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

2023-05-24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通過報告的方式,用于記錄工作內容。怎么樣才能寫出優質的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

貴州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

貴州省動物資源調查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張禮安

副組長:李明晶 錢震元 甘如一

技術總負責人:江亞猛

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名單

主 任:李明晶

成 員:江亞猛 朱驚毅 羅楊 胡興平

專家顧問小組成員名單

周政賢 羅 蓉 謝家驊 陳漢彬 吳至康 李德俊

編著者分工

江亞猛: 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

李筑眉: 雉類專項調查報告

冉景丞: 貓科動物專項調查報告

胡興平: 蛇類專項調查報告

目錄

前言…………………………………………………………………1 總論…………………………………………………………………7 第一章 基本情況……………………………………………….7 1.1自然概況………………………………………………………7 1.2社會經濟狀況………………………………………………..16 1.3調查研究簡史………………………………………………..20 第二章 調查方法………………………………………………..21 2.1調查內容、對象及范圍……………………………………22 2.2總體及抽樣設計……………………………………………..24 2.3調查方法………………………………………………………24 2.4數據處理………………………………………………………26 2.5組織實施………………………………………………………33 調查結果…………………………………………………………..37 第三章 爬行動物資源狀況…………………………………..37 3.1蛇目……………………………………………………………37 第四章 鳥類資源狀況………………………………………..43 4.1鸊鷉目…………………………………………………………44 4.2鵜形目…………………………………………………………44 4.3鸛形目…………………………………………………………45 4.4雁形目…………………………………………………………47 4.5隼形目…………………………………………………………51 4.6雞形目…………………………………………………………57 4.7鶴形目…………………………………………………………66 4.8鷗形目…………………………………………………………69 4.9鵑形目…………………………………………………………70 4.10雀形目……………………………………………………….70 第五章 獸類資源狀況………………………………………..71 5.1靈長目………………………………………………………..71 5.2鱗甲目………………………………………………………..76 5.3食肉目………………………………………………………..76 5.4偶蹄目………………………………………………………..83 第六章 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狀況……………………………85 6.1獵場建設及狩獵狀況………………………………………85 6.2野生動物加工及貿易狀況………………………………..85 6.3野生動物馴養業……………………………………………86 第七章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87 7.1管理體制及機構建設………………………………………87 7.2法制建設…………………………………………………….88 7.3保護區建設………………………………………………….89 7.4禁獵區建設………………………………………………….96 7.5宣傳教育…………………………………………………….96 7.6科學研究…………………………………………………….96 評價與建議………………………………………………………98 第八章 重點野生動物棲息地狀況評價………………….98 8.1主要生境類型及面積……………………………………..98 8.2棲息地質量評價……………………………………………99 8.3提高棲息地質量措施……………………………………..99 第九章 野生動物資源現狀評價…………………………..99 9.1影響資源動態變化的主要因素…………………………100 9.2資源現狀分析評價………………………………………..100 9.3存在問題……………………………………………………100 9.4解決措施……………………………………………………101 第十章 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狀況分析…………………….101 10.1資源利用評價…………………………………………….101 10.2存在問題與建議………………………………………….101 第十一章 保護管理現狀分析………………………………102 11.1現狀評價…………………………………………………..102 11.2存在問題…………………………………………………..103 11.3強化保護管理措施……………………………………...104 第十二章 野生動物資源監測方案……………………….104 12.1監測樣地與單位監測點選擇………………………….104 12.2監測對象………………………………………………….105 12.3監測方法………………………………………………….105 12.4監測時間………………………………………………….105 12.5保障措施………………………………………………….105 12.6對監測體系建立的建議………………………………..106 參考文獻………………………………………………………..107

前言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棲息于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維系著生態平衡,為人類創造財富。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物種類極其豐富。據統計,我國有脊椎動物4,400多種,占世界種類的10%以上,其中獸類499種;鳥類1,244種;爬行類391種;兩棲類280種。而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部中亞熱帶濕潤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巒起伏,河流密布,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多種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所知,全省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包括兩棲類)718種(另83亞種):獸類138種(另29亞種);鳥類421種(另51亞種);爬行類99種(另1亞種);兩棲類60種(另2亞種)。其中屬于國家I、II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87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3種(種類);另外還有許多具有直接利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種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從偏遠封閉的產地進入市場的勢頭日益劇增,鄉村經濟發展對野生動物的直接利用以及棲息地的占用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因此,野生動物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關鍵在于:在準確掌握野生動物資源狀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規劃,提出合理的野生動物利用限額,并定期對它們作出相應的調整?!吨腥A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建立資源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建立資源檔案,為制定野生動物保護發展方案、制定和調整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供依據。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每十年進行一次。„„”。因此,全面、準確、及時、系統的掌握野生動物的數量動態及生境狀況,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一次系統、全面、統

一、規范的野生動物資源普查,糙此基礎上建立寓野生動物監測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它將大大促進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中國21世紀議程》已把全國野生動物的調查與監測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行動,并明確指出:“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開展對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和野生生物貿易的長期動態監測, 本世紀內,重點建成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體系,制定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監測標準„„”。因此,本次野生動物普查也是一項跨世紀工程。

此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是在原國家林業部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于1995年開始在全國逐步開展的。我省作為全國先期啟動的11個省份之一,于1995年6月起逐步開展調查工作。

為確保全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有組織、按計劃地進行,省林業廳就此項工作向省人民政府作了專題匯報,并召開了有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財政廳和省科委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參加的工作預備會議, 就我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會議決定成立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調查領導小組組長由省林業廳主管廳長張禮安和省科委主管主任擔任,由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李明晶處長、科技處錢震元處長、計劃財務處甘如一處長和省科委計劃處負責人擔任副組長,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由李明晶處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會后,省林業廳和省科委專門向全省各地、州、市林業局、科委、各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站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野生動物資源普查濕地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級林業部門、科委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積極支持和配合此項調查工作的開展。為確保調查方法的可行性和調查結果的可靠性,特聘請了貴州農學院周政賢教授、貴州師范大學羅蓉教授、謝家驊教授、貴陽醫學院陳漢彬教授、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吳至康研究員和遵義醫學院李德俊教授等專家為本次調查的技術顧問。 為進一步加強對此項調查的組織和協調工作,1997年,經調查領導小組研究決定,明確由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管理站江亞猛工程師擔任技術總負責人。

按照原林業部“林護通字[1995]60號”文件精神,并結合貴州省實際,我省于1995年6月制定了《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計劃》和《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普查方案》,并呈報原林業部?!墩{查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了調查范圍、對象、調查內容和方法。同年8月和11月, 省林業廳先后兩次召開了有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參加的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組全體會議,就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各項工作和實施方案以及所需經費等,進行了討論和研究。

1995年12月,按照原林業部“林護動字[1995]150號”文件要求,根據《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制定并向原林業部呈報了《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按照原林業部的審查和修改意見進行了部分修改后,于1996年4月最后完成?!秾嵤┓桨浮愤M一步明確了此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目的、任務、人員組成及分工、調查設計、野外調查以及進度安排、監測樣地設置原則和內業整理等有關內容。同時完成了有關調查表格的印制工作。

根據原林業部和《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的要求,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分別制定了《貴州省雉類資源專項調查方案》、《貴州省野生豹、云豹資源專項調查方案》和《貴州省部分蛇類資源專項調查方案》,上述《專項調查方案》獲得原林業部的批準。

按原林業部的要求,此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所需經費,以地方自籌為主,國家給予適當補助,全部經費按國家和地方1:2的比例配套。為此,省林業廳專門召開了資源調查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全體會議,并邀請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省財政廳的有關負責人參加,就調查經費的配套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并兩次向省財政提交專題報告,請求省財政能夠安排專項配套經費120萬元,其余配套經費,將通過其它渠道籌集。省財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于1995年和1996年各撥款5萬元,用于支持調查工作的開展。然后從1997年至1999年每年撥款40萬元,三年共計120萬元,用于調查經費的配套。

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要求各地再撥出??钸M行經費配套是不可能的。但是,調查組下到各地、縣時,當地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提供人力、物力甚至于財力上的支助,這也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筆配套經費。經粗略計算,全省各級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所提供的各項幫助,總計支出在45萬元以上。

幾年來,省林業廳還從每年收取的野生動物資源管理費中共計支出約15萬元,專門用于資源調查工作。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我省財政及各級地方經費配套已達190萬元以上,而國家下撥給我省調查補助經費為80萬元,配套比例已超過1:2的要求。

另外,還擬于完成全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后,在省野生動植物管理站設立了資源監測站,在野生動物的重點分布區建立了監測點,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全省野生動物資源的變化情況。 對于國家林業局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我省參加會議人員都及時向調查領導小組及有關專家進行匯報,以便調查領導小組對調查工作及時作出部署和調整,并將有關精神傳達到各野外調查小組,保證野外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隊伍由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以及全省各地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各自然保護區等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近百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附表九)。

外業工作歷時3年零8個月,采取常規樣帶調查和專項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共完成常規調查樣帶1,744條及貓科動物、雉類和部分蛇類資源三個專項調查。另外,近幾年來我們還分別開展了全省靈長類、豹貓、黑熊和濕地鳥類專項調查,掌握了其資源狀況。

通過調查,掌握了我省8種有較大經濟價值的常見蛇類、40種鳥類和15種獸類的現有資源狀況。同時,對我省野生動物管理機構、馴養繁殖單位及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利用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整個調查工作,得到省政府辦公廳、省財政廳、省計委和省科委以及全省各地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同時,專家顧問小組,對我省各項調查方案的制定進行技術把關,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和建議,還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了大量的指導,使我省調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調查工作完成后,專家顧問小組又對《調查報告》進行多次審定并提出修改意見。另外,我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還得到國家林業局陳建偉司長、王偉處長有關領導、國家林業局規劃院監測中心朱祥教授、郜二虎工程師以及陳華豪教授等有關專家的大力幫助和指導。在此,我們向以上單位、領導和專家顧問特別致謝。

第一章

基本概況

1.1自然概況

1.1.1地理位置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地處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接湖南,北鄰四川,西連云南,南界廣西,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寬約509千米,土地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84%。 1.1.2地形地貌

貴州省是一個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廣西丘陵之間的亞熱帶高原山地地區,地勢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結構是東西三級階梯,南北兩面斜坡。西部海拔1,500-2,9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東、南三面邊緣河谷地帶500米左右。最高點在赫章與水城交界處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點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147.8米。

貴州省巖溶地貌分布廣泛,占全省總面積的61.9%,且形態多樣。貴州省也是全國地貌類型較為復雜的省份之一,地貌區域性差別顯著。

西部的黔西北高原,是云南高原向東延伸的一部分,海拔多在2,000-2,400米之間。除邊緣部分被強烈切割為高中山山地外,高原面保存比較完整,地面起伏平緩,為高原丘陵地貌景觀。

中部的黔中高原,是貴州高原的主體,除深切河谷地段或斷塊上升地段為中山山地外,多數地面起伏不大,丘陵盆地分布廣泛,為1,000-1,200米和1,200-1,400米的兩級剝夷面組成的高原丘陵盆地地貌景觀。

在黔西北高原和黔中高原之間,即以赫章縣的媽姑以東,盤縣民主、晴隆縣中營至織金縣以那架一線以西,是兩高原的過渡地帶。因河流深切,地面崎嶇破碎,除盤縣等地殘留一些高原面外,大部分地區為高中山和中山地貌景觀。

東部的黔東高原,為貴州與湘西丘陵的過渡地帶,是600-800米的剝夷面所在。因受梵凈山、雪峰山隆起和河流切割的影響,除銅仁地區東部和黔東南自治州的凱里、鎮遠、黎平等縣局部地區尚保留有成片或零星分布的老風化殼緩丘和溶蝕丘陵洼地外,地面起伏較大,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貌景觀。

高原的南北邊緣,因受南北分流的河系切割,地面崎嶇破碎。黔北為中山峽谷地貌景觀,黔南為低山河谷和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地貌景觀。

此外,高原境內還有一些延伸較長的山脈和斷續延伸的山嶺。北部有北東走向的大婁山,海拔1,000-1,500米,是赤水河與烏江的分水嶺,最高峰白馬山,海拔1,965米;東北部有北東走向的武陵山,海拔1,200-2,500米,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最高峰是梵凈山區的鳳凰山,海拔2,572米;西部有北東走向的烏蒙山,海拔2,000米以上,為北盤江、烏江、赤水河、牛欄江的分水嶺,最高峰韭菜坪;中南部有苗嶺(為東西向的侵蝕殘留高地),海拔1,100-1,500米,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在這些山地中,散布著高差

一、二百米的丘陵,鑲嵌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峽谷、河谷或巖溶盆地。

1.1.3氣候水文 1.氣候

貴州省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東半部在全年濕潤的東南季風區內;西部處于無明顯干濕季之分的東南季風區向干濕季分明的西南季風區過渡的地帶。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了貴州較獨特而宜人的氣候環境。

由于海拔較高,緯度較低,故我省冬季溫度較高,夏季溫度較低。省內各地年均氣溫在8-20攝氏度之間。南部、北部和東部河谷地帶為高溫區;西北部地勢較高地帶為低溫區。南北紅水河和南、北盤江河谷一帶,年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 是省內氣溫最高地區。東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帶,年均氣溫在18攝氏度以上。東部其它河谷地區,年均氣溫在16.3攝氏度左右。西北部地勢較高地區,年均氣溫在12攝氏度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在8攝氏度左右。東北部的梵凈山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頂部位年均氣溫在8攝氏度以下。省內其余地區年均氣溫在14-16攝氏度之間。

貴州省離海洋較近,處于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帶,降水量較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間,有3個多雨區和2個少雨帶。

3個多雨區的年降水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均位于夏季風的迎風坡上。第一個多雨區在西南部苗嶺西段南坡,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是范圍最大的多雨區,雨量最多的是晴隆縣,年降雨量達1,588.2毫米。第二個多雨區在東南部苗嶺東段南坡,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縣,年降水量達1,505.8毫米,僅次于晴隆。 第三個多雨區在東北部武陵山的東南坡,中心區的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此外,大婁山東南坡和赤水縣一帶的雨量也在1,200毫米以上,是兩個范圍不大的多雨區。在3個多雨區之間是少雨帶。雨量最少的是威寧、赫章、畢節一帶,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僅854.1毫米。其它少雨帶的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

全省云量多,日照較少,濕度較大,風速較小。全省各地日照時數在1,050-1,800小時之間,西多東少,最少的在大婁山區。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各地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除春季南部和西部偏小(75%左右)外,其余地區各季變化不大。年平均風速,西部地區在2.5米/秒左右,低洼河谷地區在1米/秒上下,其余大部分地區在1.5米/秒左右。平坦地區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 2.水文

貴州省地表河網密布,長度大于10千米的河流有984條,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56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6條:即烏江、清水江、赤水河、北盤江、南盤江(下段稱紅水河)及都柳江。貴州高原的河流水系,順應壟狀高原山地的地勢格局,向北、東、南三面作扇狀展布。以苗嶺為分水嶺,苗嶺以北屬長江水系,其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65.7%,主要河流自北西而南東有赤水河、 綦江、烏江、舞陽河、清水江及錦江等,其中烏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積66,849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7.9%。苗嶺以南屬珠江水系,流域面積60,402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4.3%,主要河流自東而西有都柳江、樟江、曹渡河、蒙江、北盤江、馬嶺河及南盤江,受地質構造影響,這些河流的流向大多自北而南。發源于中西部喀斯特高原面上的諸多河流,一般上游坡降小,河谷寬淺,下游坡降大,河谷深切,縱剖面呈上緩下陡的上凸型(又稱“反常型”),其落差常達700-800米, 局部可達1,000米。河谷縱剖面上裂點發育,瀑布跌水眾多,地表明流與伏流頻繁交替。支流與主流常呈不協合交匯,懸谷飛瀑屢見不鮮。發源于貴州高原東部及北部丘陵及山地區的河流,坡降一般上游陡,下游緩,縱剖面呈上陡下緩的下凹型(又稱“正常型”),上游瀑布跌水較多。 我省水網發育密度與地層巖性密切相關:東部梵凈山、雷公山淺變質巖區,河網密度甚大,一般為0.85千米/平方千米--1千米/平方千米;而在西部、南部碳酸鹽巖大面積分布區,河網密度甚小,一般僅為0.14千米/平方千米--0.30千米/平方千米。

貴州河流均屬雨源性河流,具有暴漲暴落的水文特征。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各地變化甚大,從200-1,1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區為500-700毫米。地表徑流量的變化規律,基本上與各地降雨量的變化是一致的,一般是東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在梵凈山、雷公山、織金等降雨中心,徑流深為1,000毫米,最大值出現在梵凈山東坡松桃河一帶,達1,100毫米;最小值在威寧西部牛欄江流域,僅為200毫米。苗嶺以北的長江流域,徑流深為577毫米;以南的珠江流域則為608毫米。各河流年徑流變差系數大部分地區在0.25-0.35之間,年際徑流量最大與最小比值為2-3,個別高達4。年內徑流分配極不均勻,多年平均豐水期4個月徑流量占全年的56%--73%。各地豐水期出現時間不一,東北部為每年4-7月,中部為5-8月,西部為6-9月。各河流年徑流系數為0.35-0.65,大部地區為0.45-0.5。一般降雨多的地區徑流系數大,少雨地區則徑流系數小。

全省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為1,035×108立方米,豐水年(p=20%)為1,201×108立方米,平水年(p=50%)為1,025×108立方米,枯水年(p=75%)為900×108立方米,特枯年(p=95%)為735×108立方米。全省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為每平方千米58.8×104立方米,其中長江流域為57.7×104立方米,珠江流域為60.8×104立方米。但由于各地地貌、巖性及降雨量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單位面積的產水量有很大的變化。在東部元古界淺變質巖大面積分布的梵凈山區,地貌上為海拔1,500-2,500米的高大山體,年平均降雨量高達1,700毫米以上,因此那里的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大,達89.6×104立方米/平方千米;而在西部高原面上威寧以西的牛欄江上游,上古界碳酸鹽巖分布廣泛,地貌為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高原溶丘洼地,年降雨量低達700-800毫米,因此這里的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小,僅為40.2×104立方米/平方千米。 1.1.4植被狀況

貴州省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其組成種類繁多,類型復雜,地域分異明顯。由于人為活動的影響,貴州植被又具有較強的次生性。在水平方向上,植被的分布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和經度地帶性。在南北方向上,由于熱量條件的差異,黔中、黔北地區的地帶性植被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而黔西南則發育了具有熱帶成分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溝谷季雨林。在東西方向上,由于水分條件的變化,黔中、黔東地區的常綠林為典型的濕潤性(偏濕性)常綠闊葉林,而黔西地區則發育了半濕潤(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在垂直方向上,植被的分布又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帶規律。在若干大高差、高海拔的山體,常形成亞熱帶山地垂直帶譜,如東北部梵凈山就有4個植被垂直帶:①海拔1,400米以下為栲、石櫟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帶; ②海拔1,400-2,100米為稠、水青岡、槭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林帶;③海拔2,100-2,350米為以鐵杉、冷杉為主的亞高山針葉林帶;④海拔2,350米以上則為以杜鵑、箭竹為主的矮林灌叢草甸帶。黔東南的雷公山植被亦有4個垂直分帶:①海拔1,300-1,4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②海拔1,300-1,400米以上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③海拔1,900-1,950米以上的山頂部位,形成地形頂極群落--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變型——山頂苔蘚矮林;④海拔2,100米以上常為杜鵑、箭竹灌叢。< 貴州植被分自然植被與人工植被兩大系列,下屬多種植被類型。 1.自然植被

針葉林 為省內面積最大且分布十分普遍的植被類型,下屬5種林型:杉木林,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南部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最為集中,是省內杉木的重點產區;馬尾松林,公布于東部、中部地區,一般以海拔1,200米以下的酸性土山地生長良好;云南松林,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細葉云南松林,僅分布于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河谷;柏木林,分布于石灰巖山地,以黔北、黔南較多。這些針葉林均為亞熱帶山地暖性針葉林,是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內發育的次生性植被。它們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對于改善環境、涵養水源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高差甚大的梵凈山,還發育了以鐵杉、梵凈山冷杉為主的高山針葉林,屬山地寒溫性針葉林,是山地垂直帶中的重要植被類型。

闊葉林 是貴州省十分重要的植被類型,其中以栲、石櫟、青岡櫟為主的常綠闊葉林,是典型的濕潤性常綠闊葉林,為黔中、黔東地區的地帶性植被,以梵凈山、雷公山、月亮山、瑤人山等地保存較好;以滇青岡、滇錐栗、黃毛青岡、西南青岡、元江栲等為主的常綠闊葉林,為典型的半濕性常綠闊葉林,是黔西地區的地帶性植被,但現存已十分零星;以高山櫟為主的山地常綠硬葉林,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以威寧、盤縣、水城等地較為集中;以楝科、椴樹科、豆科、???、無患子科植物為主的溝谷季雨林,為南亞熱帶河谷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河谷海拔800米以下的地段。在黔南地區的茂蘭喀斯特峰叢洼地地區,還有面積較大的原生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它是在地帶性生物氣候條件背景上,受基巖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土的特殊生境深刻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非地帶性植被。闊葉林具有很強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的功能,根據近年來的科學考察資料,在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00平方千米),由于這種森林植被的大面積覆蓋,在本應十分干旱的喀斯特峰叢山區,普遍形成一種森林滯留水(上層滯水),從而使峰叢上下到處是流水淙淙,極大地改變了喀斯特區干旱和旱澇交加的災害常態,產生了十分良好的水文效應。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由于這種森林植被對于水源的涵養,僅每年枯季就可以凈增徑流量0.95×108立方米(計算面積503.4平方千米)。

竹林 是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植被類型。貴州竹林以毛竹(楠竹)為主,大部集中于北部的赤水市,在東北部的梵凈山、東南部的黎平、從江等地亦有零星分布。此外,各地還零散分布有以斑竹、慈竹、方竹、淡竹、車筒竹等為主的竹林。成片的竹林亦有很強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能力,例如桐梓縣柏箐自然保護區,在寬廣的喀斯特臺原上大面積分布著方竹林(含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林下常有厚20-40米的“海綿層”,主要由密集的竹根、枯葉及腐殖土組成。這種空隙十分發育且極為松軟的“海綿層”,對于大氣降水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致使一般降雨都難于形成地表徑流;而被“海綿層”吸收的大氣降水于地形低洼處又緩緩流出地表,形成源源不斷的泉水及溪流,有效地灌溉著喀斯特臺原下的大片良田。

灌叢及灌草叢 是貴州省內重要的次生性植被,分布十分廣泛。以火棘、野薔薇、懸鉤子、扭黃茅、黃背草為主的灌叢及灌草叢多分布在喀斯特地區;以白櫟、槲櫟、茅栗、芒、白茅、鐵芒萁、鱗毛蕨等為主的灌叢及草叢分布在侵蝕剝蝕地貌區。以余甘子、斑茅、類蘆、大密為主的灌叢及灌草叢分布于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等低熱河谷。在人為活動頻繁、森林植被貧乏或基巖大面積裸露的地區,這些灌叢及灌草叢對于水土保持具有積極作用。 2.人工植被

主要有水田植被、旱地植被及經濟林3種類型,各地均有分布。水田植被多分布在我省東部、東南部及中部,向西部則逐漸減少;旱地植被以西部的威寧、盤縣等地分布較多,向東部逐漸減少。這兩類農田植被是省內生產糧食與油料的主要人工植被類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其中水田植被還是我省境內的一種重要的濕地植被類型。貴州經濟林以油茶、油桐、烏桕、漆樹等較為重要,但一般分布比較零星。

綜上所述,貴州全省可以分為兩個植被帶:一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占據省內絕大部分地區;二為南亞熱帶具熱帶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僅限于西南部南盤江及紅水河北岸的弧形地帶。 1.1.5動物概況

目前,已知貴州全省共有陸生野生動物718種(另83亞種),它們分別為:兩棲類60種(另2亞種);爬行類99種(另1亞種);鳥類421種(另51亞種);獸類138種(另29亞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1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69種,貴州省級重點保護動物13種(種類)。(詳見附表一)

在全國動物地理區劃中,貴州被劃為東洋界中印亞界,大部分屬于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僅西部一隅屬于西南區的西南山地亞區。在對上述已知動物種類進行區系分析后表明,我省南部與廣西交界地區,區系成分以華南區種類為多;而隨著地理位置的北移,華南區成分減少,華中區成分增加,并逐漸占據優勢;西南地區則以主要分布于西南區的區系成分為主。由此可見,貴州的動物區系涉及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處于三個區的過渡地帶,在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1.2社會經濟狀況

根據行政區劃,貴州全省共設3個地級市,3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縣級市,55個縣,11個自治縣,3個特區,8個市轄區,534個鄉,254個民族鄉,676個鎮,70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1.2.1人口、民族

據千分之一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表明,1997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22.15?,比1996年高0.1個千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58個千分點,列西藏之后,排全國第二位;人口死亡率為7.67?,比1996年低0.0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48?,比1996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據此推算,1997年末,全省總人口為3,605.81萬人,比上年凈增加50.4萬人。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8.9%,比上年升高0.2個百分點。男女性別比為107.3:100。

貴州省是一個民族眾多的省份,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開發貴州,建設貴州,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時人口普查),全省共有4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8個。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等17個。少數民族人口為1,124.23萬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達34.71%。在少數民族中,人口超過10萬人的有9個,分別是:苗族,366.68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32.6%,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自治州、安順、畢節二個地區以及松桃自治縣;布依族,248.07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22.0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二個自治州、安順地區南部及貴陽市郊;侗族,140.00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2.45%,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自治州和銅仁地區南部;土家族,104.55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30%,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北部和遵義市的東北部;彝族,70.73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6.29%,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市;仡佬族,43.06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3.83%,主要分布在遵義、安順、畢節三個地區和六盤水市東郊;水族,32.31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2.87%,主要分布在三都自治縣、荔波縣、獨山縣、都勻市和丹寨縣;回族,12.71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13%,主要分布在威寧自治縣、興仁縣、平壩縣、水城特區、普安縣、安順市及貴陽市郊;白族,12.33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10%。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的威寧自治縣、納雍縣、大方縣和赫章縣。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比重為11.89%,僅次于廣西和云南,居全國第三位。 1.2.2土地利用

貴州省國土總面積為176,167平方千米。土地資源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壩地較少。山地面積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1.7%,丘陵面積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8%,山間平壩區面積為13,230平方千米,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5%。 1.耕地

在全省國土面積中,有耕地18,446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0.5%,人均占有耕地0.0005平方千米。其中,水田面積為7,673平方千米,占耕地面積的41.6%;旱地為10,772平方千米,占耕地面積的58.4%。水田和旱地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但從所占比例來看,稻作區主要在省的東南部,旱作區主要在省的西部,而省的中部為水旱兼作區。 2.林地

全省林地面積為63,851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6.3%。其中,有林地為44,212平方千米,占全省林地面積的69.2%;灌木林地為13,273平方千米,占全省林地面積的20.8%;疏林地為2,130平方千米,占全省林地面積的3.4%;未成林造林地為4,237平方千米,占全省林地面積的6.6%。 全省有林地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州,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28.39%,其余地區分別為:遵義18.27%、黔南15%、銅仁12.41%、畢節9.79%、黔西南7.19%、貴陽4.15%、安順2.83%、六盤水1.95%。全省疏林地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遵義市,占全省疏林地面積的23.16%,其余分別為:銅仁19.85%、黔南17.06%、黔東南16.61%、畢節11.66%、黔西南5.04%、貴陽3.31%、安順1.85%、六盤水1.16%。全省灌木林地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南州,占全省灌木林地面積的22.09%,其余地區分別為:畢節19.92%、遵義15.85%、黔東南13.11%、黔西南9.51%、六盤水5.72%、貴陽5.39%、安順4.88%、銅仁3.53%。全省未成林造林地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州,占全省未成林造林地面積的38.61%,其余地區分別為:黔南16.09%、遵義12.12%、畢節9.55%、黔西南8.66%、銅仁5.03%、貴陽4.44%、六盤水4.15%、安順1.36%。

在全省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為27,832平方千米,占有林地面積的63.0%;人工林面積為16,380平方千米,占有林地面積的37.0%。全省天然林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州,占全省天然林面積的27.54%,其余地區分別為:遵義20.75%、黔南17.97%、銅仁12.30%、畢節9.49%、黔西南4.85%、貴陽4.47%、安順1.47%、六盤水1.16%。全省人工林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州,占全省人工林面積的29.85%,其余地區分別為:遵義14.06%、銅仁12.60%、黔西南11.19%、畢節10.30%、黔南9.97%、安順5.15%、貴陽3.60%、六盤水3.29%。

貴州全省有竹林745平方千米,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1.69%。其中遵義市分布比例最大,占全省竹林面積的51.22%,其余地區分別為:銅仁22.98%、黔東南15.16%、黔南4.33%、六盤水2.24%、黔西南1.64%、畢節1.05%、貴陽0.70%、安順0.67%。 3.園地

貴州省園地面積為598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0.34%。其中,林業苗圃地17.5平方千米,占全省園地面積的2.93%。 4.牧草地

貴州牧草地主要分布在省的西北部及中部的部分地區,面積為40,66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3.09%。 5.建設用地

全省共有城鎮居民點及工礦等建設用地3549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01%。 6.交通用地

全省共有各種交通用地41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0.24%。 7.水域

全省有水域面積1845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05%,主要由河流、湖泊和水庫構成。由于我省地表崎嶇,巖溶地貌分布廣泛,因此較大型的湖泊不多,主要集中分布在畢節地區和黔西南州,以畢節地區的威寧中部、黔西西南部、大方西部、黔西南州的安龍和興義北部分布較多。 8.未利用土地 全省未利用土地中,有宜林無林地16,09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13%。主要由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灌叢地和半石山地組成。全省無林地分布最多的地區是黔東南州,占全省無林地面積的23.63%,其余地區分別為:遵義15.00%、畢節13.92%、黔南12.63%、黔西南12.35%、銅仁9.46%、六盤水7.88%、安順3.04%、貴陽1.72%。 1.2.3國民經濟

1997年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為792.98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工業生產總值為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1.9%;農業生產總值為417.54億元,比上年增長4.9%。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41.9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9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2%。

由于我省野生動物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野生動物及其產品所提供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1.3調查研究簡史

70年代以前,我省在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研究方面還缺乏系統深入的工作,僅僅是對個別種類進行過區系或生態習性的研究和報道。從1974年開始,在貴州省科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我省成立了《貴州動物志》編委會,由我省箸名專家伍律教授任主編,金大雄教授和郭振中教授任副主編,并組織全省有關專業人員,對我省的野生動物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經過近10年的調查研究,基本查清了我省野生動物種類、分布及區系等方面的資源狀況,并陸續出版了《貴州魚類志》、《貴州兩棲類志》、《貴州爬行類志》、《貴州鳥類志》、《貴州獸類志》以及《貴州農林昆蟲志》、《貴州醫學昆蟲志》等專業論著,為我省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0年以后,隨著我省自然保護區事業的蓬勃發展,貴州省林業廳等有關部門,多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我省的各自然保護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現已出版《梵凈山研究》、《茂蘭喀斯特森林科學考察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集》、《貴州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貴州朱家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等考察專集10余冊,在野生動物的區系、生態方面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1986-1989年間,吳至康等對全省黑頸鶴的數量、分布、越冬習性及遷徙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1986-1990年,李明晶、黃叔喬等全面調查了貴州靈長類資源。

1992-1993年,朱驚毅、江亞猛等對全省野生豹貓、黑熊的分布和數量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1995-1997年,朱驚毅等對我省的濕地鳥類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

第二章

調查方法

按照原國家林業部的統一部署,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并呈報了《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計劃》和《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普查方案》。

為統一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標準和工作方法,原國家林業部保護司在總結多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經多次征求部份省(區、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全國有關專家的意見,制定并下發了《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以下簡稱《技術規程》)。

根據《技術規程》的要求,我省制定并向原林業部呈報了《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明確了我省此次資源調查內容、對象、調查設計、調查方法、組織分工等有關內容。

另外,根據我省的實際調查工作情況,按照《技術規程》的要求,我們還分別制定上報了《貴州省部份蛇類專項調查方案》、《貴州省雉類專項調查方案》和《貴州省野生豹、云豹專項調查方案》,并獲國家林業局批準。 2.1調查內容、對象及范圍

2.1.1調查內容

此次調查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野生動物的分布和數量。在前人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全省范圍的普查,進一步查清我省主要野生動物資源的分布及數量狀況。

2.野生動物生境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拔、植被、土地利用、氣候及水文條件等。 3.社會經濟狀況。包括人口、民族、生產結構及經濟收入等。

4.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及貿易。包括養殖場、產品加工與利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收購及市場等。

5.野生動物管理狀況。包括管理機構、人員素質、宣傳教育及執法等情況。 6.野生動物方面的研究狀況。 2.1.2調查對象

貴州省目前已知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包括兩棲類)718種(另83亞種):獸類138種(另29亞種)、鳥類421種(另51亞種)、爬行類99種(另1亞種)、兩棲類60種(另2亞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9種。

此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對象,主要是根據《技術規程》的要求并結合我省實際情況來確定的,共調查動物63種(爬行類8種、鳥類40種、獸類15種),其中《技術規程》要求調查的為56種,其余7種為我省增加調查的種類。這些種類主要是我省應重點加以保護或其經濟利用價值較高、利用量較大而需要準確掌握種群資源狀況的種類。調查工作分常規調查和專項調查兩個部分進行。 2.1.2.1常規調查對象

在常規調查中,對上述63種調查對象都需要進行調查。而且,在野外實際調查工作中,我們還要求每一個調查小組對凡是在調查樣帶中發現的動物都要進行記錄,特別是大、中型獸類和鳥類中的猛禽等。

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在常規調查中,共記錄到動物134種(見附表三)。分別為:兩棲類4種、爬行類7種、鳥類99種、哺乳類24種。由附表三可以看出,我省常規調查中調查對象的樣帶發現率大都很低,以致在最終進行統計計算時十分困難,并且,利用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統計結果也是不可信的。這是由于受貴州喀斯特地理環境因素和冬季降雪少等氣候因素的限制所造成的。 2.1.2.2專項調查對象

根據常規調查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為彌補常規調查的不足,并結合我省實際情況,我們決定對數量稀少、需要加強保護或具有較大經濟利用價值的種類開展專項調查。具體為:獸類中的貓科動物(原定只對豹和云豹進行調查,但在實際調查工作中對貴州省分布的所有貓科動物都進行了調查)、鳥類中的雉科動物和爬行類中的部分蛇類。同時,結合全省濕地資源調查工作的開展,對我省部份濕地鳥類資源進行了專項調查。

另外,我省在近幾年來還分別完成了全省靈長類動物、豹貓以及黑熊資源的專項調查工作。 2.1.3調查范圍

此次調查涉及全省9個地(州、市)86個縣(市、特區、區),面積為176,167平方千米。 2.2總體及抽樣設計

全省調查樣帶的設置,按照《技術規程》的要求,原擬將全省分為森林、山地灌草叢和耕地三個副總體,然后根據它們所占的面積、樣帶的面積和抽樣強度,分別計算它們的樣帶數量。但考慮到我省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要將上述三個副總體進行明確的劃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具體的樣帶布設中沒有進行分層,而將全省看作一個副總體,采取統一的樣帶面積和抽樣強度,隨機等概的方法,在1/10萬地形圖上隨機抽取一個公里網格的交叉點,以此為基礎,沿公里網格按10公里點間距進行設點,作為每條樣帶的起始點,樣帶一律沿東北-西南方向布設。樣帶長10,000米,單側寬25米,而在實際調查工作中,樣帶寬度并不固定,凡能夠見到的動物都予以記錄。以此方法在全省共計布設常規調查樣帶1,744條。

2.3調查方法

2.3.1常規調查方法 2.3.1.1樣帶法

在常規樣帶調查中,我省統一全部采取樣帶法,而且不分季節常年進行調查。調查時,首先尋找到樣帶起始點,并進行記錄,然后以2-3千米/小時的速度,沿東北-西南方向行進,同時記錄所發現的動物實體或活動痕跡的數量、距樣帶中心線的垂直距離以及所處生境、海拔高度等有關數據和資料。 2.3.2專項調查方法

根據不同的調查對象,在專項調查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調查方法: 2.3.2.1蛇類專項調查方法

采用樣帶(方)法與收購利用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分野外樣帶(方)調查和收購利用情況調查兩個部分,野外樣帶(方)調查中,以動物實體為調查對象。同時,對調查地區內養蛇場以及全省各地養殖場近幾年各種蛇類的收購利用情況進行調查。 2.3.2.2雉類專項調查方法

雉類專項調查根據不同的生境類型,在生境不連續、棲息地“片斷”或“點”狀分布的情況下,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在生境連續、棲息地面積較大的情況下,采用樣帶法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記錄樣方(帶)中所發現的動物實體數或所聽到的鳴叫聲,并根據不同雉類的雌雄配對型進行換算。

2.3.2.3濕地鳥類專項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直數法進行調查。將活動區域劃分為若干小區,在一個統一的時間內同時進行調查計數。對于分布較廣泛、活動區域較大的種類,則采用樣帶法進行調查,在分布活動區域內,抽取一定比例的樣帶,記錄其中發現的種類、數量等。 2.3.2.4靈長類專項調查方法

首先,在大致掌握分布種類、分布區、群體數量和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深入到分布區實地進行調查,查清具體的資源種類、分布地點和群體數量,并抽樣對某些群體進行詳細調查,查清被調查群體的個體數量,作為原始參數。 2.3.2.5黑熊專項調查方法

首先,通過資料查詢和訪問,掌握其大致的分布區。然后深入到每個分布區實地進行調查,直接記錄被調查物種的實體數量。 2.3.2.6小型貓科動物專項調查方法

采用樣帶(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分野外樣帶(方)調查和貿易情況調查兩個部分,野外樣帶(方)調查中,以其糞便為調查對象,記錄樣帶內發現的糞便數及其與樣帶中心線的垂直距離。同時,對近年來其毛皮等的貿易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 2.3.2.7大型貓科動物專項調查方法

采用生活小區生境評估法進行調查。首先通過貿易情況調查,了解其歷史分布狀況;然后通過訪問的形式,進一步確定其可能的分布區范圍和大概種群數量;最后進行實地調查,對可能的分布區的分布面積、人為活動情況、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指標進行調查,并根據艾倫(Alan Rabinowitz)在泰國等地的研究發現,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對評估合格的分布區按百分比計算其理想面積,進行合計,最后,按每一個體最小棲息地面積為30平方千米估算其資源量。 2.3.3野生動物馴養、利用及貿易狀況調查方法

將調查表格下發到全省各地、州、市,由各地、州、市林業部門組織人力,對所轄各縣(市)所有野生動物養殖場進行調查,匯總后上報省資源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3.4社會經濟狀況及野生動物管理機構調查方法

由各野外調查小組在進行動物資源調查的同時,對各縣(市)的社會經濟狀況及野生動物管理機構的情況進行調查。 2.4數據處理

2.4.1常規調查數據處理

2.4.1.1非固定樣帶寬度數據處理

我省常規樣帶調查的數據處理主要采用非固定樣帶寬度的數據處理方法--截距法。調查中以動物實體為觀察對象,記錄所發現動物的數量及其距樣帶中心線的垂直距離a,由此計算樣帶中i種動物的平均垂距:

Aⅰ=1/nⅰ×∑aⅰj 其中nⅰ為所記錄的i種動物個體數,

j=1.2.3.„„n。

則樣帶中該種動物的密度為: dⅰ=nⅰ/2LAⅰ 其中L為樣帶長度。

若動物的發現概率隨其至中心線距離的增加而呈負指數方式減少時,引入負指數函數進行擬合。則:

di=(ni-1)/2LAi 然后計算該種動物的密度均值:

Di=1/m×∑dij 其中m為樣帶總數,

j=1.2.3.„„m。

統計方差為:

δ2=1/m×∑(d-D)2=1/m∑d2-D2 估計誤差限為:

Δ=tαδ/√m-1 式中tα為可信度為1-α、自由度為m-1的t值(可由t分布表中查得)。

調查對象的密度估計值為:(D±Δ),其調查精度為: P=1-Δ/D 最后計算該種動物在全省的總數量:

N=S×(D±Δ) 其中S為棲息總面積。 2.4.2專項調查數據處理

2.4.2.1蛇類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根據野外樣方調查記錄分別計算各調查地區的相對密度: dij=nij/si 其中:nij為i地區j種蛇類的樣方調查數量;si為i地區樣方總面積;i=

1、

2、3,代表各調查地區;j=

1、

2、

3、„„8,代表各被調查蛇類。

計算各調查地區每種蛇的資源量:

Nij=dij×Si

其中:Si為i地區棲息地總面積。

分別計算各調查地區每種蛇的資源量(Nij)與年平均收購利用量(xij)的比值(Rij): Rij=Nij/xij 計算全省每種蛇的R平均值:

Rj=1/i×∑Rij

以70%的可靠性對R值進行估計,則誤差限為:

⊿ (Rj)=tα√1/i(i-1)×(∑Rij2-iRj2)

調查精度為: P=1-⊿(Rj)/Rj 全省各種蛇的資源量為:

Nj=Xj[Rj±⊿(Rj)] 式中:Xj為j種蛇的全省年均收購利用量。 2.4.2.2雉類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將原始調查數據按不同的調查區、調查方法和具體的調查種類分別歸類,并進行計算。 (1).樣方法

種群的樣方密度計算: di=n/s 其中:n為樣方內記錄的個體數,s為樣方面積。

平均密度為:

D=∑di/N

其中:di為第i樣方的密度,i=1,2,3„„N,N為樣方總數。

以75%的可靠性進行估計,則密度誤差限為: ⊿ D=tα√1/N(N-1)(∑di2-ND2) 全省資源量為:

X=(D±⊿D)×S 其中:S為棲息地總面積。 (2).樣帶法

種群的樣帶密度計算: d=n/2LW 其中:n為樣帶內記錄的個體數,L為樣帶長度,W為樣帶寬度。

以后的計算方法與樣方法相同,在此不再重復敘述。

在進行上述數據處理時,如不同生境的密度差異顯著或十分顯著,則按不同生境的密度和所用方法所覆蓋面積的大小,作加權處理: Di=a樣方(帶)總面積/抽樣總面積×Da+b樣方(帶)總面積/抽樣總面積×Db+„„

其中:Di為第i調查區種群密度,a、b為不同的生境類型,Da為a類型生境的種群密度,Db為b類型生境的種群密度。 2.4.2.3濕地鳥類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對于分布面積較小的種類,采用直接計數的方法統計其種群數量。

而分布面積較大、范圍較廣(如稻作區)的種類,則采用小樣本估計的統計方法:

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樣帶的密度: di=Ni/2LW 平均密度為:D=Σdi/n 種群數量為:M=D×S

式中:Ni為各樣帶中記錄的個體數;L為樣帶長度;W為樣帶的單側寬度;n為樣帶總數量;S為分布區域面積.2.4.2.4靈長類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采用小樣本估計方法進行計算。

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求出該物種每群的平均個體數:

X=1/m×∑xⅰ i=1.2.3.„„m。

其中m為抽樣調查群數,xⅰ為第i群的數量。

以80%的可靠性進行估計,在t分布表中查取tα值,再求取每群平均個體數的誤差限: ⊿ (X)=tα√1/m(m-1)×(∑xi2-mX2)

最后得出該物種的全省資源量為:

N=M×[X±⊿(X)] 其中M為該物種的總群數。

調查精度為: P=1-⊿(X)/X 2.4.2.5黑熊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黑熊專項調查采用的方法是直數法,因此,將各分布區調查所得數量相加,即為全省總資源量。

2.4.2.6小型貓科動物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由于小型貓科動物多為夜行性動物,因此,調查中以其糞便為調查對象,并引入負指數函數g(x)=λe-λx對糞堆數進行截割,分別計算各距離內的分布概率S1,并求出截割后的頻數值f‘1:

x=Σf1x1/Σf1 S1=g(x1)=λe-λχ

f‘1=f1×Si/S1 (i=1,2,3„„)

變量x為垂距,λ以x倒數估計。

式中:f1為截割前的糞堆數;f‘1為截割后的糞堆數;x1為各距離級中距離平均值。 對各條樣帶上糞堆的密度作出估計,則第j條樣帶上的密度估計為:

d‘j=Σf‘j/Lj×2W

式中:2W為樣帶寬;Lj為第j條樣帶的長度。

然后求取調查地區的糞便密度估計值、誤差限及調查精度:

d‘=ΣLjd’j/ΣLj Var(d‘)=ΣLj(dj-d‘)2/L(n-1)

⊿ (d‘)=tα(n-1)√Var(d‘) P=1-⊿(d‘)/d‘

最后,利用其日排便量作為換算系數,即可估計出調查種類的實體密度,乘以棲息地面積就可以得出調查地區種群資源量。計算各調查地區資源量與毛皮收購量的比值R及其平均值,再根據其平均值和全省的毛皮收購量計算出全省資源總量。 2.4.2.7大型貓科動物專項調查的數據處理

對面積不小于30平方千米(最小活動區域)的適生環境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分布地面積、人為活動情況、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每個指標按優劣劃分為五個等級:a=20、b=

15、c=

10、d=

5、e=0,五項合計小于50分者,作為難存在處理,舍去;50分以上者,按百分數計算分布地的理想面積,進行合計,并計算資源量: N=∑ViSi/100P±∑25Si/100P

其中:N為資源量,V為五項指標之和,S為棲息地總面積,100為百分比,P為平均每一個體所需最小活動面積(此次調查中按30平方千米計算),25為五項指標分值最大誤差。 五項評估指標的等級劃分如下: (1)分布地面積

a、120平方千米以上;b、90-120平方千米;c、70-90平方千米;d、50-70平方千米;e、50平方千米以下。 (2)人為活動情況

a、80%以上地區人跡罕至;b、80%以上地區無公路交通,村莊稀少,人為活動僅限于少量采藥、伐薪等活動;c、80%以上地區人為活動較少,有零星分布的村莊,人口密度不超過20人/平方千米,從事耕作、采集、伐薪等一般農事活動,幾乎無狩獵活動;d、80%以上地區人為活動較多,有零星分布的村莊、農田等,人口密度不超過30人/平方千米,除一般農事活動外,或有開采山石、礦產及采伐等活動,使森林、灌叢被分割,有一定的狩獵活動;e、80%以上地區人為活動頻繁,村莊與村莊之間有公路聯系,村莊、農田所占比例較大,使森林、灌叢難以連成片,除有一般的農事活動外,有開采、采伐等活動,且經常有人從事狩獵活動等。 (3)生境類型

a、80%以上地區基本保持原生森林,林木種類多樣,各徑級樹木均有分布,林中有河流、小溪等;b、80%以上地區為森林(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林木種類較為單一,各徑級、年級樹木皆有分布,有河流、小溪等;c、80%以上地區為森林或較密的灌叢,有較大徑級的樹木散布于林中;d、80%以上地區為灌木林、灌叢或次生林,大樹較少;e、80%以上地區為灌叢、草坡等,大樹極少。

(4)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

豹:a、可提供的食物很豐富,調查中可以見到有較多的猴類、偶蹄類、野兔、鼬類等的活動痕跡、叫聲、糞便等,動物實體也常有所見;b、可提供的食物豐富,有較多的偶蹄類、野兔、猴類、鼬獾等活動;c、可提供的食物雖然豐富,但種類單一,僅有一些野兔、食肉類、鼠類和鳥類等活動;d、可提供的食物較少,僅有少量野兔、野雞、鼠類等活動;e、可提供的食物很少。云豹:a、可提供的食物很豐富,有較多的野豬、鹿類等偶蹄類動物及猴類、食肉類、穿山甲、松鼠、野兔以及大中型鳥類等活動;b、可提供的食物豐富,有較多的猴類、大中型鳥類和一些偶蹄類、食肉類及野兔等活動;c、可提供的食物雖較豐富,但種類單一,僅有一些食肉類、野兔、松鼠及一些大中型鳥類;d、可提供的食物較少,僅有少量野兔、野雞、鼬類、鼠類等;e、可提供的食物很少。 (5)隱蔽地質量

豹:a、隱蔽地質量優秀,有較多的巖穴及大樹、空樹洞等,地質地貌復雜,許多地方人不易通行。森林主要為常綠闊葉林;b、隱蔽地質量良好,有斷崖、巖穴以及散布的大樹和樹洞;c、隱蔽地質量較好,有一些大樹及空樹洞和巖洞,但比較孤立;d、隱蔽地質量一般,只有少數大樹及斷崖、巖洞等;e、隱蔽地質量差,基本上無可作為藏身之所的地方。

云豹:a、隱蔽地質量優秀,森林為常綠闊葉林,區內有很多的大樹均勻分布;b、隱蔽地質量良好,森林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林中有較大的闊葉樹分布;c、隱蔽地質量較好,有高大樹木散布于闊葉中幼林中;d、隱蔽地質量一般,主要為次生幼林或灌叢,高大樹木很少;e、隱蔽地質量差,主要為稀疏灌叢。 2.5組織實施

為確保全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有組織、按計劃地進行,省林業廳就此項工作向省人民政府作了專題匯報,并召開了有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財政廳、省林業廳和省科委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參加的工作預備會議,就我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會議決定成立全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調查領導小組組長由貴州省林業廳主管廳長張禮安和省科委主管主任擔任,由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李明晶、科技處處長錢震元、計劃財務處處長甘如一和省科委計劃處負責人擔任副組長。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由李明晶處長兼辦公室主任。會后,省林業廳和省科委專門向全省各地、州、市林業局、科委、各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站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野生動物資源普查濕地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級林業部門、科委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積極支持和配合此項工作的開展。

為進一步加強對此項調查工作的組織和協調,97年經調查領導小組研究決定,明確由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管理站江亞猛工程師擔任技術總負責人。

我省還成立了專家顧問小組,特聘請了貴州大學農學院周政賢教授、貴州師范大學羅蓉教授、謝家驊教授、貴陽醫學院陳漢彬教授(副院長)、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吳至康研究員和遵義醫學院李德俊教授(副院長)等為本次調查的技術顧問。

外業調查隊伍由貴州省野生動植物管理站、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以及全省各地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各自然保護區等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近百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

為了全面掌握和正確執行《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使我省的調查方法和結果與全國保持一致,并達到規范化的目的,我省資源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派出三名技術骨干,參加了林業部于1995年11月在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舉辦的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培訓班。在此基礎上,我省于1996年7月舉辦了為期15天的培訓班,聘請省內有關專家、教授對全省專業調查人員系統的進行了野外調查方法、動物實體及活動痕跡的辨認、生境分類、野外調查記錄表的記錄等方面的培訓,并在安順地區進行了試點工作。為進一步掌握和完善具體的調查方法,資試吹韃榱斕夾∽榘旃

以?996年10月再次組織部分專業調查人員,在開陽縣又進行了一次調查試點工作,為以后全省范圍調查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使每一位調查人員都能夠準確地掌握調查的內容和具體方法,使野外調查盡可能地達到所要求的預期效果,避免造成資金浪費,我們除了對全體調查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和試點工作外,還專門編印了《貴州省動物資源野外調查實用手冊(鳥、獸部分)》,發到每個調查隊員手中。該《手冊》作為進行培訓的主要教材之一,較為具體、詳細地闡明了調查內容、野外調查方法及要求,并著重介紹了調查對象、被調查動物種類、痕跡(足跡、糞便等)的識別等。力求使全省野外調查工作達到統一和規范化,以便于今后的內業整理和調查數據的統計。

為了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在加強組織領導的同時,還主要抓了配套資金的落實工作。按林業部的要求,此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所需經費,以地方自籌為主,國家給予適當補助,全部經費按國家和地方1:2的比例配套。為此,省林業廳專門主持召開了資源調查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組全體會議,并邀請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省財政廳的有關負責人參加,就調查經費的配套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并兩次向省財政提交專題報告,請求省財政能夠安排專項配套經費120萬元,其余配套經費將通過其它渠道籌集。省財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于1995年和1996年各撥款5萬元,用于支持調查工作的啟動。然后從1997年至1999年,每年撥款40萬元,三年共計120萬元,用于調查經費的配套。

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要求各地再撥出??钸M行經費配套是不可能的。但是,調查組下到各地、縣時,當地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提供人力、物力甚至于財力上的支持,這也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筆配套經費。經粗略計算,全省各級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所提供的各項幫助,總計支出在50萬元以上。幾年來,省林業廳還從每年收取的野生動物資源管理費中共計支出約15萬元,專門用于資源調查工作。

綜上所述,經多方努力,我省此次資源調查工作的配套資金已達195萬元以上,為全省資源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我省資源調查的常規樣帶外業調查工作從96年7月開始進行,至97年4月完成樣帶700條。97年5月至98年4月完成樣帶770條。98年12月全省1,744條常規樣帶調查全部完成。

三個專項調查,從98年底開始,至99年6月外業工作全部完成,同年8月完成調查報告的編寫工作。

第三章

爬行動物資源狀況

根據要求,我省需調查的爬行類動物為8種(見附表二)。而在常規樣帶調查過程中,實際記錄爬行動物7種,其中要求調查的為5種。但由于樣帶發現率均過于偏低,無法進行統計計算,因此決定采取專項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 3.1蛇目 SERPENTIFORMES

3.1.1 眼鏡蛇 Naja naja (Linnaeus) 俗名:扁頭風、吹風蛇 3.1.1.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1.2 分布

銅仁地區: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

黔西南州:興義市、興仁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

黔南州:都勻市、荔波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惠水縣;

黔東南州:天柱縣、錦屏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榕江縣、丹寨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15-1,630米。 3.1.1.3 數量

全省眼鏡蛇現有資源儲量為:72,489±11,567條。 3.1.1.4 生境

眼鏡蛇主要棲息在平原、山區及丘陵地帶,常見于灌木林、竹林、墳堆、稻田、溪溝、魚塘邊、黃麻地內及住宅附近。能上樹,但無纏繞能力,洞穴多在土質疏松的丘陵山坡及墳堆向陽處。

3.1.2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俗名:吹風蛇、氣扁蛇 3.1.2.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2.2 分布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望謨縣、冊亨縣、貞豐縣;

黔東南州:天柱縣、鎮遠縣、劍河縣、從江縣、榕江縣、施秉縣、黎平縣;

黔南州:荔波縣、三都縣、羅甸縣、惠水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81-1,650米。 3.1.2.3 數量

眼鏡王蛇現有資源儲量為:10,515±2,163條。 3.1.2.4 生境

眼鏡王蛇生活于平原至高山樹林及灌木林中,常到林緣及周圍農田、水溝等覓食和喝水。 3.1.3 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俗名:棋盤蛇、尖吻蝮 3.1.3.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3.2 分布

遵義市:遵義縣、綏陽縣、道真縣、仁懷縣、務川縣、正安縣、湄潭縣、鳳崗縣;

銅仁地區:江口縣、德江縣、沿河縣、松桃縣、印江縣、銅仁市、玉屏縣;

黔南州:雷山縣、貴定縣、龍里縣、羅甸縣、惠水縣、都勻市、荔波縣、三都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

畢節地區:黔西縣、金沙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平壩縣;

貴陽市:清鎮市、修文縣。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00-1,350米。 3.1.3.3 數量

五步蛇現有資源儲量為:21,870±645條。 3.1.3.4 生境

五步蛇多棲息在山區樹林及溪澗附近的巖洞或落葉下,雜草地、稻田、溝邊、路邊、茶山及玉米地亦有發現,有時還在住宅或廁所附近活動、或蟠居在柴草堆上。洞穴多在樹根旁邊,洞口直徑為5-10厘米,垂直縱深可達70厘米。 3.1.4 王錦蛇 Elaphe carinata (Guenther) 俗名:棱錦蛇、松花蛇 3.1.4.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4.2 分布

王錦蛇是我省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13-2,220米。 3.1.4.3 數量

王錦蛇現有資源儲量為:386,256±52,709條。 3.1.4.4 生境

王錦蛇?;顒釉诤舆?、水塘旁、玉米地及干河溝內,也偶見于樹上。 3.1.5 黑眉錦蛇 Elaphe taeniura Cope 俗名:菜花蛇、廣花蛇 3.1.5.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5.2 分布

黑眉錦蛇是我省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20-2,220米。 3.1.5.3 數量

黑眉錦蛇現有資源儲量為:824,563±99,878條。 3.1.5.4 生境

黑眉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等處,喜在住宅及其附近棲居,也常在稻田、玉米地、河邊及草叢中活動和覓食。

3.1.6 灰鼠蛇 Ptyas korros (Schlegel) 俗名:榕蛇、黃金條 3.1.6.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6.2 分布

遵義市:余慶縣、鳳崗縣、務川縣、綏陽縣、遵義縣 ;

銅仁地區:各縣(市)均有分布;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貞豐縣、冊亨縣、望謨縣、興仁縣

黔南州:各縣(市)均有分布,但以三都縣、荔波縣、都勻市、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和惠水縣等縣(市)較多;

黔東南州:各縣(市)均有分布;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15-1,630米。 3.1.6.3 數量

灰鼠蛇現有資源儲量為:963,524±51,610條 。 3.1.6.4 生境

生活于平原及山區丘陵地帶,尤其常見于河谷、農田、道邊、河邊的草坡、灌木林下。雨后喜在近水處活動。

3.1.7 滑鼠蛇 Ptyas mucosus (Linnaeus) 俗名:水律蛇

3.1.7.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7.2 分布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貞豐縣、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興仁縣;

黔南州:都勻市、荔波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三都縣、惠水縣、長順縣;

黔東南州:凱里市、丹寨縣、榕江縣、黎平縣、劍河縣、錦屏縣、天柱縣、三穗縣、施秉縣、鎮遠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松桃縣、玉屏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81-1,000米。 3.1.7.3 數量

滑鼠蛇現有資源儲量為:156,551±24,975條。 3.1.7.4 生境

生活于平原及山區丘陵地帶,從200多米的狹谷到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都可見到。白天常在近水的地方活動和覓食。 3.1.8 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俗名:烏風蛇、烏蛇 3.1.8.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8.2 分布

烏梢蛇在我省是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但遵義市、畢節地區、黔南州和銅仁地區數量相對較多。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00-1,600米。 3.1.8.3 數量

烏梢蛇現有資源儲量為:831,216±127,879條。 3.1.8.4 生境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常在農田附近及近水地方活動和覓食。

第四章

鳥類資源狀況

根據要求,我省需調查的爬行類動物為8種(見附表二)。而在常規樣帶調查過程中,實際記錄爬行動物7種,其中要求調查的為5種。但由于樣帶發現率均過于偏低,無法進行統計計算,因此決定采取專項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 3.1蛇目 SERPENTIFORMES

3.1.1 眼鏡蛇 Naja naja (Linnaeus) 俗名:扁頭風、吹風蛇 3.1.1.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1.2 分布

銅仁地區: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

黔西南州:興義市、興仁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

黔南州:都勻市、荔波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惠水縣;

黔東南州:天柱縣、錦屏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榕江縣、丹寨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15-1,630米。 3.1.1.3 數量

全省眼鏡蛇現有資源儲量為:72,489±11,567條。 3.1.1.4 生境

眼鏡蛇主要棲息在平原、山區及丘陵地帶,常見于灌木林、竹林、墳堆、稻田、溪溝、魚塘邊、黃麻地內及住宅附近。能上樹,但無纏繞能力,洞穴多在土質疏松的丘陵山坡及墳堆向陽處。

3.1.2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俗名:吹風蛇、氣扁蛇 3.1.2.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2.2 分布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望謨縣、冊亨縣、貞豐縣;

黔東南州:天柱縣、鎮遠縣、劍河縣、從江縣、榕江縣、施秉縣、黎平縣;

黔南州:荔波縣、三都縣、羅甸縣、惠水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81-1,650米。 3.1.2.3 數量

眼鏡王蛇現有資源儲量為:10,515±2,163條。 3.1.2.4 生境

眼鏡王蛇生活于平原至高山樹林及灌木林中,常到林緣及周圍農田、水溝等覓食和喝水。 3.1.3 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俗名:棋盤蛇、尖吻蝮 3.1.3.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3.2 分布

遵義市:遵義縣、綏陽縣、道真縣、仁懷縣、務川縣、正安縣、湄潭縣、鳳崗縣;

銅仁地區:江口縣、德江縣、沿河縣、松桃縣、印江縣、銅仁市、玉屏縣;

黔南州:雷山縣、貴定縣、龍里縣、羅甸縣、惠水縣、都勻市、荔波縣、三都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

畢節地區:黔西縣、金沙縣;

安順地區:安順市、平壩縣;

貴陽市:清鎮市、修文縣。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00-1,350米。 3.1.3.3 數量

五步蛇現有資源儲量為:21,870±645條。 3.1.3.4 生境

五步蛇多棲息在山區樹林及溪澗附近的巖洞或落葉下,雜草地、稻田、溝邊、路邊、茶山及玉米地亦有發現,有時還在住宅或廁所附近活動、或蟠居在柴草堆上。洞穴多在樹根旁邊,洞口直徑為5-10厘米,垂直縱深可達70厘米。 3.1.4 王錦蛇 Elaphe carinata (Guenther) 俗名:棱錦蛇、松花蛇 3.1.4.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4.2 分布

王錦蛇是我省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13-2,220米。 3.1.4.3 數量

王錦蛇現有資源儲量為:386,256±52,709條。 3.1.4.4 生境

王錦蛇?;顒釉诤舆?、水塘旁、玉米地及干河溝內,也偶見于樹上。 3.1.5 黑眉錦蛇 Elaphe taeniura Cope 俗名:菜花蛇、廣花蛇 3.1.5.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5.2 分布

黑眉錦蛇是我省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20-2,220米。 3.1.5.3 數量

黑眉錦蛇現有資源儲量為:824,563±99,878條。 3.1.5.4 生境

黑眉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等處,喜在住宅及其附近棲居,也常在稻田、玉米地、河邊及草叢中活動和覓食。

3.1.6 灰鼠蛇 Ptyas korros (Schlegel) 俗名:榕蛇、黃金條 3.1.6.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6.2 分布

遵義市:余慶縣、鳳崗縣、務川縣、綏陽縣、遵義縣 ;

銅仁地區:各縣(市)均有分布;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貞豐縣、冊亨縣、望謨縣、興仁縣

黔南州:各縣(市)均有分布,但以三都縣、荔波縣、都勻市、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和惠水縣等縣(市)較多;

黔東南州:各縣(市)均有分布;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15-1,630米。 3.1.6.3 數量

灰鼠蛇現有資源儲量為:963,524±51,610條 。 3.1.6.4 生境

生活于平原及山區丘陵地帶,尤其常見于河谷、農田、道邊、河邊的草坡、灌木林下。雨后喜在近水處活動。

3.1.7 滑鼠蛇 Ptyas mucosus (Linnaeus) 俗名:水律蛇

3.1.7.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7.2 分布

安順地區:安順市、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貞豐縣、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興仁縣;

黔南州:都勻市、荔波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三都縣、惠水縣、長順縣;

黔東南州:凱里市、丹寨縣、榕江縣、黎平縣、劍河縣、錦屏縣、天柱縣、三穗縣、施秉縣、鎮遠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松桃縣、玉屏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281-1,000米。 3.1.7.3 數量

滑鼠蛇現有資源儲量為:156,551±24,975條。 3.1.7.4 生境

生活于平原及山區丘陵地帶,從200多米的狹谷到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都可見到。白天常在近水的地方活動和覓食。 3.1.8 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俗名:烏風蛇、烏蛇 3.1.8.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1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1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3.1.8.2 分布

烏梢蛇在我省是分布范圍廣泛的蛇種之一,全省各縣(市)均有分布,但遵義市、畢節地區、黔南州和銅仁地區數量相對較多。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300-1,600米。 3.1.8.3 數量

烏梢蛇現有資源儲量為:831,216±127,879條。 3.1.8.4 生境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常在農田附近及近水地方活動和覓食。

第五章 獸類資源狀況

根據要求,我省需要進行調查的獸類為15種(見附表二)。在實際常規樣帶調查中,共記錄獸類24種(其中要求調查的種類為12種)。由于受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調查種類的樣帶發現率很低(見附表三),難以得出統計結果。因此,我們對貓科6種動物進行了專項調查。同時,我省在近幾年來還對靈長類4個種、豹貓和黑熊開展了專項調查,在此將調查結果一并列出。

5.1 靈長目 PRIMATES 5.1.1 獼猴 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 俗名:恒河猴、廣西猴、黃猴 5.1.1.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4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對野外種群進行調查,并抽樣對某些群體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4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野外調查記錄數據,采用小樣本估計的方法,對調查物種進行統計計算。 5.1.1.2 分布

貴州省的獼猴主要分布在較偏僻的巖山地帶以及懸崖陡峭的江河沿岸。省內較大的河流沿岸均有獼猴的分布,分布范圍涉及全省9個地區、67個縣(市)。具體為:

銅仁地區:沿河縣、德江縣、印江縣、思南縣、石阡縣、江口縣;

黔東南州:黃平縣、施秉縣、從江縣、黎平縣、錦屏縣、天柱縣、凱里市、榕江縣、劍河縣、臺江縣、雷山縣、丹寨縣;

黔南州:甕安縣、福泉市、龍里縣、貴定縣、都勻市、長順縣、惠水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三都縣、荔波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六枝特區、盤縣特區;

安順地區:平壩縣、關嶺縣、紫云縣;

畢節地區:金沙縣、織金縣、黔西縣、大方縣、畢節市、納雍縣、赫章縣、威寧縣;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道真縣、務川縣、桐梓縣、遵義縣、正安縣、余慶縣、仁懷縣、湄潭縣、綏陽縣;

貴陽市:開陽縣、修文縣、息烽縣、清鎮市。另外在貴陽市黔靈公園的黔靈山上亦有一群獼猴,已被馴化,可以與游人接近。 5.1.1.3 數量

貴州省獼猴種群數量為:7,895-9,286只。 5.1.1.4 生境

主要生活在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后的次生林中,多棲息于江河兩岸懸崖陡峭的密林和巖山疏林地帶。棲息環境中植被一般相對較好且人類活動非常少,為其生存提供了必要的食物來源和隱蔽場所。獼猴主要在樹上活動,也能在地面長時間活動和停留。 5.1.2 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 Milne-Edwards 俗名:紅面猴、短尾猴、青猴 5.1.2.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4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對野外種群進行調查,并抽樣對某些群體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4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野外調查記錄數據,采用小樣本估計的方法,對調查物種進行統計計算。 5.1.2.2 分布

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中,有7個分布有藏酋猴,即銅仁地區、黔東南州、黔南州、六盤水市、安順地區、畢節地區和遵義市。其中主要集中分布在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遵義市的赤水市,其它地方多為少量的零星分布。具體為:

銅仁地區:松桃縣、印江縣、江口縣;

黔東南州:雷山縣;

黔南州:甕安縣、貴定縣、福泉市、龍里縣、平塘縣、荔波縣、三都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盤縣特區;

安順地區:普定縣;

畢節地區:織金縣;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務川縣、正安縣、道真縣、桐梓縣;

貴陽市:修文縣、清鎮市。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400-1,900米以上。 5.1.2.3 數量

貴州省藏酋猴種群數量為:1,680-2,410只。 5.1.2.4 生境

棲息在高山密林中,主要生活在常綠闊葉、常綠落葉闊葉林和稀樹多巖以及懸崖峭壁等處,尤喜在山澗峽谷溪流附近活動和覓食。藏酋猴多在樹冠層活動,有時也下到地面活動和覓食。隨季節的不同,有明顯的垂直遷移現象。

5.1.3 黔金絲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 Thomas 俗名:灰金絲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 5.1.3.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4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對野外種群進行調查,并抽樣對某些群體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4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野外調查記錄數據,采用小樣本估計的方法,對調查物種進行統計計算。 5.1.3.2 分布

黔金絲猴為貴州省特有種,僅分布于銅仁地區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5.1.3.3 數量

貴州省黔金絲猴種群數量為:650-750只。 5.1.3.4 生境

黔金絲猴生活在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000-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而主要集中棲息地是海拔1,300-1,800米的常綠落葉闊葉林帶。棲息區內氣候多變,雨量充沛,河谷深切,地勢起伏較大,地表形態多變,巖性組合復雜。 5.1.4 黑葉猴 Presbytis francoisi Pousargues 俗名:烏猿、猿吊猴、巖貓、巖蛛猴、黑猴子 5.1.4.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4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對野外種群進行調查,并抽樣對某些群體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4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野外調查記錄數據,采用小樣本估計的方法,對調查物種進行統計計算。 5.1.4.2 分布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西南、北部和東北部,生活在紅水河上游、南盤江、北盤江和長江水系的烏江下游及其支流、芙蓉江流域、松坎河流域等河流沿岸有林的懸崖峭壁地帶。分布范圍涉及4個地、州、市的11個縣(市)。具體為:

銅仁地區:沿河縣;

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冊亨縣、貞豐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

遵義市: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縣、務川縣。 5.1.4.3 數量

貴州省黑葉猴種群數量為:946-1,094只。 5.1.4.4 生境

黑葉猴主要棲息在高山陡巖和切割很深的江、河、溪流兩岸的懸崖峭壁地帶?;顒訄鏊鶠槭規r山地,且具有天然巖洞,植被相對較好。尤其是人類難以涉足且覆蓋著由高大喬木形成的常綠闊葉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懸崖峭壁地帶,是黑葉猴的理想棲息地,這些地方為它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的食物來源和避難場所。

5.2 鱗甲目 PHOLIDOTA 5.2.1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俗名:鯪鯉、川山甲 5.2.1.1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1.1項常規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1.1項方法進行,即非固定樣帶寬度的數據處理方法。 5.2.1.2 分布

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 5.2.1.3 數量

貴州省穿山甲種群數量為:4,047±493只。 5.2.1.4 生境

穿山甲多生活在山地和丘陵地帶,主要棲息于次生的針葉林和稀疏的灌木叢中,常在土質疏松的地方掘洞覓食和穴居,但除在育幼期間有固定的洞穴外,通常是以尋找食物所挖掘的洞穴為住所。

5.3 食肉目 CARNIVORA 5.3.1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俗名:狗熊、老熊 5.3.1.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5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直接計數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5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直接記錄調查物種的種群數量。 5.3.1.2 分布

黑熊在貴州省分布于北部、東北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具體為: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

銅仁地區:江口縣、印江縣、松桃縣;

黔南州:荔波縣、三都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惠水縣、貴定縣、都勻市;

黔東南州: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榕江縣、從江縣、丹寨縣、麻江縣。 5.3.1.3 數量

貴州省黑熊種群數量為:360-464只。 5.3.1.4 生境

黑熊主要棲息在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中,落葉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也時有其活動蹤跡。窩一般建在山洞、樹洞、巖石下面。在貴州,黑熊冬季有進窩避寒的情況,但無冬眠現象。 5.3.2 豹貓 Felis bengalensis Kerr 俗名:野貓、貍貓 5.3.2.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6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6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5.3.2.2 分布

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貴州省豹貓有兩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地區;而華東亞種則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 5.3.2.3 數量

貴州省豹貓種群數量,通過1992年專項調查,結果為:全省總資源為92,077-124,289只,其中指名亞種為12,701-15,669只。

此次貓科動物專項調查的結果為:全省資源量18,004只左右,其中指名亞種2,842只左右。

據分析,此次專項調查結果與1992年專項調查結果差別較大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和人為捕殺,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二是由于此次專項調查與1992年專項調查在樣帶設置上存在差異;三是此次專項調查的時間是冬季,由于食物缺乏,豹貓的排便次數減少,但在進行換算時仍用1992年的換算系數,因此造成最終數據的偏差。 5.3.2.4 生境

豹貓適應性很強,山地森林、灌叢、草坡及農田等生境中均有棲息。其中,數量分布最多的地方是森林與荒坡交界、灌叢地帶;其次為村寨附近;再次為人工林中。主要棲于灌叢、濃密草坡、墓穴、石洞、樹洞甚至居民點附近廢棄倉庫內。 5.3.3叢林貓 Felis chaus Guldenstaedt 俗名:麻貓、貍貓 5.3.3.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2.6項專項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方)法與貿易情況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2.6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首先根據野外調查記錄計算各調查地區的資源量,再計算資源量與年均收購量的比值,最后得出全省資源總量。 5.3.3.2 分布

據《貴州獸類志》記載,叢林貓在我省僅分布于西南部地區的興義市。此次調查查明,該物種分布于貴州省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具體為:

畢節地區:納雍、織金;

六盤水市:六枝、水城;

黔西南州:興義、興仁、晴隆、普安。 5.3.3.3 數量

貴州省叢林貓種群數量為:1,507只左右。 5.3.3.4 生境

棲息于溪河兩岸和湖邊的灌木叢中,亦在山地的樹林或田野附近的灌叢中活動,有時出沒于村莊。筑巢于茂密的植被中,常利用獾、豪豬的廢洞,有時也營巢于蘆葦或灌木叢中。 5.3.4 金貓 Profelis temmincki Vigors et Horsfield 俗名:紅春豹、芝麻豹、原貓 5.3.4.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取第二章第2.3.2.7項專項調查進行,即生活小區生境評估法。對每一個面積不小于30平方千米的適生環境的分布面積、人為活動、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指標進行調查。數據處理采取第二章第2.4.2.7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上述五項指標的野外調查結果和棲息地總面積,最終計算出全省資源量。 5.3.4.2 分布

據《貴州獸類志》記載,分布于西南部地區的興義、安龍、冊亨等縣(市)。通過此次專項調查,確定其分布于貴州省南半部的三都、荔波、平塘、甕安、興義、冊亨以及北部的赤水、習水等縣(市)。 5.3.4.3 數量

貴州省金貓種群數量為:6片區共約123只左右。其中荔波三都片區約16只;甕安片區約19只;平塘片區約18只;赤習水片區約35只;冊亨望謨片區約25只;興義片區約10只。 5.3.4.4 生境

主要棲息于低矮的河谷地帶的森林或灌叢中。平時無固定巢穴,繁殖季節時多營巢于樹洞或其它動物遺棄的土洞中。

5.3.5 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 俗名:龜紋豹、烏云豹、荷葉豹 5.3.5.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取第二章第2.3.2.7項專項調查進行,即生活小區生境評估法。對每一個面積不小于30平方千米的適生環境的分布面積、人為活動、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指標進行調查。數據處理采取第二章第2.4.2.7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上述五項指標的野外調查結果和棲息地總面積,最終計算出全省資源量。 5.3.5.2 分布

據《貴州獸類志》記載,云豹在我省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區的沿河、德江、江口、印江、綏陽、修文、織金等縣。此次專項調查結果表明,其分布于貴州省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具體為: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桐梓縣、正安縣、綏陽縣、遵義縣、務川縣、鳳岡縣;

畢節地區:金沙縣;

銅仁地區:沿河縣、江口縣、印江縣、思南縣;

黔南州:都勻市、貴定縣、龍里縣、平塘縣、荔波縣、三都縣。 5.3.5.3 數量

貴州省云豹種群數量為:8片區共約85只左右。其中思南片區約3只;金沙片區約6只;荔波三都片區約4只;梵凈山片區約17只;婁山片區約25只;斗篷山片區約5 只;赤習水片區約21只;平塘片區約4只。 5.3.5.4 生境

棲息于中山或中低山的山地常綠林和灌木叢中以及溝谷地帶的次生林、灌叢和溝谷季雨林中,亦見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帶。 5.3.6 豹 Panthera pardus fusca Meyer 俗名:銅錢花、金錢豹、文豹 5.3.6.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取第二章第2.3.2.7項專項調查進行,即生活小區生境評估法。對每一個面積不小于30平方千米的適生環境的分布面積、人為活動、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指標進行調查。數據處理采取第二章第2.4.2.7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上述五項指標的野外調查結果和棲息地總面積,最終計算出全省資源量。 5.3.6.2 分布

據《貴州獸類志》記載,豹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東北部的江口、玉屏、石阡、沿河;北部及西北部的綏陽、開陽、金沙、織金、大方、威寧;南部及西南部地區的雷山、三都、獨山、安龍、興義、安順等縣(市)。此次專項調查確定其具體分布為:

銅仁地區:江口縣、印江縣、松桃縣、德江縣、石阡縣、沿河縣、思南縣;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桐梓縣、正安縣、鳳岡縣、綏陽縣、遵義縣、仁懷縣; 畢節地區:金沙縣; 黔東南州:雷山縣;

黔南州:都勻市、貴定縣、三都縣、荔波縣、惠水縣、平塘縣、甕安縣、福泉縣; 黔西南州:安龍縣、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 六盤水市:盤縣特區。 5.3.6.3 數量

貴州省豹種群數量為:15片區約121只左右。其中梵凈山片區約13只;荔波三都片區約4只;斗蓬山片區約7只;赤習水片區約25只;金沙片區約8只;甕安江界河片區約4只;朱家山片區約2只;安龍片區約2只;興義片區約2只;思南片區約3只;沿河片區約2只;普安片區約3只;石阡片區約7只;婁山片區約27只;雷公山片區約16只。 5.3.6.4 生境

豹的生活環境多種多樣,能高度適應各種類型的棲息環境。在貴州其主要棲息在山地和丘陵地帶的森林與灌木叢中,多在樹叢或有灌草叢所遮蓋的巖洞內隱蔽。 5.3.7 [華南]虎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Hilzheimer 俗名:老虎、扁擔花、大貓 5.3.7.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取第二章第2.3.2.7項專項調查進行,即生活小區生境評估法。對每一個面積不小于30平方千米的適生環境的分布面積、人為活動、生境類型、食物豐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隱蔽地質量等五個指標進行調查。數據處理采取第二章第2.4.2.7項數據處理方法進行,根據上述五項指標的野外調查結果和棲息地總面積,最終計算出全省資源量。 5.3.7.2 分布

虎在我省曾經廣泛分布于各縣(市),經此次調查確定,現僅分布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部遵義市的赤習水林區以及畢節地區的金沙縣與四川省交界處一帶。 5.3.7.3 數量

貴州省[華南]虎種群數量為:8-11只。其中梵凈山自然保護區2-3只;赤習水林區5-6只;金沙1-2只。 5.3.7.4 生境

主要棲息于山區密林中,亦見于山地、丘陵的灌木林和野草叢生地帶。無固定巢穴。 5.4 偶蹄目 ARTIODACTYLA 5.4.1 野豬 Sus scrofa chirodontus Heude 俗名:山豬 5.4.1.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1.1項常規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1.1項方法進行,即非固定樣帶寬度的數據處理方法。 5.4.1.2 分布

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 5.4.1.3 數量

貴州省野豬種群數量為:37,132±3,677只。 5.4.1.4 生境

野豬棲息在灌叢、闊葉林、針葉林、竹林或茅草叢中。冬、春季住在背風向陽干燥的地方,夏、秋季則住在背陰涼爽,周圍有水塘或小溪的地方。 5.4.2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俗名:香獐、獐子

5.4.2.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1.1項常規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1.1項方法進行,即非固定樣帶寬度的數據處理方法。 5.4.2.2 分布

貴州全省均有分布,但以北部的綏陽縣、道真縣、正安縣、織金縣和南部的長順縣、惠水縣、貴定縣數量較多。其它縣(市)多為零星分布。 5.4.2.3 數量

貴州省林麝種群數量為:1,619±286只。 5.4.2.4 生境

林麝是一種山地林棲動物,生活在多巖石的山地或丘陵地帶。常在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活動。在貴州主要棲息于多巖石的山地灌木叢林中。喜在山頂或山腰的巖洞和較密的草叢中隱蔽休息。冬季常遷到陽坡較溫暖的地方生活,晴天常伏臥在陽光照射的巖石上曬太陽;夏季則移至陰坡較陰涼干燥的地方隱蔽。

5.4.3 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 Boddaert 俗名:角麂、牛麂、大黃麂 5.4.3.1 調查及數據處理方法

野外調查采用第二章第2.3.1.1項常規調查方法進行,即樣帶法。數據處理采用第二章第2.4.1.1項方法進行,即非固定樣帶寬度的數據處理方法。 5.4.3.2 分布

據《貴州獸類志》記載,赤麂主要分布于貴州省的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區,如:惠水、長順、貴定、三都、荔波、獨山、威寧、興義等縣(市)。此次調查還在東南部地區的施秉、臺江、鎮遠、三穗、劍河、岑鞏、錦屏、雷山、丹寨、黎平、榕江;東北部地區的印江、沿河;西部及西南部地區的盤縣、貞豐、望謨等縣(市)有記錄。 5.4.3.3 數量

貴州省赤麂種群數量為:37,031±3,046只。 5.4.3.4 生境

赤麂主要生活在山地和丘陵地區。?;顒釉陂熑~林、次生的針葉林或較稀疏的灌叢草坡地帶,亦常到林緣和耕作區游蕩。

第六章 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狀況

6.1獵場建設及狩獵狀況 6.1.1 狩獵場建設狀況

貴州省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任何狩獵場。 6.1.2 主要狩獵動物狩獵情況

貴州省的主要狩獵動物為野兔、雉雞、豹貓以及部分偶蹄類動物。由于近幾年個人擁有獵槍受到嚴格的限制,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狩獵活動并不經常發生,而多為當地老百姓或出于民族生活習慣,或是在農閑季節的一種消遣和取得部分動物性食物以及零用錢的手段。

6.2 野生動物加工及貿易狀況 6.2.1 加工業

目前貴州省野生動物加工業不發達,主要以出售動物活體為主,雖有部分蛇類產品加工,但多為各養殖場零星進行加工自制蛇酒類產品,不成規模,且產品檔次不高。原貴州省外貿部門還加工、出口豹貓皮產品,但因為受國際貿易公約的限制,現已處于停止狀態。另外,梅花鹿產品的加工在我省剛剛興起,主要是進行保健酒類和肉類制品的加工,由于尚處于試驗發展階段,因此規模很小,產量不高。 6.2.2 國內貿易

貴州省野生動物國內貿易的對象主要是各種蛇類活體,全年數量約在300噸左右。其它還有少量的果子貍和梅花鹿產品。 6.2.3 國際貿易

貴州省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是豹貓皮(商品名為南貍子皮)。貴州省是我國豹貓皮的主要產區之一,由于皮張的花紋美麗,質量上乘,受到廣大外商的喜愛,是國際毛皮市場上的暢銷商品。90年代以前,我省豹貓皮年出口量大都在10,000張左右,最多的一年達到60,000張(1989年)。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國際貿易公約的限制,該項貿易活動已全部停止。

6.3 野生動物馴養業

6.3.1 飼養場、救護中心、動物園建設現狀

貴州省現有各類野生動物養殖場146家,其中以養蛇為主的有140家,養梅花鹿為主的有5家,養鴕鳥的有1 家。全省蛇類養殖場基本上為個體經營形式,規模很小,基礎設施建設不甚完善,技術水平有限。梅花鹿和鴕鳥養殖場則多屬集體經營形式,資金投入較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人員技術水平較高,但由于受到新產品加工方法及市場銷路的影響,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貴州省目前有動物園4家,但由于受經濟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動物園規模都不大,所飼養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都不多,基礎設施多年不能更新和發展。因為經濟效益不好,還造成了部分人才的流失。

貴州省現建有3家動物救護中心。其中“貴州省珍貴動物救護中心”是由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的,設在省會貴陽市,屬省林業廳管理;其余2家由省林業廳批準,分別設在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沿河麻陽河黑葉猴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另外,在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還建有一個試驗場,主要對黔金絲猴進行救護和馴養繁殖試驗。

“貴州省珍貴動物救護中心”占地30多公頃,投資約400萬元人民幣,建有綜合大樓一棟,蛇園一座,百鳥園一座,靈長類飼養籠舍二棟,以及其它配套設施。該“中心”除進行正常的動物救護工作外,還主要開展了針對中小學生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為目的的科普教育工作,以開辦夏令營等多種形式,在中小學生中普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知識。 6.3.2 飼養動物狀況 貴州省的大部分野生動物養殖場是以養殖蛇類為主,所養殖的蛇類主要有:黑眉錦蛇、王錦蛇、烏梢蛇、灰鼠蛇、滑鼠蛇(水律蛇)、五步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同時部分養殖場還飼養了果子貍。其它的養殖種類有:梅花鹿、駝鳥、藍孔雀以及畫眉、紅嘴相思鳥等小型觀賞鳥類。動物園和救護中心飼養的動物種類主要有:獼猴、藏酋猴、黑葉猴、黔金絲猴、東北虎、華南虎、非洲獅、豹、黑熊、棕熊、狼、大熊貓、梅花鹿、馬鹿、駱駝、紅腹錦雞、白腹錦雞、藍孔雀以及一些小型觀賞鳥類。

第七章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

7.1管理體制及機構建設 7.1.1 管理體制

貴州省野生動物管理主要分為兩個部份:陸生野生動物屬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水生野生動物屬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另外,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歸屬于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7.1.2 管理機構

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管理機構為全省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

我省于1991年經省編制委員會批準,在省林業廳設立了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負責對全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管理。為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在1996年機構改革中,省林業廳又專門設立了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處,負責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自然保護區的行政管理工作。

由于受到編制和經費的限制,除省林業廳設立了上述專門管理機構外,我省地區以下林業局大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工作都劃歸林政管理部門負責。 7.1.3 隊伍建設

由于基層大都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因此,除省林業廳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處及管理站有11名專門管理人員外,基層管理人員大都為兼職人員,包括各級林政管理人員、鄉鎮林業站和木材檢查站以及各級林業公安機構人員。

7.2 法制建設 7.2.1 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我省分別發布了《貴州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992年7月12日)、《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辦法》(1992年11月7日)和《貴州省實施〈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細則》(1993年6月23日)。 7.2.2 執法狀況

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使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由于管理機構的不健全,加之大部分管理人員缺乏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專業知識,給我省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工作造成一定的難度。同時,機構內部人員的不斷調整,也使執法的連續性受到影響。

7.3 保護區建設

1978年貴州省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目前已建成各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5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地、市級自然保護區6個,縣級自然保護區40個。保護區總面積達3,208.72平方千米,占全省森林面積的5.91%,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82%。 7.3.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貴州省目前有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

1.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處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占地41,900公頃,以黔金絲猴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典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2.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處黔南州的荔波縣,占地21,185公頃,以典型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3.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習水縣,占地48,666公頃,以典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4.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威寧縣,占地9,600公頃,以黑頸鶴等珍稀鳥類及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5.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赤水市,占地16,700公頃,以桫欏群落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7.3.2 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貴州省目前有省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個。

麻陽河黑葉猴省級自然保護區:于199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銅仁地區沿河縣,占地4,120公頃,以黑葉猴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7.3.3 地、市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貴州省目前有地、市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6個。

1.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交界處,占地47,600公頃,以禿杉為主的珍稀動植物及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2.龍頭大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貞豐、安龍、興仁三縣交界處,占地4,000公頃,以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3.仙鶴坪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安龍縣,占地3,050公頃,以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4.坡崗喀斯特植被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興義、安龍兩縣交界處,占地5,030公頃,以喀斯特森林植被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5.清水河風景林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興義、興仁兩縣交界處,占地2,556公頃,以風景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6.野鐘黑葉猴自然保護區:于1987年經六盤水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六盤水市的水城特區,占地4,600公頃,以黑葉猴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7.3.4 縣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貴州省目前有縣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40個。

1.寬闊水自然保護區:于1993年經綏陽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綏陽縣,占地2,000公頃,以亞熱帶常綠原生林及珍稀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2.柏箐自然保護區:于1986年經桐梓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桐梓縣,占地2,600公頃,以珙桐、方竹原生林等珍稀動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3.大沙河銀杉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道真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道真縣,占地11,930公頃,以黑葉猴、銀杉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4.螺絲殼水源林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經都勻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南州的都勻市,占地4,500公頃,以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5.青巖油杉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貴陽市的花溪區,占地80公頃,以青巖油杉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6.妥打白冠長尾雉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威寧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威寧縣,占地4,270公頃,以白冠長尾雉及生態環境和珍稀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7.大開田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麻江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麻江縣,占地760公頃,以野生動植物和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8.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石阡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銅仁地區的石阡縣,占地15,037公頃,以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9.上塘水源林自然保護區:于1984年經黃平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黃平縣,占地4,613公頃,以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10.冷水河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金沙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金沙縣,占地2,830公頃,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珍稀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11.朱家山自然保護區:于1995年經甕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南州的甕安縣,占地2,510公頃,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12.赤水原生林自然保護區:于1990年經赤水縣(現赤水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遵義市的赤水市,占地28,000公頃,以中亞熱帶常綠原生林及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13.四野屯自然保護區:于1999年經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銅仁地區的思南縣,占地2,860公頃,以珍貴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14.雙江自然保護區:于1990年經冊亨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冊亨縣占地5,400公頃,以最北緣的南亞熱帶溝谷季雨林及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

15.玉舍老林溝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水城特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六盤水市的水城特區,占地170公頃,以光葉珙桐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16.斗蓬山自然保護區:于1998年經貴定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南州的貴定縣,占地2,438公頃,以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17,石石一把傘恒河猴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50公頃,以恒河猴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18.布嶺箐珍稀樹種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2公頃,以鵝掌楸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19.沙子塘天然闊葉林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8公頃,以風景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0.風火磚水庫涵養林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75公頃,以水源涵養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1.舊屋脊天然闊葉林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5公頃,以天然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2.汪家河水土流失治理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10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3.五個坡水土流失治理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450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4.關索嶺自然生態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050公頃,以天然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25.油沙地灌木森林植被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75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6.蓮花山十里杜鵑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38公頃,以杜鵑林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27.下廠河水土流失治理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100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28.魯溝珍稀樹種資源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412公頃,以銀杏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29.牛角山常綠闊葉林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25公頃,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30.幸福水庫水土治理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563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31.仙人洞天然闊葉林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137公頃,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32.水箐水土流失治理保護區:于1997年經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占地325公頃,以天然林為主要保護對象。

33.弄相山自然保護區:于1986年經黎平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占地677公頃,以天然林及野生珍稀瀕危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

34.鵝掌楸自然保護區:于1988年經劍河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劍河縣,占地500公頃,以鵝掌楸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35.九龍山—百里杜鵑保護區:于1992年經大方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大方縣,占地1,151公頃,以杜鵑及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36.大方福建柏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經大方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大方縣,占地56公頃,以福建柏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37.金沙福建柏自然保護區:于1999年經金沙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金沙縣,占地100公頃,以福建柏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38.威寧黃杉保護區:由威寧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畢節地區的威寧縣,占地5.8公頃,以黃杉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39.施秉佛頂山森林自然保護區:于1994年經施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施秉縣,占地213.3公頃,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40.月亮山、太陽山自然保護區:于1999年經從江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地處黔東南州的從江縣,占地5,000公頃,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注:標有*號者,為目前尚由環境保護部門管理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7.4 禁獵區建設

貴州省除在《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辦法》中明確規定,在城鎮、工礦區、自然保護區、軍事禁區、旅游區、風景區和水庫周圍禁止行獵外,沒有劃定其它禁獵區。另外,我省規定每年的三月至十月為禁獵期。

7.5 宣傳教育

《貴州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辦法》規定,每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三十一日為我省愛鳥周;每年十月為我省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

每年的“愛鳥周”和“宣傳月”,全省各地各級林業部門都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向社會各界廣泛進行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家園的宣傳,目前人們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自覺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我省充分發揮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這一群眾團體的優勢,廣泛接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使我省保護野生動物的觸角深入到全省各界各部門中去,擴大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影響面,調動了社會各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積極性。

我省還利用自然保護區和珍貴動物救護中心等設施,在全省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夏令營活動,使他們從小就董得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帶動他們的家人也一起來參與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行動。這一活動已受到學校和家長的觀注和歡迎。

7.6 科學研究(林業部門)

我省林業部門近幾年來,在原國家林業部和省財政、省科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多項有關野生動物的科研工作。在1986—1989年,由李明晶、黃叔喬等,完成了貴州省靈長類動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1992—1993年,由朱驚毅、羅楊等,完成了貴州省豹貓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由江亞猛、胡興平等,完成了貴州省黑熊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省林業廳還組織了對全省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考察,其中鳥、獸資源方面的調查工作大都為林業系統的科技人員完成;1995—1997年,由朱驚毅等,完成了貴州省濕地資源調查研究工作;目前,由羅楊主持的黑葉猴產地馴化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尚待有關部門驗收;另外,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承擔并完成了黔金絲猴人工馴養繁殖研究工作。

第八章

野生動物棲息地狀況評價

8.1主要生境類型及面積

貴州省野生動物生境類型主要有: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等)、園地、牧草地、水域、耕地以及宜林無林地等。

全省林地面積為63,815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6.3%。其中有林地為44,212平方千米,占林地面積的69.2%;灌木林地為13,273平方千米,占林地面積的20.8%;疏林地為2,130平方千米,占林地面積的3.4%;未成林造林地為4,237平方千米,占林地面積的6.6%。

有林地主要為天然林和人工林兩種類型。在全省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為27,832平方千米,占有林地面積的63.0%;人工林面積為16,380平方千米,占有林地面積的37.0%。

全省共有園地面積為598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0.34%。其中林業苗圃地面積為17.5平方千米,占全省園地面積的2.93%。

貴州省牧草地主要分布在省的西北部及中部的部分地區,面積為4066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3.09%。

全省有水域面積1,845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05%,主要由河流、湖泊和水庫構成。

貴州全省共有耕地18,446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0.5%。其中,水田面積為7,673平方千米,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1.6%;旱地面積為10,772平方千米,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8.4%。 宜林無林地主要由荒山荒坡、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灌叢地和半石山組成。貴州全省共有宜林無林地16,09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13%。

8.2 棲息地質量評價

作為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林地,在我省國土面積中所占的比例仍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尤其是天然林中原生林所占比例很小,大都為次生林。而且由于受到過度采伐和人為破壞,天然林的面積還在逐年下降,若不盡快加以控制,勢必會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形成極大的威脅,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另外,在我省還存在比例不小的宜林無林地,它們對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形成人為的分割,嚴重影響了野生動物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8.3 提高棲息地質量措施

目前,天然林保護工程已在我省全面展開,這不僅對水土流失的治理產生積極的效益,而且也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有著深遠的意義。在今后,應不斷加大天然林保護工作的力度,全面禁止對天然林的砍伐,同時,對大部分宜林無林地應盡量使其恢復為天然林,以更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九章

野生動物資源現狀評價

9.1影響資源動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省野生動物資源動態變化的主要因素為:人類生產、生活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干擾和對棲息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人們對野生動物無序的獵殺。另外,農藥的大量使用,也對某些野生動物生存產生極大的影響。

9.2 資源現狀分析評價

貴州省現有陸生野生動物715種,分別為:獸類138種,占全國獸類總數的27.7%;鳥類417種,占全國鳥類總數的33.5%;爬行類100種,占全國爬行類總數的25.6%;兩棲類60種,占全國兩棲類總數的21.4%。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72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3種(種類)。

從目前來看,我省野生動物資源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除個別種類外,沒有發生大的波動。特別是靈長類和大部分水禽,由于管理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自然保護區的大量建立,使它們的棲息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但也應看到,除保護區以外,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已使很多種類的分布區產生較明顯的退縮,種群密度正在減小,個別種類已從原來的常見種逐步變成了稀有種。同樣由于棲息環境的破壞,生境不斷被割裂和縮小,使食肉類大型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影響,種群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下,隨時都有滅絕的可能。

9.3 存在問題

由于在此次資源調查工作以前,我省科技工作者雖然對全省野生動物的種類、分布和區系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但對資源狀況的調查僅限于個別種類,而對全省野生動物的資源狀況缺乏一個全面的了解,加之此次動物普查在調查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除幾項專項調查的可信度較高外,利用常規樣帶調查所得到的結果存在比較大的偏差,而且有很多種類由于樣帶發現率很低,無法對其資源量進行統計計算。因此,對我省現有野生動物資源狀況的評價具有相當的難度。

9.4 解決措施

對于上述問題解決,根據我省地處南方山區省份的實際情況,唯有在今后加強對各種類的專項調查工作,使調查結果能夠更準確的反映現實資源狀況。

第十章 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狀況分析

10.1資源利用評價

貴州省目前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蛇類和部分觀賞鳥種類上。豹貓資源的利用曾是我省外貿企業的一項外匯收入來源,但近幾年由于受到國際貿易公約的出口限制,已處于停頓狀態。其它利用對象還有駝鳥、梅花鹿以及藍孔雀等,這些種類都非我省本地資源,而是從其它省份引進后,在我省進行飼養、繁殖和利用。對于其它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大都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下,多為老百姓自發的或習慣性的狩獵行為。 10.2 存在問題與建議

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我省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尚處在一種初級的利用層次上,即資源的直接輸出,而缺乏較深層次的加工利用。這樣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高。

雖然我省對蛇類、觀賞鳥類以及其它一些種類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制定了年度限額,但由于對資源現狀的掌握不是很準確,因此,限額的按規定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不能達到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

我省許多少數民族,特別是苗族,都有狩獵的習慣。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中參與狩獵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由此造成一些雉類和草食性獸類數量的減少,分布區日漸狹窄。同時間接影響到食肉動物的生存和發展,因為缺少食物,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也在不斷的下降。

建議野生動物行政管理部門在對資源狀況進行準確掌握的基礎上,對可利用資源作出明確界定并制定利用限額,嚴格控制對野外資源的利用,大力提倡人工馴養繁殖,努力減輕對野外種群的壓力。

各野生動物利用單位應加大對產品開發的投入,走產品深加工的路子,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增加企業的經濟收入。

進一步規范狩獵活動,加強對狩獵人員的管理,嚴格控制狩獵種類和數量,明確劃分狩獵區和禁獵區,在滿足人們狩獵需要的同時,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第十一章

保護管理現狀分析

11.1現狀評價

我省自1991年成立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以來,隨著機構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的不斷擴大,全省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有了明顯的改善和加強。目前,除省林業廳設有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處及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專門機構外,部分地、縣林業局也相繼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配置了專門的管理人員,以加強本地區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同時,各級管理部門加大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特別針對非法獵捕、販賣和運輸野生動物及其產品進行了專項治理工作,有效遏制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案件的發生。

近幾年,我省還加大了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力度,各級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在近五年內已由24個增加到現在的52個,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加。自然保護區的不斷增加,使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得到擴大,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11.2 存在問題

雖然我省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在近幾年內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首先,由于除省林業廳和少部分地、縣設有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外,我省大多數地、縣都沒有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而是依靠林政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其次,管理經費嚴重缺乏,除靠每年收取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來維持工作的開展外,各級地方財政對此項工作的投入非常有限。再者,雖然各地各級林業部門大都指定有專門管理野生動物資源的人員,但由于機構不穩定,造成人員變動較大,而且這些基層管理人員大都缺乏野生動物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

另外,我省近幾年來雖然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自然保護區面積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82%,這種狀況對我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顯然不適應的。

上述幾方面因素,極大制約了全省各地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執法和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我省目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11.3 強化保護管理措施

針對上述主要問題,首先,各地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以提高各級領導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意識,爭取到當地政府更多的支持,使管理機構的建設得到加強,并加大對此項工作的財政投入。同時,結合天然林保護工作的開展,大力發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適應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需要。其次,應加強管理隊伍的自身建設,加大對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使野生動物保護各項法律法規得以正確執行,各項管理措施得以更好的落實。

第十二章

野生動物資源監測方案

12.1監測樣地與單位監測點選擇 12.1.1 選擇原則

根據監測對象的分布情況,結合我省實際,選擇監測對象種類和數量較為集中的地區,建立監測樣地和單位監測點。為便于監測工作的開展和監測數據的收集,監測樣地將主要建立在現有自然保護區及其周圍地區。監測樣地的數量不少于資源調查樣地數量的10%。單位監測點則選擇具有代表性地區的鄉鎮林業站、木材檢查站、自然保護區等機構,對社會經濟狀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和貿易情況進行長期監測。 12.1.2 監測樣地與單位監測點分布

為便于工作的開展和監測數據的收集,我省監測樣地主要建立在梵凈山、茂蘭、習水、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河麻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雷公山、妥打等地、縣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圍地區。單位監測點主要建立在我省資源量較大、經營利用相對較多的銅仁、遵義、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等地、州、市。(附圖)

12.2 監測對象

監測對象與《技術規程》要求的一致。(見附表一)

12.3 監測方法

根據不同的監測對象,分別采取與常規調查或專項調查相同的調查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對種群動態進行監測。對單位監測點的監測,采取問卷調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12.4 監測時間

監測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之間進行,但對于越冬種類(如鶴形目、雁形目種類)則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3月之間進行。

12.5 保障措施 12.5.1 組織保障

為保證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我省將在省林業廳設立省級野生動物資源監測站,負責全省監測數據的收集、匯總及上報工作。在設立監測樣地的自然保護區和設立單位監測點的地、州、市建立監測點,負責具體監測工作,收集監測基礎資料和數據,并及時上報省級野生動物監測站。 12.5.2 資金保障

監測工作所需經費,仍堅持各地自籌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原則,地方財政投入與國家補助的比例不小于2∶1。但由于貴州省屬于西部經濟不發達省份,因此,希望能夠得到國家財政更多的幫助和支持,以緩解條件艱苦、工作量大與資金不足的矛盾。 12.6 對監測體系建立的建議

應及早落實資金,將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起來,盡快開展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監測工作。監測所需經費可參照資源調查采取的形式,主要部分由各省自籌,國家財政給予一定補助。但由于各省財政狀況差異較大,資金籌措的難易程度不盡相同,因此,建議國家林業局匯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性文件,以便于各省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貴州年鑒編輯部.貴州年鑒.貴州:貴州年鑒社,1998

貴州動物志編委會.貴州脊椎動物分布名錄.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

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中國植被編委會.中國植被.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伍律等.貴州爬行類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吳至康等.貴州鳥類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羅蓉等.貴州獸類志.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

李明晶等.貴州野生動物資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朱驚毅等.貴州濕地.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貴州森林編委會.貴州森林.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黃威廉等.貴州植被.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地理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貴州省計劃委員會等.貴州國土資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貴州省情》編委會.貴州省情.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趙正階.中國鳥類手冊.上卷.非雀形目.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貴州植物志編委會.貴州植物志(1~9卷).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1990

貴州省林業廳等.梵凈山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周政賢等.茂蘭喀斯特森林科學考察集.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貴州省林業廳等.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集.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貴州草??茖W考察報告》編輯委員會.貴州草??茖W考察報告.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貴州省環保局.赤水市桫欏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

第二篇:中國西北地區野生動物旅游資源開發調查

調查地點:調查時間:被調查人職業:

1.您是否了解野生動物旅游及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A.完全不了解;B.了解一些;C.很了解;D.不了解,但很有興趣;

2.你是否參加過一些與動物旅游相關的活動?(例如觀鳥、參觀野生

動物保護區,與野生動物合影等)

A.從未參加過;B.參加過一些相關活動;C.經常參加該類活動;

D.對此類活動十分熱衷;

3.您身邊是否有舉辦過與野生動物相關的旅游活動?

A.無,從未聽說;B.有,但很少;C.有,比較多,但是影響不太;

D.有,比較多影響較大;

4.您所居住的區域周邊是否有固定野生動物旅游項目?

A.無,從未聽說;B.有,但很少;C.有,比較多,但是影響不太;

D.有,比較多影響較大;

5.您覺得目前我國野生動物旅游資源開發程度如何?您是否滿意?

A.欠缺開發;B.開發程度較大,但仍有很大空間;

C.開發程度較大,但不太令人滿意;D.開發程度加大,令人滿意;

6.你覺得我國野生動物旅游資源的開發前景如何?

A.發展空間很小;B.有一定發展空間;C.有較大的開發價值;

D.前景廣闊可以帶來巨大經濟、文化效應;

7.如果我國大力發展野生動物旅游產業,你是否支持?是否會積極參

與其中?

A.沒意義,不支持;B.沒有太大意義,但支持;

C.有意義支持,但不會積極參加;D.很有意義支持,會積極參加;

8.您對我國野生動物旅游產業的發展有什么看法和意見?

感謝您的參與與對本調查的支持,多有打擾,在此向您致以我們的歉意,祝

您工作順利,心想事成,非常感謝!

第三篇:對我市野生藥材資源的調研報告

中藥材資源是中藥科研、中藥材生產和中成藥生產的前提和保障,沒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中藥研究和中藥生產都將成為無米之炊,因此對野生藥材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是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一項新職能,為盡快適應監管職能歸并的需要,弄清**市野生藥材資源的情況,更好地開展對野生藥材資源的監督管理,我

局派專人深入到轄區內各縣、各林業局和農場開展調查工作,通過一年來的工作,對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將工作中的認識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地域遼闊,地跨小興安嶺山脈及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不但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育(野生動植物藥材儲藏量豐富),而且有利于野生藥材資源的人工培育,孕育了種類繁多、獨具特色的野生中藥材。**市下轄蘿北、綏濱兩縣,轄區內有林場五個,農場七個,野生藥材資源主要分布于蘿北縣、鶴北林業局及**市林業局。

目前,我市野生藥材資源的品種及分布狀況為

(一)蘿北縣所屬野生藥用植物有291種,隸屬于77個科211個屬,藥用真菌8種,其中8種被列入國家保護品種,五味子、刺五加、龍膽、防風、柴胡、黃芪、黃芩、人參被列為**省地道藥材。人工培育基地三個(萬壽菊、沙參、水飛薊),已建成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2個(五味子、刺五加),該縣擬建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面積281930.6公頃,品種9個。

(二)鶴北林業局、**市林業局轄區內,有藥用植物200多種,其中全國重點普查藥材60余種,占全省重點普查藥材1/6,有些是著名的地道藥材,如黃芪、黃菠蘿等,其中國家級及省級保護野生藥材7種。鶴北林業局蘊藏量較大的藥用植物有刺五加、紅花鹿蹄草、輪葉沙參、烏頭、鹿藥等。**市林業局以刺五加、北五味、穿地龍、蒼術、桔梗、黃芪、黨參為主,其中以刺五加野生面積最大,黃芪野生數量較少。**林業局轄區內,建有培育基地4個,其中北龍膽6000畝、五味子1330畝等以成局部規?;芾?。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和中藥材種植有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情況與“有效監管及規范化、科學化、長足發展”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市縣相比及與gap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其中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一)人們藥用資源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薄弱。長期以來,由于人們意識不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認為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往往是先破壞后保護,這也是致使有經濟價值的藥用資源短缺,有的甚至瀕臨滅絕原因之一。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設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資源分布。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開發資源,人類可以解決糧食、能源、藥物等問題,滿足人類物質文明需求,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但如果過分地開發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毀滅物種,人類將永遠失去該資源。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導致生態環境失衡,使野生動植物的分布區發生重大改變,原來連續的分布區域已被分隔成孤立的島嶼化,從而威脅到藥用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

(二)野生藥材資源亂采、濫挖現象嚴重。 人們保護野生藥材資源的思想意識淡漠,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野生藥材進行掠奪式開采; 在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了長遠的生態社會效益,對用途廣泛、經濟價值較高的藥材,在市場高額利潤刺激下過度采挖(盜獵),嚴重破壞了資源再生性,致使一些品種出現衰退甚至瀕臨滅絕。

(三)對野生藥材種植的認識不足,科技投入低。如果說gsp傾向于商業,gmp傾向于工業,那么gap則傾向于家業,如果以資金投入和風險大小以及科技會計師來比較,則gap應高于gmp、gsp。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把中藥材種植想象成種莊稼一樣簡單,熟不知,農作物的種植是經過了人類長期的實踐和科學工作者辛勤的實驗,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因地制宜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種植。正是由于人們認識上的不足和膚淺,才出現了跟風熱,盲目樂觀,最后導致經濟上的大損失,就是取得成功的大規模種殖戶對這種現象也不能幸免。

作為科技會計師很高的的一個行業,缺乏一套比較成熟的不斷放大的實驗過程,其方根表現在以下兩面:(1)沒有進行有效地實驗及驗證,探索適合當地引種的切實可行的sop。(2)品種引種缺乏目的地,**市天麻引種就是一例,天麻原生長地在南方,在北方引種違反了道地性原則,而種植戶并沒有摸索出適合當地的sop,就盲目地投資引種,結果連成本也沒有最后收回。面全國只有**才有的野生品種穿地龍,才更有人工育方的價值

。

(四)基礎薄弱,缺少資金投入。要做好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首先應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對本區野生藥材資源的分布面積蓄藏量應該有所了解。蘿北縣撥??钇刚埣涯舅勾髮W藥學院的教授,對太平溝野生藥材資源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而**市其他地區就沒有做好這項工作。如果談到對野生藥材資源的進一步保護、監督,則更加力不從心,安全監管

科相對于其他科室人員少,單槍匹馬去到地域廣大偏遠蕪蠻的山區林地監督檢查有些不現實,同時也缺少執業所需的必要工具、經費和人員。

(五)熟悉藥材種植技術的人員比較匱乏,缺乏對藥材種實行有效的業務管理、指導和服務機構。要達到gap要求,種植基地必須規范運作,如產地生態環境、種質和繁殖材料、栽培與養殖管理、采收與初加工、包裝、運輸與儲藏、質量管理、人員和設備、文件管理等都要符合規范要求。

(六)各管理部門工作不夠協調。野生動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門是農業部和林業局,中藥材生產經營和使用主管部門有國家發改委、國家藥品與食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等多個部門。由于保護管理部門與生產經營部門的相互不協調,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息交流,沒有形成保護管理與經營使用的統一機制,從而造成了國家頒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在實施中難以貫徹執行。

三、措施與對策

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為中藥現代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加強對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推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是適應我國加入wto的需要,是推進我國中藥現代化的需要,也是推進**醫藥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更新觀念,加強保護中藥資源的宣傳 。目前,“藥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仍然困擾著許多人,極大地影響著藥材生產和中藥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因此,要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宣傳保護中藥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以及破壞資源的嚴重后果,強調保護野 生藥用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強中藥資源保護管理的法制建設。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中藥資源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執行中藥資源保護任務的組織機構,培養一支較高水平的中藥資源保護和研究的科技隊伍,是搞好中藥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可靠保證。進一步強化對《**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的宣傳力度,逐步完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的地方法規和實施細則,并付諸實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障中藥資源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保護中藥材資源,走可持續利用發展之路。保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資源,使之形成良好循環,走可持續利用之路。根據當地的野生藥材蘊藏量每年有計劃地采收,應注意保留適當幼苗,做到有采有養、采養輪換,保證藥材資源消長平衡;注重藥材生產基地的培育和野生藥材品種的保護,建立完善的野生藥材自然保護區;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政府部門應制定資源保護利用,完善各種資源保護體系。

(四)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協調發展。中藥資源保護的目的在于合理開發利用,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把中藥資源保護與中藥材生產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對目前市場需求量大,資源較少或由于大采挖造成資源破壞的,建議有關部門進行野生藥材的引種和人工栽培,改野生為家種。按照gap的要求,制定相應野生藥材的sop,使野生藥材有最大持續產量指標。

(五)加強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充實中藥資源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技術水平,在保護、管理以及科研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并且國家已出臺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我市野生藥材豐富,在這方面很有發展前途,所以更應該培養一支懂得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專業法的人才隊伍,使**的野生藥材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開發利用。

(六)做好組織協調,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與負責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和人工繁育的各部門多溝通,形成并建立保護管理與經營使用的統一機制,使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得已順利實施;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做到資源互補。

(七)建立健全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機構。建立完善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機構,形成垂直化的管理,有利于各地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情況的采集。

(八)加強執法力度,建立完善的野生藥材保護區。嚴格準照《**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相關法律規定,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從法律的高度使人們對野生藥材保護和利用有更清醒的認識。根據藥材的分布,圈定保護區,完善保護區各項組織制度,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從根源上做到對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

第四篇: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執行情況調研報告

《xx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由xx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于20xx年6月24日通過,自20xx年8月1日起頒布施行?!稐l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后,xx局圍繞貫徹執行《條例》,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宣傳及監督檢查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實際問題。

一、《條例》貫徹實施情況

(一)深入學習和宣傳《條例》?!稐l例》的重新頒布實施,進一步明確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職責,對于加強野生藥材管理,有效遏制私捕、亂采破壞野生藥材行為,從而促進野生藥材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抓好《條例》貫徹實施,xx局高度重視,在《條例》頒布實施前,研究制定了宣傳貫徹《條例》方案,組織全局人員認真學習《條例》,了解和掌握《條例》出臺的背景、目的及意義,深入解讀職能,認清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夯實了做好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的思想基礎。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20xx年7月30日,xx局舉行了“xx市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站”的掛牌慶典活動,xx市五大班子和相關部門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掛牌儀式,活動中,在局辦公樓前懸掛加強野生藥材保護管理內容的宣傳條幅,邀請了老年秧歌隊,在臨街設立彩虹門和宣傳臺,現場播放《條例》全文,該局執法人員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單,接受群眾的咨詢,新聞單位對此次活動做了全程報道。xx局還送法上門,組織執法人員,深入到xx市山特產品大市場,現場宣傳及講解《條例》,并為每個地產藥材經營業戶送去《條例》掛圖。同時,該局以“9.15”全省食品藥品質量活動日、農業科普大集為契機,向城鄉群眾宣傳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在全市營造了依法保護野生藥材資源的氛圍,為開展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認真抓好“三證”發放。為了深入貫徹《條例》,xx局從規范野生藥材采收、經營和運輸行為入手,認真做好“三證”發放工作。該局在政務公開欄內對辦理“三證”所需條件及提交材料,申請過程及辦理程序等內容作了公示,為辦證人員提供了方便,也保證了三證發放工作的公開、透明。截至目前,共為市內五家地產藥材經營企業及一家藥品生產企業發放了《野生藥材收購許可證》,在企業運輸地產藥材過程中,及時開具野生藥材運輸證明,為這些企業放手經營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開展野生藥材保護物種勘察。按照全省野生藥材保護物種勘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要求,xx局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制定了xx市野生藥材保護物種勘察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方法步驟、組織領導和責任分工。爭取資金2萬元,主動協調相關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十人的勘察小組。為保證勘察工作取得實際效果,特意邀請了省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學專家王震月教授到xx對勘察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并帶領學員赴野外進行實地勘察指導。在xx局牽頭組織下,勘察工作于8月26日正式全面啟動,于9月27日完成了xx市行政區域內四個林場施業區內的野生藥材保護物種勘察。在工作中,勘察人員認真執行勘察工作標準,嚴格工作流程,共選擇樣地16個,樣方80個,采集到黃檗、升麻、柴胡、蒼術、等省級保護野生藥材保護物種21個,采集其他野生藥材物種14個,制作標本26個,為下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查處破壞野生藥材行為。在野生藥材采收期,xx局積極與林業、公安部門配合,加強對非法采集、收購野生藥材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在市林業公安部門的配合下,共同開展了查處五味子“搶青”的專項行動,查獲非法收購的五味子2200公斤,抓獲非法采收五味子不法分子9人,并通過電視臺進行了公開曝光,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

二、《條例》貫徹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野生藥材收購許可證》的發放條件不明確?!稐l例》中規定了辦理《野生藥材收購許可證》的前提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具有經營中藥材的營業執照”“具備與收購野生藥材相適應的倉儲和晾曬條件”,這兩個規定有些籠統,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實施細責,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難度。

(二)監管難度大。由于野生藥材大多分布在邊遠地區,受監管力量和車輛等條件制約,對違法行為不能夠及時查處,監管難度比較大。

(三)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從事野生藥材管理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知識方面還有欠缺,還不能完全適應實際工作需要,業務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隨著《條例》實施的逐步深入,在工作中可能還會暴露出其他的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發現、總結并妥善加以解決。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把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納入重要日程。監管部門要把加強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給予極端重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規劃,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加大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確保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能夠深入持久,健康有序地開展,造福子孫后代。

(二)進一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者要增強責任意和憂患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逐條領會《條例》的內容,真正學深、學透,運用自如。同時要加強政治素質建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堅持執政為民,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加強工作的協調配合。抓好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監管部門要加強與森工工、農墾、公安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及聯合協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抓好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工作。

(四)把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工作與“兩網”建設相結合。要把野生藥材保護管理工作納入到藥品監督執法網絡體系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兩網”的優勢,充分整合調動現有的藥品監督、農村藥品協管員的力量,建立起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體系。

第五篇:關于大興安嶺地區野生藥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于大興安嶺地區野生藥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大興安嶺局

祝承凱

一、大興安嶺地區野生藥材資源自然狀況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祖國北部邊陲,東接小興安嶺,西鄰呼倫貝爾盟,南瀕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南北長約385公里,東西寬約335公里,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境內河水流域達710平方公里,有可利用的天然草場400萬畝,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相對濕度65-72%,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溫度低、溫差大,而且8個類型的土壤(斑壤石質土、灰色針葉林土、暗棕壤土、白漿土、黑土、淋溶黑鈣土、草甸及沼澤土)潛在肥力大,有良好的野生藥材生長環境。大興安嶺地區的地帶性植被為東西伯利亞寒溫帶針葉林向南延伸的部分,在我國植被區劃上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即“寒溫帶針葉林區域”。但其南部延伸到溫帶草原區域,形成山地森林植被,因此,生物組成較一般寒溫帶針葉林區域的組成復雜、豐富并具獨特性。大興安嶺地區的野生藥材是“北藥”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份,并具有種群面積大,自然蓄積豐富等特點,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素有“綠色寶庫”之美譽。區內野生動物390余種,植物資源966種。天然藥材種類豐富,且大部分適合人工種植。境內約有野生藥材59科111種(植物類藥材44科86種,動物類藥材15科2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有梅花鹿和麝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有馬鹿、黑熊、棕熊、林蛙、人參、甘草、黃檗等7種,國家三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有刺五加、五味子、防風、龍膽草、黃芩、遠志等6種,省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有桔梗、知母、柴胡、興安杜鵑、黃芪、紅景天、蒼術等7種。

二、野生藥材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情況

大興安嶺地區的道地藥材有些品種是供應全國及出口創匯的重要品種,如植物中的野刺枚、越桔、興安杜鵑等蘊藏量大、利用價值高,但卻年復一年自行消長,利用率低,有待合理開發。有些品種如龍膽草、防風、甘草、柴胡、黃芪等,由于長年過度采挖,導致資源緊缺,亟待搶救和恢復資源優勢。

為深入貫徹《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振興我區中藥事業,在對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的前題下,合理開發利用轄區內的藥材資源,我們對全區的野生藥材資源蘊藏情況和種植情況進行了普查。

我區大宗野生藥材資源蘊藏情況 (單位:噸)

近年來,林區野生藥材一路走俏,價格穩中有升。從目前林業戰略轉移,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大力發展藥材種植,可以緩解人們藥用需求和保健需求對環境的壓力,起到保護環境和野生藥材永續利用的目的,增加林區藥材后備的儲量。為此,我們積極鼓勵野生藥材的種養殖。目前,我區野生藥材的種養殖基地主要有2處,全區種植中藥材17992畝,養鹿12226頭,養蜂8000箱。種植的品種主要有黃芪、黃芩、防風、柴胡、五味子、甘草、龍膽草、板蘭根、黨參、桔梗等。加格達奇林業局白樺種植示范基地是全區最規范的北藥種植示范基地;韓家園林業局按照GAP標準規劃采取林藥兼種的方式,建設了3000畝北五味子種植示范園。呼瑪、塔河縣的北藥種植也初具規模,其它縣區局仍處于實驗階段。白樺種植示范基地自2003年批準實施以來,一直按照研究內容及試驗方法進行研究和實踐,除了試種防風、柴胡等項目外,還試種板蘭根,在氣溫零下40攝氏度、北緯5 0度條件下,已越冬兩年生長成功,結束了板蘭根在寒帶不能越冬的歷史?,F已完成了5000畝種植面積。其中:防風1500畝、柴胡1500畝、黃芩1000畝、黃芪500畝、板蘭根500畝。部分品種已摸索并總結出了適合我區高質高產的種植技術。

三、養殖基地現狀

(1)氣候條件獨特,自然環境優良。大興安嶺有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冷涼型的氣候條件最適宜鹿的生長,而且長茸季節早晚溫差大,氣候涼爽,生長在這里的鹿健康不易得病,身大體胖。鹿茸支頭大、嘴頭飽滿、藥用成份極高。

(2)地域廣闊,食物資源豐富。大興安嶺土質肥沃、水草豐盛,具有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雖然大興安嶺區域內可采林木資源減少,但可牧資源豐富,多為草甸類,草質好、無污染。據統計我區可牧草原面積約400萬畝,平均畝產鮮草1101斤,可利用鮮草81O斤。每年干草量約24億斤,加之我區每年剩余的豆桿、豆莢皮約有7億斤,可供155萬頭鹿一年的食用。新林、韓局的鹿養殖在我區發展最快,鹿養殖頭數名列全區前二位。蜂養殖業主要分布在加林局和加區。個別

縣區局也開展了兔、熊、貂、狐、蝎、飛龍、林蛙、原麝、腹蛇、柞蠶等藥用動物養殖,但規模還都很小。

養殖基地完全按照“三個結合”即真山真水的結合、圈養與放養的結合、人工飼料的結合;“兩個統一”即自然與科技的統

一、效益與觀賞的統一;“一個宗旨”即一流產品、一流效益?;赝耆珜嵭形C化管理,電腦操控,電子檔案,實行了科學化人工養殖。

四、存在的問題

(一)起步較晚,規模尚小

大興安嶺的野生藥材種養殖業和國內其他地區相比,起步晚數量少,沒有形成規?;?、產業化、專業化生產。

(二)科技含量較低,競爭能力較差

鹿產品加工技術簡單、粗糙,技術含量缺乏,高科技產品少,影響養殖規模的發展。

(三)服務能力不足,影響鹿業迅速發展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良種提供、技術咨詢、器械藥品、跟蹤服務、產品營銷等社會服務體系,遠不能滿足養殖戶的需求。

五、保護發展對策

(一)搞好規劃,循序經營,總體推進

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全區野生藥材的開發利用和種養殖業進行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循序建設,科學經營,良性循環發展,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擴大規模,向產業化發展邁進。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順應市場發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各部門協調管理,重點項目聯合推進,為基層和個體經營業戶做好服務,為其排憂解難。

(三)依托科技,增加投入,做好技術服務,提高整體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技術,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校企聯合,進行技術研究,產品研發,難題攻關等,為野生藥材種養殖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迅速同國際接軌

產品標準是鑒定、監察行業(企業)產品質量的標志,產品質量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標準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獲勝,要堅決反對“先發展后規范”的錯誤理念。

(五)聯合作戰,共創品牌,打造興安戰艦

成立各級野生藥材保護和利用協會,宏觀組織協調、解決業內現存問題,負責科技攻關、品種改良、項目研發、總體規劃等,統一進退,共創興安品牌,避免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競爭格局。

野生藥材資源作為森林資源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人類生存發展休戚相關,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只要科學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現有藥材資源,實行家種、野生并重,創立基地、建立品牌,定能為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發展以及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央企旗下上市公司清單下一篇:醫師定期考核試題中醫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