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國崛起西班牙觀后感

2023-01-05

第一篇:大國崛起西班牙觀后感

大國崛起觀后感至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推薦)

15世紀,歐洲最早誕生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然后,開辟了一條條新航線,發現了一片片新土地,原先割裂的世界終于連接成一個整體,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并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最初崛起的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臺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落幕。

葡萄牙這個15世紀時人口還不到100萬的小國,能夠第一個崛起,首先是擁有一個統一的基礎。當中世紀的城邦還在一片混戰時,葡萄牙作為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誕生了。在整個歐洲渴求于香料的進口,而陸地貿易又為中亞國家壟斷的背景下,恩里克王子拿起托勒密早已發黃的地理學指南,以一個統一的國家作后盾,傾舉國之力,向著海洋進發,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幾乎是又一個葡萄牙的模板,不同的是他的統一略遲于葡萄牙,但他包容和接納了被葡萄牙拒絕的哥倫布,麥哲倫。一個國家能夠坐下來和一個航海者討價還價,用新開墾的殖民地的統治者的條件換取航海家冒險的探索,這是何等的胸襟和遠見。在對于香料的渴求,對于宗教的狂熱共同激勵下,這個兩個伊比利亞半島的鄰居最終攜手統治了世界,為人類繪制了一張完整的地球版圖,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巨大的財富只帶來了奢靡,兩個最早的富人沒有用財富改變自己,最終也只有靜靜的失落。統一和穩定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寬容和適度的忍讓也是成就大國的重要條件。但在獲得財富,增強國力之后,驕傲和放縱終會使財富流失,國力衰敗,只有理智地運用現有資本,認真地規劃未來,才能使一個國家持續發展。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斗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里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并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由于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荷蘭人通過創新和誠信積聚了巨大的財富,創造了小國大業的神話,成為17世紀海上貿易第一強國,獲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美譽,經濟的發達支撐起荷蘭在世界上的強勢地位。強大的經濟是大國崛起所必須的,堅固的國防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和平的環境、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大國的基礎。荷蘭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擁有創新精神以及以此建立起來的先進的商業關系和商業理念,但土地人口資源上的不足讓他僅能成為經濟貿易大國,而不是一個綜合能力大國。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這三個國家展示了他們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懼艱險,迎難而上,最終成就了一代強國,向全世界證明了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第二篇:大國崛起之美國的崛起觀后感

《大國崛起》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且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專題紀錄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通過電視展現大國引領世界文明的輝煌過程,以及世界大國風云激蕩的歷史畫卷,整部紀錄片揭示了大國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發展這一基本規律。觀看了《大國崛起》后,讓我在領略了世界經濟史和文明發展史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給全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課堂上,老師給我們放了《大國崛起·美國篇》的紀錄片,這部片共有兩集:“新國新夢”、“危局新政”。主要內容講述了在美洲大陸北部,五百年前,這片遼闊的陸地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園。15世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后,歐洲各國移民蜂擁而至,一個個殖民地相繼出現。到18世紀,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通過獨立戰爭打敗英國宣布獨立,成為美利堅合眾國,也被稱作“美國”。這個國家的出現只有230年的歷史,卻演繹了大國興起的罕見奇跡。它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獨創性地的發展道路,這個新興的工業國家以重大科技發明為基礎,將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位置占據了一個多世紀,成為擁有45個州、7000多萬人口的名副其實的大國。

美國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長,但是同樣透露了其艱辛與不易,今天回看美國的崛起,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也有很多。首先,我們雖然不能像美國一樣通過大發戰爭財來完成資本的積累,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我們自己的資源。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可是浪費資源現象卻十分嚴重。政府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充分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新能源。有了資源,才有了發展經濟的資本。其次,強調國家統一,這也是美國成功的原因之一。從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好臺灣關系,防止藏獨,臺獨事件再次發生。還有現在的黃巖島事件以及釣魚島事件都體現了國家的主權領土不容侵犯,要知道,只有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才更有走在世界前列的資格。我們應該要極力捍衛國家的領土和國家的和平統一。最后,要清楚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雖然中國失去了像美國一樣能經歷兩次科技革命的機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好現在有力的社會國際條件以及自身的優勢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同時還要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

美國,依然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并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最先驅?;蛟S,人類永遠沒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過去100年里,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最偉大的帝國。同時,我們也要深刻理解本國的國情,在美國的崛起中獲得啟發,更好的發展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

第三篇:《大國崛起》觀后感

《大國崛起之蘇聯》的觀后感

在看了《大國崛起》電視紀錄片之后感觸很多,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變革、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是其存在的必要條件。

這次主要看了俄國和美國的崛起,現在我就俄國為例談談我的感受。俄國的崛起,之所以不說是蘇聯或俄羅斯的崛起,而說俄國,是因為我覺得那個國家真正走上強國之路是從農奴制改革開始的。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在那之后,俄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改革后,俄國的封建勢力依舊強大,這也就造成俄國社會的不穩定,資本主義的道路也是風雨飄搖。于是,在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以列寧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因為內戰、自然災害等一些因素,當時蘇聯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此,1921年列寧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并且引進了一些外資,促使蘇聯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無疑這種體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列寧針對當時蘇聯實際情況下,帶領蘇聯走出的一條正確的道路。列寧去世,斯大林上任,蘇聯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至此蘇聯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工業得到了非常巨大的進步,使蘇聯成為世界工業大國。但是,弊端也伴隨著這些成就“孕育而生”,官僚主義,個人崇拜,重工業比例過高,文化封鎖,對農民過于傷害等問題,也讓蘇聯的經濟文化 靜止不前,高度的集權也是和現代社會的法制、民主相違背的。

在這里我不想說,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就一定是好的改革,而斯大林模式就是不對的。我認為一個國家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所需要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一個能發展的好的國家,必須需要領導者審時度勢,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和外在的大壞境來制定本國發展的政策,當然這些政策也要隨著壞境的變化而調整、創新,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永續發展。就像斯大林模式一樣,在初期它是有利于蘇聯經濟的發展的,只是在二戰結束后它的弊端日益顯現,蘇聯幾任領導人就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雖然沒有墨守成規,但是還是沒有跳出斯大林模式,最后戈爾巴喬夫想仿照資本主義國家,引入多黨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導致蘇聯解體。寫到這里,讓我想到了美國,那個世界第一大國,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我覺得美國為了更好地發展,不斷的創新。最成功的就是“羅斯福新政”,羅斯福借鑒蘇聯的斯大林模式,改變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用國家的力量適當去調整市場,促進市場有序發展。美國成功運用了蘇聯模式中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使自己走出了經濟危機,走向了經濟繁榮。

看了這兩個國家的崛起,讓我想到了我們自己。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如何發展?毫無疑問要發展經濟,但現在的我們的GDP是靠出賣資源、出賣廉價的勞動力、污染壞境而得到的?,F在的中國只是“世界工廠”,我們必須要依靠知識、技術、制度創新走出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欲立國,必先提升工業;欲興國,必先重整科教;欲富國,必先開拓殖民;欲強國,必先奪占海權。

提升工業--是指提升中國的整體工業的科學技術含量。對于沉迷于低成本產業的民族資本,應該進行引導,比如不再獎勵其出口,迫其提高勞動力薪資。要將世界加工廠這個不光彩的頭銜,變成世界總裝廠,世界流水線,世界實驗室。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立于大國博弈的不敗之地。

重整科教--則要從兩頭下手,從基層繼續完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限制低齡勞動力走向社會。高等教育則實施精英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分離,將合并過分的院校拆分。精英教育實施嚴入嚴出,避免迷迷糊糊混四年的現象。技工教育實施寬入快出,既可以吸收社會富余勞動力,也可以幫助提升整體工業技術含量。同時必須提升中國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素質,中國現在還沒有成功的文化現象,這讓很多青年人覺得空虛迷茫。有句名言中提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青年人失去崛起動力,國家如何崛起?英國人為了莎士比亞甚至愿意放棄印度,而中國的易中天實在太少了。 開拓殖民--并不是指維多利亞時代的初級殖民,而是用金融、貿易這種看不見的手實施經濟殖民。中國在2006年舉辦的中非論壇和東盟首腦會議就是走這個路子,開拓中國在非洲和東南亞的經濟殖民地,因為在這種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領土的占領已經不是未來殖民的主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和經濟的占領。這種合作式殖民不僅不會引起原住民的抵制和反感,而且能建立起中國樂于助人的大國形象。這樣既可以獲得豐富廉價的工業原材料,又可以為中國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市場,還可擴大中國的外交空間,實在一舉多得。

奪占海權--為什么說奪占?因為中國目前實在沒有像樣的海權,且不說第一和第二島鏈的海上包圍,連自家海域里的石油開采也得和別人商量。在歷史上九個崛起的大國中,就有七個曾經是海權大國,足見海權對于國家崛起之重要。海權不僅包括海軍,還包括海軍航空兵,海上作業能力,島嶼所有權,海洋測量,海底勘測等一系列科目。在未來的戰爭中,擁有海權的國家才能進可攻、退可守,而沒有海權,則只能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望洋興嘆!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的命運和運作方式,讓俄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俄國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積累,俄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1928~1937年,蘇聯先后勝利的完成了第

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蘇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蘇聯成為歐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國防實力大大加強,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成績輝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侵略,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后,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侵占了蒙古的唐努烏梁海、中國的黑瞎子島等土地,并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1991年,蘇聯分裂后經俄羅斯的歷屆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俄羅斯的經濟重新恢復。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于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

第四篇:大國崛起觀后感

一、軍事力量與權力之間的現實主義理論詮釋

權力和軍事力量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現實主義理論中,權力通常被定義為控制或影響他人的能力,或者是“對他人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而軍事力量則是國家必備而具體的物質性強制力量,屬于構成權力組成的資源要素或潛在權力。二者之所以聯系在一起,主要是由于權力盡管易于體驗卻難以定義或衡量。而構成權力組成的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具體和容易衡量,于是通過枚舉權力得以行使與運用的基礎性資源來衡量國家所擁有權力的大小就成了度量權力的慣常做法。盡管權力的資源種類繁多,但在現實主義看來,軍事力量確是最重要的權力資源。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言到:“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此話道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在軍事力量使用背后必然存在著政治的目的和功能,也可以說是政治權力的存在。因此,軍事力量也就成為了權力的關鍵性構成因素和基礎。

現實主義者對于軍事力量在國際政治權力中的重要作用,多給予肯定和推崇。愛德華?卡爾明確指出了軍事力量的權力意義。他說, “軍事力量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緣由,是基于戰爭是國際關系中權力的最終手段這一原因”。“(由于)潛在戰爭是國際政治中的主導性因素,軍事力量也就因之成為公認的政治價值標準”。 肯尼斯?沃爾茲也持同樣見解:武力是政治領域的終極手段。而在國際政治領域,武力不僅是終極手段,而且是首選和常用手段。米爾斯海默直接將權力等同于軍事力量。他認為:“在國際政治中,一國的有效權力是指它的軍事力量所能發揮的最大作用,以及與對手的軍事實力對比的情況”。他自己也坦言:“我主要從軍事角度來定義權力,因為進攻性現實主義把這種力量看成國際政治的最后手段”。

上述關于軍事力量權力屬性的詮釋,實際上包含著了這樣一種認知:作為潛在權力的軍事力量可以直接轉化為實際權力。因此,權力明顯具有的軍事力量特征使得“國際政治權力= 國力= 軍事力量的公式長期以來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

軍事力量除了具有權力屬性外,其還被賦予了安全屬性。因為,所有現實主義理論流派都建立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上:國際體系處于無政府狀態中。無政府狀態是與暴力的發生聯系在一起的,由于不存在任何對國家之間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進行阻遏的超國家權威,自助便成為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的必然行為準則。因為,世界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必須承認,國家對自己的防衛最后還得靠自身的實力。這樣,安全就成了國際體系中的稀缺資源,軍事力量便成為國家現實自我保護的關鍵力量?;谑澜缡冀K存在安全競爭和戰爭危險這一事實,軍事力量對于國家的安全考量也始終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沒有哪個國家敢于放棄軍事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是國家對安全的追求并非能通過對自身的內省而獲取,而只能通過與其鄰國相比才能獲得。為了安全和自保,國家要求自身發展得比鄰國更為強大,以鄰國的相對衰弱為代價來擴大自身的權勢。因為對國家力量大小的衡量絕不是基于對自身發展的縱向比較,而是與鄰國的力量進行同時代橫向相比較的結果。正如卡爾所言,一個國家進行最重大戰爭的目的誠然是為了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不過,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為了防止另外一個國家加強軍事實力。依上述觀點推斷,崛起成為國際體系中擁有超強軍力的強權勢必成為國家確保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門,或者說,成為體系中的最強大國家將是一個國家獲取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從上文關于軍事力量與權力和安全的關系的探討來看,對軍事力量的追求是國家對安全和權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結果,國家的安全程度和權力大小在軍事力量的層面上獲得了統一,軍事力量也因此成為大國崛起的核心構成和象征。其實,在英文中,大國和權力是同一個單詞(Power),大國必須是軍事強國似乎不言自明。從歷史上看,崛起的世界大國無一例外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16 世紀在歐洲王朝競爭中崛起的西班牙,不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是歐洲一流,西班牙步兵團是歐洲戰斗力最強的部隊。而由大型戰艦組成的“無敵艦隊”卻雄霸海上,保證了西班牙海上交通的順暢。17世紀崛起的荷蘭,通過其所擁有的歐洲最為龐大的艦隊,確保了其“海上馬車夫”的地位。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崛起和強盛也是建立在其一向在規模上雄踞歐洲之首的軍事力量基礎之上的。拿破侖統治時期的法國更是通過其締造的強大軍隊征服歐洲大陸,而躍居歐洲第一強國的。而對于在19 世紀末建立起規??涨岸乜缥宕笾拗趁竦蹏挠尼绕?,阿爾弗雷德?馬漢卻一語道出了關鍵:多少世紀以來,英國商業的發展,領土的完整,富裕帝國的存在和世界大國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國真正成為世界性強國是在其軍事力量走向世界之后。19 世紀末經濟已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國際影響力并不及其它列強,僅被視為二流國家。而二戰結束時,憑借其龐大的軍事力量,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長久以來存在的將軍事力量視同大國權力象征與安全保障的傾向,實際上暗含著大國通過戰爭崛起的邏輯,以至于大國被定義為有能力在戰爭中取勝的國家??栆渤滞瑯右娊猓涸诖笠幠馉幹汹A得勝利,往往是一個國家被承認為大國的原因。大國崛起的實踐和歷程似乎證明了這一觀點。

二、大國通過戰爭崛起和衰敗的歷史考察

回顧過去5 個世紀大國的崛起歷程,大國的崛起基本上都是通過戰爭來實現的。荷蘭奠定歐洲領先國家的地位是始于贏得抗擊西班牙人戰爭的勝利并獲得獨立之后。法國的頭號歐洲陸上強國的地位是通過三十年戰爭及1657年和1667年的兩次對西戰爭的勝利獲得的。英國的崛起始于16世紀末的伊麗莎白時代,但直到19世紀初通過聯合其他歐洲大國擊敗拿破侖帝國后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其間,英國先后在軍事上擊敗了當時歐洲的海上及陸上霸權國。英國海軍先是1588年在大西洋一舉殲滅西班牙“無敵艦隊”,繼而從1652年開始,又三次對荷蘭開戰,徹底剝奪了荷蘭殖民及海上優勢。18世紀英國又與法國展開激烈的霸權爭奪戰,從1689到1815年,先后與法國展開了7次大戰。其中1805 年英國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的勝利,不僅標志著英國在海上徹底戰勝法國,而且也確立了英國長達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國的崛起則是經歷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次戰爭的勝利才最終完成,而日本則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后才獲得了大國地位。美國的世界大國之旅始于1898 年的美西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則最終正式確立了它的全球性超級大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崛起大國的地位既靠軍事力量的使用而贏得,也因它的過度使用而喪失。

作為歐洲最先崛起的葡萄牙,通過1143年光復領土戰爭的勝利成為歐洲大陸上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然后在取得環球航海領先地位后,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地,繼而展開對外擴張戰爭,最后隨著戰爭的失敗而將海上霸主地位讓位于西班牙,荷蘭和英國。西班牙在伊莎貝爾女王的領導下,于1492年1月2日通過格拉納達一戰的勝利而結束了長達800年的土地收復戰爭。隨后也展開了對外的征服戰爭。最后隨著英西海戰的失敗而將海上霸權讓位于英國。于1581年7月26日贏得了獨立戰爭勝利的荷蘭,通過民間集資的方式成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海洋上徹底沖破西班牙的封鎖,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國。但最后也隨著三次英荷戰爭的失敗而將海上霸權讓位于英國。

英國的崛起始于1588年英西海戰的勝利。在隨后的歲月中,英國首先通過三次英荷戰爭的勝 利迫使荷蘭接受了《航海法》,其后于1763年打敗法國贏得英法七年戰爭,又于1815年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英國最終通過戰爭建立了其龐大殖民帝國。不過最后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徹底將霸權讓位于美國。法國通過1789年的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建立了法蘭西第 一共和國。隨后,當拿破侖民選上臺當上皇帝后,便展開了一系列的對外征戰,先后四次打破歐洲大陸的反法同盟,建立了一個幾乎囊括整個歐洲的法蘭西帝國。但法國最終還是被反法同盟擊敗。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卻是法國走向衰敗的真正開始,盡管后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德國,但法國已是筋疲力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慘敗于德國,盡管在盟國的幫助下獲得解放,但戰爭卻使法國散失了歐洲大陸第一大國的地位。1862年9月30日,普魯士開始實行首相俾斯麥所謂的“鐵血政策”,對外發動戰爭,先后打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此后,為了取得全球霸權,德國先后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不過在兩次大戰中都被擊敗。

日本1853年被美國強迫打開國門,開放橫須賀港口并簽定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隨后,荷蘭,英國,法國,俄國等世界大國也紛沓而至,先后與日本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從1868年開始實施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開始走向強大,并通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與 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大國地位。但日本征戰并不止于此,1931年攻占中國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對美國宣戰,發動太平洋戰爭,最后1945年被同盟國徹底擊潰。

俄國自1689年彼得大帝實施改革以后,也開始了對外征服戰爭, 1702年為奪取波羅的海出??? 發動第一次對瑞典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終。但自此以后,俄國勵精圖治,改革軍隊,終于在九年之后贏得了對瑞典的戰爭。在彼得大帝以后,葉卡捷琳娜二世用了34年的時間,先后打敗土耳其,瓜分波蘭,領土擴張至北美洲。在葉卡捷琳娜二世以后,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打敗拿破侖,成為歐洲神圣反法同盟的盟主。1914年第俄國被拖入一戰的戰爭泥潭,內部矛盾也激化,從而導致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發。1945年,通過蘇德戰爭的勝利,最終成 為世界超級大國之一。1991年蘇聯走向解體,蘇聯的解體盡管沒有通過戰爭,但瘋狂的軍備擴張卻是拖垮蘇聯的關鍵原因。

1776年7月4日,經過8年獨立戰爭,美國宣告獨立,又經過南北戰爭而走向強盛,美西戰爭和一戰而崛起,最后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終于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不過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失敗卻導致了美國的戰略收縮和威信的受損。

三、大國崛起伴隨戰爭的原因

(一)立足于國家單元層面的分析

第一,西方大國崛起的方式。為什么近代西方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戰爭呢?這實際上是與近代西方大國崛起的方式緊密相關的。 近代大國的崛起,不管是西班牙,還是英國;不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都有很多共同點。

一是西方式的崛起都是以殖民擴張和掠奪為基本表現形態,而這種擴張和掠奪也是成就西方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 這一點對于早期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尤為明顯。正是憑借著殖民擴張和掠奪,才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紀的經濟繁榮和霸權。對非洲和美洲的黃金和白銀的瘋狂掠奪使得這兩個國家在短時間成為了歐洲強國。二是重視商業擴張和市場爭奪。西方式的崛起伴隨著商業的大規模擴張,為了給日益龐大的商品找到銷售市場,爭奪霸權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擁有霸權的國家,其產品不僅擁有優勢的市場地位,而且擁有優勢的價格地位。正是看到這一點,后來的霸權國家荷蘭極力發展商業貿易,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也隨之成為歐洲的商品和貨幣的中心中心。荷蘭人對追求商業利潤的執著使得政府以商業擴張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荷蘭也因此成為“世界性商場”。為了爭奪商業利潤,荷蘭與葡萄牙、西班牙進行了一系列戰爭。與荷蘭一樣,英國的崛亦伴隨著商業擴張和市場爭奪,英國政府尤為重視對外貿易。為了追求獨一無二的商業霸權,荷蘭與西班牙,英國與荷蘭都發生過規模巨大的戰爭。戰爭以商業領先者的勝利告終,同時又極大地鞏固了這種商業優勢,使之成為不折不扣的商業霸權。荷蘭和英國正是利用這種商業霸權,獲取了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高的利潤。美國追求霸權的歷史也是一部商業利潤的追逐史。幾乎從獨立的那一天起,美國便投入到發展對外貿易的熱潮中,尤其是對東亞的貿易中。三是對于海洋霸權的追逐。這是500年來所有成為霸權國家的一個必經之道??梢哉f,每一個成為近代霸權的國家,無一例外都與一支強大的海軍相聯系。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擴張利益,西班牙在16世紀末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1571年西班牙艦隊在勒潘多海戰中打敗土耳其艦隊,贏得“無敵艦隊”的稱號。1588年該艦隊與英國艦隊發生大戰,無敵艦隊幾乎全被殲滅,西班牙從此以后喪失了海上霸權。1649年,英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問鼎政權。革命后的英國,十分注重海軍力量,成立了專業性的海軍委員會,建設了一支裝備精良的專業化海軍。通過這支海軍,英國在1652—1654 年與荷蘭人發生戰爭,迫使荷蘭人承認了《航海條例》。1665—1667年及1672—1674英國海軍兩次與荷蘭海軍開戰,最后,最終擊潰荷蘭的海上力量,荷蘭的海上霸權地位隨之消失。此后,英國與法國的海軍展開較量。1756— 1763年,通過英國與法國7年的戰爭,法國的海上力量被英國擊潰。1805年法國和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在西班牙的特拉法爾加海面上進行決戰,最后英國海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海戰結束了英法長達一個世紀的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標志著英國徹底戰勝法國,確立了對海洋的世界性控制權。 19世紀末,走向革新的日本大力發展海軍,分別于1894和1905年通過甲午海戰和對馬海戰擊敗中國的北洋水師與俄國太平洋艦隊,開始走上霸權主義的道路。德國也不示弱,1898年,德國議會通過了海軍法,要求大力發展德 國的海軍,德國的海上力量急劇擴張,直追英國。美國霸權的興起也是以海上霸權的擴張為基礎的 。到一戰結束,美國已經建成一支僅次于英國居世界第二位的海軍。到1939年,美國力量已與英國不相上下。這支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擊敗希特勒海軍艦隊和日本的海軍力量的主力。二戰后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和美國霸權最重要的依靠。

第二,崛起國家的挑戰國意識。在西方國家崛起的模式中,崛起國家往往以挑戰國的身份出現,這種挑戰國的身份又往往是崛起國家所具有對外擴張意識和對現狀的不滿情緒所使然。

一是崛起國家的政界普遍都具有長期的擴張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在知識界也盛為流行。我們以德國在19世紀末的崛起和美國在20世紀的崛起為例進行分析。德國在其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帶有擴張色彩的民族主義就已萌發。黑格爾在其1 830年—1831年發表的《歷史哲學》中就提出,日耳曼世界是世界歷史的歸宿,是精神的“老年時代”,是一種完滿的成熟和力量。其言外之意就是,唯有日耳曼民族才能勝任領導人類前進的責任。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將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與國民經濟聯系起來,呼吁大力拓展德國的民族經濟,認為只有運用國家力量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他到了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議會發表演說時講:“關于時局的許多重大問題,并不是靠演說與大多數的議案就決定了,惟有用鐵血政策方能解決。”德皇威廉二世也極為好戰,在其在位的幾十年中一直致力于擴張。1897威廉二世在對侵越中國的海軍作題為“豎起德意志帝國之鷹盾牌”的講演時講到:“只有在帝國權力的庇護下,德意志商業才有安全感,才能穩固地發展和繁榮起來。”這明顯地昭示了德國的擴張主義。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韋伯也極力宣揚強權政治理念。其在1896年的一次講演中說道:“我們需要更多的國外地盤,我們需要通過擴大市場獲得更多經濟機會,„„。保證我國大眾在國內生計持久并且有可能不斷改善提高的惟一途徑就是擴大德國的勢力范圍,對此我國大眾應該開始有清醒的認識。”正是上述諸如此類綿延已久的擴張主義思想成為了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意識形態根源。而對于美國而言,其擴張主義思想200年來一直不斷流行和發展著,并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幾乎從立國之日起,美國就把自己當作“自由的燈塔”、“民主的象征”,堅信自己的“天定命運”就是改造整個世界。19世紀末,伴隨著美國的力量跨出北美大陸走向太平洋之際,像馬漢的以世界霸權為目標的擴張主義思想——“海權論”也應運而生。進入20世紀,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大棒加胡蘿卜”政策、塔夫托的“金元外交”政策、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等都對美國霸權的基本戰略作了勾勒。美國霸權思想可謂影響深遠。時至今日,霸權主義仍是美國國家戰略的主調??肆诸D在1994年提出“新干預主義”、小布什提出的以“先發制人”為核心理念的“進攻性現實主義”都是美國霸權主義思想的體現。二是崛起國家一般都是“不滿現狀的國家”。由于對于自己在既有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所占有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滿,崛起國家一般也會對現存的國際秩序心存不滿。“不滿現狀的大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它們都在較短的時間(20—30年)內發展為全球性或區域性大國,其力量發展直追或僅次于原來的霸權國家。但是,它們又很難取代原來的霸權國家在既有國際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在打破既有霸權秩序的前提下重建新的國際秩序。不過,對既有國際秩序現狀的不滿會驅使它們竭力挑戰和改變現狀。二是由于既有霸權國家擔心后起大國對其地位的取而代之,因此會通過組織聯盟體系或軍事集團的方式對后者進行遏制和圍堵,限制其發展。從而使“不滿現狀的大國”更加不滿。兩種力量之間的矛盾逐漸走向對抗,導致世界大戰或冷戰。三是后起的大國雖然力量上升很快,但是其綜合實力與既有霸權國家仍存有較大差距。為了對抗霸權國家,后起的大國急劇擴充軍力,并在本國周邊構筑安全帶。這種軍備競賽造成了世界范圍局勢的緊張,并且在一些戰略要地和內亂不斷小國內部引發局部沖突,成為世界大戰或冷戰的前奏。四是后起的大國往往具有難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如德國的帝制和納粹獨裁體制、日本的天皇制和軍部體制等。 (二)立足于國際體系層面的分析(一種新現實主義的視角)

從新現實主義的結構分析路徑出發,新興大國的崛起既是體系結構變革的產物,同時它又必然導致現存體系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從而引發持久的權力轉移,其間必然伴隨著大國沖突和戰爭。其分析路徑如下: 第一,大國興起乃體系變革產物。根據新現實主義者的觀點,在國際體系內部,成員國間在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方面,始終存在發展不平衡的趨勢,這種實力增長的差異將會導致成員國間權力的重新分配,從而最終促使國際體系的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大國興起之所以成為可能,其根源就在于體系內各國實力發展的不平衡性所使然。就此意義而言,大國興起應歸于體系的變革所致。

第二,大國興起破壞既有體系的穩定性。所謂國際政治的變革,是指某一特定國際體系之結構性變化。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 認為,“一個國際體系中國家的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權力分配,影響著組成能夠取勝的聯盟或形成權力抗衡的難易程度。這些結構因素決定了該國際體系的穩定和動蕩, 從而促進或抑制國際政治的變革。”在一個由一個大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當出現了第二個或第三個大國時,這種狀況將會對既有體系構成較大的影響,因為第二個或第三個大國的出現意味著體系結構的改變:第二個大國的出現使單極體系變成了兩極體系;第三個大國的出現使兩極體系變成了三極體系。而任何體系結構的變化都意味著現存體系的崩潰和權力的重新分配。因為,新興大國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體系中的相對力量構造和對比,而且將不可避免地挑戰既有大國的權威和利益,隨之體系的失衡隨亦成為必然。

第三,大國興起招致霸權國的遏制。伴隨著相對權力的增加和對既有國際秩序的不滿,新興大國改變和調整既有體系規則、勢力范圍劃分的企圖隨之萌生。作為回應,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往往通過調整其政策以努力維持體系的平衡,以應對興起國家的挑戰。由于國際社會中沒有統一的超越國家之上的機構和權威來提供安全此等“公共物品”,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自助原則成了各國的必然選擇,各國一方面努力擴大自己的權利,另一面還要防范其他國家權力的增長。當一國之力量不足以制衡其他國家權力的增長時,就會聯合其它國家共同采取遏制戰略。

第四,挑戰世界主導權必然導致霸權戰爭?;跈嗔σ恢倍际菄H政治永恒主題這一客觀事實,權力理所當然是任何一國存在和發展都必須加以追逐之目標。就此而言,大國興起本身即意味著爭取更大的國際權力,這也使得大國的興起都必然帶有零和性質,更何況“大國??的最終目標是成為霸權, 即體系中唯一的大國”。 由于享有世界主導權將意味著享有國比其他國家更能有效地維護自身利益, 所以在國際社會中,沒有一個霸權國家愿意將主導權自愿拱手相讓他國,甚至不愿意與其他大國共享主導權。同一緣由又使所有的新興大國都期望獲得這種主導權。享有世界主導權的國家不愿意放棄主導權的意志和崛起大國強烈追求和分享主導權的愿望,決定了后者對前者的挑戰具有不可避免性。斗爭發展到不可調和地步的必然結果只能是戰爭。誠如吉爾平所言:“霸權戰爭”是解決國際體系結構與權力再分配之間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也是現存國際體系中大國相對地位轉變的最終測定。它解決了由哪個國家來主宰這一體系以及由什么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占統治地位的問題,從而也決定了今后時代的精神氣質。 應該說,無論是從單元路徑還是從結構路徑出發,絕大多數現實主義者都持以下觀點:正在崛起的國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義和擴張主義對外政策的傾向。同時,任何新興大國的崛起都將招致國際體系的震蕩不安。

第五篇:《大國崛起》觀后感

在同學的推薦下,我觀看了《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一開始我就被它的臺詞深深的吸引了,然后耐心的觀賞了這一部12集的電視紀錄片。

《大國崛起》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并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其中荷蘭的崛起激發了我強烈的興趣。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斗士。 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里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并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于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因素,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是什么造就了這么小的國家的崛起呢?認真的思考后不難發現荷蘭成為當時世界霸主的鑰匙——創新。 1 一把小刀開啟荷蘭的崛起之路

起初可以說荷蘭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利的,荷蘭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復雜的水利設施阻擋, 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但是荷蘭人借助自己的智慧用一把小刀把不利的地理位置變成了他們的優勢。

每到夏季,洄游到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的大批的鯡魚,對荷蘭的經濟很重要, 很多人以此為生來掙錢,鯡魚為五分之一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但是,鯡魚是一種自然資源,造物主并沒有給荷蘭人獨享的權利。生活在北海邊的其他民族,都組織了捕撈鯡魚的船隊。漁民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發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魚腸子的方法。把鯡魚的肚子剖開,把內臟取出,把頭去掉,然后把鹽放在里面,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這樣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時間。就這樣荷蘭漁民的一把小

刀,將一種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荷蘭獨占的資本。從捕魚業開始,荷蘭產生了和東北歐、英格蘭、南歐、非洲的貿易。由捕魚的傳統產生了海上貿易的傳統, 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荷蘭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荷蘭人修建的多條運河,構成了當時歐洲最發達的水上交通網。這些優勢使得荷蘭具備了成為歐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這一切都起源于那看似微小的的小刀,但是卻創造了荷蘭崛起的機會,這就是創新的力量。

2 巧妙構想成就荷蘭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夫”稱號

荷蘭商人為什么能在利潤豐厚的海運貿易中,擊敗強大的競爭對手(英格蘭)呢?當時,英格蘭的面積比荷蘭大三倍,人口是荷蘭的五倍。作為大西洋中的島國, 它比荷蘭有著更加優越的地理位置。就像發明一刀就能取出鯡魚腸子的方法來打敗對手一樣, 荷蘭人打敗英格蘭是從設計一種造價更加低廉的船只開始的。它的好處是造船的成本低,價格只有英國船只的一半,于是,貨物的運費也低。荷蘭人又在船只上加上了一種特殊的設計,建造的船肚子很大,船身很大很圓,而甲板很小。這樣的做法是因為,當時在斯堪的納維亞,船所繳納的稅取決于甲板的寬度,甲板越窄,付的錢越少,所以,荷蘭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潤也就越多。僅僅依靠特殊的船只顯然不夠,荷蘭人嚴守承諾的優良的品質最終決定了其稱霸海運貿易。荷蘭人用生命作代價,守望信念,私毫未動別人委托給他們的貨物,把貨物幾乎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托人手中,創造了傳之后世的經商法則。

這一次,荷蘭人又是憑借其聰明才智,勇于創新,贏得了海運貿易,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16世紀末,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 3 市民購買自治權與共和民主政體的形成——管理上的創新

荷蘭人的勇于創新再一次發生在荷蘭的政體的形成過程中。市民他們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從此,市民們自行立法,貴族不能直接向他們收稅。我們中國直到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東思想,才實現了今天的共和民主,而15世紀的荷蘭在那是已經有了共和民主的星光。“市民自治”為荷蘭的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到公元15世紀末,將近一半的荷蘭人生活

在城市中。每個城市都努力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 大大促進了荷蘭的經濟發展。當時不為君主集權的體質所動的荷蘭也吃了不少虧,爆發了和西班牙的戰爭,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發生了沖突。面對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荷蘭人不去仿制當時世界存在的政治體制,而是再一次開動腦筋、勇于創新,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它是一個共和民主的混合,實際的政治權力是在商人和知識精英的手中。在他們的帶領下,荷蘭的崛起之路越走越遠。

可以說僅僅依靠技術上的創新,荷蘭是不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強國的。管理上的創新、政體的創新,為荷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為其以后成為全球貿易霸主提供基礎。管理上的創新極大的釋放了荷蘭人的生產力,這在其崛起的路上至關重要!

4 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和太多的第一次

這個結構松散的小國,在剛剛建立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一次嚴重的危機。在獨立之前,與西班牙的貿易是荷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獨立之后,西班牙國王封鎖了本國的所有港口, 禁止荷蘭商船駛入西班牙。經濟的生命線被扼斷了, 新生的共和國出路在哪里?

就像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荷蘭人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它是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他們發行股票,雖然不是現代意義的股票,但是開啟了現代社會的金融大廈。公司還承諾對這些股票分紅。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 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于1609年, 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姆斯特丹銀行對于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象中的貨幣”。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 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

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這一系列的第一次,確立了荷蘭的全球商業霸權地位的建立。憑借著人民的智慧,荷蘭人創造了大量的新生事物,開啟了現代商品經濟制度大門,開創了一系列商業規則,創造了歷史,影響著世界的發展。 5 總結

回顧只有兩個半北京大小的荷蘭的崛起之路,不難發現,是創新的力量促進了生產力的一步步發展,是創新的力量推進了荷蘭的的逐步發展。荷蘭人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著全世界的步伐。他們用智慧,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難,他們敢于創新、勇于嘗試的精神,值得全世界各個民族的學習。

21世紀,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日新月異,國際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經濟已經全球化,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的思想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并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梢哉f,我國現在的發展離崛起還很遠,我國的很多企業也只不過是別人的車間而已。我們應該學習荷蘭人的自主創新精神,不被已有的事物所束縛。不僅僅要有科技技術的創新,還要有體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當今世界的發展主要是由那些創新型國家主導的,希望我們能成為這其中的一員。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讀竇桂梅老師的書有感下一篇:電工技術基礎教學設計

熱門文章

大國經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