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抗戰中中國軍隊戰斗力

2023-03-01

第一篇:抗戰中中國軍隊戰斗力

八年抗戰歷史中,中國國軍抗戰王牌部隊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日主要會戰:

日期 地點或名稱 中方主官 勝方

1937年8月 保定會戰 劉峙 日

1937年8月 淞滬會戰 蔣介石 日

1937年12月 徐州保衛戰 李宗仁 日

1938年6月 武漢保衛戰 蔣介石 日

1938年10月 廣東戰役 余漢謀 日

1939年3月 南昌會戰 薛岳 日

1939年5月 隨棗會戰 李宗仁 中

1939年9月 長沙會戰 薛岳(代) 中

1939年11月 桂南會戰 白崇禧 中

1940年1月 豫南會戰 李宗仁 中

1940年5月 棗宜會戰 李宗仁 中

1941年3月 上高會戰 羅卓英 中

1941年5月 晉南會戰(即中條山會戰) 衛立煌 日

1941年9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 薛岳 中

1942年1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 薛岳 中

1942年5月 滇緬公路會戰 Stilwell, 羅卓英 日

1942年4月 浙贛會戰 顧祝同 日

1943年5月 鄂西會戰 陳誠 中

1943年10月 滇緬會戰 衛立煌 中

1943年11月 常德會戰 孫連仲(代) 中

1944年4月 豫中會戰 蔣鼎文 日

1944年5月 長衡會戰 薛岳 日

1944年8月 桂柳會戰 張發奎 日

1945年3月 豫西鄂北會戰 劉峙 中

1945年4月 湘西會戰 何應欽 中

八年抗戰歷史中,中國國軍抗戰王牌部隊(排名)。

第一名: 74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萬余人。后期全美械。

這個基本沒有什么好解釋的,應該沒多少疑問。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哲娢涔钪O,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并以“三五部隊”稱之。

鏈水之戰重創共軍王牌部隊王必成部.雖然最早被共軍殲滅,可共軍上了五個第一流的15萬主力部隊圍攻,而且牙齒也蹦松了,而這時候的整編74師早已不是抗戰時的那個74軍了。雙方損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第二名: 5軍, 編制:3個整旅(師) ,5萬余人。后期全美械。

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華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5軍在一年里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于此, 46年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 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

成軍以后,老杜便提出“訓練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39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采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回(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擊,中央破。

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 “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

第三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萬余人。后期全美械。1946年5月整編為11師。

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18軍的骨干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做責,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漣當11師師長時,胡漣,黃埔四期,由于其作戰有一套,后共軍送他一個外號“狡如狐,猛如虎”,從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他有著優越的指揮才能。11師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3年,正當11師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鄂西攻勢,在漁陽關失守后,國軍準備全線撤退,但18軍要堅守要塞掩護友軍撤退。11師師長胡漣除鼓舞士氣外,還寫下了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隨著日軍的瘋狂進攻,陣地反復爭奪,胡漣親往陣地第一線督戰,他們受了要塞1個半月左右,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并徹底擊敗日軍為止。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然過分夸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里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胡璉也被毛主席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大王莊一戰為淮海戰役最慘烈戰斗。

第四名: 新6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4萬人。全美械。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新6軍的骨干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于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后,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贊揚,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南京的部隊 。1946年遠赴東北,進東北后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沙嶺防守完勝4縱,沙后所大敗2縱4師。

第五名: 新1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4萬人。全美械。

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41年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四平之戰在新6的配合下終于第一個攻進四平,重創東北民主聯軍。德惠守衛戰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斗力,“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是東野部隊在前期的口號。

第六名:10軍: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后期美械。

在衡陽保衛戰中最為出彩,以一個不滿員的軍(常德保衛戰中損失巨大尚未補充完)17600余人頑強抵抗日軍4個師團10萬余人的進攻達47天之久!創了一個傷亡比和堅守時間的記錄,雖然最后彈盡糧絕放下武器了,但是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僅以日軍防位廳戰后統計來算,日軍在進攻衡陽的過程中傷亡即達30000多人。此外在39年冬季攻勢大反攻、第

2、3次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中均有突出表現。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是堅守長沙的主力,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為國軍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常德會戰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應74軍57師殘部突圍的部隊。

第七名:8軍(不是八路軍), 編制:3個整旅(師) ,2萬余人。全美械。

抗戰中表現優秀的部隊,國軍1944年反攻緬甸時的遠征軍的主力,內戰中在山東和河北也是趕著共軍跑,榮譽一師更是老兵不死。建國后逃出國境的少許殘部仍能打的緬甸國找不著北,在西南邊境與共黨作對多年。

第八名:52軍 編制裝備不詳,人數比較多,有4.8萬人。裝備則不見得怎么樣,戰斗力強。

52軍有個綽號叫“千里駒”因其善于長途奔襲,在抗日戰場上,52軍先后參加過長城抗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中越邊境防御,在中國戰場上都少不了52軍的身影。香港歌星張明敏曾經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說的52軍的故事。我來簡單說說長沙會戰中的52軍,1939年,岡村集中了其精銳第六,第13師團5萬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湘北一路猛殺,由關磷征指揮的第15集團軍,下轄52,79,37三個軍來阻日寇。其中就52軍能打,充當主力,張耀明當時任52軍軍長,52軍在新塘河與日軍展開激戰,守軍趙成武部胡春華營自戰斗一開始就決心與陣地共存亡,堅守三日,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陣地幾乎被炸平,除7名重傷號先后退出陣地外,自營長以下全體官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第3日拂曉,陣地失守。在以后的2天里,雙方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的陣地爭奪戰,失去陣地后,常常幾經肉搏,又重新奪回。52軍各部均英勇抗敵,其中以守草鞋嶺的三營官兵尤為悲壯。營長史思華帶領全營官兵500余人在這里與5千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日軍久攻不下,他們想不到在大軍面前竟被一營把守的小小的草鞋嶺檔住去路,戰到第3天,潭異之師長打電話給三營“如無法堅持,不得以可向東靠”可史思華回答說:“軍人沒有不得以的時候”此時所有官兵決心成仁。第2日,全營500余人全部戰死。日軍支隊長奈良晃少將畢恭畢敬地向他的敵人鞠躬。內戰時期,光頭將軍劉玉章任52軍軍長,這位黃埔四期的將軍,說話粗魯,頗有點巴頓的風格。他率領52軍猛攻山海關打開進入東北的大門,而后又參加了打營口,四平,在戰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劉也喜歡大縱身長驅直入的進攻,在東北戰場上象一只奔騰的駿馬奔跑在遼闊的黑土地上,被共軍視國軍中少有的硬骨頭。東北戰場的失利,在多數部隊被殲的情況下,52軍能成建制的撤出,已數不易。后成為中原戰場的主力,后也是為數不多成建制退回臺灣的軍之一,52軍最后成為蔣在臺灣的頭號王牌。

第九名:71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全美械。

71軍,原轄下8

7、88師屬于國軍僅有的三個模范全德械師,可謂鐵血虎賁,先后參加了淞滬、南京等會戰,戰功彪炳??箲鸷笃?1軍改編為全美械軍。71軍長陳明仁,字子良,1930年4月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一個農民家庭。1943年冬,日軍渡過怒江,開始進攻滇西。陳明仁奉第十一集團軍宋希濂之命,以副軍長名義指揮七十一軍,主攻龍陵,經過大小幾十次激烈戰斗,龍陵守敵二千敵人大部被殲。戰后,陳明仁接任第七十一軍軍長。1945年1月,率部主攻回龍山,他采取空軍出擊,步炮協同,很快占領回龍山,殲守敵八百多人。陳明仁也被聯軍視為“杰出的中國名將”。隨后,陳明仁協助友軍攻克了中緬邊界重鎮畹町。不久,陳明仁配合友軍反攻湘桂,收復柳州、桂林等地。日軍投降后,陳明仁部被調往無錫,擔任南京、上海的衛戍任務。1946年1月,第七十一軍奉命開往東北進攻解放軍,多次被解放軍擊敗。6月,該部退守四平,抵抗解放軍的圍攻,30日,解放軍主動撤圍。陳明仁以少數兵力堅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戰十九個晝夜,被蔣介石擢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1949年,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通電起義,將第一兵團改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官,并兼湖南省政府臨時主席。

第十名: 35軍, 編制:3個師 ,3萬余人。前期國/日械,后期美械。

抗戰中打出來的名將名軍,傅作義的本錢,打的聶帥找不到牙,毛澤東發誓要洗“奇恥大辱”,讓毛的三線四城計劃變成笑料。軍紀優良,也有很好的裝備??谷諔馉幹性环Q“七路半“軍。同樣在偏僻貧瘠的地區,傅部隊的戰斗力強于該地區的共軍部隊。在華北48年底還敢孤軍在北平張家口間來回溜達,視華北共軍幾個兵團如無物??梢娖湓谌A北的囂張。

第二篇:弦歌不輟 精神永存——紀念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

弦歌不輟 精神永存

——紀念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弦歌不輟 精神永存——紀念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多年前,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保家衛國的英雄壯歌,他們的壯舉值得我們永遠緬懷。但是今天,我要講述的不是他們的故事,而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大學!他們在民族存亡之際用另一種方式詮釋著愛國的含義。他們在戰火紛飛中,堅持笳吹弦誦,保存并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火種”。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這首西南聯大的校歌生動描述了1937年那一段曲折的大學內遷經歷。大家知道,“盧溝橋事變”之后,日軍的鐵蹄開始侵入華北。為了實現從根本上滅亡中國的計劃,他們開始對中國的高校進行狂轟濫炸,并肆意捕殺師生,一時之間華北告急,中華告急,中國的教育告急!面對敵人的侵略,各大高校開始了漫漫內遷之路,師生們帶著大量書籍、實驗器材風餐露宿,迢迢千里從華北、華東遷到內地。

當年參與遷徙的幾乎囊括所有的高校,大部分學校遷入了云南、四川、貴州等西南幾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大、清華、南開遷到云南昆明組建的西南聯合大學。由于戰火的不斷蔓延,很多高校的遷徙一波三折。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一些高校遷徙次數甚至高達

5、6次之多。同濟大學幾經輾轉,最后落腳在四川一個小鎮——李莊。師生們一到李莊,

1 就受到當地士紳為代表的李莊人夾道歡迎,一時間,小小李莊的街頭巷尾,走來了梁思成、童第周等一批國內、國際頂尖學者。李莊人口由3600人激增到15000人。該如何來安置這上萬的外來人口呢?這個問題可難不倒聰明豪放的李莊人,他們居然想辦法找來了吊車,為土地廟里的神像“搬家”,把專管一方土地命運的“神仙”請出正殿,而讓手執教鞭的師長和莘莘學子高坐堂上,真正體現了“師為重,神為輕”,此舉一時被傳為佳話。

如果說大學師生們在抗戰烽火中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不遠萬里、遠赴內地是一種壯舉的話,那么,這些大學在戰火紛飛、物資極其短缺的嚴酷環境中,非但維持著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還使教學規模得到了擴張,就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了。戰爭結束時,大學數量由108所增加到141所,學生從4萬多增加到8萬多。不僅數量上有增長,而且當時這些學校培養的人才和所取得的學術成果質量也是首屈一指的。讓我們看看這樣一組名字:國學大師陳寅恪,哲學家馮友蘭,文學界的朱自清、沈從文、聞一多、錢鐘書、汪國真,社會學家費孝通,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兩彈元勛”鄧稼先等等,這個名單還有很長、很長„„在短短的八年里,西南聯大培養了超過北大、清華、南開30年里培養的人才,取得了可與當時的牛津、哈佛、耶魯相媲美的輝煌成就。

而輾轉遷往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更是在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由一所后起的地方性大學一舉發展成為全國名牌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到貴州,驚訝地發現這么貧苦的地方居然有這么好的大學,稱贊其為“東方的劍橋”。

與師生們取得的輝煌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令人

2 堪憂的生存狀態:以破廟為校舍,在桐油青燈下苦讀,粗茶淡飯聊以果腹,在困難的時候甚至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據說聞一多先生為了生計每天上午在聯大上課,下午到中學兼課,晚上還要刻圖章賣錢,甚至于有一些教授已經到了不得不擺攤變賣財產以維持生計的狀態。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力量和精神在支撐著師生們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中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們強烈的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當師生們的生存狀態被反映到國民政府后,教育部從僅有的經費里拿出了一部分錢來補貼困境中的師生。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師生們經過商量,居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集體聯名拒絕政府的救濟!這是何等的氣節、這是何等的境界!

還記得,當年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說過這樣一句話:“武力占據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在連天炮火中,中國大學依然書聲瑯瑯,弦歌不輟,這本身就意味著信仰、勇氣與力量,說明這個國家沒有屈服,還在頑強戰斗,并且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些內遷高校的師生們,雖然不以親身上前線的方式報效祖國,但他們為國家、為民族追求知識,保存文化命脈,為戰后中國的重建儲備實力,用行動表達了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念。

今天,當我們在這和平年代享受美好生活的時候,當我們看到中國之文化享譽世界的時候,當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正在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78年前一群文弱書生不畏艱難的萬里遷徙,仿佛看到了一代代中國學者用他們羸弱的肩膀扛起中國教育的獵獵大旗,弦歌不輟,精神永存,讓我們向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致敬!

謝謝各位!我的演講結束了!

第三篇:中國60年抗戰勝利

中國人民怎樣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六十年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谷諔馉幍膭倮且话俣嗄陙碇袊嗣穹纯沟蹏髁x侵略壓迫所取得的完全勝利。它改變了近代中國抗擊列強入侵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重新振興奮起的重要起點。

那末,中國人民為什么能夠贏得偉大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呢?怎樣認識贏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根據、推進抗戰走向勝利的直接動力和取得最后的完全勝利的動因呢?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愛國的、進步的、正義的性質

中國人民所以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應當說首先是由于這場戰爭的愛國的、進步的、正義的性質所決定的。

我們說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保衛祖國反對侵略的愛國戰爭,因為這場戰爭關系到中國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然而,我們知道,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正面臨著實現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因此,在這個歷史階段爆發的抗日愛國戰爭,就其本質來說,乃是旨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合乎歷史潮流的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用血與火的洗禮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戰斗豪情。任何一個抗日的中國軍人和中國民眾都可以自覺地意識到,我們所進行的抗戰是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保衛祖國的愛國戰爭,是實現民族解放的進步的戰爭,是反對法西斯侵略擴張的正義戰爭,因而是有著崇高的戰爭目的,能夠極大地鼓舞戰斗士氣的戰爭。而替日本法西斯賣命的士兵是被欺騙或被強迫為侵略其他國家去作戰的,因此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野蠻的、罪惡的、非正義的。日本兵沒有能夠鼓舞他和使他引為自豪的高尚光榮的戰爭目的,因此也不可能有積極正確的誓死奮戰的戰斗意志。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愛國的、進步的,正義的性質,是我們贏得這場戰爭完全勝利的內在根據。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民族的人民戰爭

中國人民所以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除了戰爭的愛國的、進步的、正義的性質這一內在根據外,還在于中國共產黨承擔起領導統一戰線和人民戰爭的歷史重任,堅持團結抗戰和全面抗戰的路線,使之成為贏得戰爭勝利最直接的動力和動因。

中日矛盾的發展和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使得中國各社會階級的階級關系和政治態度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嚴重的民族危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民眾的抗日愛國精神。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為了爭取抗戰勝利,挽救民族危亡,動員千百萬群眾起來參加抗日戰爭,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經過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并在全國人民的強大推動下,共產黨提出和切實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是推動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根本性力量。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人民戰爭,是既包括正面戰場又包括敵后戰場,既包括陣地戰又包括山地游擊戰,既包括全國軍事總動員又包括全國人民總動員,既包括實行抗日的對外政策又包括實行對內的戰時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政策,既包括發動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又包括發動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群眾抗日斗爭的全面抗戰。共產黨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理念和全面抗戰的路線,堅定地領導全民族的人民戰爭,是推動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直接的動因。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對中國人民、人民軍隊和革命政黨的嚴峻的歷史考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積累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諸方面的新的豐富經驗,成為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思想上完全成熟和鞏固的革命政黨,成為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核心和決定性力量

三、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世界反法西斯軍事力量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

抗日戰爭是對兇殘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取得完全勝利的極其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對滅絕人性的法西斯強盜進行殊死搏斗,為人類生存與尊嚴作出重大貢獻和巨大民族犧牲的無尚光榮的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援助了歐美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反之,歐美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也援助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世界反法西斯軍事力量的援助,

使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后的戰略反攻階段的時刻提前到來。蘇聯紅軍勝利地進軍東歐和德國本土,追擊德寇直至攻克柏林并迫使德國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經歷了八年波瀾壯闊、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并在世界反法西斯軍事力量的援助下,贏得了最后的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歷史的勝利、人民的勝利,是和平與進步事業的勝利。而團結統一,堅忍持久,機動靈活,頑強不屈,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眾志成城,奪取勝利的抗戰精神,則成為中國人民用生命和鮮血凝聚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永遠記取抗日戰爭悲壯的歷史,以抗戰精神作為一支號角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奮勇前進吧!

第四篇:八年抗戰中,國軍十大王牌部隊

第一名: 74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萬余人。后期全美械。

這個基本沒有什么好解釋的,應該沒多少疑問。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哲娢涔钪O,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并以“三五部隊”稱之。

鏈水之戰重創共軍王牌部隊王必成部.雖然最早被共軍殲滅,可共軍上了五個第一流的15萬主力部隊圍攻,而且牙齒也蹦松了,而這時候的整編74師早已不是抗戰時的那個74軍了。雙方損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第二名: 5軍, 編制:3個整旅(師) ,5萬余人。后期全美械。

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華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5軍在一年里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于此, 46年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 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

成軍以后,老杜便提出“訓練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39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采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回(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擊,中央破。

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 “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

第三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萬余人。后期全美械。1946年5月整編為11師。

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18軍的骨干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做責,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漣當11師師長時,胡漣,黃埔四期,由于其作戰有一套,后共軍送他一個外號“狡如狐,猛如虎”,從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他有著優越的指揮才能。11師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3年,正當11師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鄂西攻勢,在漁陽關失守后,國軍準備全線撤退,但18軍要堅守要塞掩護友軍撤退。11師師長胡漣除鼓舞士氣外,還寫下了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隨著日軍的瘋狂進攻,陣地反復爭奪,胡漣親往陣地第一線督戰,他們受了要塞1個半月左右,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并徹底擊敗日軍為止。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然過分夸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里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胡璉也被毛主席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大王莊一戰為淮海戰役最慘烈戰斗。

第四名: 新6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4萬人。全美械。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新6軍的骨干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于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后,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贊揚,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南京的部隊 。1946年遠赴東北,進東北后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沙嶺防守完勝4縱,沙后所大敗2縱4師。

第五名: 新1軍, 編制:3個整旅(師) ,3.4萬人。全美械。

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41年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四平之戰在新6的配合下終于第一個攻進四平,重創東北民主聯軍。德惠守衛戰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斗力,“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是東野部隊在前期的口號。

第六名:10軍: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后期美械。

在衡陽保衛戰中最為出彩,以一個不滿員的軍(常德保衛戰中損失巨大尚未補充完)17600余人頑強抵抗日軍4個師團10萬余人的進攻達47天之久!創了一個傷亡比和堅守時間的記錄,雖然最后彈盡糧絕放下武器了,但是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僅以日軍防位廳戰后統計來算,日軍在進攻衡陽的過程中傷亡即達30000多人。此外在39年冬季攻勢大反攻、第

2、3次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中均有突出表現。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是堅守長沙的主力,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為國軍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常德會戰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應74軍57師殘部突圍的部隊。

第七名:8軍(不是八路軍), 編制:3個整旅(師) ,2萬余人。全美械。

抗戰中表現優秀的部隊,國軍1944年反攻緬甸時的遠征軍的主力,內戰中在山東和河北也是趕著共軍跑,榮譽一師更是老兵不死。建國后逃出國境的少許殘部仍能打的緬甸國找不著北,在西南邊境與共黨作對多年。

第八名:52軍 編制裝備不詳,人數比較多,有4.8萬人。裝備則不見得怎么樣,戰斗力強。

52軍有個綽號叫“千里駒”因其善于長途奔襲,在抗日戰場上,52軍先后參加過長城抗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中越邊境防御,在中國戰場上都少不了52軍的身影。香港歌星張明敏曾經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說的52軍的故事。我來簡單說說長沙會戰中的52軍,1939年,岡村集中了其精銳第六,第13師團5萬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湘北一路猛殺,由關磷征指揮的第15集團軍,下轄52,79,37三個軍來阻日寇。其中就52軍能打,充當主力,張耀明當時任52軍軍長,52軍在新塘河與日軍展開激戰,守軍趙成武部胡春華營自戰斗一開始就決心與陣地共存亡,堅守三日,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陣地幾乎被炸平,除7名重傷號先后退出陣地外,自營長以下全體官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第3日拂曉,陣地失守。在以后的2天里,雙方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的陣地爭奪戰,失去陣地后,常常幾經肉搏,又重新奪回。52軍各部均英勇抗敵,其中以守草鞋嶺的三營官兵尤為悲壯。營長史思華帶領全營官兵500余人在這里與5千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日軍久攻不下,他們想不到在大軍面前竟被一營把守的小小的草鞋嶺檔住去路,戰到第3天,潭異之師長打電話給三營“如無法堅持,不得以可向東靠”可史思華回答說:“軍人沒有不得以的時候”此時所有官兵決心成仁。第2日,全營500余人全部戰死。日軍支隊長奈良晃少將畢恭畢敬地向他的敵人鞠躬。內戰時期,光頭將軍劉玉章任52軍軍長,這位黃埔四期的將軍,說話粗魯,頗有點巴頓的風格。他率領52軍猛攻山海關打開進入東北的大門,而后又參加了打營口,四平,在戰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劉也喜歡大縱身長驅直入的進攻,在東北戰場上象一只奔騰的駿馬奔跑在遼闊的黑土地上,被共軍視國軍中少有的硬骨頭。東北戰場的失利,在多數部隊被殲的情況下,52軍能成建制的撤出,已數不易。后成為中原戰場的主力,后也是為數不多成建制退回臺灣的軍之一,52軍最后成為蔣在臺灣的頭號王牌。

第九名:71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全美械。

71軍,原轄下8

7、88師屬于國軍僅有的三個模范全德械師,可謂鐵血虎賁,先后參加了淞滬、南京等會戰,戰功彪炳??箲鸷笃?1軍改編為全美械軍。71軍長陳明仁,字子良,1930年4月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一個農民家庭。1943年冬,日軍渡過怒江,開始進攻滇西。陳明仁奉第十一集團軍宋希濂之命,以副軍長名義指揮七十一軍,主攻龍陵,經過大小幾十次激烈戰斗,龍陵守敵二千敵人大部被殲。戰后,陳明仁接任第七十一軍軍長。1945年1月,率部主攻回龍山,他采取空軍出擊,步炮協同,很快占領回龍山,殲守敵八百多人。陳明仁也被聯軍視為“杰出的中國名將”。隨后,陳明仁協助友軍攻克了中緬邊界重鎮畹町。不久,陳明仁配合友軍反攻湘桂,收復柳州、桂林等地。日軍投降后,陳明仁部被調往無錫,擔任南京、上海的衛戍任務。1946年1月,第七十一軍奉命開往東北進攻解放軍,多次被解放軍擊敗。6月,該部退守四平,抵抗解放軍的圍攻,30日,解放軍主動撤圍。陳明仁以少數兵力堅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戰十九個晝夜,被蔣介石擢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1949年,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通電起義,將第一兵團改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官,并兼湖南省政府臨時主席。

第十名: 35軍, 編制:3個師 ,3萬余人。前期國/日械,后期美械。

抗戰中打出來的名將名軍,傅作義的本錢,打的聶帥找不到牙,毛澤東發誓要洗“奇恥大辱”,讓毛的三線四城計劃變成笑料。軍紀優良,也有很好的裝備??谷諔馉幹性环Q“七路半“軍。同樣在偏僻貧瘠的地區,傅部隊的戰斗力強于該地區的共軍部隊。在華北48年底還敢孤軍在北平張家口間來回溜達,視華北共軍幾個兵團如無物??梢娖湓谌A北的囂張。

可見,部隊的戰斗力和黨派性質關系不大,關鍵還是在訓練、打仗和給養!

第五篇:大后方抗戰詩歌中的詩詞

第一節

概說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摧枯拉朽之勢,以文言取代白話,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字載體。自從1918年元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1期發表胡適等人9首白話詩開始,就宣布了新詩的誕生;從此,傳統詩詞作為文學革命的對立面被打入冷宮,成為文學的棄兒,被排斥在詩的主流之外,幾近無家可歸。1920年秋,由于校方的提倡,清華大學校園里又出現了學習古詩的一股小小的潮流,當時還是學生的聞一多立即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敬告落伍的詩家》予以猛烈抨擊,非??隙ǖ匦Q:“若要真做詩,只有新詩這條路走。”“若要知道舊詩怎樣做不得,要做詩,定要做新詩。”舊詩的處境簡直是到了“老鼠過街”的地步。

從1918-1937這20年間,在中國的詩歌舞臺上,各種流派的新詩紛紛登臺亮相,各領風騷,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是不是就沒有舊體詩的位置了呢?也不盡然。在這20年間,新詩并沒有完全取代傳統詩詞。不但繼續寫作詩詞的仍然大有人在,甚至若干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也借此抒發感情(例如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田漢、王統照等都擅長此道),而且還有若干詩社組織及其活動的存在(如著名的南社),還有發表詩詞的刊物(如《甲寅》、《學衡》)??梢哉f,雖然處于不利的環境,其研習、創作卻不曾斷絕。甚至南北各都會以至中小城鎮,文人經常組織雅集,詩酒風流,唱酬切磋,留下作品。詩詞還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作用呢。

這是因為,歷來詩歌形式的發展方式就不是取代、更替,而是不斷豐富,多樣化;人為地要“打倒”一種形式如同推翻一個朝代那樣取而代之是沒有先例,不符合規律的,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國傳統詩詞這一整套形式體系達到了成熟的地步,其生命力之旺健使其能夠適應新的時代內容表達之需要。

抗戰時期,為什么已經被放逐了的這樣一種古老的詩體,會突然間重新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繁榮起來了呢?這決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必然原因與深厚根基的。

首先,這是時代賜予的機遇??谷諔馉?,是中華民族空前的浩劫,同時也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大覺醒,大團結,大奮起,大抗爭。江山不幸詩家幸。正是如杜甫所處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樣的時代。家仇國恨,同仇敵愾,怎能不訴諸筆墨,謳歌吟唱?長歌可以當哭,這時候,詩歌自然成為形式的最佳選擇。

中國歷史上,以詩歌反映抵御外侮的戰爭,反映戰亂中人民的疾苦,有著悠久而優秀的傳統。早在《詩經》中就有《無衣》、《黍離》、《君子于役》、《揚之水》等名篇;后世的民歌中也有《木蘭詩》、《十五從軍征》這樣的不朽篇章。至于中國詩歌的高峰盛唐時代,更有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派,留下多少輝煌的絕唱!下至宋詞的蘇辛豪放派,陸游的愛國詩篇,又有多少無價之寶!如此豐富優良的傳統,當然不能不對當時的詩壇產生巨大的影響。

詩自然要出自詩人的筆下。當時離辛亥革命不過二三十年,一些活躍在各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共產黨人在內,大多正當壯年,其青少年時代都受過古典文學熏陶,有很好的詩詞根底。所以一旦情積于懷,不吐不快,便很自然地選擇了詩詞形式來傾吐。于是,祝捷,感時,紀事,抒憤,悼亡,懷人,種種過去習用的題材通通在詩詞中有所反映,而注入了鮮活的時代內容。一些文學界中人,更是本色當行,紛紛大顯身手。吳組光1942年在重慶寫的一篇文章中曾經及此:“ 近來復古之風甚盛,許多埋沒已久的古書古人古跡都得到機會在偉大的抗戰年代里重新出頭露面了。只以詩來說吧,甚至二十余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抱著凌厲無前以創造中國的新詩為職志的大師們,也興高彩烈地大做起舊體詩來。事實甚多,不煩枚舉。”這樣的人物可以毫不費力地拉出一個長長的名單:郭沫若、沈尹默、田漢、張恨水、郁達夫、葉圣陶、老舍、羅家倫、阿英、王統照等等,至于本來就是著名詩詞家或古典文學專家的,如柳亞子、趙熙、唐圭章、潘伯鷹、謬鉞、胡小石、向楚、汪東、成善楷、易君左、霍松林等等,經?;钴S詩壇,為抗戰詩詞多所奉獻,就更加順理成章了。由此可見,從事抗戰詩詞創作的詩人隊伍是相當龐大而精銳的。

這樣,整個中國詩壇的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新詩人們奮發踔厲,以詩為槍,投入這場殊死的搏斗的同時,傳統詩詞也煥發青春,重登大雅之堂,發出正義的怒吼,“兵氣每于文字見”(盧前句)!一些原本不理解、不認同、不喜愛新詩,卻受過傳統詩詞熏陶、懂得其格律規范的各行各業的人士,因為表達內心情感的需要,就紛紛拿起筆來,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新文學中許多驍將早年都受過傳統詩歌熏陶,這時也不禁技癢,重操吟事,佳作迭出。隊伍之壯,作品之豐,使詩詞創作走出低谷,形成高潮。于是一些優秀之作不脛而走,傳誦一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形成了“五四”以后傳統詩詞的復興。這些抗戰期間的詩詞創作,我們稱之為“抗戰詩詞”。

第二節

不容忽視的民族文化遺產

實際上,局部抗戰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就已開始,相關詩詞也因勢而生。前文所稱抗戰詩詞,則是指寫于1937年7月-1945年9月的以抗戰為題材或與抗戰相關連的詩詞作品;而囿于本書的研究范圍,又主要涉及以戰時陪都為主的大后方產生、發表、流傳的詩詞作品。

抗戰詩詞的內容主要是正面歌頌民族抗戰圖存,揭露日寇滔天罪行,以鼓舞士氣,堅定信心;與此相呼應的則是反映中國百姓的苦難生活,艱苦歷程,戰爭帶來的深巨創傷: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抗戰詩詞的佳作精品,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均足以傳世的很多。只是囿于長期存在的偏見導致歧視甚至抹殺,這部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沒有引起必要的重視,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亟待加強。比起抗戰時期新詩所享受的“待遇”,實在是差得太遠,令人遺憾。

最新的例證是,2012年結題的,在國內10余位著名學者的共同參與下,經過近8年的精心撰寫,通過同行專家鑒定,以優秀等級結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 仍然沿襲所謂“新文學”觀念,無視中國詩詞創作在1911年之后的客觀存在,將其頑固地拒之于詩歌的門外!即便是跨越清代和民國的詩歌團體南社,該書只承認她在清代的歷史,而蠻橫地處以腰斬酷刑,強行扼殺了她1911年之后的鮮活生命!當然其中的抗戰詩詞也被蠻橫地開除了詩籍! 既然如此,我們編寫此書,就更應該對這部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給予充分的重視,以糾正那種顯而易見的偏見,有意無意的誤導,以期對當代詩詞創作和新詩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節

恢宏翔實的抗戰詩史

抗戰詩詞有一個方面是新詩無法比肩的。那就是從1931年“九一八”國難日開始,幾乎每一場重要的戰役、每一個重要事件都留下了相應的詩詞作品。前方將士英勇殺敵,壯烈犧牲,后方百姓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字字血,聲聲淚,貫注浸淫于字里行間。當此“四海驚波圍古國,域中烽火念蒼生”(王統照《憶老舍與聞一多》)之際,詩人們“蓄將心力補危艱”(田漢句)。這些海量之作品,如果按照時間先后排序,就成為一部輝煌的抗戰詩史。

全面抗戰的第一槍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打響,舉世皆驚。敏感的詩人們紛紛發出憤怒的吼聲,歌頌抗戰的英雄。其中最可貴的是由50首七絕構成的大型組詩《盧溝橋抗戰紀事詩》。作者王冷齋時任宛平縣縣長,是參與了整個事件的親歷者,這組詩從“七七”一直寫到7月28日佟麟閣、趙登禹二位將軍英勇殉國,還結合了當時全國大勢,不僅具有很高藝術價值,而且每首詩后皆附“本事”,堪稱信史。王冷齋后來到大后方參加抗戰,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王冷齋赴東京出庭作證。解放后,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1960年在北京逝世。這是后話。

7月8日深夜,我軍大刀隊冒雨突襲敵營,與寇肉搏,一度奪回盧溝橋,王蘧常用班超率三十六騎攻殺匈奴之典,以《大刀勇士》頌之,豪氣干云。按王蘧常為著名書法家,其抗戰詩文,編為《抗兵集》,詩如《八百孤軍》、《聞平型關捷報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論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傳》,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抒發了民族正氣??箲饎倮?,王蘧常在暨南大學任教。1949年開始,在無錫中國文學院任副院長。1951年起,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后調哲學系為教授,直至1989年去世。

常值得一提的是,就連當年的“第三種人”杜衡也有《盧溝橋釁起》七律,抒寫“關河百戰終摧虜”的必勝信心呢。 郭沫若是新詩的開創者之一,同時又擅長詩詞。1937年7月25日從日本回國投身抗戰,寫下一首步韻魯迅的七律《歸國雜吟(之二)》,其結句為“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唱出了時代最強音,立即不脛而走,廣為傳誦。緊接著,是年10月,上海閔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抗敵的事跡傳遍中華,又掀起一個吟唱熱潮。郭沫若的七絕《彈八百壯士大鼓書付潛修》:“枯腸搜索費沉吟,響遏行云彈雨音。詞與健兒同壯烈,自擬身亦在槍林。”既歌頌了壯士抗敵的壯烈,又贊賞了表演的精彩,堪稱酣暢淋漓。

此前的上海“八一三”戰事,八路軍平型關大捷(9月),以及稍后的南京陷落、日寇屠城,無不有詩詞反映。

抗日戰爭雖然開始戰局不利,但是也打了不少勝仗,所以祝捷之作很多。慶祝臺兒莊大捷的詩作當時不知幾多,不少是氣壯山河,令人斗志倍增的大氣之作,如胡厥文的《臺兒莊大捷》、歐陽翥的

《聞臺兒莊大捷喜賦》就是。為武漢空戰勝利,涂康作七言長歌相慶,并且謳歌了飛將陳懷民的英雄事跡:“猛撞敵機愿同盡,足動天地泣鬼神!”

這還只是抗戰前期的一些反映“戰史”之作。隨著戰事的進展,幾乎所有重大戰役、事件,直至抗戰勝利,全民狂歡,莫不留下詩之記錄,可以彪炳史冊。甚至那些易為時間淘洗而為后人所難知的史實也在詩詞中得以存留。如1938年2月23日,中國空軍出征臺北,炸毀日機40架,全部安返。馮玉祥、楊滄白皆有詩詠飛將之奇功。另如1938年秋,空軍烈士孫景灝于漢口駕機撞毀敵艦,陳禪心即集唐人詩句以歌之,將其譽為博浪沙錐擊秦始皇之壯舉。對于敵軍暴行,大如重慶大轟炸自是得到充分反映(代表作有楊滄白《哀巴渝歌》),就連奉節這樣的小城挨炸也有所記載(重慶詩人李重人《聞奉節被炸簡問親友》1938)。

抗戰詩詞所涉獵者,還及于境外戰場。如李根源(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病逝于北京)的《滇緬戰場紀事詩》共九題十一首,起自1944年3月4日,迄于12月15日,歷述中國赴緬遠征軍之戰功,其小序曰:“賊膽已寒,國威遠張。欣慨之余,隨口吟唱。” 一些詩人的眼光還關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這方面的作品以姚伯麟、李竹侯二人為多,由一些詩的標題就可知其內容。如《日關東西遍遭轟炸》(姚伯麟)、《美軍在菲律賓中部登錄》(李竹侯)等等。沈祖棻《減字木蘭花·聞巴黎光復》如下:

花都夢歇,枝上年年啼宇血。還我山河,故國重聞馬賽歌。 秦淮舊月,十載空城流水咽。何日東歸,父老中原望羽旗。 由巴黎念及南京,殷切盼望勝利之情感人肺腑。

抗日戰爭是空前慘烈的,許多將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所以也不乏悼亡之作。陶鑄的《悼左權將軍》寫出了同仇敵愾的氣勢:“此日三軍同痛哭,河山誓死逐強梁。”而“生前氣已吞胡虜,死去魂猶作鬼雄。”(濮智詮悼念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和 “拼死留得真面目,圖存不惜好頭顱。”(汪巨伯悼念王銘章師長)皆為絕妙對句。

正面描寫戰爭生活,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女詩人李蕙蘇填有《減字木蘭花.從軍樂》三闋,其一為:

和衣臥雪,笑拔霜刀映冷月。一響沖鋒,躍馬聲嘶戰霧濃。

枕戈待旦,斬敵男兒終不倦。奏凱回軍,手弄弦聲欲上云。 金戈鐵馬,豪氣干云,巾幗不讓須眉。

戰時生活的生動寫照

日寇的入侵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對此,許多作品有沉痛的描述,將作為罪證,作為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永遠的控訴。像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無不鐵證如山,記錄在案。而山河破碎,兵荒馬亂;流離失所,背鄉離井;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血雨腥風卷落花”(豐子愷《七絕》,1939),“家仇國恨兩悠悠”(柯堯放《送內之湄潭》),“撫時傷事心如焚”(何魯《黑龍潭》,1937),“睇笑中原淚未收”(汪辟疆句),中國人民無窮的災難盡都入木三分,有詩為證。這樣的詩例太多了。著名詞家唐圭璋的《雨霖鈴·流亡圖》如下:

風狂雨急。向前途去,不辨南北。鄉關極目何處?但迷霧里,千山遙隔。負老懷嬰,渾不管衣履都濕。只念念誰收?廬舍成灰火猶熾。

茫茫四野天如漆,問無村一飯何能覓?荒廬敗葦深處,凝淚眼幾星磷匿。忍死須臾,佇望三軍,掃蕩腥跡。會有日萬眾騰歡,相伴還京邑。

離鄉背井,饑寒交迫,還念在期盼勝利之日。

1938年1月,葉圣陶舉家入川避難,行至宜昌,有詩紀實:“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種種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無船。”

純用白描手法,流民慘狀如在目前。1942年,他在重慶思鄉心切,夜不能寐:“終日馳車不見津,滔滔江水未歸人。渝州萬籟一時寂,夜雨啼鵑聽到晨。”宛敏灝的《新春偶成》:“一從西走避胡沙,道路流離到處家。底事新春動鄉思,他鄉胡豆又開花。”柳詒徵的《霞坳》:“荷葉街頭早稻肥,霞坳雨后翠成圍。頻年客路飄零慣,但聽鄉音即當歸。”與此異曲同工,都是難以排遣的離人愁緒啊。

抗戰期間,齊白石陷身北平。徐悲鴻時常念其安危:“烽煙滿地動干戈,縹緲湘靈意若何?最是系情回首望,秋風裊裊洞庭波。”一往情深,卻山遙路遠,不通音訊,無可奈何。 田漢是新文化運動驍將,亦以詩詞名世,被屠岸稱為“巨擘”。1944年他到了貴陽,一首七絕道盡物價飛漲的艱難時世:“爺有新詩不濟貧,貴陽珠米桂如薪。殺人無力求人懶,千古傷心文化人。”(《贈人》)。

詩人們的悲憤之情無時不有。成都詩人閔虛谷有兩句詩: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形象寫照:“驚心故國事全非,剩水殘山夕照微。”“南天魂已斷,故國恨難平!”(劉大杰《哭郁達夫》,1945)。則更加突出了悲憤之感。“戴花村女歌牛背,不似中原戰六年。”(屈義林《渝蓉道中雜詠之六》,1943)就是面對美景,亦不忘國難。劉孟伉《答友》第三聯云:“身邊妻女從何托,眼底流亡大可哀。”不止于一己之苦,更矚目同胞之哀。

老舍是文學全才,亦擅詩詞,抗戰期間寓居重慶。作于1941年的《述懷》是一首于沉痛中不失信心,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辛酸步步向西來,不到河清眉不開。身后聲名留氣節,眼前風物愧詩才。論人莫遜春秋筆,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飄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再摘取一些精彩的片段:陳禪心聽逃難者說日寇暴行后,集杜詩記之:“焚燒何太頻,談笑行殺戮。„„積尸草木深,天地日流血。”唐圭璋這樣寫成都遭受空襲的慘境:“悲惻。彈雨密。料血染游魂,樓化瓦礫。城堙火炬連天赤。”優秀女詞人沈祖棻以《聲聲慢》一曲記述了“聞倭寇敗降”的復雜心情,喜余還憂,十分沉痛:“腸斷吳天東望,早珠灰羅燼,喬木荒寒。故鬼新塋,無家何用生還!”

毋庸諱言,抗戰期間百姓所受災難痛苦也不能完全歸咎于日寇,當時社會也存在著種種腐敗行徑、丑惡現象。對此,詩人們滿懷義憤,不吝筆墨,給予有力的揭露、鞭撻。試舉詩詞大家向楚《感時之三》以見其犀利:“銅臭摸金手,重重刮地層。人為竊食鼠,官似撞鐘僧。民賤妻孥貴,天通鬼蜮能。終南開此徑,捷足讓先登。”盧前的《內江行》寫了“乞兒滿街走”,“一人哀號數人和”的慘狀后,結尾直指當局:“邑有流亡責在誰?寄語內江賢父母。”

第五節

幾位有特色的詩人

如前所述,抗戰詩詞數量之多難以統計,而詩人隊伍亦及其龐大,名家輩出,眾星爭輝。本書已經選出號稱“當代李清照”的女詞人沈祖棻作為個例詳說,為了更周到一點,這里再舉出幾位有特色的詩人予以介紹,僅可略見一斑耳。

盧前,是抗戰期間名頭很響的學者、詩人。他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江蘇南京人。1905年3月2日生,1951年4月17日因腎臟病逝于南京大學醫院。盧前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曾先后受聘在金陵等多所大學講授文學、戲劇。主編過《中央日報·泱泱》副刊。盧前自小聰穎,1921年16歲,投考南京東南大學,雖中文成績優異,因數學0分,未被錄取。一年之后再考東南大學,以“特別生”名義被錄取入國文系。當時吳梅應東南大學聘,舉家南歸,成為盧前的老師,對盧前一生學術上的影響甚大。盧前后來成為元曲、戲曲專家。在抗戰詩壇上,他以大量的曲作見重于時。茲舉其《商調梧葉兒·募寒衣慰問信》為例:“單綿襖,一封書,寄到戰場無?爭執殳,作前驅??赏怂麄兺纯?”語言淺近,而情長意深。再如《仙侶游四門·劫后成都》:“停車夜宿錦官城,重向御街行。暗中空想樓臺景,荒蕪獨心驚。腥!血債記分明。”記述成都遭到空襲后的一片慘象,聲討日寇罪行。

盧溝橋“七七”事變后,盧前立即寫就《水調歌頭》一詞,加入了抗戰詩詞的“合唱團”,并成為其中的優秀歌者。此詞寫情勢之危急有云:“火焰已燃眉睫,如箭在弦頭!”而以“何以消吾恨,不共戴天仇”訴說對日寇的仇恨,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盧前除了自己創作,對抗戰詩詞的重大貢獻還在于,他從1938年5月出到1945年12月,主編了《民族詩壇》,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冊,為詩詞提供了發表園地,對詩詞創作的興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陳禪心,1912年9月生,1936年9月加入中國抗日空軍第四大隊,參加保衛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的大小戰斗。在其戎馬生涯中著有愛國抗日詩篇《抗倭集》(全系集句)、《滄桑集》兩卷,計2000多首,部分在《中國空軍》、武漢《民族詩壇》等報刊發表,鼓舞同胞們抗日斗志,因而被郭沫若、柳亞子、于右任、董必武等稱譽為"抗日空軍詩人"、"愛國詩人”。他對中國古典詩詞非常熟悉,名家名作爛熟于心,所以常常以集句方式敘事抒懷,得心應手地把本來毫不相干內的詩句集中起來,做到恰到好處,天衣無縫,因而又被時人成為“集句圣手”。

1937年冬,陳禪心在南京光華門送飛行員曉戰,集唐詩得二絕曰:“重疊遙山隔霧看(李白),山川龍戰血漫漫(胡曾)。更催飛將追驕虜(嚴武),千里追風也不難(曹唐)。”“越岫吳峰盡接連(李中),男兒酬志在當年(伍喬)。我軍氣雄賊心死(朱灣),來保江南一片天(沈彬)!”如果隱去原作者姓名,實在很難容易視為新創之詩;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除李白外,其他詩人都不算知名。

1944年,有一位抗日戰士、詩人陳國柱將其手稿《滄州吟集》請陳禪心保管,陳禪心竟以陳國柱詩集成200首新作,再集李賀句得此:“帳前輕絮鵝毛起,七星貫斷姮娥死。真是荊軻一片心,半卷紅旗臨易水。收取關山五十州,地無驚煙海千里。明星燦爛東方陲,人之得意且如此!”抗戰勝利后,陳禪心分別集王建、常建、李賀句得詩三首:《日婦哭夫》、《哀戰地日寇遺骸》和《吊中華抗日無名英雄》,簡直是無所不能!其腹笥之豐,運用之巧,叫人嘆為觀止。 所幸陳禪心是一位長壽詩人,解放后是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出版詩詞集、文史著作14本,各大圖書館廣為收藏。1995年他已83歲,還曾來渝參加紀念抗戰40周年學術研討會呢。

前文提到,中國新文學營壘中人,亦不乏擅長詩詞者。其中田漢畢生不棄詩詞,量豐質高,且于抗戰詩詞著力最多,成就斐然。他的抗戰詩詞中有許多感時紀事之作,亦具有詩史之價值。

1937年“八一三”滬戰爆發,田漢即自南京奔赴前線,沿途寫有《京滬征塵》七絕一組,其中有“無數人家歸不得,淚痕應比彈痕多”這樣慘烈的詩句。其《過大世界》也是慘不忍睹:“宛如霹靂下晴空,舞斷歌殘一擊中。凄絕鐵門纖手落,指尖猶有蔻丹紅。”

緊接著,田漢又在滬松前線寫下組詩《訪閘北前線》,直擊戰場烽煙,謳歌抗敵勇士,其中不乏佳作。

11月上海淪陷后,他踏上了流亡之路,所寫組詩《從上海到長沙》,計有七絕30首,在歷經戰亂劫波之后,猶自發出了“長沙豈止三千戶,眾志猶堪御暴秦”的錚錚之聲。其中《晤某將軍》則表現了必勝的信念:“國事原來尚可為,無邊英氣郁濃眉。河山盡使成軍壘,直到倭奴屈膝時!” 1938年11月,田漢率國民政府軍委會三廳抗戰演劇隊由長沙赴衡陽,又寫下《衡陽道中紀行》組詩,共七絕11首,記錄了文化人在抗戰中的艱苦生活和精神風貌。其一為:“獵獵秋風卷柳絲,將軍慷慨誓雄獅。畫囊在背琴懸肘,齊向山村出發時。”英姿颯爽,意氣風發,歷歷在目。

除了這幾組抗戰早期的力作,田漢一直保留了以詩紀實的習慣,寫下許多單篇,成為抗戰期間方方面面的生活實錄。他是著名的捷才,往往“援筆立就”,堪比“溫八叉”。多產的快手,而能保證藝術質量,在抗戰詩詞中獨樹一幟,實在難能可貴。

他如郭沫若、茅盾、老舍、葉圣陶、張恨水等新文學作家抗戰期間均在四川大后方堅持詩詞創作,成就斐然,就不一一介紹了。

抗戰詩詞的生態環境

之所以抗戰詩詞能夠興旺發達,取得重大成就,成為值得珍惜的詩文化遺產,是與其走出了“被邊緣化”的困境,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分不開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報刊:園地的提供

抗戰期間,許多報刊都為詩詞開綠燈,提供發表園地,促進了詩詞創作的繁榮。重慶戰時首都的地位使其冠蓋云集,人文薈萃,成為當時的全國文化和輿論中心。其報業興盛,《中央日報》、《大公報》、《新民報》、《掃蕩報》、《時事新報》、《新華日報》、《益世報》等報在此出版,其中不少報紙辦有文藝副刊,發表詩詞新作。其中來自戰區、淪陷區的作品,也就自然包含在“大后方”范圍之中了。

這些作品由于年代較久,零星分散,收集整理難度很大。根據《新華日報舊體詩選注》編者谷鶯所撰前言,《新華日報》之《新華》副刊從1938年1月11日在重慶創刊到1947年???,共刊載詩詞300多首。而該書共編選截至抗戰勝利的詩詞150余首。在這里顯山露水的,不妨稱為“《新華日報》詩人群”。他們的作品,引人注目者有朱德的名作《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1940年7月24日見報)神采飛揚,氣勢不凡。沈鈞儒的七律《經年》也出手不凡:“經年不放酒杯寬,霧壓山城夜正寒。”憂國傷時,難以釋懷。尾聯“痛哭狂歌俱未足,河山雜沓試憑欄。”則遠望家山,憂心如焚。當時雖然大局是國共合作,但是矛盾、摩擦不可避免。毫無疑義,作為國統區唯一的中共黨報,就是發表文藝作品,也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的。這些詩詞的政治傾向性十分明顯是必然的。不過抗日大局絕對不會違背,就是抒寫個人感興,也帶有那個特定時代的色彩。

有一家名曰《民族詩壇》的雜志,1938年5月創刊于武漢,10月起遷址重慶。主編盧冀野,發行人項學儒,獨立出版社印行??偨涗N處是正中書局,1941年5月開始變成正中書局服務部和中國文化服務社。每月一冊,到10月第六冊為第一卷,此后仍然是六冊為一卷,到1945年12月為止,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冊???。這是一處專門發表詩詞、傳播詩詞知識的陣地,對于抗戰詩詞的發展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詩壇》雜志的宗旨是“以韻體文字發揚民族精神激起抗戰之情緒”。作品多以控訴日本侵略,表達國土遭受蹂躪的憤怒、憎恨、厭惡、悲哀之情為題目。每期都將有關詩詞的論文或者隨筆放在卷頭,然后按詩(絕句,律詩等舊體詩)、詞、散曲、新體詩(現代詩)的順序刊登作品。

其作品略舉二例,其傾向可知一斑:

村東藍縷婦,云是戰士妻。冰天雪地中,母哭兒饑啼。 夫婿少也壯,從軍赴晉西。血肉當駁火,橫飛山之徑。 遺此小兒女,龍鐘況母慈。饑寒胡足論,所望在此兒。 血債終須償,九世猶非遲。

——賈景德《冬日雜詠》3卷1期

這首詩描寫了丈夫戰死,獨自撫養幼兒和老母的痛苦的妻子,囑托孩子要報仇雪恨。下面的詩刻畫了日軍空襲的慘狀,表達對“倭奴”即日軍的仇恨和詛咒。

再看: 笛悲鳴,斷續時,空襲發警報、奔避不遲疑。

母喚兒,夫尋妻,東市尸枕籍,西市血成泥,不見所愛唯悲啼。

不用啼,不用哭,誰使人間成地獄, 齊心復大仇,殺盡倭奴恨雪足。

——許崇怡《空襲詞》4卷2期

這是對日寇暴行的血淚控訴,和深仇大恨的表述。

《民族詩壇》的主要撰稿人有:曾琦、曾小魯、陳家慶、賈景德、江絜生、李元鼎、李仙根、林庚白、盧前、錢少華、王陸

一、許崇灝、于右任、易君左、張庚由。從上稿頻率看,于右任、盧冀野、易君左、王陸

一、江絜生、張庚由可視為核心成員。

于右任,陜西人,國民黨元老。據于右任年譜作者劉延濤和劉鳳翰記載,于右任1937年聚集學者、詩人成立“民族詩壇”。另外盧冀野的學生霍松林(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也在陳述中提到《民族詩壇》是在于右任的指導下出版的。1938年于右任已年近六十,又值擔任監察院院長公務極其繁忙的時期,但他卻與主編盧冀野同樣成為最熱心的撰稿人,除第三輯五卷外每期都有作品發表。

盧冀野即盧前,作為主編是支撐雜志的關鍵人物。1938年7月被選為國民參政會第一期參政員。國民參政會是為集結全國的力量參與抗戰而設立的,盧冀野當選參政員據說是因為學術上的聲望,他與于右任、陳立夫等國民黨要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易君左,湖南人。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的記者、學者和作家??箲鸨l后任湖南《國民日報》主筆。1938年秋開始任重慶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專員等職。與于右任關系密切,跟盧冀野也十分親近。

王陸一因為同鄉關系頗受于右任信任。1928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書記長,1930年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從1935年開始任國民黨中央委員。

張庚由,也是于右任的同鄉,因為有才而深得王陸一喜愛,娶王陸一之妹為妻。1937年受于右任之聘,進入監察院擔任于的秘書。

由以上情況可知,《民族詩壇》具有明顯的官方色彩。這對其發展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這也是過去對此刊較少關注的緣由吧。今天,我們對其以詩詞為武器參與抗戰的歷史事實,在抗戰文學史中給予應有的位置,是完全必要的。

二、詩社:組織的保證

大后方各地都有一些規模不一的詩詞組織。 “飲河詩社”是抗戰期間在重慶研究和創作詩詞的文學團體,1940年由章士釗、沈尹默、喬大壯、江庸等人發起,創辦。社名取莊子“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之句。社員借此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抒寫愛國情懷。即以當時的年輕詩人許伯建為例,從1937年“七七事變”起,就每年寫一首同韻《滿江紅》,直到1944年的《盧溝國難七周年八疊韻》,始終表現了高昂的抗敵激情,必勝信念。

飲河詩社不但團結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和社會名流,包括俞平伯、朱自清、繆鉞、葉圣陶、郭紹虞、陳銘樞、肖公權、吳宓、黃杰、謝稚柳、徐韜、黃稚荃(女)、黃苗子、蔣山青、錢問樵、王季思、沙孟海、程千帆、沈祖棻、蕭滌非、成惕軒、施蟄存、曹聚仁、蕭贊育、葉恭綽、屈義林、陳寅恪、王遽常、游國恩、謝無量、李思純、夏承燾、浦江清、潘光旦、馬一浮等。一時群賢齊聚、俊彥薈萃。

社址在重慶市中區大溪溝下羅家院張家花園三號,附近是中蘇友誼文化交流會辦公地。入社的重慶人士有田楚僑、柯堯放、許伯建、芶夢陶???、許二人還為詩社提供了一定的活動條件。社刊創辦了《詩葉》、《飲河集》、《飲河》刊物,還在《中央日報》《掃蕩報》《益世報》《時事新報》《世界日報》上開辟專欄,潘伯鷹任主編,共刊出一百余期。

詩社活動得到重慶詩人柯堯放的大力支持。他們的活動方式是傳統文人那種“吟集”,彼此唱和,自印刊物,也在報刊發表詩作,頗有影響。先后參加《飲河集》、《詩葉》和《飲河》渝版的作者共一百余人。通訊的詩友遍及全國各地。許伯建在《懷寧潘伯鷹先生家傳》一文中寫道:(潘伯鷹)“為飲河之社,以恢宏大義相鼓吹,聲氣所洎,應者萬里。居恒詩簡絡繹,盡其晦明慷慨之思焉。”可見“飲河”影響之廣。

順便提及,在抗戰勝利之后,“飲河”東遷上海,還繼續活動到1049年底;而重慶還保留了“飲河渝社”至遲堅持到1947年(許伯建《飲河渝社丁亥小重陽社集柬》可證)。

三、活動:創作的推動

有了詩詞組織,有了發表園地,必然就會開展以一些詩詞活動,而活動則必然會促進詩詞創作的繁榮。

詩人之間唱和贈答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個重要特色,產生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佳篇,而且往往不止于友情的表達,還含有豐富的社會內容??箲鹌陂g同樣如此,這樣的交流也活躍了詩壇,促進了創作,產生了若干優秀作品。

即以“新華日報詩人群”為例,他們在副刊上發表了許多此類作品。其中有一些有著明顯的政治色彩,意在配合某種形勢的需要。1941年1月皖南事變之后,郭沫若的話劇4月《屈原》在重慶公演,詩人們便圍繞此劇紛紛唱和,一共在《新華日報》副刊“《屈原》唱和”專欄先后發表66首詩作,蔚為壯觀。

另一種活動方式是詩人們的雅集、詩會。飲河詩社就經常舉辦這種活動。當時重慶青年詩人柯堯放在南岸老君洞的住所下臨長江,可以由此俯瞰山城,便成為“飲河”詩人們經常品茶飲酒,高談闊論之處,往往興味高昂,觸發靈感,即席吟詩,收獲多多。 1940年重陽節前,縉云寺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院長太虛和尚,倡議舉行“庚辰重九縉云登高詩會”。

這是一次激發抗日熱情的聚會。應邀者28人,當天實際到會18人,聚集縉云寺,攀登獅子峰。與會者按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分韻,在獅子峰頂,每人拈得一字為韻作詩,當場朗誦。王維詩系28韻,缺席者由到會人員代拈,然后再函告本人,限期作好寄太虛匯集,共得詩31首,編輯成《庚辰重九縉云登高集》,發表于《海潮音》雜志上。

1945年8月15日夜,數十萬重慶人民在街頭徹夜狂歡,慶祝日寇投降,抗戰勝利??聢蚍偶で殡y抑,作長歌《快哉此夜行》,生動地描繪了空前盛況,巧遇詩友李春坪,“直欲買醉思新豐”。事后,此詩引起“飲河”詩友共鳴,紛紛跟進,輯成《陪都聞捷勝利唱和詩》,付梓印行,算是為永遠彪炳史冊的大后方抗戰詩詞留下一條剛勁有力的“豹尾”。 如此看來,抗戰詩詞從復興到繁榮,是具備了充分的內在與外部條件的,這也是詩歌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結果。設想詩詞真正被歷史淘汰,整個的抗戰詩歌只有自由詩,豈不少了半壁河山!

結語

抗戰詩詞的光輝成就,雖然迄今尚未得到足夠的認識,取得應有的地位,但是,真正的珍珠決不會長久被歷史的塵土淹沒。當我們回顧抗戰詩詞輝煌成就的時候,不能不結合當前詩歌創作的現實,思考一些問題,從而獲取一些啟示。

首先,讓我們驚嘆的是中華詩詞藝術的強大生命力。如前文所述,古典文學在新文化運動中曾經遭到一次橫掃式的幾乎致命的打擊,但是在抗戰期間進又奇跡般地復蘇了。

其次,我們不能不驚嘆于詩詞(曲)形式對于嶄新的社會生活內容的容受與適應能力。優秀的詩人運用這種古老的形式,完全可以得心應手,意到筆隨。

這一事實,同樣由新時期以來,20世紀傳統詩詞的第二次復興所證明??箲鹪娫~創作高潮隨著抗戰的結束而消退。50年代以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詩詞創作再次遭遇厄運。如今,詩詞創作的復興已見端倪,其高潮經過20余年的醞釀,已經是呼之欲出了。也許就參與者的廣泛而言,如今已經大大地超過了抗戰時期。但是毋庸諱言,由于形成的知識斷層、認識誤區,人們的古典文學修養與六七十年前相比,那就大為愧色了。就連大學的古典文學教授,不能做詩填詞的,也是大有人在。但是無論怎么說,當今的詩詞創作中之佼佼者,同樣證明了詩詞形式對于今天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證明了她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更令人鼓舞的事實是,2011年由國務院參事室和國家文史館共同創建了中華詩詞研究院,成為官方的研究機構,而詩詞集也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的參評資格。這就為新世紀詩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讓我們更加珍惜抗戰詩詞這筆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認真學習其精髓,汲取其精華,為有力地促進詩詞創作在新世紀的繁榮興旺而努力吧! 參考文獻

《抗戰詩史》,陳漢平編注,團結出版社,1995年。 《中國抗日戰爭詩詞曲選》,重慶市文史館編,重慶出版社,1997年. 《21世紀詩詞注評》,錢理群、袁本良注評,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年。

《中國當代舊體詩詞論稿》, 李遇春著,華中師大出版社,2010年。

《新華日報舊體詩選注》,谷鶯選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

《巴蜀近代詩詞選》,薛新力、蒲健夫主編,重慶出版社,2003年。

《重慶文史資料》第44輯,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重慶師大出版社,1996年。

《民國舊體詩史稿》,胡迎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路邊側方停車技巧圖解下一篇:考研英語作文題材整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