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佛教寺院導游詞300字

2023-06-20

第一篇:佛教寺院導游詞300字

徐州佛教寺院總覽

【徐州興化禪寺】

興化寺是蘇北地區聞名遐邇的古剎,位于景色宜人的徐州云龍山東麓。該寺緣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燈燃千載,歷久不衰,現為蘇北第一大叢林。

云龍山乃中國五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徐州城南三里。山有九節,蜿蜒如龍,逶迤數里。宋代大學士蘇東坡在《放鶴亭碑記》中,對云龍山曾有這樣的描述:“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云龍山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巔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軀高三丈余,左右侍衛小佛像,皆鑿石所為。”

有關云龍山石佛。據《州志》載:“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拓跋燾率30萬大軍南下侵宋,駐扎于云龍山、戲馬臺一帶,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閑暇,用兵器依崖而鑿,時只雕一佛頭,方面大耳,法相莊嚴,人呼佛頭巖。”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州王黽承為石佛續鑿兩臂及胸,成阿彌陀佛半身像,像高三丈六尺余,左右近千尊小石佛和有關佛教故事的摩崖石刻均為唐代所作,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興化寺的廟宇,據興化寺碑文記載,宋梁時代此即有廟,名石佛寺或大佛寺,后失修葺而傾圯。明洪武戊寅年(公元1398年),高僧勝吉緣山構宇,建大殿覆蓋石佛。明宣德已丑年(公元1426年),正殿焚于大火,殿堂殘缺,石佛獨好。

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住持僧文安擴大殿五間,殿依崖而造,順山而成;前壁高三丈有余,而后壁僅三磚疊成,高尺許;整體設計奇絕,建筑巧妙,薈萃古典建筑之精華,故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稱,為歷代名人所詠嘆。

明成化丁未春(公元1487年),太監高公瑛等游興化寺,見寺院傾圯,不勝惋惜。后由高公瑛倡議,各方資助,復使鼎新。大殿日光霞彩,頓還舊觀。

文安圓寂,興化寺又現斷壁頹垣狀。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606年),寧波天童寺密云悟祖禪師,往朝五臺,游燕都勝跡,路經彭城,見石佛寺冷落,發心修葺,遂派法孫谷庵來彭城化緣置辦齋田,修繕興化禪寺,重燃香燈;后經天池、奎章、月天、舍珠、汰廣、登洲、善堂、妙源、仁山、效周十一代住持,香火延續至六十年代初期,此間,毛澤東曾六次登云龍山,游興化寺。

1966年,“文革”開始,歷經滄桑,燈燃千年的興化禪寺,經書被燒,法器被劫,大石佛被砸,兩旁近千尊小石佛被毀壞殆盡,效周老和尚被批至死,寺廟由園林部門管理使用。

1986年1日20日,徐州佛教協會籌委會重新接管興化寺。1989年,養熙老和尚榮升十二任方丈,在隆啟法師、果光法師的協助下,重塑法身,增置法器,焚香續燈,興化禪寺從此得到復蘇。

1993年6月大雄寶殿動工興建,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下10米處的石崖上鑿有釋迦牟尼、菩薩、天王、力士、飛天、高僧、供養人等佛教人物造像,造像依山崖而鑿成,上下分層,分組排列,氣勢壯觀。雕刻線條流暢,人物豐滿,瀟灑而富有藝術魅力。后經考古學家考證,為唐宋時期的作品。1995年,該石刻被省政府定為省級保護文物。

1998年9月,果光法師膺升興化禪寺第十三任方丈,為重振祖業,提出對興化禪寺的整體規劃和改擴建設想。2001年8月,徐州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立項;2002年12月興化禪寺改擴建工程奠基,山門、天王殿、天橋、玉佛殿、十三層寶塔正式動工修建。

興化禪寺自建寺以來,幾經重修,現已形成七進院落,內有大雄寶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門、三圣殿、藏經樓、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齋堂、庫房及僧舍等。進入新世紀以來,興化禪寺在方丈果光法師的帶領下,僧眾團結一致,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貫徹執行“人間佛教”的宗旨,不斷加強寺院建設。目前,興化禪寺,煥然一新,曲徑回廊,花木蔥隆;一步一景,幽雅清凈;晨鐘暮鼓,香火興旺;不僅被定為江蘇省佛教重點寺院,還多次被評為徐州市“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徐州龍華寺】

徐州龍華寺位于徐州城北青山公園一帶,始建于公元412年,是中國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風格的佛寺。

酈道元《水經注·泗水篇》中云:(泗水)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陸東基堪中,其石尚光潔可愛。

龍華寺的開山鼻祖為法顯法師。法顯東晉高僧,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62歲的法顯苦于戒律經典缺乏,流派紛爭,偕同慧景、道整等10人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開始漫長的西行。經過五年艱難的跋涉,于公元404年,他和道整來到印度(由于路途兇險,其余8人或中途返回,或死在路途),到達印度后,他們先后走訪了30余國。

東晉安帝義熙八年(公元411年)九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任務,乘商船從斯里蘭卡循海東歸(道整留在印度)。經過一年多的漂流,于公元412年9月17日,漂到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東北嶗山)登陸。法顯法師從青州登陸之后。應兗、青州刺史劉道憐的邀請,到彭城居住,手持龍華圖,建龍華寺。法顯大師所建的這座具有印度風格的佛寺,被《佛學大辭典》稱為“實乃中國第一佛寺矣。”

法顯大師所建的龍華寺現已不存。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2年),金國軍隊逼近開封。高宗趙構南逃,東京留守杜充于滑縣李國渡決開黃河,以阻金兵,河水奪泗入淮,龍華寺被淹,以后黃河又多次泛濫,徐州龍華寺現已埋入地下八米。

2004年,徐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果光大和尚在市人大會上提出議案,要求復建龍華寺,并重走法顯路,取得大量珍貴資料,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以蘇政辦函[2004]73號文批復。異地建于云龍湖南岸珠山東麓。住持果光大和尚。

【徐州泰山寺】

徐州泰山寺,位于徐州南郊泰山頂峰。東臨彭園,南接泉山,西望云龍湖,北依云龍山,是徐州市重點寺廟之一。

泰山寺始建于清朝初年。明末,泰山道教衰微,門庭敗落,寺基荒廢,續而轉為佛教道場。后因戰亂多次興廢,直至民國初年,泰山寺由性佛法師接任,道場始走向正軌;后經妙凈、首凈、朗凈等諸位弟子努力,香火開始鼎盛。

十年**期間,樓閣廟宇全部被毀。住持僧朗凈被迫還俗,下放農村,不久含悲而逝,此后泰山寺荒廢。

1993年,政府正式批復復建泰山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寺院整體基本得到恢復,天王殿、碧霞元君殿、東西配殿、僧寮全面建成。

泰山寺現任住持為合愿法師。

【徐州大士巖寺】

大士巖寺位于徐州城南云龍山西麓,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重點寺院之一。 清康熙五十七年,時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頂修放鶴亭,讓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鶴亭的房舍。在地基時,發現一巨石,石質精美,狀如觀音,于是姜焯從山東請來技術精良的石匠,讓其仿照山下黃茅崗唐吳道子所作觀世音石碑畫像,鑿成“送子觀音”像。

石匠在雕鑿過程中,于石中發現一道白紋,天然若飄帶,于是因勢雕出。由于該飄帶恰巧處于送子觀音的腰間,因此“送子觀音”又被徐州人稱為“玉帶觀音”。

為了保護玉帶觀音造像,當時建大殿三間,庇覆其上,后又陸續擴建,形成一座由園通寶殿、韋馱殿,僧寮、亭臺、閣道組成的院落,由于當時該院落門額題有“大士巖”三字,后人遂稱之謂“大士巖寺”。

大石巖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由佛教比丘尼護持,院內留有多處古跡。 園通寶殿兩側抱拄,刻有“慈云無住莊嚴像,法雨常飛清靜身”,為當年乾隆皇帝游大士巖寺時親筆手書。園通寶殿橫梁上有“普陀一支”四字,是大士巖寺為普陀山下院的例證。

園通寶殿前面有兩株古柏,樹齡已七百年,姿態奇古,傲然挺拔,為徐州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在舊時代,那些求子心切的善男信女,膜拜送子觀音之后,往往用摸樹來驗證。閉上眼睛若能從一株摸到另一株,則所求必應。

大石巖寺院內有鼓亭、鐘亭和試衣亭、送暉亭。試衣亭和送暉亭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亭名出自蘇軾《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云龍吐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的詩句。試衣亭北墻嵌有乾隆皇帝《試衣亭詩辨》碑。鼓亭楣間書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造”十個端秀楷書。兩邊石柱上有對聯“云山懷舊澤,風日憶當年”,是極有價值的清代文化遺存。

大士巖西有依山崖修建的五十三級石階,氣勢壯觀,陡峭險峻。即有名的“五十三參”。站在此處向西可俯瞰碧波蕩漾的云龍湖。

大士巖周圍還分布著半山亭、白鹿洞、東坡石床、云龍書院等文化古跡,都是徐州有名的旅游景點。

大士巖寺是徐州非常有名一處文化景觀。文革時期,曾慘遭破壞,玉帶觀音被毀,石刻、碑文被砸。后經隆啟法師修復,現已成為清凈祥和、佛聲連綿,聞名徐州方園數百里的尼眾道場。

大士巖寺屬法眼宗,南山律派、寂光三昧律師所演一脈,共四十個字:“寂戒元常定,信理妙恒融。從聞修?;?,紹隆佛祖心。大智德勇健,觀照萬法通。本性周沙界,應現臨濟宗。”自第一代住持理偉法師后,先后有妙繼、行越、融會、融輝、融密、從善、從立、從位;聞昌、聞法、聞可、修智、福榮、福云、福鶴、效周、習

三、玉光、冬嶺、育參、 妙靜、隆啟、能海十一代二十四位法師住持。

目前,該寺有尼眾十余人,主持寺院工作的為能海法師。

【徐州云龍區奉親庵】

徐州奉親庵,又稱“念佛堂”,位于云龍山北坡,土山東側。奉親庵始建于明代初年,原為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后來看堂道士棄堂而走,呂公堂逐漸荒廢破敗。

清代道光年間,徐州十王堂住持僧緒忍法師,在居士董鳳臨的資助下,重修呂公堂。自此呂公堂改為佛教道場,但仍延用呂公堂之名。

清末民初,呂公堂在經歷了百年風雨后在慈修的主持下再次得到重修。慈修原名周張氏,生于徐州張家望族。自幼聰慧,通詩書,精算術,擅經營。其母信養佛教,她就隨母在家吃齋念佛,周濟貧弱。待其稍長,拜皇藏峪瑞云寺冬嶺老和尚為師,賜法號慈修,法名覺敏,在家帶發修行。慈修看到呂公堂大殿破敗,佛事冷落,就變賣自家土地,出資整修原北屋殿堂、西屋大殿和南屋配房,之后請來同門師兄悟修前來住持。至此,呂公堂更名為念佛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慈修法師削發為尼,并變賣家產,在念佛堂前續接一院落。此院建北屋與南屋各三間,山門一間。與此同時,慈修法師北上京城,請家叔張伯英(民國著名書法家)題字。。張伯英感其一意吃齋念佛,供養母親,欣然提筆。我們今天看到山門上鐫刻的“念佛堂”、“法輪堂轉”、“佛日增輝”、“南無阿彌陀佛”皆為張伯英手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山門落成,大門門額高懸“奉親庵”(取自慈修供養母親之意)三字大匾;北便門門額嵌“念佛堂”石刻;大門向南墻壁鑲著“南無阿彌陀佛”五個大字。整個念佛堂形成兩進院落、房舍二十余間的規模闊大的佛教建筑群。

念佛堂在解放后收歸公有。改革開放后,國家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把部分房產交還給僧人。1987年,隆明法師來念佛堂住持佛事,集十年之力,重修大殿。2001年,隨著市政建設需要,念佛堂被拆,移至原址東200米重建。

新建奉親庵氣勢磅礴。整個寺廟坐南向北,正殿為圓通寶殿。大殿兩旁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手跡:大悲山上開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婆娑界內行六度,運六通,化道凡情。圓通殿的左側是“華藏世界”。毗廬遮那佛端坐于四十蓮臺之中上,每個蓮花瓣上都立著一個栩栩如生的莊嚴佛。在大殿前方,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現住持為尼僧能通法師。

【徐州云龍區竹林寺】

徐州竹林寺,坐落于東郊獅子山麓,始建于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356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歷史。

竹林寺是彭城人為紀念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凈檢法師而在其家鄉修建的。

凈檢法師,俗姓種,名令儀,彭城人。父親種誕,曾任武威(今甘肅民勤)縣太守。令儀少時勤奮好學,擅長書法和繪畫,精通詩文,多才多藝。于西晉建興年間(公元313—316年)前往洛陽西門外竹林寺學佛。不久,從智山大和尚落發,受十戒出家,法號“竺凈檢”。

凈檢法師天資聰慧,又苦心修行,幾年后,其學問甚至超過了一些有成就的大僧。東晉咸康年間(公元335—343年),凈檢等四人,從西域沙門曇摩羯多下發受具足戒,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

徐州竹林寺在明清之前一直名列徐州八大寺之一,其規模宏大、名響四方。寺廟建筑由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天王殿;伽蘭殿、韋馱殿、羅漢殿、凈檢法師紀念堂及僧寮住房等組成,氣勢雄偉、設施齊備。寺廟后院一直生長著逾千平方米的竹林。

由于竹林寺香火極盛,名界人士皆來朝拜。1940年,日軍侵占徐州時,日軍翻譯官中島吉一從后院竹林中挖出一尊韋馱菩薩木制貼金坐像,后帶回日本供奉家中。1973年,中島吉一病危時,留下遺囑,請其女婿森秀敏把菩薩歸還中國原竹林寺。

1998年9月,森秀敏來到徐州尋訪竹林寺,然而由于竹林寺已毀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政治運動,但是得到徐州市佛教協會果光法師的接待,并商議歸還韋馱菩薩事宜。

2000年4月17日,森秀敏帶著韋馱菩薩像從日本飛抵徐州,將國寶恭還到徐州佛教協會,并期望有生之年為復建竹林寺盡力,看到韋馱像回到竹林寺供奉。 2004年4月,政府部門批準恢復竹林寺。

【徐州云龍區東山寺】

東山寺,位于徐州城東子房山西麓,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創始人為徐州接引庵住持僧定鑒法師。

清道光初年,彭城故黃河畔接引庵住持僧定鑒法師為避黃河洪澇,于是遷建子房山,名東山寺。

東山寺因在風景幽美的子房山,又有張良吹簫即“四面楚歌”散楚兵的傳說,所以名聞遐邇,香火一度十分鼎盛,曾放過三壇大戒;康熙、乾隆南下,曾駕臨此寺,現留有乾隆御碑一方。

后逐步發展為一處擁有大雄寶殿,羅漢堂、齋堂、寮房、磨坊,僧人練功場、建碑的四進院落。

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最后一任住持精密老和尚,被迫離開寺院,其大弟子東寬留守寺院,此后寺院改成“遣送站”,樂寬和尚還俗,死后葬于廟后,今其墓還在山上,文革期間,整個寺院遭滅頂之災,蕩然無存。

1997年,徐州普渡庵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遷,異地重建于東山寺原廟址。經普渡庵住持?;莘◣熗?,普渡庵去原名,以東山寺名之。

現東山寺坐東朝西,正對徐州火車站,廟后有張良銅像屹立在雞鳴譚前,旁有天瀑飛流直下。寺內建有大雄寶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子房殿、碧霞元君殿、鐘樓、鼓樓、藏經樓、齋堂、餐廳、會客室等。

東山寺現為尼眾道場,有尼僧3人,住持為宏音法師。

【徐州古樓區慈濟庵】

慈濟庵,又名五毒廟。位于徐州市故黃河東岸,鼓樓區大壩頭地藏里。始建于明朝天啟四年,后因黃河水泛濫被淹沒。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F存大殿三間,磚木結構,抱柱擎廊,小瓦覆頂,清水脊。殿內有《重建慈濟庵碑記》三方,碑文記載:慈濟庵者,前明霍夫人之香火院也,因歲久風雨摧殘兼之黃河水之淤沒,僅有一閣巍然獨存。庵主兆瑞持疏募化。有劉門張氏等同心樂助,以次增修矣。落款為清乾隆二十七年菊月(九月)。

院內存有明代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的遺物蓮花石幢一座、供施主放生用的石雕蓮花池一處、隕石一塊??箲鹌陂g徐州淪陷,蓮花池被日寇偷運日本,石幢因百姓埋入地下,得以幸存。

此外院內還存有無年可考的紅葉古樹一株,現仍古樸挺立,紅顏映目。

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慈濟庵古剎,歷經兆瑞、覺祥、昌秀、隆啟、源敏五位住持的多次重修和擴建,現有大雄寶殿、藥師殿、三圣殿、念佛堂、僧俗寮房等一套完整的宗教活動場所和生活設施。

慈濟庵現有12位尼師,住持為能宣法師。

【徐州泉山區廣化寺】

徐州廣化寺原名地藏王堂,位于徐州西關老博愛街(現西安南路增進巷9 號)。該寺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由廣運法師創建;距今己有二百余年的歷史。這座百年古剎歷經風雨滄桑,屢毀屢修,至今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

傳說地藏王在救渡眾生時,十殿閻君給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制定一部法典,規范世人的行為;二是向世人廣講法度,教人一心向善,這樣墮入地獄的人就會大大減少;地藏菩薩同意了。廣運法師根據這一傳說,發心為地藏王修建一處講法的地方,于是在當時徐州比較繁華的地方博愛街修建了地藏王堂。

據寺內遺存的碑文記載,地藏王堂是標準的四合院,院落寬敞,房產從多。第一次修繕是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由當時的住持僧廣運在徐州郡監生王廷佩、庠生聶允恭的協助下修繕的。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又對寺院進行了一次大修。

徐州地藏王堂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遭到破壞;文革期間,眾僧尼們被趕出,寺院被政府征用。

1983 年政府部門把地藏王堂歸還佛教,在慧郎老師太的主持下,地藏王堂更名為廣化寺,又開始了正常的法務活動。1989 年慧郎法師圓寂,由大弟子悟開法師接任住持,廣化寺眾弟子廣結佛緣,佛事昌隆,佛聲不斷,香客不絕。2000 年,悟開法師因年事己高退居,宏廣法師接任住持。開始對寺院大規模修復和改建。

如今廣化寺占地584 平方米,整個寺院面南背北,寺門前有兩個雕花石鼓,寺內房屋齊整,氣宇軒昂。大雄寶殿抱柱擎廊,廊額與殿內木梁上布滿佛教故事中的各種圖畫,大殿屋脊上有各種鳥獸雕刻。南屋的拱形門上,磚雕的“地藏王堂”四個大字在經歷了百年風雨浸潤之后,古香更濃。院落四周,古樹婆娑、遮天避日。新建的大殿氣勢宏偉、金碧輝煌,正殿的釋迦牟尼佛像栩栩如生、氣度非凡,配殿西屋有三圣像、藥師佛像,東屋是裝修一新的念佛堂,在韋馱殿的東邊屋,又設立了十殿閻君殿。如今的百年古剎已舊貌換新顏,又恢復了往日的景象。

每年舊歷七月三十是地藏王廟會,廟會期間香客云集,方圓幾十里內的朝圣者,絡繹不絕。

【徐州泉山區普照庵】

普照庵原名既濟庵,為南朝宋時伽藍,比戶部山臺頭寺略晚?!缎熘莞?middot;古跡》載:“既濟庵在南門外里許”與奉親庵(念佛堂)南北為伍。原址在徐州西南土城街56號,是徐州明清期間,七十二庵中著名的庵堂。

普照庵曾多次更名,元明時期曾叫地藏廟,清朝初年又因供奉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

五、閻羅天子、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而更名為十王堂。清道光六年,徐州胡張氏等信眾曾捐資重修,并擴建為有20多間房的標準四合院,并更名為普照寺。

日本占領徐州,十王堂被日本汪偽政府征用,建國后,被區政府使用。1985年,徐州市政府將十王堂交還佛教。 1997年,因徐州市博物館擴建,普照寺在徐州天成房地產公司總經理孫健銘資助下,遷至南郊泰山北麓。從此更名為普照庵。

新址普照庵坐南朝北,總占地兩畝半,計16670平方米。山門由彌勒、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壁畫)殿組合一起。內以大雄寶殿為主建筑,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左有觀音大士,右有地藏菩薩。東西為鼓樓鐘樓,形為亭閣式建筑。殿前有寶鼎,西廂房為臥佛殿,供佛祖涅槃玉像一尊。為緬甸極樂寺敬贈,長3.1米,高1.1米。東廂房十王殿供奉十殿閻王像;對著山門對面為曹山石亭,供有道教八仙之一的曹國舅神像。

普照庵開山祖師已遠不可考。據晉、元魏《成實》記載:與彭城系《毗曇》、《成實》高僧道登有關。以后年代祖師名錄形成斷代局面,到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有徐州名僧原懋在此住持;20世紀40年代僧人安禪為住持;50年代庵中已無僧尼;改革開放,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后,昌法法師為住持,圣住法師為代住持。

現普照庵住持為滿愿法師。

【徐州寶蓮寺】

寶蓮寺坐落于 江蘇省徐州市城東郊蟠桃山,總投資約4億元,占地700余畝,從2009年開始建造.修建了國內之最的寺廟(寶蓮寺)寶蓮寺打造了國內“四個第一”:

一、七佛殿———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占地二千多平方米,高度26米);

二、通天閣———國內最高的佛閣(高度59.88米,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

三、天冠彌勒佛像———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高度39米);

四、獨占鰲頭———國內最大的鰲型塑像(高度約10米,長度約18米,寬度約13米)。正在建設中.

【徐州九里區白云寺】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位于楚漢相爭的千年古戰場__九里山西坡。

白云寺最初為一座火神廟,處于具有五百萬年歷史的天然石灰巖溶洞下方,唐代常有人在白云洞和火神廟里閉關靜修,后逐漸把火神廟擴建成佛教道場白云寺。

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參訪九里山白云寺時,曾留下兩句詩:“佳處未易識,當有來者知。”元末正至年間(約1345年左右),白云寺由當時平山寺的僧人接管護持(平山寺在白云寺東3里,九里山平山口,現僅存遺址。在古時,白云寺曾為徐州歷史上八大名寺之一,九里山平山寺的分院)。清朝乾隆五十六年,白云寺曾大修,至今乾隆皇帝的題詩碑刻:“神跡千秋仰,仙蹤萬古流”仍鑲嵌在白云寺內的洞口兩側。民國期間(1930年)由當時的住持僧純樸再度募化重修,1938年被日軍侵占,變成軍火庫;文革期間,被當地紅衛兵和村民破四舊拆毀;現有建筑為1994年由當地政府旅游部門集資修復。白云寺宗派傳承屬禪門曹洞一系,純樸之后由德培任住持;1949年底,德培被迫還俗。2003年4月,在九里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云寺交市佛教協會管理,并派云龍山興化寺知客明德法師住持。

現白云寺住持為明德法師。畢業于安徽九華山佛學院,曾任云龍山興化寺知客。

【徐州賈汪區茱萸寺】

茱萸寺位于徐州賈汪區鹿樓村北現洞山南鹿,距離徐州約五十公里,歷史上洞山稱為茱萸山,滿山遍生茱萸,寺廟因此而得名。

茱萸寺始建于唐代中葉,有大殿和客房二十幾間,建筑高低有秩,布局嚴謹,規模宏偉,是一座典型的古寺廟建筑群。寺廟前有天王殿,中有神殿,南有地藏殿,后有大雄寶殿。西廂各建有客房,齋堂,東西客房及華佗樓,魁星樓等。大雄寶殿內供奉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塑像,地藏殿和天王殿內供奉地藏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神殿內供奉三國時期的關公,張飛和趙云的塑像。

茱萸寺依山建造,院內有生長千余年的古銀樹,枝繁葉茂,樹圍粗約三人和抱。寺后山坡上有一弘清泉,泉水清澈甘冽,依順山勢溪流而下,常年不斷。 清代后期,因戰亂,災害等原因,寺院香火漸次冷落,大殿客房也因失修而坍塌,寺僧星散。至民國末年,寺內僅有兩位僧人勉力苦守。解放后,被當地政府安排供養。千年銀杏樹被伐作他用。文革中期,寺內留存的三間大殿和佛像均被搗毀,大石香爐和石碑不知去向。

2005年2月,經江蘇省徐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和賈汪區人民政府批準恢復茱萸寺,目前該寺正在籌建中。

新規劃寺院三面環山,依山傍水,山清谷幽,景色秀美,東臨萬畝石榴園,每年五月間石榴花盛開時,滿山花紅似火蜂飛蝶舞,山靜谷幽,景致宜人。

【豐縣永寧寺】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于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為皇家所獨享。豐縣乃漢室祖居,為皇室

祖脈之地。因此,倍受兩漢帝王之眷顧。

佛興之初,漢明帝在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祈求祖上平安。于是便敕資在祖居豐城中陽里建“永寧寺”,以期佛祖保佑家鄉“平安無事,永寧萬年”。

永寧寺起初選址于縣治東北二百五十步,為漢高祖故居遺址。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方圓百里之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至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又廢;唐貞觀初年,唐王派尉遲敬杜親自監修,并遷址于縣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復名永寧寺;建炎年間 (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公元1127--11 30年間)重修,遷址于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于漢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l 79年) ,僧人普爭重修;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僧人文秀重修;元大德七年(公元1 303年),僧人法澍屢加修茸;明洪武年間 (公元1368――1 398),僧人仲通重修,并更名為興教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黃河決于山東,豐縣全境被淹,縣城夷為平地,寺院亦遭水劫;縣治遷舊城東南三十里的華山之陽;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 551年)縣治復遷舊址;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始由縣令任惟賢(湖北黃陂舉人)招募財力重修寺院,仍名興教寺,遷址于治所西北隅;至清順治十年(公元1 653年),縣民渠景撤舊殿重修,仍選址于縣城西北隅,維持至清末,其后無興替之記錄。

民國建元之后,時局不穩,兵燹水患頻繁,寺院再無較大修茸,香火漸次衰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寺內原有僧尼逐漸還俗或遷往外地,廟宇逐年塌毀,至“文化大革命”時期,被作為“四舊”之物徹底拆毀,佛事活動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族宗教政策不斷深化落實,佛教活動日趨廣泛和自由,佛教信眾漸次增多,重修永寧寺的呼聲日益增高,2004年豐縣人民政府批準,重修永寧寺,現正延武法師積極籌備。

【沛縣觀音寺】

沛縣觀音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 (公元1700年),座落于微山湖西畔,漢高祖劉邦故居沛城的南郊,占地6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紅墻。

該寺的前身是沛縣張寨鎮(沛城南25里)境內的關帝廟。原為融合釋道二教為一體的關帝(關羽)祠,內有世尊殿,大士(觀音)亭,塑有釋迦牟尼佛和伽藍菩薩圣像。開山祖師為濟然法師。三百多年來,關帝廟歷經滄桑,多次修繕,香火不斷。清未,出家比丘尼能修法師、廣成法師開始在此弘法,并在此園寂。

2000年,關帝廟更名為伽藍寺。因地處偏僻,交通不變,經沛縣人民政府、沛縣宗教局及上級佛協批準,將伽藍寺更名為沛縣觀音寺,并遷址于沛城南郊。后又經沛縣宗教局及市佛教協會批準,將伽藍寺列為沛縣觀音寺下院。

沛縣觀音寺是該地區規模較大的弘法道場?,F有原戒法師負責,常住僧尼8人。

【銅山觀音庵】

銅山觀音庵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位于銅山縣張集鎮吳邵村委會林東自然村,距徐州市十五公里。

相傳,豐縣有一對母女,忽然在一天晚上做了同一個夢,夢見觀音菩薩來到她們身旁,讓她們倆遠離家鄉到東南去渡眾。夢醒后,她們各自把夢中所見序敘說了一遍,發現竟毫不差別,于是母女倆發下心愿,按菩薩指點來到銅山的林東村。她們倆在那里搭起一間茅蓬,一邊給人看病,一邊弘法。后來,在當地人的捐助下,她們住的茅蓬被改建成廟,即現在的觀音庵。

解放前,該寺有東西兩四合院,東四合院為菩薩圣地,西四合院為住地,有本力、本志、本元、本覺、覺禮、覺權、昌禮、昌羽幾位法師先后在此住持。

解放后,原有僧尼或還俗,或遷往外地,寺廟改為學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廟產歸還佛教。得到落實。一九八五年正式開放,昌祥法師來此住持寺廟工作。

該庵占地面積五十余畝,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勒殿、案房、齋堂十七間, 院內院外,綠樹吐翠,一年四季鳥語花香。

其北為烽樓山,巍峨青秀,祥云縈繞,其南為故黃河,清源流長,灌溉萬畝良田及綠色大棚菜地,周圍村村相望,水泥路路路相通,池塘棋布,魚蝦滿塘,養鴨棚連成一片,一派小康之景。

【銅山縣千佛寺】

千佛寺原名石窟寺,位于銅山縣大彭鎮楚王山西南坡,始建于唐代,該寺因千佛洞而得名。 千佛古洞掘于唐代,洞深數十米,寬6米余,洞壁上刻有千余尊坐、臥、立不等佛像,一般高為20厘米,刻工高超,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洞內還有明代石佛數尊,分別為如來、文殊、普賢以及十八羅漢等。洞門上“千佛古洞”石刻。洞內西南方有一子洞,洞內有—井,約3米深,直徑1.5米,井水較旺。洞內西北方有一小洞,深七米余,可容1人,彎腰側身方可入內,相傳為僧人閉關用的關房。

千佛寺院落懸砌于峭壁懸崖之間。歷史上曾是徐州地區規模宏大,香火旺盛的叢林。文革時,千佛寺被毀,千佛洞慘遭破壞。

目前僅留古唐槐一棵,諸佛寶塔一座。古槐樹圍長4.5米,樹干中空,根系裸露,壯觀蒼勁,每逢春天,枯枝新芽,蔚為奇觀。諸佛寶塔,七層八面,高七米,底寬四余米,雕以人物、龍鳳、花鳥走獸,栩栩如生,文物藝術價值極高。

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塑造徐州古城的文化底蘊及內涵,滿足當地信教群眾的宗教生活需要。二00二年,徐州市佛教協會提議恢復千佛寺,銅山縣人民政府以銅政[2002]157號文批復,同意復建千佛寺。

千佛寺規劃占地面積200畝,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

【睢寧縣宗善寺】

睢寧縣古邳宗善寺,原名九鏡禪寺,位于古邳羊山。東漢東平四年(193年)笮融在彭城下邳 “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當地人稱笮融所造之塔為九鏡塔,因此得名。

公元467年拓拔氏建立北魏,大興佛教,諭各地官府修建寺院,當地官府在九鏡塔的廢墟上修九鏡禪寺。至唐代九鏡禪寺再次修葺,并更名為釋迦院。惜在宋、金交戰時,被兵燹所毀。

明朝成化年間,宮中太監,邳人徐瑛,奉皇后懿旨,朝廷敕資重建釋迦院,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落成。憲宗皇帝賜名“宗善禪寺”。

宗善禪寺依山取勢,規模宏大,山門前,有“敕賜宗善禪寺開山紀”碑刻一座,明清兩朝修葺禪寺的功德碑數座。山門上方鑲嵌漢白玉匾額一方。山門楹聯為:“千秋泗濱三寶地,萬古羊山一禪林”。向里依次為接引殿、金剛殿、羅漢殿、大雄寶殿。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后為皇姑樓,樓下三宮,東西為毗盧殿、玄都殿、閻羅殿、大悲殿、藏經樓。并寮房僧舍等百余間。 大雄寶殿,建筑巍峨、飛檐翹角,朱棟彩梁,內奉釋尊銅佛坐像一尊,高2米余,佛身鑄有小佛千尊,重4800斤(暗喻四月八日佛誕辰日)。銅鐘一口為明朝嘉靖36年(公元1551年)靈壁袁自登等所鑄,銅鐘高過一人,鑄工精湛,重1365斤(喻一年365日)。

史志載:“羊山宗善禪寺兩朝建筑,殿宇宏麗氣魄雄偉,古木參天,課人誦經之聲,響澈山林。魯南、皖北、豫東、蘇浙等地佛徒信眾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誕辰,數百里的信眾三天前即來此,虔誠頂禮沐拜,香火繚繞極為鼎盛。不幸的是,在日寇侵華期間,這一古老的佛教寺院被毀,文物被盜,解放戰爭至文革期間羊山已成一片廢墟。

現僅存的“宗善禪寺”漢白玉匾額一方。

1995年,為保護古邳文化遺產, 睢寧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復建古邳歷史景觀領導組,“羊山公園”、“羊山晚鐘”列入總體規劃。2002年4月徐州宗教局批復,恢復古邳宗善寺佛教活動場所。

2002年7月,宗善寺籌建委員會成立。當年上海古邳籍居士朱智超、張美華夫婦捐善款十萬元及數十尊金身佛像。在熱心佛教事業的廣大信眾社會名流支持下。在原寺的遺址上復建了天王殿、三圣殿,總建筑面積555平方米。于2003年9月完成。內置銅鑄大鐘一口,重1300公斤,寶鼎一尊、香爐三尊和其他法器等數十件,再現了三寶靈光,璀璨的歷史文化逐步得到了恢復。

【邳州華嚴寺】

邳州華嚴寺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間 (6 2 3年),位于邳州市鐵富鎮連防艾山西北麓,僅靠310國道處。據《邳縣志》載,鼎盛時期常住僧人百余名,蘇北魯南近萬名佛教徒在此受戒,有蘇北魯南名剎之稱。

華嚴寺坐北朝南,三排兩進院落,南中后及東西配殿共數十間。自山下至廟門共有10 3級臺階。大殿內供奉佛祖、十八羅漢及觀音菩薩銅像。乾隆五十五年曾重修。由劉墉家族捐資。記載此事的碑文,為嘉慶皇帝的老師頤琰所撰,此碑文清晰可見,現仍存。

文革時,華嚴寺慘遭破壞。2 0 01年3月經邳州市民宗局同意,邳州名中醫、政協常委、徐州市佛協理事、第四人民醫院院長陳剛輝發起捐資11 8萬元, 各界人士捐資1 0萬余元, 華嚴寺主持釋覺圣及眾居士捐資3 8萬元,新建僚房、齋房、講經堂2 3間。2 0 01年5月2 6日邳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對外開放。

新復建的玉佛殿敬放四川綿陽羅漢寺方丈果清大和尚贈送緬甸玉臥佛(佛祖),長約4米,重8噸。眾居士捐資敬請緬甸玉十八羅漢一尊,長1.5米。

現華嚴寺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 0 0 0平方米,寺周山清水秀、萬畝桃園、 仙人洞、情人洞、鳳凰臺、文廟、武廟、奶奶廟遺址,古跡遍山,風景秀麗,為蘇北一旅游勝地。

【邳州石屋寺】

邳州石屋寺,位于邳、睢、銅、靈四縣交匯處的石屋山東麓,始建于北魏公元520年的北魏時期,因寺后有石屋而得名。

石屋寺前身為三官廟。公元520年,有衲頭和尚云游,觀此山有“蛇道虎跡,鶴止泉涌”之勝,且有天然之石室兩間,方圓丈許。其室內有巨石伸出,狀似龍舌,鬼斧神工,遂依山建寺。

公元1436年,和宗法師盈重修,后毀棄;公元1562年僧會亮長老重修,并立碑銘記。明朝末葉,有主持僧,為人豪爽,富正義感,因行動時好手執麻鞭,故稱麻鞭僧,明亡后,麻鞭僧齋戒沐浴,焚香再拜,向北二呼崇禎我皇,遂自縊寺中。時人嘉其忠義,禮葬于寺側。1935年周佛海任江蘇省教育廳長,為了表揚麻鞭僧的節義,曾題“入世精神” 由睢寧縣長秦杰人制成匾額,懸于寺內。易君左編《民族英雄故事集》亦將麻鞭僧軼事,選入集內。

公元1701年,僧明意長老重修,且立碑殿前。自明意后第十三代和尚本全,俗名楊岳峰,占城鎮南陳莊人,邳州市政協委員。常與福祥長老許世友友好往來,誦經練武。1982年圓寂。當時寺院有前、后大殿,觀音閣等,以后無人管理,破爛不堪。 1997年,僧照空云游來此,與諸居士四處奔波,熱心籌措,再修石屋寺,建山門、大雄寶殿、議事室、垣墻、架電等,占地五畝,建筑面積約三一五平方。

石屋寺現由本心法師負責,有僧人2名。

【新沂觀音庵 】

觀音庵位于新沂縣窯灣鎮三橋村,西靠明清古建老街,占地1500多平方米,由真佛法師于一九一五年主持創建,經戰亂和文革荒廢;一九七六年由常悟(1910-1991)法師主持修繕一次。

一九九六年經鎮政府批準,社會各界捐助,由劉家玉、祁桂學、崔金明、郭振福、許自武、江洪椿、周德培、田志平等會同寂文(1921-1998)法師,再次修繕。

二00二年三月在寂園法師的主持下,籌建大雄寶殿,大殿設計長17米,寬9.5米,高12米,建筑面積160平方米,現基礎以完成,預計二00七年落成。

觀音庵歷經百年風雨,幾經滄桑興衰巨變,在歷任主持真佛、常悟、寂文和現主持寂園法師的虔心操持下,始具當今規模。

【新沂觀音殿】

新沂觀音殿的前身為山隱寺,由于該寺處懸崖之下,亂山拱立,樹木蓊郁,竹林清雅,四季煙靄濃霧,游人非至其處,不見有寺,故名。

山隱寺又名壽圣寺。處在馬陵山泉潮律院南,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紹清所建,明朝大學士彭時有《壽圣寺記》,惜碑石“文革”遺失。

山隱寺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毀于日寇一炬,殿堂今已蕩然無存。僅存蓮花臺石、石獅各一對,殘碑數塊。

觀音殿建于山隱寺舊址,由嚴智法師率四眾弟子于1996年4月建成,現由宏寶法師在此弘法。

【新沂禪堂寺】

禪堂寺,始建于明成化10年;山西五臺山華嚴洞分支一一禪宗臨濟派,位于新沂市南郊十五公里,馬陵山風景區西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

據廟內殘碑載:明萬歷47年間重修,清道光25年曾擴建,幾百年來,歷盡蒼海,幾度浩劫,所有資料全部被毀,解放后僅存遺址。歷任住持,不祥。

1990年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信徒討回寺址(部分),恭塑佛像,禪堂寺再次燃起香火。

1999年11月,嚴清法師帶領四眾弟子,恢復東大殿、部分僧舍和圍墻,禪堂寺法務活動始走向正軌。

現禪堂寺有僧人2名,由嚴清法師負責一切寺務。

第二篇:佛教寺院行政體制常識

文 釋正治 釋正思 釋明四

一、組織 僧團會議

僧團會議是不常設的“寺院最高決策”權力機構,二千多年前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設立的古老民主管理組織。成員由寺院所有的比丘僧組成,僧團會議沒有執事與清眾的區別,只有一位召集人,僧團會議成員之間是完全平等的。決策事務過程是由召集人提出,大家進行表決,一般事情召集人說明一遍,爭求大家意見一遍,一半以上的比丘同意算通過;重要事情召集人說明二遍,爭求大家意見二遍,絕大多數的比丘同意算通過;特別重要的事情召集人說明三遍,爭求大家意見三遍,所有比丘同意算通過。寺院絕大多數事情要所有的比丘同意才能夠決定,并且召開僧團會議時原則上所有常住的比丘必須參與。 管理委員會

管理委員會又叫民主管理委員會、寺務委員會、事務委員會,它是解放后產生的一個新興特殊組織。它是在古代禪宗寺院班首決策,都監監督,執事執行融為一體,并有“司法”性質又在其它職務同時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存在的一種民主管理體制。有的地方管委會是單純的“立法”、“監督”、“決策或權力”機構。管委會的成員由寺院常住所有的比丘選舉產生,管委會主任由住持任(或由當家等任),人數為單數,任期三至五年。 咨議委員會

咨議委員會是近幾年由佛教協會發展而來的一個寺院咨詢、監督機構(有些寺是反駁機構)。由寺院常住所有的比丘推舉、住持(或由當家、主任等)請,由退隱老和尚、班首或其他長老上座任。他們的任期或幾年或終身不定。咨議委員會成員原則上不兼任管委會成員、戒律院成員、執事會議成員。當家制寺院有大護法居士充任咨議委員。 戒律院

大的寺院建立有戒律院,比較小的寺院設立戒律監察委員。這是寺院戒律監察機構,二千多年前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設立。戒律院成員不兼任管理委員會、咨議委員會、執事會議成員。任期每屆為五年,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戒律院由全體戒律監察委員組成,戒律監察委員的資格與管理委員會成員資格相同,并必須經僧團會議選出,成員必須是僧人,由寺院常住所有的比丘選舉產生。人數必須是單數,戒律院設都監、副都監、委員等職,成員人數視具體發展情況而定。 執事會議

又叫執行會議,是寺院具體執行的機構。成員由領班執事提名,常住所有比丘認可產生,“寺院首腦”任證(請)。執行會議成員的名額、人數、任期大多不定。執事會議是由古代禪宗寺院開創,曾廣泛流傳東南亞國家,迄今有千余年歷史了。日本和韓國等佛教國家現在對于執事會議的職務、職稱多有繼承和發揚。

二、寺院的職務和職稱 教觀:天臺宗宗派最高職務職稱,在日本韓國稱為宗正。 法主:中國佛教寺院最高教務精神領袖,意為佛法之主。 座主:天臺宗寺院行政最高攝政領袖。

宗正:中國律宗、天臺宗和日本韓國等寺院管理一寺院或者幾個寺院方丈或者第一責任人的宗派內部事務的職務職稱。

住持:因他在寺院住的地方叫方丈,因此又叫方丈。這是職務,職稱叫和尚、大和尚、堂頭和尚、長老。

座元:是個對外職稱,又叫第一座。由本寺住持的師兄弟或法兄弟擔任,但他們往往不住在本寺院。

首座:是個職務,職稱也可以叫“和尚”,他是住持的接班人。 西堂:是個對外職稱,乃是其它寺院退隱住持或長老在我寺長期居住而得的榮譽尊稱,因本寺住持住東院,他住西院故名。

后堂:是個職稱,由寺院的年高臘長的老和尚擔任,引導大家的修學,起模范作用。

堂主:既是職務又是職稱,由本寺的真修實證的大德擔任,負責帶領大家的修學或寺院核心領導、管理。有些“堂主”不是這個意義上的堂主,比如念佛堂的“堂主”就是念佛堂的香燈。

都監:是個職務,是寺院戒律監察機構的主管,負責監督、檢察各部門(班首、執事)的工作,他的職稱往往是堂主級別的,也有后堂級別的。有的寺院住持或首座親自兼任都監職務。

監院:是個職務,負責處理寺院日常事務,由于各寺院的行政體制不同,所以他職責范圍有大小,對管委會、咨議委負責(或對住持直接負責的),其他執事以他為首。本來按他的職務是八大執事之一,但是職稱往往是堂主級別。

維那:是個職務,負責寺院佛教儀式法則和一部分紀綱司法,職稱原則上是堂主級別。

知客:是個職務,負責寺院外交、應接和一部分內務,他的職稱或書記或堂主不等??吞檬莻€辦公的綜合機構,知客、糾察等同時在里面辦公,不是糾察是副知客或比知客職務職稱低。

糾察:又叫僧值,負責寺院監督、糾正僧人行為舉止,現在往往又兼管治安消防工作。職稱書記或燒香。

書記:既是職務又是職稱,負責寺院文化、教育、宣傳方面的工作。職稱書記或燒香。

典座:職務,負責寺院集體生活以及相關方面的工作。職稱是燒香級別。

衣缽:職務,住持(當家)辦公室的秘書長。職稱是燒香級別。 方丈助理:職務,協助方丈處理寺事務或交辦的任務。職稱是書記級別。

寮元:是個職務,負責住宿方面的工作。職稱是燒香級別。 副寺:職務,負責寺院財務方面的工作,解放前這個職務由副監院兼?,F在寺院大多把財務與三產業分開管理,會計主管負責管理財務監督。副寺負責管理第三產業經營貿易。職稱藏主或燒香級別。 當家助理:是個職務,協助當家處理寺院日常事務或交辦的任務。職稱是燒香或侍者級別。 直歲:是個職務,負責寺院環境衛生、生產、勞動、雜務以及常住交辦任務。職稱是燒香級別。

會計主管:是個職務,又叫財務總監,負責監督管理寺院財務收支、財務預算、財務監督,待遇發放。職稱藏主或燒香級別。 寺院職稱分:和尚(等同

一級);后堂(正二級)、堂主(從二級);書記(正三級)、藏主(從三級);燒香(正四級)、侍者(從四級)。寺院的住持、班首、執事相互間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圓”的關系。原則上大執事職務是住持每年一次請,正副分明;班首中的堂主數人同任一職,卻是平級的,不分正副。職稱則是基本長久的,只升不降,亦有不分正副數人同任一職,如堂主、后堂。和尚、班首、大執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者,其它什么主、頭等則是被管理者,美其名曰主、頭,實為鼓勵、贊嘆。

此表為近現代佛教寺院行政體制分類,由于各寺院的行政體制不同,所以有些稱謂不一樣,比如:住持、主任、當家都是各寺院的“首腦”,他們的級別完全是一樣的?,F在往往有些人誤解方丈比住持、當家級別高、名氣大,其實,住持就是方丈,方丈就是住持,而當家也不是級別就低,只是各寺院的行政體制的問題,寺院領導(執事)的職務、職稱、管轄有差異。況且現在絕大多數的寺院行政體制根本就是師徒傳承制,民不民主、符不符合教規教義是一方面,主要還是看執行的情況,師徒傳承制某些時候某些地方更有利于發展;其次是由于各寺院的行政體制不同,同樣的職務、職稱有不同權力大小和管轄范圍;還有是董事長和會首職務、職稱在臺灣省、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比較普遍,甚至還有象主管、總管、“堂主”、寺主、庵主、“主席”、會長、法人代表、教觀總持、開祖、宗正、宗長、座主、掌教等五花八門的職務、職稱。我們準確稱呼應該看對方寺院的具體行政體制,不是看見出家人就是和尚,年齡小的小和尚,年齡大的大和尚,年齡老的和尚,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一個寺院只有一個和尚,那就是指十方制寺院的住持和尚,其他的出家人沒有資格叫和尚的。當前比較普遍的叫寺院的領導為當家師,一般的出家人——清眾可以稱呼他們的“字”;還有些寺院行政體制不明確,十方制、師徒傳承制、董事制交叉使用和行政體制不固定,因執事的改變而改變等情況,往往造成管理模式不科學、不民主,管理秩序混亂等等情況。

第三篇: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筑淺析

山東萊州 原慶杰

佛教大約在西漢后期傳入中國,自此以來,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佛教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孕育和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佛教寺院建筑。隨著中國佛教寺院建筑的不斷發展,至南北朝時,聲勢日大,趨于繁盛,自此以后,從隋唐一直到明清,佛教寺院建筑就一直是中國建筑發展的主流和主體構成。

佛教寺院建筑的興起與發展

見于記載的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永平十年的洛陽白馬寺,它是利用原來接待賓客的官署鴻臚寺改建而成的,符合宅院型寺院的風格特征。公元二世紀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下為重樓,上累金盤,成為中國樓閣式木塔的萌芽。

經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統治階級的提倡,興建佛寺逐漸成為當時社會的重要建筑活動之一。

北魏的著作是《洛陽伽籃記》記述了當時洛陽的四十多所重要佛寺,其中很多佛寺是貴族官僚捐獻府第和住宅所改建的,往往“以前廳為佛殿,后堂為講堂”,將府第和住宅的建筑充分融合到佛寺建筑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太原天龍山北齊第三窟,為供養佛像的主體“佛殿型”石窟,這種建筑方式成為以后漢化佛寺建筑的主流。北魏靈太后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建造的永寧寺為這一時期最大的寺院建筑。寺平面采取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寺平面方形,周圍墻上皆施短椽,復以瓦,圍墻四面各開一門,其中南門樓三層,東西門樓各二層。這種平面方形,四面開門,中央建主體建筑的布局方法,是從印度的佛寺得到啟示,同時結合漢以來的禮制建筑而發展起來的,是典型的木構的樓閣式塔佛寺建筑。

隨著統治階級對佛教的重視,南北朝時期的佛寺建筑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首都洛陽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佛寺。其中包括公元471年宋明帝所建的湘宮寺、公元507年梁武帝所建的光宅寺、北魏正光四年建造的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北朝公元500年左右建的洛陽景明寺。 到南北朝后期,北魏和梁崇尚佛教達到極點。北魏末年僅洛陽一地即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一所,全國有寺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梁都建康有寺近五百所,全國有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佛寺也經歷了如下發展:先把外來形式的天竺

堵波變為中國樓閣式塔,再由寺廟以塔為中心變為中軸線上前塔后殿,最后變到以殿為主采取中國宮殿的布局,這個過程大約到北朝末和隋初完成。

佛教寺院建筑的興盛

隋唐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歷了中國化的發展歷程,出現了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宗派。此時,國家和民間都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到佛寺、塔、石窟的營造中,因而佛教建筑的數量很多,分布面也很廣,佛寺也由宗教的活動中心漸演成市民的公共文化中心。當時唐長安城內就有佛寺九十余座,但由于唐武宗會昌五年和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德兩次“滅法”運動,對佛寺殿塔造成了毀滅性破壞,以至于唐代建筑留存至今德只有4座木構佛殿和若干磚石塔。

堪稱薈萃中華古建筑瑰寶德第一寺唐佛光寺容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基塔和兩座唐幢于一寺,大殿面闊7間、長34米、深17.66米,殿身平面柱網由內外兩圈柱子組成,屬宋代《營造法式》的“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大殿面闊、進深、柱高均為“材分”的整齊倍數,表明“材分”為模數的設計方法,在唐代已經成熟運用。大殿上覆單檐四阿頂(廡殿頂),下承低矮的臺基,平緩挺拔的屋面,深遠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勁的鴟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機的斗拱,一氣五間的方形板門,細膩的柱列“升起”、“側腳”,組構了大殿外觀的簡潔、穩健、恢宏的氣度,典型的戰士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風貌;其平面、構架、內景、外觀的高度協調,也反映出木構架建筑體系成熟期的光彩奪目。

隋唐佛寺繼承了兩晉、南北朝以來的傳統,平面布局同樣以殿堂門廊等組成以庭院為單元的建筑形式。據《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所載,大寺可多至十數院,且以

二、三層樓閣為全寺的中心。這種以樓閣為中心的布局方法,又見于敦煌壁畫中。唐代佛寺在建筑和雕刻、塑像、繪畫相結合的方面作了很大發展。本來在南北朝時代已經開始在殿堂和回廊的壁畫上繪制各種以經變為題材的壁畫,到公元七世紀,隨著凈土宗的發展和佛教進入民俗化,各種壁畫更為盛行。雕塑則在北魏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展。留到今天的唐代佛寺較為完整的只有兩處,即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南禪寺正殿建于唐建中三年,是山區中一座較小的佛殿,屬單檐歇山頂式。而佛光寺是當時五臺山“十大寺”之一,主要軸線采取東西向。寺的總平面,適應著地形處理成三個平臺,第一層平臺北部有文殊殿,南側和它對稱的有觀音殿;第二層是彌勒閣;后面的第三層平臺,以高峻的擋土墻砌成,上建正殿,殿閣并存。此寺的正殿模較大,是唐代木構殿堂的范例。佛光寺大殿在創造佛殿建筑藝術方面,表現了結構和藝術的統一,也表現在簡單的平面里建造的空間藝術的高度水平,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優秀傳統之一。

隋唐時期的佛寺建筑已不同于南北朝時期以塔作為佛寺組群中的主要建筑的形式,此時塔已經不位于組群中心了;同時,木結構在南北朝基礎上,經隋及唐前期發展,也已進入定型化和標準化的成熟時期。佛寺建筑的特點是大殿所有構件緊密結合,互為聯系且分工明確,多而不余;在明栿下用四跳斗拱支撐以減輕梁的跨度,草栿也盡量避免了長跨度,雖然整個大殿用料較多,但主要構件的斷面也有一定比例,避免使用過大的大料和截鋸小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材料的浪費。

大興善寺、 禪定寺、西明寺也是這一時期佛寺建筑的代表。然而,唐代佛寺較為完整的久已不存,只能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看到其壯麗形象。唐武宗李炎在會昌年間(841~846年)頒布的滅法詔書中說當時寺廟“皆云構藻飾,僭擬宮居”,指責它們和宮殿相同。

佛教寺院建筑新的形式特征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及藏傳佛教的進入,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建筑達到了新的高度,出現了木構高層筒體結構這一新的結構體系,還產生了中國最完整的一步建筑法典《營造法式》,法式中所制定的法則發映出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筑已具有較高的標準化、定型化水平。這時期在建筑藝術方面,從群體組合到個體建筑,造型都有許多新的變化。群體不僅縱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導空間的處理和建筑與環境的結合。個體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屋頂組合穿插錯落,立體輪廓豐富多彩。同時配以多種類型的彩畫,多種手法的雕飾,多種造型的門窗裝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麗的建筑風格。 山西大同善化寺是以佛殿為主體的寺院代表。善化寺中軸線的建筑有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落在高臺之上,前左有文殊閣,前右有普賢閣,以及周圍回廊。寺院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布局仍清晰可見。始建于遼的山西大同華嚴寺也曾采用“兩閣夾一殿”的建筑形式,成為這種布局是遼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佛寺中的個體建筑在這一時期也越發精致,山門、樓閣、僧堂、羅漢院、回廊等都形成了時代風格。其中獨樂寺的觀音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外觀兩層,內部帶有一暗層,共計三層,閣高23米,造型古樸端莊。觀音閣整座構架浮擺在石柱礎上,木柱與石礎之間可以發生移位,起到隔離水平方向的地面運動的隔針作用;由內外槽斗拱組構的三個鋪作層,形成三道水平剛性環,有利于保持各層柱網和整體構架的穩定;采用遞腳栿、抹腳栿、柱間斜撐等多種斜向構建,強化了整體構架的穩定;斗拱具有榫卯組合的“柔性構造”特點,雄大的斗拱發揮了“耗能節點”的減震作用,使得獨樂寺的千年觀音古閣在經歷了28次地震(其中包括清康熙十八年的8級地震)后仍安然無恙。獨樂寺觀音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建筑之一。

這一時期南北的佛教寺院建筑出現了不同的發展,各地的建筑風格顯現了特有的地域特征。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的華林寺的梭柱、用皿斗拱、丁斗拱承托梁尾,柱間不用補間的做法顯示出這一時期江南寺院建筑與北方唐宋建筑的區別,其中的一些特殊手法如斗底皿板蛻化,昂咀、梁頭刻作特殊德兩折曲線,月梁斷面近似于圓形,屋頂全用方椽、不用飛椽,椽頭用遮板等不但與北方、中原同期建筑不同,與江南的宋元建筑也有所差別,體現了福建特有的地方手法。

元大都圣壽萬安寺規制宏麗,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竣工,是一座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寺院建筑。寺內佛像、窗、壁都以黃金裝飾,白塔為藏式佛塔,磚石結構,總高約51米。塔的外觀由塔基、塔身、相輪、傘蓋、寶瓶等組成。塔基平面呈正方四邊再外凸的形狀,由上下兩層須彌座相疊而成,塔基上有一圈碩大的蓮瓣承托著向下略收的塔身,再上為十三重相輪,稱“十三天”,象征佛教十三重天界。塔頂以傘蓋和寶瓶作結束,傘蓋四周綴以流蘇與風鐸。夏魯寺是元代建筑做法內地化的展現。 明清佛教寺院建筑特點

明代內地佛教仍以禪宗為盛。宋元時期禪宗的“五山十剎”主宰佛教,明代則有四大名山興起取而代之,五臺山為文殊的道場,普陀山為觀音的道場,峨眉山為普賢的道場,九華山為地藏的道場。四山廟宇林立,規制恢宏,成為明代佛教建筑興旺的標志。

明代佛寺總平面追求完美的軸線對稱與深邃的空間層次,如原來的山門演化為前有金剛殿,后有天王殿,成了兩進建筑;中軸線上佛殿增至二進或三進,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盧殿,三殿前后對應;山門內左右對稱配置鐘樓與鼓樓,佛殿前左右對稱配置觀音殿和輪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點。磚拱建筑在明代佛教建筑中找到了發展的天地,用磚拱建造的無梁殿建筑興起。明代無梁殿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有南京靈谷寺無梁殿、太原永祚寺無梁殿、峨眉山萬年寺無梁殿、五臺山顯通寺無梁殿、句容寶華山無梁殿、蘇州開元寺無梁殿等。

明代的佛教寺院發展成為將建筑、雕塑、壁畫于一體的建筑形式。明正統五年到十一年(1440~1446年)建造的報恩寺擁有彩畫、轉輪藏、楠木千手觀音、大殿壁塑、萬佛閣壁畫等精美的藝術品,是一處藝術殿堂。

清代宗教建筑中以藏傳佛教建筑為重點,占有主流地位,在藝術創造方面有不少的新鮮經驗。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也有了同步發展。

藏式寺廟的特點是因山而建,依山就勢,呈錯落參差的布局,不強調軸線,而以空間構圖的自由均衡為原則,往往形成突出的輪廓外觀。建筑物多為平頂建筑,石墻小窗。外墻有明顯的收分,并粉刷成白色。墻頂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紅色的白麻草做為女兒墻的裝飾。內部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構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復雜的雕飾,色彩對比性強烈,并喜歡用金色點綴。內部墻壁畫滿宗教壁畫,殿堂內懸掛佛幡。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漢族建筑的坡屋頂及斗拱構造,但體量較小,形制亦經過簡化。屋頂上尚有許多寶幢、法輪等小型佛教裝飾物。最著名的實例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漢藏混合式寺廟也是清代北方寺院建筑的一大特色,這類寺廟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處,喜歡采用軸線布局,主要建筑大經堂往往用簡化的藏式裝飾,其他附屬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選用漢式藏式不一。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圖召是這類寺廟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軸線排列,完全采用漢族傳統佛寺的制度,但在中軸線的後面布置了藏傳佛寺特有的大經堂。大經堂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平面分為前廊、經堂、佛殿三部份,全部建在高臺上。屋頂為漢族建筑的構架形式。但整體平面及空間處理仍是藏傳佛寺經堂的特有規制。建筑外墻鑲嵌藍色琉璃磚,門廊上面滿裝紅色格扇窗,墻上鎏金飾物也很多,這些都使大經堂在外形上顯得很華麗,而無藏族寺院雄偉的氣質。

承德藏傳佛教寺院是漢藏風格結合的另一種情況。外八廟的建筑形式即是吸取了西藏、新疆,以及蒙古族居住地許多著名建筑的特點,集中了當時建筑上成功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就建筑布局而言,大部份寺廟采用前漢后藏式,即前邊平地部份按漢人的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的軸線對稱格局布置,而后部則以藏式大經堂或壇城式布局結合山勢布置,成為漢藏建筑的疊加。如須彌福壽廟是仿西藏扎什倫布寺,其后部建造了一座方形大紅臺,把經堂建筑包蘊在內;又如普陀宗乘之廟依山勢而建,氣勢更為恢宏,其后部仿西藏布達拉宮,形成錯落有致的紅白臺建筑。

佛教寺院在中國古代的不斷發展、日益演化為我們今天重建、復修、新建佛教建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在學習古代佛教寺院建筑發展,詳細了解其建筑結構的同時,現代古建筑設計人員需要在現代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更多的加入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元素,利用舒適、強度高、耐久性強等特點的新建筑材料,在結構設計上也要繼承與批判并存,在充分保留古代原有佛教寺院建筑風格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不斷推動佛教寺院建筑的發展。

第四篇:【每日一法】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

免費法律咨詢就上法幫網

【每日一法】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漢傳佛教教務管理,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的相關要求和《中國佛教協會章程》等有關規定及佛教教義教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漢傳佛教寺院住持對外代表常住,對內統理大眾。擔任住持需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愛國愛教,遵紀守法;

(二)信仰堅定,戒行清凈,有較深的佛學造詣,品德服眾,有較高威望;

(三)年齡30歲以上,戒臘10年以上;

(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畢業于中等以上佛教院?;蚓哂型确饘W水平;

(五)能夠講經說法、主持法務活動,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

第三條 住持的產生必須貫徹民主協商、選賢任能的原則,按照以下程序產生:

(一)由該寺前任住持或該寺院民主管理組織提出人選;

(二)當地佛教協會按照本辦法第二條規定的條件對住持人選進行審查后,提交該寺院兩序大眾民主評議;

(三)住持人選經兩序大眾民主評議獲半數以上贊成,由寺院民主管理組織報當地佛教協會;

(四)當地佛教協會審核同意后,由該寺院民主管理組織按照《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的規定報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完成備案后禮請之。

第四條 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住持人選,在履行任職備案手續之前,應由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提出審核意見并報中國佛教協會同意。

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名單,由中國佛教協會提出。

第五條 住持每屆任期三年,可連選連任,連任一般不超過三屆。

第六條 75歲以上的教職人員,原則上不新擔任寺院住持。

第七條 寺院住持原則上不得兼任其他寺院住持。有特殊需要兼任其他寺院住持的,按照《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相關規定辦理。

1 免費法律咨詢就上法幫網

第八條 住持必須以身作則,領眾熏修,維護常住,攝受大眾,忠于職守,廉潔奉公。

第九條 住持接受寺院民主管理組織、兩序大眾、佛教協會的監督。住持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地佛教協會根據情節輕重給予勸誡、撤銷職務的懲處:

(一)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

(二)違犯佛教戒律和規章制度的;

(三)散布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言論的;

(四)未按《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履行職責的;

(五)重大寺務不按民主程序辦事,造成嚴重后果的;

(六)違反財務管理制度,侵吞或者揮霍寺院財產的。

勸誡的決定,由該住持所在地佛教協會的會長辦公會集體討論作出,并以書面形式告知本人。

撤銷職務的決定,由該住持所在地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會集體討論作出,報該住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同意,并由原任職備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注銷其備案后實施。

對全國重點寺院住持作出撤銷職務的決定,需報中國佛教協會同意,并由原任職備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注銷其備案后實施。

第十條 住持本人提出辭職的,應當經寺院民主管理組織審核同意后,報原備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注銷備案。

第十一條 佛教協會對住持人選作出任免或者對住持作出懲處決定前,應征求相應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

第十二條 本辦法由中國佛教協會負責解釋。

第十三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文來源:法幫網(fabang.com)

第五篇:廈門市佛教協會關于廈門市佛教寺院的建設管理制

第一條為了規范我市寺院建設管理,提高寺院建設的質量保證寺院建筑安全,做好寺院建設服務工作,明確寺院的權屬和管理工作關系,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指的建設管理范圍包括新建、重建、遷建、翻建、改擴建以及結構性重大修建項目。所指的寺院權屬關系包括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和寺院管理權。

第三條寺院房地產產權及土地使用權為社會所有,由佛教協會登記。其產權證及建設設計圖紙、批準文件、設計建設合同、竣工驗收資料等原件檔案由佛教協會負責保存。寺院可根據管理的需要保存復印件和其余有關資料。

第四條寺院管理組織擁有寺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同時也負有管理維護寺院建筑和籌資建設寺院的義務。市佛教協會對寺院建設管理負有指導、幫助和監督的職能。

第五條市佛教協會和寺院均不得自行對寺院建筑進行轉讓、出售和抵押等處分,寺院產權和土地使用權的處理按法律法規辦理。

第六條寺院建設方案由寺院管理組織集體討論通過后,按申請程序先向市佛教協會報告,市佛教協會要做好把關和指導工作,經組織有關人員論證和會務會議討論同意后,由市佛教協會向政府相關部門辦理建設申請,申請具體工作以寺院為主,佛教協會協助,所產生的費用由寺院(建設使用單位)負責。

第七條凡屬寺院建設涉及到重要結構安全的項目,皆須委托具有資質的能承擔建筑設計責任的設計單位,并辦理正式委托手續(由個人設計的,應具有資質的設計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重大的新建改建項目有條件的應采用設計單位招投(議)標方式。

第八條凡是寺院重要建設項目,寺院在向市佛教協會提出報告之前,市佛教協會向寺院登記機關和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之前,應分別召開論證會,組織寺院民主管理組織和有經驗的人員參加。必要時也可邀請專業人士參與。市佛教協會把關指導論證的主要內容著重在資格審查、建設規模、建筑風格、建筑布局、寺院定位、建筑品位、功能設計、內外協調、環境保護、必要性與可行性等十個方面。討論必須記錄在案,以供查閱。

第九條佛教寺院建設的申請首先應辦理行業主管的前置申請之后才向土地建設主管部門辦理建設手續,即經宗教管理部門同意后,按規定向規劃、土地、建設、消防等管理部門辦理相關審批手續。申請手續先由寺院向市佛教協會提出,經同意后由市佛教協會按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管理的關系向區或市宗教主管部門辦理前置審批。

第十條市佛教協會向寺院登記機關提出寺院建設申請報告的內容應包括明確房屋權屬、土地使用權屬、建設用途、建設規模、建筑風格、功能布局、投資規模、資金來源、申請理事、請求事項等。同時應附上相關論證說明材料、初步設計方案

和資金籌措方案。

第十一條重大建設項目獲得土地、規劃、建設許可證后,寺院應征求建設主管部門同意情況下舉行內部議標或公開招標,參加議標或招標的施工建設單位必須有符合項目要求的資質。招議標工作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合法。市佛教協會應加強對招議標工作的指導,對施工單位的資質和招投標方案幫助審核。

第十二條必要時,寺院應選擇有相關資質的建筑監理單位負責對建筑施工的質量監理,聘用專業人員參與現場施工管理。寺院建設所用建筑材料應采購合格產品,消防安全器材應在指定的相關專業機構采購。寺院要保存和建立完整檔案,包括建筑申請建設圖文資料、現場施工管理登記資料、建筑材料消防安全器材產品合格證書、工程驗收有關資料。

第十三條寺院要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會同施工建設單位加強施工安全教育,嚴格按要求組織施工,做好防火、防盜、防事故工作,若施工對寺院的香客、游客或舉辦宗教活動存有安全防患,寺院和施工建設單位要共同做好防范措施,不宜舉行大型宗教活動。遇到臺風等特殊的情況,應主動配合相關部門工作,采取預防措施。

第十四條為了加強對寺院建設資金的管理,保證資金使用的合理、安全、有效,寺院對重大建設項目一般建立專賬。有條件的要設立專戶,做到??顚S?。寺院財務要保留重要承包合同、采購合同原件或復印件,財務人員和財務主管對建設資金使用負用監督的職責。

第十五條對于已批準的建設方案進行變更,應按要求向相關部門申請,并對宗教管理部門報備。涉及到規模擴大應按寺院擴建的要求補辦申請手續。

第十六條施工完成后,寺院應先自行組織專業人員按要求進行建筑驗收,再按規定辦理完整驗收。寺院新建、翻建、擴建以及進行重大維修后的建筑,必須在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七條為了做好跟蹤管理,寺院建設實行事前報告制。寺院建設開工前,應向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報告辦理申請手續的進度情況,并附上的建設審批手續的復印件。寺院重大修建項目竣工啟用前,寺院應向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報告建設進展情況,報告時須附上建筑驗收的有關手續復印件。

第十八條建筑竣工驗收后,寺院應及時上交有關檔案資料并配合市佛教協會辦理產權登記。市佛教協會應加強寺院建筑檔案管理,為寺院提供檔案的查閱、復印、借用的便利。使用寺院建筑檔案,應辦理借用手續。

第十九條市佛教協會應高度重視寺院建設,要定期檢查指導寺院建設工作。寺院法定代表人是寺院建設的第一負責人,對寺院建設負有領導責任;經辦人員負有相應的職責。

第二十條在寺院建設中,如出現以下情況應追究寺院法定代表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1、不按要求辦理審批手續擅自建設被相關執法部門處理的;

2、不按要求進行設計、施工、質量監理的;

3、因管理混亂,造成質量事故或重大經濟損失的;

4、由于管理混亂出現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

5、不按本規定要求向市佛教協會或登記管理機關報備的;

6、不按要求辦理驗收手續的,未經驗收投入使用出現安全隱患的;

7、不及時辦理檔案資料移交導致材料丟失無法辦理權屬登記的;

8、拒不接受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管理的。

第二十一條出現第二十條

1、

3、4款的情況情節嚴重的寺院負責人必須向佛協提出辭職,市佛協也將追究其他人員的相關責任。出現

2、

5、

6、

7、8款的情況,市佛教協會責令改正,并視情節輕重,對寺院相關人員作出批評教育、責令改正,必要時可給予通報批評、警告、停職檢查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本制度適應于廈門各寺院。

第二十三條本制度經2009年8月28日市佛教協會會務會議通過生效。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傅雷家書600字讀后感下一篇:管理型epc總承包模式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