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不公現狀中高等教育論文

2022-05-01

小編精心整理了《不公現狀中高等教育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摘要:高等教育是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平原則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文章針對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不公現狀,即入學機會不均等、教育過程不均等、教育結果不均等的三方面現象,分析造成其不公現狀的原因,探索在法律上該如何改變時下高等教育不公現狀,貫徹落實公平原則。

不公現狀中高等教育論文 篇1: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研究

摘要:

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資源配置不公平等現象越來越突出。采用熵權法從教育規模、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四個維度構建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對2004—2013年我國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和三維趨勢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在總體上呈現顯著的空間正相關特征,且空間關聯性逐漸增強;雖然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所減小,但高等教育發展的空間異質性明顯,落后地區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發達地區未能有效發揮空間輻射和帶動作用,空間溢出效應不明顯,高等教育發展的空間結構有待改善。國家應避免高等教育區域差距繼續拉大,落后地區應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發達地區應有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努力縮小高等教育的空間差距。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空間格局;教育發展水平;教育區域差距;教育規模;教育基礎設施;教育經費投入;師資力量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根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可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成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然而,在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同時,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等現象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構建公平、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間格局,縮小空間差距,逐步實現高等教育服務均等化,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分布格局,實現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高等教育區域差異問題早已進入相關學者的研究視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多是基于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基尼系數、泰爾系數、因子分析、變異系數等)對高等教育區域差異進行解讀性分析。如Zhang和Kanbur(2005)通過基尼系數和泰爾系數得出中國教育資源區域差異日趨擴大的結論;Qian和Smyth(2008)運用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方法對中國教育非均衡現象進行了分析;Yue(2015)對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衡展開了描述性分析和回歸分析;許慶豫和徐飛(2012)利用變異系數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及其動態趨勢進行了分析;劉華軍(2013)利用基尼系數和空間極化測度方法研究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分布非均衡問題;張海英等(2013)利用因子分析和DEA法對我國高等教育實力和效率的非均衡性展開了研究;桂慶平等(2015)通過描述性分析發現中國各省域高等教育在辦學規模、師資條件、學校布局、辦學成效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從研究內容上來看,還有些學者著眼于某一特定領域進行高等教育的區域差異研究。如楊紅旻(2012)從制度角度層面研究了我國高等教育差異;周平紅(2012)從高校信息化軟硬件資源著手探討教育資源區域差異;楊江華(2014)研究了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方面的差異;張琦(2016)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

綜上所述,多數文獻在關于高等教育區域差異的研究中并未考慮空間因素。目前空間計量統計方法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區域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等方面,如通過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和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對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空間差異進行分析(Sergio et al,1999;余運江 等,2014;赫勝彬 等,2016;彭程 等,2016)。鑒于關于高等教育區域差異的研究主要采用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本文引入空間計量統計方法中的ESDA技術和三維趨勢分析方法,結合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并從教育規模、基礎設施、經費投入和師資力量四個維度度量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進而分析我國省域高等教育的差異性和空間動態演變規律,以期能夠為相關部門制定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政策提供依據和參考。

二、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測評

本文基于效果說和信息說概念下的指標體系設計路徑模式(文靜,2011),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王綻蕊,2000)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王唯,2003)公布的教育發展指標,并參考我國相關學者的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基于高等教育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從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基礎設施、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四個維度設置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其中,高等教育規模反映高等教育的基本狀況,分別從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設置高等學校數高等學校指普通高等學校,包括大專院校和本科院校。、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三個指標來反映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和高等教育的承載能力;高等教育基礎設施體現高等教育的辦學條件,是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要素,用高校生均固定資產總值、高校生均圖書量和高校生均校舍面積校舍面積指學校擁有產權的建筑面積。三個指標反映各地區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狀況;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也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當地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支持程度,用地方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占當地GDP比例、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和高校師均R&D經費三個指標來衡量各地區政府和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高等教育師資力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不斷培養和引進優質教師資源并經過長期積累實現的,用高校生師比、高校專任教師數占教職工總數比例反映高校的教師利用效率和師資規模,用高校專任教師中博士學歷教師占比和高級職稱教師占比反映師資質量和學術水平。由上述指標構成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考慮到數據獲取的便捷性以及保證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本文以我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的31個省市自治區2004—2013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指標體系中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EPS全球統計數據庫、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數據主要來自各個省市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政府工作報告,從而最終形成了2004—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三維時序指標數據表。本文通過熵權法合成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見表1)。

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分析

ESDA分析法(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基于空間統計學的一種測度方法,以空間數據為基礎通過可視化方法分析觀測值之間的空間分布特征,包括空間相關性、空間異質性和空間集聚區。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通過Global Moran’s I(全局莫蘭指數)描述某一屬性值在整個空間地理環境中的總體特征以及是否具有空間相關性Moran’s I的值位于1到1之間,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下(本文α=0.05),若Moran’s I的值顯著大于0,則表明區域屬性觀測值在空間上具有正相關性,并且值越大,其空間關聯性越強;若Moran’s I的值顯著小于0,則表明屬性觀測值在總體上存在空間負相關性;若Moran’s I的值等于0,則說明屬性觀測值的變化特征與空間因素不相關。 。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則通過Local Moran’s I(局部莫蘭指數)表現不同地區空間特征的異質性,主要是通過 Moran’s I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來分析局部區域與其相鄰區域的空間相關性。

1.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本文利用GeoDa軟件對我國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進行測算,得到2004—2013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Global Moran’s I估計值及其顯著性,如表2所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Moran’s I估計值全部為正值,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高等教育在空間上并不是隨機分布的,而是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即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的省份在空間上趨于集聚,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低的省份也在空間上趨于集聚。

2.空間分異分析

(1)地理位置上的空間投影分異分析

我國省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在空間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為對其空間分異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作進一步分析,利用Arcgis10.2軟件做出省域高等教育的三維透視圖,從空間分異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格局的變化趨勢。其中,2004、2009和2013年三年的高等教育空間分異趨勢如圖1所示。

在三維透視圖中,X軸的左側表示方位西、右側表示方位東,Y軸的上側表示方位北、下側表示方位南,Z軸表示省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各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值及其位置是由桿的高度和位置決定。在左(A)圖中,趨勢分析是將省域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值作為散點投影到XY平面、XZ平面、YZ平面上,從而得到三種不同方向的投影點。XZ平面、YZ平面上的投影點通過擬合多項式的方式顯示演變趨勢(本文采用二階多項式進行擬合),從而得到一條最佳擬合曲線。而XY平面的投影點則表示各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具體位置。右(B)圖通過逆時針旋轉45°來改變整個圖像的視角,所得到的投影點分別是在西南—東北方向和西北—東南方向,通過投影點擬合得到一條最佳擬合線,反映在西南—東北方向和西北—東南方向上的變化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東西方向上,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存在東高西低的現象,到2013年這種狀況沒有改變,東高西低的趨勢仍然明顯,說明東部與西部的高等教育差距并沒有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縮小,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仍然嚴峻;在南北方向上,區域中心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比較高,而邊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西南—東北方向和西北—東南方向上,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及中部的一些省份,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低的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西南和東北地區,進一步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在空間上存在較大差異。

(2)空間模塊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2004—2013年中國高等教育的空間分布變化,利用Arcgis10.2軟件對2004、2009和2013年三個年份的數據進行層次分類展現。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Jenks)對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進行分組,由高到低分別定義為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第三層級和第四層級,如表3所示。

從整體上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東部地區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但是中部的湖北省、西部的陜西省因文化歷史悠久、教育消費低廉、高校和科研機構集聚而保持著較高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一直位于第二層級。北京和上海的高等教育發展條件得天獨厚,遙遙領先其他省份,除個別年份有所波動以外,兩市一直位于第一層級。

從演變趨勢看,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比較高的省份除了北京、上海、陜西和湖北,還包括江蘇、浙江、廣東、天津、山東等省,這些省份經濟條件優越,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東北的黑龍江、遼寧因為較早建立了與工業、制造業相匹配的學科體系,學術水平、科研實力保持在國內前列,所以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位于第二層級。而絕大部分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省份位于第三和第四層級,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很低。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形勢嚴峻,各個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上海市由第一層級下滑到了第二層級,黑龍江由第二層級下滑到了第三層級,青海、廣西由第三層級下滑到第四層級。到了2013年,“規劃綱要”出臺,高等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東北的黑龍江、吉林,東部的河北,中部的安徽、江西和河南都進入到第二層級,位于三、四層級的省份明顯減少,表現為“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狀”發展,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空間差異減小,趨于均衡化的發展。

3.局部空間分異分析

(1)LISA集聚圖分析

LISA集聚圖可以直觀地表現出局部相關性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演化軌跡(見圖2)。在研究時期內,我國省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值區主要聚集在江蘇、浙江、上海、天津、湖北、廣東和遼寧等地,該區域無論是在經濟基礎、區位條件還是在發展潛力等方面都優越于其它地區。而與此相對應,省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低值區主要位于經濟基礎比較差、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并呈現出“塊狀”格局,表現出一種“俱樂部趨同”現象,即高等教育發展受周邊地區影響比較大,空間近鄰效應比較明顯,而且這種發展情況長期未得到改變??傊?,從整體上來看,高值地區的空間分布格局逐漸趨于分散,而低值地區的空間布局比較集中。

(2)四象限分布分析

為了更進一步觀察我國31個省市區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把區域空間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表示HH集聚,是指自身和相鄰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都比較高;第二象限表示LH集聚,是指自身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低,而周邊省份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第三象限表示LL集聚,是指自身和鄰近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都較低;第四象限表示HL集聚,是指自身高等教育發展程度較高,而周邊省份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低。利用GeoDa軟件得到Moran散點圖(見圖3),橫軸表示變量觀測值的標準化值,縱軸表示變量觀測值的空間滯后值。從2004年到2013年,散點呈逐漸集中的趨勢,說明各省市的高等教育差距在逐漸縮小。第一象限內的點略呈離散的趨勢,說明高等教育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擴大,并且位于第一象限內省份的數量由12個減少到10個;而第三象限內的點逐漸聚集,表明高等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差距在縮小。在Moran散點圖的基礎上,可以細化出各省份具體的象限分布,如表4所示,。

三個年份屬于HH區和LL區的省份占總數的71%、71%、64.6%,說明省域高等教育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和一定的空間依賴關系。分別來看,位于HH區省份數量有所減少,說明高等教育發達地區相互鄰近的現象有所減弱;位于LL區的省份數量保持不變,且依然是西北、西南地區的省份,這些地區沒有改變高等教育落后的現狀,也從側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優勢地區的空間輻射作用不明顯;而位于LH區的省份數量有所減少,說明高等教育優勢地區的空間輻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強,極化效應在減弱??傮w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欠發達省份仍然比較多,由全局Moran’s I指數所表現出來總體空間集聚現象逐漸增強的現實,并不表示我國所有省市區的高等教育都呈現空間關聯性和空間依賴性,它只是由于LL 集聚和HH 集聚占比較大的綜合結果。而這一事實表明,省域高等教育空間集聚程度逐漸增強的背后仍存在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失衡問題。

京津兩市、山東省、陜西省和江浙滬三省因經濟水平、文化歷史、國家政策等因素一直保持在HH區;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遼寧有著良好的工業基,并且高等教育起步比較早,從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比較高,處于HH區;中部地區的湖北、湖南因高等教育發展比較早,區域性名校較多,因此也處于HH區。而內蒙古、吉林、寧夏、山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經濟基礎相對較弱,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相對較少,一直處于LH區,相鄰省份的空間溢出效應不顯著。河北、河南雖然距離京津地區很近,但并沒有受到其輻射帶動,反而因京津兩地擁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而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空間極化效應,一直處于LH和跨HHLH區。廣大西部地區省份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直處于LL區。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給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更大的財政支持,重點扶持一批西部高等院校的發展和一些優勢學科的成長,以進一步發揮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人才支撐作用。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熵權法構建中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運用Arcgis和GeoDa軟件從空間視角分析2004—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分異問題,在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和三維趨勢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空間模塊分析和空間四象限分析,以透視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性及其演變規律。

首先,從總體上看,自2004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全局Moran’s I指數全部顯著大于零,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特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近的省份逐漸聚集,并且空間相關性和空間依賴性逐漸增強。但位于LL區和LH區的省份數量仍然占很大比重,說明我國一些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容忽視;同時,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高等教育發展的空間結構仍然沒有改善。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還應從全局著眼,避免高等教育差距繼續拉大;落后地區的地方政府則應充分利用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和優惠支持政策,將高等教育的發展放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首位,最終縮小高等教育空間差距,實現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其次,縱觀三個年份中國高等教育的空間分布格局,HH區的省份主要位于經濟發達、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悠久、人文基礎較好、地理位置優越的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等,總體來看HH區的省份數量不升反降。而河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的空間分布狀態基本未變(處于LH區),可見高等教育發達地區未能有效發揮空間輻射和帶動作用,空間溢出效應不明顯。同樣,中西部地區的湖南、湖北和陜西以及東北的黑龍江和遼寧一直處于HH區,這些省份雖然比不上東部高等教育發達省份,但是在中西部地區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處于前列,然而也未能發揮自身優勢,帶動鄰近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因此,如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發達地區的空間輻射作用,促進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合理流動,加強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優勢互補,實現高等教育均衡發展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最后,西部地區由于高等教育發展相對落后,需要加快發展。在西部各省份中,陜西省由于經濟環境相對較好、人文歷史悠久,基本處于HH區,而其余省市區一直處于LL區,不僅自身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低下,周邊省域同樣發展水平不高。四川省和重慶市本身經濟基礎不弱,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但也一直處在LL區,說明整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滯后已不能忽視。因此,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仍需給予重點關注,對西部地區教育支持力度還應加大。要繼續實施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項目,有效發揮東部地區的優勢和輻射作用,帶動西部共同發展。另外,經濟發展是對教育發展最有力的支撐,大力發展經濟,才是支撐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長遠發展的根本。

參考文獻:

慶平,張男星,羅建平.2015.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性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7):1120.

赫勝彬,楊開忠.2016.京津冀區域經濟空間差異研究[J].統計與決策(11):109113.

劉華軍,張權,楊騫.2013.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分布的非均衡與極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9):17.

彭程,陳志芬,吳華瑞,等.2016.基于ESDA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時空分異格局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144151.

文靜.2011.不同概念理解下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設計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7):4345.

王綻蕊.2000.區域教育發達程度衡量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12):2022.

王唯.2003.OECD教育指標體系對我國教育指標體系的啟示——OECD教育指標在北京地區實測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1):15.

徐慶豫,徐飛.2012.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4):6165.

楊紅旻.2012.制度分析視角下的高等教育區域差異[J].高教探索(1):1821.

楊江華.2014.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區域差異及其變遷[J].高等教育研究(12):2734.

余運江,孫斌棟,孫旭.2014.基于ESDA的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水平空間差異研究——以上海為例[J].人文地理(2):123128.

張海英,周志剛,劉星.2013.我國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1):6669.

周平紅,張屹,仰盼盼.2012.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資源建設區域差異研究——基于 2003—2010 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11):4853.

張琦.2016.文化同源性與差異性影響下的京津冀高等教育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4):7781.

QIAN XL,SMYTH R. 2008. Russell S. Measuring regional ine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widening coastinland gap or widening ruralurban gap?[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2):132144.

SERGIO J R,BRETT D M. 1999. 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J]. Regional Studies(2):143156.

YUE CJ. 2015. Expansion and equalit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40:5058.

ZHANG XB,KANBUR R. 2005. Spatial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healthy care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6(2):189204.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rapidly developing, however, the phenomena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fairness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so on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is built through four dimensions of the entropy method from the scale of education, funds input, infrastructure and teachers to implement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trend analysi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general,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However,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obvio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ackward areas still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backward areas and the developed area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us, the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o not effectively play a role in spatial radiation and driving, their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void the expanding gap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essdeveloped areas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ed areas should effectively play a role in radiation and driving so that the spatial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narrow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patial patter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scale;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education funds input; teaching team capacity

CLC number:F061.5;G649.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7)05007009

(編輯:夏冬)

作者:李晶 何聲升

不公現狀中高等教育論文 篇2:

高等教育不公現狀分析及法律保障初探

摘 要:高等教育是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平原則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文章針對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不公現狀,即入學機會不均等、教育過程不均等、教育結果不均等的三方面現象,分析造成其不公現狀的原因,探索在法律上該如何改變時下高等教育不公現狀,貫徹落實公平原則。

關鍵詞:高等教育 公平 法律

高等教育是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何謂高等教育?是指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關于高等教育的發展,究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開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歷過改革開放,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階層差異,政府投入較少等種種因素造成了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出現了不公的狀況,這樣的狀況使得高等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所探討的高等教育公平,指的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延伸,基本含義是指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機會的均等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方面的均等、權利的公平則是主要針對的是高等教育過程和高等教育結果,在行使其受教育的權利時應獲得的公平,完成高等教育后進入社會的就業時應享有均等的機會。

一、我國高等教育不公現狀分析

1.入學機會不均等。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均等應當是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實現的主要任務。造成入學機會不均等的主要因素是社會階層的不公平,地區的不公平。

社會階層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的差異。階層之間的差異主要影響的是下一代的受教育機會的取得。優勢階層的子女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方面等方面較低社會階層子女占有很大的優勢。而這些因素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而言,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地位與選擇高校的類型和層次成正相關。社會階層的不同,其經濟資本享有程度也就不同。在我國目前的招生制度上來看,優勢的社會階層可以利用其本身的資本擁有程度,為自己的下一代獲得更好的教育。比如當招生數量問題產生競爭時,優勢的社會階層可享有因其自身身份特征而產生的分數優惠政策?;蛘弑热绠敳煌A層的子女進入同一所學校接受高等教育,優勢階層可以為自己的下一代因其經濟資本的優越性選擇質量更好的專業就讀,而低社會階層會考慮到學費等問題選擇費用較少的專業就讀。此外,由于國內高考的戶籍制度,常常使得身為低社會階層子女的學生如外來務工子女,在交納高額借讀費后仍然必須要回到原戶籍地考試的問題。這些都是由社會階層的不公所帶來的入學機會不均等。

地區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我國高考招生制度取向導致教育不公平。我國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并不是統一全國制定,而是采用的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方式進行的。各省錄取的數額是不均等的,并不是根據當年參加高考人數的數量平均分布的。各地區的高考分數線的不同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造成了極大的不公。以2011年為例,2011年河南省與黑龍江省的高考試題全部采用的是全國卷新課標卷,而2011年河南省本科一批文科錄取分數線是562分,理科是582分。本科二批文科錄取分數線是515分,理科是531分。本科三批文科錄取分數線是460分,理科是455分。黑龍江省2011年本科一批文科分數線是540分,理科是551分。文科本科二批分數線是462分,理科是465分。本科三批文科錄取分數線是277分。理科是279分。這樣明顯的分數懸差,地區之間的不平等,造成了生源入學機會的不平等。高考是通向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這樣的不平等自然而然會影響到高等教育的公平。

再以清華大學2014年在部分地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為例,這個統計數據是由國家教育部發布的,2014年清華大學在上海理科第一批次錄取分數為533分,在廣西省理科一批錄取分數線為646分,在遼寧省理科錄取分數為672分,在海南省為861分。而文科部分,在2014年,上海市的錄取分數為529分,在廣西省為623分,在遼寧省為654分,海南省為883分。由此可見地區之間的錄取存在不公,在入學機會上是不均等的。

同一高校的錄取分數針對不同地區相差甚多,地區的不公是影響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地區之間的招生制度不平等是一個方面,其教育資源享有程度的不同是另一個方面。在教育資源上,我國各地區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大致包括四類,第一類是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為代表,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較少的考生,而且錄取分數線是低于全國大多數省份。第二類是陜西、江蘇、以及東北三省等為代表的省份,其教育資源的配置相對較高,僅僅少于第一類,考生數量居中,高考成績與錄取分數線就全國來看并沒有太大波動,基本相同;第三類是以寧夏、青海、內蒙、還有西部地區如新疆,西藏為代表的地區,其教育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師資力量相對匱乏,但是國家的政策扶持彌補了不足。最后一類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以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西為代表的地區,這一類的教育資源是缺乏的,而國家又未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導致考生的壓力巨大。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是導致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等的另一重要因素。

2.教育過程不公平。高等教育的過程公平主要是一個“質”的問題,即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在學習過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質量應當是平等的。高校貧困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不平等,社會實踐方面的差異都是造成教育過程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知識學習與獲取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知識的覆蓋面很廣,不單單是指專業知識,在大學期間所學到的應用技能也是知識學習的一部分。專業學習方面,高校貧困生與其他學生的起點是一樣的,在這個方面并不差異。但在英語,計算機等方面,我國高中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通過考試獲取分數,應試教育的色彩濃重。對于計算機,英語口語一類的教育并不重視,這使得高校貧困生在家庭缺少英語和計算機學習的硬件條件基礎上,更加的落后。先天條件的不足,后天的無法接觸,使得其進入大學后,英語的聽說能力和計算機的操作能力比較薄弱,起點的不均衡,使其在學習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既≠Y格證書是應用技能獲取的一個途徑,同時在目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資格證書的積累與涉及范圍的廣泛程度會被用人單位作為學習能力參考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僅僅是畢業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已經不能是滿足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了,越是待遇優厚的崗位對資格條件的限制就越多,計算機證書,人力資源證書,托福雅思的考級證書都是在招聘時能為應聘者加分的項目。但是在資格考取方面,高校貧困生的表現并不積極。高校貧困生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因為這種資格考試需要支付一大筆費用。

社會實踐也是高等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大學生活中的社會實踐包含很多方面,兼職,實習,社團活動經歷等多個方面。在兼職方面,高校貧困生的兼職經歷多于其他的學生。但是在社團活動方面,由于社團活動需要經費支出,是一筆額外的開銷,高校貧困生會放棄社團活動。而在實習方面,由于高校貧困生的社會背景原因,大多缺乏廣泛的社會人際關系,其能夠得到的實習鍛煉機會也就非常的少。

3.教育結果的不均等。高等教育的結果表現在其就業方面,即能否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性別不同在就業過程的不平等對待是造成高等教育結果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一項由國內大學生就業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完成的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2010屆女性大學畢業生簽約率為21%,明顯低于男性畢業生的29.5%,可見在簽約進展方面女生明顯滯后于男生。{1}該調查以2010屆大學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有效答卷共64589份,其中本科35071份,高職高專29518份。調查顯示,簽約國企的女大學畢業生占已簽約女大學畢業生的比例遠低于男性的同項比例,約13個百分點。截至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職高專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分別為1884元、1731元,較男性本科畢業生(2245元)和男性高職高專畢業生(2063元)分別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職高專(59%)畢業生分別比男性低12個和11個百分點。這表明,女大學畢業生通過接受較低薪資和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工作來實現就業,其就業質量較低。性別上的差異對待是造成了高等教育結果上的極大不公。

二、構建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制保障

良法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法治不僅要求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求所依之法必須是良法。也就是說法律不單單要在內容上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充分體現我國依法治國的精神,同時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內容完備的基礎上,還要在形式上兼備實體性與程序性的完備性。不單單要追求我國法律在數量上的充足性,更要在其質量上切實結合國情,針對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予以完善。

1.要完善教育立法。高考招生所采用的分省定額制度導致入學機會的極大不公平,這樣違反了高等教育平等保障原則。針對這一的錄取機制,應當完善高等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9條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高等教育的權利?!眥2}由此可知公民享有高等教育的權利一律平等,這種權利的平等性是法律賦予的,并不因為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其他因素所影響。但是高等教育法中的平等原則具有模糊性,且《高等教育法》中并沒有對招生錄取和學生入學方面的具體規定。從《高等教育法》的實施狀況來看,應當根據高等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出發,來完善高等學校自主辦學的相關法律規定,在《高等教育法》中增設條款,同時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形成完備的高校法律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能夠切實解決在目前高等教育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公現狀?!陡叩冉逃ā窇攲φ猩浫≈贫燃右跃唧w規定??紤]中國教育制度的發展,國家應當針對高等教育考試制定《考試法》,加大立法程度,規范考試體系,立法上的公平才會有程序上的公平。

高等教育立法的另一個要給予法律明確的就是關于高校學生與高校的權利義務關系。在當下的高等教育推進過程中,不難發現,目前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絕對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身份關系,制約與被制約的上下級關系。這樣的關系的改變,推動了《高等教育法》的改革,故而在立法實施的過程中,對這一問題,應當明確。在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權利義務的界定,內容的劃分應當予以法律上的規定。

2.完善司法救濟制度。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賦予了高校學生教育申訴權,然而在權利行使的過程中,學生的教育申訴權不能充分實現。探究其原因,是在其實踐中缺乏嚴格的操作程序規定。具體來說,受理案件的申訴機關在處理相關案件時,不能做到公開透明。案件沒有經過辯論,有的甚至不加以審查就作出決定。這樣的形式化的處理讓學生的申訴權受損,同時對國家的司法公正性也會造成信任危機。教育權利的司法救濟制度要求加大對受高等教育權的各種侵權行為的司法干預,也就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加大對受教育者的保護,對高校實施的行為予以監督管理。這種救濟制度是針對高等教育中的弱勢群體,是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式。完善對高等教育的司法救濟制度應當從三個方面進行:一要加強對侵權行為的法律監督,特別是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減少不公正法律行為所帶來的損害;二是強化對高校中的弱勢群體受高等教育權的司法保護,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問題是造成高等教育不公現狀的主要因素,國家應當加強對各種侵犯高等教育權行為的司法干預,對存在的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這樣對整個社會也回起到懲戒與警示的作用,防患于未然;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行政賠償制度,對于應當進行賠償的情形、額度等進行詳細的法律規定,保證受高等教育者在受到侵權之后,其損害能夠得到國家賠償。

3.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立法。加強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把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要把法制的約束與國家政策指導的有效性相結合。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目前的規定不夠細化,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遇到的就業歧視,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性別的歧視,戶籍、年齡等方面的差別對待?!毒蜆I促進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畢業生維護平等就業權利增添了法律保障,但是對于公平就業的規定屬于欠缺狀態。大學畢業生遭遇就業不公平時維權艱難,因此,應針對大學畢業生這一龐大群體的就業問題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以促進公平就業。以推進高等教育結果的公平化。就業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消除對高校畢業生供給與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實行自由就業政策是公平就業的需要。目前就業市場上地區排斥、戶籍排斥、學歷排斥等就業政策仍然是影響就業公平的政策性因素,需要相關部門從公平的角度制定新的政策才能促進就業公平的實現。

我國已經加入《反對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應該保障勞動就業領域的公平。反對就業歧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5條規定了勞動者就業不應受歧視。{3}第26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對關于就業歧視方面做出詳細的法律規定,也沒有建立健全具有實際意義的救助體系。因此,我國應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就業歧視法》。完善立法對大學生就業環境中的歧視現象具有積極的意義。這樣是對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有力保障。

注釋:

{1}王曦輝.調查顯示:2010屆女大學生就業率比男生低8.5%[R].新華網

{2}《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Z].1991-01-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Z].2008-01-01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作者簡介:侯璐(1978.3—),女,漢族,山東省文登縣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學、金融法學;鄭雪瑩(1993.10—),女,學生]

(責編:若佳)

作者:侯璐 鄭雪瑩

不公現狀中高等教育論文 篇3:

淺談幼兒園男教師的困惑及相應排解對策

摘要:在目前幼兒園現狀中存在著一個突出問題為幼兒男教師稀缺而且流失嚴重,本文在掌握和分析大量文獻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觀察和訪談,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相關知識,深入幼兒園男教師的生活世界和內心深處,歸納出男教師的困惑,并提出相應建議對策以改變此現狀。

關鍵詞:幼兒園;男教師;困惑

作者簡介:付剛(1980-),男,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呼倫貝爾學院黨政辦,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4)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幼兒教育領域一直是以女性教師為主體。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到,幼兒教師性別結構的平衡對于幼兒性格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教育亟需男教師的參與??墒?幼兒園的男教師不僅數量少,而且分布極不均衡,流失率居高不下。據《中國教育報》2005年3月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全國男女幼兒教師的比例為0.3:9.7,在大連的比例是0.05:9.95,武漢市的比例是0.6:9.4,而在國內公認幼兒教育最為發達的深圳,比例是0.04:0.96。幼兒園男教師數量稀少可見一斑。

中國男幼教師聯盟網的負責人徐幫強說,自2005年建盟以來,現在網站的注冊人數和加入QQ群的人數合計約700人,其中大多數是男幼兒教師。據他估計,全國比較穩定的男幼兒教師只有2000多人。中國幼兒園長發展論壇主席李俊杰認為,全國穩定的帶班男幼兒教師不到3000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皬V東、上海等發達地區是男幼兒教師比較集中的地方,全國其他地區相對較少?!?/p>

幼兒園內,他們常常被戲稱為“大熊貓”,因為他們人數太少;幼兒園外,他們又常被稱為“男阿姨”,因為很多人把學前教育誤解為“哄孩子”。他們給幼兒園帶來了活力和平衡,而自身又面臨著種種壓力和困惑。

二、幼兒園男教師的困惑

1.在傳統認識上,人們從心理上不接受男性撫育幼兒

傳統的職業都是以性別來區分的,這樣的劃分使人們對男性和女性有了不同的預期或定勢,而人們往往遵行不悖,這是一種職業選擇上反映出的性別觀念的差異。一般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女性從事幼教工作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從母親那里傳承了與生俱來的母性,這使她們對兒童更溫柔、更關愛、更耐心、更有方法,從而更有利于人們心理上接受女性從事撫育幼兒方面的工作。而絕大多數男性則相反,他們被社會評價系統定位為不會照顧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的教養方法簡單粗暴,不太講究方式方法。由于社會評價體系對男女兩性的不公正評說,使得男幼兒教師會遭遇到人們觀念上另類的性別不公待遇。因此,男性選擇幼教工作不僅要說服自己和親人,而且還要取得公眾在職業選擇性別觀念上的普遍認可,這給他們造成了沉重壓力。

2.報酬較低使男教師職業價值認同偏低

男幼兒教師是一種新型職業,但幼教工作歷來被認為是 “女人的工作”, 由于沒有法律規范,幼兒園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培訓、學習條件得不到很好的保證。而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男性,他們不得不考慮這一點,這是冷酷的經濟學在起作用。在一個家庭中男性所從事的職業以及他的社會地位在家庭生活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取決于他在社會的地位,而如果他在社會中所處的社會地位不被認可,那么他在家庭的地位也同樣會被質疑。在他們看來,在男幼師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經濟地位目前都不被認可的條件下,男性從事幼教工作的職業價值就不很重要了。

3.被女性包圍的環境使男教師職業壓抑感較強

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所屬團體中所處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會左右一個人對職業的忠誠度。作為從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師,他們的職業壓抑感會比女教師更強。首先是幼兒園領導。幼兒園園長目前多為女性,工作中女性所擔當的領導角色也居多,而目前社會上其他團體中絕大多數領導又是男性,因此男教師自己所處的職業位置及在團體中協調各種關系的能力不占優勢,而他們心中或多或少有“中國式大男子主義”作怪,因此引起的職業壓抑感會驅使他們產生新的擇業念頭而放棄對原有職業的忠誠。再說他們的工作環境。男教師工作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被女性所包圍,日久天長,性別的差異及女性本身的特點會引起男教師們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可能讓他們被迫作出或同化性別或更加異化自我的選擇,抑或產生對這個“女兒國”的反感。第四,在工作中由于缺少男性同伴,男性群體的歸屬感較弱及缺少同性間的正常交往,使他們出現郁悶和孤獨的心理傾向。最后是男教師的擇偶。這也是男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客觀現實。由于社會認同低,很少女性會把目光投向這個備受冷眼的新型職業。相反,這個不良的光環效應還可能波及“男阿姨”的其他方面,在這樣的刺激下,他們的理想和抱負在平淡的日子里漸漸會被消磨淡化。

4.幼兒園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多年來,在幼兒園這個女性撐起整片天的背景下,以女性為主導的管理文化早已是不變的事實。當男性介入這個“真空”后,很自然會由于教學、理念、行為等方面的“另類”,使管理者在如何整合教學資源,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如何面對這些從未有過的新問題上劃出種種問號。

5.政府職能部門政策支持不夠

如今,幼兒園男教師之所以不被社會廣泛認可,政府職能部門難推其咎。他們很少出臺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去支持這種新型職業的發展和推廣,也鮮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接受幼兒園男教師的新舉措,進而改變人們的落后觀念,而這必然會導致行業人數更少的男教師出于自身和社會的原因去更換工作,另謀出路。

三、幼兒園中男教師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單純女性教師的教育會造成幼兒的某些能力和性格缺陷。幼兒時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與其他學習階段的教師相比,幼兒教師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更深遠。幼兒會不自覺地通過模仿進行學習,而與其朝夕相處的幼兒教師將會成為其重要的模仿學習對象。單純的女性教師教育會使其行為很自然地打上“女字”烙印,在這樣長期教育的模式下極有可能導致幼兒(尤其男孩)缺乏性別認知甚至出現女性化的傾向,以致獨立性差、意志薄弱、缺乏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所以女性教師過多干預和照顧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此外,在幼兒園教育中,男教師和女教師相比有其獨特優勢。比如,男教師對幼兒照顧不如女教師細致,但男教師對孩子比較放手,有利于培養兒童的獨立性;男教師對孩子說話較直率,不如女教師溫和,但男教師精練的語言又是兒童學習的榜樣;男教師思維敏捷、動作靈活,富有創造性等特點對孩子都是大有益處的;男教師帶孩子方式獨特,很少嬌慣孩子,他們的剛強和勇敢有利于當今獨生子女克服嬌氣、脆弱的個性,平等、粗放、寬容的態度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

再次,幼兒園需要男教師的重要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男教師的“剛性”教育和女教師的“柔性”教育完美的結合,可以使兒童得到全方面的性別影響,形成健康平等的兩性角色意識,促使他們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也有利于師資隊伍的提升和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男教師的性別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教學方式、接觸幼兒的風格不同于女教師。在教育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男女教師如能充分交流,可以全面提高各自素質,優勢互補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四、排解幼兒園男教師困惑的對策建議

誠然,男性教師的“粗獷豪放”會補充長期女性關愛環境中成長的男孩子身上所缺的“陽剛之氣”,也會使女孩子從小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堅強。為此,我們不僅呼吁幼兒園需要男教師,更需要用人們的行為留住男教師,不僅僅要重視男教師的作用,更需要幫助他們解決相關問題。使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安心在幼教崗位上工作,不要使男教師在幼兒園崗位上只是“曇花一現”。

1.周圍的人們應拿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幼兒園男教師

作為一種職業,男教師同樣有權利選擇幼教崗位,人們不應該歧視他們的選擇或抱有好奇的心理去看待他們。由于幼兒園男教師少,容易引起人們關注,各種好奇與議論自然就會多一些,于是他們就顯得極其特殊,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們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為了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我們應抱有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把好奇變為理解,把新鮮變成尊重,保證他們有比較寬松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

2.完善教學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營造有利于男教師成長的工作環境

首先,進行幼兒園課程改革和教材改革,適度增加體現男教師教育特點的課程和教材,將此類教育內容滲透到幼兒園日常教學中,使幼兒發展的需要和男教師特點相得益彰。其次,改革帶班模式。傳統帶班方式暴露了男教師保育弱、技能弱之短,結合幼兒園實際,根據男教師特長,探索建立獨特的男教師帶班模式,如承擔某些適合男教師特長的課程、男女混授帶班及男教師單授特色課等。第三,發揮男教師科研優勢,以科研留人。第四,幼兒園男女教師比例配備要合理。幼兒園要有一定數量的男教師,要有男教師的群體文化,不能成為女性文化的陪襯。也只有有了一定數量的男教師后,才會有各種群體活動、群體思想,在這個能接納自己的群體文化中,男教師才不會孤獨,才不會怨恨自己掉進了“女兒國”,也只有群體文化建立起來后,才會有真正的性別角色,才不會異化自己的角色行為,進而逐步探索平衡我國的男女師資比例。第五,幼兒園管理中人文關懷氛圍的創設。管理應包括兩方面,即管和理?!肮堋本褪侵贫然?是鋼性的;而光有硬性制度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理?!薄袄怼本褪抢眄樃星?這是柔性的,也就是所謂的人文關懷。男教師不光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搞好,而且還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作為園領導,要以身作則,多深入職工生活,多關注職工的工作,解開他們心中的心結,多給職工創造發展機會,提供寬松的發展空間,培養一支和諧的團隊,讓每位男教師在工作中得到滿足,通過工作實現自身價值,這樣,他們就會切實感到自己在幼兒園里的希望和前途。第六,探索幼兒園和家庭進行多渠道的家園溝通機制。幼兒園和幼兒家長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進行全面、及時、經常的雙向了解。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得到很好的反饋和建議,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很好地了解幼兒以及更好地了解男教師,讓家長也參與進全員撫育幼兒的活動中,這樣家長和幼兒園方面都會心情舒暢,對幼兒教育大有好處,對男教師的社會認可也大有裨益。

3.培養機構要改革女性化教學,探索男性教師培養方案

說到幼兒教師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女教師培養的一統天下,男教師的培養只是零星點綴,傳統教學無不以女性為主。但是合理的教學應該關注到男性實際,體現男性特點,可以探索專門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課程培養方案、技能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培養方案、社會實踐方案及就業指導方案等。關鍵堅持一個原則:體現性別特點,體現個性發展。

另外,幼兒教師的培養機構有針對性的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意義重大。擁有對幼兒的愛、執著于幼兒教育事業、樹立更高的目標與理想才能更好地為幼教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4.政府職能部門加大支持力度,給予男教師以政策傾斜

孩子的成長發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他們從小接受男女教師的共同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此,有關職能部門首先應著重研究相應的政策,改民間探索為官方行為,做到招收、培養教育、就業分配等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其次,要研究有關傾斜政策,包括政治上的傾斜和經濟上的傾斜。以政策引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和社會環境,以實現學生生源高素質的招生目標。再次,推進學前教育立法。學前教育立法格局對提高全社會對學前教育事業的真正重視,有效地協調學前教育發展與社會各方面的法律關系以及規范各主體的行為都是十分有利的。通過法律規范,從事學前教育的男教師的待遇、發展等多方面問題方能切實解決,以法律規范辦學、促進辦學、保障辦學,從而實現學前教育的良性發展。

誠然,男幼師在我國幼教領域發展的現狀有喜有憂。但不管怎樣,幼兒教育的客觀規律表明,和諧和剛柔并濟的教育才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大力挾持男幼師這一新興力量,關注和鼓勵更多的男性從事幼教事業才是實現幼兒教育良性發展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旭東.現代心理學教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許嘉璐.論學前教育[J].求是,2001,(23).

[3]袁建霞.男“阿姨”的心里話[J].學前教育研究,2003,(3).

[4]林玉瓊.我國男幼師的配置現狀及分析[J].幼兒教育導讀,2003,(11).

[5]王毅.關于學生管理[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4,(4).

[6]季衛華.男人帶孩子的四大優勢[J].幼兒教育導讀,2005,(3).

[7]林漫亞.“父愛”有助于孩子的性格發展[J].幼兒教育導讀,2005,(3).

[8]王艷芝,柴莉穎.男教師進入學前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可行性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2).

[9]沙莉,龐麗娟.立法保障學前教育科研:美國學前教育法的重要內容[J].學前教育研究,2008,(2).

[10]洪秀敏,龐麗娟.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保障與政府責任[J].學前教育研究,2009,(1).

(責任編輯:趙赟)

作者:付 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工作量估算銀行管理論文下一篇:配電設計的電力工程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