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杜甫李白的友誼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杜甫李白的友誼范文

李白杜甫的詩歌和友誼

內蒙古豐鎮市第一中學

樊天璽

摘要:李白與杜甫,兩大天才詩人。李白號稱詩仙,杜甫尊為詩圣,這已經大大超越了對普通詩人的評價,甚而帶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較,難分軒輊,但是具體到某一些方面,就詩論詩的話,就像刻意去比較關羽和秦瓊的武藝,還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較量長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爭這個話題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幾個方面,以自己的觀點來比較兩人的詩歌水平并就李杜的友誼作一論述。

關鍵詞:李白 杜甫 兩大天才詩人 “好友”

李白是我們小時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詩人了。收在學校教科書里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等,讓我對這位浪漫的詩人從小便充滿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帶著仙風道骨的,賀知章曾稱他“謫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約束,這是魏晉以來,封建社會中個人覺醒發展至巔峰的產物,也是盛唐精神的產物。李白一生抱負遠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鵬飛兮振八裔”,能夠扶搖直上,遨游蒼穹。李白還喜歡遠游,流連山水,如飄蓬般云游四海,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詩歌想象神奇瑰麗,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美不勝收。無論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詩,或者絕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藝術魅力。

而杜甫的詩,我們幼時接觸的少一些,我的記憶,在小學課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得的確色彩豐富,一詩四景,意象生動。后來不知在笑話還是故事書里讀到過,有人以此詩入菜,盡是些青蔥雞蛋湯之類,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學里漸漸接觸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會、感慨時事、同情勞苦、田園生活之類,當然也有單純應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

1 詩歌風格比較寫實,比較直樸,語言經過精心的錘煉,顯得十分均衡完美,幾乎無懈可擊。杜甫生在一個有文學和儒學傳統的家庭,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所以自幼習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為人為文審慎嚴謹的習慣。他的詩,講究情景交融、聲律韻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詩歌,是可以當作詩史來閱讀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詩壇巨擘,自然不免會有人拿兩人來互相比較。這種比較,歷史上一直就在進行著,形成了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杜甫并駕齊驅。嚴羽就認為:“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則認為李高于杜,徐積:“乃知公式真英物,萬疊秋山青聳骨。當時杜甫亦能詩,恰如老驥追霜鴉”;第三派以為杜高過李,元?。?ldquo;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律,大或千言,次猶數百,……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也有過杜高于李的評述。

這些評價,多少都帶著個人的喜好和風格的追求,顯得并不十分準確和客觀。要做比較,就必須有一些標準。下面我試著在幾個方面來做一個簡略的比較。

從產量來說,李白的詩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傳世一千四百余首,數量上兩人旗鼓相當;從質量,或者更準確地講——精品率來講,由于李白的詩多即興而發,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詩作顯得內容比較松散、題材比較重復,詞句聲律不夠嚴謹。杜甫的詩歌,除去應酬之作,大部分詩言之有物,也比較經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較難入;百首以后,青蓮較易厭。” 從內容上講,李白的一生閱歷豐富,交游廣闊,涉獵很多,其詩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寫景、敘事、抒情、言志、友誼等等。上至宮廷廟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詩作。他特別善于把實寫虛,把現實化為幻境,有的時候還超脫塵世,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堯舜上”、“窮年憂黎元”,他的詩歌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計有時事政治詩、批評諷喻詩、軍事題材詩、歌詠自然詩、農工百業詩、懷念親友詩,

2 甚至某些內容無聊的奉和應酬詩等等??偟膩碚f,李白尚虛,杜甫寫實,李白的題材更加豐富,個人色彩和理想主義更濃,杜甫對社會現實的體驗更深,涉及面更加豐富,刻畫也更加深入。

從文采和意境上來講,兩人各有千秋。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才學甚高。他的詩歌有的語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發諸真情,一樣能夠打動人心,如果他詩興遄飛,使用激情洋溢的詞句,那就更加意境開闊,加上想象雄奇,能夠帶領讀者上天入地,引人入勝。他另外一部分詩的特點是疏曠瀟灑、清新飄逸,哪怕隨意揮灑都可成詩。杜甫家學淵源,七歲學詩,十五歲揚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詩歌講求遣詞用句,語句常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詩歌的精煉嚴整,非常人所能及。這樣的語言使得杜甫的詩以渾厚而鮮明的意境為主??偟膩碚f,兩人的文采實在是伯仲難分、不相上下。

從風格上來講,李白的詩歌,其個人的風格特點明顯,有的雄渾遒勁,有的清新飄逸,有的豪放不羈,有的汪洋恣肆,總之是縱橫飄逸,發興無端;而杜甫的詩歌風格也是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穩健,凝重精美著稱,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駕馭精煉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藝蘅《香宇詩談》說道:“詩類其為人,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詩沉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寫友誼,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與杜甫的“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預堆”比較,一個飄逸,一個沉郁,體現出兩種風格。

從體裁上來講,李白更擅長樂府古詩、絕句,而且寫得極精彩,其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七言絕句更是冠絕唐人。相對來講他不太喜歡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其律詩數量比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時,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詞作(早期的詞)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體兼工,以律詩、絕句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詩,他的近體律詩,特別是七律寫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敘事詩歌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比如著名

3 的“三吏三別”。

從個人魅力上來講,顯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國人的理想。他輕堯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諸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顯然是狂傲放曠的典范,他愿意親近自然,歌詠山川,張揚天性,他還好習劍術,酷愛飲酒,不但好詩,而且任俠,這些都豐富了他的個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亂世,一生仕途多舛,命運飄零,所以寫詩的心情比較沉郁,世事閱歷的滄桑,讓他的鋒芒更加內斂,甚至有時候顯得曲與奉承。所以盡管學識過人,憂國憂民,杜甫的個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張揚,顯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李白與杜甫號為“詩中仙圣”,他們二人也確實見過面,據說“一見如故”,可惜他們的交情也就是如此而已。有詩為證:

杜甫寫李白 的詩:

1.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2.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

4 道逢曲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辨驚四筵。

這首詩的評解太多了不用我來啰唆了吧,太喜歡詩中描繪的大李了。

3.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

清新庚開府,

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

5 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尊酒,

重與細論文?

冬也想來春也想,最喜歡這首里對李白詩文的評價了。象“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寫得多好啊,真的感覺到北方春天樹木剛出枒的那幾天,多有生命力啊。

4.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

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

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

無使蛟龍得。

浮云終日行,

游子久不至。

6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后事。

9.不見

(原注:近無李白消息)

不見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

頭白好歸來。

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 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 重有金樽開

7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 且盡手中杯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 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 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 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 浩蕩寄南征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過多首追憶或者敬仰李白的詩作,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夢李白》,《春日憶李白》。杜甫對李白的敬重和推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誠摯謙和,同時也充分說明了李白的過人魅力。但似乎李白并不太買杜甫的賬,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李寫給杜的數量極少的詩作看出。

李白是一個瀟灑的負劍游子,杜甫則是一個苦吟的草堂詩人。李白近道,杜甫為儒,拿金庸的武俠小說來比較,李白像是飄然出世的令狐沖,杜甫則似執著入世的郭靖。兩人都以他們超凡的詩才,撐起 了唐詩一片瑰麗的天空。并為后人永遠所景仰和愛戴。

第二篇:李白王維杜甫的不同

中國封建文化中的詩歌創作在盛唐達到了繁榮的高潮,出現了一個擁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高水平詩人的作家群,由于詩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其生活經歷的不同,其山水詩也不盡相同。如果形象一點來說的話,王維是“詩佛”,其山水詩流淌著幾許榮辱不驚、物我兩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詩狂”,其山水詩中隱約包含著對仕途的失望和對世情的激憤;李白乃“詩仙”,其山水詩有一種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蘊和氣質;杜甫則像“詩俠”,其山水詩中亦不忘民間疾苦、黎庶滄桑。 關鍵詞: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山水詩、情感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上比較開明、經濟上比較發達的朝代,盛唐更是國力強大、思想解放,出現了所謂的“貞觀之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學方面也出現了高度的發展,尤以詩歌創作為甚。作為詩歌重要題材及流派的山水詩創作在總體上更是達到了高潮,涌現了以王孟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麗、清遠;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壯、雄奇的風格。

雖然當時正處于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一些社會問題還是有所暴露,詩人們照樣有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轉而寄情山水。不過,由于詩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其生活經歷的不同,其山水詩也不盡然相同。在這里,我們就以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為例來分析一下其山水詩的異同。

這四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詩歌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時又由于其精神面貌的不同而使得其創作風格有所不同,進而使得其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形象一點來說的話,王維是“詩佛”,其山水詩流淌著幾許榮辱不驚、物我兩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詩狂”,其山水詩中隱約包含著對仕途的失望和對世情的激憤;李白乃“詩仙”,其山水詩有一種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蘊和氣質;杜甫則像“詩俠”,其山水詩中亦不忘民間疾苦、黎庶滄桑。如果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我們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內在的情感的異同。 一 、王維

王維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對封建統治階級有一種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雖有仕途不得志的時候,但總的說來,其一生都是比較悠閑安樂的。特別是在他大約四十歲以后,開始過著那種半官半隱生活的時期里,他“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并吃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并見《〈舊唐書〉本傳》)。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所以他對現實生活基本是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嘆白發》),完全變成了一個“以禪誦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王維的詩作中充滿了空靈、虛無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荊扉。雉緱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父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 悵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在這首詩中,所描繪的薄暮農村的景色氣氛,以及那種游離于現實之外的悠閑情調,都會使人很自然地看出王維詩歌的內在情感,也即是王維自身的情感。從此詩中看不出對人情世故的描述,有的只是對山水、田園的喜愛與傾慕。在詩中,既展現了自然風光的優美與閑適,又表現了民俗風情中的那種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景象。于此,我們看到了王維的空靈的心靈境界。再如其后期最為人們所稱道的《輞川集》絕句,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 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古人非傲吏,字闋經世者。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 ------《漆 園》

其中像《鹿柴》這樣的詩,如果單獨地來看,所寫的空山中偶然聽到的人聲,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縷斜陽,的確能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吨窭镳^》、《辛夷塢》也同樣寫得很幽美。但是,我們如果把“空山不見人”、“深林人不知”、“澗戶寂無人”等句聯系起來,就不能不驚訝于詩人感情的幽冷與孤獨了。無怪胡應麟要說《辛夷塢》是“入禪”之作,“讀之生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菽》)了。至于《孟城坳》一首,從為輞川別墅過去的主人宋之問感嘆,聯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輞川山水同在,更表現了他這個莊園主人空虛沒落的心情?!镀釄@》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隱、“無可無不可”的蕭散優游的自畫像來替代古人心目中的漆園傲吏形象,思想也同樣是消極的。這些詩都在閑靜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對現實生活冷漠的心情,充滿了佛家“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

王維山水詩的總體特點: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礎上,開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種空靈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畫意,將繪畫中講究線條、色彩、構圖、意境之美的手法運用到山水詩的創作中,就如蘇軾所評價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最著名作品有〈〈終南山〉〉及〈〈山居秋暝〉〉等。 〈〈終南山〉〉簡析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簡評:此詩首聯寫遠景,勾勒了終南山的總體輪廓,突出其高峻廣闊,其中“接海隅”是夸飾之語;頷聯寫近景,描繪登山時所見云氣的變幻莫測。作者觀察細致、刻畫傳神,使整幅畫氣韻生動,又增添了朦朧美;頸聯轉換角度,寫俯視所見景色,突出山的遼闊曠遠。此聯重點刻畫山的骨架脈絡,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尾聯以人物(即詩人的自我形象)作為山水畫的陪襯和點綴,余味無窮,是全詩詩眼。這首詩總的特點是“不以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勝、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杜甫《望岳》題材與之相同,下面試將《望岳》簡析與《終南山》作比較,從寫作特色看兩位詩人人生態度,內在思想情感的不同。

《望岳》簡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簡析:這是詩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詩中描繪并贊美了泰山的奇偉和高大,并借以抒發自己昂然向上的遠大抱負,充滿了浪漫氣息,有別于杜甫作品的總體風格。詩的首聯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對泰山的體驗,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頷聯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頸聯寫細望所見,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尾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詩的詩眼。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從遠望、近望、細望各個角度寫泰山之景,最后兩句充滿了豪邁的氣概,寓有進取之意。

此詩與王維的〈〈終南山〉〉的比較:都是描寫山岳的名作,都從各個不同角度寫山岳景色,但〈〈終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繪畫中的線條、色彩、構圖、意境等運用到詩中,可謂景中有畫,而〈〈望岳〉〉在寫景中融入了詩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筆觸更注重氣魄;尾聯都轉入寫自身,但〈〈終南山〉〉重點是敘述,寫的是一幅畫面,恬淡、空靈、意味無窮,而〈〈望岳〉〉重點是抒情,表達的是詩人豪邁的氣概。

二、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閉門苦學,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四十歲長安求仕失望,漫游吳越,最終歸隱故土。他一生雖然基本上過著隱居的生活,但他內心卻相當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見,進入仕途;又對世事極為不滿,心情激憤難平。如在《歸故園作》中,他寫道:“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其激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見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這種“仕”與“隱”的矛盾才有所淡化。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園詩。這些詩,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吳越等地時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離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歸》

在這首詩中,詩人旅途思歸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悵惘迷茫之中,隱含著一種身世落拓之感。再如其另外幾首山水詩: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新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平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登蘭山寄張五》

山寺鳴鐘夜已昏,魚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歌》

詩中流露的懷慕隱逸的思古幽情,和我們已經很隔膜疏遠了;但襄陽一帶的景物------點綴著歸村人影的平沙遠渡、像一彎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門山的煙樹、龐公松徑下的月光------經過他這位熟悉故鄉的詩人不經意地敘述出來,卻歷歷如畫,使我們感到平凡而又親切。 孟浩然詩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園詩的高雅閑靜,又有山水詩的清新境界。即使寫的是平常之景,經過他的藝術處理,也會格外優美和諧。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樸素的意境美;第三,在沖淡中時有渾健的豪氣。

他稟性孤高狷潔,雖始終抱有濟時用世之志,卻有不愿折腰曲從。張九齡可舉薦王維,卻無法舉薦他,當他求仕無門,便放棄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隱逸詩人。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贈孟浩然》)其實,孟浩然并非無意仕途,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他懷有濟時用時的強烈愿望,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云: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簡評:這是一首充滿比興意味的詩作。作者寫此詩呈送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含蓄地表達想得到他賞識和提拔的愿望。詩歌開頭兩句寫洞庭湖極開闊也極涵渾,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其中“波撼”兩字用來襯托洞庭湖的澎湃動蕩,十分有力;

五、六兩句委婉地向張丞相表白心事。最后兩句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地古語,既含蓄地稱頌張丞相,也向對方發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轉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滿比興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這首詩與杜甫同是寫洞庭湖的《登岳陽樓》一詩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現加以比較:

三、李白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神游九天之外,夢回八荒之間”。如: ??驼勫?,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今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繼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喜歡的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那叛逆不羈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這些山川,與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靈相往來。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夢境的詩句中,從靜謐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栗的深林層巔,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夢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繽紛的神話世界。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象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李白的山水詩的總體特色有:雄奇、豪放。從描寫對象上看,李白喜歡選取高大、壯美、流動的自然山水如黃河、泰山作為描寫對象,給人以陽剛之美的享受,如《將進酒》〈〈游泰山六首〉〉等詩;從藝術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詩總是充滿著奔放的激情及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表現為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話傳說的大量運用等,如《蜀道難》等詩。 《蜀道難》簡析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簡評:詩一開頭,詩人便出語不凡,連用了三個感嘆、兩個驚呼,一個夸張性的詩句,十分強烈地抒發了面對高險之極的蜀道而生發出的異乎尋常的驚嘆。接著,詩人融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于一體,發出了深沉的歷史感嘆。再接著,又用夸張的手法詳細描繪了蜀道之難的程度。最后,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因為此詩寫于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了詩人的憂慮是有社會意義的??傮w來講,在這首詩中,詩人襲用樂府古題,以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多變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及其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全詩格調雄放,充滿積極浪漫主義激情。

四、杜甫

杜甫出身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從二十歲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壯游”經歷。而在“安史之亂”后,由于自己的人生歷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滅,他也曾想過退隱。但為國為民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杜甫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中的俠客,即使在自己最為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不忘民間疾苦。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詩中總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種對民生的哀憐。如: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曠天低樹,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 ------《江畔獨步尋芳七絕句》其一

黃四娘家花滿鼷,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芳七絕句》其二

在第一首詩中,我們看到杜甫并不是以個人的喜好為喜好的,他對雨的態度是以雨能否對人民有所好處而確定自己的觀點的。他著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點明了他的題旨:雨的美好是因為它能讓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獨步尋芳七絕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閑適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閑適的作品內,我們夜不難發現隱含其中的憂患之情。至于他的《秋興》八首,更是首首懷情?,F在我們就選其中三首來看一下: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嚴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復枕,山樓紛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羅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秋興》其二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涵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鎖點朝班。 ------《秋興》其五 在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詩,即使是山水詩也忘不了對世事人情的關注,總是一幅悲天憫人的俠義心腸。

雖然上述四人在很多方面都不盡相同,但作為同一時代的人,其思想上還是有一些可以產生共鳴的地方的。而也正是由于有了這樣一些同與不同,唐詩才會百花齊放,使得唐一代的詩歌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通過以上詩作的分析與比較,我們看到靜默不語的大自然在不同詩人那里,因為性格,人生經歷、社會地位、人生態度的不同而蘊涵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吧!

第三篇:李白和杜甫的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并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以致很多詩評家都卷入了對李杜孰優孰劣的爭論。進入二十世紀以后,雖然學界還存在著李杜優劣論,但人們更喜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一、李杜之交誼和相互影響

本世紀較早探討李杜交誼的學者是聞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誼。如他在寫到李杜第一次會面時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 四十年代,陳叔渠在《唐代兩大詩人的風義感及其他》中也論及李杜之交誼。他認為,"杜甫對于李白,一片憐才之忱,在他的詩中,時時可見";"最奇怪的是,李白對于杜甫,卻是很為冷淡","這可見老杜的憐才愛友,一熱烈至誠,出于無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中較為細入地探討了李杜之間的交誼。他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于政治的警惕性, 對于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后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游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并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于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于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后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于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后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二、對李杜優劣的再討論

雖然本世紀大部分學者并不熱衷于討論李杜孰優孰劣的問題,但是在一定的時期仍有一些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的觀點。

本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大多學者對歷史上的李杜優劣論不以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詩之比較》中就沒有對李杜強分高下,而是從李杜二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對其詩歌藝術之異同一一比較。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認為,歷史上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辯論,因為偏倚的嗜好而盲贊瞎謗,都沒有說著最重要處"。所以作者從七個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異之處。

而另外一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地持李杜優劣論,但隱隱約約顯露出一點抑李揚杜的調子。如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就說,"李白雖然'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然而我們凡夫俗子鐘不免自慚形穢,終覺他歌唱的不是我們的歌唱,他在云霧里嘲笑那瘦詩人杜甫,然而我們終覺得杜甫能了解我們,我們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們的詩人,而李白終于是'天上謫仙人'而已。"再如李廣田在《杜甫的創作態度》中借用宋人羅大經的話表明了自己抑李揚杜的觀點 ,還認為:"以詩之純風格言,李或有勝杜處;以詩之思想內容言,杜實勝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憑其風格而偉大。何況所謂風格優越云云,實在也還是一般的偏見,因為歸根結蒂,風格仍為思想所決定,一個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無從欣賞他的風格了。"當然,這種揚杜抑李論是有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時也和論者所持的文學理論觀念分不開。同樣,傅庚生在《評李杜詩》中也從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貶低了李白:"若藉著如此的一種客觀標準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詩歌,我們會發現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遜似二三分。" 本世紀下半葉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界在研究古典詩歌時,也就更多地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用和詩歌作品的現實性或人民性。用這種觀點來衡量李杜,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揚杜抑李論了。然而,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并未揚此抑彼,而是能夠持平,見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就各選李杜詩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為一編,以見其詩歌實質、風格之異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他們二人的作品無疑"同樣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來說,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的出版,又較為集中地體現了文革時期自上而下的揚李抑杜的傾向。據王學泰《二十世紀文化變遷中的杜甫研究》介紹,解放后毛澤東不只一次地說過,他更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認為李白是千古詩人之冠;江青在審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強調說"主席更喜歡李白的詩",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贊揚其他詩人了,尤其是不能贊揚曾與李白并稱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幾乎處處"揚李抑杜",完全改變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幾乎沒有人再在李杜比較時持揚此抑彼的觀點了,人們大多對李杜詩歌創作之異同條分縷析。

三、李杜思想、詩歌藝術之比較

八十年代以前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李杜的思想和詩歌藝術進行了比較。如胡小石的《李杜詩之比較》就對李杜詩歌藝術和成就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比較。再如,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藝術、境遇、行為、嗜好、身體等方面對李杜進行了比較。 五十年代,蘇仲翔在《李杜詩選·導言》中首先探討了李杜思想方面的異同。他認為,在對于祖國的愛慕、對于人民的熱愛、對于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盡相同而且在詩中比較突出的,則為李多人民自豪感與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義與悲天憫人之懷。接著從在詩歌史的地位上說,李杜"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個吸取民族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奄有陶謝庾鮑沈宋各家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是隨著時代進展又把詩歌創作提到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贏得'詩史'、'詩圣'稱號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對李杜各方面進行比較的成果就越來越多了。在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羅宗強的《李杜論略》。該書從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學思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對李杜二人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比較,而且精見迭出。

在羅宗強著作同時或之后,學界還出現了一些李杜比較的專題論文,如金啟華的《李杜詩論的比較》、袁行霈的《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轉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蕭瑞鋒的《李杜異同論》、蘇為群的《李杜山水詩的特色及其異同》、吳光興的《李杜獨尊與八世紀詩歌的價值重估》等。 其中金啟華文認為李杜詩論的共同之處在于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不同之點主要在于對聲律的看法,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成就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認為,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飄逸與沉郁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創造的富于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還有奔騰咆哮的黃河、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瀉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疏朗,好象疏體的寫意畫,三兩傳神之筆可能勝過滿紙的勾畫;杜甫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緊密,往往把幾個意象壓縮在依據詩中,顯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還表現在詩的章法上:李白的詩章法疏宕,跳躍性強,詩的節律也比較急迫,有一股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杜詩意象之間的脈絡相當分明,章法十分嚴密,節律回旋舒緩,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裴斐文則認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其個性差異表現在各自選擇的從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標準的正統派,立志作賢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與一般士子無異;李白則夢想當策士,獻奇策立奇功,一舉而致卿相。但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均以悲劇告終。吳光興認為,李杜生前不受重視,李杜齊名當以其文集行世為限,約在八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獨尊"的構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還認為,

八、九世紀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視為一種共同的審美理想――壯大奇麗;從王安石開始,李杜不同,李為豪放,杜為沉郁。

小結

總之,二十世紀的李白研究無論是生平、思想研究,還是藝術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在特定的時期內,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而走過彎路。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雖然突飛猛進,但是選題重復、徒有方法之新而無突破之實的現象日益嚴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為之一振的論著和論文更是越來越少。然而,由于有本世紀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績作基礎,加上更為扎實的治學精神、更為先進的研究方法、更為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二十一世紀的李白研究必將會出現更為長足的進步

李杜創作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論》一書中說:“李杜創作的最根本區別,簡單講來,乃在于對待主客觀的不同態度,用王國維的話說,李白屬于„主觀詩人,杜甫屬于„客觀詩人?,杜甫擅長客觀描寫,代表作是敘事詩,他的抒情詩也帶有客觀色彩;李白擅長自我抒情,絕大部分是抒情詩,他的敘事詩也帶有抒情色彩。杜甫詩的社會內容是通過一幅真實的生動的社會生活圖畫直接呈現的。因而容易被人認識,李白詩歌形象主要是詩人自己,而不是客觀的社會生活,因而他的社會內容不容易被人認識。”我很贊同這些觀點,不過需要進一步闡發。

什么是“主觀詩人”呢?李杜詩歌創作對待主客觀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我先引幾段古代詩論家的評論。

《唐末詩醇》稱贊李白的七古詩:“往往風雨爭飛,魚龍百變;又如大江無風,破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變滅,誠可謂怪偉奇絕者矣!”

李陽冰《草堂集序》說李白:“唯公文章,橫被六合??芍^力敵造化歟!”

皮日休《劉棗強碑文》說:“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

吳喬《圍爐詩話》:“太白胸懷,有高出六合之氣,詩則寄興為主,非促然詩人之作也。”

元稹《與元九書》:“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首。”

趙翼《甌北詩話》評李白:“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又說“才氣豪邁,全力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飾者爭長。”我國古代詩歌注重直覺體味,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從整體上把握李詩特征的。仔細品味,我覺得他們仍然是從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上說的。從主觀方面,強調李詩的“神”、“氣”、“奇”等主體性特征;從客觀方面強調杜詩的“風雅比興”(社會內容)。從主客觀關系方面,強調李詩的主觀統攝客觀的氣勢和力量,以至達到主客統一,構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觀詩人和客觀詩人——李杜創作的基本差異

作為“主觀詩人”,李白詩歌創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體性原則。

很多研究者喜歡用“感情強烈奔放”、“主觀色彩濃厚說明李詩的主觀性特征。我以為僅僅這樣說還是不夠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強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鮮明的詩篇。蕭滌非先生說:“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時候,但也不是沒有大喜的時候。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達出這些感情,在這種時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這一詩體。比如《哀江頭》、《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 》、《同谷縣作歌七首》?!睹┪轂榍镲L所破歌》等,有的寫亡國之痛,有的寫身世之苦,都是„長歌可以當哭的?”(《杜甫研究》修訂本,第12 頁)。李白創作的主體性原則表現在:他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和提升主體的作用,以至達到對客體(描寫對象)的駕馭、征服的程度。我們舉他的《蜀道難》來說明。理解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形象這個主體,僅僅把本詩理解為描寫奇麗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詩歌的寓意上過多猜測都會影響對本詩精神的把握。我們看到,詩人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處處暗示詩人形象的存在。這首詩出現的一系列動詞,如“嗟”、“捫”、“撫”、“坐”、“問”、“見”、“聽”等都表明詩人置身其中(盡管是在想象中)。詩人面對險峰絕壁,時而驚嘆,時而贊賞,毫無懼怕心理。他是用整個身心去擁抱這自然景觀的,越是贊嘆高山大川奇絕,越是顯示詩人形象的高大,顯示詩人的氣魄和意志。詩人把奇山深山、飛流急湍、古往今來、神話傳說全部統攝起來任意驅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繪刻劃的對象,而是詩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現,客體(描寫對象)已被主體(詩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這樣的主體征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的精神得到升華,讀者的情緒也激昂起來,獲得極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詩歌的整個特征決定了詩人抒情和描寫的一些重要特點。他不是將描繪對象當作一個整體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線索把它串通起來;他抒情的方式是盡情傾瀉、恣意揮灑,不受詩歌結構形式的牢籠。有的研究者認為李白詩歌表現出“跳躍式”的結構式的特點,這仍是一種表面的看法。我們再看《梁甫吟》,詩寫李白受挫后的憤懣和對理想的期待。如果說《蜀道難》還有一個奇險山川作為抒情表象的憑借物,那么,這篇《梁甫吟》已經沒有完整的客觀的事物作為依附體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來,上天入地,盡情馳騁,任思想感情的發展,時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測;時而風和日麗,春意盎然;時而險象環生、濁浪翻滾。這一切都在詩人這個主體的包舉之內。沈德潛說:“后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沈德潛是從詩的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實這個“跡”還是有的,這就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的“痕跡”。

李白詩歌的這個特征是和杜甫大異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詩處理主客觀關系,我們發現,詩人在描寫方式上是把對象當作一個整體作深入細致的刻劃;在抒情方式上是把個人情感滲透于描寫對象之中,即所謂“寓主觀于客觀”。趙翼在《毆北詩話》中說他:“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試以《麗人行》說明。詩作于天寶十二載春,諷刺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聵和朝廷的腐敗。這首詩刻劃細致入微、態度嚴肅認真、敘事有條不紊,甚至對麗人的體態意態和服飾肴饌等細節的描摹都歷歷可見,明顯體現出客觀性的特點。詩人正是在這樣的一本正經的描述中達到諷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龍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我們再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和李白的《蜀道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出現了詩人的形象。但杜甫的這首詩,盡管感情很強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鮮明,但在描寫上依然層次分明。他從風吹茅屋寫起,接著寫茅屋“灑江郊

”、“掛林梢”、“沉塘坳”;從群童的盜草到詩人無可奈何的情狀;從夜色的降臨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狀,由此推而廣之,最后發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詩的脈絡十分清楚,描述對象也是完整的呈現的,詩人的抒情是通過真實生活畫面的描繪體現的,這和李白那種大氣包舉、咳吐自然、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特征判然有別。

二、征服現實和關注現實——李杜創作精神的差異

程千帆先生說:“他(指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能令人滿意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以被現實牢籠,卻不愿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現實的態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氣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許就是李白的獨特性,和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和反映祖國、人民的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詩鑒賞辭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創作精神的主要差異。杜甫直面人生,憂國憂民;李

白也不滿現實,他雖然已被現實“牢籠”,卻不愿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現實的呢?直接反抗現實社會制度對詩人來說是實際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現實的態度,通過夢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塵脫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這是李白詩歌特多這方面題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稱:“常時論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贈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熱愛山水,常常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余嘗學道窮冥荃,夢中往往游仙山。”(《下途歸石門舊居》)“憶昨鳴皋夢里還,手弄素月清潭間。覺時枕席非碧山,側身西望阻秦關。”(《鳴皋歌送岑微軍》)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對夢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細致(李白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反而不那么細致)。詩先寫天姥山的氣勢,以為各種瑰麗奇險境界的出現作鋪墊,在夢境和仙境中,詩人是自由的和快適的,你看他飄然飛渡鏡湖,在湖月的映照中來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詩人謝眺的木屐,在淥水蕩漾聲和猿啼聲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詩中,猿啼往往和詩人的喜悅心情聯系在一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證)。詩人爬到山的半壁時,眼前出現的一輪海日,耳中聽到的是天雞的鳴叫,來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爛漫的山花,詩人應接不暇,,倚石暫作休憩。忽然,各種神靈異物紛紛出現,打破了仙境的寧靜,整個仙界熱鬧起來,虎、熊、龍都起來了,迎接它們的是個“訇然中開”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群仙列隊前來,在日月和金臺、銀臺的映照中,光彩奪目,異彩紛呈。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詩人猛然醒來,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涼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長嘆一聲:“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如流水。”夢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尋找適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擺脫現實的“牢籠”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詩人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遂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慨的長嘆。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的主觀意圖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 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其實李白的本意應該是,能夠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樂趣,古往今來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么?不過象那東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詩人越是把夢境仙境描繪得十分愜意,越是顯示出現實生活的不愜意。當這種仙境和夢境迅速向下回落時,那巨大的落差產生的強大的精神能量,強烈地感染著和刺激著讀者的思想情緒,使讀者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認真思索其中蘊涵的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正是李白詩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獨特之處。這和杜甫詩歌直接呈現社會現實,深入揭示社會問題的方式是殊途同歸的。 杜甫的創作,目光始終注視著社會現實。他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無論是敘事紀行的,還是抒發情懷的,大都傷時憂國,緣事而發,有著豐富的社會的政治的內容、濃郁的時代氣息。通過一部杜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勝轉衰的歷史軌跡、種種表現和歷史原因,誠如浦起龍所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讀杜心解》)杜詩有史詩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杜甫這種關注現實的精神是通過對社會現實現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細致的刻劃來完成的,和李白那種超脫現實又反過來征服現實的態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說:“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說唐詩》)說得就是這種差異。我們試讀他的《兵車行》,這首詩寫邊戰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詩一開始就勾勒出車馬喧囂、行人急走匆匆、親人哭喊送別的

悲慘場面,接著通過對話揭示出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劇痛。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對于人民生活的關注是深切的,然而個人抒情卻不是放縱的,而是通過場面的描摹流露出來。詩人悲慘哀憫的感情高度濃縮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終沒有離開這一形象,詩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蘊中不斷回蕩撞擊,我以為這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創作則表現出主體性特征,詩人馳騁造化,大氣包舉、壯浪縱恣、感情噴薄而出,表現出豪放不羈的氣勢,在這種主體性征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也曾達到主客統

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狀態,這時詩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現出一種“逍遙人外,蟬脫塵埃”的高超境界,這是否可以說是形成李白詩歌豪放飄逸風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實現人生自由和實現理想政治——李杜創作追求理想的差異

李白與杜甫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都表現出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說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相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付

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可嘆》)但是我們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實現途徑上和理想層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現出相當大的差異。李白自視很高,他常以大鵬自喻,“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舉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躍而為宰相,實現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這種思想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入世”和“出世”這一對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實,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人生追求--這就是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當作實現自我和實現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價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擺脫對“自我”的束縛,達到自由適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統一在對自由追求的大目標下,實現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李白的獨特之處。

李白的這個獨特性還不屑在他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詩歌中經常出現魯仲連、謝安、諸葛亮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這些人物不但表現出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表現出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負,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風采,表現出貪戀功名利祿的高尚品質,這是李白所特別心向往之的。

李白與杜甫對從政失敗的態度也是頗有差異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艱難,他三次科舉考試都失敗了,轉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進獻《三大禮賦》得到皇帝賞識,才獲得一個小官,卻始終沒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機會。杜甫從政失敗后,更加執著追求理想政治,更加關注社會現實,目光更加深邃銳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愴,寫下了大量反映現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詩篇,艱難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從政失敗后,轉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以獲得精神的解放。在這種精神生活的游歷過程中,詩人不斷升華感情、凈化心靈,強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求得精神對現實的征服。他的詩篇反映的社會內容雖然沒有杜詩多而深刻,但李白詩歌給予人的精神影響卻是超越時代,深廣久遠的。有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李白詩歌的這特點,卻用拔高李詩社會內容的方式,以爭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這種研究方式本身就沒有超出揚杜抑李的藩籬。“揚杜抑李”論者正是從這方面來立論的?!锻谰曊嫖募氛f:“

或謂杜萬景皆實,李萬景皆虛,乃右實而左虛,遂謂李杜優劣在虛實間。” 趙次公《杜甫草堂記》竟至說:“白之詩在風月草木之間,神仙虛無之說,亦何補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國為憂,一以自適為樂,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為優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礎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李白是受到莊子思想深刻影響的詩人。龔自珍說:“莊騷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最錄李白集》)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積極用世;莊子主張自然無為,追求超脫現實的自由心境,這兩者本是一對矛盾,李白卻很好地統一于一身。莊子強調以道觀物:“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賤。”莊子據此主張,在與“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壽,無所軒輊。他認為要通過“坐忘”才能達到這樣的自由境界。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謂“惡乎待哉”的逍遙。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謂和莊子思想一脈相承。試讀他的《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之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枉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表達了李白的唯物主義思想,表現了李白尊重客觀規律的觀點。我覺得,本詩表現出李白對宇宙之無限與人生之有限的哲學思考?,F代西方哲學家大都主張自由是對于具有必然性的現實世界的一種態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對人生現實要有一種寬廣曠達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懷,海德格爾甚至認為,這種胸懷要在對死的領悟中才能達到??梢哉f李白是達到這種境界的詩人:“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在這種狀態中,個人和宇宙、人與天合二為一,自身成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東西限制,在這種體驗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東西了。

第四篇:李白與杜甫詩歌的異同

——以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登高》為例

中文081班

張俏玲

唐朝是文化繁榮的朝代,在詩壇上,涌出了許多名家,大師輩出。“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更是其中兩顆璀璨的巨星。

李白與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 。從詩歌史的地位上來說,兩者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把詩歌創作提到了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兩人的文學成就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從詩歌思想的角度,他們同樣關心百姓疾苦,關心國家命運,反對侵略戰爭,詩歌思想上有著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風》、杜甫的《兵車行》都對當時黑暗和腐敗的政治予以否定,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

李杜詩歌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兩者的生活的時期的不同、生活的經歷的各異,李杜詩歌在藝術特色上又有著明顯的差異。下面就以李白的《將進酒》與杜甫的《登高》為例,試比較兩者詩歌藝術特色的差異:

一、詩歌風格的不同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詩歌創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風格。李白的詩歌主導風格是飄逸俊美,而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則是沉郁頓挫,這在他們的許多代表作中都有體現。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把黃河在天地之間浩蕩奔流的氣勢與聲勢充分表現出來,意境開闊,具有非凡的氣勢和浪漫主義情懷。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描繪了一幅慘淡的秋景畫面,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同時也反映詩人凄涼之感。

二、詩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與杜甫都有滿腔抱負,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但是他們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與感傷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但兩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憂國傷時的思想。

如在《將進酒》里,李白將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醉意使李白縱情狂歡,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達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一種鄙棄世俗的非凡的自信。雖壯志難酬,但李白卻沒有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的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結,認為“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有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而在《登高》里,詩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壯志難酬、長年飄泊、老病孤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飽含了詩人排遣不盡的羈旅愁與孤獨恨,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也表現了詩人濃厚的憂國傷時之情。

三、意象、意境組合與營造的不同

李白所創造富于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奔騰咆哮的黃河與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流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如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水從天而降,寫出了一瀉千里,不可抵擋之勢。

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孤舟等,在這些被損棄與被遺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嘯”、“落木”等意象營造了蕭索、凄冷的氛圍,表達詩人悲涼的心境。

四、語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約束,他的詩歌常常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語言夸張卻不顯做作,華麗卻不顯庸俗。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備”境界 ,強調煉字,煉句,苦思,苦學。意象精練緊湊,語意凝重深沉,沉郁頓挫。如《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

總之,“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白是浪漫主義的詩仙,天縱英才,神出鬼沒,奇幻百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杜甫是現實主義的詩圣,腳踏實地,深入細致,力透紙背,振聾發聵。李白是云端上的織夢人,杜甫是苦難大地的悲歌者。對于后人來說,李白的飄逸讓人苦苦追尋不得,杜甫的憂國憂民為代代百姓所懷念,他們都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

第五篇:李白與杜甫詩歌的不同

后世敬仰的“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李白、杜甫的詩歌思想有著一致性,他們同樣愛祖國、愛人民,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從詩歌創作方法、詩歌風格、詩歌象征寓托三個方面比較了李白與杜甫詩歌的不同。

一、詩歌創作方法上的不同

創作方法是作者根據一定的觀念和原則塑造藝術形象的方法?,F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文學史上兩種主要的創作方法。李白以浪漫主義為主,杜甫以現實主義為主。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是以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火熱的激情來描繪生活圖畫;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是對生活的真實描寫,如實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寫實主義”。

對于朝廷的腐敗。李白、杜甫采用不同的形式來抨擊這社會的不公。李白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游的方式,抒寫了他對山水名區的喜愛,對仙界的向往,表現其鄙棄世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腳著謝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是他心情的表白。杜甫十年長安政治生活結束后,由京城回奉先,寫下了一篇記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見聞的詩篇。詩以“憂黎元”為核心,抨擊最高統治集團政治的腐敗,聚斂財富的殘酷,把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概括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字當中。

二、詩歌風格的上不同

所謂 “風格”就是指作品的整個風貌和格調的基本特點,是反映一個作家從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標志。李白、杜甫在他們的詩歌創作中都形成 了特有的風格。李白的詩歌主導風格是飄逸俊美,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是沉郁頓挫。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藝術風格呈現沉郁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杜甫詩歌主導風格的表現之一是在語言方面的不同。太白詩歌是自然樸素,所詠之物脫口而出,不加雕飾,子美詩歌語言力求錘煉,加以推敲。一個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一個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三、詩歌象征寓托的不同

因李白性格純真,崇尚自然,灑脫不羈、傲世獨立,又有老莊的浪漫主義思想,所以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大鵬鳳凰、黃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鄉等。如寫大棚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如寫黃河大江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氣如寫青山明月的“天門中斷楚山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如寫仙境醉鄉的“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而杜甫則受儒家思想影響,他仁愛善良,關心國運,憫時傷亂、深沉憂郁,不顧個人安危。所以他的詩中常常出現鳳凰、病橘枯楠、秋楓瘦馬、急流高峽等。如《朱鳳行》中“愿分朱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如《鳳凰臺》中 “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如《秋興》中“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詩中有詩人的幻想,也有詩人對這個社會的不滿,借酒來忘我,借酒來行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大隊長競選宣言范文下一篇:道德大講堂免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