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受戒讀后感范文

2023-06-01

受戒讀后感范文第1篇

“詩意建構是指作家在文學創作中, 對客觀描寫對象的一種心靈化的提升及心靈化的傳達, 是作家心靈波動與自然人生節律的協調統一所產生的律動的結晶, 是作家創作中的詩意追求。” (2) 《受戒》用散文化的筆觸描繪了庵趙莊、荸薺庵等鄉情世界, 給人一種恬靜閑適、淡遠平和的感覺。這與我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韻味有著共通之處, 因而作品透著詩意美。

(一) 現代韻白的語言形式

汪曾祺通過語言的音律節奏, 使得作品形成一種恰到好處的審美韻味。“要在平平常常的、人人都能說, 好似平淡的語言里邊能夠寫出味兒” (3) ?!妒芙洹分虚L句子與短句子搭配, 將地方方言與普通話、文言與口語相結合, “充分融合來自于古典語言的意蘊之美和現代白話暢達之美”, 形成一種被學者稱之為“現代韻白” (4) 的漢語形式。這樣的語言不僅使文章的銜接十分自然順暢, 而且又顯得錯落有致, 平實精確地表現了各種形象、色彩、聲音、感情, 文化閑筆田園牧歌

營造出一個自然和諧、充滿生命意識的單純寧靜的意境?!妒芙洹返慕Y尾處, 寫灰紫色的蘆穗“發著銀光, 軟軟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絲線”, 蒲棒“通紅的, 像一枝一枝蠟燭”, 青樁“撲魯魯魯飛遠了”, 用一種閑筆的方式置兩個孩子的命運于不顧, 而是筆鋒轉到這一片蘆葦蕩。在孩子單純的約定中, 這片蘆葦蕩也顯得靈動美麗, 浮動著寧靜悠遠的詩意。這種詩意的建構其實是基于語言所沒有呈現給讀者的空白而形成的, 即文學文本所特有的結構特征“召喚結構” (5) 。召喚結構引發讀者的想象激發讀者的閱讀的積極性, 使得閱讀成為審美的精神享受, 從而在語言上完成《受戒》這個文本的詩意建構。

文學文本中的語言層, 除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外, 從根本上說, 它更是構成文學作品訴諸讀者審美感知的物質外觀, 是文學文本的現象層和意蘊層的基礎。從文學文本的結構的三個層次上來說, 正是現代韻白的語言形式為文本中的沖淡平和的意境的營造提供了可能, 文本的意境和詩意是建立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的。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學的重要范疇, 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或審美境界, 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點 (6) ?,F在我們常常把意境廣義化, 我們會用是否有意境來評價非詩歌體裁的其他作品是否具備鮮明的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汪曾祺就很擅長將古典詩歌的意境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反映出一種平和沖淡的意境。通過短語的鋪排, 長短句的交錯, 簡潔清新的文字描繪風俗景致, 使得各種物象緊密地聯系起來, “構建成生動的環境、場景、氛圍, 從而形成立體感和空間感” (7) , 從而在作品中呈現出具有作家創作風格的各種意境?!妒芙洹芬蛑F代韻白語言的特點營造了平和悠遠、和諧自然、純真樸質的意境, 為讀者建構了詩意的鄉情世界。荸薺庵的地勢在一片高地上, “門前時一條河。河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場。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樹。山門前是一個穿堂。”沒有過多的修飾語, 又有較強的空間感, 帶著古代漢語的簡潔和現代漢語的暢達;小英子家的環境描寫亦是別有韻味、“島上有六棵大桑葚, 三棵結白的, 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 瓜豆蔬菜, 四時不缺”, 然后又寫了院子的兩邊, 正北面的住房, 房屋的結構方向, 檐下的花兒等等, 更寫了荸薺田、蘆花蕩子, 這些地方的景致描寫簡單卻又細致, 繁多卻不累贅, 語言文字之間充滿了鄉土氣息和文化風情韻味。這種韻味正是詩意的建構。

(二) 散文化的結構

汪曾祺小說最重要的外部結構特征就是松散, 或者說散文化?!妒芙洹愤@個文本, 與其說是用人物來組織全文, 不如說是用氣氛來融合故事。作者用淳樸純真的人性和古樸的風俗孕育樸素的鄉土人物, 作者編的故事帶有濃厚的民間風俗氣息, 這些氛圍夾雜在故事之間, 形成散文化的小說結構特征。散文化的特點主要通過“起止自在”的閑筆和松散的故事情節來體現。

所謂閑筆就是對故事發展不起推動作用的事件。閑筆的大量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故事被打斷, 情節變得松散?!妒芙洹分忻枥L了較多的自然風物、地方文化、人情世態。作者花費大量篇幅來描繪和尚放焰口的過程, 花和尚仁渡唱山歌, 大英子辦嫁妝繡花, 善因寺和尚吃粥等等, 而作為核心情節的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故事發展卻常常一筆帶過, 小說一開始只用兩句簡單的話交代了小明子的來歷:“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然后就轉到對庵趙莊風情人文的描寫上, 即介紹這個地方出和尚。緊接著是小英子和小明子的見面的場景, 只集中寫了一些對話, 然后又轉到了對荸薺庵以及庵里三個和尚的說明:仁山是干當家的職務, 管賬、做法事是他最主要的事;仁海是有老婆的;仁渡是個花和尚, 機靈又很會唱歌。再如小英子送小明子去善因寺“受戒”, 又將大量筆墨放在描繪小英子眼中肅穆高大的寺廟風物的鋪排上。這些閑筆主要是鋪排風物典故、器物布局, 作者似乎永遠沒有在說“正事兒”, 而是隨心所欲, 信馬由韁, 這也就造成了核心故事情節———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朦朧的愛情———的松散。正是這種隨意而來的閑筆和松散的故事結構使得閱讀文本時像在欣賞散文一般, 即小說文本具有散文化的特點。

汪曾祺用閑筆打造了一個溫馨含蓄的浪漫的夢, 使人感到世俗而平靜的生活如同仙境一般, 使得文本有一種平和安逸, 靈動活潑的節奏感。通過這些閑筆豐富文本內容和意味, 并且含蓄地表達作家對生活的感悟。這些閑筆同樣會觸動讀者, 或同情人物的遭遇, 或欣賞自然淡遠的人生牧歌。這種平實溫暖的情節, 充滿了詩意的味道。

(三) 田園牧歌式的題材

《受戒》的題材遠離重大題材。既不是宏大的革命戰爭題材, 也不是反思批判主題, 亦不是書寫民族、群眾的苦難, 而是描寫一種美好的田園牧歌式的鄉情生活。這種生活的抒情成分較多, 小兒女的純真的朦朧的愛情, 自然寧靜的生活態度, 展現平和沖淡的世界。作者沒有著墨于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 而是側重與世無爭又充滿世俗氣息的生活態度。不管是仁山嚴厲地督促小明子學早經, 仁海和他老婆坐在井邊乘涼, 仁渡唱一夜的小調, 還是大英子嫁人繡花, 小英子和小明子打場、采荸薺, 甚至小英子向小明子表白心意, 這些瑣碎卻不失豐富審美意蘊的事件, 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文化氛圍, 更是通過這些和諧美好的事物來表達一種童真式的浪漫, 因而透露出純真而夢幻的詩意。

同時, 由于確定了簡單淳樸的鄉土題材, 因而在這種生活之中的人物都是很淳樸自然的, 同時也很有趣味。這些簡單的人物形象本身就有一種讓人回味的美感。小說中一對可愛單純的小兒女, 和常人無異、充滿世俗氣息的和尚, 甚至是“一個手鴨毛的, 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 都是正經人”, 這些人物都是那么的具有生命意識, 具有真實單純的情感, 不受污濁世界污染的世俗人。他們在生活上極易知足, 怡然自得, 無營所求是人性向美向善的代表。鄉土題材以及由此確定的樸實可愛的人物形象也是詩意建構的重要因素。

《受戒》這個文本以其平常而有味兒的現代韻白的語言形式, 用獨特的語言營造寧靜悠遠的意境;由閑筆經營的散文化的結構;以鄉情生活為主的題材以及活在田園的古樸純真的人物共同建構了一幅充滿詩意的風俗畫小說, 讓讀者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周志強:《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先霈、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導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肖莉:《回憶與氛圍:汪曾祺小說文體的詩意建構》,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年第2期。

[4].魏邦榮:《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 《寧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8年第3期。

受戒讀后感范文第2篇

汪曾祺是一位十分重視語言的作家, 他追求和諧的語言審美效果。中國傳統思想中, 語言一直處于工具的地位, 例如“文以載道”“言盡意”都是把“文”“言”作為一種載道或載意的工具。汪曾祺的“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對“語言工具論”這一在中國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提出小說語言不應該作為工具, 而應是語言的內容、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主張應該重視語言的重要性, 將語言提升到本體的地位。

《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提出語言的“四性”, 這“四性”是汪曾祺一直追求的語言境界。

1. 內容性

語言并不完全只是一種工具, 語言本身是與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要寫好一篇小說, 首先必須把語言雕琢好, “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 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因此汪曾祺不喜歡胡適《兩只蝴蝶》那種完全拋棄了古代文化底蘊的“大白話”, 他以為那種語言是沒有文學價值的。

2. 文化性

汪曾祺認為,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 我們的語言都繼承了前人的文化?,F在的文人即使用白話文寫作品, 仍然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 古典詩詞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源泉。還有一種是“民間文化”。有些作家非常熟悉民間的口頭文化, 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滿了生動詼諧的民間語言, 這些文學作品也是十分鮮活的。汪曾祺尤其擅長將書面語言和民間口語結合起來, 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提煉的基礎上, 盡量保持來自民間語言的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原始形態。在他的一系列以自己的故鄉為背景的小說中, 生動有趣的民間話語使小說擁有了極強的生命力, 使作品清新別致。

3. 暗示性

語言的美不在于語言本身, 而在于語言暗示的意思, 字里行間傳達了多少信息, 語言背后的空間有多大, 即古人所謂“言外之音”“弦外之意”。一篇好的文章, 不能完全是語言文字的堆砌, 字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有一種“氣”。

4. 流動性

語言不是呆板的, 而是內在地運行著的, 如行云流水一般。缺乏內在的運動, 語言就沒有生氣, 流動著的語言才是有生命的語言。汪曾祺的小說語言, 讀起來如流水一般, 清新淳樸, 搖曳生姿, 妙趣橫生。文筆很淡, 但有味, 意蘊悠長, 字里行間縈繞著一種平淡恬靜的詩意氛圍和古樸明凈的氣息。

1980年, 汪曾祺發表了《受戒》, 用清新古樸的筆調描述了一個青春無邪的故事, 完全不同于當時其他傷痕、反思、改革文學的風格, 在小說界爆出了冷門。其語言的清新質樸、平淡蘊藉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妒芙洹愤@篇文章也是他的語言觀在創作上的集中體現。這里就以這篇文章為代表, 對他的小說語言進行簡要的分析。

1. 民俗性特點

汪曾祺的語言干凈利落, 善用民間語言, 生動清新的民間口語打破了書面語言呆板的模式, 簡單易懂, 又趣味盎然、樸拙真實。例如《受戒》中對兩個女兒的刻畫, 充分使用民間語言, 既可以看出兩個女兒的質樸的美麗和洋溢的生命力, 而且十分新穎俏皮, 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兩個女兒, 長得跟她娘像一個模子里托出來的。眼睛長得尤其像, 白眼珠鴨蛋青, 黑眼珠棋子黑, 定神時如清水, 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 頭是頭, 腳是腳。頭發滑滴滴的, 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 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個丫頭, 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 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 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受戒》

這段話里, 用一系列比喻來形容姐妹倆, “鴨蛋青”“棋子黑”“如清水”“像星星”充滿了鮮明的民間氣息, 又生動貼切, 洋溢著一種十分樸實親切的美感, 讓人感受到兩個姑娘的“清水出芙蓉”。汪曾祺在創作時, 總是有意識地選用一些俗語方言, 或者一些地方色彩濃厚的詞匯。例如上文當中的“頭是頭, 腳是腳”, 普通話里面沒有這種說法, 但是在老百姓平常的生活中, 這卻是一句很平常很樸實的話語。“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寫得尤為傳神, 作者沒有從表面上去夸她們, 但是夸贊之情卻溢于言表, 十分口語化的語言, 仿佛他正站在你面前向你說一樣。

汪曾祺的小說讀起來抑揚頓挫、別有趣味, 這也和他大量運用民間口語, 通俗曉暢有關。民間的話語往往簡短鏗鏘, 有一種不一樣的節奏感。如:

教念經也跟教書一樣, 師父面前一本經, 徒弟面前一本經, 師父唱一句, 徒弟跟著唱一句, 是唱哎。舅舅一邊唱, 一邊還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 拍得很響, 就跟教唱戲一樣。是跟教唱戲一樣, 完全一樣哎。連用的名詞都一樣。舅舅說, 念經:一要板眼準, 二要……舅舅一番大法要說的明海和尚實在是五體投地, 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著舅舅唱起來:

“爐香乍若——

爐香乍若——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諸佛現金身……

諸佛現金身……”——《受戒》

還比如, 小說里經常會出現民間俗語:

姐和小郎打大麥,

一轉子講得聽不得。

聽不得就聽不得,

打完了大麥打小麥。

“妞兒生的漂漂的,

兩個奶子翹翹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點跳跳的。——《受戒》

民間俗語雖然不像書面語言那樣含蓄典雅, 但是卻貼近生活, 能夠充分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狀態, 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表現力。有的俗語、口語尤其貼切, 甚至是普通話所不及的。汪曾祺在小說中創造性地運用民間語言, 特別是在刻畫農村風貌的時候, 將語言深深扎根于百姓的生活之中, 寫得趣味橫生, 又樸實真切。民間口語獨有的節奏感、音樂感、韻味給作品增色不少。豐富多彩的民間詞匯, 使作品別有一番風味, 勾勒出一幅生意盎然的民間風俗畫。

2. 節奏感

汪曾祺注意在小說中通過句式的變化安排節奏:

彌勒佛背后, 是韋陀。過穿堂, 是一個不小的天井, 種著兩棵白果樹。天井兩邊各有三間廂房。走過天井, 便是大殿, 供著三世佛。佛像連龕才四尺來高。大殿東邊是方丈, 西邊是庫房。大殿東側, 有一個小小的六角門, 白門綠字, 刻著一副對聯。———《受戒》

這段文字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就是大量的短句的運用。一段大概100字的文字, 卻分了16個短句, 最少的一句只有3個字, 且短句占絕大多數, 結構上, 長短參差, 注意句式的交錯與選擇, 奇偶交叉, 節奏跳躍, 形成詩詞一般的和諧韻律。

不僅僅是這一段, 縱觀全文, 基本上也沒有結構復雜的長句子, 都是平實易懂的極富口語特點的短句, 這一方面適應了老百姓的話語特點, 另一方面使全文有一種跳躍的鮮活的民俗氣息, 音韻鏗鏘, 避免了行文凝滯呆板。短的句子顯得干凈利落, 律動活潑, 文字間有一種跳躍著的生氣。而且, 段落與段落之間也具有這種特點, 有時候一句話就是一個段落, 短的段落和長段交叉, 使小說有一種外在的節奏感, 簡單明快。

而且, 文中用了大量極富口語氣息的疊音詞, “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歲了, 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不論什么時候, 頭都是梳得滑滴滴的, 身上衣服都是格掙掙的”。“清亮亮”“滑滴滴”“格掙掙”等詞匯形容得既新奇又貼切。還有“他一天就是這樣不衫不履地這里走走, 那里走走, 發出母豬一樣的聲音”“小英子比她娘還會說, 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地不停”等。這些句子讀起來有一種非常歡快的氣息, 蕩漾著一種靈性。

3. 暗示性

汪曾祺的作品樸素平淡卻意味悠長, 別有韻味, 這得益于他對于語言暗示性的重視。“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作的。作者寫了, 讀者讀了, 創作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 都寫盡了。要留出余地, 讓讀者去捉摸, 去思索, 去補充”。 (1) 他認為語言應該留白, 給讀者去體會、想象的空間。

如《受戒》中的一個場景: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 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 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 腳掌平平的, 腳跟細細的, 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他覺得心里癢癢的。

這一段只是看起來很平實的描寫, 寫明海內心的萌動也寫得極為含蓄, 只說他“心里癢癢的”, 但是讀來卻覺得回味無窮, 讀者的心里也覺得“癢癢的”, 簡單幾個字生發出無限意境, 讓人覺得英子的腳真是很美的, 有說不出的吸引力。而明海青春無邪的內心情感的萌動, 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的感覺, 簡約、生動、傳神。

汪曾祺小說的語言富有較大的彈性與張力, 在穿越語言的表層之后, 往往含有更深的意蘊。含蓄的語言, 以及語言之間的留白, 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營造了一個浪漫詩意的世界。

4. 詩化與散文化

汪曾祺向來不注意小說的結構, 相反, 他主張打破這種結構。他年輕時就認為小說應該“像詩、像散文、像戲劇”, (2) 他自己的創作也遵循這一貫的作風。讀他的小說, 沒有重大的題材、沒有緊湊的結構、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 只是用平淡的語言、緩緩的節奏書寫生活中的美, 清新如流水般, 讀來讓我們覺得仿佛是一首散文詩。他的語言靈動優美, 節奏不緊不慢, 像流水般緩緩述說。敘述語調很難讓人看到大喜大悲, 即使是在敘述一件重大的事情的時候也是平和舒緩的, 有一股士大夫的淡雅與閑適。這種飄逸增加了語言的抒情性和靈動性。從頭到尾貫穿著作者的一種情緒, 他強調主觀的抒情成分, 強調一種抒情的氛圍。雖然看似平平淡淡, 但是通過散文化的筆調, 抒情的氛圍、內蘊的語言, 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意味悠長, “溶奇崛于平淡”。結構雖然散漫, 但是卻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情緒、情調, 讓人讀來對他筆下的美好的世俗之樂心向往之。

蘆花才吐新穗。發著銀光, 軟軟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 通紅的, 像一枝一枝水蠟燭, 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小蜘蛛, 野菱角花開著四瓣的小百花。驚起一只青樁, 揪著蘆穗, 撲魯魯飛遠了。

——《受戒》

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圖, 汪曾祺勾勒得樸素卻淡雅, 像一幅清幽的水墨畫, 也象征著明子和英子的愛情的純潔美好。結尾的那只水鳥, 不僅給整個畫面增加的動感, 使它更有生命的活力, 更讓我們遐想連篇, 對兩個少男少女的愛情充滿憧憬。整個畫面縈繞著一種淡淡的夢幻一般的感覺。有人評論說:“雖然是純寫景, 但由于浸透了總體的氛圍意識和語言情緒, 畫面的情緒內核、意蘊指向融為一體, 一片風景即一片心境, 這個夢幻、美麗、純潔萌發在情竇初開少女身上的愛, 由于沒有一絲成人色彩的筆觸, 而具有了一些含蓄、朦朧又曲意回環的純凈, 但一種淡淡的情緒涌動于接受者內心深處, 通過這種情緒的接通與體味, 令接受者陶然其中, 領略到其中蘊含的靈趣。” (3)

受戒讀后感范文第3篇

一、詩化的小說語言

汪曾祺重視學習民間文學, 他的小說里經常出現民間歌謠, 適當運用民間語言 , 淺顯平淡 , 樸實自然 , 令人感到清新別致, 富有強烈的生命力。

如《受戒》對趙大伯兩個女兒的描寫 :“兩個女兒 , 長得跟她娘一個模子里托出來的。眼睛長的尤其像, 白眼珠鴨蛋清, 黑眼珠棋子黑 , 定神時如清水 , 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 , 頭是頭 , 腳是腳。頭發滑滴滴的 , 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 , 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個丫頭 , 這一頭的好頭發 ! 通紅的發根 , 雪白的簪子! 娘女三個去趕集, 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二、詩化、散文化的情緒結構

汪曾祺的小說結構向來很隨便, 隨物賦形, 不拘形跡, 他不贊成小說用“結構”一詞 , 認為結構是人為的 , 只有戲劇才講結構, 小說應該講節奏 , 節奏自然的富于生命。他認為小說的結構應該像樹 , 樹木的生長不會有事先的設計 , 但枝葉扶疏 , 天功巧得。他主張“信馬由韁 , 為文無法。”創作上有意“打破小說和詩歌的界限”, 他推崇契訶夫小說的結構 , 認為契訶夫“好像完全不考慮結構 , 寫的輕輕松松、隨隨便便、瀟瀟灑灑 , 他走出了結構 , 于是結構更多樣。”“常行于所當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態橫生。”所以汪曾祺強調主觀的抒情成分, 把故事情節以外“情調”的渲染作為整篇小說的結構中心 , 在小說憶往述懷的情緒中串起細碎的片斷, 擯棄了傳統小說的情節結構模式 , 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發展的因果聯系, 不再講究故事的有頭有尾起承轉合, 不再追求情節的連續性、完整性而采用了詩化、散文化的情緒結構形態, 使結構呈現出開放性、多樣性。

汪曾祺非常著力于民俗環境的鋪陳?!妒芙洹分饕獙懙氖敲髯雍托∮⒆拥募冋鎼矍? 但卻用了大量的筆墨描繪庵趙莊的風土人情、荸薺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況等。這些看似多余散亂的筆墨, 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 性格更加突出。描述一個人的個性, 不單是要描述這個人本身, 更有力的是通過這個人生活的環境來展現。濃重的鄉土氛圍和在這種氛圍中活動著的人, 相互形成了有機整體, 自然天成, 別有一番情趣和意蘊。另一方面, 作者要寫的明子與小英子的愛情, 是特指在這樣的民俗環境中形成的愛情。寫愛情的同時, 更寫了人間的一塊鄉間勝地, 寫了淳樸健康的人性。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 作者不惜筆墨, 將小小的一個庵趙莊中的風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來。這樣想來, 再仔細分析文章的結構, 其實一點也不亂。從明海出家入筆, 筆端跟隨明海的腳步, 寫在船上首次遇見了小英子;之后, 來到庵中開始和尚生活, 對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 作者就寫了荸薺庵里的事務種種, 寫了荸薺庵里的三個和尚 (他們各有特點) , 寫了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

三、詩意彌漫的氛圍

小說的詩意要靠情緒、氛圍、境界、語言等主觀化處理傳達出來。尤其在詩化小說中, 氣氛的渲染就是作家創作中必須關注的重要環節。事實上, 汪曾祺通過一生的努力, 實踐了自己“氣氛即人物”的美學思想。他的小說兼具散文、詩歌的特征。

四、詩意的人性

汪曾祺說 :“我寫的是美 , 是健康的人性。美 , 人性 , 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小說《受戒》主要寫的是明子到善因寺去燒戒疤。受戒 , 是出家當和尚的一種正式儀式 , 是一種很莊重的“典禮”。這一莊嚴的儀式在小英子看來無異于多受罪 , “好好的頭皮上燒八個洞 , 那不疼死啦 ?”然而小明子對這種儀式卻不能不接受 , 盡管它違背了自然的人性, 但是“受了戒, 就可以到處云游, 逢寺掛褡”, 而不受戒只能是野和尚 , 小明子的心里已經明白受戒這一形式的重要性 , 因此他完全能夠接受。在當地 , 和尚雖幾乎與常人無異 , 但和尚之所以是和尚, 因為他會做法事, 因此他必須首先接受燒戒。

明海和小英子兩人之間的感情由友誼漸漸發展為愛情, 作者將兩人真摯的愛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描寫得浪漫溫馨。小和尚是個普通人 , 他有常人的七情六欲 , 也有健康的人性。小英子是個鄉村女孩 , 她的感情是非常健康的、單純的, 不受任何拘束的。在小說中作者大膽而生動地描寫了小和尚明海和少女小英子的戀愛故事 , 把“一花一世界 , 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凈界與生機盎然的世俗生活聯系起來, 使人間的煙火氣彌漫于寺宇內外。

參考文獻

[1]毛靜.從《受戒》看汪曾祺小說的民俗美和詩化美[J].宿州學院學報, 2005 (2) .

[2]戴新英, 吳東.論《受戒》的“淡”[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 (2) .

上一篇:旗幟觀后感下一篇:同學會致辭

熱門文章

受戒讀后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