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

2024-04-26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2、新疆吐魯番市公園綠地木本植物的物種多樣性

3、城市高校植物學實踐教學淺說

4、現代城市公園的景觀植物配置與設計研究

5、水生植物在濕地公園中的運用

6、石家莊市公園綠地植物多樣性分析

7、森林公園園林景觀設計探究

8、涪陵山地公園植物造景手法探究

9、福州國家森林公園草坪自生植物調查分析

10、武漢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植物資源調查

11、江洋畈生態公園次生植被群落分類與演替研究

12、春季公園濱水植物群落色彩應用研究

13、基于市民參與的城市公園活動空間規劃設計

14、太原市碑林公園植物種類調查及配置分析

15、城市公園消極環境行為研究

16、上海城市環境管理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17、麗水市公園綠地植物景觀季相美學分析

18、西藏桑日縣園林植物調查與應用研究

19、衡水市草本花卉應用調查

20、常德市丁玲公園園林樹種配置調查與評價

21、深圳城市公園園林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22、鄂州市鄂城區園林植物病蟲害調查及防治措施探討

23、木蘭科植物在廣州城區公園的應用調查

24、兒童行為心理影響下的兒童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

25、體育公園建設模式初探

26、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群落構建分析

27、河北省唐山市主城區主要道路綠地樹種調查及其應用分析

28、上海曹楊公園植物配置和造景賞析

29、寧杭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

30、深圳市公園綠地灌草層彩葉植物調查與分析

31、龍巖石鑼鼓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32、茜草科觀賞植物在廣州公園中的應用

33、四海山森林公園有毒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

34、基于節約性理念的郊野公園園林植物應用研究——以山西省瀟河濕地公園為例

35、赪桐屬植物在熱帶園林中配置應用探析

36、談公園管理發展現狀及其對策

37、昆明市月牙潭公園葫蘆島植物應用與配置研究

38、武漢長江兩岸江灘公園2020年澇害植被調查

39、廣州城市公園常用鴨跖草科植物及其園林配置應用

40、佳木斯市園林綠籬害蟲種類調查與綜合防治

41、南通市濱江公園園林樹種資源調查

42、衡水市景觀綠化植物的應用與研究

43、成都市公園園林植物調查與應用分析

44、深圳東湖公園植物多樣性研究

45、森林公園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46、合肥市廬州公園植物配置的調查與建議

47、商丘市城市公園園林植物配置分析

48、廣州南沙黃山魯森林公園蕨類植物調查研究

49、基于水景植物在生態公園中的應用論述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對園林景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可以使得其體現出更好的藝術價值, 而且也是提升園林景觀多樣化一種有效的手段。在對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 主要是以周圍的各種自然景觀來作為基礎, 然后通過合理的布置和增添來有效提升整個園林景觀的藝術氣息, 同時還應該起到一定的優化生態質量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 可以引入一些不同種類的植物來不斷豐富園林景觀, 這也可以有效改善園林生態環境, 為整個園林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園林設計中充分應用植物景觀可以使人們更加親近大自然, 從而使人們更能夠意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起到了一定的環保宣傳功效, 督促人們基金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2、園林綠化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的措施

2.1、重視植物色彩的應用配置

在對園林進行植物配置過程中, 應該注意對各種植物色彩的搭配, 這樣不僅可以起到了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而且還給人一種美的視覺享受, 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例如, 如果對校園內的植物進行配置的時候, 選用種植大量的雪松雷植物就不太妥當, 因為深綠色給人一種非常嚴肅的感覺, 這與學生們朝氣蓬勃的性格完全不符, 而應該選用一些色彩比較豐富的植物, 像紅楓、銀杏、衛矛、紫葉李或者是烏桕樹等等。紅楓葉葉色優美, 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銀杏葉春天和夏天都是青綠色, 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 而秋天則為金黃色也別有一番風味, 紫葉李的葉子則全面都呈現出紫紅色, 將這些植物搭配在一起可以給人一種色彩斑斕的視覺享受。再加上一些別的植物種類、葉色多樣的灌木, 園林綠化精神會更加讓人陶醉。

2.2、強化植物功能的綜合利用

在對園林景觀植物進行配置的時候首次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植物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觀賞性以及隔音防塵的效果如何, 所以在不同的環境和場合應該選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通常情況下工業園區應該配置具有一定防火功能和抗SO2功能的夾竹桃, 在避災場所還可以種植一定規模的草坪。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將人性化充分蘊含在對城市環境的綠化功能當中。另外, 還應該對植物和花的觀賞性進行一定的考慮, 對各種花色以及樹木進行最為合理的配置, 從而使其不僅起到裝飾城市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而且還可以為整座城市添加更多的色彩和香味。其中觀賞價值比較高的樹木主要包括:欒樹花繁密, 狀若燈籠, 火炬樹具有艷麗的花色。

2.3、觀花植物與觀葉植物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 對植物顏色的搭配非常重要, 最好可以使觀賞者不但可以看到顏色淡雅的葉, 同時還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花, 這樣的配置有效提升了園林景觀的整體效果, 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休憩場所??梢栽诔鞘械纳鷳B園林中種植一定數量的紅葉李和紅楓樹等一些紫紅色樹葉的植物, 也可以從顏色深淺方面來進行著手, 這樣可以從整體上體現出更加明顯的層次感, 從而給觀賞者創造出一種美的視覺享受。

2.4、植物配置的層次性

在對植物進行配置的時候, 還應該對其層次感引起足夠的重視, 只有將色彩和層次都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發揮出園林景觀最大的藝術之美, 可以將其稱作一件藝術品, 反之則會讓人覺得雜亂和煩躁。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配置一定的常綠喬木、紫衫或者是杜松等, 并將它們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列, 從而可以使觀賞者在欣賞到不同種類植物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各種植物之間所體現出來的層次感。

2.5、植物色彩的合理配置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對植物色彩進行配置的過程中, 其主要包括雙色配置、單色配置、類似色配置以及多色配置四大類型, 在這幾種配置當中適用于大面積園林的應該是單色配置最為恰當,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性, 那就是單色配置容易形成大面積同樣顏色的景觀, 給人一種比較單調的感覺。雙色配置主要是以兩種顏色進行合理的搭配以達到一種色彩方面的相互補給, 從而使整體色彩體現出一種更加活躍的效果, 例如紅色和綠色或者是黃色和大紅色都可以進行很好的搭配。多色配置使將多種顏色的植物或者是花卉進行合理的搭配以給人一種歡快和活潑的感覺, 營造成一種喜慶和歡樂的氛圍。類似色彩的合理搭配也可以發揮出很好的銜接作用, 主要用以一些過渡空間的使用過程中, 從而使得各個空間之間銜接地更加柔和和自然, 不會給人一種非常突兀的感覺。

2.6、結合植物季節性變化進行配置

由于植物隨著季節額變化其枝葉和花朵的顏色都會發生一定的改變, 這種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園林景觀的收益和觀賞性, 所以在對植物進行配置的時候還應該對植物季節的變化性進行充分的考慮。相比較而言, 北方的春天要比較南方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而秋天則會來得稍微晚一些, 植物的顏色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發生一定的變化, 就像降雨量和溫度都會對花木的開花時間和生長周期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樣。

結語: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大家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 開始不斷追求美好園林生活環境, 這就充分體現出園林景觀工程的重要性, 為了打造出更加優質的園林綠化景觀, 就需要進行植物的合理配置, 從而更好地確保了整個景觀工程的環保性和藝術性。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不再只是滿足與對物質的需求, 在精神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對于城市整體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對園林景觀構造和植物進行最為合理的配置, 從而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符合現代化審美的文化棲息之地, 有效提升了人們的藝術修養。在園林設計工作中主要包含了景觀布置、生態環境設計、植物配置以及色彩的合理搭配等內容, 只有對植物進行最為科學合理的布置和搭配才能使得園林景觀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關鍵詞:園林綠化,植物造景,植物配置

參考文獻

[1] 李東霞.園林植物栽培及養護技術[J/OL].河南農業, 2016, (26) :1.

[2] 章徐.觀賞芳香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與應用[J/OL].河南農業, 2016, (26) :.

[3] 劉威, 董幸利, 周芳芳.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和養護管理[J].現代園藝, 2016, (10) :185.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校園;植物資產;管理思考

0引言

高校植物資產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資產,它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同時也是一種有形的財產,可以用貨幣進行計價,可以被用來進行一系列的經濟行為,如市場交易、資產清理、投資等。高校校園一般面積較大,生長著幾十萬株品種、粗細、高矮不同的植物,其價值超過萬元的樹木很多,部分樹木的價值甚至超過幾十萬元,植物類資產的總體價值規模超過億元。但由于植物資產不同于其他資產的特殊性,如何加強其管理成為了許多高校資產管理者需要探索的課題。因此,筆者結合近年來對高校植物資產管理粗略經驗綜合實際情況,談談加強高校植物資產管理的思考。

1.高校植物資管理現狀

大學校園作為開展高等教育的場所,優美的校園環境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靈,提高文化修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優美的校園環境很大程度取決于校園內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知名高等學府,其校園所具有的文化藝術價值,更是構成了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的美譽度也是學生擇校諸多理由中重要的理由。隨著資產管理的不斷加強,財政部、教育部也認識到了植物類資產的價值及管理的重要性,為此財政部新修訂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以及《高校財務制度》,已將植物類資產納入固定資產核算的范疇,《高校財務制度》(財教[2012]488 號)第四十二條“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單位價值在1000 元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是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但至今教育部也沒有出臺關于植物資產管理的任何指導性資料供各高??蓞⒖?,可見由于植物的特殊性,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是相當有難度的。近年來教育部加大了對高校植物管理的監督檢查,在檢查中暴露出高校植物資產管理各種問題。高等學校植物固定資產在新形勢下,如何順應制度改革要求、加強植物類資產的管理,成為高校國有資產管理者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2.植物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2.1思想上重視不夠

多年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高校只將土地、房產、儀器設備、家俱用具等列入固定資產管理,沒有意識到植物也有固定資產的特性,沒有納入固定資產進行管理。2013財政部、教育部要求年各高校將植物納入固定資產管理,才開始有所意識,但由于植物管理的難度之大,令不少高校還是望而生畏,從思想上重視不起來,使植物資產長期游離在固定資產管理之外。

2.2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管理意識不強,所以高校對植物類資產的管理在相當長時期是空白的,沒有建立采購與驗收、調撥、處置與報廢、盤點清查等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沒有明確責、權、利等關系。許多高校在基礎建設或綠化建設完成后,把植物類資產直接交由綠化養護部門進行簡單日常養護管理,對于植物的栽植、移植、買賣、消亡處置、 養護考核等沒有明確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的工作流程, 使植物類資產在管理(使用)過程中,無章可查,無據可依, 植物類資產在使用過程中被隨意的移栽、砍伐、損毀、丟棄等,管理混亂,賬實不符,賬賬不符,家底不清從而造成植物資產流失。

2.3盤點不到位

要摸清家底首先要對植物進行盤點,2013年根據《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教財[2012]6號)等相關規定要求,許多高校對校園植物進行了盤點,但因校園植物種類多,數量大,再加上人手少,專業性強及需較大經費聘請相關專業人員等原因,故2013年大多只對植物大種類及數量進行了盤點,沒有做到全方位的盤點,數額真實,盤點還不到位。

2.4未進行價值評估和入賬

與其他固定資產相同,要對植物資產進行管理,除了盤清數量,還得要確認其價值。2014年新出臺的高校會計制度中尚未明確植物資產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更沒有明確入賬規則,因此在教育部資產入賬相關細則出臺前許多高校暫無法對植物進行評估,無法確定植物資產的入賬依據。

3.加強植物資產管理的措施

3.1轉變管理觀念。

統一思想 ,轉變觀念, 改變以往對植物類資產管理認識的偏差。高校領導、財務部門、資產管理部門、養護部門等都應從根本上樹立植物資產管理的意識和理念,高度重視植物資產的管理,把對植物類固定資產的管理放在與房地產、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一樣重要的地位來管理,使植物資產發揮更大效能。另外,要廣泛宣傳,增強群體綠化意識,大力宣傳綠化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將珍貴樹木掛牌,介紹它的產地、生活習性、觀賞特點等。

3.2建立植物資產管理機制

高校要充分認識植物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符合植物類資產特性的管理機制,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資產管理機制。由學校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統一領導植物資產管理工作,由財務部門負責植物資產的價值管理,由后勤保障部門負責其實物管理,后勤保障部門再將植物資產分解到各校區進行分級管理,由具體植物養護部門分解到具體管理人員。由粗放型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管理。

3.3完善管理制度

校園植物分布廣、來源多、管理難度大,為使資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建立一套行符合植物生長特性的資產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做好資產管理的重要前提。通過建章立制,明確各級資產管理部門的工作明確資產的購置(引入)、采購驗收、保管養護、損毀賠償、報廢調劑的具體管理辦法操作流程。理順資產管理關系,明確各級資產管理機構的職責,健全監督制約機制,規范資產管理行為。為固定資產管理提供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

3.4加強植物資產的實物盤點

為使盤點工作到位,需制定固定資產盤點工作實施細則,成立盤點小組并結合校園的特點,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盤點工作實施計劃,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與品種鑒定,根據植物資源學野外調查方法,逐一對所有的校園綠化植物進行詳細的調查,其中對相應的喬木、灌球,首先在CAD圖上逐一進行標號和定位,然后記錄品種名稱;對草坪地被植物一方面登記品種名稱,另一方面用相應的儀器測量具體面積并進行統計和CAD圖標注,對現存的植物類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最后對所有植物的名稱、取得方式、存放地、規格、管理部門等進行登記,并建立植物卡片。受植物不斷生長和自然死亡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為使植物固定資產記錄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應定期對植物資產進行實地盤查,完善管理庫數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植物類資產的情況,提高植物資產的實物管理真實性。

3.5對植物資產價值進行評估

校園植物種類多、數量大,且動態生長,如何評估其價值,成了每個高校進行價值評估的難題,筆者認為定期以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格對其進行價值評估。植物類資產在生長存續過程中會發生價值增值,但增值速度通常不會太快,而且對植物類資產進行價值評估需要耗費成本費用。本著既要加強資產管理、又要考慮成本效益的原則,筆者建議對植物類資產價值評估的周期延長為三年,即以三年為一個周期,組織專家對相關植物類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格進行考察調研,對植物類資產的價值進行逐一評估。

3.6實施信息化管理

高校應利用固定資產信息系統平臺,將植物資產的類別、名稱、規格、數量、單價、保人、種植、移栽、報廢等方面的信息,全面錄入到信息系統中,加強植物資產的管理,在此基礎上,高校還可通過信息系統的統計分析,及時全面了解植物資產的存量、分布、價值增值及使用情況, 為植物資產購置預算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興國.淺談園林植物資產價值評估.價值工程,2012(12):61-62

[2]郁建美.加強高校植物資產管理對策.商業會計2015(1):86-87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現代園林景觀之中,植物景觀成為重要的組成元素。在對植物文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探討植物文化的內涵優化園林植物的配置,起到增加人文素養的作用。在探討植物文化的基礎上,試圖為現代園林植物的配置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植物文化;現代園林;植物配置

在當前中國的園林景觀之中,植物作為重要的組成元素和表達內容,不僅美化和綠化了園林,還承擔了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意蘊,在美學上和功能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植物文化在園林景觀之中主要以現代園林之中的植物配置來得以表達,以植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承載設計師的造園理念。

1 植物文化的主要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植物成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達方式,在古詩文之中常常出現以植物入詩或以植物作為意象的例子。古人對不同植物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如認為竹子謙虛、堅韌,認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認為牡丹富貴華麗,認為松柏沉默堅定,這些美好的思想品質和吉祥象征賦予了中國的園林景觀以更多地人文背景和思想深度[2]。通過栽種不同的植物,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可以表現出主題和主旨,以植物文化表達自身的美學追求和造園理念。

2 現代園林的植物配置

在現代園林的景觀設計時,為了親近自然、貼合人民對于自然環境和綠色植物的現實需要,植物的配置成為重要的景觀設計內容。在實踐之中可以發現,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幾點方法和對策。

2.1 結合地形設計植物景觀的主題

當園林中植物種類較多、園區占地面積較大時,按照主題設計植物景觀可以最好地做到多而不亂、繁而不亂,也能較好地表達設計師的設計主旨。

在設計植物景觀的主題時,設計師可以結合地形進行主題的劃分,如池塘、小河附近以“水”為主題進行設置,在池塘之中設置水生植物睡蓮、荷花,在池邊種植蘆葦、菖蒲,在河岸上載重垂柳,結合池塘、小河的景觀和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將河流、池塘和水生植物、河邊植物相互映襯,再加上水中的游魚和河岸上的行人,有靜有動、生動活潑。

除了“水”為主題,結合地形以大量喬木間雜種植還能夠塑造出山丘和林野,以灌木和喬木制造出地形起伏的山巒丘壑。園區較小的園林,設計師可以合理運用植物營造出景深,并巧妙運用植被對各個景觀之間進行天然地隔斷,使園林顯得繁而不亂、層次分明。

在有著大片開闊地的園林之中,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植被時可以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特色植物,大范圍種植某種花卉形成特色園區。等到花季,鮮花盛開,乍看好像漫山遍野、鋪天蓋地,這種密集種植單一花卉帶來的景色極富沖擊力和感染力。

2.2 以四季為主題配置植物

除了地形,占地面積較大的園區還可以設置各種富含人文底蘊的主題,例如以四季為造園主題,在各個分區之間以植物或是建筑隔斷。在以“春”為主題的園區,設計師可以遍植花木營造出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氣氛,主要選擇迎春花、桃花、杏花等春季開花的花卉,使這一園區成為春季賞景的重點。在以“夏”為主題的園區,結合池塘可以塑造出夏季庭院深深、小荷初綻的景象,也可以以石榴花、紫藤等夏季花卉為炎炎夏日增添清爽絢麗。夏季植物生長繁茂,許多落葉喬木都會在夏季枝繁葉茂,像槐樹、銀杏和梧桐等樹木都是營造夏季清涼綠陰的典范,為城市增添綠陰和涼意,也有助于城市夏季溫度的降低[3]。

秋季的園區在造園理念上可以突出紅葉的熱烈和黃葉的絢爛,在秋季為主題的園區,園林設計師可以廣泛種植楓樹、槭樹等秋季樹葉變紅的喬木及銀杏、二球懸鈴木之類秋季變黃喬木。對于園區較小、不適宜種植高大喬木的園林,秋季主題的園區也可以以菊花等盆景為主要景觀,以菊花的凌冽風姿烘托秋季園林植物景觀的英姿颯爽,營造出秋高氣爽的景色。

冬季的造園主題受限于地區環境和環境溫度,對于緯度較低、冬季溫度較高的地區,冬季的植物選擇范圍較大,能夠在野外越開花冬的花卉,茶花就是不錯的選擇。在冬季平均氣溫更加低的地區,造園時設計師可以選擇臘梅和梅花,傲雪寒梅可以成為冬季賞園的重點。在中國北部,冬季的氣候更為嚴酷,極端性天氣也跟多,為了保證冬季的植物存活,設計師應該更多地選擇耐嚴寒的植物。松柏等常青喬木、灌木四季常青不懼嚴寒,以此作為造園的主題能夠營造出凜冽肅殺的氣氛,在冬季大雪紛飛時也非常應景。

2.3 高低錯落配置植物

除了按照主題配置植物,植物搭配時還要考慮植物之間的高度搭配。例如,在設計園林時進行植物配置,將灌木、喬木和草本植物混雜種植,將垂柳、旱柳等垂墜感較強的植物種植在水域附近的池塘、小河邊,搭配水蔥、蘆葦、荷花和香蒲等生長在沼澤淺水中的水生植物,再配合水中的浮萍、睡蓮、水葫蘆等浮水植物,水波裊裊的景色搭配各種賞心悅目的植物,高低錯雜,極富有畫面感和層次感。

考慮到園林在四季的觀賞效果,設計師需要保證園林在四季都有景可看、有花可賞,更多地將開花季節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例如,春天開花的櫻花、桃花和杏花花期不同,可以間雜種植,夏天的石榴花、睡蓮、梔子和米蘭等花卉也可以搭配在一起,再加上秋天包括丹桂、銀桂和金桂在內的不同品種的桂花和深秋的菊花、冬季的臘梅水仙,四季花卉參雜種植,使園區時時鮮花盛開、四時之景各不相同,極大地提升觀賞性和趣味性。

對于園區較大、有條件對園林進行進一步劃分的園林,設計師在植物搭配時可以考慮到園區的色調統一和色彩和諧,能夠進行更多地搭配嘗試。例如,將楓樹、槭樹、雞爪槭和紅櫟等樹葉呈現紅色的喬木搭配上石榴花、凌霄花等紅色系的花朵,再加上石蒜、紅玫瑰和紅薔薇等色澤紅艷的花卉,園區的色澤將會非常統一和諧。除了紅色系,黃色系的花卉植物也很好搭配,喬木中的銀杏、梧桐、榆樹和水杉秋季有著金黃的葉片,花卉中臘梅、金縷梅、迎春花和金合歡綻放著金色的花朵,將其搭配在一起,園區將有著金色的主題色調。

3 結語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逐漸加快和人民群眾對于生活條件的要求逐步提高,在當今中國園林景觀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生活條件提高后對于綠色生活和減少廢氣噪音的實際需要,城市居民對于城市綠化和城市中植物覆蓋率有著更高的要求,植物景觀成為當前造園的重點。結合植物文化,合理配置植物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觀成為現代園林設計的重中之重和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楊絮飛,李國新.論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語素的多維審美意蘊[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9(2).

[2]于冰沁,王向榮.論園林植物配植形式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文化性[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李乃昕,楊茂川.因借用地人文屬性 彰顯植物文化內涵[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5).

(責任編輯:劉昀)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 要: 瘧疾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每年有數十萬人因瘧疾而死亡,我國瘧疾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中國云南邊境地區和中國西藏林芝地區本地瘧疾病例依然存在,再加上西藏自治區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與周邊瘧疾高發的國家接壤,邊民來往十分頻繁,傳染源輸入無法杜絕。為了發現植物來源的新型抗瘧疾天然產物,該研究依次用75%乙醇和蒸餾水對30種滇西植物進行回流提取,并采用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實驗對這些樣品進行抗瘧活性篩選。結果表明:在供試的30種植物中,玉葉金花、回心草以及云南甘草等19種植物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具有抗瘧活性的植物種類涉及17個科、19個屬。其中,蝦子花、東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鸛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較好,其IC50值分別為796.0、951.0、1 033.0、1 388.9 μg·mL-1,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蝦子花、東方紫金牛的HPLC分析結果顯示,其活性成分應為酚性成分。

關鍵詞: 滇西, 植物, 抗瘧活性, 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實驗, HPLC

Key words: West Yunnan, plants, anti-malarial activity, β-hematin formation inhibition assay, HPLC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91個瘧疾流行國家和地區2016年共有2.16億瘧疾病例,因瘧疾死亡人數達44.5萬。其中,90%的瘧疾病例和91%的死亡病例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7%的瘧疾病例和6%的死亡病例發生在東南亞地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另外,2014年全球瘧疾病例為2.1億例,2015年為2.11億例,2016年為2.16億例,明顯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在我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從建國初期瘧疾發病人數高達3 000萬例到2016年的3 321例來看,我國瘧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張麗等, 2017)。雖然我國瘧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并且2016年99.9%的瘧疾病例為境外輸入性病例,但在云南邊境地區和西藏林芝地區本地瘧疾病例依然存在(張麗等, 2017)。加上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與印度、尼泊爾、緬甸和越南等周邊瘧疾高發的南亞、東南亞國家接壤,邊民來往十分頻繁,傳染源輸入無法杜絕。因此,我國瘧疾防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目前,臨床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主要為奎寧和青蒿素兩類(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2015)。由于長期使用氯喹和青蒿素,其瘧原蟲抗藥株已逐步顯現(Imwong et al., 2017; Price et al., 20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因此,研發新一代抗瘧藥物對瘧原蟲病防治工作意義重大。研究發現,游離血紅素對瘧原蟲有毒性,瘧原蟲通過將血紅素轉換成瘧原蟲色素(β-羥高鐵血紅素)的方式解毒(Orjih et al., 1981; Pagola et al., 2000; Slater et al., 1991)。與此同時,奎寧等紅內期抗瘧藥可與血紅素絡合從而抑制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成為紅內期抗瘧藥物的作用靶點之一(Chong & Sullivan Jr, 2003)。因此,本研究采用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實驗對30種滇西植物進行抗瘧活性篩選,并對活性較好的植物樣品進行初步的HPLC分析,以期能發現若干種活性較強的植物,為尋找和開發繼奎寧、青蒿素之后的第三代植物來源的新型抗瘧天然產物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和儀器

試劑:氯高鐵血紅素、氯喹二磷酸鹽、HEPES均購于美國Sigma公司;吡啶、冰醋酸均購于上海申博化工有限公司;乙酸鈉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二甲基亞砜購于天津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色譜甲醇購于Fisher Chemical公司;HPLC用水為市售娃哈哈礦泉水。

儀器:BioTek Synergy HT多功能酶標儀為美國BioTek儀器公司生產;MCO-18AIC CO2培養箱為日本三洋公司生產;AL204電子天平為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生產;EYELA FDU-2100冷凍干燥機為日本東京理化器械株式會社生產;RE-5205旋轉蒸發器為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生產;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為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2 植物樣品

30種植物樣品(表1)均于2013年采自滇西地區,由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生藥教研室張德全博士鑒定,植物標本均存放于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姜北教授研究組。

1.3 植物提取物的制備

取約50 g干燥的植物樣品粉碎,依次用75%乙醇、蒸餾水熱回流提取。處理過程:(1)用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50 mL),將3次提取的溶液合并后在50 ℃下用旋轉蒸發器除去大部分溶劑,之后轉移至冷凍干燥機上充分干燥。(2)經75%乙醇提取過的植物殘渣繼續用蒸餾水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蒸餾近干,之后轉移至冷凍干燥機上充分干燥。(3)精密稱取上述植物提取物浸膏干粉5.0 mg,以1 mL蒸餾水溶解得相應溶液,之后用水按比例(1∶4)稀釋成系列濃度溶液備用。植物提取率以凍干粉重量除以提取植物樣品干重后乘以100%計算。

1.4 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實驗

參照肖朝江等(2014)對30種滇西植物進行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測試的方法。將50 μL不同濃度的供試樣品和50 μL氯高鐵血紅素儲備液(1.0 mmol·mL-1,溶解于DMSO中)混合于96孔板中,一式3份;同時,設置蒸餾水陰性對照和氯喹二磷酸鹽陽性對照。之后每孔加入80 μL的醋酸鹽緩沖液(4 mol·mL-1,pH 5.0),置于50 ℃培養箱中孵育5 h;取出待室溫后,每孔加入100 μL 30%(v/v)的吡啶-HEPES溶液(20 mmol·mL-1,pH 7.5)使微孔板中固體混懸;室溫放置待未反應的羥高鐵血紅素溶解完全后,從每孔中精密移取50 μL上清液至另一96孔板中,之后均以200 μL上述吡啶-HEPES溶液稀釋,并于40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值。由羥高鐵血紅素標準曲線得出未反應的羥高鐵血紅素的濃度,從而計算出供試品對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的抑制濃度(以IC50表示)。

1.5 HPLC分析方法

色譜柱為phenomenex C18 (250 mm×4.60 mm, 5 μm),檢測波長220 nm,體積流量1 mL·min-1,進樣量20 μL,柱溫30 ℃。蝦子花提取物洗脫程序:水(A)-甲醇(B):0~40 min,0%~35% B;40~50 min,35%~70% B;50~60 min,70%~100% B;60~70 min,100% B。東方紫金牛提取物洗脫程序:水(A)-甲醇(B):0~30 min,0%~25% B;30~40 min,25%~50% B;40~50 min,50%~60% B;50~60 min,60%~100% B。

2 結果與分析

熱回流提取實驗(表1)表明,30種滇西產植物75%乙醇的平均提取率為21.7%,最高為39.0%(高河菜);水的平均提取率為5.1%,最高為9.2%(拔毒散)。

抗瘧活性篩選結果(表2)表明,30種滇西植物中蝦子花、東方紫金牛、姜花、反瓣老鸛草、拔毒散、高河菜、滇黃芩、土香薷、曲苞芋、接骨木、云南貫眾、四翅月見草、西南委陵菜、玉葉金花、木芙蓉、回心草、瑞香狼毒、小苞黃芪和云南甘草19種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其中,蝦子花、東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鸛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較好,其IC50值分別為796.0、951.0、1 033.0、1 388.9 μg·mL-1。此外,本實驗篩選出來的活性植物涉及千屈菜科、紫金???、牻牛兒苗科等17個科,蝦子花屬、老鸛草屬等19個屬。

運用SPSS統計軟件(版本19.0)進行兩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玉葉金花和回心草水提物以及云南甘草醇提物與陽性對照氯喹二磷酸鹽對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1)。

兩種活性較好的植物樣品蝦子花、東方紫金牛乙醇提取物、水提物的HPLC分析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根據圖1和圖2兩個樣品譜圖中主要成分a-f峰的相關在線UV譜圖,其為酚性成分的可能性極大,這與兩種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報道結果相一致(Das et al., 2007; Mishra & Aeri, 2017; Okuda et al., 2006)。同時,鑒于兩種植物樣品水提物表現出較好的活性,d、f兩個峰應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值得注意。

3 討論

隨著瘧原蟲對奎寧類和青蒿素類抗瘧藥物耐藥性的發現(Imwong et al., 2017; Price et al., 20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研發全新的抗瘧藥物已刻不容緩。目前,抗瘧疾藥物的研發主要通過對活性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或者合成其結構類似的衍生物的方式進行(Jampilek, 2017; Vangapandu et al., 2007)。雖然這種研發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往往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或與先導化合物具有相似作用機制而容易產生耐藥性等因素,致使最終能應用于臨床的抗瘧藥物寥寥無幾。盡管近些年來抗瘧疫苗已問世,但要應用到臨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Birkett et al., 2013; Matuschewski, 2017)。此外,一些植物來源的非奎寧類和青蒿素類天然產物陸續被發現具有抗瘧疾活性(Kayser et al., 2002; Mojab, 2012; Pohlit et al., 2013; Xu & Pieters, 2013),且目前所篩選的植物種類與浩瀚的植物種類相比僅冰山一角。因此有理由相信,從植物中尋找、發現抗瘧藥物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前景必定廣闊。

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很可能具有化學結構、官能團類型的選擇關聯性,羥基尤其是酚羥基為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實驗的主要活性基團(肖朝江等, 2016)。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含有多個酚羥基的黃酮類成分芹菜素具有顯著的體內抗瘧活性,其體內抑制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的活性在70 mg·kg-1·day-1時可達到70%,效果十分顯著(Amiri et al., 2018);本研究對芹菜素的研究結果表明,該化合物抑制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的活性十分顯著,其IC50達到168 μg·mL-1,從一個側面反映了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與酚羥基以及體內抗瘧活性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本研究中活性最好的兩種植物樣品的HPLC分析結果顯示,其主成分均應是酚性成分,這進一步印證了上述聯系,值得深入研究。

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供試的30種植物中有19個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顯示出潛在的抗瘧活性。這些活性植物醇提物的β-羥高鐵血紅素形成抑制活性總體弱于相應水提物的活性,提示抗瘧活性較好的化合物可能為水溶性的、極性偏大的物質。本研究30種供試植物涵蓋了21個科29個屬,在植物科屬分類范疇方面跨度較大,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所篩選出來的活性植物涉及17個科、19個屬,進一步證實了從天然產物中發現奎寧、青蒿素等抗瘧藥物的合理性,以及今后從中發現新型抗瘧先導化合物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為尋找、開發植物來源的新型抗瘧天然產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為進一步研究上述供試植物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AMIRI M, NOURIAN A, KHOSHKAM M, et al., 2018. Apigenin inhibits growth of the Plasmodium berghei and disrupts some metabolic pathways in mice [J]. Phytother Res, 32(9): 1795-1802.

BIRKETT AJ, MOORTHY VS, LOUCQ C, et al., 2013. Malaria vaccine R & D in the decade of vaccines: Breakthrough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 Vaccine, 31(Suppl. 2): B233-B243.

CHONG CR, SULLIVAN JR DJ, 2003. Inhibition of heme crystal growth by antimalarials and other compounds: Implications for drug discovery [J]. Biochem Pharmacol, 66(11): 2201-2212.

DAS P K, GOSWAMI S, CHINNIAH A, et al., 2007. Woodfordia fruticosa: Traditional uses and recent findings [J]. J Ethnopharmacol, 110(2): 189-199.

IMWONG M, SUWANNASIN K, KUNASOL C, et al., 2017. The spread of artemisinin-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bservational study [J]. Lancet Infect Dis, 17(5): 491-497.

JAMPILEK J, 2017. Design of antimalarial agents based on natural products [J]. Curr Org Chem, 21(18): 1824-1846.

KAYSER O, KIDERLEN AF, CROFT SL, 2002. Natural pro-ducts as potential antiparasitic drugs [J]. Stud Nat Prod Chem, 26(Part G): 779-848.

MATUSCHEWSKI K, 2017. Vaccines against malaria—still a long way to go [J]. Febs J, 284(16): 2560-2568.

MISHRA S, AERI V, 2017. Biotransformation of lignan glycoside to its aglycone by Woodfordia fruticosa flowers: Qua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using a validated HPTLC method [J]. Pharm Biol, 55(1): 360.

MOJAB F, 2012. Antimalarial natural products: A review [J]. Avicenna J Phytomed, 2(2): 52-62.

OKUDA T, YOSHIDA T, HATANO T, et al., 2006. Fractionation of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plant polyphenols by 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J]. J Liq Chromatogr, 13(18): 3637-3650.

ORJIH A, BANYAL H, CHEVLI R, et al., 1981. Hemin lyses malaria parasites [J]. Science, 214(4521): 667-669.

PAGOLA S, STEPHENS PW, BOHLE DS, et al., 2000. The structure of malaria pigment β-haematin [J]. Nature, 404(6775): 307-310.

POHLIT AM, LIMA RBS, FRAUSIN G, et al., 2013. Amazonian plant natural products: Perspectives for discovery of new antimalarial drug leads [J]. Molecules, 18(8): 9219-9240.

PRICE RN, VON SEIDLEIN L, VALECHA N, et al., 2014. Global extent of chloroquine-resistant Plasmodium viva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Lancet Infect Dis, 14(10): 982-991.

SLATER AFG, SWIGGARD WJ, ORTON BR, et al., 1991. An iron-carboxylate bond links the heme units of malaria pigment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2): 325-329.

VANGAPANDU S, JAIN M, KAUR K, et al., 2007. Recent advances in antimalarial drug development [J]. Med Res Rev, 27(1): 65-10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2nd ed [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3rd ed [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7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resistance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XIAO CJ, DONG X, HAN BY, et al., 2016.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Isodon yuennanensis [J]. Chin Pharm J, 51(8): 612-615. [肖朝江, 董相, 韓冰洋, 等, 2016. 藥用植物不育紅抗瘧活性研究 [J]. 中國藥學雜志, 51(8): 612-615.]

XIAO CJ, XU W, LIU ZQ, et al., 2014. Evalua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25 herbal medicines from West Yunnan [J]. J Pathog Biol, 9(6): 542-545. [肖朝江, 徐偉, 劉子琦, 等, 2014. 滇西地區25種藥用植物抗瘧活性研究 [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9(6): 542-545.]

XU YJ, PIETERS L, 201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ntimalarial natural products isolated from medicinal plants [J]. Mini-Rev Med Chem, 13(7): 1056-1072.

ZHANG L, FENG J, ZHANG SS, et al., 2017. Malaria situ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6 [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Dec, 35(6): 515-519. [張麗, 豐俊, 張少森, 等, 2017. 2016年全國瘧疾疫情分析 [J].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35(6): 515-519.]

植物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要:濱海地區因獨特的氣候特點、立地條件和人文歷史形成了地域化景觀,其植物造景是濱海景觀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膠東濱海地區為例,從植物造景的作用入手,結合濱海植物造景原則,通過對濱海地區植物造景基本元素和造景形式進行分析,總結膠東濱海地區植物造景藝術手法,探討適宜膠東濱海地區的植物景觀配置模式。

關鍵詞:膠東濱海地區;植物景觀;造景藝術

1    膠東濱海地區植物造景概述

1.1    植物造景的含義

植物造景是指在空間中利用植物的形態特征進行搭配組合,構建生態美觀的景觀環境。其在設計時通常利用林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進行組合造景,以充分展示植物的形狀、色彩、質感等自然美。

濱海植物景觀的營造需要兼顧濱海地域條件與植物造景的藝術表達,在尊重生態造景原則的基礎上滿足人類與自然的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2    植物造景的作用

1.2.1    展示地域特色

濱海地區植物造景的植被類型受海洋氣候和濱海地域條件影響,在種類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這種局限性也決定了濱海地區的植物種類選取須多采用地方適生的鄉土樹種,以突出地域特色。

1.2.2    塑造景觀空間

景觀空間的呈現依附于人們的觀賞角度與視線附著點,充分利用植物群落形態、色彩、大小等特征,可以有效增強濱海景觀空間的有序性,架構出植物景觀層次上的空間變化,形成良好的景觀視覺效果。

1.2.3    優化生態環境

植物造景具有改善生態、優化自然環境的能力,對自然環境的修復調節具有促進作用。在設計過程中,掌握空間定位與植物特質,不僅可以改善地質條件與土壤結構,凈化空氣,還可以改善環境小氣候,打造生態濱海環境。

1.3    濱海地區植物造景原則

1.3.1    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核心就是尊重生態、尊重自然。在設計之初,要認真分析當地氣候條件與土壤結構,尊重膠東濱海地區植物的生長規律,結合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完成植物種類的篩選,以實現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最大化[1]。

1.3.2    藝術性原則

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就是指利用其形態色彩展示植物本身的意境美,升華濱海景觀空間的意境。在設計中,要保證植物的統一感與協調感,以營造和諧的植物空間,給人帶來舒適與平靜的感覺。

1.3.3    地域性原則

充分利用膠東地區植物資源,通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形成膠東地區的地域性植物景觀。同時,充分挖掘膠東歷史文化,營造富有膠東文化內涵和歷史教育意義的濱海植物景觀,以展示膠東地域魅力,傳承膠東地域文脈。

1.3.4    功能性原則

濱??臻g是觀賞游覽的必經之地,在營造景觀時,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切實滿足游人的基本游覽需求,為游人提供可用、可觀的濱海植物景觀。同時,植物造景要發揮改善自然環境的生態功能,為打造經濟美觀、生態自然的濱海植物景觀環境奠定基礎。

1.4    濱海地區植物造景形式

1.4.1    造景基本元素

在濱海地區的植物景觀設計中,植物本身作為造景的基本元素,可以被歸類為點、線、面三種形態與濱??臻g進行不同的搭配,以形成最佳的植物景觀組合方式。

植物以點的形態存在可以成為特定位置的標識,產生輻射力與向心吸引力,增強使用者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并且通過吸引人們的視線對濱海游覽路線加以引導,優化景觀效果。點狀植物一般對應具有強觀賞性的孤植樹,或者與周邊植被產生強烈質感對比的植物組合或單體。這類植物大多有較獨特的形態特征,多處于濱??臻g中人流量大、海岸線曲折的位置,與海水底色相呼應,以形成獨特的海岸線風景。

線狀植物空間由點狀植物疊加變形而來,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引導性,多用于帶狀景觀區和濱海道路綠化。其蜿蜒曲折的線條豐富了林冠線的輪廓變化,再搭配上藍天海岸,能為游客提供獨特的視覺體驗。濱海道路兩側常使用色彩豐富的植物群落,旨在增加空間的主次關系;濱海游步道多選種低矮的灌木,旨在確保行人的視線不被遮擋,從而增強游覽空間的開闊性。

面狀植物空間尺度較大,具有較強的活動性與開放性,但大多缺乏圍和感和流動性,多用于休憩空間,為人們提供大面積的活動場所,還可作為過渡空間連接點狀植物與線狀植物,增強空間的整體性。

1.4.2    植物種植形式

自然式種植是以人工手段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的種植形式。在設計時,設計師會有意識地對植物的大小、色彩、疏密等景觀效果進行思考,以自然界植物組合規律為基本原則,植物群落布置自然且大多順應水岸走勢,多運用叢植、群植等形式,依靠植物群落間的完美搭配,突出植物的個體美與群體美,其最終的空間效果與自然環境中的植物組合基本一致[2]。

規則式種植是指將植物打造成輪廓分明且線條簡潔的規則式景觀,以順應水體或地形。該種植方式重點突出植物整體美感,以幾何圖案為造型帶來視覺沖擊,多采用片植、對植、帶狀種植等方式,搭配噴泉、水池等水體形式,營造場地圍合感。

混合式種植結合了前面兩者的優勢,其將不同種植樣式進行穿插組合,從而打造多層次空間。在種植過程中可結合橋梁、棧道等景觀元素,實現二者的自然銜接,實現濱海景觀與植物配置的有機融合。

2    膠東濱海地區植物造景手法

2.1    合理選擇植物種類

植物種類的選擇在不同地域環境中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僅需要考慮造景成本,也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受特殊地域條件的影響,膠東濱海地區鹽堿地面積較大且植物長期受海潮侵襲,適生植物種類較少[3]。為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證其正常生長,應選擇適合膠東地區立地條件的鄉土植物,采用自然式植物搭配模式,確保植物群落可以發揮其生態效益。同時,需要設計師充分了解植物習性,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呈現出濱海景觀空間的不同形態,營造出具有藝術感的濱海景觀效果。

因此,在綜合考慮植物觀賞價值與濱海適應能力后,可選擇國槐、白蠟、黑松等抗海風能力強以及銀杏、五角楓、麻棟等觀賞價值高的樹種。

2.2    豐富植物季相變化

植物季相變化是指隨著季節的更替,植物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與景觀效果,并隨著整個生命過程不斷發生改變。在濱海地區進行植物景觀營造時,可多采用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組合配置的方式,以維持海濱植物景觀的長期穩定,以及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相結合的方法,以優化濱海植物季相景觀效果。同時,地被植物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多用于草坪植物與邊植植物造景;觀葉植物大多注重多樣性組合,以體現較強的季節性;觀花植物占觀賞植物的大部分,生長周期較短,觀賞性較高。

2.3    構建植物空間層次

高低錯落的植物群落可以營造出大小與層次豐富的景觀空間。濱海景觀空間分為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郁閉空間,在設計時可以根據需要創造出適宜人們活動的不同的自然景致。例如,海岸與綠地的銜接須完成開敞空間到郁閉空間的過渡,實現一開一合,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在濱海游步道的設計中,可以通過地形和植物的營造,起到障景的景觀效果,并運用線性植物的引導性將人們的視線吸引至海岸,形成開合、明暗對比。

濱??臻g因其特殊的地域條件,可以使用自然式種植突出植物群落的整體美感,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痕跡,利用錯落的植物層次控制景觀空間的結合度,完善海岸與內陸的過渡,形成完整的濱海群落結構。

2.4    兼顧科學性與藝術性

膠東濱海地區的植物造景與配置中須兼顧實用性和觀賞性,在營造濱海景觀效果的同時將植物綠化等多種功能考慮在內,充分發揮植物的功能和價值。在設計時,要對場地環境、空間布置以及地方文化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利用藝術手段將植物與建筑、地形、水體等要素有機結合,再依據植物本身的習性特征,對植物群落的顏色、形態等視覺效果進行完全展示,從而實現對濱海藝術環境的合理構建[4]。同時,可將植物群落與雕塑、燈塔、亭廊等濱海景觀要素有機結合,這樣既能保證濱海景觀空間的整體藝術美感,又不乏節點之美。

3    代表性區域的植物景觀配置模式

3.1    園林廣場

濱海園林廣場地形平緩且視野開闊,在配置植物時須考慮植物立面形式與膠東特色小品的結合效果,以及平面幾何圖案與海岸曲線的呼應度,從而使植物的輪廓線與海浪流動形式相契合,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和諧。

設計中,可以選擇以草坪植物為基底,局部點綴喬木、灌木與雕塑主景,還可將植物修剪成幾何圖形,以增強平面構圖的豐富性,進而突出海岸曲線,增強場地縱深感,增強濱海廣場的開闊感。例如,選擇膠東衛矛、胡枝子等低矮的灌木群襯托海神媽祖像、海洋生物雕塑等景觀主體;選擇黑松、檉柳等濱海適應性強且防護效果良好的樹種作為濱海廣場植物造景主體;選擇白蠟、黃櫨等干型美觀、觀賞性強的樹種,或使用紫藤、爬山虎、凌霄、大花薔薇等藤本植物與濱海亭廊木架、海卵石景觀搭配,營造濱海休憩空間。

3.2    街頭游園

濱海街頭游園數量較多,且沿海岸線有機分布,是展示膠東地區綠化基調的重要載體。不同的街頭游園為滿足景觀的獨特性與趣味性,常以膠東特色小品、置石等景觀主景為視覺焦點,從而形成不同的主題。植物造景往往起烘托主題的作用,以更好地突出主題主景,造景樹種宜選擇膠東代表性鄉土植物,因為其色彩與文化象征能使街頭游園的主題意境更加明確。植物造景與游園中的景觀小品的組合形式多為嵌入式,即以雕塑、置石景觀為視覺中心,以植物構成空間,并且通過景觀小品與植物之間的色彩對比,吸引人們視線,烘托游園氛圍[5]。

在地被植物中,可選擇景天、婆婆納、月見草等耐寒能力強的宿根花卉,灌木類可選擇胡枝子、北海道黃楊、膠東衛矛、海州常山等濱海適應能力強的植物,喬木類可依據四季景觀的營造分別選擇黑松、刺槐、檉柳、龍柏、黃金柳、柿樹、五角楓、竹柳等樹種。

3.3    居住區花園

膠東濱海居住區的建筑群體多為中西合璧風格的歷史建筑與現代感較強的高層建筑,在居住區花園的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形態和色彩與建筑、水體等花園內其他景觀元素的協調程度。應在合理保留當地古樹名木的基礎上,多栽植鄉土樹種,營造具有膠東特色的居住區花園景觀。

在設計時,可以跌水噴泉、假山置石、海洋雕像等為主景置于花園中,周圍配以海卵石、海草、船舶、漁具等具有膠東特色的景觀元素,以提升濱海居住區的景觀豐富度。上層空間可選擇水杉、黑松與水景相呼應,并以刺槐、白皮松等為背景植物[6];中層空間可選植黃櫨、麻櫟、檉柳等樹種,以豐富花園季相景觀;下層空間搭配膠東衛矛、胡枝子等灌木,水中種植睡蓮、水蔥,營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膠東特色居住區花園景觀。

3.4    道路節點

濱??臻g中道路的植物造景通常有較強的流線感,隨著人們游覽視角的改變,植物體量與色彩不斷變化,空間收放自如,進而形成移步異景的濱海景觀效果[7]。道路節點通常設置在人流量大或道路轉彎的位置,以觀賞性強的孤植樹或與周邊植被產生強烈質感對比的植物組合為主體,形成視覺焦點,同時通過微地形的處理使植物林冠線的起伏與海岸線的曲折變化相呼應。

設計時,可以選擇以黑松、麻櫟、檉柳等干型優美的膠東鄉土樹種為造景主體,道路邊緣可選擇火焰衛矛、北海道黃楊等耐修剪的灌木植物進行藝術化處理,以襯托造景主體的自然美。還可栽植少量低矮的灌木叢,保留大量草坪的設計模式,以形成開闊的道路節點視野,突出節點植物主景。道路邊緣可置少量海卵石或貝殼、海螺鋪裝,豐富節點景觀元素,使其與海岸礁石相呼應,同時點綴萱草、玉簪、宿根鼠尾草等花草,以增加園林野趣,體現膠東濱海道路節點自然與藝術的結合。

4    結語

膠東濱海地區植物空間的藝術性表現,基于膠東地區立地條件、氣候特征和人文歷史,在營造景觀的時候,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種類、形態、大小、色彩、質感以及生長習性,根據濱海地區的造景原則配置植物,從而使每一個濱??臻g都具有獨特的景觀魅力。植物景觀空間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生態,要以鄉土樹種為主要搭配,才能增強濱海植物景觀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康勖萍.煙臺市濱海綠地植物景觀配置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21(1):185-186.

[2]吳小燕.自然式種植在城市濱水綠帶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市政工程,2021(4):33-35.

[3] 丁健.濱海地區耐鹽土壤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植物選擇與配置[J].南方農業,2015,9(15):86,88.

[4]喬智.北方城市濱水空間植物造景藝術研究[D].大

連:大連工業大學,2016.

[5]劉佳.青島市南部海岸濱海植物景觀調查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6.

[6]宋超.北方住宅小區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探析[J].現代園藝,2013(14):163.

[7]湯金潤,葛韻宇.膠東半島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城市綠地植物景觀調研:以威海市主城區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為例[J].河北林業科技,2015(3):46-48.

上一篇:國外文學史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關于安塞腰鼓的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