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雨霖鈴翻譯范文

2023-09-22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1篇

此詞圍繞“多情自古傷離別”寫成, 故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品出一個“多情”的抒情主人公“傷離別”時的情感體驗;了解婉約詞風尤其是慢詞的特點。

那么如何通過誦讀法達到教學目標呢?

首先, 明確背景, 自由泛讀。在《雨霖鈴》的教學中首先就要明確以下內容:

柳永, 生于官宦之家, 其父卻為南唐降臣, 既懷念舊主, 又不敢聲張, 于是懦弱畏縮地度日, 又頗有才情, 柳永便繼承了這兩個特點, 后柳永因《鶴沖天》一詞忤仁宗, 遂“失意無俚, 流連坊曲。”屢試不第, 便索性專力寫詞。善作長調, 風格婉約。

這首詞就是他離汴京、前往浙江時與一位戀人在長亭送別的情景。

至于《雨霖鈴》詞牌的來歷, 《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明皇既幸蜀, 西南行, 初入斜谷, 霖雨彌旬, 于棧道雨中聞鈴, 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 采其聲為《雨霖鈴》曲, 以寄恨焉。”“今雙調《雨霖鈴慢》, 頗極哀怨, 真本曲遺聲。”可見曲調本身聲情哀怨, 遵循“倚聲填詞”的慣例, 其詞作必定是委婉凄惻的。

降臣之家的出身, 屢試不第的經歷, 處前路迷茫的離別之時, 擇凄婉綿長的哀怨之調, 本詞的感情基調便定下了。由此, 確定總體讀法應慢而低沉, 要力求讀出韻味。

其次, 把握基調, 示范精讀。作者的感情基調是靈魂, 它決定了朗誦的音調、語速、語氣。借助第一步驟中完成的對感情基調的把握, 由自由泛讀轉而為個人精讀。

讓學生挑出各自覺得最有韻味的句子范讀并介紹讀法 (語速、語調、停頓、重音、感情) 例: (1) “竟無語凝噎”語速極慢, 一字一頓, 語氣稍重, 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 (2) “念去去”三個字皆為入聲, “念”字重讀、拖長、有嘆息聲, “去去”二字低沉、頓挫。 (3) “今宵酒醒何處?”讀出疑問、惆悵、迷茫的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 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曉風殘月”四字四個聲調, 纏綿于唇齒之間。

這個環節是以精讀帶出解析的過程, 用讀的方式貫通品評的全過程, 確保“形散神不散”。

再次, 融會貫通, 讀出意境。恰當的音調、語速、語氣可以渲染出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氛圍, 從而激發讀者的合理想象, 再現作品的意境, 完成對作品的再創作。此時, 請善于朗誦的同學范讀, 其他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 在腦海中把各個畫面串連起來, 構成詞人描畫的意境。境由心生, 境中情之濃烈, 恰恰反映出心之不舍。于是“多情”二字便實至名歸了。

最后, 比較誦讀, 品味詞風。與《望海潮》進行比較誦讀, 和同桌配合一讀一聽, 再轉換角色, 共同探討從韻律上兩詞有何區別。經過誦讀和聽讀可以看出: (1) 《望海潮》十分押韻, 韻腳是“a”, 節奏感強;《雨霖鈴》沒有一以貫之的韻腳, 婉轉多變; (2) 《望海潮》每句末字多為陰平或陽平, 如“華”“家”“娃”“牙”“霞”“夸”, 讀來昂揚暢快;《雨霖鈴》末字多為去聲, 如“切”“處”“去”“闊”“岸”“月”“設”, 讀來幽咽哀怨。

由這一比較可以看出, 《雨霖鈴》婉轉多變, 幽咽哀怨, 實為慢詞之典范, 婉約之絕唱。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2篇

大家好!我是

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的《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其中主要的就是教學過程。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雨霖鈴》呢所在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單元教學目標

第三冊第二單元的總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評價能力,包括風格、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具體分為以下三個目標:

1、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

2、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以及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

3、初步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

(二)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以“離情”為線索,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同時呢反映了作者柳永仕途不順的郁悶心情,當然了這也是是柳永的代表作。

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呢

二: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1、了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征

2初步掌握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理解虛實結合這樣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B教學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C教學難點:理解虛實結合這樣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三、 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逐句講解—鑒賞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對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詞義滲透法、拓展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離別時的情景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經常描寫的場面,李白面對離別這樣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孟郊筆下的離別則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這些飽含深情的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游子朋友離別時的呆望,可以想象母親送別兒子時的淚眼愁眉,那么今天我們同樣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名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柳永,解讀他的不朽名作《雨霖鈴》。

1講述詞牌名的由來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馬嵬兵變后,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鑾的金鈴上,玄宗因悼念楊貴妃而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 2作者及其作詩背景

柳永,背誦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嗜卿,福建崇安人。世稱柳七,柳屯田,柳永通曉音律,多為教坊樂工、歌妓填詞,它是宋詞婉約派的宗師,“通俗”是其的特點,他繼承了民間詞的風格,當時有這樣一句詩流傳甚廣“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可見其影響廣泛。

這首《雨霖鈴》是他要離開汴京到各處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3詩詞講義(這一部分就是通過對這首次的詳細解讀,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呢,包括難點字詞的講解,有名句子的賞析等等,但是在今天說課內容上就不在多做演示)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寒蟬,蟬的一種,又名寒蜩。似蟬而小,入秋始鳴,深冬方歇。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這里用生命短暫的蟬開啟全篇,奠定了整首詞的凄涼的情感基調。驟雨,指陣雨。)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都門帳飲,指在京都城外設帳餞行。無緒,指沒有好的情緒。蘭舟,指木蘭舟,木蘭木質堅固,適宜做舟楫。先傳魯班曾刻木蘭為舟,古典詩詞便借用“蘭舟”作為舟楫的美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凝噎,氣結生阻,指因悲傷而說不出話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暮靄沉沉,指黃昏時云氣濃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時楚國占有江南,后來泛指江南的天空為楚天。)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經年,一年又一年,指離別時間之長。)便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風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風流韻意。)

4作業:背誦,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3篇

怎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 尤其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自從事職業學校語文教育以來, 一直積極探索、實踐課堂有效教學,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重視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一次成果展示, 我為我校旅游系的教師上了一次題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走進<雨霖鈴>的哀愁與美麗》的示范課?!队炅剽?middot;寒蟬凄切》作為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作, 它不僅是一幅凄美婉約的水墨山水畫、還是一首細膩委婉的別離情歌, 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無望的人生悲嘆。

我所面對的教學主體是高職二年級的學生, 他們有過詩歌學習的經歷, 具備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教學中可突破詩詞教學朗讀與串講的一般模式, 采取學生自主探究 (側重賞析與感悟) 的新形式, 激發學生誦讀感悟的興趣, 引導學生自己走進詞中, 進入情境, 自己去品詩, 進而獨立閱讀鑒賞詞作。

在第一課時, 我主要指導學生搜集與該詞相關的資料, 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比如, 《雨霖鈴》這首詞牌名的由來、它的感情基調、柳永其人、該詞的寫作背景, 文意的疏通、在文意疏通的基礎上, 確定該詞“傷離別”這一情感中心, 對學生進行分組———繪畫組、評說組、朗誦組, 并對學生的一些問題進行解答與指導。

第二課時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展示課。該課通過賞畫, 感悟別情;通過評說, 品味別境;通過誦唱, 感受別韻。

學生利用課外時間, 深入細致地研讀該詞, 畫出四幅與文意非常契合的圖畫, 繪畫組和評說組的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合作, 從四幅畫中的意象、對應該詞的詞句、以及它們怎樣圍繞“傷離別”這一中心展開等問題進行講解, 同時, 朗誦組的同學思考為了凸現“傷離別”的中心, 在讀這幾句詞時, 該運用什么樣的語調來朗讀這一問題, 為最后的朗讀做鋪墊。

案例敘述:

在教師帶領學生賞析完第一幅“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圖后, 學生緊緊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對他們所畫的圖畫進行評析。下面摘錄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幅:“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圖

學生:在我們這幅畫中, 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有一對執手相對的青年男女, 正是詞人柳永與他所心愛的女子。兩個人四目相對, 沒有一句話。因此, 這幅畫所對應的句子是“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執手”讓我想到“執子之手, 與之偕老”, 但在這首詞中, 詞人卻是要離開心愛的女子了。 (這一點出乎我的意外) 在這時候, 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 淚眼相對而已。

教師:咱們這組同學分析得非常好, 好得出乎我的意外。竟然能想到“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老師竟沒有想到, 真是教學相長, 非常感謝咱們同學。但我想, 情感總有一個醞釀的過程, 不可能一下子就噴薄而出。咱們不妨看看前一句,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飲酒沒有好的情緒, 其實正是詞人當時的情緒, “催發”二字, 可以看出他們是多么地依依不舍。不忍離別, 而又不得不別, 感情一下子到達高潮。因此, 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 欲言又止。

第三幅:“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圖 (這幅圖本身就給我很多的啟發, 本圖色彩暗淡, 與詞中意象色彩相符, 在圖的左上方有一排大雁南飛。)

學生:大家能看出我們這幅畫與其他幾幅畫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嗎?對了, 我們這幅畫的色彩是比較暗淡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綿長的煙波、沉沉的暮靄和無邊無際的楚地的天空。因此, 我們這幅畫所對應的詞句是“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大家看, 在我們這幅畫的左上方, 還有一群南飛的大雁, 表明秋天到了, 而這也與作者科場失意, 為尋求做官, 到南方四處奔波的境遇相通。 (大大出乎我的意外) 這里, 作者主要是通過對想像別后一路所看見景色的描寫來表現他的離愁別緒。

教師:咱們這組給我了三個驚喜。第一個驚喜是這幅畫本身是如此地契合這句詞的意境;第二個驚喜是你們竟會用大雁南飛暗喻詞人科場失意, 宦游南方;第三個驚喜是語言組織是如此之妙。但, 咱們同學忘了“念去去”這一句, 這三個字點明了他們從此一別, 去而又去, 遠而又遠的意旨, 可是比較抽象, 詞人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和“楚天闊”這三件事物來加以渲染便襯托出了“去去”的山遙水遠與離情的深沉濃重。甚至有的人認為, 詞人這里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選取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現了離別的愁緒。他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這里不僅僅有因與心愛的人分別而造成的離愁, 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 歸期渺茫, 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因此, 讀這一句時應在原有凄切的基調上應加上蒼茫厚重之感。

第四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圖

學生:我們這幅畫的意象很明顯, 主要是楊柳、殘月, 但通過楊柳擺動的方向, 還可以猜出曉風。因此, 我們這幅畫所對應的詞句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拂曉的風和殘缺不全的月亮都給人一種凄涼、孤獨之感。詞人在這里設想旅途中的情景, 通過寫景, 很有韻味地點染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 (這兩句是千古俊句, 學生有可能體會得出意境的凄美, 但不一定能說出所以然來, 需要老師的引導與補充)

教師:這兩句之所以被人稱作“千古俊句”, 就在于它沒有一個字寫情, 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 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 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 耳畔清風, 天邊殘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闋, 詞人已經寫到“都門帳飲無緒”, 既然是沒有情緒, 為什么還要喝呢?無非是借酒澆愁而已。詞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 卻不料“舉杯消愁愁更愁”, 酒醒之后越發空茫茫愁緒更濃, 這怎不令人潸然淚下呢?

第二句中的“楊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寫離別之情, 往往要寫楊柳, 并經常用折柳表示送別之情, 為什么呢?因為“柳”與“留”讀音相近, 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戀”之意。正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 所以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 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 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別緒。

詞中的“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風是涼的, 秋天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 殘月的光更加清冷, 而早晨的殘月就顯得特別凄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凄清冷落之感。這樣, 作者就通過寫景, 很有韻味地點染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

所以, 詞人就設想別后孤苦無聊的生活情景。“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因為沒有人陪伴, 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 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請大家注意, 詞人在這里只寫到良辰好景, 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為什么呢?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 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教師:以上, 我們通過對四幅畫的賞析, 感悟到了柳永詞中所流淌出的哀愁, 讓我們化身柳永, 把自己想象成詞人, 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 (朗誦組學生朗誦)

學生朗讀:一名女生、一名男生共同演繹。

(這時, 該班一名女生在下面小聲說:“我會唱《雨霖鈴》。”教師盛情邀請該名我校“校園十佳歌手”之一的徐璐同學演唱。)

學生:演唱《雨霖鈴》 (又一個驚喜。我原本準備了一首由鄧麗君演唱的《雨霖鈴》, 配以意境較美的Flash, 作為對這首詞作賞析的一個升華, 沒想到學生竟會自己唱。所以, 我放棄了原來的教學構思, 邀請學生演繹《雨霖鈴》, 將教學達到高潮。)

教師小結:人生無常, 聚散不定,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 執手相看, 汽笛聲催, 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 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 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 感受了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和凄美的意境。

案例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 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靈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作為教師, 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這種心靈需要, 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 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體驗快樂。因此, 學生在老師或其他外在工具的幫助下, 通過朗讀古詩詞的方式獲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然后從把握古詩詞的語言、情感、意象、意境、風格等層面自問自答, 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思維的快樂。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4篇

詩歌講究語言的高度凝練, 力求音美、形美、意美、境美, 從而抒情達意或詠物言志。這種文學形式得本質與我們的日常會話語言其實并無分別, 都是在體驗了日常生活之后的一種認知表達。而對詩歌的賞析過程, 其實也就是讀者通過閱讀過程來重溫和體驗這種經過了詩人藝術加工的美好的或悲傷的生活經驗及感受。而認知詩學理論正是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系統的研讀方法, 來幫助我們能夠精確的把握詩人的寫作心態、情緒與手法, 從而更加透徹的領悟其詩歌的認知表達。換言之, 認知詩學是對詩歌的科學認知解讀。

認知詩學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 其理論基礎來源于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 是一門隸屬于認知科學的交叉學科。認知詩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結構和選擇, 還有作者的寫作手法與風格。其具體的分析方法包括:圖形——背景理論、概念合成理論、詩歌意境理論、腳本理論和指示中心理論。下面逐一進行介紹。

1.1 圖形——背景理論

這一理論在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提出, 其基本原理是指我們人類的視覺器官在獲取信息時會本能的將眼前的場景劃分為圖形和背景兩個部分, 其劃分的基本原則叫做“普雷格郎茨原則”。這一原則是指我們人類的視覺器官往往會將個體較小的、有明確形狀的、色澤相對更加鮮明的或運動的事物當作我們的觀察焦點, 即圖形;而將其余的模糊混雜的、沒有明確邊界的或相對靜止的部分當作直覺觀察的參照物, 即背景。例如天空中的飛鳥被我們視為圖形, 而天空則充當了背景的角色。

1.2 概念合成理論

這一理論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 其內容是關于我們人類如何利用隱喻手法來認知世界的, 即利用那些具體的、我們所熟知的概念來理解與之存在有相似性的、相對抽象的、我們感到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當然概念合成理論也合理解釋了我們利用事物的一部分來認知事物的另一部分或全部這種轉喻手法, 例如在“那個戴眼鏡的”這一表達中, 我們是在用戴眼鏡這一特征來指代整個人。根據概念合成理論, 在形成隱喻的過程中, 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四個心理空間:兩個概念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兩個輸入空間中是我們需要認知的概念和用來認知的概念, 即隱喻的目的域和來源域;類指空間分別向兩個輸入空間投射, 提煉出目標域和來源域的相似成分或結構;根據類指空間做提煉出的相似內容, 兩個輸入空間分別向合成空間進行投射并在合成空間中形成曾創結構, 即人的大腦根據來源域的內容對目標域所形成的認知。

1.3 詩歌意境理論

詩歌的美感, 全在于其意境。所謂意境, 其實是人類對于客觀事物產生了某種特殊情感時的感喟。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涉及到兩種認知:世界認知與文學認知。世界認知即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客觀世界的客觀認知, 是不具備情感因素的。而文學認知則是指人們對于某種客觀事物所存在的比較普遍的特殊情感, 即每當看到這一客觀事物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某種感慨, 例如月亮的文學認知是思鄉。

1.4 腳本理論

腳本理論體現了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陀^世界中不僅存在個獨立的客觀事物, 還存在著很多的程序和流程, 而這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對著些客觀存在的流程產生認知, 我們的大腦中就出現了腳本, 因此腳本就是那些不同的客觀程序被人們體驗過之后在其大腦中所總結出來的流程范本, 具有極大的抽象概括性。例如說多去飯館吃飯, 那么基本流程就是“選擇飯館——走進飯館——選擇座位坐下——招呼服務員拿過菜單——選擇菜品——等待上菜——吃飯——結賬離開”。因為有了這樣的腳本或基本流程在我們的大腦里, 我們在閱讀有相關內容的文學作品時就會對偶爾殘缺的流程進行自動的大腦補全, 為我們理解文章的內容帶來了便利。

1.5 指示中心理論

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總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是由于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 跟隨詩歌的詞句去體會和感悟其中的美妙之處。會產生這種閱讀效果正是由于指示中心理論在起作用。當詩人寫作時, 他往往會將自己確立為認知指示中心, 而將自己周遭的景致、聲色、時間的流逝等設置為認知域。這就有點像一個球體和其球心的關系。這樣作者的寫作就是對周圍音形色的全方位感悟, 而讀者的閱讀賞析過程就是盡可能的讓自己替代作者的指示中心的位置, 從而對詩歌的美好達到最大程度的體驗。

2. 認知詩學理論對《雨霖鈴》的賞析

柳永是宋代的著名婉約派詩人, 宋詞《雨霖鈴》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描寫了柳永因仕途失意, 不得不離開京都與心愛之人分手時的傷感情景及想象其離別后的孤寂清冷處境。全詩內容如下:

雨霖鈴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曉風殘月。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本詞調為《雨霖鈴》, 源自于唐代的舊曲牌, 據《明皇雜錄》記載, 唐玄宗避地蜀中, 于棧道雨中聞鈴音, 起悼念楊貴妃之思, “采其聲為《雨霖鈴》曲, 以寄恨焉”??梢? 這一詞調本就是為有情人被迫離散時所做的哀曲, 這與柳永此時的愁緒十分吻合。

本詞的上闕主要寫景, 描繪了作者與愛人離別時的哀婉場面。上闋的第一句“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泵鑼懥穗x別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天氣狀況。其中“寒蟬”點出時間是在清冷的秋季, 而此處的“凄切”則是用到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將生命開走到盡頭的秋蟬比喻為行將故去的人, 那么蟬的鳴叫之聲中自然也就流露出了凄切之意。此處用到了概念合成理論:兩個輸入空間分別是將死的蟬的叫聲和將要故去的人的悲音;類指空間對兩個輸入空間投射的內容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生物所發出的悲哀之音;合成空間中所形成的曾創結構是秋蟬仿佛將死之人發出了陣陣哀聲。同時, 這里也用到了詩歌意境理論, 即秋蟬的鳴叫為世界認知, 時一種客觀存在, 而文學作品中寒蟬的悲鳴往往帶給人光陰流逝, 紅顏易老的悲秋之情。因此一個“寒蟬凄切”就在開篇為全首詞點染出了一個清冷哀怨的氛圍詩境。下面“對長亭晚”中的長亭是指古代驛站路上每十里所設的一處供驛傳信使住宿休息的處所, 后來也成為人們郊游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 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這里同樣用到了詩歌意境理論。長亭的世界認知是驛站之間的駐足休息處或分別的相送之地, 但其文學認知卻代表了故人相送時的不舍之情。詞中的“對長亭晚”的意思是傍晚時分, 對著十里長亭送別, 這里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具體的送別時間。然后“驟雨初歇”是描寫送別時的天氣狀況。因是秋季, 一場秋雨一場寒, 雨過之后, 應是天氣轉涼, 而于瑟瑟寒意之中與愛人分別, 就更加會感到內心的凄楚。另外“驟雨”即為忽至忽去的雨, 會給人一種前途飄渺不定的暗示。由此可以看出本詞上闋的第一句其實是為讀者設定了一個認知域, 或者是勾勒出了一個離別發生的背景。

上闋第二句“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岸奸T”指京都的城門, “帳”指用來擺送別酒宴的帳子。此處的“帳飲”是在帳中飲酒道別的意思?!盁o緒”是指沒有心情享受送別酒宴。這里“都門”進一步點出更加精確的送別地點, “帳”則將認知域繼續縮小至都城門外的帳內, “飲”指設了酒宴, 二人宴飲作別, 很有幾分強作歡笑的意味, 所以才會“無緒”, 即點出酒宴上的氣氛沉悶。這里也用到了心理空間理論:第一個心理空間為通常的酒宴氣氛, 應是歡快的, 第二個心理空間是愛人之間的離散, 是哀傷而痛苦的, 這兩個空間合二為一, 就構成了文中的氣氛沉悶壓抑的送別酒宴。本句的敘述是按照時間的推移來進行的, 酒宴之后, 二人依依不舍, 卻還要走出帳外依依惜別。接下來“蘭舟催發”可以看出作者是要乘船而去, 此處的蘭舟是對船的美稱, 使文章更添詩意。這里一方面是情人間的依依不舍, 另一方面卻是即將遠行之人所乘船只在催出著出發, 更是增添了離別的愁緒。此外, 按照圖形——背景理論來分析, 上闋的第一句“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其實是為第二句設定了一個時空背景:清秋、郊外十里送別長亭邊、秋雨處停。而上闋的第二句則是在縮小了背景空間的同時也勾勒出了圖形部分——一對惜別的情人。同時這副畫面的圖形部分——離別的情人——也具有動態的屬性:彼此留戀卻無奈分別、一人登船將行。

上闋第三句“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笔窃诘诙涞幕A上將畫面再次聚焦, 集中在這對情人身上。因此從上闋的第一句開始, 一直是一個鏡頭聚焦的過程——從背景的勾勒到背景的縮小到圖形的呈現再到圖形的聚焦。從這第三句,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圖形的每一個細節: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

上闋第四句“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边@句雖短, 卻有一個從縮到放的過程。本句中“念”是想到的意思, “去去”是指路途遙遠。所以, 這里其實作者是做了一次圖形的切割。將一對戀人切割成遠去之人。我們可以想象在第三句的“無語凝噎”之后應該是船離岸了, 因此留在岸上的女子由圖形慢慢轉變為了背景而遠去淡出, 現在的圖形應是移動的“蘭舟”和上面的心碎離人。在這里, 作者的聚焦并沒有停止, 而是從這個離去之人的身上再進一步轉為近景, 細化到了他的綿綿思緒之中, 換言之, 在本句中作者用到了指示中心理論, 將認知域的指示中心明確設定為船上的遠去之人, 用他來感知周圍的一切, 而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到這個離人的位置, 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那份離愁。這里是作者視角的收縮, 隨后作者馬上在確立了認知中心的基礎上將視角完全展開, 投放在了更加廣闊的認知域中。所以“念去去”只是一個由縮至放的轉折, 由于想到路途遙遠, 不由抬頭遠望, 只見到“千里煙波”, 即水面上煙波浩淼, 然后視線在逐漸上移, 由沉沉的暮靄看到了遼遠的天邊。

本詞的下闋重在抒情, 這也符合文學寫作的一般的范式——寫景之后抒發情思。同時, 這也是形成世界認知到文學認知的方式——于客觀事物之中寄托情思。從下闋的第一句開始, 作者的筆觸完全轉為對離人的內心世界的描寫, 不再設計實際的景物, 這也可以理解為離人以無心觀景, 而完全陷入了沉思。下闋第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是一句感慨, 為引入下面的抒情部分做了鋪墊。這句中用到了隱喻和擬人的手法。首先是作者將“情”比喻為可以增加的物品, 所以才會有“多情”的說法。其次, 作者將“情”視為可以受傷痛苦的人, 所以才會“傷離別”, 才會“不堪冷落清秋節”。此外, 此句還用到了情感隱喻——寂寞是寒冷。這個隱喻的兩個輸入空間分別是與愛人離散后的孤寂感與寒冷的體表感覺, 類指空間是需要慰藉與溫暖的感受, 合成空間中的曾創結構是因為與愛人的分離內心仿佛感到寒冷般的孤寂。最后要提到的是中國人, 特別是中國的文人常會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文學認知, 即在本該與家人或愛人團聚的節日里若是形單影只則會倍覺凄涼, 況且中秋佳節正是在秋季, 就更增加了離人內心的孤獨感。

下闋的第二、三兩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曉風殘月?!币廊皇浅两陔x人的內心世界的描寫, 是對不遠的未來的某種凄涼的預測?!敖裣菩押翁?”是個問句, 這里涉及到另一個文學認知——酒。中國的文人常會發出“酒入愁腸愁更愁”的感觸, 因此“酒”這一客觀事物就具有了與孤獨寂寥為伴卻會加深這種孤獨感的文學認知。與愛人分開之后, 文中的離人應是會獨自借酒澆愁, 所以會有這種猜測:今夜酒醒之時自己會身在何方。然后離人自問自答, 應該是楊柳岸, 伴著清冷的晨風和天上的殘月。這里的“楊柳岸、曉風與殘月”同樣具有各自的文學認知特色。中國古代有人離別之時常會互贈柳枝, 因此這里的楊柳岸其實暗含了離別與不舍的情愫。而秋天的晨風一定會令人倍感蕭瑟凄清。最后是殘月, 如果滿月是團圓的象征, 那么殘月就一定是孤寂與凄涼的代表景物。作者在這里實際是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未來的圖景, 其中的圖形是清晨酒醒的離人, 而背景就是船外的楊柳岸、晨風和殘月。這也是對心理空間的一次使用。

下闋第四句“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眲t是對更遠的未來的預測。這里的“經年”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 所以這里的應該是離人對今后的漫長歲月的預測:此番離別多年之中?!皯橇汲胶镁疤撛O”是預測的結果, 這里的良辰與好景屬于同意重復現象, 用于加深含義, 因此本句應該是繪制了多幅圖景, 而這多幅圖景的共同之處在于背景的美好與圖形——離人——的蕭瑟心境。所以這里是具有同一特色的多層心理空間的疊加, 目的在于體現離人對遠方愛人的深深思戀。

下闋的最后一句“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是從對良辰美景之中冷落蕭索的自身的幻想之中再抽離出來之后對自己的反問。本句中的“風情”指的是柔情或情意, 因此這里用到了隱喻, 即人的情意是可數的物體, 因此才會有“千種風情”的表達。本句的意思是, 在閱盡了千般美景過后, 縱使內心中柔情萬千, 卻又能同誰來分享。在下闋第四句中的種種美好與落寞交織的場景幻想之后, 作者脫開之前營造的各種心理空間場景, 開始捫心自問, 即將關注點聚焦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這里看似是反問, 其實也是對自己一片深情的某種肯定, 即在遙遠的將來將不會把真心在賦予他人。

整首詞凄婉動人, 思緒回轉, 仿若優美的情歌, 一波三折。作者的視角先從高遠處著手, 步步縮小聚焦, 營造出凄美的氛圍和令人唏噓的主角人物, 然后再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 一點點的揭開其款款深情與哀哀離情, 最后一句則是將關注點聚為一點之上, 即堅信自己對愛人的專情, 便是經歷千般美好也絕不會動心。

此外, 本首詞的作者也運用到了腳本理論, 或者說是讀者與作者共同運用到了該理論來理解詩詞的內容。我們知道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而愛情本身就設計到程序的問題。愛情的程序可概括為:相識——相知相戀——相守, 或相識——相知相戀——分離——相思。本首詞的作者柳詠正式用到了第二組模式, 而我們也清楚第二組愛情模式其實更適合于文學作品, 因其哀婉纏綿, 更具悲劇美感。正式由于作者與讀者都對第二組愛情模式的熟悉, 才使得作者在創作本詞的過程中可以省略很多不必要的環節, 而讀者在欣賞本詞的過程中可以輕易地理解這種愛人離別相思的苦痛而不需要之前的諸多環節進行鋪墊。

結語

認知詩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并非只有文人墨客才可以讀懂的陽春白雪, 認為其只是人們日常經驗的藝術表達形式, 是可以被任何人理解與認知的。而認知詩學理論正是為我們能夠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文學作品, 特別是詩歌, 提供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工具, 通過這些理論工具, 我們可以準確的還原作者的創作思路與手法, 從而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深入解析。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Gibbs, R.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M].Brain and Language, 2003, 84:1-5.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Lakoff.G.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 2002.

[7]蘇曉軍.認知科學背景上的文學研究概覽[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 2006 (3) :63.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5篇

一注重導入, 激發興趣

科學、合理的導入方法, 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習興趣, 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队炅剽彙分形乙岳钍逋端蛣e》的歌曲導入,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熘?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币磺端蛣e》聽完后, 勾起許多學生離別感傷的情緒。在這種氛圍下, 讓他們回憶有關離別感傷的詩詞, 學生積極發言, 對將要學習的詞產生興趣和期待, 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活躍課堂氣氛。

二注重朗讀, 領悟情感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常說:“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蓖ㄟ^多次朗讀, 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內容, 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 《雨霖鈴》這課我采用的是配樂朗誦、個人朗誦、集體朗誦這三種方式。因為詞是一種音樂文學, 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配樂朗誦不僅能起到營造氛圍的作用, 還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這種悲涼低沉的音樂深深感染了學生, 讓學生有了去讀、去品的欲望。我在學生個人朗誦之后對一些細節進行必要的指導, 如讀這首離別的詞語速、情感、節奏、停頓應如何把握等等。最后, 讓學生們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 帶著別離感傷的悲情集體朗誦, 再次體會詞中的韻律美、情感美, 喚起學生學習詞的興趣, 同時增強學生對《雨霖鈴》的感悟。

三注重想象, 感知意境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痹~與詩一樣, 也充滿詩情畫意, 言有盡而意無窮, 留給我們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 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詞中所出現的畫面。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聯想, 運用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詞, 也是詩詞教學中的一種好辦法。比如說《雨霖鈴》的上片可以通過想象、聯想勾勒出這樣的一幅畫面:“秋天的傍晚, 暴雨剛剛停歇, 蟬凄切地鳴叫著, 詞人面對著長亭, 心情更覺悲涼。京城外, 長亭邊, 篷帳里, 愛人為他送行, 面對美酒佳肴雙方毫無心情, 正在依依不舍之際, 船夫卻催促著開船。兩人雙手緊握, 淚眼相對, 有千言萬語要說卻哽咽在喉間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睂W生在這種情境中感受到了全詞凄涼的意境。在這個過程中遵循了“以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四注重探究, 品味佳句

詩詞的語言精致含蓄、優美凝練, 若是一字一句地去翻譯, 就會破壞整首詞的韻味, 使充滿靈性的作品變得枯燥無味。在教學過程中, 我注重探究詞中的名言佳句和主題句, 因為這些句子或勾畫了動人的形象, 或表達了真摯的情感, 或創造了優美的意境, 抓住它們可以很容易把握詞的中心主旨, 領會詞人的意圖。

在分析《雨霖鈴》主題句“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時, 可以強調詞人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指出“自古”二字把“傷離別”的情感賦予了普遍的意義, 更何況詞人離別又逢冷落的清秋時節!在分析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 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談談“景中所含的情感”。比如, “酒”象征愁, 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柳”的諧音是“留”,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清秋的“曉風”是涼的, 給人凄涼的感覺;“殘月”象征離愁, 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詞人借景抒情, 虛實結合, 將酒、楊柳、曉風、殘月這些意象集中, 渲染了借酒消愁、苦悶難熬的愁苦心情, 被稱為千古名句當之無愧。

綜上所述, 在詩詞教學過程中, 我立足文本, 通過聽讀、感知、品味、探究等手段, 讓學生真正領悟詩詞的美, 從而最終學會鑒賞詩詞。當然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待改進與提高。比方說應該更加充分地運用多媒體, 把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通過再現有聲有色、立體動態的畫面, 讓學生更直觀地把握文本;應該多讓學生主動概括一些學習要點, 積極地去發現美、創造美, 提升學習的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 我會更加用心, 借鑒別人優秀的經驗, 運用一些靈活實用、切實可行的方法, 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 情趣盎然, 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詩詞, 從而切實提高對詩詞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摘要:本文針對詩詞教學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這一問題, 以《雨霖鈴》的教學設計為例, 從注重導入, 激發興趣;注重朗讀, 領悟情感;注重想象, 感知意境;注重探究, 品味佳句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教學設計,詩詞教學,《雨霖鈴》

參考文獻

[1]包興.朗誦與鑒賞相結合在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 2014 (12)

[2]楊延玉、陳團宏.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淺議詩詞教學中想象的作用[J].新課程 (中學) , 2012 (5)

[3]謝玲.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淺析[J].新課程學習 (下) , 2014 (1)

雨霖鈴翻譯范文第6篇

一、都借寫景抒發詞人悲涼的感情

柳永的《雨霖鈴》表達了詞人將要離開汴京遠方漂泊時和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痛苦心情。這種心情是通過寫景來抒發的, “寒蟬凄切”不僅點染了送別的氣氛, 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河兩岸, 多植楊柳。柳和蟬有不解之緣, 柳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 自然會觸動離情。詞人此刻到了長亭, 正值“驟雨初歇”, 景色特別鮮明刺眼, 耳畔是凄切的蟬聲, 眼前是暮色蒼茫, 對著這送別的長亭, 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意境啊!

至于“楊柳岸, 曉風殘月”則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跟“寒蟬凄切”一樣, 也是融情入景的寫法。“曉風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 這時一切景象都特別凄清, 尤為觸人愁懷。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寫道:“江上柳如煙, 雁飛殘月天。” (《菩薩蠻》) 詞人用這些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來表現他此時的愁懷。

李清照的《聲聲慢》抒發了詞人在秋雨淅瀝的黃昏時孤獨凄涼的感情。這種感情也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的。“雁過也”, 寫詞人在悲哀時, 仰頭望天, 正值雁群飛過, 這又引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 襯托出她的孤獨和凄涼。再往下, 轉入寫眼前的景物:“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這明明是說, 女詞人有摘黃花裝點案頭的習慣, 可如今丈夫故去, 她再也沒有心思這么做了, 只是任它自開自落, 以致于“滿地堆積”, 一片荒敗景象!最后寫女詞人獨自“守著窗兒”, 只盼快些天黑, 讓所有能觸動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都淹沒在這沉沉的夜幕里??善蛇@時候又下起了細雨, 點點滴滴, 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 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二、都運用了鋪敘的手法

柳永的《雨霖鈴》運用賦體, 以鋪敘見長。柳永的鋪敘與眾不同, 不再講究含蓄的深微曲折, 而是盡情的描繪。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起頭三句“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就鋪敘離別的節氣、時間、地點和氣候, 著重醞釀一種離情別緒的氣氛, 引出“都門帳飲無緒”三句, “都門”一句進一步敘寫地點、動作和情緒。“留戀處, 蘭舟催發”, 從“催發”中, 可以看出依依不舍的離情。詞人繼續鋪敘淚眼相對的特定場景, “執手相看淚眼”兩句, 描寫了兩人難舍難分的情景。下片改用虛筆, 設想別后的孤獨寂寞, 層層遞轉, 反復鋪寫, 營造出極濃的抒情氣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曉風殘月。”兩句設問自答, 接上片“念去去”三句而來, 不僅鋪敘景物, 也描寫作者進一層的思念。

李清照的《聲聲慢》運用鋪敘, 較之柳永又有更大的發展和創造。上片寫詞人的孤獨和凄涼。“尋尋覓覓”三句描寫了詞人的神態, 用淺近的字眼, 反映出詞人內心無際的孤獨與凄清, 沉痛和心酸。“乍暖還寒時候”兩句, 詞人又鋪敘季節和詞人的身體情況, 引出下文“三杯兩盞淡酒”三句, 進一步描述詞人的動作。此時, 詞人又看見“舊時相識”的雁兒飛過, 怎能不引起她對往事的回憶呢?下片詞人由空間的描寫轉到眼前的景物, “滿地黃花堆積”三句, 詞人鋪敘景物以及百感交集的心境, 寫出她的凄酸。“守著窗兒”兩句, 又鋪敘詞人怎樣去熬過這一難受的時刻捱到天黑。“梧桐更兼細雨”三句, 則進一步鋪敘凄瀝的秋雨。實際上, 自然界的秋雨不過是打在梧桐樹上, 而有一種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無影而無情的風雨打在詞人的心上。

三、語言風格不同

柳永的《雨霖鈴》運用民間的、生動的俚俗語言反映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 充滿了生活情趣。“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運用口語交代分別地點、時間和環境;“都門帳飲無緒”兩句運用口語敘寫不忍別又不能不別的情況, “執手相看淚眼”兩句還是運用口語刻畫兩人難分難舍的形象??傊? 從全詞看, 柳永以純熟的寫作技巧, 用口語“狀難寫之景, 達難表之情, 而出之以自然”。

《聲聲慢》語言清新樸素, 注重音律。本詞按曲譜要求, 須用“拖音裊娜, 不欲輒盡”的聲調。李清照創意出奇, 全篇97字, 用了57個舌聲和齒聲字, 開頭以雙聲疊韻, 連下14個重疊字, 結尾處又以4個重疊字與之照應。特別是最后“梧桐更兼”五句23個字, 齒聲、舌聲交錯重疊, 咬著牙齒, 頂著舌尖, 如泣如訴, 把那噬裂心靈的郁結憂思表達得凄婉不絕。

四、刻畫主人公形象方法不同

《雨霖鈴》運用想象表現主人公別離之刻的凄涼之情及別后的情景, 寫抒情主人公想象別后酒醒時, 不見心愛的人, 只能對著岸上的楊柳、輕拂的曉風、微明的殘月, 這情景是多么難受啊!想象離別后慘不成歡的情景, 更加讓人倍感凄涼和傷感。

上一篇:祝福成語范文下一篇:生活技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