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

2023-10-10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討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方法:選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進行冠心病治療的68例患者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且未患有心臟病者68例為對照組。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自我概念評價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有效評估并比較。結果:研究組SAS及SD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體感、體象、自我一致及道德-倫理-精神自我評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及敵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強迫、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存在焦慮及抑郁等的不良心理狀況,護理人員應通過對其自我概念水平進行準確評估,進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促使其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顯著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加速患者病情康復。

【關鍵詞】 冠心病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lf concept Mental health

First-author’s addres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26.039

在個人的人格結構中自我概念是其重要基礎,不同學者對于自我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大多數學者認為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在一特定時間內對自身所擁有的信念與感受,能夠對個體行為進行有效引導[1-2]。當前,自我概念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可產生重要影響,且在個體心理及生理良好狀態維持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逐漸引起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重視[3]。在本研究中經過對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的盡心調查,進而探討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性,有助于為臨床護理工作者提供有效理論指導?,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進行冠心病治療的68例患者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且未患有心臟病者68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研究組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及臨床診斷均確診為冠心病;(2)均意識清晰,并能夠有效配合問卷調查。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2)曾患有精神類疾病;(3)病情較為嚴重無法配合檢查;(4)中途退出本研究。研究對象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準許。

1.2 方法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人員存在的焦慮及抑郁情況進行調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均相對較好。SAS、SDS量表中分別含有20項內容,且均存在正向及反向評分,每項內容均利用4級評分法進行有效評估。SAS評分標準:若總分<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評分標準:若總分<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同時,通過采用問卷調查針對量表中的內容對患者進行詳細講解,在患者進行準確理解后自行填寫,針對兩組人員的填寫結果進行分析、評估。(2)自我概念問卷調查,通過采用自我概念問卷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并依據Roy的自我概念模式編制對患者的自我概念進行有效測量,該量表主要包含五項內容:體象、體感、自我一致、理想自我以及倫理-道德-精神自我,共48項內容,每項題目采用5點評分,總分為240分,因子分=因子各項總分/因子項目數,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評價相對較高。(3)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將冠心病患者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該量表主要包含9項癥狀因子,總共90個題目,依據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別采用1~5分進行評估,每一個因子反映出個體某方面的癥狀情況,因子分等于組成某一因子各項總分除以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數,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癥狀較為顯著,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差。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焦慮抑郁情況。(2)比較研究組不同性別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各項評分。(3)比較兩組SCL-90各因子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45~76歲,平均(49.4±7.6)歲。對照組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46~75歲,平均(49.6±7.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 研究組SAS及SD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研究組不同性別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及各因子評分比較 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體感、體象、自我一致及道德-倫理-精神自我評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SCL-90各因子評分比較 研究組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及敵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強迫、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我國的冠心病患者在近年來逐漸呈現增加趨勢,該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心理及社會等因素誘發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痙攣情況[4]。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動機強烈、爭強好勝、時常伴有不耐煩情況且存在時間緊迫感等,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若不能對其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在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同時能夠誘發各種并發癥情況出現[5-6]。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情況也逐漸呈現出上升趨勢,從而對于醫療、護理及衛生等方面的服務更加重視[7]。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冠心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身心類疾病,其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等的情況均與患者的心理因素緊密相關。

在有關學者的研究中表明,與控制飲食、堅持服藥及適當運動等比較,科學、合理的保持心理平衡同樣具有重要功能[8]。在本研究中經過對兩組心理狀況的比較顯示:研究組SAS及SD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其心理方面的問題,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臨床醫師與護理人員不僅要注重患者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同時還應該更加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9]。經過對不同性別冠心病患者自我概念評分的比較顯示:男性患者的自我概念得分、體感、體象、自我一致及道德-倫理-精神自我評分均高于女性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女性患者的自我概念評分相對較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差。導致該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與男性比較,女性相對多慮且敏感,同時軀體不適感也重于男性;此外,大多數女性更加注重自身外表,但由于疾病的存在使其無暇顧及,從而使其對自身外表的評價相對較低,最終導致體象因子的評分相對較低[10-11]。與此同時,女性大多作為家庭的照顧者,在其生病后不能夠對家庭進行全身心照顧,從而誘發負罪感,導致自我沖突情況出現,進而導致自我一致及道德-倫理-精神自我評分相對較低[12]。因此,臨床工作者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期間,應更加注重女性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從而使其不良心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經過對兩組的SCL-90各項內容評分比較顯示:研究組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及敵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強迫、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與正常者比較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情況的心理問題,應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進而促使其不良心理狀態得到明顯緩解,促進預后。疾病能夠給患者帶來一定的軀體不適,例如胸痛、呼吸困難以及心悸等,經過治療后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能夠得到緩解,但卻不能徹底治愈,從而致使其存在不同情況的精神負擔[13-14]。大多數患者在出院后會面臨工作、生活及保健等方面的擔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摔東西以及發脾氣等敵對行為,同時敵對行為的存在又會加重患者軀體不適,進而影響病情的徹底恢復[15]。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其離退休之后的無價值感及失落感,會加劇其心理障礙的產生,不利于身體健康[16]。在有關學者的研究中顯示,自我概念水平較高的患者,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好,由此可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自我概念水平及其不同因子水平之間存在緊密聯系[17]。在自我概念的所有因子中,體象、體感、自我一致以及倫理-道德-精神自我能夠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促使冠心病患者的軀體不適感得到顯著改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顯著提高[18]。有效維持患者的自我悅納及自我滿意感,能夠促使患者對于身體外表的變化進行正確認識,或者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期間輔助其做好生活護理,使其以往的形象得以有效維持,進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明顯改善[19]。同時協助患者做好相關角色的轉換,對疾病進行準確認識,有效降低自我沖突情況出現,促使其面對疾病的應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進而有助于維持其健康心理狀況[20]。反之,對于疾病的消極認識以及過高的自我沖突等均能夠促使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削弱。在心理健康中自我概念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期間,應注重提升其自我概念水平,進而促使其心理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加速患者的身體康復。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存在焦慮及抑郁等的不良心理狀況,護理人員應通過對其自我概念水平進行準確評估,進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促使其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顯著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加速患者病情康復。

參考文獻

[1]黃巧英.冠心病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效果分析[J/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8,11(54):289.

[2]高亞梅.綜合性護理干預對12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8,15(14):1738-1741.

[3] Satija A,Bhupathiraju S N,Spiegelman D,et al.Healthful and Unhealthful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S. Adul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4):411-422.

[4]翟恩玉,郭雯雯.護理干預用于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及依從性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9):2694-2697.

[5]宋艷東,陶英,王蘇,等.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7,26(4):430-433.

[6]孫桂強,張文龍,王文,等.卡維地洛治療無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7,46(2):241-243.

[7]董莉,葉海華,吳俊,等.沙格列汀對老年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7,21(12):1190-1195.

[8]樊永旺,馬駿,邱健,等.不同肥胖指標對冠心病、高血壓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患病風險的評估作用[J].山東醫藥,2017,57(1):11-14.

[9]韓雅玲,李洋.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發展歷程[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7,45(8):654-661.

[10]胡成平,趙迎新.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冠心病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7,45(5):447-450.

[11]劉艷秋,解長銀,王志偉,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水平變化及意義[J].重慶醫學,2017,46(3):396-398.

[12]張濤,陳暉,黃家樹,等.丹紅注射液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血瘀證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2):194-199.

[13]游芬芳.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中醫護理干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7,13(2):75-77.

[14] Mayr H L,Tierney A C,Thomas C J,et al.Mediterranean-type diet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utrition Research,2018,50(Supplement C):10-24.

[15]李慧,司華,薛翠.基于護理程序為框架的系統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23):3172-3176.

[16] Stewart R A H,Held C,Hadziosmanovic N,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14):1689-1700.

[17]傅文霞,王效增,張磊,等.冠心病患者合并腎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7,11(12):1078-1082.

[18] Zong G,Li Y,Sampson L,et al.Monounsaturated fats from plant and animal sources in relation to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and women[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8,107(3):445-453.

[19]劉卿.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1):120-122.

[20] Svensson A K,Svensson T,Kitlinski M,et al.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may expla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ologia,2018,61(2):331-341.

(收稿日期:2020-03-02) (本文編輯:姬思雨)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工作。方法:著重選取我們醫院內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這個時間段所收治的100例內科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老年內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觀察,充分建立和諧良好的信任關系,以此為基礎,相關的護理人員對其在臨床實踐中實施心理護理,針對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在研究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屬對精心細致的心理護理表示十分滿意,護理滿意度有極大提升。結論:針對內科老年病人進行切實有效的基礎臨床護理,再加之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所呈現的臨床效果更加理想,患者和家屬的護理滿意程度有更大的提升,在治療方面實現最佳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內科;老年病人;心理特點;心理護理

通常情況下,內科老年病人在住院之后都會有比較明顯的消極態度,心理方面十分抑郁、焦躁,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常規意義上的臨床護理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的結合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具體情況,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護理,使病人的心情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提升其治療的依從度,更富有愛心和耐心的著重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這對于病人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成效?;诖?,我們這次研究選取我們醫院內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這個時間段所收治的100例內科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工作,現把相應內容和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們醫院內科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這個時間段所收治的100例內科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有49例,有女患者51例,其年齡區間在64~88歲,平均年齡是75.52歲。

1.2方法

針對老年內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觀察,充分建立和諧良好的信任關系,以此為基礎,相關的護理人員對其在臨床實踐中實施心理護理,對其心理層面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護理,同時針對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具體的 心理護理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護理人員要和內科老年病人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和交流,探討病人偏愛或者感興趣的話題,使其自身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以此建立起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護理人員要結合具體情況有效指導和幫助病人同其他人進行良好的交流,使老年病人們能有一個互相談心的平臺,得到內心的安慰,在心理層面接受和配合治療工作。

(2)針對內科老年住院病人相關方面的問題或者疑惑,護理人員要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讓病人能夠對于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有效明確,充分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病情程度,同時也要有針對性的告知患者消極抑郁的心理狀態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傷害,并建議和指導病人進行自我調節。

(3)針對某些意志力比較薄弱的患者,要有效去除他們內心的陰影,用關愛和尊重來影響他們,對于一些逃避現實的病人,要和病人的家屬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交流,并實現配合和合作,在最大程度上確?;颊吣軌蛏羁陶J識到親人們對其的關愛和幫助,并盼望病人能夠及時的康復,鼓勵患者與病魔進行抗爭,樹立必勝的信心。

2結果

在研究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屬對精心細致的心理護理表示十分滿意,護理滿意度有極大提升,其中有2例患者和其家屬保持中立的態度。

3討論

3. 1內科老年病人在心理層面的主要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1煩躁不安

大多數內科老年病人都有煩躁不安的心理特點,基本上所有的住院患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比較明顯的焦躁煩悶的思想特征,特別是在住院之后的第1周,其表現得最為顯著,這樣的現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年齡已經很高,他們對自身的病 因、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康復日期你這方面都沒有具體的了解和掌握,特別又加上對于生命的期盼以及在病痛方面的折磨,使老年病人特別容易出現煩躁不安的心理狀態,進而造成患者的睡眠質量嚴重下降,食欲也大打折扣。

3.1.2孤獨落寞

老年病人通常會感覺到刻骨的孤獨落寞,這是因為病人自身的性格以及病魔的折磨相關因素造成的,老年病人不愿意與其他患者進行溝通,不愛言語,而很多親屬也無暇照顧病人,并沒有充裕的時間與其進行有效的交流,病人少言寡語,情緒低落,使其孤獨落寞的感覺更加嚴重。

3.1.3自暴自棄

內科老年病人認為自身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住院之后就會有畏懼失望的情緒,甚至絕望,被病魔打倒,從而自暴自棄,不能主動的配合治療,每天在絕望中不能自拔,甚至覺得自己成為家庭的累贅。

1. 1. 4極度恐慌

極度恐慌主要是在首次住院的患者中最為明顯,特別是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加劇的患者,極度恐慌的問題更加嚴重,尤其在癌癥患者中更為常見。這種心理狀態會使病人的求生欲降低,失望悲觀的情緒進一步擴大,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3.2在我們這次研究中,針對老年內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觀察,充分建立和諧良好的信任關系,以此為基礎,相關的護理人員對其在臨床實踐中實施心理護理。在研究過程中有效結合具體情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在所有患者中有97例患者和家屬對精心細致的心理護理表示十分滿意,護理滿意度有極大提升。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具體護理實踐中,針對內科老年病人進行切實有效的基礎臨床護理,再加之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所呈現的臨床效果更加理想,患者和家屬的護理滿意程度有更大的提升,在治療方面實現最佳的心理狀態,這種方法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Gloria Hoffman Wold.老年病人基礎護理(第3版):Basic Geriatric Nursing [M].北京:北京科文圖書業信息技術有限公 司,2017,10(5):64-65

[2] 王桂香.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工作的探討[J].中國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8(20):167-168.

[3]昌杰淺談內科老年病人的護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7.9(5):56-57

[4]張梅欽,淺談內科疾病社區護理實踐[J]MedicalJourna,2016.9(5):78-79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研究食管癌手術患者心理狀況及心理護理策略。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45例食管癌患者進行觀測、記錄、比較和分析。結果: 該樣本組患者干預前(SCL-90)各因子分都高于全國常模,干預后各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評測值(P<0.05 )。干預后SCL-90 因子分≥1分的例數比干預前明顯下降(P<0.05 )。結論:心理護理能有效降低食管 癌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的水平,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娟P鍵詞】食管癌;心理健康;心理護理

食管癌患者常有憂郁、悲觀、絕望情緒,有些人可有自殺傾向,不僅影響病人生存質量,長期嚴重的焦慮、抑郁反應還可損害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患者的抗腫瘤能力。臨床上對食管癌手術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應給予足夠重視,進行及時心理疏導,以促進患者康復。

護理人員在與病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言語、表情、態度和行為,去影響病人的感受認識,改變其心理狀態和行為,使病人正確認識食道癌、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有利于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病人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病人的心理變化和評估心理護理對食管癌患者所起到的作用,以便指導臨床護理實踐。

1 研究對象及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5至2007年6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術患者45例,其中中段食管癌29例,下段食管癌13例,上段食管癌3例;男34例,女8例;年齡43-71歲;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患者有11例,具有中學以下學歷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未做過放療及化療。

2 研究方法及步驟

調查工具與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 ) ,用問卷調查法進行。

2.1 評測方法:調查工具與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 ) ,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在患者人院5天內,取得患者配合,由調查者向患者說明量表填寫方法,保證患者理解每條問題的涵義后由其自行填寫量表,護士對患者的隱私保密,對患者進行第一次(SCL-90)評估。心理干預在完成第一次心理測評后即開始,利用每天查房、護理、治療、檢查等機會隨時進行,在術后10天對患者進行第二次(SCL-90)評估。

癥狀自評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簡稱 SCL90) 有90個評定項目, 每個項目分五級評分,包含了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等均有涉及,能準確刻劃被試的自覺癥狀,能較好地反映被試的問題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該自評量表在國外廣泛應用,是當前研究神經癥及綜合性醫院住院病人或心理咨詢門診中應用最多的一種自評量表。

根據整體化護理的要求,在病人人院后至手術前結合病人的病情開展有關食管癌知識的科普宣教工作,介紹食管癌的發生、發展、治療及影響因素。建立探訪新入院病人制度,即在病人首次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及主管醫生到病人床前訪問。開展集體心理治療。集體心理治療分四講,即認識食管癌,樹立信心,放松訓練、面對自我。目的是通過治療,減輕病人的負面情緒反應。心理干預的方法:食管癌患者沉重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存質量和心身健康,并有可能加速癌癥的發展[1]。針對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以提高患者對疾病帶來變化的適應能力,減輕或消除患者抑郁、焦慮、恐懼心理。主要有認知治療和支持治療。首先是認知治療,情感障礙和行為障礙與歪曲的認知有關。有針對性對患者宣教,讓患者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識,介紹手術情況及目前治療食管癌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手術成功的病例,增加其對治療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提高患者對手術的適應力。

其次是支持治療,針對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特點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及時給予同情、安慰和關心,建立相互信賴、平等的護患關系。術前多與患者接觸交流,多巡視和主動詢問患者,及時了解患者需要,及時協助解決,以減輕患者交流障礙,消除患者悲觀心理,使患者能以最佳心態度過手術期。

2.2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利用SPSS10.0軟件包,以t檢驗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研究結果

詳見表1和表2。

從表1可見,本組病例干預前除敵對與全國常模相近外,其余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國常模(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本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心理狀態較差。經過干預后,術后10天的SCL-90結果表明,本組患者各因子分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0.001),與全國常模相比,人際敏感略高于全國常模P>0.05,無統計學意義,其余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國常模(P< 0.05或P<0.01),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本組的病人心理狀態明顯好轉,心理干預對緩解患者各種心理癥狀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按有關標準[2]SCL-90因子分≥1分,認為有輕度的心理問題;≥2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表2看出,本組病例干預后SCL-90因子分≥1分的例數比干預前明顯下降,有顯著差異性(P<0.05)。

4 討論

本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可使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好轉。說明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癥狀。從表1表2可見干預后本組患者各因子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除人際敏感略高于全國常模外,其余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干預后SCL-90因子分≥ 1分的例數比干預前均顯著下降(P<0.05),說明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食管癌手術患者生理心理兩方面都起到較好促進作用。

大量研究證明,影響食管癌患者心理衛生狀況的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軀體因素,包括癌癥的治療效果,臨床發展過程,有無轉移、復發,病人出現的癥狀(如疼痛的頻度)及嚴重程度等;第二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適應能力、個性特征、應激水平、情感及成熟度等;第三是社會因素,包括生活條件、經濟條件,來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醫務人員的情感支持等。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生活及經濟條件的改善,心理因素對患者康復的影響愈來愈突出。進行適宜的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3,4]。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德鳳.癌癥患者手術前后焦慮和抑郁心理反應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2 8(16):2417

[2] 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2

[3] Myskja A,Lindbaek M.Examples of the use of music in clinical medicine.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0,120(10):1186-1190

[4] Stone P,Hardy J,Huddart R,et a1.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receiving hormone therapy.Eur cancer,2000,36(9):1134-1141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4篇

干預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必要性: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轉變,醫療服務過程中提供全面、系統、整體規范的身醫療服務一即心理干預正日益廣泛地應用于臨工作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實施范疇滲透到醫療的各個角落,心理干預對象從局限于患,擴展到患者家屬及社區。危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勢迅猛,起病急、變化快,預后極差,常使患者及家屬產生恐懼、焦慮等一系列心理、生理反應,甚至 產生嚴重影響。家庭中一個成員患病,其他成員將面臨疾病及其治療所帶來的影響,影響患者家的日?;顒雍颓榫w狀態,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家屬在陪護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問題,中最常見的負性情緒是過度焦慮和抑郁。一方,家屬是與患者最為密切的接觸者,他們的焦慮緒很容易波及到患者;另一方面,家屬的身心健是為患者提供支持的保障前提,嚴重的恐懼、焦等負性情緒甚至可影響對危重病人的醫療決策,如何合理處理和有效緩解ICU病人家屬的焦慮況值得醫護人員關注,也是ICU重要的日常工作。作為醫療人員要加強對心理學理論、方法和醫倫理學的學習,正確調節患者家屬的心理沖突,輕其心理壓力。

分析患者家屬的現有問題

A.ICU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

應激是個體對環境威脅和挑戰的一種適應和應付過程,結果是可以適應和不適應的。人在應激狀態下常見的反應大致分為焦慮、恐懼、依賴、失助感、抑郁、憤怒、敵自憐等。ICU患者病情重、危、急、變化快,家屬將承受著創傷和治療帶來的情感痛苦、高昂的醫療費用,無法親自顧和陪護患者,ICU探視時間的限制,患者病情穩定后轉ICU到普通病房后護理等將會對家屬心理產生很大壓力。 B.ICU患者家屬的行為狀況

患者的病情變化時刻影響著家屬的情緒和心理,這種心態使家屬產生一定的情緒反映,極易發生醫患沖突。主表現為:(1)沖動:當患者剛人住ICU時或病情發生變化,有些家屬無法按捺心中的焦慮情緒,往往硬闖ICU或在門口大聲哭喊,影響病人救治工作正常進行。(2)猜疑: 詢問患者或醫生、護士.對護理工作不信任,探視時翻床檢查患者全身,一旦發現患者肩膀外露,責怪護士讓病人,檢查患者的毛巾、衛生紙,甚至飲品、食物,懷疑護士調拿走(常有的物品有:衣服、貴重物品(手表首飾)、剃須刀、假牙、門診病歷卡、CT、X片,紙巾,食物等)物品在進入ICU時應物到人手,必要可自行設計清單,用表格的形式,便于當場填寫,記錄客觀真實,達到實用、清晰、便捷的目的。在轉出ICU時做好檢查防止遺漏,減少不必要的護患糾紛)。(3)暴力:因療效欠佳或醫療損傷人住ICU的家屬態度蠻橫無理,無視ICU規章制度,自由進出。醫護人員稍有不慎,便會招來一番漫罵,毆打。(4)自傷:情緒過于、焦慮,家屬在ICU門外暈厥,尤其在患者生命瀕危時。

心理護理及干預對策

1.提高自身素質,靈活適時的心理護理在以“人為中心”的現代護理模式指導下,護士應學習心理學知識,加強責任心,多點愛心,設身處地為家屬著想,關心家屬的感受,適時恰當對家屬進行心理指導。學會寬容,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醫護人員要充分理解家屬的心情,家屬反復向醫護人員詢問患者病情,急于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心情。當患者病情無法治愈時,家屬希望所有可能的醫療措施均都已執行,沒有遺憾。針對家屬的心理問題主動以簡單的言語提供符合其教育程度的訊息,表示理解,總結談話結果,詢問家屬是否有其他想法和要求,從家屬的言語變化認定是否接受或否認。

2.較強的協調能力,恰當的技巧護士工作在臨床一線,在ICU護士是第一個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人,在做出準確的判斷、急救配合的同時,還有可能是第一個電話通知家屬的人,得體的語言在此時將是非常重要,如:“患者病情有變化,醫生護士正在搶救,請您在門外等候,醫生會詳細告訴您況”、“請保持安靜、在外面稍等一會,好嗎?”、“為了咱們的人,請冷靜”。(當家屬看到患者,特別是中、青年患者,突遭變故,病情危重,危及生命,醫生下達“病危通知書”痛哭。家屬急切希望挽回患者的生命,懇請醫護人員進行各種搶救治療及護理。這種情況對神志尚清楚的患者會加重其心理負擔,間接影響其病情,對搶救工作極為不利。因此,在做好搶救工作的同時,以高度的同情心來安慰患者家屬。注意語言平和,避免使用傷害性詞語,減輕和消除消極情緒,使其在接受現實的同時,對患者病情的恢復也充滿信心,以便積極地配合搶救工作?。)

3.發揮集體力量,穩定家屬情緒有糾紛及時組織會診會診結果告知家屬。當遇到有醫療糾紛時避免正面沖突,時科主任、護士長出面,通知領導,解決難題。

4.有預見性防范措施針對ICU環境特殊性,病情復性,對于可控制因素進行預見性防范。及時溝通,對需要入ICU進行救治的病人,??漆t生首先要向家屬講明轉ICU必要性,醫療費用問題等;入住ICU后,ICU醫生護士積極救治的同時向家屬介紹探視制度,留下家屬的聯系式;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及時與家屬溝通交流取得理解.告知家屬治療方案,每日定時把患者的病情及治療護理效果信息告知家屬(及時告知病情患者進入ICU后,采用通俗易懂語言,盡快向家屬交代病情及轉歸情況,讓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思想準備。隨后治療過程中一旦有病情變化,也應及時向家屬告知。尤其是女性或低收入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詢和解釋工作,盡可能減輕焦慮反應。)。根據本地風俗習慣調整探視時間,如探視排在下午4點午睡后(在既不增加患者感染率,又能滿足患者和家屬心理需求的情況下,適當延長探視時間。因為親情的安慰、支持和鼓勵是醫護人員和醫療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何保證家屬能探視而又不增加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關鍵在于管理。目前我們實施每天兩個時間段探視,讓主要家屬輪流進入病房面對面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家屬探視在病情變化、各種侵入性操作前征求患者家屬意見.簽署協議書,催交欠款時注意講話藝術,不能動不動就以停止治來威脅家屬,對一些必要的外出檢查提前告知家屬,做好備,若因病情變化而無法外出檢查,如:機械通氣病人無法機要及時告知家屬,以免家屬在ICU 外長時間等候,聽不能去檢查引起不滿。當病情變化或無好轉時,開導家屬萬不要失去信心,不可在病人面前悲悲切切,更不可有反情緒,以免促使病情加重。當死亡是不可避免時,及時同屬進行開放性溝通,對家屬在觀念上傳遞死亡是的自然生周期的一部分,如果家屬覺想哭,憤怒,悲傷等心情都是正常的。尊重家屬的教信仰,允許家屬參與協助尸體料理,為家屬提供患者可懷念的物品。

5.健康指導對病情穩定需轉出ICU繼續治療的病人對其家屬進行必要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指導,并定期到專隨訪。對放棄治療,自動出院的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出院導,包括生活護理,如何處理呼吸急促,各種管道護理。居環境要安靜,避免過多訪視,特殊癥狀如疼痛、惡心、嘔吐、搐時處理。死亡后處理,各種管道如何拔除等。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家庭、社會環境改變,患病住院后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問題,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甚至激發心身疾病的發生。深入觀察分析內科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點,提高心理護理水平,既是護理模式轉變對老年病人護理的內在要求,也是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創造良好的治療、康復環境的要求。

[關鍵詞] 內科;老年病人;心理特點;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護理管理中應用系統整體護理,轉變護理模式,重視心理護理,已成為當今醫院現代化護理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世界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生理機能逐漸衰老,各系統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難免,老年患病群體在整個醫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變化及社會關系、知識層次的特點,其心理也與其他常規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護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在護理工作中重視對老年病人心理狀態的觀察,并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的護理對策。從而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環境,使他們處于最佳心理狀態,這是護士應盡的職責。

1 內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

老年人的內科疾病以多系統病、慢性病、腫瘤等多見,且多病情較重、病程較長。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機體的衰老和家庭、社會環境的變化,心理狀態本身不穩定,處于一種適應期。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患病住院后較其他病人更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概括下來有以下特點。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認為自己閱歷廣泛,常常對自己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出懷疑[1];常擔心自己被誤診或醫護人員及家屬隱瞞自己的病情;對年輕醫護人員缺乏信任感,擔心他們對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誤診誤治,會想辦法找年齡較大的醫護人員為自己做各種治療,甚至有時還會擔心吃錯了藥、打錯了針;經常會憑著自己對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推斷疾病的發展、預后以及藥物的療效。這會嚴重降低病人用藥行為的依從性,降低臨床療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隨著機體的衰退及認知功能的減退,患病后往往因為喪失部分能力,處于被動地位,表現出更強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視,不服老,不習慣甚至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對護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傁Mt護人員能夠像對待自己長輩一樣尊重自己,表現為倔強、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不講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責備他人。

1.3 焦慮、恐懼心理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焦慮過于頻繁、強度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都會導致心理疾病、身體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對疾病的治療充滿信心,但在治療過程中當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病情發生反復,同時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發展及治療過程缺乏正確認識,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擔心疾病惡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產生恐懼感[3]。主要表現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語或多語、多疑等,以至食欲減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產生了人格心理的變態,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獨、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對醫院環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覺得自己老而無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親人陪伴,但又擔心給家庭成員帶來麻煩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或經濟基礎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常有被遺棄的感覺,孤獨、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藥物依賴心理 由于一些新藥在媒體上的夸大宣傳,對老年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導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藥及補藥,認為多吃好藥、補藥對身體總是有利而無害。

1.6 悲觀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齡大、病情遷延,并且反復變化,治療效果不明顯,從而產生悲觀心理。他們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易傷感、沮喪、絕望、束手無策、情緒極端低落,經常暗自傷心、落淚、不愿與人交往或交談,對于疾病的治療和轉歸表現漠然,不積極配合,甚至拒絕治療及護理。

2 護理對策

護理人員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態度、表情等,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創造良好的治療、康復環境,能對疾病的治療效果起到促進作用??梢詮囊韵聨追矫嫒胧?。

2.1 營造良好的病室氛圍,調節老年患者的情緒 住院的老年病人,單調的治療和病房生活,使他們感到沉悶。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調節功能降低,夜間入睡淺,不能沉睡,易驚醒;白天在安靜的環境中常愛睡眠。因此,為了使老年病人盡快適應環境,護理人員必須為他們排除各種干擾,調整病房的環境,完善病房設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關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護理中把他們真正當成自己的長輩,平時主動用尊稱和他們打招呼,說話時態度和藹、語言清晰緩慢;耐心聽取患者的陳述,不要打斷話題,更不能有不耐煩的表現;對老人的健忘和嘮叨要給予諒解,避免奚落與譏諷;查房時多問候,常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飲食及睡眠情況;做每一項治療前,護士要先把目的如實的告訴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強與家屬的聯系,鼓勵病人間的交流 老人患病時,家屬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護理人員應經常主動與病人的家屬聯系,指導家屬做簡單的護理,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科學服藥、適當運動,針對病人所患疾病,講解一些注意事項。鼓勵家屬多來探望,使病人產生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紹給他們,讓病人盡快與同室的病友熟悉起來,結交朋友,使其情緒安定,消除其孤獨感。

2.4 幫助病人認識疾病,做好病情解釋及暗示治療 對疾病診斷的了解能幫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可能的對策,提高病人參與診治過程的能力。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慮緊張的心理情緒。針對病人不同的知識層次,主動向老年病人介紹疾病的病因、發病規律、治療方案及預后情況,使他們能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讓療效明顯的病人作親身經驗介紹,包括怎樣配合治療、治療中注意的問題等,從而大大減輕了抑郁、焦慮的心理,提高了他們治療疾病的信心,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治療和護理。

2.5 指導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證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無法自理而完全依賴他人生活,會導致老人對自身價值的消極評估,長此下去,便會降低其幸福感和對生活的滿意度。因此,要注意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導他們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質量。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僅靠熱情和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求護理人員全面掌握醫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內容,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老年病人臨床護理的要求,創建和諧護患關系,不斷提高老年護理質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瞿延利.談老年人心理護理[J].中華醫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20-239.

[3] 馮杰.老年心理特征分析及護理[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0,12(3):257.

[4] 劉文亭.老年病人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2(2):50.

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對內科住院病人中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心理護理的措施。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內科住院患者50例作為參考對象,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及采取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實施心理護理,有效地促進了病人疾病康復。結論:對內科住院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實施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促進病人疾病的康復。

【關鍵詞】內科住院病人;心理問題;護理原則

引言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轉變護理觀念及改變護理模式,向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已成為整體護理的 項重要內容?,F代護理學強調,護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簡單的打針、發藥等基礎工作,而是拓展為對病人心理護理在內的具有創造性、獨立性的護理。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活動,普通的護理己不能適應現代護理的需要。

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內科住院患者50例作為參考對象,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及采取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在對內科住院病人的護理中,發現由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素質、性格以及對疾病的認識敏感性、耐受性不同,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或問題,需引起重視和進行恰當的護理。近幾年來,對內科住院病人的觀察,通過分析出現的心理問題可歸納為六種。下面主要談一下各種心理問題的護理原則。

2心理問題的分析

2.1焦慮心理:大多數病人存在焦慮心理,由于發病突然對住院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容易導致焦慮及緊張,尤其是第一次住院的病人表現比較明顯。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何病、對病情的嚴重程度無明確的認識,擔心所患疾病的預后等,因而出現焦慮不安,表現為失眠、心悸、煩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尤其是病情出現反復時會更加明顯。

2.2防范心理:內科病人慢性病較多,住院時間長,有的病人在本院治療前已經在其他醫院求治過,有的病人已經通過互聯網及其他途徑對所患疾病及有些藥物有所了解,因此以后用藥過程中疑慮重重,懷疑醫護人員是否能給自己正確用藥,會過分警惕藥物的毒副作用,對醫護人員產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療,甚至拒絕必須的治療。

2.3恐懼心理:內科疾病多為慢性病,患者年齡大,病程長,很多病人同時合并多種其他疾病,病人反復入院,會對各種檢查及治療產生恐懼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遺癥而恐懼,表現為流淚、痛哭;有些病人對于一些醫療操作不熟悉,因而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

2.4孤獨心理:病人住院后,面對陌生的環境,會產生一種孤獨感。尤其是對患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大多其他病人不愿與其交往;長期住院缺少親人陪護的病人,十分寂寞,情緒低落;老年患者更易產生孤獨感。

2.5悲觀心理:有些患者所患慢性疾病常反復發作,病程較長,輾轉多處治療,忍受不了長期病痛的折磨,對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覺日落黃昏,就想放棄治療,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自暴自棄,往往被動配合治療,這些負面情緒影響藥物療效。

2.6憤怒心理:當患者多次住院花費較多錢而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時往往產生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2.7依賴心理:部分患者過分依賴藥物和醫生,把自己身體的康復全部寄托在醫護人員身上,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和關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讓別人幫助,適應生活在別人的照料下,不主動做一些必要的康復治療和身體鍛煉,從而影響了病情的康復。

3護理方法

3.1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從患者入院那一刻開始。護理人員在接待病人時要有耐心,態度要和藹,熱情認真,適當給予安慰,認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動作要迅速,操作熟練準確,使患者一進病房就感到不會太陌生,對住院不會太抵觸,愿意聽護理人員的話,對自己的疾病的治療感到有希望。

3.2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盡快進入病人角色。有些患者由于受部分患者言論的負面影響對入院后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理解較片面,認為是過度醫療或者會認為該檢查及治療會損傷身體而不配合,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醫療操作時往往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而不愿意接受檢查及治療,還有部分患者由于考慮經濟問題及其他生活問題,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問題,而產生種種憂慮。

3.3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幫助患者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遵守醫囑,按時服藥,按時接受檢查及治療,情緒穩定,調動患者積極性,提高自身康復能力。多關心體貼病人,要經常深入病房,經常和病人談心,安慰病人,及時了解病人心理狀態,掌握疾病的變化規律,減少復發,對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的處理。

3.4發揮家庭支持作用:要積極地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思想溝通,讓患者家屬正確地對待患者的疾病讓家屬對治愈患者的疾病樹立信心,共同協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小結

4.1 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十分明顯,由于發病原因復雜、病程較長且易于復發的因素,很容易導致病人的各種不良心理現象發生。比如藥物治療效果不太理想、病人對病情不太了解,很容易喪失信心,對治療前景跟到茫然,有的甚至會產生輕生的那念頭,不能夠積極配合治療,進而直接影響到治療的實施以及效果。有的病人因為病情多次復發多次住院治療,心理積攢了很多的埋怨甚至憤怒,說不清什么時候就會爆發。

參考文獻:

[1]黃頌娣,黃育媚,姚潤萍,等.內科住院病人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9,22(4):492-493.

[2]馮惠梅.對老年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8(9).

[3]楊華,李遵清.心理干預改善心內科住院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9(18):2330-2332.

[4]蔣莉莉.淺談老年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9(4).

[5]周慧明.試論護理心理學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社會醫學雜志,2019,4(095):74-75.

[6]王桂香.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工作的探討[J].中國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20):167-168.

[7]孫艷.內科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 2019,5-0154-091.

[8]五順銓,陳曉華,王威.情緒對高血壓病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9;(6):133-135.

作者簡介:劉萌,女,漢,應城,1990.07.07,本科,,工作單位:應城市人民醫院,職稱:護師,主要研究方向或者從事工作:護理,郵編:432400。

上一篇:課堂教學與初中數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設備自動化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