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亳州華佗鎮611殺人案

2023-06-23

第一篇:亳州華佗鎮611殺人案

華佗鎮鎮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精神,切實落實譙城區區委部署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各項任務,進一步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鎮直各部門和各行政村不發生違法違紀違規案件,依據2012年譙城區關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結合我鎮的實際情況,制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

一、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內容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原則。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政治職責,領導班子其他成員要根據工作分工抓好分管部門和單位的反腐倡廉工作,對職責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負直接領導責任,做到“一崗雙責”。各部門要根據部門職能、牽頭任務、協助責任和崗位職責,細化責任分解,落實責任主體,明確工作目標和要求,做到分工具體,職責清晰、要求明確,保障有力。主要內容是:

l、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深化“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題教育活動,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執政意識,牢記服務宗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廉潔自律,依法辦事,做勤政廉政的帶頭人。

2、按照上級關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本部門及所管理部門的黨員、干部開展黨紀政紀等廉政教育,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切實加強本部門作風建設,增強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能力。

3、嚴格執行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準則》及廉潔自律各項規定,促進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

4、抓好鎮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部門分工中你部門所承擔的各項牽頭工作,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具體措施,逐項抓好落實。

5、做好鎮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部門分工中你部門所要參與的各項工作,在組織實施中,主動與牽頭部門配合,相互支持,經常溝通、各盡其職、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6、了解掌握責任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工作情況,注意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對出現的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現象要及時處理、整改,并如實上報。

7、協助紀檢監察部門對本部門及所管理部門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情況進行查處。

8、自覺接受鎮黨委、政府對本部門及所管理部門的黨風廉政建設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考核。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

二、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追究

黨風廉政建設責任人有下列情行之一,情節較輕的,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按照有關黨紀政紀給予處分。

1、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不研究、不部署、不落實、不檢查的;

2、對干部教育不嚴、管理不力,對產生的問題不認真處理,致使發生嚴重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現象的;

3、對傾向性問題放任不管,掩蓋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庇護違法違紀行為,瞞案不報,妨礙監督檢查,拒不接受監督部門和群眾的正確意見、建議的;

4、個人違反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定,經查證核實的;

5、其他不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或由于履行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

鎮黨委領導: 職能部門: 負責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華佗之死:華佗為誰所殺 歷史上華佗的真正死因

神醫華佗之死:曹操殺華佗的真正原因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今天的許多史學家也大都認為,華佗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時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權貴,專門為曹操一個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離開了曹操,曹操屢次催他回來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華佗之死責任果真全在曹操嗎?華佗真的沒有任何過失嗎?南京審計學院教授徐少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師范學校的林振清老師認為,華佗之死責任不全在曹操,兩篇論文的發表,終于解開了華佗被殺的真正原因。

曹操為何要殺掉華佗呢?《三國演義》對此的解釋可謂深入人心。在該書的第七十八回中,羅貫中詳細地描寫了曹操殺華佗的經過。

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后便得了頭痛頑癥,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后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后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于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頑癥,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后來,隨著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頭風”病。華佗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茍延歲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嚴重了嗎?

在文章中,林振清認為,華佗正是想利用為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為手段,要挾曹操給他官爵。曹操后來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于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借口,請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征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 相關閱讀推薦:曹操之死:曹操多少歲死的,歷史上曹操死在哪里?上官婉兒簡介死因 歷史上的上官婉兒和武則天西魏恭帝元廓簡介 死因不明的西魏政權末位皇帝隋恭帝楊侑簡介 被逼退位死因不明的傀儡皇帝漢成帝劉驁簡介 漢成帝死因,漢成帝劉驁怎么死的

第三篇:華佗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莊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墒钱敃r,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里“斗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丶液蠛鋈坏昧硕亲犹鄣募辈?,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后咱娘倆怎么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藥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藥,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后就跟你師兄抓藥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藥。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后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么學抓藥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藥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藥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藥,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藥的份量拿錯了會藥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稱奇。后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后,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里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鐘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藥,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后,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四年級:何俊浩

第四篇:華佗事例

見人遇到災難時,要排他人之憂。我國古代名醫華佗,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他的助人為樂精神感動了許多人。華佗行醫不像當時其他醫生那樣,一定要病家尋上門來才給醫治。他經常是主動去給病人治病。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餐風宿露,到幾千里、上百里以外去給人醫傷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來,天已經很晚,途中碰到一個人蹲在路邊呻吟,他就主動走上前去詢問。路人說:“肚子突然痛得厲害,什么東西也不想吃。”華佗就在路旁為他診斷,告訴他說:“你肚子里有蟲,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會好了。”那人照辦,果然肚子不疼了。當這位病人要感謝時華佗時,華佗卻連名字也沒有留下就走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在華佗的一生中不知有過多少次,經他搶救而生存下來的病人不計其數。

一個人,在助人為樂的道德實踐中,會自然地使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華。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壞。”世界是個展覽。我們從人品的“展覽”中看到:世間的助人為樂者都不是庸庸碌碌、自私自利之徒。

要做到助人為樂,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把為他人謀福利當作自己的義務和幸福;其次,要樹立正確的處事觀,遇事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再有,要樹立正確的知行觀,要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鍛煉、去實踐,在千百次的實踐中去鑄造自已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為樂的品德,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助人為樂,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人世間好比是布滿無數支蠟燭的大廳,這些蠟燭就好比一個個人,有的在燃燒著閃耀良知和博愛的光亮,照耀著大廳,有的卻熄滅了這種光,熄滅的越多,大廳就越暗淡。相反,如果人人都閃耀著這種光亮,就能讓這個大廳永遠光輝燦爛。

第五篇:卷一 華佗論病理秘傳

卷一 華佗論病理秘傳 論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人體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陽施于形,陰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于面部,見于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慧孛飛走,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則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人之危厄生死,稟于天地。陰之病,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于熱,熱則舒緩;陰生于寒,寒則蜷急。寒邪中于下,熱邪中于上,飲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于天,知天者亦有驗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觀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茍能窮究乎此,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人位于天地之間,陰陽的相互協調才創造了人。天地之氣順則人身之氣和,天地之氣逆則人身之氣亂。整個自然界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整個自然界有寒、熱、動、靜之變化。其變化有降雨、起風、結霜以及雨后的彩虹等。人體有四肢五臟,有呼吸、睡眠與覺醒等正常的生理活動,精氣在體內流行,可化生為氣和血。陽氣可溫暖人的形體,維持人體的體溫和正常的新陳代謝;而陰精則為化生精氣的物質基礎,這是人體的基本生理規律。如果違背這種常理,陰陽就會出現失衡,從而導致身熱或形寒的癥狀,如果氣血凝滯就會導致癭瘤、癰疽等疾病的發生,氣盛會導致氣喘,血弱會導致形瘦,氣血陰陽的變化都可以表現于面部、四肢與軀體,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與人體的相似。所以,星辰的異位,日月的缺失,彗星的出現,都是自然界的反?,F象。氣候的 反常就好比是自然界的“發熱身寒”,山丘的隆起是自然界的“癰疽”,暴風驟雨是自然界的“喘逆”,江河的枯竭是自然界的“枯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用藥來疏導,用針來調濟,用規律來化解劫難,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因而人體有病可救,天地有災可消。人的很多疾病都來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中能導致疾病的自然因素稱為“六淫”。疾病可分陰陽兩大類,陰病發病慢,恢復也慢;陽病則來得快,去得也快。熱邪可以引起陽證,寒邪引起陰證;熱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膚松弛,而寒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拘緊。寒邪傷人多侵犯于下部,熱邪傷人多侵犯于上部,飲食傷人多侵犯于中部。人與自然界相呼應,人體的一些規律在自然界中可以得到驗證,自然界的一些規律也可以在人身上得到證實,自然界與人相呼應,所以,觀察自然界的順逆就能知道人的盛衰。人體的許多疾病,可以表現為很多證候,證候最能體現疾病的本質,人體所能表現的證候是多種多樣的,都是由自然之氣變化而產生。如果人能徹底弄明白這些道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

論陰陽大要

[原文]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間,而受陰陽之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鐘于陽者長,鐘于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陰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是曰大智。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沈,此之謂也。”凡愚不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生死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癥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斷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饋砜矐?,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自攀陵。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白話文]按陰陽屬性歸類,天屬陽,地屬陰。陽氣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陰邪是導致疾病產生的原因。人存在于天地之間,生長亦離不開自然界,陽氣溫煦人體才能有生氣,如果人受陰寒之邪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陰陽中又可再為陰陽,其中陽中之陽是真要之氣,陰中之陰為幽暗鬼祟之氣,所以奉養陽氣就可長壽,感受陰氣就可導致疾病的產生。常發熱病的人屬陽熱體質,總怕冷的病人屬陰寒體質。陽氣總管人體的上部,陰氣則主持人體的下半部分,陽氣運行迅速,陰液流動緩慢,陽性體質的人身體輕盈,陰性體質的人身體臃腫。如果陰陽平衡,則天地祥和,人就沒有疾病;如果陰陽失衡,則天地禍亂,人也會得疾病。在自然界中,陽氣充盛時氣候炎熱,陰寒流行則氣候寒冷。一晝夜中,午夜陽氣開始生長,正午時陽氣最盛,此時,陰氣開始慢慢生長,到午夜時最盛。所以說陰陽的盛衰變化都有自己的規律,有開始,有更替,永不停止。人如果能順應這個規律,就能成為圣人了。枟金匱要略枠中有段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提倡人們無論春秋冬夏,都要奉養陽氣,顧護陰氣,陽氣通行則陰邪不侵犯人體。五行相生,即木生火,金生水,水火相濟,上下相應,人若能依從此規律,就可永不得病。愚昧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其行為就會違背這個規律,所以必然會招致疾病。風寒暑濕等邪氣從外侵襲,饑飽勞役等從內傷及人體,消耗人體的精氣,損傷機體,會導致生命垂危。很少有人知道,脈象有五種將死的征象,氣有五種向愈的表現,陰性的脈偏沉,陽性的脈偏浮,陽性疾病出現陰性的脈象提示病情嚴重,反之也是一樣的。陽性疾病病人常多話,陰性疾病的病人則少語,話多的容易救治,少語的則難于治療。陽性病人白天病情穩定,陰性病人夜晚病情穩定。陰陽的運行按時序循行,陽氣虛的病人夜間病情容易加重,陰虛的病人白天病情容易加重,晝夜更替,最終導致氣機逆亂,所以生死時間的微妙道理,能在陰陽之理中得以明白。陰氣下流而不上升稱為斷絡,陽氣上逆而不下行成為斷經,祛除陰邪應泄濁,祛除陽邪應清熱。水火相濟,陰陽相應,才可使病痊愈。陰津不足就滋補陰液,陽氣不足就溫補陽氣,陰陽相濟,各有依附,就可正常運行。陰液常常受損,陽氣常常有余,居中則陰陽平衡。所以,陽中之陽為上天所賜,陰中之陰為地府所予,感受陰寒之邪多可導致疾病,奉養陽氣人類就會長壽,這些聽起來有趣,實際生活中效果很是靈驗。 論 生 成

[原文]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不能為天地,非五行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于天地,敗于陰陽,由五行從逆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環不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故枟金匱至真要論枠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原。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兇。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白話文]陰陽是自然變化的核心,起于五行,又止于五行。如果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五行也就沒有了陰陽。所以說,人生于天地之間,受陰陽影響,隨五行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天地中有陰陽五行,人體中有血脈五臟,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臟是肺、肝、心、腎、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是循環不斷的。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相互滋養,永不歇止。所以《金匱至真要論》中記載:心與血相關,血滋養肉,所以是肉的物質基礎。脾與肉相關,肉能藏舍血液。肺與氣相關,氣可溫養

骨,所以是骨的生長基礎。腎與骨相關,骨為筋的支撐點,所以是筋的根本。肝與筋相關,筋是血的來源。五臟與五行,相互滋生,永不停滯。順從五行規律就健康無病,違背就可以得各種疾病。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的規律也適用于人,人若能順應自然界陰陽五行的規律,就可以像神仙一般長生不老。 論 陽 厥

[原文]驟風暴熱,云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干口焦,唇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白話文]氣候惡劣而且多變,驟風暴雨,烏云變幻,早上的時候天陰,傍晚的時候反而轉晴,夜間天氣炎熱,白天反而轉涼。應該冷的時候卻不冷,應當下雨的時候卻無雨,使水源枯竭,土地沒有水可以灌溉,土地貧瘠,這就會造成大旱,使草木干枯,江水干涸,這就是自然界的陽厥。突然的氣機壅滯在體內阻塞正常的氣血流動,會導致突然的氣喘,四肢拘攣,二便不通,耳聾目盲,咽干口燥,唇舌生瘡,鼻流清涕,面頰部紅赤,心胸煩悶,頭昏頭重,兩目灼熱,全身發熱,平時不可以做的忽然可以了,不愿做的忽然想做了,上到高處又唱又笑,脫去衣物隨處奔走,胡言亂語,不能識人,極度煩躁,飲水不停,胸膈膨脹,腹脹,脅肋部滿悶,背部生疽潰爛,心煩,飲食量大增,如同飲食沒有進入腸胃一般,驟然腫滿,還一直頭昏沉呻吟,甚至暈倒不省人事,不知疼痛,這就是陽厥之病。陽厥若是出現浮取沉取皆有力的脈象,就可以救治,若是浮取沉取皆無的脈象,就是不治之癥。 論 陰 厥

[原文]飛霜走雹,朝昏暮靄,云雨飄霪,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日晦月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踡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結,吞吐酸淥(音錄,清水),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不治。

[白話文]氣候惡劣,天氣變化多樣,霜雪冰雹時下,陰霾早晚不斷,烏云密布,淫雨綿綿,容易起風和生露水,應該熱的時候卻不熱,不應該冷的時候卻已經很冷,處處都很潮濕,很多地方發生水澇,致使地面崩裂塌陷,河水大漲,淹沒附近的村莊,這是自然界的陰厥。對于人體,如果突然說不出話,感到全身發涼,全身拘急,四肢攣急,口唇發紫,面部發黑,兩眼發直,口張不開,心腹部脹滿疼痛,頭頸搖動不能自制,腰腿沉重,言語不利,上吐下瀉,半身不遂,二便不通,胃中泛酸,情緒抑郁,喜怒無常,這就是陰厥的表現。陰厥的脈象若是浮取偏弱,沉取偏大就可以治愈;如果浮取沉取都無脈,則不治身死。若表現為全身發冷,額頭自汗也沒有救。得陰厥的病人,三天內如果不及時救治,就無法醫治了。

論陰陽痞格

[原文]陽氣上而不下曰痞,陰氣下而不上亦曰痞。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于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黃赤,皆起于陽極也。陰走于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于陰極也,皆由陰陽痞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也。

[白話文]陽氣上逆而不下行就叫“痞”,陰氣下流而不上行也稱為“痞”。陽氣下陷而不上行就是“格”,陰氣上浮而不下降也稱為“格”。“痞”與“格”是指陰陽運行失常。陽氣上逆則熏灼脾肺,而生癰疽等疾病。面色黃赤,都是由陽過盛引起的。陰氣下流則寒侵肝腎,而生厥逆。面色青黑,這皆是陰氣過盛導致的,而根源在于陰陽上下格拒而不通。陽氣燔灼需要滋陰;陰寒厥逆需要補陽,這就是陰陽相濟的道理。 論 寒 熱

[原文]寒熱往來,是為陰陽相勝;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為陰盛,皮熱而熱者為陽盛;熱發于下,則陰中之陽邪;熱發于上,則陽中之陽邪;寒起于上,則陽中之陰邪;寒起于下,則陰中之陰邪;寒而頰赤多言者,為陽中之陰邪;熱而面青多言者,為陰中之陽邪。寒而面青多言者,為陰中之陰邪;若不言者,其病不可治。陰中之陰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 [白話文]寒熱交錯,忽寒忽熱,是陰陽互相斗爭的結果;陽氣不足就表現為先寒后熱,陰液不足就表現為先熱后寒;要是陽在上偏盛則表現為發熱,陰在下偏盛則表現為怕冷;感覺冷而且煩躁是陽氣不足,感覺熱并且煩躁是陰津不足;自覺寒冷是陰氣過盛,自覺煩熱是陽氣過盛。熱生于下部,是陰虛生熱;熱生于上部,則為陽盛則熱。寒生于上部,是陽虛生寒,寒生于下部,是陰盛則寒。感覺冷卻面頰紅赤且多言語者是陽中之陰邪所致;感覺熱又面頰青紫且多言語者是陰中之陽邪所致。感覺冷又面頰青紫且多言語者多是陰中之陰邪所致;要是少言無語就難治了。陰盛所致疾病,極為難治,九死一生。陽盛所致,則易于治愈,九生一死。因為陰寒之病難于治療,陽熱之病易于治愈。診察脈象,浮取數則為陽盛,沉取數則為陰虛陽偏盛;浮取遲則為陽虛陰偏盛,沉取遲則為陰盛;中取脈數則表現為中焦(胸腹之間)有熱,中取脈遲則表現為中焦有寒;寒證須用熱來溫散,熱證須用寒涼來清解,是順應病情治療的方法,治療要根據陰陽變化來確定。

論虛實大要

[原文]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下實,下虛上實,狀各不同,宜探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臟虛,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舌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并舉,悲喜自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觀其在何經而斷其臟。頭痛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則痛,重按則快,飲食如故,是為腑實。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瘙癢,肌肉月真(音嗔,脹起)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按則滑,重按則平,是為腑虛,觀其在何經而正其腑。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怯,舉動顫栗,語聲嘶嘎,唇焦口干,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凡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

[白話文]病可以分為五臟的虛與實,六腑的虛與實,上下的虛與實,癥狀都不相同,要仔細診察。腹脹腸鳴,手腳冰冷,飲食不下,經常嘔吐,皮毛干枯無澤,肌膚皺縮無華,目昏耳聾,言語時斷時續,動則喘急,精神渙散,這都是五臟虛證的表現。診察脈象,浮取有脈就可以治愈,沉取脈微,哪部脈微其所候之臟便虛。沉取要見到沉小弱微短軟濡等脈象都是臟虛的表現,臟虛就用補益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是常理。多飲多食,二便不通,胸膈滿悶,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沉重,頭昏目眩,唇舌腫脹,咽喉阻塞,腹中氣機竄動,肌膚麻木不仁,突然喘逆氣急,有時又身熱怕冷,身上生瘡長疽,忽喜忽悲不能自禁,有的痿弱無力,有的機能亢奮,氣血瘀滯不行,這都是五臟實證的表現。診察脈象浮取沉取脈氣皆充盛的即是實證,并且長浮數疾洪緊弦大等脈象都是實證的表現,也是診察哪部脈病變就是所候之臟有病。頭痛眼睛紅,外熱內寒,手足無力,氣血壅滯,丹瘤叢生,咽喉腫痛,腹部輕按覺痛,重按反而舒暢,食欲變化不明顯,這是六腑實證的表現。在脈象表現為浮大而實。皮膚瘙癢,肌肉腫脹,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瀉下不止,浮取脈滑,沉取正常,這是六腑虛弱的表現,診脈可以知道所病為哪一腑。胸膈滿悶,頭痛如裂,飲食難下,頭昏脖子硬,咽喉不適,唾涕黏稠,左右寸口脈沉結實大,這都是上實證的表現。面頰紅赤,心虛膽怯,手足顫動,聲音嘶啞,口唇干燥,氣急喘促,疲乏無力,面色無華,兩腮腫脹,左右寸口脈微弱,這些都是上虛的表現。二便不通,飲食正常,腰腿沉重寒冷,如同坐在水中,行動不便,自覺氣從下腹向上沖逆,入睡困難,惡夢不斷,左右尺脈皆滑澀,這都是下虛的表現,脈見微澀短小都是下虛之脈。 論上下不寧

[原文]凡病脾者,上下不寧。蓋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陰不足,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陽不足,陽不足則發寒。故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病如瘧也。蓋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鹕?,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臟上下,皆法于此。 [白話文]大凡脾臟有病則“上下不寧”。因為按五行相生規律,脾土之上為心火是其母,下為肺金是其子。心生血,屬陰。肺司氣,屬陽。脾病影響于心,則心血受損而陰不足,就會引起發熱。同時影響肺金,可導致肺陽虛,就會導致怕冷。所以說,脾臟有病則氣血俱損,就會引起寒熱交錯,反復發作,如同瘧疾發作一般?;鹕?,土生金,心屬火在上為母而生脾土,脾土居中生肺金,所以肺金在下為脾之子,當脾臟有病時,也按這個順序發生病變。他臟得病,也按這個規律“上下”影響。

論 脈 要

[原文]脈為氣血之先,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諸滑為虛,諸伏為聚,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息,以經而處之,假令數在左寸,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心。余仿此。

[白話文]氣血流注經脈,氣血充盛則經脈充盛,氣血虛衰則經脈也虛衰,氣血熾熱則脈來急快,氣血陰寒則脈來遲緩,氣血虛少則脈來微弱,氣血充盈則脈來和緩。人身材高大則脈亦長,人身材矮小則脈亦短,性情急躁則脈來急迫,性情平和則脈來和緩,違背這些規律人就會得病,順應這些規律人就健康無病。并且數脈主熱證,遲脈主寒證,緊脈主痛證,浮脈主有風,滑脈主虛證,伏脈主體內有積塊,長脈主實證,短脈主虛證。短澀沉遲伏等脈象,皆屬于陰,且主陰證,數滑長浮緊等脈象,皆屬于陽。陰病出現屬陰的脈象為常理,陽病出現屬陽的脈象也為常理,若與此相反,則違逆常規。這些征象,結合所在部位來判定,如左寸脈浮是小腸有熱,左寸脈沉是心有熱等。其余以此類推。

論五色脈

[原文]面青無右關脈,脾絕木克土。面赤無右寸脈,肺絕火克金。面

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克木。面黃無左尺脈,腎絕土克水。面黑無左寸脈,心絕 水克火。五絕者死,凡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耳。五色雖見,而五脈 不見,即非死者矣。

[白話文]面色發青,右關脈不能觸及,是肝木克脾土,脾氣衰微的征象。面色紅赤,右寸脈不能觸及,是心火克肺金而肺氣衰微的征象。面色發白,左關脈不能觸及,是肺金克肝木,肝氣衰絕的征象。面色發黃,左尺脈不能觸及,是脾土克腎水,腎氣衰微的征象。面色發黑,左寸脈不能觸及,是腎水克心火,心氣衰微的征象。五臟衰微則無法可治,一般很短時間就會病危而死亡,若能當時不死,就還有半年左右的生命。若僅見面色的改變,并不伴有脈象的改變,就沒有生命危險。 論脈病外內證訣

[原文]病瘋人脈緊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溫,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目瞪者死?;蛞簧碡世?,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陽病人精神顛倒,寐而不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澀者生。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熱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暖相乘,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藥之法,宜為詳悉耳。

[白話文]精神病人若出現脈緊數浮或沉而緊數,汗出不止,呼吸聲重,難治,與之相反則可治愈。氣機郁滯的病人若出現全身浮腫,肢體松弛無力,時時喘促,肢體厥冷,此時若見沉小脈就很難治愈,若脈浮大則易于治愈。因虛勞導致脫肛的病人,肌肉消瘦,皮下見骨,聲音渙散,吐血,不禁房事,寐差夜夢多,呼吸不暢,日間發熱,晚上怕冷,難治。若嘔吐膿血也是難治。如果脈象不快,且沉取尚有力,面頰沒有異常紅暈的話則容易治愈。胃腸疾病的患者,要是下痢膿血,脈疾,發熱,飲食難下,眼睛發直,難治。要是全身厥冷,脈沉細無力也難治。飲食正常,脈沉取浮取均有力,易于治愈。發熱的病人,若出現四肢厥冷,脈弱,不愿見人,飲食難下,泄利不止,難治。飲食正常,四肢溫熱,脈大,話多,不愿入睡,易治。怕冷的病人,若話多不易入睡,全身發冷,脈反快,呼吸喘促,兩眼發直,難治。如果脈有力,呼吸順暢,易治。陽性疾病的病人,精神錯亂,沉睡不易被叫醒,語無倫次,脈浮取沉取皆有力則易治。若飲食難下,狂躁不安則難治。病久的人,脈洪大,身體消瘦,飲食物不容易被吸收,語言清晰,精神委靡則難治。如果飲食正常,脈小有力,說話聲輕,前額沒有發黑,大便不稀則易于治愈。一般來說,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證候,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證候,全身發熱,熱勢較高,胖人脈反見細小而弱,并且病情反復多變,證候復雜多樣,皆難治。調整及時尚可治愈,如果治療失當,則無力回天。有關治療和用藥將在另文詳盡敘述。

論生死大要

[原文]不病而五行絕者死,不病而性變者死,不病而暴語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語者死,不病而喘息者死,不病而強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腫滿者死,不病而大便結者死,不病而暴無脈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內外先盡故也。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白話文]沒有病,但五臟之氣衰竭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性格大變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狂言不止、喋喋不休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驟然不語、一言不發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喘促大作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脊柱強直、不能俯仰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雙目失明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大便閉結不通、腹滿痛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浮取沉取三部脈皆無的人很快會死亡,沒有病,但突然昏厥不醒的人很快會死亡,這都是因為或從內或在外突然地消耗殆盡所致。再違逆下去很快會立刻有性命之憂,若及時調治,尚可再維持兩年的生命,但始終是無藥可救的。 論病有災怪

[原文]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而不水,皆屬災怪,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而致。以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謂主客運,俱不得時也。

[白話文]疾病本該表現寒的癥狀卻表現出熱的癥狀,本該表現熱的癥狀卻表現出寒的癥狀,本該嘔吐卻不吐,本該泄瀉卻不泄瀉,本該出汗卻無汗出,本該話多卻少言寡語,本該嗜睡卻難于入睡,本該飲水多卻不口渴,這些都是怪病。這些病都是因為五臟的氣機運行不暢所致。其中有四種情況是難于治愈的,即從五運六氣來說,主氣、客氣、運氣、自身之氣均異常且與時令氣候不相適應。 論 水 法

[原文]病起于六腑者,陽之系也。其發也或上或下,或內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寐而不寤者,有不能言而聲味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水;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嗜好勿強予違背,亦不可強抑之。如此從隨,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耳。

[白話文]六腑的疾病,陽證居多。發病部位可以在上、在下、從內、從外或從中,這與氣機的運行有關。有的常常嬉笑不止,有的總是抑郁不舒,有的表現為躁動不安,有的痛苦呻吟,有的妄自菲薄,有的妄自尊大,有的嗜睡不醒,病情各不相同,這些都是六腑病的表現。喜歡通暢舒服的當用疏通的方法;不喜歡通暢的當用收斂的方法;感覺飲水舒暢的當用滋養的方法,感覺冰冷舒暢的當用寒涼的方法,這些都是治病的方法。病人的一些嗜好不要絕對違逆,也不要絕對抑制。依情況而定,則十人得病,十人痊愈,百人得病百人痊愈,沒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了。

論 火 法

[原文]病起于五臟者,陰之屬也。其發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內熱,或外熱而內寒,或心腹脹滿,或手足攣踡,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未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狀如死人;如斯之候,備出于陰,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此之謂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汗、溫、熱、火、湯,胥視其宜而施之。治救之道,即在是也。 [白話文]臟屬陰,所以五臟疾病多屬陰證。五臟發病的表現: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痿弱不用,有的四肢厥逆,有的外覺寒內覺熱,有的外覺熱而內覺寒,有的胸腹脹滿,有的手足攣縮,有的口眼異常,有的肌膚麻木不仁,有的行動艱難,有的身體強直僵硬,有的上

吐下瀉不能停止,有的疼痛難忍,有的突然不愿言語、表情呆滯;這些證候都屬于陰證,是陰盛陽虛的表現,若陽盛則陰必不足。前文說過“陽氣不足則溫養陽氣,陰津不足則滋補陰液”,這里就用到這個道理。喜歡出汗舒暢的就給他們發汗,喜歡溫熱舒暢的就給他們溫養,

感覺更熱一些舒暢的就加重熱性,感覺火熱才舒暢的就用大熱之劑,喜歡洗熱水浴舒服的就讓他們熱浴。發汗、溫熱、熱、大熱、洗熱水浴,依其病癥而運用。治病就在于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施治。

論風中有五生五死

[原文]風中有五者,謂心肝脾肺腎。五臟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也。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偃仰臥,不可轉側,語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黃黑赤,其色不足,眼眶動不休,心絕者不可救。過五日即死。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額,坐不得倨僂者可治。若喘目直,唇面俱青者死,宜于肝俞灸之。脾風之證,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者,或可治,宜于脾俞灸之。腎風者腰腳痛重,視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則死,腎風宜腎俞灸之。肺風者,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宜于肺俞灸之。凡診其風脈,滑而散者風也;緩而大,浮而緊,軟而弱,皆屬風也。又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風人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者死。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而不能言。肝腎中風,則手足不遂。其外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風也;其脈虛浮者,自虛而得。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強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語言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痹濕而得之。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盲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要不離于五臟六腑所生耳。

[白話文]中風有五種,即心風、肝風、脾風、肺風、腎風。五臟中風又分良惡,表現各不相同。心風表現為汗出,仰臥時感覺舒服,轉側時不適,說話妄自尊大,此病癥易于治療,治療宜艾灸心俞。若口唇面頰五色同時出現,即青、白、黃、黑、赤,但赤色不足,眼動不止,這是心氣絕的表現,是不可救的表現。肝風表現為眼眶和前額色青,坐但不能彎腰,此病證易于治療。如果喘促兩目發直,口唇面頰都發青色為難治。治療時宜灸肝俞穴。脾風病證表現為全身發黃,腹部脹滿,食欲減弱,肢體弛緩無力,還有治愈的希望,治療時宜灸脾俞穴。腎風表現為腰腿沉重疼痛,診察脅肋部未出黃點則本病可以治愈,出黃點則難治。治療時宜灸腎俞穴。肺風表現為胸中脹滿,頭昏汗出,嗅覺減退,不辨香臭,喘促不能平臥,則易于治療。如果嘔血、胡言亂語則難治。治療時宜灸肺俞穴。診察時脈滑而散主風病,或脈緩而大,或脈浮而緊,或脈軟而弱皆主風病。再有得風病的病人,如果鼻下顏色赤黑相間,口吐涎沫,身體僵直,難以治療。如果中風牙關緊閉,筋脈攣急,脈遲,則易于治療,脈急數則難治。如果心脾同病中風,則表現為舌強不語。肝腎同時病中風,則表現為手足不能隨意運動,并且表現各異,有的外生癮疹,有的半身不遂,有的不能言語,有的關節腫脹變形,有的癲癇發作,昏厥不省人事,有的疼痛,有的耳聾目盲,有的皮膚生瘡長癩,有的胸腹脹滿,有的喘逆氣少,有的赤白痢下,有的皮色青黑,有的瘙癢難忍,有的狂妄自大,這都是由于中風引起的;如果脈浮而虛,則是因為虛證之人又中風邪。脈實大,則是因為實證之人又中風邪。肢體強直,大多是因汗出中風所致。喘促氣少,大多是因飲酒后有中風所致。癲癇、厥逆,大多是因虛勞又中風邪所致。手足不能隨意運動,語言不利,大多是行房事中風所得。身發癮疹,大多是因濕痹又中風邪所致。歷節病肢節疼痛,酒后行房加之中風所致。耳聾目盲生瘡長癩是因飲食犯胃加之中風所得。變化萬千,但均不離五臟六腑,為五臟六腑所生之病。 論積癥瘕雜蟲

[原文]積聚癥瘕雜蟲,皆由五臟六腑真氣失,邪氣并而來,其狀各異,有害人與不害人之區。其為病,有緩速痛癢之異。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搏,交合而成。積者系于臟,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氣,瘕者系于血,蠱者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之。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蠱有九,其名不等。積有心、肝、脾、肺、腎之異;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分;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別;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之區;蟲有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蟯之名。為病之說,出于諸論。治療之法,皆具于后。 [白話文]積聚癥瘕蟲證,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真氣不足,邪氣侵襲所致,癥狀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危及性命,有的傷人輕微。這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優秀護士先進材料icu下一篇:中外名著讀后感5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