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耕地保護論文范文

2022-05-10

評職稱或畢業的時候,都會遇到論文的煩惱,為此精選了《耕地保護論文范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根據動力學原理透析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的關系,總結了我國當前土地整理對耕地保護的成效及其負面影響,提出了探索和實踐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快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等措施,以促進耕地保護系統的穩態發展。

第一篇:耕地保護論文范文

四十六團加強耕地保護 提高耕地質量

近兩年來,第三師四十六團在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注重提高耕地質量,將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落到實處。隨著耕地數量質量并重保護理念的逐步深入,該團提倡并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紅棗,棗農們種植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紅棗已成趨勢,生物肥、有機肥成為棗農的“新寵”。

據了解,今年,四十六團部分棗農已儲備農家肥3000多方,該團已經和托云牧場達成協議,由牧場提供優質羊糞,為4000畝的精品園和1.665萬畝的標準園的耕地質量做好保障,大大提高了產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六團國土資源分局)

作者:譚峰

第二篇: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

摘 要:根據動力學原理透析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的關系,總結了我國當前土地整理對耕地保護的成效及其負面影響,提出了探索和實踐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快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等措施,以促進耕地保護系統的穩態發展。

關鍵詞:土地整理;耕地保護;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BOT

文獻標識碼:A

一、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的關系

土地整理是在我國1999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中得到正式確立的。它包括農地整理和建設用地整理。農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建設用地整理是指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在既定的城鎮或村莊空間范圍內,根據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調整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

根據動力學原理,假定耕地保護系統為一個正在斜坡上面爬行的實物(如圖1所示)[1](P59-64)[2](P29-32)。

我們對其受力狀況進行分析,土地整理是耕地保護的驅動力,是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數量的重要措施;耕地保護的支撐力則來源于區域內后備資源與環境的基礎保障作用,即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耕地保護的阻滯力是指耕地保護系統與資源環境基礎之間的摩擦力。驅動力、支撐力與阻滯力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若支撐力和阻滯力不變,驅動力增大,則耕地保護系統將在一個穩定的斜坡上逐漸上行;若支撐力和驅動力不變,阻滯力增大,則耕地保護系統將在一個穩定的斜坡上逐漸下行;倘若支撐力,即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減弱,即使驅動力和阻滯力不變,耕地保護系統將下降一個平臺,即斜坡斜率減少,耕地保護系統發生質變(如圖2所示)。

由上面分析可見,土地整理是以調整土地狀態、保護耕地為主要特征的國土整治措施,耕地保護是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確保耕地保護系統的穩定性,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若土地整理行為破壞了生態環境,將導致耕地保護失衡,土地整理目標落空。

二、我國土地整理對耕地保護的成效及其負面影響

(一)土地整理對耕地保護的成效

從《土地管理法》正式確立土地整理以來,土地整理工作迅速發展。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土地開發整理的專門機構,全國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土地整理執行體系;我國積極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歐盟、全球環境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以及荷蘭、英國、美國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借鑒了國(境)外土地整理的作法和經驗;通過設立國家土地整理示范區、啟動試點項目,探索和總結了土地整理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征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復墾費的方式,建立了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通過學者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制定了土地開發整理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程體系,規范了土地整理工作程序和技術標準,使土地整理走上了有章可依的制度化道路。

通過幾年來積極探索和實踐,作為耕地保護驅動力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補充了耕地數量,基本實現了“占補平衡”。1997―2000年,通過土地整理,全國累計補充耕地84.93萬公頃(1 274萬畝),平均每年補充耕地21.23萬公頃(318萬畝)②。

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耕地生產能力。結合基本農田建設,通過廣泛實施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理,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質量,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3.優化了利用結構,促進了土地集約利用。通過大力推廣以“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為重點的土地整理,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土地的集約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顯提高。

4.改善了部分生態環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土地整理,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和重點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生態環境得到部分改善;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經濟效益明顯;擴大了就業空間,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現行土地整理對耕地保護的負面影響

1.土地整理過程中的不可持續行為,導致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面臨風險。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土地整理的題中之義,也是土地整理的目標之一。但從各地目前開展土地整理的情況來看,整理行為對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關注不夠,導致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面臨風險。具體表現在:(1)大面積平整土地,挖低丘筑坑塘,改空閑地為耕地,盡管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墾殖率,卻導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積減少和退化,植被組成被單一的農作物替代,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環境風險日益增加;(2)農田水利設施和交通設施追求高度標準化、混凝土化,田間農路、農渠(溝)大量混凝土化會阻塞土壤自然呼吸,影響大自然氣溫的變化,并使草木難以生長,小型動物和微生物無法棲息,從而可能導致該地區部分物種的滅絕;(3)土地整理工藝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極少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在土地整理施工中,推土機“船堅炮利”,機械化填埋造成土壤板結,使土壤團聚體變差,機械化平整破壞了發育近千年的耕作層,使有機質含量減少,易發生結構退化。

2.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進程緩慢,阻礙了耕地數量的補充。土地整理包括農地整理和建設用地整理。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的重要途徑。建設用地整理在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均有成熟的做法,我國一些地區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國土資源部曾設立四個建設用地整理示范區。但是,由于建設用地整理在保護耕地方面不夠直接、見效慢,在組織管理上更為復雜、涉及面廣,在實施上投入大、周期長,使其在政策支持、資金保障、組織管理以及理論研究等方面與農地整理相比一直明顯滯后,建設用地整理在我國并未系統開展。由于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進程緩慢,而農地整理的潛力日益降低,阻礙了耕地數量的補充,使得耕地保護系統的驅動力不斷下降,從而使耕地保護系統在一個穩定的斜坡上逐漸下行。

三、拓展土地整理行為,全面促進耕地保護

(一)探索和實踐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改善耕地生態環境

地球是一個復雜而巨大的生態系統,它由人類、其他生物和自然環境組成,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其他生物和自然環境都是這個系統的生態主體,不僅人是價值主體,具有生存權力,其他生物和自然界也一樣。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和追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互協調的,在病態的自然環境下不可能擁有健康的人類社會。

上文分析表明,土地整理是耕地保護系統的驅動力。但是,土地整理不能破壞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力,否則,將使耕地保護系統發生質變,下降一個平臺。因此,探索和實踐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有利于改善耕地生態環境,從而使耕地保護系統達到均衡狀態。生態型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模式包括農田景觀設計模式、溝渠設計模式、道路設計模式和河流、湖泊設計模式等。

1.農田景觀的設計模式。開展農地整理時,必須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適當保留和重新歸整出一些景觀要素,建立起一種根據各生物類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和生物之間的互得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合的生態農業系統[3](P167-171)。該系統能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并建立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生物的類型、生境的差異,農地結構規劃設計可以通過生態邊界結構和生態島嶼等方式進行。

2.溝渠的設計模式。溝渠可采用天然工料設計。天然工料較適合生物的棲息,在景觀上亦可與鄉村的景色融為一體,創造環境的自然美。溝渠應設計成凹凸多變的形狀。如果溝渠的設計單調且變化不大,將使生物棲息和藏匿困難。而多變的渠道可造成變化多樣的水流,并充分擾動水流,穩定水溫,為生物提供多樣化的渠底棲息環境。如增強溝渠邊壁的粗糙度或在溝渠中鋪設生態板,就可以使青蛙和蟲子等小型動物能較自由地通行[4](P346-350)[5](P152-160)(如圖3所示)。

3.田間路的設計模式。田間農路如果大量混凝土化,不但阻塞土壤自然呼吸,影響大自然氣溫的變化,而且草木不生,小型動物和微生物無法棲息。因此,生態型田間道路的設計模式要以土石材料鋪面,使得路肩花草生存容易又便于就地取材。路基下面每隔100米可設計一個直徑20厘米的生態孔,使道路兩邊的生物能擁有一個便利的交通要道,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一個安全暢通的棲息之所(如圖4所示)。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快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減少耕地占用量

當前,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開源與節流并重”的指導方針更加明確,建設用地整理在保護耕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二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提出,進一步凸顯開展建設用地整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要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開展農居點整理。

開展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可以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減緩農地整理的壓力,從而提升耕地保護系統的驅動力。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比農地整理投入更大,周期更長,所需資金更多。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土地整理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融資渠道單一,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融資機制。資本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國政府對土地整理的投資將是十分有限的。資金嚴重不足是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實施的瓶頸。

如何為土地整理拓展融資渠道,籌集巨額資金,實現土地整理預期目標,是擺在各級政府、金融企業界和學者前面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運用市場手段,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引入BOT模式拓展土地整理融資渠道,實現土地整理目標,是未來土地整理的趨勢之一。

BOT模式主要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代表著一個完整項目融資的概念。BOT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項目所在國政府或所屬機構為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Concession Agreement)作為項目融資的基礎,由本國公司或者外國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后根據協議將該項目轉讓給相應的政府機構[6](P24-26)。據此,筆者設計了土地整理項目融資BOT模式(如圖5所示)。

四、結論

土地整理是以調整土地狀態、保護耕地為主要特征的國土整治措施。它是耕地保護的驅動力,而耕地保護則是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目標。

盡管經過多年的實踐,作為耕地保護驅動力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是土地整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持續行為導致資源與環境的[LL]生態基礎力面臨風險。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進程緩慢,更是進一步阻礙了耕地數量的補充。

為了確保耕地保護系統的穩定性,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和實踐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改善耕地生態環境,提高(至少不應破壞)資源與環境的生態基礎力。同時,要抓住新農村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機遇,拓展融資渠道,及時推進農居點等建設用地整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從而進一步提升耕地保護系統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 金東海,谷樹忠,沈鐳.城市化發展的營力系統分析——兼論我國城市化影響因子與可持續城市化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2).

[2] 荀文會,劉友兆,李曉剛.耕地保護的營力系統分析[J].資源與產業,2006,(2).

[3] 葉艷妹,吳次芳,黃鴻鴻.農地整理工程對農田生態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保育型模式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2001,(5).

[4] 鮑海君,吳宇哲,胡昱東.環境倫理型農地整理規劃設計與運作模式探討[J].經濟地理,2003,(3).

[5] Bao,H.J.,et al.Planning and design for eco-sustainable farmland consolidation[J].Pedosphere,2005,(6).

[6] 鮑海君,吳次芳,徐建春.BOT:土地整理融資新模式[J].中國土地,2002,(6).

注釋:

① 據荀文會、劉友兆、李曉剛《耕地保護的營力系統分析》(載于《資源與產業》,2006年第2期)修改。

② 其中整理復墾補充耕地28.27萬公頃(424萬畝),開發補充耕地56.67萬公頃(850萬畝)。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BAO Hai-jun

(Department of Land Management & Agricultural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arable land protection;ecotypic model of land consolidation;BOT

(責任編輯:朱蓓)

作者:鮑海君

第三篇:有關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分析

摘 要: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從我國糧食安全以及對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的耕地保護的現狀入手,具體分析了耕地保護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糧食安全;耕地保護;政策建議

糧食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需品,特別是對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引起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界定要求有足夠的糧食數量,穩定的供應量以及足夠的糧食購買能力。對糧食供應量及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充足的耕地資源。耕地資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條件之一,具有其他任何資源都無法替代的生產力,對耕地資源的保護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強耕地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對糧食安全視角下的耕地保護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糧食安全及耕地保護現狀

1.1 我國糧食安全現狀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6年世界糧食會議上提出,糧食安全即要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夠食物。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方面還存在著糧食人均占有量低,糧食單位產量低、比較收益低,經濟發展對糧食的消耗大等一系列問題。首先,據調查,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近年來平均水平僅占美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不到,即便是我國歷史上人均糧食占有量最高的1998年(412kg/人)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人均糧食占有量的1/2左右。人口基數大,人均糧食占有量不足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國情。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糧食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人工成本也在不斷提高,而國家對糧食收購價格提高幅度小于糧食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這使得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降低,農民的切實利益受到了損壞,糧食擴大再生產動力不足。

1.2 我國耕地保護現狀

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靠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以及糧食種植面積的擴大,而這必須保證有一定數量的耕地資源作基礎。據調查研究顯示,由于生態退耕還林,經濟建設征地對耕地的使用,農業用地結構的調整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原因,我國耕地面積呈現逐年減少的態勢。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的壓力,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也在逐年減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銳,并逐漸成為未來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1]。

目前對我國耕地有較大影響的是生態退耕還林,占據耕地總減少面積的一半左右,是比重最大的部分,但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退耕還林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我國耕地資源減少影響較大的還有非農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惡化等。非農建設用地所造成的耕地減少占到耕地減少總量的1/3左右,這種由于追求單純的經濟效益而引起的對土地的粗放使用,造成了耕地面積銳減趨勢的加劇。由于糧食種植的比較收益的降低,近年來許多農戶將耕地改造成魚塘、果園等其他農業用地,也引起了耕地面積的減少。最后由于水土流失、鹽堿化、土地沙化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造成的耕地荒廢也引起了耕地面積的實際減少。

2 耕地保護策略分析

2.1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執法力度

加強對我國耕地資源的保護首先要有完善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嚴厲執法,執法必嚴。一方面要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對因非農建設或不合理改造引起的耕地減少嚴格懲處。近年來頻繁發生圈地建設,非法占用耕地的行為,造成了耕地資源的不必要的浪費。加大對這種行為的懲處力度,杜絕借用耕地賺取不正當利益的非法行為。另一方面要嚴格劃分耕地與其他用地的界限,建立統一的耕地管理、使用總體規劃。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合理確定土地的使用用途,對耕地的使用要盡量保證物盡其用。在經濟發展中遇到耕地使用與經濟建設用地發生矛盾時,要根據土地使用規劃做出合理協調,嚴格土地使用審批制度,保證耕地面積[2]。

2.2 建立合理的耕地保護賠償標準

耕地的保護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也關系到農民的切實利益。隨著糧食種植比較收益的降低,很多農戶逐漸開始放棄糧食種植而轉向選擇外出打工等其他發展機會。國家對耕地的保護所引起的耕地復墾、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地開發與整理等,必然會形成對耕地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的投入,而其中最大的投入這還是農民本身。

2.3 加強技術支持,提高耕地生產能力

一方面,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耕地的保護要改變傳統的粗放式耕種方式,加強農業科技的應用,提高農業的機械化使用程度。這不但可以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耕地質量,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節約耕地成本,從而提高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還應向著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加快發展農村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加強對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不合理使用農藥等的治理。針對耕地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最終達到耕地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耕地的合理使用和保護是保持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v觀我國在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耕地資源,進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榮利.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 39( 2): 949- 951

[2] 雍新琴,張安錄.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補償標準探討[J].資源科學,2012(4):749-757

作者:程嫚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印貿易論文范文下一篇:電網建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