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

2023-10-01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高中學習過程中,歷史有較為獨特的地位。當歷史科目的教學效果得到充分加強時,將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高中歷史教材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的描述,將其中蘊含的文化知識向學生進行展示,幫助他們從歷史角度出發,形成對社會、自然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 育人功能 愛國主義

現階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新課程標準》全面實行,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局限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還應幫助學生提升其人文素養,幫助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而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要求教師就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內容對學生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能夠對我國的近代史以及古代史有較為清楚的了解,從而使其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一、充分運用教材資源,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

在《新課程標準》全面滲透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師應在對其深入了解,并對其精髓把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歷史的育人功能,使得學生能夠有尊重歷史、弘揚愛國情懷的認識。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讓學生懷有民族責任感,了解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教授相關歷史知識固然重要,而在此過程中提高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高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不應單單停留在表面,而應深入到學生內心當中,使學生能夠自覺地約束自身的行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材是教師以及學生依賴的重要教學資源。該教材由教育界的專家學者精心編選的,其中包含的愛國主義素材較多。當歷史教師對此進行充分運用時,將極大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

例如,在對歷史當中的侵華戰爭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筆者常常會將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作為知識鏈接。而在近代史講解當中,應以日軍二戰當中的侵華戰爭為主。通過往日與今日的對比,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我國現今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科學運用優秀事跡,提升學生人生價值

高中歷史的相關知識包含著眾多的優秀歷史人物。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對該類歷史人物的精神、品格等進行理解,則對提高學生的人文境界,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有著積極作用,并能夠有效對其世界觀的形成帶來幫助。在現今的高中歷史教材當中,講解的歷史人物多數具有愛國主義情操,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部分歷史人物并非中國人,通過對其事跡的講解,能夠使得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得到較好的培養。例如,在對國內的歷史人物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筆者常常會以范仲淹、魯迅、霍去病、岳飛等作為榜樣進行教學。而在對國際中的歷史人物進行講解時,通常會以白求恩為例子進行講解。以歷史人物作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榜樣,講解嚴格根據學生的興趣所在,強調歷史教學的針對性。此外,在對高中歷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其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指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合理把握道德意識,強化學生的服務精神

在現今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相關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使其能夠對歷史發展情況有清楚的了解,并對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總結,對歷史文化進行傳承。同時,當學生的歷史學習程度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將會使學生對歷史變遷以及各個時代的基本國情有詳細了解,幫助其樹立為我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的志向,提高學生為社會發展而服務的精神。例如,在對高中歷史中的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將該運動的精髓進行講解,如對儒家文化的反對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該歷史事件進行認真的分析。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影響相對較為久遠,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對該運動以及儒家文化進行辯證分析時,使其能夠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有清楚的認識,并將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

四、合理運用實踐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多數局限在理論層面。因此,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根據學習的實際條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進而能夠讓學生將理論用于實際鍛煉當中。所以,教師應結合《新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就高中歷史的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得學生能夠對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而當學生能夠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時,則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堅韌的性格,使其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當中的育人素材,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指導,使其能夠為我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內容摘要】歷史本身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總體訴求。本文在闡述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構成的基礎上,分析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作用,并指出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策略。期望能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情感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學生在學習成長及發展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新課改教學理念下,人們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創新教學方法,滲透核心素養內涵,繼而在加強學生人生觀念引導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實現學生情感培養,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基于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構成

歷史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科目,其對于學生歷史認知具有深刻影響,而且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熏陶。新時期,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理念,不僅要注重學生時空觀念、史料證實素養的培養,而且要努力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能力,此外應重視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價值觀[1]。

在歷史教學中,要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將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作為基礎,即要求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印證和探索歷史理論知識,還原和塑造真實的歷史生活場景。史料是考察歷史的基礎,教師應結合高中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選擇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能力,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基礎。歷史理解是歷史解釋的前提,其要求學生控制主觀情緒,從客觀、公平、公正的角度認知歷史,辯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歷史解釋是歷史理解的深化,其同樣需要在排除主觀情緒干擾的情況下,還原歷史本來面貌。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鑒史明今,但現實情況是,現階段戲說歷史流行、穿越類電視劇眾多,這些社會現象給學生歷史學習造成影響,即在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中,學生會因史料勘察的偏差而產生認知錯誤問題,故而在教學中應重視真實歷史事件的還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素養。

二、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作用

1.豐富歷史教學資源

傳統歷史教學側重于基本史實教育,教學時以教材為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歷史重大事件,忽視了學生歷史認知、歷史能力和情感素養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使得教學資源較為單薄?;谒刭|教育要求開展歷史教育,并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等層面滲透核心素養內涵,這使得歷史教學資源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有效地豐富了教學資源。以《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教學為例,在課堂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依托多媒體展示真實的現代民主建設歷程,這樣能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培養學生注重民主、維護民主的意識與能力。

2.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嚴格落實這一教學任務,有助于達成歷史教學目標,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從教學過程來看,歷史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嚴謹性;而且社會性和人文性特征突出。從教學過程來看,除正確認識歷史外,通過課堂學習活動,學生還應形成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念。新時期,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開始在教學實踐中滲透核心素養內涵,這在優化教學模式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歷史教學目標,強化歷史教學的導向性,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影響學生發展與成長。一方面,在當今社會中,一些與歷史相關的小說、電視劇對學生造成較大誤導,而在課堂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正確解讀歷史事實,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從歷史經驗中借鑒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歷史學科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價值引導和情感引導。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三觀逐漸成熟,若未能進行有效引導,則容易造成學生價值觀扭曲,易誤入歧途。而在新時期教學中,通過歷史核心素養的滲透與融合,能積極發揮情感渲染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其能培養學生歷史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情感,在今后發展中,學生能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這對于學生步入社會和全面、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2]。

三、基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學生核心素養策略

1.科學設計歷史教學目標

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目標的設置對于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設置教學目標,能有效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傳統歷史教學對于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知識本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效果不明顯。新時期,將核心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學初期設計階段,就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即在當下的教學目標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歷史知識技能的授課效果,而且應重視教學過程、方法的控制,此外應通過教學,實現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

歷史教學目標完成及學科素養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深化的過程;應從整體層面看待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并從教學目標準確性、貼切性、具體性等層面評估其教育和培養,這樣能保證歷史教學目標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以“君主立憲制”相關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在滲透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學生歷史價值觀等素養的培養?;谶@一教學要求,在目標設計階段,應注重兩個層面的要點把控:一是重視情景再現功能發揮,分析掌握君主立憲制產生的歷史背景、條件;二是在具體教學中對君主立憲的建立與發展進行深入探究,發現人類社會發展多樣性與統一性的規律,繼而達到深層次理解各國、各地區傳統文化的目的。從教學目標設計效果來看,上述教學目標和任務層次推進,能幫助全體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實現歷史素養與能力的培養。

2.合理創設歷史問題情景

在長期歷史學習中,高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歷史學習經驗,故而在今后教學中,歷史教學應避免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是因為在灌輸式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會主觀性地向學生灌輸一些歷史知識、歷史觀念,這使得學生抵觸心理明顯,對學生核心素養與能力的培養造成打擊。

基于高效學習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需要,歷史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引導,并在分析學生潛力的同時,合理創設學習情景,設計歷史問題,實現學生有效教育。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歷史學習停留在“學會”狀態,而在新時期,問題情景的設置和應用使得學生逐漸轉向“會學”狀態,這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譬如在學習君主立憲制知識時,教師可提問“君主立憲制的本質是什么”“君主立憲制與資產階級代議制有何聯系”等問題,然后播放與之相關的微視頻。這種學習方式有效地發揮了問題導向作用,其在明確教學目的,指明教學方向的同時,實現了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的培養,提升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效果。

3.創新使用歷史教學方法

積極創新歷史教學方法,能有效提升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現階段,歷史教學方法多樣,講授法、師生互動法、合作探究法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歷史教學方法;在使用這些教學方法時,歷史教學不僅要深化歷史、國家、階級等內容的講授,而且要重視學生思辨、學習等能力素養培養。

合作探究是一種切實有效地歷史教學方法,新課標理念下,對于合作探究方法的應用應凸顯“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學可通過合作探究關鍵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然后通過討論交流來獲取歷史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4]。譬如,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中,教師可系統使用合作探究方法開展學習,首先科學合理地進行班級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分析、整理資料,并在史證意識指導下分析資料,解決君主立憲制下,議會、首相、內閣、國王之間的關系,最后進行組間總結分析。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掌握通過史料證實歷史現實的技能,而且能實現歷史理解、歷史接受素養的有效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4.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中,具體教學效果受教師專業水平影響。要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學質量,還需要不斷提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確保歷史教師能在課程教學中發揮最大能力。一方面,新課改環境下,歷史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此,歷史教師應在考慮時代發展規律和歷史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發現自身不足,然后加強自主學習,豐富歷史知識儲備;這樣能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確保今后歷史課堂教學更加生動、豐滿。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自己授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創設良好環境,在特定環境下引導學生,確保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情感觀。如在書畫和戲曲藝術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感受《蘭亭序》的“細若游絲”,體悟藝術的真實美感,并在藝術固有屬性的理解中,分析在《蘭亭序》創造時作者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思考。為進一步凸顯《蘭亭序》藝術美感,歷史教師還可將其與當今“丑書”“射書”等作品進行對比,使得學生認識到“法”之所以為“法”,藝術之所以為藝術是因為其具有內在美的固有屬性,最終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情感觀。此外,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素質,還應鍛煉并提升歷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現代化的授課手段,提升歷史教學效率與質量,實現歷史學科、信息化教學與歷史學科素養的有機融合。

結語

科學開展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具有深刻影響,新時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其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價值,結合當前教學實際,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時空觀念,并且關注學生史料證實能力培養,使得學生正確的理解和解釋歷史,繼而形成正確既直觀,才能有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優化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華.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1):69-70.

[2]高長龍.淺議中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研究——《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3):110.

[3]張丹愉.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4):57,59.

[4]梁瀟華.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2):143-144.

[作者單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就在于為學生和教師展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

關鍵詞:高中音樂;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探討

隨著我國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音樂課程的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廣大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程展開了積極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也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就這四個方面進行現狀分析。

一、現狀分析

(1)對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在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單純的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方法與形式過于外在和花哨,與教學內容相脫節。而音樂的學習過程則是一種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探究和創造的過程,這些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采用沒有突出音樂藝術特點、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音樂教學,教學過分知識化、理性化,重視教師的講授,輕視學生的參與體驗;重視教學的結果,輕視教學的愉悅過程;重視知識技能的教學,輕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好。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可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

(2)對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評價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評價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重分數,輕素質,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課業負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評價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多“以智商式思維”為理論依據,以紙筆測驗為唯一方法的學校評價等等。

(3)對教學目標的現狀分析我國高中課堂教學對學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夠,缺乏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作品脫離實際,教學目標不明確;而且,音樂教學沒有升學考試的外界動力,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便成為他們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沒有興趣的音樂課,則形同虛設。

(4)對教學內容的現狀分析。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繁、難、多、舊,有些教學內容出現過雜、太亂、知識無序的情況,沒有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科之間缺乏綜合性。

二、以多元智能為指導的高中音樂教學對策

教學是學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形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由于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面對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1)在教學目標方面。高中音樂課程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目前我國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也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高中音樂課程的性質是:促進學生全面地、有個性的發展。

(2)在教學內容方面。普通高中音樂課的內容應該體現多樣化及可能性的特點,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為理解而教。因為,教學內容可以促進多種智能的發展;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可以發展某種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較廣的知識面,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覺地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參與各項音樂活動。為學生提供基礎性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使音樂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多元化。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的方法。隨著教學理論的發展和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還將不斷出現。多元智能課程的方法就是一種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強項的方法?!斑\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倍嘣悄芾碚撨M行的“藝術推進項目”認為:“當我們把音樂當作一種智能來看的時候,我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就和音樂教育課或音樂技能訓練有所不同了。我們應該本著全面發展的原則,通過表演、欣賞、創作及思考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態度,并理解音樂和學習的關系,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倍嘣悄芙虒W是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開啟學生的多種智能,已達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目的。

(4)在教學評價方面。課堂教學評價是指依據教育方針、一定的教學目標,利用可能的評價技術,對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等做出價值上的判斷,以期改進教學工作。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它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起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評價中非常重視真實測驗。加德納指出,我們測試學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觀察學生如何運用每項智能的符號系統。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音樂教育要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展,突出\"以人為本\".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知識表現形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或交流式的學習,發展他們的個性潛能和聰明才智。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欣賞美、想象美的能力,還特別有助于發展他們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器樂教學,學生很喜歡樂器的聲音,更樂于用樂器參與表現,但如果只進行分散教學,學生則不能進行橫向比較,無法分辨同類樂器的不同。課前,我先將各種樂器的聲音錄下來,并用幻燈片將其形態以圖片的形式繪制出來,然后再將要掌握的節奏符號、節奏小節也用幻燈片繪制出來,課堂上讓學生邊聽辨邊觀察,充分運用視覺來幫助聽覺,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及其效果。

總之,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該立足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與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融合,音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積極為學生創設與營造獨特的學習情境與氛圍,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參考文獻:

[1]聶貞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音樂創作,2011(03)

[2]楊曉黎.身臨其境,樂在其中:淺談情景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1(01)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面對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文化教育是人們力求保留各自文化的一種結果,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文化多元選擇的認知。西方發達國家首先開展了多元文化教育,在面對不同的文化時西方國家接受文化的多元性,強調尊重文化差異,同時保護各族群參與社會各方面活動的權利。多元文化教育使各族群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不用放棄各自獨特的認同,協調了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的人們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能夠尊重對方的文化、理解文化差異并保持友好的關系,進而實現共存與發展。作為西方民族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現在已經慢慢演變成為世界民族教育的一種價值取向。

一、多元文化與文化多元論

20世紀20年代,西方就已經出現了“多元文化”這一術語。20世紀50年代以后,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各國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相似,現代化理論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當時,“多元文化”指代的是兩種文化現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會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先行實現了現代化或是高度現代化,然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文化的發展卻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因此,多元文化的含義也開始擴大,不但殖民地國家存在著統治文化與被統治文化的分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存在這種文化差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指人類群體之間價值規范、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隨著人們對多元文化的重視,文化多元論作為一種文化理論產生,并受到人們的關注。文化多元論從其注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尤其關注文化的傳遞和社會學習。文化多元論認為各社會群體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主要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進行的,所以他們鼓勵教師指導兒童在保留各文化自主性的同時,關注和尊重其他文化,借此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這種理論主張推動了多元文化進入教育領域,同時也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

多元文化教育自從被提出就吸引了多民族國家的關注,而關于其確切的含義應該如何闡述,至今學術界仍爭論不休。雖然各國學者的說法不一,但大體含義相同。

英國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家林茨認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會中,為滿足各少數民族群體或個體在文化、意識、自我評價方面的需要而進行的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其目的是幫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體學會如何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積極和諧地生活,保持群體間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慮各民族差異的基礎上促進相互尊重和寬容。

在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研究中成果頗多的學者當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班克斯教授,他對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闡述,更為大家所接受。他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社會改革運動,其目的是改變教育的環境,以便讓那些來自不同的種族、民族、性別與階層的學生在學校獲得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假設,與其讓那些來自不同種族、民族、性別與階層群體的學生僅屬于和保持本群體的文化和性別特征,莫不如讓他們在教育領域獲得更多的選擇權,從而在社會化過程中獲得成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含義的闡釋上各國學者的觀點慢慢趨于一致,大致可以這樣表述:多元文化教育是針對每個學生,既包括多數族群的學生也包括少數族群的學生,不能因其種族、文化、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而差別對待,所有學生都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學習主流文化,同時也要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保留和傳承各民族群體的文化,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技能,使不同族群相互尊重和理解對方的文化。簡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為前提,在各集團平等的基礎上,為促進不同文化集團間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計劃實施一種共同平等的“異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文化多元主義、文化傳承理論、文化相對主義、社會學習理論以及教育機會均等理論是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文化多元主義理論是在反對美國化、盎格魯-撒克遜同化理論以及民族熔爐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理論。文化多元主義強調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尤其是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面,無論是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權利保留和傳承其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與此同時,各個民族應當積極地適應主流文化,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人類學的文化相對主義認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取向,每一種文化都是不可被替代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對主義強調尊重所有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進而尋求各種文化的共存。

文化傳承理論指出,社會的代際文化的傳承不僅在學校中進行,而且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區活動中實現的。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行為的習得不僅有先天的生理原因,而且還受到后天經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人的一些復雜行為主要是通過后天習得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觀察學習對于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的養成、道德品質與社會性行為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梢赃@么說,青年人的社會化是通過觀察學習實現的,每個家庭、學校、社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這些不同文化的影響下會塑造出具有不同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人。

教育機會均等是指每個社會成員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層、經濟條件、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主要表現為:一是起點均等,即入學機會均等,每個適齡兒童都應享有相同的入學條件;二是過程均等,即受教育機會平等,在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差別對待與歧視;三是結果均等,即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成果,在受教育的起點和過程均等的前提下,每個學生在接受教育后都達到一個基本標準,從而使學業成就機會均等。

四、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和課程

關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目標論。葛阮德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四點:首先,使學生接受文化的多元性,認同多元文化;其次,積極培養學生對其他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學習;再次,尊重文化差異,理解有別于自身文化的其他文化的成員;最后,促進不同文化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相互合作,尋找協調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在共同的實踐中合適的相互作用。

美國學者班克斯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是:首先,提高處于較差境況的學生的綜合教育素質,不能因為學生的所屬文化群體不同、民族成分和性別的原因而差別對待;其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加強學生學習自身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能力;最后,多元文化是對所有學生進行的教育。

20世紀下半葉,多元文化教育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特別是對當時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學實踐、課程模式都有很大的影響。班克斯教授總結并提出了四種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模式,它們分別是:貢獻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轉換模式、社會行動模式。貢獻模式是在原有課程的基本結構、目標和特征基礎上,強調和突出少數民族的節日、紀念日和各種慶典活動,并且介紹少數民族的優秀人物或宗教英雄的貢獻。民族添加模式則是以不改變課程的主題、結構、觀點為前提,添加少數族群文化的內容、觀點到一些相關的課程里。在貢獻模式和民族添加模式中,課程的結構和性質都未發生變化,而在轉換模式中,課程的目標、結構和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轉換模式將不同民族文化的內容、觀點整合到課程中,學生能從多民族、多元文化等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相關的概念與觀點,從而逐步理解社會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社會行動模式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關于民族的概念、事件和問題,收集資料并且在一定范圍內付諸行動,進而培養學生形成采取社會行動的技能和對政治效能的認知能力。

五、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

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教授就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他認為:“多元”是指我國的各少數民族有其社會歷史發展上的特殊性和文化發展的多元性,以區別于其他民族;“一體” 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差異和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是辯證的統一關系”。

滕星教授通過多年對國內外民族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潛心研究與分析,以及在費孝通教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啟發下,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領域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該理論為解決民族教育本土化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沖突提供了理論基礎。該理論構想形成的依據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無論是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傳遞和各民族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不僅主體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數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體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大家庭中,多種民族文化并存,共同組成代表某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文化群體”,即形成費孝通教授所說的文化上的“多元一體格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的內涵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而且也包括主體民族成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內容,除了包括主體民族文化外,還要含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傳統文化,也要學習主體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社會主體文化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主體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以增強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識,培養主體民族成員和少數民族成員養成跨文化的態度,形成跨文化行為的技能和技巧。“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優秀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多民族國家在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團結。

六、結語

當今的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文化多元的世界,現代國家應當充分尊重其文化的多樣性。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里,多元文化教育不僅保護了少數族群的傳統文化、語言、生活習慣,而且提供了平等的教育和就業機會,為使教育能夠更好地考慮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元文化教育是包含廣闊、內含深刻、意義深遠的全球性敏感問題,它涉及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公民,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及其整體改革。進入新世紀后,全球化、信息化是一種越來越突出的趨勢,它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在全球化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多元文化教育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由于多元文化教育本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關于多元文化教育問題的研究中,要把這種教育思想有效地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真正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錢民輝.教育社會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楊軍紅.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5]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6]王鑒.多元文化教育論綱[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

[7]尹可麗.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 1999,(3).

[8]楊曉.多元文化教育——關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論[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9]何喜剛,王鑒.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10]王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論流派綜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影響下,各學科都開始進行本學科課程的創新改革。新課程理念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高中政治是高中學習中十分重要的課程,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生的發展中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將多元化教學巧妙應用到高中政治教學中呢?重點闡述了體驗式教學、問題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在政治教學中的應用,以求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高中政治教學;應用

一、在課堂中融入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意識

作為體驗式教學,最主要的就是在“體驗”二字。它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從而去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溝通,從而共同受到啟發,產生共鳴,師生之間真正地交換思想,并讓彼此的情感體驗在交流中進行碰撞,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靜靜地聽,主要強調的是教師的作用,對學生采取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師生之間缺少互動,長此以往,學生會出現厭煩、被動的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厭學的心理。在體驗式教學中,當講《整體和部分原理》時,我們可以先去引導學生關于生活中哪些是整體,哪些是部分,并進行思考與探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活躍課堂氣氛。此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張揚學生個性。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活躍政治課堂氛圍

體驗式教學有助形成一種以學生為根本,師生間體驗、生生間體驗的有效互動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師生間共同思考,共同探討,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和同學之間共同探討環境污染的問題等,這時,教師不再是教師,是和學生處于平等的一種身份。

二、將問題教學法貫穿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不定時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問題教學法可以讓互動式問題教學和政治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一)有利于喚醒注意,提高學生興趣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如果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問題一定要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樣能夠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和學習,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去進行主動的思考。例如,教師在講解《事物變化發展原理》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根據我國房地產的案例進行舉例,并詢問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發現,自己住房價格情況有何變化,這樣就讓學生感覺比較親切,比較真實,從而有興趣去回答。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不能隨意提問,要注意進行學生學習的引導。

(二)切準問題發起點,引領學生參與課堂

在進行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切準提問的時機,一定要對教學有所幫助,一個不好的時機往往會取得相反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不知所云。時機的選擇要靠多年的教學經驗來判斷。教師可以選擇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進行提問,因為難點往往對學生來講比較困難,在學生困惑的時候進行發問可以幫助學生排解困難的思維,從而由淺到深,逐步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教師還可以選擇在普通處發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許多知識點,不至于被遺忘。還可以進行隨機發問,這樣就能夠讓學生保持高度集中,不會被其他東西干擾思緒,把學生及時拉回到課堂上來。

三、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開闊學生視野

(一)采用多媒體可增加和豐富課堂容量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喜愛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多媒體可以充分展示視頻、圖片等內容,這樣可以豐富課堂的容量。同時,教師可以采取插入新聞報道、視頻動畫等內容,使課堂更加多樣化。教師在進行《普遍聯系原理》的講解時,可以通過展示制作的示意圖,然后加入相關的依法治國等新聞,從而去進行論證和探討。這樣使學生感到形象可感,從而讓教學效率大大提升。

(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政治理論課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為學生的興趣不夠濃厚,學生不善于進行自主學習。如果可以相應地加入多媒體方法,這樣使整個課堂生動活潑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原理》的講解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不同的運動過程來加深理解,同時給學生拋出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升。

(三)多媒體可明確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點

因為多媒體獨特的特點,可以把抽象的知識通過形象具體的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更能突出重點。例如在學習物質和意識的概念的時候,可以制作相關的大腦反射路線圖,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高中政治由于具有概念比較抽象的特點,使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采取多元化教學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車世光.新課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育界,2012(1):32-33.

[2]周瑤.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文教資料,2010(34):143-144.

多元文化高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由于社會現代化極速的發展導致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而全球化又進一步凸顯了文化的多元化。本文將介紹多元文化的內涵,以及在全球化視野下多元文化的利弊。多元文化堅持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強調建構多元文化的教育環境。因而促進了教育的多樣化發展方向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英語教學與文化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應理順文化多元性與英語教學的關系。扎根民族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結合鄉土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包容度,提高文化創造力。

【關鍵詞】:多元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英語教學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解讀

多元文化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一種極為引人注目,又充滿爭議的現象。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描述人類的多元起源于發展時采用了“多種文化的星球”這樣一個比喻,意指人類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發展和與多元未來。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因其歷史、地理、語言等方面的差異,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認同,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影響、沖突與融合變得更加激烈。

在多元文化的內涵當中,首先文化是平等的。社會是由不同民族、群體組成的,社會成分如此多元就決定了文化的多元,現今存在的各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文化并無優劣貴賤之分,因而所有文化都有其生存權和發展權。再次文化是需要交往的。多元文化是在一個區域聯合體、社會共同體和集體群體中共存的,并且是有一定相互聯系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它存在的基礎。再次是文化的差異性,各民族或者集團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通過其獨特的生產和生活過程而逐漸確立起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或者集團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現出多元發展的特性。第四就是文化的內聚性,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夠共存于一個共同體內,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各種文化不僅承認了彼此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它們也發現了彼此的共性和各種文化間相互借鑒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元文化的實質就是提供處理兩種以上文化間相互關系的態度,維護多元文化賴以存在同一體的手段和方法。

二、英語教學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關系

英語教學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歷年的英語教學大綱中可以看出,學習英語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學英語不僅僅是一門基礎語言課程,同時也是拓展知識、了解和認識世界文化的一門教育課程,具備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英語教學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要時刻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和傳授國際文化知識。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過英語教學來實施,這樣充分體現了外語學科 “文化” 育人的專屬特點以及教學中英語特有的文化內涵優勢以及特點。英語教學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語言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 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英語作為我國一門語言學科, 承載了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奠定了文化中豐富的內涵,體現出英語語言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發展、生活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行為禮儀等方面。因此,運用多元文化方式開展英語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細致的了解世界上運用英語的國家,了解各國家文化差異, 理解不同國家所產生的文化差異和相互聯系及作用。所以 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已成為時代、社會和學生更好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英語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

在當今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當中,“教師正與一群來自多元化背景和有著不同的廣泛經歷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那么首先,教師就應該是所有孩子的關懷者,教師有責任去關懷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所有學生。將學生的學業、情感和社會需求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如何喚起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具有多元文化的運作能力。為了適應社會的多元文化發展,教師需要摒棄狹隘的文化本位思想,樹立一種多元文化視野,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只有具有一種對他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能夠傾聽一切文化群體的需求,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埋沒任何一個人,提供平等學習的環境。

多年來,通過實踐對英語教學的探索與研究,我們很容易發現, 英語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元文化教學是否得以順利開展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同時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順利開展的前提。部分教師文化程度不夠,導致難以將中西方文化結合進行教學活動、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此外,部分教師將英語教學變成了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們學的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正確的英語文化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 將中西方文化結合帶入教學中。第二是在英語教學中確立多元文化教學目標。英語教學就是通過對外國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擁有一種新的文化意識,能夠在充分知曉本土文化的基礎上,了解不同的文化,從而認識世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了解和掌握外國語言的學習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對外國語言學習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這也正是當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綜上所述,多元的英語教學目標是理想而又科學的。第三要采用豐富的英語文化教學策略。教師在英語文化教學中采取豐富且多樣的教學策略,這是通過多元文化教學英語關鍵??菰飭握{、死板的課堂不僅是降低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效率, 還會減弱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當運用豐富的教學模式來傳播文化,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多元文化內涵的解讀,對多元文化實質意義的理解分析,探究當前多元文化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的生存現狀。從而淺析在其視野下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和改變措施。以及我國英語教師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角色定位,教學方法上的改變與進步。更為全面以及深入的研究是留給筆者今后要做的工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教學研究者多開展討論此類的研究,為我國英語文化教學工作的改進獻計獻策,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 歐文拉茲洛 . 多種文化的星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閱際專家小組的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陳時見 . 全球化視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時代使命[J]. 比較教育研究,2005,(12):187.

上一篇:項目周例會范文下一篇:英語教育建構主義理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