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縣域發展林業經濟論文

2022-05-02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縣域發展林業經濟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摘要:林業縣域經濟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調查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縣域經濟的幾種發展模式和取得的基本經驗,對于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關鍵詞:林業;縣域經濟;思考;湖北省縣域經濟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位,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

縣域發展林業經濟論文 篇1:

綏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縣域經濟是發展市域經濟的基礎,與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實現長久治安有著生生不息的關系。實現縣域經濟的大繁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步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綏化市經濟實現大的跨越,需要我們將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

【關鍵詞】縣域經濟 經濟發展 思路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縣域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城市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從整體上看,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綏化地區如何理清思路,發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綏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這幾年來,綏化的縣域經濟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對其他地區的縣域經濟而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自然災害等因素也造成了農業發展的不協調。目前,黑龍江省政府也已經出臺一些政策,將會帶起新一輪的縣域發展熱潮。對于綏化地區幾個縣域而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窮縣的落后局面,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必須壯大自身的縣域經濟,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當然,在這條路上,我們首先得發現自身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才能越走越遠,更大更強。

(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綏化地區縣域經濟雖然有著長足的發展,但是相對全省經濟發展而言,仍舊有著很大的差距,綏化地區第一產業以農業為主,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第二產業則是小型企業和傳統工業。相對于影響較大的第一企業,第二企業中可以牽動經濟發展大局的企業很少。第三企業比重較高,卻也有著水平低,難以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二)縣域發展不夠平衡

從黑龍江省總體來看,全省經濟發展十強縣中,綏化地區只有肇東縣,而在經濟發展十弱縣中,綏化地區卻有蘭西、青岡、明水、望奎4個縣。肇東縣已經實現GDP經濟發展接近90億,而明水則不足7億。財政上面,綏化地區有8個縣靠財政轉移勉強過日子,根本就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經濟建設上面。

(三)綏化經濟總量不足

綏化在全省GDP總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卻只有6222元,已經是全省最低水準。

(四)縣域特色產業少

綏化地區縣域特色大型企業利稅超過千萬的只有12家。地工產品以及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也不夠多。

(五)城鄉分割嚴重

在綏化地區,縣域經濟難以融入城市經濟??h域經濟未能找到自身潛在的優勢,變單一的產業結構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將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產業的發展格局也同樣不夠開放??h域經濟同樣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地區割據所產生的不公平競爭的現象,盡管這些已經違背了市場發展的規律,同樣也阻礙了市場的經濟發展。但是某些縣域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人為阻礙城鄉企業之間的聯盟發展,這樣促使縣域經濟發展遲緩,造成了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二、創新綏化地區縣域發展思路

綏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應從實際出發,堅持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做到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共同發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自身優勢,創造競爭優勢,建筑主導產業,兼顧附屬產業,擴大經濟開放,搞好城市建設,調整經濟發展格局,科學思想,解放經濟,筑起綏化市特有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農業布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想發展好縣域經濟,必須優先發展好農業經濟。以農業為主的縣域必須走農業產業化道路,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市場矛盾,更有利于企業和農民之間形成了一個互惠互利的關系,相互依存,是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縣域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民,推出綠色安全的生產規模,將綠色食品帶入尋常百姓家。增強畜牧業的經濟地位,加快畜牧業的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林業經濟。除此以外,應重點抓住龍頭企業,抓好大豆、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產業建設,將它們綜合起來,全面推動農業產品的發展。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響農業產品的品牌,是一個縣域經濟能力的代表旗幟?,F在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動整個市場競爭力。如2006年肇東市農業總產值實現5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01元,農業結構也應該按照品種調優的思路,促進傳統農業優化升級。

(二)壯大民營經濟

抓好縣域經濟,需要抓住民營經濟。集中大眾的力量,壯大民營經濟?,F在的民營經濟機制靈活,具備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如2008年嘉蔭縣就是通過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其他普通企業的模式,在進出口等方面,信貸方面給予了足夠的支持,民營經濟增長了23%。因此綏化地區的縣域經濟可以做大做強,需要從本土小企業開始,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發揮自身優勢,鼓勵民營企業以資產重組的方式提高民營企業的融資效率。

(三)穩固工業發展

工業水平發展低是綏化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癥結,穩固工業發展要求我們建立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模式是以小企業大聚集為焦點進行管理,實現工業強縣。除此以外,還應該支持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與科學院等機構合作,推動縣域工業上的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工業化領銜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工業發展已經占據綏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地位。如2006年青崗縣全力開展項目開發,在9月末,工業產值達到7.19億,比起2005年,增長了14.3%。

(四)聯盟城鎮建設

綏化地區要想發展好縣域建設必須以及各縣域為中心進行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當然縣域建設也必須城鎮化,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由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化產業的過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是實現縣域經濟建設的途徑。綏化市市轄區北林區;3個縣級市安達市、海倫市、肇東市;6個縣蘭西縣、青岡縣、慶安縣、綏棱縣、明水縣、望奎縣都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建設,充分應用市場,采用股份制,深化社會障保,由政府和投資方共同出資,搞好城鎮化建設。積極推動幾個縣向城鎮發展,解除城鎮化建設的約束,重視統籌城鄉,抓好城內發展,看好中央商業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推動作用,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加強耕地保護政策,將農村化設施轉變為城市化設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衛生等資源,加大扶貧力度,通過小額信貸,縮短農村貧富差距,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發展。

(五)優化經濟環境

縣域經濟要想在穩定中堅定發展,就必須依靠經濟發展環境。按照市場要求,規范法律環境,優質服務環境,落實政策環境,貫徹黨的路線和方針,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只有按照市場調控來,拓寬發展空間,擴大服務領域,創造平等交流,寬松的競爭環境,才能發展高效的經濟環境。積極優化軟硬環境,對外開放,贏得更大更多的投資商機,給全縣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如在2008年,青崗縣通過擴大服務領域優化了金融發展環境,并且加強了銀企誠信體系建設,它的總投放貸款高達41225萬元。

(六)優秀人才運輸

當今社會,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已成為企業成長的趨勢。這種趨勢相對于科技比較落后的縣域有著較大的沖擊力。因此縣域應該加強科技興縣的戰略,培養人才,加強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來,肇東市引進了200余人才,為該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青崗縣也實行了科教興縣,人才強縣的戰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庫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門和用人單位共同合作,積極引進短缺人才,徹底實現了綏化地區的人才強、經濟強的目標。

三、創建核心策略方針

發展縣域經濟要有三個重要點。首先應把發展放在第一位,重視發展速度的同時,更要注重發展質量,走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穩中求勝。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發展以改革為動力,貫徹上級的規定,為全縣改革而做出佳績。最后要求穩定,社會政治穩定,是全縣共同發展的前提,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繁榮。

四、總結

綏化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一項巨大而艱難的發展過程,敢于破除舊的經濟體制,思想越解放,經濟越發展。形成產業化開發、市場化運作,提高農業、工業以及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效率,貫徹落實綏化縣域經濟發展的指令,讓綏化縣域經濟越來越強大。

參考文獻

[1] 孔祥智. 中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 農業經濟問題,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的對策思考[J].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09(3).

[3] 胡恩生. 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特色模式”芻議[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3).

[4] 趙奕凌. 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性分析與對策[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5(4) .

基金項目:2011年綏化學院青年基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QR1103015

(責任編輯:劉影)

作者:張戰友 邵立敏 趙鑫禹

縣域發展林業經濟論文 篇2:

關于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摘要:林業縣域經濟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調查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縣域經濟的幾種發展模式和取得的基本經驗,對于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林業;縣域經濟;思考;湖北省

縣域經濟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位,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林業縣域經濟是指林業部門和涉林企業在縣級行政單位范圍內開展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組織管理形成的經濟總量,是縣域經濟和林業發展的基本構成單元[1]。提升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林業發展的源動力,對于實現地區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近年來,隨著湖北林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湖北各地的林業縣市因地制宜,立足區位優勢,大力培育林業縣域產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板栗縣、油茶縣、竹子縣、楊樹縣等一批林業經濟強縣(市),原料林種植業、木竹加工業、人造板制造業、家具制造業、木本糧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中藥材、林下經濟、野生動物馴養等產業快速發展[2],極大地帶動了湖北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山區林農增收。本文對湖北重點林業產業縣市的林業產業經濟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探求解決存在問題的基本策略,以期為下一步推進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1湖北林業縣域經濟基本情況

1.1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十二五”以來,湖北各地著力推進林業產業與生態示范建設結合,大力促進地方林業產業轉型發展,加快推進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截止2016年底,全省約80個縣級行政單位共建設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9家、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400余家,建立現代林業科技產業園24個。全省林業縣域經濟總產值從2010年末的700億元增長到2016年底的2 99914億元,年均增幅達26%以上。林業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開創了湖北林業產業發展的新局面,也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升林農收入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1.2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1.2.1加工帶動產業發展的模式

湖北是林業資源大省,全省林地面積87609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4713%,森林面積7362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3961%[2]。湖北目前以資源培育、生態防護和加工利用為主體的產業鏈體系已初具規模,特別是以加工帶動種養殖規?;捌渌诙?、三產業發展的模式已成為各地的共識,也是各林業資源大縣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如鄂西武陵山區是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鶴峰縣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以加工拉動種植產業,大力發展森林藥材、茶葉、箬葉、木制工藝品、食用菌、板栗等地方特色林產品,據統計,全縣各類林業基地面積總和突破了百萬畝,全縣涉林產值已經超過全縣農業總產值的40%,林業逐步成為該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3]。

1.2.2企業園區集群發展模式

發展林業縣域經濟,產業集群規模發展是重要基礎。近年來,宜昌、黃岡、恩施、咸寧、荊州等地區的很多縣市通過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建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林業企業園區,聚集了供應、加工、銷售等各類企業的產業集群,對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作用顯著?!笆濉?,湖北各地的林業招商引資簽約額突破1 000億元,各縣市共建設了24個林業產業園,實現年銷售總額400億元[4],如石首市的林漿紙加工、羅田縣的板栗加工、通城縣的油茶加工、咸安區的竹材加工等都形成了以產業園區促林業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1.2.3兼顧生態保護的發展模式

湖北生態區位優勢明顯,森林資源豐富。各地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打造了一批森林旅游精品景區、特色線路、特色產品及森林旅游示范縣、示范村,既有效保護了資源又盤活了資源,已成為支撐很多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湖北約90%以上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具備旅游接待能力,據統計,2016年湖北各地森林旅游與休閑服務共接待13 700萬人次,直接收入5493億元,帶動其他產業產值1 0946億元,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實現生態管護、生產發展和生態良好的綠色和諧的發展新模式。

1.3基本經驗

1.3.1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林業產業

資源優勢是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基礎條件[5],“靠山吃山”立足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業是湖北縣域林業經濟最近幾年快速發展的首要基礎,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在神農架的森林旅游、咸寧的竹材、黃岡的木本糧油、恩施中藥材等特色資源的利用上,均體現了“特色、成效”,很多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中都具有良好的聲譽[6]。

1.3.2著力構建全面完備的保障體系

發展林業縣域經濟,必須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資金的投入力度和科技的幫扶力度?!笆濉睍r期,湖北各地搶抓機遇加強政策導向,優化縣域林業產業發展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林業企業轉型發展和企業園區建設的資金扶持、稅收減免等政策,吸引到大量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林業發展中,不斷引領、規范和服務林業產業發展,林業縣域經濟取得了一定規模和成效。此外,麻城、云夢、??档群芏嗟胤秸c高校、科研單位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通過引進科技成果和人才,加強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協作,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的提檔升級。

1.3.3不斷激發林業市場活力

市場的需求是調節林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湖北林業縣域經濟實體不斷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笆濉币詠?,湖北各地圍繞市場,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以培育森林資源為主的第一產業,以森林資源為原料加工的第二產業,以及以良好森林生態資源為依托發展旅游和社會化服務的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保證了林業縣域經濟的良好發展,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等不同類型的林業企業在結構調整優化中,也經歷了優勝劣汰的過程,其市場化水平和抵御市場風險的水平不斷得以提升。

1.3.4持續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力度

林業縣域經濟的行業特征決定其必須依托林業生態資源,因此要以保護生態作為林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笆濉币詠?,秭歸、恩施、巴東等縣市因地制宜轉變發展方式,提倡“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秭歸縣在注重保護生態安全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條件統籌發展庫區經濟、提倡發展林下經濟,生態保護和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二者不偏廢其一,取得了林業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良好成效[7]。

2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基礎薄弱,發展總體水平不高

“十二五”以來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起步較晚,各地發展水平不一,加上林業行業投資周期較長等一些固有特點,總體上,湖北林業縣域經濟水平不高,特別是與浙江等林業經濟強省來比更顯不足。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林業的重視和林業投資的不斷加大,各地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但是由于地方經濟、林業行業特點等影響,在重視程度、引導和組織管理、資金和政策、基礎設施硬件建設等方面尚不足以支撐林業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2.2比例失調,加工業發展滯后

湖北林業縣域經濟結構特別是第一、二、三級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三級產業間良性依托、拉動的作用不夠明顯,林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樣化、差異化發展不足,很多地方要么種植過剩,要么加工“吃不飽”,加上產業集群規模發展不夠,生產成本高、盈利水平不穩定,粗放型經營等,造成林業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產業整體競爭力差。

2.3創新不足,科技支撐力度不夠

科技支撐是林業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也是其從總量擴張到提職增效的必然選擇。湖北多地近幾年連續加大了科技投入,但在資金、人才、技術成果和創新投入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延續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技術含量低,二是創新人才極度缺乏,關鍵生產技術瓶頸不能突破,企業發展難以為繼,三是地方創新思維不夠,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難以形成。

3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3.1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湖北是生態大省和生態要省,持續堅定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轉變積極發展方式,是林業縣域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和必要條件。湖北多地從“坐吃山空”到封山育林,最終到合理保護、有序開發,走生態完善和產業富民雙贏之路的實踐證明,青山綠水保護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銀山”。

3.2積極推進優勢產業的集群發展

地方資源、區位等優勢,是各縣市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堅持突出區域特色,以林業資源秉賦和優勢產業為依托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在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候仍然是不變的策略。在林業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以“特”立足、以“強”支撐,才能帶動林業縣域經濟的全面、持續發展。

3.3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林業縣域經濟首先要做大第一產業,增加總量、提高質量,其次要加快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扶持做好加工等第二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林業社會化服務、森林生態旅游和休閑服務,推動林產品交易要素市場的完善,提升第三產業的比重。

3.4努力加強政策引導和保障投入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加大林業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林業投入政策體系,實現林業生態建設全社會共享共建。各地應將林業縣域經濟提高到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全局高度,進一步加大重視程度,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劃,明確林業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途徑、重點任務,建立統籌發展的機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完善基礎條件和外部環境建設,謀求質量和規模的雙增加,同時要加強科技創新的保障作用建設,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將項目成果貫穿到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全過程。

3.5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

林業龍頭企業在帶動林業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行業整體生產經營水平等方面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大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產業規模大、資源利用效益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林業龍頭企業。特別是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木本糧油、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竹和林漿紙、社會化服務等類型的企業,二是創造條件提高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制定推進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規范其市場行為,三是積極引導龍頭服務社會的職能,推動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整個行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紹志,陳嘉文,樊寶敏.林業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十大產業發展典型縣(市)的實地調研[J].林業經濟,2012(3):7276.

[2]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通知[R/OL].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610/t20161010_904106.html(20160922)[2017031].

[3]史偉.湖北鶴峰縣林業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9(2):2326.

[4]湖北省林業廳.湖北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R/OL].http://www.hbly.gov.cn/gk/jhgh/fzgh/85000.htm.(20170223)[2017031].

[5]鐘新橋,范志雄.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分析與對策建議[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8(4):8085.

[6]劉克艷,柳運海,曾美.發展建始林業產業的思考與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3(3):5759.

[7]王成峰,董勁峰.秭歸林業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綠色科技,2013(5):2830.

(責任編輯:唐 嵐)

作者:鄒黎曙

縣域發展林業經濟論文 篇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明確要求: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面對歷史罕見旱災的重大考驗,面對國內外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全省上下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局,強化措施,積極應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當前全省農業農村正處在深刻變革的轉型期、重大突破的關鍵期、加快發展的機遇期,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農民收入仍然偏低,持續增收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城鄉差距仍在拉大,二元體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要深刻認識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克難攻堅,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2010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縣域突破戰略,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城鎮,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統籌,強基礎,抓改革,惠民生,確保糧食穩步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糧食生產正常年景下實現550億斤,力爭再創歷史最好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力爭達到10%;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縣及縣以下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GDP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推動社會資源向農業農村集聚

1.不折不扣落實好中央各項惠農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確保補貼資金落到實處。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落實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

2.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 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都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繼續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于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積極爭取國家新增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補助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

3.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扶持政策 充分調動干部抓糧、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6850萬畝以上,高產作物穩定在5700萬畝以上。落實好中央增加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補助資金政策,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認真完成國家機械深松整地試點任務。繼續安排五項重大增產技術專項資金,支持推廣測土施肥、生物防螟、農田滅鼠、等離子種子處理、玉米地膜覆蓋等五項技術6388萬畝。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開展深松整地作業1700萬畝,增施有機肥補貼100萬畝。繼續支持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擴大示范規模。

4.繼續加大對牧業、林業、特產業的扶持力度 加快實施牧業三年攻堅戰,認真落實好中央對生豬、奶牛、蛋雞等各項以獎代補政策和畜禽良種補貼政策。加快建設15個省級牧業產業園區,省財政繼續安排資金,重點支持建設10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全省實現新建成15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以畜禽原種場和擴繁場為核心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不發生區域爆發流行。支持畜牧業擔保公司試點工作,擴大試點范圍。今年肉類產量達到450萬噸,同比增長8%。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林業產業發展,啟動森林經營工程,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林地綜合產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匯。今年林業產值實現730億元,增長15%。繼續安排棚膜蔬菜建設專項資金,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主要用于發展棚膜蔬菜,新增棚膜蔬菜面積7萬畝。圍繞人參、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資源,加強科技攻關、管理整合和政策扶持,積極引進大企業、大資本,提質量、創品牌、增效益,盡快爭取國家在人參、梅花鹿藥食同源政策上的支持。積極運用股權投資支持人參產業發展,安排人參等特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快推進人參產業二次創業。繼續實行鹿業補貼政策,支持鹿業經濟發展。積極發展漁業、鄉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

5.啟動實施新增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 從2010年起利用3年時間,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0萬人。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農民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創業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政策。鞏固“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勞務品牌,集中打造“吉林技工”勞務品牌。推進就近就地轉移就業,鼓勵工業集中區、商貿區、農業特色產業項目吸納農村勞動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就業。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春風工程”。著力提升外派勞務的規模和質量。加強對外派勞務企業和派出人員的政策服務和規范管理,維護外派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今年全省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50萬人。

6.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落實好國家鼓勵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政策,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對現行限價內的產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標準,超出限價的實行定額補貼,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區)職工。支持供銷社系統組織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支持商貿、郵政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建設日用消費品、農產品、生產資料等經營網點。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購買汽車和家電等提供消費信貸,加大對興辦農家店的信貸投放。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覆蓋范圍。

7.認真搞好糧食收儲流通 落實好水稻最低收購價和玉米、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按照國家新的糧食標準敞開收購糧食,切實搞好國家和省級糧食儲備。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收儲糧食。積極爭取國家支持,2010年完成新建倉容20億斤。鞏固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構建大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新型糧食購銷體系。加快建設與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工程相配套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8.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打破區域、行業界限,鼓勵和引導各種資源向農業農村集聚。各部門、各行業要主動服務“三農”,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切實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發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的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完善精神物質獎勵、職務職稱晉升、定向免費培養等措施,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

二、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9.加快推進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和四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完成投資80億元,扎實推進十大工程29個項目建設。其中:引嫩入白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五家子灌區實現部分灌溉;哈達山水利樞紐土建主體工程基本完工,3臺機組并網發電,完成輸水總干渠總工程量的90%;中部引松供水完成前期工作,并適時啟動干線工程建設;大安灌區完成輸水總干渠和姜家圍子泵站工程;老龍口水利樞紐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生態農業示范區完成土地整理工程任務,開展生態林、新能源、鹽堿地治理等建設任務;節水農業示范區完成乾安旱作節水區和前郭水田節水區建設;農機化示范區實現大型農機具配套作業;農業科技示范區完成良種培育園、技術集成園、綜合展示園基礎設施建設。其它工程、項目也都要按照規劃扎實推進。

10.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以土地整理項目為基礎,搭建土地整治平臺,引導聚合各類資金,發揮整體效益,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推進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建設,擴大鎮賚、大安、松原三個項目區的開工面積,進一步完善項目管理制度,積極推進農民投工投勞和市場化運作,加快配套骨干水利工程建設進度,促進土地整理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到今年底,累計開工建設面積達到200萬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全面實現耕地“先補后占”,今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300萬畝,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7250萬畝。加快啟動中部黑土地保護綜合治理工程。

11.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加省級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著力加強抗旱水源工程、農田排灌工程、蓄水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突出抓好16個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繼續加大前郭灌區等11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力度。全部完成列入專項規劃的188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重點抓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黑土區重點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0萬畝。鼓勵農民自愿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基層抗旱排澇和農村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12.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要求,加快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支持農田排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和農田林網建設,把產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加快建成高標準農田,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產田改造。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旱作農業示范工程,對應用旱作農業技術給予補助。

13.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實施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包括糧食、蔬菜、參茸在內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支持農業重大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支持玉米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落實好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強轉基因育種研究和監管。加大對種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省內種業加快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積極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集團,加快育繁推一體化。積極引入中儲糧管理總公司,與省內種子科研單位、農業大專院校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種業企業集團。各市(州)農科院的新品種研究經費,列入所在市(州)財政預算。抓緊建設鄉鎮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范圍。啟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整合各部門資源,繼續支持開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和科技下鄉等活動。

14.加強農機裝備和氣象服務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30個產糧大縣全程農機化示范區建設,今年建設面積新增300萬畝。啟動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程,建立新型抗旱節水農業耕作制度。加強農機管理、推廣、培訓機構、維修網點和人員隊伍建設,提高農機推廣水平、農機質量、安全生產能力。加快地方農機工業發展。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的常態投入機制,擴大人工防雹作業規模。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建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15.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實施好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緊緊圍繞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重大民生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大供變電設施建設力度,突出加強邊遠鄉鎮、貧困落后鄉鎮變電所(站)建設和改造。啟動農村田間電網建設。今年,新建和改造鄉鎮變電所(站)65個,建成新農村電氣化縣1個、新農村電氣化鄉鎮10個、新農村電氣化村100個。

16.加強農業生態建設認真實施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退牧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落實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建立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開展造林苗木、森林撫育補貼試點,落實好中央財政對林木良種生產使用、中幼林和低產林撫育給予補貼政策。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潔小流域建設。完成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任務。啟動吉林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森林防火,確保實現全省連續30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17.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推進農村信息體系建設,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繼續實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積極發展會展經濟,辦好第九屆長春農博會和中非農業合作論壇。努力培育名牌農產品。

18.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搞好農業標準制定、修訂,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和合作組織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建立和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高檢測技術人員能力水平,建立檢測報告制度。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不斷完善監管機制。繼續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對基地環檢、產品質檢、標準制定和掛標上市給予補助。

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統籌城鄉發展合力

19.深入落實擴權強縣政策省直各部門凡是下放的權力,要切實放到縣(市),審批程序直接對縣。積極探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除涉及國家安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必須審批事項外,其它事項逐步由“審批制”改為“注冊制”。為培養和增強縣(市)自我造血功能,對現行向縣(市)下放省共享收入的政策,繼續延長執行。

20.加強工業集中區建設堅定不移實施投資拉動和項目帶動,繼續安排工業集中區獎補資金,重點用于支持縣域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較大規模的工業集中區,達到省里規定標準的,經考核認定,可按省級開發區管理,享受省級開發區的有關政策。要加強建設用地計劃管理,優先保障工業集中區用地指標,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確保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及時投入建設。

21.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繼續安排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貸款貼息、“30戶重點企業”投資補助、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基地建設。繼續在稅費、信貸、水電、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龍頭企業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展農業產業化發展貢獻獎評比表彰活動,營造參與、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運作,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各地要積極搭建融資平臺,促進銀企對接。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2550億元,同比增長18%。抓住產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域集聚,扶持縣域發展資源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扶持鄉鎮企業發展,開展鄉鎮企業創業杯競賽活動。

22.完善縣域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安排縣域突破工作考評獎勵資金,進一步強化縣域突破工作激勵政策。繼續落實縣(市、區)黨政正職領導穩定任期政策。采取措施鼓勵優秀的縣(市、區)黨政正職安心基層工作,進一步拓寬縣(市、區)黨委書記兼任上級領導職務的渠道。加強垂直管理部門的監管,縣級垂直管理部門主要領導干部任用,須先征求當地縣(市)黨委、政府意見。加快推進政務大廳建設,所有審批全部進入大廳辦理,做到大廳之外無審批。實行軟環境建設責任制,把軟環境建設納入縣域突破工作考評體系。

四、著力改善農村民生,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23.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積極發揮大中城市對推進農村城鎮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發展小城鎮上,要突出發展縣城和中心城鎮,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成為區域發展中心。百鎮建設要適應農村城鎮化發展規律,把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壯大產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上,切實增強發展后勁。

24.加快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重點建設1000個示范村,對全省現有行政村、國有農場、林區和礦區約10000個村級單位全面開展村屯環境整治。省里繼續安排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補助。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示范村秸稈氣化設施建設。落實部門建設責任和標準,在資金安排上實行打捆使用,集中向示范村投入。編制1000個示范村建設規劃。省、市、縣三級明確1000名領導干部、1000個部門單位、1000戶企業,按照一對一、一幫三年不變的要求,對1000個示范村實行重點幫扶。繼續實施萬名村干部培訓計劃,2010年培訓村干部2000名。

25.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今年解決1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繼續開展農村泥草房改造和林區棚戶區改造。今年農村泥草房改造20萬戶,林區棚戶區改造4萬戶。開展墾區棚戶區改造試點。繼續實施“綠化美化村屯、創建綠色家園”行動。今年新增綠化美化村屯2000個。加快推進農戶安全儲糧倉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引導農民科學儲糧、安全儲糧。今年扶持農戶新建安全儲糧倉10萬套以上。積極安排省級配套資金,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今年新建戶用沼氣池3萬個。支持農村開發利用新型能源,推進農林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化利用。支持發展健康養殖、清潔生產,擴大畜禽排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范圍。加大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力度,重點抓好600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農村社區開展服務和管理搭建有效平臺。

26.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繼續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每人每年由80元提高到120元;同時不斷提高保障水平,次均住院補償比由35%提高到45%以上。加大農村醫療救助投入,提高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救助水平。增加安排專項資金,將農村低保補助標準由年人均760元提高到880元,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確保足額支付國家規定的保障費用。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妥善安排救災資金,保障受災農民的基本生活。

27.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水平繼續改善義務教育條件。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重建校舍達到抗震設防標準。全面完成農村鄉(鎮)初中理化生實驗室和微機教學室建設任務。全部解決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問題。繼續實施特崗教師計劃。對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在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鄉鎮衛生院改造和標準化村衛生所建設,加快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進程。支持開展“一村一名醫療衛生專業大學生”免費培養計劃。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支持實施農村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建設13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00個農村文化大院和3000個農家書屋。支持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殊救助和全面開展優生工程。繼續安排資金,支持農村廣播電視、體育、通訊建設。

28.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開發式扶貧,新啟動實施400個貧困村扶貧“整村推進”工程,今年實現1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推進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積極推進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貧困農民自我積累和自主發展能力。

五、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29.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今年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改革,啟動配套改革試點。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鞏固主體改革成果,調動廣大林農和社會各界發展林業的積極性。規范集體林權流轉。完善林權抵押貸款辦法,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評估師制度。逐步擴大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范圍。

30.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政策。深化農信社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村銀行機構網點建設。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用一年時間解決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問題。繼續強化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改進農戶聯保貸款。繼續開展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試點工作,重點開展林權、農業機械、“四荒”等抵押貸款。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繼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鼓勵商業性擔保機構增加資本,積極到農村增設網點,開展“三農”貸款擔保業務。充分發揮牧業貸款中心作用。認真落實中央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政策,積極爭取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支持,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

31.繼續推進城鎮戶籍制度改革 進一步落實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圍內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性質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戶口類型。放開農民進城落戶限制,凡是進城農民有穩定居所、穩定就業崗位、穩定經濟來源,就可以進城落戶。

32.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給予補助。各級政府扶持的貸款擔保公司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服務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繼續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計劃。今年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500個。

33.穩步推進土地確權和流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用三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依托全省農經系統探索建立多主體、多形式參與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各級財政要給予必要資金支持。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試點范圍。進一步強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

34.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化債任務。堅持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愿、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認真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經驗,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擴大試點范圍。加快落實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基層社建設,強化縣聯合社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鄉鎮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貫徹落實好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政策,切實保障農工負擔減后不反彈,積極探索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辦法。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和規范農資及農產品生產經營秩序、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重點,推進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到2011年,縣(市)全部實行農業綜合執法。

35.積極開展農業對外合作深入實施“開放帶動”和“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大力推進投資拉動、項目帶動,積極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園區、示范區建設。鼓勵農產品加工出口,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引導域外、境外大型農業企業、科技領軍人才到我省投資興業。

在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內,選擇一兩個縣(市)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六、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農村工作保障機制

36.加強農村工作領導合力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干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婦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

37.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落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項工程”,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較大幅度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標準,建立村干部報酬待遇正常增長機制,推行村“兩委”負責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廣村干部“三諾一考”(承諾、踐諾、述諾和考評)管理辦法。推行本村重大事項由村黨組織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等做法。加強對村黨組織、村委會換屆選舉的領導和指導,提倡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力度,2010年底前實現全覆蓋。加強鄉鎮黨委書記隊伍建設,對長期擔任鄉鎮黨委書記的干部實行工資福利傾斜政策。注重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中培養選拔鄉鎮后備干部,重視選拔優秀鄉鎮干部到上級機關任職,繼續做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認真實施“項目支書”計劃,建立黨員創業培訓基地,設立黨員創業資金,成立黨員創業服務團隊,引導扶持農村黨員干部帶頭創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

38.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切實解決農村征地、環境污染、移民安置、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強農村“三資”清理和管理工作,落實“民主定事、制度理財、群眾評官”制度,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黑惡勢力和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深入開展黨風黨紀教育,堅決查處各種腐敗行為。加快推進鄉(鎮)、行政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公路隧道工程造價論文下一篇:經濟建設農業經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