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標記理論與二語習得論文

2023-02-02

標記理論 (Markedness theory) 是20世紀30年代由布拉格學派的兩位語言學大師Nikolaj Trubetzkoy和Roman Jakobson所創立。這一理論的核心是標記概念, 它是指語言中的一種對立和不對稱現象, 即兩個對立的語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區別性特征的是有標記的 (marked) , 缺少這一區別性特征的為無標記的 (unmarked) 。例如, 在/t/和/d/這兩個對立的因素中, 前者是無標記的, 因為/t/沒有濁音, 而后者則是因為有濁音而成為有標記。

許多的語言學家對布拉格學派的標記理論開展了廣泛而又深入的研究, 從而充實和發展了標記理論。標記理論也應用于形態、句法、語義、語用、認知、類型學和語言習得等語言學和語言學相關領域。標記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應用顯示了其對第二語言習得順序、第二語言學習的困難以及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等問題的預測和解釋力。

1 標記理論

Chomsky的標記理論是建立在普遍語法 (Universal Grammar) 理論上基礎的, 并在其理論框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語言習得機制中的普遍語法是由“核心規則” (core rules) 和“邊緣規則” (periphery rules) 構成的。核心規則是指適用于所有語言的普遍規則 (Cook, 1985) , 這些規則是無標記的, 它們與語言的普遍性一致。邊緣規則是指某種語言所特有的規則, 這些規則是有標記的, 即在某種意義上是例外的。核心規則和邊緣規則與標記性的關系 (如圖1所示) 。

(如圖1所示) , 我們可以看出有標記規則和無標記規則是一個連續體的兩個相反的極端, 這表明一些規則無標記或標記性較弱, 而另一些規則有標記或標記性較強。很多標準用來判斷某些原則有無標記性, 一般而言, 那些普遍、簡單、限制較少的規則被認為是無標記的。例如, 名詞的單數形式相對于它們的復數形式而言是無標記的或標記性較弱的;肯定句相對于否定句而言是無標記的。

2 標記理論與第二語言習得

有證據顯示, 語言習得先習得那些簡單無標記的規則, 后而習得那些較難的有標記的規則。Rutherford (1982) 闡明了標記特征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他指出如下Wh-問句的習得順序可由標記理論解釋:

(1) What’s that?

(2) What are those?

(3) I don’t know what those are.

(4) I don’t know what this is.

簡單問句a和b相對于內嵌問句c和d而言是無標記的, 也是先習得的;單數句子a對于復數句子b也是無標記的, 并先被習得。而由于復數問句較簡單問句的倒裝規則先習得, 所以復數內嵌句c則比單數內嵌句d要先習得。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研究母語遷移的學者發現, 不同的母語特征是否會被遷移取決于其標記程度, 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觀點:一是當相應的目的語形式為有標記時, 學習者會遷移母語中的無標記形式;二是當相應的目的語形式為無標記時, 學習者不會遷移母語中的有標記形式。Ellis (1985) 曾將標記理論與母語遷移之間的關系概括如表1所示。

從表列出的四種情況我們不難看出, 上述第一種觀點正是表中第一、二種情況的反映;而上述的第二種觀點則是表中第三、四種情況的體現。

Eckman (1977) 認為, 當母語是無標記的而目的語是有標記的時, 遷移現象最為明顯。為了解釋標記性對母語遷移的作用方式, 提出了所謂的“標記差異假說”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 。該假說的主要內容是: (1) 第二語言難學的部分是那些既不同于母語, 標記性又比母語強的地方; (2) 第二語言標記性比母語強的地方, 其相對難度與標記的相對程度一致; (3) 第二語言與母語不同的地方但標記性不比母語強的學起來不會很難。

標記差異假設不僅更為詳細的闡述了標記理論, 它說明了標記性差異與語言差異互動共同決定母語遷移何時發生:當母語結構無標記、而對應的目的語結構有標記時, 就可能發生遷移;反之, 當母語結構有標記, 而對應的目的語結構無標記時, 遷移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 母語遷移的條件之一是二語規則或現象的標記性。該假說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困難提出了判斷依據, 也成為較對比分析假說更有解釋力的理論。

標記差異假設不僅更為詳細的闡述了標記理論, 它不但說明了學習困難何時發生, 而且也說明了困難的相對程度;母語和目的語的差異在哪些方面不會引起學習困難, 一些結構要尤其的比其它結構提前習得。

3 英語和漢語W h-問句的比較分析

根據類型學的普遍理論, 世界上的語言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 同時語言在很多方面也是各不相同, 屬于漢藏語系的漢語和印歐語系的英語也不例外。如下是漢英一些句子結構和Wh問句的對比, 這些差異進一步說明了教授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漢語時可以采用的一些策略。

漢語的句法結構, 或詞語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一些規則的限制, 如整體先于部分, 場所先于人物, 時間順序等。例如:

(1) 隔壁住了個人。

(Next door lives some one.)

Some one lives next door.

(2) 墻上掛著一幅國畫。

(On the wall hangs a Chinese painting.)

A Chinese painting hangs on the wall.

(3) 他們在城里安了家。

(In town they settled down.)

They settled down in town.

另一方面, 漢語還有如下的句式:

(4) 那個人住在隔壁。

That people lives next door.

(5) 那幅國畫掛在墻上。

The Chinese painting hangs on thewall.

(6) 他們把家安在了城里。

They set up their home in town.

句子1~3和4~6詞語順序的不同主要是方位名詞短語的位置, 在1~3句中方位名詞短語先于動詞短語 (方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名詞短語) , 而在4~6句中則位于名詞短語之后 (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方位名詞短語) 。在方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名詞短語順序中, 名詞短語是不定的, 這一語序代表了普遍句子結構, 也是無標記的語序。而在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方位名詞短語順序中, 名詞短語是一定的, 這一語序表明了一個特定的情景, 是有標記的語序。在英語中, 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方位名詞短語則是普遍和無標記的語序, 名詞短語可以為一定的也可以為不定的。由于受到負遷移的影響, 英語母語者在表達無標記和有標記的情景時, 傾向于使用無標記的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方位名詞語序, 使用了不合漢語語法的句式如, 一幅國畫掛著在墻上;他們安了家在城里。

根據標記理論, 應該先習得無標記的, 我們也應該首先教授無標記的知識。因為名詞短語—動詞短語—方位名詞短語語序對英語母語者而言是無標記的, 所以我提議: (1) 漢語這個語序的句子 (漢語中為有標記的) 要先于漢語無標記句式方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名詞短語 (漢語中為無標記的, 而英語中為有標記的) 教授; (2) 當教授無標記漢語語序方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名詞短語時, 可使用英語翻譯的練習。

4 結語

英漢語的差異并不能解釋其語言遷移, 標記理論則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具體而言, 當第二語言形式是有標記的時, 學習者將遷移無標記或標記性較弱的母語語言形式;而當第二語言形式是無標記時, 學習者將不會遷移有標記的母語形式, 同時標記理論有助于解釋一些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不同會造成學習困難。如上所述標記理論是很有幫助性的, 但其自身也存在問題, 如其概念的模糊性, 很難判斷哪些特征是有標記的或無標記的。Eckman (1977) 表明有很多研究需要證實其標記關系。畢竟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總比沒有強, 尤其對于那些對比分析假說無法解釋的問題而言。

摘要:標記理論是布拉格學派首先提出的, 其核心是標記概念, 它是指語言中的一種對立和不對稱現象。繼布拉格學派之后, 標記理論在語言學及其相關學科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標記概念的應用體現在其對第二語言習得的順序, 第二語言學習的困難以及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等問題所具有的解釋力上, 而這種應用對第二語言的教學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標記理論,普遍語法,遷移,二語習得,標記性,非標記性

參考文獻

[1] Cook, V.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Linguistics, 1985, 6 (1) :2~18.

[2] Eckman, F.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M].Lan-guage learning, 1977, 27:315~330.

[3]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5] 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9.

[6] Zobl, H.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J].Language Learning, 1983, 33:293~313.

[7] Zhang Hong.Markedness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 2005, 14 (1) :95~99.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背景下數字媒體的應用分析下一篇:美麗的“誘惑”——中學音樂教學淺探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