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2022-04-14

近日小編精心整理了《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建設法規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一門重要的建設法規類課程。

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篇1:

環境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探索

摘要:依據原有基礎和社會人才需求,石家莊經濟學院選擇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既有水、工、環地質基礎,又掌握一定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取得良好效果。由2003-2006屆畢業生統計數據可見一斑。四屆的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86%、95.4%、95.8%和100%;從事地學類相關工作的分別占畢業生人數的40.7%、69.2%、75.8%、72%;從事環境與水利水電工程的分別占畢業生人數的7.9%、9.5%、15.2%、16.1%。在對用人單位是否愿意繼續招聘本專業學生的調查中,85.1%的單位作了肯定的答復。

關鍵詞:環境工程;特色人才;環境地質;收效

石家莊經濟學院(以下簡稱“本?!?“環境工程”專業建立在原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基礎上,屬全國專業整理后專業內容調整較大的專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管理專業之一。如何搞好這一專業建設,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是專業調整之后的重要任務。作者根據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特點進行多年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教改研究,獲得本校重點教改項目資助,本文即依據項目研究報告撰寫而成。

一、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

1.環境工程專業面臨的形勢與問題

1998年,國家教育部專業整理中將原屬地礦、冶金、海洋、農林、交通等一些與環境工程相關的專業劃歸環境工程,不僅大大增加了開設環境工程專業的院校,更增加了專業方向的多重性。在不同行業環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許多院校按照“在寬口徑專業內設置柔性專業方向”的原則,培養帶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而形成了環境工程專業方向的多元化。因此如何立足環境工程專業,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培養特色型環境治理的技術人才,成為本校該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2.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形成

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形成源于兩個方面的前提條件。首先,該專業是1999年由原河北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調整而來的,具有良好的環境地質方面的基礎,特別是在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環境地質與災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教學資源。其次,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的預防是我國環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完成。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校環境工程專業本著發揮自身特長,辦特色專業的指導思想,從我國的國情和社會需求出發,結合本校的資源配置和專業特長,進行專業建設,充分利用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資源優勢,培養既有一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專業基礎,又掌握環境監測、水處理技術和環境影響評價等技術與技能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能力,一方面按傳統的專業分工,他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他們又可以解決涉及交叉學科領域的問題,把地學與環境科學兩方面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起來,解決諸如地下水污染防治、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勘查與規劃、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方面的問題。

經多次培養方案的調整,該專業現在形成環境地質和污染控制兩個柔性方向,以環境地質為特色,培養環境治理與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從事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質災害防治,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污水、廢氣、固體廢物處理與污染控制,環境評價等方面工作,服務于生產單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管理部門等。

二、人才培養

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次會議對該專業的教學建設與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并確定了新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其起步階段的教學計劃就是按照會議精神的總體框架制定的,并按照“寬口徑,厚基礎,薄專業”的高校改革指導思想,在課程設置中加強了基礎課程、人文課程、特色課程及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可以說起步之初就站在了新的人才培養的起點上。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國家在環境方面的投資不斷地加大,環境問題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家基本建設過程中環境地質、地質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專業隊伍的建設也在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針對這些情況,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在教學、實習和科研等方面及時調整,注重實踐教學和實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大膽的實踐。經過幾年調整,逐步形成目前的人才培養框架模式,即適應市場人才需要,占領環境地質市場,立足河北,面向全國地礦與環保行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其培養目標確立為:培養適應國家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需要的以環境地質為特色的環境治理、水資源開發與水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與評價、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學生既系統地掌握寬厚的工科公共基礎理論知識,又受到良好的環境工程理論教育與實踐技能訓練。畢業生掌握資源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基本理論與專門知識,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意識,適應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能夠面向環境保護生產單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管理部門等從事有關環境工程的規劃、設計、監測、評價、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管理和教學等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2.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1) 培養計劃的調整

從1999年到2005年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幾經修改。其中1999-2000級教學計劃,基本按照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制定的課程框架體系安排課程,其特點是:公共基礎和學科基礎課占有相當大比例(58.2%),在體現本校專業特色方面不夠突出,只安排環境地質學基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少量特色課程。這些課程不能滿足本校多年來形成的就業渠道中(地礦系統)用人單位的需要,因此進行了調整。2001-2002級教學計劃適當減少公共基礎課比例(公共基礎和學科基礎課所占比例為53.7%-53.9%),對專業課進行較大調整,將礦物巖石、構造地質、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等課程列入專業必修課,擴大選修課專業領域;將專業調整為環境水文地質、水污染控制兩個方向,但其反映的專業面偏窄,仍不能完全符合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完全適應市場的人才需求。因此對2003-2004級教學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公共基礎和學科基礎課所占比例調整為55.7%;進一步調整拓寬專業必修課內容,增加土質學與土力學內容,將專業方向確定為環境地質和污染控制工程。

根據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005年對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再次進行調整。其特點是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基本要求和培養措施;增加實踐教學時間與學分;明確不同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程。調整后的課程具體安排是:公共基礎課約占總學分的37.37%;專業基礎課約占總學分的17.17‰專業必修課按照環境地質和污染控制兩個方向分別設立課程,環境地質方向開設地下水

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技術、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質災害防治等;污染控制方向開設給排水工程、物理性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工程實驗等,專業必修課約占總學分的14.65%。專業選修課開設環境工程技術經濟、環境工程施工技術、環境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同位素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數值模擬、環境地質與工程、清潔生產、環保設備基礎、CAD輔助制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等。

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課程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課程實驗結合課程講授進行,約占6.61%的學分。實習環節包括一年級認識實習、二年級教學實習和三年級生產實習,分別占總學分的1.02%、2.50%、3.03%,并且針對實習內容分別建設有相應的實習基地。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或生產項目,依據實習內容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進行論文答辯。該環節約占總學分的7.55%。

(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結合環境工程的特點,非常注重實踐教學,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在實驗室方面,投資百萬元建設了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和環境微生物實驗室,該實驗室可以進行常規的水污染控制實驗和微生物實驗;完善了水力學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和滲流實驗室,可以進行水力學實驗、地下水污染物遷移規律和凈化機理演示實驗,可以進行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的水質分析檢測。結合課程內容,使學生在能動手實驗的同時,增強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在實習方面,為了保證實習的效果,保證實習時間和實習內容,針對三次實習分別建了三個固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具備完善的生活實施和實習場地,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培養動手能力,了解從事生產工作的方法、思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特色人才培養的效果

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到2006年已經有四屆畢業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突出辦學特色,堅持教學與實踐結合、教育教學面向社會需求,服務于用人單位的辦學思路。結果反映畢業生的就業、專業去向、考研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反饋等均取得的良好效果。

1.畢業生就業率(截止到當年7月)。1999級(2003屆)為86%;2000級(2004屆)為95.4%;2001級(2005屆)為95.8%;2002級(2006屆)為100.0%。

2.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情況。2003屆考取16名,占畢業生總數的17.6%,占報名人數的37.2%;2004屆考取9名,占畢業生總數的13.9%,占報名人數的34.6%;2005屆考取27名,占畢業生總數的28.4%,占報名人數的51.9%;2006屆考取16名,占畢業生總數的17.2%,占報名人數的39.0%。

3.畢業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情況。為反映畢業生就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狀況,我們對2003屆至2006屆畢業生從事工作的單位進行了調查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以從事地學類及其相關工作為主體,其所在單位為地質工程、環境地質、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水文與工程地質等單位。2003、2004、2005、2006屆畢業生在這些單位工作分別為37人、45人、72人、67人,占應屆畢業生人數分別為40.7%、69.2%、75.8%、72%;從事環境工程、水利水電方面工作的畢業生分別為7人、6人、14人、15人,占應屆畢業生人數的7.7%、9.2%、14.7%、16.1%;從事地熱、石化、公務員、高校及其他行業的分別為47人、14人、9人、11人,占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1.6%、21.5%、9.5%、11.8%。

4.考取研究生的應屆畢業生專業分布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專業分布主要為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環境地質與礦產資源、水資源與水環境、地質與巖土工程、環境工程等為主。其中2003屆畢業生考取這些專業的學生分別為2人(占12.5%)、2人(占12.5%)、5人(占31.3%)、0人、4人(占25%)、;2004屆分別為0人、4人(占44.4%)、3人(占33.3%)、1人(占11.1%)、1人(占11.1%);2005屆分別為4人(占14.8%)、8人(占29.6%)、5人(占18.5%)、2人(占7.4%)、5人(占18.5%);2006屆分別為1人(占6.3%)、6人(占37.5%)、6人(占37.5%)、0人、2人(占12.5%)。

5.用人單位反饋意見。在對4年來學生就業單位的信函調查的反饋評價意見中,認為該專業畢業生服從組織領導、發揚團隊協作精神優秀的占88.2%;認為專業理論水平和知識結構優秀的占23.5%,良好的占64.7%;認為實際工作能力優秀的和良好的各占41.2%;認為開拓創新精神優秀的占29.4%,良好的占52.9%;認為職業道德和吃苦精神優秀的占64.7%;認為人際溝通能力優秀的占64.7%。在是否愿意繼續招聘本專業學生的調查問卷中,85.1%的單位作了肯定的回答,4.9%的單位作了否定的回答,10.0%的單位作了不明確的答復。

四、結論

1.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建立于地礦類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基礎上,源于水、工、環一體的已有地礦系統專業模式,在1998年專業整理后一度按照該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框架進行人才培養。

2.經過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關系的實踐證明,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不能放棄原有地礦系統對環境地質人員的需求市場,為適應這一市場的需要,必須確立本校環境工程特色人才的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在國家專業目錄的框架下培養環境地學特色型人才。

3.特色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實踐,不斷調整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使其既貼近生產實踐需要,又不脫離專業目錄限定的框架,形成寬基礎、厚專業、重實踐的應用性人才。

4.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重視實踐技能訓練,做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動手能力,適應工作單位的需要。

5.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用人單位對本校的畢業生比較滿意,認為可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具有很好的動手能力,給出了較高的評價,證明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符合高校學生培養面向實踐、面向社會經濟和市場需求的要求。

6.為適應市場需求,拓寬就業渠道,及時調整與拓寬專業領域,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開設適當的專業方向對專業人才培養致關重要。

7.普通高校大學教育與教學,同時擔負向社會輸送專業技術人員和向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輸送繼續深造的研究生的雙重任務,支持、鼓勵和指導應屆畢業生積極參加研究生考試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特色型人才培養中,該專業研究生考取率和專業去向均取得很好效果。

8.特色型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能固定為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方案,使之更加貼近實踐,適應需要,因此本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非完美,仍需繼續調整,在實踐中不斷改革。

作者:李占喬

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篇2:

基于“工程師能力-認證標準-專業規范”要求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研究

摘要:建設法規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一門重要的建設法規類課程。根據“工程師能力-認證標準-專業規范”融合要求,以建設法規課程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的課程目標及能力要求、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教學方法設計、課程考核方法及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等內容,通過分析土木工程師執業能力、工程教育認證、專業規范對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支撐關系,進而編制了滿足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的課程教學大綱。研究成果對于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編制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類課程教學大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注冊工程師;工程教育認證(評估);專業規范;教學大綱;建設法規

建筑領域普遍實行執業資格許可制度,近年來國家對建筑執業資格許可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根據2020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涉及建筑領域相關執行資格的有注冊建筑師、監理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注冊城鄉規劃師、建造師和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與此同時,實施普通高校工程專業教育認證評估也是國際慣例[1]。從1992年起,住建部陸續對建筑學、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工程管理、建筑環境、給排水工程等六個本科專業開展專業評估。1994年開始對土木工程專業進行專業評估[2]。截至2019年5月,全國共有102所普通高校通過了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認證(評估)。

建筑領域的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和工程教育認證(評估)對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注冊土木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代表工程界對注冊工程師知識及能力要求,為高校確定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提供了重要參考[3]。因此,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應當適應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制度的要求[4- 5]。

近年來,工程教育認證(評估)、注冊工程師制度、工程教育及人才培養受到了廣泛關注[4-6]。徐能雄和呂建國(2008)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木工程專業為例,提出適應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認證要求進行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的建議[7];李鳳臣等(2013)認為,應當以專業評估為導向進行土木工程專業改革[8];張華等(2013)研究了基于注冊工程師制度的給排水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9];吳昌興等(2014)探討了基于注冊工程師制度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9];郭全全和周耀(2015)分析了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10];佘艷華等(2016)研究了基于專業評估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11];楊佳玲等(2017)討論了工程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2];蘇原和孫峻(2019)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探討了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13]。本文主要從注冊工程師執業能力、專業認證標準和《普通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專業規范》)三個方面,以建設法規課程為例,研究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研制過程中的課程目標及能力要求、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教學內容及方法和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一、學生的建設法規知識及能力要求

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明確了注冊工程師應當具備的知識及能力要求。其中,建設法規及相關考試科目反映了建筑領域注冊工程師的建設法規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如表1)。

根據表1,建筑領域注冊工程師的建設法規知識及能力要求不盡相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熟悉執業領域主要建設法規和基本建設管理制度;(2)能夠分析解決執業過程中的建設法規實際問題;(3)能夠分析建設法規違法違規責任,具有風險責任意識和職業倫理意識。

此外,《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專業規范》)規定了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建設法規知識及能力要求、推薦學時和課程性質(如表2)?!秾I規范》可以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課程設置的重要參考。

由表3可知,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建設法規知識及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設計環節能夠綜合考慮建設法規要求;(2)熟悉土木工程領域的建設法規、規范標準,能夠評估復雜工程解決方案的法律影響;(3)能夠綜合評估土木工程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4)執業過程中理解并實踐土木工程師職業規范和工程倫理。

二、課程目標及其對畢業要求的支撐作用

根據注冊土木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土木工程專業認證和《專業規范》要求,建設法規是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主要講授建設法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及重要的建設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一)課程目標

通過理論講授、案例教學、自主學習、實踐調研、交流研討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初步具備運用建設法規基礎知識解決工程實踐中相關法律問題的基本能力,理解并遵守土木工程師執業準則和道德規范,基本達到二級建造師的法律知識能力要求,實現如下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1:理解建設法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建設法規和土木工程管理制度;掌握建設工程法律責任制度,培養建設法規意識和工程倫理意識。

課程目標2:熟悉建設人員執業資格許可、建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熟悉建設行業執業準則和道德規范,能夠分析違反建設執業資格和職業道德的法律責任。

課程目標3:熟悉或掌握勘察設計文件審查、建設規劃和用地管理的法律規定及違法責任,能夠評估建設工程實施全過程中涉及的建設法律影響。

課程目標4:掌握建設工程承發包、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的法律規定;熟悉建設監理和施工許可、建筑節能、環境保護和質量保修的法律規定;能夠評估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涉及的歷史、文物(文化)、環境及法律影響,能夠分析違反《建筑法》的法律責任,培養依法合規開展建筑活動的法律思維。

課程目標5:掌握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的基本法律規定;能夠分析違反《招標投標法》的法律責任,培養依法合規開展建設招投標活動的法律思維。

(二)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

建設法規課程在設計工程技術方案、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和職業規范4個方面對畢業要求的支撐作用,如表4。

其中,括號內的數字為建設法規課程對學生畢業要求支撐的權重系數,支撐指標點權重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建設法規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較在學生畢業要求矩陣相關指標點上的重要性程度,某個畢業要求指標點上所有課程的權重系數合計為1。課程目標權重是建設法規的多個課程目標對某個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重要性程度,某個畢業要求指標點上多個課程目標的權重系數合計為1,可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對權重系數進行調整。

三、課程內容與主要教學方法

(一)課程內容及推薦學時

根據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許可、《標準》和《專業規范》,建設法規課程應當涵蓋建設法規基本概念、建設基本制度、建設執業資格管理、建設程序管理、建筑法、招標投標法等內容,推薦課內學時為24學時(如表5)。

(二)主要教學方法

采用理論講授、案例教學、交流研討、實踐調研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建設法律基本知識,能夠分析解決建設法規實際問題,培養建設法律思維和工程倫理意識。本課程課內總學時為24學時, 課外實踐調研(8學時),自主學習等課外學習環節可有效解決建設法規涉及知識面廣、教學任務重、課內學時少等矛盾。

課內學時(24學時),包括兩部分:(1)理論講授 (20學時),主要講授建設法規基本理論,側重課程重點、難點、爭議點和新發展,旨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突破重要概念、把握章節和課程結構,其中,在理論講授過程中,可以選取適合的章節或知識點組織案例教學;(2)交流研討 (4學時),主要安排在課內,用于檢查學生實踐調研、自主學習,交流調研和學習成果完成情況等。

課外學時(8學時),包括兩部分:(1)實踐調研 (4學時):收集重要的建設法規資料,開展城市違章建筑、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法規實施情況、建設工程規劃和建設用地法規實施情況、建設工程發包承包法規實施現狀等專題調研;(2)自主學習 (4學時):教師推薦參考書和課后讀物、布置自學任務、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選擇相關章節或知識點(建設工程擔保、建設工程保險、建設糾紛處理、建設工程文物保護等專題)推薦學生自主學習,并提交學習成果,同時將自學部分列入考核內容。

四、課程考核環節及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課程考核環節包括平時作業、研討匯報、期末考核三部分,權重分別為20%、30%和50%(表6),合計100%;課程考核重在過程控制、全員覆蓋和持續改進。

(一)平時作業

平時作業考核多樣化,既包括課后作業,也包括自主學習隨堂完成提交的隨堂作業,共4次,每次占5%。按作業完成情況給予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評定等級。評定作業成績時適當考慮學生的出勤和課堂表現等。

(二)研討匯報

為檢查實踐調研、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課內研討匯報(2次,4學時),調研報告或匯報材料質量占15%,匯報、答辯情況占15%;按成果質量和匯報情況,綜合學生打分和團隊整體表現,分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評定成績。

(三)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建議以開卷考試的形式進行,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試題分為基礎題、分析題和綜合應用題,分值比例為5∶3∶2??疾閮热蓓毞险n程目標、認證標準和專業規范要求,突出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土木工程工程師應當具備的執業能力及素質,其中基礎題考查學生對建設法規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題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建設法規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應用題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多項或較為復雜的建設法規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程考核成績

課程考核成績由平時作業、研討匯報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組成,按20%、30%和50%的權重加權求和形成課程考核成績,課程考核成績四舍五入取整數,按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折算為五個等級。

(五)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首先根據學生平時作業X、研討匯報Y和期末考核Z三項成績按20%、30%和50%的權重加權求和得到課程總成績S,求得S100即為課程目標達成度(表6)。

根據表6,既可評價所有學生課程目標的平均達成度,也可評價每個學生的課程目標達成度;既可評價課程目標的平均達成度S100,也可按式(1)計算各分項課程目標達成度si。

si=xi*0.2+yi*0.3+zi*0.5Xi*0.2+Yi*0.3+Zi*0.5(1)

最后,根據達成度數值,對課程目標達成度按表7核定為六個等級(表7)。

課程結束后,發放課程教學效果調查表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產出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價,根據學生自評等級,將全部學生自評等級加權求和,平均值作為學生自評的課程目標達成度,以此作為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的補充,為課程的持續改進收集信息。

(六)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度

結合上述課程目標達成度si,畢業要求指標點權重qj和課程目標權重mi(表4),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度dj=qj×∑(si×mi)進行計算評價。式中,畢業要求指標點j=3.3, 6.1, 7.1, 8.2,課程目標i=1, 2, 3, 4, 5。

五、結語

根據建筑領域注冊工程師執業能力素質、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專業規范要求,以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課程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大綱研制過程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包括課程目標及其對學生畢業要求的支撐作用、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主要考核環節及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研究結論可為基于工程專業認證要求的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研制提供重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茂國,張彥通,張志英.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注冊工程師認證制度的基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2]畢家駒. 中國工程專業評估的過去、現狀和使命——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05(1):40-42.

[3]沈蒲生,尚守平. 論我國注冊工程師制度和土木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J]. 機械工業高教研究, 2000(4):69-71.

[4]蘇永強,黃玲. 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適應的工程教育改革[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41-43.

[5]張云峰,詹界東,李文. 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必須與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接軌[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1):14-16.

[6]韓曉燕,張海英. 專業認證、注冊工程師制度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38-41.

[7]徐能雄,呂建國. 適應土木工程專業認證的培養方案與課程改革[J]. 中國地質教育, 2008(2):49-51.

[8]李鳳臣,張麗娜,楊澤平. 以評估為導向的專業改革研究——以東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4):477-480.

[9]吳昌興,阮建湊,陳自力. 基于注冊工程師制度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研究[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4(1):75-80.

[10]郭全全,周耀. 土木工程專業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教學改革研究[J]. 高教學刊, 2015(4):57-58.

[11]佘艷華,王德玲,黃文雄,等. 基于專業評估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 大學教育, 2016(9):152-153.

[12]楊佳玲,劉敏,范留明,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 教育現代化, 2017(42):16-17.

[13] 蘇原,孫峻.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4): 73-78.

Key words: chartered engine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specifications; syllabus; construction law

(責任編輯 梁遠華)

作者:張友志 顧紅春

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篇3: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創新平臺建設與探索

[摘 要]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現有的實踐創新體系在教學中難以滿足新工科專業要求的“新”?;诎不战ㄖ髮W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及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礎,分析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存在問題和建設思路,論述實踐創新平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從安徽建筑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現狀入手,從更新理念、優化結構、改革模式以及保障質量等方面分析和闡述創新教育平臺的建設模式,論述新工科背景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對于專業發展乃至學校的創新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新工科;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實踐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工程實踐教育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水質工程學MOOC”(2020mooc099);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水質工程學教學團隊”(2020jxtd061);2020年度安徽建筑大學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水質工程學A2”(2020xjmk09)

[作者簡介] 奚姍姍(1982—),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安徽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水環境保護研究。

一、概述

2017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1]和《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2]。兩個通知明確了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的主要內容、組織形式和時間安排。同時也明確了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的方向,緊緊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和新體系,結合我國現有工程教育的發展現狀和歷史,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等工程教育基礎上,進行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新工科要求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與現行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能力是一致的,并在二者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

二、新工科建設中實踐創新平臺的重要性

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是在卓越計劃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提升,也是國內目前急需的具有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3]。如何在工程實踐和專業實踐中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經驗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也是今后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是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4]。實踐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5],實踐創新平臺建設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實踐中探索“新”教育模式體系奠定基礎。

1.有利于學生與社會發展接軌。隨著現代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工程領域相關專業的聯系和相互作用越來越重要[5]。如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要具有解決實際工程復雜問題的能力,意味著人才的培養趨向于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且具有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等。工科畢業學生所具備的上述能力,需要學生在工程實踐教育中不斷積累和提煉。

2.有利于學生系統化學習?,F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不了一個系統化體系,在培養方案設計中,各門課程授課教師由于專業差異的存在,導致只針對本專業課程進行教學。創新實踐平臺可以為學生創造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以取水泵站設計為例,從項目的設計意義、項目方案設計、項目成果完成,這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復雜工程,學生需要有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水文分析、水工程結構、泵站選擇、電氣設備等知識進行有效綜合運用,才能順利完成設計目標,從而完成對相關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同時,整個設計過程也是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6]。

3.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實踐平臺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生以創新實踐平臺為依托,根據自身專業興趣和創新創業項目等研究需要,各種不同相關專業就某一共同問題進行探討和實踐,可以加強獨立思考問題和團隊協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在某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中,研究小組需要查閱各類文獻資料,共同研究技術方案,設計實驗方案,為項目順利完成進行實驗分工。在此過程中,需要參與的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協調和相互團結,為了共同目標發揮自身潛力,以團隊總任務為目標,將所有人的個人承擔任務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及學習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我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育現狀

安徽建筑大學是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始建于1958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于1985年開始招生,2012年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經過近七年的實踐,對本科教育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方法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等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第一,優化專業培養目標,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第二,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以校企合作模式完成專業要求的八個初步設計;第三,畢業設計從課題設置、選題要求、設計過程以及畢業答辯,采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合作方式完成;第四,學校為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積極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加國家級和省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等,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但改革和創新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未形成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效果不夠明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未達到預期目標和要求,與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信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和新體系還存在一定差距。

1.雖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建設了校外實踐基地和校內實踐基地,但設備資源有限,缺少先進的管理方式,校外基地沒有激發大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影響合作發展。目前,本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按照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的要求,與省內10余個單位簽訂“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校企聯合培養協議書”,旨在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和實踐教育。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不高。結合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增加建筑給水排水實踐基地,建成樓宇恒壓供水系統實驗裝置、自動噴淋滅火系統實驗裝置、建筑給水系統節能優化研究系統和排水管道水力工況研究裝置等6套裝置,填補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辦學以來在建筑給排水實驗方面的空白。

2.現有實踐教學體系雖有改善,但僅針對性增加相關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沒有形成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嚴重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如本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017年培養方案修訂中設置了“創業基礎”和“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兩門課程,安排在必修課程的通識教育課程中,通過課程教育加強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但課程均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教師負責授課,有一定的專業局限性。

3.現有的教師隊伍雖也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但水平參差不齊,加上指導教師動力不足,學校也缺少相關的激勵機制,影響了校內教師參與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2018年5月,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中,2016級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獲得國家級大創項目立項5項,省級大創項目20項。由于缺少對項目過程監督管理的有效方法,致使多數項目實施進度較慢和結題質量不高。

4.學校雖制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計劃和經費管理辦法等,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動機和目的僅是為了項目立項、為評獎評優進行加分。學生一開始對項目興趣很高,但受學校條件、實踐條件以及學習任務影響,其積極性隨著項目實施大大下降,影響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7]。

四、實踐創新平臺建設與探索

創新教育平臺的搭建需要軟硬件相結合,需要從學校的創新體制入手,加強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是新工科專業建設的主要目標,也是卓越計劃2.0要求的核心能力[8]。符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創新教育平臺的構建,需要從更新理念、優化結構、改革模式以及保障質量等方面入手。結合本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以及專業認證現狀,探索如何提升實踐創新模式,以適應新工科建設要求。

1.強化實踐創新理念。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條件是構造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對其進行改進。設置學科前沿課程、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綜合性課程等,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另外,在課程大綱編制過程中,摒棄以前傳統的按照教科書章節進行編制的做法,探索相關專業課程學習以問題和研究課題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按照課程實際內容和專業熱點進行課堂教學和討論,如在“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課程介紹中國水資源時,結合現在國內很多城市每到雨季出現的“看?!爆F象,讓學生從分析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入手,進行深入思考和資料搜索。這種帶著問題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精神。

同時,還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在2019版培養方案的設置中,專門增加了選修部門的學分,用于素質拓展與創新課程,包括創業模擬實訓、給排水專業創新設計、應用項目設計、水工藝流程設計、創業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科技成果或發明專利,以及科技制作、給排水專業調查(調研)報告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將有效促進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興趣,并大大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將創新理念深入學生思想。

另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申報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利用相關專業知識,多專業(如數學、管理、化學、材料、人文和計算機等)學生結合的方式申報大創項目。參與學生從文獻查詢、項目申報書撰寫、現場答辯等各個環節全部作為主力,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查新能力、閱讀能力和撰寫能力,同時也加強不同專業學生相互之間的團結協助和交流能力,并提高對專業“新”發展模式的認識,實現專業之間交融,促進“新生”工科發展。

2.優化實踐創新基地。工程教育的核心就是實踐,一切創新的先決條件是實踐,唯有不斷加強實踐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創新。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是新工科建設的必需條件,也是卓越計劃2.0的基礎條件。由于新工科建設決定性的“新”,會使得目前以卓越工程師建設的實踐體系存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一是專業用于實踐教學的設施、場地和經費不足;二是缺少新工程新專業教育要求的儀器設備、實驗場所;三是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及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

在新工科建設要求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工程實踐教育基地需要進一步完善,原有傳統行業已經不能滿足新工科專業實踐要求,特別是新工科要求的新技術和新產業,是專業目前所緊缺的。下一步打算與省內給排水和環境工程專業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合作,建立校外新技術和新產業領域方面的實踐教育基地,將學生有條件的輸出,深入到一線相關不同行業開展實踐教育。另外考慮聯系其他高校新工科專業建立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每年分批次安排學生進行實踐學習。

3.改革創新實踐教育。新工科建設中師資隊伍是學科專業建設的核心力量,創新教育模式的改革取決于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因此在引進或聘用校外導師時要特別注重專業教師的學科背景、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知識結構以及工作經歷等。

安徽建筑大學作為一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工科教育是學校的基礎,同時涵蓋管、理、藝、文、法、經等其他學科門類。學校專業的多樣性為“新型”工科的實現奠定了優質基礎。學校發展領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內的經濟和產業相關領域,未來將從服務地方走到面向全國。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學校的專業發展也要走出去。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建設與國家、行業、地方經濟等的發展密不可分。

4.保障實踐創新質量。完善的創新管理制度是確保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有力保障。學校在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如制定《安徽建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明確項目申報條件、申報與管理、項目經費管理、項目成果管理以及工作量和學生成績認定;制定《安徽建筑大學大學生學科專業競賽管理與獎勵辦法》,明確學科專業競賽的組織與管理、競賽經費、成果管理和競賽獎勵等;制定《安徽建筑大學社會實踐與課外創新學分認定辦法》,明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課外創新活動的分類界定和學分認定,并根據專業教師實驗課程,對本科實驗中心安排開放性實驗,面向全校師生開放。

五、結語

新工科背景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創新創業的培養對于專業發展乃至學校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面對國家進行創新發展戰略規劃時,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做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就需要不斷加強專業實踐創新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EB/OL].(2017-02-20)[2021-01-21].http://www.moe.gov.cn

/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EB/OL].(2017-06-21)[2021-01-21].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1707/t20170703_308464.html.

[3]崔振鐸.把能力培養作為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2(23):38-39.

[4]李焱斌,黃瑋,趙恒華.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166-169.

[5]卞軍,藺海蘭.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探討——以西華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6

(8):106-108.

[6]李寧.基于科技競賽平臺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6):70-72.

[7]陳玲,徐曉艷,林杭.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綜合實踐平臺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12):180-

184+197.

[8]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XI Shan-shan, HUANG Jian, ZHANG Hua, YANG Hou-yun, ZHANG Yo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作者:奚姍姍 黃健 張華 楊厚云 張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下一篇:基于工程施工的農業灌溉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