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

2023-10-10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1篇

一、大數據時代下云計算技術對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沖擊分析

(一)信息量的沖擊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隨著會計工作的發展趨勢不斷變化,會計工作所涉及的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計算分析的難度也越來越高,這自然給企業的會計工作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更快更精準的完成會計工作,應當更加重視在對于云計算技術的應用。為此首先必須要根據信息量的增加去思考技術應用改革的策略,以此去推動工作的改革。

(二)安全性沖擊

云計算技術的產生與應用,都主要基于信息化的網絡環境,網絡環境沒有實際的局限,所有的信息,在網絡平臺上都是以數據的形式存在,有一定的規律可破解,所以只要不法分子掌握了數據破解的規律,便可以對企業的信息化會計平臺的賬號與內部數據進行竊取、篡改或是非法散播,財會相關數據一旦出現丟失等問題,對于企業來說將會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失。為了確保會計數據安全,必須要意識到安全問題所帶來的沖擊,進而解決安全問題。

(三)人員的知識與技術沖擊

技術優勢能否得以體現,與相關人員的應用有著無法分割的重要關系。云計算技術也是如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企業內部的財會人員要跟上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有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對于年齡較長的自身財會人員來說,對于新的知識與技術的掌握及應用,并不能如同年輕員工一樣得心應手,這是很大的沖擊。

二、大數據時代利用云計算技術推動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策略

(一)做好信息整合與分類

在當前的時代,財會工作面臨著更大的信息量,需要同時完成更多數據信息的處理,這對于財會人員來說,是必要的任務,也會隨之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更加快捷的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計算與管理,首先必須要運用信息化的平臺結合云計算技術,建立起功能更加全面的財會信息化平臺。首先要對財會信息進行分項錄入,分支選項應盡可能清晰,包括部門、崗位、錄入時間、錄入項目名等等。這樣一來在信息錄入后,查找時才能更加便捷。此外系統的數據處理相關模塊應當具備多項目批量處理的功能,這樣才能確保減輕會計工作的壓力,減少工作量。

(二)維護網絡環境安全

云計算技術的產生、應用與發展都無法脫離網絡平臺,所以便必然要面臨當前復雜的網絡環境所帶來的安全沖擊。網絡平臺上的一切,都是以數據形式存在,包括所有的會計信息,所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早一步發現會計信息化平臺尚未被發現的漏洞,加以利用便能夠破解,達成竊取、篡改甚至非法傳播數據的目標。所以要更好的完成會計工作,必須要首先引入更加可靠的網絡安保技術,特別是要針對會計工作的需求去選擇網絡安保程序,維護網絡環境的安全性。此外為了避免信息的泄漏或是丟失,必須要對系統的版本及時進行更新,以保證會計工作環境安全。

(三)進一步完善財會人員知識與技術體系

財會人員的知識與技術能力,是決定著其工作效率與質量的關鍵要素,但是在當前的趨勢下,企業雖然更加重視內部資深的成手財會人員,但是有著豐富經驗的財會相關人員,普遍年齡較長,對于新的技術、新的專業知識并不具備很強的學習與理解能力,因為已經脫離了學習的黃金時期。多以企業要確保其能力得到提升,首先必須要開展系統化的知識與技能培訓。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革新,企業必須要隨時開展技術培訓,這樣一來才能及時更新人員知識與技術體系,這是財會工作發展的必然需求,對于企業的財會工作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結語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財會工作的發展面臨著新的趨勢,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趨勢下,為了保證云計算技術的優勢得以體現,文章針對大數據時代下云計算技術對于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沖擊與其應用策略進行了思考,以促工作改革,這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摘要:所謂大數據時代,主要是對數據普及的時代背景的概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數據廣泛存在并應用于各個領域,互動性更強、操作更加便利,這也推動了云計算技術的產生與云平臺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因這一時代背景所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在當前時代的企業會計工作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大數據時代背景,用到云計算技術,而由此帶來的信息化沖擊,則是必須要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云計算,企業會計信息化

參考文獻

[1] 曹姝,王琬璐.大數據時代企業會計信息化風險與防范策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3):189-190.

[2] 車軒.論大數據時代下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8(03):289.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治理是信息技術系統與教育治理系統實現融合后的系統形態,其實踐過程是教育治理信息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教育治理系統與信息化系統逐步融合,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正朝著多元化、統合化、人本化方向發展,對治理體系研究提出新要求。同時,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別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統籌不足、效能不夠等問題,也迫切要求著我們加強治理體系研究。為此,該文運用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視角對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進行了理論建構,通過分析和總結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主體”、教育治理過程的“四環節”和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切點”,提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體層、信息化治理網絡層和信息化治理應用層等為主要內容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三層”模型,梳理了治理主體信息化、治理網絡全納化、治理應用融合化等行動策略,以期為未來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治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保證,既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又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1],為我們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的行動遵循。強國必先治教,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決定性作用,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理應把教育治理體系建設擺在優先位置。當前,教育事業正邁入新發展階段,被賦予“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使命,這也更加要求全社會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信息化是推動教育治理、達成教育善治的必由之路[2]。當今世界,信息科技不斷發展成熟,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創生出許多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態,對行業治理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在教育治理領域,人們發揮信息化手段在提供物理載體、生產信息數據、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完善信息化條件支撐下的教育治理體系,不斷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治理的融合研究[3],取得一定進步。但同時,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任務的變化和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在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別是面向中小學校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領域,由于系統性理論研究相對缺乏而導致的體系建設“碎片化”、治理效能不足等問題也正日益顯現出來,成為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為此,本文著眼于新發展階段“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求,積極響應推進新時代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求,以探索構建面向中小學校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為研究主線,引入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對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開展探究,試圖為未來進一步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一定參考。
二、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發展基礎

(一)概念界定

從詞義結構看,“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主要包括了“縣域”和“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兩部分:

其一“縣域”為概念邊界,主要指以行政縣為單位的區域。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省級統籌,縣級主管”規定及現有治理實踐,可將研究范疇框定為同一行政縣范圍內的中小學階段教育。其二“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為概念核心,其中“體系”是多個系統的整體總稱,對研究視角與方法提出了系統性要求;“教育信息化治理”則對“體系”的功能、目標以及演進路徑等屬性進行表征,基于現有信息化教育的論證基礎[4],我們可從系統理論角度,將“教育信息化治理”明確為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系統與治理系統實現融合后的系統整體狀態。

由此,結合教育“善治”目標理論[5],我們可進一步將“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界定為:以縣域教育“善治”為目的,實現信息技術系統與教育系統相互融合后的整體系統。其演化發展過程為“縣域教育治理信息化”,即縣域教育相關治理主體將信息理念、信息技術、信息實踐等貫穿于教育治理全域,以實現教育治理科學、高效、公平、有序“善治”目標的過程。

(二)實踐發展

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與信息化相互交融的系統整體形態,但其實踐發展卻是一個由點到面、逐步普及、逐步拓展的漸進過程。對于目前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而言,其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游離”階段?!敖逃卫怼备拍畹奶岢鲇蓙硪丫?,其最早可見于1900年Science刊文對美國紐約州教育行政情況的介紹,但其“治理”內涵主要等同于“行政管理”[6]。直到20世紀70年代,“教育治理”才有學者以治理理論的視角運用到大規模城市與學校教育政策的探討中[7]。我國“教育治理”則是歷經20世紀80至90年代的教育“治理整頓”“薄弱學校治理”“亂收費治理”“社會綜合治理”等行政為主的政策實踐后,再有高校學者將治理理論引入高等教育領域治理實踐中。另一方面,由于此階段的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等技術尚不成熟,教育信息化應用尚未普及,教育治理與信息化的交集只零星存在于辦公自動化等領域,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亦尚未形成。

二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萌芽”階段。21世紀初,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邁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改變,也對教育治理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各地將信息化作為教育治理實踐中的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數字化、網絡化優勢,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等治理場合的應用,相關學者也對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等治理方面進行了探索,進一步豐富了教育信息化治理內涵[8]。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制定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要求縣域教育部門要加強協調,增加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術基礎環境[9] ,夯實教育治理基礎,以“政府部門主導”為主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三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擴展”階段。隨著各地“三通兩平臺”等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逐步完善,教育治理與信息技術的交融場景也日漸增加。2015年,劉延東同志在全國第二次教育信息化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要求,各地要在建成“三通兩平臺”基礎上,努力做到“四個提升”,繼續推進以“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為特征的信息化教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10],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邁入“普及應用”階段??h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實踐也由以政府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向教育系統相關主體協同參與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方面擴展,中小學校、服務企業、研究單位等治理主體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作用更加顯現,教育治理語境下的“多元主體、公私合作”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模式被人們日益重視[11],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逐步顯現出多元化態勢。

(三)未來趨向

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進一步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各地要著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創新”轉段升級,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各領域的交叉融合。從教育治理層面來看,信息化作用進一步凸顯,任友群等學者率先從技術基礎、流程再造、智能決策和治理交互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治理的信息化路徑,為研究新時代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提供重要參考[12],一些區域也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對教育治理進行探索[13]。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后,教育部等五部門圍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要求,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從國家層面明確要以信息化支撐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引導教育信息化治理邁向深入[14]。未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將進一步發展,并呈現以下態勢:

一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的核心目標,是要構建滿足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的教育治理體系,實現教育的“善治”。從治理理論角度來看,要實現教育“善治”目標,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其首要關鍵是在于各個教育治理主體的充分參與,使治理決策經過充分博弈,以確保整體利益最大化。因此,未來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其重點是要結合本縣域實際,著力打造“多元參與、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生態,有效激發教育治理相關主體活力,進而實現教育信息化治理決策的科學化、治理決策過程的民主化,促使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決策水平不斷提升。

二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統合化”。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與信息化兩個系統的統合,一方面,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必然離不開信息化系統的全面支撐,未來教育治理的提質增效無不有賴于現代信息理念、信息技術、信息實踐的廣泛應用,信息化將貫穿于教育治理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信息化自身發展也需要在教育治理的觀照下推進,通過教育治理的有效引導,促使信息技術的建設應用符合教育倫理、教育規律與教育法制,實現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有序、健康、持續發展。因此,未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將是本地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治理相互融入、相互促進的過程,教育治理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將日益邁向統合。

三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人本化”。教育是人的事業,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必然要以實現“人”的高質量發展為前提。未來教育信息化治理也應以“人”的高質量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取向,緊緊圍繞解決新時代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核心問題來推進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h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作為面向中小學校的基礎治理系統,更要積極響應黨的教育方針,凸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力求避免陷入由技術復雜性等導致的“教育異化”陷阱[15],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治理正進一步深化發展,并正展現出更多的新趨勢、新特征,這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完善系統模型,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
三、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系統檢視

(一)CAS理論契合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中的J.H.Holland教授結合生物進化系統觀點,提出了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以下簡稱CAS)理論。該理論以系統主體為核心,揭示了系統發展的實質是源自于主體相互作用,其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應性主體”的概念,明確了“系統的復雜性源于系統主體的適應性”思想[16]。教育信息化治理涉及的主體多、關系雜、過程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與CAS理論具有較高的契合性,為我們引入CAS視角開展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探索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主體具有“適應性”。系統主體的“適應性”被認為是CAS理論強調的第一特性,是系統發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指 CAS的系統主體通過與其它主體產生相互作用而改變自身,進而又引起適應主體間的相互作用,這種“適應”特性的積累實現了系統整體的發展。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也同樣存在著治理主體因應其它治理主體需要而不斷調整完善自身的情況。如:中小學校響應政府部門要求調整自身辦學行為,服務企業因為中小學校教育治理需要提供信息化支撐服務等等,這些主體行為的積累實現了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發展。

二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具有“復雜性”?!皬碗s性”是CAS理論對系統的基本描述,其認為系統主體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系統主體的多樣性、系統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中,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教育治理、信息化等各個領域的治理主體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它們的治理決策往往取決于主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時,各治理主體的治理行動也會由于實際條件的不斷變化而發生難以計量的復雜細節,這些都使得整個治理體系呈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使我們只能從總體上爭取最大化治理成效,而無法絕對精確地控制每個治理環節。

三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具有“系統性”。CAS認為,系統由適應性主體組成,各主體相互作用產生適應變化,進而形成一定的關系結構,使得系統具有不同于組成部分簡單疊加特性??h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包含著同一行政縣域下的涉及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等領域的治理主體,如:政府部門、中小學校、服務企業、研究單位和學生家庭等,這些治理主體具有非常密切、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并非離散組合,滿足系統性條件。同時,就概念而言,“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本身是由系統認識論所建構的概念,具備著系統邏輯,與CAS理論對系統的界定相符合。

(二)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五主體”

CAS理論認為,適應性主體(Agents)是復雜適應系統的核心要素,系統由各個適應性主體聚集而成,聚集主體相互作用造就了系統環境,引發主體適應性變化,進而使得系統不斷發展。同時,這些主體又由各子級主體按照一定規則匯聚,形成了主體的邊界。結合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實踐,我們亦可依據治理主體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區分出政府部門、研究單位、服務企業、中小學校和學生家庭五類主體,它們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各具職能,并與其它主體相互作用:

一是“政府部門”,主要指縣域人民政府負責教育工作的政府組成部門或者派出機構,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中主要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保障作用,負責引導著研究單位、服務企業、中小學校、學生家庭等主體共同落實上級和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決策,并為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撐。

二是“研究單位”,主要是由具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培訓等職能的事業單位。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中主要發揮引導和服務作用。具體負責貫徹落實“政府部門”要求,為“政府部門”“服務企業”“中小學?!奔啊皩W生家庭”等治理主體提供業務指導咨詢等服務。

三是“服務企業”。是指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從事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服務的單位組織。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中,服務企業主要作用是落實政府部門政策,響應其它主體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需要,為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網絡條件、計算條件、資源開發、管理應用等服務,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實踐者、創新者、支撐者。

四是“中小學?!?。主要是由縣域政府部門舉辦或者納入管理的中職學校、普通中學、初級中學、小學及九年一貫制學校等學校單位組織,是實施和傳導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決策的重要載體,負責落實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決策,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普及、融合與創新。

五是“學生家庭”。主要指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及其監護人意愿的最小社會單元組織,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服務目標,也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參與終端,對其他治理主體決策具有著重要反饋作用。

(三)教育治理過程“四環節”

教育治理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根本。從CAS理論視角來看,教育治理過程的實質是教育治理系統中教育治理主體相互作用,相關主體產生適應性變化的過程。結合教育治理理論,我們可以構建出以下教育治理過程模型(如圖1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教育治理主體間相互作用,根據治理進程與時序的不同,分為治理需求、治理決策、治理行動、治理反饋等四個環節。

治理需求環節,是指教育治理主體基于自身認識或受其它治理主體影響,對教育治理實然與應然之間存在的差距產生矛盾認識,進而在治理主體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治理需求、形成解決方案的過程。

治理決策環節,是指相關教育治理主體基于自身發展利益對前述治理需求環節所生成的解決方案進行博弈,并經反復溝通協調后形成方案共識,進而作出治理決策,再由相關教育治理主體將決策分派回治理系統之中的過程。

治理行動環節,是指相關教育治理主體依據前述決策環節生成的共識及分派任務,結合自身實際組織治理決策落實,產生教育治理行動,并在行動過程中與相關治理主體相互作用產生行動協同的過程。

治理反饋環節,是指教育治理主體在治理行動啟動后,通過治理主體間相互作用,對治理行動進行事中、事后的績效評估,生成治理反饋并回傳相關主體,從而驅動治理行動的調整或者生成新一輪治理需求的過程。

(四)教育信息化治理“五切點”

CAS理論提出,復雜適應系統具備著“流”的特性,即系統主體之間以資源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形態進行交互作用,使主體產生適應性變化,實現系統發展。治理體系是一個邏輯概念,治理主體在教育治理過程中將主要以“教育治理信息流”形態進行相互作用,這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治理體系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切入前提。為此,結合前述教育治理過程的四個環節,我們可以梳理出適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個切點(如圖2所示)。

一是治理主體切點。該切點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原點,通過推進信息理論、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等信息化體系與治理主體整合,使治理主體具備信息化思維,掌握信息化方法,實現治理主體推動教育信息化治理主動性的提升,為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根本動能。

二是治理需求切點。該切點是治理需求環節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是指在治理需求環節中,相關主體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引入、迭代和更新,形成基于信息條件下的更優解決途徑,從而產生出教育治理新需求,實現傳統教育治理解決方案變革和信息化創新。

三是治理決策切點。在該切點,相關主體將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治理決策的資源渠道、溝通管道,促使教育治理信息在教育治理主體間高效流通,助力決策共識的達成,并使得決策部署更加協調,實現治理決策效率提升。

四是治理行動切點。在治理行動切點中,信息技術將更多體現為賦能工具的作用,相關主體將信息技術作為治理行動的基礎支撐、應用資源和創新工具,實現教育治理行動的信息化賦能,促使教育治理行動得以提質增效。

五是治理反饋切點。該切點是治理反饋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點,即是相關教育治理主體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數據計算、推衍能力,對教育治理過程中的其它環節進行反饋控制,使教育治理更加精準有效。

(五)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三層”模型

CAS理論倡導對復雜適應系統采用分析與綜合結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前述縣域教育信息治理體系的“五主體”“四環節”“五切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從整體上建構出以下包含“信息化治理主體層”“信息化治理網絡層”“信息化治理交互層”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三層”模型(如圖3所示)。

一是信息化治理主體層。治理主體層由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五類治理主體構成。該層治理主體將依據其不同職能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發揮著不同作用,促使相關治理主體產生適應性變化,進而實現教育信息化治理。由此而言,治理主體既是信息化治理的供給者,也是信息化治理的需求者,其信息化治理水平決定著整個治理體系建設水平,對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全局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信息化治理網絡層。隨著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日益發展,信息化治理主體層的治理主體也更加多元,相互作用更加密切,承載“教育治理信息流”的“管道”亦更為豐富,呈現出“多對多節點”的網絡形態,形成了信息化治理網絡層。該層是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概念中“信息化”意蘊的重要體現,從狹義技術層面看,其包括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智—云—管—端—邊”等適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硬軟件設施。從廣義管理層面看,則囊括了信息化治理體系下的人、財、物、技等資源,對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起到基礎保障作用。

三是信息化治理應用層。應用層內容主要為治理主體在教育治理需求、治理決策、治理行動和治理反饋等四類環節中的信息化融合應用,反映著治理體系的信息化治理實踐水平。推進信息化治理應用層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技術與治理過程的融合,拓寬信息化治理融合應用覆蓋面,打造更多信息化治理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則是要創新和完善信息化治理應用機制,加強技術與治理過程融合的“元治理”,促使信息化治理應用績效提升。
四、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優化策略

模型建構的目的,在于認清系統實質,解決實踐問題。運用CAS理論視角,我們檢視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治理主體、治理過程及信息化治理切入點,建構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三層”模型,這也為我們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實踐提供了以下三項策略:

(一)治理主體信息化

治理主體層是治理體系的核心層,對于治理體系建設全局具有決定性意義。推進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首先是要加強治理主體層建設,注重提升政府部門、研究單位、中小學校、服務企業、學生家庭等治理主體的信息化治理素養,使信息化治理的思想理念和行動能力成為其基本屬性。具體要抓好以下三點:

一是注重信息化意識培育?!爸獮樾兄肌?,信息化意識是治理主體發揮能動作用、推進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思想源頭,是治理主體運用信息化理論、科技嘗試解決治理問題并生成信息化治理需求的先決條件。因此,推進治理主體的信息化,首先應著眼于樹立培育治理主體的信息化意識,加強對治理主體信息理論、信息思維、信息技能等方面的培養,使其在教育治理過程中能夠自覺主動運用信息化領域知識思考和解決教育治理問題。

二是注重信息化理念發展??茖W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離不開科學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是治理主體在信息意識作用下對教育信息化治理思想方法的進一步淬煉,對推進教育信息化治理具有導向性作用,是治理主體的信息化價值取向和信息化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表征。維系科學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一方面要引導相關治理主體將服務教育作為信息化融合目的,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推進融合創新,另一方面要提升治理主體的技術敏感度,使其善于運用技術方法創新教育信息化治理場景,優化信息化治理過程。

三是注重信息化能力建設。信息化能力是治理主體落實信息理念、實施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關鍵,主要包括治理主體推進教育治理信息化的規劃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行動能力與保障能力等,對治理主體信息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對于治理主體而言,提高信息化能力主要在于抓好治理主體的內部配置,做強信息化的人、財、物、技等方面保障。對于治理體系而言,則在于要抓好信息化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落實,促進主體間信息化治理協同,使各治理主體的信息化合力得以發揮。

(二)治理網絡全納化

信息化治理網絡層是實現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基礎,是構建科學、高效、可靠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重要條件。要使信息化系統貫穿教育治理全程,實現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過程與信息化系統全面融合,就必須構建一張實現狹義技術資源與廣義治理主體、治理應用等全面覆蓋的信息化治理網絡,推動信息化治理網絡全納化。具體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適時擴大信息技術的作用面。從狹義技術網絡層面看,要結合教育治理實際需要,適時引入“智、云、管、端、邊”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科學高效的技術全納化治理網絡。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治理網絡提供信息智慧;運用云計算為治理網絡提供信息載體,提高治理網絡的分布存儲和協同計算能力;運用5G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為治理網絡打通更加優質的信息共享渠道;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為治理網絡提供智能化、伴隨式數據收集的能力。

二是不斷優化主體服務的支撐面。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理念,構建時時可得、處處能用、人人共享的主體全納化治理網絡。要加強信息化治理網絡層對治理主體的服務支撐,實現信息化治理網絡對政府部門、研究單位、服務企業、中小學校和學生家庭等治理主體的全納性聯通。要強化廣義治理網絡建設機制,構建政府部門投入為主、相關主體多元參與、學生家庭廣泛應用的縣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確保治理網絡穩定可靠。要建立完善信息化治理網絡安全機制,落實治理網絡安全責任,加強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確保治理網絡安全可靠、及時可達。

三是持續延展治理應用的覆蓋面。要推進信息化治理網絡層與教育治理的全方位融合,構建貫穿教育治理應用全程的應用全納化治理網絡。加大教育治理信息化實踐力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智—云—管—端—邊”的信息技術體系建設,普及教育治理信息化應用,推動實現信息技術體系對治理需求、治理決策、治理行動和治理反饋等環節的全覆蓋,有效發揮信息技術對治理過程的變革與重構作用,帶動教育治理效能提升。

(三)治理應用融合化

實現治理應用層與信息技術全面深度融合,是提升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實踐水平的關鍵。從治理應用融合內涵來看,其主要包括以擴大信息化治理應用融合范圍的“橫向拓展”和以挖掘信息化治理應用成效的“縱向延伸”,推進治理應用融合化發展應圍繞上述兩方面采取行動。

一是豐富融合場景,推動信息化治理應用層的橫向拓展。各治理主體應在教育信息化治理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運算傳輸迅捷、反饋形式多元等特性,不斷創新治理應用融合場景。具體而言,其可以在治理需求環節中,采取問題導向與技術突破策略,更新迭代解決方案,創新治理需求;在治理決策環節中,運用信息技術健壯主體交互渠道、完善協同機制,促進科學決策;在治理行動環節中,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提高治理行動質量與效率;在治理反饋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反饋系統,擴大數據基礎,促進治理行動的精準控制。

二是提升融合績效,推動信息化治理應用層的縱向延伸。提升治理主體融合應用參與水平,建立完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機制是融合績效關鍵。要完善協同機制,有效發揮政府部門的規劃保障、研究單位的服務指導、中小學校的應用融合、服務企業的創新支撐以及學生家庭的應用參與等作用,共同形成治理合力。要完善激勵機制,推進融合應用試點示范,鼓勵更多主體結合自身實際推進治理融合。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梳理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的概念與歷程,從CAS理論角度闡釋了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中的“五主體”“四環節”“五切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體層、信息化治理網絡層和信息化治理應用層等為主要內容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三層模型”,提出了優化完善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建設的行動策略,為下階段推進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EB/OL] .http://www.gov.cn/ xinwen/2020-01/01/content_5465721.htm,2020-01-01.

[2] 任友群.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6-06-10(08).

[3] 顧小清,李世瑾.人工智能教育大腦:以數據驅動教育治理與教學創新的技術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21,(1):80-88.

[4] 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和實際問題(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2,(12):20-24.

[5] 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6-13.

[6] Anon.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J]. Science,1900,11(268):256-257.

[7] Cunningham,L.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licy Making in Large Cities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0,30(4):333.

[8] 楊冠英.信息化: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的“催化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59-161.

[9] 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J].教育信息化,2003,(4):3-7.

[10] 教技[2015]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講話的通知[Z].

[11] 張進寶,梁躍.教育治理現代化語境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重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6,(4):7-13+51.

[12] 任友群.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中國教育網絡,2015,(1):14.

[13] 趙國宏,羅宇晨等.“互聯網+”背景下人才培養與育人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8):126-142.

[14] 教科信函[2021]13號,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

[15] 楊欣.智能時代教育異化的表征、病灶及治理[J].中國電化教育,2021.(8):34-41.

[16] Holland,J.H.周曉牧,韓暉譯.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

作者簡介:

何易立: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

劉革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 Theory

He Yili1, Liu Geping2

(1.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0; 2. Intellig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責任編輯:邢西深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從旅游信息化建設到智慧旅游的提出,再到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產業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產業業態不斷創新,呈現產業數字化、發展全域化、消費大眾化、需求個性化和競爭國際化的特點。本文分析了數字經濟時代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對高職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發現了普遍存在專業與產業對接不緊密、課程建設滯后等人才培養問題?;诖?,本文提出了以下人才培養改革的實施路徑建議: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明確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定位;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崗位需求,融入信息技術應用重構課程體系;依托教育理念和新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與行業標桿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內外智慧旅游實踐教學基地。

關鍵詞:數字經濟時代;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基金項目:成都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科研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研究”(21CZYR027)。
一、數字經濟時代帶來的新變化和對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數字經濟時代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推動了旅游產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融合,大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也隨之發生變化?!爸腔勐糜巍遍_始呈現迅速發展之勢,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各類手機App、小程序等移動應用的快速普及,使得機票預訂、住宿預訂、景點門票預訂、租用車輛、跟團游等旅游產品迅速被“在線化”,滿足了旅游者對旅游產品價格比對、旅游產品優化組合和便捷支付等多方位個性化的需求。尤其是大數據等技術對旅游管理、服務和營銷的決策支持,使得旅游產業線上消費占旅游市場總消費的比例明顯提高。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涌現了在線旅游咨詢員、旅游大數據分析師、旅游日常數據管理與維護員、定制旅行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興崗位。旅游管理專業應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數字技能及數字素養。

(二)數字經濟時代對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該決定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該計劃的主要目標為“通過建設,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接更加緊密、同人民群眾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更加匹配,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備、制度更加健全、標準更加完善、條件更加充足、評價更加科學”[3]。以上政策文件均具體指明了一定時期內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重點領域,突出了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受大眾旅游時代影響,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偏重對團隊旅游業務的管理、服務和營銷,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主要面向旅行社計調、門市接待、銷售和導游等崗位。

隨著數字經濟逐步發展和成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包括旅行社在內的旅游企業的生產經營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定制旅行師、旅游大數據分析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崗位。與之對比,旅游管理專業現有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實訓項目開設等與產業新崗位能力要求脫節,從而導致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難以適應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多為旅游管理本科和研究生學歷背景,對旅游產業與信息技術融合形成的新崗位認知不充分;擁有高級數據分析能力、旅游應用程序設計等學歷背景的教師相對稀缺;大部分教師缺乏長期的行業鍛煉經歷。學生生源類型多樣,部分來自中職的學生有一定的旅游崗位基礎技能。但是,學生普遍存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的問題,需要通過課程教學強化職業認知和崗位技能。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實施路徑建議

近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快車道,通過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及省、市相關項目建設,高職院校和專業已經在體制機制、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實訓條件及資源建設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積累,具備進一步開展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與數字經濟時代旅游產業轉型相適應,旅游管理專業需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傳統旅游技能中融入信息技術,重構課程體系,開展教師、教材和教法改革,打造校內外智慧旅游實訓基地。

(一)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明確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定位

傳統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過于寬泛,造成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和就業能力的提升。結合數字經濟時代消費大眾化、需求個性化和競爭國際化的特點,將“智慧營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的能力培養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形成相應的思政、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以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文化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即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旅游產業發展需求,具有“旅游+互聯網”創新創業思維,熟練掌握一門工作外語,具備較強旅游信息化應用能力,面向智慧旅游營銷和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崗位需求,融入信息技術應用,重構課程體系

數字經濟對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以模塊化課程體系規范教育教學,構建公共基礎課程、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拓展課以及單項實踐(實習)項目等多模塊課程體系,兼顧各模塊課時比例和理論與實踐課程課時比例,保障人才培養科學有序進行。

以新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新增課程或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新增教學單元,如對照旅游大數據分析師的崗位需求和“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設旅游大數據分析課程,對照互聯網營銷師新職業崗位要求調整旅游網絡營銷課程教學內容,加大對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三)依托教育理念和新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課程思政”作為教育教學推進的重要工作。引導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教材建設、教學研討、教學評價等活動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各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示范團隊和示范課程項目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以“旅游+”為視角,在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網絡營銷、旅游項目策劃等專業必修課教學中開展“雙創教學”,拓寬學生的創業思維;以“互聯網+”為視角,在課堂外組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打造創新創業項目等,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提升學生的專創融合能力。

開發活頁式、案例式等新形態教材,以適應項目制、任務式課程教學的需要。對教學實訓結果要求不唯一的課程采用活頁式的教材編制方式自編教材,以旅游大數據分析課程為例,在數據管理解決方案、互聯網智能數據抓取等教學環節,學生訓練的成果內容可能區別較大,但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或數據采集價值,通過活頁式教材設計,學生可自行在教材中增加訓練成果內容。對教學內容模塊多、技術更新快的課程采用案例式的教材編制方式自編教材,以旅游網絡營銷課程為例,設置搜索引擎優化、搜索引擎營銷、信息流廣告、ASO優化、微信營銷、微博營銷、短視頻營銷、直播營銷等多個主題學習單元,結合數字經濟時代旅游網絡營銷中不斷涌現的新營銷方式和新營銷案例,以二維碼動態存儲案例資源,形成案例資源更豐富的新形態教材[4]。

在傳統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如運用智慧職教、慕課等在線教育綜合平臺發布課程資源,利用云班課平臺組織課堂教學,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學生開展教學互動,結合大數據分析結果對學生學習開展評價等,搭建起資源發布、教學組織、課內外師生互動、教學評價的信息化通道,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與行業標桿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內外智慧旅游實踐教學基地

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要求有與之配套的實踐條件保障。在旅游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對應智慧旅游數據采集、挖掘、分析和應用等實訓需求,建設旅游大數據實訓室,對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公共資源、網絡開放空間信息、項目調研采集數據、教學大樓人流量等數據進行處理,提升學生旅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能力[5]。對應智慧旅游個性化管理、服務和營銷需求,建設定制旅行實訓室、旅游網絡營銷實訓室和旅游電子商務實訓室。定制旅行實訓室主要開展旅游資源盤點、游客畫像分析、旅游產品組合與成本分析、游客滿意度分析等實訓項目;旅游網絡營銷實訓室主要開展搜索引擎優化、搜索引擎營銷、信息流廣告、ASO優化、微信營銷、微博營銷、短視頻營銷、直播營銷等實訓項目;旅游電子商務主要開設電商網頁設計、線上店鋪管理、在線旅游代理交易等實訓項目。

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要對接智慧旅游行業標桿企業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真實項目、真實崗位實踐,提高學生的智慧營銷和管理能力,校企共育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要開設定制旅游產品設計、網絡營銷與電子商務綜合訓練等課程實訓,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真實項目引入校內,提升學生運用大數據思維和信息化工具進行定制服務、線上營銷和在線銷售的能力。與區域內智慧旅游信息技術領軍企業、智慧旅游實踐與應用示范企業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新生入學入職教育和畢業生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崗位中強化認知、鍛煉技能。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4-06-22)[2021-09-17].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 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_5365341.htm.

[3] 教育部網站.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EB/ OL].(2020-09-16)[2021-09-17].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 htm.

[4] 朱旭琴.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2):159-160.

[5] 王璐.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研究現狀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13):149.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4篇

會計作為反映企業經濟業務的計量工具,在企業日?;顒又姓紦匾匚?,因此會計信息化也是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內外部條件的限制,傳統會計信息化軟件并不能達到最優效用,云會計在數據共享、節約成本等方面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創造了條件。本文探討了云會計在中小企業的實際應用及其對于會計信息化的推動作用。

一、云會計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實現數據共享。和傳統的會計電算化相比,云計算可以在云端實現核算業務和數據共享,用戶可通過任何端口接入云會計平臺,實時了解企業資金運營、進銷存等情況,從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管理效率,節省了企業在人力、時間、空間等方面的成本。

(二)具有較低的成本。云會計向用戶提供的是無需安裝的在線服務,替代傳統的軟、硬件服務,使用者可通過電腦等電子終端訪問平臺,并按照企業實際的業務需求購買相關服務。在此過程中不需要購買和安裝任何硬件設備,避免了設備由于技術進步而需要的更新換代,也節省了因維護系統和硬件所產生的人力成本和維修費用。

從實務來看,金蝶推出的精斗云、浪潮推出的浪潮易云等在線服務平臺,都是針對中小企業會計核算提供服務,且經過對比和調查,價格相對較低,根據實際業務需求,500—1200元/年不等。

(三)數據安全性高。在云會計服務平臺中,服務供應商負責整個云會計系統的平臺建設,以及包括虛擬化、管理、數據庫、用戶接口、防火墻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內部雇傭專業的技術團隊人員對平臺進行日常維護,數據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二、中小企業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是指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經營方式靈活、投入資金少且成長迅速,作推動創業創新的中堅力量,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一)中小企業規模和資金有限。由于資金和規模的限制,中小企業無法負擔如用友ERP之類的大型會計信息化軟件,也無法聘用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冗雜的業務功能無法得到完全利用,也造成了資源上的浪費。

(二)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員尚未認識到當今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發展方向,導致企業整體水平停滯不前,無法在“互聯網+”趨勢下獲取優勢。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提高對財務人員素質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資格證書,更需要有豐富的實踐技能,能夠適應云會計模式下的核算。

三、文獻綜述

深入了解云會計,就要從云計算基礎概念開始。云計算是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新型計算模式和商業模式,方巍等人(2012)對云計算的基礎知識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包括軟件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在內的三種交付模式、四種部署模式和五大特征,內容較為詳盡。

程平等人(2011)開啟了云會計的理論研究,闡述了六大應用優勢,以及在實際操作中中小企業應該關注的方向,之后,程平及其團隊對云會計在審計信息、納稅等方面進行了繼續的深入研究。胥衛平(2013)分析了中小企業無法負擔大規模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成本過高、風險較大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無法像大型企業一樣投入傳統會計信息化建設,云會計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一種新的選擇。錢大偉(2016)從會計信息化建設的環境層面出發,詳細對比了云會計三大模式和傳統信息化的優劣,論證了發展云會計的必然趨勢,并引入具體案例,說明了云會計對于企業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協同管理等促進作用,將云會計的發展和互聯網大環境結合起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云會計下的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

(一)功能定位。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財務云會計系統可實現三個主要功能定位,分別是數據管理功能、知識管理功能和決策支持功能。數據管理包括對財務數據的采集、分析和應用,通過數據處理獲取潛在信息、監測風險,主動應對市場;知識管理功能是通過搜集、應用、分享和評估等手段,完成會計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構建完善的會計知識共享和學習平臺,利于新員工迅速上手企業財務工作、利于管理者更好地掌控企業全局規劃;決策支持功能是在數據管理的基礎上,快速響應用戶業務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用戶提供決策支持。

(二)優勢。

1.提供高效率的在線報賬系統。對中小企業而言,費用報銷類業務屬于日常業務類型。云會計模式下,可以以費用申請、借款、報銷、支付、分攤等業務為監控重點,完成從事前到事后的全程監管,提高報賬效率和準確性,防止內部徇私舞弊現象。

2.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選擇所需服務,實現財務共享。以金蝶推出的精斗云為例,該云會計平臺提供云進銷存、云報銷、云財貿等幾大模塊。其中,云進銷存包括進貨、銷貨、倉庫、資金、信息五大功能,和傳統軟件不同的是,它實現了“云端”和“共享”,即多門店、多倉庫、多部門協同辦公、數據共享。

五、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興詞匯包括大數據、云計算、軟件即服務(SaaS)等,作為改革和創新的堅實力量,中小企業想要立足于發展浪潮中,就應當充分利用云技術,推動企業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作者單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的品牌經營邏輯變化及其對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影響,提出了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的三個新思路:多品牌戰略思路、品牌戰略系統整合思路與品牌生態圈競爭戰略思路,并以安踏為案例,闡釋了“互聯網+”背景下的“安踏”品牌國際化對上述三種戰略新思路的運用。

關鍵詞:品牌國際化;“互聯網+”背景;“安踏”品牌案例

自2013年以來,4G通訊技術逐漸成熟并得到普及應用,社會經濟環境已然處在“互聯網+”背景之下?!盎ヂ摼W+”背景對企業品牌國際化必然產生影響,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應適應“互聯網+”的背景環境從而應有新思路。泉州體育用品企業安踏(福建)鞋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安踏”品牌應運而生。二十多年以來,安踏的品牌運作具有開創性, “安踏”在品牌國際化經營中,較好地適應了“互聯網+”背景,安踏的品牌國際化具有引領性,其經驗值得借鑒與推廣。

一、“互聯網+”背景及其對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影響

(一)“互聯網+”背景闡釋

“互聯網+”背景是指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標志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經濟正逐漸實現深入融合。這種融合的關鍵是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的成熟與應用。由于現代數據技術的應用,經濟活動的設計、制造、流通、消費等所有環節數據化,并以數據的形式與信息網絡實現充分連接,經濟活動中的數據交換具有即時性、數據處理具有科學性。數據技術的應用正改變著商業邏輯。首先,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基于數據技術的信息取得與整合能力、市場感知與預測能力、關系整合能力成為企業的重要能力。其次,數據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跨界整合能力大大增強,跨界協同創造價值正引領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同時,數據技術的應用也極大地便利了顧客參與價值創造,顧客成為協同創造價值的重要參與者。再次,數據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能精準地把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并能實現廣告營銷信息的精準推送,促進精準營銷時代真正到來。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品牌經營變化

“互聯網+”背景下的品牌經營邏輯將發生如下變化:首先,數據資源、數據技術能力成為品牌經營最重要的新資源與新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品牌經營要以數據依據,品牌產品的生產、品牌服務的提供、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信息的傳播等品牌經營各環節都以可靠的數據為支撐,數據資源成為品牌經營最重要的新資源;品牌經營數據資源的獲取、傳遞、處理都需要過硬的數據技術,因此數據技術能力成為“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經營最重要的能力。其次,多方協同共創價值成為品牌價值創造的新方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數據技術的應用,企業內部整合能力與企業跨界協同潛力大大增強,品牌價值創造既源于品牌企業內部又不局限于企業內部,品牌產品的研發可能是在產、學、研與消費端的共同參與下完成,品牌產品的制造可能在原料供應商、物流配送商、生產制造商等多方協同下完成,品牌產品的銷售也可能在產品提供商、物流配送商、獨立支付方以及廣告商等多方協同下共同完成,上述各方在品牌經營的各環節協同共創品牌價值。再次,精準、及時地服務顧客成為品牌經營的新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數據技術強的企業能夠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能快速地生產出消費者所需的個性化產品、能通過科學布局物流系統從而實現及時高效的物流配送,甚至廣告信息都能根據消費者的需要實現精準推送,品牌企業基于創造品牌優勢的需要更需要精準、快速地服務顧客。

(三) “互聯網+”背景對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影響

“互聯網+”背景對企業品牌國際化具有戰略性意義,企業品牌國際化在戰略思路上應做適應性調整。首先,企業品牌國際化應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大力發展數據技術,積累數據資源。有關學者在文獻總結的基礎上將品牌國際化界定為:“在國際市場尤其是在國際主流市場建立品牌資產的過程”,而國際主流市場美、歐、日市場已然是“互聯網+”背景市場,其他國際市場或已然是、或將成為“互聯網+”背景市場,品牌國際競爭依靠數據技術與數據資源是大勢所趨,因此企業品牌國際化應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大力發展數據技術,積累數據資源。其次,企業品牌國際化應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積極應用數據技術與數據資源,整合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包含產品、廣告、渠道、價格等多種戰略元素,品牌國際化各種戰略元素只有在系統協同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企業在品牌國際競爭中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再次,企業品牌國際化應積極應用數據技術與數據資源,以國際視野、在國際范圍構建品牌國際化的合作機制,整合國內、外各方的資源,促進多方協同共創品牌價值,提升品牌國際競爭力。最后,企業在品牌國際化經營中,要重視跨文化消費者對品牌國際化的基礎性作用,要運用數據技術謀求跨文化消費者的積極參與、挖掘跨文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切實滿足跨文化消費者豐富多樣的個性化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戰略新思路

(一) “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多品牌戰略思路

“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多品牌戰略思路是指主張企業品牌國際化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大力發展與應用數據技術,充分把握國際消費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多樣化的現實與趨勢,以多品牌的不同調性與定位滿足國際市場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對市場的寬覆蓋,提升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思路。國際市場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消費多層次、需求多樣化的市場;而且,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消費者應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全球跨文化的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參與到企業品牌經營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大大增強,企業品牌國際化經營更易于直接深入到全球跨文化的個體消費者,企業面對的國際市場往往在更大程度上表現為消費多層次、需求多樣化現象。顯然,企業通過單一品牌占領多層次、多樣化的國際市場具有難度很大。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走多品牌的戰略思路具有合理性。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多品牌戰略思路通常具有三條的具體路徑:第一,針對國際市場的新情況,開發新的品牌。第二,根據國際品牌競爭的需要,從國際市場收購國際知名品牌。第三,延展與升級主品牌,開發附屬品牌,應用于國際市場。根據品牌生態理論,企業品牌國際化中的多品牌需要形成品牌族群關系,以利用品牌之間的互補性實現對多層次、多樣化國際市場的廣泛覆蓋。

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多品牌戰略行為體現了多品牌戰略思路。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多品牌戰略行為主要有如下幾類:第一,多途徑擴充品牌資源。例如:安踏在2009年收購了國際時尚運動知名品牌FILA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使用權,在2014年推出安踏—NBA聯名品牌,在2017年收購了香港著名童裝品牌小笑牛,目前安踏旗下有安踏、安踏兒童、FILA、FILA KIDS、DESCENTE及NBA系列等品牌。第二,以品牌專賣店的形式運營各品牌。例如:安踏旗下有安踏(包括安踏兒童)品牌專賣店已進駐港、澳與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有FILA(包括FILA KIDS)品牌專賣店已進駐港、澳市場,還有DESCENTE品牌專賣店也在籌劃進入國際市場。安踏旗下各品牌專賣店分別服務不同的細分市場,形成互補態勢,例如:安踏(包括安踏兒童)品牌專賣店服務傳統的大眾市場,FILA(包括FILA KIDS)品牌專賣店服務新興的中產市場,DESCENTE品牌專賣店服務高端市場。第三,以多種方式延展品牌,充分利用品牌資源。例如:安踏的FILA品牌攜手著名時裝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推出JASON WU X FILA全新跨界系列占領設計師Jason Wu的粉絲市場;安踏在2018年在美國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籃球鞋Anta KT3Rocco以占領球星克萊·湯普森的粉絲市場。表面地看,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多品牌戰略行為似乎與“互聯網+”背景間沒有什么聯系,然而事實是,安踏上述的多品牌戰略行為大多發生在2003年后4G通訊技術逐漸成熟并得到普及應用的“互聯網+”背景之下。合理的解釋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安踏重視適應環境,積極發展與運用數據技術,充分挖掘跨文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發展了國際性品牌資源,關照了多個國際性品牌之間的協同互補并使之得到充分運用,從而促進了企業品牌國際化。

(二) “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品牌戰略系統整合思路

“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戰略系統整合思路是指主張企業品牌國際化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大力發展與應用數據技術,促進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中廣告、營銷渠道、品牌產品、產品價格等元素間的默契配合,實現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整體運作順暢,從而提升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思路。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數據技術的應用,企業品牌國際化經營中的數據交換可以做到即時性,品牌國際化經營中的數據處理也更具科學性,企業內部跨邊界協同能力隨之增強,這為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整合創造了條件。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走“戰略系統整合”的思路具有合理性。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整合是一個自組織協同過程,自組織協同過程中具有諸多協同機制發揮作用,包括:從部分到整體的上行因果關系中蘊含的合力聚合機制、匹配配合機制、共用共享機制、相互作用機制與結構優化機制,以及從整體到部分的控制機制、協調機制與選擇機制。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戰略系統整合思路要求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積極應用數據技術,切實發揮各種協同機制的作用,實現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的整合與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戰略系統整合行為是建立在“單點突破”策略運營、品牌國際化知識與經驗得到較充分積累的基礎上實施的。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應用“單點突破”策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廣告國際化。安踏的廣告代言人都選用運動領域一流國際明星,贊助國際頂級賽事。二是,產品國際化。與泉州很多民營企業一樣,安踏是伴隨國際代工而成長的企業,其產品是按國際標準而生產的。三是,研發人才國際化。安踏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建立設計研發中心,大規模引入國際化的人才。四是,渠道國際化。在早期,安踏的產品銷售渠道主要是國際代理商;2013年后,安踏實施“品牌零售”戰略,渠道主要以自營零售為主,隨著其“品牌零售”向港、澳與東南亞國家擴展,安踏的“品牌零售”渠道也向國際化發展。2018年,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開始體現了品牌戰略系統整合思想,具體表現為如下兩個層面:第一,在總體戰略層面提出了國際優秀一線品牌的戰略定位。時至2018年,安踏的品牌國際化經營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程,安踏做出“國際優秀一線品牌”的戰略定位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以數據為依據、整合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各元素形成整體意義上的總體戰略。第二,在品牌國際化策略層面整合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的多種元素推出新款產品。安踏在2018年在美國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籃球鞋Anta KT3Rocco,該款鞋由安踏的設計總監Robbie Fuller帶領安踏美國設計中心的團隊共同完成設計,鞋舌上配飾以簽約球星克萊·湯普森與他的愛犬 Rocco的刺繡,寓意他倆的并肩作戰。這款鞋的推出與發售整合了品牌國際化戰略系統中的產品國際化、廣告國際化、研發國際化與渠道國際化等多種元素,較突出地體現了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戰略系統整合思路。

(三)“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生態圈競爭戰略思路

有關學者認為,品牌生態圈是基于個體品牌構建的仿生生態系統,是由顧客、供應商、經銷商合作伙伴、政府、股東等共同構成利益相關者圈層,品牌與利益相關者以品牌供應鏈為紐帶形成合作競爭、協同進化的生態關系;從價值創造的視角看,品牌生態圈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品牌價值協同共創的類生態機制?!盎ヂ摼W+”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生態圈競爭戰略思路是指企業品牌國際化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大力發展與應用數據技術,在東道區域市場構建品牌生態圈、優化品牌生態圈、升級品牌生態圈并從中培育品牌生態優勢、促進品牌協同進化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思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由于數據技術的應用,有了萬物互聯的網絡,企業品牌國際化更容易從跨國別、跨文化、跨行業的廣大范圍篩選到符合要求的市場主體從而構建品牌生態圈,也更容易為品牌生態圈內價值網絡優化與升級找到精準的路徑從而優化與升級品牌生態圈;而且,更多的一般品牌企業能夠相對低成本地掌握數據技術,能夠通過數據技術的應用貫徹品牌生態圈競爭戰略。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走品牌生態圈競爭戰略的思路具有合理性。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生態圈競爭戰略運作是在東道區域市場構建品牌生態圈、優化品牌生態圈、升級品牌生態圈以培育品牌生態優勢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價值視角看,也是品牌價值協同共創機制的國際性構建與優化過程。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生態圈競爭戰略思路要求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積極發展與應用數據技術,構建、優化、升級品牌生態圈,促進品牌生態圈內的精準協同,實現品牌協同進化與品牌價值協同共創,從而打造品牌生態優勢、提升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分析安踏的品牌國際化實踐,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已具有生態圈競爭戰略意識。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的生態圈競爭意識在如下行為中得到反映:一是,重視建立與品牌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例如:安踏與杜邦、巴斯夫、麥肯錫、IBM等國際優秀的品牌供應商都已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二是,在品牌國際化運作中重視顧客(消費者)的作用。例如,安踏在美國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籃球鞋Anta KT3Rocco時,就考慮到簽約球星克萊·湯普森的粉絲很關注他與愛犬 Rocco間的依戀關系。三是,在品牌國際化運作中重視與經銷商建立合作關系。例如,安踏在美國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籃球鞋Anta KT3Rocco時,采用的渠道是Nice Kicks位于舊金山的鞋店。四是,重視建立與股東的互惠共贏關系。安踏于2007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18年6月安踏的股票——安踏體育(02020)創下歷史新高,2018年的股票分紅已有三次,每普通股獲得紅利已超過1港元。由于品牌生態圈競爭戰略本身是一種新的品牌戰略思想,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似乎還未形成清晰的生態圈競爭戰略思路,還沒有主動地實施品牌生態圈競爭戰略。正如前文所述,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運作生態圈競爭戰略需要在東道區域市場構建品牌生態圈、優化品牌生態圈、升級品牌生態圈以培育品牌生態優勢,品牌生態優勢有沒有培育出來重要的是看如下兩個評判標準:一是,品牌在國際化中有沒有與利益相關者實現協同進化;二是,品牌在國際化中有沒有與利益相關者實現價值共創。按照這兩個標準,通過數據技術的應用,安踏在品牌國際化中實施生態圈競爭戰略將有明確的策略性思路。

參考文獻:

[1]www.anta.com/antaNews/newevent/

[2]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5):25-38.

[3] 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5-107.

[4]趙振.“互聯網+”跨界經營:創造性破壞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0):146-160.

[5]劉慶振.計算廣告學:大數據時代的廣告傳播變革——以“互聯網+”技術經濟范式的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16(2):87-91.

[6]韓中和.品牌國際化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12):32-38.

[7]王啟萬,朱虹,王興元.品牌生態理論研究動態及展望[J].企業經濟,2017(3):14-22.

[8]吳華明.自組織戰略協同:概念、特點與管理過程[J].系統科學學報,2015(5):19-22.

[9]許暉,鄧偉升,馮永春,雷曉凌.品牌生態圈成長路徑及機理研[J].管理世界,2017(6):122-140.

云計算會計信息化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我國政府應急信息化管理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簡要介紹,并與實際應用情況結合起來,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希望借此可以對我國政府應急管理信息的發展和完善予以促進。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應急管理工作;應用

引言

在當前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開始廣泛應用各種信息技術,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應急管理這項工作,對于人們的生活而言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高效使用該項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現階段政府應急管理工作中,也需要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對信息技術進行積極應用。

一、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與應急管理工作的關系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是應用科學技術手段來對部門、企業的經營管理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并進行加工及整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計算機處理系統的高效性,有助于更快速的進行信息的加工和存儲,同時可以對信息實行共享。在應急管理這項工作中,把電子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相結合,信息化是構建新時代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工程,也是提升應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應急管理部黃明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應急管理的現代化。要集中系統力量和社會智慧,建設好應急管理網絡信息體系”。

二、電子信息技術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建成全縣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

為了推動應急管理工作的改善,在蒼溪縣安全生產綜合預警平臺(一期)的基礎上,堅持“互聯網+應急管理”理念,按照“信息共享一朵云、科學感知一張圖、指揮決策一張表、信息發布一張網”的總體思路,整合全縣應急資源信息,完善應急預案、物資裝備、應急隊伍、醫療救護、避難場所等資源數據庫,構建全新的“互聯網+應急管理”的蒼溪縣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該系統分為分為政府端、企業端和公多服務端,包括了政務管理、監督管理、決策支持、監測預警以及指揮救援幾個主要部分,涵蓋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指揮救援等核心業務,覆蓋了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各類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工作內容,新引入移動單兵設備,嵌入應急廣播系統,優化智能救援決策系統和重大危險源工藝參數監測,錄入500余家生產經營企業有關數據,接入110、自然資源、水利、消防、林業、交通等10家視頻信號和80家重點企業高清視頻監控,充分保障了應急指揮的資源調配,確保安全生產監管和應急救援“看得見、呼的應、調得動”。為全縣應急管理核心業務提供了信息化應用支撐,有效提高了監管效率和監管力度。

建設全縣應急指揮值守調度系統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應急值守工作作為保障政府高效運轉、有序運行的“生命線\"工程來抓,建立了應急指揮平臺和音、視頻點名系統,為黨委、政府領導指揮處置突發事件及有關部門開展會商研判提供基礎支撐和保障,確保了應急指揮調度上下聯動、橫向協同、扁平高效。應急值守信息化建設是應急管理信息化的具體舉措,能否第一時間掌握信息并作出應急處置,是檢驗應急能力的重要標尺。提高應急值守信息化建設水平是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及時報告突發事件信息,保證聯絡暢通、履行職責、高效運轉的基礎,對于各級黨委政府及時妥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精準防控全縣重大安全風險

在全縣危險化學品領域,積極推廣應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全縣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生產裝置和儲存設施的自動化系統裝備投用率達到100%。指導蒼溪縣正元工貿有限公司提升裝置自動化控制水平,在工藝裝置和儲罐區增設分散控制系統(DCS系統)、安全儀表系統(SIS系統)以及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系統(GDS),此舉提高了裝置設備的自動化控制水平,減少了生產車間作業人員數量,大大提高了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三、信息化背景下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基礎薄弱,安全可靠性差

目前技術落后,功能單一,只具備簡單的基礎設施,無法連接到村組社區,不足以支撐應急指揮信息網、物聯感知網的部署實施,遠不能滿足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需要。目前除核心交換機外均為單一設備,無相關冗余,存在較大的單點故障風險。信息化管理意識碎片化。部分應急單位管理層對于信息技術的認識程度不足,簡單的認為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因而在單位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中簡單的進行設備的購買以及網絡的建設,而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與應急管理業務之間的聯系十分的低,造成信息技術難以更好的輔助應急管理部門實施管理工作。以及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中,對于制度以及規范沒有進一步的完善與改進,造成其在實際應用價值較低。

應急信息資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共享水平低

在進行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急管理信息化共享水平低,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各級、各相關部門均積累大量的信息數據資源,均為各自專業領域的信息系統,皆是相對獨立的信息中心、數據庫和操作系統,都是分散的系統,缺乏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意識,未能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應急管理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模式。如應地震、氣象、水利和消防等信息數據未共享共聯,導致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應急處置工作受到影響。

系統智能化程度較低,缺乏穩定數據源和數據

分析能力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引入進度較慢,技術與業務融合度不高,對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風險、消防、漁港監測及防范以人工填報為主,缺乏對重大危險源、防火重點單位等有效的實時感知監測手段。

四、提高電子信息工和技術應用的措施

一是著力建設科技信息化工作相關制度??萍夹畔⒒ぷ魇侨中?、系統性和戰略性的工作,要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急用先建、保證質量”的原則,與應急管理工作一體化推進。

二是著力提升應急管理隊伍的信息化水平。切實加強對應急管理隊伍在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培訓,重點對計算機應用與技術、網絡通信以及應急管理系統平臺等方面進行培訓,著力探索前沿技術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應用。加強對高科技技術的學習工作,并尋求專家或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支持,將前沿設備的應用與信息化建設有效整合。

三是實現應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各級應急預案體系,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化手段,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監管、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事故災害應急處置、應急物資保障等系統,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促進溫嶺市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具備“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系,推動應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是實施跨部門政務協同共享。貫徹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部署,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依托省、市政務外網和政務交換共享平臺,建設應急管理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政務協同系統,實現跨部門政務信息共享,使人民大眾實時獲取應急通知信息、政務公開信息,及時獲得應急救援、物資救助,確保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審批辦理的流程、結果信息即時可查可用,做到辦事過程公開,方便群眾監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暢通政務服務渠道,推動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的形成。

結語

在人們生活中應急管理工作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就需要針對這一突發疫情開展應急管理工作。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各個領域中得到了應用,在政府應急管理工作中也同樣需要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予以重視,并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借此促進我國社會應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郭萱.電子信息工程管理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分析[J].決策探索(中),2020(02):79.

姜明澤.關于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應用研究[J].電子世界,2020(16):205-206.

唐偉為.電子信息技術與工程管理[J].計算機與網絡,2021,47(04):34.

李鵬.電子信息智能技術應用與質量管理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14):99-100.

上一篇:保溫質量問題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電梯綜合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