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

2023-03-03

第一篇: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

論推廣普通話與方言生存的關系

摘 要

方言作為民間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民眾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地理移民遷移和文化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地區廣播傳媒的興起,方言的傳播與發展跟傳媒緊密聯系。其實早在中國電臺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藝節目的出現,發展到至今,方言節目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方言節目在所有電視欄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話節目仍是目前廣播電視媒體中絕對的主流和大數。

在推普的大時局下,人們努力尋找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本文通過對廣東方言(以粵語與潮汕話為例)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對社會的雙面影響,以及方言節目興起的原因,所產生的背景,傳媒傳播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和對方言存在發展的作用等進行梳理,特別通過比較研究,文獻分析等方法研究傳媒,推普與方言之間的微妙關系,探討出方言現在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為人們敲醒警鐘。

關鍵詞:傳媒;方言節目;推普;方言保護;平衡點

目 錄

一.引 言 .............................................................. 2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 3

2.1何為方言 ...................................................................................................................... 3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 4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 6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 8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 8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 9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 9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 9 3.2.3 主持個性化 .................................................................................................... 10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 10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 10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 11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 11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 12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 14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 14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 14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 14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 15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 16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 16 5.4傳媒限用方言 ............................................................................................................ 18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 19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 20 結語: ................................................................. 22 參考文獻 ............................................................... 23 致謝 ................................................................... 24

一.引 言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及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差異明顯,由于地域地理、歷史的差異、移民的遷徙、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原因,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方言。而方言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地域的發展及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猶如自然界中,物種的多樣性維持了生態平衡;方言的多樣性也維持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及傳承,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個性差異。目前我國方言根據語言特點可分為七大方言種類,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各方言之間相互

影響,相互滲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

為了加強民族的團結,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方便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我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長期的推普造成了方言生存空間的萎縮、方言逐漸弱化的局面。任何書面或媒體的語言表達都要用普通話,而地區人們平常的口頭語言以地區方言為主,這就使得方言與普通話的摩擦越來越大。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形成一個相互牽制的關系。

近幾年來,方言在傳媒領域發/迅猛,在大眾傳媒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各種方言節目層出不窮,而且類型多元化。但與此同時,國家對傳媒的用語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要求傳媒節目嚴格使用普通話。如2000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作出了明確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的批準。①2005年國家政府先后發布了《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以及《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不僅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話,不準模仿港臺腔,外語及方言,也要求電視劇不得使用方言,這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傳媒領域加強普通話的推廣工作。2011年12月份廣東政府出臺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中第十一條對傳媒使用方言傳播的方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規范。這些無一不表明了方言與普通話在傳媒領域中互相排擠的局面,同時也顯示了國家政府推普與地區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

本課題以廣東政府公布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為引子,進一步挖掘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以及二者和媒體傳播的關系,探討出方言當前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并尋找出國家推普與保護地方方言的平衡點,如何在推普的時局下,實現方言與普通話的雙贏局面。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2.1何為方言

“方言”這一術語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但漢語的‘方言’不是一個以嚴格的結構語言特征為內容的語言學概念, 而是一個以可追溯的文化淵源為內涵的歷史文化學或

人文地理語言學概念。[1]對它的認識正確與否,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對于下列一系列問題及現象的探討。在現代方言學中的“方言”(dialect)一詞,據說源自于古希臘語,意為一個地方居民的話。據英國語言學家R•哈特曼和F•斯托克合編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2]對dialect一詞的解釋,認為它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區、時間或社會的變體,這些變體無論在發音、語法和詞匯上與標準話都有不同。”這個定義不僅代表西方語言學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也與中國學者對方言的定義的看法大體相近,但中國學者更注重于地域變體這一方面。他們認為,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并服從于民族共同語。方言有與共同語大體相一致的語音、詞匯系統和語法結構,彼此又有一定的差別。在本質上,他們認為方言與地域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挖掘方言與地域的關系。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在提及方言的歷史源頭時,我們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戰國前,周王室的一百余個分封諸國多在北方。戰國時期,唯有楚國屬南方。在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更換頻繁,但語言上還是用北方漢語作為通用語言。北魏鮮卑政權廢鮮卑語,說燕語就是個典型例子。隨后民族融合不斷加速,形成了漢語的大小諸方言。到先秦兩漢時期,共同語已經出現,但各地方言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吳楚越方言。到了漢末三國,閩方言又逐漸形成。直至隋唐,逐漸形成的各方言區都相對獨立了。在明清,各地發展繼續發展,形成了現代漢語的八大方言和北方話的五大次方言。

方言之所以能在我國源遠流長地繼承下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方言對于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和地域分支。它能自然地表達各種文化的地域特色,它的更替興衰,更直接地體現了地域文明的發展演變。

其次,方言也是語言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反映著所屬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年代和思維方式。維持著他們自身的地區情感和歸宿感,使之比其他的精神紐帶,更持久更強. 再者,從文化遺產角度看,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范圍進行了闡釋,它包括五項,首先強調指出的就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作為語言組成部分的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成分。

最重要的是,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保留著一個民族的記憶,保留著一種語言的歷

史資料.但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 它更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 是反映民風、民情和民俗的一面鏡子, 是總體文明的土壤。方言中的大量諺語、成語和俗語、歌謠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點不可缺少的素材。方言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基礎, 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 具有相當高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方言我們可以發現民風、民俗和許多古代文化的信息, 方言中存留著古代語言的化石, 刻下了語言和方言間接觸的印跡, 對古音的構擬以及古文化的考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它的語言學價值自不必說, 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理論依據, 它對于語言發展史的意義重大也是為學術界所公認的。 方言的存在同時又提供了文學作品多樣性的前提。文學作品要反映某地的民俗和生活習慣, 尤其是要使用當地的一些方言土語和口語詞匯, 要使用有本土特色、有別于它地的具有個性化的方言。胡適先生曾說“從文學的廣義著想, 我們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⑨作家選用方言進行創作, 是出于展示地域文化的自覺選擇, 因為方言能全方位地折射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更深地反映歷史文化底層, 使作品有更加濃厚的地域文化意蘊。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 多方言才能多視角, 多文化才能多色彩, 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激勵和競爭, 就是我們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方言背后, 蘊含著這種文化多樣性的精髓。

既然方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也必定是重大的。 從經濟角度來說,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方言的使用在經濟意義上可以視為一種取得經濟效益的商品。在通過利用方言打廣告,做宣傳的過程中把方言包裝起來,使其能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種促進作用。但是,過分的方言使用會導致在買賣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不同而造成貿易壁壘,從而影響經濟交流。

從政治角度來說,文化語言的統一,有利于官方政策的有效傳達和實施,維護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方言的發展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面對我國眾多的方言,國家要做到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就必須從政治上保證方言具有足夠的傳承空間。對于多數使用方言的國民,更需要在決策中考慮國民的感受。

從文化角度來說,方言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豐富人們的生活,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中,方言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們的歸宿感。當然,我們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從消極方面來說,在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中,人們很容易得方言情結。認為自己的地方語言高于其他一切語言,抵制新語言的流入。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廣東方言,指廣東境內漢民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在全國漢語七大方言中廣東就占有3種,分為粵語、客語和閩語(等三大類。其中粵方言是廣東的代表性方言。[4]對此,我們將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例來簡述地方方言的概況。

粵語,也稱廣東話,當地人稱為白話?;浾Z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廣東作為改革的前沿,經濟發展迅速,在全國城市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國內的發達地區,各地人們來到廣東尋找工作機會等,并都以學習粵語為豪。因此長久以來,廣東的當地人亦以會講粵語為榮和自豪,粵語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交際語。然而,這也不能充分說明粵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粵語做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得出結論。

首先,粵語的歷史悠久,其由來能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后,南??の沮w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粵)和平雜處,互相通婚,與南越語混合,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越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到近代,粵語已發展到更為鼎盛的時期。

其次,粵語屬于方言的一種,具有語言學價值?;浾Z保持大量的古漢語,與吳越語言有許多相近之處,成為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

再者,粵語具有音調音節比較豐富,特殊詞語多,吸收外來語成分多,結構特殊,語法顛倒,喜用民間俚語等特點?;浾Z聲調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浾Z常用詞語有很多,例如:佢(他、她)無、冇(沒有) 俾(給) 睇(看) 咗(了) 揾(找) 著(穿) 攞(拿) 企(站) 嗰(那) 咪(不要) 點(怎樣)等等。在日常用語中,更突顯不同,如:謝謝!-唔該!多謝嗮! 對不起/不好意思 -對唔住/唔好意思。因此,許多粵語歌,粵語電視劇,粵劇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現在新生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他的歌取材于廣州民俗,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這么多的粵語特色,讓多少人在茶余飯后得到了樂趣,讓多少人從中得到共鳴,讓多少人為粵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了一生的力量!

最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廣東開啟了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走在對外開放的前沿,率先迎來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粵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值得慶幸的是,粵語并沒有因此而中斷發展的道路,而是被熱愛本土文化的人們視為

驕傲,也使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紛紛學習粵語,以說粵語為榮?;浾Z也因此成為了廣東的代表性方言。

說完粵語,我們再把目光投到潮汕話中。

潮汕話也稱潮汕方言,潮州話,潮語,是廣東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近2000萬人。潮汕方言屬于閩南語系,其鼻祖是漢唐時期的中原漢語,由于潮汕方言從古代漢語分化出來的年代較早,分化出來以后其發展、形成又較為緩慢,所以保存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與詞匯。

潮汕話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從語言角度反映了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狀況,是研究史書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話保留著古漢語的八聲讀法,八個音調分別為陰平、陰上、陽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讀法如“兮、粉、訓、忽、云、混、份、佛”。另外,有很多古代詞匯也沉積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掃墓曰“過紙”。再如“物”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單獨用來做動詞了,但在潮汕話中卻仍舊存在這種用法。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潮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繼承和發揚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許多潮汕民俗文化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諺語、歇后語、民間故事等等都是以潮汕方言為載體而存在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其中潮劇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潮汕人中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潮汕方言俗語、民謠在民間流傳,使用極廣,潮汕人以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地反映生活現實,不少俗語、民謠淺顯易懂又深有寓意,不僅高度地概括了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達群眾的愛憎褒貶,為人所喜聞樂誦。如“相借問” ,意為打招呼。例:“出門著個人相借問(出門在外碰上熟人要打招呼)。”其他還有諸如“相叫好”(互相和好),浮雞母皮(起雞皮疙瘩)等生動形象的俗語,包羅萬象,有濃濃的潮汕氣息。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在于它作為潮汕人民之間感情的一種維系,是潮汕人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增進鄉人彼此聯絡與團結的有力工具。潮汕人在外一聽到潮汕話,就會想起潮汕話中“膠己人”這一詞,更有俚語說道:“膠己人,打死無相干。”有這樣的傳聞:過去如果在外地遇到潮汕劫匪.只要用潮汕話說一聲“膠己人”就可以立即得到釋放。而且只要有一個潮汕人受到欺負,其他潮汕人馬上就會出手相助,不管原本是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

同時,潮汕方言是潮商文化最外在的體現,如果不能講潮汕話。在許多潮汕人眼里都很難被當成是“自己人”。潮汕方言這一種獨特的語言,緊密地將潮汕地區的人聯系

在一起,也顯示除了其文化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團結,潮汕人能做到彼此之間互相照應,一家有難大家幫。潮商講究誠信,與外界打下良好關系。當同鄉人有困難的時候.其他的潮商便會義無反顧地出手相助。共同語言的親切感,使潮商之間和潮商企業內部的關系網絡更易于建立起來。這種“非團結無以求生存,非互助無以謀發展”的團結互助的觀念.也使得潮商內部的關系網絡的鞏固和穩定得到了保證:相互扶持,共同應對風險,使得潮商之間及內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我國方言節目由來已久,有著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群眾基礎。據中國新聞傳媒學評論,方言出現在近代大眾媒體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基督教會創辦的宗教性刊物《圣書新報》,這個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寫,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方言雜志之一。方言節目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其廣大的市場需求,更承載著媒介自身的文化和深深的社會烙印。

就其文化成因分析,方言節目崛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1)方言節目自身的獨特魅力。自1956年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普通話節目則一直占據著媒體的主流。但是,措辭過于精致,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普通話節目對于大眾來說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方言是某一地域民俗、習慣、文化和傳統的積淀,方言節目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自然吸納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元素。當方言運用于影視劇和欄目中時,豐富的文化因子滲透其中,并且為節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其風趣幽默,生動傳神的詞匯讓方言節目更有獨特的韻味。因此,方言節目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從市場需求和群眾基礎上看,它比普通話節目更具有優勢。

(2)后現代文化基因的影響。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倡導多元、開化的后現代文化幾乎占據了主導文化?;镜墓沧R是后現代文化有以下特點:顛覆傳統、注重享樂、追求“短暫的快樂”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普通話節目逐漸遠離了傳媒的中心,而各地的方言節目則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形象生動、富有原生態幽默、擁有強烈的地域意識的方言節目更能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新鮮的元素。

(3)商業社會中對高收視率的追求。在普通話節目越發盛行的現狀下,面對著越來

越小的生存空間,地方媒體想要與之競爭,只得走差異化道路。而方言節目最大的優勢在于能貼近群眾的生活,廣泛地表現出地方的生活特色。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廣播電臺里就有使用各地方言來播送節目的。共和國建國初期,也有不少的方言播音節目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在都市類報紙、電影及娛樂類電視節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方言的參與。進入新世紀以來,方言類廣播電視節目在地市級電臺、電視臺有勃興的趨勢,甚至出現了用方言播報新聞的廣播電視節目。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有著形成已久的方言環境,不同方言節目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也就造成了方言節目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問題的現狀。如一些方言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盲目跟風模仿,庸俗化嚴重;又有些為了制造笑點,出現一些低俗的畫面和粗鄙的方言等等。由此觀之,如何發展健康良好的方言節目已成為如今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方言節目是地方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的一種突破口,又是對受眾的一種迎合。這些因素促進了方言節目的繁榮。無論是從愉悅“他者”的角度還是提升“自我”文化形象的角度,方言欄目的自我身份意識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方言電視節目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也是對受眾需求的滿足,我們需要對方言節目的數和量的把握一個合適的度,以開放的心態、發展的目光、平和的態度對待這一節目形式。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如今方言節目層出不窮,方言欄目劇,方言新聞,方言頻道,方言動畫等形式多種多樣的方言節目具有很強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顯。這些方言節目一般都是由非專業訓練過的當地民眾參演,故事情節取自真人真事,這些家長里短的情節能夠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更具有吸引力。其內容貼近現實,又不失輕松,觀眾覺得有看頭,過后也能引發一定的思考。如廣東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和廣州臺的《廣州人家之開心廿四味》等的方言情景劇在本地市場上受到極大的歡迎。但同時,由于方言節目的市井性過強,節目內容的質量并不高,有些節目也偏向于低俗化。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以新聞為例,眾所周知,國家類的新聞節目一般都是以宣

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為主旨,嚴肅的政治內容占據了新聞主導,這些過于單調的內容遠離平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易受到他們的喜愛。因此,方言節目在內容方面就顯得更有優勢,因為方言節目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百貌,人生百態和日常生活,從平民百姓的愛好點往編排新聞內容,把老百姓最關心的柴米油鹽變成電視屏幕上關注的重要領域。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了方言新聞的一個弊端就是對大民生的關注缺失,對宏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的考量,對公眾媒介素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聞媒介所肩負的教育大眾的功能因此減弱了。

3.2.3 主持個性化

主持個性化。主持可以說是一個節目的主宰,是節目的“代言人”,在一個節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節目的主持不僅是要方言熟絡,而且需要面容富有親切感和個人特色。在節目中,從頭到尾他們的言語占了節目的大部分,或陳述事件,或進行相關評論,圖像已經成為語言的附庸,而觀眾更愿意的也是聽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語。就像湖南臺的節目《天天向上》,主持風格極為放松,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不同地區的觀眾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的味道,并且同時也將湘文化傳播到了全國舞臺。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方言的新聞節目在播報新聞時,并不是僅僅單調空洞地敘述事件,而更多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訴觀眾事件的來龍去脈,主持人通過提問題目、巧設懸念、賣關子等方式,進一步吊起觀眾胃口;然后通過趣味十足的電視畫面、聲音解說和現場采訪或情景模擬一步一步告訴觀眾,使觀眾對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對新聞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方言新聞節目《拉呱》就是“新聞故事化”的典型。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作為文化交流、革新和創新的源泉,文化多樣性對人類的必要性就像生態多樣性對自然的意義一樣重要”① 從這點上說,地方方言文化則積極地推動了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而傳媒對此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方言是地方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號。使用方言的群體,往往借助其語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群體的親近情感,增強群體的內聚力。當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方言也是一種文化自衛的語言屏障。”②在方言節目里,觀眾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地方的地方文化。例如上

文提及的方言節目《外來媳婦本地郎》中就展示了大量的廣州西關文化,讓廣大觀眾能欣賞到這種地方文化和粵語的魅力。

方言節目也讓人們重新確認了方言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性,喚起人們保護方言的意識。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方言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中受到普通話強勢語言文化的壓力,面臨衰退和消失的尷尬局面,傳統藝術的生存危機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文化焦慮。而方言節目讓各個地方的人們對自己的方言認同的同時,慢慢認識到方言傳承的重要性,人們開始思考在如今強勢普通話節目主流的包圍下,如何保持自身方言的特色和生存狀況,開始對瀕危的方言展開拯救行動。各地區對本地方言文化進行反思和保護,在方言節目的推動下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方言節目也讓方言文化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方言中,有許多富有極其豐富的感情色彩的詞匯,像“嗲”“盞鬼”等,既富有活力,別的詞匯又無法體現出其中代表的豐富內涵。方言的文學越多,國語的文學就越有取材的數據,越有充實的內容和活潑的生命??梢娖胀ㄔ捙c方言其實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們應在推廣普通話時,不能進行去方言化,因為方言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而且它在某些時候是不可替代的。

方言節目還令政府加強和完善對方言的調整。在2000 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明文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但方言節目仍大量涌現并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后,國家也默許了這些節目的存在。當方言文化發展到一個適宜的時機時,政府會調整對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進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會文化上的地位。如有必要,政府還可以給予方言保護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和資金支持。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從根本上,語言,作為日常人們最為重要、迅捷的交際工具,在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全國各地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頻繁,推廣普通話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此,各級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門都在大

力推行普通話,“推普”是政府的提倡推廣與廣大群眾的迫切需求相結合的產物。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社會人口大流動,民族共同語成了全社會需求,社會對普及普通話日益迫切。

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層次發生了變化。多元化的交際圈也已形成。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屬于不同的交際圈,而同一個人也可能介入各個不同的交際圈。由于標準語的獨特地位,普通話成了身份的標志。人們也必然要有對標準語的追求。

另外,推廣普通話能維護祖國統

一、促進社會和諧,消除一定的各地文化隔閡,提高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是改革開放的需要。

再次,香港、澳門回歸,港澳同胞母語標準化意識不斷加強;海外華人社會以語言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唯一維系物的民族意識不斷加強;海峽兩岸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人們看到了臺灣推行“國語”的成功。所有這些,對于大陸同胞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

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層次的大眾傳媒的大量出現,造成了對能夠適應該項工作的人員需求的矛盾。由于大眾傳媒工作人員的語文素質下降,因此,讀錯字、不懂字、發音不標準的情況大量出現,濫用方言的現象也愈演愈烈。這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社會各界對此也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強烈要求有關部門關注語文生活問題。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自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普通話標準之后就一直大力推廣普通話,雖然期間“推普”計劃幾經挫折(如文革等客觀原因),但80年后“推普”工作再次提到議事日程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等都明確規定推廣普通話,然而國家陸續公布的“推普”政策法規卻不可避免的引起社會爭議,如2004年《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譯制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第二條: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立即停播,妥善處理;2005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第一條: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

通話;2009年《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電視劇使用方言的通知》第二條:各省級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電視劇完成片的審查,投入制作的電視劇一般情況應以普通話為主。對電視劇中不該使用、大量使用、失度使用方言的情況要嚴格把關,及時糾正,不糾正者不得播出。特別是2011年12月1日通過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其中第十一條明確傳媒限制使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話的規定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特別是廣東地區。諸如以下言論:

“方言系一個地方最原始嘅味道,少咗佢,就等于少咗我地嘅靈魂,我地唔系抗拒普通話,只系抗拒唔俾我地講方言嘅權利”。(粵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既方言,每種方言都系一種文化,你厄殺緊既唔止系一種方言,連最基本既人權都無,國語憑咩系度以權獨大,開口埋口都話要統一,講粵語系咪犯左法先”。(粵語)

“世世代代講嘅粵語突然被當成“走鬼”噉趕,唔批準就唔畀出嚟。” (粵語) “廣東話是領南文化的精髓,我們有權捍衛自己的文化,自己方言都要申報的,系唔系好滑稽呢?我們有我們文化,請尊重我們的文化。” (粵語) http://pengpeng.hitvs.cn/bbs/BBSTopicRead-zhengyi-390296-1.htm “我們撐粵語并不是因為粵語有多優越,有多正宗,而是因為它是我們廣東人的母語,而且是一種有鮮明特色和古老傳統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權利說我們的母語??傊?,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說明推廣普通話不應以消滅粵語為代價。”

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7&page=1#pid32118 “廣東人素有遷居海外的傳統,在海外的華人日益增多,講粵語也很多,在華人社區粵語通行,據說當今全球有

六、七千萬人講粵語。”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city.ifeng.com%2Fspecial%2Fyueyushiwei%2F&doc_name=%E7%B2%A4%E8%AF%AD%E5%BC%8F%E5%BE%AE%EF%BC%9A%E5%BD%93%E8%BE%89%E7%85%8C%E5%B7%B2%E6%88%90%E5%BE%80%E4%BA%8B&ishot=no&p=3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這一系列限制方言的規定引起了更多的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尤其受到南方地區的反感和抵制。

有學者從多元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出發提出看法:每個地域都有其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風景,地形地貌,歷史遺址,文化遺跡,著名人物,地方習俗和特色特征,特別是當地方言。這些都是地方的土特產。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得中國文化與眾不同和充滿魅力。方言被限制意味著其會逐漸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載體,方言的衰落會引起地方文化逐漸失去傳承,導致地方文化的最后滅亡,從而失去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失去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

更多的人從文化心理需求的角度,大多認為方言是與家鄉的一種維系。因為他們一出生便以家鄉話為母語,政策規定傳媒限制使用方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語言環境突然改變使他們無法接受,他們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載著當地的歷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最容易被當地人群接受并產生共鳴。地域特征是中國人身份認同最基本的方面,山水和語言都是我們熱愛的家鄉的一部分。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地方吸引力,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文化味道。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點燃了人們對故鄉對家園的那份依戀之情。失去方言的熏陶,就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會使人產生孤獨感。

還有人從文化權利甚至憲法人權的高度看問題。他們說,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利要求內部的文化多樣性,有權利要求保存和延續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權利接觸和欣賞地方文化并從中感受親切、驕傲和感動。同時,全體國民也有權利接觸和欣賞任何一種他喜歡的地域語言與特色文化。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自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全世界在地理上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各地的經濟貿易與文

化交流日益頻繁。90年代以后,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作為世界的個體,都不能避免地卷入其中,中國亦不例外。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與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經濟貿易來往日益頻繁。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國門的日益開放,外來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國,這給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迅速擴張,貿易消費文化的盛行 ,文化逐漸顯示出或趨同或融合的趨勢,這給我國傳統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其中在我國土生土長的方言更是受到嚴重的沖擊。

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主要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國內的傳媒開始接受西方傳媒大國的文化影響。傳媒中傳播西方文化的節目日益增加,關注外來文化節目的觀眾也日益增多,這不僅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人們對此節目的追捧,同時也表明了西方文化節目占傳媒節目的比重日益加重。在普通話節目盛行下,和西方文化節目的興起,使得方言節目在傳媒領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漸漸處于傳媒傳播的邊緣地區,人們對方言節目的關注度不斷降低,方言節目逐漸淡出人們的眼球,這使得方言失去了傳播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以英語為主的西方語言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西方大國的經濟優勢使得人們過分關注英語的教育及發展,從而忽視了地區本土方言的傳承。人們漸漸把說英語等外國語種作為前沿、時尚的代表,而把說方言當作落后、低俗的代表,這使得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方言和使用方言。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作為地區文化的載體,對當地人們在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方言具有地域性和社會性,由于地域因素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的影響,方言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而人口的遷移給方言帶來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意義上的人口移動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移動,主要分國內遷移與國外遷移。每一次人口的遷移都會為遷入地帶來新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方言文化??梢哉f方言的演變總是在移民社會中完成,并不斷進行新的更替。

首先,遷入地的方言會在移民浪潮持續有力的侵蝕下漸漸演變。特別是移民客居他鄉。新遷入的人口會將自身所帶有的家鄉文化標記帶到遷入地,遷入人口居住時間的長短影響了兩種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外來人口居住時間的增加,兩種不同的文化會漸漸產生或趨同或排擠的局面。另一方面,移民集體性的影響有時也是非常強大的。這主要表現在移民家族、家庭的方言情感及其對移民的制約。例如古代三次大規

模的中原人口遷移南方,由于戰爭、自然災害、蠻夷的侵擾等原因,中原人口在永嘉叛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三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向南遷移。在人口遷移中,現代南方的方言漸漸形成。在現代,因經濟因素,落后地區的人們向發達地區聚集。這形成了新的現代化人口流動。以汕尾為例[8]它原是個海濱小鎮, 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鎮上居民通用閩方言, 只有幾千名原籍粵西的漁民使用粵方言( 當地人稱為“咸水白話” ) . 時至令日, 該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聽、說白話青少年尤其兼會閩方言、粵方言、普通話。學會聽白話, 主要是看香港電視的影響, 說白話, 則主要與流動遷移人口有關。該市歷史中顯示有許多人在香港廣州等地定居謀生,解放之后,這批人有的回鄉定居, 有的回鄉辦企業, 他們,尤其是他們的后代, 在港、穗等地以粵方言為工具返鄉后仍習慣以粵方言交際, 這就使得在同他們來往時, 本地人也用起了粵方語; 另一方面, 在改革開放后,該市居民有很多外出到廣州、深圳等通用粵方言區工作、在外地習用粵方言, 回鄉后依然多用粵方言交流, 這樣,兩類回流人口有意無意間推廣了白話。

從整體上看,推普盛行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方言的萎縮,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間不斷減小,人們對方言的忽視程度加重。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朝著現代方向發展,國內各地區經濟貿易日益頻繁,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這要求以一種“大一統”的語言來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和交流障礙。這時候方言就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阻礙。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逐漸打破了各地區獨立發展的局面,逐漸將各地區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這使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被打破。如現在,大批的農民工走進了城市,很多農村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外省打工賺錢,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動,地區方言依賴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動造成區域整體框架的解析;另一方面,發達地區的人口聚集得越來越多,各種方言有了更多的交匯,單一區域的方言使用人數銳減,各種方言的混雜,使方言不斷流變,這對地區原始的方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偟膩碚f,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一個地方的戲劇、曲藝、歌謠、謎語等

文藝形式都是以方言作為工具才得以表達。當然地方文化包括人情、風俗、習慣、服飾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特征有時候也會反映在方言里,方言實在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鑰匙。”④地區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它記錄了該地區行政地理、交通地理、歷史發展、經濟政治、移民歷史等多方面內容。方言猶如一種語言的活化石,向我們展現了地域的發展。同時,方言也是人們對家鄉的歸屬感所在,鄉音不改是人們對故鄉的思念。

“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民族56個,地方語 187種,方言近 300種。”⑤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社會迫切需要一種統一語言文化來打破各地區的隔閡來加強各地區經濟貿易的來往,地區文化的交流,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國家的統一。這就使得國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來構建社會語言統一的局面。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國務院第6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其中第三十六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5年由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辦公室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2010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無可置疑,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推行普通話是極其重要且必須高度重視的。此舉不僅可以消除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隔膜,還可以加深多樣性的中華文化不斷豐富并共同繁榮。”⑥在現在,推廣普通話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我們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從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地區非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應該高度關注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的保護和傳承。國家推普政策的出臺,在全社會興起了學普通話的潮流,營造了學普通話的氛圍;但另一方面,各地區政府為了響應中央的推普政策,在各地區相應出臺地區規定來推廣普通話,在教育、大眾傳媒、國家機關、經濟行業等方面限制方言的使用,這雖然有利于語言用字的規范,卻使得方言的傳播空間縮小,生存領域萎縮,方言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小.在社會“大一統”文化心理下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造成的沖

擊,使得方言越來越邊緣化。

另一方面,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就使得北方方言越來越強勢,而南方方言越來越分散與弱化,這就造成強勢方言與弱勢方言的差距越來越大。但令人擔憂的是,當前強勢方言也面臨著萎縮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話,基本上已經失去了

自己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話中的上萬條土語與已經退出了交際領域,逐漸被人遺忘。強勢方言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弱勢方言在推普局勢下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此外,大眾對推廣普通話的誤解也是造成漢語方言弱化的重要因素。國家進行推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推普并不意味消滅方言,推普只是為廣大民眾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場合中提供一種更為規范,更為普遍的語言用法,而不是否定方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眾對推普政策的錯誤理解,如推普與方言之間是絕對對立的,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兩種語言之間要做好取舍的決定等等。就像侯永員先生⑧所講“語言政策在宣傳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對方言卻缺乏明確的規定,這可能使大眾弱化方言蘊涵和承載的文化意義及言語交際的工具意義。”⑦大眾對推普的誤解使得人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國家推普的真正含義,反而使方言陷入一種被孤立的局面,使得方言日益邊緣化。

5.4傳媒限用方言

傳媒限用方言的政策,2011年12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82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規定中的第二章第十一條,提出粵廣地區的地方電視臺與廣播臺等大眾傳媒的相關方言節目,確保了廣東地區推普工作的進展,同時嚴格規定使用方言播音的節目,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影電視部門的批準才能播出。此規定在方言與傳媒之間建立了一堵隔離墻,傳媒作為一種傳承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方言要想通過傳媒傳承下去必須先越過這門檻,自規定生效后,勢必會讓方言保護與推普工作對立起來。隨著推普的力度繼續加大,各地方政府都以“推廣普通話,建設先進城市”作為政績,而傳媒限用方言作為推普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被各地方政府所采納,進而導致地方本土語言文化式微。

作為大眾傳媒的相關電視欄目與廣播電臺,一旦方言在這些傳媒上銷聲匿跡,相當于方言走出了廣大群眾的視線。規定一出,廣東粵語方言區社會爭議一片嘩然,大家很難想象,當我們打開電視不斷轉臺的時候,清一色的使用普通話的電視節目還有什么娛

樂消遣可言,若有一天就連粵劇也規定必須用普通話表演的時候,那將是一臺什么戲?每個人都需要有一條文化的根,站在廣東人的角度,這條文化的根就是植根于粵語方言文化,而傳媒的限用方言的舉措,就如同將文化根連根拔起,沒了養分的方言文化,其消亡速度迅速加劇?;浾Z方言如果消亡,以粵語方言為載體的嶺南文化也必然消失,廣東地區族群也必然解體——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提倡普及普通話的同時不能弱化甚至要保護方言的重要原因。

由傳媒限用方言引起的連鎖反應及影響,出乎我們意料。先從社會大環境看,此規定自公布起,引起社會各界熱議,網絡上的爭論最為突出,出現了“撐粵派”,甚至有網友自編歌詞錄制視頻,強烈表達了對此推普舉措的反感情緒,政府政策不得民心的結果導致了其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學術文化界也反響熱烈,引起了一股討論方言保護與推普孰更有道理的探討熱,雙方各執一詞,不爭上下。再放眼于文化傳播層面,失去傳媒支撐的方言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獨特的傳承性與擴布性,外來旅游者也無法從當地傳媒中快速直接了解當地文化氣息。最后還連帶了經濟發展的微妙影響,在外來商家與本地商家業務來往時,有時一句簡單的方言問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注重歸宿感的認同,外來商家獲取的方言信息很大程度來自于本地傳媒,當經濟交流附上親切的歸宿感,交易成功也自然水到渠成。

傳媒限用方言所引起了政治、文化與經濟等一系列問題與影響中,地區文化上的沖擊是最明顯,同時間接反映了一個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最廣大群眾根本利益是取決于這政策是否符合民情。傳媒限用方言是方言文化萎縮的的外部原因。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無形體現,是各地區特定的族群標志,是地方文化的載體,散發著濃厚的地方特色??v觀歷史,各地方的分散發展,總是阻礙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大一統的歷史觀念深入民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因而推普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方言的分散地區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學校教育是方言教育的薄弱環節,學校是文化傳承的圣地,因而也是推普政策中的重要實施地。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優秀老師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人口遷移頻繁的情況下,地方學校的生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區,方言反而成為了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阻力,因而不被教育界接受,直接導致了方言教育在學校中的弱化。方言雖然在語文教學上有一定的輔助與翻譯作用,可以更直觀了解一些方言文化氛圍濃

郁的文學,比如山東魯語的《水滸》和京味十足的《駱駝祥子》,可是方言始終擺脫不了其服務性過于狹隘的局限。

另外,家庭教育是方言傳承的直接環節,人員遷徙也使得方言的歸屬感大為削減,進而導致父母在教導年輕一代時忽略了祖籍地方的方言教育,從而出現弱勢方言被另一種強勢方言侵蝕的現象,這也是文化傳播中的“窮學富”原則。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方言文化交流首當其沖,不同方言文化間的爭斗也符合文化歷史發展的一般侵虐規律,先進文化總會取代落后文化,被廣泛認同使用的語言也將取代偏僻少聞的語言。方言的排他滲透性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緣由。

方言在教育上的局限,具體體現在其分散地區性,服務狹隘性與排他滲透性上,此為方言文化萎縮的自身內部原因。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中國有八大方言,但其使用人口每年都在減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能流利用方言進行交流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憐。個別地區學校存在極端的推普方式,校方將方言列為“粗鄙,低俗”語言,甚至宣稱使用普通話才算“文明”。方言被弱化的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由方言弱化引起的地域文化萎縮更是明顯。以方言為載體傳承的方言音樂、戲劇等地方特色文化,也將隨著方言的弱化而大幅度萎縮,直至瀕臨消亡的絕境。

讓我們先放眼于曾經以強勢方言自居的粵語現狀,中國自1956年起開始推行全國性的講普通話運動,并在1983年重新出擊,在全國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講普通話活動。在中央的普通話政策下,學生們在學校里不能講廣東話,否則會被處罰。政府也拒絕資助以廣東話為主的文化活動。在廣州及廣東的很多主要城市,電視和電臺上目前雖然仍能聽到、看到很多廣東話的節目,這點與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基本上完全講普通話)不同,然而這樣的局勢也有了改變。國家廣電總局近日就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很多電視和電臺節目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普通話在廣東卻是越來越普遍,例如廣州超過80%的出租車師傅不懂廣東話(他們很多是外省人);在廣州的天河中央商業區里,主要的交談語言是普通話。由此看來,粵語作為廣東地區主要方言總體呈弱化趨勢,推普政策在此起到了主導作用。

再來看看廣東另一極具特色的方言——潮汕話。在《揭陽日報》上關正先生曾發表了《方言毋須保護》,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地分析了潮汕話被弱化的原因,并預言潮汕話未來必然被普通話取代。他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令人震驚的是,關正先生既然

知道了潮汕話目前被強勢的普通話侵蝕的事實,他不但不呼吁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對潮汕話進行保護,反而提倡以一種消極的態度,讓潮汕話自動消滅。就方言本身性質而言,其消失必然有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有意識地保護,則可以緩慢其消亡的速度。2006年,潮劇、潮州音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杀Wo方言并沒有形成人們的普遍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成了空話。而實際上,潮汕話的消失不但只危及潮劇、潮州音樂,還必然引起整個潮汕文化體系骨牌式的倒塌,由此引起的潮汕地區地域文化的萎縮,又將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價值觀的一大缺失。

綜合其內外部原因,方言總體弱化趨勢是歷史進展選擇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是否重視珍惜其自身傳統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方言與推普之間是否也應向“求同存異”的觀點靠攏呢,隨著社會歷史發展答案自有分曉。

21

結語:

推普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國家推普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全社會大力推普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方言的保護,方言當前面臨著瀕臨滅亡的局面,這不禁讓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推普與保護方言的關系,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也是我們國家乃至社會迫切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第

12、

14、16條。 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轉引自趙世林、曾茜,《原生態的文化詮釋》,《光明日報》,2008—6—4。

③ 覃光廣、馮利、陳樸:《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周振鶴,游汝杰. ⑤ 馬顯彬,朱城. 從推普效果看影響推普的主要因素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第27卷 第2期

⑥ 張樺 《方言播報與文化多元性——論媒體傳播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景德鎮高專學報,第24卷第2期 ⑦ 侯永員《淺論漢語方言弱化因素及保護策略》 ○高校講臺○ 2007 年第14 期

22

參考文獻

[1]來自《上海話語音簡史》–劉民剛著 2004年

[2]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72年版。 [3]來自《華南精華景點游》–藏羚著自助游工作室編著 2009 [4]劉國強.電視方言節目的文化成因與文化意義 新聞愛好者 2009·6(下半月) [5]北京雄視星空影視后期培訓 國內方言節目的幾大特色分析 [6]楊柳.方言電視欄目的現狀與發展 新聞愛好者2010·9(上半月) [7]石邵軍.淺談方言節目的文化意義 今傳媒 2011 年第5 期

[8]例如對語言體制的影響。參考: 張振扛. 建議在廣東實行雙語剎. 同舟共進, 1964 23

致謝

本論文是在我們的指導教師董文桃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們。從題目的選擇到最終完成,董文桃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

24

第二篇: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

中華大地,地廣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土人情,因此,地方上產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語言,我們便稱其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難,為了規范官方語言,歷代的當權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語言,也就類似于如今的普通話.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并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下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便是如今普通話的由來.

一開始,人們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廣普通話,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普通話就成為了全國普及的語言.然而如今,隨著90后,00后的成長,人們發現,孩子過多依賴普通話,方言已經變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話和父母家人交流,徹底拋棄了運用方言.這無疑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方言不僅僅是地方語言,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表現,是一個族群的標志,對方言的遺忘,無疑可以說是對本地文化的一種遺忘,而對自己根文化的遺忘的后果,是人們萬萬不能設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語言—普通話的同時,各地保護方言的行動開始了!

譬如上海,身為一個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護勢在必行!為了保護純正的滬語,讓我們的祖孫后代能夠聽到真正的上海話,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數據庫發音人”。將“發音人”最純正的滬語,運用科技錄制下來,作為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另外,全力支持滬語進入課堂,開展相關課程,通過正規的滬語教學,不讓孩子從小就脫離母語,以此達到保護滬語的目的。

在人們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機后,各地政府紛紛展開相應措施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全民的方言保護行動開始了!

普通話,作為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并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著其不可磨滅的重要價值!一個是官方用語,一個是生活用語,兩者缺一

第三篇:普通話與方言的笑話

1、 一位山東籍的語文老師,為學生朗讀了一首題為《臥春》的陸游的古詩,要求學生聽寫出來。(請左右對應著看,哈哈!!!)

語文老師朗讀如下 有位學生聽寫如下

《臥春》

《我蠢》

暗梅幽聞花,

俺沒有文化

臥枝傷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遙聞臥似水,

要問我是誰,

易透達春綠。

一頭大蠢驢。

岸似綠,

俺是驢,

岸似透綠,

俺是頭驢,

岸似透黛綠。

俺是頭呆驢

2、一個口音很重的縣長到村里作報告:

"兔子們,蝦米們,豬尾巴!不要醬瓜,咸菜太貴啦!!"

(翻譯:同志們,鄉民們,注意吧!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啦!!)

縣長講完后,主持人說:"咸菜請香腸醬瓜!" (翻譯:現在請鄉長講話!)

鄉長說:"兔子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譯:同志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醬瓜,我撿個狗屎給你們舔舔。。。"

(翻譯:不要講話,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聽。。。)

3、桃源話,比如"局",便發音成了"豬"。

宣傳部:"喂,你人是豬嗎?(人事局)"

對方:"不是,你搞錯了。我不是人是豬(人事局),我娘是豬(糧食局)。"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參加一個縣政府的匯報會。會前點名。

主持人:"哪些單位到了?" 于是參會者一個個地自報家門:

"我是公閹豬(公安局)。" "我叫肉豬(教育局)。" "我有點豬(郵電局)。" "我是典型豬(電信局)

4、在建甌語系中,時常將“in”和“ian”的發音分不清楚。從小在建甌長大的小李2005年到延平安了家,在去年6月的洪災中,他家的房屋也遭了殃。事后,小李的一句“我家的黃金被水泡了好幾斤!”引來了一陣驚嘆,詢問后才得知,原來小李說的是“我家的房間被水泡了好幾間”。在眾人的歡笑中,小李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廣西方言的幾個笑話:

1、有朋友遠到,一般吃飯必上一盤田螺,主人夾起一顆田螺一看說:公的!便棄之。又夾一顆,又道:公的!又夾又棄,嘴里不斷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驚訝,心里想:厲害,廣西人厲害,連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不是公的,是空的。)

2、也是請朋友吃飯,廣西主人有點感冒,發現自己坐在空調風口下,便說:我感冒,不能坐在瘋狗邊。講完便換座,朋友不樂意了,啥意思,我是瘋狗?

3、某領導下鄉視察農民種植西瓜情況,瓜農開西瓜招待領導,非??蜌獾牡恼f:您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4、在太原火車站,一老總星夜下車,見街旁有一休閑女子,便趨前說道:“小姐,親吻(請問)你一下”,小姐一愣,杏目立即睜圓。老友新朋,見面互相介紹,只聽說:“這是某某報社的孽種(葉總),這是某某報社的良種(梁總);我姓驢(呂),大家就叫我老驢或驢種(呂總)好啦。我們互相認識了,以后多多歡笑(關照)。”

5、赴五臺山采風,因路途較遠,起得又早,大伙兒均搖搖晃晃地進入了夢鄉。突然,一粵籍老總大喊大叫起來:“活象,活象!嘩,這么多的活象!”晉北大地,車水馬龍,人多獸稀,哪來那么多大象呢?大家紛紛起身探頭,向車外張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哪有什么“活象”,迎面走來的明明是一群出家人———和尚。

6、睡不成了,說點啥吧。閑談中,一名40出頭的老總自謙地對我們河南一名不足35歲的老總說:“你是花(跨)世紀干部,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不像我,已經咽過稀屎(年過40),精力遠不如從前了……”

7、某廣西籍老師普通話不怎么地,但他很自信。某一次,一位蘇北口音的老師用蘇北普通話反復練習講“把濕紙巾紙拾起來”這一句話,這位廣西籍老兄不屑一顧:“這么簡單的話都講不清楚,還考啥試嘛,你真是整個狗屎不清(口齒不清),不就是把十幾斤屎(濕紙巾紙)拾起來嘛!

8、一廣東仔到火車站買車票,買票的人多,排了好長的隊伍,但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前面的隊伍還有形,后面的就亂了。小伙子是讀過書的人,是講素質地,就問旁邊的一女孩:“小姐,你是不是最美的呀!如果你是最美的我就愛你”。剛說完,女孩就給了他一耳光,罵了一句流氓。其實他想說的是:“小姐,你是不是最末尾的,如果你是最末尾的我就挨著你”。

第四篇:普通話與方言的聯系和影響

摘要: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我們在這里所提出的方言指地域方言,是指一個特定地理區域中某種語言的變體。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與影響。

關鍵詞:普通話 方言 聯系 影響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是國家法定的語言,又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是在北方話和北京話基礎上長期形成的,又不斷吸收方言成分豐富發展自己,它有比較明確的規范標準,語言規范程度比較高,語言聲望最高,在社會語言生活中發揮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漢語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地域變體,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務,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記錄、保存、傳播地域優秀文化;它在普通話之下,受普通話的影響,又吸收普通話成分增強自己的活力,同時又豐富普通話??梢哉f“普通話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與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補作用的關系,它們既互相影響又互相豐富,而不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

1、方言與普通話的聯系

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說過:“在學術上講,標準語也是方言,普通所謂的方言也是方言,標準語也是方言的一種。”普通話原來是北方方言中的一支,由于它在歷史形成中對全民族影響較大,所以大家規定拿它為基礎向全國推廣,成為全民族和全國的通用語。稱漢語的各種方言是普通話的地方變體,是不符合事實的,只有那種“地方普通話”才是普通話的變體分支,而像上海話、廣州話等方言與北京話一樣,至少都是中古漢語的分支和地方變體。同一族的語言,主要在地理上的漸變出來的分支,通常稱之為方言,分到什么程度是不同的語言了,往往是受政治上的分支的制約,與語言的本身不是一回事。因此從語言學來看,方言和語言沒有界限。

中國地域廣闊,語言情況復雜,全國使用一種國家通用語在現代社會是大有好處的。世界上也有些國家沒有通用語或者有多種通用語,也不能說不好。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的普通話正式確定為我國的國語,只有近百年的歷史。另外,在此以前,另一種以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南音系統的通語在近代歷史上影響也頗大,而且大部分的白話文文學作品都是淮河以南的江東文人以此種語言語匯寫成的。當白話文成為正宗書面語的“五四”以后,國語的語匯是以白話文語匯為基礎的,又轉而為后來普通話的口語。如果那時有100個像老舍那樣的作家寫作,而不是事實上的這樣數量的江南作家在寫作,那么現今的普通話詞匯一定不是現在這樣的面貌。盡管1949年建都北京以后,北京話的詞語進入普通話機會較多,但是普通話與北京話在語音和詞匯上還有明顯的差異,由于普通話在開始推行時,其生活詞語的基礎主要來源于明清小說白話文書面語,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語,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處細處表達細膩的事物行為感情的時候,也會常常使用北京方言,因為北京話中生活語匯本土且豐富。方言的詞語來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語,方言的悠久歷史積累了大量生動細膩描繪事物、動作、性狀的詞匯。目前,普通話作為一種官方語言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詞語,但是由于方言作為絕大多數漢族人的母語(第一語言),生存在群眾生活的角落,歷史悠久,方言所積累的生活詞語,自然要比建立在南方人書寫的北方話書面語基礎上的普通話詞語豐富得多。

比如漢語的基礎單音動詞,我們曾經把老上海話和蘇州話的動詞與普通話動詞做過對照,結果是方言的動詞比普通話的動詞要多得多,對動作細分的程度也高。用筆者熟悉的上海方言隨手拈來舉幾個例吧。比如上海話的動詞“瀊”,是水轉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說“發大水,陰溝里水瀊出來了”,現今大多年輕人不會說這個詞了,只好用“潽(牛奶煮沸才說潽出來)”或 “滿”或用普通話“溢”代之,卻都不能確切表現原詞的意思。又如普通話既表抽象又表具體的動詞“擠”,在上海話中說“軋”,但“擠牙膏”這種加力使軟物或液體從小洞中擠出,上海話中另有一詞,叫“抮(讀如‘珍’)”。如果擺動身子碰到人地從人群中擦進擦出,這種比較具體的擠的動作,叫“gang(g讀濁音)”,還有一個叫“ga(g讀濁音)”,有從縫中擠進擠出的意思,所以說上海話中“擠”有各種“擠”法。又如在上海話中“找零錢”用“找”,“找人找東西”是用“尋”的;“挑擔”用“挑”,“選東西”是不用“挑”而用“揀”;“穿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著”;“船靠岸”用“靠(挨近)”,“靠著墻”用“隑gei(g讀濁音,音近)”的;“削甘蔗”用“削”,而“槧生梨”用“槧(圓轉地輕削,音qi)”;“更換”說“換”,如“換衣裳”,而“對 換”是用“調”的,如“調物事(東西),調位置”;上海話一步一步具體的“走”,稱“走”,如“鐘勿走了”;比較抽象的“走”,稱“跑”,如“儂跑過來看看”(你過來看一下),“外面轉一圈”稱“跑一趟”,普通話的“跑”原來稱“奔”;“攜帶”、“捎帶”稱“帶”,而“引導”、“帶領”是稱“領”的。如 “我領你去看看。”„„。

普通話現在不應該是急于去覆蓋方言,而恰恰相反,在它普通話益擴大使用場合、在深入使用到各地群眾的生活領域中去的同時,主動大量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詞語。人民群眾的多樣化的生活會產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動活潑的詞語。如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時,上海文化處在中西文化交匯中,勇于創新的文化。當年,上海人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見一件就在上海話中造一個新名詞,眾多新詞反映了現代文明在上海的漸進,如“自來水、電燈泡、馬路、洋房、書局、報館、博物館、足球、高爾夫球、黃包車、三輪車、雪花膏、橡皮筋、沙發、馬達、課程、咖啡、可可、色拉、白蘭地、啤酒、卡、麥克風、馬達、派對、足球、高爾夫球、加拿大、秘魯、博物館、圖書館、幼稚園” 等等,那時上海人見一種車子就很快取一個名詞,如“三輪車、黃包車、電車、無軌電車、汽車、出租汽車、卡車、摩托車、自備車”,包括一些上海話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詞語“敲竹杠、出洋相、小兒科、像煞有介事”等,都由那些作家和編輯通過上海出版的書籍、報紙、電影傳到了全國各地,傳入了當時的國語。

但是后來,由于片面強調了“漢語規范化”,方言詞進入普通話受到阻礙,大不如前。學生一用有用的方言詞語,就被指為“不規范”,這樣他們在長大后寫文章也只有在原來那些詞典上有的普通話詞語中用來用去了。

大陸發行量最大的《新英漢詞典》主編陸谷孫教授就有現代的國際的眼光,他還出國且關心國外語言問題。最近他在華東師大報告中說:“英語還有個優勢呢,就是它本身的祖宗比較雜,你知道,所以它是比較豐富的。它可用的詞匯據估計有四十萬左右,一般法語或者德語的詞匯在二十萬左右了不起了,所以它可表達的,用來表達的這個材料特別的多,特別的豐富。為什么呢?因為它過去既有北方的日耳曼民族的海盜侵入了英倫三島,帶來了日耳曼語系的語言,又有從南邊,甚至從羅馬帶去的拉丁文,從Roman Conquest帶去的法語,你看它是這么一個大雜燴,它的祖宗比較雜,所以生出來混血兒大概比較健康一點。所以它有那么多的詞匯。林語堂做了個統計說,英語里頭會有125種罵人撒謊的話。”

有的人常常以《漢語大詞典》中收錄了那么多的漢語長期積累下來的詞語而自豪,以為漢語是異常豐富的語言,其實《漢語大詞典》中一半以上是古代漢語的詞語,已經死去,語言與人體一樣,不能起死回生。我們要比較的是可用詞匯量,《現代漢語詞典》上收錄的可用詞語才65000多條,就算加上大量的專業詞匯,加一個倍,13萬詞語吧。我們的現代漢語可用詞語比起英語來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除了積極吸收外來詞語之外,方言資源的開發和盤活,會提供源源活水,使普通話不會僵化,普通話應該在與方言的互動雙贏中,兼收并蓄,順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詞活語(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頭熟語)來豐富自己。

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曾對筆者轉說過陸谷孫教授在復旦還說過:我到美國,看他們好的電視劇,語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詞語聽不懂,其中大多是他們的方言俚語。

所以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一個要長,一個要消,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關系,相反的,它們是一種互補雙贏的關系。我們應該告別那種斗爭哲學的年代,應該站在積極的發展語言的立場上,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讓方言和普通話和諧共生。

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從現實出發,鄙視害人害己的唱高調。根據國家語委公布的確實統計,我國正在使用語言的現實還是:中國人只有8%的人母語(即第一語言,從母親那兒獲得的語言)是普通話,那么多人說得最流利的是本地話,所以我們需要推廣普通話。

普通話與方言,在漢語存在的每個角落,分別擔任著不同的使用功用,互補通用。不要打壓任何一方,應該讓它們在和睦相處中自然發展。所以我們的正確做法是:“普及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說方言的同時,學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從而在語言的社會應用中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

我們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但在一個像上海那樣的普通話基本上得到推廣的大城市里,為了更多的人性化關懷,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寬容的文化環境,提出保護和傳承方言的問題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必須尊重方言,尊重母語,一個大都市在任何場合不能禁止百姓使用母語說話,選擇自己喜歡說的語言是語言自由人身自由的基礎,不要干涉說話自由。當然,語言是起交際作用的,說話者也會注意聽眾的可接受度而在不同場合選用哪種適合的語言說話。

保護方言的關鍵是一個堅持讓語言順其自然發展的問題,真正做到平等對待一切語言,讓方言文化自由開展起來,充分發揮語言的多種語體和功用,形成自然的雙言環境,普通話與方言雙軌同行。尊重方言,在傳媒和文娛演出、電視節目上適當開放方言的空間,真正做到主體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說到底,語言無非是為了人類溝通,不是制造高精尖產品,怎樣方便輕松就怎樣說,不要加以限制。語言使用應聽其自然,處理語言變化發展事實時,也應盡量順其自然選擇。

會不會到將來,全國語言統一了,世界的語言就一體化了?這個問題應該由算命先生回答。我們只知道,至少從有人類至今,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所以有沒有方言的問題是一個假問題,只有方言差異的大小程度的問題。我們關心的是現在的現實,讓語言更好地持續性發展,筆者認為,人類語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樣性,語言文化的共性和個性的差異將永遠存在。

2、普通話對方言的影響 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普通話作為共同語,作為經過規范的標準語,對方言起著示范性作用,規定了方言的發展方向,方言的發展要從屬于普通話。

第二,普通話有統一的書面語,方言沒有統一的書面語,只能采用共同語的書面語,必然要受到普通話的影響。

第三,普通話作為共同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例如我國當前廣播、電視、電影、書刊、報紙等,都是使用普通話。

第四,當前經濟大潮中我國各方言間的流動人口很多,為了相互溝通,他們都使用普通話。這樣,使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使用人口越來越多,使用范圍越來越廣,而方言的使用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圍將日漸縮小。

由此可見,今后方言的發展向普通話靠攏是必然趨勢。

如果你認為方言今后不會進一步向普通話集中靠攏,這也沒有什么不對。方言產生了這么多年,存在了這么多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沒有萎縮,這本身就說明方言還是有市場的。同時,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方言本身又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是地域文化產生發展的源泉,具有非常獨特的人文價值。

方言與俗文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是俗文學產生的基礎,民歌、傳說、民間故事、地方戲曲、曲藝等是方言性最強的文學樣式。方言本身屬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與地域文化具有一種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五花八門的方言存在,也就沒有五光十色、五彩繽紛的地方文化,而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當地語言使用者的情感的傳統文化,又進一步鞏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種語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著一種文化的消失,這種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梢?,方言還會保持其獨立性,不會受到普通話影響,不會向普通話集中、靠攏,至少,這種集中、靠攏的時間是無法預見的,可能很久很久。

從這個意義上看,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或許會同共同語永遠共存下去,隨著普通話的進一步推廣,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圍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但不會被消滅,因為一種方言的消失,就意味著一種文化的消失,這種損失是巨大的,難以衡量其價值。

參考文獻:

1、陸谷孫 《新英漢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 .8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10第5版。

4、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研室編 《漢語方言詞匯》[M];語文出版社;2009.03.13第二版。

5、京華出版社編 《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南》[M];京華出版社出版;1997.08.01

6、 岑運強 《語言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第1版

第五篇:淺談潮汕方言與普通話詞匯的差別

潮汕方言,亦稱為潮州話、潮語,漢語方言之一,為閩南方言的次方言,分布于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有華人的地區。 本文所說的“潮汕方言”描寫的是以汕頭話為主,兼及潮州、澄海、饒平一帶的方言土語。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標準用語,是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由此可見,在詞匯方面,普通話以北方話為主。

那么,潮汕方言與普通話在詞匯方面又有何差別呢?

一、潮汕方言某些詞語鮮明地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潮汕方言的某些詞所反映的實體是北方話地區所罕見的,也即是說,這些詞以及它們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南方,甚至是潮汕本地的“土特產”。

例如“薄殼”(一種貝殼類水產)、 “蛇魚”(一名“佃魚”, 又名“豆腐魚”, 是一種通體雪白、軟骨尤鱗的魚類水產)、“春簍”〔“簍”音同“蕊”, 一種用以盛放祭品或禮品的有蓋油漆繪花竹制籃子,也叫“花籃”)。

由于這些東西是土特產,所以鮮為北人所知,典藉乃至小說筆記也很少涉及,要找到它們的源頭很難。由于北方方言區沒有這些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代表這些東西的詞。所以,普通話中往往找不到相應的詞來翻譯它們。

二、潮汕方言保留諸多古漢語詞匯。

潮州話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源自閩南語(莆田話),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現在的潮州汕頭,所以遺留下來許多古漢語。據考證,現在的潮汕話應該是在明中葉閩人(入閩漢人)進入潮汕之后才定型的,因此保留下來了許多古漢語詞匯,與普通話差別甚大。

1、潮汕方言中某些詞所反映的內容是普通話中所有的,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衫褲。作為一個雙音節詞,普通話中已不用了。但在潮汕話中它卻是個基本詞,詞義與普通話的“衣服”完全相同。這個詞在唐代已出現?!抖鼗妥兾募?middot;不知名變文》:“初定之時無衫挎,大歸娘子沒沿房(嫁妝)。” “衫挎”同“衫褲”。至明代白話小說仍使用,馮夢龍《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但每夜張勝只是和衣而睡,不脫衫褲,亦不去鞋襪。”這個詞大概北方方言是在近代遭到淘汰,而潮汕話卻一直把它保留下來了。

洗浴。潮汕話謂洗澡為“洗浴”。此詞《現代漢語詞典》不收,新編《辭源》、《辭?!芬参词?。其實,“洗浴”一詞中古以后使用頻率相當高,可能是個口語常用詞?!稄V韻》入聲燭韻:“浴,洗浴。” 唐·谷神子《亥博異志·陰隱客》:“門人執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穢衣服。”此兩例中“洗浴”便都已是雙音節詞,指洗澡了。

2、詞素與普通話相同而意義不同的。

這一類可細分為兩小類:一小類是詞素與普通話形同義異。詞素意義不同,組成的詞詞義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比如:得失。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指“所得和所失”,二是指“利弊”。潮汕話口語“得失”一詞卻作為“得罪”解釋。比如講:“你做事著細心,勿得失人(你辦事情要小心,別得罪了人)”。“得失”作“得罪”解這個義項在新編的《辭?!?、《辭源》中均見不到,但在古漢語中卻有這個義項存在?!妒穥記·刺客列傳》:“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意謂人多了就不能把關系處理得很好,可能會得罪其中某人,得罪了人就容易泄密。

另一小類則是詞素含義與普通話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詞義為發展(擴大、縮小或轉移) 才使潮汕話和普通話產生了差別。

例如:親情。普通話中“親情厚誼”的“親情”當作“至親情誼”解釋。而在潮汕話中卻指親戚,潮音讀“情”如“正”,陽平聲。“親情”指“親戚”應該也是在“至親情誼”一義上引申而來的。唐張藉詩: “鄉里親情相見日,一時攜酒上高堂。”由此可見,“親情”指“親戚”的義項在唐代已產生,此后一直沿用下來。

3、詞形與普通話相同,某個義項也和普通話相同或相近,但有某一個義項是普通話所沒有的。

這類詞往往有兩個以上義項:有與普通話相同的,也有與普通話不同的。簡言之,即詞義與普通話有交叉。這類詞由于詞形相同和部分義項相同,很容易把它與普通話的詞匯混淆。

比如:“頭腦”與普通話相同的義項是指“腦筋、思維能力”。謂人不會考慮問題日“無頭腦”,但潮汕話的“頭腦”還有另一義項,即指“首領、官員、干部”,相當于普通話口語中的“頭”、“頭頭”?!抖膛陌阁@奇》卷二十二:“„„在京都開幾處解典庫,又有幾所綢緞鋪,專一放官吏債,打大頭腦的。”又卷三十二:“如此兩位大頭腦去說那些小附舟之事,你道敢不依么?”這里的“大頭腦”指大官員?!都t樓夢》第九回:“太爺不在家里,你老人家就是這學里的頭腦了。”“頭腦”即首領、領導人?!都t樓夢》被公認是用北京話寫的,可見此詞在清代北京話中還使用?!冬F代漢語詞典》作為口語詞也把“頭腦”收了進去,但實際上已很少使用,已被“頭”或“頭頭”取代了。又“頭腦”指官員、首領時潮汕話讀“腦”為“裹”。。

4、詞義與普通話相同而詞素順序不同的。

普通話中修飾、限制的語素是前置的,而在潮汕方言里則是后置的。這些語素順序與普通話相反的名詞,通常稱之為“逆序詞”或“倒序詞”,有不少在古代漢語中是存在過的。

比如:人客。杜甫《感懷》詩: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白居易《酬周從事》詩:“胺痛拜迎人客久。”翁輝東《潮汕方言》引杜甫詩:“非君愛人客”。又引王建詩:“人客少能留我屋。”可見“人客”一詞在唐代中原一帶用得很普遍。

三、潮汕方言的量詞少,且與普通話不對應。

普通話中量詞豐富,相對而言,潮汕話中量詞較少,但可以做到“以一當十”。普通話說“一筆款、一座橋、一首歌”,此中量詞有三個。潮汕方言只用一個“條”就可以涵蓋以上三個量詞:一條錢、一條橋、一條歌。普通話說“一架飛機、一匹馬、一頭牛、一只貓、一臺拖拉機、一條腿、一張待、一輛車”,一共用了八個不同的量詞,潮汕方言統一用一個“只”。

潮汕方言與普通話的詞匯差別當然遠不止以上幾點,留待以后繼續研究。提出潮汕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我想,其意義在于能夠讓方言區的人們通過比較差異,正確掌握普通話詞匯,避免影響日常交流。潮汕地區的人們平時交流以潮汕話為主,即使是從小學習普通話,也還是會帶有自身方言地區的口音或者詞匯的使用,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地區之間經濟交流越來越緊密,學好普通話也有利于個人自身的發展,其重要性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劉玖占:普通話訓練與測試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9:152-161. 【2】楊嵐:潮汕方言古語詞考釋[J/OL].汕頭大學學報,2000:3-4. 【3】林倫倫:潮汕方言中的雙音節詞[J/OL].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6:1-3. 【4】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60-164.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六年級音樂畢業復習題下一篇:六年級下冊數學解比例

精品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