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容美紀游古文原文翻譯

2023-03-24

第一篇:容美紀游古文原文翻譯

古文翻譯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體裁:編年體通史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八》 作者:宋 司馬光

原文內容

戊(wù)子①,上⑨謂侍臣⑾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⑧而非桀、紂⑩,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②,故智者獻其謀③,勇者竭其力④。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⑤,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⑥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⑦之師也。” 注釋

①戊子,唐太宗貞觀二年六月戊子這一天。這年六月戊子是六月十三日。

②虛己以受人。虛己,自己要謙虛。受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能聽得進臣子們說的話。

③獻其謀,提出(他的)主張、計劃、策略等。

④竭其力,盡量發揮(他的)力量、能力。

⑤自用,固執自信,自以為是。

⑥曾,虛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為“連......都......”“竟然”。

⑦屬,恰好,正是。

⑧古代傳說中的圣君。

⑨皇帝,皇上。這里指唐太宗。

⑩夏朝和殷朝的末代君主,是昏庸的暴君。⑾左右親近的臣子。

11、奧博,含義深廣 譯文

貞觀二年三月戊子這天,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閱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文辭深奧知識淵博。隋煬帝也是肯定堯、舜而否定夏桀、商紂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為什么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說:“作為一國之主,即使明哲智慧,通達理事,還應當不自滿而能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有才干的人就能為你出謀劃策,有勇決的人就能為你使盡力量。隋煬帝憑著他的勝人的才智,傲慢妄動,自以為是。因此,滿嘴講的是堯、舜的仁義道德,卻做著桀、紂那樣禍害人民的壞事,居然一點都不自覺,招致被推翻滅亡。”太宗說:“隋煬帝的事跡離現在還不遠,恰好作了我們的反面人物。” 編輯本段讀后拾得

唐太宗很重視歷史的教訓,常常用來反省自己。當他讀了《隋煬帝集》便提出了為什么會出現隋煬帝嘴上講的大道理,實際做的卻又是另一套的問題。魏征分析:即使絕頂聰明的人,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人家半點意見,智者和勇者便會離他遠遠的,不為其獻謀,不為其竭力,大家也不敢多提意見。結果,隋煬帝成了孤家寡人,架空了自己,這是很危險的,如同盲人瞎馬,臨近深淵,無人幫助勒馬,改變前進的方向。魏征聽說的“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言簡意賅。古人古事,確是可以作為鏡子,歷代王朝的興衰,原因復雜。但是,由于統治者的言行不一,不能虛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卻會教訓別人,使人敬而遠之。結果事無所成,終于失敗,也是主因之一。既 (就是,前車之鑒的意思,就是說,以前發生的事情,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要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 可以翻譯為,以前的事情并不遙遠,當以其(的經驗和教訓作為)老師 )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2分)

煬帝恃其俊才:

曾不自知:

2、.翻譯句子(2分)

A、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 B、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

.3、 寫出一個最能表達本文寓意的成語:并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所受到的啟示。(3分)

4、本文談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唐太宗還曾說"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要善于借鑒歷史的,他人的經驗和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地完善自己.)

5、本文魏征表面上說隋煬帝,實質上暗諫唐太宗你認為這種禁言方式有什么好處?

,

6、本文主要表達了怎樣意思?

秦士錄

作品名稱:秦士錄,創作年代:明代作者:宋濂 作品體裁:散文

全文:

鄧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長七尺,雙目有紫棱(2),開合閃閃如電。能以力雄人,鄰牛方斗不可擘(3),拳其脊,折仆地;市門石鼓,十人舁(4),弗能舉,兩手持之行。然好使酒(5),怒視人,人見輒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則必得奇辱。”

一日,獨飲娼樓,蕭、馮兩書生過其下,急牽入共飲。兩生素賤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終不我從(6),必殺君,亡命走山澤耳,不能忍君苦也(7)!”兩生不得已,從之。弼自據中筵,指左右,揖兩生坐,呼酒歌嘯以為樂。酒酣,解衣箕踞(8),拔刀置案上,鏗然鳴。兩生雅聞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書,君何至相視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飲,欲少吐胸中不平氣耳。四庫書從君問(9),即不能答,當血是刃。”兩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經數十義扣之(10),弼歷舉傳疏(11),不遺一言。復詢歷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貫珠(12)。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兩生相顧慘沮,不敢再有問。弼索酒,被發跳叫曰:“吾今日壓倒老生矣!古者學在養氣,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絕,徒欲馳騁文墨,兒撫一世豪杰(13)。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14)。”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歸,詢其所與游,亦未嘗見其挾冊呻吟也(15)。

泰定初(16),德王執法西御史臺(17),弼造書數千言,袖謁之。閽卒不為通(18),弼曰:“若不知關中鄧伯翊耶?”連擊踣數人(19),聲聞于王。王令隸人捽入(20),欲鞭之。弼盛氣曰:“公奈何不禮壯士?今天下雖號無事,東海島夷(21),尚未臣順,間者駕海艦,互市于鄞(22),即不滿所欲,出火刀斫柱(23),殺傷我中國民。諸將軍控弦引矢(24),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其虧國體為已甚。西南諸蠻(25),雖曰稱臣奉貢,乘黃屋左纛(26),稱制與中國等(27),尤志士所同憤。誠得如弼者一二輩,驅十萬橫磨劍伐之(28),則東西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禮壯士!”庭中人聞之,皆縮頸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爾自號壯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堅城乎?”曰:“能。”“百萬軍中,可刺大將乎?”曰:“能。”“突圍潰陣,得保首領乎?”曰:“能。”王顧左右曰:“姑試之。”問所須,曰:“鐵鎧良馬各一,雌雄劍二。”王即命給與,陰戒善槊者五十人(29),馳馬出東門外,然后遣弼往。王自臨觀,空一府隨之(30)。暨弼至,眾槊進進;弼虎吼而奔,人馬辟易五十步(31),面目無色。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云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32)。王撫髀歡曰(33):“誠壯士!誠壯士!”命勺酒勞弼,弼立飲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槍云(34)。

王上章薦諸天子,會丞相與王有隙(35),格其事不下(36)。弼環視四體,嘆曰:“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使立勛萬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37),命也,亦時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為道士,后十年終。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里,人影殆絕。玄鳥來降(38),失家,競棲林木間。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惜哉!弼鬼不靈則已,若有靈,吾知其怒發上沖也。[1] 作品注釋

(1)此文重點截取鄧弼飲娼樓時強與儒生較文藝,闖王府陳述見識、比武藝等片斷,筆力遒勁,虎虎有生氣,使其超俗的性情,文武才能,以及不為時所用的憤懣心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結末唱嘆有情,令人遐思。

(2)雙目有紫棱:形容眼光銳利有神。紫棱,唐代劉恂《嶺表錄異》:“隴川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質瑩徹,隨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鏃。”紫石英,即紫水晶。

(3)擘(bî檗):分開。

(4)舁(yú余):抬。

(5)使酒:借酒使性。

(6)不我從:不從我。

(7)忍君苦:忍受你們的輕視。

(8)箕踞:兩腿前伸岔開,手據膝,形如箕狀。傲慢不敬之姿。

(9)四庫書:指經、史、子、集四部?!缎绿茣?middot;藝文志》:“兩都(長安、洛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后稱四部書為四庫書。

(10)七經:漢代以來推崇的七種儒家經典。東漢《一字石經》以《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為七經;宋代劉敞《七經小傳》以《書》、《詩》、《三禮》、《公羊》、《論語》為七經;王應麟《小學紺珠》有《易》、《書》、《詩》、《三禮》、《春秋》和《詩》、《書》、《春秋》、《三禮》、《論語》兩說。文中泛指儒家經典。

(11)傳疏:注釋經文的叫“傳”,解釋傳文的叫“疏”。

(12)緬(sǎ灑)緬:洋洋灑灑,次序井然?!俄n非子·難言》:“言順比滑澤,洋洋緬緬然。”宋代郭彖《睽車志》卷一:“書辭數百言,緬緬有條理。”注:“緬緬,有編次也。”

(13)兒撫一世豪杰:把一世豪杰當小兒一樣看待。

(14)休矣:罷了,算了。

(15)挾冊呻吟:拿著書籍吟詠誦讀。

(16)泰定:元代泰定帝年號(1324—1328)。

(17)德王:即馬札兒臺,1327年(泰定四年)拜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1340年(至元六年)封忠王,死后改封德王。

(18)閽(hūn昏)卒:守門的兵士。

(19)擊踣(bï泊):擊倒。踣,仆倒。

(20)捽(zuï昨):揪。

(21)東海島夷:指日本人。

(22)鄞(yín銀):鄞縣,屬寧波。

(23)火刀:一種兵器。

(24)控弦引矢:拉弓射箭。

(25)諸蠻:各種少數民族。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26)黃屋左纛(dào道):古代帝王所乘的車上以黃繒為里的車蓋,名黃屋。帝王車上立在車衡左邊的大旗,名左纛。

(27)稱制:行使皇帝的權利。

(28)橫磨劍:喻精銳善戰的士卒?!杜f五代史·景延廣傳》:“告戎王曰:„……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

(29)陰戒:暗中命令。槊(shuî朔):長矛。

(30)空一府:一府的人全部出動。

(31)辟易:驚退?!妒酚?middot;項羽本紀》:“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張守節《正義》:“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里。”

(32)血涔涔滴:血不斷流下。

(33)撫髀(bì必):拍著大腿。

(34)王鐵槍:王彥章,字子明,五代梁人。驍勇有力,持鐵槍,馳騁如飛,軍中號王鐵槍。

(35)丞相:其時左丞相為倒剌沙,右丞相為塔失貼木兒。

(36)格:阻遏?!妒酚?middot;梁孝王世家》:“竇太后議格。”司馬貞《索引》引張晏語:“格,止也。”

(37)槁死:指無為而死。槁,干枯。

(38)玄鳥:燕子?!对娊?middot;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毛傳:“玄鳥,□也。”《爾雅·釋鳥》:“燕燕,烏乙。” 作品譯文

鄧弼,字伯翊,秦地一帶的人。身長七尺,雙目銳利有神,開合閃閃如有電。能夠以力量稱雄于人,鄰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開,(他)以拳打擊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斷,跌倒于地;市場前門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舉起,(他)兩手持著行走。然而喜歡酒后使性,怒視旁人,人們見了就回避,說:“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則必受奇恥大辱。”

一日,他獨自飲酒在青樓,蕭、馮兩書生經過樓下,他急忙牽扯對方入內共飲。兩書生向來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絕他。鄧弼發怒說:“你們不接受我的邀請,必定殺死你們,(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忍心你們困苦!”兩書生不得已,聽從了他。鄧弼占據筵席正中的座位,指著左右,作揖邀請兩書生就坐。大聲吆喝著要酒喝,高歌撮口發出聲音。酒喝得暢快了,解開衣服,兩腿岔開,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無禮的舉動),拔刀放在桌面上,鏗然作響。兩書生向來聽說他酒后發狂,想起身離開,鄧弼制止他們說:“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詩書,你們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賤?今日并非(意在)請你們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氣罷了。經、史、子、集四部的書籍任憑你們詢問,如果不能回答,就讓這把刀沾上鮮血。”兩書生說:“竟有這樣的事?”迅即摘取七經數十義問他,鄧弼列舉古書中注釋經文的文字和解釋傳文的文字,不漏一句。(兩書生)又詢問歷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談吐流暢,滔滔不絕不絕(如成串的珠子那樣接連不斷)。鄧弼笑著說:“你們服呢還是不服?”兩書生相顧沮喪失色,不敢再有問題。鄧弼取酒,披頭散發跳著說:“我今天壓倒老書生了!古者學在養氣,如今的人穿著讀書人穿的衣服,反毫無生氣,只想賣弄學問,把世上豪杰當小孩子撫養(喻輕視),這怎么可以呢?你們算了吧(蔑語)。”兩書生向來自負博學多才,聽到鄧弼的話大感慚愧,下樓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厝柵c鄧弼交往的朋友,也沒有看見他拿著書本低聲吟詠過。

泰定末年,德王任職西御史臺(陜西諸道行御史府),鄧弼寫信數千字藏在袖中進見他,守門的士兵不為通報,鄧弼說:“你不知道秦地有鄭伯翊嗎?”接連擊倒數人,音訊傳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進去,想鞭打他。鄧弼盛氣凌人說:“您為什么不禮遇壯士?”但東海島上的部族(指日本),還沒有稱臣降服;西南眾多野蠻部落,雖然說稱臣進貢,卻行使與中原皇帝一樣的禮制。如果您能得到一兩個像我這樣的人才,讓他們帶領十萬精銳善戰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沒有哪一處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禮遇壯士呢!德王說“你自稱壯士,能否(懂得)持矛呼號率先登上堅固的城前呢?”說“能。”“百萬軍中,能夠刺殺大將嗎?”說:“能。”“突破重圍,擊潰敵陣,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嗎?”說:“能。”德王看看左右說:“暫且試驗一下。”問他需要什么,說:“鐵鎧甲好馬各一份,一雙寶劍。”德王命人給予他。暗中叮囑擅長使用長矛的五十個人,騎馬奔馳出東城門外,然后派鄧弼前往。德王親自居高而視,全王府的人都跟著去看。及鄧弼到了,眾槊齊發;鄧弼大呼奔走,人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著煙塵騰起,只見雙劍飛舞如墜云霧,連砍馬首墜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著大腿高興地說:“真壯士!真壯士!”命以杯酒獎賞鄧弼,鄧弼站著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時,直比王鐵槍(王彥章,五代時人,善使雙鐵槍)。

德王上書向天子推薦。正巧丞相與德王不和,阻隔這件事不發布。鄧弼環視自己的軀體,慨嘆說:“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能建立功勛在萬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時運啊!”隨后進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說:鄧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里,人才盡絕;燕子歸來都失卻筑巢的地方(意謂戰火不絕,房屋敗毀),競相棲息在林木中。假使鄧弼健在,定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上О?鄧弼的魂魄不顯靈則罷了,若顯靈,我知道他(定會)因發怒而[2]頭發直立!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三十八。秦,指今陜西一帶。這是一篇人物傳記,講述了秦士鄧弼的事跡和遭遇。作者選擇鄧弼生平兩件奇事,著力進行描繪。文章中的鄧

[1]弼,既文且武。文能飽讀四庫之書,壓倒素以才藝自負的兩書生;武能擘牛舉鼓,比之為王鐵槍。但因生性抗直,好酒使性,加上統治者內部矛盾,使有“立勛萬里外”的宏愿的鄧弼,只有遁入山中當了道士,這也是對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控訴。全文抓住幾個富有特征的情節,繪聲繪色地再現了鄧弼的英雄形象,刻畫出他英勇雄壯、博學多才而又豪爽狂放的性格,其中也寄寓著作者為國惜才之意,并為有志之士不得重用而抱不平 。

宋濂的散文風格,素以質樸簡潔見長。而這篇文章卻別具一格。敘事曲折生動,并不時穿插幾筆描寫,略作點染,使情節、人物豐富多彩,鋪敘張揚,淋漓酣暢。[3-4]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獻詩“自古戒禽荒”一語激怒朱元璋致禍。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學者方孝孺,少時即師從宋濂。

1、“狂生不可近,近則必得奇辱“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2、從文中你可以看出鄧弼是個怎樣的人?

第二篇:古文翻譯

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 多行不義必自斃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須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穎,而誓之白:“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bdquo;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譯文】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F在,京邑的城墻不合規定,違反了制度,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臺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对娊?middot;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這篇課文記敘了發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鄭莊公在鄢打敗其弟共叔段的歷史事件.

全文結構完整,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

鄭莊公先封叔段于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后"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成其惡".

晏子不死君難

人物目錄:崔武子:齊國大夫。棠姜:已死的姓棠的大夫的遺孀。莊公:齊國國王。晏子:齊國大夫。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通‘娶’)之。莊公通焉。崔子弒(讀音shi四聲,臣殺君叫弒)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 其人曰:“死乎?”

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歸乎?”

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超越、脫離)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

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 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翻譯:崔武先生看見棠家遺孀就喜歡上她,便娶了她。(齊國國王)莊公與她私通。崔先生殺了他。 晏子站在崔家的門外。

他家的用人說:“(你打算)死嗎?”

(晏子)說:“(國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嗎,我干嗎死啊?” 說:“走(離開齊國)嗎?”

(晏子)說:“吾有什么罪嗎,我為什么要逃亡?” 說:“回家嗎?”

(晏子)說:“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眾的君主,難道是脫離民眾的君主?國家社稷是主。君主的臣子,豈是為

了糊口?國家社稷養生立命之本。因此君主為國家社稷死就該隨他死,為國家社稷逃亡就該隨他逃亡。如果是為他自己死為他

自己逃亡,(我)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誰去擔這份責啊?況且別人有君主都要將他殺死,我怎么能隨他去死,隨他去逃亡呢? 我將回什么地方啊?”

(崔大夫家的)門打開(晏子)進入,(晏子)將(國王的)尸體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來,一再頓足離去。

別人(還)說崔先生必定會殺他(晏子)的。崔先生說:“(他)是民眾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感:這中國的官們怎么就越當越蠢了呢?這越往后,那“愚忠”的概念就越演越烈,到后來好象有一種說法,叫做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過現今官場的人們聰明多了,他們不可能為女人殺頂頭上司的,最多抓住把柄相要挾,撈些好處就

罷了!有更聰明的,就是主動為上司設下美人計,妙計得售之日,也就是官場得意之時啊。

說難

說難》選自《韓非子》,是 《韓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說 shuì,游說的意思

【原文】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 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 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

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棄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 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 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 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 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 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 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 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

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 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 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 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 之,而微見其合于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于私患也。譽異人 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 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之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 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然后極騁智辯焉。此道所 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 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 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未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

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于群臣,“吾欲用兵,誰 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 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 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圣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 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 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 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余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于主, 則智當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

主而后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大凡進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說,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能夠闡明我的意見,也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大凡進說的困難:在于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適應他。進說對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卻用厚利去說服他,就會顯得節操低下而得到卑賤待遇,必然受到拋棄和疏遠。進說對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又脫離實際,必定不會被接受和錄用。進說對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說,他就會表面上錄用而實際上疏遠進說者;用厚利向他進說,他就會暗地采納進說者的主張而表面疏遠進說者。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表面上做這件事,心里卻想借此辦成別的事,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這樣做的意圖,如此就會身遭危險。進說者籌劃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聰明人從外部跡象上把這事猜測出來了,事情泄露出來,君主一定認為是進說者泄露的,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恩澤未厚,進說者談論卻盡其所知,如果主張得以實行并獲得成功,功德就會被君主忘記;主張行不適而遭到失敗,就會被君主懷疑,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過錯,進說者倡言禮義來挑他的毛病,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自以為功,進說者同樣知道此計,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勉強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強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所以進說者如果和君主議論大臣,就被認為是想離間君臣關系;和君主談論近侍小臣,就被認為是想賣弄身價。談論君主喜愛的人,就被認為是拉關系;談論君主憎惡的人,就被認為是搞試探。說話直截了當,就被認為是不聰明而笨拙;談話瑣碎詳盡,就被認為是啰嗦而冗長。簡略陳述意見,就被認為是怯懦而不敢盡言;謀事空泛放任,就被認為是粗野而不懂禮貌。這些進說的困難,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進說的要領,在于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夸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克制,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并揭示它的壞處,而稱贊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夸才智。進說者想向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須用好的名義闡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進說者想要陳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會遭到的毀謗,并暗示它對君主也有害處。進說者稱贊另一個與君主行為相同的人,規劃另一件與君主考慮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須對它大加粉飾,說它沒有害處;有和君主敗跡相同的,就必須對它明言掩錦,說他沒有過失。君主自夸力量強大時,就不要用他為難的事去壓抑他;君主自以為決斷勇敢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敗績去困窘他。進說的主旨沒有什么違逆,言辭沒有什么抵觸,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辯才了。由這條途徑得到的,是君主親近不疑而又能暢所欲言。伊尹做過廚師,百里奚做過奴隸,都是為了求得君主重用。這兩個人都是圣人,但還是不能不通過做低賤的事來求得進用,他們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話看成像廚師和奴隸所講的一樣,而可以來納來救世,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恥辱的了。經過很長的時間,君主的恩思澤已厚,進說者深入謀劃不再被懷疑,據理力爭不再會獲罪,就可以明確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直接指明是非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

這樣相互對待,是進說成功了。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后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討伐。”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墻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鄰居的老人也這么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么,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很困難。因此,繞朝的話本是對的,但他在晉國被看成圣人,在秦國卻遭殺害,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后,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別罪。”另一天,他和衛君在果園游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么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本來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并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后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

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后進說。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報任安書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郁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悅己容。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

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于宦豎,莫不傷氣,況忼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豪雋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

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仆又茸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

夫!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可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鄉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已稍陵遲,至于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譯文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要謹慎地接人待物,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但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意見去推薦賢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見解。其實,我并非敢這樣做。我雖然平庸無能,但也曾聽到過德高才俊的前輩遺留下來的風尚。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于污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鐘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這是為什么呢?賢士樂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虧殘,雖然才能象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稀有,品行象許由、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用這些來引以為榮,恰好會引人恥笑而

自取污辱。

來信本應及時答復,剛巧我侍從皇上東巡回來,后又為煩瑣之事所逼迫,同您見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些微空閑來詳盡地表達心意?,F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禍,再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我侍從皇上到雍縣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間您就會有不幸之事發生,因而使我終生不能向您抒發胸中的憤懣,那么與世長辭的靈魂會永遠留下無窮的遺怨。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

復信紿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善于加強自我修養,智慧就聚于一身;樂于助人,是"仁"的起點;正當的取予,是推行"義"的依據;懂得恥辱,是勇的標志;建立美好的名聲,是品行的終極目標。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并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系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憑著先人遺留下來的余業,才能夠在京城任職,到現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這樣想:上不能對君王盡忠和報效信誠,而獲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稱譽,從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山野隱居的賢士;對外,不能整頓軍隊,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每日積累功勞,謀得高官厚祿,來為宗族和朋友爭光。這四個方面沒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績,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沒有些微的建樹,可以從這些方面看出來。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發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見。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申張綱紀,竭盡思慮,到現在身體殘廢而成為打掃污穢的奴隸,處在卑賤者中間,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羞辱了當世的君子們嗎?唉!唉!象我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可說的!還有什么可說的!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時候就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華,成年以后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幸虧皇上因為我父親是太史令,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的機會,出入宮禁之中。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掉了家室的事務,日夜都在考慮全部獻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專心供職,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但是,事情與愿望違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并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做人臣的,從出于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F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夸大過錯,陷人于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于的王庭,好象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匈奴君長都十分震驚恐怖,于是就征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拼死殺敵。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后,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拼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于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后,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于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悲! 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釋的。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史星歷,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類,本是皇上所戲弄并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么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于死刑,而終于走向死路的啊!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認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為什么而死,這個趨向不同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臉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言語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綁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腳鐐手銬、被杖擊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頭發、頸戴枷鎖而受辱,再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極點。古書說"刑不上大夫",這是說士人講節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獸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柵欄之中時,就只得搖著尾巴乞求食物,這是人不斷地使用威力和約束而逐漸使它馴服的。所以,士子看見畫地為牢而決不進入,面對削木而成的假獄吏也決不同他對答,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態度鮮明?,F在我的手腳交叉,被木枷鎖住、繩索捆綁,皮肉暴露在外,受著棍打和鞭笞,關在牢獄之中。在這種時候,看見獄吏就叩頭觸地,看見牢卒就恐懼喘息。這是為什么呢?是獄吏的威風和禁約所造成的。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再談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厚臉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貴的呢?況且,象西伯姬昌,是諸侯的領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盡了五刑;淮陰侯韓信,被封為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被誣告有稱帝野心,被捕入獄并定下罪名;絳侯周勃,曾誅殺諸呂,一時間權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請罪室中;魏其侯竇嬰,是一員大將,也穿上了紅色的囚衣,手、腳、頸項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鐵圈束頸賣身紿朱家當了奴隸;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將相的地位,聲名傳揚到鄰國,等到犯了罪而法網加身的時候,不能引決自裁。在社會上,古今都一樣,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這樣說來,勇敢或怯懦,乃是勢位所造成;強或弱,也是形勢所決定。確實是這樣,有什么奇怪的呢?況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殺以逃脫于法網之外,而到了被摧殘和被杖打受刑的時候,才想到保全節操,這種愿望和現實不是相距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人之常情,沒有誰不貪生怕死的,都掛念父母,顧慮妻室兒女。至于那些激憤于正義公理的人當然不是這樣,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況。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雙親,又沒有兄弟相愛護,獨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對妻室兒女又有何眷戀呢?況且一個勇敢的人不一定要為名節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義,又柯處不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軟弱,想茍活在人世,但也頗能區分棄生就死的界限,哪會自甘沉溺于牢獄生括而忍受屈辱呢?再說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何況象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茍且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內心的志愿有所未盡,如果在屈辱中離開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諸于后世罷了。

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賢發憤而寫作的。這些都是人們感情有壓抑郁結不解之處,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書立說來抒發他們的怨憤,想留下沒有實行的文章來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事實,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之言。剛開始草創還沒有完畢,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殘酷的刑罰而不敢有怒色。我現在真正的寫完了這部書,打算把它藏進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殺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治安策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而擊,今吳又見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數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黃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會,操刀必割?!菇窳畲说理樁?,甚易,不肯早為,

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虖!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恩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

治虖?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

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於髖髀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搓幫醭顝?,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然則天下

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之計不萌,細民鄉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后世誦圣。壹動而五業附,陛下誰憚而久不

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病非徒腫也,又苦跖盭。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萃?,親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腫也,又苦跖盭??赏纯拚?,此病是也。

譯文

建立諸侯國過于強大,本來必然會造成天子與諸侯之間互相對立的形勢,臣下屢遭禍害,皇上也多次憂傷,這實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辦法。如今有的親兄弟圖謀在東方稱帝,親侄子也向西襲擊朝廷,近來吳王的謀反活動又被人告發。天子現在年富力強,品行道義上沒有過錯,對他們施加功德恩澤,而他們尚且如此,何況最大的諸侯,權力比他們還要大十倍呢!

雖然如此,但是天下還比較安定,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大諸侯國的國王年紀還小沒有成年,漢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還掌握著政事。幾年以后,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氣方剛,而漢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稱病還鄉了,而諸侯王會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親信,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行為同淮南王、濟北王有什么區別呢?到了那時,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堯、虞舜在世也辦不到了。

黃帝說:“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緊曝曬,拿著刀子一定要趕緊宰割。”現在要使治安之道順利而穩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動,到頭來就要毀掉親骨肉,而且還要殺他們的頭,這難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勢還有什么區別嗎?憑著天子的權位,趁著當今的有利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尚且對轉危為安、改亂為治的措施有所顧慮,假設陛下處在齊桓公的境地,大概不會去聯合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樣做的。假如國家的局勢還像從前那樣,淮陰侯韓信還統治著楚,黥布統治著淮南,彭越統治著梁,韓王信統治著韓,張敖統治著趙,貫高做趙國的相,盧綰統治著燕,陳還在代國,假令這六七個王公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繼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嗎?我判斷陛下是不會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亂的年代,高祖和這些王公們共同起事,并沒有子侄親屬的勢力做為依靠。這些王公走運的就成了親近的侍從,差一點的僅當個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他們的才能遠不及高祖。高祖憑著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個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優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當中,反叛漢朝的事發生了九次。陛下跟這些王公,并沒有親自較量過才能而使他們甘心為臣的,也不是親自封他們當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寧,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寧的。不過,上面這些情況,還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說是“關系疏遠”。那就請允許我試著談談那些親屬諸侯王吧。假如讓齊悼惠王統治著齊,楚元王統治著楚,趙王統治著趙,幽王統治著淮陽,恭王統治著梁,靈王統治著燕,厲王統治著淮南,假如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嗎?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做天子的。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屋車。他們不執行漢朝的法令。像厲王那樣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又怎么能招他來呢!幸而召未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王都環視著驚動起來。陛下的臣子當中即使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刺客的匕首已經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親屬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幸運地戰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動叛亂,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回復到以前那種狀態。災禍的變化,還不知道要轉移到何處。英明的皇帝處在這種情況下,尚且

不能使國家安寧,后代又將怎么辦呢?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頭牛,而屠刀的鋒刃并不變鈍,這是因為他所刮剔割剝的,都是順著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去砍了。仁義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權勢、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頭。如今的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棄砍刀、斧頭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認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斷。為什么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

因為形勢不容許啊!

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淮陰侯韓信統治著楚,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韓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貫高借助了趙國的條件,就又反叛了;陳 部隊精銳,也反叛了;彭越憑借梁國,也反叛了;黥布憑借淮南,也反叛了;盧綰勢力最弱,最后反叛。長沙王吳芮才有二萬五千封戶,功勞很少,卻保全了下來,權勢最小而對漢朝最忠順;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別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勢使他這樣。倘若從前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占據幾十個城為王,那現在他們由于作惡而亡國,也是可能的。假使讓韓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徹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還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諸侯王都忠心歸附漢朝,那最好讓他們都像長沙王一樣;要想讓臣下不至于像韓信那樣被殺掉,那最好讓他們像樊噲、酈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而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知道他們都很安穩。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有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國,暫時空著擱置起來,等著他們的子孫出生以后,再封他當候。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歸漢朝所有的,那就替他們調整侯國所在的地區,等到要封他的子孫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按候國的應有戶數,給以補償。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們的,確實只是為了安定太平罷了。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潔。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確定,宗室子孫沒有不

考慮保住自己的統治的。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沒有人觸犯;政令推行了,沒有人抵觸。貫高、利幾一類的陰謀不會出現,柴奇、開章那樣的詭計不會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順。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義。這樣,即使讓幼兒當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個遺腹子作天子,讓臣子朝拜老皇帝遺留下來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亂。這樣,就可以使天下安定無事,后代也稱頌陛下的圣明。只要采取這樣的措施,上述五個方面的業績也就隨之而來了,而陛下又怕什么而久久不這樣辦呢?

當今,天下的形勢像得了嚴重的浮腫?。盒⊥却值貌畈欢嘞裱鼑?,腳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時都不能伸屈自如,一兩個指頭抽搐,渾身就覺得無所依賴。喪失了今天的機會而不醫治,一定要成為難治的頑癥。以后即使有扁鵲那樣神醫,也都無能為力。這個病還不只是浮腫,還苦于腳掌扭折不能走動。楚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當今的楚王,是叔伯兄弟的兒子,齊悼惠王的兒子,是陛下親哥哥的兒子,當今的齊王是陛下哥哥的孫子。陛下自己的子孫,有的還沒有分封土地,以便安定天下,旁支的子孫,倒有人掌握大權來威脅皇帝。所以,我說:不僅是害了浮腫病,還苦于腳掌扭折了不能走動。令人痛哭的就

是這樣一種病啊!

論貴粟疏

開放分類: 典籍

論貴粟疏 〔西漢〕晁 錯

《論貴粟疏》主旨:本篇從正反連論說了重農貴粟對于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特色: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自己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讓統治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民現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 【題 解】西漢建國初期,漢高祖劉邦由于采取了罷兵歸家、抑制商人、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連年戰爭而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得以恢復。文帝即位后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桑,促進了農業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但由此也產生了因商業發展而導致谷賤傷農,大地主、大商人對農民兼并侵奪加劇,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晁錯上了這篇奏疏,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本文觀點精辟,分析透徹,邏輯謹嚴,文筆犀利,具有汪

洋恣肆的氣勢和流暢渾厚的風格。

選自《漢書·食貨志》。晁錯(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縣一帶)人。西漢政論家。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食之〕給他們吃。 〔衣之〕給他們穿。

〔為開其資財之道也〕[而是因為圣王]給他們開發了積聚財物的方法。為,因為。資,積蓄。資財,積聚財

物。

〔捐瘠〕捐,拋棄,這里指被拋棄。瘠,瘦弱,這里指挨餓。

〔以〕連詞,因為。 〔備〕指備荒的物資。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眾〕多。 〔不避〕不讓,不亞于。

〔遺利〕余利,這里指未經開發的潛力。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財富沒有完全開發出來。 〔游食之民〕不以農業為生的人,包括從事手工勞動、商業的人與學者。

〔歸農〕回歸農業生產。農,用如動詞,從事農業生產,務農。 〔不地著(zhuó)〕不著于土,即不在一個地方定居。著,附著。

〔民如鳥獸〕老百姓如鳥獸一樣[四處奔走求生]。

〔之〕助詞,用于實詞與介詞之間。 〔輕暖〕指輕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顧〕不考慮。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況。 〔再食〕吃兩頓飯。再,兩次。

〔終歲〕整年。 〔?!硴狃B,養育。

〔務〕用作使動用法,使……致力于。

〔薄賦斂〕減少田賦稅收。 〔倉廩(lǐn)〕倉,谷倉。廩,米倉。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③弗勝④,不為奸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于國君如何管理他們。上,指國君。牧,牧養,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

指用以統治老百姓的方法。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就像水往低處流,不選擇方向,哪里有利,就奔向哪里。

〔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碴?cáng)〕通“藏”,保藏。

〔在于把握〕可以放在手里拿著。

〔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可以周游全國而不會有挨凍受餓的顧慮。

〔勸〕鼓勵,這里指誘惑。 〔輕資〕便于攜帶的輕便物資。 〔長于時〕按一定的時節生長起來。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積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勝(shēng)〕勝任,拿得動。 〔不為奸邪所利〕不會為奸邪的人所貪求。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執,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給官府從事勞役盡義務的人。

〔畮(mǔ)〕同“畝”。 〔耘(yún)〕除草。 〔伐薪樵〕砍伐柴草。 〔治官府〕修理官府的建筑物。 〔給(jǐ)繇(yáo)役〕應官差。

〔私自〕私人之間。 〔送往迎來〕指人際往來。 〔吊死問疾〕悼念死者,探望病人。

〔長〕用如動詞,養大。

〔在其中〕(以上各種費用)從這不過百石的收入中(支出)。

〔急政〕急政,指緊急征收賦稅。政,通“征”,征稅。 〔賦斂不時〕不定期征收田賦、稅款,毫無節制。 〔當具〕這里指當繳納賦稅的時候。具,交納。

〔半賈(jià)而賣〕漢初各種賦稅都以錢繳納,由于征收無定期,農民只好半價出售糧食。賈,價錢,這

個意義后來寫作“價”。

〔亡者,取倍稱(chèn)之息〕沒有糧食的人,(要向人借貸),任其收取極重的利息。倍稱,借一償二為

倍稱。稱,舉債,借貸。

〔責(zhài)〕債務,這一意義后來寫作“債”。

〔商賈(gǔ)〕泛指商人。

〔積貯倍息〕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 〔坐列販賣〕擺設貨攤,販賣貨物。

〔操其奇(jī)贏〕牟取余利。奇,余物。贏,余財。

〔上〕政府,朝廷。

〔所賣必倍〕所賣之物的價格一定要加倍。 〔衣必文采〕穿的一定是華美的衣服。

〔粱〕上等米。

〔有仟伯之得〕有比農夫多千倍百倍的收入。有的本子“仟伯”作“阡陌”,意謂享有田地里的收獲。

〔因〕憑借。 〔交通〕結交,來往。

〔力過吏執〕指大商人和地方勢力相勾結,其勢力超過了朝廷委派的官吏。執,同“勢”。

〔相傾〕互相排擠。

〔游敖〕即“遨游”,游玩。敖,通“遨”。

〔冠蓋相望〕冠,帽子。蓋,車蓋。相望,指前后相望、相向,這里指接連不斷。 〔乘堅策肥〕坐好車,乘肥馬。堅、肥,這里形容詞用作名詞,指堅固的車、肥壯的馬。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今法律賤商人〕漢代本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比如漢初曾禁止商人穿絲綢衣服和

騎馬。賤,意動用法,輕視。 〔乖迕(wǔ)〕違背,不諧調。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②,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

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③。

〔方今〕當今。 〔莫若〕沒有什么比得上。 〔以粟為賞罰〕以糧食作為賞罰的依據。

〔募〕招募,這里指號召?!部h官〕官府朝廷?!驳靡园菥簟惩ㄟ^“入粟縣官”可以獲得朝廷爵位的封賞。拜

爵,封爵位。拜,授給官職?!渤铩趁庾?。

〔渫(xiè)〕疏通,分散。 〔損〕減輕,減少。 〔勸農功〕鼓勵農業生產。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敎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

多矣。

〔今令〕現在的法令(規定)。

〔車騎馬〕戰馬。

〔復卒三人〕免除三個人的兵役。復,免除。卒,兵,這里指兵役。

〔武備〕軍事裝備。

〔神農〕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始教民為耒耜,務農業,故稱神農氏。又傳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也稱炎帝。下面的話當為先秦時代農家學者假托神農的言論。

〔湯池〕貯滿沸水的護城河。

〔步〕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約等于當時的六尺。

〔帶甲〕披掛鎧甲的人,這里指軍隊。

〔以是〕由此。 〔大用〕大有用處的東西。 〔本務〕根本的大事。

〔五大夫〕漢朝沿襲秦朝制度,爵位自侯爵以下共分二十五級,五大夫是第九級的爵號。

〔乃〕才。

〔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意思是,入粟多而復卒少,入馬少而復卒多,二者相去甚遠,可見,以粟為賞罰,對國家來說是非常劃算的。此其,代詞連用,指入粟受爵之功。

〔擅〕專有。

〔出于口而亡窮〕爵位出于皇帝之口,無窮無盡。意謂只要皇帝開口,爵位要封多少有多少。

〔塞下〕邊防地區,邊塞。

有這樣一句話:“谷賤傷農”,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致產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西漢初年,久經戰亂,生產凋敝,人民生活貧困,四處流亡,影響到了漢王朝的安定。針對這種情況,晁錯上書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他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民盡心于農業生產。但現狀是農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民安心于農業,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農,在于貴粟”的觀點。應該說他的觀點對于扭轉“谷賤傷農”的狀況是有好處的,對我們今天解決“三農”(指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但他尊崇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對待商業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頗和不公正之處,閱讀時要注意。

【譯文】

賢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國家),老百姓之所以沒有受凍挨餓,并不是君主能種出糧食供給老百姓吃,織出布帛供給老百姓穿,(而是能夠)為百姓開發那物資財富的途徑。所以堯、禹的時代有過九年水災,湯的時候有過七年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是)由于糧食儲備得多,防備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國統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的時代,加上沒有接連幾年的水旱災害,但糧食儲備趕不上禹、湯的時代,是為什么?土地還有遺留下的利益(即土地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還有多余的潛力,能生產糧食的土地沒有被完全開墾,山林湖澤的資源沒有被完全利用起來,游蕩寄食的百姓(指商賈、技藝、游說等為業謀生而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還沒有完全歸到農業生產上來。

百姓貧困,就會出現犯上作亂、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貧困是由于糧食不足,糧食不足是由于沒有從事耕種。不從耕種,就不會在農村長期安家落戶。不在長期在農村安家落戶,便會離開家鄉把家看得輕。老百姓象鳥獸一樣四處流竄、飛翔,不受約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墻,深深的護城河,嚴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時候,對于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輕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饑餓的時候,對于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即饑不擇食)。人在饑寒的時候,就不顧廉恥了。人們的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饑餓,年終不添做衣服就會受凍。肚子餓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謂子女也不得不離開父母而去),君主又怎么能擁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使百姓盡力從事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增加積蓄,用來充實糧倉,防備水旱災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并擁有人心(按,前者側重于得人而言,后者側重于得心而言)。

老百姓,在于皇上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治理他們,奔赴財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對于東西南北是沒有選擇的。那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眾人以之為貴,(是)因為君主使用它的緣故。這些東西作為物品,輕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里,可以走遍全國也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患。這使臣子輕易地背離自己的國君,而百姓輕易地離開自己的鄉土,盜賊受到鼓勵,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攜帶的輕便資產。糧食桑麻之類的農產品生長在地里,成長起來在于天時,積聚起來在于力氣,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幾石的重物,一般人不能擔負起來,(因而)不被壞人看重,(但)一天得不到它,饑寒就產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谷看得很貴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輕賤。

現在一個五口人的農民家庭,他家為官府服役的人不會少于二人,他們能耕種的田不會超過一百畝。一百畝田的收成,不超過一百石。春季播種,夏季中耕鋤草,秋季收獲,冬季貯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不能躲避風沙塵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熱,秋不能躲避陰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凍,一年四季,沒有哪一天休息過。又有私人方面(相對公家而言)的送往迎來,吊念死者、慰問病人,撫養孤兒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無日休息的四季之中,像這樣辛勤勞苦。還又遭受水旱災害,急迫地抽稅,殘酷地壓榨,征收賦稅沒有一定的時間(按,意謂征收非常頻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時期來征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備辦,手頭有粟米的就半價賣出,沒有糧食的農民被索取與本錢相等的高利息。于是有賣田賣屋、賣子孫來還債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積貨物,使利潤成倍增長(即牟取暴利),小的商人開設店鋪坐店販賣,控制那些多余的,每天在市面上到處窺伺物價行情,趁著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價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們男的不從事農業生產,女的不養蠶織布,穿的一定是華麗的錦繡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魚肉,沒有農民的辛苦,卻坐享種地所獲得的利益。憑著富有,與王侯權貴交結往來,能力超過一般官吏的權勢,(商賈之間)憑著個人的財力相互競爭。遨游千里,商人乘坐于馬車往來于道路,絡繹不絕,乘坐著堅實的車子,鞭趕著肥壯的馬匹,腳穿絲鞋,身披絲綢長衣,這就是導致商人兼并農民,農民流離失所的原因?,F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賤(即輕視之意),可是商人已經富貴了;把農民看得尊貴,可是農民已經處于貧困、卑賤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會所看中的(商賈),正是國君所輕視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農民),卻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下對務農、經商的愛憎態度相沖突,卻希望國家富強、法制建立,這

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重要事情,沒有什么能比使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在于使糧食貴重。重視糧食的方法,在于利用糧食來體現賞罰。如今號召全國人民把糧食獻給朝廷,使獻糧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得以流通。能夠獻出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糧食的人。從有多余糧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糧食,供政府使用,那貧窮農民的賦稅就可以減少,這就是所謂削減有余的來彌補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會得到好處。(這樣)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處有三點:一是國君需用的東西(這里指粟米之類的糧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賦稅少了,三是鼓勵農業生產?,F在的法令規定:老百姓有戰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徭役。車騎,這是國家的軍備(戰爭需要的物資),所以給(他們)免除徭役。神農教導說:“有十仞高的石頭砌的城墻,貯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遙,身穿甲衣的兵士百萬,可是沒有糧食,不能守住。”由此來看,糧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治國安邦的根本要務。讓老百姓交納糧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個人的徭役,這與為國家提供戰馬所獲得的功效相差太遠了(意謂入粟比入馬更重要)。爵位這東西,是皇上所專有的,只要皇上開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拿來封賜給人們。糧食,是老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地里也沒有窮盡。而得到高的爵位與免除罪刑,人們非常希望獲得的。讓天下的人將糧食送到邊地,用這來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過三年,邊塞的糧食就一定會多起來。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通“俱”)答之。便要(yāo,通“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計劃)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編輯本段]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一個計算單位,并非是現代的一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

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于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最終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這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請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對桃花源以外

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氐轿淞昕だ?,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漁人留下的標記。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就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找到目標,不久病死了。后

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論說第十八

書名:文心雕龍 作者:劉勰

圣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圣意不墜。昔仲

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群論立名,始于茲矣。自

《論語》已前,經無“論”字?!读w》二論,后人追題乎!

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辨史則與贊

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師,注者主解,贊

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分,一揆宗論。論也者,彌綸

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莊周《齊物》,以論為名;不韋《春秋》,六論昭列。至石渠論藝,白

虎通講,聚述圣言通經,論家之正體也。及班彪《王命》,嚴尤《三將》,敷述

昭情,善入史體。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

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于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詳觀蘭石之《才 性》,仲宣之《去代》,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玄》,輔嗣之《兩例》,

平叔之二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之英也。至如李康《運命》,同

《論衡》而過之;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于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于有無之域;并獨步

當時,流聲后代。然滯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

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逮江左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

抽前緒矣。至如張衡《譏世》,韻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

道》,體同書抄。言不持正,論如其已。

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究于無形,跡堅求通,鉤深取極;

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

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

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如妄。唯君子能通

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

十馀萬字;朱文公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

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

可為式矣。

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過悅必偽,故舜驚讒說。說之善者:

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暨戰國爭雄,辨士云涌;從橫參謀,長短角勢;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

術。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

隱賑而封。至漢定秦楚,辨士弭節。酈君既斃于齊鑊,蒯子幾入乎漢鼎;雖復陸

賈籍甚,張釋傅會,杜欽文辨,樓護唇舌,頡頏萬乘之階,抵噓公卿之席,并順

風以托勢,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夫說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

并煩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至于鄒陽之

說吳梁,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矣;敬通之說鮑鄧,事緩而文繁,所以歷騁

而罕遇也。

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進有契于成務,退無阻于榮身。自非譎敵,

則唯忠與信。披肝膽以獻主,飛文敏以濟辭,此說之本也。而陸氏直稱“說煒曄

以譎誑”,何哉?

贊曰:理形于言,敘理成論。詞深人天,致遠方寸。

陰陽莫貳,鬼神靡遁。說爾飛鉗,呼吸沮勸。

第三篇:必修古文翻譯

必修·文言文翻譯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它對晉國不合禮節,并且在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好處,冒昧地拿這件事來麻煩您。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越過別的國家使遠方的國家成為自己的邊地,您知道這事困難,哪里用得著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如果放過鄭國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往來,提供他們缺乏的物資,您也沒有壞處。

5、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已經在東方使鄭國成為邊地,又想擴張它西方的邊地,如果不損害秦國,將在哪里取得這些土地呢?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依靠了別人的力量卻損害他,不仁義;失去了自己結交的人,不明智;用混亂代替整齊,不合用武之道(或:不勇敢)。

魏征《諫太宗十思書》

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求得樹木高大的,一定鞏固它的根本;希望水流長遠的,一定疏浚它的源頭;想著國家安定的,一定積累自己的德行。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所有的帝王,繼承上天重大的使命,沒有人不是深切憂患因而治國之道顯著,功業完成因而德行衰退。

3、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在深切的憂患中,一定竭盡真誠來對待臣下;已經實現志向,就會放縱情緒傲慢待人。

4、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真誠那么敵對的吳越也會成為一體,傲慢待人那么親人也會成為陌生人。

5、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他們,用威嚴的氣勢震懾他們,(百姓)最終茍且免于處罰卻不會感念長上的仁愛,表面恭順卻不會內心誠服。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百姓的力量;水能承載船也能掀翻船,是應該深切慎重對待的道理。

7、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想到因身處高位而會危險不安,就想到謙虛地約束自己。想到因言路堵塞而會受到蒙蔽,就想到虛心地采納臣下的意見。

8、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選拔有能力的人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聽從它,那么智慧的人竭盡自己的謀略,勇敢的人竭盡自己的力量,仁愛的人傳播自己的恩惠,誠信的人獻出自己的忠誠。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1、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計策沒有確定,尋找可以出使答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權衡這兩個計策,寧愿答應來使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

秦王擔心他打破玉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召來官吏察看地圖。

必修〃文言文翻譯〃精華語句〃張慶豐直譯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我的確擔心被大王您欺騙而辜負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玉璧回去,從小路到趙國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希望大王您和大臣們仔細商量這件事。

6、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崇高的道義。

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比,誰更厲害呢?

8、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只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不敢對趙國用武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兩人存在。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先考慮國家的急難,后考慮私人的恩怨。

10、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像我這樣鄙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寬容我到這地步啊。

司馬遷《鴻門宴》

1、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見識淺短的人勸我說:“把守關口,不要接納諸侯,關中的土地可以全部統治。”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派遣將領把守關口的原因,是防備其他強盜的進入和意外變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項伯您全部(詳細)說明我不敢違背項王的恩德。

4、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你進去上前祝壽,祝壽完畢,請求用劍舞蹈,趁沛公在座位上的機會攻擊他,殺掉他。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我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

莊子《秋水》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在這時,河伯樂呵呵地自己高興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

2、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順著水流向東前行,到了北海,面向東方看,看不到水的盡頭。

3、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俗語有這樣的話說,“聽說了很多道理,就認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

4、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況且我曾經聽說小看孔子學問、輕視伯夷道義的人,開始我不相信。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我將長久地被有見識的人取笑。

必修四·24句

《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

1、無乃爾是過與?

恐怕要責怪你吧?

2、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這樣的話說:“施展能力就擔任職務,不能這樣的人就辭職。”

3、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危險卻不扶持,跌倒卻不攙扶,那么將哪里用得著那個助手呢?

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老虎犀牛從柵欄里跑出,龜甲玉器在盒子里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君子痛恨那種避免說“想這樣”卻一定為這樣做找接口的做法。

6、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我孔丘聽說,諸侯大夫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財產不平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不安定。

7、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像這樣,所以遠方的人不臣服,就整治禮樂德政來使他們歸附;已經使他們歸附,就使他們安定。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河內荒年,就向河東轉移河內的百姓,向河內轉移河東的糧食。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可以,只是不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

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養活生者、為死者辦喪事沒有遺憾,這是王道的開端。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認真推行學校教育,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那么)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就不在路上頭頂肩背東西了。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歲的人穿絲綢的衣服,吃肉,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卻還不統一天下,不會有這種事。

6、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百姓死了,就說:“不是我,是年成。”這和刺人殺死他,說“不是我,是兵器”有何不同呢?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您如果不歸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歸附了。

孫文《<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1、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然而這場戰斗,烈士的鮮血四處飛濺,浩然正氣充滿天地,草木為他們飽含悲痛,風云因他們改變了顏色。

2、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那么這場戰斗的價值,簡直可以使天地震驚,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的戰斗一起長存。

3、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像歷史記載田橫的事,雖然憑司馬遷善于給游俠寫傳記的能力,也不能給五百人寫傳記,就更令人悲痛了。

4、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當時我正因為討伐敵人在桂林統帥軍隊。

5、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我寫這篇序,既為犧牲的烈士哀痛,也用它來勉勵讀過這本書的國民。

歐陽修《秋聲賦》

1、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草被它吹拂就顏色變了,樹被它吹動就葉子落了。

2、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

必修〃文言文翻譯〃精華語句〃張慶豐直譯

秋天,是執掌刑法的官吏,在季節上屬于陰;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屬于金。

3、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人作為動物,是萬物的靈長。各種憂患使他的心靈感動,各種事務使他的身體勞累。

4、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更何況思考自己力量達不到的,憂慮自己智力不能做的?

5、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他鮮潤的紅顏變成枯木般憔悴,烏亮的黑發變成星星般花白是應該的啊。

必修五·30句

李密《陳情表》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出生成為嬰兒六個月,慈祥的父親離開了我;長到四歲的年齡,舅舅剝奪了母親的志向。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既沒有伯父叔父,有缺少兄弟,家門衰落,福份淺薄,很晚才有兒子。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先前的太守叫逵的舉薦我為孝廉,后來的刺史叫榮的推薦我為秀才。

4、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承蒙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責任,這不是我犧牲生命能報答的(恩典)。

5、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況且我年輕時在非法的朝廷做官,在中央部門任職,本來是謀求仕途通達,不重視名譽節操。

6、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我沒有祖母,無法到今天;祖母沒有我,無法過完晚年。

7、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同情我的誠心,同意我微小的心愿,或許祖母幸運,安度晚年。

8、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我內心充滿像犬馬對于主人一樣的惶恐之情,恭敬地上表來使您知道。

歸有光《項脊軒志》

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在前面開辟四扇窗戶,在庭院周圍砌上圍墻,來擋住南邊的陽光,陽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

2、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又在庭院內交錯種植蘭花桂花竹子樹木,過去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景色。

3、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一天,祖母探望我說:“我的孩子,好久看不到你的影子,為何整天在這里默不作聲,很像個女孩子?”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來上朝的,將來你一定會用到它!

5、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小屋共四次遭到火災,能不燒壞,大概有神靈保護吧。

6、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庭院里有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在死的那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經高高直立像一把大傘了。

司馬遷《報任安書》

1、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先前承蒙您給我書信,用待人謹慎、把舉薦賢才作為要務的道理教導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人本來要死去,有人死的意義比泰山重大,有人死的意義比鴻毛輕微,因為追求的不同。

3、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古代富有顯貴但姓名湮沒的人,不能全部記錄,只有卓越杰出的人被稱道。

4、《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詩》三百篇,大多是賢人圣人抒發憤懣的作品。

5、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也想用它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系,通曉古今的變化,成就自成一家的學說。

《漁父》

1、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全世界都混濁但我獨自清白,大家都喝醉了但我獨自清醒,因此被流放。

2、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拘束,能夠和世界一起變化。

莊子《逍遙游》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只鳥,大海運動的時候就將向南海遷徙;南海,是天池。

2、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鵬向南海遷徙,拍擊起三千里的浪花,乘著旋風向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深藍,是它本來的顏色嗎?還是它遙遠到沒有盡頭呢?

4、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背靠著青天因而沒有什么阻礙它,然后才開始將計劃向南飛行。

5、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到郊野去的人,一天就返回,肚子還是充實的。

6、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都稱贊他卻不更加努力,全世界都責難他卻不更加沮喪。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像那順應天地的本性,駕馭陰陽風雨晦明六氣變化,來在無限宇宙中遨游的人,他將依賴什么呢! 王羲之《蘭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水流,掩映環繞周圍。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

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無稽的,把長壽和夭亡看作等同是虛妄之談。

第四篇:總結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

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

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第五篇:八上古文翻譯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選自《陶淵明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岸數百 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 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 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 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 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

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 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 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遠遠 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嘆詞,在此作助詞,以加重語氣。) 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 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 人?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核舟記》 明代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 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 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 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 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 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 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 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 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 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 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臥右膝, 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 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 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 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 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 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 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 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翻譯: 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 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頭,雕 刻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 以及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 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 態。他曾經贈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刻的原來是蘇軾泛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有兩 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 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 的兩旁開有小窗戶,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 扇。打開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 相對。關上窗子,就(看到)右邊(窗門) 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 門)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 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 并且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于他的 右邊,黃魯直位于他的左邊。蘇東坡和黃魯 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 畫卷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背上。魯直左 手拿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 說什么話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 腳,身子略微側斜,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 (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隱蔽在 手卷子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 菩薩,袒露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 態表情和蘇、黃二人不相類似。他臥倒右膝, 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 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 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 各有一個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的人, 梳著椎形發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橫木, 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 位于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扶著火 爐,火爐上有把茶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 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 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 楚楚,字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 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 篛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 件;對聯、題名和圖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 有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還不滿一 寸。是挑選長而狹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 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 {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 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西 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述加以輯錄, 編纂而成,共49 篇。“禮運”,《禮記》

篇名, 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學者托名孔 子答問的著作。}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 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 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 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 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 (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 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 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 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 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 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 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 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 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 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 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三峽》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 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 家、散文家。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 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巘(寫作“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 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 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 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 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江流的范圍以內,兩岸高 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中斷的地方;重 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 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 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行。有時遇 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 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 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 也不像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 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 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 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水清,樹榮, 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 和山澗清涼和寂靜,常有在高處的猿猴放聲 長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涼怪異,空曠的山 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 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歌唱到:“巴東三峽巫 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答謝中書書》 南朝文學家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 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 時俱備。曉霧將山川之美歇,猿鳥亂鳴;夕 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 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見底, 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 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 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 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 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 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 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記承天寺夜游》 北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 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 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 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 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入堂屋的門戶,(于 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 我一起游樂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尋 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 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清透 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 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 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 樣淡泊閑靜的人罷了。 《觀潮》 南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 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 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 震

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 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 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 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 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 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

十 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 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 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 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 雖席地不容間也。 翻譯: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 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 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谟科鸬?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 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 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 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沖蕩太陽,氣勢極 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 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 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 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 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 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 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 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 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 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 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 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 發,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 爭先恐后,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 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 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 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 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 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 地也不容有。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拏一小 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 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 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 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 了好幾天,湖中行人,飛鳥的各種聲音都消 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 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 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 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 (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 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 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 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那 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 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 呢!”(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情喝 了三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 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 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 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 山水)的人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人民銀行保衛工作總結下一篇:若羌縣司法局工作規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