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

2023-12-16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1篇

1 日常生活用語

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 通過音譯、意譯和半音半意譯三種方法, 漢譯佛經中出現了大量的漢語借詞。僅丁福保的《佛學大詞典》中搜集的源自佛經的外來語和專用詞語就達三千余條。許多譯入語, 尤其是意譯詞語字面上已看不出梵語的痕跡。例如“煩惱”源自《智度論》:“煩惱者能令心煩, 能作惱。故名為煩惱。”;“方便”源自《維摩經》:“以無量方便, 饒益眾生。”原解為“利物有則云方, 隨時而施則曰便”。另外, 諸如過去、現在、將來、知識、世界、轉變等詞語也源于佛經。因此,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如果完全撇開佛經翻譯, 恐怕很難清楚地用中文表達了。

《圣經》英譯同樣將大量詞匯引入英語, 不但包括關于日常生活、教育的詞匯, 還包括神學、科學及文學詞匯, 如:creature源于《創世紀》, 指上帝創造的有形無形的事物, 現在指生物;Manna源于《舊約:出埃及》: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 在曠野絕糧, 此時天降食物, 眾人取食, 現在指不期而遇的東西;scapegoat出自《舊約·利末記》:在猶太教贖罪日這天, 大祭司舉行贖罪祭奠, 使眾人之罪由羊帶走, 所以代人受過者被稱為替罪羊。其他日常表達中的詞匯, 如:hell, god, Jesus, pray, Eden, angel也源于《圣經》。

2 典故成語

當《佛經》翻譯成漢語后, 佛教就與中國文化相滲透, 從此佛教文化開始影響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 佛經漢譯就成了漢語中宗教典故成語的主要來源, 如:

五體投地:語出《楞嚴經》第一卷:“阿難聞已, 重復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佛教徒行最高禮時, 兩肘、雙膝和頭部都著地, 叫五體投地?,F用來形容敬佩到極點。

極樂世界:源自《阿彌陀經》, 指阿彌陀佛所居住的國土, 遠在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居住在此就可獲得光明、清凈和快樂, 擺脫人間煩惱。后泛指最快樂、最美好的相似性

碼:A文章編號:1673-9795 (

地方。

醍醐灌頂:《涅磐經》卷十四。

現身說法:《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楞嚴經·卷六》。

曇花一現:《長阿含經·游行經》及《法華經·卷一》。

自《圣經》英譯以來, 《圣經》中的故事、人物、比喻、詞句被廣泛使用, 融入到英語語言當中, 已經成了英語典故的重要來源。如:

the land of promise:源于《舊約·創世紀》:上帝非常賞識亞伯拉罕, 對他許下諾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 where you are now alien, I 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 descendants after you, and I will be their God.”現指幸福圓滿的地方。

3 文學作品

漢譯佛經不但豐富了漢語的語言文字, 而且其文學影響力更是不可忽視??梢哉f佛經本身的翻譯, 就是我國翻譯文學產生的標志。漢譯佛教經典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 如《維摩詰經》和《法華經》歷來為文人喜愛。胡適先生撰寫《白話文學史》時就指出漢譯佛經中有許多可視為優美的文學作品, 尤其盛贊《維摩詰所說經》是一部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斗鸨旧洝泛汀栋儆鹘洝范急徽J為是世界文學中的精品,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故事, 充滿深刻的哲理?!洞蟛亟洝分谐嗽姼韫适? 還有許多譬喻、格言、民謠和諺語。其中的故事充滿了神話色彩, 具有很大的夸張成分。

此外中國古代小說的許多情節都取材于佛經, 其中婦孺皆知的當屬《西游記》及其孫悟空的形象和孫悟空與妖怪斗法的情節, 另外, 從六朝志怪小說劉義慶的《宣驗記》到唐代傳奇小說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立佑的《離魂記》、張薦的《靈怪錄》、李亢的《獨異志》都取材于佛教的經典。

佛經翻譯也為中國古代詩學注入了新的血液, 影響了蘇軾、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蘇軾的《琴詩》就引《楞嚴經》“譬如琴瑟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的經語佛意, 引佛理禪意入詩中:“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而王維不但佛理禪趣蘊含詩中, 連他的名號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維摩詰居士, 取號“摩詰”。

而作為基督教圣書的《圣經》, 其本身具有的巨大魅力使它成為了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侯維瑞先生在《英語語體》中說:“英國文學中沒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接受過《圣經》文學的熏陶, 沒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曾受過《圣經》語言的訓練”。

莎士比亞在其文學創作中汲取了《圣經》的精華。有學者統計, 他的作品中引用《圣經》多達八千余處。名作《哈姆雷特》以其引證《圣經》的數量之多而著稱。據統計, 其中引用《圣經》400余次, 涉及經卷42部, 平均每劇引用《圣經》14次。英國著名散文家、小說家班揚得益于《圣經》的啟示, 寫下名作《天路歷程》, 其欽定圣經風格尤為突出。美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紅字》中, 多處引用了《圣經》中的語句對故事加以描寫。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中的《亞當的子孫》, 十六首詩用“亞當的伊甸園”這一《圣經》傳說貫穿起來, 藝術效果完整。

除了上述作家作品在語言上深受《圣經》影響外, 英國詩人喬叟的作品提到亞當23次、摩西8次、耶穌300次;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在其名著《簡愛》中引用《圣經》典故近90處;在《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永別了, 武器》等經典名著中, 《圣經》語言的借用也頻頻出現, 并對作品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語言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是一個歷史過程。佛經漢譯與《圣經》英譯給詞匯發展帶來了歷史性轉折, 擴充了漢英語言詞匯的寶庫。而且正是有了這些宗教經典, 中國文學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和內容才會如此之豐富而又生動。因此, 我們說佛經漢譯與《圣經》英譯給漢英語言注入了新的血液, 是漢英語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佛經漢譯與《圣經》英譯對語言影響的相似性不但給我們機會追溯語言的根源, 而且有助于語言學習者保持對語言文化的敏感, 做到真正地掌握漢英語言, 解決好跨文化交際的問題。

摘要:佛經漢譯與《圣經》英譯同是規模宏大的翻譯活動, 歷史悠久, 影響深遠。本文討論了佛經漢譯與《圣經》英譯對中英語言的影響, 其相似性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用語、典故成語以及文學作品方面。

關鍵詞:佛經漢譯,《圣經》英譯,影響,相似性

參考文獻

[1] Henry Bradley. The Making of English, London, 1904;rev.by Simeon Potter, 1968:202.

[2] 陳光明.英美作家化用《圣經》典故及其方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1999 (2) .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提高語言翻譯的流暢性。不同國家的語言都是經過長期形成的,體現翻譯工作的要點,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不同,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充分主義。本文首先介紹了日語語言文化具有的特征,然后闡述日語翻譯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在日語翻譯中如何處理語言文化差異。

關鍵詞:日語翻譯;語言文化差異;對策

1 日語語言文化具有的特征

各國語言的形成都是依據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生長環境所產生的。民族語言也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和內容,反映民族的傳統和品德等信息。日本民族的語言是日語,是其在不斷的發展匯總形成的,隨著民族的發展,可以從語言中感受到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日語的語言文化特點是:謙虛、委婉和含蓄等。

1.1 日語的委婉、含蓄性

日語的表達會給人一種含蓄和委婉的柑橘。日本人在想要求助或索要東西時,不會直接的進行表述,都會禮貌的應用含蓄的語言進行請求。

1.2 日語的謙虛性

可以感受到日語中較為重視謙虛的態度。在日本由于傳統的等級制度影響,在用語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上下級的關系,無論是公司還是家庭,或者在長輩交談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身份進行溝通,說話中存在很多的身份用語。

1.3 日語的曖昧性

利用日語交流中還能感受到曖昧性,這與其含蓄和委婉的表達方式有關。日本人在發表意見時也會很含蓄,導致語言的意圖不夠明顯。因此,日語的特征包括:含蓄、委婉和謙虛等,這是與其社會文化相關的。

2 日語翻譯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人們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都是通過語言完成的。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歷史、政治和社會特點,由于各方面的差異,也導致表達思想中存在較強的特征,因此,無論在詞匯、語法和語音上都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對面用不熟悉的語言交流時,就會形成交流障礙。在翻譯過程中,是需要兩種語言自由切換的,不僅需要了解話語的含義,還需要熟練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準確的表達需要建立了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在翻譯過程中一是要理解語言的含義,二是需要用另一種語言來準確的表述,兩者有一種無法完成會影響翻譯效果。日語的翻譯需要掌握中文和日語兩種語言,充分掌握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容易出現以下問題。第一,對于翻譯者來說,如果日常使用的是漢語,則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語法較為熟悉,但是對日語就相對生疏。及時經過長時期的學習,在具體應用中也可能存在問題。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雖然語義的理解難度不高,但是如果轉化為文字,則會給翻譯帶來較大的難度。第二,在翻譯過程中還容易受到思維的限制,存在語法上的問題,導致原文與翻譯含義不同。由于漢語和日語不同的表達習慣,容易導致進行日語翻譯時,出現“中國式”語法,影響對方的理解。第三,無論是哪種語言,在進行思想表達過程中,都存在很多的方式,雖然表達的核心內容一致,但是表達的形式卻是多樣的。這種情況下,需要翻譯者具有豐富的經驗,熟練的掌握日語的特點,才能做好翻譯工作。第四,在翻譯時由于原文中部分內容不熟悉,又缺乏翻譯經驗,就會導致翻譯“卡殼”問題,降低翻譯的效果。如果翻譯者經驗豐富,遇到這種情況則會快速進行“意譯”,最后可能會出現原文含義與翻譯含義不同,整體翻譯的質量不高。

3 在日語翻譯中如何處理語言文化差異

3.1 注重禮貌用語、謙敬有序

日本的歷史造成了等級觀念很重,每個群體或者階層在語言表述上都是固定的。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描述相關的地點和時間等,例如:同事或者朋友關系等,語言的內容都是不同的。在翻譯過程中,只有描述好場景和人物,才以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文中的思想。

3.2 注重含蓄、委婉的表達

我國人與人交流過程中更加喜歡直接的表述方式,通常較為耿直,但是日本人較為含蓄和委婉。在進行翻譯過程中,應該注重語義含蓄性的表述,并且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對原文理解和揣摩。通過對原文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在閱讀翻譯時,更加體會到文字的內涵。同時,日語的表達經常會讓人感受到“耐人尋味”,這樣翻譯者就可以考慮實際進行部分翻譯,從而便于我國讀者的理解。

3.3 注重男女用語之間的差別

由于日本的等級觀念,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不高,男女存在較大差異,通常日本傳統家庭主導地位是男性,這也形成了男性語言強勢的特點,男性在家庭之外,語言的習慣也是強勢和霸道的。而對于女性來說,由于溫柔的性格,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家庭上,語言表達是委婉和溫柔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的交流更加多樣化,但是男女用語存在較大差異。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提高重視,盡可能語氣和藹,現實熱情,避免不良風氣。

4 在日語翻譯中增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理解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而語言是各個民族交往與合作的基礎,不同民族的語言各不相同,但是民族語言存在差異,兩者的交流都需依靠翻譯來實現。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只依靠自身知識和經驗,則翻譯后的譯文會十分難以理解,原文的情感和思想沒有展現出來,更加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文化特點,將文化因素融入到翻譯中,突擊原文的思想,提高譯文的準確性。

5 結語

不同國家人員的溝通交流,如果僅依靠一種語言是不行的,要深入挖掘語言背后的意思。在不同的民族中,都要突出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日常習慣等,并構建良好的環境。因此,日語翻譯過程中,要加大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做好相關文化背景的介紹,實現語言交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紅艷.關于日語翻譯面對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及對策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5):194+196.

[2]楊丹.日語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對策——評《日語語言學與跨文化應用》[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12):3766.

[3]祁春花.淺析日語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J].現代交際,2021(17):102-104.

[4]樊捷.旅游日語翻譯和中日文化差異的探討[J].當代旅游,2021,19(18):43-44.

作者簡介:胡元祚(2001—),男,漢族,遼寧大連人,日語專業本科生。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具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逐漸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有了非常密切、頻繁的交流,漢文化對于國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在很早之前文化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與其他各國之間形成了密切的交流,而在這過程當中,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更加的深遠。發展至今,日語的許多語言文化當中都能夠找到漢語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當中,許多的專家與學者針對漢語言的文化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時也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關鍵詞:漢語;日語語言文化;影響;對比意義

引言:

針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聯系非常的密切,日本有許多的文化都會與中國文化有著非常類似的地方,對于我國文化的吸收同樣也是日本文化發展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在所有的文化發展過程當中,語言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伴隨著世界各個國家的交往日益的頻繁,日本所吸收的中國語言文化當中的凈化往往都會作為日語語言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基礎,同時在吸收國外一些國家語言文化的情況之下,也形成了自身所獨有的日語文化內容。

一、漢語對日語語言發音方面帶來的影響

在日語當中,漢字發音對其影響非常的深遠。由于我國歷史在不斷的進行發展,我國自身在漢語言發音方面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有著不一樣的變化,同樣,漢語言文化的進一步變化與發展也會對日本語言的發音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具體的漢語言當中,主要表現兩方面的形式,首先,是直接可以按照漢語言當中的發音,另外一種就是針對漢語言發音基礎之上進行改進,形成非常特殊的語言發音方式。除此之外,日語的漢語發音過程當中,雖然似乎依據漢語發音來進行模仿的,但是由于我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漢語的發音并不是一直的,所以就目前來看,日語當中的漢語發音主要可以劃分為三中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吳音,這就是我國最早流入到日本當中的一種漢語言發音的表現形式。第二種就是漢音,歷史上和日本交流最多的就是隋唐時期,伴隨著隋唐文化的逐漸發展,漢語言文化在日本當中也有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這一發展歷史階段,進入到日本的漢語言發音方式就被稱之為漢音,漢音主要就是隋唐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發音,第三則是唐音,唐音主要是在宋朝之后逐漸流入到日本地區的,這個時候流入日本的發音方式也主要是當時我國南方地區所表現出來的發音方式。

二、漢語文字對表達含義帶來的重要影響

漢語言擁有者五千多年悠久的發展歷史,其表現非常的豐富,在許多的歷史發展階段,漢語言表面文字完全一樣,但是在表達的意思上卻有著不一樣的內容。漢語言在進行表達的過程當中往往具有非常大的技巧性的特點,在許多的發展階段,都需要依據具體的語言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漢語言的表達含義。由于日本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受到漢語帶來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漢語言表達的過程當中,日語當中的一些不同的句式和語言都會受到漢語所帶來的表達上的影響,在日語當中越來越簡化的句式結構,盡可能淡化語言所展現出來的邏輯性,進而不斷增強語言當中所展現出來的情感表達。

三、漢語對日語的書寫格式所帶來的不同影響

在日語文化表現當中,在針對書信進行書寫的時候,也會采用一定的禮貌用語,這不僅僅被稱之為是一種特殊的書寫習慣,同時也是書信當中展現情感最具體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日本的語言文化當中所展現出來的具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在針對日本的調查過程當中也可以發現,日本的信電表達方式語言在漢語當中的表達方式都有著非常多的相同點,在信電的封面,我們所書寫的一些非常詳細的郵編地址或者是收件人等等,這些都是漢文化日本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內容。漢語言對日本語言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深遠,伴隨著現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也逐漸取到了書信以及信電在人類生活當中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漢語言針對日本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依舊非常的巨大,不僅僅在日語的書寫方式上會產生變化,漢語言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已經逐漸融入到日本人們的日常生活過程當中,由于漢文化對日本文化所帶來的深遠的影響,所以,日本的許多的學者也都非常沉浸在研究中國文化當中,這也促使我國的文化傳播更加的豐富。

結論:

綜上所述,日本的文化發展深受漢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伴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一些主流文化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演變,我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一直都沒有中斷過,并且伴隨著兩國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和溝通,漢文化也在不斷的對日本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除此之外,漢語也逐漸成為了日語發展過程當中值得借鑒的重要的對象,并且針對日語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注重對日本文化的分析與研究,特別是針對日語文化發展以及演變,對于進一步了解日本歷史,了解日本精神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發展意義,這也是兩國之間不斷發展和推進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漢語與日語的相互影響研究[J]. 胡杰,劉曉飛.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8(05)

[2]漢日語中副詞的意義分類與比較[J]. 魯暢.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5)

[3]淺談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及其對比意義[J]. 邵寒梅. 語文建設. 2013(36)

[4]淺析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及其對比意義[J]. 穆牧.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5(01)

[5]散議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及其對比意義[J]. 張敏伶.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 2002(S1)

[6]漢、日語言中“反義詞”的對比──以“反義詞”的作用為中心[J]. 趙晶華.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1(03)

[7]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研究[J]. 鄧圓. 語文建設. 2015(26)

[8]淺談日語語言特征及其對私小說產生的影響[J]. 孫苗.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9(12)

[9]漢語對日語語言的文化影響分析[J]. 于之潤. 北方文學. 2020(12)

作者簡介:鄭奇榮(2000.2.7),性別:男,民族:漢 籍貫(福建省泉州市),單位(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系)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化語言觀 聯想意義 句法 語域

在長期以來的外語教學中,盡管我們都認為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但是將兩者分離開來或文化部分的講授僅停留于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地理、宗教等表層文化的現象仍很普遍。事實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包含語言的文化性質和語言的文化價值兩方面的內容。語言的文化性質是指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文化價值是指語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是體現文化和認識文化的一個信息系統。語言的文化價值具體可以體現在語音、詞匯、句法及系屬歸屬等層面上。

在決定文化產生、發展的多方面因素中,或者說一個互構互生的原因群中,語言常常表現為主要原因,語言是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在語言文字音、形、義、語法四要素中,相對地說,語音、語法要素最具誘導建構文化的潛力。語音決定著文化的整體神態,語法決定著文化的具體骨骼肌肉。在語形上,漢語言文字傾向于多維、立體、建筑型結構,象形意味較濃重,自然性特點較強;印歐語系文字傾向于單維、流線型結構,完全符號化,抽象性意味較強。在語義上,漢語言文字中多義詞較多,因而簡潔、具有概括性;印歐語系文字中多義詞較少,因而邏輯性、表意精確性較高。因為漢語言文字的象形性、自然性較強,所以它趨向于模塑出一種情理性文化。因為印歐語系文字符號化,抽象性意味較強,具有相對強的人文性,所以它趨向于模塑出一種事理性文化。中國文化是語形為主的、文字導向型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語法為主的、語言導向型的文化。

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彼此間互為反映。由于語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鮮明的標志,這種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也必然會體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上。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巨大載體。薩丕爾認為“一種語言的詞匯可以看成是該語言群體所關注的所有思想、興趣和工作的總匯”。因此,詞匯所包含的文化意義更豐富。漢語和英語中有許多詞匯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中國的很多成語源于歷史或傳說中的故事,如畫蛇添足、葉公好龍、鑿壁偷光等。而《美國之音》的節目“Words and Their Stories”中也講述了一些單詞和短語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體現在各自語言中的“詞匯空缺”現象。中國的封建主義文化導致了漢語稱謂的復雜化。不僅區分出長幼,如兄、弟、姐、妹,還要區分出父親一系和母親一系的親屬,而英語卻籠統地一律稱為uncle,aunt或cousin。又如,漢語中有人稱代詞“你”的尊稱形式“您”,但現代英語中卻沒有。

Lado 認為詞匯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為3種情況:形式相同,意義不同;意義相同,形式不同;同形同意,分布不同。其中第1種情況最為普遍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即不同文化對于相同詞匯而產生的不同的聯想意義。例如,“早餐”一詞,令西方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黃油;而令中國人想到的可能是油條、豆漿、稀飯等。英語中的“gay”本意為“cheerful,merry, happy”,但在今日艾滋病流行的美國,gay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同性戀”。這種聯想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很難引起共鳴。提到“龍”字,中國人心中的感覺是神圣、吉祥,封建社會的皇帝被成為龍,中國人也自稱為龍的傳人。但在英美文化中龍是會口中噴火的丑惡、兇殘的怪物。因此,如果把“望子成龍”說成 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 ,便會讓英美人茫然。由此可見,掌握不同語言中詞匯表層含義之外的“超語言信息”,或曰“文化信息”應作為語言教學中的側重點。超語言信息涉及許多方面,例如語用學中的語境信息;語義學中的詞的七種詞義;修辭學中的隱喻提喻;詞匯學中的詞的理據;社會學中的文化習俗;文學、歷史中的典故等。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在英國,西風是溫暖的,頌揚得有道理。而在中國,東風才是溫暖的,西風則是凜冽的。中國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一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一句中的東風即為此意。英國的地址環境與中國的截然不同,故此,“the West Wind”在英國人心中的聯想意義是美好的。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等詞對于英國人具有較為豐富的聯想意義,對中國人則不然。同樣,中文中可以使中國人引起聯想的“南山”、“松”、“鶴”、“桃李”、“陰陽”等詞也會令非本族語人感到茫然。”

英國語言學家利奇在他的著作《語義學》中突出了詞義的交際功能,把語義劃分成七種類型:即理性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社會意義(social meaning);情感意義(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義(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義(collective meaning);主題意義(thematic meaning)。并提出用聯想意義來概括反映意義、搭配意義、情感意義和社會意義與內涵意義這五種具有非限定、可變化等特征的非理性意義,即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會聯想到的現實生活經驗,在使用語言時所表達的感情上的反應,并從廣義上顯示出特定語言集團的社會文化特征,有的語言學家稱之為社會文化意義(social-cultural meaning)。

黑與白只是一對表示顏色的詞,但在英語中,這兩個詞卻具有截然相反的聯想意義。在《和吉同義詞詞典》里至少有一半的“黑色”類的詞匯是令人生厭的。例如:grime(塵垢)、devil(魔鬼)、foul(污濁)等.而所有的“白色”類的詞匯都是褒義詞,例如purity(純潔)、chastity(貞潔)和innocence(清白)。紅色在中國是吉祥和喜慶的象征。在用詞上,有“走紅” (交了紅運,一舉成名)、“紅人” (受重用的人)、“開門紅” (旗開得勝)、“滿堂紅” (全部是佳績)等等。然而,在英語民族的語言環境中,因為紅色與鮮血的顏色一樣,所以常用于車禍、災難、兇殺等方面。如red light (紅燈)、red hunter(迫害進步人士)、red hands (沾滿鮮血的手)、red 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ruin(火災)等。在英語中Congratulations一詞,常具有經過艱苦努力才最終獲得的聯想意義,如果一個不諳西方文化的中國人在婚禮上對新娘說了這句話,極有可能會使對方產生“你終于嫁出去了,你終于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了” 的誤解。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只了解詞匯的理性意義而忽視了詞匯的非理性意義必然會導致 “交際阻礙”甚至“交際災難”。

在語言中還有兩類詞語,禁忌詞(taboo)和委婉語(euphemism),其聯想意義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更直接。因此,不了解語言的這種“文化信息”,勢必難以進行有效的跨文化言語交際。

在句法層次上,漢語和西方印歐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比照最為典型。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中國悠久的文明史中長期農耕為主的經濟模式達成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使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帶有綜合性、寬泛性、靈活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反映在語言和語言分析上就是注重言和意的統一,以神統形。英語則屬于形態語言。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就注重形式邏輯、抽象思維,表現在語言形態上就是以豐滿的形態外露,表現在語言分析上就是最大限度的形式話描寫。具體地說,英語強調邏輯,句子結構一般比較完整,主、謂、賓齊全,謂語動詞為全句的核心,主語和謂語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句中其他成分通過關系詞與謂語動詞發生關系,保持一種線性的聯系。漢語則是以“流塊結構”為主要特點,“句讀簡短,形式松弛,富于彈性,富于韻律”。

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語言系統的詞匯和句法層上,而且還體現在語域層上。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忽視語域的文化特征,也極易導致“文化沖突”(cultural clash)

薩丕爾說:“言語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對于兒童來說,在習得母語系統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習得本國的文化系統;在內化語言系統內部組織規則的同時,也會內化文化系統中的規范。由此可見,明確語言和言語在外語教學中的辨證統一關系,通過語言學習言語并從言語中學習語言,進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義就顯得尤為必要。

所謂“文化語言觀”,就是將語言與文化聯系起來,從文化的視角來看語言,把語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現象,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起來,將語言納入文化的大范疇之中。用這種科學的“文化語言觀” 指導語言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兼顧語言與文化的3種關系:語用和語義中的文化;語言使用的宏觀環境(即文化環境);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篇章的主題內容。在傳授學生外國語言系統內部規則及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地理、宗教等表層文化的同時,注重對詞匯的聯想意義、句法以及語域層等深層文化的發掘,將語言教學從文化的外顯性轉移到文化的內在性,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使文化學習成為一個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領域的“建構過程的學習”(acquisi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process)。

〔參考文獻〕

〔1〕張公槿,丁石慶.文化語言學〔M〕.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04.

〔2〕靳梅琳.社會語言學與英語學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4〕顧嘉祖,陸昇.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侯慶?!?/p>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語言現象的差異,而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文化的結晶。文章從生活環境、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差異等方面闡述了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對習語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習語 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為滲透,相互依存。語言文化的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習慣養成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語言中一個豐富多彩,又廣為流傳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又稱“習語”。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文化的結晶, 一般具有生動形象、喻義明顯、富于哲理的語言特征,同文學作品、詩歌一樣,它概括了人類文化經驗的精髓。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習語。它們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妙趣橫生。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色色,語言多種多樣,在進行習語翻譯時,我們有必要了解雙方的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習語翻譯的影響,從而更好的掌握習語翻譯的原則方法。下面分別從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探討文化差異對英漢習俗翻譯的影響。

一、生存環境的差異

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必然造成中西生存環境的差異,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例如:英國四面環海,是一個島國,雨水較多,航海業比較發達,所以英語中出現了許多和船、水相關的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spendmoney likewater(花錢如流水)、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而中國在亞洲大陸,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因此習語很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例如:瑞雪兆豐年(Snow estuary)、拔苗助長(Destructive Enthusiasm)等。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又如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和“西風”在大革命時期,由于政治因素,被賦予了比喻意,“東風”代表革命的力量, 而“西風”代表反動勢力。而英國地處西半球,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與贊美。

二、風俗習慣的差異

中西國家的風俗差異,也可以反映在語言和文化當中。最典型的是人們對狗的不同看法中國人喜歡養狗,認為狗是忠實的。但是,在語言中的狗與人們的態度卻大不相同。漢語中凡是帶“狗”字的詞語基本上都是貶義詞。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等。但是,在英美人看來狗是一種忠誠善良的人類好伙伴。中國人說“幸運兒”,而英美人卻說“a lucky dog”。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三、歷史文化的差異

英漢習語中有很多歷史典故,結構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體現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呈現了生動的社會文化畫面。例如: 守株待兔: 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 此地無銀三百兩: a saying that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在說英語的國家中,圣經故事、希臘神話、莎士比亞著作是英語習語的主要來源,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朵拉之盒,是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 The Trojan house (特洛伊木馬,喻指內部顛覆集團,起內部破壞作用的因素) ,All’swell that end’swel.l (結果好就是一切都好)

四、宗教文化差異

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的重大影響上。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制度和信奉上帝造人,所以其精神文化都源自于古希臘文化和《圣經》。如:As old as Adam(與亞當一樣老) , 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所以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又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而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 有很多做人方面的習語,如: “借花獻佛”、 “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師”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進行習語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應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和語言個性,充分理解獨特的文化意味,保證原文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也才能夠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盡可能結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特色。這樣,只有這樣,譯文才會達到較高的境界。從而使譯文既準確,生動,形象,又不失本國文化色彩和寓意。

參考文獻:

[1]Bassnett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Literary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楊蒙.語境順應與文化翻譯[J].外語教學, 2006, 3.

[3]李芳,索凱峰.試論英漢翻譯中習語的文化語境及其差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8(7).

[4]張 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 (3): 23-25.

[5]劉 川,段躍萍.跨文化差異與詞匯翻譯[J].中國翻譯, 1996: (1): 30-31.

[6]郭榮義.英語習慣用語手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6.

[7]李芳,索凱峰.試論英漢翻譯中習語的文化語境及其差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8(7).

[8]劉胡英,從英漢習語翻譯看中西文化差異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7(6)

梁冬梅 女,民族:漢, 籍貫:遼寧省阜新市,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的研究

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語言;物質文化史;起源;傳布;演化

一個民族早期的物質文化往往會在該民族的語言上打下深深烙印。因此,我們從語言角度去觀照民族物質文化。20世紀80年代游汝杰1980年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發表了《從語言地理學和歷史語言學試論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傳布》一文,這是關于少數民族語言與物質文化領域較早的一項研究成果。此后,類似成果不斷出現,學者們開始通過語言探討民族物質文化,對涉及到衣、食、住等傳統民族物質文化進行了深入考察和全面闡述,內容涵蓋了漁業、畜牧業、狩獵業、農業、建筑業等社會生產生活方面。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植根于文化,不僅是社會交際的工具,還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經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以前主要依靠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出土的文物。但是這些都有一定的缺點,不確定因素較多,可靠性也會降低。然而語言卻沒有這些缺點,語言是伴隨人的產生而產生的,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通過語言可以反映物質文化史。因此我們要使用語言研究物質文化史,研究物質文化史的起源、傳布、演化。

一、語言反映物質文化史的起源

親屬語言中同源詞的歷史比較研究,可以揭示具體文化現象的起源,反映物質文化史的起源。對于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問題,學術界一直難以定論。語言學家通過對同源詞的歷史比較研究和原始語的構擬,分別構擬了漢藏語系的漢語、侗臺語、藏緬語、苗瑤語,南亞語系個語言,以及南島語系語言。經過科學的論證,認為侗臺語和南島語中的“稻”的原始形式最為古老,進一步論證了操這兩種語言的先民可能是亞洲栽培稻的最早種植者。

在張公瑾先生主編的《語言與民族物質文化史》一書中,語言學家探討了我國紡織文化的起源問題。書中主要從苧、葛藤及其織造進行論證,論證我國紡織文化的起源。“關于苧麻種植及其紡造的發明者,文獻記載確認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分布在我國東南與南部地區的百越族群。據相關文獻記載,古越人是苧麻及其紡造的首創者。在《越絕書》都有相關記載。在古代文獻都有有關西南、廣西、臺灣等少數民族創制的苧麻優質產品的記載,在《后漢書》《華陽國志》都有詳細的記載。”①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紡織業起源于古代百越族。

漢字尤其是甲骨文,也為我們研究漢族早期的物質生活方式提供了證據,反映出漢族早期物質生產生活方式。“逐”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頭野豬或野鹿在奔跑,其后有一個獵人追逐。“射”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個人的張弓射箭之態。

二、語言反映物質文化史的傳布

通過語言材料考察某種物質文化的傳布路線,通過語言反映物質文化史的傳布。有關“茶”的詞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茶文化由南往北傳布的路線。“例如藏語的t?ha??、苗語的t?hua??等;一類是反映茶文化由海路直接傳入西方國家的路線。例如英語的tea、德語的tee。根據這兩類詞語的特點,我們研究發現茶文化傳布路線不同,茶的名稱也不同。通過陸路傳播的語音上接近北方方言t?ha;通過海路傳播的語音上近似 閩南方言茶的讀音te。” ②

亞洲栽培稻的傳布方向,也可以從語言材料中得到證據。語言學家通過以壯侗語族語言為基點,對南島語、南亞語、朝鮮語的相關語言材料進行全面考察,證實了只有壯侗、南島、朝鮮語的水稻詞能夠構擬出原始形式,證明了使用原始壯侗—南島語言的古代先民可能是中國最早種植亞洲稻者。因此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勾勒出亞洲栽培稻的傳布方向:水稻文化在華南地區最早形成,后從嶺北向長江下游地區擴散,之后又回流嶺南,并向云貴高原廣泛傳播。三、語言反映物質文化史的演化

“物質文化的演化或演進遵守循序漸進的規律,某種物質文化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變化都會在語言中有所表現。我們既可以從已知的文化史的知識來作為依據,用語言材料進一步證明相關文化史知識的準確性,也可以通過考察語言材料來探討未知的某種物質文化的變遷史。”③

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認為從詞語的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英語的pen是從拉丁語的penna來的,原義是羽毛,最初只嚴格應用在原始的鵝毛筆。后來筆的質料雖然改變,可是這個字始終保存著,于是在古代本來含有羽毛意義的字現在卻用它來代表一種有金屬筆尖的文具。反過來分析pen和羽毛的關系可以教我們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④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語言可以反映物質文化史的演化。

達斡爾族是一個游牧民族,通過對達斡爾族現代口語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在他們口語中還存在著許多古代反映多種物質生產方面的詞匯。語言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漁獵業詞匯是最為古老的,畜牧業詞匯次之,農耕詞匯出現最晚。據此,語言學家勾勒出達斡爾族早期的物質文化特征:主要以漁獵業為主,以畜牧業為輔,大規模的農耕生產則出現的較晚。進而可以勾勒出達斡爾族早期物質生產的演化過程:漁撈業——狩獵業——畜牧業——農耕業。

語言反映物質文化史,語言反映物質文化的起源、傳布、演化。運用語言材料研究物質文化史的方法是多樣的。通過把這些多樣的研究方法具體運用到不同民族的物質文化中,研究發現不同民族的物質文化史。

注解:

①張公瑾主編.語言與民族物質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②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③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④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丁石慶、孟德騰.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60年:回顧﹒反思﹒展望[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2]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張公瑾主編.語言與民族物質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6]張公瑾.文化語言學發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李曉雅,單位:云南大學文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

上一篇:園林綠化建筑環保論文范文下一篇:舞蹈表演心理素質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