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工科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2022-04-21

本文一共涵蓋3篇精選的論文范文,關于《工科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論文(精選3篇)》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它可以提升境界,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從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工科大學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工科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依托傳統文化推進工科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建議。

工科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篇1:

加強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

摘要:文化素質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學科的特點等原因,工科院校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文章通過對當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 文化素質教育; 措施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實現這一目標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滲透、協調發展是當今世界競爭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也是理工科大學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文化素質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自從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文化素質教育在全國高校中如火如荼展開。國內學術界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也進行了大量探討。有的認為文化素質教育要堅持以人文教育為主,要把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當成文化素質教育的最核心任務,要培養大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和完整的人格;有的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有的認為必須借鑒國外通識教育的理念,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指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更應該包括創新思維與批判意識。[1]筆者認為,所謂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高校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領會人間和自然的美,感受真善美;通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和自然變化的基本規律,掌握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方法——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同時,要讓大學生樹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十幾年來,從試點到普及,從課外活動到正式列入教學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是這些年社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詬病還是挺多的,諸如:政治上缺乏熱情和目標理想;學習上表現為草率浮躁、混文憑,甚至抄襲、代做作業、考試作弊之風蔓延;在德性修養上公德意識淡薄,舉止散漫,社會責任感缺失等。[2]因此,新時期加強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二、理工科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

1.部分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理念缺乏

西南石油大學調查顯示:有48.4%的學生認為學校領導對“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為“一般”或“不太重視”[3]。這表明高校對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度有待提高。其具體表現有三。其一,許多理工科院校認識上有誤區,簡單地認為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多開一些人文選修課,多搞一些文化娛樂活動。有時候看起來校園活動搞了很多,但卻忽視了大學文化建設,即一所大學的校風內涵和大學精神的凝練與明確。其二,把大學人文教育等同于校園文化活動,缺乏規劃、流于形式,文化氛圍還沒有形成,雖然增設了一些人文學科和專業,開出一批人文社科類選修課,但所有這些努力還沒有與大學文化建設、大學精神的確立融為一體。其三,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認為理工科的高校就是進行科學研究和培訓人才的場所。高校沒有定位于“育人”,因而沒有真正重視如何全方位開展塑造人的靈魂、規范人的行為、完善人格的工作,這是辦學理念偏差的原因。

2.部分學生文化知識素養缺失

由于發展經濟的需要,我國理工科大學的教育一直以來只重視專業技術教育,忽視人文素質培育,導致部分大學生人文知識素養的缺失。首先,是人文知識匱乏。豐富的人文知識是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必需要素之一,也是一個人能夠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少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文、史、哲和藝術方面的知識淺薄。很多大學生沒有讀過傳統的文學名著,很多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幾乎完全用在上網娛樂、聊天和游戲上,甚至有的大學生連借條、通知、請假條都不能準確、規范地完成。其次,是人文精神缺失。一部分大學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嚴重,缺乏理想和信念,社會責任感缺失,只貪圖一時的快樂和滿足,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等。

3.部分教師文化素質教育行為缺位

理工科大學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良莠不齊,他們多數畢業于理工科院校,有許多人本身就重理工、輕人文,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況且他們自身的人文素養也不是很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文化素質的熏陶就顯得力不從心。在專業教學中較少結合專業學科的創立、發展和學科特色,去挖掘專業學科的人文精神,去提高學生的思辨和實踐能力。因此,學生人文知識素養的缺失往往跟教師人文教育行為的缺位有關。

三、加強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專業性強、學科單一是當前理工科大學教育的特點,一些理工科大學生由于長期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使大學生科技素質高而人文素質低。知識結構是否完善是理工科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的重要因素。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完善知識結構,可以不斷豐富和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大學生在具有扎實專業技能的同時,具備更多學科的知識,成為復合型的高級人才。

2.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和諧人格

人文學科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諧、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大學生做人與做事重要的基礎。理工科院校專業性較強,容易忽視對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精神層面的教育,造成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增加大學生對自我和社會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養成善于自我調控的意志品質,有助于增強大學生跟他人交往與溝通的能力,塑造和諧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

3.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只有將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人,才能在專業研究領域有更好地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導理工科大學生勤于動腦思考,保持大腦的活躍性,為培養創新性思維打下基礎。同時通過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使整個學校具有優良的學習和研究風氣,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

4.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個綜合素質群,它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但是在專業技能理論的影響下,理工科大學生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能更好地就業,而忽略了人文素質能力在大學生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大學生的協調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和獨立處事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四、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促進理工科大學文化發展的措施

(一)重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形成文化自覺氛圍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智慧水平和精神境界提升。因此,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努力形成文化育人的自覺行為。努力改變“理工科院校是進行科學研究和培訓人才的場所”的想法,也要改變“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多開一些人文選修課,多搞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的做法。理工科院校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需要在教育觀念和認識上確立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應有的地位,在課程結構體系和內容上強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力度,在教學管理和制度上保障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實施,在課程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上要營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氛圍。[4]科學規劃,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學校的中心工作去,在規章制度建設、課程建設、經費保障、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重視。同時需要動員全校資源與力量,用統一的教育理念,統一的規劃,整合教學、思想政治、學生工作與后勤等部門的力量齊抓共管。只有這樣理工科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才能不斷得到進步和提升。

(二)加強大學生人文課程建設,規范人文知識育人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課程設置要體現以人為本,要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首先,人文課程的設置要有系統性,如理工科高??梢越Y合自身的特點,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為“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哲學與人生、科技與社會、道德與社會”等5個模塊。[5]其次,人文課程的設置要有層次性,要針對培養不同方面的人文素養而設置,針對低年級就開設一些欣賞性的課程,針對高年級就開設一些探討性的課程。最后,要提高人文課程教師的素質,教師素質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并且才能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熏陶和啟迪。

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結合方面,廣東工業大學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2007年春季面向廣東工業大學龍洞校區文科生開設物理課——“物理欣賞”,選課的主要是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也有少部分外語學院的學生。不管中學物理基礎如何,學生們普遍反映:“從物理課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到物理學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使我們終身受益?!?sup>[6]類似這樣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進行一些理工科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的嘗試都將有力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實踐育人功能

2012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把實踐育人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理工科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一是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化。學校通過建立各種社會實踐基地,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圍繞人才培養的內容,組織學生到基地開展相關活動。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化。高校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要圍繞學生的專業和任務要求來開展,才能使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三是社會實踐活動的規范化。工科院校要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納入規范化的運作機制,只有規范組織領導制度、評估激勵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等,大學生才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成長成才。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強化環境育人效果

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是進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也是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的主要平臺。因此,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優化環境育人。一是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構建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工程,在學生學習、生活、體育活動場所,增添一些永久性偉人塑像及科學巨匠語錄牌,不斷完善網絡、廣播、櫥窗、綠化帶背景音樂等文化載體。大學的物質文化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熏陶情感、啟迪智慧等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二是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通過開展第二課堂,舉辦藝術節和科技節,把高雅的藝術和科學技術引進校園,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科學品質。三是加強校園的行為文化,現在有的高校不敢對大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對違紀違規的行為放任自流,從而助長了不良風氣的蔓延。因此,高校要通過行為文化的建設、加強制度建設來規范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只有把教育和管理適當地結合起來,素質教育才能真正有效果。[7]

理工科大學的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義不容辭的責任,人才興則國興,人才衰則國衰,因此,大學教育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密切相關。理工科大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清楚自己所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不斷改革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以培養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所需的復合型、應用創新型人才為己任,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教育水平。

[1]宋建尊,薛愛蘭.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8—9.

[2]王義遒.對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1—5.

[3]楊莉.理工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對策初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9):133—136.

[4]王永斌.理工科院校推進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若干問題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3.

[5]吳新中.工科院校通識教育課程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7):72—75.

[6]張春華.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融合推進素質教育[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增):9—10.

[7]彭志越.文化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9—62.

(文字編輯:賈俊蘭責任校對:鄒紅)

作者:董譽黃成忠金更歡

工科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篇2:

依托傳統文化 推進工科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它可以提升境界,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從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工科大學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工科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依托傳統文化推進工科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工科院校;文化素質教育

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指出:“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盵1]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往往具有時代性和主導性,還具有創新性。社會上流行的新觀點、新思潮會最先在校園內被師生認可接受,體現了校園文化的時代性。但是高校校園文化不是“無源之水”,它在時代性和創新性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也應該有繼承性,它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

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提升境界,賦予專業更多的意義和價值,正如北宋哲學家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活躍思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可以增強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大學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全面人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尤其是理工科類的院校,人文素質和傳統文化修養更加重要。大學承擔著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歷史、中國政治、中國建筑文化、中國文學等,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建筑藝術、戲劇書法文學等,作為學術文化從分類上也包括經、史、子、集等眾多的文化。在這些豐富的文化典籍中,凝結著幾千年中國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1.追求“內圣”,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皟仁ァ钡睦硐肴烁竦暮诵氖恰叭省???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是儒家價值觀的核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中國文化重要理念?!叭省钡暮诵乃枷刖褪恰皭廴恕?,推己及人,“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叭省币筵`行“五德”,即恭、寬、信、敏、惠五德?!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第十七》)恭敬、寬容、誠信、勤敏、惠人?!叭省睂λ艘兄宜≈??!爸宜∵`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每個人要想提高道德修養,是每個人的內在的要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個人道德修養提高方面,更注重“慎獨”“莫見于隱,莫顯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就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每天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檢查,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自覺正意、誠心、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2.達到“外王”目標,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構建理想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正意”“誠心”“修身”,通過加強自我修養,尋求的終極目標是行“王道”達到世界大同天下大治的偉大理想,從而實現個人價值。中國從來不缺乏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對理想社會的描述?!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是通過理想人格構建的“和諧”社會,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社會為己任,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由“內圣”達“外王”的具體途徑。自強不息、德業日新是中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礎。中國古代哲人認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遷不止的運動過程,君子要像天一樣生生不息,自強進取?!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自強不息支撐起我們這個民族樂觀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勵每一個中國人自強、自立、好學、上進,是我們民族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種精神支撐,更是中國構建理想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途徑。效法天地,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信”(《禮記·大學》),即通過自強不息,每天都與前相比有所變化。

寬容厚德、開放包容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兑讉鳌分姓f:“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句話即要求人們以寬廣的胸襟,順承天道。中國文化幾千年沒有中斷,和中國文化的開放包容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先后經歷四次文化融合,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寬厚的心態從外來文化中汲取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這種兼容并包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寬廣開放的胸襟和謙虛好學的態度,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自信力,對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中庸適度的做事方法。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被視為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標追求,最終形成了中庸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處事作風與人格境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被人推崇的方法。中庸之道不是平均主義,而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適度中正。

道德實踐注重知行合一。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道德修養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的,所以特別注重道德實踐。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學”,不專指知識的研究,“知”的最終目的是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一。中國的傳統理想人格教育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教條,在道德實踐中“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遺書》卷十五)。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直接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傳習錄》上)。知行關系是中國傳統之人非常注重的一對范疇,也體現了中國對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知行的統一。

二、工科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雖然傳統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來源,但是在工科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樂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認真梳理并解決,最終以一切優秀文化尤其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工科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學校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學時較少;二是課程設置缺少體系。工科院校由于專業特色,在人文課程的開設方面和綜合類大學的學校比較起來,課程較少,教學學時不夠。工科院校一般沒有傳統文化方面的必修課,主要開設選修課程。一般而言,工科院校能夠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是大學語文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這兩門課程。學校對人文教育重視不夠,或功利思想作祟,認為這些課程“無用”,學校也不斷刪減人文課程所占的比例,有些學校甚至取消了大學語文這門課,還有些學校在必修課程無法刪減的情況下,不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選修課。而且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作為選修課,有選修人數限制。這就造成了學生需要量大和學校開設課程不足之間的矛盾。由于教學時間較短,不能系統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很多教師在講授中都是側重講其中一個方面,比如側重講儒家思想,而缺少對道家和佛教思想的講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相對狹隘,內容不成體系。

2.師資力量不夠,教學水平尚需提高。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類教師數量較少,教學任務較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的老師,一般還有其他教學任務,有中國傳統文化專業背景的教師比較少,且水平良莠不齊。所以教師在講授傳統文化課的時候,只能拋磚引玉,注重知識傳授,講課方式相對單一。

3.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傳統文化講座和活動還相對較少,缺少傳統文化的文化氛圍。雖然大家學習熱情很高,但是學校還是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和文娛活動,在學生宿舍、會議廳、走廊等地方也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氛圍。

三、依托傳統文化推進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建議

1.建立傳統文化傳承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3]。校園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具有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凝聚功能。第一,在學校各條道路、文化館、展覽館、學生宿舍、教室以及學校的雕塑、花草等都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精神滲透在里面,把一些名言警句懸掛在教室、文化館、展覽館中,對學校的道路進行美化,學校的雕塑、文化墻等凸顯學校特色。第二,更多地為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講座,甚至聘請校外專家給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講座。第三,成立多種學生社團,組織學生自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并自覺踐行。第四,發揮學校媒體、網絡的作用。

2.加強師資隊伍培養。要搞好傳統文化教學,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教師以及對教師進行培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吸引力,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3.在課程設置上,多開一些選修課,甚至可以考慮開一些通識必修課。使傳統文化的教學成為系統的教學,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由淺入深,多層次、系統化地開設傳統文化課程。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可以成為高校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要依托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讓傳統文化成為工科院校能夠受益終身的課程,影響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張連春,趙寶新,趙麗新,李敏,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情商素質開發的啟迪作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93-95.

[3]劉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93.

作者:南金花 劉建軍 牛偉

工科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篇3:

工科類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實施現狀及對策

摘要:人文素質課程是適應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目前,我國工科類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實施存在著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了人文素質課程設置的相關改進對策。

關鍵詞:工科類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實施現狀;對策

在全球化、網絡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加大加重了。人們深深體會到要使用好科技這把雙刃劍,必須依靠人文精神的引導。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弊源?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一大熱點。國內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也隨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尤其是工科類高校人文課程的設置仍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一、工科類高校開設人文素質課程的現狀

1.思想政治課代替人文課程

目前,我國工科類高校開設的與人文有關的課程,基本上是如下幾門: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等。其實,這些課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定位和作用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是從正面途徑,讓大學生接受我國社會的主導性思想和價值觀念。無可置疑,這些課程有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但它們不能與人文素質課程簡單的等同起來。而時至今日,不少工科類高校的專業教學計劃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幾乎沒有其他人文課程。

2.已開設的人文素質課程存在諸多問題

近幾年來,雖然教育界一直在呼吁加強工科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但是由于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專業教育傳統的影響,許多工科高校在課程體系上仍存在著重工輕文的傾向,科技類課程在數量上仍然占據絕對優勢,人文類課程只不過是點綴。目前,工科高校所開設的人文類課程存在的問題為:一是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具有隨意性。很多工科高校依據現有教師的狀況開設人文課程,有這個學科或專業的教師,就開設這門課,沒有教師的就不開,有著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二是人文素質課程課時少。我國的工科高校開設的人文課程包括“兩課”在內,大約只占到總學時數的10%,比例偏低;三是人文課程目標過于功利化。所開課程沒有站在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只突出人文類課程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而忽視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審美性,人文課程與科學課程變成兩張皮,無法真正融合。

3.缺乏教學資源

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投入不可能立竿見影,工科高校往往更愿意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專業建設上,而對人文教師隊伍的配備、人文類學科的課程建設、教室多媒體平臺和網絡的設置、圖書館人文資料的購置、第二課堂的開展、各種文化體育館的建設等方面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甚至短缺,這給人文教學帶來諸多不便。當前,工科高校從總體上來說,專業的人文教師仍大量缺乏,教學條件滯后,教學手段也相對簡單。

4.人文課程定為選修課未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

大學校園里經常有這樣的流行語“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從一句校園玩笑可以反映出選修課在大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工科高校中恰恰都是以選修課的方式在開設,可想而知,大學生在上這一類課程時所擁有的熱情和所付出的精力會大打折扣,使本來為數不多的人文教育課程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同時也嚴重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二、工科類高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構建

1.設置人文核心課程

工科類高校應該設置一批人文課程為核心課程,其目的在于更加堅實地奠定學生的人文素質基礎,并對其他文化素質課程起到以綱帶目的示范作用。如大學語文、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西方哲學三門課程均可定為核心課程,因為這些課程不僅僅是簡單地擴大了知識面,而在設課范圍上有一定的廣度,覆蓋了文化、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倫理等主要的人文學科領域,而不是局限于其中的某幾個領域;課程內容也有一定的深度,不僅僅是介紹性的、事實性的,而是有理論有引導,能夠培養學生的理性判斷和文化分辨能力。人文教育“核心課程”設置之后,學校應該將其準確定位,這些課程再不是普通的公共選修課,而是與工科專業的自然科學基礎公共課程,比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等性質相同,是本科生入學后就必須學習的基礎課程。人文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全部由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領銜開設。

2.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公選課課程體系

工科高校人文素質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是否完善,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該??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能否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筆者認為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公選課程應至少包括六個板塊:

(1)語言、文學類,以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如大學語文、唐詩宋詞選讀、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語言學基礎、口才與演講等;

(2)歷史、文化類,主要在于強化大學生對中外歷史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世界歷史概覽、人類文明簡史等;

(3)審美、藝術類,以培養大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觀和審美素養為目的,如中外音樂欣賞、樂理基礎知識,書法鑒賞、美術基礎、影視欣賞等;

(4)心理、社會學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增強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適應能力為目標,如青年心理學、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等;

(5)哲學、政治類,主要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哲學導論、現代西方哲學思潮、政治學概論、國際時事等;

(6)經濟、法律類,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經濟理論和法律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如經濟學概論、經濟管理基礎、法律基礎、市場經濟與法律等。

3.建立學分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創校初期,就擬定了培養實用工程技術人員的目標,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作為理工科學生的第二主修課列入必修課,規定總共要修滿不少于8門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的學分。其他世界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加州理工等,都規定理工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一定學分的人文類課程,以提高人文素養。目前,我國許多院校都在推行學分制改革,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工科類高校為了使學生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應該借助這一契機將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和學分比例進行設計和規定。如在學籍管理中明確規定工科專業學生在人文課程方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學分才能畢業,使文化素質教育從制度上有一定的保證。同時,在選課范圍和比例上應出臺指導性政策,防止課程設置和學生選修上的隨意性。

4.調整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其他教學輔助設備,教師只有教材、教案,外加一支粉筆,授課方法也是教師的講授占據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其余時間是簡單的提問,其教學效果非常有限。工科高校開設的人文素質系列課程應該改變以往的授課方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課程實施方式實現多樣化。

5.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在保證開出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的同時,工科類高校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工科類高??梢酝ㄟ^一些途徑有意識地創造濃厚的人文學術氛圍,如組織系列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報告會或專題講座,開展音樂、書法與繪畫等方面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大圖書館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科學書籍的藏書等等,都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舉措。

6.積極地引進能夠促進人文學科發展的高水平人才

開發人文課程的關鍵是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人文素質好的教師承擔人文課程的教學。人文課程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對人生和世界的理性認識知識,還要從情感精神上培養和熏陶學生,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情感、堅韌的毅力、充實的精神生活,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工科類高校應引進和培養一批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并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其生存、發展的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工作、人際環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學科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同時在人才引進上還要樹立一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請其他院校、研究院的知名學者作為兼職或客座教授,這樣既補充了師資,又能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名家、大師,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另外,還應重視開發本校已有的人才資源,通過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來促進本?,F有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或者鼓勵現有文科專業教師進行再深造,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只有合理構建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才能使工科類高校真正做到科學與人文融通,培養出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的工科大學生,使他們成為擁有較強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術應用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2] 姚進鳳.改善人文課程教學推動大學人文教育——我國大學人文課程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2003,(3).

[3] 珊丹.理工院校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作者:解 梅 段興利 陳 紅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大數據時代農業銀行金融論文下一篇:生物學科中現代信息技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