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

2022-10-05

第一篇: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

愛國詞人 辛棄疾

辛棄疾(1140.5.2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風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辛棄疾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1161 年,金國大舉南犯, 21 歲的辛棄疾率群眾 2000 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 “ 掌書記 ” 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

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

另一件是,叛徒殺害了耿京。辛棄疾親率 50 騎兵,直闖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 23歲,南歸之初,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僉(qian)判,自符離之役(1163年)失敗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稱臣,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更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遷,但都在地方任職。

26歲時,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體現其深謀遠慮,智略超群。 題臨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1歲,進獻《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陳述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富國中興的大計,但未被實施。

29-42歲,13年間調換14任官職,使他無法在任職上有大的作為和建樹。 但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

42歲,即淳熙八年(1181)冬 ,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64歲,即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用,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65歲,即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

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7歲。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范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后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

“鐵板銅琶”是一個典故,出自《歷代詩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劍錄》里評論蘇詞風格的話: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于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后來就演繹為“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別稱;“柳郎中”即當時詞人柳永;“大江東去”是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東去”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读凶?bull; 揚朱》篇載:有人向同鄉富豪贊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后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曾于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詞《賀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壯志。 作品類型

一、愛國詩詞:悲壯

二、農村風光:清雅

三、摯愛江山:謳歌

四、少數愛情詩:朦朧、有寓意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

辛棄疾是一位世人皆知愛國之人,他被大家傳為英雄;在我小時候,就就被過他寫的詞。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介書生。不過隨著我知識的增加,就知道他不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勇冠三軍的將軍。 青年的辛棄疾曾參加耿京精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來反抗金人的統治。在金朝人完顏南侵失敗后,辛棄疾勸耿京與南宋王朝聯系,在軍事上配合,進一步反擊敵人,并代表起義軍到建康去見宋高宗。在他從南宋北歸時,叛徒張安國已謀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義軍投降金人。辛棄疾得到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馳騎直入張安國五萬人的大營,縛張安國置馬上,當場有號召了上萬人的士兵反還長驅渡淮,直奔向南宋。

這件事看出辛棄疾有當年張飛長坂坡橋前一聲吼的威風,亦有趙子龍單騎救主的忠肝義膽。改變了我對他的偏見,從此開始敬佩他。 他有萬夫不可擋的氣勢,亦有豪氣沖天的才氣。

他和蘇軾、陸游不同,辛棄疾的藝術創作上是以詞為主要表現形式。 在死氣沉沉的偏安局面下,南宋朝廷已麻木到不知痛癢的地步,辛棄疾在詞里獨獨羨慕那些有生氣的人并以“元龍豪氣”、“劉郎才氣”自比。要求主動打擊敵人,恢復祖國的統一。而這些也恰恰是辛棄疾的詞的主要思想,報答出辛棄疾的愛國思想與戰斗精神。

每當我讀起他的詞,都會覺得一股沖天豪氣,與想報祖的拳拳之心。我也會每讀一次就受到一股精神上的沖擊。我似乎感受到他的憂慮之情與英雄不服老的豪壯,激勵著我向前。

文章標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作文》 辛棄疾——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淄博一中高一語文組張軍艷 仰望浩瀚滄桑的歷史星空,似乎又見刀光劍影,似乎復聽鼓角爭鳴,在 那熠熠生輝的幾顆星辰間,在那滄海一粟的轉瞬即逝間,有人間一股英雄氣 概在馳騁縱橫。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他在國危民苦之時, 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維護正義,揭露社會時弊,以文言志,有人稱其“人中 之杰,詞中之龍” 。他出生時,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他從小博覽群書,又習武藝,渴望能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檄” 。他二十一歲時引領五十人闖入五萬金營的勇 敢和果斷,轟動南宋朝野,聲名遠播, “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天子為 之贊嘆不已” 。他才干出眾,但他剛正不阿,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受到權臣排擠而 遭貶,但他仍繼續寫文宣傳抗金主張。他寫的《九議》《美芹十論》等奏 、 疏,字字珠璣,提出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具體策略,并闡述了內修德政、 廣開言路等治國安民之道,卻未被腐敗而畏縮的南宋當權者所采納。他是非分明,與朋友肝膽相照。他很佩服弘揚德政的理學家朱熹,朱熹 死后,朝廷嚴令禁止其朋友、門人到考亭會葬,辛棄疾義無反顧,不怕株連 ,親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詩稱頌朱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 萬古流” ,表現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確選擇和做人原則。真的勇者,穿越紅塵的喧囂,回歸至真至善的心靈,歷經世間一切苦難 ,而那份堅持依舊巋然不動。辛棄疾為國而生,為國而戰,為國而死。他一 生報國無門,卻矢志不渝,寫了大量愛國詞文,在已收錄的宋詞中,他是詞 作量最多的詞人之一。他寫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描繪了將士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他寫的“要挽 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表現出“試手補天裂”的勇毅和豪邁;他寫的“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寫出了面對流逝歲 月抒發報國之志的感慨,寫出了他無論自己處何逆境,都能夠把國家和百姓 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在滄桑的興亡輪回中,無數仁人志士堅守著道德 和節操,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傲岸風骨和浩然正氣,就憑著崇高的道德和氣節 ,我們的民族才能夠在風浪里撥開云霧,繼續前行。讓我們履行匡扶正義的 天職,堅定為善的意志,勇敢承擔起維護真理的使命!走進辛棄疾淄博一中高 2009 級 12 班趙玥稼軒,第一次與你相遇,是在上元燈節時,火樹銀花不夜天。

一襲青衫,一把佩劍,似是穿過千年歲月煙塵,翩然向我走來。你的背 后是悄然變換的煙火,訴說著生命前的最后一次綻放。竟是艷麗如斯。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曾在無數次的午夜夢回時,想起這句百轉千回的詞,究竟誰,能讓人暗 自失了心。

我竟不曾料到是你。那斷鴻聲里的斜陽是你的,那塞上關樓的風刀霜劍 是你的,那酒旗招展的草廬前的放懷一醉是你的,那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 寂寞也是你的。

我曾無數次遼想,大漠深處翻滾的云海,暴虐的風沙,壯士思鄉的濁淚 ,將軍徒生的白發。你身影寥落,卻依舊站得像一桿挺拔的標槍。 這又何嘗是你的錯?大宋王朝已暮靄沉沉,一人的悲痛抵擋不了命運的 翻云覆雨??v使帶湖十秋、瓢泉八載的苦悶竟還沒有磨去你身上的傲骨嗎? 人生一蹉跎,便是兩鬢蒼蒼。 你悔了嗎?你臉上斑駁的傷痕,你臉上歲月的風霜,是想告訴我什么? 你竟不在乎嗎?縱是世事變換,我已盡全力,爭得這半生金戈鐵馬,這 半生江山妖嬈。只是偶爾,無奈默然心生罷了。

罷,罷,罷。滄海又桑田,聚散復離合。千年彈指一瞬,百年塵世沈浮。

只換得一句“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師生互評] 教師點評

本文雖出自高一新生手筆,平日習作亦少此類練習,但讀來頗讓人驚嘆,令人回味悠長, 口齒噙香,作者對辛棄疾的俠骨柔腸別有一番見解,讓人拍案叫絕。

文章巧妙地將辛詞無聲無息地融會成詩情畫意的意境,用“我”與“你”的稱謂結構全 篇,消泯了時代隔閡,營造出精神共鳴的氛圍。全文詞句文白間雜,詞藻華麗,但又能獨抒 性靈,不拘格套,從文中也可見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視角。全文語言凝練,寥寥幾 筆勾畫出一個雖面目模糊卻寂寞、滄桑、決絕的辛棄疾,字里行間、只言片語,顯露出作者 的少年老成。

總之,此文因富有個性化的思想與語言稱得上是一篇妙文。

文章標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作文》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董國福 縱觀古今,穿越時空,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英雄豪杰、文人 雅士在涌現,在奔騰,在向我們徐徐走來——堯舜孔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李杜韓柳、 歐陽三蘇……他們無不具備正確的目標和光輝的楷模,也無不腳踏實地去塑造自己。

瞧! 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而文化燦爛的華夏神州, 在我們這個多災多難又自強不息的古 老國度, 厄運與英雄總是纏綿糾結和相生相伴的, 而奸佞與忠義的對立則更顯示出這個東方 古國的神奇不凡,更顯示出誕生于這片土地上的人物的神奇不凡。

(一)我不喜歡劉邦 我不喜歡劉邦,所以我更傾慕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失敗了——四面楚歌,虞姬悲情,將士掩面,英雄自刎。但我不以成敗論 英雄,我傾慕他一身豪氣傲骨傳頌人間,這位霸王真是讓我傾慕得五體投地、熱血沸騰! 秦王嬴政任人唯賢而最終一把利劍滅六國統天下稱始皇, 沛公劉邦橫掃楚河創立大漢王 朝也可謂一代明君, 可是他們有項羽一樣頂天立地的霸氣豪情嗎?有項羽一樣寧死不屈的錚 錚傲骨嗎?顯而易見,肯定沒有的。嬴政建立秦朝后統一文字度量衡可謂居功至偉,但修筑 長城弄得民怨沸騰、焚書坑儒的殘酷做法又令人扼腕,而劉邦對韓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的處理方式更是令我義憤填膺、慨嘆萬分。

對的,我傾慕項羽是對的,他文武雙全,叱咤風云,一身豪氣傲骨的確無人能比!

(二)我鄙視秦檜 我鄙視秦檜,所以我更敬佩岳飛! 岳飛,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抗金名將。也許他失敗了,他被秦檜等人殘害于風波亭,但 他一生赤膽忠心,為了收復失地,為了保家衛國,他不惜個人安危在戰場上馳騁縱橫,奮勇 殺敵。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飛精忠報國,為了實現“還我錦繡河山”的宏圖 大業,義膽忠魂埋荒野,這是多么偉大的壯舉,他為國犧牲的精神秦檜能比嗎?不能,他肯 定不能比,因為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

是的,岳飛忠肝義膽,英勇神武,一代名將雖含冤九泉,山為之震顫,水為之嗚咽,而 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忠君愛國精神則彌漫在南宋半壁河山的上空!他讓我敬佩得無語……

(三)我討厭蔣介石 我討厭蔣介石,所以我更崇敬毛澤東! 你可知道, 在毛澤東這位偉大領袖的身上閃現著多么耀眼的光輝。

在中國近代歷史的轉 折點上,在最危難的時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作出了扭轉乾坤的壯舉。

毛澤東真可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正遭受著 日本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 值此國難當頭之時,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卻只想偏安一隅 而消極抗日,將祖國的億萬同胞和大好河山置于日寇的鐵蹄之下。他們真忍心!那時的祖國 在我們的肉眼里像一盞要熄滅的油燈,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 毛澤東站出來了, 他不畏艱險, 不怕犧牲,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一切愛國的民主人士以及革命民眾,抗擊日本侵略者,推翻了 國民黨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他猶如黑暗中突然閃現的一顆明星,將銀白色的光芒撒向遼 闊大地,在這段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輝煌。

我愛他,愛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奮斗??梢哉f,如果沒有他,我們的華夏子孫 至今仍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亞洲東方這片土地上。而他那“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的品質更令我感動不已! ……

巍巍泰山托著亙古不變的日月星辰,卻也見證著興衰更替的十朝百代。 滾滾長江澎湃著奔騰不息的千支萬流,卻也積淀著無與倫比的華夏文明。

滔滔黃河蕩滌著逾越千年的功過成敗,卻也銘記著熠熠生輝的英雄豪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華民族不乏人才,歷史亦不缺英雄!他們是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也是我最崇拜的英雄豪杰, 他們在我的靈魂中就好比一顆顆璀璨的明 珠,照亮了我的全身,更溫暖了我的心靈。

這些英雄豪杰那經久不衰的靈魂像太陽一樣永遠在亞洲大地上光芒四射, 使每一個呼 吸顯得那么均勻,使每一片肌膚顯得那么舒適,使每一顆心靈顯得那么亮堂,使每一份記憶 顯得那么美好。華夏神州英雄輩出,東方巨龍正在騰飛,面對此人此景,想說不愛亦難!

第二篇:二十八個字,總結陸游辛棄疾及辛派詞人

甲陸游和沈園說起陸游的詞,一般人印象里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那首“錯錯錯”,還有陸游的愛情故事。釵頭鳳·紅酥手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傳說,陸母不喜唐婉這個兒媳,強制拆散兩人后,唐婉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各自再婚后,唐婉與陸游相遇于沈園,陸游感慨萬分,就在此時寫了著名的《釵頭鳳》。據說唐婉也寫下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應和,二人分開不久,唐婉就抑郁而終了。為此,陸游晚年還有《沈園》二絕,懷念這段舊情。故事雖然很感人,但是唐婉的那首《釵頭鳳》和詞,卻是后人補作。只因其中那句“怕人尋問,咽淚裝歡”,不可能寫給現在的丈夫知道。封建社會女子地位是很低的,蘇軾再婚后,可以寫《江城子》懷念前妻,但女子再婚后,絕不可能留下只言片語懷念前夫。這段愛情,就只能留給后人去遐想了。乙陸游和辛棄疾陸游是以詩聞名的,他“六十年間萬首詩”,《劍南詩稿》中存詩9300余首。數量和乾隆不好比,但質量在乾隆詩之上,而且都是原創,不像乾隆,有紀曉嵐補作之嫌。就是因為陸游的詩寫得太多了,詞總是被人忽略。說到寫詞,陸游還沒辛棄疾的一半有名。辛詞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前文說過,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詞風的影響,并發揚光大,影響了更多的詞人。那些辛派詞人的詞也大都豪放悲壯、慷慨激昂,但都不如辛詞。辛棄疾雖然不是豪放詞開山者,卻是最好的繼承者。陸游與辛棄疾,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邊的兩個人,卻有著諸多相同點:生活在同一時代,都以抗金復國為己任,都無路請纓,屢遭排擠、貶謫,壯志難酬。所以,這看似不搭邊的兩個人,詞作中,思想主題常有驚人的一致。陸游與辛棄疾“夢沙場”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曾有詩云:“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這首《訴衷情》也很好地表現了這個主題。作這首詞時,陸游已年近七十,回憶當年的軍旅生活,暮年壯心,風骨凜然。但壯志難酬,“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只能將一腔熱血傾灑在字里行間,抒發年華空逝的感慨,蕩氣回腸。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陸游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記夢寄師伯渾”,顧名思義,記夢。陸游記夢的作品不少,“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便是一首。而且,他的“夢”大都與沙場有關。這首詞上闕都是“記夢”。那時,“王師”尚未“北定中原”(《示兒》),所以夜有所夢。下闕是醒來后回歸現實,抒發“鬢雖殘,心未死”的感慨。這與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的結構,有八分相似。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醉里”二字,引出下文。醉著的時候,與陸游的夢境相仿,只有不清醒時,才仿佛置身沙場,清醒時,就都回歸了現實——“可憐白發生”。辛棄疾和陳亮(字同輔)都是不得志的人物。辛棄疾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上闋主要追憶當年參加抗金義軍的軍旅生活,不論“挑燈看劍”,還是“吹角連營”,都極富戰爭氛圍和豪情壯志。“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是交戰場面,“了卻”兩句,直述心中所愿,不諱言個人功名欲的驅使,但仍然格局龐大、境界高遠,因其主要思想還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陸游與辛棄疾“登樓”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自古,文人登樓,易出名篇。“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王粲登樓,千古傳誦;杜甫登高,七絕壓卷;李煜登樓,離恨如一江春水;崔顥登樓,害得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文人一旦登樓,就要“搞事情”了。辛棄疾,一個壯志難酬的才子,當然也不肯罷休。“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看著自己寶刀未老,卻無施展余地,叫他“識盡愁滋味”(《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百感交集。陸游也有一首《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抒發登高望遠憂國之懷,但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而言,《秋波媚》更偏于“壯”,而《水龍吟》更偏于“悲”。細分起來就太細了,不是本科考點,不贅述。陸游與辛棄疾“高潔品性”卜算子·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跟辛棄疾,不光是在抒發報國壯志的時候像,寫別的題材有時也有幾分神似。這首《卜算子》,開頭第一句便是“驛外斷橋”,點明梅花生存環境之惡劣,驛外斷橋邊,梅花孤處一隅,仍不屈地開著,“戰斗的性格”可見一斑。“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更進一步,寫梅花除了生長環境荒涼外,還要經受苦寒和風雨。到了下闕,“無意”、“一任”,字字彰顯梅花之高潔。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幽香也會如故,那種堅忍不拔、至死不渝的精神品格,正是它的本性。相比之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最后那句,也頗有這個味道。青玉案·元夕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是辛詞之中較少見的婉約詞。當豪放派詞人玩起了婉約,多少婉約派詞人都要自嘆不如。這首詞描寫元夕滿城燈火之景,形象生動。但“詞眼”卻在最后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詞意境朦朧,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他自己的寫照。他就像陸游筆下那朵“無意苦爭春”的梅花,“一任蛾眉妒”(《摸魚兒》“蛾眉曾有人妒”),即便被排擠,也不肯與“群芳”同流合污。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將此詞煞拍擬之為“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必經三種境界”中的第三種境界,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首詞本身的考點還不如王國維“三境界”的考點多。陸游與辛棄疾“田園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誰也攔不住豪放派詞人玩“跨界”。從《青玉案》里面,我們見識到了辛棄疾的婉約功力,從《西江月》里,我們又見識到了他的“田園功力”。這首詞寫的是夏夜行道所見所感,以“夜行”二字為線索,寫了夏天午夜、變化和流動中的景致。由黃沙嶺上—嶺下—溪流—林邊—茅店的行走路線變化,移步換景,寫出了路線變化所帶來的景物變化和心情變化。陸游的《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也是緊扣一個“游”字,從村中景物到村中風情,再到心中所想,構成了統一的畫面和恬淡的格調。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队紊轿鞔濉泛汀段鹘隆范际怯玫陌酌枋址?,不用辭藻涂抹,自然成趣,立意新巧。辛棄疾對田園生活的描寫,暗寓著一個落魄士大夫的情懷。與此相似的還有《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村居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通:無)這首詞為稼軒閑居帶湖時的作品,是一幅農家生活即景的小照,在和諧寧靜的畫面中,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情趣。陸游與辛棄疾“北望中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雖然“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是名句,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才是更關鍵之處。整個兩句翻譯過來就是:向西北眺望長安,可惜只看得到綿延的大山。但青山怎能把浩浩蕩蕩的江水擋住?江水總會沖破重重障礙向東流去。顯然,后面那句化抑為揚,才是重點。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途徑造口時。他在造口懷古,北望中原,視線被重山阻礙,象征著仍未收復。那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化抑為揚,暗喻了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比興手法運用得當,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陸游的“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也作于金兵占領中原之秋,也是“南望王師”,也是“河東入海”,與辛棄疾《書江西造口壁》有異曲同工之妙。陸游與辛棄疾“湖的情結”水調歌頭·盟鷗辛棄疾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辛棄疾由于主張抗金,所以受到主和派排斥,此詞寫于辛棄疾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時,四十二歲的他便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上下片皆以寫景為主,描寫了擺脫官場羈絆后盟歐偕鶴的歸隱樂趣。“盟鷗”典故,出自《列子·黃帝》,后人以與鷗鳥盟誓表示無利祿之心或歸隱。同樣,陸游也是因為堅持抗金,受到主和派排斥,屢屢罷官,早早便閑居湖畔,只不過換了個湖——辛棄疾是“帶湖”,陸游是“鏡湖”,鏡湖就是陸游家鄉山陰(紹興)的一個湖。陸游的“結茅所幸得佳處,石帆天鏡無纖塵。…尋僧獨泛若耶月,攜友共采湘湖蓴”(《病後往來湖山間戲書》),也跟辛棄疾的“帶湖吾甚愛”描寫的內容類似,只不過辛棄疾這首“帶湖吾甚愛”通篇都表達的是歸隱之心,而陸游那首《病後往來湖山間戲書》中的“今秋危病輒不死,余業自笑堅頑身”,已經奠定了全文自嘲的基調,不是通篇表達歸隱之心。說太細了,這不是本科考點。論文可借鑒。丙小結辛棄疾的詞比陸游多,所以考宋詞研究必然是辛棄疾考點更多。不光是名句默寫還是論述分析,辛棄疾都是宋詞的重中之重。鄙人是“辛粉”,不過也不得不說,辛棄疾用典過多,有“掉書袋”之嫌,晦澀生硬之弊。陸游這方面要好點,而且他有較多反應民生疾苦、揭露時弊的詩作,是辛棄疾比較欠缺的。辛棄疾又有更多的作戰經驗,這也是被罷官過早的陸游所欠缺的。在學習這兩人作品的同時,多了解兩人生平經歷,更有助于理解詩詞。文末賦詩一首,總結這兩個“抗金派”的思想,并串聯主要“辛派詞人”。中原北望九地黃流萬里膻兩河蕭瑟火明川衰年病骨安高臥?落日樓頭獨愴然(平水韻下平一先)注釋:九地黃流:形容中原國破家亡,人民流離失所。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萬里膻:形容中原金兵入侵。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兩河蕭瑟:黃河兩岸一片蕭瑟凄涼之景。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兩河蕭瑟惟狐兔”?;鹈鞔ǎ航鸨幕鸸庹樟亮似皆?。川指平原。張孝祥《六州歌頭》“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原文是指夜間出獵,此處作白天講。衰年病骨:陸游晚年多病。陸游《宿天慶道院》“衰病厭多事”,《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高臥:形容隱居自適的生活。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落日樓頭: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不解釋。獨愴然: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不解釋。譯:中原淪陷,山河破碎,萬里腥膻,兩河狐兔,眼看著金兵的火把照亮平川,國家深陷危機,我這把老骨頭怎能高枕無憂?落日樓頭,獨愴然而涕下??偨Y“抗金派”詞人思想,串聯成這二十八個字,化用的詩詞處處是考點,須謹記。附南宋版圖:

第三篇:論辛棄疾的愛國主義精神

摘要:辛棄疾是南宋愛國志士,杰出的詞人,其詞在南宋開一代新風。本文從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和詞作的思想內容來探究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辛棄疾 生平 抒發壯志 英雄失路 批評朝廷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志士,杰出的詞作家,其主要文學成就在詞這一方面,他的詞在南宋開創了一代新風,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詞內容博大精深、風格雄沉雅健, 確立并發展了蘇軾所開創的“豪放”一派詞風。辛棄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淪喪,正是宋金對峙,民族矛盾尖銳,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斷高漲的時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統治集團中,則分為主和、主戰兩派,主和派茍且偷安,妥協投降;主戰派要求收復失地,北定中原。辛棄疾是主戰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

在為收復失地、統一中原進行著不懈的斗爭?,F在就從辛棄疾的生平經歷和詞的思想內容這兩方面來探究他的愛國精神。

一、堅持抗金

反對投降的一生

辛棄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揭竿而起

擒判南歸:(1歲~23歲) 辛棄疾出生時(1140年),山東已淪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經十三年,他的父親早亡,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贊富有民族氣節,青少年時期的辛棄疾受祖父愛國思想影響很深。辛棄疾在(1154年~1157年)兩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聽金軍虛實,積極為起義作準備,志在收復失地,報效國家。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濟南人耿京聚集十萬人奮起抗金,聲勢浩大,威震一時。辛棄疾也隨之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在耿京軍中掌書記,與耿京共同謀劃軍事。這年正月,辛棄疾受耿京委派,辛棄疾領人前去建康(今江蘇南京)求見高宗,在完成任務返回山東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張安國殺害,立即率五十騎殺向濟州(今山東巨野),在有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活捉了張安國,并押回建康斬首。辛棄疾這一英雄壯舉、體現了他非凡的膽略,得到高宗的稱贊。辛棄疾從此成為南宋朝廷一名抗戰將領,這年他二十三歲。行伍出身的辛棄疾,有著戰場上橫戈殺敵的戰斗體驗,他熟悉軍旅生活,“少年橫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念奴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風,沙場秋點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些都是他后來對當年抗金時軍旅生活的深情回憶,也充分印證了他青年時期投身抗金戰斗的經歷,辛棄疾把自己的愛國熱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去,奔赴沙場,義無返顧,為國殺敵,疆場搏命,這是何等的英雄豪邁!詞人的這樣的英雄壯舉,使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更令人欽敬佩服!

(二)輾轉任職

壯志難酬:(24歲)~42歲

辛棄疾南歸后,從二十四歲到四十二歲,在江淮兩湖間輾轉任職,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時光。他相繼作過江陰鑒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隆興知府安撫使、湖北、湖南轉運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過司農主薄、倉部郎官、秘閣修撰與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職務的頻繁調動,使他不能在任職期間有所作為。但他在職權范圍之中,為統一中原,收復失地時時做著努力。“隆興和議”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時,二十六歲的辛棄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形勢,反對“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爭衡于中原”的論調,提出自治圖強,恢復中原的治國方略。三十一歲進獻《九議》,從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等方面,陳述用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大計,貼實詳明,卻被置之不用。三十三歲時即預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這也體現了辛棄疾的忠心愛國、智略超群及卓識遠見。任江西安撫使時,旱災嚴重,百姓糧荒,富商大賈卻乘機謀取暴利。他一到任即發布“閉糶者配,強糴者斬”的文告,穩定了糧食市場,使“民賴以安”。并在后來給皇帝上書中提出:“民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為盜” (《論盜賊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減輕人民負擔,使國家強盛。四十一歲時在湖南創建了雄震一方的飛虎軍,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為北伐作準備。

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將略,指揮千軍萬馬,上陣殺敵,報效國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向金國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請纓無路,報國無門。他南歸之初,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僉判,六年后官職雖有升遷,但都在地方任職,而且每任時間都不長,從二十九歲到四十二歲,十三年調換十四任官職,使他在任上難以有所作為。進入中年之后,經歷了宦海沉浮,他不能點兵沙場,只能落日城頭,彈鋏悲歌:“腰間劍,聊彈鋏” (《滿江紅》)當年叱咤風云的少年將帥變成了“和淚看旌旗” (《定風波》)、“試彈幽憤淚空垂” (《鷓鴣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懷報國之心,徒有收復中原的志向,有著不凡的雄才將略,卻為南宋朝廷妥協投降的路線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擊,壯志難酬。

(三)反復起用

含恨而逝:(43歲~68歲)

辛棄疾在作地方官時,關心民生,改革弊政,糾彈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本來就與當時茍且偏安的政治環境相沖突,于是地方貪官污吏與朝中奸臣勾結,多次制造罪名,對他加以貶斥。四十二歲的壯年,被彈劾罷職,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十年;五十二歲時起復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誣陷落職,再度賦閑八年;六十四歲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又制造萬領紅衲,準備招募丁壯建軍,希望建功立業,不料卻因得罪權貴,遭讒被貶,回到鉛山故居;直至宋金戰局逆轉,金兵入侵淮南時,宋朝廷才加封辛棄疾樞密院都承旨,想讓他力挽頹局,可此時的老英雄已經老病在床,六十八歲時含恨而逝。這二十五年期間,辛棄疾多次被貶,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歷盡坎坷。英雄壯志未酬,已入“頭白齒牙缺” (《水調歌頭》)的暮年晚景,常感嘆“功名妙手,壯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驀山溪》)這更使他因年華虛度,然國仇未雪,更覺時不我待,倍覺緊迫。盡管這樣,他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即便在多次罷官家居,棄置賦閑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沒有忘懷分裂的祖國,反而更加熾烈,直至含恨而終。

辛棄疾生于愛國志士之家,從小受祖父影響,青少年時投身抗金活動,身先士卒;南歸之后又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進行了不懈努力,雖遭嫉恨排擠,多次被貶,卻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節不移,其愛國熱情從未減弱。他的一生是在堅持抗金、反對投降中度過的,他是偉大的愛國志士,他的愛國熱情和扶危濟世的責任感,當仁不讓、勇于獻身的愛國情懷,一生奮戰、一往無前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國

收復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變使中原淪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種族歧視與蹂躪,辛棄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他的這一志向不僅貫串著他一生的政治事業,同時也在他詞的創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棄疾的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但多數以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愛國思想為主題,并進行了多角度抒寫?,F就辛棄疾詞的愛國思想的抒寫角度進行要的分析:

(一)收復中原的壯志:

辛棄疾早年參加抗金活動,“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鷓鴣天》) ,即寫自己以實際行動為收復中原獻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 (《賀新郎》),則抒發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是英雄強烈而執著的歷史使命;辛棄疾縈繞心頭的愿望,正如陸游以塞上長城自許一樣,擁有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更有崇高的為國獻身精神。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為作者六十六歲時所作,他此時雖是垂暮之年,但因復出起用,看到收復中原有望,仍激流勇進,壯心不已,奮起籌劃。他登臨京口北固亭,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業績,心潮激蕩,寫下了這首優秀的詞章。詞的上闋歌頌了孫權和劉裕,因為他們中一個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衛了國家;一個北伐勝利,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通過懷古,既歌頌了古代的英雄,又表達了自己的收復中原的壯志,又側面地、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慨情懷。批評了南宋朝廷茍安的政策。下闋以劉義隆好大喜功導致北伐慘敗的史實,告誡當局要謹慎備戰,不可抄之過急;又以廉頗自喻,表述自己老當益壯,愿為北伐貢獻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懷古中吟今,在敘事中言志,一連用了四個典故,既切地、又切事、還切時、更切情,充分的表達了自己想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棄疾南歸之后,他大量的歲月是在被貶謫閑居中度過的。“大仇不復,大恥不雪,平生志愿百無一酬” (謝枋得《記辛棄疾稼軒先生墓志》)這種壯志難酬、英雄失路的悲憤,形成了辛棄疾詞作的另一主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翻沉陸〞(滿江紅•倦客新豐》)道出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辛棄疾既有詞人的氣質,又有軍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來是做統

領兵馬的將軍,在戰場上博取功名,“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滿江紅》﹚;平生以英雄自詡,渴望成就英雄偉業,成為曹操、劉備那樣的英雄:“英雄事,曹劉敵”(《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 英雄失路,胸中的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韜略得不到施展,這是何等的凄涼?悲痛、憤懣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國土淪喪、故土難回的焦慮漂泊感;英雄失路、壯志難酬的失落緊迫感,交織于胸、縈繞于心,剛強的老英雄也難免憤然落淚?!端堃?bull;登建康賞心亭》是他抒寫這種英雄失路的悲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水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燴,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相見,六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首詞也寫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上闋以闊大蒼茫的境界和落日城頭的背景,刻畫了失意詞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視,拍欄長嘆的具體細節,表現詩人的愛國激情,道出滿腔憂憤。下闋用兩個歷史故事,從反面著筆,說明自己精忠報國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國思鄉的張翰,也不學只圖溫飽的許汜,然而坐視年華流逝,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一腔孤憤、沉郁悲涼!由于朝廷茍且偏安、妥協投降的方針,使辛棄疾報國無門,正是這種英雄失路的悲憤,更集中集現了愛國詞人、抗金老英雄那歷久彌堅的一片赤誠愛國之心。

(三) 對南宋王朝的批評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協投降,茍且偷安,對抗金人士多加貶謫棄置。這種腐敗狀況令辛棄疾十分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國恥家仇:“神州陸沉,幾曽回首?” (《水龍吟》) 他慨嘆國家分裂,而朝廷竟樂此偏安:“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去,了無塵跡。” (《滿江紅》) 他譴責朝廷不思北伐,茍且偷安以致“西風塞馬肥。” (《木蘭花慢》);他批評南宋統治者是非不明、賢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算子》);他痛憤英雄豪杰被壓抑摧殘、棄置埋沒:“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賀新郎》);更直接諷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閑退隱、罷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種芙蓉。”(《小重山•與客泛西湖》)他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業的絆腳石、蒙蔽君主、茍且誤國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茍且偷安,縱能快活一時,最后終難免落入可恥的下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摸魚兒》) 辛棄疾的這類詞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當時的政治弊端,不僅富有戰斗性,還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書獻策,要求北伐;設想用多種方法建軍備戰,收復失地,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情懷、多么赤誠的愛國忠心!

辛棄疾青年時期,投身抗金戰斗,金戈鐵馬,沖鋒陷陣,闖金營、擒叛徒,為抗擊侵略而戰斗,膽略非凡、為民族事業而戰,英勇豪邁;南歸后無論是作地方官,還是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復是他為目標,并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謀遠慮、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擊,幾度被貶賦閑,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軒的詞作,無論是抒發自己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抒寫英雄失路、壯志難酬的悲憤,還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茍且偷安,都突出表現了他精忠

報國、熱愛祖國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詞人!

參考文獻: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頁—第133頁. 于非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頁—第81頁.

第四篇: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思想

辛棄疾的詞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的詞不是用筆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置身于筆墨中無時無刻給人帶來的凜然正氣和磅礴氣勢。他用畢其一生的詞創作來宣泄自己不能馳騁疆場殺敵報國,收復中原山河的悲憤與失意,因此在他的詞中往往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而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帶有一種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愛國情懷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讓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一生以英雄自許或以英雄許人,其稼軒詞充分表現了他的英雄抱負,襟懷磊落,慷慨淋漓。東坡詞風便是由他帶到南方發揚光大遂形成氣勢磅礴、悲涼感憤的蘇辛詞派。辛棄疾是文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詞人,當時以辛棄疾為核心曾出現一大批抒寫愛國思想為主的豪放詞人,而他在發展詞的內容和發展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辛棄疾一向羨慕笑傲山林的隱士,閑居鄉野與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這位創辟一代詞風的大詞人,在他的《稼軒長短句》中,處處強烈地表露著對“算整頓乾坤終有時”的執著追求以及“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鷓鴣天》)的壯志難酬的悲慨。辛棄疾在其著名的政論《九議》中說到:“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氣”就是一種精神,就是慷慨英壯的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他的詞作所表現的“寫盡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軒風”,正是“臨卒大呼殺賊數聲而止”的英雄氣在藝術上的體現。

一、表現對于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在辛詞中具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辛棄疾生長于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賀新郎》)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辛棄疾的人生觀以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為主而兼容佛老,這也是當時許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點。他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并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時無法消磨的痛苦。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

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二、堅持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辛棄疾詞思想的主導傾向。

辛棄疾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現實基礎,一方面他從小就受到祖父辛贊忠君愛國、抗金恢復的教育,繼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關注祖國命運的愛國憂民的優良傳統;同時他的愛國思想又建立在對抗金形勢的清醒認識和估計上。辛棄疾的愛國思想與他關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聯系。他認為“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論》),抗金御敵必須得民心,惜民力。抒寫氣壯山河的愛國情懷,顯示詞人的英雄本色,表現強烈的愛國主義理想,是辛棄疾英雄詞最鮮明的特色。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為中心,表現自我形象、自我經歷、自我感觸的作品中。如追憶南歸前,親率五十騎突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戰斗生活的作品《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戲作》: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上片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襲敵營的迅猛聲勢,詞人年輕有為的英雄氣概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下片轉寫眼前境況,頗多感慨。“平戎策”換得“種樹書”,是詞人對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棄疾一生念念不忘驅除外侮,統一祖國,不僅一生以英雄自許,渴望馳騁疆場,殺敵報國,在《永遇樂》(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將廉頗;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中則矢志試手補天:“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同時,他又以英雄許人。在贈答、唱和、送別時,作詞激勵友人關心恢復,獻身抗金事業。如為韓元吉祝壽作詞曰:“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辛棄疾的這種精神、豪氣,深孚眾望。

三、辛棄疾詞的愛國情懷還表現在他的“整頓乾坤”的急切愿望與祖國依然關河破碎、寶刀無所用的冷酷現實的矛盾所引起的憤激中。

辛棄疾寫過許多登山臨水,友朋聚散的詞,每當他目窮千里或送往迎來之際,總有著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憤情。這悲憤情他曾明確表白過:“不是離愁難整頓,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戀花·送祐之弟》)。所謂“其他恨”者,實即“剩水殘山無態度”之恨?!端堃鳌?ldquo;楚天千里清秋”闋,就是面對天水一碧的壯闊秋色所觸起的“江南游子”——這個原本是中原壯士的憤懣情懷的吐露。全詞傾訴著山河含恨、吳鉤空握;歲月流逝、壯志空懷的憂郁、苦悶。一個愛國志士不愿消沉閑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說《水龍吟》所表達的情緒還比較舒緩,那么,隨著歲月的推移、際遇的坎坷,辛棄疾在后期詞中悲慨之情愈益顯得激越而凌厲了。辛棄疾詞中雖不乏在冷峻的現狀面前表現為蕭颯衰退的情緒,但從總貌來看他的基調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即使是看來悲嘆聲聲,內里實際躍動的仍是“白發自憐心似鐵”(《定風波》)的滿腔熱血、一顆赤子心。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以說典型地表現了這一點,詞云: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這是一曲理想與現實尖銳沖突的悲壯之歌。詞人以中間八句的“夢境”極寫理想之境,儼

然一幅氣勢壯闊、奮發昂揚的“沙場點兵臨戰”圖。愈寫理想的雄偉、熱烈,愈顯出借酒澆愁、挑燈看劍(這理應在戰場殺敵立功的劍呵)的落寞寂寥,愈見出“可憐白發生”的悲慨的深重。這一聲“可憐”自是對當道的有力抨擊,也是對自己處境的深沉的悲哀。但這悲哀不是消沉、不見衰颯。因為這悲哀雖是來于意氣飛揚的境界的難以具見,但并沒由此而棄去了對“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水調歌頭》)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則他不必“醉里挑燈看劍”,更無須“可憐白發生”了。雖則悲慨,依然執著,這應是辛棄疾的詞所表現的可貴之處。這就是為什么在《稼軒長短句》中一再出現對“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水調歌頭》)的往事的憶念和夢見的原因;這就是他所以在難以排解的矛盾苦悶中仍是希冀、期待著實現理想的時日:“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祝英臺近》);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猶送枕邊聲,試問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頭如同汩汩山溪一樣激動著,無法入眠的緣故。即使入夢了也“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卻自覺神游,歸來坐對,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離不開江淮前線、大好中原!

四、抒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也是辛詞的重要內容。

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此詞通過詠古傷今抒發愛國情懷,這是辛棄疾愛國詞常用的表現手法。全詞緊緊扣住“今”與“古”兩個時間的支撐點,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論。此時的辛棄疾充滿了老當益壯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彈劾而被免職。

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現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關注和系念是稼軒詞又一重要內容。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上片寫景。詞人俯視贛江,眺望遠山對當年逃難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對汴京至今仍在敵手深感憂憤。“無數山”還暗含抗金事業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滾滾東流的江水比喻故國之思的感情綿綿不斷,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擋。

六、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具體表現在對整頓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現在對歷史上為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軒詞中懷古之作極多,不是懷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連串的古人來。后者如單從手法上著眼,誠然似在“掉書袋”。其實,雖然辛棄疾在某些篇章中確有堆垛典故的缺點,但大多數的懷古或用典之作純系借古人之酒以澆胸中的“磈磊”。他緬懷上自大禹下至孫權、劉裕這些有志大一統的人物,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懷念古人是為了呼喚今人,是希冀有這樣的英雄來“補天裂”。這里僅想舉兩首詞為例略作闡說。一首是《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棄疾在簡練的幾筆中構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欽羨著能有如大禹這樣的明主來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懸之苦。愛國與愛民應是一致的?!渡樽印返?ldquo;思量禹”,從宋王朝內部而言,詞人祈求能有個“魚入淵、人居土”的“治”的局面。這樣,民心所歸、人力匯聚,恢復中原、統一天下之勢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詞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木蘭花慢》)的統一中國的劉邦一類的人物。他贊賞“添爽氣,動豪情,奇因六出”協助劉邦成大業的陳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邊庭英勇善戰的李廣;他崇拜扶持蜀漢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辛棄疾正是借這些古時的明君賢臣來寄寓他的愛國的情懷的。

七、辛詞的愛國主義精神又表現在對南宋君臣偷安宴樂的諷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鐘啞?”(《水龍吟》)這是悲慨化為憤火,是對當時主戰的正義之聲不得振起而議和的聲浪起伏不息的憤怒。至于傳頌于人們口中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一詞,它的“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表現小人當國、國事日敗則尤為顯然。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就已記載有趙眘父子“見此詞,頗不悅”的反響。此外,如《江神子·聞蟬蛙戲作》、《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念奴嬌》(炙手炎來,掉頭冷去,無限長安客)等詞均系諷嘲禍國害民的宦海丑類的作品。

八、辛棄疾還以詞作戰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擊茍安投降。

南宋政權是我國歷史上對外侮實行屈辱妥協的典型,盤根錯節的主降勢力,昏聵無能的官僚始終左右朝政,推行著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贏得閑中萬古名”(宋高宗趙構《漁父詞》之

一、之五)這不能不引起愛國者的極大憎惡與憤慨。辛棄疾常把西晉的王夷甫清談誤國作為批判的對象,借古諷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當權者。如《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上片: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詞人感嘆南渡以來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幾人算得上是經邦治國、立志恢復的人才?對南宋朝廷的那些茍安妥協、麻木不仁的官僚、權臣表現出極度的輕蔑。

綜上所述,辛棄疾一生都在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不懈的斗爭,他的文學創作也密切地聯系著他的事業和理想。,將抗戰救國作為詞的重要主題,用詞反映了時代精神、人民情緒,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盡管辛氏的愛國與忠君仍難能離析,一如封建時代別的士大夫那樣。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中吸取所寶貴的東西。至于從詞的發展史來看,“歌詞漸有稼軒風”④的事實,辛詞對劉過、劉克莊以至陳人杰、劉辰翁這些南宋中晚期詞人的影響,都足以說明他的不朽的功績。而這影響,或者說構成一個詞的流派的核心的東西又正是辛棄疾詞的那股“氣”,那種矢志不二的愛國之情志。

第五篇:淺談辛棄疾的愛國詞的苦悶

千古忠肝義膽,萬里蠻煙瘴雨

——淺談辛棄疾的愛國詞的苦悶

北辰區 自考生 果俊華

內容提要:

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在國家危亡的時刻,渴望報效祖國,恢復中原的統一,然而南宋統治階級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殘酷現實與詞人堅定的理想形成強烈的反差,他創作了大量愛國詞表現自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的詞大多關乎國家之憂、興亡之嘆,強烈的愛國熱情、堅定不移的愛國志向成為辛詞內容上最大的特色。辛棄疾的詞作從懷念中原故土、追憶戰爭生活、批判權奸誤國、抒發英雄憤懣等多個方面來表現自己的胸懷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

關鍵詞:宋詞 辛棄疾 愛國 苦悶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范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后堅決主張北伐恢復國家統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他繼承蘇軾的豪放風格,但題材上有較大拓展,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剛柔并濟。今存詞六百二十多首,是兩宋詞人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作家,在詞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詞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愛國的情懷。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自南宋以后,從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后世作家都能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詞一方面抒寫了自己的愛國理想,羨慕和贊頌那些凜然有生氣的人物,主張采取打擊敵人、恢復祖國統一,一方面譏諷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會上層的文人墨客,批判他們粉飾太平,無疑是飲鴆止渴。整部《稼軒長短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詞人壯志難酬、家國之恨的陳訴,對南宋統治階級壓制排擠自己的不斷抗爭。他首先是一個 1 愛國英雄,然后才是偉大的詞人,他的詞作反映自己愛國理想和黑暗現實的矛盾。 下面試從四個方面談談辛棄疾愛國詞的思想意蘊:

1、懷念中原故土,渴望收復河山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人。他出生前十三年發生了靖康之難,家鄉被金人占領。生長在淪陷區的辛棄疾親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兇殘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從少年時代便立下了“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的壯志。這一志向貫穿辛棄疾的一生,盡管在他的一生里始終路途坎坷,但是中原淪陷、山河破碎的現實,時刻縈繞在詞人的腦海。自然風光在他的眼中,只是“剩水殘山無態度”(《賀新郎》) ,甚至是“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龍吟》) 。國家正處于“狂風悲歌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的危亡時刻,詞人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無法實現自己南歸的愿望,也只能是“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渴望報效祖國,渴望解救故鄉父老的愿望,不斷在他的詞作中反映出來。比較著名的有: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菩薩蠻》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清平樂》 詞人白天登臨名勝之地,眼前的山水非但沒有緩解他沉重的心情,一段屈辱傷心的史實卻立即浮現在詞人眼前:金兵南侵時宋統治者倉皇逃走,金兵沿途搶掠殺戮,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詞人看到滔滔流逝的江水,心中想到的不是帝王后妃所受的驚恐,而是平民百姓的慘痛經歷。四十年過去了,江水日夜流淌,卻流不盡淪陷區人民的痛苦和悲傷,故鄉的父老親人仍然在敵人的鐵蹄下呻吟,翹首企盼著朝廷的解救。詞人不能得到統領士兵驅除金兵的機會,卻又時刻掛念著淪陷的故土和鄉親,他是多么渴望看一看故鄉的風貌,但重疊的青山不理解詞人懷念故土的心情,竟然遮住了他張望故鄉的淚眼。詞的結構是以登樓遠眺所見所聞的順序進行描寫的,寫水因景憶舊,寫山觸景傷今,下片更是直抒胸臆,“正愁余”把詞人浩茫的心事、抑郁的情懷展現得一覽無余?!镀兴_蠻》這個詞牌,常用來表現起伏纏綿的感情,而辛棄疾卻用它表現同情人民苦難、渴望收復

2 中原的愛國愿望,以及這種愿望難以實現的的苦痛心情,可以說是大膽成功的嘗試。這首詞短短八句,卻寫得起伏跌宕,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詞人惦念國事,夜深了依然無法入眠?!肚迤綐贰飞掀瑢懷壑兴娭挥叙囀?、蝙蝠,耳中所聞唯有凄風苦雨,詞人平實地記敘了自己居處的環境情況,伴著他的只有這荒寒孤寂的景象。但真正令詞人痛苦的絕對不是物質上的貧乏,而是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詞的下片首先回憶自己馳騁塞北江南的雄姿英概,繼而感慨自己的文韜武略不但沒能幫助自己實現恢復國家統一的宏圖大志,反而使自己的理想長期受到黑暗現實的羈絆,不得不選擇歸隱田園。華發蒼顏的詞人盡管身退世外,心中惦念的依然是國家的恢復大業。結尾處詞人輾轉入夢后,眼前竟是氣勢宏偉的萬里江山,他夢中念念不忘的還是國家的統一。

2、追憶戰爭生活,力主抗金良策

辛棄疾帶著對侵略者的徹骨仇恨和對淪陷區人民及國土的熱愛,毅然舉起了抗金義旗。詞中流露出他以恢復為己任,“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調歌頭》),“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 (《滿江紅》),愿意過“馬革裹尸當自誓” (《滿江紅》)的生活,為恢復國家的統一甘于捐軀報國。詞人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馳騁沙場的英雄,他渴望通過戰爭收復淪陷的國土,解放苦難的民眾,然而他生逢南宋朝政昏暗、主和派掌權的時代,而其以“歸正人”的身份備受歧視和冷落,他的理想難以實現,詞人不斷追憶著火熱的戰爭經歷,提醒著統治者:抗擊金兵才是恢復統一的良策。試看下面兩首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鷓鴣天》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水調歌頭》

《鷓鴣天》中詞的上片回憶往昔壯舉,描寫了自己當年金戈鐵馬的抗金生涯,大筆勾勒起義抗金、率軍南渡的經過,未加一字評論,卻流露出詞人對戰斗生活的向往。在

3 敵眾我寡,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詞人親率五十騎人馬突入金營、縛歸叛徒的戰斗場面,更是如在眼前。下片由回憶往事轉向描寫現實,感慨被迫閑居的、壯志難酬的處境。詞人志在“平戎”,而且“平戎”有長達萬言的良“策”,可是在現實中卻是毫無用處,只好“換得東家種樹書”,歸耕田園了。南宋朝廷對“壯歲旌旗擁萬夫”南下的辛棄疾首先采取的就是解除兵權,用一些閑官厚祿消磨他的壯志。辛棄疾的部眾萬余人只被當作南下的流民散置在淮南各州縣中。這些無疑都給了辛棄疾以無情的打擊,在冷酷的現實面前,他的收復河山的理想困難重重。全詞豪邁直率,有描寫有議論,前后對照鮮明,一氣貫注,痛快淋漓。

《水調歌頭》先寫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大舉南侵;再寫南宋軍隊在采石水陸并進,擊退敵人,著重描寫江上樓船來回巡查,防衛十分嚴密。然后寫殘酷貪婪的完顏亮,妄想一舉滅宋。遭到阻擊后,他在進退維谷的情勢下被殺。辛棄疾統領義軍抗擊金兵,動搖了金政權在中原的統治,也嚴重影響了南侵金軍的士氣軍心。“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污,風雨佛貍愁。”正是對這一事實的生動描繪。詞人年輕有為,自比蘇秦(季子),他的英雄行為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敬仰和稱贊,在反抗金的統治的斗爭中長期起著鼓舞人心的作用。

3、批判權奸誤國,指責漠視國難

詞人對偏安一隅、文恬武嬉的現實感到強烈的不滿,這些主和派的權臣、粉飾太平的文人,無疑要負起誤國的主要責任,他們漠視國家的命運,實行賣國投降的政策,打擊抗戰派愛國人士,他們是國家的罪人,更是人民的罪人。他譴責了朝廷當局的茍且偷生,痛斥主和派壓抑摧殘愛國的英雄豪杰,明確指出文人應擔負的職責。在名篇《摸魚兒》詞中,辛棄疾對排擠妒忌自己的主和派權臣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抨擊: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人從感嘆時光的流逝、焦慮生命的有限入手,對朝廷中那些迫害主戰派的嚴厲譴責。詞人借古代陳皇后長門失寵的典故暗暗比喻自己遭讒不被重用的遭遇,抒發了詞人對專

4 權誤國的奸侫小人的憎惡之情,又用楊、趙已經化作塵土的悲劇結局比喻朝中專權誤國的奸佞之徒的凄慘下場,向投降派表示了最大的憤慨。他們關心的不是淪陷國土和人民的安危,更不是國家的恢復大計,他們只享受著優哉游哉的生活。辛詞對當時社會的腐朽黑暗的批判,對南宋后期劉克莊、陳人杰等辛派詞人有著直接的影響。

辛棄疾痛斥了當今主和派的誤國罪行。他們根本不愿去看“白日銷殘戰骨” (《賀新郎》),也不想知道“西北有神州”,更不會“長劍倚天誰問” (《水調歌頭》)。詞人在《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中寫道: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詞人批判的矛頭直指當世的“夷甫諸人”,他們貪圖安逸,無意恢復國家統一。詞中擺出事實,自從南渡以來沒有看見治國的能手,看見的都是空洞的議論和無能的感嘆,講道理還要付諸實現,紙上談兵沒有用,那些呻吟在金人統治下的淪陷區人民還在翹首以待。這些所謂的“經綸手”根本沒有將人民的愿望放在心頭,恢復中原、洗雪恥辱本來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卻熟視無睹。辛棄疾尖銳地批判了南宋統治集團中沉醉于茍安生活的投降派,他們寄情聲色、把時光消磨在玩弄玄虛的概念上。除了這些統治集團的蠹蟲外,還有些粉飾太平的騷人墨客,他們只把離愁別恨、兒女情長作為書寫的主題,整個國家、民族所遭遇的深重災難幾乎在他們的作批品中占不到地位,辛棄疾對此也予以批評: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風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鷓鴣天》 辛棄疾認為諸如吟風弄月、離愁別恨的描寫頹廢低沉,是全然缺乏生命力的一些靡靡之音。他們雖然寫在漫天烽火的戰爭年代,卻呈現不出絲毫緊張的戰斗氣氛。詞人對這種文風深感擔憂。詞人憂國憂民,審視著南宋逐漸危殆的局勢,一邊對權奸統治者和不關心國事的文人墨客進行著批駁,一邊感嘆著自己的英雄無用武之地。正如周濟評論說:“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故往往鋒穎太露。”

4、抒發英雄憤懣,感嘆歲月蹉跎

每當主和勢力得逞,必有大批愛國志士被棄置冷落,作為不斷被排擠的主戰派人物,辛棄疾的作品中時時迸發出歲月蹉跎、壯志空懷的悲憤。他不由自主地慨嘆“中州遺恨,

5 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南宋統治者無視愛國志士強烈的抗金愿望和切實可行的戰術謀略、也無視風雨飄搖的國家命運和淪陷區困難民眾的呻吟,一味的奉行投降政策以求得一隅的安寧。辛棄疾作為“歸正人”,對此景象無疑有更深的感觸,他南下的目的是聯合朝廷抗擊金兵、恢復中原統一。然而現實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眼見生命蹉跎,壯志難酬,他的悲憤之情洋溢在許多作品中。他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寫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詞中作者曲折深沉地表達了功業未就、壯志難酬而又無人理解的抑郁悲憤的心情。詞中上片描寫他對著江南無盡的遠山發愁,落日孤鴻又喚起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無法一展抱負的心事。但他卻只能悵惘的看吳鉤寶劍、拍欄干,獨自神傷。下片中描寫的是他無盡的思鄉之情,試想北方的故鄉今生再也無法回去了。這怎能不使這位孤身在外的英雄流淚呢?詞中的“落日孤鴻”寫出了當時南宋王朝低沉的政治氣氛和詞人政治上被孤立的傷感,但詞人卻是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感嘆無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境。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位寂寞孤獨的愛國者形象。下片連用三個典故,既表現出他那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更抒發其虛度年華、空懷壯志的憤懣。結末感嘆世無知音,慷慨嗚咽,而又深沉婉曲。

詞人壯志難酬,被人隨意擺布,國家的憂患籠罩著他的人生,處于孤危境地的詞人屢次遭到詆毀、排擠和摒棄,他的詞開始向借古諷今轉變,借登臨懷古來書寫自己的苦悶和憂憤。在《八聲甘州》中寫道: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达L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 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西漢武帝時銳意開邊,本應是豪杰之士施展抱負、建立功名的時代,但卻有李廣這樣的名將郁郁不得志,這不能不使詞人感到困惑,上片表面記敘了李廣的遭遇,實際上是感嘆自己與他相似的經歷。下片即事抒情,明確表示自己不愿終老田園,堅持實現抗

6 金復國的理想。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山水在矢志不渝的詞人的眼中,也別有一番景象:

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沁園春》 靜靜的山巒在奔馳,群山萬壑簇擁東向,似奔騰的戰馬,數不清的松樹正像身材高大的士兵。辛棄疾本是統兵的好手,但他落職閑居,不能統帥抗金的士兵殺敵報國,而自己的理想不曾有絲毫改變,只得將一身才氣用來“檢校長身十萬松”。這里借描寫松樹以寄壯志難酬的憤懣。詞人一腔激憤,故作曠達的語句說出,耐人尋思。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他的愛國理想時時洋溢于他的作品中,他的詞是對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對南宋歷史的真實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情況,代表了當時不屈服的民族的憤怒呼聲。他的詞是自己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載體,是他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嘆息。辛棄疾發展了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藝術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辛詞常通過豐富奇崛的形象、奇特變化的想象、變幻莫測的章法、自然貼切的用典、廣博生動的語言,或傾訴深沉的故園之思、壯志難酬的報國之志,或表達遭受打擊的抑郁孤憤、對朝廷偏安的無可奈何,思想性與藝術性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黃梨莊說:“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悲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其詞„„”(《詞苑叢談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詞正是人品和詞品相結合的產物。也正是如此,才會擁有境界闊大、風格多樣、比喻廣博、語言豐富的稼軒詞。詞中那種熾熱的愛國熱情始終振奮著讀者的精神,繼續啟迪和鼓舞人們。

參考書目

1、《稼軒詞編年簽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鄧廣銘著

2、《唐宋詞選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燕瑾

楊鍾賢著

3、《唐宋名家詞選》

中華書局出版

龍榆生編選

4、《中國古代文學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羅宗強

陳洪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男生宿舍內務檢討書下一篇:農科所半年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