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三農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2023-04-03

第一篇:三農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三農”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摘要】

“三農”問題就是“農民、農業、農村”問題。目前,中國的“三農”問題是我們在奔赴“中國夢”的路上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必須把它重視起來,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去解決。雖然“三農”問題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但是解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三農”問題不會像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那樣棘手,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民人口數和中國一樣達到9億,也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民人口比例像中國那樣高達三分之二。

【關鍵詞】三農新農村建議中國夢

一、 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在經濟、金融、科技、教育、國防以及文化建設方面有了重大的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國際地位日益凸顯,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中,我們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城鄉發展嚴重失衡等等。這些問題就是兩種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農民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而產生的。“農民問題、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就是三農問題。當今,舉國上下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中國夢,解決“三農”問題是非常關鍵的。本文就關于“三農”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并對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提幾點建議。

二、 “三農”問題簡介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獨立地描述是指廣大鄉村區域,只能以種植、養殖生產業為主,身份為農民的大部分國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與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系統的描述是指21世紀的中國,歷史形成二元社會中,城市現代化,

二、三產業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制于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小康相對滯后的問題。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且不論質的提升,僅從量上考察,中國的重大經濟問題都依賴于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突破。

(一) 農業問題

建國以后,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業問題,作了很大的努力。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率先改革,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方針,經過20多年,先后取得了198

4、1990、1996和2004年四次農業特大豐收。1996年農業特大豐收,糧食總產超過一萬億斤,其它主要農產品也大豐收,中國的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改變了糧食和主要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格局,形成了常年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新格局,較好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所以說農業問題基本解決了,因為我國的農業可以保證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可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梢哉f我國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供養了占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世界總人口達到65億,中國是13億多,已經不足21%。因此,我國“三農”問題的基本狀況是:農業問題基本解決了,但農村問題、農民問題還沒有解決。

(二) 農民問題

農民眾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質低下,貧窮落后是我國農民的幾大問題。世界上

的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業勞動力是減少的,農民是減少的。但是我國工業化了60年,農民反而越來越多。13億人口,9億農民,因此,農民眾多是一個大問題。關于受教育程度,2004年有個統計:城市居民與農民的學歷狀況相比較,城市居民的高中學歷是農民的3.5倍,中專為16.5倍,大專為55.5倍,大學本科為281.55倍,研究生為323倍。當年,10000個農民中,只有2個本科學歷,而在10000個居民中則有563個,可見農民受教育程度之低,受此影響,文化素質低下就理所當然了。據2005年的統計:2003年,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共103617.3億元,其中農戶儲蓄18177.7億元,占17.5%,人均1986元。⑤而城市居民戶存款85439.6億元,人均22677元,相差10多倍。收入方面,從1978年到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從不到3:1增加到超過了3:1,而且還以較高的增速擴大。

(三) 農村問題

農村是以農民為主聚居的社區。國際上的現代化國家,在城市化和工業化初期,一般都是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等到城市化搞起來了,工業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后,反過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高農民收入,興辦社會事業,搞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如農村的道路、電訊,農村的地下排水等,基本上與城市沒有什么差別。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在中國卻不是這么回事,包括水利、道路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依靠農民自己籌資出力出地建設的。農村修路是自己出地、自己出工、自己買炸藥,等到道路建好后,卻收歸交通部門管理。農村、農民用電,變壓器、電線和電線桿子都需要自己出錢買,建好以后卻都屬于電力部門,而且電力局照樣收電費。盡管現在國家通過改革把電價降下來了,但這對農村、農民來說仍然是不公平的。當前我國的政策,對城市和居民是一套政策,對農村和農民是另一套政策。其根據就是所謂的戶口制度,如果是農業戶口是這樣一回事,如果是非農業戶口則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是“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格局。這些年,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城鄉分割的格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有的還越來越嚴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最后的結果是城里的建設是一個樣,農村的建設卻又是另一個樣。這些問題總的來說有收入消費差距懸殊,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農村教育、醫療資源匱乏,水平落后,社保不健全,以及農村基礎社建設不到位,尤其是農村住房問題非常嚴重。

從上述存在的這些城鄉差別的狀況看,農村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是我們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城鄉分治,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還沒有進行應有的改革的結果。說到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存在著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

三、 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

(一) 將解決“三農”問題提升為黨和政府的戰略性目標

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中國農村雖然有局部的繁榮,但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經濟的雙重擠壓下,中國農村處在破產的邊緣,孕育著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領導集體面臨的問題和擔負的任務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東西”。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引人關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報》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溫家寶的文章《為推進農村小康建設而奮斗》。這篇文章是溫家寶在1月7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可以看出“三農”問題在新領導集體整個施政戰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這次農村工作會議中央特別重視,胡錦濤、溫家寶以及曾慶紅、黃菊、李長春都出席了會議,顯示了中央領導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會議

文件對“三農”問題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稱其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二) 深化體制改革,給農村建設注入新動力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的焦點問題。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要著力推動現行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財政制度的改革。因為戶籍制度不合時宜,改革戶籍制度能夠使農民有進城當工人、當市民的權利,恢復農民本來有的國民待遇。對于土地,要通過改革,建立起給農民土地經營權有長期保障的體制。土地承包權也是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能侵犯,保護基本農田是我們的國策,要落到實處。1994年財政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財權事權不相稱,對欠發達、不發達地區的縣鄉太不公平,是造成目前縣鄉村三級機構巨額債務的主要原因,所以財政體制也需要改革。

(三) 推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戰略布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的大趨勢,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有序轉移農村人口,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農村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今后相當長時期中國始終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在農村生活,進城務工農民相當一部分還會“雙向流動”,必須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要協調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合理把握城鎮化的速度,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轉移。使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努力形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局面。

(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公益性事業,各級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切實把重點放在農村,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全包下來。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財政也要通過直接補助或“以獎代補”給予鼓勵。公共服務方面,國家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在上述“深化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切實保障國家財政下撥款項落到實處,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強反腐工作,防止公款被挪用、濫用或者中飽私囊?;A設設施建設著重確保農民的住房、醫療、教育受到充分的重視,住房問題是大事,一定要及時完成危房改造,保證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公開保障房的分配程序,最大限度確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及時幫助家庭貧困的農戶修建住房,將扶貧款花到點子上。醫療方面,農村的鄉鎮醫療機構設施不健全,專業醫療人員缺乏,各級政府應該適度向農村醫療機構傾斜輸送一批有經驗、有技能的醫療隊伍,提升農村醫療機構專業水平。教育方面,與醫療同樣,向農村輸送重點高校畢業生作為教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四、 結束語

一方面,解決“三農”問題,迫在眉睫,因為解決“三農”問題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確保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解決“三農”問題,任重道遠,因為中國農民人口之多在世界上史無前例,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

鍵轉型期,中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氣候不一,所有這些都會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難點,但是中華民族歷來自強不息,不管有多困難,中華兒女都會為之做不懈的努力,相信通過幾代人的奮斗,我們終將會實現全民皆富,社會和諧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汪玉琦:《中國現代化與三農問題》,《江西社會科學》(南昌)2006年4期第21~24頁

[2] 陸學藝:《當前農村形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江西社會科學》(南昌)2006年4期第7~21頁

[3] 張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問題與農村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12年8期第175~185頁

[4] 韓?。骸掇r民工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制度創新》,《行政管理改革》(京)2012年11期第19~24頁

第二篇:6.5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德清三中

楊立泳

郵編 31320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城市化進程中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2.學生認識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環境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能用全面、辯證、發展的觀點來認識事物。

2.通過學習,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建立正確的城市觀、人口觀、環境觀。

3.培養學生自覺維護和美化環境的意識;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法規。

【教學重點】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尤其是城市環境污染方面的問題。

【教學難點】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2001年7月23日,北京申奧成功.伴隨著時間的腳步,2008向我們走來,北京將以什么樣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請看屏幕.綠色奧運行動目標:到2008年,北京城市環境質量將進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城市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市區環境質量按功能區劃達到國家標準,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社會、經濟、環境健康協調發展.實際上這也是全世界所有中國人的目標.那么,北京目前的生態環境怎么樣呢?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呢?請看材料. 【展示】材料: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但北京目前的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離綠色奧運的標準有較大距離:

1.地表水有機污染嚴重,地下水水質污染加劇。大氣環境質量差,近30年北京的漢白玉雕像溶蝕嚴重,汽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不斷開工的建設項目的揚塵污染等環境污染依然嚴重

2.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城市大規模拆遷和建設。目前,

全市有近1000多個施工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每年以20-30%的速度遞增。施工工地產生的噪音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健康。

3.北京目前有81%的垃圾得到了技術處理,而填埋占了其中的70%,填埋垃圾對于土壤、地下水和周邊環境等有很大影響,焚燒垃圾造成了大氣污染,產生有毒氣體危害人體健康。

問題一:從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有哪些方面?這些污染的-來源和危害是什么?請各小組分析討論并回答。(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參與其中) 【提問】1.第一小組,你們小組覺得在材料當中北京的環境污染指什么?它的來源和危害呢?

2.第二小組呢?

3.其他小組有要補充的嗎? ( 學生回答時,教師加以引導和補充.) 【講解】好我們一起看一下.材料中的環境污染指的是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噪聲污染.水體污染的來源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它的危害是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繁殖.我們可以看一幅漫畫. 【提問】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這幅漫畫的含義? 【學生】回答. 【講解】大概意思是對的.工業廢水中含鎘這種重金屬,用這樣的水灌溉農作物,人吃了之 后,生病了. 【師】我們再來學習大氣污染.它的來源有家庭爐灶和取暖排出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 汽車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還有北方特有的沙塵暴.)它的危害是產生酸雨、光化學煙霧,使城市空氣污濁,危害人們健康.(邊講邊填寫表格相應內容并展示沙塵暴、光化學煙霧、酸雨圖片) 【講解】好我們一起再看一下.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來源是工業生產、城市建設、居民消費等.危害是人體健康和環境.而噪聲污染的來源是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施工、社會活

動.它的危害是防礙人們休息、工作和交談甚至人體健康(邊講邊填寫表格相應內容) 【承轉】問題二:對于以上出現的環境污染北京應采取哪些措施呢? 請各小組分析討論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回答.. 【提問】第一小組,你們小組對于北京的環境污染有什么建議?

第二小組呢?

第三小組呢?

第四小組呢?

第五小組呢? ( 學生回答時,教師加以引導和補充.) 【講解】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資料,是關于北京市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同學們看一下:

北京市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推廣使用天然氣、電、低硫優質煤等清潔燃料建設第二條陜京天然氣長管輸線 。多使用太陽能等天然能源。

2、制定了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全部采用無鉛汽油,為18萬輛機動車加裝三元凈化裝置,機動車尾氣達標率為90%。

3、防止市區揚塵,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4、進行合理規劃,將四環路以內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停產或搬遷。

5、加強污水治理。

6、提高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一次性塑料回收率 。 【師】我們再來看一下取得的成績: 2004年在治理環境污染中所取得的成績:

1、主要污染物濃度有所下降,市區全年空氣污染指數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占48.4%,三級和好于三級的天數占93.7%,四級以上天數大大減少。

2、水質有了較明顯提高,監測的17座水庫中水質達標的9座。

3、噪聲方面,白天基本達標,夜間超標仍較明顯。

4、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達到71.4%,危險物處理率達到9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1.5%,一次性塑料回收率64%。

【過渡】我想對于北京這么大的城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除了環境污染外,可能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還存在哪些問題呢?同學們考慮一下.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時,教師加以引導) 【師】問題:人口密度高,流動人口多,就業困難;工業用地大;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等。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怎么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請各小組分析討論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回答. 【提問】探究性問題三:第一小組,你們小組對于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建議?

第二小組呢?

第三小組呢?

第四小組呢?

第五小組呢? ( 學生回答時,教師加以引導和補充.)

【講解】首先是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這里的我們有一個概念很陌生.什么是衛星城呢?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鄉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象衛星一樣,故得名.北京有良鄉 通州 昌平和黃村等五個衛星城.其次是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加強綠化等。接下來我們看一些圖片:

【總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北京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解決措施. 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大家深入的了解國情,建立正確的城市觀、人口觀、環境觀. 【板書】6.5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二、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課堂練習】 一.測試你的環保意識:

1、你上街購物時:

A、自己帶可以放東西的包 B 不用包或者塑料袋 C 向店主索要塑料袋

2、你看見塑料袋等白色垃圾丟在大街上:

A、 撿起來扔進垃圾箱 B、向有關部門報告要求清理

C、讓它去

3、你去菜市場買菜,是否帶菜藍子: A、是

B、有時帶

C、否

4、你吃快餐:

A、自己帶

B、有時自己帶

C、用對方一次性快餐盒

5、國家要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你會: A、堅決不用

B、看別人是否用

C、還會使 用 6. 在班級里,你的生活垃圾:

A 、 隨便扔在地上

B 、放在班級的垃圾桶里

C 、放在自己準備好的垃圾袋內

選A得3分,選B得2分, 選C得1分. 總分在12以上:環保意識強 總分在7-12分:環保意識中 總分在7以下:環保意識差

二.練習

1.人類作用于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是(

) A.城市

B.鄉村

C.牧區

D.水域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不應該(

) A.加強城市管理

C.控制經濟發展

B.進行全面規劃 D.擴大綠地面積

3.解決城市交通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是(

) A.在城市繁華地段建設多個停車場 B.控制和減少小汽車數量,禁止大貨車入城 C.工廠、商店和辦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時間 D.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4.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有力措施是(

) A.阻止鄉村人口流入城市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C.丟棄舊城,建立新城市 D.擴大城市的面積和規模

5.我國城市的大氣污染,占主導地位的是(

)

A.石油型污染

B.煤煙型污染

C.光化學污染

D.懸浮顆粒污染

近年來,北京在一些人行道上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質量很好的透水磚,這給城市帶來了很多方面的環境效益.據此回答6題. 6.除了鋪設透水磚以外,下列哪些做法對改善北京城市生態環境有 直接影響(

) A. 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B.在城市近郊大力發展旅游業 C.擴大郊區發展花卉蔬菜的生產規模

D.推廣使用清潔能源

7.從2002年5月起,浙江杭州市區實行錯時上下班制度,其首要目的是(

) A.減輕城市交通廢氣污染

B.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 C. 減輕城市交通噪聲危害

D.延長居民休閑時間

8.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對汽車實行分類牌照進入市區,其目的是(

) A.抑制私人出租車 B.優先發展公交車 C.改善城市交通擁擠狀況 D.減少就業的壓力

9.當前,造成“白色污染”的污染物是指(

)

A.白色煙霧

B. 化肥和農藥

C.塑料袋 塑料飯盒等

D.廢舊書保護 10.以城市的交通擁擠會導致的嚴重浪費是(

)

A.城市交通設施的浪費

B人才、資金的浪費

C 城市空間和人力的浪費

D 時間和能源的浪費

三.思考題

你認為安集在城市化過程中產生了哪些問題?如何來解決?

第三篇:高一地理6-5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教案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并給合實例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能夠運用有關文字或圖表資料,綜合分析某地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的主要途徑。

德育目標:針對某地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人類的居住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人類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尤其是城市環境污染方面的問題。 教學難點: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

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運用談話法、直觀圖示法等向學生介紹、講述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上海市和當地城市為例,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如何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來看問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的繁榮、發展,會帶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隨著城市或者城市化的發展,也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有哪些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第五節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板書)

一、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板書)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板書)

首先給學生解釋“城市環境”的概念。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解釋)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后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讓學生閱讀課文中圖6.20—圖6.23四幅插圖,并注意圖下小字,然后思考填出下列表中內容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運用談話式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并盡量用身邊的事例舉例來說

明,然后打出投影片——城市環境污染類型分析表進行歸納、小結

(教師提問)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環境除受到上述四

類污染外,在近些年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污染類型。你知道有哪些嗎? 在學生自由、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評價,并進行鼓勵,最后發表教師自己的見解: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作適當補充) 承轉:在城市化過程中,除了造成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外,還產生了一些其他問題,請大家看圖6.24,表6.1和圖6.25。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板書)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板書) 對于這兩點問題讓學生看課文及圖表即可明確,教師不需過多講解。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承轉:既然城市化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環境問題,我們就應該面對現實,引起重視,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國最大城市——上海市是如何來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

(板書并出示投影片——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二、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板書)

首先給學生簡要介紹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谖恢?,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例,說明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時期建設的不同的城市區域,并解釋“衛星城”。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后,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請同學們在圖上找一找,看有哪些衛星城市? 學生找到后,老師再引導讀圖:首先找到黃浦江,在黃浦江以東地區一片綠顏色,這就是1990年以后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采取的第一條措施。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板書)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干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讓學生讀圖,教師板書)。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板書)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板書) (講解)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上海市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我們深圳市20年來在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請同學們想一想有哪些?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解釋說明,并結合有關資料進行講解、補充。 課堂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第四篇:當前我國干群利益矛盾及其解決途徑

作者:楊清濤 來源:《市長參考》 添加日期:10年03月20日

利益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最終動機和目的,社會中種種關系都受利益關系所決定和制約。干群關系,從根本上看也是一種利益關系,以往黨群、干群之間,政治關系、思想關系、情感關系成分相對多一些.盡管這些關系也體現了利益關系,但畢竟是間接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利益觀念的強化,在黨群和干群的多重關系中,利益關系變得更為突出。相當多干群矛盾的發生、發展,歸根到底在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發生了變化。一部分領導干部貪圖享受、蛻化變質,官僚主義嚴重,貪污腐敗,嚴重脫離群眾,極大地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導致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而且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當前我國社會急劇轉型、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調整的大背景下,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必然會大量地反映到領導與群眾之間的關系上,通過于群利益矛盾表現出來。近年來,上訪、告狀、請愿、示威甚至暴力沖突之所以逐年增多,十群利益矛盾和沖突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梢哉f,干群利益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矛盾中的突出問題,成為黨和政府及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當前我國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現

在我國,領導干部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實際占有和支配著大量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源,在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占據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而人民群眾除了名義上擁有最終的所有權之外,實際上則處于從屬和被支配地位。因此,一般而言,在干群利益矛盾中,領導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矛盾的緊張程度。對此問題,劉少奇早在50多年前就曾有過明確的闡述,他說:“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一切沒有辦好的事情,領導上都有責任。人民會來責問我們國家、黨、政府、經濟機關的領導人,而我們對這些問題應該負責任。”基于這種認識,從干群利益矛盾的主導因素進行分析,當前干群利益矛盾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干部隊伍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必然會損害群眾利益,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是我國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政治頑癥。對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及危害,江澤民曾經做過深刻分析,他說:“搞形式主義,要害是只圖虛名,不求實效。比如,有的干部做工作,不去認真領會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喊口號;有的沉湎于文山會海、應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層;有的熱衷于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應付上級,應付群眾;有的搞各種名目的所謂達標評比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實則勞民傷財;有的只說空話、套話,不干實事;有的報喜不報憂,掩蓋矛盾和問題,以致釀成惡果。”而“官僚主義作風,要害是脫離群眾、當官做老爺”。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把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概括為: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等等。執政黨的地位給了我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和機會,同時也更容易使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沾染官僚主義習氣。列寧說:“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在當前,的確有少數領導干部嚴重脫離群眾,官僚主義作風盛行,對群眾的疾苦和呼聲漠不關心,甚至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嚴重損害群眾利益。還有的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義,為了自己的官位和利益,撈取所謂“政績”,搞“盆景工程”、“馬路工程”,虛報產量、產值和城鄉居民收入,不僅損害群眾利益,也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威信。

2.黨政機關部門利益化趨向明顯,使得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弱化,與民爭利問題突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主體按照

市場規則從事經營活動,通過為社會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務,既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實踐證明,市場是一種比計劃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為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決定作用,客觀上就必須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這種職能轉變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政府退出微觀經濟活動領域,不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與此同時,強化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第二,弱化政府的經濟職能,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第三,從過多地關注效率,轉變到在確保效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實質,就是通過市場權力和政府權力的合理分工,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但是,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滯后,政府職能轉變遠遠沒有到位,由此導致政府職能定位不準,市場權力和政府權力之間的邊界模糊,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追求物質利益的沖動強勁,而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淡漠。尤其是少數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基本喪失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權力主要用于維護部門利益和小團體利益,這就是理論界所說的部門利益化問題。每年的“審計風暴”揭露出來的中央各部委嚴重存在的資金違規、違法、違紀問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2008年8月27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做工作報告時披露,“53個中央部門存在問題資金近300億元”,一些部門“數以億計的救災資金被挪用用來發放工資、蓋家屬樓,甚至炒股、炒樓”。從中央到地方,有些政府部門用違規資金建超豪華辦公樓和其他樓堂館所的違紀案件不時被曝光,奢華之風觸目驚心。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款旅游的“三公消費”可謂是愈演愈烈,有專家估計每年這三項經費總額在6000億—9000億元之間。過高不合理的行政費用,必將大大增加國家財政開支,使得社會建設事業投入不足。為了維持過高的行政費用,有的政府部門把服務功能變相轉化為“創收”功能,導致糾正行政性“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舉措收效甚微,政府部門收費服務、不收費不服務甚至只收費不服務的現象大量存在,以至于老百姓把一些地方政府稱為“罰款政府”、 “收費政府”,而不是服務型政府。還有的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自己或通過親屬開辦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他們“下海”不“棄政”,以權力進入市場,在官言商,官商不分,既是市場經濟的“裁判員”,又是市場經濟的“運動員”,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當然也就損害了包括其他生產經營者在內的廣大群眾的利益。以上情況充分說明,當下某些黨政機關部門利益化趨向明顯,以履行職權為名,行與民爭利之實,嚴重侵害了群眾利益,惡化了政(黨)群、干群關系。

3.部分官員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侵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改革過程中,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滯后,對權力缺乏有力的監督和制約,使得一些黨政官員把權力市場化,利用權力參與市場化分配,進行權力“尋租”,搞權錢交易。官員腐敗實質上是一種權力腐敗,而且這種權力腐敗在社會轉型期一直呈泛濫之勢,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誰利用價格雙軌制,獲取價格差,牟取暴利?1992年,在我國確立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后,是誰利用制度的漏洞和經濟秩序混亂狀況,通過市場權錢交易,進行權力尋租?到90年代中后期,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又是誰利用制度漏洞和監管缺陷,大肆侵吞國有資產?是一些手中掌握并濫用權力的黨政官員,即腐敗分子,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與一部分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還有一些不法商人,通過權錢交易,實現了原始積累,成為改革開放中的非法暴富階層。腐敗行為已經嚴重地影響我國社會分配公平,擴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社會利益的“失衡”和“斷裂”,激化了社會矛盾。從本質上看,腐敗行為并不能創造新的社會財富,它只是利用公共權力對現有的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增加少數人財富,惡化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擴大收人差距,加劇社會不公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基尼系數明顯上升,其中不合理收入和非法收入是造成基尼系數過高的重要原因??梢哉f,官員的腐敗行為本質上無異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強盜式掠奪,是對全社會勞動的無償占有,所侵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腐敗分子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關系,是當前我國社會最具對抗性的社會利益矛盾關系。雖然腐敗分子是少數,但已經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使得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極為緊張,成為影響當前我國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當前我國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現對當前我國干群利益矛盾具有的主要特點及成因做如下分析: 1.干群利益矛盾整體性質仍然是非對抗性的 正確認識新時期干群利益矛盾的性質,就是要弄清它是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是對抗性矛盾還是非對抗性矛盾。我們并不否認,現階段干群利益矛盾關系的嚴重性,集中表現在少數腐敗官員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利益矛盾的對抗性;但是從整體上看,干群利益矛盾仍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矛盾。雖然干部隊伍中出現了玩忽職守、以權謀私、揮霍浪費、吃喝玩樂現象,造成了對群眾利益的侵害,甚至出現了違法亂紀、貪污受賄、貪贓枉法等嚴重的腐敗現象,形成了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的對立,但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數干部始終能夠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嚴于律己、勤政廉政。因此,新時期干群利益矛盾雖然存在著局部的對抗性,但在整體上仍然是非對抗性矛盾。 2.干群利益矛盾地位的突出性

一是在我國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當中,干群利益關系是基礎的關系,干群利益矛盾是社會轉型期最主要的社會利益矛盾,直接關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和制約著人民內部其他矛盾的解決。二是在新時期干群利益矛盾已成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利益關系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利益關系不斷復雜、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社會大背景下,作為領導者、管理者的各級領導干部,他們同群眾之間的利益矛盾便成為一切社會利益矛盾的集中表現,這就是說各種利益矛盾往往通過干群利益矛盾表現出來,雖然有些社會矛盾并不直接表現為干群利益矛盾,但這些矛盾也要通過各級領導干部加以處理和調解,期間出現偏差是難以避免的,這也會間接地表現為干群矛盾。再加之目前部分領導干部貪圖享受,蛻化變質,搞“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嚴重地脫離了群眾,極大損害了群眾利益,更加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因此,干群利益矛盾已成為我國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系統中的一個突出的矛盾問題,成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

3.干群利益矛盾表現領域的普遍性及其復雜性

干群利益關系是我國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利益關系,因此,干群利益矛盾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利益矛盾,廣泛地存在于社會各個層面和領域。上到中央機關,下到村民自治組織,無論是黨政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城市社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群利益矛盾問題。而且干群利益矛盾也有相當的復雜性:既有個別單位的具體的干群利益矛盾問題,也有干部與群眾作為兩大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問題;既有體制性、政策性因素導致的,也有領導者工作失誤造成的;除了干部是主要的責任因素外,也有群眾不合理利益要求方面的因素;作為領導者來講,既有主觀上以權謀私、專橫跋扈而造成對群眾利益的損害,也有出于為群眾謀利的動機,但因方法不當、經驗不足造成對群眾利益的傷害;新時期干群利益矛盾整體上屬于非對抗性,但又存在著局部的對抗性。 4.干群利益矛盾成因的多重性 干群利益矛盾并不是社會轉型期所特有的現象,它之所以在我國現階段表現得較為突出,在整個社會矛盾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其一,舊的社會分工仍然存在和改革中干群之間利益的分化。社會發展程度導致現實社會中還必然存在著舊的社會分工,包括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分工,有分工就會有差別,有差別就會有矛盾。在勞動仍然是謀生(謀利)手段的當代社會,在干部與群眾這一社會分工當中,領導干部是居于謀取利益的有利一端。根據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政府并非神造之物,它并沒有公正無私的天性,政府也是一種人類組織,其中決策者和普通人一樣具有自利的本性,他們也會追求個人私利,甚至有的人為了集團和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共利益。這種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點,來考察政府及個人決策行為的觀點,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認同,但是它卻有助于我們破除對政府及其官員行為理想化的假設。尤其在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黨政部門及領導干部政治行為的利益化傾向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利益化傾向,除了追求經濟利益外,還包括官員為了自己升遷,去追求一些勞民傷財、加重群眾負擔的所謂“政績”。同時還必須看到,在改革所引發的利益關系調整與分化過程中,各級官員是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群體之一。相對而言,廣大工農群眾則受益較少,甚至相當一部分人因利益受損而成為弱勢群體。干部與群眾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以及現階段干群之間有較大的利益差別,加之市場化背景下黨政部門及干部的逐利傾向強化,才是干群利益矛盾發生的社會性原因。

其二,對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在部分干部身上之所以出現官僚主義、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對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難以保證各級領導干部去正確行使權力。各級領導干部是公共權力的掌握者、行使者,他們行使公共權力的價值目標本來應該是社會公共利益和群眾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監督機制弱化的情況下,如果領導者個人“官德”水準低的話,就會造成公共權力價值目標的扭曲,即領導干部利用公共權力來謀取私利,損害群眾利益,引發干群利益矛盾和沖突。制度(體制)本質是一種社會規范,我們推進政治制度改革、完善政治體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完善化的制度(體制)來規范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行為(即從政行為、領導行為),來保證廣大群眾對干部的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政治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是基層民主還不成熟,廣大群眾還難以通過行使選舉權、罷免權、監督權來對干部權力進行有效制約。這正是部分領導干部政治行為不規范、損害群眾利益以及干群利益矛盾長期存在和突出的重要的體制性原因。

其三,思想觀念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干部與群眾思想觀念上存在的問題,也是影響當前干群利益關系、加重干群利益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干部隊伍的思想狀況而言,現實的情況是,確實有一部分人背離了黨性和人民性,忘記了黨的根本宗旨和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滿腦子是“當官做老爺”的封建殘余思想,是“有權不用、過期作費”的撈一把的思想,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就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權力觀、政績觀、利益觀,缺乏宗旨意識、群眾觀念、奉獻精神。領導干部在這種思想觀念支配下,輕者為了私利不惜侵占、損害群眾利益,為了“政績”不惜加重群眾負擔;重者則導致濫用權力,搞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墮落為腐敗分子,完全站在了人民利益

的對立面。同時,對于廣大群眾來說,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傮w而言,群眾中絕大多數人是好的,他們奉公守法。但群眾中也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有的人政策觀念不強,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利己主義思想滋長,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有的人不學法、不知法、不守法,信鬧不信理,信“訪”不信“法”,遇事往往采取過激方式或違法行為。群眾中這些落后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干群利益矛盾。從上述可見,干部與群眾存在的錯誤思想觀念,是現階段干群利益矛盾產生的重要的主觀性原因。

三、正確處理干群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徑

1.以深化利益關系調整為切入點,充分兼顧和滿足廣大群眾的利益需求

干群利益矛盾的實質是干部與群眾利益關系的不平衡性。如上所說,改革中干群之間的利益分化和差別,是我國現階段干群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的社會背景,因此,處理干群利益矛盾要從調整干群利益關系入手。但是這種調整,不是要減少或降低干部群體的利益水平,而是要按照統籌兼顧、利益協調的原則,在保證干部群體正常、合理的物質利益增長(包括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的同時,更好地兼顧和滿足以工農基本群眾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必須通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并加大其利益保障力度,對改革中利益受損群體給予相應的利益補償,真正使普通百姓在改革發展中得到實惠。 2.以教育和管理干部為重點,繼續加強干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

江澤民指出:“領導同群眾之間發生了矛盾,領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矛盾的主要責任也在領導。”因此,在處理和解決干群利益矛盾時,要把重點放在對領導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上。通過教育,使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政績觀,增強群眾觀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以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了解決和滿足群眾的實際利益問題去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當然,實事求是地講,干部也應該有自己物質利益上的考慮,也可以有功名方面的追求。但是這種考慮和追求,是要通過自己辛勤工作,通過做出符合群眾利益要求的、讓群眾滿意的、真實的業績來實現;而不要做表面文章,圖一時風光,更不能弄虛作假,以犧牲群眾利益、加重群眾負擔來換取個人的功名利祿。這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各級領導干部職業道德(即所謂“官德”)規范的本質要求,也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干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規范干部的行政行為(某種意義上也是其謀利行為),既要重教育更要重管理。要通過建立和完善以群眾評議為主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包括干部廉政考核、政績考核等),建立和完善干部的獎懲制度,尤其對弄虛作假、決策失誤導致群眾利益受損的干部實行嚴格的問責、懲戒制度,來實現對干部的制度化管理,從而為規范干部的行政行為、調整干群利益關系、化解干群利益矛盾提供制度性基礎。在重點對干部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教育,使廣大群眾提高對黨和國家有關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尤其要教育群眾增強政策觀念、法律意識,在政策和法律的范圍內來爭取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根本點,不斷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當前的干群利益矛盾,從根本上講,應靠推進政治改革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設,靠加強群眾對權力的監督來解決。只有不斷地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實現廣大群眾對各級黨政部門和領導干部的批評監督,使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干部真正地為人民利益去工作。大量事例充分證明,導致當前我國干群利益矛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一些干部濫用權力并造成對群眾利益的侵害。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干群利益矛盾的根本問題,是通過不斷改革政治體制和擴大群眾的民主權力,保障黨和國家機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保障各級領導干部的公仆性質。因此,要圍繞著如何加強群眾對權力的監督,確保干部正確行使手中權力這個重要問題,來深化各項政治體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干部的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建立良好的公共權力的賦予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讓干部

知道權力是群眾賦予的,理應對群眾負責和為群眾服務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以改變有些干部只對上級負責而不對群眾負責的現象。二是不斷改革和完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制度。通過建立和完善聽證制度、民主對話與協商制度、專家論證制度,積極擴大群眾參與決策的范圍,暢通群眾利益訴求的渠道,尤其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更要廣搜民情、廣聽民意、廣集民智,以提高政府民主化、科學化的決策水平,使決策更加符合群眾利益和要求。三是實行和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包括黨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校務公開等)。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讓各級各類干部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大大減少干部不適當利用或濫用權力謀取私利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那些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權力不能任意運作,才能使“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不再僅僅是我們的領導機關和干部們的一種口頭承諾,而是有切實的制度保障。 4.以反腐敗斗爭為突破點,減少干群利益矛盾的對抗性

正因為腐敗行為是對人民群眾利益的嚴重侵害,才造成了少數腐敗分子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根本利益沖突,引發了包括干群利益矛盾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的產生,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因此,必須把反腐敗斗爭作為處理當前日益突出的干群利益矛盾的突破點。只有反腐才能得民心,只有廉政才能順民意,才能順利處理好干群利益矛盾,密切干群關系、黨群關系。第一,要走制度反腐的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重在預防的方針,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不斷推進制度建設。通過不斷深化干部人事、行政審批、財稅管理、投資體制、國企改制、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及相關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堵塞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體制漏洞,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第二,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當前,尤其要在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土地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司法、企業改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對一些影響惡劣、群眾反映強烈的腐敗大案要案堅決查處,從重嚴懲腐敗分子,這不僅可以形成對腐敗分子的強大社會震懾力,更可以彰顯黨和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提升廣大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第三,反腐敗斗爭應堅持走群眾路線。反腐敗既要依靠專門機構,更要依靠群眾,加大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參與度。正如上面提到的,必須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賦予群眾以切實的民主權力。只有將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加以制度化,自上而下的專門機構監督才是可靠的、高效的;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我們黨所領導的反腐敗斗爭才能取得勝利。(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第五篇:淺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及其解決途徑

【摘 要】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又有銀行和國家政策的原因,本文就從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途徑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解決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尤其影響我國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數量少、融資結構不合理、融資成本高。如對工業增加值貢獻率不到30%的國有企業占用了70%以上的銀行貸款,但創造了70%的國民生產總值的非國有企業只獲得30%的銀行貸款。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充分改善,中小企業將難以持續快速發展,會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1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從以上融資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融資難”已經嚴重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究其根源,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銀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國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1.1 企業自身原因

(1)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小,信息觀念淡漠。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產品結構單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經不起原材料或產品價格的波動,經營風險較大。加上中小企業信譽不高,信用觀念淡漠,導致銀行放貸慎之又慎。不少中小企業信息披露意識不強,財務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觀和透明。此外,個別中小企業還惡意抽逃資金,拖欠帳款、空殼經營、懸空銀行債權,造成信貸資金流失,嚴重損害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水平。

(2)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會計信息失真,造成銀行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為中小企業融資增加了難度。椐調查,我國中小企業50%以上財務制度不健全,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自身素質較低,缺乏應有的財務管理知識,對重大的財務決策全憑自己拍腦袋來決定,管理非?;靵y。同時,企業為了應付監督部門的檢查,還要準備兩套帳,甚至多套帳,這樣,企業很難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資料,銀行也無法摸清企業的真實面目,增加銀行對企業貸款的風險。 1.2 銀行方面的原因

(1)體制政策上的失衡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與直接融資的渠道。我國金融機構仍以四大商業銀行為主,銀行業的高度壟斷與產業的高度壟斷相一致,導致四大銀行只愿給國有企業貸款。這主要是企業與國有銀行在所有制上的差異,造成銀行與企業之間制度障礙。此外,國家還規定對銀行的逾期、呆帳等不良貸款實行追究制,因此銀行方面對中小企業的放貸自然多一份謹慎和小心?,F行的《證券法》對上市公司的嚴格要求,“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針對家庭式企業,尤其是非國有科技企業的“二板市場”的缺失,基金組織及其其他形式的融資尚處于初建階段,使得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很難實現。

(2)信息不對稱影響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銀行作為資金的提供者并不能親自參加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它與資金的使用者(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帶來了矛盾和問題。通常,中小企業資金在經營管理狀況方面比銀行擁有更多信息,因此,中小企業就有優勢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或事后的資金使用過程中損害銀行的利益,使銀行承擔過多的風險。由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經營透明度和保證、抵押能力上的差別,以及貸款規模導致管理成本上的差異,使銀行缺乏為家庭式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服務的動力。

(3)缺乏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在我國目前的銀行組織體系中,還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雖然我國已有遍及城鄉的中小商業銀行如農村信用社、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但由于他們沒有得到政策性融資權,自身問題還沒有解決,無法滿足中小企業貸款需要。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從成立開始,并未從國有企業的體制中解脫出來,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發展能力不足,從而減弱了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金融體制的改革是相對滯后的,從計劃經濟延續下來的金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沒有徹底有效地解決,抑制了中小銀行、民營銀行發展。

(4)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渠道也不暢通。我國《公司法》規定申請股票上市的條件: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不得少于人民幣500萬元,上市公司股東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等,這些硬性條件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阻礙著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我國《公司法》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發行債券其凈資產不得少于600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凈資產不得少于3000萬元,并且有實力雄厚的企業擔保,不允許企業私募發行,這一系列條件也限制中小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融資的空間。 1.3 政府部門的原因

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政府部門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的觀念,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實行向大企業傾斜,盡管這些年來國家政策有所改變,但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國家現階段對國有企業實行大規模的優惠政策,而對中小企業仍然不能享受這些優惠政策。

在我國,中小企業雖然采取了差別利率、兩免三減或第一年免征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但由于中小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本應享受的優惠政策往往實際最終無法實現。

2 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 由于融資難,涉及企業、銀行、政府三方,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2.1 規范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全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

(1)要明晰企業的產權,建立股份合作制。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只有企業的產權明晰,經營者才對自己的行為和企業未來的發展負責,企業的信用才有可能建立起來。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大力推進股份合作制,促進中小企業的改革。通過產權轉讓、股份制改造、租賃、拍賣等多種方式,加快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的改革步伐。在改革中鼓勵員工自愿入股,增強員工對企業資產的關切度,為企業的發展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2)規范企業財務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不做假帳,建立完善的財務報表體系,提高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和財務報表的可信度。積極清償銀行的債務和應付款項,建立企業的信用制度,提高企業的信任水平。

(3)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通常情況下,A級以上信用級別的企業,金融機構才能考慮其融資申請,因此企業要樹立良好的企業法人形象,杜絕不良信用記錄,提高企業還款的信譽程度,大力開拓產品市場。同時還要建立一整套信用等級評估制度和指標,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盡快構筑信用體系。 2.2 金融機構的自我完善

(1)金融部門應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合理配置金融資本,不應以所有制性質去導向市場。在金融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利率的杠桿作用,對市場的金融貸款進行市場調節。如根據中小企業要求信貸時間短,數額小,頻率高的特點,就可以適當提高利率,從而攤低自己的信貸成本,使中小企業也免去了不必要的奔波和民間高利貸的拆借。另外,商業銀行應開發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務項目,提高為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效率,為中小企業提供相關的信息咨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健康財務管理制度。

(2)多種融資方式共同發展。繼續擴大我國股票市場的規模,盡快設立創業板市場,規范直接的企業產權市場,在促進國有大企業上市的同時,允許符合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同時還要解決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實現股權的全流通,盡快推進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建設。創業板主要要看企業發展的潛力,這樣為中小企業盡早進入國有企業創造條件。

(3)積極培育和發展債券融資市場,大力發展我國投資基金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科研開發的創新能力。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應理順債券發行審核體制,逐步放松規模的限制,擴大發行額度完善債券擔保的信用評級制度,支持經營效益好、償還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融資。此外還應大力發行包括可轉換債券在內的各類企業債券,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等方式。大力推進以開放式基金為主的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豐富基金品種,引導儲蓄流向投資。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

(4)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體系,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大力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建立。中小金融機構一般了解地方基層,能夠利用當地的信息了解本地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這樣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時,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低的優勢。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兩者能夠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2.3 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1)政府部門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5月6日下發了《關于改進金融服務、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商業銀行設立中小企業信貸部,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服務;1998年6月20日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改善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提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8條措施;1998年10月19日下發了《關于擴大對小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通知》,決定擴大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1999年11月17日,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對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的10條措施;國家也成立了中小企業司,2003年《中小企業促進法》通過并實施,它標志著我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正式走上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以上舉措對幫助我國中小企業獲得資金來源,扶持中小企業起著積極的效果。

(2)完善我國對中小企業資金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門主要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援助等方式給予資金上的支持。稅收優惠是國家通過降低稅率、稅收減免、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等優惠條件,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而財政補貼是政府通過鼓勵中小企業吸納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鼓勵中小企業出口等方式給予的財政援助;政府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方式有貸款擔保、貸款貼息、政府直接的優惠貸款等等。

總之,要真正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經過政府、企業、銀行三方的共同努力,創建一個融資渠道多樣化、社會信用完善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永明.金融經濟支持與中小企業的發展[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瑞璞.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M].人民出版社,2006. [3]余應敏.中小企業財務報告行為理論與實證[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6. [4]葉倩.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融資體系的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6(10):145-146. [5]謝繼蘊.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探析[J.]商業現代化,2006(10):176-178. [6]劉淑華.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06(5下):42-43.

1、融資能力不足,自有資金嚴重不足。從所有制結構看,投資主體比較單一,調動和支配社會資本的能力有限,有些中小企業甚至在初期就是靠貸款建立,無法滿足資金的需求。我國國有中小企業幾乎都屬于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我國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是“吃飯財政”,家底薄,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承擔國有中小企業投資者的責任。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資金主要靠自籌,內部積累,這就決定了籌資慢,時間長,而中小企業自身規模小,經營風險本來就大,再加上自有資本少,資產負債率高,則從銀行信貸的能力就特別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三年數學教師工作總結下一篇:室內設計助理崗位職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