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莊子人間世生存哲學論文

2022-04-30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莊子人間世生存哲學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201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健康”一詞共出現351次。在十九大報告中,一系列有關“健康中國”的戰略被提,這也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整體醫療資源不足全球性挑戰所貢獻的中國解決方案。

莊子人間世生存哲學論文 篇1:

《人間世》第二季的紀實手法與人文植根解讀

摘  要:醫療題材紀錄片《人間世》于2016年6月11日在上海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一經播出就獲得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度碎g世》通過客觀紀錄影像,真實地展露了醫院里的人生百態,呈現出復雜緊張的醫患關系,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暌別兩年之后,醫療題材紀錄片《人間世》在2019年的新年伊始以全新一季內容震撼回歸。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的共同策劃下,由50位工作人員組成的紀錄片攝制團隊主要將鏡頭對準醫院這個集聚社會矛盾的場所,歷時兩年的蹲守拍攝,將當下中國醫療行業的真實世態展現在觀眾面前,《人間世》第二季的成功得益于它的紀實手法和人文植根。

關鍵詞:醫療;《人間世》;第二季;紀實;人文

《人間世》第二季緣何能夠再次成功吸引受眾的眼球、延續第一季的熱度?《人間世》第二季從骨腫瘤、塵肺病到阿爾茨海默病、精神病,從兒科醫生、女性生育到醫生培養、醫患關系,11位導演,9個攝制組,用鏡頭記錄了發生在這些名詞背后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和中國人在面對疾病時最真實的想法和態度,同時映襯出醫生在面對底層問題時的癥結。重點展示了在面對疾病時,人性社會所共同凝聚的力量及其不足。該紀錄片的播出,不僅滿足了受眾對醫療行業相關信息的好奇,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情感需求,在獲得了極高評價的同時,也引起了網友極大的反響。本文擬從紀實手法與人文植根兩個方面對其創作進行解讀。

一、沉浸式拍攝:堅守客觀與真實

《人間世》第二季尋找全新選題角度進行深入拍攝,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觀與真實,攝制團隊堅持采用“沉浸式拍攝”進行創作:長時間蹲點拍攝,融入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全方位觀察記錄真實人物發生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攝制團隊在正視事實的同時,試圖通過紀實元素為觀眾創造視覺“痛感”[1]。在短短10集中,記錄的主體涵蓋了骨腫瘤患兒、高危產婦、塵肺病人、醫患關系案例、患乳腺癌晚期的大學青年教師、精神病患者、兒科醫生等;題材聚焦社會熱點話題,拍攝地點也不再局限于醫院,而是深入到田間地頭、患者家庭。攝制團隊不僅試圖反映醫院里存在的問題,也想呈現更多患者背后的故事,從醫院這一視角反觀人性、社會。從醫患到醫學與社會,從選題上不斷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影響愈發深遠。

“沉浸式拍攝”的紀實手法使得攝影機器和攝制團隊工作人員對這個世界以及被拍攝者時刻保持一種敬畏的觀察態度?!度碎g世》第二季在拍攝時延續第一季的拍攝原則,沒有既定的提綱或劇本。在正式拍攝之前,攝制團隊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努力沉浸到被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當中,像實習醫生一樣在醫院里與醫生和病患相處,提前了解熟悉他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學習相關的醫療專業知識。通過觀察與揣摩,吃透人物性格,拉近與被拍攝對象的心理距離,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脈絡,拓展藝術創造的空間,在之后的現場拍攝過程中更加大膽自信。在第2集《生日》正式開拍前,編導李聞跟著醫院里一個科室的主任先上了一個月的班,學習了解相關醫學知識;在第3集《呼吸》的拍攝過程中,編導朱爾雷和他的團隊在醫院蹲守了234天,拍攝了18名肺移植患者,過年過節都沒有回家。

《人間世》第二季的10集內容每一集都設置了不同的導演??倢а莘妒繌V和秦博兩人對10集內容進行分工,每個人負責5集內容的把控??倢а莘妒繌V在接受采訪時提道:“因為我們相信每個導演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一定是不一樣的,想法肯定也是不一樣的,不希望10集片子都按照一個基調一個人的想法來做,所以才找了大概10個導演,一起來完成這個非常不容易的工作,《人間世》第二季的拍攝整個拖了大概有兩年的時間,非常的不容易,團隊人員都非常的辛苦,整整兩年的時間很多的創作人員都是在醫院度過的,甚至有的人幾乎就把家搬在了醫院,非常體諒團隊中編導和攝像的不容易?!痹跈谀炕a的重壓之下,攝制團隊憑借對“沉浸式拍攝”的理解與堅持,歷經兩年時間完成的《人間世》第二季,凸顯了難能可貴的“直接電影”精神。

創作者自覺地靠近并近距離地接觸被拍攝對象,將鏡頭聚焦到一個個普通具體的人身上,沉浸到其所生存的環境中去,進行長時間的體驗和思考,將個人的思維程度和工作態度融入到紀實拍攝中。第6集《籠中鳥》為了揭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狀況,為了真正零距離接觸精神病患者并真實了解病患們的身心感受,劇組深入醫院208天,與病人共吃穿、同生活,在拉近與病患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這些病患與社會的距離。醫生沉重的職業壓力、緊張的從業環境,醫學的局限性、病患的痛苦、病患家屬的復雜情緒、冰冷的手術器具、血淋淋的人體器官內臟等醫院中的一點一滴都被赤裸裸地展示出來,使得觀眾對中國的醫療現狀有了更加具體清晰的認知。每一集內容呈現的都是真人實事、真情實景,創作者經過長時間耐心的觀察與精心的分析,挑選出極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用冷靜的鏡頭向觀眾傳達自己對生命以及社會的獨特感悟,使觀眾重新審視思考醫患關系現狀。

“沉浸式拍攝”的紀實手法彰顯了《人間世》第二季對紀錄片創作的內核——客觀與真實的堅守。此種打入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聚場所內部進行拍攝的紀錄片作品,用紀錄影像向觀眾零距離地展現了手術室中醫生為病患做手術的緊張情形,生動地揭開了手術臺和醫生在公眾面前的神秘面紗。經過深入挖掘每個鮮活生命背后的故事,深刻反映了醫生、病患、媒介三者之間的關系現狀,對于緩和當下醫患、醫媒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人文關懷:溫情敘事的力量

(一)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平凡具體的人

《人間世》第二季在拍攝過程中,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著眼于人的生存狀況,充分尊重被拍攝對象的隱私及感受。第1集《煙花》的拍攝主體是一群骨腫瘤患兒,通過13歲的骨癌患者杜可萌之口講述屬于骨腫瘤患兒群體的故事,不僅增強了紀錄片中人物的情感表達,也更能引起觀眾對骨腫瘤這一病種的關注。片中大膽使用夢境的形式展現一群骨腫瘤患兒在醫生與親人的幫助下,一同用力擊碎印著CANCER(癌癥)的冰塊,這一夢境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對不治之癥的勇敢反抗精神以及在他們的艱難歲月中醫生與親人給予的陪伴支持。在上海的骨腫瘤病房中,命運對孩子們的殘酷,以及孩子們的童真和成長通過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創作形式被真實生動地記錄下來。此集紀錄片的名字叫《煙花》,以煙花隱喻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但同時也都是絢爛多彩的,各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正是因為長時間的跟蹤拍攝,攝制組發現在疾病的摧殘中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生病,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終于意識到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因為孩子生病,感情不和的父母終于選擇攜手并進;因為孩子生病,父母終于意識到家庭與親情的珍貴。

第2集《生日》以醫院婦產科為主要拍攝地點,將鏡頭聚焦中國女性生育問題,透過婦產科折射當下的社會問題,展現時代的關切與溫暖[2]。這集內容通過三個故事呈現了一名母親在迎接新生命時所承受的壓力;一個家庭的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對新生命的影響;落后的傳統和封建思想對女性生育權力的壓迫與偏見。跟隨著《生日》客觀冷靜的紀實影像,我們窺見了中國女性生產的真實過程,震撼于其中的悲喜交集。

在第6集《籠中鳥》的拍攝過程中,攝制團隊在三個月內走訪了近200家精神病患家庭,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最終找到了30家同意出鏡拍攝。出于對精神病患者隱私的保護,本集紀錄片在播出之前對畫面中出現的多位患者的面部進行了馬賽克處理。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創作團隊對每一個具體的人的內心世界的充分關注,尊重被拍攝對象的切身感受,凸顯了對精神病患者的理解與關懷。這一集里通過對數位精神病患者的深入采訪,將真實采訪內容貫穿于整集敘事之中,讓觀眾真切了解到這些在別人眼中的不正常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在采訪中,他們平靜而細膩地暢談生活、理想、人生的意義,有些觀點不僅正面積極而且哲理深刻。僅從采訪內容呈現來看,這些精神病人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不正常,反而正常到違背了我們的常規認知。在公眾的眼里,精神病院可能是常人無法觸及的、社會陰暗的一角,就如同大多數影視作品對精神病院的描述那樣充斥著壓抑和暴力,精神病院里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應該是不正常的、癲狂無理的,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應該是強悍無情的。然而,我們的想象就是真實的嗎?現如今,大量影視作品中精神病患者的形象被塑造得愈發極端,精神病患群體的真實形象無法得到客觀真實的呈現,從而導致公眾對這一群體產生認知偏差與刻板印象,精神病患者的真實生活情景難覓。與其他類型的媒介文本相比,《人間世》第二季第6集《籠中鳥》站在更加客觀的立場上來記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醫生與精神病患者的真實生活,通過對精神病患者們面對面的深入采訪,心與心之間零距離的平等交流,凸顯了對精神病患者這一社會邊緣群體的充分重視與尊重。

(二)人性之光:照亮每一條對抗病魔的路

《人間世》這個標題源于《莊子·人間世》,可以理解為人間之事的世世變異,也可以理解為人間社會的各有所宜[3]?!肚f子·人間世》的核心內容在于論述人生態度與處世哲學,導演將這部紀錄片命名為《人間世》,不僅是希望透過醫院這一社會矛盾集聚的場所,管窺整個社會人間世態,更希望受眾能夠理解其中內蘊的生命感悟與人性之光,撫慰受眾的心靈。在《人間世》第二季的10集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涉及樂觀積極對抗疾病、公民器官捐贈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一面。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痹诘?集《煙花》中,一群骨腫瘤患兒面對不治之癥的頑強反抗精神讓人心酸,本該天真爛漫的童年被疾病的痛苦與折磨充斥,這些病房里飽受病痛摧殘的花朵反倒總是表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懂事與成熟。王思蓉的母親在女兒的病急劇惡化的糟糕情況下,見到為孩子看病籌錢而乞討的路人,盡管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騙局,但還是遵從內心的善良向同病相憐的家庭伸出了援手。蔡炫安因為雙肺腫瘤持續惡化最終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背著書包去學校上學成了他的臨終遺愿。悲痛欲絕的父母顫抖著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書,通過捐贈眼角膜幫助他人重見光明的方式延續了蔡炫安的生命。第5集《抗癌之路》中身患乳腺癌晚期的大學青年教師閆宏微用自己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直面病魔,憔悴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她感動了無數觀眾。在治療期間,閆宏微與丈夫還去了美國、香港求醫問藥,她樂觀地盼望著奇跡,但最終奇跡并沒有發生,這名和癌細胞“對話”的女博士走了,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019年3月18日。第7集《往事只能回味》通過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們記憶的追溯,走進他們豐富、細膩、寬廣的內心世界,呼吁社會認識阿爾茨海默病,關愛年邁的父母。第8集《兒科醫生》則讓人們見識了兒科醫生的忙碌與困惑,希望外界能夠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注。第9集《浪潮》記錄了兩代醫生對職業的熱愛與擔當,見證了他們的光榮與成長。鏡頭記錄下來的“人間世”無處不在的人性之光,不僅照亮了病人們對抗病魔的艱難路途,還體現了對受眾精神情感的關注,對生命的溫情關懷。

三、結語

無論是幸運還是不幸,《人間世》第二季的攝制團隊從不忌諱直面病患的死亡,也不避談醫療的局限,而是著眼于生命關懷,用真實的影像與鮮活的故事觸動人心。通過冷靜的鏡頭進行換位思考,憑借溫情的敘事進行善意表達,客觀地紀錄影像,真實地展露出醫院里的人生百態,呈現出復雜緊張的醫患關系,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努力在醫生與患者之間保持平衡中立的態度,不偏袒、不傾斜,在真實記錄疾病與生死的同時,試圖幫助社會重塑醫患關系。誠如總導演范士廣在本季紀錄片收官之際接受“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采訪時所表示的那樣:“現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非常的快,但是我們相信生老病死一定是人類永恒的不變的一個主題,而且我們也能夠通過醫院這么一個小的窗口,能夠觀察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變化,能夠體察到我們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币葬t院這一生死交匯的重要現場為切入點,《人間世》第二季向外輻射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值得所有人關注與深思。

參考文獻:

[1]羅鋒,鄔喬.題材突破與敘事超越——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的方法論與審美觀分析[J].中國電視,2017(5):24-28.

[2]吳莉莉.觀察模式下的多維敘事——解析紀錄片《生門》的創作模式與多元主題[J].中國電視,2018(10):76-80.

[3]莊子.莊子[M].任志紅,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11:36.

作者簡介:黃詩佳,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編導與制作。

實習編輯:甄苗苗

作者:黃詩佳

莊子人間世生存哲學論文 篇2:

醫療媒介形象的重構與傳播

201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健康”一詞共出現351次。在十九大報告中,一系列有關“健康中國”的戰略被提,這也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整體醫療資源不足全球性挑戰所貢獻的中國解決方案。我國目前的醫療現狀仍呈現出倒金字塔結構,大量患者更傾向于到醫療資源豐富的三甲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難以吸引患者,醫患關系仍是2017年醫療輿情的關鍵詞。

隨著社會的網絡化,傳播媒介的結構和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傳播媒介對微觀個體行為的影響也日益顯著。紀錄片是一種以真實生活為創作源泉,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以展現真實為目的,通過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非虛構的影視作品。[1]紀錄片不僅僅是一種形象傳播,其中還種蘊含著公共政策。[2]近年來,形象傳播紀錄片層出不窮,類型不斷豐富,題材更加多元化、立體化。紀錄片中非虛構的敘事模式特別適合醫療媒介形象傳播,其鮮明的在場感,對促進公眾理解相關政策、事件具有重要作用。紀錄片由于其內容題材選擇面廣,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社會現實,對引導社會良性發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間世》最早見于莊子的一文,由七個故事組成,這些故事的主旨分別為:內養、安命、誠言、慎行、藏拙,討論的是人世艱險,但在內修“心齋”之術的基礎上,外修誠言、慎行、藏拙工夫,可以達到內圣外王之境,既可應時用世,又可全身自保,提出的是一種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與此不謀而合的是,同名紀錄片《人間世》(以下稱《人間世》)向人們發起了一場關乎生與死的靈魂追問,其播出恰逢2017年我國醫患輿論的頻發期,該片的播出被認為是消解醫患矛盾的“銀彈”,但傳播學理論研究表明,媒介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疾病尚無法全部治愈,一部紀錄片更是無法做到藥到病除。[3]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和身體不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完滿狀態?!苯】蛋ㄈ睾x:其一,軀體沒??;其二,身心健康;其三,幸福美滿。[4]《人間世》作為現實生活之鏡,展現出紀錄片創作的最高價值,通過真實影像的力量直面醫患關系的現狀,敢于突破人們的認知邊界,激發受眾思考,從而重構社會對醫患關系本質的思考。因此,有必要對《人間世》的審美呈現進行探討。

一、《人間世》的敘事特色及傳播價值

(一)各自獨立而又相互呼應的敘事策略

《人間世》以上海多家知名醫療機構為背景,以急診室、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醫患矛盾、沖突的高發區為拍攝地點,記錄了醫生、患者、家屬三者之間的日常所見、所思、所感。該片由8個攝制組在沒有劇本、沒有提綱的情況下,歷經兩年完成,拍攝過程采用直接電影的方式進行拍攝,24小時、三班倒、蹲點拍攝,沒有人物預設,沒有情節預設。[5]《人間世》共10集,每集關注一類醫療主題;這樣的設置其實目的非常明顯,即以醫療機構為空間,通過具體的醫療案例構建出整體醫療的立體空間。雖不能反映醫療現狀的方方面面,但紀錄片作為社會的一個縮影,那些沒有被鏡頭所記錄的案例、場景則留給觀眾片后思考和想象。

如第1集《救命》中結尾字幕:2015年,瑞金醫院心臟外科,共收治1803名病人,70%為危重病人,死亡率為1.5%;2015年,瑞金醫院急診室,共收治7412人,死亡474人;2015年,瑞金醫院急診搶救室,入院人數266人,231人搶救成功。

從中可以看出,醫學并不能達到全部治愈,也會有失敗,這些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不完美,但真實。

真實是化解矛盾的力量源泉。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等、醫療機構市場化、醫患雙方行為博弈等對醫患關系產生影響。[6][7]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本質上都是作為人的屬性而存在的。在當下的醫療媒介形象傳播語境中,《人間世》特別注重對醫患關系中人的關注,關注那些共同面對來自于健康威脅和挑戰的人群,他們可能是醫生,也可能是患者,也可能是身體健康的人,這使得《人間世》在當下的傳播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醫生站在病床旁邊觀察病人與病人倒在床上觀看醫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醫患矛盾將醫生和患者至于一種相互對立的位置,但醫生和患者在面對疾病的立場是一致的,這種悖論的成因多種多樣?!度碎g世》通過鏡頭語言回應著這段至今仍熠熠閃耀著人文之光的銘言,同時也將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擺在世人面前——疾病到底是不是可以完全治愈?與那些展現“完美”的醫療類題材的電視劇相比,《人間世》更多的是用客觀的鏡頭將現代醫學在疾病面前的現實和無奈,冷靜地展示給觀眾。人有的時候最難接受的就是現實,《人間世》的這種真實并非只是客觀的真實,更是心靈的真實。作為一個觀察者,而不是一個控制者,《人間世》讓觀眾站在自己面前,懷著敬畏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8]

(二)“直接電影”式的敘事手法

《人間世》在敘事手法上,深入到正在發生的醫療事件當中,從第一人稱視角出發,讓觀眾親歷事件發生現場,給觀眾最直觀的事實感。在節目欄目化、紀錄片商業化的今天,《人間世》這種相對傳統的記錄方式與商業化醫療題材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手術過程、讓人潸然淚下的解說詞、極強視覺沖擊力的特效相比,《人間世》所呈現出的醫療場景與公眾心目中的醫療場景存在較大差異?!度碎g世》讓人們從客觀冷靜的視角重新審視生命、疾病和醫學,讓受眾從更加客觀冷靜地接受現實,引發對醫患溝通的反思。

醫患雙邊行是信息、技術、市場博弈的結果?;颊叻?,患者作為主體的“離場”所導致的醫患間缺乏交往合理性的根基、醫患間信息不對稱所致權力地位不平等、醫患雙方因缺乏共同的“生活世界”而難以有效溝通。[9]法國哲學家米歇·??绿岢鲋R與權力的共謀,醫學知識的高度專業性必定與權威性相伴;當患者遭受病痛時而不得不求助于醫生,而高度專業化的醫學知識體系加劇了醫患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患者弱勢地位。[10]德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思想家哈貝馬斯認為,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中,工具理性被發揮到極致,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性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工具理性則會變為具有毀滅性的非理性。由于技術的進步并非價值中立,飛速發展的醫療技術得以進一步鞏固并加劇醫患雙方話語權的不平等??傮w來講,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已成為影響醫患雙方的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度碎g世》在幾個特定或者說是固定的空間中,將醫生、患者、家屬、醫療體系整合在一起,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醫患關系,更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

(三)理性化解說詞的運用

解說詞是紀錄片中很具表現力的敘事元素,是紀錄片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紀錄片解說詞既要符合紀錄片的“真實”核心,同時還要富有藝術性并留給觀眾想象空間,既能渲染氛圍,又能引發思考。好的解說能讓紀錄片充分體現它的人類“生存之鏡”的價值。[11]

如第8集《堅持》:“醫學是一個不斷求證的過程,掛號,檢查,問診,手術,每一步似乎都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甚至會把醫生、患者,都推入無奈的境地?!边@段解說詞將整個就醫環節全部概況,觀眾需要通過理性思維的補充才能解解說詞所要表達的含義,不僅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在引發觀眾的情感沖動。

《人間世》中的解說詞介入畫面的并不多,且都是出現在影片在中的關鍵節點處,這避免了對觀眾觀影思路被打斷,能夠留給觀眾一定的思考空間。紀錄片中的解說詞,是訴諸觀眾聽覺器官的一種文字語言,是作者理性思維的直接外化。紀錄片僅靠“電影眼睛”式的紀實手法很難達到歷史的厚重感。紀錄片需要一種詩性的語言,使其在被理解和被接受的過程中為紀錄片解說詞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存在空間和創作表達。[12]受消費主義的商業導向、商業性紀錄片鋪天蓋地而來以及對收視率的追求下,傳統觀察式紀錄片受到巨大的沖擊,其拍攝的理念和策略遭遇種種質疑和挑戰。[13]《人間世》以堅持不介入、不干涉、長期觀察、讓事實價值自然凸顯的方式傳播科學精神的創作思維再次煥發出光彩。

二、《人間世》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啟示

醫學技術的發展對提高人類健康、延長人類壽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醫學技術發展背后的一面卻是忽視了醫學內在的、固有的人文內涵,有溫度的醫學不見了。[14]取而代之的是醫者威嚴冷峻的權威態度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醫患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醫療活動中醫患雙方應當在理性因素的主導下發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有力遏制其消極作用,從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15]《人間世》以客觀冷靜的筆調,對醫生、患者、家屬三類人的行為進行忠實記錄,通過“真實”引發觀眾思考。使受眾通過影像認識和思考醫學、醫患關系,經過受眾分析、比較、推理和判斷得出結論;而非憑直覺、情緒狀態和潛意識形成的片面觀念對事物所作的結論、定性及形成的看法和觀點。[16]

醫學人文教育不僅需要情感的催化,更需要理性的支撐,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時候都必須充分重視個體理性能力的培養,所以,真正合適的醫學人文教育在堅持理性與情感并重和統一的基礎上,決不能漠視理性教育的價值。一味地強調情感交流、情感融通作用,不僅無助于醫學人文教育目的的實現,而且也不利于個體高尚人格的培養。在非理性醫學人文教育實現的過程中,還是要以理服人,加強對受眾的理性認知能力培養。

醫學人文教育的本質是面向未來的。醫學教育的發展不是定位在自然人的高度,而是定位于社會人的高度為未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度碎g世》的超越性就在于通過畫面展現出現實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轉化過程。醫學人文教育的超越性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醫學人文教育活動本身,還是其表現的實踐價值以及潛在價值,都將越來越明顯。醫學人文教育的超越性鼓勵人們不再滿足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是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虞吉.渝派紀錄片:歷史文化支點與現實建構呈現[J].現代傳播,2009(5):86-88.

[2]佟延秋,宋陽.“一帶一路”倡議下渝派紀錄片提升路徑研究[J].電影評介,2017(12):6-9.

[3]梁君健.《人間世》展現了紀錄片的痛感與力量[N].新京報,(2016-08-22)[2018-02-03]http://sports.163.com/16/0822/

01/BV1NF8NF0005227R.html.

[4]唐鈞.“健康中國”不能被誤導為“醫療中國”[J].中國醫療保險,2016(10):24-25.

[5]羅鋒,鄔喬.題材突破與敘事超越——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的方法論與審美觀分析[J].中國電視,2017(5):24-28.

[6]顧昕.行政化還是市場化:醫療服務體系的制度演變[J].中國公共政策評論,2009(10):23.

[7]顧昕.健康產業發展之道:應先搞清利益機制[J].中國醫院院長,2017(6):85-87.

[8]黎小鋒.壁上觀世相——直接電影在中國的嬗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1):16.

[9]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3.

[10]嚴予若,萬曉莉,陳錫建.溝通實踐與當代醫患關系重構——一個哈貝馬斯的視角[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3):171-177.

[11][12]佟延秋.紀錄片解說詞芻議[J].電影評介,2012(22):19-22.

[13]殷杰,畢志聰.當代科技紀錄片創作的哲學價值[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5):10-13.

[14]方天云.醫學科技向左,人文向右?——論醫者職業風險的解構[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9):39-41.

[15]伊焱,陳士福.醫患關系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優化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5):60-61.

[16]宗寶玉,熊紅芳,李占江.老年抑郁癥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應對方式[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15-18.

作者:宋陽 佟延秋

莊子人間世生存哲學論文 篇3:

最初的《莊子》版本形式

《莊子》一書最初的版本形式以及流傳,一直是莊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提出“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莊子本意”的看法,雖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卻是極有見地的。所謂“名篇”,指的是《莊子》文章篇目的命名。經過千余年來的辯證探微,學界已認定《莊子》篇名當為戰國末年至漢初治《莊子》者所擬。那么,“分章”之說指的是什么?蘇軾在提出這一看法前,說自己是從“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的記述中領悟到“是固一章也。莊子之言未終,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其實,何止《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幾篇存在蘇軾所注意到的“昧者剿之以入其言”的問題,就連一向被認為是出自莊子之手的內篇也有“不可以不辨”之處。特別是現存內篇《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假如原本就分為七篇文章,那么按照晚出的外雜篇的命名方式,其篇名當依次為“北冥”“南郭子綦”“有涯”“顏回”“兀者王駘”“知天”“嚙齒”才是。然而,為什么后出的外雜篇卻沒有采用與內篇相似的命名方式?或者說,為內篇“名篇”者為何不以相同的方式為外雜篇命名?我們認為其中一個“不可以不辨”的最大可能性就是為內篇命名者是先將內篇“分章”而后才“名篇”的。也就是說《莊子》內七篇原本并不“分章”,實為一篇。對此,我們在《莊子的世界》(中華書局2019 年版)一書中已有所觸及,本文則從內七篇的整體結構、行文銜接以及內在思路入手,對這一設想做進一步的辨析。

從《逍遙游》到《齊物論》

《逍遙游》是內篇的首篇。開篇推出的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氣勢磅礴的鯤鵬,繼之寫“決起而飛”“翱翔蓬蒿之間”的蜩、學鳩與斥鴳,然后又大力渲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經過這一系列層層鋪排,最終卻歸結到“猶有所待者也”上。也就是說這一切都并非是莊子逍遙游思想的核心,也不是此篇的重點。莊子真正所要表述的或者說傳達的只是這幾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天地之正”是自然,“六氣之辯”還是自然,沒有任何執念,不糾結于結果,一切順應自然,游于“無窮”,那才是“無待”的境地。具體來說,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才算是進入了“無待”的逍遙游。這幾句話,不但是莊子逍遙游思想的精髓,也指出了進入逍遙游境界的途徑,自然也成為莊子后文所要闡發的起點。于是,莊子以“堯讓天下于許由”以及“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釋“圣人無名”。又以藐姑射之山神人釋“神人無功”。此后,按照行文的邏輯,當釋“至人無己”才是。詭異的是,內篇中闡釋最多也是莊子最為關心的“至人無己”在《逍遙游》中卻不見了著落。接下去的兩段,是莊子與惠子有關“用大”的爭辯。這兩段不僅無關“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與“至人無己”也毫不沾邊。然而倘若跳過這兩段,直接進入《齊物論》,不難發現,《齊物論》開篇寫的南郭子綦“吾喪我”以及“三籟”一段,正是呼應“至人無己”而來。所謂“己”,就是南郭子綦“荅焉似喪其耦”的“耦”以及“今者吾喪我”的“我”。而喪“我”的南郭子綦,正是一位“無己”的至人。如果說“圣人無名”的境界是“杳然喪其天下焉”,“神人無功”的境界是“孰肯以物為事”,那么,“至人無己”的境界就是“喪”了“我”的“天籟”之境。至此,莊子才將對逍遙游的闡述發揮完整,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做了清晰的界定。

至于莊子與惠子那兩段文字,不僅思路與行文上與上文不相連貫,銜接突兀,更重要的是,古時“子”為后學對師長的敬稱?!洱R物論》中,莊子一向是以“莊周”或“周”自稱的,不可能自稱莊子。我們認為,這兩段之所以被編纂于《逍遙游》中,一種可能是莊子后學在整理莊子文集時,認為這兩段與“宋人資章甫而適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呼應,因而移入;另一種可能是為內篇“分章名篇”者感覺難以將《齊物論》中南郭子綦與“三籟”一段全部劃入《逍遙游》中,而如果在“堯治天下之民……杳然喪其天下焉”處作結,“至人無己”在《逍遙游》中便全然無解,于是移入此二段來解說“至人無己”。殊不知,如此編纂,不僅使這兩段文字成了“附贅懸疣”,也破壞了《逍遙游》的整體結構與行文完整。

從《齊物論》到《養生主》

南郭子綦“吾喪我”的敘述緊承“至人無己“而來。這樣的話,莊子才將“彼且惡乎待哉”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闡發得淋漓盡致。但是,莊子的思路并沒有到此為止。由“吾喪我”而引發的有關“人籟”“地籟”“天籟”的闡釋和描述與下文“大知小知”之論無論在謀篇布局還是在推論上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者渾然天成,無法割裂開來。這顯然也是內篇“分章”者將此段歸入《齊物論》而非《逍遙游》的原因。

《齊物論》所表達的內容極為豐富。莊子從“三籟”的齊同物論入手,進而闡發齊物之論,齊大小、齊美丑、齊貴賤、齊夢覺、齊生死,將這一切概括為經典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通為一”之說,并從具象上幻化出一個極為神奇超美的“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的“物化”幻境。顯然,莊子是以“物化”為齊同物論與齊同萬物作結,并將“道通為一”的理念凝聚于其中。

《齊物論》自“吾喪我”始,至莊周“蝴蝶夢”收,看起來的確是一篇首尾相連、構思完整的篇章,但倘若馬上接下去讀《養生主》,就會發現《養生主》的開篇同樣是承《齊物論》而來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這一段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為“大知小知”“其發若機栝”“其留如詛盟”“其殺若秋冬”“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寫照。莊子對沉溺于“與接為搆,日以心斗”的“大知小知”一向是“眼極冷,心腸極熱”(胡文英:《莊子獨見》)的。因此,他不但痛心于“已而為知者”的危害,發出“殆而已矣”的警世危言,更要為人指出一條生存之道來。于是才有了隨后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從本質上說,這幾句是由《齊物論》中“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的“道樞”生發出來,說明“緣督以為經”的“督”便是“得其環中”之“道樞”。但在寫法上,卻大大有別于《齊物論》的抽象論說,而將筆墨放在極具動態而又富于畫面感的“庖丁解?!痹⒀陨?,生動精彩地展現庖丁是如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入其“環中”,“以無厚入有間”,“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從《養生主》開篇的“吾生也有涯”到“庖丁解?!币欢闻c《齊物論》所表達的主旨,文脈相連,順章而下,無論是將其置于《齊物論》之篇末還是《養生主》之開篇,都銜接自然。這從又一側面說明內篇原本并不分章,《齊物論》與《養生主》不過是同篇文章的兩個段落而已。

從《養生主》到《人間世》

《齊物論》齊生死,打通了生死界限,死后的世界如夢般“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然而夢總是會醒的,何況“俄然覺”的夢又是如此短暫。醒來之后的世界,仍舊是“蘧蘧然周也”。在認識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也就是人是無可選擇地必須生存于醒來的現實世界之后,莊子又用了四則寓言詳細闡釋“緣督以為經”的生存之道。

何謂“緣督以為經”?莊子首先推出的是“好者道也,進乎技”,善于“因其固然”的庖丁。盡管庖丁之技已進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化境,莊子仍然強調每遇“難為”之處,仍不得掉以輕心,“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時時謹慎小心,才得以“緣督以為經”。隨后,莊子又借一位因受刑而獨足者之口,說明即使受到刑罰,仍當安之若命,“知其天也,非人也”。第三個“澤雉之神”的寓言表述的是寧肯逍遙于“十步一啄,百步一飲”的艱辛,也不愿喪失個體自由以換取“樊”中之優渥舒適的人生態度。而第四個寓言“老聃之死”卻落在“生”的終點,即如何對待“死”上。莊子在這則寓言中再一次說明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堪破生死,則生死一齊、道通為一的生死觀,認為這便是“督”,便是人世間的“逍遙游”了。

至此,《養生主》所要闡釋的道理,已經在開宗明義的“為善無近名……”一段以及隨之而來的四則寓言中敘述得十分完整全面。以“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作結,無論從論說還是行文的角度來看,都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但莊子緊接著卻又寫道: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用這樣一句作為結語,的確有些令人費解,自郭象作《莊子注》以來,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指”“薪”喻的是人的形體,“火”指人的生命。此“指”窮于此“薪”,此“火”卻可傳于彼“指”、彼“薪”?!爸浮薄靶健迸c“火”,恰如莊周與蝴蝶。人即便已經“安時而處順”,但仍會從“栩栩然”的蝴蝶“俄然覺”,恢復“蘧蘧然”之莊周。生命的形式可以轉換,但生命之本卻如“火傳”一般生生不息。對于重視人的生存之道、重視現實的莊子來說,自然不會就此打住,而仍會沿著“緣督以為經”的思路,闡釋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如何才能找到“督”,如何讓此火之薪在現實中獲得最大限度的燃燒??梢哉f,“指窮于為薪”這幾句,上承“老聃之死”提出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下起《人間世》的主旨:在紛亂混雜的社會,人當如何處人與自處。

于是,《養生主》中“緣督以為經”“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生存原則到了《人間世》,便體現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度碎g世》是把《養生主》中所闡釋的生存之道具體運用到現實社會中,教人,特別是教那些文人士子,如何在不同社會環境中“處世”。如此理解,才可解釋《人間世》為何首先從顏回出仕說起。

《人間世》由八個部分組成。前三部分幾乎涵蓋了文人士子出仕所可能面臨的種種復雜情況,說明文人士子當如何與君主相處。后四段則以寓言的形式教人如何在現實社會中自處。其中第七段“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中所提出的“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是點睛之筆,說明莊子絕不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語),他所矚目的更不是所謂“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司馬遷語),莊子所真正重視的是現實世界,是教人如何通過“處世”“入世”以“養生”。在這個層面上,《人世間》一篇實際上在“養生”與“處世”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人間世》一篇最后是這樣結束的: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就是說,山木、膏火、桂與漆都是由于“有用”而受到摧殘。人人都懂“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在莊子看來,君子士踏上仕途,其實都是由于只知“有用之用”,卻不理解“無用之用”。那么,如何才能完善內心,去理解“無用之用”呢?這段話將莊子的論述焦點由《人間世》的處世之道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章《德充符》上。如果說《人間世》主要探討的是君子士處人與自處的處世方法,那么,《德充符》則轉而闡發何謂“無用之用”, 而君子士如何才能完善內在之“德”?《人間世》與《德充符》兩篇一外一內,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與層面,為君子士指出了在當今之世如何生存之法。

從《人間世》到《德充符》

《人間世》提到“德”達11 次之多,僅次于《德充符》的12 次。不僅如此,《人間世》還提出了“日漸之德”“大德”“德厚”“至德”“支離其德”等。從莊子在“德”前使用的不同修飾語,可知修“德”是一個由少積多的過程,而“支離其德”則是修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莊子在《人間世》中已經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并認為現實中的“至德”仍與“支離其德”的“道”存在差別。但在《人間世》中,莊子并沒有涉及“德”的修煉過程。也就是說,莊子雖提出了“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的問題卻沒有作答,沒有闡釋如何才是“無用之用”。而《德充符》是恰恰緊承《人間世》提出的“德”的命題,來回答如何才是“無用之用”。在這個意義上,《人間世》與《德充符》無論是從行文還是推論上,都可視為是同一篇文章緊密相連的兩個段落。而“山木自寇也……”一段文字則起著連接上下文的樞紐作用,既為《人間世》作結,又為《德充符》開篇。

莊子在《德充符》中創造出一個修德者的形象系列:常季尚游離于德門之外,是初次接觸德者;鄭子產為始入師門學德者;申徒嘉是入師門十九年,學德已有所成者;而王駘、伯昏無人等則是可以授徒的德充符者。這一系列修德者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日進乎一日”的漸進的修德過程,同時也展示了君子士從求“有用之用”到求“無用之用”的內心轉變過程?!兜鲁浞返那鞍氩糠钟昧巳齽t寓言描述修德與修德者內心變化的經歷,然后用哀駘他與闉跂支離無脣、甕?大癭的故事說明德充符者如何與君主相處以及“德”與“形”的問題。此后再用“圣人有所游”一段為前面的三個涉及君主的故事作結,希冀魯哀公、衛靈公、齊桓公等也都可游于“知”“約”“德”“工”之間。倘若《德充符》是一篇獨立的文章,莊子寫到此便可止筆,但下面卻又出現了這么一段: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說的是得道之人有人之形體,卻沒有人之情。具有人之形體,故居于人群之中。由于沒有人之情,故不沾惹任何是非。得道之人,看似渺小,似乎與人無所不同,但實際卻是極其高大偉岸的,因為他們與天,也就是自然融為了一體。不難看出,莊子所說的這些“有人之形,無人之情”的人,不僅僅是對哀駘他、闉跂支離無脣、甕?大癭這樣的人的總結概括,而且也借此引出《大宗師》所要著力渲染、描述的具有“真知”的“真人”。由此可知,《德充符》與《大宗師》在內容上的確一脈相承,并非兩篇獨立的文章。

值得提及的是,現存《德充符》在“獨成其天”之后還有莊子惠子論“情”的一段文字。這一段與《逍遙游》中所纂入的莊子、惠子論“大”相似,應該也是由后來的“分章”者編纂進去的。理由之一,如前所述,莊子不會自稱莊子。其二,雖然字面上莊子弟子所記述的莊子、惠子有關“情”的辯論與“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相近之處,但莊子所說主要是譏諷惠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的,與上文《德充符》無涉,與下文《大宗師》也不相干。

從《德充符》到《大宗師》

假如刪除《德充符》最后一段莊子、惠子有關“情”的辯論,那么《德充符》最后的“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一段就真正成為文章起承轉合、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段落,既是對王駘、伯昏無人以及哀駘他、闉跂支離無脣、甕?大癭等的由衷贊頌,同時又為《大宗師》中“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真人”張目。

“真人”在《莊子》內篇中是德充滿的得道者,他們具有雙重身份。為師時是“大宗師”,是王駘、伯昏無人,是具有“真知”的“真人”,故而《大宗師》開篇說“真人”是“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承《德充符》中的德滿者而來;而“真人”不為師長時則是“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的“至人”,如《大宗師》中描寫的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

莊子在《大宗師》中還描述了不同人得道的不同過程。其一是“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的卜梁倚,這種人得道之法是“外”,一旦這樣的人得道,就會成為“無名”的圣人,亦即人世間的得道之君;其二如意而子者,這樣的人已為堯黥以仁義,劓以是非,但造物者仍能在爐捶之間息其黥而補其劓使之得道;其三是顏回,作為儒家弟子,顏回受仁義禮樂浸染已深,只能通過“忘”才可以進入“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

莊子之所以寫卜梁倚、意而子、顏回,強調的是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能通過充德成為得道者,有圣人之才者可以成為無名圣人,無圣人之才而有圣人之道者可以成為女偊那樣的大宗師真人,而普通人也可得道成為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那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的至人。耐人尋味的是,莊子在《大宗師》中反復渲染了“古之真人”上天入地般的逍遙自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得道之人“莫逆于心”的超凡脫俗、卓爾不群,寫得洋洋灑灑的《大宗師》卻在貧病交加的子桑如泣如訴的“命也夫”的悲戚聲中戛然結束。莊子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寫?子桑的形象究竟要說明什么?這段故事在全篇的謀篇布局上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子輿、子桑等顯然都屬于至人一類,他們已經做到了“安之若命”,即便如此,為什么在現實社會中卻無法生存?是誰導致子桑陷入如此的困境?如果不是天地,不是父母的話,那又當是何人?此刻,莊子終于把視線投向了現實社會,投向主宰一切的帝王。他要探討的是,當百姓已成至人之時,君主當如何為帝王。于是,《應帝王》便順理成章地排在了《大宗師》之后。

從《大宗師》到《應帝王》

“應帝王”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作為臣民當如何應對帝王;二是作為帝王當如何應對臣民。如果把《逍遙游》中的“三種人”以及由“三種人”組成的社會看作是莊子內篇的總綱,我們不難發現,從《齊物論》一直到《應帝王》,莊子實際上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為人們勾畫出他心目中的理想與現實社會的圖景。理想社會是藐姑射之山,那里的君主是無名圣人,臣子是無功神人,民眾則是無己至人。而在現實社會中,無名圣人是既有圣人之才又有圣人之道的卜梁倚,“窅然喪其天下焉”的堯,他們可以亡他人之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無功神人能“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功成身退,游乎四海之外;而無己的至人則是支離疏、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如果說莊子在《德充符》《大宗師》中著重描寫了人如何成為至人,至人當如何應對帝王,那么《應帝王》則重在闡釋帝王當如何作為,如何應對百姓,才能不使百姓“至此極者”。因此,《應帝王》首先展現的是一位得道君主泰氏是如何“應為帝王”的:

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泰氏不辨物我,視萬物為一,任人將自己視為馬牛,他理解何謂“情”,何謂“信”,其德“甚真”,不受物累,以閑適悠然、自由放任的方式為政。在這樣的社會,民懂得如何應對帝王,帝王知道如何應為帝王、應對百姓。這樣的帝王“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如果人世間有了這樣的帝王,民自然再不會有“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的“至此極者”的悲嘆與責問?!稇弁酢凡粌H在行文與思想內容上緊密與《大宗師》相承,同時也直接呼應《逍遙游》中“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的主題。由此可見,莊子雖然在《逍遙游》中顯示出他天馬行空、思緒噴涌、行文汪洋恣肆的一面,但他自始至終腳都踏在實地上,平視著普通百姓,始終把希望寄托在“旦暮遇之”的君王身上,所以莊子在闡釋了帝王當如何應為帝王之后,仍不忘在文章結束之前再次強調:“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闭f明眼下的關鍵就在于帝王如何應為帝王、應對臣民了。莊子《應帝王》中最后的一段文字,歷來都被稱為是神來之筆: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

作為內篇終結的“渾沌之死”大有深意寓焉。正如我們在《莊子的世界》(中華書局2020 年版)一書的結尾處所說的那樣:

從《逍遙游》到《應帝王》,莊子從純精神的逍遙游境界最終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社會,并把改變社會現實的希望重新放在了帝王身上,呼喚帝王回歸“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的“泰式”時代,卻又不得不以“渾沌之死”這個充滿悲劇性卻又荒誕的結局結束內篇是極富深意的。一方面,說明莊子哲學的落腳點并不是如人所誤解的那樣,只是在追求一種純精神的逍遙游;另一方面,也說明莊子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當今之社會已如“渾沌之死”一樣無法挽救。

這段收束全文乃至全書的“渾沌之死”,以南海呼應《逍遙游》的“南溟”,以北海呼應“北溟”,以“渾沌”呼應那個“培風背,負青天”“將圖南”的大鵬結束全文,首尾環環相扣,不僅表述了莊子所憧憬的理想世界的幻滅,而且也透露出莊子對人世間“卜梁倚”一類君主的絕望,對人類歷史發展與現實世界的深刻思索。由此看來,莊子內篇在被分為七篇之前,應該是以一篇文章行世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在《莊子》各種版本中,外雜篇的流傳有所不同,而內篇卻始終如一。

據此,我們是否可以說,從內篇文章的內容表述、邏輯論證以及行文的起承轉合幾個方面來看,在司馬遷看到的被編纂為十余萬言的《莊子》之前,早期坊間流傳的《莊子》應該只是一篇文章,即從“北溟有魚,其名為鯤”起至“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止。其中三段有關莊子、惠子辯論的文字,應當是“分章名篇”者為莊子這篇原本并不分篇的文章或書作“分章名篇”時,為使文章更為“獨立”成章而加進去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充分肯定,最早為《莊子》分篇的治莊學者,是頗得《莊子》精髓的。

作者:王景琳 徐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實踐教學證券投資學論文下一篇:勞務派遣勞動合同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