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

2023-07-13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第1篇

嘗試一:調整思路曲徑通幽

2013年8月26日, 襄陽漢江三橋正式合龍??墒? 合龍當天卻沒有儀式!原打算推出的“漢江三橋正式合龍直播特別節目”能否如期實施?經過多次商討, 決定將“漢江三橋合龍儀式”改為“漢江三橋正式合龍見證活動”, 以“我的心愿我的橋”為主線, 貫穿整個直播節目。因為此前襄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宣傳中心在《襄陽新聞》節目中推出了特別策劃《我的心愿我的橋》系列報道, 報道對象涉及將三橋元素引入婚禮現場的設計師、為三橋表演三句半的文藝工作者、期盼三橋早日通車的產業工人等等。在活動當天, 我們把這些報道對象請到現場, 每人準備一份“心愿”禮物, 放入合龍口, 與三橋一起封藏, 同時在直播節目即將結束時揭曉各自的心愿。相關部門和施工單位負責人基本上也是圍繞“見證”這一主題接受采訪的。沒有官話、套話, 說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話。這樣既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也增加了受眾的關注度, 從而提升了直播特別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

在直播特別節目的環節設計上, 我們采取前方記者出鏡和演播室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龍現場安排了兩位出鏡記者和一位主播, 出鏡記者重點介紹現場情況, 采訪報道對象。主播主持見證活動流程, 采訪有關嘉賓。同時將三橋監理方代表和管理方代表請進直播室, 由演播室主播就三橋的施工難度、設計特色和相關話題與他們交流互動。直播時間持續了一個小時, 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嘗試二:立體作戰出奇制勝

國慶節前夕, 襄陽市漢江三橋、勝利街立交橋、東津大橋、唐白河大橋相繼建成, 內環線主車道通車。我們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聚集到漢江三橋。與一個月前的直播不同, 第二次直播恰逢“十一”, 關注的不僅僅是漢江三橋。因此我們把主題定為“走三橋、看內環”國慶直播特別節目。主題放大, 關注的觸角也隨之延伸。根據安排, 新聞宣傳中心分別在漢江三橋、勝利街立交橋、東津大橋、唐白河大橋設立四組記者, 負責攝像、出鏡、采訪。

2013年10月1日上午9點, 直播正式開始。第一組記者首先在襄陽漢江三橋出鏡并介紹了市民參觀三橋的情況及漢江三橋對構建大內環的重要作用, 采訪了“我的心愿我的橋”的報道對象。

在襄陽市勝利街立交橋, 第二組記者介紹說“這里就是我市城區建設史上第一座地上立交橋, 標志著我市城市交通向立體化方向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頓時掀起了第一個高潮。建成后的勝利街立交橋, 較好地實現207國道、內環線和襄陽環城路的快速連接, 消除勝利街路段的交通“瓶頸”。在隨機采訪中, 附近居民表露了他們的心聲。

東津大橋是繼漢江大橋、長虹大橋、臥龍大橋之后, 漢江襄陽市區段的又一座特大型橋梁。第三組記者在解說時, 不少東津居民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 來到大橋的直播現場, 接受了隨機采訪。第四組記者也在襄陽市唐白河大橋進行了相應地解說和采訪。此外, 我們還派出兩路記者分別隨交通廣播順風車隊和空飄進行采訪、拍攝, 對襄陽大內環進行全方位展示。演播室同樣請了三位嘉賓分段參與交流和互動, 與前方的四路記者形成了互補。在75分鐘的直播時間里雖然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細節, 但整體效果還是受到了觀眾的肯定。

啟示:媒介融合實現共贏

參與新聞事件和大型活動的策劃與直播, 對于襄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宣傳中心來說, 尚屬首次。從兩次參與直播特別節目的情況來看, 我們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是采編隊伍得到了歷練。新聞立臺, 新聞宣傳中心責無旁貸。但是, 采編隊伍的應急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是否達到了“作戰”要求?通過兩次直播, 這支隊伍得到了檢驗, 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是新聞策劃能力得到增強。就一檔時政新聞節目而言, 可以說策劃為王。對于直播活動來說, 策劃也顯得尤為重要。兩次直播特別節目都要事先做好功課, 包括邀請嘉賓、確定采訪對象、話題設置、場景布置等等, 都要在直播前做好預案, 以確保直播效果。

三是新聞直播應成為常態化。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高曉虹在多個場合提出, 電視媒體的制勝法寶之一就是“直播, 直播, 再直播”。通過兩次特別節目的直播可以看出, 新聞事件的單點直播除了通訊手段只能使用多部手機在線聯絡之外, 其它技術層面都沒有問題。而新聞事件的多點直播還需要進行很好地總結、研究。比如, 在第二次直播過程中, 東津大橋直播點使用的是3G信號, 可是由于現場人員過多, 導致視頻不夠順暢, 音頻斷斷續續,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直播效果。

四是媒介融合有利于打組合拳。這兩次直播, 襄陽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廣播、電視、周刊、網站等多媒體或參與活動、或參與報道、或進行互動,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借力, 形成了一個立體宣傳的格局, 宣傳效果大大提升, 襄陽廣電的宣傳優勢由此可見一斑。

摘要:大多數人認為, 時政新聞欄目就是報道黨委政府的重大活動及領導調研和會議新聞。然而, 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步深入和地方媒體競爭的加劇, 時政新聞欄目需要在更大的平臺上調動優勢資源, 實現新的突破, 以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第2篇

1 試驗與設計

1.1 設計

本試驗設單因素, 4個處理, 3次重復, 隨機排列, 共12個小區。各小區面積為20 m2, 區、組間用0.3 m寬空白區隔離。小區四周設保護行2 m以上。

1.2 處理

A處理, 每667 m2播干谷2 kg。B處理, 每667 m2播干谷3.5 kg。C處理, 每667 m2播干谷5 kg。D處理, 每667 m2播干谷6.5 kg。

1.3 小區排列圖

2 材料與方法

2.1 供試地點:陵口鎮廟頭村趙家組趙留大農戶。

2.2 土壤類型:粉沙土, 中等地力。前茬為小麥 (每667 m2單產為323 kg) 。

2.3 參試品種:鎮稻413 (由鎮江農科所提供) 。

2.4 直播方式:水直播。

2.5 播種日期:6月12日。

2.6 烤田日期:7月18日。

2.7 肥料運籌:基肥每667 m2用36% (N15∶P2056∶K2015) 配方復合肥25 kg。分蘗肥每667 m2用尿素18 kg。穗肥每667 m2用尿素12.5 kg。每667 m2總用純氮量17.8 kg。

2.8 各處理田間水漿管理、病蟲害防治均一致。

2.9 調查方法:播種出苗后, 調查各處理基本苗, 并選擇一個重復進行莖蘗動態觀察, 每處理定10株苗, 每5 d觀察記錄葉齡、莖蘗動態等。成熟期, 各小區選擇代表性3個點, 考察每667 m2有效穗數、每穗總粒、實粒、結實粒、千粒重等, 計算理論產量。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處理與莖蘗動態的關系

據田間調查莖蘗動態匯總表對比分析證明, 不同處理與莖葉動態的關系為:不同處理間的基本苗隨著播干谷量的增加而增加, 田間莖葉數隨著播干谷量增加而上升, 夠苗期隨著播干谷量增加而提早。每667 m2播干谷量為6.5、5、3.5、2 kg的, 夠苗期分別是7月6日、7月8日、7月10日、7月16日, 前后差距10 d左右??側~片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減少, 每667 m2播種量2 kg的比播3.5 kg的增0.2葉左右, 比每667 m2播5 kg、6.5kg增0.4葉左右。劍葉期、始穗期、齊穗期均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提前2~3 d之趨勢。由此證明, 直播稻不同的播種量 (基本苗) 在栽培條件一致的情況下, 田間莖葉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上升。田間夠苗期提前, 總葉片數減少, 始穗期、齊穗期適當提前之趨勢。

3.2 不同處理與產量之間的關系

從直播稻適宜基本苗田間產量結構匯總后可以看出, 各處理間與產量的關系是, 有效穗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 穗總粒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減少, 結實率上升。成穗率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下降。千粒重各處理間均無明顯差異。各個處理中, 產量以每667 m2播種量3.5 kg最高, 達608.7 kg/667 m2, 其次是每667 m2播種量6.5 kg和5 kg, 分別為582.6 kg/667 m2、578.3kg/667 m2, 每667 m2播種量2 kg最低為545.6kg/667 m2。由此證明, 直播稻適宜基本苗應為每667m2播種量3.5 kg, 穗粒結構也較為合理。

3.3 不同處理與抗逆性的關系

8月10日田間調查, 各處理間的水稻紋枯病發病情況是, 每667 m2播種量2、3.5、5、6.5 kg的株發病率分別為9.4%、18.6%、42.7%、58.4%。由此證明, 水稻紋枯病的發生隨水稻播種量的增加而上升。成熟期, 11月5日田間調查, 除每667 m2播種量6.5 kg的3個小區有局部倒伏外, 其余小區均無倒伏。

4 結語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第3篇

作為市級廣播媒體,我們敏銳地意識到此次圣火采集活動的重大新聞價值,如何宣傳好這次圣火采集,突出以“古中國”為標志的主題報道成為我們思考的一個重點工作。

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度遺址的發掘將人類用火的歷史推進到180萬年前,這一重大發現是在什么時間?考古現場出土了什么樣的物件就能說明古人類用火的歷史?今天的遺址現場火種采集儀式會有哪些值得記憶的歷史瞬間?遺址場館有哪些展出文物?全省的旅游發展戰略為什么選擇了西侯度?圣火采集有何重要意義?火種傳遞怎樣進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提前策劃、準備多種方案全力迎接全省的這次圣火采集活動。

1克服困難揚長避短搶奪廣播直播報道權

廣播現場直播強調隨著事件發展把現場解說與現場音響同步合成、同步播出,同時節目內容要求播報、描述、錄音、訪談、互動等多元化交叉使用,疊加在變化著的新聞事件和移送傳輸技術之上,使得現場直播因不確定性帶來的困難進一步放大。如何讓這次探索性的直播報道盡量避免“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影響,隨“變” 應“變”最重要。

廣播對于以“古中國”為主題的現場直播報道與電視相比有明顯的劣勢。第一,缺乏畫面感,不能通過現場畫面來表述內容,缺乏直觀性;第二,現場聚集最有特點的聲音信息比較難;第三,報道資源與電視相比處于劣勢,爭取獨家報道很難,甚至是正常報道也不容易。

對于5月19日的圣火采集儀式來說,主辦方嚴格控制報道人數,整個運城廣播電視臺據說只有電視新聞中心拿到4個記者證,而且還不能保證進入現場,并被告知為了確保在網絡的直播信號流暢順利不允許本地媒體進行現場直播。這意味著我們既不能從現場傳回音頻信號又沒有資格進入現場進行連線報道。此時,不需要采集畫面的廣播劣勢變為優勢,我們變被動為主動,提前一天進入彩排現場,經過多方溝通終于在深夜拿到了儀式上所有的音頻資料。同時打聽到從廣播團隊走出來的吳運強就在4個有記者證的團隊之列,這樣又反復和吳運強溝通,終于在他完成電視報道任務的同時為我們進行了不可或缺的寶貴的現場連線,彌補了我們沒法進入現場的遺憾。正基于此,在全省數十家媒體100多人的采訪規模中運城交通文藝頻率是唯一一家以全新的形式、鮮活的內容和明快的節奏對圣火采集全程進行播報的媒體,贏得聽眾和網民的廣泛贊譽,對以“古中國” 為主題的廣播直播報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抓好幾個報道要點

西侯度遺址在1961年和1962年的兩次發掘中,發現了大批的更新世早期的動物化石,有22種,距今近200萬年的地層。除了這些動物化石以外,還發現有石制品,燒骨,帶有切痕的鹿角,最典型的是三楞尖狀器。 在后來的一些科學研究中,測定了它距今180萬年前, 所以西侯度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于1988年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圍繞“聲音”這個最重要的元素定位主題。 在這次西侯度圣火采集儀式直播報道中,頻率創新內容, 抓住現場內外6類有新聞性、故事性的聲音,包括記者現場目擊、現場表演、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歷史及考古專家分析、場外采訪、節目線上線下百姓見聞、評論等。 比如,從西侯度發掘的燒骨如何推斷人類用火的歷史在180萬年前,從而把這個地方的古人類和北京周口店的古人類進行比較,形象地說明西侯度遺址的重要歷史考古價值。山西省文物研究專家、運城市文物研究專家等為直播節目提供了強大的“外腦”支撐。

第二,直播節目必須要有新角度。當所有媒體把鏡頭和采訪機對準儀式現場的時候,頻率除了按照議程播放現場音樂,通過現場記者連線之外把報道重點放在對背景的挖掘上。比如現場嘉賓河東博物館研究員王澤慶介紹:西侯度遺址的發掘有一個歷史過程,1936年古人類學家楊鐘健教授,他是參與周口店古人類發掘的一位教授,他首先在西安發現了化石,就問化石是哪里來的?古玩市場就告訴他,這是在山西芮城西侯渡發現的, 這位老先生眼睛一亮,他說“太重要了”,他就提出了一個論斷,肯定在西侯渡(匼河)一帶,有周口店時期的中古代河湖堆積層的科學論斷,最后被歷史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到了1957年,咱們結合修建三門峽水利工程,就發掘了(匼河)舊石器的文化遺址,同時, 1959年,特別是1961年、1962年、2005年,給西侯渡遺址進行規模較大的幾次發掘,這樣的一個西侯渡遺址發掘的歷史過程,而且是我們中國最權威的,也是世界最權威的人類學專家楊鐘健。后來發掘的就是賈蘭坡教授,王建所長,親自指導參與發掘了西侯渡遺址。

另外,對儀式現場文藝節目的編排思路和點火講究、 遺址場館、點火臺的設計、圣火使者和火炬手的選拔等進行了采訪挖掘,體現出有特點有故事有厚度有溫度的 “古中國”地域文化。

第三,強化新聞進行時。在半個小時的現場儀式活動中,直播節目克服了在沒有現場音響傳出的情況下實現了對現場的報道,取得了新突破。主持人在新聞預熱、 話題設置上都有創新。其中營造“直播進行時”很重要。 隨著活動的進展介紹情況、嘉賓訪談,節目內容緊隨活動進程變化而變化,受眾始終有身臨其境之感,讓新聞始終處于“進行時”。

第四,保持內容的層次感。直播沒能借助技術回傳現場信號,但內容依舊為王。如何從多角度反映圣火采集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節目組在內容上進行了整體設計規劃。

本次直播報道采用了記者連線、嘉賓訪談、背景介紹、記者探訪、受眾互動、現場歌曲穿插等多種手段, 迎合受眾的收聽需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網友“在水一方”在我們的微信平臺留言:到現在我都一直坐在車里等著繼續收聽有關西侯度的有關報道。一位名叫“小平”的天津的聽眾在微信平臺留言:“我是運城在天津的務工人員,每天通過網絡在線收聽‘古中國’ 系列報道,很受鼓舞,支持家鄉建設,并希望多聽到反映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

第五,突出現場應變力。沒有現場音響信號回傳, 只有一路電視記者兼職報道,現場議程直到直播節目開始前一個小時才通過電視新聞中心的記者發微信告知, 可以說現場的任何一點異常變化都直接影響到直播間的報道效果。

直播間主持人通過穿插片花和互動、歌曲的形式舒緩節奏,保證了節目銜接自然,節奏明快,張弛有度, 始終吸引著受眾。

直播節目的即時性、不確定性,讓直播過程充滿了無窮的變數,但這種變數也給了廣播人更多的創新空間。 “變”還是“不變”,取決于是否有利于節目主題、是否有利于直播的順利進行。從西侯度火種采集儀式的直播報道,不難看出,廣播直播有著無限的探索空間,多些這樣的探索,直播節目必將成為提升頻率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3本次直播報道的不足反思

西侯度圣火采集儀式由山西省臺多幾位拍攝,并通過4G信號傳輸實現網上實時直播,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反觀廣播直播,盡管多番努力,但最終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直播,錯失了一次很好的提升鍛煉機會。事實上,單就直播內容的豐富性、獨特性、權威性毋庸置疑,但這樣一個全省性的題材,只在交通文藝頻率一個平臺播出,沒有實現廣播資源共享,未免可惜。 從新媒體手段的運用來看,還有很大欠缺。沒有在直播節目中體現微信受眾的實時語音,使得互動的鮮活感不如預想。微信圈的文字互動也因為節目時長限制沒能及時分享。今后我們對“古中國”現場活動類的直播報道, 能不能讓公眾成為報道者?現場連線能不能突破形式, 多一些歷史與現實比對,這考驗著廣播人的智慧。當然, 這些不足都將是今后的直播報道中我們的探索方向和努力重點。

摘要:中國的廣播技術源遠流長,從西侯度火種采集開始就充分利用了廣播技術。本文從我國廣播技術發展進行論述,探討了廣播直播報道權的搶奪方法 ,并對報道技巧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廣播報道,直播,采訪權,方法

參考文獻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第4篇

1.1 調查品種

根據稻板免耕直播油菜和機械化收割要求,選擇熟期較早、植株緊湊、角果較多的“兩高雙低”(產量高、出油率高、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種“浙大619”、“浙油50”為調查品種。

1.2 調查方法

通過對開化縣村頭鎮前村頭村朝塢垅畈和音坑鄉察畈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畈不同直播密度與產量的調查,選擇四塊不同用種量和密度的田塊進行調查,密度采用每塊田取選5個點,每個點取2m2進行計算;產量采用全田實割測水分計算產量。從而初步探索適合開化縣稻板免耕直播油菜和機械化收割的本地區最適宜的密度。

2 調查田塊基本情況

村頭鎮前村頭村朝塢垅畈和音坑鄉察畈都是我縣農業部油菜萬畝高產創的中心示范片,其中朝塢垅畈面積20hm2,前作是甬優1512,收獲期為10月4—6日。調查田塊品種“浙油50”,10月10日稻板免耕直播,5月19日機械收割,全生育期220天;音坑鄉察畈面積8.67hm2,前作是甬優1540。收獲期為10月7—10日。調查田塊品種“浙大619”,10月15日稻板免耕直播,5月22日機械收割,全生育期220天左右。

兩個示范畈全部采用統一品種、統一稻板免耕直播、統一施肥水平、統一提供持力硼和速樂硼、統一提供速克靈防治菌核病、統一機收。

3 數據分析與結果

調查數據見表1、2。通過對表1、2的數據分析可得出初步結果,通過對二個不同高產創建示范畈調查的4個不同播種密度來看,適應我縣10月中旬左右的最佳密度為16 000~18 000株/667m2(保留壯苗27株/m2),油菜的產量為最高,隨播種密度的增加或減少,產量也隨之發生變化(減少)并隨變化幅度加大而加大。

4 總結

稻板免耕直播油菜系晚稻收獲后,將油菜種子直接播在稻板上,通過相應的管理措施栽培油菜的一種輕型技術。它省去了苗床準備、播種育苗、拔苗移栽、翻耕整地等操作環節,同時節省了秧地,具有省工、省力、省本等優點,近年來該技術在我縣的使用面積占全縣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要想稻板免耕直播油菜取得高產,除了其它相應的栽培技術外,掌握好適宜的直播密度是關鍵。需注意相關問題:精選種子,確保出全苗,用種量在200g/667m2;播后及時用乙草胺芽前封殺除草;出苗后2~3片真葉時及時間苗,間成苗不擠苗,4~5片真葉時定苗,間苗時除去弱苗、雜苗。留25~30株/m2。這樣就能為高產打下基礎了。

摘要:開化縣作為錢塘江的發源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中亞熱帶季風區的北緣,年平均氣溫16.3℃,無霜期254天。是浙江省重點的油菜生產縣。近年來種植面積、單產水平分別穩定在7 333.33hm2、110kg以上。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加之種植油菜比較效益相對不高,開化縣優質油菜生產面臨下降的危險。為了充分發揮開化縣優質油菜生產優勢,必須逐步解決優質油菜生產用工成本高的問題。為了探索直播密度對雙低油菜產量的影響,特開展了密度對直播優質雙低油菜的影響實際調查,為進一步明確本地直播油菜的密度提供依據,以適應油菜生產的需要。

關鍵詞:稻板,免耕,油菜,密度,總結

參考文獻

[1]張敏,姚祥坦,張月華.播種期和密度對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0,26(3):48-51.

[2]汪新國.稻田免耕直播油菜適宜的播種密度和施肥量[J].農家顧問,2011,(6):28.

直播活動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直播稻,播種方式,播種量

近年來, 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直播稻控減工作, 但直播稻面積仍占相當比例, 因此, 在做好直播稻控減工作的同時, 強化直播稻的栽培技術指導, 化解直播種植可能帶來的風險, 對確保水稻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開展直播稻播種方式和播種量試驗, 掌握其植株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為指導面上生產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地點在如城街道方莊村22組, 前茬小麥田, 試驗地土壤為砂壤土。

1.2試驗材料

試驗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

1.3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裂區設計, 主處理分為人工模擬機械條播 (A和人工撒播 (B) 2種播種方式, 副處理設播量60、75、90、10kg/hm2, 試驗共設8個處理, 如表1所示。3次重復, 隨機區組排列, 小區面積33 m2, 各小區間間隔40 cm。

1.4試驗管理

2015年6月6日播種。氮肥運籌為純氮300 kg/hm2, 其中基肥30%, 分蘗肥40%, 穗肥30%, 分蘗肥分2次施用 (二葉一心期施25%, 四葉一心期施75%) , 穗肥于倒3葉露尖施用。磷 (P2O5) 肥施12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鉀 (K2O) 肥施150 kg/hm2, 分2次施用 (基肥和穗肥各施50%) 。播種后6月10日灌跑馬水, 3葉前濕潤灌溉, 4葉后建立水層, 促進分蘗發生, 6月25日用稻喜噴霧除草, 7月12日擱田, 采取輕擱、多次擱, 孕穗期建立水層, 后期干干濕濕灌溉, 收獲前1 d斷水。

2結果與分析

2.1生長期性狀

2.1.1葉齡變化動態。如表2所示, 從葉齡變化看, 不論散播、條播, 葉齡隨播種量的增加而減少, 表明播種量越大, 出葉速度變慢, 到8月29日全部葉片抽出, 播種量大基本苗多, 群體內個體占的面積減小抑制個體生長造成, 條播因播種量差距最后葉片差距較大。

(葉)

2.1.2株高變化動態。如表3所示, 株高與播種量呈負相關, 播種量小, 植株增高, 播種量大, 植株降低, 散播、條播趨勢相同, 條播總體株高比散播高, 播種量60~75 kg/hm2株高基本相近。

(cm)

2.1.3莖蘗變化動態。如圖1所示, 基本苗隨播種量增加而增加;單株分蘗的數量隨播種量增加而減少;不論播式、播量分蘗高峰都出現在7月28日左右, 莖蘗開始下降的時間均出現在8月8日左右;到9月10日與成穗數相同, 隨播種量增加略有增加。同等施肥量條件下, 機械條播較人工撒播的莖蘗數高。

2.2成熟期考察

2.2.1倒3葉面積。如表4所示, 水稻倒3葉總面積隨播種量增加而減小, 處理A13葉最大, 處理A2次之, 處理A4最少, 散播單株葉面積大于條播。

2.2.2成熟期穗粒結構。如表5、6所示, 實收單產最高的為處理A2、B2, 均為播種量為75 kg/hm2的處理;散播、條播方式下, 實收單產與播種量之間表現出相同的趨勢, 播種量60~75 kg/hm2時, 產量上升, 播種量為90~105 kg/hm2時, 產量下降;同等播種量條件下, 機械條播田間通風透光好, 生長旺盛, 植株健壯, 產量均高于人工散播的產量。穗數隨播種量增加逐漸上升, 但上升幅度小, 不因為播種量大成穗數多。其中散播隨著播種量增加, 單株分蘗成穗數增加, 散播60 kg/hm2時, 單株分蘗成穗數為2.89穗;75 kg/hm2時, 單株分蘗成穗數為2.25穗;90 kg/hm2時, 單株分蘗成穗數為1.89穗;105 kg/hm2時, 單株分蘗成穗數為1.35穗。條播時, 單株分蘗數也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水稻枝梗數、單穗粒數、結實率、理論產量均隨著播種量及不同播種方式間的變化均一致, 均為播種量75 kg/hm2的數值最高, 條播較散播的高。

大田生產條件下, 由于氣候因素及水稻生長的田間處理差異, 影響因素較多, 很難做到試驗中精細控制, 因此, 誤差較大, 但總體試驗反應的趨勢較為一致, 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結論與討論

2015年水稻播種方式和播種量試驗結果表明:播種方式以條播為好, 可采用機械化播種, 在沒有條件的地方人工播種, 應減少播種量, 播種量以75 kg/hm2左右為佳, 充分發揮水稻單株生長優勢, 增加單株分蘗成穗率, 以爭大穗爭多粒爭粒重提高單產為上策, 減少因播種大, 群體過大, 個體間爭光爭肥的矛盾, 奪取水稻優質高產, 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鄒應斌.亞洲直播稻栽培的研究與應用[J].作物研究, 2004 (3) :133-136.

[2]周林杰, 羅兵前.江蘇省直播稻技術應用現狀與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 2008 (3) :16-19.

[3]章秀福, 朱德峰.中國直播稻生產現狀與前景展望[J].中國稻米, 1996 (5) :1-4.

[4]盧燕, 王小軍, 張洪程, 等.不同品種不同密度水直播稻的高產機理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 2008 (1) :18-21.

[5]胡國強, 陳正龍, 周銘成.麥茬少免耕直播稻生育特性及栽培策略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 2004 (1) :19-20.

上一篇:商超活動總結下一篇:三入活動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