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簡答題復習7上歷史范文

2023-10-03

簡答題復習7上歷史范文第1篇

1.(4分) (1)乙 (2)④細胞核 (3)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4)③葉綠體

2. (8分)(1)草(或綠色植物) (2)消費者 (3)5 (4)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或細菌、真菌等) (5)狐 鷹 (6)自動調節

4. (7分) (1) 細胞的分裂 細胞的分化 (2)細胞數目 形態 結構 組織

(3)④②①③⑤

4. (6分)(1)雌蕊 雄蕊 (2)卵細胞 胚 (3)9胚珠 8子房

5. (6分)(1)A 線粒體 (2)C光合作用 (3)④成熟區 B蒸騰作用 水循環

精品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七年級上學期生物寒假作業答案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2016年七年級上冊生物寒假作業(答案參考)

簡答題復習7上歷史范文第2篇

答:政治方面: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文化方面: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規范文字。

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度量衡;將圓形方孔錢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便于經濟的發展。 思想方面 :“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軍事方面:北修長城,南開靈渠。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開發南疆,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漢武帝穩固大一統的措施有哪些?

答:政治方面: 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并找借口削去半數侯國。

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學說。 文化方面 :興辦太學,大力發展儒學教育。

經濟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增加中央財政收入。

軍事方面: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取得漠北戰役的勝利,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民族關系 :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3、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是什么?

答:①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②加強了漢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③促進了西域的開發;④對西域都護的設置和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4、 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 答:“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5、 絲綢之路路線圖: 長安 —— 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西亞——歐洲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內容:① 遷都洛陽。

② 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用漢制,學漢禮。

作用: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7、 我國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開始于什么時候?人口的南遷對南方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開始于東漢末年。

對南方的影響:北人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

地區的開發。

8、秦朝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內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②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③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9、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原因及影響:

原因:春秋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變成私產并出租,有了地主和農民,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封建統治,紛紛掀起變法運動。

影響:通過變法,封建制度確立起來,封建社會形成了。

10、秦國商鞅變法的目的、內容、作用分別是什么? 答:目的:富國強兵。

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 ③建立縣制。

作用:商鞅變法后,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11、評價秦始皇。

答:功:(1)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2)采取措施鞏固統一。政治上: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軍事上:北修長城,南開靈渠。

因而有人稱他為“貢獻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勛卓著的帝王”。

過:他統治暴虐。例如“焚書坑儒”極大的摧殘了文化;施行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賦稅、刑法殘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12、評價漢武帝。

答:功:漢武帝依靠自己的雄才偉略,勵精圖治,出現大一統的統治局面。

政治方面: 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并找借口削去半數侯國。

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學說。 文化方面 :興辦太學,大力發展儒學教育。

經濟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增加中央財政收入。 軍事方面: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取得漠北戰役的勝利,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民族關系 :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 過:漢武帝在位期間,大興土木,連年征戰,耗盡了文景之治的成果。

13、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14、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學派及其創始人或代表人物

儒家:創始人:孔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孟子 戰國時期

道家:創始人:老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莊子 戰國時期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戰國時期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 戰國時期

兵家:代表人物:孫子 戰國時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5、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么?在中國的地位及影響是什么? 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一切美德;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后來,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很大。

16、孔子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答:(1)創辦私學

(2)先進的教育思想: ①注意因材施教;

②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③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④學習必須與思考相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么?

答:①提出“春秋無義戰” 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 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8、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面之間可以互相轉化。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19、莊子的思想?

答: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20、韓非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張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1、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之戰

22、漢初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①客觀上:經過長期戰亂,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 ②主觀上: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23、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江南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江南戰爭較少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勞動

24、江南經濟開發的影響是什么?

答:江南經濟的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25、江南經濟發展有何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漢時的江南經濟貧窮落后;南朝時的江南經濟繁榮富裕,尤其是農業和絲織業。 西漢時江南沒有開發,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

26、西漢政府處理與少數民族關系所采取的措施

和親:例如,漢初屈辱的和親;昭君出塞

戰爭: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漠北戰役

設置機構:前60年,設西域都護,專管西域地區事務,標志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權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約70萬-20萬年

②外貌上:保留了猿的特征,手腳分工明顯 ③過群居生活

④使用天然火,并會保存火種。

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距今3萬年

②仍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 ③會人工取火 ④過氏族生活 ⑤懂得交換、懂得愛美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狀況:

①生活在長江流域,距今七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種植水稻

④住干欄式房屋 ⑤會挖水井

⑥會飼養家畜家禽

⑦會制造陶器

⑧會制作簡單的玉器和樂器 半坡居民的生活狀況:

①生活在黃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種植粟

④住半地穴式房屋 ⑤會飼養豬狗等動物

⑥會制造彩陶

⑦會紡線、織布、制衣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影響: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 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是什么:

① 齊國盛產魚鹽,經濟富庶; ② 任用管仲進行改革 ; ③ 以“尊王攘夷”為號召。

管仲改革的內容及作用

內容:①改革內政,發展生產;②改革軍制

簡答題復習7上歷史范文第3篇

答:⑴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⑵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⑶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2. 唐玄宗時期經濟空前繁榮,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⑴農業:修建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農耕技術有很大發展,水稻廣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從西域傳入許多蔬菜新品種;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全國盛行;改進農業工具,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⑵手工藝發達: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高超;陶瓷業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

⑶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城內有繁華的商業區;長安城內云集著邊疆各族和世界各國的人,熱鬧非凡。

3. 請簡要概括“貞觀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⑴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⑵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欲望。 ⑶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⑷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4. 簡要概述李白、杜甫、白居易各自的詩歌特色。

答:李白:豪邁奔放,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杜甫:氣魄雄渾,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 白居易:直如白話,通俗易懂。

5.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⑴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

⑵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⑶還加強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6. 民族融合的發展。

答:⑴元朝時候,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⑵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⑶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7. 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8.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清朝又是如何強化君權的?

答:明太祖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⑴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

⑵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⑶授權侍衛親軍錦衣衛,監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 ⑷改革科舉制度,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以加強思想控制。

清朝:設立軍機處,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大興“文字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9. 元世祖重視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答: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為便利南糧北運,他令人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還開辟了規??涨暗暮_\,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

10. 說說清朝的疆域。

答: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11. 清初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祖國邊防,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答:⑴1684年設置臺灣府,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⑵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俄侵略軍;1689年同沙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保衛了祖國的北疆。

⑶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懶喇嘛”和“**額爾德尼”的封號;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和**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和**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的批準和冊封,大大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⑷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⑸實行比較友善的民族政策,土爾扈特回歸祖國,受得清政府的妥善安置,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12. 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⑴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⑵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⑶擔心國家的主權受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⑷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13. 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怎樣嚴重的后果?

簡答題復習7上歷史范文第4篇

一、識記與理解

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的建立背景。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正確認識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史實的能力;通過識讀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史上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時初步認識民族平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性。

重點:西晉的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難點:西晉社會狀況之下隱藏的統治危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時代大背景。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次課我們學習了從東漢末年到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歷史,最后我們分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并得出結論,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西晉。)對,西晉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但西晉的統治很短暫,這又是為什么呢?魏晉時期,除漢族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他們從何而來?又做了什么?學了本課內容你們就知道了。

【內容探究】

一、西晉的建立

1.教師課件展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請一位同學講述這個故事。

[學生回答]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國的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懿手里。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長久,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干掉司馬昭。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于是飛蛾撲火,都勸他暫時忍耐。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2.教師引導: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8頁第

一、二段的內容,并問:那么,三國鼎立的最后結局如何?(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3.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三國建立:魏、蜀、吳→三國滅亡:蜀、魏、吳→西晉統一全國。時間:220—280年。) 4.教師引導:西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西晉的統治卻很短暫,西晉的統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只要研究一下西晉的社會風氣,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晉的統治了。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第78頁“相關史事”中石崇和王愷斗富的故事。

5.教師講解:西晉初年,國家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長期分裂動蕩后重歸統一。根據天下分久必合的傳

統理念,這次的統一和安定應該是長期的。因此晉國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認為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已經到來,誰都相信明天會更好,誰也不去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憂患意識,臣民對國家、民族和家庭的責任感日益淡漠,社會享樂主義滋長,朝野上下物欲橫流,每個人都在花樣翻新地找刺激尋開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西晉的統治階級追求享樂,糜爛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頁的“材料研讀”,提出問題:這則材料說明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唯錢是圖”,統治階層昏庸腐朽。) [教師過渡] 西晉初期的這種社會現狀為“八王之亂”的發生和西晉的短命而亡做了鋪墊。

二、八王之亂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第79頁“八王之亂”的相關內容,問:西晉初年,晉武帝怎樣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諸侯王,后來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在西晉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分封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師講解:除了西周,在西漢初年,也分封過同姓諸侯王,最后是導致了“七國之亂”,所以才有后來的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以西周和西漢為鑒,想一想,分封諸王對中央政權的統治會造成什么危害?(會導致諸侯勢力壯大,最終王室衰微。) 3.教師引導:西周、漢初都實行分封諸王,一旦諸王勢力強大,就會威脅中央的統治。同樣,西晉初年分封諸侯,諸侯王既手握兵權,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簡述“八王之亂”?

教師找一個同學講述“八王之亂”: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4.教師講解:“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為什么西晉的統治如此短暫?

教師待學生小組討論后,找幾個小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師引導得出答案: (1)統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之風盛行,在位皇帝(晉惠帝)昏庸無能。

(2)統治集團發生內亂:“八王之亂”使西晉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欺壓,乘機起兵反晉,西晉滅亡。

[教師過渡] “八王之亂”后,中原大亂,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教師課件展示草原圖片,并引導學生看教材第80頁的《敕勒川狩獵圖》和《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以及第80頁第一段文字,問:同學們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師講解: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的戰亂之下,少數民族內遷形成高潮。那么,在這一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在教材80頁上的《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上標出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3.教師講解: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4.教師課件展示《十六國示意圖》。問: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狀況在什么時候結束?是誰結束了這種狀況?(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苻堅采取哪些措施維護統治?(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課堂小結】

西晉短暫的統一,固然是多種矛盾沖突的結果,但統治階級的貪婪腐敗是導致當時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個原因。歷史警示我們,應居安思危,吸取歷史教訓。西晉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過程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

一、西晉的建立 1.西晉的建立 2.西晉的統治

二、八王之亂

1.原因 2.概況 3.影響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游牧民族的內遷 2.十六國政權 3.苻堅統一北方

上一篇:周工作計劃第11周范文下一篇:安防監控系統合同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