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

2024-01-04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啟蒙運動;蘇格蘭啟蒙運動;市民社會;休謨;斯密;弗格森

在思想史上,啟蒙運動有著重要的歷史貢獻和巨大的社會影響;但長期以來,啟蒙運動是與盧梭、伏爾泰、康德等法國、德國啟蒙思想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啟蒙運動的另一重鎮——蘇格蘭啟蒙運動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對此,有的學者很是打抱不平:“當我們談及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我們通常只會想到法國的啟蒙運動,但與之同時發生在蘇格蘭的啟蒙運動其實與法國理性主義者所開創的啟蒙在很多方面一樣舉足輕重。確切地說,(在這一期間)法國都沒有產生能與休謨比肩的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也沒有能與亞當·斯密相媲美的經濟學家,而弗格森卻與孟德斯鳩旗鼓相當——作為社會哲學家與研究羅馬的歷史學家。并且法蘭西的哲學家們對當代社會科學的思想與方法方面的貢獻也不能與蘇格蘭啟蒙運動同日而語。”此外,在對待啟蒙思想上,正如哈耶克所抱怨的,“人們在論及啟蒙運動的時候,就好像它代表著一套由同質性理念組成的思想體系”,啟蒙精神的差異性與多元性被忽視了。鑒于法國啟蒙運動、德國啟蒙運動等歐陸啟蒙運動及其精神底蘊已為學界廣為熟知,本文擬在比較的視野下對蘇格蘭啟蒙運動及其思想主題作一專題探討。

關于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起止時間,學界暫沒有統一的看法,但基本上都認為其高潮時期大約是1740年(休謨的《人性論》第三卷的出版)至1790年(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第六版即最后一次修訂)期間。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家有弗朗西斯·哈奇森、大衛·休謨、亞當·斯密、亞當·弗格森、威廉,羅伯遜、亨利·霍姆(即后來的卡姆斯勛爵)、托馬斯·里德、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約翰·米勒。在上述名單中,除哈奇森外,其他均為蘇格蘭人。盡管哈奇森出生在愛爾蘭,但是雙親是蘇格蘭人,并在自己大學的母校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長期任教,將其列為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之列應該沒有任何爭議,并且還常常被視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之父”。一般認為,作為一個整體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最突出和最有特點的成就是在歷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領域。

毋庸置疑,休謨、斯密、弗格森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佼佼者,以致他們的光芒一定程度上使其他蘇格蘭人的學術貢獻相形見絀;然而,蘇格蘭啟蒙運動不是孤立的事件,不是兩三個人的靈光乍現,而是一個群體性的智識運動,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思想共同體。其主要緣由有:首先,哈奇森、卡姆斯勛爵以及其他人不僅在思想理念上為后繼者們在理論探討上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糧,而且在物質上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其次,他們生活在一個緊密的社會與學術圈子里,組織了許多社團、學會、俱樂部,形成了思想論辯的公共領域,斯莫特(Smout)幽默地稱其為“交流的頭腦”(cross-fertilisation of minds)。比如,斯密的傳世名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的許多重要資料就是從政治經濟俱樂部獲得的。第三,他們的思想中深深地烙印上了蘇格蘭固有的思想傳統,尤其是深受蘇格蘭的宗教、教育、法律的影響。最后,最為關鍵的是,他們的哲學理念、思路視野、理論風格與法國等歐陸啟蒙運動大異其趣,有著鮮明“蘇格蘭”特色。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下文再具體考察。

同樣毋庸置疑,這一群體在很多問題上有共識,但也有差異、有分歧,乃至思想立場上的根本對立,甚至還有很多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比如,以阿伯丁為大本營的哲學常識派就是愛丁堡學者們尤其是休謨的懷疑論哲學的堅決反對者,這種沖突甚至使得里德的追隨者阿伯丁大學的貝蒂教授揚言要“摧毀”休謨。然而,我們不能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追隨這樣的質疑或否認之音:“蘇格蘭啟蒙運動是復雜的歷史性事件,將其進行普遍概括的意圖是危險的”;“蘇格蘭啟蒙運動這一短語,并不能用來描述一種統一的經驗,而僅是對大量不同現象的一種便捷的表達(convenient expression)而已”。盡管這些見解充分考慮到了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內部差別及其思想譜系的復雜;但是,正如約翰,羅伯遜(John Roberson)所評述的,這種敏銳性往往誤解或違背了這一新主題的倡導者的初衷。在筆者看來,要求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群體在任何問題上都完全步調一致,這無疑過于苛刻而有失公允。其實,在任何啟蒙陣營中都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存在不同觀點的爭論乃至根本對立。譬如,法國啟蒙運動的政治理論家們就派別林立,信奉著不同的“主義”,分化成以伏爾泰為首的?;手髁x者、以孟德斯鳩為首的議會主義者和以盧梭為首的共和主義者三個陣營。再比如,美國啟蒙運動也是色彩紛呈,杰弗遜的激進主義、麥迪遜的溫和論與漢密爾頓的美國式托利主義都有各自堅定的擁躉。即使是德國啟蒙運動陣營中,康德的聲音也不是獨一無二的,他的道德自律、意志自由、甚至那句被奉為經典的對啟蒙的定義——“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就受到了門德爾松的挑戰,后者像同時代的大多數德國人一樣擔心意志完全獨立而自由的個人會對社會構成威脅,因而試圖“把德意志啟蒙運動轉變成獲得理性的過程,從而把啟蒙運動與教化聯系起來”??梢?,存在思想觀點的差異與取向的不同乃是啟蒙運動的常態。

啟蒙運動本身是“問題導向”的思想運動,啟蒙思想家都是帶著時代的“問題意識”而著書立說的。在歷史上,為了將各國、各地區的啟蒙運動匯聚成強大的思想變革運動,往往凸顯的是它們思想主題之間的相同之處而非不同之處。這在當時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說是完全合理的。然而,時至今日,當要本真地再現與反思這段歷史時,我們就不僅要關注啟蒙運動的共同“母題”,更要甄別不同國度、不同地域啟蒙運動的不同“子題”。關于啟蒙運動的“母題”與“子題”,美國學者沃特金斯有一段相當精辟的論述:“啟蒙運動的作家們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寫作,關心的卻是同樣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將創造力從古老的社會體系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問題。這一問題層面極多,許多有功于該運動的人又得從不同的利益及意見,闡發自己的觀點。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主要關心自由貿易問題,伏爾泰攻擊愚蠢的文學與知識檢查制度,而貝加利亞則專注于刑法改革。個別國家盛行的思想學派,具有地域性的特色,與該地情況的特殊性相符合。”

在上文談及蘇格蘭思想家之所以構成一群體時,我們涉及到了蘇格蘭特色鮮明的思想文化傳統;

這里還需進一步探究蘇格蘭在那個時代所面臨的歷史情境,它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問題意識。在歷史階段上,蘇格蘭啟蒙運動不同于法、德乃至美國啟蒙運動最為顯著而獨特的方面應該就是——蘇格蘭啟蒙運動是一場政治轉型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啟蒙。蘇格蘭啟蒙運動發生于光榮革命之后,1707年與英格蘭的政治合并更進一步確認與保障了自由憲政體制,因而可以說它本身就是在一種自由主義的政治生態下興起的。對于這一“時代優勢”,約翰·格雷在《自由主義》中作了很深刻的分析:“1688年光榮革命中議會力量的勝利使一個個人主義的秩序在輝格黨貴族的庇護下保持了長期的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在法國,自由主義在封建主義的實踐與絕對主義的制度這一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法國的自由主義不是與宗教非國教主義聯系在一起,而是與思想自由和反教權主義聯系在一起……”這種社會與政治的歷史大背景是我們把握各國或地區啟蒙運動之多樣性的基本出發點,盡管哈耶克所著力解釋的“唯理主義”與“反唯理主義”思想傳統上的差異也不容忽視。

作為一種“后革命時代”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法國同仁之政治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康德式的隱晦的哲學思辨又無必要,他們必然“側重考慮經濟變革以及對這一變革的倫理和政治條件和后果”。如果說哲學革命與精神自由、政治革命與政治自由分別是德、法啟蒙運動的風向標的話,那么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最大關切就應該是經濟自由與社會發展,即為工業革命、商業革命鳴鑼開道,致力于探究社會的發展與改善,尤其是市民社會之培育。這方面,法國學者皮埃爾·羅桑瓦隆與我們的看法非常吻合:“18世紀是英國世紀,這個世紀反映了一種回歸到具體的廣闊的運動。比法國更為明顯的,這一運動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市民社會的實際運轉上了。要解釋法國與英國之間的這種差異并不難。由于法國還處于絕對君主專制時期,對專制主義的批判似乎更為緊迫和必要。社會的建立問題仍屬重中之重。而在英國,洛克的觀點已經得到迅速傳播,特別是隨著這種傳播建立了一種君主立憲制度。這里為創新思索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土壤……”

需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同處于后革命時代,是經濟落后的蘇格蘭人而非英格蘭人率先開啟了這一最為有力、最為全面、最為系統的辯護呢?這實際上關涉到思想啟蒙的主觀動因。當然,主觀能動性也根植于客觀的歷史環境尤其是生存情境。對此,鄧肯·福布斯的一段話很給人以啟迪:“有一種特殊的歷史情境:那就是急劇的、大跨度的歷史變遷對于人們的心靈和思想所產生的沖擊,并且是以一種強制的方式。這使蘇格蘭人深深地體驗到改變的需要,以及那些不愿變化或者不適應變化的那些人群的命運……”。在我們看來,“改變的需要”首先源于蘇格蘭生存環境的困頓與惡劣。正是為了解決糧食生產、工業原料、交通與資源等問題與困難,蘇格蘭人致力于發明創造與理論探究:“蘇格蘭人成了化學家,以便發現新的肥料、漂白劑和染料;他們成了地理學家,以便發現新的礦藏。與此同時,他們不得不去思考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境況所需要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一經濟的變遷。”此外,“改變的需要”也源于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強烈反差。不用說在18世紀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即使在蘇格蘭內部,高地與低地也猶如二重天與英格蘭相毗鄰的低地地區較早從政治合并中得到好處,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商業化、工業化加速推進;而高地地區甚至還徘徊在中世紀之前的部落時代,經濟主要以漁獵和游牧為主,部族組織主導著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這種境況是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共同置身其間的最大的“省情”,并強烈地刺激著他們。如何消除蘇格蘭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根除高地地區的落后與愚昧,是激發與導引蘇格蘭知識分子群體以極大的精力關注社會的發展、關注商業文明的形成與演進、關注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機制、關注市民社會的培育最直接的誘因。

正如上文中確認了“蘇格蘭啟蒙運動”這一關鍵詞之真實性與歷史價值,這里同樣要確認本文另一個關鍵詞“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在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尤其是在那些社會理論家與政治思想家那里的真實意蘊,這關系到本文之論域能否成立的問題。本文的核心觀點是:在休謨、斯密、弗格森等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那里,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國家(政府)不僅不再被等同,而且做了明確的界分。限于篇幅,這里簡單做一立論。

譬如,以《人性論》為例,休謨除了頻度極高地使用“社會”(society)一詞外,還經常使用“文明社會”(polished society,civilized society)、“大型社會”(large societies)、也使用了“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概念,并明確將它們與“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或“政府’’相區別。我們簡單摘抄幾句為證:“正如人數眾多的文明社會離開了政府便不能自存……。”;“在一切大的文明社會中,政府依然是必要的”;“正義規則雖然足以維持任何社會,可是他們并不能在廣大的文明社會中自動遵守那些規則:于是他們就建立政府”。其實,在休謨那里,這些文明社會、大型社會的術語表達的也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市民社會概念。比如,將下面這兩句話聯系起來看就非常明顯了,休謨所說的“大型社會”就是商業發達的市民社會。一方面,他否認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當所有物和人生樂事是稀少的、并且沒有多大價值的情形下”,“人類離了政府就完全不能組織社會”;另一方面,他堅持認為,“在大型社會中,一方面有那樣多的財物,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實在的或想像的需要”,因而需要政府與服從政治義務。如果這些還有推論的嫌疑的話,我們還發現一更重要的細節:休謨在同時使用政治社會、政府用的連詞是“和”;而在同時使用市民社會與政府時用的是連詞“或”:“尊重財產對自然社會固然是必要的;而服從對于市民社會或政府(civil society or government)也是同樣必要的”;“讓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前面關于政府和政治社會(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society)所已確立的理論。各人如果自作主人,并根據他現前的利益和快樂來破壞或遵守社會法律,那么在社會中就不可能維持任何穩定的秩序……”可見,在休謨那里,市民社會與政府相界分的思想是相當清晰的。

再譬如,在《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中,斯密經常使用“商業社會”(commercial society)、“大社會”(great society)、“廣大的社會”(wider society)這類概念。稍顯遺憾的是,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在《國富論》中只出現一次,原文為“在各種爭論中,關于教會的統治及教會職務的任命這兩者,也許和市民社會的和平與福利最有關系”;在《道德情操論》中出現兩次,其中有一句很深刻,“當對正義的違反成為人們相互之間決不會容忍的事情時,地方行政官就會運用國家的權力來強行實踐這種美德。沒有這種預防措施,市民社會就會變成殺戮和騷亂的舞臺”;另一句話為,“那些可憎的激情的過分強烈的發泄會

把人變成一個普遍叫人害怕和厭惡的客觀對象,我們認為應把這種人像野獸那樣驅逐出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無論是“大社會”、“商業社會”還是“市民社會”,無疑都既相對于斯密社會演進“四階段論”之中前三個階段即狩獵社會、游牧社會、農業社會而言,也是相對于政治社會而言的。對于后者,斯密一方面賦予這類社會以“經濟體”的含義,另一方面與休謨一樣將社會看作先于國家。對此,諸多學者評論道:“亞當·斯密似乎是第一個而且遠遠早于黑格爾從經濟上懂得了市民社會”,“對市民社會模式最完整的描述是亞當·斯密,盡管斯密并未使用這一術語。”約瑟夫·克羅波西對斯密的社會演進“四階段論”評價甚高,認為“用的完全是非政治性的術語”,并明顯存在著“國體”與“社會”的分野??肆_波西給出了一個重要例證,“狩獵者被形容為生活在社會里面,然而他們‘既沒有君主,也沒有國家’”。

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區分的問題上,對斯密的評價同樣適用于弗格森。據考察,他是第一個以“市民社會”為書名的著作家,并在《市民社會史論》中反復使用這一概念。在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之中,弗格森最為強調社會之自生自發與“無意識之后果”,他雖然沒有沿襲斯密的社會演進“四階段論”,但他的“三階段論”——野蠻(savage)一未開化(barbarous)一文雅(polished)也完全是自然變遷的歷史過程,即認為社會的演進的動力機制是生存模式、生產方式、經濟關系(財產關系為其核心),并將其視為社會上層建筑之基礎。這說明弗格森不是一般意義上考察社會史、文明史、“政策和藝術的歷史”,而是隱含著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區分的問題意識于其中,即從歷史源頭上揭示市民社會自身的歷史,并從這一歷史中凸顯市民社會先于、外在于國家。

總之,在黑格爾之前,休謨、斯密、弗格森等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已經相當明晰地界分了市民社會與國家,以前我們過分夸大了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理論的首創作用。

休謨、斯密、弗格森等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不僅明確界分了市民社會與國家,而且對市民社會中的人性、道德規范、社會化機制、經濟行為、政治法律制度等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思想啟蒙與理論思考,形成了系統的市民社會理論。限于篇幅,這里僅能描繪出它的基本輪廓及其蘊涵的基本理念。

在市民社會的人性啟蒙上,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面臨著雙重使命:既要把人從禁欲主義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又要避免滑向縱欲主義;既要聲張自我牟利的正當性,又要將社會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視古典美德共同體一去不復返,又要展示市民社會是一個“全民嘉年華”的年代。因而,在對人性的理解上,休謨、斯密、弗格森等人有一個共通之處:既不像曼德維爾那樣把人看作是自私自利的壞蛋,也不像哈奇森那樣把人視為心懷天下的仁慈家;而是站在二者的中間,既承認人有利己的一面又具有有限慷慨的一面(休謨),既有利己之心也有同情之心(斯密),既有自我保存的天性也有聯盟的天性(弗格森)。這種人,在今天看來,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就是市民社會中比比皆是的良民。然而,在18世紀,在市民社會新興之際,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啟蒙”,即需要把人從那種“獨身、齋戒、苦行、禁欲、克己、謙卑、沉默、孤居獨處以及整套僧侶式的德性”中解放出來,又需要回應曼德維爾式的處世哲學——“整個仁愛是純粹的偽善,友誼是一種欺騙,公共精神是一種滑稽,忠實是一種獲得信任和信賴的圈套”;既需要規范和引導人們的自利行為,也需要正視市井小民的偏見——“不論一個人可能感受到或者想像自己同情到什么感情,沒有一種激情是或能夠是無私的;最慷慨的友誼,不論多么真誠,都是自愛的一種變體。”

從這種現實的人性出發,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們深刻意識到,在道德規范上,市民社會不再是“熟人社會”,而是“陌生人社會”,是仁慈、友愛等道德情感的最邊緣層;不可能靠仁慈、慷慨等美德來維系,休謨甚至認為這樣做反而還是有害的。他這樣寫道:“我們雖然必須承認人性中具有慷慨這樣一種美德,可是我們同時仍然可以說,那樣一種高貴的感情,不但使人不能適合于大型社會,反而和最狹隘的自私一樣,使他們幾乎與社會互相抵觸。因為每個人既然愛自己甚于愛其他任何一個人,而且在他對其他人的愛中間,對于自己的親戚和相識又有最大的愛,所以這就必然要產生各種情感的對立,因而也就產生了各種行為的對立;這對于新建立起來的結合不能不是有危險的。”弗格森與其所見略同,“不加區分的慈善在事商民族中是為不良。”基于這一認識,他們對德性規范作出了新的審視,提出在市民社會中“正義優先于善”。對于這一論斷,休謨和斯密都用了為后人所津津樂道的比喻做了精妙而形象的說明:“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雖然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可以存在于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之中,但是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行善猶如美化建筑物的裝飾品,而不是支撐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出勸戒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加于人。相反,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人類的幸福和繁榮起源于仁愛這一社會性的德性及其分支,就好比城垣筑成于眾人之手,一磚一石的壘砌使它不斷增高,增加的高度與各位工匠的勤奮和關懷成正比。人類的幸福建立于正義這一社會性的德性及其分支,就好比拱頂的建造,各個單個的石頭都會自行掉落到地面,整體的結構惟有通過各個相應部分的相互援助和聯合才支撐起來。”

既然市民社會的主體是謀利式的個人,同時仁慈、慷慨等美德之光又難以普照進來;那么,市民社會的存在與維系如何可能呢?公益是如何形成的?正義規則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的實質歸根結底是個人與社會秩序的關系問題。在法、德啟蒙思想家那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基本上是順延了16、17世紀契約論的思路,即通過人為的理性建構而實現的。在這方面,蘇格蘭啟蒙思想家與其大異其趣,他們認為市民社會在倫理上是自足的,不是像霍布斯乃至后來的黑格爾所主張的那樣需要“利維坦”、“國家”的道德救濟。在他們看來,人是情感的動物,任何人都有同情心,通過情感的相互認同而協調各自的行動與利益,從而形成公序良俗。關于這一點,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有一段最為清晰的表述:“憑借公眾對其作用的認識,社會可以在人們相互之間缺乏愛或感情的情況下,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間那樣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間;并且,雖然在這一社會中,沒有人負有任何義務,或者一定要對別人表示感激,但是社會仍然可以根據一種一致的估價,通過完全著眼于實利的互惠行為而被維持下去。”這樣,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在新的基礎上將曼德維爾式的悖論私惡即公益轉換成了“自利一道德感公益”,從而將一個寓言故事發展為一個調節機制。

在18世紀,市民社會(civn society)逐漸從與國家渾然不分的狀態中掙脫出來,直接得益于這一時期社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把社會勾畫成一‘經濟體’(economy)的圖景,即認為社會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生產行為、交換行為和消費行為的總和,它有著自己的內在動力和自主性規律。此一圖景

集中體現……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實際上,更確切地說,市民社會“經濟體圖景”的展現是整體性的事件,斯密無疑是這一群體的集大成者,但與其并稱“鐵三角”的大衛·休謨、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也都頗有建樹,弗格森的聲音也不可小覷。與各種形形色色的干涉主義不同,他們共同致力于對商業社會的啟蒙,力主商業植根于自由,推崇市場自身的邏輯;深信商業能開出自由之花、結出文明之果。

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上,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一方面接續了綿延不斷的社會與國家二分的傳統,在思維理路上與洛克最為相近,認為市民社會先于國家(政府),超越了孟德斯鳩在社會整體結構(“法的精神”)中尋求社會秩序所難以克服的“意見”與“環境”關系上的二元論局限。另一方面,他們又汲取了孟德斯鳩所闡發的國家對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政治性的洞見,克服了洛克式“市民社會先于或外在于國家”所潛在誘發的“非政治的導向”或“反政治的導向”。如果說在對商業文明的辯護中,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突出強調的是社會的自生自發性、市場的自組織性與自主性、以及國家的邊界與權力限度,那么在他們的政治學說中最為著力之一的地方就是試圖消解市民社會對國家可能出現的極端化訴求。比如,關于國家的邊界與職能,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進行了重新定位,既非霍布斯所鼓吹的“威權國家”,也非現代自由主義所吹捧的“守夜人”式國家,而是一種權力受到限制的“有限國家”、同時又承擔公共職能的“服務型國家”。再譬如,在政治權威與政治義務問題上,既將統治者看作是“無賴”,又規勸公民要有忠誠感;既積極伸張公民“法律下的自由”,同時又對“反抗權”與政治革新甚為謹慎。因而,國家與社會相“分”而不相“離”的難題,在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這里給予了整全性的理論觀照。

在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市民社會理論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民社會興起之初,在商業文明之花含苞待放之時,這一群體就既洞見到了市民社會之“利”,又識破了社會“市場”化、“市民”化等消極面相。在他們的啟蒙話語中,既有市民社會是可欲可求的鼓動話語:私利能促進公益,奢侈能推動技藝的精良與完善,商業能開出自由之花、孕育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催生“守時,開明,守信,富有進取”的商業精神,“看不見的手”遙控下的市場民富國強;又有對分工的異化、德性的腐化、公共精神的缺失、公民的私人化癥狀、市民社會對國家的離心傾向等深層憂思。

約翰·羅伯遜曾這樣評述蘇格蘭啟蒙運動,“很少有社會像18世紀的蘇格蘭那樣經歷著政治制度業已確立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很少有思想家們像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那樣對這一問題作如此透徹的思考。。因而,盡管蘇格蘭啟蒙運動已經遠去了兩個世紀,但如果聯想到我們現階段的歷史境況與發展難題,那么全面、深刻地認識和把握蘇格蘭啟蒙運動及其思想主題,對處在社會轉型攻堅階段、著力推進市民社會的培育、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下中國而言就不僅僅是一場思想的再啟蒙,而是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陳曉東)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融合教育是指讓特殊幼兒進入到普通幼兒的班級共同學習,保證他們之間的平等性。

在新時期幼兒教育當中,教師組織幼兒游戲活動時,應當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明確工作的方向,并確?;顒拥目茖W性和合理性。教師需要對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個人潛力進行分析,并重點關注特殊幼兒的學習狀態,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啟蒙教育的目的。

基于此,本文針對特殊幼兒游戲活動的常見形式進行分析,并結合開展活動干預工作的目的介紹幾種常見的活動形式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幼兒游戲活動干預的目的和常見形式

想要開展幼兒游戲活動對幼兒的行為及思想進行科學有效的干預,教師就必須明確進行干預工作的目的,并結合新時期的幼兒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干預形式。

1.基本目的

在特殊教育工作當中,教師所面對的主要是視力、聽力、語言、肢體、智力、精神和綜合等方面有欠缺的特殊幼兒,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普通的教學方式無法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無法達到啟蒙教育的目的?;诖?,教育部門意識到開展幼兒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思想和行為干預工作的重要性。具體干預方法:教師結合特殊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制定活動方案,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認識社會、認識自然,并且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交流。通過這種方法來解決特殊幼兒無法與其他幼兒及社會群體有效溝通交流的問題,讓其具備基本的社會生活技能。此外,在融合教育環境下,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在同一個活動室中學習,就必須要改善幼兒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歧視心理。從幼兒的角度來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游戲進行互動,提高正常幼兒對特殊幼兒的接納度,這就是幼兒游戲干預的基本目的之一。

2.常見形式

要想提高幼兒游戲活動干預的有效性,就必須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情況選擇合適的干預方法。目前,最常見的干預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個體干預和團體干預。個體干預是指教師針對某一個幼兒的學習特點,采取一對一游戲活動的方式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現,這種方法比團體干預效果好,但是對教學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團體干預是指特殊幼兒與社會交往能力較強的普通幼兒處在同一團體當中做游戲,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對同齡人進行學習和模仿,從而提高幼兒的接受能力。這樣更容易讓幼兒放下心理防備,使特殊幼兒和普通幼兒可以快速融合成為一個集體。在幼兒游戲活動的干預中,教師應當挑選一些能夠促進幼兒游戲和交流的材料,并為幼兒提供支持策略,鼓勵特殊幼兒與正常幼兒進行適當的交往,從而有效促進特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穩步發展。
二、優化幼兒游戲活動的干預內容及形式

傳統的幼兒游戲活動無法達到干預的目的,也不符合融合教育環境的教學需求,教師應當積極研究優化游戲內容和形式的可行方法。

1.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在融合教育環境中實際開展幼兒游戲活動時,教師首先要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這需要幼兒園加大資金投入來創設幼兒園環境,同時,教師需要結合特殊幼兒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尤其是在集體活動中,對于自閉癥兒童,應當選擇一些活動量比較小的游戲,比如識字游戲、識圖游戲等。并在游戲過程中播放一些輕音樂,避免過于吵鬧的環境影響幼兒的思維發展。而對于肢體有殘疾的幼兒來說,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應注意規劃好活動的范圍,并盡量清除活動場地中的障礙物。在此基礎上開展游戲活動,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

2.師生互動模式

在幼兒游戲活動當中,想要讓特殊幼兒參與到普通幼兒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可以先帶領一部分幼兒進行示范,讓他們了解這個游戲的基本玩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身份互換的方式,讓普通幼兒感受特殊幼兒的學習方式和游戲活動,以便于讓特殊幼兒和普通幼兒之間的交往更加親密。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融入到游戲活動中,利用游戲來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可以將一些童話故事和游戲結合起來,增加游戲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幼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此外,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全程觀察幼兒的表現,適當增加游戲的難度。比如,可以將幼兒進行分組,以小組比賽的形式,讓普通幼兒帶動特殊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提高其團隊意識。

3.游戲治療方法

游戲治療主要指透過游戲將幼兒內在的焦慮外顯化,并通過互動,增加幼兒對自我行為和情緒的認知,讓幼兒找到抒發情緒的正確方法。開展這種游戲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加強幼兒在面對困難時的信心和能力。不過,游戲治療方法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幼兒園應當聘請這方面的專家來為幼兒授課,這是保證游戲活動充分發揮干預效果的基礎和前提,需要各個幼兒園高度重視。


三、融合教育環境中開展活動干預的注意事項

幼兒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通過游戲活動,可以讓幼兒正確認識社會、認識物體。在具體的融合教學工作中,基于新時期教學改革工作的基本需求,教師還應當關注如何啟發幼兒的想象思維能力。

1.理解幼兒的行為

由于特殊幼兒自身可能存在視力、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障礙,在交流方面有先天性的缺陷?;诖?,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有足夠的耐心,并且具備專業的教學指導能力,能夠從幼兒的肢體動作或者表情當中分辨出幼兒內心的想法。研究表明,由于特殊幼兒在表達方面有障礙,無法順利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其內心經常會具有豐富的想法和很強的創造力。教師需要學會發掘幼兒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興趣愛好,然后將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幼兒組成一個團體,開展與興趣相關的游戲活動。這樣,特殊幼兒更容易被正常幼兒理解和認可,教師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改善教學氛圍。

2.活動中明確工作方向

在具體開展幼兒游戲活動時,由于現階段的教學環境為融合教育環境,教師應當正確認識游戲干預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明確游戲干預的側重點是培養幼兒的游戲技能還是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與環境、他人建立關系。只有明確具體的工作方向,才能制定出科學的工作方案。教師應當不斷地從活動中總結工作經驗,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注重游戲給幼兒群體帶來的愉悅性,尊重幼兒游戲的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能力培養,如思維能力、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根據不同幼兒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游戲方案。

融合教育環境是新時期教學工作的整體發展趨勢,在這個背景下,特殊幼兒教育工作如何有序進行成為了幼兒教師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從實際的教學經驗當中分析幼兒的行為特點,學會理解幼兒的行為,并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游戲治療的方式,挖掘幼兒的學習潛力,以此來保證幼兒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入黨啟蒙教育是高校學生黨建的基礎性和源頭性工作,既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必要途徑,也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北京建筑大學土木學院探索“知—信—行”入黨啟蒙教育模式,旨在讓學生形成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最終上升為政治認同,樹立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關鍵詞]入黨啟蒙教育;政治認同;浸潤式;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余靜,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講師,北京 102406;車晶波,北京建筑大學后勤管理處講師,北京 102406。

入黨啟蒙教育是高校學生黨建的基礎性和源頭性工作,既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必要途徑,也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作為大學生政治信仰上的“啟蒙第一課”,入黨啟蒙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反映黨對大學生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進入新時代,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黨的理論創新取得新成果,入黨啟蒙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更加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點和關注點。本文總結多年實踐經驗,提出“知—信—行”入黨啟蒙教育模式,旨在為高校入黨啟蒙教育工作提供模式參考。

一、入黨啟蒙教育的難點和痛點

入黨啟蒙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吨袊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許多大學生對黨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有意愿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學中,大部分對黨的認識還相對模糊,或者尚停留在較淺的感性認識的層面。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后,隨著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和“00”后的鮮明特征,入黨啟蒙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各種信息、思想、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造成沖擊,部分學生受到多元化、非主流等文化思潮影響,偏離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認知方向,為入黨啟蒙教育增加了難度。

二是入黨啟蒙教育缺乏規范的頂層設計,教育管理機制不完善,教育模式不健全,教育目標不明確,教育形式單一,多以知識灌輸、顯性教育為主,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考核考評松散,不能充分凸顯啟蒙教育質量。

三是入黨啟蒙教育專業師資不足,僅依靠輔導員隊伍開展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而輔導員事務繁雜、專業黨建能力的不足導致對入黨啟蒙教育的投入不夠或者入黨啟蒙教育效果不佳。

四是對入黨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存在用新生入學教育代替,或者用“形勢與政策理論課”等思政課程代替入黨啟蒙課程的現象,導致入黨啟蒙教育的主要內容缺失。

五是對學生思想認識規律和成長規律把握不到位,大學時期學生思想和心理劇烈變化,尤其是“00”后大學生“自主性”需求明顯,主體意識強,渴望成為參與者、設計者,而不是被動地理論接受,傳統的入黨啟蒙教育已經不適宜新時代學生的需求。

二、入黨啟蒙教育的實施路徑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土木學院)不斷總結入黨啟蒙教育經驗,逐步形成了“知—信—行”入黨啟蒙教育模式,即以理論教育為基礎,通過情感體驗加深信仰認同,最終促成實踐行動,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在時間上,入黨啟蒙教育與新生入學教育相結合;在內容上,入黨啟蒙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互為補充;在形式上,綜合集中教育、日常引導、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開展。

(一)知:構建馬克思主義思想知識體系。在理論學習設計層面,側重解決大學新生對馬克思主義認識體系不完善、不健全的問題,通過黨的基本理論知識介紹,黨史、國史的講解,幫助學生盡快建立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知識架構,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黨制度的認識和理解。

土木學院在理論學習方面設計了兩大部分內容,一是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將入黨啟蒙教育理論課設為選修課,共有五講,包含黨史、黨章、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合格黨員要求、國史等。二是黨務基本知識,以支部為單位組織學生黨員進團支部進行黨務基本知識宣講,詳細講解入黨流程、入黨志愿書書寫格式、入黨積極分子考察形式等等。在學習方式上,除常規授課外,還邀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或報告會。值得一提的是,土木學院將黨支部的“主講主問制”理論學習方式引進到團支部中,在開展“青年大學習”和“主題團日活動”時,讓1—2名同學主講,4—6名同學主問,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搜集資料,深入研讀,制作“微黨課”“微團課”主動分享,在問答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思考。

(二)信:在“浸潤式”引導中形成信仰認同。在情感體驗設計層面,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重,營造“浸潤式”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了解黨的宗旨,端正入黨動機。

顯性教育方面,一是通過把握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學生赴紅色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進行參觀,使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熏陶和感染,強化愛國情感、堅定理想信念,進而對黨產生政治認同,如參觀抗日戰爭革命紀念館,每逢十一前往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成就展等等。二是挖掘學生身邊可見、可感、可接觸的先進黨員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宣講,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向優秀看齊、向組織聚攏,如疫情期間成立“最美抗疫者”青年大學生宣講團講述學生黨員的抗疫志愿故事。舉辦主題文藝活動,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熱情,如舉辦“我和我的祖國”合唱展演等。

隱形教育方面,主要是依靠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與新生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結對幫扶,通過柔性方式增強學生對黨員、黨組織的感知度、親近度和信任度。土木學院緊抓學風建設主線,創建“學霸聯盟”黨員社團組織,義務幫助同學進行學業補習、答疑、考前復習等,讓學生深刻感受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邀請黨員在新生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上分享大學生活、入黨心路歷程、學業規劃等,發揮朋輩力量影響學生對黨的認知。在學生活動區域布置紅色空間,如建設黨員之家、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巡禮展出等,發揮環境對學生成長的浸潤功能。

(三)行:通過實踐行動深化對黨的認可認同。在實踐行動設計層面,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用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感受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社會和人民變化,深化對黨組織的認可度和共產主義信仰的認同感。

土木學院有兩大特色實踐活動,其一在大一學年末開設的必修課“主題科技活動周”,主題科技活動是結合專業特色,以建筑結構模型制作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為期兩周,每年都依據當年國內國際最新動態、國家大事確立該年度科技活動周的主題,201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建筑模型制作,201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筑模型制作。通過學生動手制作主題模型,既進行了專業訓練,又開展了一次生動的思政教育。其二是按照北京市教工委要求開展的紅色“1+1”共建活動,學院學生黨支部帶動團支部與地區農村黨支部、社區黨委等聯合共建,利用專業知識幫助農村和社區發展建設,2017年與南鑼鼓巷社區黨委共建項目“深入背街小巷,擦亮古都金名片”,2019年與穆家口村共建項目“同心結對,用北建大智慧點亮古村落美好生活”均獲得北京市高校紅色“1+1”示范評比一等獎。學生在紅色“1+1”活動中充分鍛煉了黨性、錘煉了意志、增長了才干,對黨的認識有了全面提升。

此外,黨支部積極吸納入黨積極分子參與支部的主題黨日活動,通過主題活動,深化學生對黨、黨組織和黨員的認知。同時,學院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在實踐和志愿服務中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體悟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從而堅定理想信念。

三、實施“知—信—行”入黨啟蒙教育路徑的關鍵

入黨啟蒙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三個認同,即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最終上升為政治認同,用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早日加入黨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實施“知—信—行”入黨啟蒙教育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三個關鍵點。

一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避免教育者單方面設計入黨啟蒙教育內容。更多地鼓勵學生參與教育內容和環節的設計、討論,在具體實踐中發揮學生聰明才智,鼓勵他們積極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入黨啟蒙教育內容要與時事結合,要避免教育內容與現實脫鉤。與焦點、熱點時事結合,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興趣,更有利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三是注意入黨啟蒙教育方式方法創新,要避免因循守舊的教育方式。積極建立起“互聯網+”思維,利用快速發展的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入黨啟蒙教育,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秋琴,江鴻波.加強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實效性的“知—信—行”路徑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86):320-322.

[2]沈壯海.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2017[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趙盈,金文心.政治認同視角下高校入黨啟蒙教育的模式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01):68-71.

[4]曹靜,吳曉培,曹盧,方璐,丁大增.大學生“浸潤式”入黨啟蒙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5):50-52.

[5]馬其南.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的實踐探索[J].高校輔導員,2014(06):54-56.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近年來,繪本憑借其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隨著繪本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挖掘,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將繪本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但由于認識片面,大部分教師認為繪本的價值只停留在語言教育方面。事實上,將繪本融入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的數學學習更加有趣,也能讓幼兒更加容易理解。

合理選擇數學繪本

適宜的數學繪本是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師在選擇數學繪本時,要注意兩個事項:其一要選擇高質量的繪本。教師在選擇時可以考慮國內外大型出版社所出版的繪本及獲得各大圖書獎項的繪本。比如,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你好!數學——最親切的數學概念啟蒙圖畫書(套裝普及版)》系列等。另一個是要符合幼兒的階段性發展特征。與傳統的幼兒數學教學方式相比,繪本教學活動更加注重對幼兒進行階段性的教學,也就是將需要對幼兒進行傳授的數學知識,按照其基礎程度和難易程度設置成幾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在不同的教學過程當中選取不同的繪本教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因為繪本選擇的不合適而導致教學內容不合適。如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目的是讓小班幼兒掌握手口一致地點數“5”以內的數量,但有的教師在設置目標時未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將其設置在中班,要求幼兒數數并比較故事中毛毛蟲所吃水果的多少。由于繪本的內容較為簡單,許多幼兒在課程中能夠輕易地說出繪本中的大小關系,并未受繪本內容的影響,所以看似幼兒掌握了知識但并沒有在原來的基礎上使思維得到鍛煉。因此,教師可以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等綱領性文件中關于幼兒數學領域發展的相關要求對繪本進行篩選。

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

教師之所以對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認識片面,原因在于并沒有發掘繪本對于數學教學活動的價值。教師的教學觀念受其年齡、教齡、學習等方面的制約。老教師由于觀念相對比較陳舊且信息素養相對較弱,不愿意采用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而新手教師因為教學經驗的缺乏,導致他們對數學核心經驗的認知、掌握和運用存在不足,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統和內在生長機制來促進他們在該領域的發展。幼兒園應該利用新老教師之間的互補性,構建教師學習的共同體,將教師分組,每組兼顧老教師和新手教師,共同進行課程開發。讓老教師看到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的價值,讓新教師學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同時,幼兒園還需要建立整體的學習共同體,設立獎評機制,通過賽課和經驗分享會的方式定期對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果進行檢驗,提高教師對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的認可度。

挖掘繪本的數學價值

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雖然引入了繪本的使用,但其本質是促進幼兒數學認知的發展。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需要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不能再按照原來的教學方式原封不動地展示繪本的內容,需要對繪本中的數學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從而保證繪本的故事性和數學性的平衡。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之前,需要通讀繪本,對繪本的內容要十分熟悉,找到繪本中與數學教學相對應的部分,明確計劃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利用繪本的直觀性,將繪本的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引導幼兒對繪本中的數學技能進行操作和思考,從而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控制故事講述的時間,可以提前讓幼兒對故事進行預習或對繪本的內容進行刪減,減少課堂上故事講述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數學教學上。

教學環境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而教學環境又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學氛圍,另一個是物理環境。首先幼兒園應形成良好的繪本學習氛圍,要鼓勵教師嘗試將繪本應用于各領域的教學,只有教師看到了繪本應用于其他領域的價值,才有信心探索以繪本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教學激情。其次,幼兒園需要加大對繪本資源的投入,購買高質量的繪本并將信息技術融入繪本課程的開發中,建構繪本共享平臺,保證幼兒不僅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繪本,更能在課前課后接觸到繪本。

多樣化實施策略

從繪本故事性出發,創設情境。任何數學概念都包含三個系統:情境、中心內容和符號。情境規定數學概念的特定意義,中心內容就是數學概念的本質內容,符號是對數學概念的表征。幼兒直觀理解數學概念相對困難,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其理解。繪本作為故事書,對于教學最基本的作用是能夠通過書中的故事內容,為教學活動創設情境。將繪本故事貫穿整個數學教學活動是最常見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此類教學方法中,需要講述完整的故事,引導幼兒跟著故事情境進行動手操作,學習數學知識。以《好餓的小蛇》為例,老師講述小蛇在草地中吃到食物的故事,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說出小蛇所吃到食物的圖形,再將故事內容與動手操作結合,幫助幼兒感知、認識基本圖形。

從繪本趣味性出發,吸引幼兒注意力。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幼兒難以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更有幼兒產生抗拒心理。而繪本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緩解幼兒學習數學的焦慮。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繪本的趣味性將其作為課程的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在繪本的基礎上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如《小刺猬的項鏈》,繪本中的項鏈不利于幼兒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前制作道具,利用故事作為導入。在故事講述后,引導幼兒對教師所制作的實際道具進行觀察,得出不同顏色珠子的排列規律,再自己動手設計制作項鏈。

從繪本圖畫性出發,輔助理解。日常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經驗的獲得是通過動手操作,但是數學經驗獲得方式不僅限于“動手操作”。 數學從一開始就是抽象的,數學也能夠用多種形式來體現,幼兒需要在具體經驗、象征符號、圖像和語言之間建立聯系。3-6歲的幼兒思維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對圖畫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繪本區別于普通圖書的最大特征就是擁有圖畫,教師可以利用繪本中突出數學核心經驗的畫面,幫助幼兒理解概念。在《多咪!多咪!你在哪里?》活動中,其教學目標為幫助幼兒認識空間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教師可以展現繪本中關鍵性的圖畫(貓咪處于房間的不同位置),引導幼兒觀察圖畫,獲得貓咪的位置信息,從而認識到不同空間位置的含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其中科學領域又分為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兩大部分,可見數學對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只關注自己“怎么教”而忽略了幼兒“怎么學”的方式,以繪本為載體,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助力其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李慕絢

啟蒙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職業啟蒙教育在當下越來越火熱,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這一教育項目,對學生正確擇業、準備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小學生的職業啟蒙教育還不成熟,如何采取各種有效的策略是需要思考的。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生;職業啟蒙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的教育主導理念越來越流行,很多小學教育者開始關注職業啟蒙教育,是因為它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連。我們都知道,在整個漫長的人生中,職業的地位不容忽視,它是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也對其他任何活動具有支配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是重要的一項,它連接了職業和教育。小學有針對性地開展這一教育項目,對學生以后走上社會正確擇業、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任務,也是以后的教育趨勢。

一、素質教育視野下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的現狀

(一)職業啟蒙的認識模糊

從目前來看,很多小學生大多數從來沒有接觸過職業啟蒙教育這個詞,也有少數學生只是簡單地聽說過,但不明白什么意思。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覺得職業離自己很遙遠,甚至不明白職業到底是什么,假如問到小學生的未來職業目標時,他們可能回答:上班、開店、開車、打工等。由此可以看出,學校并未對小學生開設相應的“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導致他們沒能對職業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必將導致他們未來職業規劃能力和意識上的欠缺。

(二)小學生職業意識淡薄

當問到小學生的理想是什么,他們一般會說想當一名醫生或者老師,之所以這兩個職業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孩子們接觸最多的除了老師就是醫生,他們了解這兩個職業的性質、要求、特點。對那些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學歷要求低、社會地位低的職業,幾乎所有孩子都排斥。細究他們職業選擇的原因會發現,父母的影響因素占絕大部分。統計他們對自己選擇職業的了解程度,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一知半解。綜上得出結論:小學生有一點職業意識,但是對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沒有深入的了解,也不是在對自己的職業興趣、個性特點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進行選擇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學校需要針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強他們的職業意識,對他們開展全面、專業、深入的教育指導。

(三)職業啟蒙教育相對缺失

很多家長認為,學校開展職業啟蒙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據了解,很多學校并未開設過,也有的學校開設過校本課程等,也基本沒有學過相關內容,學校認為這些課程所學內容與考試成績無關,甚至沒有配備專業老師,上課時間任由其他科老師占用,尤其是面臨學業壓力的小學生,為了能夠在以后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都將這些課的時間變成了測驗或者自習,學生基本沒有機會接觸有關職業教育的知識。

二、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設置職業啟蒙教育課程

從孩子一步步成長到最終步入社會,職業意識始終伴隨著他們。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并非讓他們有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也不是學校有意識地幫他們設計職業,而是因為他們正處于“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學生的“職業體驗”“自我意識”入手,盡早對其進行職業意識的培養,進而提高自我認識、人際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家庭、學校是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場所,但是這些場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業、社區等都可以參與進來,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機會認識社會,豐富他們的職業體驗,盡可能感受不同職業的特征,這對他們將來選擇職業非常有幫助。設置專門的職業啟蒙教育課程,有利于給學生介紹課程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學科理念的形成以及專業能力的培養。職業啟蒙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不僅要讓他們掌握理論知識和素材,還要拓展他們的實踐活動。所以,在小學設置專門的職業啟蒙教育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拓展職業實踐活動

國家明確規定,小學要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必修課程,其目的是讓小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孩子們的勞動素養、信息素養、創新意識等。教師可以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融入職業啟蒙教育理念,讓小學生體驗不一樣的職業角色,感知不同職業在素養和形象上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他們創造審視自我、溝通社會的機會,也會讓學生“幻想”自己未來的職業。例如,學校開展的社會仿真活動,將學校模擬為醫院、銀行、政府、社區等,讓小學生參與其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還可以展開職業風采展示活動,讓學生自行分組結合,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演示生活中遇到或者觀察到的工作內容,還可以借助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在全校表演和交流,在這方面,我所在區域的部分學校開展的小學生義賣活動成效良好。

(三)家校合作,開展“職業交流日”

所謂的“職業交流日”指的是每月都會在一定時間點圍繞“職業”“交流”開展活動。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職業形象介入:借“職業交流日”的機會,邀請從事不同職業的家長參加,例如作家、教師、醫生、警察等,根據自己職業給學生開展講座,分享各自的職業知識和職業體驗,讓學生借此了解相關職業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自覺組織和開展交流活動,彼此分享知道的職業知識。這些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的差別性,也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職業角色及其相關知識。

總而言之,小學是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認識到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形式,整合多方資源,激發小學生對于職業的向往,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沙沙.鄉村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現狀與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2]香憲斌,賴登梅.淺談農村小學科學的啟蒙教學[J].教育理論研究,2018(7):25-27.

編輯 馮志強

上一篇:現代科技論文下一篇:手術期護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