胞;二是1948年9月來平,應付遼沈戰役。兩次重大活動見證了蔣介石在政治上由巔峰跌入低谷。

蔣介石簡介

蔣介石(1887-1975),乳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蔣介石早年加入同盟會,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肄業后赴日本學軍事,1910年畢業于日本振武學堂,1924年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毛澤東說:“蔣介石利用了孫中山對他的信任,又開了一個黃埔軍校,收羅了一大批反動派,由此起家。”

蔣介石自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49年在反共內戰中失敗逃往臺灣,在中國政壇上主政二十多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說:“在二十二年的長時間內,蔣介石把中國拖到了絕境。”當年,代總統李宗仁也曾“以國家元首的地位”當面斥責蔣介石“主政二十年,貪贓枉法之風甚于北洋政府時代”。 以獨裁和反共著稱

據說,20世紀30年代初期,易君左出任江蘇省教育廳編審主任,主持江蘇文協,曾編著《閑話蘇州》,招來蘇州籍文人說長道短。于是,有報紙將此事化為上聯,求征下聯。上聯是:

易君左,閑話蘇州,引出蘇州閑話,易君左矣;這次征聯活動最佳下聯的作者,竟然是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字子超,號長仁,福建閩侯人,1932年至1943年任國民政府主席。按理說,國民政府主席是國家元首,但林森得受蔣介石挾持。林森應對的下聯隱喻了這個事實。聯曰:林子超,國府主席,何曾主席國府,林子超然。

林森的超然大度也反襯出蔣介石的獨斷與專權

蔣介石將中國共產黨視為心腹大患,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蔣介石卻被歷史無情的拋棄了,在反共內戰中敗走臺灣,“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后接受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雖然是被迫,期間,他也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是,蔣介石在國家存亡的最后關頭,毅然抗戰,決不投降,則于民族大義上,尚是凜凜一軀。蔣介石的“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的肺腑之言,也是擲地有聲。自然,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的聲望達到了其人生頂點。

1945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軍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在故宮太和殿主持日本華北侵略軍簽降儀式。12月11日,蔣介石以“慰問北方同胞”為名飛抵北平,部署內戰。13日,蔣介石在行轅接見蔣經國、傅作義,并任命陳繼承為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6日上午,蔣介石在故宮太和殿向北平一萬八千名大中學生訓話,并接受學生的“獻劍”;下午,在東交民巷檢閱駐平美國海軍陸戰隊。18日,蔣介石離開北平。

蔣介石此次北平之行,盡顯“抗戰領袖”榮光,而且,躊躇滿志地要消滅共產黨。然而,僅僅過了不足兩年時間,蔣介石1948年9月30日再次來平,卻如熱鍋上的螞蟻,整個十月都穿梭于北平與沈陽,疲于應付遼沈戰役,最終也沒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后代評價

《蔣介石傳》的作者王俯民評論:“綜觀蔣氏一生,他的堅強、剛毅、固執、以至于暴戾狡詐和獨斷專行、自我中心的個性與毫不動搖地追求是不同于凡人的。”

<蔣介石傳>

美國歷史學家兼政治傳記作家布萊恩克羅澤著有《蔣介石傳》一書,出版于1976年。34年之后的今天,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發布了這本書的中文全譯本?;诟髯缘牧?,不同的中國人對于蔣介石的判斷并不一致。不過,如果翻開上個世紀前50年的歷史,大概沒有人會否認蔣介石對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以至于無法輕易翻過關于他的章節。

布萊恩克羅澤以訪問各國政要之多,文章之權威而聞名于世。寫這本《蔣介石傳》的過程中,他多次赴臺訪問蔣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訪了國民黨權貴如蔣經國、陳立夫、王世杰等人。同時,他手中也有大量關于蔣介石的歷史資料??肆_澤經過仔細的分析和審慎的探討,最終把這本書定名為《丟失中國的人——蔣介石全傳》。從這個書名就可以看出克羅澤對蔣介石的態度——他認為蔣的一生是一個悲劇,蔣介石自己是一個悲劇人物。

為了防止過于瑣碎地分項探討蔣介石的政治策略、軍事水準、經濟政策,克羅澤按照時間順序分為24章記敘了蔣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無名。1926年39歲翻云覆雨,可以顛倒中國。1938年51歲成為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統帥”。1949年黯然離開大陸,成為孤島的島主。1975年逝世,悲劇落幕,曲終人散。鑒于這是一場悲劇,在每一章里都會談到蔣介石的悲劇性格如何讓他從無名之輩攀登上權力的頂峰,而他不斷犯下的錯誤又是如何一點點侵蝕他的勝利基礎,最終使得他的一生以失敗收場。

克羅澤分了三條主線來談這些致命錯誤:首先是蔣介石在幼年時缺少教育,造就了后來他成為保守主義的革命者這一扭曲而奇特的現象。同時,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歡用強力來實現自己的權威,頭腦簡單。其次是在意識形態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國社會的決定性力量在于農民,不懂得爭取他們的支持,也不懂得籠絡知識階層。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運動”根本得不到任何響應,國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個人水準,蔣介石作為政治家來說,精于戰術而非戰略。他擅長各種權謀法術,自我宣傳,但是最終都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布局。而作為一名軍事家,他也有相同的問題,并造成了戰爭的失敗。在所有的這些錯誤之上,他最大

[1]的個人悲劇大概是和毛澤東處在了同一個時代。 新版《蔣介石傳》(上下冊)

圖書簡介

蔣介石,字中正,中國近代發展史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浙江奉化人。本書通過大量真實的資料向世人介紹了蔣介石的一生。他那撲朔迷離的家世,飛短流長的婚戀,風雨載途的宦海,難挽既倒的兵敗,不堪回首的逃亡,色厲內荏的反攻,是是非非的性格,有驚無險的劫難,神秘兮兮的亡故„„

在中國現代史上,國、共兩黨“合”“分”幾十載,演繹出了多少成敗榮辱、多少人生感嘆!蔣介石,雖是國共爭雄的失敗者,但仍抹不掉其在歷史上的印記。本書詳實生動地記錄了蔣介石從出生到病逝臺北的整個人生歷程,忠實地再現了這個歷史風云人物的一生。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歷史圖片讓讀者能夠了解他這個人政治,愛情,人生觀等方方面面,人物形象更豐滿,也更能貼近客觀 的事實。是一部既有可讀性,又有珍藏價值的傳記佳作。

作者簡介

何虎生,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生于江蘇省句容市。1979年考入蘭州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7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學習,獲法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歷史學、政治學、中國黨史學、宗教學、民族學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洪流紀事——解放戰爭全史》、《孫中山大傳》、《宋美齡大傳》、《偉人毛澤東》、《百年小平》、《百年陳云》、《告別西柏坡走進中南海的中共領袖》等專著。

第二篇:復旦歷史教授:我過去不了解真相 以為蔣介石不抗日

200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賀圣遂社長策劃了一套“三十年集”系列,邀我參與。“三十年”,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與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至此已30年,因此他想在這兩年或稍后考上大學或研究生的人中物色一些人各編一本集子。我按體例編成一書,取名《后而立集》。“三十而立”,可惜我到33歲剛考取研究生,學術生涯開始得更晚,能夠編入此書的任何文字都產生在“而立”之后。

到了今年,梁由之兄得知12月將是我七十初度,極力慫恿我續編至今年,重新出版。他又主動接洽,獲賀圣遂先生慨允使用《后而立集》的內容。于是我仍按原體例,續編了2008年至2014年部分,同樣每年選了兩篇文章,寫了一段紀事。新出版的書自然不宜沿用舊名,由之兄建議以其中一篇《我們應有的反思》的篇名作為書名。開始我覺得題目稍長,在重讀舊作后就深佩由之兄的法眼,欣然同意。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每到逢十生日,總免不了用孔子的話對照。但圣人的標準如此之高,每次對照徒增汗顏,因為自知差距越來越大。年近七十,不僅做不到不逾矩,而且離“從心所欲”的境界遠甚。這些舊作基本都是我四十歲后寫的,卻還談不上不惑,相反惑還很多。但畢竟有幸躬逢改革開放,特別是當初倡導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否則我不可能在1988年寫出《統一分裂和中國歷史》這樣的論文,并且能入選“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討論會”并獲獎。這些文章在學術上未必有多少貢獻,差堪自慰的是我始終在反思,所以盡管時過境遷,對今天及以后的讀者還有些意義。

就以《我們應有的反思》為例,那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在1995年寫成的。由于此文的重點是反思,有些觀點和說法與主流有差異,發表過程還頗有周折。有幸發表后引發了不小的反響,包括日本的輿論在內,后來一位日本學者還專門到復旦大學找我討論,一位旅日學者發表贊同我觀點的文章后還引發激烈爭論。19年后,面對中日關系的復雜形勢,我認為我的反思不是過頭了,而是還不夠,但基本是正確的。去年和今年我兩次向政府建議應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是當年反思的繼續。但當年的反思也有兩點失誤:一是沒有料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如此迅速,以至不到2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而我對中國的評價與預測都偏低;二是當時尚未了解歷史真相,還沿用了蔣介石、國民黨不抗日的陳說,涉及歷史的一些說法在今天看來多有不妥。還有一點,當時不知道中日建交后日本究竟給了中國多少援助,政府贈款總和有多少,日元貸款有多少,直到2000年中日建交三十周年時政府才公布總數達1900多億人民幣,并向日本政府表示感謝。我支持我國政府的立場,這筆援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確起了很大作用,該感謝的還是應該感謝,不能與戰爭賠償混為一談。

在其他方面,在學術上也是如此。我在研究生期間開始研究歷史人口地理、人口史,以后發表了《中國人口發展史》,合著了《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參與撰寫《中國人口·總論》也發表了相關的論文,參加過多次專題討論會。由于這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所以在1995年我提出,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應及時作出調整,從獨生子女改為“鼓勵一胎,允許二胎,杜絕三胎”。但今天看來還不夠,從中國人口的發展趨勢,從上海等大城市已經出現的變化看,還應進一步調整到“確保一胎,鼓勵二胎,允許三胎”。除了政策調整外,還應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那就賦予孝道新的內容,教育青年將生兒育女當作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責任,當作真正的孝道。

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一直鼓勵我們要超越前人,包括要超越他。他自己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在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未完成的論文中,他還極其坦率地承認他的成名作《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一文中對移民數量估計的失誤。在他的鼓勵下,我也質疑他的某些觀點。例如,在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過程中,他形成的觀點是“18世紀中葉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國范圍是我們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至于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范圍了,而是這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了我們的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能代表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的疆域”。而我近年來的看法是,如果說1840年前的中國疆域是“自然形成”的話,那么此后到今天的中國疆域也是“自然形成”的(詳見本書的《地圖上的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一文)。

我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但只有不斷反思方有可能。只要不斷反思,即使永遠達不到這一境界,也能逐漸接近,所以在年近七十時,我想到的是“七十而思”。這并不是說以前沒有思過,而是思得不夠,要永遠思下去。

第三篇: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講解詞資料

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皖西烈士陵園)解說詞

導游指南:概況介紹,旅游線路: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大別山革命文化館——輝煌歷史——將軍搖藍——浩氣長存——紅韻流長。

各位來賓,歡迎你們來六安參觀考察,在進入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之前,請允許我將紀念館所在地——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作一簡單介紹。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總面積為135000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約90000平方米,水面面積約45000平方米。陸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北側的30000平方米地均為六安市人民政府舊址,經改造后建為人民廣場;南側的60000平方米地塊為原皖西紀念館區,現已改造成集紀念、休閑、健身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公園。公園分為紀念活動區和休閑區兩個功能區。紀念活動區包括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廣場和紀念像(許繼慎)廣場;休閑區包括環園道路、景觀道路及12個小廣場,園內綠化覆蓋率達85.5%。如今,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已成為我市城市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每逢節假日,游人如織;處處歡歌笑語,盡展興興向榮之氣象。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國家AAA級景區——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前身為皖西烈士陵園)。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六安市中心風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的核心景點。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國后興建的第一所陳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揚場所。陵園占地108畝(水面40畝),三面環水,風景秀麗。原建有烈士紀念

- 1趙樸初等社會名流題字,原蘇聯、東歐、朝鮮等國際友人留言(有譯文),周狷之、詹谷堂等烈士詩詞、手書鐫刻在大理石碑、假山、大型塊石上,分別立于亭廊或綠草坪上。整個紀念館投資7000萬元,于2006年底竣工。如今,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已成為安徽一流的,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高品位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下面,我們一起參觀紀念館。大家知道,大別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這里相繼點燃了黃麻、商南,六霍起義的烽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在這里走出了341位共和國的開國將軍,也留下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光輝足跡。這里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F在的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分為上下兩層,陳展內容分為輝煌歷史、將軍搖籃、浩氣長存和紅韻流長四大部分。

這浮雕上的十五位名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董必武、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紅一軍軍長許繼慎等。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沙盤。大別山方圓800里,曾發動了黃麻、商南,六霍三大農民起義,組建了三個紅軍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創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包括湖北的紅安、大悟,河南的新縣、光山,安徽的金寨、霍山等30個市縣區,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

現在,請大家跟我走進“輝煌歷史”,參觀革命斗爭史的第一部分:星火燎原。

20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風云變換,廣大人民群眾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強烈要求革命。剛剛誕生不久的中國共產黨順應民眾,肩負起歷史的重任,點燃了星星之火。

- 3了3年游擊戰爭,為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位是金剛臺婦女排成員之一張敏烈士。在敵人瘋狂的追剿下,為了不使自己孩子的哭聲暴露目標,在給孩子哺完最后一次乳后,含淚將孩子悶死在自己的懷里。這就是張敏烈士最后一次為孩子哺乳的情景。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部分: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八軍軍長高敬亭向國民黨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倡議,并在停戰協議書上簽了字。1938年春,紅二十八軍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皖東,成為一支抗日的主力軍。這就是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隊伍圖。

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的成立,是國共合作抗日在安徽省的具體體現。這位是第五戰區委員會主任李宗仁。

富金山阻擊戰、鹿吐石鋪阻擊圍殲戰、壽州保衛戰都是國民黨將士在皖西寫下的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

這一部分是千里躍進,也是整個革命斗爭史的最后一個部分。經過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7年夏,劉鄧大軍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兵分三路,強渡淮河,迅速挺進大別山,取得了高山鋪戰役和張家店戰役的勝利。

這是鄧小平在金寨縣下樓房居住過的房子,他在這里居住了一個多月,制定了許多戰略、方針、政策。這是劉鄧大軍強渡淮河的情景。

劉鄧大軍在皖西得到了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迅速完成了戰略展開任務,鞏固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1949年1月22日,大別山區人民終于贏來了新中國的曙光。

- 5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將軍分布圖。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來被成為紅軍故鄉、將軍搖籃。在1955年和1964年兩次授銜將軍總共有341位,其中皖西籍108位,占全省130位的83%。全國有九個將軍縣,大別山區有5個,六安就占了2個。

將軍們的革命斗爭業績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要為中華的振興而不懈奮斗。

滕海清中將和詹大南少將,一生省吃儉用,為家鄉捐款30萬元興建了兩所希望小學:海清希望小學和楊橋希望小學。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341位將軍名錄。 這是展廳的第三部分:浩氣長存。陳列的是皖西籍和犧牲在皖西的著名烈士事跡和遺物。

這座雕像的人物有革命軍人、農民、知識分子,他們是大別山區千千萬萬為革命而英勇獻身的英烈的代表。

在堅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皖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有30多萬共產黨員、愛國志士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發揚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我們從25000余名注冊烈士中選展了一百多位著名烈士的史料,供大家瞻仰學習。

這些都是早期黨組織的創建者。

這位就是曹蘊真烈士,壽縣人,曾在上海大學讀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冬回鄉組建了中共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1927年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于壽縣。

這是小甸集特支成員薛卓漢和方運熾兩位烈士,都是小甸集的特支

- 7元帥親自為他題字“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許繼慎。”

方永樂,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政委,他是紅軍指揮員中較為年輕的將領,英勇善戰,被譽為紅二十八軍軍魂。

這位是車厚橋烈士,六霍赤衛師師長,1930年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威脅利誘下,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意志。惱羞成怒的敵人竟慘無人道的用數十根大鐵釘將他活活釘死在六安城北門上,年近24歲,這是車厚橋烈士的手跡:“要為實現蘇維埃中國而奮斗終生”。

這臺展柜陳列的是紅軍當時所用過的武器。有指揮員用的雙管土手槍,戰士用的土槍,有肉搏戰使用的大刀片,有赤衛軍使用的鋼叉、鋼錐、長矛、九節鞭等等。他們就是手拿著這些武器,挺身作戰,粉粹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

這邊展櫥陳列的是趙策烈士的血墊單。趙策烈士在被捕以后,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始終寧死不屈。在刑場上,心狠手辣的敵人竟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當時鮮血橫流,其狀慘不忍睹。他英勇就義以后,當地老鄉就用這塊墊單到刑場上為他包裹尸體的。

曹淵,壽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受周恩來指派到葉挺獨立團任第一營營長。這是周恩來給曹淵兒子的信,讓他繼承父志,投身革命。

這是黃埔軍校的舊址。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當時在黃埔軍校就學的皖西籍學生共有83人。

這些都是八年抗戰中的民族先鋒。

田守堯,六安縣人,1931年參加紅軍,任鄂豫陜省委委員,紅五軍團七十八師師長。1943年赴延安學習途中遭日寇阻擊,在激戰中以身殉

- 9我們現在進入的是紀念館的尾廳“紅韻流長”。新中國成立以后,大別山從此結束了漫長的戰爭歲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六安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這些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皖西視察留影:毛主席視察舒城,鄧小平視察梅山水庫。

這是六安的發展史,這是六安的昨天、今天、明天。

1998年9月,國務院批準六安地區撤地建市。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偯娣e17976平方公里,總人口680萬余人。如今的六安,高樓林立,市場繁榮,工農業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實現三大跨越。

這是紅色旅游景點沙盤。大別山蘊藏著獨特而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把“大別山紅色旅游”列為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

這是六安市烈士陵園區位圖。這是皖西烈士陵園全景圖和金寨縣烈士陵園、獨山革命舊址群,紅25軍軍部,紅28軍軍部舊址。

這是烈士的英名冊。大別山在冊烈士共有13.5萬名烈士永垂不朽。毛澤東為他們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各位來賓,20世紀已經成為歷史,在大別山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一個全心的六安正在崛起,大別山人民將在新的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

第四篇:讀《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有感

讀完這本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人的本相常常迷失,歷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

還原歷史的真相,是每一個愛好歷史的人的責任,而楊天石先生的這本書,給讀者還原了那個妖魔化的蔣介石,為歷史呈現了一個真實的蔣介石

其實,蔣介石是一個在歷史中熟悉的陌生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的感覺就是他是民族的罪人,是導致臺灣不能統一的一個因素,但讀完了這本書,我有了對他的新的看法,我學會用一個辯證的方式去看待一個真是的蔣介石

看完書以后,我總結出楊天石先生是結合蔣介石日記從以下六面去解讀:一是早年經歷與思想,二是北伐前后,三是抗戰期間,四是國共矛盾,五是對內政策,六是家庭生活。

從早年的經歷和思想看蔣:一是很有血性和革命志向,充滿俠義之氣,愛國意識濃,厭惡外國列強和洋奴。二是很勤勉好學,讀過很多書。三是受蘇俄影響很深,思想有個從左到右的轉變過程。其獨裁專制自立思想的源頭來自蘇俄,這也是后來武裝清黨的來由。四是重制欲和個人修身,也認識到自身暴躁、好色、多疑一面,善于自省和自勵,有常人很真實的坦誠一面,甚至將貪欲色心起伏都寫在日記里。五是有下海從商做投機證券物品交易的經歷,貫通江浙財閥資源,為以后的權勢積累人脈和財物基礎。 從北伐前后看蔣:一是訪蘇近三個月的經歷使其政治取向和智慧獲益良多,并影響其一生,其對付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恰恰是從蘇俄學來的。二是“中山艦”事件并非如以前教科書上說的是蔣反共清黨的開始,其實是西山會議派陰謀挑撥、蔣汪猜疑關系惡化的結果,中共做了替罪羊,并因誤會使裂痕愈深。三是蔣在北伐問題上其實是主戰上進的,比胡漢民和陳獨秀更激進;與胡之爭,只因政見不同,而非完全是私利;蔣小心經營孫中山的政治遺產,很有識見和作為;其善于反省和自責,不能說完全是矯情和虛偽。包括其三次以退為進,也有真正退的成分,但一上道是不可能停下來的。這種戲法如果沒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和實力,恐怕會弄巧成拙,不是誰想玩就能玩得的。

從抗日期間看蔣:一是蔣為了統一各方抗日力量,作了很多真誠的讓步;將汪胡等聯合起來,而自己雖然是中原大戰后勝利者卻甘愿退出,這是顧全大局的表現;其遲疑、觀全局、綜合各方考慮,使之反而下不了決心拼死立馬對日開戰,其對國際調解抱有幻想,并擬以拖字訣為全面抗日贏得時間,并非是一意賣國投降。二是淞滬會戰、保衛南京是戰略失誤、估計不當,無謂損失很大,但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開辟新戰場是為了分散日軍兵力,粉碎其占領華北的侵略計劃;其能頂住主和派的壓力,有較強的抗日決心,并有過許多感人激昂的言行,一直有抗戰的持久和艱苦的思想準備。三是親自掌控對日秘密談判,但大節和主流還是愛國的,并對日方的誘降一直保持著十分清醒,堅守著底線,算得上是位善斷和意志堅決的雄主;蔣是個民族主義者,與汪精衛和唐紹儀的賣國嘴臉和孔祥熙等求和派完全不同;軍閥吳佩孚在這一點上也是愛國和有骨氣的。四是蔣受蘇聯將出兵的忽悠,接受現實先“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為條件和底線應是理智和無奈之舉,并非就此證明出賣東三省,其思想中有捍衛東北主權的一面;“九一八”事變后放棄抵抗和退守關內并不完全是蔣的意見,張學良應負更大的責任;蘇軍進攻波蘭和英法對日宣戰,使蔣心中的期待成為現實,并將抗日戰爭與世界戰爭聯系在一起。五是蔣力挺東北及其他中國固有領土的主張,但美國因需借助蘇聯而出賣中國的利益,開羅會議相對較公正,確立東北、臺灣等地回歸中國;而雅爾塔會議對中國不利,并使蘇聯嚴重侵占中國利益。

從國共矛盾看蔣:一是重慶談判是斯大林做了工作的,本來是蔣設的“鴻門宴”,整個過程,蔣有扣留、審治還是授勛、禮送的心態考察。二是抗戰期間,蔣和中共維持著一種復雜而又微妙的關系,抗戰頭兩年,毛對蔣較滿意并給過蔣很高的評價,后來特別是皖南事變后,毛對蔣的印象愈來愈壞。三是蔣對毛的判斷發生了了嚴重的錯誤,對毛并不夠重視,蔣相信在今后與毛的較量中,可以戰勝毛,并認為:“斷定其人決無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礙我統一之事業,任其變動,終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仍以政治方法制之,使之不得不就范也。政治致曲,不能專恃簡直耳!”楊先生點評道:蔣一生作過許多錯誤判斷,但是,其中最大的誤判可能就是上述判斷。歷史證明,蔣的“一握”并沒有能控制毛,相反,倒是毛,讓中國在三四年的時間內天翻地覆,并且將他趕到了海峽彼岸。 從家庭生活看蔣:一是蔣緯國的身世之謎,緯國不是蔣親生兒子,是戴季陶和日本護士重松金子所生,但蔣介石并未道破,并因此與宋美齡發生了感情危機。二是宋美齡與美國總統特使威爾基的“緋聞”據考證是無中生有的事。三是宋美齡出走巴西是因蔣的“婚外情”傳聞可能是美要整蔣的陰謀。

其實關于蔣介石,歷史有太多的失誤和偏見,感謝楊天石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讓后人能有機會了解到真實的歷史,也希望真的可以有更多像楊天石先生一樣的歷史學者給我們還原更多的未知歷史

第五篇:真實蔣介石

臺灣國民黨官方網站對蔣介石的簡介

清,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生於浙江省奉化縣之溪口鎮。其先出自周公旦之子伯齡,伯齡封於蔣,後遂以國為姓。自漢以來,子姓仕宦,時有南遷。迄元季仕杰公一系,始卜居溪口,累世孝弟力田。明亡,子孫遂不仕清室。祖玉表公,父肅庵公,雖貨殖屢中,然皆自奉儉約而好施予,義行為鄉里所稱。先生九歲失怙,母王太夫人諱采玉,督教甚嚴,凡酒掃應對之儀,庸保猥賤之役,皆令服習,所以厲其堅忍操履者甚至。

先生六歲就傅,十四歲已畢論語、孟子、詩易、左傳、尚書,十五歲習為策論,旁涉子、史、古文辭。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始習英文、數學,亦留意西學與時事之研究。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孫中山先生集合各省志士組中國同盟會於日本東京,革命思潮,風起云涌;先生一意踵赴,然戚舊多尼其行,乃自剪辮發以示志,卒得王太夫人首肯,遂於翌年(一九○六)四月東渡。先生志在學習陸軍,以格於規定,暫入東京清華學校。未幾,識吳興陳英士(其美),因得廣交留東志士,是為參加革命運動之始,時年乃方二十也。

是冬遄歸,考取新設之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明年(一九○七)夏赴保定入學;復投考官費留日陸軍學生,亦獲雋;遂於三十四年(一九○八)春再赴日本,入振武學校。旋以陳其美之介,加盟同盟會。每休沐,輒與同志聚商革命大計;既得鄒容所著「革命軍」,晨夕覽誦,因自題「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之句於戎裝小照以見志。

清宣統二年(一九一○),謁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東京,接席傾談,受期許為難得之革命實行家。歲杪,卒歲振武學校,例以士官侯補生入伍日軍野炮兵第十九聯隊實習,駐新潟縣之高田郡,時方沍寒,晨夕於雪中挽車操炮,束草刷馬,勞極而汗,然後掬雪自沐。

辛亥(一九一一)十月,武昌革命軍興,先生聞訊,微服而歸,與陳其美等舉義江浙,以先鋒指揮官,帥敢死隊百馀人入浙,於十一月五日攻克浙江撫署,光復杭州。

浙省既復,返滬報命;時陳其美已規復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先生為滬軍第五團團長,未幾全蘇底定,南京光復,武漢危局,因而轉安。

既革命開國,先生於元年(一九一二)三月辭滬軍第五團團長,赴日研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并創刊軍聲雜志。二年(一九一三)春,方屏當欲行,忽袁世凱刺宋教仁案發,公開與國民黨為敵;孫中山先生號召討袁,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挽先生相助。七月,各省相繼舉兵,先生在滬密召舊部,急攻江南制造局,於龍華、南市間與頑敵苦戰至一晝夜,施因國際干涉解散。

九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孫先生東渡日本,為重整革命陣容,決定重組中華革命黨。先生尚在滬秘密部署討袁軍事,乃首先宣誓加入。旋奉召赴日,得孫先生召見,付以重要革命任務。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一月,先生受命創辦陸軍軍官學校於黃埔,大元帥勉以「任勞任怨,百折不回,從窮苦中去奮斗」。六月十六日軍校開學,大元帥親臨主持典禮并授印,期許學生練成為實行三民主義而奮斗之革命軍。其時情勢險惡,陳炯明逆軍圖卷土重來,而混跡革命陣營之楊希閔滇軍與劉震寰桂軍,亦各懷異志,又香港英人公開支持之廣州商團,更謀建武力,顛覆政府;先生親率黃埔軍校官生應變,商團之亂遂平。冬間,北方「國民軍」起,群請孫大元帥北上主導統一建國大計;十一月十三日大元帥啟行,先至黃埔巡視,喜學生精神奮發,學習認真,因語先生曰:「余此次赴京,能否歸來,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為革命,是為救國救民而奮斗,………今觀軍校學生能克苦耐勞努力奮斗如此,必能繼續吾之革命事業,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行我之主義?!?/p>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崩逝於故都。時先生方率黃埔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討逆,已拔淡水、海豐、揭陽、潮安、汕頭諸鎮,十三日復大破十倍之敵於棉湖,至二十日克五華、興寧,盡逐敵軍於贛湘山鄙之後;方得孫先生逝世之訊,遂全軍墨絰,於二十二日在興寧遙祭,誓言「敬遵總理遺囑,繼承總理之志,實行國民革命,至死不渝?!?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一月二十八日,日軍復進攻上海,先生以全民呼吁與政府敦促,復返京受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急起御侮。首先檄調第八十

七、八十八兩師協同第十九路軍在上海對日作戰,於廟行鎮獲得大捷。三月六日,中央推舉先生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暴日於重挫之馀,聞先生復出,知我有持久作戰決心,復由於國際調停,乃同意停戰撤退。時共黨已乘淞滬之禍,擴大叛亂,糜爛七省;先生盱衡全局,認定抗日之戰,終不可免,然內亂不除,則無以御外,乃決定「安內攘外」政策。自兼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以半年之力,戡定中原;然後集中力量,圍剿贛境之共軍。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二月,中國國民黨舉行五屆二中全會,通過先生提出之「根絕赤禍案」,針對中共向政府輸誠所自動提出之保證,作出四項決定:

(一)須徹底取消其所謂「紅軍」以及其他假借名義之武力。

(二)須徹底取消其所謂「蘇維埃政府」及其他破壞統一之一切組織。

(三)須根本停止其赤化宣傳。

(四)須根本停止其階級斗爭。至此,中共在形式上已完全輸誠,中央本「編共而不容共」原則,著手收編共軍,并改正其一切違背國家民族組織。倘非日寇全面侵華戰爭繼起,則馀燼固難有再燃之日也。

五月,日本全面展開煽動戰爭之宣傳,其軍部亦隨即公開作動員之準備;至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繼且攻我平津,戰火蔓延不已,日軍有計劃之全面侵略遂起。先生確認我業已面臨存亡關頭,乃決定起而御侮。

日本啟釁之初,聲言「三月亡華」,以為攻略京滬已足以逼我屈服。先是先生於平津陷後,急調大軍集中山西,制敵側背,使其不敢貿然南下;上海戰起,復毅然以精銳投入,吸引敵軍主力。自此,敵乃失其「由北而南」之有利作戰形勢,不得不一如先生之戰略指引,陷於被動的「由東向西」之長程仰攻。是年十一月十一日,我軍撤離上海;十二月十三日,敵軍攻入南京;而我政府則已於十二月一日安然遷都重慶,工廠企業亦已遷入川陜復工生產矣。歲杪,日本透過德國提出和議,當即為先生所峻拒。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春,日本以脅和失敗,竟發表「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之聲明,并增兵瘋狂進攻;我最高統帥部乃重頒國軍戰斗序列,調整各戰區兵力,準備長期全面作戰。此際中共雖陽稱抗戰,實則仍全力從事破壞顛覆活動,先生非不洞燭其奸,惟念「國之禍患有隱有急」,故仍隱忍涵容以期其能不自越於國家民族之外。

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舉行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於武昌,先生於黨派問題慮之至深,先與各黨派坦誠研商,擬師孫中山先生集全國各革命團體合組同盟會之義,以統一意志,集中力量;此議眾皆樂成,唯共產黨堅持反對,故未克提出大會。然為國家民族久遠計,仍策定「抗戰建國綱領」,并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前者明示一面抗戰、一面建國之主張,著重在以建國力量支持抗戰,以抗戰精神持續建國;後者則在號召全國青年同為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之理想而奮斗,初無政黨之含義存乎其間也。大會又通過中國國民黨行總裁制,選舉先生為總裁。并通過設置國民參政會,為戰時最高民意機構,會後即延聘各黨派社會賢達暨學術界人士為參政員,於當年七月開議,共黨首領如毛澤東等七人亦在被聘之列。

是年自春至秋,戰事益烈,四月,我軍大捷於臺兒莊;五月,撒出徐州;六月,黃河決口,敵遂無由進出中原;在我軍步步為營之抵抗下,凡四閱月,敵始攻近武漢。十月,敵復以重兵登陸廣東,欲北上夾擊;我以既已貫徹全面持久消耗敵人之戰略,乃於十月二十五日主動撤離武漢??箲鹬谝黄?,先為「以空間換取時間」,既歷十五個月之久,破敵「三月亡華」之夢,至五倍而有馀;武漢撤後,轉入第二期,我軍已完全握有主動。十二月八日至於重慶,書「從頭做起」四字置諸座右。尋飛西安,主持軍事會議,忽得汪兆銘潛赴河內之報,并知其對龍云明言與敵倭有約,欲誘龍附和。乃急返重慶,亟思以善意挽救之,且電香港大公報張季鸞請輿論對汪寬留馀地,冀其勇於悔悟。不料汪竟於二十九日發出所謂「艷電」,公然賣國。大義所在,乃不得不奉辭伐罪矣。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元旦,中央決議開除汪兆銘黨籍。月杪舉行五屆五中全會,策定對內對外方針。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春,汪兆銘在南京成立傀儡組織,先此已與日本簽訂密約,其喪權辱國,視袁世凱之「二十一條」為尤甚。先生曾痛予駁斥,國民政府并明令通緝附逆諸奸。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一月「新四軍」公然叛亂,突襲國軍第四十師暨三十二集團軍司令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為維持軍紀,予以制裁,經軍事委員查實,明令撤銷其番號;中共竟擅自另派軍長,擴大編制,同時顛倒是非,惡意宣傳。六月,德國突襲蘇俄,十二月,日本突襲美國,攻略南洋,始深服先生識慮之遠。德攻俄後,美國猶與日本談判,旨仍在圖使中日議和也。先生正告美國政府;不得犧牲中國,以謀對日妥協!并明白要求美國;必須以決不妥協之態度,要求日本從中國撤兵,乃歸還侵占中國之土地。十二月八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至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陣線始明,中、美、英以及相關國家乃一致對日宣戰。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一月一日,中、美、英、蘇、荷、澳、紐...等二十六國在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共同宣言,宣言由美、中、英、蘇四國領銜,其馀各國依國名字母排列,其用意在確定「四強」地位。二日,先生同意美、英、澳、荷、紐諸國之推舉,就任聯合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中、泰、越各地區同盟國軍隊作戰。

十月初,先生敦促美國率先自動放棄對華不平等條約;九日,美國與英國同時通知我國,愿與中國談判締造新約,先生自記所感曰:「接獲美、英自動放棄在我國治外法權重訂新約之通告,此乃總理革命奮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將由我手中達成,中心快慰,無以言喻?!挂蜢兑钊諊鴳c紀念大會中,向全國同胞宣布。十一月,蔣夫人應美國總統羅斯福夫婦之邀,前往美國訪問,并醫治其五年前在淞滬戰役前線翻車所受之舊傷。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簽訂平等新約,為害中國百年之不平等條約,自此廢除。先生昭告全民,應益求自立自強,努力開拓國家前途。并自著「中國之命運」一書,敘述不平等條約之由來,國民革命奮斗之經過,與今後國民努力之方向,都十萬言,於三月梓行。

蔣夫人在美療傷漸痊,羅斯福夫婦於二月十二日迎居總統別墅,十八日應邀至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講演,贏得全場一再起立鼓掌歡呼;報紙廣播稱其「已征服國會,而感化無數美國人傾心於中國」。其後,并至紐約、波士頓、洛杉機、舊金山等地,又訪問加拿大國會,均受邀發表演說。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於八月一日逝世,中央推舉先生繼任,於十月十日就主席職。十月三十日,日與美、英、蘇聯銜發表「四強宣言」,同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之責任。

十一月十八日,先生偕夫人啟程前往埃及開羅,與美國羅斯??偨y、英國邱吉爾首相,舉行三國領袖會議。除關於軍事與經濟之各項協議外,并明確宣言:「所有日本竊奪之中國一切土地,如滿洲、臺灣、澎湖,均應由中華民國恢復之?!雇瑫r完全接受先生「日本之國體待戰後由日本人民自行決定」,及「扶助朝鮮與安南獨立」之主張。此議一定,使二次大戰之後,亞非各殖民地皆能獨立自由,日本亦得安定復興,世界進入各民族一律平等之新境界,此實先生秉持我華夏王道精神之所創導者也。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抗戰勝利,先生向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廣播,指出:我們的勝利,即「正義必然勝過強權」之真理的證明。我全國同胞,應發揚我民族「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之至高至貴的德性,不以奴辱來報復敵國無辜的人民,而應為戰後的世界永久和平,與人類自由民主,盡其最大的努力。是年九月,各戰區次第受降;十月,正式收復臺灣。惟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大計,因政治情況之變化,不得不再四延期。

抗戰既告勝利,我為謀及早收復東北失土,并共進於戰後國際和平,仍隱忍含痛,與蘇俄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乃黑瀋未乾,蘇俄立即違約。其後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我國舉證向聯合國控訴蘇俄,經聯合國大會於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二月通過成立,此一導因於雅爾達密約之痛苦條約,遂宣告廢除。但當中共全面叛亂之頃,美國亦復不顧蘇俄支持中共之顯明事實,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遷就中共,并於三十四年歲杪,使馬歇爾以使身份來華。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十日,政府邀請包括中共在內之各黨各派與社會人士舉行政治協商會議,同時應馬歇爾之要求發布停戰命令。政協會議固出於政府之寬容,欲以獲致「和平建國綱領」暨制訂憲法之協議;但停戰云云,則唯國軍一方如約實施,共軍且反得以據此而攻城掠地,以擴大其占領區。計馬歇爾在華一年,如此停戰者三次,尤其馬氏挾「停止軍事援助」迫使國軍所有美式武器皆如廢物,而蘇俄則以劫自東北百萬日軍之武器給予共軍,消長之間,形勢已大異矣!洎馬歇爾受中共翻云覆雨之打擊,而黯然回美,中國則業已處於糜爛不堪之境地。 其時我政府信守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堅決貫徹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之大計,雖受中共一再阻擾延期,終以「天下為公」之襟抱,於十一月十五日舉行國民大會,十二月二十五日制憲完成。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一月一日,正式公布憲法;定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憲法實行日期,自是我乃正式進入基於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憲政時期矣。民國三十六年,全國致力於實行憲政之準備工作,而中共則於其時,瘋狂作亂,七月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制憲大業告成。大會主席吳敬恒恭將憲法遞交國民政府蔣中正主席。

四日,政府乃宣布動員戡亂。國家雖自此進入非常時期,先生仍以貫徹憲政為首一目標,以「行憲戡亂同時并進」為施政方針。十一月,全國各地投票選舉國民大會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憲政實行之日頒令,定於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三月二十九日召開國民大會。大會以選舉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副總統為首要任務。至是,先生固辭總統提名,并推薦胡適候選,然未獲國民贊同。李宗仁、孫科、于右任...等競選副總統,致大會經過四選始由李宗仁以較多數票當選。

五月二十日,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舊邦新命,舉國歡慶。顧此際中共攻戰益亟,破壞社會經濟益烈,美國在軍經方面扼我益甚;八月改革幣制失敗,九月濟南戰役失利,軍經情勢逆轉;既而東北撤退,徐蚌失守,李宗仁與其舊桂系將領,勾結失意政客,通電要求政府與中共言和,實即欲迫先生下野也。先生向於進退出處,絕不縈懷,既痛心內部之傾軋,遂決心自動引退。為慮及共黨毀我歷史文化命脈,先後以國家文物暨革命史科以及中央銀行存金,移運臺灣;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二十一日發布引退文告,以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十月,中共僭立偽政權,展開恐怖專政;三十九年(一九五○)春,毛澤東朝俄,簽訂賣國契約。此際海內外一致呼吁先生復任總統,以挽救國脈民命;當此存亡絕續之交,先生不得不俯順輿情,於三月一日在臺北復行視事。隨即宣示施政重點曰:「第一,在軍事上鞏固臺灣基地,進圖光復大陸;第二,在國際上先求自力更生,再聯合民主國家共同反共;第三,在經濟上提倡節約,獎勵生產,推行民生主義;第四,在政治上保障民權,厲行法治?!贡敬耸┱结?,整軍經武,生聚教訓。是年十月臺灣光復紀念日,先生更明確號召「建設臺灣三民主義模范省,以作重建大陸之藍圖」。於是,在政治方面,開始實行地方自治,立即進行縣市議員與縣市長之民選;在經濟方面,立即由「三七五減租」,進一步實行「公地放領」,同時策劃實現「耕者有其田」之方案;在社會方面,勞工保除、漁民保險以及鹽工生活之輔導改善,優先付諸實行;在文化教育方面,則自普及國民教育及充實中上學校設施致力,循序開展。

先生以為一切革新之起點,尤在於改造中國國民黨,因即於三十九年八月實行黨的改造。由於先生明確賦予中國國民黨「革命民主政黨」之時代意義與使命,「以革命保障民主、以民主推進革命」之體認融注於黨員精神內涵之中,遂使黨的革新,帶動了全面革新。至民國四十一年黨的改造宣告完成,乃進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改造階段。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先生親撰「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以完成國父講述三民主義體系未竟之部分,并為安和樂利社會建設描繪出一實際可行之藍圖。是年并開始實施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自土地改革成功之基礎上,從事「以農業培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此一決策,即為以後「臺灣經濟奇跡」形成之導向。

自先生復行總統職權於臺灣,展開三民主義建設之後,中共攝於復興基地之日新月盛,乃無日不以進侵臺灣,形之夢寐,海峽戰事,幾於從未停止。唯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之間,由於共軍曾在金門與登步敗績,復因其出兵侵韓受挫,以故臺灣海峽僅有零星戰斗而已;迄韓戰停止,中共即於四十三年九月,發動對金門炮擊,旋受我強力制壓而止。民國四十四年,又因西方受其「和平共存」欺騙麻醉,乃敢於出動陸??哲娒头复箨愅鈬鷯u嶼一江山,企圖制造臺灣緊張,脅迫國際姑息主義者加速其姑息活動;先生以大陳孤懸遠海,遂轉移島上軍民於臺灣安置。自此海上之軍事挑釁,轉向金門、馬祖。中共企圖循此故技,不斷壓迫美國勸我撤退;先生堅決宣布保衛金馬,且不問美國是否依約協防。於是中共乃於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八月二十三日,集炮數百門,對我金門發炮突擊,於兩小時內射擊至四萬五千馀發,并連續炮擊月馀。但我軍心志,仍愈戰愈奮,美國且亦自此體認我方決心,不再申撤退金馬之說矣。以故「八二三」金門之戰,實為敵我消長與亞洲安定之關鍵,中共與蘇俄關系因此而分裂,共黨內部因此而大亂,毛澤東因此而退居其所謂第二線,其後共黨之反覆奪權以至所謂「文化大革命」,亦皆導因於此。而金馬之屹立,非惟如雙劍之制敵,隨時足以掌握大陸變局;更使共產主義從此不能自東亞再進一步,此地區乃得以順利發展經濟,加速繁榮。

民國六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先生感染肺炎,經數月療養,漸次康復;其後仍不顧憂勞之重,宵衣旰食如故,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十二月一日肺炎發作,體力漸衰;至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四月五日,夜間心臟病突發,急救罔效而逝。是日為中華民族掃墓節,午夜雷雨交作,是即先生崩逝之時也。國人震憾哀傷,如喪考妣,殯之日,路祭野哭,夾道頂禮不絕。四月十六日權厝於桃園復興鄉之慈湖,蓋所以待神州之光復也。先生遺囑「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實為同胞起敬起信踐履篤行之圭臬。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基金從業知識點匯總下一篇:冀教版音樂教學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