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孚鎮生態工作總結

2022-09-16

時間的流逝很快,我們在季節的變化中,也積累了眾多工作佳績?;厥卓床煌A段的工作,個人的業務水平也有著提升,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為自己寫一份工作總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和孚鎮生態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和孚鎮生態工作總結

和孚鎮生態工作總結

打造三色和孚、創優環境促發展

—和孚鎮創建市級生態鎮工作總結

和孚鎮位于湖州市區東南、南潯區西部,鎮政府駐地袁家匯,鎮區因有“和孚漾”而得名和孚,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域面積97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總人口53599人。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20.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3.7億元,財政總收入922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15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是全國千強鄉鎮之一。近年榮獲湖州市利用外資先進鄉鎮、湖州市平安鄉鎮、衛生鎮、南潯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驗示范區工作優勝單位一等獎等稱號。

和孚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歷代名人輩出,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地質事業奠基人章鴻釗,建國前浙江省最大的民族資本家章榮初,北洋政府章宗祥等均為和孚人。和孚自然環境獨特,轄區內有“二山二漾二古鎮”(即龍頭山、橫山、和孚漾、橫山漾、荻港古鎮和袁家匯古鎮),湖山相映,風光秀美,就有江南水鄉平原地區難得的自然環境。

通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和孚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幾年來我鎮充分發揮優越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優勢、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著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造良好環境和營造引商、親商、服商的軟環境,吸引了眾多客商。目前,全鎮農業經濟形成了以糧桑、苗種、龜鱉、青魚、特種水產等五大農產品為支撐的效益農業;工業經濟形成了以新型紡織、精細化工、生物制品、新型建材為主導的四大工業門類,并形成了絲綢、化工、綜合三大工業功能區,區內道路交通、水電、現代通信基礎設施完善,文化、教育、商貿、娛樂居住設施同步到位,亮化、凈化、綠化和美化工程基本完成;旅游產業方興未艾,實施了以“苕溪漁隱、荻港美食”為特色的、占地面積206畝、總投資2636萬元的“荻港漁莊”農村生態休閑旅游區建設工程。

和孚鎮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產業基礎,完善的配套服務,以及優美的人文景觀,著力唱響特色和孚,打造綠色和孚,包裝古色和孚。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國地兩稅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其中工業性投入增長15%;農民人均收入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0‰.概括起來,就是要力爭實現“三個突破”,即: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新突破。各項經濟指標增幅達到20%以上,其中國地兩稅入庫沖刺1億元,實到外資超過1000萬美元、工業性投入達到4.5億元;力爭城鎮品味實現新突破。在拉開城鎮框架,基本完成主要配套色設施的基礎上,美化城鎮形象,加強城鎮管理,提升城鎮品味,形成城鎮特色;力爭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突破。以鳳凰洲開發項目為核心,全力打造以和孚漾為中心,覆蓋荻港、洋東、河東以及新荻、陳塔、李市、陶家墩等行政村的新農村實驗示范板塊。

一、主要做法 為了把創建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我們認真按照《湖州市市級生態鎮創建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精神,通過大手筆抓環境規劃,大投入抓環保設施建設,大動作抓環保管理,大聲勢抓環保宣傳,干群環保意識大為提高,城鎮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符合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要求的行政村比例達50%以上;轄區內地表水、空氣、聲環境質量均達到環境功能區標準;公共設施完善,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建成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垃圾固廢集中收集處臵率達100%;重點工業污染源排放達標率100%;建成區河溝污染整治率10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4平方米。

(一)提高認識,強化宣傳,營造創建市級生態鎮的良好氛圍

多方位、深層次地開展宣傳教育,在全鎮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創建也是發展”的思想觀念,使大家充分認識到市級生態鎮建設是打造“綠色和孚”的需要,是鎮黨委、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孚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的需要。統一了鎮、村干部創建市級生態鎮的思想,提高了對創建的認識,激發了創建的熱情和干勁,在全鎮范圍營造良好的創建氛圍。

(二)加強領導,完善組織,形成市級生態鎮創建齊抓共管局面。 為真正落實創建目標,提高工作的績效,鎮黨委、政府專題研究成立了和孚鎮市級生態鎮創建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主管生態副鎮長及相關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專門成立市級生態鎮創建辦公室,作為日常機構,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指導、協調,把市級生態鎮的各項指標,全部分解到各線,定時召開會議聽取情況匯報,研究指標的落實情況,真正把創建工作任務細化到人、工作責任到人、落實考核到人。

(三)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繪制市級生態鎮創建發展藍圖。

在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委托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了《和孚鎮生態環境規劃》,為和孚鎮的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更好地指導我們開展市級生態鎮創建工作,使我們按照規劃,科學、超前、全面的觀點做好市級生態鎮建設的各項工作。

(四)明確任務、多管齊下,努力實現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各項目標。

緊緊圍繞市級生態鎮創建各項指標任務,牢牢把握保護環境,促進發展這個中心環節,緊緊抓住當前環境建設良好機遇堅定不移走保護、治理、建設并重之路。

1、全力保護環境。嚴格遵守環保法、水土保持法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實行工業項目環保一票否決制,不為一時經濟利益所動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暫時的經濟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經濟發展的道路。如:2007年5月有一注冊資金1000萬美元,年銷售收入3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想利用荻港舊磚瓦廠土地建設,并且企業承諾零排放,但經咨詢市環保局后我們主動棄權。鞏固小油脂、小化工整治成果,在2001—2004年對全鎮小油脂、小化工企業進行全面整治,關停41家(包括個體工商戶)的基礎上,今年充分利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時機,進一步摸清家底鞏固污染企業整治成果,明確提出今年停止審批污染企業。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對名樹古木進行登記造冊、掛牌保護。加大投入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嚴禁亂采、亂挖的行為。繼續抓好農業面污染治理、河道清草清淤和水系保護工作。

2、強化農村生活污染治理。(1)結合農村村莊環境整治,在重兆村投資480萬元,建造了生活污水處理站,在長超村采用無動力厭氧處理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在荻港、陳塔、洋東等村采用無動力一體化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并在其他村積極推廣,改善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對規?;B殖場進行沼氣池處理。(2)今年通過招商引資新建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選址在長超以東、湖鹽公路北側,離長超、和孚兩集鎮各3公里,設計規模為2萬噸/天,分二期實施,其中一期建設規模為1.5萬噸/天,投資7000萬元,新建污水管道20公里。3月中旬開始動工建設,12月底前完成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和污水管網工程建設,設備安裝后,投入試運行。(3)以“荻港古村”、“荻港漁莊”為重點,投入230萬元對荻港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實施水體修復工程,改善荻港古村的生活環境。

3、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我鎮自2006年開展垃圾集中收集處理以來,按照上級有關精神,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落實了一批專門人員,解決了一塊專項資金,使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運轉良好。目前,全鎮22個行政村共建有垃圾收集房23座,垃圾箱856只,5噸帶壓縮收集車1輛、拖拉機2輛、手推車63輛、電瓶車7輛,鎮級垃圾清運員5名、村級垃圾清運員52名。并通過市、區補一點、村籌一點、老百姓收一點的辦法,全年籌集80萬元的資金專項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處理?,F我鎮充分利用市垃圾發電廠座落于我鎮長超山的有利條件,將原長超山填埋場覆土封場后,將全鎮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后直接運送到發電廠處理。

4、集中整治水環境。我鎮共有3個自來水廠,年供水量40萬立方米,經過幾年的建設我鎮對22個行政村,264個自然村進行改水,使全鎮改水達到100%,讓全鎮群眾受益。

5、實施村莊示范整治。“百千工程”成效顯著,累計投入4018萬元。村莊環境整治受益人口達到46591人,占農村總人口的91%,五個村已成功創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其中重兆、長超、荻港、陳塔四個中心村成功創建省級“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吳興塘村創建市級“全面小康示范村”。今年,洋東村正在積極創建省級“全面小康示范村”。抓好新農村示范點創建。通過主動進取,積極爭取,2008年我鎮被列為市新農村建設試驗示范鎮創建,荻港、重兆已于2007年成功創建新農村實驗示范村,吳興塘今年正在創建新農村建設實驗示范村。而荻港的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生產、整治環境、開發旅游、推進民主等措施,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成為了全區乃至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

6、積極推進生態農業。以致富百姓為抓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全鎮省級以上認定無公害稻米基地15231畝,省級以上認定無公害稻米基地1個,無公害產品8個,省級無公害青魚基地1個。

二、主要成效

1、通過市級生態鎮創建,生態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孚擁有自身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建設認識不足,更不會利用生態優勢來推動發展。通過市級生態鎮創建,從干部到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群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對創建工作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人們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全面改善自身人居環境的自覺性普遍高漲,發展效益農業、旅游業等生態經濟的勢頭越來越大,走上一條保護與發展并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通過市級生態鎮創建,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通過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使得過去破壞環境的現象得到遏止,全鎮的綠化覆蓋率、空氣環境質量等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提高。通過環境的整治,有效的解決工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既保持經濟的發展,又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的環境建設,提升了整個鄉鎮的人居環境,在成功創建市級衛生鎮、市級文明鎮的基礎上,今年通過鞏固創建成果,使環境衛生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3、通過市級生態鎮創建,生態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生態效益農業、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隨著生態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和孚旅游業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荻港古村、荻港漁莊的興起和規范化發展,不僅使群眾切身體會到生態建設的好處,更是推動和孚旅游業的發展,營造旅游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三、經驗體會

一是組織保障是關鍵。市級生態鎮創建領導小組的成立及市級生態鎮創建辦公室的設立,為創建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領導、指揮和推動了整個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一系列創建工作制度的建立,使創建工作責任明確,督查有力,真正將市級生態鎮建設各項指標落實到實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河道清淤等工程的開展,為整個創建工作提供了一個有力工作抓手,從而推動了創建的順利進行。這些都是創建工作強有力的推動力,確保創建目標的實現。

二是全民參與是突破。市級生態鎮創建不光是政府的工作,更是全民工程,創建成功需要全鎮上下形成凝聚力,齊抓共管抓創建。只有大家都樹立了生態意識,使生態環境建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形成全社會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創建工作才能取得成功,沒有全民參與,創建的目標是不能實現的。

三是惠及百姓是目的。市級生態鎮創建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民得實惠,經濟社會得到發展。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只為創建而創建,那么市級生態鎮的創建就會失去其動力。這就需要我們把建設創建市級生態鎮與發展生態經濟結合起來,在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這樣創建才能取得真正成功。

中共和孚鎮委員會

和孚鎮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八月十八日

第二篇:生態環境局關于2021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

區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x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有力領導下,不斷推進污染防治工作,現將相關工作匯報如下。

一、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堅持多管齊下,推進大氣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制定方案,科學實施。印發了并組織實施《x市x區xxxx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x市區xxxx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動方案》《x市x區xxxx年秋冬季污染防控工作方案》。二是強化源頭治理。扎實開展揚塵治理一周一執法;持續開展柴油車尾氣排放抽檢工作,并對全區x家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累計發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標志發放xxxx個;完成全區xx家油氣回收裝置三指標監測;嚴查餐飲油煙污染違法行為,強化露天焚燒秸稈常態化管控。三是分行業推進專項治理。在家具、物流、印刷等行業推廣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測項目,對園區外xxx家企業實施“油改水”執行情況回頭看,并同步開展智慧物流產業園生態環境問題、加油站及周邊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對x家家具企業進行“綠色發展標桿企業”打造,已完成xx家汽車維修企業烤漆房改造水性漆噴涂。四是大力推進科技治霾。強化與“大氣管家”合作,提高空氣質量預報預測能力。引進室外空氣凈化示范項目和揚塵智慧管理系統,助力解決轄區揚塵污染問題。五是專項攻堅臭氧防控。依托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借助走航監測、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對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開展拉網式巡查。對全區xxx家企業開展有機廢氣義診幫扶工作。今年臭氧污染天數xx天,較xxxx年同期減少x天,較xxxx年同期減少xx天,臭氧濃度較去年同期降低x.x%,三年以來臭氧濃度由增加轉變為大幅下降,且是今年全市唯一一個臭氧濃度下降的區縣,改善幅度最大。六是定期開展大氣問題強化督查。發現各類問題點位xxx個,針對問題點位下發督辦通知xx期,并按期督辦整改。

xxxx年,x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x.xx,全市排名第xx位,實況優良天數為xxx天,同比增加xx天,增加天數排名全市第x名,PMx.x平均濃度為xx.x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xx%,下降率排名全市第xx名。

(二)堅持突出重點,大力提升水環境質量

一是強化管控措施,推進問題整改。深入落實《xxxx年西江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制定專項整治及監管方案,持續推動各行業規范排污。強化督查檢查,制定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各類問題整改到位。強化科技支撐,建立水質監測網絡,推進水質監測全覆蓋,同時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對河道污染成因進行分析,做到實時預警,適時調度,實現精準治水。二是實施生態補水,恢復河道功能。通過實施鐘家灣溝定向補水工程(修建引水渠、改造閘壩等),保障西江河正常生態基流,同時在西江河重要節點、斷面位置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西江河水生態功能進行快速修復,恢復河道修復、自凈功能,以促使水質快速得到改善。三是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印發了《關于印發x市x區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扎實做好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管”工作,完成我區入河排口相關資料的收集整合工作。

x—xx月,區清白江三邑大橋斷面平均水質保持在Ⅱ類水平,其中氨氮濃度為x.xxx毫克/升,同比下降xx.xx%,總磷濃度為x.xxxx毫克/升,同比上升x.xx%;毗河攔河堰斷面平均水質為Ⅲ類,其中氨氮濃度為x.xxxx毫克/升,同比下降xx.xx%,總磷濃度為x.xxxx毫克/升,同比下降xx.xx%;西江河梁灣村大橋斷面平均水質為Ⅳ類,其中氨氮濃度為x.xxxx毫克/升(Ⅲ類為x毫克/升),同比下降xx.xx%,總磷濃度為x.xxxx毫克/升(Ⅲ類為x.x毫克/升),同比下降xx.xx%。

(三)堅持全面防控,有序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一是全面開展x區固定污染源清理工作。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為基礎,結合工商、稅務、電力等名單形成了全區xxxx家固定污染源基礎信息清單,通過清理共計需申領排污許可證企業xxxx家,截止目前全區申領排污許可證發證和登記企業xxxx家,實現了企事業單位發證登記全覆蓋,持證排污。二是有序推進土壤“xxx”工程。制定并印發了《x市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與x家新增土壤重點監管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督促全區xx家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制定并審核通過監測方案,開展自行監測,截止目前全區xx家企業已經全部完成自行監測工作;加快推進污泥處置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初步初計,正在加快推進主體工程建設;全面推進x工業集中發展區B類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建設工作,已完成方案編制,正在有序建設中,預計xx月底完成建設。

(四)堅持立行立改,嚴格落實環保督察問題整改

持續按照“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的工作方式,壓緊壓實各整改單位責任,督促已發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按要求整改到位。試用x區生態環境管理平臺調度系統,運用無人機等科技手段,督查工作逐步從常規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轉變。截至目前,xxxx年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及群眾投訴交辦件全部整改完成;xxxx年央督“回頭看”及沱江流域水污染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涉及我區x件均已整改完成;xxxx年央督“回頭看”督察組移交我區群眾信訪投訴件xx件,已完成整改xx件,正在整改x件(大豐愛尚里垃圾臨時中轉站生態環境問題);xxxx年省督“回頭看”反饋意見中涉及我區x件,完成整改x件,正在整改x件(xxxx年底前實現環境空氣質量達二級標準;xxxx年底前確保毗河攔河堰、西江河梁灣村大橋出境斷面水質達Ⅲ類標準);xxxx年長江經濟帶省級自查發現問題全部完成整改;xxxx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改市級清單問題xxx個,已完成整改xxx個,正在整改x個,省級清單問題x個,正在整改x個。

(五)堅持深化改革,建立執法與服務并重的高效監管模式

一是優化環評手續辦理方式,采取免辦和承諾制審批方式,提升行政審批效能。xxxx年,共計審批新、擴、改建項目xxx個(其中,承諾制項目xxx個),項目總投資xxxxxx.xx萬元、環保投資xxxxx.xx萬元。二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建設項目開辟審批“綠色通道”,確保疫情防控相關項目快速建設投產。同時,幫助企業紓困解困,對xx家主動履行了行政處罰且改正了違法行為的企業完成了環境信用修復審核。三是繼續推廣“環保主任”制度,已對xx家企業進行預驗收,逐步構建起環保主管部門、屬地政府、網格員、企業環保主任四級工作聯動體系。四是加強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xxxx年,完成雙隨機執法檢查xxx家,現場檢查企業xxxx余家,夜查企業xxx余家,對環境違法行為下達處罰決定書xxx件,處罰金額xxx.xxxx萬元,移送法院強制執行x件。妥善處理各類環境信訪件xxxx件,案件辦結率xxx%。

第三篇:高舉生態文明大旗 把生態環保工作推向新階段

高舉生態文明大旗 把生態環保工作推向新階段——在2011年全省環保工作

會議上的報告

加入時間:2011年04月07日 點擊:

24

[大 中 小]

徐 震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同志們:

這次全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準確把握當前面臨的形勢,認真總結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環保工作,明確“十二五”全省環保工作目標任務,部署2011年重點工作。下面,我講三方面意見:

一、2010年主要工作進展

2010年,全省環保系統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握大局、狠抓關鍵、開拓創新、主動作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出色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為全省“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和“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劃上了圓滿句號,掀起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高潮?;仡櫼荒陙淼墓ぷ?,我們著力抓了4個方面。

(一)牢牢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緊緊圍繞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的召開,積極營造氛圍,作好鋪墊,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作用,整體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積極參與全會籌備和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全面總結回顧生態省建設歷程,提出下一步對策思路,為省委出臺《決定》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全會之后,廳領導帶隊,組織力量分赴30余個市、縣(市、區)開展專題調研督查,掌握基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展、新做法,并就存在的問題和下步工作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建議。對此,趙洪祝書記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二是謀劃創新生態環保事業發展思路。兩次召開省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提出了“五促進一提高”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把環境保護全面推向四個新階段等一

系列思路和戰略。以生態文明為統領,積極謀劃“十二五”生態環保工作,確定了今后五年全省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思路,全面開展浙江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及污染減排、水污染防治、環境監測、數字環保、環境科技、核與輻射等一系列專項規劃編制。組織編制了《“811”生態文明推進行動方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三是扎實推進生態示范創建工作。把生態示范創建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三大系列”創建,大力開展各類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臨安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桐廬、磐安、開化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安吉、杭州、湖州、臨安、余姚等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穩步推進,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全省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穩步推進。

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成功舉辦生態省建設成就展,趙洪祝書記、呂祖善省長、周國富主席等領導親臨指導,給予充分肯定,包括省委全會全體代表在內的1萬多人參觀了展覽。省人大常委會把每年6月30日確定為“浙江生態日”,為宣傳生態環保、引導公眾參與搭建了又一個重要平臺。環保新聞輿論宣傳聲勢空前,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在各類主流媒體發表報道2000余篇。

(二)加強執法監管,有效遏制污染反彈勢頭。

堅持“嚴格準入、嚴格執法、嚴格防范”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環保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一是持續不斷加大環保執法力度。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2+1”專項執法大檢查、和諧綠色電磁行動等一系列大規模執法行動。全省環保系統共完成行政處罰案件9514件、罰款3.84億元、個案處罰額4.03萬元,分別增長了16.1%、34.0%和15.4%。“飛行監測”行動深入開展,省級“飛行監測”達標率達到86.1%。掛牌督辦環境問題和違法案件25個,對其中7起進行了公開曝光。加強與紀檢監察和司法部門的合作,共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聯合省檢察院出臺《關于積極運用民事行政檢察職能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見》,各級檢察機關積極辦理環境公益訴訟,協助追繳排污費82筆。

二是積極主動加強環境源頭管控。在做好環保審批服務,助推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的同時,加強環境準入把關,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全省批復建設項目環評文件26489個,對897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環評文件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依法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對浙江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資源承載能力進行了全面評估,明確了14個產業集聚區建設的環境保護要求,完成區域性、行業性規劃環

評50個。

三是扎實穩妥推進環境應急和信訪處置。以上海世博會環境安保為中心,全面加強環境應急和風險管理。著力提升應急響應能力,成功舉行浙江省應對突發化學污染事故環境應急四級聯動綜合演習、秦山核電二期場內外聯合演習。大力開展環境安全督查、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檢查和沿江沿河化工企業污染隱患排查行動,全省共檢查企業6000余家,有效消除了環境安全隱患。認真抓好環境突發性事件處置和糾紛調處,全省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4起,同比下降32%。深入開展環境信訪積案化解年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活動,對排查出的74件環境信訪積案進行了督辦。全省環保系統共受理環境信訪55379件,同比下降5.1%。

(三)采取有力措施,圓滿完成“十一五”減排和“811”新三年行動任務。

據初步測算,2010年全省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望下降3%以上,“十一五”減排目標全面超額完成。重點環境問題整治、水氣聲等主要環境質量指標基本達到驗收或規劃要求,“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的8個方面20項工作目標,除了錢塘江流域市縣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外,全部得以實現。

一是全面推進減排攻堅。積極采取多種措施,落實減排責任,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監管減排。狠抓減排任務分解落實,并根據經濟超預期增長的實際,在年中進一步追加減排計劃外項目,實施預案調控,確保足夠的減排量。狠抓減排督查預警,逐月分析減排形勢,及時對4個市發出紅色預警、5個市發出黃色預警,并分別致信和電話約談了當地政府主要領導。狠抓突出問題,對紹興縣印染化工行業和富陽市造紙行業實行區域限批,既推進兩地的污染減排,也對其他區域性、行業性污染問題形成了震懾。狠抓考核問責,強化督察和預評估措施,對“十一五”和年度減排情況進行了全面核查核算。

二是有效解決重點環境問題。溫瑞塘河、東陽江流域、嘉興畜禽養殖業、臺州固廢拆解業以及3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全面完成環境整治任務,通過了“摘帽”驗收。各地排查出的75個市(縣)級重點環境問題絕大部分完成了整治任務。此外,重點行業和企業環境整治進一步加強。出臺和起草了6個行業環境準入指導意見,企業環保信用管理、上市環保核查和清潔生產審核等工作有序推進。

三是全方位加強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清潔空氣行動領導小組,全面開展全省清潔空氣行動。環境保護部對此高度肯定,全文轉發了《浙江省清潔空氣行動方案》。清潔空氣行動第一階段工作基本完成,機動車排氣污染、工業鍋爐窯爐、農村秸稈焚燒整治初見成效。地表水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八大流域、平原河網、湖庫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進一步加強,全省合格規范飲用水源創建率達到100%。噪聲、固廢、

輻射和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開展“放心放射源”活動,全省“放心放射源縣”創建率達到100%。

四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全面開展《浙江省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兑巹潯反_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基本達到時間進度要求,其中,34項重點工程已累計投入資金442.8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64.2%,有635個村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45%,完成4596家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5%。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家樂旅游環境管理進一步加強。

(四)堅持創新引領,加強環保能力建設。

緊緊圍繞環??萍己彤a業發展、環保制度創新、環?;A能力和隊伍建設,加大工作力度,為環境保護事業縱深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環??萍己彤a業穩步發展。切實加強環保關鍵共性技術和產品研發,全省共開展省部級環??蒲许椖?0余項。環保產業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明確,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逐步深入,編制完成《浙江省環保產業發展規劃》,舉辦環保產業博覽會,積極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太陽能處置等適用技術。完善和發揮環??萍紕撔鹿卜掌脚_功能,建立中試示范基地26個,為中小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7項,舉辦治污技術等各類培訓班20多場次,接受培訓2000多人次,平臺研發的相關技術已經在10家企業的治污工程中推廣應用。此外,臨安環??萍紕撔禄亟ㄔO正在穩步推進。

二是環保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國家試點,全省已征收排污權有償使用費2.42億元,開展排污權交易882起,交易金額達2.90億元。組織實施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管理考核,逐月通報監測結果,及時發布水質預警信息,增強了地方政府保護水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了“三位一體”、“兩評結合”的環境準入體系。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深化,在國家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的支持下,與安徽省就建立千島湖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開展了一系列推進工作。積極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已有2家企業進行了投保。

三是環?;A建設進一步加強。數字環保信息化規劃深入實施,環保監測大樓、飲用水源在線監測系統、大氣復合立體監測系統建設全面啟動,為環保工作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穩定運行,聯網完整率達到91.2%,比對合格率達到80.9%。全省新建規范污泥處置設施11座,新增污泥處置能力3405噸/日,基本建成錢塘江流域、中心鎮等106個鎮的污水處理設施,新增垃圾處理能力700噸/日以上。電力、鋼鐵等行業脫硫工程快速推進,電廠脫硝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重點減排企業的環境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2萬噸以上污水處理廠中控系統改造、12.5萬千瓦以上火

電機組脫硫設施旁路擋板鉛封全面完成。

四是環保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繼續深化全省環保系統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環保系統案件多發高發問題整改、工程建設領域環保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和崗位廉政風險專項排查,省廳機關先后排查出188個崗位廉政風險點,研究制定了263項針對性防控措施。積極配合省監察廳、法制辦在全系統開展了行政執法監察活動,對環保審批、資金管理、執法監管進行了重點監察。認真開展“環保先鋒”創先爭優活動,繼續深化“雙服務”活動,評選了環保“十大衛士”,有效提振了士氣,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形象。繼續深化機構隊伍建設,堅持內挖潛力和向上爭取相結合。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優化了省廳機關力量配置,共調配干部25人,其中提拔處級干部9人。同時,想方設法促進市縣機構改革中加強環保部門,基層環保執法監管力量進一步加強。

二、總結經驗、認清形勢,把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

2010年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標志著“十一五”環保工作圓滿收官,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實現了重大提升。“十二五”及未來一段時期,全省環境保護工作仍將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我們必須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標準和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把生態環保工作推向新階段。在這承前啟后的時刻,全面總結“十一五”經驗,充分認清“十二五”形勢和任務,尤為重要。

(一)“十一五”的成績和經驗,為把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一五”時期,全省環保系統堅持保護環境與促發展相協調,污染減排與調結構相促進,環境治理與惠民生相結合,把握關鍵、大膽創新,砥礪奮進、克難攻堅,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顯著進展。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為把我省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一五”最根本的成效是:在保持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環境保護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更加堅定了我們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入推進環境保護。這五年,我們實施了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基本策略,相繼部署開展了兩輪“811”行動,有效解決了一大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我們堅持把污染減排作為重要突破口,從組織領導、任務落實、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斷建立和完善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我們在系統總結經驗、研判形勢、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維護權益”的根本方針,強化了嚴格準入、嚴格執法、嚴格防范的“三嚴”措施,有效地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沖擊和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持續較快協調發展。這五年,我們

在實現環保和發展雙贏的路子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全省生產總值在保持年均增速11.5%的同時,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局部地區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2010年,全省八大水系、運河和主要湖庫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73.7%,比2005年提高了18.1個百分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87.4%,比2007年提高了20.1個百分點;11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92.9%,比2005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這些成效體現了全省上下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心和能力,為將我省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增強了信心、奠定了基礎、蓄積了勢能。

“十一五”最生動的實踐是:始終把建設生態省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為新時期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累了有益經驗。我們從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出發,堅持生態省建設方略,走生態立省之路,不斷深化拓展創新生態省建設的思路舉措,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五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省委、省政府領導每年親自主持召開有關生態環保工作的會議,研究重大事項,部署重點任務,省人大加強對生態環保的立法和執法檢查,省政協積極開展民主監督和建言獻策。各地各部門著力于把生態環境保護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全社會關注環保、參與環保、監督環保、支持環保的氛圍逐步形成,為在新形勢下深化生態省建設,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群眾基礎。這五年,我們緊緊圍繞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把專業治理和群眾創建有機結合,有效調動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形成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強大合力。一方面,通過總量核查、責任制考核、掛牌督辦和加強執法監管等措施,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管理主體責任和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形成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良好法治環境;另一方面,我們致力于共建共享,大力開展生態示范和生態文明創建。各類創建活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階段性目標和載體,作為群眾共建共享的有效形式,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群眾的廣泛擁護,全民參與生態創建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五年累計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3個、國家生態縣1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38個,省級環保模范城市8個、省級生態縣30個、各類“綠色細胞”2500余個,為把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構筑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十一五”最突出的亮點是:牢牢把握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定位,有效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先導功能和倒逼作用,有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為推進環境與經濟融合發展創新了思路舉措。我們致力于找準環境保護在保增長、促轉型中的重要定位,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積極探索與實踐環保優化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不斷總結和探索促進環境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思路舉措。“十一五”規劃一開局,我們充分運用污染減排剛性約束所形成的機制,倒逼各級政府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步伐。在經濟發展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形勢下,我們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工作方針,提出要更加注重監管與服務

的協調統一,以環境影響評價引導結構調整,以環境污染整治倒逼結構調整,以環保服務助推結構調整。去年以來,我們根據中央新要求和我省新形勢,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完善工作思路,強調要把生態環保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著力推進“五促進一提高”,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各地各部門把環境承載力作為規劃和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用環評制度嚴控“兩高一資”項目,用環境標準促使落后產能退出市場,用環境成本倒逼企業加快技術革新,據初步統計,五年共否決“兩高一資”等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7198個,累計拆除水泥機立窯705條、關停小火電512.4萬千瓦,淘汰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近千家、轉鼓3000多個,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環保優化發展豐富了實踐經驗。

“十一五”最鮮明的特征是:始終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的治本之策,注重環保重點領域改革和制度建設,為推動環保事業縱深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我們在推進集中攻堅、專項整治的同時,更加注重長效管理,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上,努力從主要依靠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使環保工作加快走上法治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我們率先提出了環境保護制度框架體系建設,努力從政府、企業、公眾三大責任主體的層面創設相應的制度,加快完善規劃、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我們率先在全國制定和實施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了層次分明、功能清晰的環保規劃體系;提請省人大、省政府頒布出臺了《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18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相繼印發實施了3項地方性環境標準和6個重污染行業環境準入條件;研究建立了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三位一體”、專家評價與公眾評價“兩結合”的新型環境準入制度;健全了減排監測、統計、考核和管理等辦法,創新了減排預警、約談、區域限批等約束性政策機制。我們按照省政府環境保護制度創新推進會議的部署,加快推進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等三項制度改革。我們不斷調整和優化生態環保責任考核體系,把生態省建設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通過完善政績考核機制推進污染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十一五”最重要的收獲是:環境監管能力和物質技術支撐大大提升,鑄就了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環保隊伍,為把我省環境保護推向新階段夯實了能力基礎。我們切實加大環保投入,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為環保事業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五年間,省級財政投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資金累計達到179億元,其中省廳直接參與安排的省級環保專項資金15.7億元,有力保障了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摘帽”、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和生態環保項目的順利實施。這五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實現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完成318個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成較為規范的污泥處置設施22座、日處置能力達6721噸,醫療廢物處置設施11座、年處置能力達4.18萬噸,危險廢物處置設施12座、年處理能力達8.89萬噸;全省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7 %以上,縣

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88%以上。率先在全國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完成了國家二惡英實驗室、放射性廢物庫等一批重大項目。我們深入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組建了浙江省環??萍紕撔鹿卜掌脚_,深化了國家水專項課題研究,編排了環??萍紕撔碌年P鍵領域和優先主題,提請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積極培育發展環保新興戰略性產業,為環??萍籍a業創新發展贏得了先機。我們緊緊抓住省局升格為省廳的有利時機,加強環保機構隊伍建設,整體提升隊伍素質。五年來,全省環保系統新增各類環保機構225個,新增行政和事業編制1416名。我們以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為抓手,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有效促進了環保系統自身建設,廣大黨員干部參與宏觀決策、綜合協調、運用媒體、社會組織動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尤其是面對形勢嚴峻、矛盾多發、情況復雜、壓力巨大的局面,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發揚了不顧疲勞、連續作戰的精神,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完成各項任務,有效地服務和保障了大局,體現了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展示了環保隊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敢打善戰的良好形象,為環境保護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十二五”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把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世情、國情、省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就環境保護而言,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從國際看,環境保護將面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發展模式深度調整、綠色經濟競相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博弈三大機遇和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發展格局和發展模式面臨深刻調整,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間的環境貿易爭端加劇。金融危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創新、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根植于綠色能源革命、綠色產業革命的“綠色新政”發展策略逐漸成為各國政府施政的新主張,綠色經濟和低碳技術加速興起,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社會積極推動全球治理結構調整,各國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國際履約等全球性問題的合作與博弈強化,牽動著國際關系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分化組合,環境保護將進一步走向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活動的前臺。

從國內看,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于挑戰的基本面,并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國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要素投入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明顯加大?;谖覈洕鐣l展新的階段性特征,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明確提出要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全會要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方式轉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環境保護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事關全局,是重大的發展問題和民生問題。“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將進一步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干線、主戰場和大舞臺。

從省內看,“十二五”時期我省將進入人均GDP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階段,經濟社會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深化生態省建設、打造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環境保護既迎來在高起點上加快發展的優勢和機遇,同時也面臨破解諸多深層次矛盾與問題的壓力和挑戰。這一階段主要特征是:經濟結構進入加快轉型期,資源環境要素進入瓶頸凸顯期,環保公共需求進入快速增長期,環境污染事故依然處于易發多發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深入推進和經濟繼續處于相對高速增長,我省污染持續減排的壓力、改善環境質量的壓力、防范環境風險的壓力、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壓力都將進一步加大。我們必須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始終保持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努力開創具有浙江特點的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省環保系統要用新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好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機遇,用新的實踐推進環境保護取得更大的成效,努力把我省環境保護工作推向以環保優化發展、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設生態、全面加強執法監管、全面推進共建共享的新階段。

――推動環境保護進入以環保優化發展的新階段,就是要緊緊圍繞“十二五”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把環境保護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進一步發揮環境保護在結構調整、經濟轉型中的能動機制和杠桿作用,努力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高度融合發展。

――推動環境保護進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設生態的新階段,就是要全面把握“十二五”環境保護的新趨勢新特點,加快污染防治的重點轉向和戰略轉型,全力促進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攫取向建設性保護轉變,完善環境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改善城鄉環境,維護和修復生態系統,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

――推動環境保護進入全面加強執法監管的新階段,就是要切實履行好法律賦予環保部門的基本職責,加強執法監管力量、創新執法監管方式、增強環境司法保障、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切實規范社會環境行為,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

的良好環境秩序,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環境公共服務。

――推動環境保護進入共建共享的新階段,就是要積極引領全社會力量投入生態環保建設,加強生態宣傳教育,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載體,充分發揮生態系列創建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全社會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推進機制,努力形成生態建設由人民參與、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好氛圍。

(三)準確把握新階段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把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階段,是適應國內外發展形勢的變化,推動浙江環保工作繼續走在前列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選擇,是加快實現環境保護工作“三個歷史性轉變”,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具體實踐。全省各級環保部門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步入新階段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把握新形勢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要求,加強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要任務,努力擔當好“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賦予環境保護工作的時代重任。

“十二五”時期,我省環保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統領,全面實施“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堅持生態省建設方略、走生態立省之路,緊緊抓住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為目標,以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維護權益為方針,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全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穩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生態環境支撐。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在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四個原則: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把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生態文明建設是環境保護事業的靈魂所在,新時期環保工作要緊緊圍繞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目標指向上,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著眼點,致力于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在具體策略上,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主動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定位環保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取向與環境保護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起來,深化生態省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持

續推進污染減排,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是在戰略舉措上強調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基礎導向和倒逼機制作用,統籌經濟發展需求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關系,注重保護環境與提高發展質量效益、促進社會和諧有機結合,通過標準引導、準入把關、監管倒逼、減排推動、整治促進、服務助推等方式,使環境容量成為區域布局的重要依據,節能減排成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環境標準成為市場準入的重要條件,全面提升環保優化發展的效力和作用,實現在優化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三是在目標定位上堅持以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為根本,把環境保護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時期,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強。要堅持把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的健康,為公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為環保工作最高的價值判斷標準,將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問題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按照嚴格項目審批驗收、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嚴格防范環境風險的要求,加大預防、保護和治理力度,城鄉統籌、陸海聯動、多業并舉,切實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著力改善人居環境,保障和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和根本利益。

四是在體制機制上注重以制度創新為驅動,把環境保護作為深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重要領域。“十二五”時期,環境保護在組織方式上將以政府推動為主向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轉變,市場機制在資源環境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將進一步增強,環境管理的體制機制、運行模式創新將不斷深化。我們要以“四大重點”和“六大執行體系”為核心,推進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加快形成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環保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目標責任體系、執法監管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基礎保障體系和公眾參與體系,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工作機制,逐步完善統分結合、職責明確和階層構成合理的環境管理格局,努力構建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控制的防范體系,積極創設全社會共建共享優美環境的良性機制,使政府導向內化為企業、公眾的自覺行動,借力市場之手和社會調節功能,推動環境保護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基于環境保護的現實基礎和發展趨勢, “十二五”環境保護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生態省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地區和城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不斷加強,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圍繞上述總體目標,提出“十二五”主要指標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量達到國家下達的任務要求;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八大水系、運河、主要湖庫水質達到或優于三類標準的比例大于75%,劣五類水質控制在5%以內,縣以

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所有城市空氣質量均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灰霾天氣出現頻率明顯下降,全省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

三、扎實做好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之年,是把我省環境保護全面推向新階段的重要一年,抓好這一年的工作尤為關鍵。

2011年全省環保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堅持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維護權益的方針,全面加強環保執法監管,強化體制機制創新,著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保障環境安全,努力把生態環保工作推向新的階段,為“十二五”生態環保工作起好步、開好局。

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度削減任務;八大水系、運河和主要湖庫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74%以上,設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均保持在90%以上,廢舊放射源收貯率保持在100%;完成26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市、區)內500個村莊的環境整治任務;省級以上各類“綠色系列”創建數量增加10%;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一)著眼于改善環境質量,持續深化污染減排。

按照國家下達的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加強統籌規劃,找準工作著力點,落實減排責任,確保完成年度減排任務,打好“十二五”污染減排第一仗。

一是科學規劃,提高減排目標可達性。根據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完善并發布“十二五”減排規劃??茖W下達各地減排指標,使總量控制目標與環境質量和環境功能區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制定年度減排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增強減排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是綜合協同,拓展減排工作著力點。堅持強化結構減排、細化工程減排、實化監管減排、依靠科技減排相協同,統籌推進工業、生活、農業、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的減排工作,不斷拓寬減排的廣度,挖掘減排的深度。綜合運用總量替代、標準提升、區域限批、落后產能淘汰、排污許可證管理、建設項目管理等手段,增強減排措施的協同性和配套性,努力從源頭防控上促進減排,從全過程監管上保障減排,從末端治理上落實減排。

三是夯實基礎,增強減排工作支撐力。進一步加強減排“三大體系”建設,嚴格排污許可證管理,推進污染源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

健全落實減排預警、約談等制度。進一步提高核查核算能力,制訂造紙、印染、皮革等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核查技術細則,加大現場核查、專項稽查力度。進一步落實減排責任,充分運用省生態辦、減排辦等綜合協調平臺,細化和明確省級部門的職責分工,確保部署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

(二)著眼于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深化污染防治。

以實施“三大清潔”行動為重點,統籌推進重點行業、重點流域、重點污染因子的污染整治,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實現環境污染的全面防控和綜合治理。

一是全面部署開展“三大清潔”行動。以三項清潔行動為主線,謀劃部署“十二五”期間全省水、氣、聲、輻射污染防治等各項工作。啟動清潔空氣行動第二階段工作,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強化高架源煙氣污染治理,加快電力、鋼鐵企業脫硫脫硝改造,在寧波等地開展燃煤總量控制試點;協調各方全面加強油品管理、黃標車淘汰、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建設,深化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積極開展清潔水源行動,基本完成縣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加強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執法監管。部署實施清潔土壤行動,深化土壤污染修復試點示范,推進重金屬及工業固廢污染防治。

二是進一步加強重點行業污染防治。加快研究制訂重污染行業環境整治指導意見,率先在印染、醫化、制革、造紙、電鍍等行業,建立相應的工藝裝備、清潔生產、治污設施及內部管理要求等規范。逐步構建行業性環境數據統計體系,形成統一的工業企業環保管理臺賬,切實提高污染源管理水平。繼續強化重點督查、蹲點督辦等手段,持續鞏固和深化重點監管區、重點環境問題的整治成果。

三是繼續深化重點流域污染防治。緊緊圍繞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改善交接斷面水質、優化水生態系統3項重點,制定實施8大流域、4大河網和海洋污染防治規劃或計劃。進一步突出湖泊水庫污染源清理和水生態修復工作,減緩水體富營養化趨勢。繼續大力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加強對現有重點流域、平原河網等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考核,全力改善水體水質。

四是大力推進輻射、噪聲、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的防治。積極推進放射源長效監管,強化電磁環境管理,加強核與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妥善解決核與輻射歷史遺留問題。加強各類噪聲源監管,積極探索建立噪聲污染綜合防治機制。加快編制實施各地重金屬整治規劃或實施方案,通過提升整治、搬遷改造、關停淘汰等手段,確保重金屬排放企業達到整治驗收標準。加強新化學物質和有毒化學品環境管理,全面推進多氯聯苯處置示范項目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工作。

(三)著眼于推進共建共享,廣泛開展生態創建活動。

把各類生態創建活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階段性目標,積極整合社會力量,吸引公眾參與,推動環保工作從部門走向社會,構筑共建共享、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的良好局面。

一是抓牽頭,調動各方面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生態省建設年度任務書,將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納入各成員單位和各設區市年度任務,強化指導、評估、督查、考核。全力推動《“811”生態文明推進行動方案》的發布實施,把11項專項行動計劃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積極配合省級有關部門做好“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編制、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研究、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環保指標實績分析評價等工作,強化體制機制支撐,形成良好的導向和氛圍。

二是抓提升,深化創模、生態、綠色三大系列創建。堅持重過程、重實效、重特色、重民生,整體提升環保模范城市、生態縣鄉、綠色細胞的創建水平。加強生態創建的動態管理,建立完善退出機制,確保生態創建單位的先進性和示范性。爭取省級生態縣(市、區)創建比率達到40%以上,省級以上環保模范城市比例達到40%以上,創建各類綠色細胞500個。加強生態示范創建與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銜接,扎實推進安吉、杭州和湖州、臨安、余姚等國家、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加強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工作。

三是抓深化,全面加強環境宣傳教育。積極構建宣傳環保工作、普及環境知識、弘揚生態文化的立體式大宣教格局。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積極組織開展專版、專欄、專題報道,全方位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和輿情反應機制,及時公開環境信息,加強危機公關和應對,切實保障公眾知情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強化生態環??破战逃?,繼續編印環保知識讀本,創建和依托各類環境教育基地和載體,提高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素養。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把生態環保有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四是抓拓展,打造生態環保主題活動品牌。精心籌劃組織首個“浙江生態日”宣傳活動,推出一系列宣傳教育的載體和上下配套的活動,確保“浙江生態日”的目的、意義和影響等在第一年就深入人心。加強部門聯動,舉辦好“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網絡研討會和生態省建設成就油畫展,增強生態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積極扶持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志愿者隊伍,動員黨員干部、大中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環?;顒?。

(四)著眼于規范環境秩序,切實加強環境監管。

加強環境監管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環保部門的基本職責。要切實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規范環境行為,有效遏制各類環境違法現象,建立公平、正義的環境秩序,維護可持續發展大局和群眾根本利益。

一是嚴格執法,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進一步整合力量和手段,廣泛開展各類執法檢查活動,全力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堅持“出重拳”,打“組合拳”,增強環保執法的威懾性。在加大對大案要案查辦力度的同時,綜合運用項目審批、上市或再融資環保核查、排污許可證發放、環保專項資金安排、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掛牌督辦、媒體曝光、區域限批、評獎評優等手段,全面遏制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進一步突出重點,加密加強對污染減排、重污染行業以及中小型污染企業的執法監管。大力推進企業環保精細化管理,深化大型污水處理廠環保監督員派駐工作。進一步引入信息化執法監管手段,充分發揮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作用,有序鋪開移動執法試點,推行企業刷卡排污制度,加強遠程監管和實時打擊,提高執法的時效性和精準度,確保監管到位、執法到位、監督稽查到位。

二是切實加強環境安全監管,維護社會穩定。把執法監管、應急管理、信訪調處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整體提升環境維穩工作水平。加大企業環境安全監控力度,及時梳理更新全省環境安全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持續深化環境安全隱患排查。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緊密與公安、消防、交通、安監等部門的聯系,共同做好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和處置工作。進一步加強環境信訪,建立突出環境信訪問題預警平臺,加大研判處置力度。進一步完善環境信訪工作督查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重點敏感信訪案件的督查督辦力度。

三是加強“兩大建設”健全“六大機制”,提高執法監管水平。“兩大建設”,即執法隊伍建設和標準化建設。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嚴把執法人員錄用關,提高現有人員政治和業務素養,建立執法問責追究制,樹立依法行政、威武執法的良好形象。要加強標準化建設,在繼續提高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水平,加強執法裝備建設的同時,開展執法工作標準化建設,研究建立現場執法技術指導規范,進一步明確執法標準、執法要求、執法程序。“六大機制”,即部門聯動執法機制、公眾參與機制,企業(單位)自我監督機制、邊界聯動監管機制、信息公開機制、網格化執法機制。要完善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深化與法院、檢察、公安、監察、金融等部門的合作,內外協同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綜合懲處力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環評公示、環保監督員、市民檢查團、有獎舉報和環保熱線等的作用,不斷拓寬執法監管渠道;完善企業(單位)自我監督機制,推進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向中小企業延伸,加快建立符合我省企業特點的自我監管、自我規約格局;完善邊界聯動監管機制,全面構建省界、市界環境管理聯防聯控網絡,積極開展邊界聯合執法和應急協調;完善信息公開機制,推行環保執法告知、企業環境信用信息公開、媒體曝光等制度,全方位強化社會監督;完善網格化執法機制,

縱向加強監督性執法,深化三級聯查,橫向推行網格化監管,以縣域為整體,以鄉鎮為單位,分片包干,責任到人,重心下移,點面覆蓋。

(五)著眼于優化人居環境,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按照城鄉融合的思路,全力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助推“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好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人居環境需求。

一是深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調整完善“創模”指標體系,增設城鄉結合部環境管理、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等指標,執行更為嚴格的環保模范城市退出機制。著力加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環境整治,全面推進機動車尾氣等低架源污染治理,逐步解決環杭州灣城市灰霾天氣、溫州城區噪聲、嘉興市區飲用水源水質、臺州市區化工臭氣等突出環境問題。

二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深入實施《浙江省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全力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加快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工礦企業整治。全面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以滿足土地消納能力和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為前提,以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為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區域和總量雙控制制度,促進養殖模式轉變。會同省農業廳抓好嘉興地區開展生態養殖、深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試點。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中心村整治、村莊撤并、農房改造、下山脫貧等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提升農村污染防治水平。

三是統籌推進城鄉環?;A設施建設。加強部門協調,繼續推進污水管網和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改造進程。以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為重點,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和化工、醫藥、印染、制革和造紙等企業配套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建立完善污泥處置的政策激勵和引導機制,逐步將污泥處置費用納入污水處理成本,保障污泥處置設施長期穩定運行。力爭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65%。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置試點。認真總結推廣各地加大農村環境治理投入的經驗和做法,因地制宜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環境公共產品向農村覆蓋、城市環境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的城鄉環保一體化格局。

(六)著眼于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

綜合運用標準引導、準入把關、政策促動等手段,充分發揮環保技術法規政策的效力,推動以環保優化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夯實參與宏觀決策的基礎。全面加強數據統計、信息集成、形勢分析等基礎工

作,建立健全數據臺賬管理、環境形勢分析、輿情收集、調查研究等一系列制度,提高為黨委政府出謀劃策的水平。以環境決策咨詢論證為重點,加強環境形勢研判預警,為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提供依據。建立健全環境數據庫,及時掌握污染狀況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環境質量現狀及其變化趨勢、潛在環境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努力從決策層面把握趨勢,解決問題。

二是構建“階梯型”的標準引領體系。順應世界產業轉移提升的一般規律,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實行“階梯型”的環境標準引領,逐步提升環保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堅持省市聯動,結合行業實際,推進標準的修改制定工作。力爭發布實施酸洗廢水排放總鐵濃度限值等3項標準,制定出臺染料、釀造、熱電等行業的環境準入條件。加大標準的宣傳培訓力度,強化標準的法制權威,把標準的貫徹執行貫穿于規劃布局、項目審批、環境執法、污染整治等全過程,充分體現標準在結構調整中的先導性功能、在整治污染中的強制性作用。

三是完善“三位一體”的準入把關體系。完善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和專家評價、公眾評價“兩評結合”的環境決策咨詢機制,積極構建空間環境準入、規劃環評、項目審批、全過程監管、技術支撐和審批監管等環境管理體系。加強項目審批的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符合性審查,大力推進規劃環評,建立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審批聯動機制,確保規劃布局、總量控制、項目把關三到位。探索深化公眾參與環評監督的制度安排,進一步落實公眾環境權利。不斷健全和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制度,建立環評審批約談和項目法人承諾制度,繼續完善實施總量削減替代和區域、行業限批制度,制定環評審批技術指導政策。

四是強化環境經濟政策的杠桿調節功能。深化落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生態補償、綠色信貸、綠色貿易、綠色證券等制度,強化環境經濟政策的導向功能。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逐步鋪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不斷完善風險評估、責任認定、損失評估、承保理賠等機制。積極開展環境損害評估鑒定與能力建設試點,努力在損害評估和鑒定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司法介入環境案件提供論據。

(七)著眼于構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抓好重點項目建設。

全面啟動環境安全保障6大體系建設,切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提升環境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進一步健全完善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全面推進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項目建設,確保20個市級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投入使用,完成58個縣級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站房建設和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實質啟動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完善跨行政區河流交接段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進一步提高污

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應用水平,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監控系統建設。大力提升核與輻射監測監控能力,扎實推進輻射環境重點實驗室建設,健全完善核電廠前沿指揮中心,開展三門核電廠外圍輻射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加快推進環保監測大樓建設,提升省級環境管理基礎設施水平。

二是進一步提升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實施《浙江省數字環保信息化規劃》,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化運維管控體系和環境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組織和標準制度體系。大力擴展環境信息應用系統功能,完成機動車尾氣管理等7個信息系統項目建設。積極整合提升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逐步構建全省生態環境數據管理平臺和信息發布系統,實現環保業務和行政事務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三是進一步完善環境執法與應急保障的設施裝備。加強環境執法監察和監測能力建設,加快更新完善監察執法車輛等基礎裝備。積極推進執法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快環境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強化環境應急資金、裝備、通信、人力和技術保障,健全完善環境應急預防預警體系和指揮信息調度平臺。

(八)著眼于強化基層基礎,進一步提升能力水平。

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推進全省環保制度體系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和科技產業等基礎建設,不斷提升全省環保系統的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是加強制度保障。出臺和修訂《浙江省輻射環境監督管理辦法》、《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加快推進《浙江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浙江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立法進程。進一步加大創新性制度的完善落實力度,深化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斷面水質保護考核、生態補償等制度安排。建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以上市企業為重點,全面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健全完善環境準入制度、環境污染整治技術規范指南、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制度、減排現場核查技術方法等,為構建全方位的環境管理體系夯實基礎。

二是加強科技支撐。全力抓好以水專項為龍頭,以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及污泥處置為重點的重大技術項目攻關。依托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加快科創基地建設步伐,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推進環保產業,繼續抓好環保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和統計體系建設,強化環保服務業的指導和市場監管。在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處理處置等領域,著力培育環保設施持證運營專業化企業。要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引進先進適用的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環保企業參與國內外競爭與合作。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以創先爭優活動為龍頭,全面加強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

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有序推進相關單位升格擴編、參公管理、鄉鎮環保派出機構建設、環保隊伍教育管理等工作。深刻總結反思近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經驗教訓,按照“教育要經常、制度要健全、監督要到位、查糾要嚴格”的要求,深化構建環保 特色懲防體系,著力建設廉潔型機關。

四是加強能力提升。加強學習,拓展視野,創新理念,著力提高參與宏觀決策、綜合協調、運用媒體和社會組織動員的能力。同時,更加注重抓統籌,善于綜合協調。依托生態辦、減排辦等平臺,加強牽頭牽動、統籌統攬、借力借勢,實現上下聯動、部門聯動、社會聯動,共同推動環保工作落實。更加注重抓考核,善于激勵約束。以污染減排和生態省考核為重點,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環境負責制和部門分工合作制,切實形成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更加注重抓監督,善于督查落實。借助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及信訪監督,營造全社會監督參與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

同志們,凝心聚力繪藍圖,眾志成城開新篇。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高舉生態文明的大旗,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全力打好“十二五”第一仗,奮力把我省環保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階段!

【作者】 【新聞來源】浙江省環保廳

第四篇:生態環保工作總結

二零一三年,大漈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生態辦的大力扶持下,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穩定區域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宗旨,進一步統一思想,緊緊圍繞縣生態辦生態縣建設目標任務,立足實際,鞏固國家生態鄉成果,堅持項目帶動搞建設、多形式宣傳發動、大投入整治提高、硬措施保障實施,有力地推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使生態環保各項工作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一、嚴格落實加強監管

鄉黨委、政府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性研究部署和檢查落實生態環保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生態環保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長期計劃,使生態環保工作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軌道。鄉黨委、政府堅持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做到生態力量、環保經費、依法實施三保證,并且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干部考核和評優的重要內容,凡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后果的嚴肅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從而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創建工作有條不紊地扎實推進。

二、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大漈鄉有著非常良好的生態系統,自古以來,這個地方的居民就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習慣,對古木山水有著崇敬之心,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和參天古木。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環保力度的加強,野生動物被捕獵的現象逐漸減少,植被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大漈的生態系統非常好的保持了其原有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大漈鄉和大漈景區是“景政合一”、“村景合一”,大漈鄉黨委、政府對生態鄉創建高度重視,結合實際,提出了“生態立鄉、特色興鄉、旅游活鄉”的發展思路,把生態鄉創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分別召開鄉班子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建立鄉、村兩級領導小組,并簽定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形成鄉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村級主要負責人具體抓落實,形成鄉、村上下互動的工作機制,制定和完善了《大漈鄉環境集中整治實施方案》、《大漈鄉生態鄉建設規劃》等工作方案,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生態環保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個協會的作用,積極倡導養魚養竹,引導村民勤勞致富、整治衛生環境、樹立社會新風,并成立護林小組和衛生監督組,保護生態公益林,督促森林保護公約和文明衛生公約等的實施,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積極引導,廣泛宣傳

生態環保工作要搞好,宣傳教育很重要。我鄉始終把強化宣傳,增強全民創建熱情,作為搞好全民創建鞏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切實有效地促進了干部群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一是發揮鄉村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鄉村電影宣傳主渠道作用,組織觀看環保專題影片、領導專題講話。并利用村公布欄、學校畫廊刊登環保政策法規,普及環保知識。二是開展環保知識培訓。要求黨員干部開展環保政策法規培訓,增強他們搞好環保工作的責任心和事業心。三是結合創建綠色學校等工作,在學校不定期舉行環保知識講座、讓學生學習掌握環保理論,參與環保宣傳教育,在學生中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意識。四是抓好“6〃5”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為契機,精心組織全鄉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人人珍愛生活之園,珍惜生命之水,珍視生存之土,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項目帶動,優化環境。

以西

一、西二村的沐鶴溪兩岸及景區公路兩側為主線向外輻射,集中精力在全鄉范圍內以村莊整治為切入點,通過美化、亮化、潔化、綠化等項目的實施,全面落實日常管理和維護、健全保潔隊伍工作機制、加強群眾參與和監督。開展了以潔凈鄉鎮、潔凈村莊、潔凈家庭為目標的“三潔”行動,對環境衛生和農村面源污染集中整治活動,徹底改變“臟、亂、差”現象,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大漈村對外形象。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村居環境和生活條件。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項目資金之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之大已經為歷史之最。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建設與旅游、文化名村相匹配的村容村貌,提高了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四、突出重點,發展產業。

按照省委提出的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先進理念,緊緊圍繞縣政府確立的綠色生態立縣的生態戰略方針,立足實際,合理地利用現有的優勢,發揮自已的特色,建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以及生態旅游等產業,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生態立鄉、旅游活鄉、特色興鄉”的總體思路,突出重點領域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建設,實施“135”工程,即人均發展1畝冷水茭白,每戶發展3畝厚樸、5畝毛竹等,為該村農民增收開辟新思路,使全鄉的各項經濟指標更上一層樓,走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的良好局面。此外,借景發揮,努力做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等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深入挖掘大漈特色文化,把大漈的景觀、歷史、民俗、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有機結合,加大投入,建設以觀光、休閑、度假、養生、科教為主要功能的風景名勝區,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農家樂”,做強做大生態旅游經濟。

五、2014年工作打算

我鄉2013年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績,對照考核標準,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為此,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全面進行查漏補缺,鞏固上一年來取得的成果,進一步深化生態環保工作,努力爭取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1、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大力開展森林集鎮、綠化村、中國美麗鄉村、市級生態文明集鎮、生態文明村、鄉村旅游點等六大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危舊房改造工程、河道清水整治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高山濕地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大徑材培育工程、珍惜樹種保護等七大工程,努力把大漈建成全國環境最好的鄉之一。

2、進一步發展生態產業。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要求,大力開發利用生態資源,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資產轉化為可增值的生態資本,把生態旅游業發展作為建設生態強鄉的長期戰略來抓,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影視拍攝和美術攝影創作基地等項目,把大漈建成一個綜合大景區。

3、進一步繁榮生態文化。大力弘揚發展傳承生態文化、畬族文化、農耕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廊橋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以影視拍攝和美術攝影創作基地為主抓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強鄉文化中心和各村文化活動室建設,并做到大村有鄉土文化藝術團,小村有傳統文藝表演隊。以廣場文藝、斗雞比賽、咸菜展示和“大地飛歌”等民間文化活動為主載體,不斷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為構建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注入靈魂。

4、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根據“邊探索、邊積累、邊總結、邊固定、邊提升”的創建程序,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建設,重點在生態保護機制、生產產業發展機制和生態交易機制等方面形成突出,以進一步深化生態鄉的創建,進一步提升生態鄉創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要立足于建設鄉、村生態班子,大力培養生態建設的各方面人才,讓生態鄉創建成為一個持續深入的活動。生態縣建設是一項關系民生問題的重要工程,2013年毛垟鄉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縣建設目標責任書為抓手,把生態環境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組織力量進一步加強。

建立了以鄉長為組長的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建設、“811”生態文明推進行動、四邊三化、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等與環境生態保護相關的領導小組,進一步推動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切實加強對生態示范區建設和環保工作的組織領導,真正做到了認識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全面推動了我鄉生態環保工作。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每年研究環境保護、生態創建工作會議不少于2次,專題研究部署生態鄉建設工作任務,并層層落實鄉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與各村簽訂環境保護建設責任書,將生態創建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辦公室,任務落實到人,列入各村及鄉干部考核重要內容。

同時設置毛垟鄉環境保護站,配備了專職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建立了工作會議、工作聯系、衛生保潔、考核等工作制度,各村聘請了村級環境保護和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村莊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二、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我鄉一直以來都始終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切實加強河道、土地、森林資源管理,轄區內無濫墾、濫伐、濫采、濫挖現象。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無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現象;近三年來未發生環境污染事件。

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指標落實到地塊。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五個不準”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劃定的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和占用。如有違反行為,及時制止,并迅速處理。

在污染物減排方面,我鄉嚴把環境準入關,嚴格實行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制度,禁止重污染和環境敏感企業進入。從源頭上加強環境監管工作。截止目前,全鄉無重點工業污染源。

在政策方面,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發展綠色工業和生態效益農業的思路,其中滲透了生態與環保理念,新農村建設規劃更突出了美化和綠化的特點,工業發展突出了水利水電工業。效益農業中的吊瓜種植收效較好,毛竹、黑木耳、茶葉等都強調了環保和效益意識,其中毛竹、茶葉均是我鄉今年重點培育產業,更注重綠色環保工作的落實。 在宣傳方面,為進一步明確生態創建和環保工作的重點,提高工作水平,我鄉充分利用黑板報、標語、會議、座談等形式和中心小學開展爭當“小小志愿者”、“愛我家鄉”征文等活動,并在各村大量張貼環境保護宣傳標語,加大了生態環保的宣傳力度,形成了濃厚的氛圍。

三、全面完成生態縣建設任務。

我鄉在年頭就開始著手開展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工作,積極對全鄉生態環境進行全面調查摸底,落實重發展更重環境的思想。

今年以來,我鄉繼續推進垃圾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以“戶收、村集、鄉運、縣埋”的方式對全鄉垃圾集中處理,并健全轄區內生活垃圾保潔機制,完善了領導機構,建立了舉報熱線,各村生活垃圾按要求定期清運,加強了垃圾工作督查力度,執行行政村月考核制度,按月對各村考核并公開排名。鄉轄區內村莊主要道路、河道、溝渠都定期開展了清掃,垃圾收集覆蓋率現已達到100%,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率100%。 本,我鄉雖然沒有美麗鄉村建設任務,但是依然為此做好準備,積極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推進“三沿兩區”墳墓治理,推行生態葬法,并扎實推進“四邊三化”行動,通過上半年的雙清工作和下半年來對“潔凈鄉村”行動的深入推進,我鄉整體環境面貌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一是個別行政村一些陳年垃圾、無人清理的衛生死角得到徹底整治。二是村主次干道、農戶門前的垃圾亂扔、亂堆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全鄉共有7個行政村,1371戶,1177戶達到整治要求,完成了85.85%。其中鄉政府所在地毛垟村共有332戶,302戶達到整治要求,完成了90.96%。

為確保飲水安全,縣里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對水質狀況進行不定期的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均能達標,農村飲用水合格。另外,毛垟鄉污水處理廠自2008年組織實施,工程總投資90萬元,分兩期進行。污水收集管網安排合理,分布全面,實行雨污分流。該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完工投入使用,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全鄉所有行政村,全部經過“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這些經過整治的村莊,農戶均建成三格式化糞池加生態綠地方式,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基本上達到了污水治理要求,醫療廢物處置率達到100%。

同時,我鄉還完成了2013毛垟村避災場所建設任務,以及庫頭村避災場所建設任務,其他剩余五個行政村均有避災場所,并設有避災點標識牌,完成率為100%。并積極推廣農村清潔能源,毛垟鄉轄區內居民總戶數為1371戶,其中使用液化氣479戶,25戶同時使用太陽能、28戶使用沼氣、127戶使用電能,使用清潔能源的居民戶數比例為83%,并配合農業部分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禁止露天焚燒垃圾和秸稈符合。積極開展農產品有機認證,大力發展農家樂,尤其是毛垟歐源農家樂更是積極爭創四星級農家樂。

總之,一年來,我鄉認真按照與縣里簽訂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的要求,開創性地開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推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確保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鄉將繼續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充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的諧調發展。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精神的開局之年,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發展戰略,以“城市拉開框架、承擔強縣責任,鄉村增收為本、堅定生態之路”為工作主線,加快轉型跨越,推動強縣富民,全力建設山區科學發展示范區,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一、2013年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4.54億元,增長10.1%,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0.9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0.64億元,增長25.5%,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4.6個百分點,排全市第3位;

財政總收入為9.25億元,增長10.4%,總量排名全市第5位,增幅排名全市第6位;

地方財政收入5.52億元,增長18.1%,總量排名全市第4位,增幅排名全市第2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5億元,增長16.5%,增幅居全市第2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了1.1個百分點; 實現農業總產值15.75億元,增長6.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70元,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224元,增長12.9%,兩項收入分別首次突破3萬元和1萬元大關。

(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縣實現新增就業人員2852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49人,其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398人,農民轉移就業人數2682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41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1%。全年培育來料加工經紀人448名,發放加工費2億元,來料加工人數達到2.35萬人。

(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推進。養老保險參保新增3837人,醫療保險新增2273人,失業保險新增1581人,工傷保險新增343人,生育保險新增1156人,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新增38654人。推進“五保合一”大社保體系建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8.5%,醫療保險參保率98.4%。全縣共有低保戶4516戶5127人,其中農村低保4332戶4914人,全年發放低保金915萬元。全年救助各類困難群眾5217人,發放救助金435萬元,發放優撫對象各類資金737萬元。

(三)教育工作亮點突出。高考成績創造了三項新記錄:第一批上線總數歷史新高(130人),理科第一批上線總數破百,文科第一批上線總數歷史新高。遂昌中學成為全市優生保持率最高、優生培養增長量最高的學校。育才中小學優質效果強勁顯現,九年級全市學能測試總平均分和優秀率全市第一,九年級科學、社會學科全市抽測平均分和優秀率均居全市第一。育才中學今年中考總平均分位列全市72所初中第一,最高分也出現在育才中學。學前教育穩步發展,適齡兒童入園率達到95.02%,全縣省三級以上等級幼兒園共達到29所,在園幼兒5941人,三級以上幼兒園入學覆蓋率60.38%。

(四)文體事業穩步發展。全年創建省級文化示范村(社區)2家,創建市級文化強鎮1家,縣圖書館成功升格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創建小康體育村55個。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全年送戲下鄉151場,送電影下鄉1707場,送書下鄉13539冊。積極開展文化骨干培訓工作,共組織各類培訓26期,培訓骨干5134人。遂昌紫蝶廣場舞負責人沈繼群被評為浙江省百名群眾文藝帶頭人,朱可風、柴國軍、謝紅娟等七人被評為浙江省千名群眾文藝骨干,實驗小學程丹妮同學成功入選浙江昆劇團第六代“代字輩”昆曲傳承人(全國只招50名,我市唯一)。成功承辦了麗水市第三屆運動會競技體育部游泳、乒乓球比賽、大眾部乒乓球比賽等賽事。我縣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2009-2012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五)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人口計生工作穩步推進??h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深化,2家縣級醫院基本藥物品種數占比均在60%以上,縣中醫院基本藥物銷售額占藥品總銷售額的比例達41.74%;完善實施預約診療、臨床路徑管理,60%的病區達到優質護理要求;注重學科建設,目前共有省級重點學科2個,市級重點學科2個,深入實施陽光用藥工程,共在縣政府門戶網站公示4期陽光用藥信息。2013年2家縣級公立醫院門急診人次56.11萬人次,同比增長4.06%,出院人次1.74萬人次,同比增長10.26%,業務總收入同比增長16.51%;藥品總收入占業務總收入比例同比下降0.55%。全年共出生1963人,計劃生育率94.1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8‰。強力整治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隱患,安全生產各項指標明顯下降。

(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深入實施“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總指數位列全省第一。據2013年發布的《浙江省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我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101,從2012年全省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生態環境質量居于全省領先地位;2013浙江省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調查,我縣位居全省各縣(市、區)第四位;成功列入第六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榮獲2012生態市建設和“811”生態文明推進三年行動目標責任制優秀單位。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工作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兩項驗收。今年成功創建6個國家級生態鄉,城中社區創成省級綠色社區。

(七)農業和農村工作穩步推進。深化“六邊三化三美”、“雙清”等行動,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打造“潔凈鄉村”升級版。推進“812”土地整治工程,完成墾造耕地4368畝、農村土地綜合整治12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3萬畝。完成農村河道整治50.07公里、山塘綜合整治59座。建成24個農村文化禮堂,大田村、坑口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榮獲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先進單位。中心鎮和中心村培育不斷深化,不斷加強石練、金竹兩個中心鎮培育工作,石練農家樂精品一條街項目和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金竹小區二期、石練愛豐小區開工建設,初步建成蕉川、柘溪上村、周村等3個中心村。

(八)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升。積極培育省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市高新技術企業。目前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初審公示2家,申報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成功申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5家,省級創新基地1個,省級農業科技企業研發中心1個。截至2013年底,共獲得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立項24項,其中國家重點新產品1項,省新產品試制計劃9項,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項,省公益技術應用研究項目1項,省科技特派員項目6項,團隊科技特派員項目2項,市科技特派員項目3項。

(九)社會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深化“平安遂昌”創建,平安建設有望實現“九連貫”。深化領導干部大下訪大接訪大包案工作,辦理信訪件937件。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總結推廣應村“民事村了”工作法,求和人民調解工作室實現全覆蓋,調解率達98.2%。全年共破獲侵財類案件73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9名;共收繳各類槍支22把、子彈748發、炸藥5607公斤、管制刀具63把;共搗毀賭博窩點42處,抓獲賭博違法犯罪人員311人,收繳賭資300余萬元;共查破涉毒類案件82起,查獲涉毒犯罪人員155人,各項績效戰果列全市第一??h看守所深入推進“四防一體化”建設,創造連續28年安全無事故的佳績,獲評全國二級監所。

二、2013年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完善城市新區建設規劃,啟動舊城改造規劃編制;實施城市建設“六個一”工程,推進城市美化亮化綠化;大力推進“三改一拆”,完成“三改”任務119.70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三年目標任務;加強城市交通治堵,新增公共停車位322個,開發利用地下空間1.2萬平方米?!端觳h域總體規劃(2006-2020)》獲省政府批復,規劃中心城區面積100.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15萬人。搶抓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機遇,加快城市東進西拓步伐,累計完成投資7.29億元。推進招商體制改革,實際利用內資27.80億元、外資800萬美元,分別完成任務的163.5%和228.5%,浙商回歸實際到位資金6.33億元,榮獲全市招商引資考核特等獎。

(二)農村電子商務成績斐然。全國第一個縣級特色館“特色中國·遂昌館”隆重開館,全縣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00個,全年實現銷售額3.02億元,增長51%,被評為“浙江省電子商務示范縣”。遂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入選全省十佳服務業商業模式創新企業。舉辦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高峰論壇,發布農村電子商務“遂昌模式”研究報告,成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示范縣和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調研基地。

(三)休閑旅游業持續快速發展。舉辦了“到遂昌鄉村過大年”、高坪杜鵑節、北界紅提節、“山花爛漫金遂昌”、“清涼遂昌、山里天堂”等旅游節慶推介活動,“五行遂昌,一諾千金”縣域旅游品牌魅力進一步提升。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991.2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6.45億元,分別增長27.2%和31.1%,景區全年實際門票收入達5161萬元,增長25.2%。全縣共有農家樂經營戶(點)509家,共接待游客196.4萬人次,增長34.5%;經營收入1.89億元,增長35.5%。2013年累計完成旅游建設投入4.72億元,其中旅游項目完成投入3.81億元,增長47.4%。在全國率先發布縣級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啟動旅游貢獻度調查試點,榮獲浙江省旅游發展十佳縣,省旅游經濟強縣復核被評為優秀。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當前遂昌改革和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一是縣域經濟競爭力不強??h域經濟總量偏小,城鎮化進程滯后,投資結構有待優化,可持續增長面臨考驗;二是三項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收入增長后勁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下滑,農民增收壓力加大;三是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村集體經濟薄弱;四是要素制約更加凸顯,特別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難以滿足工業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需求。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認識,把這些問題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四、2014年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干好“一三五”、完成“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們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深化“目標強縣富民、空間東進西拓、產業揚長補短、民生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幸福、發展科學持續”戰略路徑,按照作風保證、資本推動、協調推進的總體要求,深化改革創新,打造“五美遂昌”,加快建設山區科學發展示范區。

一是全面開展“五水共治”。以“十大工程”為載體,實施“清水潔流”行動計劃,打造“中國水環境最佳縣”。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城鎮治污基礎設施建設、水源涵養修復、城鎮防洪排澇和引水凈水等十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推進生態示范河道建設,有效整治河道違占違建現象,建設生態堰壩和親水休閑景觀設施,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流潔的美麗遂昌。

二是著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強化創新驅動,深化縣校合作和法人科技特派員制度。開展省教育現代化縣創建,完成省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開展民辦教育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梅溪小學、遂昌第二中學等項目建設。 三是持續深化醫療衛生改革。繼續實施縣、鄉、村衛生一體化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啟動省衛生應急工作示范縣創建,推進民辦社會事業項目建設。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控制總額核定機制,鞏固兩家縣級醫院優化整合成果,實現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啟動省衛生應急工作示范縣創建,推進民營醫院項目建設。

四是切實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全力促進就業和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社會保障政策,認真做好社??òl放、管理和服務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提高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水平,重點推進養老中心(一期)工程建設。

五是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群眾文化活動,舉辦湯顯祖文化節,新建10個以上農村文化禮堂,創建省文化先進縣和體育強縣。加大對群眾文化帶頭人的培訓、扶持,努力調動群眾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積極參與省、市運動會。加強文化監管,促進文化健康發展。

第五篇:生態修復總結

一、概述

1生態學及生態修復概念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當前生態學主要由無機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四個部分組成。生態修復是指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廣義的生物修復(包括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酶學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和技術再造,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的方法。

2生態修復概述

生態修復所需要修復的是關鍵種(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態過程(Ecological process)三個類型,而生態修復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動物。

進行生態修復首先要進行診斷(Diagnose),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查診斷,判斷生態系統的破壞狀況,然后構建和修復生態系統結構(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調整和強化生態功能,提高穩定性和自凈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態修復的原則:

1地理學原則:要考慮生態修復地域性差異 2生態學原則:受限制性因子的影響 3系統學原則:整體和單一相互連接 4社會經濟學原則 5美學原則

環境問題生態學根源主要包括:代謝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統無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調(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

水環境生態修復部分主要介紹了富營養淺水湖泊生態修復、河道污染治理技術、生態浮床技術以及人工濕地等。

在富營養淺水湖泊生態中,主要探討了三種修復思路。第一種是進行殺藻除藻??赏ㄟ^投加化學藥劑進行殺藻除藻,雖然可以快速殺除藻類,但是化學藥劑的投加會對水環境產生污染。第二種是進行營養鹽的控制??梢酝ㄟ^截污對外源營養鹽及污染進行控制,通過清淤挖泥對內源營養鹽進行控制,還可以鈍化營養鹽。第三種是進行生物控制。包括以浮游動物、魚類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調控和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體營養鹽及浮游植物的生物調控。

水生態修復中常用的植物有三種: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用的方法較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生態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截流分污、引水沖污、底泥疏浚和曝氣復氧?;瘜W方法主要包括化學除藻和重金屬的化學固定。生物方法則是進行生物接觸氧化,投加微生物,而生態方法就是建設生態工程修復。城市河流治理及修復是個復雜的工程,涉及到水利、環境、生態等多個學科,修復過程受到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環境條件等多因素影響,且治理、修復工藝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在實際工程中需統籌考慮、合理配置以實現城市河流的治理及修復。對于污染嚴重的城市河流,需結合物理法、化學法對其水質進行改善,然后以生物法進行水質凈化,恢復其中的生態系統,最終實現對該河流的治理及修復。

生態浮床技術是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和基質,應用物種間共生關系和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的原則,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即:把特制的輕型生物載體按不同的設計要求,拼接、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積或幾何形狀,放入受損水體中,將經過篩選、馴化的吸收水中有機污染物功能較強的水生植物,植入預制好的漂浮載體種植槽內,讓植物在類似無土栽培的環境下生長,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懸浮于水體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機污染物質,為水體中的魚蝦、昆蟲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著的條件,同時釋放出抑制藻類生長的化合物。在植物、動物、昆蟲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環境水質得以凈化,達到修復和重建水體生態系統的目的。生態浮床需考慮以下幾種因素:物理結構、科學引種、時空配置、凈化機制和植物管理。

人工濕地由天然濕地發展而來,通過模擬天然濕地的功能與組成,根據條選擇合適的地形位置建造的人工生態系統,簡言之就是人工建造和監工控制的、工程化的沼澤地。隨著人工濕地的發展,人工濕地不僅僅局限于污水處理,還是具有園林綠化以及景觀效果的作用,存在著很大的應用價值。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技術,其本身還具有基建費用低、運行費用少、耐沖擊負荷強等特點,但是在其應用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人工濕地是一個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絕大數的濕地由四部分組成:水體、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當前人工濕地處理的對象水體十分廣泛,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礦渣廢水等。我們一般根據污水在人工濕地中流動的方式可以將人工濕地分為三種:表面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和垂直流人工濕地。 如今對于生態工程的設計、建設、運行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生態工程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工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期管理不善,不僅對污水的處理產生效果,甚至可能會產生新的環境污染。

三、污染物土壤生態修復技術

土壤污染主要分為無機物污染和有機物污染。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對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主要有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兩種。

植物修復的原理包括植物轉化、根濾作用、植物萃取和根際土壤化學等。植物轉化指通過植物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將吸收的污染物進行分解,或者通過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的作用對植物外部的污染物進行分解。根濾作用通過植物根的強烈吸持作用,從土壤中吸收重金屬和有機物。植物萃取是通過種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并運移至植物地上部,通過收割地上部物質帶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種方法。

微生物修復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養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適宜環境條件下,促進或強化微生物代謝功能,從而達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無毒物質的生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的實質是生物降解,即微生物對物質的分解作用。

污染物土壤修復要進行現場調查和評價。通過現場調查,制定調查方案并組織實施。根據前期的調查,可經過必要的室內試驗等對方案進行優選。修復方案一般分為原為修復、異位修復和綜合修復。原位修復,即直接在污染物殘留部位進行修復處理。其工藝相對簡單,成本較低,但受環境影響大,處理時間較長,易使污染物擴散。原位修復適用于污染情況較為穩定或者需要長期治理及不易進行異位修復的污染區域。異位修復,即將污染土壤運至專門場地進行處理,可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廣大地域擴散。異位修復處置時間短、效果較好、易于控制,但成本相對較高。綜合修復,即針對不同情況選取幾種方法聯合處理。其最大特點是各種修復方法的合理組織、取長補短 、適用范圍廣 、綜合效果好,是較為實用的處理方案。

四、固體廢棄物生態修復技術

固體廢棄物按其來源可以分為礦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農業廢棄物和放射性固體廢棄物。對于廢棄物的處理通過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壓縮、干燥、蒸發、焚燒等)或生物化學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熱解氣化等化學作用以縮小其體積、加速其自然凈化的過程。對于有機廢棄物可以通過堆肥和生物方法進行處理,但是針對礦業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有研究表明可以對固體廢棄物在生態工程中再利用。

在生態修復中,可以將固體廢棄物作為構筑物和土壤改良材料,利用廢棄物修復受損景觀環境。利用廢棄物減少風蝕和水蝕,構筑植物生長微環境,加固土體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利用廢棄物進行土壤生態修復,廢棄物作為調節劑改良表層土壤,作為化學固定劑生態修復土壤,利用生物與生物化學功能把廢棄物用于土壤生態修復等。該技術尚未成熟,有待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精彩的導游詞開場白下一篇:基層黨建述職報告鎮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