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

2024-01-31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第1篇

綠色會計是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展開的會計,其基本目標是促使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努力提高環境效益。但當前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的歷史成本計價方法在綠色會計計量的運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因環境變化所引起的間接收益與間接費用的計量存在困難。因此,如何認識與把握綠色會計計量的模糊性與精確性就顯得十分迫切。

第一,必須明確綠色會計計量模糊性與精確性的基本理論。綠色會計是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和方法。許多國家的會計理論界不斷將環境問題納入會計研究的范疇,從而導致了環境會計或稱綠色會計的產生,綠色會計理論也因此形成并得以發展。綠色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是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其在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會計報告等諸多方面必然與現代會計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計量是“根據特定的規則把數額分配給物體或事項”的活動,會計計量是指為了將有關經濟業務和事項確認并列入賬戶和財務報表而確定其貨幣金額的過程。也就是在會計確認的基礎上,對業務和事項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計量單位,進行數量和金額認定、計算及最終確定的過程。而在不同的經濟歷史背景下,會計計量往往還受到不同計價模式的影響。綠色會計作為一種現代會計,在會計計量過程中由于計量方法的主觀性以及人們對會計對象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將不同程度地導致計量的模糊性。同時不論選取何種計量單位一旦數量化后都造成結果的相對精確,因此對綠色會計計量的模糊性與精確性進行充分地認識十分必要。

第二,辯證看待綠色會計計量模糊性與精確性的關系。綠色會計計量的模糊性與精確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精確性不是絕對的,而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人們在研究事物的過程當中,按照認識的需要與可能,把本來在幾何空間或結構上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中介加以簡略,使事物界線清晰明了,從而獲得質和量的規定性。所以,精確性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一定誤差要求,并對某些模糊部分加以揚棄的結果,它并不是絕對精確的,是包含了一定程度模糊性的精確。另一方面,由于事物的復雜性,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非全面性,造成事物的模糊性則是絕對的、普遍的,模糊性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會計計量過程中,由于計量方法的主觀性以及人們對會計對象的質和量的規定性,都不同程度地造成計量的模糊性。但在傳統的觀點中,往往把模糊性排除在會計之外,片面地認為越精確越好。實際上,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在會計領域中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是有好處。模糊與精確都具有其兩重性,它們有各自適用的范圍,同時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第三,正確把握綠色會計計量模糊性與精確性。綠色會計計量模糊性的把握主要有:一是在理念上必須承認會計信息模糊性,它是綠色會計計量的前提和核算基礎,也是提高會計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二是對于綠色會計要素的確認或計價,應根據實際,適當適用模糊性計量。在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無法對其直接計量的,因此綠色會計計量往往要大量地依靠合理估計的方法,但只要估計具有合理性,就可按估計的結果進行計量。而這種估計就是基于綠色會計計量的模糊性。三是靈活運用計量方法。綠色會計計量方法多種多樣,當會計要素的確認或計價適用模糊性估計時,則須適用相應計量方法。綠色會計計量精確性把握主要有: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克服機械唯物論和形而上學的絕對觀點,樹立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觀點。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度必須根據會計反映對象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要求;在會計方法上,常規數字和模糊數字相互配合,共同提高信息的質量,使產生的信息在質、量、度三方面充分滿足決策者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二是正確把握好需要準確確認與計價的會計要素。如環境效益的確認,由于環境效益的效用一定能夠用貨幣計量。三是講求計量方法。當會計要素需要精確計量,方法的正確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對電能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全國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電能供應緊張狀況,電能能源短缺日益成為影響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盡量滿足社會的電能需求,節能降耗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就電能計量在節能降耗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討論。

【關鍵詞】電能計量;低碳;節能降耗;應用

我國經濟正處于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電能企業為了能夠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就需要進行電能企業的改革,以實現電能企業的節能降耗,確保其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戰略。

電能計量作為企業綜合管理力的重要反應指標,能夠有效的指導電能企業實現其節能降耗的目標。

1.節能降耗的必要性及國內電能計量現狀

1.1 必要性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環境污染。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需要開發利用更多的資源,而由于利用率低,導致資源嚴重短缺。為緩解這一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節能環保、降低消耗成了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也積極加強低碳環保經濟的建設。電能行業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更應將節能降耗政策落實。

1.2 現狀

電能計量是對發電量、用電量和耗電量的統計,可反映出用戶的用電情況。以計量數據為基礎,電能企業可實時掌握用戶的用電需求量,從而更好地規劃電能分配,提高電能營銷水平。而生產技術單位則能夠根據這些數據判斷電能設備的運行性能,若耗電過多,則可以更換或加以改進。如今,全國多數地區都出現有電能短缺的情況,阻礙了經濟發展。節能降耗是國家近些年來開展的重要工作,即控制損失電量,省略不必要的電能,通過合理調整,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作用。為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應使用科學高質的電能計量設備,對有功功率、無功功率以及電壓等進行高精度測量,方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計量數據分析是否科學對節能改造影響重大,因此要實時檢測電網設備,提高數據分析的科學性,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予以處理。

2.目前使用較多的電能計量方法

2.1 人工抄表

在以往的電能測量中,每一個用戶都安裝有各自的電表,且以人工抄表為主。由專業的抄表人員定期逐戶進行抄表,收取費用。工作量較大,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且抄表效率較低,常出現失誤。此外,有些用戶的電表安裝在室內,給其生活也帶來不便。

2.2 遠程抄表

與人工抄表方式相比,該技術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使得抄表速度和精準度都有了大幅提升。在當前有著廣泛應用,通過網絡可實現遠程監控,不必再挨家逐戶的查看抄表,只需利用計算機便可獲取用戶電能的使用狀況。

2.3 智能抄表

該技術使用智能化設備,推動了電能計量邁向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它比前兩種技術更快更準,在監控用戶電量方面,也能取得更好地效果,且具備自動備份功能,可自動備份保存用戶數據。因其管理更加系統化、人性化,在當前倍受青睞,也必將是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

3.在節能降耗中電能計量的應用對策

3.1 加強落實能源節約相關法律,提高企業電能計量意識

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電力企業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企業,要想實現電力企業的節能降耗管理,就需要從電能計量工作人手,加大能源節約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力度,最終確保節能降耗管理的目標。作為節能降耗的主體,電力企業的能源計量及統計工作的開展,必須嚴格按照能源節約的相關法律開展。電力企業的各部門要增強其節能降耗的意識,只有思想上重視了這項工作,才能在實際的工作中進行嚴格的貫徹。能源計量與統計工作的強化,還需要將企業的電能計量與節能技術應用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先進經驗的學習來提高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有效的發揮計量在企業的節能降耗中的基本作用。

3.2 加強計量設備準確度的提高

計量設備是電力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常用的計量系統也非常多,主要包括電度表、電流互感器與電壓互感器等。計量系統中的電流互感器能夠實現對一次回路電流的采集,而電壓互感器是采集線路的電壓。電能表在計量系統中是主要的設備,能夠根據電流、電壓信號幅值及相位關系來轉為有功、無功電量。但是電表需要保證一定的電流才能實現其穩定運轉,以實現計量工作的準確性。為此電力企業要加強計量設備選用的科學性,盡量根據電壓、電流量程進行設備的選型,要選擇那些量程恰當的電能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計量的準確性。在我國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計量系統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電能計量系統中國通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及電子設備的運用,能夠實現節能降耗的作用。電子電能表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減少損耗率,由于是自動化的數據采集,能夠達到比較高的準確性,在實踐中電能計量系統已經為很多企業所選用,受到了企業的歡迎。新型電能計量設備的運用大大改善了企業的計量穩定性,規避了原來感應電能表易受電壓及功率因數變化的影響。傳統的現場抄表會由于人為及客觀的各種因素,造成計量精度不高的情況,為了減少計量的誤差,電力企業應該加大電子計量設備的使用力度,通過電子計量系統的選用來增強計量工作的準確度。

3.3 加強計量設備的定期校驗與計量監督

電力系統在運行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電量的損失。實踐中,主要的電量損失出現在線路損耗、計量裝置漏計與變壓器的損耗上。而在這些損耗中比較固定的損耗就是變壓器與線路的損耗,而計量裝置的漏計卻很大程度上是設備的不規范操作造成的。在電量損失里面,計量裝置的漏計占有很大的部分,為此必須盡量減少計量設備的不規范操作,通過嚴格的操作規范來實盡量減少計量損失的出現。在有關的規程中,要通過明確的條文來規定計量設備的分類、構成及運行管理,對技術要求等也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對計量設備的定期檢校之不容忽視的,要依照計量規程的規定嚴格計量設備的定期校驗。在低碳經濟及節能降耗的不斷發展中,我國電力企業的計量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計量設備也逐漸向數字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能夠保證計量準確性的把握。為了適應低碳化經濟的發展,電力企業還要加強檢定平臺的發展,通過計量監督水平的不斷提高,來有效提高計量在節能降耗里的應用。

3.4 推動計量系統的綜合發展

在電力市場的發展中,電量考核系統是通過各企業電力交易合同的執行狀況來進行考核的,發電廠發電計劃的執行情況需要依據各計量點電能數據來進行考核,還要計算出過發電量與欠發電量,以實現對各時間段發電執行狀況的把握,計算出獎懲電量。通過各計量點電能數據,考核下屬供電企業購電執行狀況,并計算獎懲與補償電量。在電力企業中,還不可缺少的是遠程計量系統的運用。這一系統的結構多為分布及分層式的結構,組成部分包括主站、配變及變電站和通信網絡。在遠程計量系統中,主站結構是分布式的局域網,可運用不同的通信模塊配置來實現電量數據的采集。在實踐中還可以通過模擬、網絡、通信系統及光纖等方法來實現采集終端的通信能力,對站端的采集裝置信息進行抄錄。

3.5 加強計量人員培訓管理,提高綜合素質

在電能計量工作的開展中,計量人員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影響著計量工作的質量。在計量工作的開展中要注意加強對計量人員的培訓管理,以實現其技能的不斷提升,更高的適應計量工作的發展需求,達到計量失誤的減少。在計量工作的開展中,存在著計量人員的流動性問題。在基層的企業中計量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大,這給計量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多不利影響。計量人員流動性的增加會造成很多新的計量人員經驗的不足,加之技術理論的欠缺,就會不利于電力企業計量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此電能基層企業必須要將計量人員的積極性跳動起來,要加大計量人員待遇的提高,還要加強培訓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讓計量人員能夠踏實的工作,減少因為人員的離職而造成計量工作管理效率的降低。

4.結束語

隨著人民環保意識加強,低碳經濟發展的提出,各行各業均在尋找節能降耗的低碳發展策略,電能企業作為重要能源企業,實施節能降耗不僅能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的效益,還能為環境保護作出一份貢獻,電能計量作為節能降耗重要指標,對電能企業來說,提高電能計量技術,增強電能技能計量準確性,加強電能計量在節能降耗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企業的低碳節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輝.基于節能降耗的電能計量技術應用探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3,25(1):187-189.

[2]徐輝.芻議電能計量在節能降耗中的作用[J].科技與生活,2012(18):147.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公路工程 計量支付 工程變更管理

計量支付是貫穿公路工程建設過程始終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對工程質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計量是監理工程師根據事先擬定的合同,按照一定的規范對承包商符合要求的工程量進行統計和核查,確定其價值。支付是指按合同規定對承包商的應付款項進行確認并辦理付款手續的過程,是合同中經濟關系全面實現的一個主要環節,也是監理工程師控制工程的根本手段。承包商根據計量支付獲得利潤的回報,業主通過計量支付實現了項目的投資,監理工程師通過計量支付對工程質量有個很好的控制,這樣就實現了三贏的局面,對工程建設以及工程質量保證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計量支付與工程變更的管理

1.1監理工程師可以通過計量支付對工程的進度和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監理工程師在對工程的計量支付工作中起到中間的作用,對工程的質量進度和費用起到有效的控制。支付必須以合同為依據,計量為基礎,質量為前提,所以計量支付是公路工程質量控制以及進度控制的有效手段。監理工程師在對質量進行核查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有關的技術規范的要求嚴格的執行,當發現承包商在提交驗收的工程時,如出現工程量不足、質量要求不合格的情況,監理應拒絕計量,有權責令承包商采取補救措施或者重新施工,直到質量合格。監理工程師對工程進度進行統計和監管,計量要以工程進度為基礎。在對承包商所完成的工程數量和所應得的款項進行確認時,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這樣既能及時地確認承包商已經完成的工程量,避免因工程進度與費用不同步、不及時,給業主造成資金失控或者資金周轉困難而影響施工,以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如工程項目有變更,監理工程師有權以變更令的形式指令承包商進行變更、增加或者取消。在工程計量支付時,也以變更部分進行計量與支付,保證工程的質量和進度。計量支付是監理工程師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控制公路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的有效手段。

1.2變更臺賬建立及更新

計量包括合同內計量和合同外計量,所以除工程計量支付合同臺帳外,必須建立變更工程臺帳。工程變更在工程建設中屬動態化管理,需及時更新。以便控制在臺帳工程數量范圍內計量支付。在建立變更臺帳時經批準下發變更令的項目方可列入臺帳,同時輸入批準文號、批準日期等內容,方便查驗。

1.3嚴格管理中期計量支付工作

依靠多方現場計量把關。計量是按照《技術規范》所規定的方法對承包商符合要求的已完成實際數量所進行的測量、計算、核查和確認的過程。依據實際完成工程量來進行計量支付,可以減少工程量的估計差給業主、承包商帶來的風險,從而增強造價結算結果的公平性。而實際完成工程量的確定是依據現場監理所簽證的工程量,這就要求監理工程師發揮公平、公正的作用。部分建設項目采取業主代表處、高級駐地監理、駐地監理、承包商四方現場核實工程量的計量辦法,可以互相監督,減少暗箱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使計量數據準確真實。

(1)認真審核中期計量支付,中期計量支付工作主要是中期工程費用的審核和計量支付。業主按實際完成工程量和合同單價在扣除保留金、預付款等應扣費用后支付給承包商的費用。目前,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的大部分工程款是通過中期計量支付的,所以中期計量支付是該項工作的核心。在審核中要作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任何不合格或有缺陷的工程在進行修復并達到質量要求之前都不能計量和支付,且其修復費用不予計量支付,這是保證工程質量的有效手段。

(3)嚴格按合同規定的程序,按月計量,逐級審核計量支付報表。重視過程控制,而不是依靠事后發現超計量再扣回。不能因任何原因省略或跳越任何一道程序。

(4)及時扣回應扣款項,拒絕計量和支付任何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款項。

(5)嚴格審核細目是否有重復計量現象。如涵洞以延米綜合單價計量,則其挖基、回填、基礎墊層、出入口鋪砌均不能再單獨計量。

1.4業主、監理工程師、承包商通過計量支付實現各自的責任義務、權利

公路工程計量支付都是業主、監理工程師、承包商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也關系到合同雙方的經濟利益,這是相當重要的。承包商根據合同中的義務準確的完成實際的工程量,通過計量支付獲取應得的工程費用,這也是承包商從業主收樓獲得工程費用的唯一依據。獲得工程款的前提是公路工程的質量和進度滿足合同的要求,這就需要簡練工程師公平、公正、準確、及時地計量支付。在計量支付的過程中就牽涉到工程質量和實際的工程量以及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可以由相關的技術規范方法控制,工程量要由以實際工程量為準,由現場計量測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計量方式:1.監理工程師獨立計量;2.承包商進行計量;3.監理工程師與承包商共同計量。再者,計量支付是業主與監理工程師控制質量與進度的重要手段。業主可以在招標階段就規定質量保證金的金額,在實際施工階段可以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程項目和工作內容不予確認并進行罰款,對質量控制好的承包商進行獎勵,并按實際的工程量進行計量,及時支付承包商的工程款項,迫使承包商嚴格按合同要求施工,從而對質量進行控制:業主可以通過按時計量及時掌握承包商工作的進展情況和工程進度。計量支付工作必須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這樣有利于規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時更有利于工程建設各方面管理成本的節約,較好地控制工程投資。

2 變更計量應注意幾個問題

2.1正確認識和理解工程設計變更、現場簽證的含義及內容。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及國際通用的FIDIC合同條款中,對于設計變更都有專業的解釋,工程變更分為設計變更與工程簽證,并把設計方、建設方、監理方、承包方提出的設計變更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列舉。在施工過程中,監理單位應根據相關文件及規則,及時了解變更、簽證的含義及內容,為計量審核過程提供依據。

2.2了解工程變更及簽證的簽發原則,確定其變更、簽證的有效性。工程變更無論由哪方提出,均應由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協商,經確認后由設計單位發出相應的圖紙及說明,并辦理簽發手續,下發到各部門執行。要嚴格簽證管理,加強不平衡報價情況下的工程變更的控制。嚴格簽證程序,做到及時、合理、真實。

結束語

為更好地促進質量、進度、投資控制目標的實現,把準確、及時的計量支付有機地融入費用管理中,實行費用過程控制、動態管理,有效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從而提高投資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益。實踐證明,要使一個公路工程項目的計量支付工作更加準確迅速的進行,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計量支付程序,計量工程師還必須認真熟悉合同及合同文件,及時督促承包人填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同時還要全面熟悉工地現場。另外,建議使用計算機輔助管理軟件,讓計量工程師擺脫繁瑣的簡單性事務工作,真正達到工程費用的高效、迅速、準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江鐵,匡慜.混凝土建筑安全策略探討[J].警官文苑,2011.

[2]施福勇,裘偉豐.淺談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計量支付與變更[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2(01).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稅務會計;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異同點

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下,現代企業十分關注自身會計體系的完善,其中最為關鍵的兩部分便是稅務會計核財務會計,雖然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準確把握二者,以此保證企業會計體系的科學性與合法性,本文從會計計量角度出發,研究了二者的異同點。會計計量主要是指利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對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進行計量的過程,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借助數量關系,以此明確物品或事項間的聯系,為了充分發揮會計計量的作用,應準確選擇計量屬性,同時也要規范確定計量單位。會計計量推動了現代會計的發展,在實際工作及理論研究中,應對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同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給予高度的關注,本文對二者進行了概述,旨在掌握其異同點,進而豐富會計理論,促進會計實務的開展。

一、稅務會計計量屬性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概況

1.稅務會計計量屬性

稅務會計作為會計體系的一種,是由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及納稅申報構成的。通常情況下,稅務會計被視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延伸,此觀點成立的前提條件為稅收法規日漸復雜。在我國稅法中闡述了稅務會計計量屬性的相關內容,但此內容未能得到理論界的關注,同時,國家也未能對其進行明確闡述,導致其缺少規范性。雖然稅務會計計量屬性缺少理論支持,但其具有實踐性,同財務會計相比,差異顯著。在此情況下,本文對稅務會計計量屬性的研究是必要的,通過對稅法相關內容的深入研究與準確把握,以此提煉與歸納稅務會計計量屬性,進而為各種應交稅金的計算與申報工作提供法律依據與理論保障。同時,從立法角度出發,各國稅法均高于會計規范,因此,工作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均要高度重視稅務會計計量屬性。相關學者通過研究,提煉與歸納出四個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分別為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行市價與公允價值。

2.財務會計計量屬性

財務會計作為現代企業的基礎性工作之一,主要是開展各項經濟管理活動,通常是指核算與監督企業資金的流動情況,為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人員或部門提供企業經濟信息,如:財務狀況、盈利能力等。在財務會計發展過程中,其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商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及現代經濟時代,在各個階段,財務會計均顯現出了各異的特點。為了準確把握財務會計,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了五種會計計量屬性,分別為: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與未來現金入量的現值。近幾年,現代會計提出了公允價值,將其視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

二、二者的相同點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二者均屬于會計學科。稅務會計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質性,它以財務會計為前提條件,具體的工作內容為監督與管理納稅人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對于稅務會計而言,其工作的基礎為財務會計,但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不符合現行會計的事項,同時,在調整稅收籌劃階段也需要注意相關的事項,此時便需要借助稅務會計的相應方法展開計算或調整,此后再與財務會計相融合。

1.主要計量屬性均為歷史成本

對于企業財務會計而言,其最為重要的計量屬性之一便是歷史成本,其原因為:在企業生產與經營過程中,其業績認定主要是利用貨幣量化歷史實現的,此時的財務會計屬于正常的經濟活動。歷史成本屬于過去交易過程中的公允價值,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與客觀性,因此,逐漸成為了財務會計的重要計量屬性。目前,歷史成本主要用于交易中或事項出現時的初期認定。

2.補充計量屬性均為重置成本

對于企業財務會計來說,歷史成本的優勢十分顯著,但在實踐中,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相關的計量屬性進行補充。由于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相關性,因此,可以將重置成本作為財務會計的補充計量屬性,通常情況下,將其用于盤盈企業的固定資產。

在稅法中使用重置成本,需要關注扣除成本的合理性,具體的應用體現在兩方面,分別為土地增值稅的計算與企業固定資產的盤盈。土地開發商對可去除的舊房屋或建筑物等部分進行價格評估時,利用重置成本,將其視為可以扣除成本。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房地產價格時常波動,如果土地開發商仍以歷史成本計算扣除成本,則難以準確計算應扣除的成本。同時,在企業盤盈固定資產過程中,將重置成本的價值視為其計稅基礎。

三、二者的異同點

財務會計通過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可靠、真是你的會計信息,以此維護企業的利益。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需要核算資金利益,則借助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便可以保證角色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稅務會計的基礎為財務會計,它直接聯系著企業的稅務問題,主要是對企業內部納稅活動中涉及的資金進行記錄和報告,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的眾多資料與信息均來自于財務會計,但其計量對象主要為公司稅務問題,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

1.在歷史成本方面

稅務會計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件為確定計稅基礎,通常情況下,采用歷史成本作為其計量屬性,主要是由于歷史成本滿足了計稅基礎的要求,如:可靠性、準確性等,同時,可以將其視為計稅基礎的準則。因此,在稅務會計中歷史成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企業財務會計中,歷史成本的重要性并不凸顯,主要是由于新興金融衍生業務十分關注公允價值,同時,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財務會計計量的相關性給予了高度重視。因此,在企業財務會計中,歷史成本的重要性低于稅務會計。

2.在公允價值方面

(1)適用范圍

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相關性計量屬性,在企業財務會計中重要性十分明顯,如果相關工作符合公允價值的計量條件,在對其進行計量時,便可以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例如:關于交易性金融資產與投資性房地產,此類資產計稅的基礎通常為歷史成本,但如果企業難以確定歷史成本與當前市場價格時,稅務會計便可使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此時的公允價值作為補充計量屬性,僅限用于資產計量。

(2)使用目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業務不斷創新,同時,資產負債表外的業務及新興金融工具的業務也隨之出現,在此情況下,企業內部財務會計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上述業務屬于財務會計履行中存在的合約,一般情況下,企業不需要支付初始凈投資,或者支付較小初始凈投資即可,同時,與負債間的轉移、新興金融工具相關的資產均可在合約到期后或履行時才能實現,因此,核算此類金融業務時,應使用公允價值。

(3)使用態度

稅務會計使用公允價值時,應遵循國家稅法的相關規定,確保稅基計算的準確性。但稅務會計在使用歷史成本過程中,受其真實性、客觀性及可驗性等因素的影響,要求各項經濟活動應滿足真實發生的要求,同時還要具備相應的交易記錄,在此情況下,稅務會計公允價值才可以正常使用。但部分業務類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致使其缺少交易記錄,因此,稅務會計常應用其他計量屬性。與其相比,財務會計對公允價值的使用較為簡便,以此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為了獲得生存與發展,十分關注自身的會計理論與實踐。本文介紹了稅務會計計量屬性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異同點,旨在為企業財會人員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以此指導其工作實踐,進而企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參考文獻:

[1]葉睿.分析對比稅務會計計量屬性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J].商場現代化,2015,27:196-197.

[2]李高波.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及其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比較[J].財會月刊,2010,01:7-8.

[3]黎云付.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及其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比較[J].時代金融,2015,08:155.

[4]張小靜.試論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及其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比較[J].商場現代化,2015,05:244.

[5]陳世權.稅務會計計量屬性及其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比較[J].現代經濟信息,2015,06:181.

[6]楊海亮.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計量屬性的異同[J].財會學習,2015,10:113.

作者簡介:黃琬珂(1993.04- ),女,漢族,江蘇省常州人,現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財務決策與控制

能量計量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計量 文獻綜述

1931年美國厄特馬斯公司對杜羅斯會計師事務所一案,是注冊會計師重視審計風險的一個劃時代的案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西方各國控告注冊會計師的訴訟案件急劇增加,注冊會計師面臨“訴訟爆炸”時代;在我國,雖然從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至今只有30余年的歷史,但也經歷了“ST鄭百文”“銀廣夏”等一系列重大法律訴訟案件。這些案件都在提醒著注冊會計師行業:審計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審計風險計量是在審計風險確認的基礎上對審計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它為審計風險的管理、控制和在實務中的運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如何正確地計量審計風險,也逐漸成為審計界研究的焦點。

一、國外審計風險計量研究文獻綜述

(一)關于審計風險內涵的研究

在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審計風險的定義,是由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ICPA)在1983年公布的。AICPA第47號審計準則規定: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無意識地對含有重大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發表適當的意見的風險。1991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第6號審計準則定義審計風險為:當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時,注冊會計師卻出具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風險。此外,也有不少國外學者對審計風險做了定義。如A.D.Woodhead(1992)認為,審計風險就是注冊會計師在檢查了有效的財務信息后發表不正確的審計意見的風險;AlvinA.Arens等(1994)認為,審計風險是在財務報表事實上有重大錯誤時而審計師認為財務報表真實公允,并因此發表了無保留意見的風險。

(二)關于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Aldesley(1989)認為,審計風險計量模型不僅能夠幫助審計人員辨別審計實施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為判斷審計人員是否實現其目標提供了判斷標準。國外學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審計風險模型的理論研究。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審計終極風險模型,即:終極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抽樣風險+非抽樣風險)。1981年,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ICPA)發布的第39號準則公告《審計抽樣》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和詳細測試風險等四個子風險組成,其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表示財務報表中發生重大錯誤的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和詳細測試風險表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誤未被發現的風險。1983年,AICPA在第47號審計標準說明《審計業務的審計風險和重要性》中對審計風險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審計模型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由于該模型涵蓋了主要審計風險要素,并表明了其間的數量關系,便于計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國際上大多數審計組織及會計師事務所采用,修訂前的國際審計準則以及中國的獨立審計準則都采用了該模型。該模型也被稱為傳統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2003年,修訂后的國際審計準則提出了全新的審計風險模型,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并為綜合風險,用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表示,認為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風險評估程序,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根據評估結果進一步設計和實施審計程序,以控制檢查風險,將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該模型也被稱為現代審計風險計量模型。但目前最受關注的仍是1983年AICPA提出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

Robert D.Allen等(2006)通過對審計風險計量相關文獻研究后得出,對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是將該模型用作對審計風險概念性的判斷,還是用作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的精準計量。若作為概念性的判斷,該審計風險模型在審計計劃階段則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并且已經被公眾監督委員會(POB)或其他領域廣泛運用;但是若作為精確計量審計風險的公式,該風險模型還有很大的局限性,還有待進一步地完善。

(三)關于改進審計風險計量模型的研究

William R.Kinney在1989年對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做了改進,提出AuR=APR×AR×TD,他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整合為已評估的首要風險(Assessed Prior Risk),并將檢查風險分解為分析性檢查風險(Analytical Procedure Risk),以及在實質性測試中未能發現細節問題的風險(Substantive Test of DetailsRisk)。

Sennetti(1990)提出AR=IR×CRR×AR×DR的風險計量模型。在該模型中,CR表示的是審計人員過分依賴內部控制的風險,并非內部控制自身的風險,AR表示實施的分析性審計程序無效的風險,DR表示的是實質性測試未能發現明顯重大錯報的風險。他認為,審計人員會依據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決定是否采用后續的分析性審計程序,因此,會存在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過分依賴的風險。

Skerrattand,Woodheaz 1992年提出的風險計量模型:AR=IR×CRR×CR×AR×DR。其中,CRR表示內部控制無效的風險,CR表示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錯誤評價的風險。他們認為,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選擇和實質性測試的內容都是以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為前提的。AR表示分析性審計程序無效的風險,DR表示的是實質性測試未能發現明顯重大錯報的風險。

二、國內審計風險計量研究文獻綜述

(一)關于審計風險內涵的研究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6)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和一般原則》中關于審計風險有以下表述:“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但國內多數學者認為,審計風險就是審計主體損失的可能性。如徐政旦、胡元春(1998)曾提出,完整的審計風險應是審計過程的缺隙導致結果與實際不符而產生損失或責任的風險。王廣明(2001)將審計風險定義為由于審計意見是否恰當的不確定導致的承擔法律責任(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蔣硯章等(2004)認為,審計風險除了包括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漏報的風險和注冊會計師經過審計后發表不恰當意見的風險外,還應包括發表不恰當意見的審計報告引起訴訟賠償的風險。因為,發表不恰當意見的審計報告引起訴訟賠償是審計風險的最終表現形式,且賠償金額是審計風險計量的重要依據。徐泓等(2007)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在審計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損失的可能性,因此審計風險的計量就轉化為損失的計量。

(二)關于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AICPA發布的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首先評估被審計單位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理地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從而確定實質性的性質、時間、范圍,達到將審計風險降低到接受的低水平。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通過對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分析,指出其不足之處??傮w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固有風險難以界定和評估。辛金國(2000)認為固有風險是在不考慮內部控制結構的前提下,企業整體財務報表和賬戶余額及業務類別上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影響固有風險的因素是極其復雜,目前還沒有一種理想的方法解決多因素固有風險評價問題。蔣敏(2013)認為,固有風險的評估可操作性低,且假設不存在內部控制的前提下單獨評估固有風險難度很大,實務中往往為了謹慎性原則將固有風險假設為高水平,這樣使注冊會計師對固有風險的評估流于形式。王素梅(2005)也指出,注冊會計師運用傳統風險模型對企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評估時,遭遇了只能定性無法定量的尷尬境地,審計人員很難對固有風險作出準確評估,往往只能將固有風險簡單地確定為高水平。

2.控制風險評估結果的可信任度低。郭莉(2006)認為,控制風險的評估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和管理舞弊問題,當企業管理當局串通舞弊時,內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注冊會計師不把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騙,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和舞弊行為。蔣敏(2013)也認為當內部控制不存在或失效,如管理層串通或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控制測試是無效的,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審計失敗。

3.對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反映不夠全面。周家才(2001)認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僅從審計的過程上把審計風險劃分成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三個因素,未能從審計過程之外分析審計風險產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而實際上,審計風險是審計內環境與審計外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蔣硯章等(2004)認為,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一方面沒有考慮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經營風險雖然與審計業務的質量沒有關系,但使會計師事務所遭受法律訴訟的可能性較高;另一方面,也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且在各項環境因素中,法律環境是最主要的,可以近似地替代所有因素的綜合影響。

(三)關于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張連起、丁勇(2004)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1.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張龍平(2005)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并規定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是首要的必要審計程序,這為整個審計工作找到了正確的起點及導向,并為發現重大錯報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及方向。蔣敏(2013)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放在首位,而不是就未能評估的風險盲目進行審計測試,明確了審計工作的起點和方向。

2.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審計風險。張龍平、聶曼曼(2005)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規定必須針對財務報表整體層次和認定層次分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采取不同應對措施,力保所獲取審計證據的充分、適當性。郭莉(2006)也認為,新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整體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將識別出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的錯報聯系起來,考慮風險的重大性和可能性,為注冊會計師從整體上把握和控制審計風險提供了基礎。

3.改進了審計業務流程?,F代審計風險準則依據審計風險兩要素模型,把審計業務流程和程序分為風險評估程序、控制測試以及實質性測試。郭莉(2006)認為,新模型下注冊會計師會首先花大力氣去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再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能夠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

(四)關于改進風險模型的研究

1.引入舞弊風險因素。孫玉濤(2014)認為引起會計報表虛假的因素除了“錯報”以外,還有“舞弊”。“錯報”強調的是原因,沒有明顯地把“舞弊”包含在內。因此,他將“舞弊風險”劃分為“管理當局舞弊風險”和“員工舞弊風險”,提出了審計風險=管理當局舞弊風險×檢查風險+員工舞弊風險×檢查風險+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的風險計量模型。陳志強(2005)也提出同樣觀點。

2.引入報告風險因素。楊朔(2009)在基于博弈論模型上將報告風險引入審計風險模型,他認為重大錯報是審計風險存在的基礎,而不是引起審計風險存在的因素,所以應該把重大錯報風險剔除。報告風險是指審計人員發現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財務報表有重大錯報時,不予披露的可能性。改良后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檢查風險×報告風險。秦海清等(2004)也曾提出,注冊會計師有可能在利益的驅動下故意出具與審計結果不同的審計報告,因為虛假報告而受到損失的報表使用者,是否會起訴注冊會計師也有其不確定性,本著謹慎性原則將法律風險定義為1的前提下,將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改良為審計風險=報告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3.引入法律訴訟風險因素。石勇(2008)認為,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若因過失或欺詐等原因而未能發現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則應根據其影響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將審計模型重新表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法律風險系數,法律風險系數最終是誰可以起訴注冊會計師、訴訟的門檻要求、賠償責任等三個因素的乘積。周家才(2002)也對傳統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補充了訴訟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訴訟風險,他認為如果沒有人起訴追究審計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無須承擔任何損失,即使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審計風險實際上也為零。

4.引入環境風險因素。由于不同的國家法律和人文環境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風險評估時,不能不考慮到區域間的環境差異性風險。宋小明(2007)加入對環境因素的考慮,用“偵知風險”代替“檢查風險”,并加入“意見表達風險”,得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偵知風險+意見表達風險)×審計環境風險。張楚堂(2001)提出:審計風險=意見風險+環境風險。他認為意見風險和環境風險之間沒有影響所以是疊加的關系,其中意見風險=發表不恰當意見的概率×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條件下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

三、總結與展望

審計風險是審計工作的開始與歸宿。注冊會計師通過運用審計風險計量模型定量地計量審計風險,并根據審計風險計量結果調整審計程序,從而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最終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效果。雖然審計風險的計量對審計實務工作能夠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多數情況下注冊會計師仍是依靠職業經驗和專業知識對審計風險要素進行評估,依靠數學模型進行的審計風險計量卻很少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因此,或許以后審計風險計量的研究可以關注一下幾點:一是審計風險計量模型在實務工作中如何運用;二是是否存在非財務因素相關的審計風險;三是審計風險計量模型運用的限制條件等。

上一篇:制造專業論文下一篇:財政補貼論文

熱門文章

能量計量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