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

2024-01-27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第1篇

一、實驗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對照性原則

在實驗設計中,通常設置對照組。通過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以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鑒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實驗設計中可采用的對照方法很多,除了有陽性對照、標準對照、自身對照、相互對照之外,通常采用空白對照的原則:即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值得強調的是,不給對照組任何處理因素是相對實驗組而言的,實際上對對照組還是要做一定的處理,只是不加實驗組的處理因素。

2.隨機性原則

實驗設計中的隨機化原則,是指被研究的樣本是從總體中任意抽取的。這樣做的意義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減少系統誤差,使顯著性測驗有意義;二是平衡各種條件,避免實驗結果中的偏差。

3.平行重復原則

平行重復原則,即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幅度,在同樣條件下重復實驗,觀察其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程度。任何實驗都必須能夠重復,這是具有科學性的標志。上述隨機性原則雖然要求隨機抽取樣本,這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抵消非處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響。平行重復的原則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

4.單因子變量原則

單因子變量原則,即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某一變量,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除了整個實驗過程中欲處理的實驗因素外,其他實驗條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

二、實驗設計模式

l.從實驗步驟出發設計研究性實驗

模式:教師對實驗步驟提出建議→學生選擇比較實驗→分析對比結果→得出結論→填寫報告。

以“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為例。本實驗的步驟是:去除葉柄、粗葉脈的新鮮菠菜葉5g,剪碎放入研缽,加少量碳酸鈣、石英砂,15ml無水酒精,研磨成勻漿后過濾,得葉綠體色素提取液。用毛細管吸取少量濾液,在干燥的濾紙條上劃一細線,烘干后再次劃線,重復多次,然后放入層析液中進行層析。

教學中,鼓勵學生使用不同方法,通過對比實驗研究哪種方法能達到最佳的實驗效果。如建議學生對所取菠菜與酒精量的比例作一研究(可以采用10g菠菜葉與5ml無水酒精組合、10g菠菜葉與10ml無水酒精組合、5g菠菜葉與5ml無水酒精組合、5g菠菜葉與10ml無水酒精組合等);也可對濾紙條的劃線次數(可以是3次、5次、7次、10次等)、劃線方法(可以是用毛細管、載玻片、鉛筆、濾紙條折線等器材或方法)、取用碳酸鈣的量(少量或較多)、是否需要過濾等實驗步驟提出建議。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己選擇對比實驗組,通過自己的實驗,得出結論。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高,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相互之間主動交流實驗的結果與體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對比結果,對實驗的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如采用10g菠菜葉與10ml無水酒精組合,層析后色素帶分層比較清晰;劃濾液細線的方法可直接采用載玻片的一側蘸取勻漿。壓在濾紙條上,并稱其為“敲圖章”。此法可以節省實驗時間,且濾液細線細而齊整,劃線次數超過7次后對實驗影響就不明顯了。部分學生的研究結論被教師介紹給大多數學生,學生的研究直接參與進教學的研究,這對這些參與實驗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反過來可以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2.從允許學生故意出錯的角度設計研究性實驗

模式:教師針對教材中某些“不許”“不能”“注意”等內容提出質疑→要求學生解釋為什么→學生實驗→得出結論。

如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中不能讓層析液浸沒濾液細線,否則色素會溶解在層析液中,影響實驗結果;“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根尖解離后必須經過漂洗,否則鹽酸同染色劑反應,會影響根尖細胞內染色體的染色效果;“生物組織中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蓖麻籽的薄片需用95%酒精洗去油脂,以免影響對蛋白質晶體的觀察;“水質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實驗中合成洗滌劑對生物的影響應使用普通的洗衣粉等。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以往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把答案告訴學生,要求學生記住,實驗中不能如此操作。但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后,教師不再給出答案,而是建議學生不妨在實驗時試一下,通過親自進行“錯誤”操作,學生知道了此操作所造成的后果,其印象比教師口頭的講述要深得多,也更有說服力,其心理體驗是前者無法相比的。也有一些“錯誤”操作的結果對實驗并無多大影響,如“水質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實驗中使用普通的洗衣粉與使用加酶的洗衣粉的實驗效果是相同的,那么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為什么教材中采用前者,由此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涉及的內容具有點多、面廣、關聯性強、體系性強,畢業生將來從事的工作包括上部結構、地下結構、地下空間、基坑支護、隧道甚至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傳統的以地下空間、基坑支護等為內容的畢業設計具有形式單一,覆蓋面小,學生難以得到全方位訓練和能力提升。文章在研究專業特點和實踐環節作用的基礎上認為,本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除了工程設計類和施工技術與管理類之外,應加強研究開發類方面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開拓精神。為此,在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過程控制和答辯環節進行了研究,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與聯絡通道施工、海綿城市建設等科研項目有機結合起來。經過近十年的實踐,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關鍵詞:實踐教學;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研究開發型

引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以來,停車場、商場、娛樂城、避難所等各種地下工程日益成為工程建設的重點。另外,隨著交通強國戰略的實施,隧道和地下車站建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還有,海綿城市建設等新興環境問題不斷向基于巖土理論的方向發展和滲透,與地下工程相關理論的關聯性越來越高。因此,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不斷上升。鑒于此,培養高質量、高素質、能力強、學識廣的本科畢業生對我國地下空間建設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1]。

畢業設計(論文)階段是培養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環節,培養質量好壞反映畢業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并決定今后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該階段的工作效率取決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實踐兩個環節,需要雙方密切配合。畢業設計(論文)應該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總結和能力提升。本文從專業特點、教學實踐環節現狀和存在問題入手,研究了畢業生質量不高和實踐能力下降的原因。從開題、過程指導與控制、答辯等環節入手,探討提高人才質量的方法和措施。突破畢業設計題目局限于“基坑支護”、“隧道”、“地下商場和車站”等傳統內容,忽略能力培養的現狀。通過增加題目類型和內容比如海綿城市、凍結法施工、有限元計算、測試新手段、地下管廊、土體基本性質研究,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鍛煉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專業特點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2]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有的著眼于土木工程地下空間方向,有的著眼于采礦工程地下洞室方向,還有著眼于交通工程隧道方向的。就目前國內外設置該專業的大學看,該專業來源于多個不同的一級學科。由于地下工程種類繁多,與其他專業相比,本專業的培養目的相對較高。我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來源于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土木工程學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掌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基本技能和知識,能在城市地下民用與商業工程、市政工程、巖土工程等領域從事設計、研究、施工與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梢?,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是畢業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

畢業生應該掌握地下混凝土結構、地鐵工程、隧道工程、基礎工程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具有地下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理、測試和管理能力,了解地下空間工程方面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和行業需求,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難看到,任何一個畢業設計題目都難以應對本專業知識點多、類型復雜、覆蓋范圍廣等特點,因此加強能力訓練和提升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畢業設計(論文)的作用

本專業可供選擇的題目或方向較多,包括隧道、地下車站、防空洞、地下核設施、基坑、基礎等的設計、施工管理、施工過程數值模擬等。通過畢業設計,達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和社交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錘煉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和事業心責任感[3]。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順利完成各種任務奠定基礎。畢業設計的目的是:1. 鞏固和加深已學知識;2. 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3. 掌握地下工程設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4. 了解有關的建設方針和政策;5. 正確使用各種規范和規程;6. 提高認識國內外發展現狀的能力;7. 培養調查研究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8. 培養從經濟、技術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9. 培養表達和交流能力。

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畢業前的最后學習、綜合訓練和能力提升階段,是對所學全部課程的總結和升華,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全面錘煉和檢驗,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和最后環節。以往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局限于“基坑支護”、“隧道”、“地下商場和車站”等傳統內容,學生可選范圍小,且與后期工作屬性明顯脫鉤。針對地下工程種類多、分布廣等特點,進行比如海綿城市、凍結法施工、測試等內容為載體的訓練和能力提升,可以作為畢業設計(論文)階段的選題內容。這與“畢業設計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基本要求,盡量結合實際生產、科研任務”的要求相適應。也符合“設計或論文內容要有足夠深度,使學生達到本專業基本訓練;對能力強的學生,可適當加深加寬”的培養理念[5]。

三、畢業設計(論文)分類

本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可以包括工程設計類、施工技術與管理類和研究開發類。

(一)工程設計類

工程設計類可選用具有代表性的地下車站等各類地下工程和基坑支護與開挖等施工環節和過程作為設計選題。設計內容包括平面、剖面、立面和構造設計;結構布置;土壓力和水壓力等荷載的計算;主要構件和巖土體的內力、強度計算;施工圖繪制;施工過程計算和設計等。

(二)施工技術與管理類

施工技術與管理類的畢業設計(論文)內容包括施工方案設計;施工組織設計;單位或分部工程概預算;投資控制;技術經濟論證和比較等。

(三)研究開發類

研究開發類一般以畢業論文的形式出現,可以就某一真實或虛擬研究項目的某一方面開展研究并撰寫論文,包括摘要、正文、結論、致謝、參考文獻等。其中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應闡明研究的目的意義必要性、研究內容、研究方案、技術路線、研究結果、研究結論等[4]。

四、選題注意事項

選題內容和題目要分散,盡量不要雷同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選題難易要適中,要結合學生就業方向,以調動積極性??梢浴罢骖}真做”,也可以“假題真做”,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事科學研究和開發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鼓勵提出創造性問題,鼓勵采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解決新舊問題[6]。

選題應考慮學校的專業背景,比如對于采礦型,選題主要集中在煤礦巷道設計與施工、隧道斷面設計與施工等方向;對于土木工程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選題主要集中在基坑支護、隧道、地下商場和車站等方向。我校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屬于土木工程型的,在選題過程中不斷提高覆蓋面和覆蓋范圍,除了傳統內容外,還增設了一些相關領域研究方向[9]。

1. 增加以海綿城市為主題的畢業論文選題,具體包括透水構件制作,加裝透水構件后地表的雨水下滲量和下滲速度研究等。

2. 增加以凍結法施工等新興施工方法為主的畢業論文選題,包括土體熱參數影響因素研究,凍土溫度場數值模擬等。

3. 增加測試技術應用和研究方面的選題,包括不同荷載作用下土體中的應力應變,施工過程中地下結構應力變化及穩定性分析等。

4. 增加以城市地下管廊計算為主的選題,增加地震作用下隧道、建筑物安全穩定性研究選題。

5. 增加多種因素影響下土的性質研究和復雜荷載作業時的樁體變形與承載力研究。

增加選題范圍的目的是加強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對本專業的適應性研究,探索寬基礎、多口徑、多路徑、多目標的畢業設計(論文)綜合訓練方案和考核方案[8]。

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近五年的論文選題類型有三十多個,多數題目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挑戰性,學生得到了鍛煉,效果良好,比如《聯絡通道凍結法施工過程模擬》、《反壓土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的作用》、《凍土的熱參數研究》、《一種土層入滲裝置的有限元模擬》、《一種微型砂石滲井的研制及滲水性分析》、《一種強透水磚的研究及其應用》、《聯絡通道設計和施工過程有限元模擬》、《電滲作用下水分遷移特性研究》、《軟土地層中深基坑開挖對下臥隧道影響的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地下結構與鄰近建筑物地震相互作用數值模擬》、《土壓力平衡盾構刀盤扭矩模擬試驗與數值模擬分析》等。

五、過程引導與指導

采用教師講解、試驗指導、相關軟件集中學習、集體討論、成果總結等方式[7]。

1. 方向指導。指導教師對選題內容、研究要點、主要寫作思路等進行講解教學,包括所選設計的計算書內容、計算要點、論文寫作大綱、寫作思路與邏輯等。

2. 指導教師對畢業生選題所涉及的相關試驗進行概念、思路、操作等方面的指導。例如滲透實驗、模型試驗等一些基本試驗。

3. 同一畢業討論組的同學定期進行集體討論,確定畢業設計(論文)完成進度,并對寫作過程中的經驗及問題進行總結。

4. 調動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在自學中強化學過的知識點,進而應用到研究論文中。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盡快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5. 通過各種手段加強溝通和交流。通過面對面討論或新媒體,建立小組之間相互討論的有效途徑。針對共性問題,指導教師進行及時詳細的解答和說明。

6. 建立階段性成果檢查制度。對畢業論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和更正,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走彎路。

7. 論文寫作的規范性。畢業論文的內容和格式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學生和老師都應知曉具體要求。做到內容健康正確無錯誤,摘要、目錄、頁眉、頁腳符合規范要求,大小寫、段落正確無誤。

8. 對于選題需要數值模擬的學生,應及時進行軟件集中教學和培訓,比如CAD、天正等繪圖軟件,以及Abaqus、Ansys、Midas等數值模擬軟件[10]。

六、答辯演練

答辯之前一定要進行至少二次演練,分別安排在正式答辯之前的第15天和第5天左右,以便學生在得到教師評價后有充足的時間進一步完善和修改論文。畢業論文答辯最好采用PPT形式以便學生得到全方位鍛煉。如果缺少答辯演練和老師的咨詢,答辯過程中會經常出現重點不突出、邏輯混亂、耗時過短或過長、文字錯誤、排版不規范等問題。指導老師對匯報過程學生的用語、姿態、禮儀也要及時指正。如果必要,可以進行第三次演練,直到達到理想的結果為止。

七、結論

為解決本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單一問題,本文分析了畢業設計(論文)對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適應性和二者的優缺點,探索了增加選題內容和形式的方法和途徑,在得到改進方向的基礎上,增加和強化了研究開發類方面的選題內容和訓練。通過幾年的實踐,學生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開拓精神,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得到了明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可,王一泓,王新玲,等.基于目標達成度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質量提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2):188-191.

[2]蔡燕燕,劉士雨,涂兵雄.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共性問題及教改探索——以華僑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107-108.

[3]卞敬玲,張吾渝.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質量探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02):98-100.

[4]郝繼升.畢業設計的特點及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7(05):178-179.

[5]崔新壯,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現狀調查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01):105-108.

[6]蔡麗麗.影響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1):36-38.

[7]李國鋒,張世英,李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03):24-26+34.

[8]陳華,黃柳云.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幾點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05):149-151.

[9]張勝,黎永索,李柏,等.基于學科競賽的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5):25-26+36.

[10]宋明志,賀會軍.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學與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4):68-70.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闡明了學年學分制下本科傳統畢業實習模式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完全學分制下本科畢業實習模式由時間限定式向時間彈性式轉變,由空間定點式向空間開放式轉變,由集中組織式向分散自主式轉變和由教師負責式向教師導師式轉變等四個變革方向。

關鍵詞 學分制 畢業實習 模式

1 完全學分制為畢業實習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制度前提

近十多年來,我國高校的教學組織管理制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其突出表現在由單一的學年制逐步向學分制轉變,作為這種轉變的過渡形式,學年學分制已在大多數高校施行。但學年學分制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它只是以學年制為基礎,吸取了完全學分制以學分作為計量單位來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和畢業標準的“合理內核”。在現階段,它適合了我國高校創新教學組織管理制度的要求。但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學年學分制必然要向完全學分制演進和發展。

完全學分制的最大優點在于它的自由選擇性。它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獲得充足的選擇自由度。從時間上說,學生可以自由決定修學年限,突破了學年制4年的時限;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授課學期和課程學習時間。從空間上說,完全學分制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在一定條件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課程、任課老師,甚至還可以跨專業、跨學科選修其他專業的任選課程和限選課程,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正是自由靈活的特點,為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制度條件與基礎。

2 學年學分制下本科傳統畢業實習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是統一安排與師資、實習單位不足之間的矛盾。學年學分制雖然是對學年制的一種進步,但是它仍然維持了規定的學習年限,只是對畢業實習賦予一定學分,多數學校對畢業實習的要求沿襲傳統學年制的做法。比如,統一要求,集中組織,教師負責,同步完成等等。由于畢業實習要統一集中進行,教師隨隊,在不斷擴招,學生人數日益增多情況下,各專業都難以抽出更多的教師去跟班指導實習,出現了統一安排與師資不足之間的矛盾。

二是規定時間、規定任務與個性自由選擇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同一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所從事職業的“專業對口”性已大大降低。與不同的職業相對應,畢業實習的任務、內容和要求也應多樣化和個性化。

三是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同期沖突。在學年制和學年學分制下,一般都是把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實習結束后再做畢業設計或論文,造成這兩個環節相互間的制肘。學生要在有限的十幾周內先后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務談何容易,因而往往出現學生要么輕實習重論文,要么重實習輕論文的現象,使教學質量打了折扣;況且,進入第八學期,學生忙于準備就業、考研等,已無法安心實習和寫作畢業論文。

3 完全學分制下畢業實習模式變革的方向

第一,由時間限定式向時間彈性式轉變。學分制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允許學習進度上的不同。完全學分制這種特點和優勢當然能夠在時空上為畢業實習提供足夠的彈性和靈活性。所謂畢業實習的時間彈性,首先,就教學整體而言,可以在教學計劃中根據需要對畢業實習作適當超前安排,比如可以考慮把畢業實習環節前移,提前到第七學期進行。超前的畢業實習可以利用用人單位提前引導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學生及早開始職業規劃,減少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其次,也可以改變目前通常是先實習后做畢業論文(設計)的做法,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做同步安排,打破兩者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界限,會更有利于培養質量的提高。比如可以讓學生在企事業單位、實習基地邊實習邊做畢業設計或論文,使學生在做課題之中完成畢業實習任務,在畢業實習中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再次,就學生個體而言,學生可以在大四學年中自由選擇確定何時開始畢業實習。如果在培養方案中,將各主要專業課程向前三學年轉移,減少第四學年的計劃課程就能保證這樣的時間彈性。

第二,由空間定點式向空間開放式轉變。在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下,畢業實習單位通常都事先由學院聯系并確定好,實習點相對固定,學生只要聽從校方的統一安排,到指定單位實習就行。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出現了前文所述的一些企事業單位不愿作為實習單位,實習單位難找等實際困難,統一定點的實習安排難度在加大。而在完全學分制下,這一難題即可迎刃而解。把畢業實習的任務交由學生自主完成,由他們自己聯系和選擇實習單位,確定地點。實習單位可以遍布學校所在區域、省域乃至全國范圍,從而實現畢業實習由空間定點式向空間開放式轉變。

第三,由集中組織式向分散自主式轉變。學分制為個體分散畢業實習成為可能。在以往的畢業實習中,由于學院設有專門的小組或團隊負責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造成實習中管得過多過死或者學生無所適從的問題,以至于很多學生認為“大一統”的畢業實習徒有形式,經常只是敷衍了事,達不到畢業實習應有的目的。在完全學分制下,只要在培養計劃中,明確規定好畢業實習的目的任務、行為要求、考核評估等,整個畢業實習完全可以交由學生自主分散實施和完成。學生自主既可以是學生個體的自主,也可以是學生小組或團隊的自主。

第四,由教師負責式向教師導師式轉變。傳統的畢業實習一般采取教師負責的集中實習模式。這種實習模式形式上便于日常管理,責任到人,保證實習按計劃實施并完成規定任務,但客觀上也容易造成教師人手不夠的問題。一般平均每位專業教師要負責十多個,甚至二十多個學生的畢業實習,且實際肩負指導和領導兩個職責,教師工作量過大,無暇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檢查。完全學分制為本科畢業實習的組織管理節約緊張的教學資源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采取完全學分制之后,畢業實習打破了時空限制,指導教師不再需要同時同地面對同一批學生,同班學生也不用集中于同一單位實習,這就能極大地能緩解實習資源不足的困難。其次,在完全學分制下,大四年級可以實行導師制,學生的實習、就業和畢業論文(設計)由同一教師(或導師組)統一指導,全程負責。由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生信任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實習、設計與就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在完全學分制下,可以聘用實習企事業單位的專家作為畢業實習的校外導師。這樣既加強了對學生實習期間相關教學指導,同時也為學生向專家學習提供了機會。實習結束后,學生比較順利地完成企事業單位交給他們的任務,同時還可將這些工作作為畢業設計的課題寫成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1] 張起祥,李祖欣.畢業設計、畢業實習與就業一體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

[2] 董懷智,于丹丹,等.學分制條件下本科生畢業實習前移的可行性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創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的要求。任務導向下的《建筑施工技術》“4-5-6”三維情境驅動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在任務導向下,構建三維情境驅動教學模式:“4”大學習情境重構;“5”步拋錨式教學設計;“6”段情境式教學實施。本文可以為《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任務導向建筑施工技術三維情境教學模式

一、 引言

《建筑施工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專業技術課,內容覆蓋面廣,實踐性強。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尤為重要。面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更好地開展《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成為我們的研究點。與此同時,情境教學是高職教育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1]。那么如何把情境教學應用到《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三維情境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設計理念及理論基礎

任務導向下的《建筑施工技術》三維情境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主要體現為:突出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以任務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根據學習情境制定教學項目。

學習總是發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則與鑲嵌在其中的知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2]。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注重情境的創設3。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本身與實際問題的緊密聯系,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應在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

三、任務導向下的《建筑施工技術》三維情境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設計

三維情境是將三維情境創設共同應用于《建筑施工技術》教學中的復合型教學情境。通過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的探索,三維情境教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4”大學習情境重構、“5”步拋錨式教學設計、“6”段情境式教學實施。

3.1 “4”大學習情境重構

《建筑施工技術》教學內容情景重構的設計思路為:按照建筑工程結構的真實類型,將建筑施工技術劃分為四大學習情境:磚木結構施工、磚混結構施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鋼結構施工。每個學習情境都用真實的工程實例作為載體,將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機融入各個情境之中,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使學生通過工程實例的情境學習掌握目前工民建中典型建筑結構的不同施工技術。

每個學習情境將由n個學習任務、一個實訓綜合項目構成,在教學中以每個學習情境為單位進行組織,讓學生對每種結構類型有整體認真,打破課程教學中以教材章節順序為主的分塊分散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如圖。

表1《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

名稱1情境描述1學習任務1實訓項目磚木結構

施工1用磚墻、磚柱、木屋架為主要承重結構的建筑。以此類型項目為載體,學生五人為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1學習任務1、2、3、……、n1磚木結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磚混結構

施工1磚墻或磚柱、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屋頂承重構件作為主要承重結構的建筑結構類型。以此類型項目為載體,學生五人為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1學習任務1、2、3、……、n1磚混結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鋼筋混凝

土結構

施工1主要承重構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此類型項目為載體,學生五人為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1學習任務1、2、3、……、n1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鋼結構

施工1主要承重構件全部采用鋼材制作。以此類型項目為載體,學生五人為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1學習任務1、2、3、……、n1鋼結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3.2 “5”步拋錨式教學設計

四大學習情境將教學內容分成四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模塊,每個學習情境的整體教學設計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本文每個學習情境的教學模式采用拋錨式教學。該教學模式有五個環節: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在每個學習情境的教學中,選擇結構由易到難的工程項目作為學習情境,通過模擬或再現項目的施工場景的手段,將學生引領到一個仿真的工作環境中, 從而開展施工技術的學習。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即“錨”,這一環節便是“拋錨”。 此環節主要是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將知識點巧妙地蘊含在每個任務中。 在每個學習情境中,由n項學習任務來完成對每種結構類型的學習,最后完成1項綜合訓練,即實現循序漸進的學習。

(3)自主學習。教師不必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 的能力。

(4)協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在團隊合作中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同時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

(5)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即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效果評價可采用教師評定、小組互評及學生自評等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自由組合。

3.3 “6”段情境式教學實施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實施中,如何保障每堂課的情境式教學至關重要。課程教學中我們采用“6”段情境式課堂教學:創設復合型的學習情境,布置情境課堂作業,學生知識準備,小組計劃與決策,檢查,問題反饋。

(1)創設復合型的學習情境。情境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利用多種手段和情境類型創設連續的微小學習情境??刹捎玫姆绞接泄こ贪咐?、實景光盤、引入模型和問題創設的復合型學習情境。在講授某一個施工方法時,可以先播放施工錄像和施工動畫,然后基于視頻和動畫創設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對施工工藝流程、方法及質量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最后引入模型和工程案例,讓學生對實際情況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2)布置情境課堂作業。在“創設學習情境”的基礎上,對已給出的工程案例提出問題。給每組學生下發任務單,明確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決問題。

(3)學生知識準備。學生查閱搜集與工程案例相關的資料信息,完成學習任務中的知識準備。

(4)小組計劃與決策。這一步我們強調“做中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講授,小組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制定計劃,尋求解決思路,并出具成果報告。

(5)檢查。每組學生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自我檢查、小組互檢,進行反思和修改不足之處,填寫工作自查表,同時教師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并提出修改意見和改進建議。

(6)問題反饋??偨Y本次課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法和建議,為下次課做準備。

四、結論

三維情境驅動教學模式是在情境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任務導向下的三維情境,“4”大學習情境重構、“5”步拋錨式教學設計和“6”段情境式教學實施是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的一種新詮釋,能給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三維情境驅動教學,使課堂教學由教師“自問自答”的灌輸式教學轉變到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情境式教學。這對教學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在情境式教學氛圍中,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積極思考和協作來完成項目。另一方面,教師需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能夠選擇合理的工程項目和設計適宜的任務,善于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能夠熟練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并能有效組織情境式課堂教學。通過運用“4-5-6”情景化項目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加身臨其境地置身于項目情景中,能更好地縮短教學課堂與工程項目現場間距離,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亞英,張波,李小利.高職“建筑施工技術”精品課程建設實踐與思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2]陳婷.基于建構主義的《建筑施工技術》多情境群創設教學模式的探索[J].建筑知識,2013.8.

基金項目: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第十二屆院級科研立項課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項目情境化教學研究(編號:HJY13-1412)。

畢業設計模式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21世紀是教育和人才的世紀,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趨勢。任何一個國家都只有在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過程中,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登上時代的頂峰。以何種方式培養學生已成為我國高校新時期教育工作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均在改變教學體制,逐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但縱觀我國高等學校近幾年的發展狀況,在創新思維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本文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剖析的同時,也加以分析并試圖探究使其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并給予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思維;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翟純純(1981-),男,江蘇六合人,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團委書記,講師。(江蘇 鎮江 212003)

一、問題的提出

加強自主創新,創建創新型的國家,是在綜合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世界發展格局的基礎上所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施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創新思維人才的創新教育應成為我國高校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主要實踐活動,面對我國逐漸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新科學技術的挑戰,高等學校必須由過去培養市場人才的傳統模式向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創新型教育模式轉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人才已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訴求,也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二、創新思維概念的界定及我國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內涵

創新思維是提高創新能力的特定思維過程,是達到產生新觀念的最佳思維狀態并使頭腦產生新觀念的能力最大化,是產生原創的、多樣的、精心設計的觀念的思考能力,是產生思想變化和發展的一系列精神活動,是探索行動和思維多樣化途徑的過程。[1]

創新思維培養與以往的改革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在教育功能上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創新,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教育理念,其具體的內涵如下: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要立足于弘揚人的創新本性,以學生為本,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發展學生的創新性的一種教育;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實質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健全的人格以及民主精神的教育,旨在促進學生樹立奮斗目標,頑強地去超越自我,不斷地追求卓越,成為具備創新思維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三、我國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1.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開始重視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始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基礎扎實穩妥地推進。此外,還把轉變教育方式與教學體制作為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突破口,把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教育轉變為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并重的教育,并培養大學生的雙向思維,逐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傊?,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已經不斷地將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融入課堂,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以適應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

2.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建設方面穩步推進,已基本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框架。首先是大力加強了重點學科的建設,并以教學帶動科研,加強了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其次是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的力度,突出創新人才及教育隊伍的建設;第三,圍繞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推進高校的體制創新。盡管教育體制的創新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各高校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型教育教學,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傊?,我國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框架,充分發揮了示范效應,基本形成了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格局。

3.高校完善實驗基地并培養創新思維建設團隊

目前許多高校把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來抓,確立產學合作,注重實用性,加強和社會的緊密聯系。許多學校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造條件讓大學生較早地參加到科技研發和創新活動中去,為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2]與此同時,高校把培養創新型建設團隊放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來打造,如利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載體,使得一些學生創業公司和眾多創新科技參賽作品脫穎而出,并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打造大學生創新思維建設團隊和大面積的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我國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校體制創新的不足制約了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創新,招生考試制度創新和教學科研體制的創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傳統觀念和一些舊有的模式還制約著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培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推動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沒有對創新的教育體制給予足夠的保證和推動,而進一步推動教育體制的創新恰恰是推動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關鍵。

2.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進展較為緩慢

當前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改革創新的力度不足,還部分停留在以舊有知識為中心的基礎上,舊有知識不能完全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蓬勃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這也成為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樣受到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制約,以教師、教室、教材和考試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還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占統治的地位,以致現代信息和傳播的技術不能較好地得到運用,無法充分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能較好地結合,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增強研討科技的興趣和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3.缺乏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創新思維師資隊伍

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根本在于教師是否首先具備了創新思維,在于教師育人的觀念創新。一些教師在發揮自己教學和科研中的創造性以及提高創新水平去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方面還存在欠缺,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還照本宣科、教學方式生硬,與實踐生活結合的內容較少。高校的創新科研工作大部分還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的,學生主要還是從事最基礎的不涉及核心技術的研究,因此具備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也是高等院校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關鍵?,F階段,我國高校教師的素質雖然在不斷地增強,但新進的高學歷者大多缺乏教育經驗,使得對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優勢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五、我國高校創新思維人才培養對策探析

1.加快高校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創新思維人才培養提供組織保證

高校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在轉變了教育觀念后,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推動切實可行的教育體制的創新。完善高校的體制創新,首先是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要建立和完善學校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推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創造軟硬實力;其次是辦學體制的創新,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教育資源上,在多種辦學層面的融合等問題上加大創新的力度;第三是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模式及手段的創新,應建立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的體系,這些體系應該包括:大學生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內容體系、途徑與方法體系、管理與評價體系及其具體實施方案。[3]

2.用創新思維改革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當務之急是用創新思維去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徹底扭轉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的局面。創新活動首先就是對問題的感受能力,樹立問題意識。另外,教學內容本身也存在著過時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去著手優化改革:首先是要優化創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應該從教材建設和課程設置兩方面去進行;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局限課堂和教材,應該與實踐聯系起來并運用于實踐中去;第三,各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媒介,立足第一課堂,開展實驗、實習活動。在活動中鞏固第一課堂所學知識,并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4]

3.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為契機,建設高水平的創新思維教師隊伍

依托行業和地方企業,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進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相關行業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建設高水平的創新思維教師隊伍的重要措施。具體來說,應用型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在國家通用標準的指導下,按照行業專業標準的基本要求,體現行業特色,結合各自學校優勢基礎、辦學理念以及人才培養定位,制定相關專業的本科應用型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按照“重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強應用、個性化”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科學分析能力、設計制造能力、工程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等并制定培養方案實施的主要措施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特色。

六、結語

創新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常青樹,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學生的最大潛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高校最神圣的歷史使命。當前,在我國步入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如何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創新思維人才,是一項有著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及實際價值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湯銘.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思維導圖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2]張繼生.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4).

[3]楊清涵.論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4]王桂云.第二課堂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今日科苑,2009,(18).

(責任編輯:麻劍飛)

上一篇: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論文下一篇:橋梁工程造價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