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

2023-03-01

第一篇: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

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

1、從內容上講

李白的一生閱歷豐富,交游廣闊,涉獵很多,其詩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寫景、敘事、抒情、言志、友誼等等。上至宮廷廟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詩作。他特別善于把實寫虛,把現實化為幻境,有的時候還超脫塵世,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堯舜上”、“窮年憂黎元”,他的詩歌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計有時事政治詩,批評諷喻詩,軍事題材詩,歌詠自然詩,農工百業詩、懷念親友詩,甚至某些內容無聊的奉和應酬詩,等等??偟膩碚f,李白尚虛,杜甫寫實,李白的題材更加豐富,個人色彩和理想主義更濃,杜甫對社會現實的體驗更深,涉及面更加豐富,刻畫也更加深入。

2、從文采和意境上來講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才學甚高。他的詩歌有的語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發諸真情,一樣能夠打動人心,如果他詩興遄飛,使用激情洋溢的詞句,那就更加意境開闊,加上想象雄奇,能夠帶領讀者上天入地,引人入勝。他另外一部分詩的特點是疏曠瀟灑、清新飄逸,哪怕隨意揮灑都可成詩。杜甫家學淵源,七歲學詩,十五歲揚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詩歌講求遣詞用句,語句常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詩歌的精煉嚴整,非常人所能及。這樣的語言使得杜甫的詩以渾厚而鮮明的意境為主??偟膩碚f,兩人的文采實在是伯仲難分、不相上下。

3、從風格上來講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李白的詩歌,其個人的風格特點明顯,有的雄渾虬勁,有的清新飄逸,有的豪放不羈,有的汪洋恣肆,總之是縱橫飄逸,發興無端;而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頓挫,凝重精美著稱,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駕馭精煉奇崛的文字。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明代田藝蘅《香宇詩談》說道:“詩類其為人,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詩沉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寫友誼,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與杜甫的“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預堆”比較,一個飄逸,一個沉郁,體現出兩種風格。

5、從詩歌的意象選擇與運用

李詩的意象特別的富于變幻和具有多色調。這一方面源于李詩意象范圍的開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詩歌意象的奇幻色彩還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如他寫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就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經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語)要強烈得多;他寫山峰之高就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他寫雪花之大就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寫樓臺之高就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外,李白似乎特別喜歡以巨額的數量詞來作量的夸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此類句子在李白詩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時,出身豪富,素喜揮霍的李白還特別喜歡物質珍奇的鋪張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歡謔”,“烹羊宰牛且為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他所飾用驅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間珍品:“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蓋非此不足以顯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貴,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氣概之壯偉超邁。世間萬物盡可任他縱情驅使享用,卻沒有任何外物可以驅使高貴的詩人。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相形之下,杜甫的詩歌雖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還是顯得比較質實,這與他始終關懷現實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相對來說,杜甫不象李白那樣使氣豪縱,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娛自適,自我滿足。而對于物質方面的享受則視之甚淡。這在他的《江村》一詩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請好友時,面對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報以歉然的一笑:“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諱言自己的慵怠與清貧。實際上更主要的是詩人更看重人與人之間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與物質的鋪張。這顯然與詩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關。

6、從體裁上講,李白更擅長樂府古詩、絕句,而且寫得極精彩,其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七言絕句更是冠絕唐人。其詩氣象宏大,格調雄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余味無窮。相對來講他不太喜歡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其律詩數量比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時,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詞作和散文。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的作品各體兼工,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以律詩、絕句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詩,他的近體律詩,特別是七律寫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敘事詩歌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

一.通假字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非)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吁)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畔)

歲亦莫止 (暮) 維常之華 (花) 玁狁孔棘(急)

偭規矩而改 錯 (措)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圓) 進不入以離尤兮( 罹)

芳菲菲其彌章 (彰) 延佇乎吾將反(返)

終老不復取 (娶 )

箱簾六七十( 奩 ) 雖與府吏要( 邀 )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晤)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取 )

舉酒屬客 舉匏尊以相屬(囑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憑 )

山川相繆(繚)

杯盤狼籍 ( 藉 ) 長樂王回深父。( 甫 ) 二.多義詞

《離 騷》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余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②謠諑謂余以善淫(擅長)

3、以為: ①制芰荷以為衣兮(用„„做) ②余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 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美好)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孔雀東南飛》

為 1. 為仲卿母所遣 (被,介詞。) 2.十七為君婦 (做,作為,成為,動詞。) 3.為詩云爾 (作,寫,動詞。) 4.非為織作遲 (是,動詞?;蜃?ldquo;因為”, “由于”,介詞。) 5.阿母為汝求 (替,給,介詞。) 6.始爾未為久, (算,算作.動詞。) 7.慎勿為婦死 (為了;連詞。) 相 1.相見常日稀 (互相) 3.兒已薄祿相 (相貌,名詞) 4.誓不相隔卿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譯出) 5.及時相遣歸 (指代蘭芝,可譯作“我”。) 6.好自相扶將 (指代仲卿母,可譯作“老人家”) 7.還必相迎取 (指代蘭芝,可譯作’“你”。) 8.會不相從許 (指代仲卿,可譯作“你”) 9.躡履相逢迎 (指代仲卿,可譯為“他”。) 10.登即相許和 (指代媒人,可譯作“她”) 11.不得便相許 (指代媒人,可譯作“你”)

遣 1.為仲卿母所遣 (休,即女子被夫家趕回娘家,動詞?!?/p>

2.縣令遣媒來 (派,動詞。) 施 1. 徒留無所施 (用,動詞) 2. 留待作遣施 (施舍,贈送,動詞) 取 1. 終老不復取 (通“娶”,娶妻,動詞) 2. 還必相迎取 (與“迎,”同義,迎接,動詞) 復 1. 幸復得此婦 (又,再,副詞。) 2. 紅羅復斗帳(雙層的,夾層的,名詞) 3. 便復在旦夕 (回答,答復,,動詞) 會 1. 會不相從許 (當,決,,副詞) 2. 于今無會因 (相會,聚會,動詞。) 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 隱隱何甸甸 (無義,句中語氣助詞,補足音節) 3. 汝今何罪過 (什么,疑問代詞) 4. 作計何不量 (為什么,疑問副詞) 便 1.便可白公姥 (就,副詞。) 2.便言多令才 (很會講,形容詞) 登 1. 登即相許和 (立即,立刻,副詞) 2. 郁郁登郡門 (來到,或聚集,動詞) 應 1.汝可去應之 (答應,動詞) 2. 六合正相應 (合適,動詞).

3. 零淚應聲落 (應和,隨著,動詞) 4.以我應他人 (許配,動詞) 舉 1. 舉動自專由 (行動,名詞) 2. 莫令事不舉 (辦成功,·動詞) 3. 舉言謂新婦 (拿,動詞。)

4. 舉手長勞勞(舉起。抬起。動詞詞) 言 1.舉言謂新婦 (話,名詞。) 2.謂言無罪過 (以為,動詞。) 3.何言復來還 (說,動詞。) 故 1.大人故嫌遲 (故意,副詞。) 2.知是故人來 (舊,形容詞) 3.故遣來貴門 (所以,連詞) 止 1.進止敢自專 (停止,動詞) 2.母聽去不止 (挽留,阻止,動詞) 意 1.何意致不厚 (料,意料,動詞) 2.吾意久懷念 (心,心意,名詞。) 3.處分適兄意 (主意,名詞) 斷 1.三日斷五匹 (截下來,動詞) 2.自可斷來信 (回絕,動詞) 適 1.始適還家門 (出嫁,動詞) 2. 處分適兄意 (適合,依照,動詞) 3.適得府君書 (剛才,剛剛,副詞) 爾 1.為詩云爾 (不譯,語氣助詞。) 2.君爾妾亦然、 (這樣,指示代詞) 始 1.小姑始扶床 (才,剛剛,副詞。) 2.始爾未為久 (開始,動詞) 若 1.今若遣此婦 (如果,連詞) 2.君既若見錄 (此,,這樣,指示代詞) 書 1.十六誦詩書 (尚書,名詞) 2. 適得府君書 (信,書信,名詞) 令 1.縣令遣媒來 (官名,即縣長,名詞) 2.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詞。) 3.莫令事不舉 (使,讓,動詞?!?/p>

見 1.相見常日稀 (看見,動詞。下文“黃泉下相見”中“見”同此) 2.君既若見錄 (我,指蘭芝,代詞。下文“府吏見叮嚀,中“見”同此) 3.漸見愁煎迫 (被,介詞) 謝 1.謝家來貴門 (辭別,動詞。下文“謝家事夫婿”中“謝”同此) 2.多謝后世人 (勸告,動詞) 3.阿母謝媒人(謝絕,推脫)

《蘭亭集序》

所以 ①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用來) ②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原因 ) 之 ①仰觀宇宙之大 ( 的 ) ②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取消主謂獨立性 ) ③及其所之既倦,( 往 到達 ) 一 ①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一樣 相同 )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把„„看做一樣 ) ③一觴一詠 ( 一些 ) ④而或長煙一空 ( 全 )

《赤壁賦》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 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托遺響于悲風(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游褒禪山記》 其

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第二篇:李白和杜甫詩歌風格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圣”.他們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中國文學史》)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郁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中國文學史》)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別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

李白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在他的《行路難》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等太行雪滿山”來形容自己艱難處境。由于當時高力士楊國忠的受寵,賢士都被據在朝門之外,因此他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嘆,但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追求都是執著的。他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他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借用謝尚知遇袁宏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懷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說明李白對仕宦生涯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響,不時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隱居過。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現了他對道家的崇信和對儒家的嘲弄和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描寫奇幻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說“安能催眉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梢哉f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著。

而杜甫就簡單的多。他一生都在謀求獲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進雕賦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精神一直滲透在杜甫詩的字里行間他的七律《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

1 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這首詩十分能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開頭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緒,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有動人的對比。其后寫出“萬方多難”的境況,最后寫出個人報負,他想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全詩即景抒情寫山川聯系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說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感于一爐,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寫的是唐軍攻克安史老巢后詩人聽到消息后的喜悅。全詩以流走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詩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一體。前兩聯寫景,后兩聯結合自身衰老,歸結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名句。

在詩體上說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七絕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這也是年輕人多喜歡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歡杜甫的一個原因。

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用韓愈的話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高風亮節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李白與杜甫詩歌風格的比較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的歷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圣”。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朝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感情熱烈,氣勢宏大,想像豐富,語言清新,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險峻,難以表述,李白卻能以變幻莫測的筆法,在《蜀道難》中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等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寫黃鶴不得飛過、猿猱愁于攀援,映襯出人在其上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險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2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的又是積極入世的。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的追求是執著的。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終身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和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沉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侗囆小窞闅v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藝術上寓情于敘事,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詩體上,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言七絕,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

第三篇:李白與杜甫詩歌的異同

——以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登高》為例

中文081班

張俏玲

唐朝是文化繁榮的朝代,在詩壇上,涌出了許多名家,大師輩出。“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更是其中兩顆璀璨的巨星。

李白與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 。從詩歌史的地位上來說,兩者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把詩歌創作提到了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兩人的文學成就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從詩歌思想的角度,他們同樣關心百姓疾苦,關心國家命運,反對侵略戰爭,詩歌思想上有著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風》、杜甫的《兵車行》都對當時黑暗和腐敗的政治予以否定,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

李杜詩歌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兩者的生活的時期的不同、生活的經歷的各異,李杜詩歌在藝術特色上又有著明顯的差異。下面就以李白的《將進酒》與杜甫的《登高》為例,試比較兩者詩歌藝術特色的差異:

一、詩歌風格的不同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詩歌創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風格。李白的詩歌主導風格是飄逸俊美,而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則是沉郁頓挫,這在他們的許多代表作中都有體現。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把黃河在天地之間浩蕩奔流的氣勢與聲勢充分表現出來,意境開闊,具有非凡的氣勢和浪漫主義情懷。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描繪了一幅慘淡的秋景畫面,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同時也反映詩人凄涼之感。

二、詩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與杜甫都有滿腔抱負,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但是他們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與感傷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但兩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憂國傷時的思想。

如在《將進酒》里,李白將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醉意使李白縱情狂歡,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達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一種鄙棄世俗的非凡的自信。雖壯志難酬,但李白卻沒有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的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結,認為“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有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而在《登高》里,詩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壯志難酬、長年飄泊、老病孤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飽含了詩人排遣不盡的羈旅愁與孤獨恨,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也表現了詩人濃厚的憂國傷時之情。

三、意象、意境組合與營造的不同

李白所創造富于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奔騰咆哮的黃河與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流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如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水從天而降,寫出了一瀉千里,不可抵擋之勢。

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孤舟等,在這些被損棄與被遺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嘯”、“落木”等意象營造了蕭索、凄冷的氛圍,表達詩人悲涼的心境。

四、語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約束,他的詩歌常常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語言夸張卻不顯做作,華麗卻不顯庸俗。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備”境界 ,強調煉字,煉句,苦思,苦學。意象精練緊湊,語意凝重深沉,沉郁頓挫。如《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

總之,“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白是浪漫主義的詩仙,天縱英才,神出鬼沒,奇幻百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杜甫是現實主義的詩圣,腳踏實地,深入細致,力透紙背,振聾發聵。李白是云端上的織夢人,杜甫是苦難大地的悲歌者。對于后人來說,李白的飄逸讓人苦苦追尋不得,杜甫的憂國憂民為代代百姓所懷念,他們都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

第四篇:李白和杜甫的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并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以致很多詩評家都卷入了對李杜孰優孰劣的爭論。進入二十世紀以后,雖然學界還存在著李杜優劣論,但人們更喜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一、李杜之交誼和相互影響

本世紀較早探討李杜交誼的學者是聞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誼。如他在寫到李杜第一次會面時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 四十年代,陳叔渠在《唐代兩大詩人的風義感及其他》中也論及李杜之交誼。他認為,"杜甫對于李白,一片憐才之忱,在他的詩中,時時可見";"最奇怪的是,李白對于杜甫,卻是很為冷淡","這可見老杜的憐才愛友,一熱烈至誠,出于無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中較為細入地探討了李杜之間的交誼。他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于政治的警惕性, 對于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后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游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并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于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于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后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于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后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二、對李杜優劣的再討論

雖然本世紀大部分學者并不熱衷于討論李杜孰優孰劣的問題,但是在一定的時期仍有一些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的觀點。

本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大多學者對歷史上的李杜優劣論不以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詩之比較》中就沒有對李杜強分高下,而是從李杜二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對其詩歌藝術之異同一一比較。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認為,歷史上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辯論,因為偏倚的嗜好而盲贊瞎謗,都沒有說著最重要處"。所以作者從七個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異之處。

而另外一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地持李杜優劣論,但隱隱約約顯露出一點抑李揚杜的調子。如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就說,"李白雖然'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然而我們凡夫俗子鐘不免自慚形穢,終覺他歌唱的不是我們的歌唱,他在云霧里嘲笑那瘦詩人杜甫,然而我們終覺得杜甫能了解我們,我們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們的詩人,而李白終于是'天上謫仙人'而已。"再如李廣田在《杜甫的創作態度》中借用宋人羅大經的話表明了自己抑李揚杜的觀點 ,還認為:"以詩之純風格言,李或有勝杜處;以詩之思想內容言,杜實勝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憑其風格而偉大。何況所謂風格優越云云,實在也還是一般的偏見,因為歸根結蒂,風格仍為思想所決定,一個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無從欣賞他的風格了。"當然,這種揚杜抑李論是有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時也和論者所持的文學理論觀念分不開。同樣,傅庚生在《評李杜詩》中也從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貶低了李白:"若藉著如此的一種客觀標準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詩歌,我們會發現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遜似二三分。" 本世紀下半葉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界在研究古典詩歌時,也就更多地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用和詩歌作品的現實性或人民性。用這種觀點來衡量李杜,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揚杜抑李論了。然而,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并未揚此抑彼,而是能夠持平,見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就各選李杜詩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為一編,以見其詩歌實質、風格之異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他們二人的作品無疑"同樣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來說,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的出版,又較為集中地體現了文革時期自上而下的揚李抑杜的傾向。據王學泰《二十世紀文化變遷中的杜甫研究》介紹,解放后毛澤東不只一次地說過,他更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認為李白是千古詩人之冠;江青在審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強調說"主席更喜歡李白的詩",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贊揚其他詩人了,尤其是不能贊揚曾與李白并稱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幾乎處處"揚李抑杜",完全改變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幾乎沒有人再在李杜比較時持揚此抑彼的觀點了,人們大多對李杜詩歌創作之異同條分縷析。

三、李杜思想、詩歌藝術之比較

八十年代以前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李杜的思想和詩歌藝術進行了比較。如胡小石的《李杜詩之比較》就對李杜詩歌藝術和成就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比較。再如,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藝術、境遇、行為、嗜好、身體等方面對李杜進行了比較。 五十年代,蘇仲翔在《李杜詩選·導言》中首先探討了李杜思想方面的異同。他認為,在對于祖國的愛慕、對于人民的熱愛、對于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盡相同而且在詩中比較突出的,則為李多人民自豪感與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義與悲天憫人之懷。接著從在詩歌史的地位上說,李杜"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個吸取民族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奄有陶謝庾鮑沈宋各家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是隨著時代進展又把詩歌創作提到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贏得'詩史'、'詩圣'稱號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對李杜各方面進行比較的成果就越來越多了。在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羅宗強的《李杜論略》。該書從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學思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對李杜二人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比較,而且精見迭出。

在羅宗強著作同時或之后,學界還出現了一些李杜比較的專題論文,如金啟華的《李杜詩論的比較》、袁行霈的《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轉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蕭瑞鋒的《李杜異同論》、蘇為群的《李杜山水詩的特色及其異同》、吳光興的《李杜獨尊與八世紀詩歌的價值重估》等。 其中金啟華文認為李杜詩論的共同之處在于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不同之點主要在于對聲律的看法,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成就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認為,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飄逸與沉郁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創造的富于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還有奔騰咆哮的黃河、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瀉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疏朗,好象疏體的寫意畫,三兩傳神之筆可能勝過滿紙的勾畫;杜甫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緊密,往往把幾個意象壓縮在依據詩中,顯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還表現在詩的章法上:李白的詩章法疏宕,跳躍性強,詩的節律也比較急迫,有一股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杜詩意象之間的脈絡相當分明,章法十分嚴密,節律回旋舒緩,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裴斐文則認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其個性差異表現在各自選擇的從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標準的正統派,立志作賢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與一般士子無異;李白則夢想當策士,獻奇策立奇功,一舉而致卿相。但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均以悲劇告終。吳光興認為,李杜生前不受重視,李杜齊名當以其文集行世為限,約在八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獨尊"的構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還認為,

八、九世紀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視為一種共同的審美理想――壯大奇麗;從王安石開始,李杜不同,李為豪放,杜為沉郁。

小結

總之,二十世紀的李白研究無論是生平、思想研究,還是藝術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在特定的時期內,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而走過彎路。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雖然突飛猛進,但是選題重復、徒有方法之新而無突破之實的現象日益嚴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為之一振的論著和論文更是越來越少。然而,由于有本世紀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績作基礎,加上更為扎實的治學精神、更為先進的研究方法、更為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二十一世紀的李白研究必將會出現更為長足的進步

李杜創作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論》一書中說:“李杜創作的最根本區別,簡單講來,乃在于對待主客觀的不同態度,用王國維的話說,李白屬于„主觀詩人,杜甫屬于„客觀詩人?,杜甫擅長客觀描寫,代表作是敘事詩,他的抒情詩也帶有客觀色彩;李白擅長自我抒情,絕大部分是抒情詩,他的敘事詩也帶有抒情色彩。杜甫詩的社會內容是通過一幅真實的生動的社會生活圖畫直接呈現的。因而容易被人認識,李白詩歌形象主要是詩人自己,而不是客觀的社會生活,因而他的社會內容不容易被人認識。”我很贊同這些觀點,不過需要進一步闡發。

什么是“主觀詩人”呢?李杜詩歌創作對待主客觀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我先引幾段古代詩論家的評論。

《唐末詩醇》稱贊李白的七古詩:“往往風雨爭飛,魚龍百變;又如大江無風,破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變滅,誠可謂怪偉奇絕者矣!”

李陽冰《草堂集序》說李白:“唯公文章,橫被六合??芍^力敵造化歟!”

皮日休《劉棗強碑文》說:“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

吳喬《圍爐詩話》:“太白胸懷,有高出六合之氣,詩則寄興為主,非促然詩人之作也。”

元稹《與元九書》:“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首。”

趙翼《甌北詩話》評李白:“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又說“才氣豪邁,全力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飾者爭長。”我國古代詩歌注重直覺體味,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從整體上把握李詩特征的。仔細品味,我覺得他們仍然是從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上說的。從主觀方面,強調李詩的“神”、“氣”、“奇”等主體性特征;從客觀方面強調杜詩的“風雅比興”(社會內容)。從主客觀關系方面,強調李詩的主觀統攝客觀的氣勢和力量,以至達到主客統一,構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觀詩人和客觀詩人——李杜創作的基本差異

作為“主觀詩人”,李白詩歌創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體性原則。

很多研究者喜歡用“感情強烈奔放”、“主觀色彩濃厚說明李詩的主觀性特征。我以為僅僅這樣說還是不夠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強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鮮明的詩篇。蕭滌非先生說:“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時候,但也不是沒有大喜的時候。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達出這些感情,在這種時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這一詩體。比如《哀江頭》、《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 》、《同谷縣作歌七首》?!睹┪轂榍镲L所破歌》等,有的寫亡國之痛,有的寫身世之苦,都是„長歌可以當哭的?”(《杜甫研究》修訂本,第12 頁)。李白創作的主體性原則表現在:他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和提升主體的作用,以至達到對客體(描寫對象)的駕馭、征服的程度。我們舉他的《蜀道難》來說明。理解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形象這個主體,僅僅把本詩理解為描寫奇麗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詩歌的寓意上過多猜測都會影響對本詩精神的把握。我們看到,詩人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處處暗示詩人形象的存在。這首詩出現的一系列動詞,如“嗟”、“捫”、“撫”、“坐”、“問”、“見”、“聽”等都表明詩人置身其中(盡管是在想象中)。詩人面對險峰絕壁,時而驚嘆,時而贊賞,毫無懼怕心理。他是用整個身心去擁抱這自然景觀的,越是贊嘆高山大川奇絕,越是顯示詩人形象的高大,顯示詩人的氣魄和意志。詩人把奇山深山、飛流急湍、古往今來、神話傳說全部統攝起來任意驅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繪刻劃的對象,而是詩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現,客體(描寫對象)已被主體(詩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這樣的主體征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的精神得到升華,讀者的情緒也激昂起來,獲得極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詩歌的整個特征決定了詩人抒情和描寫的一些重要特點。他不是將描繪對象當作一個整體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線索把它串通起來;他抒情的方式是盡情傾瀉、恣意揮灑,不受詩歌結構形式的牢籠。有的研究者認為李白詩歌表現出“跳躍式”的結構式的特點,這仍是一種表面的看法。我們再看《梁甫吟》,詩寫李白受挫后的憤懣和對理想的期待。如果說《蜀道難》還有一個奇險山川作為抒情表象的憑借物,那么,這篇《梁甫吟》已經沒有完整的客觀的事物作為依附體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來,上天入地,盡情馳騁,任思想感情的發展,時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測;時而風和日麗,春意盎然;時而險象環生、濁浪翻滾。這一切都在詩人這個主體的包舉之內。沈德潛說:“后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沈德潛是從詩的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實這個“跡”還是有的,這就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的“痕跡”。

李白詩歌的這個特征是和杜甫大異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詩處理主客觀關系,我們發現,詩人在描寫方式上是把對象當作一個整體作深入細致的刻劃;在抒情方式上是把個人情感滲透于描寫對象之中,即所謂“寓主觀于客觀”。趙翼在《毆北詩話》中說他:“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試以《麗人行》說明。詩作于天寶十二載春,諷刺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聵和朝廷的腐敗。這首詩刻劃細致入微、態度嚴肅認真、敘事有條不紊,甚至對麗人的體態意態和服飾肴饌等細節的描摹都歷歷可見,明顯體現出客觀性的特點。詩人正是在這樣的一本正經的描述中達到諷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龍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我們再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和李白的《蜀道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出現了詩人的形象。但杜甫的這首詩,盡管感情很強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鮮明,但在描寫上依然層次分明。他從風吹茅屋寫起,接著寫茅屋“灑江郊

”、“掛林梢”、“沉塘坳”;從群童的盜草到詩人無可奈何的情狀;從夜色的降臨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狀,由此推而廣之,最后發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詩的脈絡十分清楚,描述對象也是完整的呈現的,詩人的抒情是通過真實生活畫面的描繪體現的,這和李白那種大氣包舉、咳吐自然、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特征判然有別。

二、征服現實和關注現實——李杜創作精神的差異

程千帆先生說:“他(指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能令人滿意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以被現實牢籠,卻不愿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現實的態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氣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許就是李白的獨特性,和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和反映祖國、人民的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詩鑒賞辭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創作精神的主要差異。杜甫直面人生,憂國憂民;李

白也不滿現實,他雖然已被現實“牢籠”,卻不愿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現實的呢?直接反抗現實社會制度對詩人來說是實際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現實的態度,通過夢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塵脫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這是李白詩歌特多這方面題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稱:“常時論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贈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熱愛山水,常常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余嘗學道窮冥荃,夢中往往游仙山。”(《下途歸石門舊居》)“憶昨鳴皋夢里還,手弄素月清潭間。覺時枕席非碧山,側身西望阻秦關。”(《鳴皋歌送岑微軍》)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對夢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細致(李白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反而不那么細致)。詩先寫天姥山的氣勢,以為各種瑰麗奇險境界的出現作鋪墊,在夢境和仙境中,詩人是自由的和快適的,你看他飄然飛渡鏡湖,在湖月的映照中來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詩人謝眺的木屐,在淥水蕩漾聲和猿啼聲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詩中,猿啼往往和詩人的喜悅心情聯系在一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證)。詩人爬到山的半壁時,眼前出現的一輪海日,耳中聽到的是天雞的鳴叫,來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爛漫的山花,詩人應接不暇,,倚石暫作休憩。忽然,各種神靈異物紛紛出現,打破了仙境的寧靜,整個仙界熱鬧起來,虎、熊、龍都起來了,迎接它們的是個“訇然中開”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群仙列隊前來,在日月和金臺、銀臺的映照中,光彩奪目,異彩紛呈。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詩人猛然醒來,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涼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長嘆一聲:“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如流水。”夢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尋找適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擺脫現實的“牢籠”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詩人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遂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慨的長嘆。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的主觀意圖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 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其實李白的本意應該是,能夠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樂趣,古往今來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么?不過象那東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詩人越是把夢境仙境描繪得十分愜意,越是顯示出現實生活的不愜意。當這種仙境和夢境迅速向下回落時,那巨大的落差產生的強大的精神能量,強烈地感染著和刺激著讀者的思想情緒,使讀者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認真思索其中蘊涵的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正是李白詩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獨特之處。這和杜甫詩歌直接呈現社會現實,深入揭示社會問題的方式是殊途同歸的。 杜甫的創作,目光始終注視著社會現實。他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無論是敘事紀行的,還是抒發情懷的,大都傷時憂國,緣事而發,有著豐富的社會的政治的內容、濃郁的時代氣息。通過一部杜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勝轉衰的歷史軌跡、種種表現和歷史原因,誠如浦起龍所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讀杜心解》)杜詩有史詩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杜甫這種關注現實的精神是通過對社會現實現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細致的刻劃來完成的,和李白那種超脫現實又反過來征服現實的態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說:“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說唐詩》)說得就是這種差異。我們試讀他的《兵車行》,這首詩寫邊戰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詩一開始就勾勒出車馬喧囂、行人急走匆匆、親人哭喊送別的

悲慘場面,接著通過對話揭示出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劇痛。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對于人民生活的關注是深切的,然而個人抒情卻不是放縱的,而是通過場面的描摹流露出來。詩人悲慘哀憫的感情高度濃縮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終沒有離開這一形象,詩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蘊中不斷回蕩撞擊,我以為這是形成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創作則表現出主體性特征,詩人馳騁造化,大氣包舉、壯浪縱恣、感情噴薄而出,表現出豪放不羈的氣勢,在這種主體性征服客體的過程中,詩人也曾達到主客統

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狀態,這時詩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現出一種“逍遙人外,蟬脫塵埃”的高超境界,這是否可以說是形成李白詩歌豪放飄逸風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實現人生自由和實現理想政治——李杜創作追求理想的差異

李白與杜甫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都表現出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說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相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付

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可嘆》)但是我們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實現途徑上和理想層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現出相當大的差異。李白自視很高,他常以大鵬自喻,“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舉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躍而為宰相,實現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這種思想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入世”和“出世”這一對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實,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人生追求--這就是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當作實現自我和實現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價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擺脫對“自我”的束縛,達到自由適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統一在對自由追求的大目標下,實現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李白的獨特之處。

李白的這個獨特性還不屑在他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詩歌中經常出現魯仲連、謝安、諸葛亮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這些人物不但表現出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表現出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負,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風采,表現出貪戀功名利祿的高尚品質,這是李白所特別心向往之的。

李白與杜甫對從政失敗的態度也是頗有差異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艱難,他三次科舉考試都失敗了,轉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進獻《三大禮賦》得到皇帝賞識,才獲得一個小官,卻始終沒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機會。杜甫從政失敗后,更加執著追求理想政治,更加關注社會現實,目光更加深邃銳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愴,寫下了大量反映現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詩篇,艱難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從政失敗后,轉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以獲得精神的解放。在這種精神生活的游歷過程中,詩人不斷升華感情、凈化心靈,強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求得精神對現實的征服。他的詩篇反映的社會內容雖然沒有杜詩多而深刻,但李白詩歌給予人的精神影響卻是超越時代,深廣久遠的。有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李白詩歌的這特點,卻用拔高李詩社會內容的方式,以爭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這種研究方式本身就沒有超出揚杜抑李的藩籬。“揚杜抑李”論者正是從這方面來立論的?!锻谰曊嫖募氛f:“

或謂杜萬景皆實,李萬景皆虛,乃右實而左虛,遂謂李杜優劣在虛實間。” 趙次公《杜甫草堂記》竟至說:“白之詩在風月草木之間,神仙虛無之說,亦何補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國為憂,一以自適為樂,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為優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礎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李白是受到莊子思想深刻影響的詩人。龔自珍說:“莊騷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最錄李白集》)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積極用世;莊子主張自然無為,追求超脫現實的自由心境,這兩者本是一對矛盾,李白卻很好地統一于一身。莊子強調以道觀物:“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賤。”莊子據此主張,在與“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壽,無所軒輊。他認為要通過“坐忘”才能達到這樣的自由境界。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謂“惡乎待哉”的逍遙。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謂和莊子思想一脈相承。試讀他的《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之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枉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表達了李白的唯物主義思想,表現了李白尊重客觀規律的觀點。我覺得,本詩表現出李白對宇宙之無限與人生之有限的哲學思考?,F代西方哲學家大都主張自由是對于具有必然性的現實世界的一種態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對人生現實要有一種寬廣曠達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懷,海德格爾甚至認為,這種胸懷要在對死的領悟中才能達到??梢哉f李白是達到這種境界的詩人:“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在這種狀態中,個人和宇宙、人與天合二為一,自身成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東西限制,在這種體驗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東西了。

第五篇: 李白、杜甫律詩風格比較論

就一個作家所引起的轟動而論,中國文學史上沒有誰可以和李白匹敵。李白簡直像一股狂飆,一陣雷霆,帶著驚天動地的聲威,以一種震懾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贊嘆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唐朝,就有人已經開始將李杜并稱,后人多強調兩人之間的區別,認為李白是天才型詩人,不可模仿,杜甫對于詩則是苦心經營,示人以學習的途徑。杜甫詩歌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在于感情的強烈,就此點而言,李白、杜甫是一致的。在此,簡單比較李白、杜甫律詩風格的異同。

首先,杜詩在聲律、節奏方面明顯有別于李詩。“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組成一聯,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尋求變化與諧調,然后在兩句中造成對比。”①像“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鐵堂峽》),不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別以疊韻之詞押尾,“堂隍”發音洪亮,“積鐵”收斂急促,兩句之間的先揚后抑之感十分強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詩中,一方面在規定的格式中,杜甫對聲調的辨別、使用十分精細(其律詩在首句押韻時,

三、

五、七句的末尾仄聲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時,又經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體”。因此,杜甫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對節奏感的追求更為明顯。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從全詩看,它的情緒歡悅、節奏很快。用“忽傳”、“初聞”、“卻看”、“漫卷”這些動詞,加強了突然性和隨意性色彩,一種驟然到來的狂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又用“即從”、“便下”、“穿”、“向”等詞,連接四個地名,造成風馳電掣的氣勢,相同結構的詞組,地名,彼此呼應,相互糾結,全詩便去勢迅疾,一氣流注而下。相反,像《江漢》中的“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這種單純以名詞和名詞性短語平列組合的詩句,節奏便顯得凝靜。

李白的律詩在聲律要求并不嚴謹,換韻也比較自由,常見的四句或八句成一韻,且平仄韻交錯的換韻規律,在李白的律詩中不復存在。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在節奏方面,更不同于杜詩,李白一般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節奏變換,追摹情緒沖動時情感噴發奔涌的起伏跌蕩,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如《梁甫吟、《行路難》。另外,李白善于以句式的長短變化和音節的錯落,來顯示其回旋振蕩的節奏旋律,造成詩的氣勢,突出詩的力度,呈現出豪邁飄逸的詩歌風貌。

其次,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等等。相對于李白創作玲瓏興象以抒情,杜甫則常用敘事手法寫時事,大量使用敘事手法,以

五、七言古體寫時事,杜甫敘事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于細部描寫,提供生動的生活畫面,如“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北征》)。此外,杜詩敘事是融入強烈的抒情,杜詩融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畫面,而抒發的是一己之情懷。

第三,在意象構造上面,李白與杜甫各有千秋。杜詩的意象特征是向兩端——壯闊渾厚與纖巧細微——伸展的。”②前者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江間波浪接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之一);后者如“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飏如絲飛”(《雨不絕》)。而李白本身偏重主觀抒情,多選取宏觀的意象,以體現其詩歌創作發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色,如“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關山月》)。李白多選擇宏觀、壯大的自然意象,像天象類如天、日、月、云、雪五種,地理類如江、河、海、山、峰五種。

第五,在感情的抒發上,不可置疑的是,李白與杜甫的律詩都蘊含著強烈的感情,但兩者感情的抒發方式卻不一樣。李白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在詩歌中成功地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同時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李白一般以主觀情感和意向為軸心展開篇章,飛騰想象,虛實相間,筆勢大開大合,有時順流直下,有時大跨度跳躍,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如《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風急雨,驟起驟落,如行云流水,一瀉千里,像是從胸中直接奔涌噴吐出來,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相對來說,杜甫的詩歌格律嚴謹,詩中的情感內斂,沉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以及體現出他憂國憂民的性格特征。杜甫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另外,杜甫本身在安史之亂時期和晚年的生活苦難,又加上自身的窮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懷和濟世救民的執著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對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和揭露,對百姓有深切的同情,寓情于敘事,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后,“杜甫詩歌在結構上隨著感情的波動而跳躍。這種情況在李白詩中本也存在,但杜詩有其自己的獨特形態。在抒寫悲痛的作品中,其感情曲折多變,形成一種特殊的深沉感;在抒寫歡樂的作品中,則由于感情的迅疾進展而使情緒更為飽滿。”③前者如《新婚別》,“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其間有多少轉折,在叮囑“勿為新婚念”后,又一人不如鳥的悲悵作結,其內心的沖突可謂激烈。后者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之后,突接以“白日放歌須縱酒”,似乎不相連接,但卻把自己因受妻子感染,由悲轉喜而精神昂揚的狀態充分表現出來了。

李白的詩歌,內容豐富,激情洋溢,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他的詩歌主要是謳歌,對生命的謳歌,表現對生活的熱情。李白的詩,雖然也有傾訴個人生活的愁苦,如《醉后贈從甥高鎮》的“欲邀擊筑悲歌飲, 正值傾家無酒錢”、“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之類,但即使在這樣的詩里,也仍然存在著“且將換酒與君醉,醉歸托宿吳專諸”這樣的豪氣,決不被生活得愁苦壓倒。“更多的詩則贊美了生活得種種樂趣。甚至在常人看來并不能引發快樂的處境,在他筆下也變得生趣盎然,最突出的是《月下獨酌》。”④而杜詩的逼近社會與人生的苦難的寫實態度,更為深細細曲折的藝術表現,同時影響了后世的作品更加加強了詩歌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重視。

參考文獻:

【1】章培恒 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新著》中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29頁 【2】章培恒 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新著》中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28頁 【3】章培恒 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新著》中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26頁 【4】章培恒 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新著》上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468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離別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下一篇:臘八節短信問候祝福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