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

2023-09-16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全周期城市管理 科學化發展 精細化發展 協同化發展

一、全周期城市管理的重要意義

1.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的內涵

“全周期管理”的概念來自于管理學,是指將設計過程、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保養維護過程與回收處理過程一體化的產業制造技術。全周期管理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理念,它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視為一個整體,從而對產品的特點與個性化設計有了更為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全周期城市管理的概念與產品的全周期管理理念相仿,全周期城市管理指的是城市的治理理念,包含了從城市設計到城市發展的全過程。要樹立這種全周期的管理意識,持續不斷地完善城市治理體系,以便更好地應對城市治理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突出問題。

2.建立全周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城市的科學化發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城市的科學化發展。城市作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不僅城市規劃、城市建設需要科學設計,城市治理、城市綜合執法也同樣需要科學的方式來指導進行。全周期城市管理,將城市規劃、設計、治理綜合為一個過程中去解決,有利于從源頭去預防城市問題的發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積極作用,對于已有城市問題,也有利于在后續的城市建筑規劃設計中予以避免,尊重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律,實現科學建城、科學治理、科學發展的有機結合。[ 1 ]

(2)有助于城市的精細化發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實現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也在日益增強,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發展水平與城市居民要求之間日益增長的矛盾問題。傳統的城市治理模式要么“一刀切”,要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的不同需求。但在全周期的城市治理理念下,城市建設、發展與人民需要密切相連,將個性化設置貫穿了城市設計與治理的全過程[ 2 ],堅持以人民需要為導向,以盡力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為核心理念去建設城市、治理城市。

(3)有助于城市的綜合化發展

城市的建設與治理工作,既包括科學的設計與發展,又要涉及到城市內部多元主體之間的治理工作。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建立一個全面、集中的城市管理體系,將城市管理的不同方面視為一個整體,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將城市住建部門、城市管理部門以及政務部門集中統一管理,摒棄各自為戰,力量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現城市治理過程中責任不明晰,落實不到位等情況的發生,將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結合起來,在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中考慮到城市治理及城市發展等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城市整體治理水平,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綜合全面 發展。

二、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參與到全周期城市管理中時所面臨的困境

自全周期城市管理提出以來,迅速得到了全國城市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但作為城市治理最基礎的環節,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實行全周期管理制度的建設中還是遇到了許多問題與挑戰。

1.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

(1)規章制度細節處理不到位,管理過程不夠標準

促進管理的精細化發展是全周期城市管理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部分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存在著生搬硬套先進城市管理制度的情況,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工作中存在著強制居民遵守規章制度的現象,忽視了本地區的居民生活文化習慣。

(2)技術支持不到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信息平臺與智能終端不能實現有效聯動

這種情況在三、四線城市的城市治理工作中極為常見,不同單位的信息平臺由多家不同的外包公司負責,缺乏統一的指導和管理,已搜集的信息不能立刻反饋并應用到城市治理活動中,導致在日常工作總是存在著滯后的 情況。

2.科學化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參與到全周期城市管理時,普遍存在著科學化管理水平不高的現象。在制度上缺乏合理的頂層設計,在法規上也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導致了不僅管理監察部門在日常維護城市秩序的過程中常常面臨著無規可依,無序可守的窘境,城市居民對城市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也經常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有時嚴重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進行。

3.在城市管理過程中與其他部門沒能協調一致

全周期城市管理不能依靠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單獨的力量去完成。但是在現實中,由于一些地區負責城市治理的機構領導缺乏“全周期管理”的意識,導致下屬單位之間缺乏主動互相合作的意識,工作時各自為政,很少相互過問,比如最常見的“僵尸車”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城市管理監察部門的不斷努力,也需要交管和市政部門的通力配合,只有摒除了不同部門之間的隔閡與障礙,才能對一些城市“頑疾”從問題根源進行解決,實現精細化管理,協同化治理。

三、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T市全周期城市管理中的實踐

T市曾經作為連接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過去發展速度較快,導致大量城市問題的堆積,新時代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T市的城市管理部門堅持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城市治理理念,積極尋求解決城市問題的新途徑,結合現有基礎,針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舉措,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助力實現全周期城市管理。

1.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全周期城市管理工作的落實

堅持黨建引領有助于在城市治理過程中發揮出我國的制度優勢,黨能夠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從而使各個部門協調行動,使整個城市治理過程能夠按照“全周期管理模式”的需要,進行統一的布局和整體規劃。“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面對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責任劃定不明的現狀,T市由城市管理監察部門黨委牽頭,嘗試建立聯合執法制度,將各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監察大隊、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交警支隊等多部門聯合起來,統一進行城市管理工作,旨在整合公共力量,聯合行動,確實保證有效的城市管理。同時嘗試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聯席會議,旨在統一安排部署聯合行動相關事宜,通報、交流近期執法工作,協調處理聯合執法中的爭議,并研究解決聯合行動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2.開展學習交流,增強全周期管理意識

T市城市監察部門根據已有的學習材料和上級的傳達文件,組織各中隊骨干進行了城市管理理論培訓,系統地學習了城市全周期管理理論。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貫徹落實全周期管理意識,重視階段性管理和過程性管理,強調城市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監察部門長時間、全方位、全過程的積極參與,任何實際問題的產生都有其產生過程和周期,不能簡單地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治理,要切實考慮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合理的對策,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才能實現城市的全周期管理。

3.緊跟時代步伐,精細管理模式

第一,T市城市監察部門堅持以為民、利民、惠民為基本原則,聚焦環境、交通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將社區與城市各管理部門結合起來全面綜合整治,建立“社區網格化管理、政府組團式服務”的新模式。以社區為中介整合各方資源,將網格管理職責細分給每一個具體部門,分類解決處理問題,各盡所能、各司其職處理城市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照細致管理、科學管理、協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第二,推進“互聯網+城市管理”的建設工作,實現了城市管理與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融合,T市城市監察部門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并與各個相關網站實現了互聯互通,城市居民可以通過智能設備直接與相關部門進行在線溝通,實現了人民與基層各部門之間信息的高效傳遞,確保了溝通的時效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靈活性。

第三,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對原有的標準規范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接地氣,更加符合居民的個性化需要。同時,設置了轄區居民反饋機制,將居民的評價與相關責任中隊的年終評定結合起來,從而避免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保證管理工作切實是在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

4.改變群眾觀念,普及“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

城市的高效管理,離不開每一位市民的積極參與。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一直在大力宣傳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并組織開展經常性活動,來鼓勵T市市民參與到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來,一方面積極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使城市監察部門制定的各項規定更好地符合群眾意愿,一方面能讓市民真正理解城市管理工作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義。促進市民意識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轉變,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5.吸納優秀人才,提高城市治理的綜合能力

城市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缺乏具備管理和城市建設知識的復合人才,各部門之間缺乏擅長大數據分析、信息綜合與分享的專業人才,而導致各部門之間消息閉塞,信息流通不暢。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治理能力,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正在不斷改進人員組成結構,招聘具有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逐步填補人才空缺,同時加快提升自身的信息數據綜合處理能力,讓城市管理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以便實現全周期城市綜合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設。

(責任編輯:劉占行)

參考文獻:

[1]黃建.引領與承載:全周期管理視域下的城市治理現代化[J].學術界,2020(09):37-49.

[2]藍志勇.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城市治理體制機制[N].遼寧日報,2020(09).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2篇

1 市鎮發展與城鎮體系的完善

市與鎮在宋代以前是不同的, 市是指商業貿易之所, 鎮則指軍事重鎮。自宋代以后, 鎮開始演化成工商業中心, 其軍事上的意義已經降到了次要地位。明清時期, 市與鎮已經同列。市鎮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它們是隨著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和興起的。市鎮的發展是農村市場發展的產物, 它們主要是作為農村市場中心地而存在的, 并發揮著城鄉市場媒介的作用。[1]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狀況的探測器, 既屬于鄉村研究的范圍, 也可視作是城鎮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的發展水平取決于商品化程度、交通條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

任放給市鎮定義為:“明清時期介于縣城和村落之間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商業實體。”[2]在樊樹志看來, 市和鎮作為地理概念和地理實體, 是社會經濟發展到某種特定階段的產物。市是由農村交換剩余產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變而來的, 鎮是比市高一級的經濟中心地。[3]胡如雷強調市鎮的建立必須以一定數量的工商業戶的定居經營為前提, 它與市集的“朝實暮虛”有明顯的差別。[4]劉景純認為, 市鎮是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的以經濟活動為主要功能的小城鎮。[5]在筆者看來, 市鎮是構成城鎮體系的基礎環節, 是溝通城鄉的重要橋梁。同時, 作為一地理實體, 市鎮有著獨特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經濟職能, 是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不可忽視的環節。歷史城市地理學不僅要研究歷史時期的都城, 而且要研究歷史時期一級行政中心城市、二級行政中心城市甚至集鎮及其相互關系, 把區域內的各級城鎮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因此, 作為城鎮體系層級中的市鎮體系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著國土開發范圍的擴大, 地域經濟的繁榮, 也導致了邊防軍事重鎮和大城市外圍草市的興起, 成為我國小城鎮發展的伊始。據記載, 我國軍鎮設置始于北魏, 沿長城一線設置六大防御北方民族的軍鎮。到唐代, 這類軍鎮除仍在北方設置外, 范圍進一步擴大到西北、西南、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小城鎮前身的草市, 興起于南北朝時期。中唐以后, 由于經濟繁榮集中表現在手工業、商業的興盛上, 隨著水陸交通的發展, 草市的設置也因地方經濟的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在廣大農村交通要道之地逐漸興起了大批集市, 從而發展成為農村的商品交換中心。不僅如此, 有些草市由于其形成因素不同, 又具有不同的職能, 從而向專業市鎮發展。這樣就形成了由都城——道級駐所城市——府州級駐所城市——縣城——鎮及草市組成的比較完整的城鎮系統。

五代、宋元時期, 草市逐漸演化為商業性集鎮。鎮市是比草市更高層次的經濟中心地, 宋代鎮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鎮市成為縣市與草市之間的市場建置, 并在鎮市設置監鎮官, “諸鎮監官, 掌警邏盜及煙火之禁, 兼征稅榷酤。”鎮這一地理層級, 各地稱呼差異不大。至于市這一地理層級, 各地稱呼各有不同, 諸如:市、店、步、埠、墟、集、場、行之類。市的用法最普遍, 因而市鎮并稱, 使市鎮成為一個專門名詞。市也稱為店, 以北方為多。它們大多處于交通要道或交通發達之所, 政府常在此設置場務征收商稅。市也稱作步。宋代揚州附近的瓜步鎮在唐代稱為瓜步, 是“舟艫津輳而遙系江南”的一個草市, 瓜步鎮就是在瓜步草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6]。市也稱為集, 蓋取市集之意, 市鎮因而也可稱作集鎮。北方的地方志中多有市集、鎮集或集市鎮店的條目。市也稱為亥市和場, 多見于四川等地, 當地俗稱“場集”。市也稱作行, 蘇松一帶較常見。市也稱作墟, 嶺南尤為多見, 《廣東新語》有對其的詳細描述[7], 李龍潛先生認為:“明清時期廣東的墟市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沒有固定字號商鋪的定期市場, 稱為“墟”;二是設有固定字號商鋪, “常日為市”的常開市場, 稱為“市”;三是“市與墟兼之”的市場, 可稱為“墟市”。”[8]加藤繁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認為清代廣東的農村墟市比中國其他地區發達[9]。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廣東清代以后一口通商成為對外貿易中心, 商品流通發展的結果[10]。市的名稱存在地域性差異表明, 市的興起和發展是一個普遍現象。它的名稱雖因地而異, 但結構功能卻大致相同, 體現了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在宋代, 隨著地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鎮體系等級系列逐步完善, 已有明顯的等級規模關系, 市鎮體系初步形成。明清時期是市鎮迅猛發展的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崛起, 帶來了城鎮數量的增加、地域分布的擴展和城鎮間經濟聯系的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市鎮間人口規模等級形成。②農村集鎮大量興起。③小城鎮人口增長迅速。明清時期城鎮地域空間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江南市鎮蓬勃發展。由于商品性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對外貿易量增加, 從而促進了沿海地方港口市鎮的發展, 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形成。

2 市鎮與城鎮化

城鎮化是鄉村變成城鎮的一種復雜過程, 也被稱作城市化、都市化。對這一過程的理解, 不同學科有很大的差別。歸納起來有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和地理學的不同概念。社會學家認為, 城鎮化是一個城市性生活方式的發展過程, 它意味著人們不斷被吸引到城鎮中, 并被納入到城鎮的生活組織中去, 而且還意味著隨城鎮發展而出現的城鎮生活方式的不斷強化。人口學家認為城市生活方式的擴大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的結果。城鎮化就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 這種過程可能有兩種方式, 一是人口集中場所即城鎮地區數量的增加, 二是每個城鎮地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城市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以非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們把城鎮化看成是由于經濟專業化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人們離開農業經濟向非農業活動轉移并在城鎮集聚的過程[11]。上述對城鎮化的不同理解, 不是互相抵觸而是互相補充的關系。城鎮化過程是一種影響極為深廣的社會經濟變化的過程, 它既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向城鎮的轉型、集中、強化和分并, 以及城鎮景觀的地域推進等看得見的實體的變化過程, 也包括了城市的經濟、社會、技術變革在城鎮等級體系中的擴散, 并進入鄉村地區的過程。甚至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向鄉村地域擴散的較為抽象的精神上的變化過程。

在縱剖面上, 對城鎮化也有不同的理解。國外有人把城鎮化過程追溯到幾千年前城鎮出現的年代, 分古代的城鎮化和現代的城鎮化。國內也有人把城市在地球上出現之日起到鄉村城市化完成, 城鄉融合時止這樣一個長過程作為城鎮化過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城鎮化只是工業革命以來開始的過程。筆者認為, 自從城市產生之日起城市化就揭開了序幕。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城鎮化方式, 中國的城市化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即:①古代傳統城鎮化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指明清以前的城鎮化過程。②近代時期, 主要指明清時期。城鎮化出現了新的因素。③近現代時期, 主要指晚清民國時期。④當代城鎮化階段。歷史地理學著重探討前三個階段的城市化進程, 其中主要側重于對城鎮化的空間發展過程及對城鎮體系層級的探討。

市鎮網絡體系也應是歷史地理學應研究的內容。所謂市鎮網絡, 是指市鎮在空間上的分布, 包括平均每州縣市鎮數、市鎮密度、市鎮平均間距等方面, 通過市鎮網絡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市鎮發展水平。市鎮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的市鎮數, 可用區域內的市鎮數除以區域單位面積求得。市鎮密度的計算可以采取不同的標準, 據研究范圍而定。有的學者將市鎮密度稱為市鎮率, 認為市鎮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內的市鎮分布狀態, 可以用單位面積內的市鎮總數和該單位的總面積相比, 求得一個百分率來表示[12]。與市鎮密度相關的概念還有市鎮貿易范圍和貿易半徑, 能反映出市鎮體系的層級關系及市鎮群體的輻射力量。市鎮是最基層的中心地, 它總是分屬于一定的行政區劃中, 與行政中心地構成相互聯結的網絡。因而, 州縣區劃的幾何形狀和治城的位置往往影響市鎮的空間布局。一般而言, 縣治在其區劃中的位置有三種, 從而導致市鎮空間位置亦不盡相同。一是縣治位于區劃范圍中心。在這一情況下市鎮往往較均勻地分布于縣治輻射而出的交通要道上, 形成“眾星拱月”式結構。二是縣治位于區劃中心, 市鎮偏離兩翼, 這種結構發生在條形區劃中。三是縣治居于一隅, 市鎮分布呈扇形。[13]

城市化、城鎮化代表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 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歷史證明中國的城市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不像西歐的城市是在與領主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城市起源早, 與王朝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并成為各級政權機構的所在的, 是按“王制”規劃而構筑的。但是到了明清時期, 中國的城市化出現了新趨勢, 即大眾城市發展基本上停滯了, 只是逐漸地增添了某些經濟職能的色彩。城市化的道路則更多地表現為許多市鎮的興起, 城市化的主流則演化為由經濟職能為主導的市鎮群的形成。市鎮是城市的微型或縮影, 是城市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大中城市通過市鎮與廣大農村保持著密切聯系, 形成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完整體系。市鎮是部分地脫離農業生產, 以從事手工業、商業或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實體, 它占有一定的地域, 擁有相當數量的非農業人口的居民集結點, 它是一個社會實體和地理實體。

綜上可知, 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差異, 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市鎮風格各異。因此歷史地理學視野下的市鎮研究不僅要探求其空間分布的地理差異和其內部空間結構特征, 更要注重對其產生如此差異和特征的自然環境的探討。不僅要進行對微觀市鎮社區的研究, 而且要進行對區域市鎮的比較研究, 力求做到點線面的結合研究。

摘要:市鎮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市鎮體系作為城鎮體系的基層構架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歷史時期市鎮的發展使當地城鎮體系更趨完善、復雜。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 市鎮扮演著重要角色, 是鄉村城鎮化的核心和樞紐。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差異,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市鎮風格各異。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3篇

2.一般認為,市政管理的主體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轄區„可以設立若干 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轄區域內,持有本市有效戶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經濟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7、城市經濟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總體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為國民經濟服務。

8.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是指由于人口遷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規模經濟„..一種是地方化經濟,一種是 城市化經濟。

10.從國外的一般經驗來看,分級管理各負其責的從屬性原則是各國突發„

11.緊急事件 是一種特別的、迫在眉睫的危機或危險局勢,影響全體公民„

12.區域規劃 是指在某個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進行綜合性„

13、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

1.從城市的形成„.,城市最初是一種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換 功能的人類定居點。

2.一般認為,市政管理的主體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轄區„可以設立若干 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轄區域內,持有本市有效戶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經濟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7、城市經濟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總體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為國民經濟服務。

8.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是指由于人口遷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規模經濟„..一種是地方化經濟,一種是 城市化經濟。

10.從國外的一般經驗來看,分級管理各負其責的從屬性原則是各國突發„

11.緊急事件 是一種特別的、迫在眉睫的危機或危險局勢,影響全體公民„

12.區域規劃 是指在某個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進行綜合性„

13、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

1.從城市的形成„.,城市最初是一種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換 功能的人類定居點。

2.一般認為,市政管理的主體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轄區„可以設立若干 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轄區域內,持有本市有效戶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經濟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7、城市經濟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總體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為國民經濟服務。

8.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是指由于人口遷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規模經濟„..一種是地方化經濟,一種是 城市化經濟。

10.從國外的一般經驗來看,分級管理各負其責的從屬性原則是各國突發„

11.緊急事件 是一種特別的、迫在眉睫的危機或危險局勢,影響全體公民„

12.區域規劃 是指在某個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進行綜合性„

13、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

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在不同行政關系影響下,以城市這一空間、經濟、社會系統的運行為對象的治理活動。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根據公眾需求,在不破壞城市生態友好程度的基礎上,采用協調、規劃、控制、建設、引導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繼續城市在區域中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而為城市公眾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城市政府職能:城市政府職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務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具有的作用,從動態來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職權、發揮作用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經營城市:“經營城市”即指城市政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城市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和人文資源等進行優化整合和市場化營運,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城市營銷:城市營銷,即把城市地區視為一個市場導向的企業,將地區的未來發展愿景作為一個吸引人的產品,通過強化地方經濟基礎以及更加高效地滿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潛在的目標市場(主要包括產業、投資者、定居人口、觀光游客和會議人士等),來主動營銷地區的特色。

城市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體一同運用經濟、行政、法律、制度、協商等手段對城市經濟環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協調,以使城市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并取得“滿意”效益的全過程。

城市人口管理:所謂城市人口管理,就是指城市政府對城市居民戶籍和人口變動、人口流動的行政管理工作。

預算外資金:預算外資金是地方財政或城市事業單位直接掌握的財政性資金,即根據國家財政管理制度的規定,不納入國家預算,由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自收自支,滿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財政資金,是下放財權的一種管理形式。這部分資金一般都有規定的收入來源和提取標準,有確定的用途。城市社區管理:城市社區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轄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街道為主導、居委會為協同,以社區組織和社區成員為依托,運用行政與法律、經濟與教育、公德與情感等手段,合理調配和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提高社區成員的生存質量,促進社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城市社區管理的內容:(1)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社區環境衛生管理(3)社區衛生保健(4)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城市環境管理:城市環境管理(UEM)指按照一定環境功能目標,運用行政、法律、教育、經濟與科學技術等手段,協調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以防止環境污染、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一種措施。

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個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涵義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并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過程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這種發展戰略觀對于我國現狀資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數城市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和人為協調,達到經濟一體化和空間融合的系統最優的狀態。此時的城鄉系統是資源配置合理,城鄉共享現代文明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城鄉一體化亦表示達到這一狀態城鄉關系日益優化的過程。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高表征。

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所有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動。包括組織面臨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技術的、自然的、人為的、管理的、文化的、環境的和不可確定的所有有關因素的管理。

1、現代城市管理特征

(1)協調管理目標的前瞻性與持續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體的多元性與參與性。 (3)注重管理決策的合法性與科學性。 (4)培養管理方式的系統化與市場化。

2、如何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1)使基礎設施建設從事業型轉向企業型 (2)使基礎設施從福利型轉為營利型

(3)使城市基礎設施由保險型轉為競爭型

(4) 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人治型轉為法治型

3、當前我國區域協調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2)環境的治理與自然生態、人文資源保護(3)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和共享 (4)共同的行為規則和標準的制定(5)區域整體形象塑造與創新網絡構建

4、城市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1)戰略依據 (2)戰略愿景(戰略目標)(3)重點戰略 (4)戰略措施 (5)戰略反饋

5、我國城市人口管理的特征

(1)城市戶籍制度 (2)居民身份證管理 (3)城市計劃生育管理(4)城市流動人口管理

6、城市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

(1)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2)綜合利用、化害為利 (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4)“三同時”原則 (5)依靠群眾、大家動手 (6)污染者負擔原則

7、市民參政的主要內容

(1)政治參與、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履行公民與市民的各項義務。

(2)行政參與、主要包括參與城市政府的各項行政決策、行使行政監督權等。

(3)社會參與、主要包括參與城市社區、基層居民自治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8、城市自然災害應對的原則?

城市處于自然系統中,對于自然災害不能完全避免,應對自然災害城市應當在如下4個方面進行努力:(1)建立科學的政策指揮體系和過硬的反應隊伍。(2)建立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包括預警和信息發布平臺。(3)提供城市空間規劃建設保障,提供必要的應急避難場所并減少災害損失。(4)進行宣傳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災害面前臨危不亂減少損失。

9、突發事件管理結構中決策系統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1)制定突發事件處理預案,構建預案儲備庫。 (2)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程度、潛在范圍和影響進行預判斷,在此基礎上根據應急預案啟動危機處理過程。

(3)不斷調整細化對事件的判斷。

(4)對事件的處理做出針對性的、可執行性決策。 (5)根據決策的執行調整或者重新制定決策。

10、新條件下城市經濟管理領域的核心任務是什么?

(1)構建適應現代城市發展需要的經濟管理體制。 (2)引導城市產業結構合理有序升級。

(3)籌謀解決結構性失業與總量過剩失業問題。

11、城市環境的主要特征?

(1)復合性(2)人為性(3)開放性(4)脆弱性

12、囚徒博弈及其破解對現代城市管理的啟示是什么?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是囚徒博弈的結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現:(1)城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2)城市公共組織效率缺失(3)城市、區域之間竟爭惡化

13、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意義

(1)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鄉二元結構轉換的需要 (2)“分久必合”——城鄉復合系統發展的需要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

14、新公共管理對現代城市管理的啟示? (1)培育多元主體共治

(2)對城市政府職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營部門的先進理念和方法

15、城市群協調發展的益處?

(1)有利于降低運行成本,生產要素之間的流通,有利于資源在更大空間內進行配置。

(2)市場規模擴大,使各城市更有可能獲得規模經濟,提高生產率。

(3)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于激化城市內部競爭,迫使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4)在城市一體化的平臺上,有利于研發與生產的結合,增進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

(5)城市群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加強和擴大對外經貿合作,有利于融入國際市場。

(6)有利于培養城市的區域歸屬感,凝成一種合力。

(7)有利于提升城市群區域對外資的吸引力。 (8)城市群協調發展能夠使區域在經濟、社會與環境方面取得平衡,維持地區的持續競爭力與魅力。

16、城市邊緣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存在問題:(1)發展經濟無序,違法用地、違章建設現象普遍存在;(2)基礎與公共配套設施不配套,生活環境質量較差;(3)經濟收益主要依賴不斷升值的土地及物業租賃,利益調控缺乏彈性;(4)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是刑事犯罪的高發區;(5)精神文明建設落后,社會文化層次偏低;(6)流動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區”。 產生原因:(1)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制造成的雙重標準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農村層面,導致了問題的復雜化和治理難度加大;(3)改制與后續管理銜接不夠,造成改革不徹底或阻力較大;(4)在城市化擴展中對城市邊緣化的規劃建設與管理滯后。

17、城市事故災難處理的原則

(1)積極疏散救治,減少人員傷亡;(2)加強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積極努力創造安全空間,減少事故隱患。

18、引導城中村城市化對策

(1)從發展決策入手,進一步集中城市決策權;(2)從城中村內在要求入手,啟發、鼓勵其自身進步;(3)從體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與城市管理體制;(4)從經濟入手,將城中村納入城市經濟體系;(5)從文化入手針砭城中村弊端,弘揚城鄉融合與現代文明;(6)從法律入手,嚴肅處理城中村所滋生的違法現象;(7)從組織人事入手,培養高素質的城鎮領導人;(8)借鑒其他城市處理城鄉矛盾的經驗;

1、試述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的潛在重點。

(1)全面導入綠色GDP、人文GDP的目標績效觀 我們追求的發展,應該是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應將“經濟GDP”、“人文GDP”和“綠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構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捷反應能力(1)信息敏捷(2)人員敏捷(3)制度敏捷(3)全面導入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涵義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并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過程中,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4)重視突發事件管理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需要制定一個有效的,能夠幫助快速溝通、快速做出影響評估和控制的危機管理計劃,并使之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2、試述中國城市成長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數量的增長已經超過超過城市用地負荷,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城市,用地擴張過快的現象十分突出。(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經濟產出率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2)城市新區開發的傾向嚴重。(3)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城市空間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土地利用總體結構的失衡和空間利用方式違背地租規律。

3、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化?

(1)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和“平均化” 城鄉一體化強調城鄉間各要素的融合、貫通,但并不排斥差別,相反,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可以將差別轉化為各自的特色,這將有利于形成城鄉系統的高層次協調發展。(2)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農村的發展,不能單靠城市化的輻射,也不能盲目推行農村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兩頭啟動,依靠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加以推進,這就是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所在。(3)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市場是城鄉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鄉經濟要素的流動,是二元結構轉換、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種體制束縛,以市場體制為契機,在原有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基礎上,構建城鄉統一市場。(4)城鄉一體化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即“以人為本”。城鄉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與自然在協調基礎上的自我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為人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的環境,同時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口的素質,使其享受現代城市文明,從而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

4、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

(1)綜合性城市規劃需要對城市的各個要素進行統籌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協調發展。綜合性是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特點。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規劃中,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以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為依據。城市規劃工作者必須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加強法制觀點。

(3)地方性城市規劃既要遵循科學規律,又要符合當地規律,尊重當地人民的意愿。

(4)長期性、經常性城市規劃既要有現實性,又要有預見性。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要預計以后的發展要求。

(5)實踐性城市規劃要充分反映建設實踐中的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性。城市規劃的實踐性還在于其可實施性。

5、試述我國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頸。 (1)思想觀念的轉變相對滯后

在錯誤發展觀指導下,人類對資源采取掠奪式開發,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水平低,其結果是資源嚴重破壞,環節嚴重污染。 (2)污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

當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公共環境由企業和個人處理還存在諸多問題,排污費收取標準還不完備,環衛公司市場化改革還存在困難。 (3)技術水平不高和經費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強硬約束

我國現有的垃圾處理技術仍然十分低下,環衛經費嚴重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城市的污染治理。 (4)污染治理的公眾參與度不高治污之重不在于“治理”,而在于“預防”,“預防”是根本。而“預防”需要靠城市公眾來自覺自愿地維護公共環境。但目前城市公眾的諸多陳規陋習和不良習慣仍然影響著城市的公共環境。

6、城市政府職能的特點。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成都,自然地理空間,城市

1.前言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 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 境內地勢平坦, 四季分明, 夏無酷暑, 冬無嚴寒。成都自古就是我國西南地區環境最優越的所在:若以成都平原與黃土高原比, 則無亢旱之虞; 與沖積之江浙平原比, 則無卑濕之苦;與三熟之廣東平原比, 則無水潦之患;與肥沃之松遼平原比, 則無霜雪之災。尊享“天府之國”的美譽。

成都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城市經濟文化等高度繁榮。然這一切的產生與發展并不是偶然, 成都的繁盛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其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這里的祖先們依仗成都及其周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通過辛勤勞動和智慧, 創造了永載史冊的人類文明。

2.成都之名

2.1“成都”的由來

成都, 這座中國西南的重鎮, 一直以其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雄厚而聞名于世。成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經成為中國長江上游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并在隨后的幾千年的里, 成都不僅歷史不斷延續, 而且“成都”這一城名從未改變。

“成都”城名的來歷, 流傳最廣的為《華陽國志》:“一年而所居成聚, 兩年成邑, 三年成都”。 即指這里首先發展成居住的聚落, 后來成為有城墻的城市, 再后來就發展成為區域的政治都城, 這也是古蜀時期成都城市形成的真實寫照。成都不僅是古蜀時期的中心和都城, 在古蜀文明納入中原文明以后, 成都也多次成為各個割據政權的都城, 包括蜀漢、前后蜀、成漢等八朝。另外, 唐朝的皇帝為了躲避戰亂兩次入蜀把成都作為陪都。在成都城市不斷變更的過程中, “成都”這一城名一直沿用至今, 從未改變。

2.2成都的別稱

2.2.1蓉城

成都有一個美妙的名字叫“蓉城”, 顧名思義, 芙蓉花應是成都人的最愛了。每當芙蓉花開時分, 粉紅的芙蓉大如玉碗, 滿城錦繡, 十里長街掩映在層層姹紫嫣紅中。

相傳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為討愛妃歡心, 就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她最喜歡的芙蓉樹。每年花開時節, 一叢叢一樹樹的芙蓉花如天上彩云滾滾而來, 成都 “四十里如錦繡”, 自此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稱, 芙蓉也成了成都的市花, “蓉城”也成了國人口中美麗成都的別稱。

2.2.2錦官城與車官城

成都又名“錦官城”。蜀錦是成都的一大特產, 歷史悠久。東漢時期, 朝廷在成都設置了專門管理機構“錦官”, 其官署就在成都東南的“流江”岸邊, 后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于此。

在錦官城之外, 成都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別稱, 叫車官城。車官城的設置稍晚, 約到漢末時期, 朝廷在錦官城之外又設置修建了“車官城”, 即車官衙門及造車修車的所在地, 是當時聞名天下的一大官營重鎮。錦官城建在成都流江 (南河) 南岸, 而車官城則在錦官城的西南面。兩城相望, 構成漢代成都的“特別工業區”。

成都漢代的錦官城和車官城在文化史上具有其獨特意義:一個寧靜一個轟鳴, 一個優美一個壯烈, 一個纖纖濯素手, 一個蕭蕭聞馬聲, 它們構成一道別具象征色彩的景觀。

今天的成都又被譽為私家車第三城, 車官城的繁盛從古到今不曾落幕。

3.成都之形:三山兩水一平原

成都城市自然地理空間可以概括為“三山、兩水、一平原”。“三山”即為西北面的龍門山, 西面的邛崍山, 東面的龍泉山;“兩水”即為成都的兩條母親河——岷江支流府河和南河;“一平原”

則為中部和北部廣闊的平原地帶。 (圖1)

3.1成都之源——龍門山與邛崍山

3.1.1概況

龍門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廣元與都江堰之間, 成都平原西北面, 東北-西南走向。東北接摩天嶺, 西南止岷江邊。綿延200多千米, 海拔1000~1500米。

邛崍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 為都江堰至天全一線以西山地, 成都平原西面, 南北走向, 海拔4000米左右。

3.1.2龍門山與邛崍山對成都城市的影響

龍門山和邛崍山在地理上分別為東北西南走向和南北走向, 并且為首尾相連的兩座山系, 均位于岷江兩側并與岷江垂直相交。這兩座山位于橫斷山脈的最東緣, 為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線。 成都城市的海拔在500米左右, 而龍門山和邛崍山的海拔為4000米左右, 地勢在很小的水平距離上形成了極大的落差, 其隔斷了成都平原與西向的聯系, 成為古代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重要分界線。

此外, 龍門山和邛崍山還對來自東部的氣流起阻滯作用, 讓來自東部的濕潤的氣流無法繼續往西流動, 在成都平原即凝結成雨水而下, 為成都平原帶來了豐沛的降水。而充足的水分無疑是成都平原早期農業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最根本的保證, 更成為了成都城市興起和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龍門山和邛崍山海拔高, 地處緯度較低, 自然帶垂直分異明顯, 形成了復雜的生物多樣性。那里生長了許多稀有的植物和動物, 最有代表性的動物就是被稱為國寶的大熊貓, 大熊貓也是現代成都的鮮明象征。

可見, 龍門山和邛崍山可稱得上是成都人之源、水之源、生命之源!

3.2成都之肺——龍泉山

3.2.1概況

積土成丘, 聚土成山, 成都山起東方, 山聚東方。

位于成都平原東側的龍泉山脈北起德陽南至樂山, 其峰巒連綿起伏, 走向各異, 南北兩段均傾沒于丘陵之中, 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 是成都平原與盆中丘陵之間兀然隆起的自然分界線, 是成都的生態屏障。

3.2.2龍泉山對成都的影響

龍泉山對成都城市空間環境的改善起著巨大的作用, 被定位為“都市第一山”, 稱作成都“城市之肺”。

首先, 龍泉山脈海拔約400——1000米, 是一道阻隔外來冷熱空氣的天然屏障, 突起的山體可以對外來的風力起到減緩的作用, 保證成都不會常常 “感冒”或者“發燒”。

其次, 龍泉山土壤、氣候等因素構成的自然環境, 決定了該區域的植物宜種性廣, 能夠維護物種的多樣性。自古龍泉山就具有相當豐富的植被資源, 林木繁茂, 野花遍山。因此, 龍泉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具備強大的造氧功能。

另外, 作為成都一年主要風向的東南風, 在經過龍泉山時, 對空氣過濾并將龍泉山林中的富氧離子、水分帶入成都城市, 將釋放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龍泉山以西和成都的廣闊天空, 對成都城市的空間環境起到了巨大的調節作用, 使成都成為了適宜人居的城市。這對成都城市的演變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龍泉山對成都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有著最直接的作用, 對成都城市來說, 龍泉山就是“成都之肺”。

3.3成都之脈——府南河

成都是一座被水滋潤的城市。然而, 成都并不像重慶和武漢等沿江的城市一樣擁有長江這條大動脈;也不像廈門和青島等沿海城市一樣坐擁一望無垠的海洋。成都的水是纖細的, 是婉轉的, 沒有長江的浩浩蕩蕩, 更沒有大海的波濤洶涌, 它只是一條條岷江的支流蜿蜒在整個遼闊的平原上靜靜地流淌。它就像成都的一根根血脈, 不斷給成都帶來養分, 掃去浮塵, 成為成都城市得以延續的根本保證。

在這密布的脈絡中, 其中兩條成為了穿越城市的主動脈, 對成都城市空間的形成和演變起著主要的作用, 那就是成都的母親河——府南河 (錦江) 。

3.3.1概況

府南河實為府河和南河的統稱。是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 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后繞城北、東而流, 南河繞城西、南而流, 兩河在合江亭處匯合。從秦漢時期蜀郡太守李冰引二江經過成都城的西部、南部起, 成都城市的河道進行了多次自然和人工改道, 逐步形成了如今兩江環抱的局面。 (圖2)

3.3.2府南河對成都的影響

從古至今, 府南河的存在不僅促進了成都運輸和農業的發展, 也促進了古代手工業和冶鐵等的發展, 亦美化了成都的環境, 發展了水上娛樂。兩江相互之間圍合成了一個非正南北向的正方形, 這樣的圍合對成都的城市空間起到了一個限定的作用。 唐宋及以后時期, 府南河更是成為了城市的邊界, 一直作為城市防御的護城河使用。直到建國以前, 成都城市的任何一次改擴建都是在此范圍內進行。 此外, 古代成都的城市的布局也受到次兩條河流的影響, 筑城時, 順隨河道, 故城市基本上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城池和街道朝向也非正南正北, 與一般城市不同。

3.4成都之本——成都平原

在成都的“三山”之間, 為中部的廣闊的平原地區。成都平原系岷江及沱江形成的沖積扇平原, 以都江堰為頂點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成都平原由于有多條河流的滋養,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為成都城市的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 成都平原地勢平坦, 內部無較大起伏, 使得城市的擴張在平面上的阻礙較小, 成為近現代成都環形放射狀城市布局形成的因素之一。

4.總述

成都以其得天獨厚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養育了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足見其包容并蓄的特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大都市, 在被這座城市滋養下人民的付出和努力下, 成都經濟總量和城市整體發展水平都位列全國各大城市前列。

成都這座享譽海內外的“天府之國”, 正以其飛速的發展來回報上天給予他的厚贈。

參考文獻

[1]潘明娟.成都城市興起的地理基礎[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 2002 (12) :45-46.

[2]何一民.成都城市歷史的新發現[J].城市發展研究, 2004 (1) :75-78.

[3]范仲遠.論成都平原地理形態對古蜀移民文化雛形的影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2009 (6) .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5篇

一、單項選擇題

1. 在存儲管理方案中,___可與覆蓋技術配合。 A. 頁式管理 B. 段式管理 C.段頁式管理 D.可變分區管理

2. 在存儲管理中,采用覆蓋與交換技術的目的是___。 A. 節省存儲空間 B. 物理上擴充主存容量 C. 提高CPU利用率 D. 實現主存共享

3.動態重定位技術依賴于___。

A. 重定位裝入程序 B. 重定位寄存器 C. 地址機構 D. 目標程序

4. 設內存的分配情況如圖5.7所示。若要申請一塊40K字節的內存空間,若采用最佳適應算法,則所得到的分區首址為___。

A. 100K B. 190K C. 330K D. 410K

10(占用)->30(占用)->50(占用)->60->80->90->100(占用)-> 5.很好地解決了"零頭"問題的存儲管理方法是___. A.頁式存儲管理 B.段式存儲管理 C.多重分區管理 D.可變式分區管理 6. 在固定分區分配中,每個分區的大小是___. A.相同 B.隨作業長度變化 C.可以不同但預先固定 D.可以不同但根據作業長度固定

7. 在連續存儲管理方式中,可重定位分區管理采用緊湊技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A. 增加主存容量 B. 縮短訪問周期 C. 集中空閑區 D.加速地址轉換

8.分區管理中采用"最佳適應"分配算法時,宜把空閑區按___次序登記在空閑區表中. A.長度遞增 B.長度遞減 C.地址遞增 D.地址遞減

9.若一個系統采用分頁存儲管理方式,當一個進程處于執行態時,該進程的頁表始址和頁表長度信息將被送至 。

A. PCB B. 物理地址寄存器 C. 頁表寄存器 D. 重定位寄存器

10.采用段式存儲管理的系統中,若地址用24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段號,則允許每段的最大長度是___. A.2的24次方 B.2的16次方 C.2的8次方 D.2的32次方

11. 把作業地址空間使用的邏輯地址變成內存中物理地址的過程為___. A.重定位 B.物理化 C.邏輯化 D.加載 12.首次適應算法的空閑區是___. A.按地址遞增順序連在一起 B.始端指針表指向最大空閑區

C.按大小遞增順序連在一起 D.尋找從最大空閑區開始

13.在分頁地址環境下,程序員編制的程序,其地址空間是連續的,分頁是由___完成的。 A.程序員 B.編譯地址 C.用戶 D.系統

14.在段頁式存儲管理系統中,內存等分成__1______,程序按邏輯模塊劃分成若干__4_____ A. 塊 B. 基塊 C. 分區 D. 段 E. 頁號 F. 段長 15. 某段表的內容表示如下: 段號 段首址 段長度 0 120K 40K 1 760K 30K 2 480K 20K 3 370K 20K 一邏輯地址為 (2,154) , 它對應的物理地址為_________. A. 120K+2 B. 480K+154 C. 30K+154 D. 2+480K 16. 在一個頁式存儲管理系統中, 頁表內容如下所示: 頁號 塊號 0 2 1 1 2 6 3 3 4 7 17.若頁的大小為4K, 則地址轉換機構將邏輯地址0轉換成的物理地址為__________. A. 8192 B. 4096 C. 2048 D. 1024 第一步:求邏輯地址的頁號 = 0 / 1024 = 0 ( 整除 )

第二步:求頁內偏移量 = 0% 1024 = 0

( 取余 )

第三步:產生頁表,上圖

第四步:根據邏輯地址的頁號查出物理地址的幀號: 邏輯地址的第0頁對應物理地址第2頁。

2*4*1024B=8192; 18. 如果一個程序為多個進程所共享, 那么該程序的代碼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能被修改, 即程序應該是_________. A. 可執行碼 B. 可重入碼 C.可改變碼 D.可再現碼

二. 填空題

1. 將作業地址空間中的邏輯地址轉換為貯存中的物理地址的過程為___重定位________. 2. 分區分配中的存儲保護通常采用___界限寄存器和存儲保護鍵____方法。 分區分配內存管理方式的主要保護措施是

。

A.界地址保護

B.程序代碼保護

C.數據保護

D.棧保護

解:在分區分配內存管理方式中,主要用上、下界寄存器保護分區,也稱為界地址保護。本題答案為A。

3. 在頁式和段式管理中, 指令的地址結構形式分別為___頁號及頁內位移__和__段號及段內位移__. 4. 段表表目的主要內容包括_段號,段在內存的起始位置,段長度_. 5.重定位的方式有__ 靜態重定位 ____ 和__ _ 動態重定位 ____兩種

6.分區管理中采用“首次適應”分配算法時,應將空閑區按_地址遞增_次序登記在空閑區表中。

7.頁表表目的主要內容包括__ 頁號 、____頁塊 ____. 8.主存中一系列物理存儲單元的集合稱為___存儲空間 _______. 9.靜態重定位在___程序裝入內存__時進行;而動態重定位在_程序執行__時進行。 10.在段頁式存儲管理系統中,每道程序都有一個____段____表和一組___頁____表。 P152:

9、在采用首次適應算法回收內存時,可能出現哪幾種情況?應怎樣處理這些情況?

在采用首次適應算法回收內存時可能出現4種情況:(1)回收區前鄰空閑區。將回收區與前鄰空閑區合并,將前鄰空閑區大小修改為兩者之和。(2)回收區后鄰空閑區。將兩區合并,改后鄰空閑區始址為回收區始址,大小為兩者之和。(3)回收區前后均鄰空閑區。將三個分區合并,修改前鄰空閑區大小為三者之和。(4)回收區前后均不鄰空閑區。為回收區設置空閑區表項,填入回收區始址和大小并插入 空閑區隊列。

11、令

表示大小為2的k次方、地址為x 的塊的伙伴系統地址,試寫出 的通用表達式。

14、對文件區管理的目標和對對換空間管理目標有何不同

對文件區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文件存儲空間的利用率,然后才提高對文件的訪問速度,因此,對文件區空間的管理采取離散分配方式。

對對換空間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提高進程換入和換出的速度,然后才是提高文件存儲空間的利用率,因此,對對換區空間的管理采取連續分配方式,較少的考慮外存中的碎片問題

19、什么是頁表?頁表的作用是什么? 頁表是分頁式存儲管理使用的數據結構。

一個進程分為多少頁,它的頁表就有多少行。每一行記錄進程的一頁和它存放的物理塊的頁號、塊號對應關系。 頁表用于進行地址變換。

21、在分頁系統中是如何實現地址變化的?

利用地址變換機構實現從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變換,通過頁表來實現從頁號到物理塊號的變換,將邏輯地址中的頁號轉換為內存中的物理塊號。

24、在具有快表的段頁式存儲管理方式中,如何實現地址變換?

在CPU給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變換機構自動將頁號P送入高速緩沖寄存器,并將此頁號與高速緩存中的所有頁號比較,若找到匹配頁號,表示要訪問的頁表項在快表中??芍苯訌目毂碜x出該頁對應物理塊號,送到物理地址寄存器中。如快表中沒有對應頁表項,則再訪問內存頁表,找到后,把從頁表項中讀出物理塊號送地址寄存器;同時修改快表,將此頁表項存入快表。但若寄存器已滿,則OS必須找到合適的頁表項換出。

26.分段和分頁存儲管理有何區別? (1)頁是信息的物理單位,分頁是為了實現離散分配方式,以消減內存的外部零頭,提高內存利用率。段則是信息的邏輯單位,它含有一組相對完整的信息。(2)頁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統決定,由系統把邏輯地址劃分為頁號和頁內地址兩部分,是由機械硬件實現的,因而在系統中只能有一種大小的的頁面;而段的長度卻不固定,決定于用戶所編寫的程序,通常由編譯程序在對原程序進行編譯時,根據信息的性質來劃分。(3)分頁的作業地址空間是一維的,而分段作業地址空間則是二維的。 什么是重定位?靜態?動態?

重定位是把邏輯地址轉變為內存的物理地址的過程。根據重定位時機

的不同,又分為靜態重定位(裝入內存時重定位)和動態重定位(程序執行時重定位)。

靜態重定位:即在程序裝入內存的過程中完成,是指在程序開始運行前,程序中的各個地址有關的項均已完成重定位,地址變換通常是在裝入時一次完成的,以后不再改變,故稱為靜態重定位。 動態重定位即在程序運行過程中要訪問數據時再進行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的變換(即在逐條指令執行時完成地址映射。一般為了提高效率,此工作由硬件地址映射機制來完成。硬件支持,軟硬件結合完成) 硬件上需要一對寄存器的支持。

沒有快表的情況下,基本分頁、基本分段、基本段頁式存儲管理,要訪問一個數據需要訪問內存的次數?

基本分頁:第一次查表,找到物理地址,第二次訪問實際的物理地址。

基本分段:第一次查段表,第二次訪問實際物理地址。執行中的進程可通過查找段表找到每個段所對應的內存區,則根據段表的起始地址和該段的段號 + 段內地址從而到的要訪問的內存物理地址。

基本段頁式存儲管理:第一次是由段表地址寄存器得段表始址后訪問段表,由此取出對應段的頁表在內存中的地址。 第二次則是訪問頁表得到所要訪問的物理地址。 第三次才能訪問真正需要訪問的物理單元。

29 在沒有快表的情況下,分頁系統每訪問一次數據,要訪問( )次內存;分段系統每訪問一次數據,要訪問( )次內存;段頁式系統每訪問一次數據,要訪問( )次內存。 Ⅰ.1;Ⅱ.2;Ⅲ.3;Ⅳ.4。

城市地理學論文范文第6篇

城市病不是單純工程技術問題,是身心綜合癥;不是城市自身問題,是城鄉問題;不是一個固定病癥,是城市化不同階段的動態問題。不僅是城市區位問題,還是大尺度區域問題。親歷中國60年城市化變遷的寧越敏教授,從歷史與地理的視角解析城市病,使我們關于城市病理解的視野得到擴大,縱深得到延伸。

劉昭吟:

您長年研究城市化,您在研究“城市病”時具有歷史的與地理的觀點。我理解的“城市病”是指工業化以后的現代都市問題。放在中國脈絡里,都說中國城市化的特殊性是史無前例的最快速度與最大規模,那么這種速度和規模下的“城市病”的特殊性是什么?

寧越敏:

中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規模大、速度快。中國有13億人口,假設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每年有1千多萬人口進城,這樣的規模必然與既有制度和城市容量發生很大沖突。學界對城市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比較關注環境污染、城市困難戶的居住問題,現在對治理交通擁堵也比較關注。但這些城市病在西方城市都曾發生過,不具有特殊性。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進城農民工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中國城市病的特殊性所在。

我們可從一個更大的視角來看農民工問題產生的原因。中國的城市化背景不僅有中國自身的改革開放,也和全球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把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由于市場在國外,這些產業大多布置在沿海地區,使沿海地區產生大量就業機會,但自身勞動力不足,因此需要中西部勞動力來進行補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導致中國勞動力的區域性流動,但這種流動受到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束縛,主要表現在戶口制度的約束:大量的中西部農村勞動力進入沿海城市,盡管他們實現職業轉換和空間轉換,但是社會身份仍是農村人口,沒有發生變化,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這種城市化被稱為“半城市化”。2014年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人的城鎮化,其要點就是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換言之,就是要解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這一特殊的城市病現象。

劉昭吟:

對于農民工的“半城市化”,戶口制度體現為他們在打工城市的社會權利不平等,然而人們的集體心態也有一種本地人、外地人、城市人、鄉下人的分野,這是怎么形成的?

寧越敏:

我們現在的研究大多針對如何使農民工市民化這個層面,因為這涉及農民工在城市生存能不能享受到同等的社會福利保障。你提出的問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融合問題,即進城農民工能不能被城市社會所接納。我認為農民工能不能真正融入城市,不僅需要自身身份的轉變,還需要在生活技能、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即需要文化融合,這可能需要兩代人、三代人的時間。

比如上海原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地上海人只占上海人口的15%,還有85%來自其他省份。江蘇是上海移民的一個很大來源,但江蘇是一個地域文化差異比較大的省份,蘇錫常與上海同屬吳文化,且經濟發達,其移民比較容易融入上海主流社會。長江以北地區屬北方文化,當時稱蘇北的揚州、鹽城和淮安的口音及吳語完全不同,又由于來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進城農民沒什么技能,所以他們到上海以后,主要從事碼頭搬運工或服務類工種,比如有“三把刀”之稱的剃頭刀、廚刀、修腳刀。

因此在上海,所謂的農民工,其前身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產生。當時蘇北人的大多數屬于底層社會,所居住的棚戶區稱之為“下只角”,被生活在“上只角”的人所歧視。這一族群到了80年代以后才逐漸消失。其原因一是其后代在受到更高的教育后逐步融入上海主流社會;二是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使得棚戶區人群居住分散化,族群生活所依附的空間消亡。到今天,蘇北裔這個群體在上?;旧舷Я?。

不僅是城市要以更寬廣的胸懷接納農民工,農民工也需要更好地適應城市各項現代化管理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社會融合的目標。

劉昭吟:

城、鄉的分野,是來自于地域之分還是城鄉差距?長三角的鄉村有士紳文化、鄉紳院落,那么對“鄉下人”這種歧視性的偏見,是后來才產生的還是早已有之?

寧越敏:

對“鄉下人”的歧視是后來發生的事情。中國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制度進城做官,這些官僚年紀大了以后就要告老還鄉,去修建他們的大院或園林。在外做生意的商人也一樣,今天的皖南即原來的徽州仍然保留的很多徽派建筑就是回鄉的商人所建。所以中國古代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它是城鄉不分的,就是馬克思所講的“亞細亞的生產方式”,以整個農村作為社會的基礎,城市只是皇帝和官僚集團的集聚場所,加上為這部分人服務的服務人口,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民階層。

近代城市文明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國家把近代工業文明和城市管理制度帶入中國的通商口岸,形成近代城市。這些近代城市因有了現代的工業經濟,和鄉村出現了功能上的分野,而市民階層也由此形成。其中上海成為當時東亞的經濟中心,最為繁華,市民因享受了工業革命的成果眼界開闊,也自以為高人一等。結果就像法國一樣,除了巴黎,其他地方都是鄉下;在中國,住在洋房里的上海人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是鄉下,即便是地方士紳也被他們認為很土氣。茅盾的《子夜》描寫了一個來自浙江小城鎮的士紳進入上海后的百態就是一個例證。這是近代西方文明輸入后,國人對城鄉認同的重新認識。

劉昭吟:

從“半城市化”到“城市化”,很自然就會得出“突破戶籍限制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結論。但中國區域差距這么大,“公共服務基本均等化”的具體意義是什么?

寧越敏:

公共服務基本均等化被認為是市民化的重要內涵,但現實中很難做到一步到位。關鍵就是我們國家國土面積比較大,區域發展差異也比較大,均等化公共服務是在全國尺度上做還是在省的層面上做需要研究。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公共服務基本均等化除了中央層面的統一籌劃外,還需要承認區域差異,各地實施的時候可以有所不同。

在全國范圍,我們已經在全國農村推行新農合和新農保,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最低標準,在此基礎上需要各地政府再制定相應的地方標準。但在現行行政區劃的制度下,地方政府更多地顧及本地戶籍人口的社會保障。涉及外來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能不能夠均等化?我個人認為發達地區城市要提升已進城農民工的福利水平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城市政府顧慮這種提升會引起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入,從而造成財政上的不可持續,而且整個城市的基本運作、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會很大。所以,一些大城市政府對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沒有很高的積極性。

劉昭吟:

這么說來,解決“城市病”的方法之一是區域均衡,或者就是您主張的“多中心城市”,是嗎?

寧越敏:

通過產業向內地梯度轉移,區域差距有可能縮小,當然不是絕對的平衡。都市區內的空間平衡就更復雜些。為解決都市區的中心城區過高人口密度和交通擁堵問題,一般通過新城建設把人口和產業布局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范圍,以此緩解中心區的壓力。然而,隨著區域尺度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內遷,城市尺度上的沿海城市的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轉移,由于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者服務業,例如金融和商務服務更需要有便利的交通通達性,導致上海盡管在郊區建新城、新市鎮,通勤流向仍是早高峰從郊區向中心城區流動,晚高峰是反向流動。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新城建設就能解決的。

劉昭吟:

基于城市化研究的視角,您對“鄉愁”的解析是什么?

寧越敏:

當一個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城市化社會,由于工業社會充滿競爭,導致人際關系淡漠、環境污染、生態危機,于是一部分人可能會產生鄉愁,懷念那種田園風光式的、人際關系比較融合的農村。這種把農村看成是一個理想化的空間,在我看來只是一個虛幻的假象,逃避城市生活的現實罷了

倘若你去讀巴金的《家》《春》《秋》,你就會知道中國傳統鄉村的士紳大家庭里的生活是極其壓抑的,因為中國傳統的農村是建立在宗法社會制度上的,個性是被壓抑的。而且由于農業社會的生產力低下,一遇水旱蟲災,人力無法抵抗時,便是赤地千里,人相食,古書對此的記載比比皆是。雖然,由于處在前工業化時代,農村沒有環境污染也是事實。但是在現代城市中,個性自由是顯而易見的,這可以使人更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廣義來說,鄉愁可以認為是個人對故鄉的記憶,而這個故鄉可以是鄉村,也可以是城市。對城市居民來說,當大規模的城市重建把小時候住過的胡同、弄堂統統推倒,舊貌換新顏后,由于個人時空記憶的中斷,也可以產生“鄉愁”就此而言,保護舊城就是保存城市的記憶、城市的文脈。同樣,鄉村建設也需要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

劉昭吟:

對您來說“中國夢”是什么?

寧越敏:

中國夢一直存在,但“中國夢”這個詞多少借鑒了美國夢的說法。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是個體行為,從舊大陸去新大陸,他一定抱有希望,哪怕這個希望僅僅是為了生存。美國夢對每一個移民個體來說,就是非常簡單、非?,F實地為了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

對中國夢有不同的的表述,但從個體出發還是從集體出發,我認為是關鍵。中國歷來有夢,但習慣上稱之為“理想”??追蜃映珜Т笸鐣?老子認為雞犬之聲不相往來為好,莊子暢想逍遙游,都是各自的理想。文革時期也有夢,說是中國人民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人民,自己的生活其實并不怎么樣,但要去支持世界革命。那時候不存在個體意義上的中國夢,或者它存在著,但不讓被表現,比如下放的知青想回城,后來又想上大學,這是他們的夢。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為什么從農村起步,因為擁有一塊地是中國農民幾千年的夢實行土地承包制,讓中國每一個農民的夢實現,改革的第一步就成功了。到了1992年實施全面開放政策以后,很多人突然發現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我們看到很多人去“洋插隊”、去下海、去闖海南,等等。

中國夢,應該讓每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千千萬萬人的夢匯集在一起就是中國人民的夢。從這個角度來看,首先就是要解放個性,讓每個人去實現他的夢。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順理成章了。

上一篇:審計專業導論論文范文下一篇:信息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