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第三課盛唐氣象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第三課盛唐氣象范文

通過盛唐送別詩來看盛唐氣象

姓名:景淑梅 班級:09803 學號:0908324031 我國古代的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盛唐詩登上了中國詩壇的至高點。作為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送別詩,由于唐朝特殊的政治背景, 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本文通過邊塞送別詩、漫游送別詩、官場送別詩等題材風格多樣的送別詩來探討盛唐氣象。

一、邊塞送別詩

盛唐邊塞送別詩最有代表的當屬岑參創作的一系列邊塞送別詩。岑參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如“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須及早, 歲月莫虛擲 ”、“男兒感忠義, 萬里忘越鄉” 等。他在詩中表現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以及送別友人時對他們的鼓勵, 勉勵他們積極進取、努力效忠。它既有送別詩的離愁別緒, 也有邊塞詩的豪情氣勢, 如《輪臺歌奉送東大夫出師西征》、《火山云歌送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這些詩作一方面表達了送人征戍時前途未卜、甚至是永遠訣別的哀怨之情, 但更多地表現了詩人為了建功立業, 而將個人生死、兒女情長置之度外的英雄豪情, 充滿了昂揚的斗志。作品蕩氣回腸, 鏗鏘有力。

二、漫游送別詩

李白以“狂野”為其外在形態,放蕩不羈,恃才傲岸,什么都不放在話下。他也是一個愛好漫游的典型, 他的漫游足跡遍布全國, 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與人交往,不論貴賤,真情篤意,他在與孟浩然同游而不得不分手的時候,彬彬有禮地站在江頭目送朋友遠去,一直看不到帆影了還久久不能走開:“孤帆影遠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與農人之間感情也是醇純至真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在以梁園為中心的十載重新漫游中結交了很多的朋友。在洛陽與同樣漫游的杜甫相遇,又在汴京遇到了也在漫游的高適, 三人一起同游梁宋, 痛飲狂歌, 慷慨懷古。他以“ 醉眠秋共被, 攜手日同行 ”來傾訴對杜甫難舍難分的深厚友誼。李白的漫游送別詩除表達與朋友的“不忍別 ”之情外, 還有對漫游之地的奇觀美景的盡情描繪, 如《送友人尋越中山水》、《送友人游梅湖》、《別儲邕之剡中》等;也有對入京赴舉赴選者表示真誠的祝福, 如《魯中送從弟赴舉兩京》、《送楊少府赴選》; 還有對仕途坎坷者和赴舉落第者表示深切的同情與安慰, 如《送竇司馬被貶宜春》等。

三、官場送別詩

科舉制的實行, 為送別詩的興盛提供了前提條件。尤其是在進士科考中設立的“ 以詩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晉升的庶族知識分子特別熱衷于詩歌的寫作, 并經常以詩會友, 表達離愁別恨。由于科舉考試, 一部分庶族知識分子考取了進士, 因此產生了一些官場餞別之作。王維的送別之作是其代表, 他曾過著過著“亦官亦隱” 的生活, 在任職期間結交了許多官員, 所以與官紳的祖席餞別之作, 在其送別詩中數量最多。

王維送友人仕宦時的送別詩, 寫“ 喜別” ,“勉之憂國恤民” , 表達出對友人的祝福和勸勉, 雖飽含著思念之情, 但并不讓人覺得傷感, 希望他們能成為廉潔的清官, 為朝廷效力, 為百姓造福。如《送李判官赴江東》, “遙知辨璧吏, 恩到泣珠人”對李判官期許殷切, 既盼望他能輔佐重臣, 以中原禮義教化蠻荒之地, 又希望他有“辨璧 ”之才明理通達, “泣涕 ”百姓身受恩澤。全詩格調健朗, 氣度雍和?!端托芫鸥叭伟碴枴芬晕簢膽獡P、劉楨喻友人的才華無人能比, 寫出了送別的情景, 用文帝月夜集文人才子, 共游于西園的典故, 表達了“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的離別之情, 顯得樂觀曠達?!端陀钗奶馗靶恰肥窃娙嗽陂L江上送別宇文氏時所作, 在凄冷蕭瑟的秋天送別宇文氏, 雖然有“何處寄相思” 的離別之情, 但還是不忘勉勵他“憂國恤民 ”, 希望他到任后“時蹇敬亭神, 復解罟師網” , 常為農人祈雨,給予漁夫恩惠。

孟浩然與王維同時, 年齡略長于王, 詩風與王維相仿, 世有“ 王孟” 之稱。孟浩然的寄、懷、留別之類的表現人我交往的詩, 通常只是一種憾少知音、懷才不遇的感慨, 并無比較深刻或厚重的思想內涵。他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詩中“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的詩意, 在其不少詩中頻頻出現。他冀盼朋友朝夕相伴, 閑話清淡。本來就“ 知音” 不多, 而一旦再有走離, 特別是當自己仕途失意而汗顏辭別, 更有離世之仙, 實在豁朗曠達不起來。其詩中除了多見這種愁情悲緒外, 即是“欲濟無舟揖” 的無奈和“坐觀垂釣者”(《臨洞庭湖贈張垂相)》) 的僥幸心理。詩中很少有如王維的那種對自身力量炫耀的信心, 那種對自身價值肯定的勇氣, 這正是其詩境界和審美價值遠遜于王維的重要原因。孟浩然的(留別王維) 詩云:“ 寂寞竟何待, 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 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 還掩故園扉。”詩的用語之沉痛讓我們聯帶起“凄凄慘慘切切” 的形象, 年已不惑“來游京師, 應進士不弟, 還襄陽。” 悲觀無望而空自嘆歸, 其詩籠罩著深深的失敗主義的陰握。他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古人評云: “ 不勝岐路之泣” 。詩云: “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依然是字字離淚, 突不出悲傷怨忍的情感糾纏, 迷惘于一時得失, 情緒終究調整不起來, 自沉于頹敗的消極之中。無論作為隱士還是詩人, 孟浩然首先是盛唐社會的一員。其詩歌創作, 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社會的和諧發展, 不僅為士人提供了舒適的物質條件, 也為其精神自由提供了便利。與此前的隱者相比,他們對自然的選擇具有更大的主動性, 并非險惡的政治環境逼迫他們藉此與社會對抗, 而是自覺地將身心交付與山水田園。這樣, 盛唐的隱逸詩人就在社會與自然、政治與田園之間, 找到了一種平衡, 產生了和諧之美。孟浩然詩歌的創作基調, 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綜上以觀之, 我們可以看出盛唐氣象的以下特征:

一、自信樂觀的思想特征

強盛的國力,繁榮的文化,這對唐詩的繁榮與興盛,對詩人地位的提高無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盛唐的送別詩中體現出的思想往往是對離別者的祝福和羨慕,而離別者本人通常也是樂觀、自信的,充滿了建功立業,求取功名的雄心壯志。例如高適的《別董大》,雖然是在“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惡劣天氣里和友人分別,但詩人并是沉浸于悲傷之中,而是豪爽地對勸慰友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又如一生有過三次大范圍漫游的李白一直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不論其本身是否具有政治才能,一直都在期盼得到玄宗的重用,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

二、同游勝景、吟詩作賦,這在盛唐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風氣。

正是因為盛唐的詩人通常云游天下,廣泛結交,相聚和離別頻繁,送別詩中才會給我們展現出其開朗豁達、進退自如、積極向上的一面。由于盛唐之際海內承平, 社會安定, 經濟發達, 民生富足, 從而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 南北漫游成了盛唐人的一大嗜好。許多詩人紛紛漫游全國。在暢游祖國大好河山的過程中, 他們結識了許多像他們一樣對未來充滿了理想而又懷揣大志的朋友。他們在一起時吟詩作賦、把酒高歌, 感嘆知音難覓。自然,在分別之時, 這些有著共同志向和愛好的年輕人總是依依不舍。此時自然就產生了許許多多蘊含著深情厚誼的詩篇。這些詩篇是純粹的抒發與友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沒有政治色彩。

詩人的休閑狀態,是開明盛世的產物,是盛唐氣象的突出表現,是自由的文化空氣里致生的一種生活生存模式。很顯然,這種以自然情懷為情懷的休閑狀態,不可能生成于一個政治**、經濟凋敝的社會,不可成為一群窮窘潦倒者的精神狀態。而休閑風氣,使盛唐人的精神絕對放松,人的意志高度自由,比較起魏晉風度來,是一種真正的瀟灑,是擺脫了社會壓力而以極度自由為高蹈形式的人生境界,是消解了內心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負荷的生命享受。在良性循環的社會秩序中,開放的文化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促成了詩人們積極的人生態度,而淡化了人們在仕途生涯中的個性束縛和人格壓抑。這種休閑狀態,是以所謂“山林風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富有強烈的時代特色。

三、民族邊塞的政治交流

隋唐以來,由于邊境戰爭的頻繁,疆土的擴大,以及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們對于邊塞生活日漸關心,對于邊塞的知識也逐漸豐富起來,一些詩人對邊塞的風光以及生活充滿了好奇和向往。特別到了開元前后,朝廷開始形成了以征戰為榮的風氣。到了盛唐時期,許多著名的詩人都親赴邊塞,入暮參戰。例如岑參就有“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的豪邁之語,反映了詩人強烈的建功立業精神。而對于那些科場失意的文人來說,去邊塞參戰不失為踏上仕途的另一條出路,因此才會有“天子不召見,揮鞭遂從戎”(岑參《送祁樂歸河東》)這樣的詩句。正是盛唐詩人這種開闊的視野,廣闊的胸襟以及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給送別詩抹上了一層豪邁浪漫的色彩??v觀盛唐時期的文學史不難發現:詩人們在仕進之前或者求仕受挫之后往往周游南北,廣泛結交,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

四、科舉制的實行

科舉制的實行, 為送別詩的興盛提供了前提條件。尤其是在進士科考中設立的“ 以詩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晉升的庶族知識分子特別熱衷于詩歌的寫作, 并經常以詩會友, 表達離愁別恨。由于科舉考試,在這種優越的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詩人們大多自信樂觀,紛紛抱有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政治愿望。由此而產生的離別不僅沒有感傷的基調反而還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盛唐的經濟文化繁榮發達,政治環境相對寬松,詩歌地位得到了制度保障,這些優越的外部環境使得文人們自信樂觀,求取功名之心也相對強烈。

總之,盛唐氣象與唐朝政治的清明穩定、經濟繁榮發展、民族關系的融洽和文化的交流是離不開的,正因為有了這些有利的條件,才有了盛唐詩人們那一偏偏反應這一盛世氣象的佳作;而通過古人留下的這些佳作,我們又看見了盛唐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昌盛的盛世景況。

第二篇:論詩歌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綜述

--詩歌盛唐氣象論

[摘要]盛唐詩歌以其積極向上的風采、雄渾牽放的氣質,被后世推崇為“盛唐氣象”。 雄渾奔放的盛唐氣象,是盛唐詩歌的主旋律,它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帝國文化,政治,經濟極盛與古典詩歌高度繁榮成熟所結出的碩果。這種氣象,不僅從邊塞詩歌作品雄渾豪邁的風格中體現出來,從山水詩歌作品清新優美的風格中體現出來,也從天真、浪漫的詩人作品中和現實、沉潛的詩人作品中體現出來。這種氣象在詩歌的藝術形式,詩人的情懷、理想、精神風貌上也有所表現,它是該時期詩人群體創作共同形成的時代氣象。盛唐氣象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盛唐氣象,是盛唐時代的精神外現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詩歌普遍的基調。

[關健詞]詩歌盛唐氣象 形成 李白 田園詩 邊塞詩 杜甫

一、盛唐氣象概說

“盛唐氣象”在宋元明清時代是一個文學批評的專門術語,指的是盛唐時期詩歌的總體風貌特征。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詩,指出盛唐詩的特征是“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后來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并對此在其詩話中多有闡述。以后明清詩論家承嚴羽之說常把雄壯、渾厚二者合稱雄渾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征,并稱之為盛唐氣象。 

而“盛唐氣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學自身的因素。首先,“盛唐氣象”是盛唐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我們可以看到,開元、天寶的40多年間,是唐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富強繁榮的頂峰。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權候、輕搖役、正刑罰,整頓吏治、獎勵農桑、興修水利,進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國迅速呈現出一片空前繁榮的景象。在貞觀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基礎上,盛唐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力量強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較開明。據歷史記載,天寶元年的戶口數較唐初增加了四倍。天寶八年,全國各主要糧倉藏糧一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洛陽含嘉倉最多。杜甫在詩中寫下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凜俱豐實。”(《憶昔》)完全是歷史的真實記錄。由于初唐時期取得對突厥、吐谷渾、高昌、吐蕃軍事上的勝利,到開元時期,邊患基本解除,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封建帝國。周邊的屬國紛紛依附,外交使節絡繹往來,唐民族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這正是李白高唱“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古風》第四十六)的根本原因。此外,唐玄宗改革科舉制度,為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政治舞臺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這對唐代寒士文化的興旺發展及盛唐詩歌的繁榮,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總之,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高漲、國家力量的強大、文化的繁榮,政治的開明化,使國家、民族處于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時期,使整個時代充滿了朝氣和希望。這樣繁盛的時代,激發了詩人們對功業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發了他們的歡樂精神和浪漫情緒。他們以其高亢燎亮的歌喉唱出了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效力國家和民族、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的壯音雄聲,格調鮮明,旋律突出,真切地反映出了唐代的文化開放特質和社會精神風貌。尤其是盛唐詩壇繁花似錦,璀璨奪目,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期。 第二,“盛唐氣象”又與唐代詩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關。由于大唐帝國的版圖的擴大、對外交流及國內的統一安定,也由于唐代統治者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時期出現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現出儒、道、佛、俠、縱橫、陰陽、等各家并存、自由發展的局面。后來,唐玄宗又有意提倡儒道佛三家的同時并存和自由競爭。由于三教并存,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道家蔑視權貴、憤世處俗的思想,佛家鄙視現實、崇尚自然的思想對唐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綜合發生作用,極大地開闊了唐人的思想境界,對唐詩的風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說,唐代詩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是盛唐氣象產生的原因。第三,是對前代優秀詩歌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盛唐詩人竭力掃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詩風,重視向漢魏古詩、樂府詩學習。注意發揚漢末建安時代明朗剛健的優良詩風。從詩歌本身的繼承關系說,盛唐詩的雄渾特征就是得力于此。 

二、“盛唐氣象”在詩中的表現

盛唐氣象表現得最為充分、最完美的詩人,無疑是李白。李白的詩歌可以說是在眾多詩人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詩歌最能體現出盛唐氣象的特征來。深入地體會李白的詩歌,自然而然地,也能體會到詩歌中折射出來的那個時代精神,領略到那個時代詩歌創作的特點,從而能更好得理解盛唐氣象這一概念。處于開元盛世的李白,曾以高昂飽滿的情緒,縱情歌唱自己的理想與希望。這種理想與希望,充滿了浪漫情調,涂染了一層頗為濃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與碰壁,鵬搏青天的幻想與不得志的牢騷發而為詩,使之大放異彩.李白詩歌表現了詩人極其宏偉的氣魄,這種氣魄是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出人意料的夸張,跳躍的語言表觀出來的,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氣質。這都不僅僅是詩人技巧的純熟或辭格的巧妙運用,也不能僅僅認為是詩人天才的表現,而是盛唐—個時代精神在詩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這種富于獨創性地表現時代精神的詩歌,是盛唐時代特定時期的產物。正是盛唐時代的蓬勃向上和洋溢著的理想主義精神,直接孕育了他的浪漫情懷,使盛唐人獨有的英雄意識、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之二)意氣風發,激情昂揚,灑脫之姿溢于言表“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輕發俱懷逸興壯思吃,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隨意上天入地,有如天馬行空,超然自得時代的精神風貌在他的意象中,在其多變的想象中得到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鴻鵲之志所包含的詩人情懷,使詩人的理想主義精神與天真爛漫的性格,映照在盛唐如日中天的社會背景之上,如夢如幻,令人神往。

王維與孟浩然,一直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們認為他們的詩寧靜、優美、清新,認為他們感情的全部是疏淡的情懷。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盛唐氣象在孟浩然詩中的表現。從孟浩然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既有時代主流之屬—開闊壯大、蓬勃向上,也有個性之音—恬靜安樂。生為盛世之人,當具盛世之魂。身處盛唐社會的孟浩然,不管怎樣,其創作都會受到時代主流風格的影響,浸染上盛唐詩歌的共性色彩。前期最能表現其氣質的則是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含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揖,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差魚情。詩以開闊的胸襟、雄渾的筆力抒寫秋日洞庭撼城動地的氣勢,詩歌意境開闊、宏偉,映照出創造者的博大胸襟,表現出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而王維不甘寂寞與平庸的本性在他早期的塞上詩中也有其展現。“口暮沙漠睡,戰聲煙塵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從軍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口圓”(《使至塞上》)“回看射雕處,千里幕云平”(《觀獵》)。細細體味,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一股雄闊之氣和理想情懷從心底涌起。詩人筆下邊塞圖景的遼闊無邊,正是作者胸懷大志、眼界高遠的真實表現。孟浩然、王維后期詩作雖然偏向寧靜秀美,但仔細觀察體會,還是會發現在他們的不少作品中,仍然帶著一股壯逸之氣,恬淡之中掩抑不住強烈的感情。如:“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孟浩然《自洛之越》)讀之,會給人一種清閑,樂在其中的假象。而“隙駒不暫駐,口聽涼蟬悲”(孟浩然《送友人之京》)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盛唐的樂觀向上不會遺忘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一個一心向往建功立業且畢生不渝的他才是盛唐時代真正的孟浩然人。而王維的詩寂靜中卻處處是生的喧囂,給人以萬物生生不息的感覺,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歡快例如他的《山居秋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清新寧靜的外表下是一顆充滿熱情而躁動的心。這種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正是唐代青春期的表現。而那充沛飽滿的生命力,也正是盛唐強勁生命力的體現。除此之外,王維的邊塞詩歌與山水田園詩歌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山水田園詩所蘊藏的生機、活力與熱情,顯示著盛唐的風采氣質。

唐代的邊塞詩的題材是比較廣泛的。但就它的內容的側重和藝術的高度來說,表現或涉及軍事方面的作品無疑占據著主要地位。因為在唐代,抵御外敵,維護國家統一是其政治軍事生活中的重大內容。依靠唐朝人民的文明智慧與強大實力,保持了對外大道的暢通,加強了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這種自信的、自豪的、開放的、開拓的、創造的、創業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響著當時的許多詩人,并且直接體現到詩人們的詩作當中。在王昌齡,高適,岑參三位詩人的筆下,邊塞詩盡現了盛唐人的豪氣莊嚴的歷史感,昂揚的民族自豪感與樂觀的英雄主義,盛唐精神在他們的邊塞詩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字里行間充滿了堅定的決心和勝利的信心,昂揚著民族自豪感與樂觀的英雄主義,簡直可以說是守衛邊防安全、抵御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寧的誠摯誓言。又如,高適的“男兒本自重橫行。”岑參的“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反映出一種很強的事業心,展現的是期望和鼓勵馳騁疆場,掃除險阻,建立功勛的心態。這正是英雄時代才會有的強音。“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遼闊與雄渾,“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驚險與奇異,都不再成為悲歌,而是滲透著驚喜與豪邁的謳歌。無論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的時空激越,還是“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關愛情懷,都是盛唐時代人們獨有的氣質與情懷的體現??梢哉f,在他們的筆下,沒有心靈的陰霆,沒有情緒的悲傷,只有發泄不完的詩情與樂觀自信的理想?!短埔艄锖灐芬飓I忠的話評邊塞詩“氣骨瑯然,詞峰峻上,感賞之情,殆出常表”是相當精確的邊塞詩人筆下鏗鏘有力的壯志與豪氣,使盛唐的時代精神得到了最為完美的展現。

其實,盛唐的邊塞詩寫景抒情的風格,不管怎樣都始終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出“盛唐氣象”。盛唐邊塞詩既可表現為盡情地歌頌雄奇的邊塞風光或歡呼戰爭的勝利,也可表現為直接面對嚴酷現實的勇氣與真誠。邊塞風光有它雄奇的一面,詩人們盡可像岑參那樣以新奇浪漫的眼光為之高歌,面對風雪交加的情景,卻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美麗想象,讓人們在嚴酷荒涼的環境中喚起對春天溫暖的回憶和向往;但邊塞的環境更有其惡劣荒涼的一面,詩人們也可像王之渙那樣面對“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的荒涼嚴寒時,既不怨恨楊柳,也無須責備春風,而是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審視現狀,不做悲歡之態。盛唐詩人甚至能滿懷豪情地面對死亡。王翰《涼州詞》甚至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些都寫得風骨凜然。這首詩所表現的是盛唐人審美觀的一種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盛唐邊塞詩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曠達,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在面對艱難險阻甚至死亡的情況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無所畏懼,這種真正的灑脫與曠達,只有盛唐邊塞詩中才有。同樣,西北邊疆雄闊之中帶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領略、被大量表現在詩中。這種笑對死亡的灑脫態度,這種對壯闊和荒涼嚴寒的美的欣賞,歸根結底是那個時代國力強盛、民族自信心增強而產生的。這也正是“生為盛世之人,當具盛世之魂” 的體現了。

詩至杜甫而大成,詩之大變亦自子美始,此乃學界共識。誠然,中晚唐乃至宋詩的諸多變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詩,杜詩的許多創意也確實為其所獨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種風格流派的唯一源頭,他的詩歌創作一直緊跟時代的脈搏,沒有游離于盛唐的詩壇之外。杜詩的“變態”其實是當時詩壇的共同趨勢,他和周圍的眾多詩人共同締造了盛唐氣象. 杜甫的沉郁頓挫詩風無人不知,甚至有人據此將他劃入中唐文學時期.理由是他的詩沒有表現出盛唐氣象。其實不然,他的詩歌創作一直緊跟時代的脈搏,沒有游離于盛唐的詩壇之外。像上面談過的山水田園詩人一樣,杜甫也有其早期氣度不凡的一面。他與李白一樣,有著高度的自信與俯視八極的氣概。 杜甫35歲前存詩僅20徐首,但基本都是所詐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昔游》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則杜甫之嶄露頭腳,正當盛唐詩歌成熟的開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杜甫年少氣盛,胸次開闊,蔑視庸俗,筆鋒凌厲。他寫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馬》。他詠鷹:“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畫鷹》).他寫登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可謂氣勢宏大,壯志凌云。“性豪業嗜酒,疾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游》)絕非凡庸等閑之輩.而“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打懷》)“吳楚東南訴,乾坤口夜浮”(《登岳陽樓》)運筆如椽,不亞于李白之詩更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才(《前出塞九首》之九)“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后出塞五首》之一)之語,同樣絲毫不遜于邊塞詩名家那種充滿自信,飽含理想,積極奮進的情懷在詩中的顯現,難道不是盛唐人獨有的精神氣象嗎!隨著杜甫生活的改變,他飄泊流寓時期的作品的確多是沉郁頓挫的,但仔細品味,就會覺出其中憂傷而不消沉,沉郁而不頹廢的深意他的現實主義的詩作雖然飽含滄桑與辛酸,卻有著無人能敵的氣魄與力度。由此看出,杜甫的詩歌是沒有游離盛唐之外的。我們可以知道杜甫震古爍今的偉大詩篇,既是其個天才、學養等因素的結晶,也是盛唐文化全面高漲的結果,更是社會發生巨大轉折時期的產物。杜詩與盛唐詩風的演變相呼應,在多樣化的風格中體現了盛唐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總體風貌特征。杜詩適其時而“集大成”,同時又“開詩世界”。其種種變態固然為后人將其劃入中唐,以使詩史的流變更為清晰提供了依據,然正如葉燮《原詩.內篇》所說:“變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詩人惟杜甫為能”。把杜甫與盛唐氣象剝離是不科學的,這不僅割裂了杜甫與盛唐詩壇的密切聯系,也會本質上影響對盛唐氣象含義的理解。杜詩豐富和深化了盛唐氣象的內涵,杜甫同李白一樣,也是盛唐氣象的典型的體現者和實踐者。

總之,盛唐氣象是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下的產物。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盛唐詩人也是盛唐社會和文化的產物。盛唐詩歌中的氣象就是時代精神風貌、時代生命活力的最真實而充分的體現。它集中體現了盛唐時期的文學風尚與藝術特色。盛唐詩歌,展現了詩人自身的氣度與志趣,反映了整個盛唐的氣魄與力量。這氣象之恢宏,詩歌之繁榮,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

參考文獻:

[1] [南宋]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 林庚.唐詩綜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4]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袁行需.《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光明日報,1999, 3, 25.

[6]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

[7]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孫殊青.李白詩論及其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7.

第三篇:李白詩歌與盛唐氣象

周成芳

在中國古代文學這個豐富而燦爛的花園里,唐詩無疑是眾芳中的奇葩,而李白則是其中奪人耳目的碩果。李白,作為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以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詩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記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賀知章稱贊他為“謫仙人”;杜甫說他的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唐代的詩壇,李白之出現,猶如石破天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千年來后人對他的研究一直熱情不減,其人其詩是一個長盛不衰、經久彌新的話題,形成一道絢麗多彩的文化景觀,這就是“李白文化現象”?,F代學者用浪漫、豪放、飄逸等詞語來概括李白的精神與藝術風格。本文試從盛唐氣象來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風格形成的因素。

一、沒有盛唐,就不會產生李白。

盛唐是詩歌黃金時代的神話,后代往往將這一時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這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把李白和杜甫從時代里抽出去,“盛唐”這個詞眼便顯得空洞無力、暗淡無光了。但是,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時代的步伐,恰恰是隨時代的推移,才不斷有所謂的天才出現。我們的目標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來界定時代,而是用那一時代的實際標準來理解、正視最偉大的詩人。

從環境、時代的背景出發,偉大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個藝術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開的園林中的一朵更美艷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條”。而在藝術家族背后還有更廣大的群眾:“我們隔了幾個世紀只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的嘹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復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只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能成其為偉大。”(丹納《藝術哲學》)

唐詩在開元、天寶盛世全面繁榮。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把山水田園的靜謐明秀的美表現得讓人心馳神往;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情慷慨;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對此時期的唐詩有許多的評論,概括地說就是骨氣端翔,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作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詩人李白,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云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則滾滾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包容了那個時代所擁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個時代,反映了那個時代昂揚的精神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講,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他的名篇《望廬山瀑布》這樣寫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將廬山一個最典型的風景點以“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大手筆,描繪得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紫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的風俗。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統中國,經過太宗、高宗、武則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續發展,唐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大、文化繁榮的朝代。國力的強盛,政策的開明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發展,這一切為唐人展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盛唐的士子們因此對人生普遍抱有一種積極、樂觀、進取的態度,集自信與狂傲于一身。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與常見的送別詩不同,它一反往常送別詩常見的黯淡筆調,而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新輕快的景象。再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與王維的《渭城曲》一樣,同為送別友人的詩,都是給人一種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是拋棄了傳統的悲傷情調,沒有沉重的感覺。盛唐詩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為盛唐精神的一個標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整幅畫面情景交融,給人蒼茫廣闊的感覺。詩人對朋友遠行的惜別之情,對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對揚州勝景的無限神往,盡在江邊送別的形象之中了。再如李白的《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是一首旅人思鄉的的情感詩,他鄉客愁可以說是詩歌的一個普遍的主題,李白這首詩卻有意翻新,把“蘭陵”和“美酒”聯系起來,“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覺,這樣掃除了別詩那種沮喪的外鄉異地凄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一種留戀忘返,賓至如歸的情緒,使他“不知何處是他鄉”。全詩寫得豁達開朗、一瀉無余,充分體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并從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漢代和宋代等統一的封建王朝,詩壇成批涌現脫略小節、豪蕩使氣、富有開拓精神的才士,發出中國詩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義合唱。“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這就像植物只有在適宜的氣候、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李白的出現與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李白的《憶秦娥》曰:“太白純以氣象勝。”這亦可以用來評價他的詩歌。氣象,指作品通過氣勢和意象所呈現出的整體風貌。所謂“純以氣象勝”,意思是完全以氣象雄渾取勝。這氣象不是一個人就可以造就的,是在盛唐氣象的照映下才光芒萬丈。嚴羽《答吳景仙書》中說:“盛唐諸公之詩,既筆力雄壯,又氣象雄厚。”“筆力雄壯,氣象雄厚”八個字是能夠概括盛唐詩歌風貌。開元時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二句,一開始就形成開展的、向前行進的氣氛,詩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帶著欣賞的意味。頷聯寫出長江下游水勢浩淼、風帆高舉之情狀。王夫之說“風正一帆懸”一句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指從“一帆懸”中傳出闊大順暢的景象。頸聯寫殘夜還未消盡之際,海上一輪紅日已經噴薄欲出;舊年還未過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預先進入大江。雖是一年將盡而又一夜將盡,且又在路途之中,然而所表現的卻是一種光明展望、辭舊迎新的情緒。這首詩在闊大的境界中有一種和樂的氣氛、雍容的氣度。

唐代這樣一個興旺發達的社會,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們的詩情,而在時代精神的影響下,這一時期的詩人又往往更多地帶著一種詩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習見的生活中也發現了豐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為樂府舊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寫少女對情人的思念,表達真誠纏綿的愛情。李白借舊題不單是表達相思愁苦,更借思婦之口,“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達了對勝利的渴望,對和平的呼喚。全詩先景語后情語,將秋月、秋聲、秋風織成渾然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情儼在。語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話,流麗婉轉。唐詩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在他繁榮昌盛時期所呈現出來的生活美,也表現了這樣一個時代中人們比較健康昂揚的精神狀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表現的就是人們在和平歲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對著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對著無邊的月色、廣闊的宇宙,縈繞著綿長不盡的情思,蕩漾著對未來生活的柔情召喚。人們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喚,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動,實際上卻是那個健康發展的時代生活帶來的。

從以上的幾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灑脫的個性魅力在當時不是孤木,不是獨一無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氣質融入這個時代更具典型性。但這不是說否認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納所說,“嚴格說來,精神氣候并不產生藝術家;我們先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種子一樣”。藝術家需要一種必不可少的天賦,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補償不了的一種天賦,否則只能成為臨摹匠與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詩人的靈感與想象,便是那種天生的獨立個性,以及將這個性很好地融入詩歌中的天賦。當他像石子一樣投入雄渾的時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第四篇:第3課盛唐氣象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手工業技術的提髙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

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和掌握唐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

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唐詩。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從唐太宗的“自古皆

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能夠認識到我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作,是本課的又一個難點。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曲轅梨和筒車圖等 【教學過程】 —、復習

二、導入新課 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

誰?他為什么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三、講授新課 (一)經濟的繁榮

1. 總述唐初的經濟發展。

2. 講農業的發展,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概括出唐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

(1)講農業工具的改進時,可做如下安排: ① 制作“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比如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讓學生進行演示,則直觀效果會更好。

② 講述筒車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制作實物模型教具,或利用電腦制作有動畫效果的筒車模型,以便更直觀形象地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學習紡織業、陶瓷業的發展時,可以通過精心挑選給學生提供一些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并鼓勵學生談談他們的感受,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3)講長安城時,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對長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圖,

如可以利用電腦制成可變化的長安城平面圖)。 (二) 民族交往與交融

學習過程中,注意以下內容: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②7世紀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贊干布做了贊普,他統一了青藏髙

原;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④8世紀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

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和同為一家。⑤唐朝時漢族與一些北方少數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⑥唐太宗被尊奉為

各族的“天可汗”。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學習過程中,注意概括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及原因:①特點:開放、充滿活力,昂揚進取、積極向上;剛健豪邁。②原因:唐朝經濟的發展,政策的開明,社會的開放包容。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

(1)唐詩的黃金時期: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氣象萬千,名家輩出。 (2) 最著名的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列表歸納: 詩人 生活時代 稱譽 詩歌特色 代表作 李白 盛唐 “詩仙” 豪邁奔放,又清新 飄逸,想象豐富,語 言輕快 《早發白帝城》、 《萄道難》

杜甫 盛唐轉衰 “詩圣” 氣魄雄渾,語言精 練凝重 “三吏”“三別”

白居易 中唐 一 通俗易懂 《秦中吟》《新樂 府》

(3)選讀幾首唐詩,加深對著名詩人及其詩歌特點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我國詩歌文化的豐富與燦爛。

從“人、時、事”三個角度分別選擇唐詩組織互動研討:詩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榮到中唐安史之亂的社會動蕩,再到中晚唐的社會階層貧富分化和矛盾尖銳,昭示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同時也看出不同創作者因為所處時期不同,視角不同,態度不同都會對文學作品產生不同

影響。

詩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年失意離開長安安能摧

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晚年流放自?。?ldquo;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浪漫主義的詩仙李白也經歷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詩中勾勒出他心境的變化。

詩中有時:有“詩圣”之稱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亂前后的變化:755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分化;759年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戰亂場景;764年回憶“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的盛世追憶,從宏觀視角呈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變局。

詩中有事:新樂府詩人A居易《賣炭翁》節選:“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其中的人、故事;

“牛、車、騎、紅綃、綾”等從微觀展現歷史細節。 2.其他

(1)書法:顏真卿、歐陽詢;

(2)繪畫:閻立本、吳道子(畫圣);

(3)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也成就斐然。

四、課堂小結(利用多媒體課件)。

【課后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篇:笫3課盛唐氣象教學反思

所謂的盛唐氣象,是宋、元、明、清時代文學批評的專門術語,指盛唐時期詩歌的總體風貌特征,下面是關于笫3課盛唐氣象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盛唐氣象教學反思本課使用圖片和視頻,增加直觀性。利用各種途徑找到本節課教學所需要的曲轅犁的視頻、筒車和唐三彩等的圖片。找學生現場講解曲轅犁、筒車的使用方法,這樣既有趣味性,又使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同時這節課學生上的輕松,課堂上討論聲熱烈,學生被老師設計的活動調動起來,在剩下的五分鐘時間里讓學生歸納本課。并圍繞一根主線──盛世氣象,探究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盛世氣象的表現和唐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這樣這一節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今后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教法改變了老師一味講歷史的局面,使歷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并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學習模式。盛唐氣象教學反思

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梢约ぐl學生的求知欲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提問、回答過程中,適時、合理引導。盛唐氣象教學反思

1、使用圖片和視頻,增加直觀性。利用各種途徑找到本節課教學所需要的曲轅犁的視頻、筒車和唐三彩等的圖片。找學生現場講解曲轅犁、筒車的使用方法,這樣既有趣味性,又使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2、 及時的小結,回歸課本。這節課學生上的輕松,課堂上討論聲熱烈,學生被老師設計的活動調動起來,在剩下的五分鐘時間里讓學生歸納本課。并圍繞一根主線──盛世氣象,探究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盛世氣象的表現和唐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這樣這一節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動設計反復推敲,使之不斷完善,學生也饒有興趣,改變了老師一味講歷史的局面,使歷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并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學習模式。

4、 不足:一節課下來,活動的時間把握上較難,在突破本課的難點時比較倉促,這是我需要認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動的設計上更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這點還可斟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讀書社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大數據發現時代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