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

2024-03-17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縣域金融;體制改革;縣域經濟發展

文獻標識碼:B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第2篇

我縣從2003年成立“創安辦”到2005年改建設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辦公室”以來,各部門積極協作,通過幾年的共同努力,金融運行外部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是社會信用環境良好,無重大逃廢金融債務案件發生;二是金融法治環境進一步好轉,金融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運轉,針對金融部門的犯罪案件下降;三是政府服務金融效率提高;四是社會中介機構行為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政策規范;五是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各項制度措施得到制定和落實;六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輿論氛圍逐漸形成并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金融機構內部運行機制得到完善,存貸款數量逐年穩步增長,存貸款從03年末余額的35.59億元和22.19億元增加到08年末的105.34億元和32.31億元(沒加財政存款),增加了69.75億元和10.12億元,分別增長了195.98%和45.61%;不良貸款也實現“雙降”,從03年末的余額8.76億元,占比39.48%下降到08年末的余額2.15億元,占比6.67%,絕對額減少了6.61億元,不良貸款占比下降了32個百分點;銀行業盈利能力增強,03年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帳面利潤為負767萬元,08年全年除農村信用社外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經營利潤5208萬元。(農村信用社因地震災害影響,計提2億多呆賬和抵貸、固定資產損失,賬面利潤為負2億8千余元。)。200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

1

14.68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3億元,比重39.7:23.1:3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億元。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6.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2.98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6.4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84億元,比重34:36.8:2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49億元。從03年到08年全縣經濟總量已實現翻翻,第二產業經濟總量也超過第一產業占據首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更增長了近二倍,但貸款余額僅增長了45.61%。顯示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有所滯后。

目前中江縣銀行業金融機構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較為突出。03年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比為62.35%;08年末,存貸比為30.67%;截止09年9月底,存貸差繼續擴大,為27.65%(存款余額為145.68億元,貸款余額為40.28億元),比08年初增加32.37億元。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僅占新增存款的19.75%,其貸款余額中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5.99億元,占總貸款余額的14.88%,而工業貸款余額為0.99億元,僅點全部貸款余額的2.46%。一方面是銀行難貸款(為保證信貸資金安全,按銀行貸款投放要求,在轄區內有效投放信貸載體不足,大量存款資金不能投放出去。),另一方面是縣內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難(無有效抵押、擔保財產,自身素質等原因難以得到銀行機構的認可,這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要害所在。),使銀企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這種勢

2

頭持續發展下去,將會對經濟發展和銀行業機構自身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不良貸款“雙降”壓力仍大,雖然到08年末按四級分類統計不良貸款實現“雙降”,且降幅較大,但因“5.12”地震造成中江縣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損失巨大僅靠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努力,短期內難以彌補。09年截止9月底,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4.47億元,占比11.1%,較年初有所回升(年初為2.15億元,占比6.67%)。全縣銀行業政府背景不良貸款余額9436萬元,累計欠息4308萬元。其中:涉及農村信用社7393萬元,累計欠息4178萬元;國有商業銀行政府貸款670萬元,欠息130萬元,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公職人員拖欠和擔保拖欠銀行貸款形成的不良貸款335萬元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受地震災害間接影響的產業、企業的貸款風險由于時滯性還未反映出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及震后金融生態環境劣變等諸多不利因素,將會進一步加劇不良貸款“雙降”工作難度。

三、農村信用社因災導致不良貸款大幅度增加,抵債資產受損,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經營效益惡化。截止09年9月末,全縣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五級分類余額10.12億元,不良貸款率達34%,資本凈額為-7.1億元,資本充足率為-23%,撥備覆蓋率僅27.8%,因地震及歷年原因形成虧損累計達2.81億元,股金分紅受限,直接影響持股人持股積極

3

性,農村信用社股金穩定性面臨嚴禁考驗。

四、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08年涉及機關公職人員不良貸款清退率僅為27%,在全市處于較低水平。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陳案累計執結率為79.3%;新案執結率為22.1%。全縣尚有歷史遺留的“三亂”集資7戶,金額296萬元需要繼續清退。有5戶已改制企業的銀行貸款本金3738萬元被懸空。

五、警惕誠信缺失借款人借震逃廢金融債務行為。“5.12”汶川特大地震,給中江全縣經濟造成重大損失。據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計: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9.29億元;縣域內房屋、道路、交通、橋梁等各類基礎設施受損嚴重。部分誠信缺失借款人由于對金融政策的歪曲理解,有意將長期不能償還的債務全部歸咎于此次地震損失,企圖逃廢銀行債務,部分農戶對在農村信用社的災后農房重建貸款也出現有意拖欠利息的現象??h域良好的信用秩序是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而重新建立起來的,如果因為部分誠信缺失借款人借用地震災害逃廢金融債務而被破壞掉,對地方經濟金融的負面影響將是長遠,因此,政府要加強災后誠信環境建設,強化誠信意識,防止出現借核呆政策虛假評估、惡意逃債等行為發生。

六、縣域經濟環境有待改善??h域經濟整體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銀行單個貸款成本高、風

4

險大,確實讓銀行“難貸款”。其次,縣域經濟擔保機制還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提供社會化擔保服務和信用服務,這也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難度。銀行實行的貸款授權授信制度和貸款責任終身制使銀行“惜貸”“慎貸”、“懼貸”,不佳的縣域經濟環境也給新的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等造成困難,也阻礙了金融自身的發展。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金融也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縣域經濟與縣域金融的協調發展是實現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農村有效需求不足、農民增收難、就業形勢嚴峻等難題的關鍵。對“壯大縣域經濟”,實現我縣“三年全面恢復,五年經濟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就是要針對當前縣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組織機構單一”、“金融資源外流”、“信貸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務水平不高”、“社會誠信意識欠缺”等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方位促進縣域金融的發展進而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一、進行體制創新,重構多層次、多主體的縣域金融組織體系??h域金融組織構架應該是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聯社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有機組合而成的完整體系。針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適應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構筑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

5

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適度競爭,并且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規范民間金融,充分發揮民間金融組織的支農作用。民間金融作為正規金融的補充,對其一味的打壓效果未必好,要區分其性質,加以區別對待。在對待民間金融問題上,宜疏不宜堵。對于一些具備條件的民間金融組織,可考慮將其“扶正”,變身為正規金融。如目前推行的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梢云诖?,通過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與推廣,地下錢莊等民間金融機構將逐步被“收編”,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有生力量。民間金融組織由于有信息和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與正規金融形成了良好的互補效應,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將民間金融合法化、規范化,降低其負面效應,充分發揮其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完善征信體系, 建立有效擔保機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輿論監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的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 廣泛開展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社區、信用企業和信用戶建設活動, 進一步營造“重信用, 講誠信”的社會風氣; 加快工商、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 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 培育壯大資信評級機構 ,規范發展企業資信評級市場。

6

三、 農村金融部門要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 采取“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適度寬松”的方針, 積極向上級行爭取優惠政策和信貸資金; 加深對鄉鎮企業和農戶的了解與溝通, 挖掘優質客戶, 在防范風險的同時, 加大對優質鄉鎮企業和農戶的貸款投放力度。鄉鎮企業和農戶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不斷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力、規范財務管理、樹立誠信觀念、增強還貸意識、與農村金融部門互信、互利、實現共同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信用擔保機制,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一是積極推進會員制互助式擔保機構、商業性擔保機構建設;二是成立政府、企業協會之間的擔?;?,建立相應的聯保機制;推動建立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搭建融資平臺,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調動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服務的積極性,逐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和發展瓶頸。

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金融擔保體系。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 ,采用龍頭企業擔保、行業協會擔保、中介機構擔保和農戶聯保等擔保形式向農戶發放貸款,變零售業務為批發業務,暢通資本金補充渠道,完善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 放大擔保倍數。加強合作,實現銀企雙贏。

五、縣域金融機構對做好信貸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繼續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二是在風險可控的

7

前提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效滿足轄內經濟發展的貸款需求;三是積極努力爭取上級行對縣級的信貸政策支持;四是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如“注冊商標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動產質押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帳戶托管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林產抵押貸款”、“訂單農業貸款”等),根據實際需要及時、科學、合理安排貸款投放計劃,進一步提高信貸服務水平;五是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對企業的財務輔導,主動尋找和培育優質客戶;六是要有效防范金融風險,認真分析經濟發展趨勢,掌握行業信貸風險變動情況,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防范控制能力,妥善化解不穩定因素努力維護轄區金融穩定。

六、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誠信中江”的建設力度,加快對公職人員不良貸款的清收進度;督促有關部門和企業加大對已懸空銀行債務的清理力度,堅決制止和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司法部門要繼續加大對勝訴金融案件的執行力度,進一步提高金融勝訴案件的執結率;工商、稅務、建設、國土、司法等職能部門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降低金融機構辦理抵押貸款、處置抵貸資產等業務中的各項收費,減輕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成本,減少處置損失。

七、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嚴格考核。為切實加強對全縣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建議成立一個專門機

8

構(將金融辦設為常設機構),統一領導、協調全縣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全面工作;制訂各年度工作目標,建立健全考核機制(為鼓勵縣級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中江經濟建設,按07年制訂的對縣級金融機構的獎勵標準,提高獎勵幅度,按信貸投放的萬分之五計獎,),落實獎懲,嚴格實施考核。搭建政銀企協調溝通平臺。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舉辦融資洽淡會、推薦會,多渠道促進銀企合作,滿足企業有效信貸資金需求。組織開展誠信宣傳活動;對信用體系、征信體系、擔保體系建設和信用戶、信用村、信用社區、信用鄉鎮建設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并積極開展創建和評選活動。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支持與合作。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長效運行機制。繼續堅持“政府主導、人行和銀監助推、金融機構主體參與、部門配合、縣鄉聯動”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運行機制。通過創新思路、建章立制,調配精兵強將,承擔起創建西部金融生態環境最佳區域的歷史使命。促進縣域經濟金融協調、健康的發展。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第3篇

2017年1月7日,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新思路 新機遇 新突破”為主題,探討縣域經濟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方式轉變,分享縣域經濟發展的最新觀點與成果。

本次論壇立足“新型城鎮化、主體功能區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金融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與縣域經濟發展”“幸福產業與縣域經濟發展”“精準扶貧與縣域經濟發展”等議題,深入探討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機遇,謀求實現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新突破。

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著名經濟學家賀鏗:

轉變思想觀念促 “三化”結合

要建設全面小康,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就要把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三化”結合,要真正轉變思想,以發展縣域經濟。

要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農業現代化,一個是農產品安全。農業現代化問題最要解決的就是農業土地的流轉問題。農用土地不能很好地流轉,它就會影響產業的規模經營,就會影響農業現代化,同時也嚴重地制約了現代化的發展,所以要解決農用土地如何流轉的問題,

城市化在縣域經濟建設當中,就應該把小城鎮的建設作為一個主要的抓手。讓剩余勞動力盡量在家門口就業,農民不需要離鄉背井,這樣會解決許多問題。

目前,中部和西部的縣財政困難,主要是沒有非農產業,沒有工業,因此需要把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三化”結合起來抓。只有這樣,才能使縣域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

縣域經濟對解決“三農”問題起基礎性作用

縣是我們國家財政基本單元,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起基礎性作用,“三農”問題或扶貧問題需要依靠全社會各種經濟綜合發展來解決。應該注意四個方面:一、強調綠色發展,有些縣發展經濟,把污染企業招進來,雖然對縣財政有點貢獻,但是對縣環境污染較大;二、注意因地制宜,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各有特色,做好其中一個方面就可以立足;三、注重市場選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資源稟賦特色,但不是都能發展到前十名樣子;四、縣域經濟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開放的部分。

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智庫部部長靳寶華:

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助力生態小鎮建設

國家開發銀行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一般商業金融找項目,就是摘熟桃子;但是開發性金融做培育項目,習慣種樹,在城市基礎建設和產業建設方面做工作。

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成立之后,繼續發揮開發性金融先鋒、整合作用,引領社會資源作用。生態本身作為發展資源,生態可以換資本、資源,城鎮化可以生態為基礎,向生態資本方向發展。隨著基礎設施和道路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形態上有大發展,縣域不一定發展大城市,還可以挖掘特色產業,抓好特色小城鎮建設。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曉明:

航空便利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通過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通用航空是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從連通的角度上來講,航空便利度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如,農業縣可以用飛機去噴灑農藥、播種,以及進行農作物的監測,直接提升農產品的產值。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巨建國:

政策標準化助力縣域經濟高效發展

工作方式如果不發生轉變,不可能到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也就不可能實現。工作方式如何轉變?縣域經濟如何轉型升級?需要建立一套工作4.0的標準模式。在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內,進行全面改造打造第四代產業園,由此,實現了從第一代物業共享到第二代服務共享,從第三代標準共享到第四代的數據共享。

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院長張華堂:

發展縣域經濟要抓大數據、互聯網機遇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抓住大數據、互聯網的機遇,以新的思路達到發展的目的。 最近配合國家的生態發展,我們建立了未來城市與基礎設施研究院,利用建筑、環境等學科,聯合成立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院,推動智慧城市的研究、交流。還建立了中國城鎮化研究院,進行新型城鎮化的研究、交流、合作。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基本思路、總體目標、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將十三五時期德清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分為四個方面:制度先行、產業跟進、環保貫穿和理念落腳。

關鍵詞:生態文明;縣域;德清

經過幾個五年規劃的努力,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美麗德清”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縣域相比,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顯然不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對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目標,德清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德清生態文明建設在十三五時期將繼往開來、任重道遠。

一、十三五時期德清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精神。圍繞“建設美麗德清、創造美好生活”的要求,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契機,著力培育生態文化,提高全縣人民的生態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制度品牌;堅持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現代體系,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緊抓生態環境保護不放松,牢固樹立生態紅線意識,助推德清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為美麗德清奠定基石。通過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創新、產業體系不斷現代化,在十三五時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德清模式”。

二、十三五時期德清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

十三五期間,通過德清縣各部門的協同努力,集合全社會的參與力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的局面,將德清建設成全國領先的生態文明縣域。具體而言,分解目標如下:

(一)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理念增強

以綠色低碳消費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形式不斷涌現,形成多樣化的生態文化品種,并且初步發現生態文化的經濟價值。伴隨生態文化的繁榮,生態理念覆蓋到社會各個階層,形成全社會共譜生態旋律的和諧氛圍。

(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備德清特色的制度品牌

進一步完善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代表的已有制度,在全國率先突破生態文明考核制度等制度;從其他地區復制移植碳排放總量控制等制度。初步形成“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惡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代表的一批制度培育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德清特色生態文明制度。

(三)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環境質量進一步優化

到2020年,生態建設經費占GDP比重達到8.56%以上,生態環境污染事故零發生,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小于2 042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2 945 噸,全年API指數優良天數320天以上,主要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100%,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率分別達到100%和100%;景區環境達標率達到100%,100%的旅游區(點)要通過國家質量等級評定;城市綠化率達到60%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四)生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顯著提升

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生態化程度顯著提升,生態綠色農業在農業產值中占主體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達到50%以上,單位GDP能耗降到0.3噸標煤/萬元以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生態旅游總收入突破120億元。

三、十三五時期德清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地域性原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德清的縣域實情。無論是制度創新的高度,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方向,都應與德清的縣域實情相對應。

創新性原則。秉承創新性原則,十三五時期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應不斷探索新的工作機制,培育新的生態經濟增長點,創造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效率性原則。以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為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厚實的物質基礎。

協同性原則。生態文明絕非單打獨斗能成,而是眾多力量協同作用的結果。十三五時期,應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協同性,將德清的各方面力量統一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舞臺中來,從而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四、十三五時期德清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分析

(一)制度先行,著力打造一批體現德清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品牌

1.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與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這兩類制度是德清縣十三五期間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制度。其中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的方向是:(1)對使用者付費模式進行探索,實現生態補償模式的轉型。目前的生態補償模式是:政府付費模式處于絕對主體地位,尤以轉移支付模式最普遍。無論是政府付費模式還是轉移支付模式皆以政府財力作為運轉基礎,長此以往,政府的財政會因此承受巨大負擔。因此,若要維持生態補償制度的持續發展,則必然要求對德清縣生態補償的模式進行轉型,實現由政府付費模式過渡到使用者付費模式。(2)生態補償覆蓋到綠色產業體系,激發“生態紅利”。借助生態補償機制對綠色產業體系進行扶持,補貼綠色產業的成本,擴大綠色產業的利潤空間,賦予綠色產業新的活力,促使“生態紅利”從理論轉化為現實。(3)探索區域之間以及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德清縣目前的生態補償制度只覆蓋縣內,對于涉及到德清縣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尚未建立相關制度。因此在十三五期間,德清應探索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制度,從而將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

其中生態文明考核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有:(1)將民意調查作為生態文明考核的重要評判依據。在考核制度中應充分重視群眾的滿意度,建議在考核制度設置一條群眾滿意度紅線,例如50%,一旦群眾滿意度低于50%就視為生態文明考核不及格。(2)在考核過程中建議設立現場評審制度。具體內容為:由生態辦召集成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審團,評審團的成員應多樣化,包括環保專家、各行業代表以及普通老百姓。評審團現場以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審材料為依據進行打分,最后通過加權平均形成一個總分,該項總分被列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3)考核結果應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梢詫⒖己私Y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對于不合格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應責令限期整改,嚴重者可以進行相應的處分。

2.完善總量控制類制度的實施

總量控制類制度在十三五期間的創新方向在于: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農業用地轉為工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以及通過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實施空間管制,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總量控制制度體系;對總量控制的各項意見、辦法、方案做進一步的調整、完善,從而整合成一套體系化的制度框架;轉變總量控制的模式,實現從容量總量控制向目標總量控制轉變;探索跨區域以及流域總量控制制度;通過以上步驟最終促使總量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協同作用逐步顯現。

3.加快多規融合從試點到推廣的步伐

2014年德清被國家四部委(發改委、環保部、建設部、國土部)確定為多規合一試點(全國僅28個)。多規融合意為多個規劃在規模、時序、基礎數據、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做到用統一的平臺管理基礎數據、用統一的流程完成規劃審批,實現規劃之間的統一、協調,避免出現矛盾沖突。目前德清縣已經開展多規融合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對多規融合進行大范圍推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自身的規劃融合以及與其他方面的規劃融合。為此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建立規劃協調機制,通過統一基礎分析、基礎數據、規劃內容、技術思路解決規劃協調技術,通過聯合行政模式、區域政府模式、單設區域規劃協調模式、專業協調機構模式、基于共識的協調模式等制度保障手段促使傳統規劃向協商型規劃轉型。

(二)產業跟進,積極培育生態經濟增長點

1.培育休閑觀光創意農業,構建生態農業體系

從德清農業發展現狀出發,十三五時期德清的生態農業體系由以下幾大支柱構成。(1)重點培育休閑觀光創意農業。德清的休閑觀光農業有著良好基礎,2013年德清縣共有在冊登記農家樂、“洋家樂”共350家,擁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家,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2家,省、市級農家樂特色村(點)13個,星級農家樂53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30家。十三五時期應大力培育以“洋家樂”為代表的休閑觀光農業經營主體,爭取新增2到3家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打造若干個有影響力的品牌。(2)尋找技術突破口,發展綠色養殖業。借助于產學研聯盟平臺,在“稻鱉共生”、“稻鱔共生”、“稻魚共生”等生態、綠色、高效種養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綠色種養模式,為綠色養殖業的壯大掃清技術壁壘。(3)推廣循環農業。鼓勵扶持發展秸稈氣化固化、堆積發酵施肥、基質栽培加工等技術,推進農作物秸稈向生物質肥料、飼料、燃料等綜合利用轉變。建立并完善農藥廢棄包裝物統一回收處置機制。進一步推廣沼氣工程建設,在“豬—沼—果”、“豬—沼—魚—鴨”、“豬—沼—果—雞(鴨)”等良性循環利用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新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2.實現由產業集聚到創新集聚的轉型,提升工業的生態化程度

在德清的產業政策框架中,產業集聚被廣泛運用。德清因此涌現出了許多的產業集聚區,例如環杭州灣先進制造產業基地、省級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國家級裝飾建材集聚區等。相較于產業集聚,創新集聚更能體現工業的生態化改造。創新集聚是創新或創新產出具有在時間或空間上成群出現的特征。十三五時期德清提升工業生態化的方向在于:(1)提高產業園區的創新準入門檻,無論是環杭州灣先進制造產業基地、省級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還是國家級裝飾建材集聚區,在引進企業的過程中應把技術創新作為一項重要門檻條件,對于缺乏技術創新、仍然依賴傳統生產要素的企業予以拒絕。(2)在省通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省地理信息產業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3)加快改造提升紡織服裝、裝飾建材等傳統產業集聚區,使工業創新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驅動,從而提高工業的生態化程度。

3.整合生態服務業資源,構建生態服務業體系

德清積蓄了豐厚的生態服務業資源,但是欠缺系統、有效的整合,十三五時期德清生態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向即為整合現有的生態服務業資源,構建生態服務業體系。具體而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通過輿論宣傳及文化支撐,做大德清的名山濕地品牌。德清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66.5萬畝,森林覆蓋率46.1%,林木覆蓋率46.9%,位于縣城中部的江南最大濕地下渚湖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和4A級旅游景區,因此德清具備豐富的名山濕地資源,十三五時期德清應加強輿論宣傳,做強名山濕地的文化支撐,為名山濕地品牌的形成打下基礎。(2)在七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基礎上開發以“洋家樂”為代表的生態旅游業,將“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閑”的生態旅游理念推銷到國內外。(3)把金融新業態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爭取早日把德清建成長三角金融后臺基地,并打造新莫干山金融家集聚區,從而將金融新業態培育為德清生態服務業體系的重要支柱。

(三)環保貫穿,緊抓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不放松

在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使生態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應更加嚴格化、更具緊迫性。

1.對面源污染實施最嚴格的控制

十三五時期對面源污染的控制應比之前更為嚴格。具體而言從兩方面著手。(1)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嚴格落實生豬養殖禁、限養區制度,大力推進生豬養殖場關停工作,以此強化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對溫室龜鱉大棚進行生態化改造,做好養殖業尾水處理工作,推廣生態高效的種養結合模式,以此控制溫室龜鱉養殖業污染。對農藥廢棄包裝物進行回收并無害化處置,以此嚴格控制農藥廢氣包裝物面源污染。深化秸稈綜合利用,全面禁止農作物秸桿露天焚燒,以此嚴格控制農作物秸稈焚燒污染。(2)嚴格控制工業面源污染。對工業項目實行嚴格的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審查,把有可能帶來面源污染的工業項目拒之門外。對工業廢水排放實施嚴格監管,將工業企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標排放率維持在100%。對重點污染企業加強監控,對企業的違法排污行為嚴格執法。保持對農村家庭工業污染的整治力度,對農村家庭工業污染廢水的排放嚴格把關。

2.優化城鄉人居環境

十三五時期德清優化人居環境的方向為:(1)通過建設大型河道垃圾上岸點、小型河道垃圾上岸點,新建洗掃車和灑水車加水點、鎮區垃圾桶清洗點等方式強化城鄉人居環境設施建設。(2)通過增加洗掃車、垃圾壓縮車、灑水車、垃圾桶平板轉運車等方式強化城鄉人居環境設備建設。(3)通過采購服裝、手套、掃帚等相關物資強化城鄉人居環境物質保障。(4)提升城鄉人居環境的作業規范程度。在《鎮村環衛作業質量標準》、《鎮村綠化養護質量標準》等城鄉人居環境作業規范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城鄉人居環境的作業規范標準,從而促使作業質量標準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根據環境功能區劃完善區域生態保護

嚴格執行《德清縣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在十三五時期進一步完善環境功能區的區域生態保護。(1)加大對西部山區的生態修復工作。擴大25度以上陡坡修復面積,持續推進莫干山鎮、武康鎮、開發區的6個村組織生態修復工程,通過“造、補、改、疏、育”等措施打造西部山區生態景觀林。(2)完善下渚湖濕地保護。在《浙江德清下渚湖濕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德清下渚湖濕地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的基礎上,對下渚湖濕地進行嚴格保護,以此維護德清的濕地品牌。(3)持續推進對河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在2006年的《德清縣對河口水庫水源水域保護管理辦法》、2011年的《對河口水庫水源保護建設規劃》、2012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河口水庫為重點的飲用水源保護的議案》、2013年的《關于加強對河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的決定》等文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完善對河口飲用水水源保護規劃和辦法。持續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提高水污染事件的防范和處置能力,進一步改善水庫水源地入庫水質。

(四)理念落腳,深入開展生態文化及宣傳教育工作

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生態經濟增長點培育、環境保護嚴格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在生態理念的升華上。為了促使生態理念的升華,需要借力于生態文化及宣傳教育的輔助。因此十三五時期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生態文化及宣傳教育工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深入挖掘、整合德清生態文化資源

德清的生態文化資源尚缺乏深度開發、整合,生態文化資源的宣傳價值未能得到最大程度釋放。十三五時期深入挖掘、整合生態文化資源的方向在于:(1)挖掘與生態有關的人文歷史材料,增加生態文化的歷史厚重感。生態文化最好的素材是人文歷史資源,不過在整合生態人文歷史資源過程中應避免稀缺性資源的利用方式,盡量將生態人文歷史資源向必需品的方向轉化。(2)引入題材研發的營銷方式,增加生態文化的現實質感。通過尋找、打磨德清生態文化中的生動題材,為德清生態文化的營銷增加現實質感。(3)打造德清生態文化館群落。在德清生態文化館的基礎上,新建一批生態文化附屬館,形成一個成體系的德清生態文化館群落。

2.創新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方式

十三五時期德清生態文化需擺脫傳統的說教式宣傳教育,探索宣傳教育方式的創新。對宣傳教育材料進行創新,改變傳統宣傳教育材料死板、生硬的面孔,添加生動、活潑、趣味的內容,從而提升宣傳教育材料的親和力。對宣傳教育載體進行創新,在傳統的載體之外,開拓一系列現場教育基地及互動式教育平臺。對宣傳教育的組織機構進行創新,嘗試新設一個專門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小組,整合社會各個層面的宣傳教育資源,統一規劃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

3.將生態文化轉化成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生態文化要獲得最持久的生命力、最深遠的影響力,必須實現身份的轉變。生態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需求,更應該是一種與大家朝夕相處的生活方式。十三五時期德清的生態文化要實現突破,需要尋找生態文化與日常生活方式的橋接點,比如生態消費、低碳出行等,以此作為生態文化宣傳教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縣域金融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對縣域政治生態的恢復力進行測度與評估是研究政治生態的一個新的視角與維度。依據政治生態恢復力測度相關理論對浙江省某市K區政治生態系統中政治、社會、經濟和生態四個子系統的脆弱性和應對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其恢復力指標、應對能力指標和脆弱性指標具體表現不同,其影響因素、影響性質和影響程度各異。應從組織機構、內部治理、基層服務、行業規范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構。在評估體系建構中堅持總體性把握和差異性區分的基礎上,加強主觀與客觀的雙重測度。

關鍵詞: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

縣域政治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優化政治生態的主要領域與重要組成部分??h域政治生態發展與恢復狀況如何,以及怎樣進行有效評估是學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關鍵維度。從政治生態學視角分析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測度與評估,必須隨著黨的大政方針及客觀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調整??h域政治生態的恢復力是一種有機的、動態的、不斷自我調整與糾錯的能力;是生態演進不斷變化的產物;同時是在各種力量相互作用與影響下所產生的。在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測度理解的基礎上,構建具體的、針對性的評估指標,不僅有助于遏制政治生態的不協調狀況,也有助于消解組織權力官僚化等一些病理性特征。
一、研究區域和數據來源

在當前中國社會政治生態場域中,縣域這一層級起著十分特殊的作用,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政治穩定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本文以浙江某市K區為主要研究區域,選取該區的政治生態范疇,對該區政治生態發展及自我修復進行測度與評估,嘗試相應的分析與說明。

(一)K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K區位于浙江東部與杭州毗鄰,全區下轄12個鎮、4個街道、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個省級開發區。K區曾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強,連續多次榮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稱號??v觀K區發展歷史,先后經歷了從潔凈鄉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從追求經濟GDP到民生共享發展,K區的政治生態發展逐漸步入和諧有序發展道路,在黨風、政風、作風等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與提升。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兩方面。一是K區政務公眾信息網。網站主要包括以下模塊:走進K區(今日K區、K區歷史、自然地理、統計信息、K區風采、特色K區)、政府資訊(公告公示、熱點專題、視頻信息、時政信息、領導講話)、信息公開(重要文件、最新文件、鎮街信息、部門信息、領導講話等)、網上辦事(通知公告、辦件公示)、網絡問政(公開電話、政府熱線、紀檢監察信訪舉報、機關效能投訴等)、公共服務(教育培訓、交通旅游、就醫保健、求職執業等)、商貿游購(商貿投資、企業服務、旅游購物)、輕紡市場(網上輕紡城、錢清原料市場、K區輕紡市場、輕紡城會展中心)。二是《K區統計年鑒》《K區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研究報告》《K區發展藍皮書》,以及其他相關文件、論文、研究報告等。

(二)K區政治生態建設與恢復力測度運用

何謂政治生態建設?政治生態的建設是否按計劃實施?實施的結果如何?是否被群眾所正確地理解和接受?各級黨委、地方政府的態度和回應如何?政府權力清單的透明度如何?群眾的民主參與度如何?政策執行帶來的相關利益是否被合理地分配?政策執行中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政策實施之后總體性反應如何?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對當地的政治生態恢復力的測度給予回答。評估與指標的功能和作用發揮有關,指標是定量或定性的變量,可使用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來測量生態績效,反映出與某些相關規則干預所產生的變化,同時是基于不同的數據來源而建構的值;而評估是對各指標的價值判斷,運用生態評估有益于政治生態的建設與凈化。

對K區政治生態恢復力的測度是在對其政治生態恢復與發展樣態基礎上進行的。由于K區政治生態系統是由其基層權力運行的規范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與干部工作作風的嚴肅性緊密聯系構成的復雜多變的系統,該系統不僅受區域內外因素影響,自身的組織性、非線性和多穩態等因素也會對該區政治生態產生影響。因此,K區政治生態系統是否具有恢復能力,要點在于該區的政治生態系統的自我糾錯、修復和應變能力。應當說,“恢復力決定了一個系統經受也許會超過控制的意外干擾和驚奇的脆弱性。當超過了控制,系統或重新自組織,或滑向另一個穩態?!盵1]
二、K區政治生態測度框架及影響機理分析

恢復力理論起源于生態學,主要描述生態系統應對外部環境干擾的能力?!盎謴土碚撜J為,生態系統并非只存在于一個穩定狀態,而是呈現出多穩態結構?!盵2]對于縣域政治生態來說,基層政府的施政行為及效果是影響生態系統發展與穩定的第一關鍵要素;其次是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經濟和文化等要素,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縣域政治生態發展。K區由于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耦合、政治生活的相對敏感,可以成為恢復力研究的重點區域。當前K區政治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充溢的恢復力?其恢復力受哪些因子的影響?影響的性質以及速率如何?通過恢復力測度,大致可以判斷其維持當前穩定性的能力與水平。

(一)測度框架和具體指標(見表1)

1.測度指標分類。K區政治生態發展狀態如何?存在哪些亟須克服的生態阻隔,以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如何?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科學有效的恢復力測度指標體系對其進行測評。筆者嘗試對K區政治生態發展恢復力進行測度與評估,根據K區政治生態發展的整體性狀況,把其劃分為社會系統(社會治理維度)、政治系統(政府治理維度)、經濟系統(群眾收入增長維度)、生態系統(政治生態規范維度)四大維度,針對其管轄的4個街道、12個鎮在一個階段性的整體政治生態治理狀況進行測評。

2.測度指標設置。測度指標主要從三個方面設置。一是恢復力指標設置。政治生態的恢復力是一種政治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恢復力有兩種設置指標的層面。首先,強化政治生態系統的防御能力,避免造成破壞;其次,保持并延伸政治生態系統的適應界限,以強化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一個復雜的政治生態系統不僅存在需要適應的問題,也存在若干種適應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同樣有助于優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應對能力指標設置。應對能力指標的設置是根據縣域政府調節、適應、解決問題,以及面對挑戰的能力或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所產生的。三是脆弱性指標設置。脆弱性指標主要根據縣域政府在行政決策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和弊端設置的,目的在于為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行政決策提供直觀依據。

K區政治生態系統恢復力指標實質是一個具有確定性的評價指標與不確定性的評價因素相結合的分析過程。事實上,恢復力指標、應對能力指標和脆弱性指標三者之間互為影響,應對能力指標和恢復力指標共同作用有助于改善脆弱性指標。由此可知,三大指標共同構成了K區政治生態建設當前所需要的測度性質。

(二)K區政治生態影響機理及狀況分析

K區政治生態系統恢復力可通過政治、社會、經濟、生態四個子系統的脆弱性和應對能力進行測度。其中恢復力是脆弱性和應對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于不斷變化的K區政治生態系統來說,應對能力的增強是提高系統恢復力的關鍵。K區政治生態系統脆弱性因素主要由政治、社會、經濟、生態子系統的要素和其他不確定因子互動帶來的相關變化構成;應對能力主要由各子系統的投入與存儲構成,影響性質有正負向之分。只有在一個具有恢復力的系統內,才能保持系統穩定性,并促進系統向更良好有序的方向發展。據此,構建一個政治生態系統恢復力影響機理框架對政治生態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1.影響因素。對于K區政治生態系統恢復力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分為制度因素、經濟因素、潛在因素及社會因素。一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效能因素(人們對制度是否有效的能力及其信念的一種主觀感知和判斷)、縣域政府官員的領導力因素(縣域政府管理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和處事效率)、公眾參與因素(公眾參與有利于形成緊密的關系網絡,培育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增強政治生態的應對能力),以及權利共享因素(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縣域中的企業特征因素(縣域中企業的規模和性質的影響)、當地經濟活動多樣性因素(當地一些與經濟相關活動的多樣性)、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認同因素(人們對政治文化的認同)、價值觀念因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以及情感因素(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四是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資本因素(人們從縣域的社會網絡中可以動員和利用的社會資源,包括人們之間的信任、認同和支持等)、地域依戀因素(人與縣域地方之間建立起的情感聯系)、基層網絡因素(縣域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以及社會事件記憶因素(人們對社會事件發生的經歷經驗)。

2.影響性質。K區政治生態恢復力框架中,以正向影響(+)為主,影響性質主要包括有序性、發展性、活躍性和健康性等;負向影響(-)主要表現在各系統的脆弱性指標、生態阻隔、權力異化、貪污腐敗、不作為等因素,以及對政治生態恢復力支撐的負影響,其影響性質主要從時效性、間斷性、可改良性等方面體現。正負指標都對影響性質產生直接或間接關聯?;謴土κ谴嗳跣灾笜伺c應對能力指標互補的表現,依靠不斷增強的政府生態恢復能力,可知產生正向影響力的指標是居于多數位置。但應該看到各系統的脆弱性指標所表現出的一些實際性問題,對群眾的政治生活有著較為強烈的沖擊,造成了脆弱性指標的負面效應,導致政治生態系統恢復力的滯礙。

3.影響程度。K區政治生態恢復力測度影響程度主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看。積極方面主要表現為縣域政治生態中的政治參與民主化程度提升、縣域政府領導的執政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提升、縣域的政治監督能力提升等;消極方面主要是由脆弱性指標所帶來的,包括忽視黨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縣域的政治生態凈化功能遭到質疑、政府的辦事效率亟待加強、縣域政府的監督機制如何完善等。上述影響程度如何都可以通過測度指標來判斷。與此同時,K區政治生態中各系統的應對能力對恢復力認知的影響最強,恢復力認知測度的各項內容顯示了其中各系統治理彈性的重要作用,這表明對脆弱性指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視。盡管應對能力指標對政治生態系統總恢復力起著關鍵性作用,但需要發揮各正向指標的間接作用,可以說積極和消極程度共同構成了對K區政治生態恢復力的影響程度。
三、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

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評估”的理論支持?!暗谌皆u估”得益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塔弗爾比姆、巴頓等人的理論貢獻。這種評估機構由于不隸屬于任何行政部門領導與管制,與所評估對象與機構也不存在任何利益關系,且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與技能,體現出較強的客觀性、公正性、專業性與權威性。金斯伯格認為:“評估作為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案主服務和以更系統、更科學可靠的方式提供公共問責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盵3](P97)海倫·英格拉姆和迪恩·曼指出:“政策失敗現象并不像我們所相信的那些對于政策和政治同時代的批評家們那樣簡單而肯定。同樣的條件可能被不同的評估者解釋得非常不同,而且沒有一個權威的方法來斷定誰是正確的?!盵4](P293)對縣域政治生態系統來說,由于系統內部構成的因子復雜多變,根據這種狀況建立一個指標評估體系,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客觀性、務實性和有效性,能夠科學有效地對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構與測度。

(一)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的總體把握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一些國家非常關注政府部門的績效管理問題。例如,“美國第103屆國會頒布了《政府績效及結果法》,標志著美國政府績效評價已進入到法制化階段和相對成熟期?!盵5](P207)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實質上是對地區政治生態樣態的一種績效評估??h域政治生態主要涉及縣處級及各局辦、街道(鄉鎮)和村級三個主要層面,三者共同促進和相互作用。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和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發展,以及清廉浙江建設的大力推進,縣域政府黨委也逐漸意識到優化地方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性,采取了多項舉措深入推進地方政治生態進一步恢復和優化發展。評價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自我恢復和糾錯的狀況如何,通過系統評估是比較可行的一種辦法。首先,要確定評估的指標框架(以民生問題為導向和重點);其次,要確定指標選取標準(根據指標體系設計原則,確定穩定性和流動性為選取標準);再次,要確定潛在的指標庫(以縣域政治生態指標分類框架為指導),并通過廣泛的資料收集,綜合確定指標體系初選指標庫,通過上述步驟實現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的總體把握。

(二)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價的差異性區分

愛德華·薩茨曼較早概括出政策評價標準,把政策評估的標準分為工作量、績效、績效的充分性、效率以及執行過程[6](P61)。他對政策評價的觀點能夠為縣域政治生態建設評估提供一定的借鑒與支持??h域政治生態建設評估指標根據地域的不同、組織結構的不同、政府執行力的不同,以及崗位差異的不同具有各異的評價體系,對其評價進行差異性區分很有必要。

1.區域差異評價。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發展的差異越來越大,各區域在經濟、政治、文化、政策和人力資源配置方面也具有很大差異性,這對縣域層面的政治生態建設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及欠發達地區的縣域政治生態發展狀況必然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對這三類地區的政治生態恢復力評價的體系不能一刀切。由于各地區縣域政府的“三公經費”所占比例的差異,出現的諸如職務犯罪、貧富溝壑等問題各不相同,在不同程度上腐蝕我國縣域的政治生態系統。由此可知,根據區域的政治生態發展水平差異,也要對評估指標進行差異性區分。

2.組織機構差異評價。不同的組織機構,對同一事物進行評價由于選擇的評價指標、要素、因子不同,也可能導致評價結果不同。評價機構一般分為政府專門評估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和社會一般大眾,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評估機構。2014年國務院首次引進第三方評估來檢查政策落實情況。對于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盡量由一些獨立的研究機構、專業評估機構、中介組織、輿論界、社會非營利組織和公眾承擔,減少當地官方組織直接參與,否則很難做到客觀、公正與權威。

3.領導崗位差異評價。傳統的績效評估是以政府為主體,是“體制內評價”,所以更凸顯不同縣域政府不同領導的崗位差異評價。由于縣域政府領導的職責各異,上至縣長、副縣長,下至縣政府辦、發展研究中心、法制辦、農業綜合開發辦等部門的主要領導,都有著具體的差異評價。各縣域政府及各部門的自評、互評及上下級評估,這種政府領導崗位的差異性、承擔的職責不同也帶來縣域政治生態建設評估的差異性。根據不同領導崗位職能的不同,縣域政治生態的評價方式也要做到針對性。如果是縣域政府當中全局性的領導,則需要進行總體評價;如果是在全局當中的局部性的領導,所要進行的是具體評價;如果是縣域基層當中的執行性領導,所要針對的是對具體行為進行評價。

(三)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

“縣域政治生態是中國整個政治生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事關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及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狀態?!盵7]在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根據地域板塊的不同,主要分為區縣板塊、鄉鎮(街道)板塊、村級(社區)板塊。整個縣域政治生態大致由組織機構、內部治理、基層服務和行為規范四個子系統構成,對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根據這四個方面進行建構。筆者將縣域政治生態恢復力評估指標體系分為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46個具體指標評估要素??偡种翟O置為 100 分,4個一級指標各自設定為 25 分,其中具體每一項指標占 5分,在對每一指標進行量化計分時,可以結合縣域政治生態不同階段的目標來進一步細化。如行政監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可以從行政監督的覆蓋領域及流通區間等方面來把握,最終據此打分。并根據分值判定五個等級,總分 60 分以下,表明政治生態恢復力較差,惡化程度較高;總分 60 分至 80 分,表明政治生態恢復力一般;總分 80 分至 90 分,表明政治生態恢復力較為良好;總分90分以上,則表明被評估的縣域內政治生態恢復力較為優秀(見表2)。

1.組織機構子系統。組織機構是指組織發展完善到一定程度在其內部形成了結構嚴密、相對獨立、彼此間傳遞或能量轉換、物質轉換和信息轉換的系統。在組織機構的一級指標之下可分為4個二級指標,分別是權力機構、執行機構、辦事機構及分支(代表)機構。對組織機構恢復力測評可設立13項具體指標,主要有權力機構的評估要素(是否按制度規定按時換屆,是否制定民主選舉制度、縣域代表大會制度等文件等);執行機構的評估要素(縣域檢察機關問責的效率、行政監督渠道的流通程度、縣域中“八項規定”的執行程度等);辦事機構(設立縣級辦事處,并制定具體工作制度);分支(代表)機構主要包括:按照縣域發展需要合理設置分支機構及制定完善的分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或制度。

2.內部治理子系統。內部治理主要指在縣域層面中的政治生態內部治理。內部治理的一級指標之下可分為4個二級指標,分別是黨組織治理、崗位管理治理、干部培訓考核及縣域領導班子建設。對內部治理恢復力測評可設立9項具體評估要素,包括黨組織治理(黨組織設立具體條件和情況);崗位管理治理(縣域工作人員管理、任用、考核、培訓制度的具體情況,以及專職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縣域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干部培訓考核(建立科學有效的獎懲制度,人員任用是否公平公正公開,以及是否定期參加社會組織管理知識和業務培訓);縣域領導班子建設(是否按制度規定的程序選舉產生、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領導比例是否有所提高、縣域領導班子將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和縣域領導班子對“四個自信”的認知程度)。

3.基層服務子系統?;鶎臃罩饕槍Ψ湛h域民眾、服務政府、服務社會和維護社會權益四方面的具體指標內容進行評定。服務縣域民眾、服務政府和服務社會之間相輔相成,不能互相替代,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可以更好地起到服務基層的作用。在此基礎之上可設14個具體指標,分別是服務縣域民眾(是否創辦縣域的政府基層網站、是否組織民眾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是否舉辦各類專業及人才的培訓班等);服務政府(是否組織黨員參加政府部門舉辦的研討會、是否協助政府開展數據統計分析、是否協助政府開展決策立法咨詢和政策制定活動等);服務社會(政府是否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發揮積極作用、倡導縣域民眾履行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及是否在縣域內積極開展慈善、救助、環保等公益活動);維護社會權益(向黨委、政府部門反映涉及群眾利益事項的程度及領導干部是否作出縣域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4.行為規范子系統。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和準則。針對縣域政治生態中的行為規范評價,在其一級指標之下可設4個二級指標,分別為政府信息公開、誠信執業、貪污違法亂紀情況和配合有關部門工作情況。具體指標包括政府信息公開(權力清單公開的透明程度);誠信執業(在網頁上新聞媒體的公開程度、是否建立“黑名單”制度);貪污違法亂紀情況(縣域的具體腐敗狀況、縣域的違紀事件處理情況、群眾對反腐倡廉的滿意程度、基層干部的清廉作風和工作效率情況等);配合有關部門工作情況(縣級領導是否積極參加登記管理機關的研討活動及縣級領導是否積極配合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工作)。

根據上述表格相關數據,通過具體的評估指標計算出縣域政治生態的恢復力發展水平,進而得出K區政治生態恢復力狀況總體處于一個大致良好的分值。其總體發展趨勢是處于不斷優化提升的狀態,與時俱進的能力較強,尤其是組織機構恢復力及基層服務恢復力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其內部治理恢復力與行為規范恢復力等方面亟待進一步提升。
四、評估指標體系的雙重測度:主觀與客觀測度

“縣域治理的基本特性與政治生態之間具有較強的內在關聯清晰地表明,實現縣域善治必須注重政治生態建設,通過政治生態建設為縣域治理提供要素支持。既然把政治生態建設作為縣域治理的重要支撐,就應該同步考慮如何科學合理評估政治生態建設成效的問題?!盵8]政治生態的建設成效依賴于評估指標的雙重測度,其評估指標體系包含兩種測試維度:即主觀測度與客觀測度。

主觀測度包括公民主體測度、公民參與測度及公民期望測度。一是公民主體測度。這里運用的公民是個泛概念,屬于一般性的描述??h域評估指標體系中公民主要包括縣域政治生態內部多元化的主體測試,如縣級政府官員主體測試、縣級基層領導主體測試、縣級各部門組織成員的主體測試、縣域基層公民的主體測試、上下級之間及縣域政府工作人員之間的互相測試,以及第三方主體測試等。二是公民參與測度。從政治生態的視野看,公民參與一定意義上是推進政治生態評估指標體系所必需的民主生態內涵,當公民對評估指標都有較高認知和了解度并積極投入其中,就形成了公民參與測度。在公民參與過程中,會對縣域政治生態評估表現出參與熱情。同時,公民參與的行為受到政治生態系統良序發展的鼓勵,并且擴大公民的評估參與是主觀測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公民期望測度?!笆姓ぷ?,不僅需要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加強管理,還要在這個管理過程中不斷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盵9](P172)由此可知,公民對于基層政府管理的期望值高低主要決定于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公民期望測度在縣域政治生態評估指標建構方面是重要的內驅力,公民對縣域政治生態的感受、要求、認同及期望構成了評估的主要部分。公民期望測度主要包括公民的主觀滿意度和主觀信任度:主觀滿意度包括對評估指標的總體滿意程度及與期望值相比較的滿意程度;主觀信任度包括公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公民對政治生態建設評估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公民對評估指標持續性改善的信息。

客觀測度主要是指第三方測度及評估指標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特質。第三方測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一些以政府績效評估為使命的專業評估機構,這種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而得名的評估主體,在組織機構上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不直接接受政府的領導。在人員構成上,其工作人員也不是公務員,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10]??h域政治生態評估指標要不斷以生態系統中的政治性、原則性、和諧性、修復能力和糾錯能力等客觀性特質為測度,不斷提升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評估指標的主觀、客觀雙重測度是將政治生態的評估活動作為一個多維度、綜合內涵的集合體;包含測試的投入、測試的過程、測試的結果及測試的能力等方面;是在主觀測度與客觀測度、數量與質量、硬性規范與軟性機制有機統一的基礎上,獲得政治生態評估指標最有效率的過程。
五、展  望

縣域這個特殊的生態場,屬于城鎮和農村的結合體,是一個有濃烈“半熟人社會”氣息的地方,傳統性與現代性并存、先進性與落后性并存;主導性的思想、文化、價值觀與差異性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并存。制度、權力和價值目標等因素對縣域政治生態未來發展會產生明顯影響。其中制度因素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強制性的規范,是一種執行力堅決且體制健全的制度,對縣域政治生態的凈化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當前或未來中國社會或許缺少的可能不是制度,而是對制度精細化的認知與強有力的執行、對加強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在縣域層面的執行力。同時在政治生態運行中,要高度重視權力的作用與影響。對于縣域層面來說,縣域政府權力的透明性和公開性對政治生態能否健康有序運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近年由于政府不斷加強權力監督,政治生態系統的各個政治主體自覺遵守政治制度,這是政治生態系統良好運轉的關鍵所在。對縣域政治生態評估指標的建立還要具備明確的價值目標,評估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將社會民眾的政治利益和參與政治活動的需求置于首位。特別是在政治生態評估具體指標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以群眾的滿意度為本,以及增強人們民主管理的政治意識;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堅決徹底清除“縣域不正風氣”“官僚習氣”等不正之風;提升縣域政治生態評估的政治性,為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及公正性提供堅定的支持和充分的依據。

參考文獻:

[1]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 et al. 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Indicators, 2006,(1).

[2]郭永銳,張 捷.社區恢復力研究進展及其地理學研究議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1).

[3][美]金斯伯格.社會工作評估:原理與方法[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美]邁克爾.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和政策子系統[M].北京:三聯書店,2006.

[5]夏美武.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6]Edward A. Sunchman.Evalua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s[M].New York:Ressell Sage Foundation,1967.

[7]姚巧華.凈化縣域政治生態對策探究——以河南省為例[J].學習論壇,2016,(7).

[8]陳  朋.縣域政治生態評估體系:建構理路與框架設計[J].探索,2017,(5).

[9]楊道田.公民滿意度指數模型研究——基于中國市級政府績效的視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10]文英平,孫 健.多元主體的政府績效評估重構探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1,(1).

責任編輯:王 篆

上一篇:混合教學論文下一篇:幫扶工程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