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

2024-03-19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陜北民歌的合唱形態

這幾年, 我們國家大力弘揚和保護地方文化, 陜北民歌, 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與改編。對于陜北民歌來講, 它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 陜北當地的一批作曲家開始對陜北民歌進行一個大的改造, 比如膾炙人口的歌曲《繡荷包》、《三十里鋪》等作品被改編成合唱形式。這些歌曲作為新的表演內容登上舞臺, 引起了巨大反響。這一時期, 曲作家們對陜北民歌大多只進行了簡單的改動, 并未改變原來歌曲的韻調, 也沒有涉及西洋樂器的使用。同節奏織體、五聲性和聲以及對位旋律的改編方式幾乎出現在這個時期所有的作品中, 此外, 獨聲領唱、聲部拆分以及聲部輪唱也成為陜北民歌中常用的演唱方式。作品整體都比較質樸清新, 適合于廣大人民進行演唱。以五聲線性旋律為主要部分, 陜北民歌的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保留。

新中國成立之后, 我國創作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劇作《東方紅》, 它的開場歌曲就是沿用陜北民歌的曲調。這一時期, 陜北民歌大多以零散合唱的形式為主, 作品內容積極向上, 但對于西洋樂的接受程度要比之前高, 對于西洋樂器的加入也有了新的思路, 特別是和聲的編排方式與西方傳統音樂作曲方式越來越靠近。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 我國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對陜西民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對多首陜西民歌進行了合唱的改編。各地的音樂學院也不斷興起, 致力于陜北民歌研究的學者也越來越多, 陜北民歌的新的合唱作品也不斷出現。比如在《陜北民歌十二首》中, 合唱幾乎是無伴奏的, 這些作品中多種調性連接到一起、結構微調、節奏織體與和聲聯合使用, 陜北民歌在作曲家的有益嘗試中呈現出不同的姿態。這一時期的陜北民歌作品與之前相比, 編創的方式更加多樣, 且受西方音樂影響巨大。

21世紀, 作曲家開始尋找陜北民歌新的改編方式, 他們嘗試打破陜北民歌原來的調式風格, 并且在改編中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操作的熟練度。半音化的和聲在許多作品中都出現過。比如《淚蛋蛋拋在沙蒿林》這首民歌在50至52小節中就使用了這種半音化的和聲, 這使作品呈現出層次。另外, 不對稱的節奏織體手法的使用, 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特色。比如在《萬一月坦見罷到如今》這部作品重的34至36節中, 將男生聲部三四相對, 充分體現出音樂的相對變化性。隨著時代發展, 如今的陜北民歌已不局限于原來的素材, 加入了其它民歌特色的素材, 創作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和新穎, 比如陜北信天游的著名曲目《藍花花》, 就改變了原曲的加變宮的六聲調式, 采用主調織體的方式。作曲家采用混聲四個聲聲部, 來和領唱聲部形成模仿復調、對比的編寫方式。只有這樣, 領唱和合唱聲部之間才能相互襯托, 呈現出一種協調的狀態。全曲在合唱編配上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體現音樂的變化, 使整體的合唱效果豐滿。

二、陜北民歌的審美特征

1、極具感染力的形象與畫面

陜北民歌的類型多種多樣, 有采石歌、吆牛歌、挑擔歌、趕腳歌、信天游等敘事類型的歌曲, 也有秧歌、船曲、燈曲、迎親歌、酒曲、祈雨曲、神官曲等描寫風俗類型的歌曲, 還有榆林小曲、二人臺、道情、碗碗腔、洛川套曲等地方特色的歌曲。陜北歌曲通過簡單的生活風情的描寫, 用細致的筆觸將一幅幅逼真的畫面展示在我們的面前, 我們通過聆聽陜北民歌, 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黃土高原廣闊的自然風貌和社會生活, 體會出作者的內心世界。

陜北民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畫面來傳遞美感。許多陜北民歌歌名就很有意思, 讓人一聽就產生豐富的聯想, 并在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幅幅畫面。比如《紡線線》、《擔上扁擔向前看》、《夫妻逗趣》、《掛紅燈》、《摘黃瓜》、《打鑼鑼》、《二郎妹子推炒面》等等都直接揭示了人物和事物的具體形象。另外, 我們可以在民歌歌詞內容中感受到北方農村獨有的景色和世態人情。“聽見哥哥唱著來, 熱身子撲在冷窗臺, 聽見哥哥的腳步響, 一舌頭舔爛兩塊窗, 狗娃子一咬鞋底子響, 毛眼眼等在窗欞上, 太陽落黃昏, 家里點著燈, 手搖紡車噥噥吟, 一更又一更。”“日落西山羊上圈, 干妹子還在腦畔上站。”這首民歌就寫出了大門邊瞭望遠方的妹妹, 在期盼著哥哥的歸來。當然這首陜北民歌中有的不止于此, 還有山坡上放羊的五哥、上墳路上的寡婦、在墓前抹淚的老漢、擾亂別人的媒婆子等等。陜北民歌, 不僅向我們展示典型的北方人物, 還展示了溝梁坡洼、沙蒿蒿林、黃河風沙等北方風物, 折射出出陜北高原獨特的人文光彩。

2、豐富的色彩美感

陜北民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展現出豐富的色彩。正如當今的文學, 因為具有地方色彩, 從而更容易為世界所接受。陜北民歌的審美特征是用斑斕的色彩來描寫事物的外貌, 通過寫貌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運用色彩語言來描寫當地的自然景色、特色花卉、植物, 并由色彩自由聯想, 展示出當地百姓的獨特審美情趣。如“紅格丹丹褲褲綠格錚錚鞋, 腦畔上招手場窯則里來”、“滿天烏云起遍地刮黑風, 黑冬臘月下大雪來了蔣匪軍”、“霜打過的糜子灰塌塌, 出遠門的哥哥你快回來吧”、“白馬青鬃四銀蹄, 想死想活不能提”、“黃黃的甜瓜香又脆”哥哥和我再親上一個嘴”、“紫皮山藥紅皮蒜, 喝下這六杯你算好漢”、“大豆開花粉粉白, 想親親想得我哭呀哭起來”。這些色彩, 或是描寫景物來抒發情感, 或是烘托一定的氛圍來表達人民大眾的情緒。紅色象征著人們渴盼富貴、喜慶、歡樂的愿望。黑色則給人一種恐怖的氣氛。黃色則是一種明朗的色彩, 白色則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 人們通過對色彩的體察, 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 從而直接影響人們對于歌曲的欣賞。

3、具有地域特色的審美表達

藝術來源于生活, 陜北民歌也要與陜北的地域特點、陜北別樣的生活聯系到一起。陜北民歌是廣大陜北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在音樂語言形式的真實反映。陜北民歌是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 以音樂和演唱的形式, 來揭示特定的時代內涵, 并展現一定的審美意蘊。在廣袤質樸的黃土地, 生活著這樣一群勤勞善良的人們, 還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獨特的高原氣候使得陜北的飲食文化、衣著服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 在婚喪嫁娶、祈雨、抗災、秋收、戀愛、乞討等方面也有區別于他地的獨特之處。這些最平常的生活狀態構成了了陜北人的喜怒哀樂。當然, 陜北民歌作為陜北人創作的產物, 展示出的也是陜北人民生活中最真實的狀態。我們通過欣賞陜北民歌, 可以感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可以間接去感悟人性。如“長長的雜面軟軟的糕, 一輩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鐮刀彎彎割黑豆, 你是哥哥的連心肉”、“羊肉丁丁活潦飯, 邊吃邊想胡盤算”、“陽畔上圪針背畔上艾, 年輕輕就把良心賣”,

陜北民歌, 特別是以愛情為題材的民歌, 更能顯示出了人倫的親切和人情的溫暖。與其他地域的民歌相比, 陜北民歌的審美表達更直接, 也更富有地方色彩。

陜北民歌之所以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陜北方言的運用。陜北的地方方言土色土香, 生動有趣, 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陜北民歌中疊字重字運用特別多。如“白格生生臉蛋碎格紛紛牙, 親口口說下些惱話話”、“白格生生臉臉太陽曬、巧格靈靈手手掏苦菜”等等, 這些口語化的表達, 富有生活氣息, 也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詞語, 有的甚至是調侃的話語, 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也更利于拉近聽者與歌曲的距離。在陜北民歌中, 還有一種常用的表現方式, 即反復詠唱。反復詠唱可以加深聽眾對于民歌的印象, 烘托出一定的氣氛。另外, 也有助于增強民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聽眾可以在反復的吟詠中感受到演唱者抒發的感情。

三、結論

陜北民歌, 是陜北人民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的藝術形式, 它的合唱形態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 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但它的審美特征卻是陜北民歌所單獨具有的, 陜北民歌通過極具感染力的形象、豐富的色彩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表達方式, 來展現它獨有的藝術魅力。

摘要:陜北民歌是一門古老的藝術, 也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亮眼的一道風景線。陜北民歌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小曲, 在我國民歌文化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陜北民歌是一種具有黃土高原地方特色、凝聚著陜北人民的的情感和智慧的產物。陜北民歌在黃土高原的獨特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 形成了一種豪放不拘的唱腔風格。近幾年,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到陜北民歌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陜北民歌也由此得到傳播和發展。本文通過對陜北民歌的合唱形態、陜北民歌的發展狀況以及陜北民歌審美特征的介紹, 揭示出陜北民歌獨有的特點。并借此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陜北民歌的研究與創新中來。

關鍵詞:合唱形態,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 程亮.陜北民歌合唱形態及其審美效應[D].陜西師范大學, 2010.

[2] 徐珊珊.陜北民歌音樂特征研究[D].延邊大學, 2013.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1 當前群眾合唱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眾合唱藝術活動愈加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合唱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人們、充實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并給人們帶來許多歡喜和快樂。但是, 在群眾合唱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同時, 我們也應當看到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合唱團隊的組建管理較隨意

1.1.1 組織結構不合理

群眾合唱多是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隊, 組建者借用社區、機關單位或者培訓機構的場地進行合唱訓練。個別合唱團可以獲得某單位贊助, 活動場地由單位提供, 活動經費相對充足, 可以聘請專業教師, 演出交流活動的機會相對多一些, 但大部分群眾團隊依靠收取團費來運轉, 活動經費非常緊張, 組織者憑借對合唱的熱愛請指揮教師義務排練, 甚至自掏腰包贊助團里搞活動。這種運營模式, 從長期來看肯定是不健康的。

1.1.2 人員構成不合理

在眾多群眾合唱團中, 人員構成問題尤其突出。主要表現為:老齡化問題和性別比例失調問題。絕大部分團員都是來自企事業機關單位的離退人員, 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消遣時光。合唱團的團員的平均年齡普遍過高, 這從根本上制約和影響了群眾合唱藝術的持久性和高水平發展。另外, 聲部比例的失調也是影響群眾合唱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女多男少的問題非常明顯, 常常是一個團里50多名女聲卻只有10幾名男聲, 導致男女聲部比嚴重失調, 一些優秀的混聲群眾合唱作品因為聲部不全不得不舍棄或改編, 時間長了將造成群眾合唱團藝術展現及水平提高上的“營養缺失”??梢哉f性別比例之間的失衡己成為擺在群眾合唱教育者面前的棘手問題。有趣的是, 有的合唱團在招收團員時, 明確要求女學員報考的條件是帶一名男學員。

1.1.3 人員流動性大

群眾合唱團人員構成形式直接導致各團團員流動性與不穩定性極強。團員會因為各種原因, 出勤率非常低, 導致指揮經常性地重復勞動, 教學效率很低。演出前的排練, 團員會相對重視一些, 盡量保證出勤, 但在日常排練時, 許多團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學習勁頭和團隊組織意識不強, 使得所學知識不夠系統全面、沒有連續性, 合唱水平提升較慢。另外, 一個團員“身兼數職”、跨團演唱、頻繁換團等問題也非常突出, 常常是今天在這個團, 明天就跑到那個團, 人員的不穩定性也破壞了所在團的聲部比例, 嚴重影響合唱團隊的整體演唱水平。

1.2 合唱理念太陳舊

合唱藝術傳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 從19世紀末至今大約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30, 40年代的抗戰歌曲、50年代建國初的革命歌曲和60, 70年代的政治歌曲等一系列合唱歌曲的發展, 都給人們留下了一些錯誤的合唱理念。

1.2.1 對合唱聲音的認識

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 要唱得整齊、洪亮。于是, 許多人心里對合唱的理解還是大音量、大齊唱的錯誤觀點。觀看群眾合唱比賽, 只注重精神面貌、聲音是否整齊等表象問題, 導致許多群眾合唱一直在“大聲喊”, 而不是有氣息地控制音樂, 有默契、有配合地表現音樂。我們要改變傳統印象中對合唱的錯誤理解, 整齊、音量和團隊氣質等因素固然重要, 但合唱的本質問題更應引起大家注意。如:音準、節奏、呼吸、共鳴、語言、層次、內涵、音樂性等要素都是檢驗合唱團隊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群眾合唱在選擇曲目時就應適當地演唱一些藝術歌曲, 或者是經典民歌改編成的藝術性較高的作品, 從而感受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

1.2.2 對合唱指揮的認識

由于各種形式、層次的合唱展演比賽中, 大量臨時包裝上臺的指揮對合唱藝術的扭曲詮釋, 導致許多人對合唱指揮這一重要的角色的誤解。經??吹揭恍?ldquo;指揮”與音樂毫無關系的揮手、打反拍子、音樂結束指揮還在打拍, “指揮”與合唱團員沒有默契、配合可言, 合唱團員也根本不理會指揮在干什么, 就更談不上什么音樂處理了。

1.2.3 參加合唱團的動機

許多參加群眾合唱的人, 并不了解合唱藝術, 也不喜歡合唱藝術, 他們參加合唱的動機可能是消遣時光、湊熱鬧、上臺展示自己的歌喉等等, 如此的動機參加排練其排練效果可想一般。

1.3 合唱隊員基礎差

我國的音樂文化整體基礎非常薄弱, 合唱藝術對每一名團員基礎的要求都非常高,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并努力提高。

1.3.1 音樂基礎知識薄弱

當下, 許多合唱團員使用的都還是簡譜, 而不是國際通用的五線譜, 這是國內合唱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 著名合唱指揮, 中國音樂學院吳靈芬教授7月在紹興參加了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的評委工作期間, 給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寫的關于中國合唱事業發展的信中就提出這一問題。音樂作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 如果我們不普及就無法與國際接軌。必須推廣運用五線譜進行合唱, 提高合唱水平。更有許多合唱團的團員甚至不識簡譜, 完全依靠指揮、聲部長一句句的教唱, 就更談不上變化音了。音準問題是音樂的基礎, 目前群眾合唱團提高水平的首要困難是音準。

部分合唱團團員的演唱水平有待提高, 演唱狀態要統一, 就必須明確統一的目標, 向相同的方向努力。運用正確的歌唱氣息, 放下喉嚨, 共鳴飽滿集中, 清晰的語言等方面應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形成共識, 課下不斷練習, 提高個體的演唱水平。

1.3.2 沒有合唱基本常識

合唱藝術與獨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合唱藝術有其自身的藝術個性, 我們必須意識到, 并遵循其自身的藝術規律來訓練合唱。如:聲音追求和諧統一、音色尋求共性、音量必須均衡;各隊員間必須互相配合、聲部間彼此關注襯托、強調音樂的整體效果等等, 合唱藝術不僅僅是“唱”的藝術還包括視覺的展示, 即舞臺演出效果;聽覺的藝術, 即聲部間的配合協調等, 我們訓練合唱時應遵循合唱的特有規律, 不可照搬聲樂教學的思路, 這樣才有利于合唱事業的正常發展。

2 對群眾合唱事業發展幾點建議

分析群眾合唱存在的問題, 我們應該提高對合唱訓練的認識, 引導群眾合唱正確的演唱理念, 走出群眾合唱訓練中存在的誤區, 加強專業教師的介入, 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 構建合唱團間彼此交流的平臺切實提高群眾合唱的水平。

2.1 正確認識合唱藝術

正確認識合唱藝術, 包括歌唱方面、音樂表現方面、作品選擇方面、指揮與團員配合方面、聲部間的協調統一等等全面的認識。需要通過指揮老師的排練授課與團員長期的多方面積累學習, 在大量的實踐演唱中獲得。如對合唱聲音形象與合唱聲音形象的關系, 不僅是背下來更要認識到、體會到、區分開。群眾合唱團的選歌也是一個大學問, 全國的群眾合唱水平參差不齊, 而優秀的作品適合群眾合唱演唱的作品少之又少, 筆者建議, 群眾合唱選唱歌曲首先要有時代感。脫離一直生活在過去的舊歌中選唱一些主題、旋律都受歡迎的“新”歌, 調動團圓的演唱積極性。如:膾炙人口的歌曲《天路》就非常受團員歡迎。其次, 對部分難度較大的作品, 可以由指揮老師改編后演唱, 不同的合唱團水平、構成不盡相同, 而先進大部分作品是為專業合唱團創編的不一定適合群眾合唱團演唱, 我們可以簡化和聲難度, 以適合本團演唱水平的“自編作品”高水平演唱。合唱作品的創新, 將有力的推動合唱藝術的根本性發展。

2.2 聘請專業合唱指揮參與群眾合唱

專業指揮與專業教師的介入是保障群眾合唱藝術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大部分群眾合唱團員并不了解合唱, 而有的指揮也不是專業出身, 大家對指揮的理解只停留在打拍子的認識上, 對合唱藝術更是知之甚少。各地區都有專業的指導教師, 部分有眼見的教師也已經主動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加入到指導群眾合唱的行列, 一名專業的指揮可以輻射很大的教學面, 影響一個合唱團、數個合唱團甚至一個城市。專業教師的指導, 群眾合唱藝術才能不走、少走彎路, 逐漸向更高的水平發展、進步。

2.3 重視隊員的基礎能力訓練

提高群眾合唱的水平一定要從隊員基礎開始訓練, 如音準問題、氣息問題、咬字問題等等, 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非常困難。對基礎知識的訓練應該滲透在日常排練課程中, 作為一項常規訓練, 基礎練習是每次排練時都要檢查、練習的內容。在團員入團考試時、年度考核時都應強調團員的基礎素質, 音是否準、節奏如何、氣息是否正確、聲音位置如何等等, 都要規范標準, 切忌不關正確與否的唱大歌、喊大歌。

2.4 構建交流演出的平臺提高群眾合唱水平

對群眾合唱藝術而言, 若只是一味長期排練, 而不參加豐富多彩的演出及實踐, 缺乏合唱團隊之間的交流、溝通, 團員就會失去訓練的動力, 合唱團內部也少了一股凝聚力, 如同沒風的日子放風箏缺少原動力, 越飛越低, 沒有生機, 最終停滯不前并且失去生命力。適當的參加舞臺實踐是群眾合唱的原動力, 是群眾合唱發展的重要環節。當前, 各級政府部門逐漸認識到舞臺交流、展現對于進一步推進群眾合唱事業發展的重要性, 他們為群眾合唱團體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各地區、社區間不定期舉辦的群眾合唱比賽、演出等為群眾合唱事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動力。通過各團隊間的比賽、演出、交流, 可以促進合唱團內部的凝聚力, 加強團員的學習動力;可以通過舞臺實踐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總結演唱經驗, 提高演唱水平;使合唱隊伍較為詳細具體的了解自己團隊的實際水平與其他團隊之間的差距;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團隊中優秀、有效的排練方法及表現形式。構建合唱團間的交流演出的平臺, 為廣大團員提供實踐的舞臺, 是群眾合唱藝術健康發展的物質保證, 將伴隨群眾合唱藝術一起成長, 我們應大力提倡。

群眾合唱藝術的健康發展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構建和諧社會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響群眾合唱的因素也非常復雜我們一定要正視當前群眾合唱中存在的問題, 同時, 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 為我們的群眾合唱這種音樂藝術更快、更好發展做出貢獻。

摘要:在群眾合唱快速發展的同時, 人員年齡及性別構成不均衡、群眾合唱理念意識不強、合唱基礎薄弱等問題也成為了阻礙群眾合唱藝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的瓶頸。為推動群眾合唱藝術活動的健康蓬勃發展, 我們要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保障群眾合唱藝術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群眾合唱,合唱理念,基礎知識,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 (5.)

[2] 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6 (2.)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課程: 音樂 年級: 高一

【教學內容】

合唱與指揮的基本常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基本的合唱指揮知識。

2.使學生初步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揮法,掌握知識和技能。 3.使學生感受齊唱與合唱的區別。

4.使學生感受二聲部小合唱的音響效果。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揮法,掌握知識和技能。 2﹑感受二聲部小合唱的音響效果。

【教具】投影儀、鋼琴、

【課的類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

講述法﹑直觀法﹑啟發聯想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開始,人們就喜歡在狩獵與農桑之余聚在一起唱歌,以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這就是人類早期的歌唱。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尋找一些與原來旋律不同,但又協和而又動聽的音樂,這就形成了合唱的雛形。通過人們長期的實踐與發展,使合唱形式得以發展和完善。合唱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為人聲的表現開拓了廣闊的天地,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聲的藝術表現力,它是聲樂藝術中最高的表現形式。

二﹑授新課

(一)合唱

1、合唱的種類

①同聲合唱由同類人聲組合而成,它包括三種形:女生合唱、男聲合唱、童聲合唱。

②混聲合唱由男聲、女生或童聲混合組織而成。女高(Soprano)S、女低(Alto)A

男高(Tenore)T、男低(Bass)B

2、合唱隊聲部及特征

第一女高音——聲音明亮、輕盈、柔和,常擔任主旋律。

第二女高音——聲音有力、寬廣、圓潤。

第一女低音——聲音充沛、堅實、熱情、穩健。

第二女低音——聲音濃厚、溫和、結實。

第一男高音——聲音柔和、明朗、清晰。

第二男高音——聲音結實、充沛、有威力。

第一男低音——聲音有力、剛健、飽滿、響亮。

第二男低音——聲音堅實、有力、寬厚。

倍男低音聲部——比男低音低一個八度。

3合唱隊型排列

T1 T2 B2 B1 S2 S1 A1 A2

指 揮

4、合唱的統一

合唱的統一包括姿勢、呼吸、音量、音色、起聲、共鳴、咬字吐字。合唱的統一要求,是合唱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只有做到合唱各要素的高度統一,才能使合唱音響達到強而不炸,輕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快而不亂,慢而不斷,這也是檢驗合唱隊水平的一個主要標準。

5、色調

色調是由音樂的力度、音色和速度這三個要素構成。一般來說,力度的強弱、音色的濃淡和速度的快慢是同步的。力度漸強,往往伴隨著加速和緊張的情緒;力度減弱,大多伴隨著減速和輕松的情緒。因此,在進行色調處理時,通常把力度作為變化的主要因素,運用對比的法則進行力度變化的設計與處理。

(二)指揮

1、指揮姿勢的基本常識 ①站立

身體穩直,挺胸收腹,雙肩放平,保持自然和放松。指揮時身體可稍傾向于合唱隊員便于交流。雙腳的位置應能適應身體的重心交替置于雙腳或轉移于左右腳之間,可以站的像“稍息”一樣的姿勢并與雙肩基本對齊,左腳稍前一些。劃拍時兩腳不能躬腿或一起一躬,上下搖動。

②雙手

雙手的運動是指揮工作的核心。雙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腕、小臂、肘腕、大臂等部分,雙手在運動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提起雙手準備指揮時,肩關節應保持松弛狀態,大臂可以稍稍離開身軀一些,肘腕的位置在身體的前側方。高度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手掌向下,腕關節部下垂,手指自然地呈弧形微微彎曲如握小皮球,或類似鋼琴演奏的姿勢。

③眼睛和面部表情

眼睛是與隊員交流的“窗口”,指揮者必須用眼睛集中隊員們的注意力,啟發隊員們藝術創造的愿望,鼓舞情緒。指揮者要學會用眼睛來“講話”、“傳情”。面部表情反映指揮者自己的藝術情感和精神狀態,并能帶動隊員的演唱情緒。

2、指揮的基本圖示

單拍子(一拍子、二拍子和三拍子) 復拍子(四拍子、六拍子)

上例圖示為基本圖示,但不是僵死的框框,它隨音樂內容而會有所變化和發展。指揮者首先應掌握好基本圖示。然后要注意將旋律的起伏結合歌詞的邏輯重音在手上表達出來,并隨著旋律的線條將指揮動作歌唱化,這樣將會幫助合唱隊員們更加生動地演唱。

三、發聲訓練

5 4

2 ︱1—

En

3、音準訓練

1 2

3 4 ︱ 5 4

3 2

︱1—

︱ U

四、作品訓練

1、難點訓練

①四分、八分休止符。 ②附點節奏的訓練

2、作品的處理及情感要求

五、作業

1、預習二部合唱作品: ①《大海啊故鄉》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1、流行合唱的背景

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流行合唱起源于歐洲, 隨后在美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許多著名的藝術家以及演唱家在實踐的過程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詮釋流行合唱, 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形成了許多的風格以及流派。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加快, 各種媒介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 各地區以及國家在文化交流以及合作的過程之中, 利用媒介將不同的音樂形式推向世界以及不同的階層,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流行合唱開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以及壯大[1]。

在20世紀之前, 不同流派的合唱并不存在本質的區別, 但是, 在眾多的合唱形式之中, 流行合唱的形式較為特殊, 即同時有許多特殊的技巧, 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20世紀20年代之后, 流行合唱與美聲合唱開始出現了許多的分歧, 作為流行合唱之中的重要工具, 話筒不僅能夠促進聲音的有效傳播, 還能夠降低對旋律聲線的要求, 演唱者只要能夠掌握流行合唱的相關技巧, 就能夠對不同的歌曲進行相關的詮釋以及演唱[2]。

與其他國家相比,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了流行合唱法則, 另外許多的音樂家也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 對流行合唱的技巧以及相關要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研究框架[3]。

2、流行合唱的特點

在現代社會之中, 流行合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追捧。作為一種重要的歌曲表現形式, 流行合唱的基本手法較為多元, 其中主要包括曲式結構、音調的布局、節奏的安排以及調式調性的處理。與其他的歌唱形式相比, 流行合唱具有自身的特點。首先流行合唱的歌詞較為通俗和生活化, 作為歌曲和旋律的結合體, 歌詞加強歌唱者與聽眾之間交流的有效橋梁, 大部分的流行合唱中所涉及的歌詞通俗性以及生活性比較強, 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欣賞者的注意力, 并引起相關的情感反應和心理共鳴。其次是旋律的自由性和平穩性, 要想更好的表達歌詞的具體內容, 在流行合唱之中歌唱者必須要注重旋律的準確把握, 只有真正的將流行歌曲流行旋律相結合, 才能夠保障流行合唱真正的實現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和共鳴。最后, 大部分的流行合唱帶有許多朗朗上口且自然隨性的音調, 同時歌曲的旋律能夠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 因此能夠帶給聽眾許多新鮮的感受, 對于流行合唱的旋律來說主要以音調上的流行性以及節奏的流行性為主, 真正實現歌曲節奏的靈活化以及自由化[4]。

二、流行合唱的現狀分析和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 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元和頻繁,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 流行合唱在內容以及形式上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一點對促進流行合唱的快速繁榮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流行合唱發展逐漸世界化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之中, 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同時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作為我國文化交流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行合唱以及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在實現發展的過程之中開始帶有較為明顯的國際化特色。比如許多的流行歌曲之中帶有一定的英文標識以及英文單詞, 因此在進行歌曲合唱的過程之中, 歌唱者必須要了解這些英文單詞的實際內涵, 以此來保障合唱情緒的有效抒發。

我國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 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以及互動, 以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核心, 為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其中流行合唱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開始呈現著世界化的發展趨勢, 創作者在構造旋律以及選擇歌詞時, 也開始站在國際化的視野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及把控, 通過這種形式來促進我國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

2、流行合唱的發展逐漸民族化

盡管全球化趨勢的加劇能夠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以及文化資源的共享, 但是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我國除了需要積極地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之外, 還需要立足于我國本土文化, 不斷地發揮我國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及價值。因此為了實現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 我國許多的流行合唱開始將各個民族的文化以及風土人情與歌詞創作和歌曲內容相結合, 保障所創造出來的流行合唱作品既能夠符合各民族的文化發展特色, 還能夠真正地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利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不同民族在長期生活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創作出了許多的優秀傳統文化, 這些文化不僅是我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源, 也是流行合唱在創作過程之中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基礎。在促進文化發展的過程之中, 我國藝術界立足于時代發展的相關要求, 真正地將流行合唱與民族發展相結合, 并融入許多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積極地實現流行合唱歌曲的有效創作, 不斷豐富流行合唱的藝術表現形式, 真正實現流行合唱的民族化發展以及運作。

3、流行合唱的作品專業化有待提升

與其他的合唱形式相比, 流行合唱的整個創作模式以及表現形式較為自由和多元, 因此極易被社會公眾所接受和認可, 但是要想真正的實現自身的高層次發展, 并為社會公眾帶來更多的高雅文化體驗, 對于流行合唱來說, 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專業化和藝術性。結合本文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 流行合唱在發展的過程之中過于注重通俗和自由, 難以根據藝術創作的實踐要求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準, 因此要想真正地保障流行合唱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 并真正的經受住歷史和人民的考驗, 對于創作者以及歌唱者來說必須要積極地借鑒其他合唱表現形式的優秀做法, 從整體上促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摘要:作為我國合唱表現形式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分支, 流行合唱在我國藝術領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流行合唱的身影。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享受, 比如在我國北京舉辦的中國青年歌手大賽已經將流行合唱作為一個重要的評比項目, 盡管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的起步較晚, 發展歷史較短, 但是仍然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并且在我國也獲得了社會不同階層的認可和喜歡。本文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 立足于流行合唱的演進發展, 結合藝術形式發展的具體規律, 深入探討流行合唱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期為推動我國流行合唱的繁榮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流行合唱,演進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賢純.流行合唱在我國的發展以及演進歷程[M].藝術分析與研究, 2013.

[2] 張志勇.如何積極推動我國流行合唱的快速發展[J].教材教法研究, 2009, (24) :106.

[3] 黃燕云.流行合唱的具體技巧以及教材設計和研究[D].教育科學研究, 2009.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一、簡敘合唱藝術的起源

合唱藝術起源于15世紀前后的歐洲教堂, 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一門新的演唱形式, 是一門獨立系統的學科。2013年5月, 《三聯周刊》評選出世界十大著名合唱團:美國的:“羅伯特肖圣樂合唱團” (1948年成立) 、俄羅斯的“亞歷山大羅夫紅旗歌舞團合唱團” (1928年成立) 等。在我國, 合唱大致分為專業性合唱和非專業性合唱, 前者一般指各大音樂學院和專業的演出團體的合唱, 以藝術歌曲或者專業聲樂曲、無伴奏合唱曲為主。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合唱團也突破了以往的約束, 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獲得社會的認可。2010年, 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的學生自發成立了一個由社會各界的合唱愛好者組成的業余合唱團--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該團長期致力于團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合唱曲的嘗試, 大膽創新, 活力四射。其演譯的《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那里了》、《春節自救指南》等, 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共鳴, 好評如潮, 顛覆了許多人對合唱的固有的認知。以社會責任為己任, 是合唱肩負的特有的責任也是魅力所在。非專業合唱團則以民歌、群眾歌曲、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改編為主。如《我的祖國》、《鼓浪嶼之波》等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曲。

二、民族唱法的發展進程簡敘

我國民族唱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時期, 中國古代聲樂理論認為“善歌者, 必先調其氣”, “氣為聲之本, 氣乃聲之帥”。古代“余音繞梁”的故事間接的反應了歌者的演唱水平。由此可見氣息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近現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后, 民族唱法不斷改進, 吸收結合了西方美聲唱法的呼吸方式, 揚長避短, 彌補了民族唱法的不足, 進一步的完善了行腔吐字和歸音, 形成了現在比較科學的一套氣息訓練體系。早期的民族唱法聲音特點是真聲多, 氣息足, 音色鏗鏘有力但是個別吐字不夠圓潤。而且歌聲中的戲曲成分較多, 早期的戲曲歌曲在旋律上多相同之處。中期, 以金鐵霖教授為代表, 對民族唱法加以改革。廣義的聲樂概念可以是包括民歌在內的戲曲、曲藝、評彈、數來寶、二人轉等都可以算入聲樂的范圍。狹義的聲樂則指中國特有的民族唱法, 區別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近年來, 還有一種唱法叫做“原生態”唱法, 本文暫不做討論。合唱做為一種新的演出形式從這時期開始就和中國民歌密切結合在一起, 在時代的浪潮中獨樹一幟, 煥發出勃勃生機?!逗铣c指揮》作為一門新課程也被納入到音樂專業的學科體系中來。民歌合唱做為合唱指揮與民族聲樂交叉學科, 既有民歌的地域性, 民族風味, 又有合唱的共性審美。比如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阿拉木汗》, 云南民歌合唱《半個月亮爬上來》陜西民歌合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等。在合唱中, 先不談是什么唱法, 只要是對作品有利的, 表達作品情感的, 我們就可以用。比如曲譜1這條練聲曲, 我們帶著哼鳴的感覺去唱。

三、當前普通高?!逗铣c指揮》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學受眾音樂知識基礎不一。普通高校開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是作為選修課程的, 來學習的都是非音樂專業的, 與專業音樂類院校相比, 無論是生源的專業質量還是教育目的都大不相同。專業類音樂院校主要以培養專業藝術型人才為目的, 而普通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是以培養個人情操, 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為主, 并且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本專業學習的擴展和提高。學生基礎良莠不齊, 影響了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 教學效果不理想。 (2) 教學方式和內容過于傳統。藝術既要有歷史的積淀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 創新求變, 方能吸引觀眾。合唱作為一門音樂藝術課程, 同樣需要與時俱進的。尤其在非音樂專業院校, 該課程的教學的方式還是沿用傳統的“唱唱揮揮”的比較多, 沒有多少改變, 曲目陳舊, 甚至有的不合時宜。這讓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必然會感到教學節奏緩慢, 教學內容枯燥沉悶, 毫無新意。特別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 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 而課堂教學的世界太無奈, 吸引力有限, 合唱的德育美育功能也就無從談起。

四、改進高?!逗铣c指揮》課程的措施

(1) 主觀上重視《合唱與指揮》課程

一門課程的開設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專家論證的, 《合唱與指揮》課程雖然不像《音樂鑒賞》、《視唱練耳》等課程一樣, 對教學硬件, 如鋼琴, 音響等必需必備, 但是因為硬件設備、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學習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學曲譜1校也缺乏配套的硬件設施, 開設出來的效果不太理想, 不盡人意。建議加大對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資金投入, 購買先進的教學設備, 建設一個到2個標準的音樂教室。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好馬配好鞍”, 音樂是視聽的藝術, 沒有好的視聽設備, 改進教學效果就比較困難, 從而提高同學們上課的積極性。

(2) 客觀上創新《合唱與指揮》的教學改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培養學生對合唱課的興趣。網絡時代, 音樂的媒介多種多樣, 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娛樂節目, 通過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 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合唱中來。比如我們在準備民歌合唱曲的時候, 在課堂上也可以借鑒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一些優秀的精品節目, 比如《中國民歌大會》、《中國好聲音》、《民歌中國》等。這些優秀的節目運用了中國最優質的資源制作, 選取的也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比以往的聽聽看看的上課形式更能吸引學生的關注。畢竟, 現在媒體多種多樣, 單一的教學形式應該要緊跟時代, 相應改變。在合唱曲風格演繹上也可以結合多種音樂風格, 拉丁舞、爵士舞、搖滾風都可以做一些嘗試。

(3) 改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考核方式

《合唱與指揮》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撰寫論文為主, 這樣有個弊端, 即有部分學生不會通過思考, 不會真實的去查找資料書籍來完成論文, 而是在網絡百度復制一篇。這樣的考核方式無疑是沒有發揮到考核的目的的。另外一種常用的考核方式是讓學生在考核時, 就現場播放的一首音樂作品來進行點評。比如音樂作品的風格、音樂作品表達的主要內容、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情緒等。這種考核方式的優點是課堂完成考核, 真實性高。但是弊端是學生聽熟悉的曲子就很容易回答。聽不熟悉的曲子就很難回答完整, 個別學生內向的有可能會比較排斥這種考核方式, 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我們建議, 教師可以嘗試出統一的試卷來作為考核的一部分, 該試卷包括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和合唱與指揮題。

這合唱與指揮題有點類似英語試卷中的聽力題目一樣, 同學們就現場播放的音樂作品答題。試卷的難度要控制好, 結合所學知識, 做到難易適中。

五、結語

把民族唱法融入到《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中去, 是對高校聲樂教學的一次有利嘗試, 一種教學方式的創新。洋為中用, 古為今用, 只要是對教育教學有幫助的, 我們都盡力去嘗試去探索。“藝術來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高校音樂藝術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 和音樂實踐活動相結合, 實踐出真知, 從而有效的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沉浸到音樂教學中去, 提高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摘要:在非音樂專業普通高校開設《合唱與指揮》選修課程是響應國家教育部對素質教育的號召, 是提高大學生音樂藝術素質的新途徑。本文通過對《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以民族唱法為例, 探討在該課程教學中融入民族唱法并且結合地方民歌的可行性, 認為既可創新《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改革, 又具有很好的德育美育的功能。

關鍵詞:合唱與指揮,優化,民族唱法,教學

參考文獻

[1] 郭超.普通高校合唱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2 (s1) :56-57.

[2] 賀翔.合唱練習在高校和聲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音樂大觀, 2013 (3) .

[3] 王益瑩.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J].學子:理論版, 2015 (20) .

合唱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小學音樂課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演唱技巧與樂理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提升審美能力,對藝術產生正確認知。而合唱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增強學生自信心,也能幫助他們提升審美能力、形成合作意識,從而提升整體素質?;诖吮疚膶⒔Y合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探尋提高音樂素養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素養;合唱教學

引言

所謂音樂素養是指學生在掌握樂理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具備欣賞和感悟音樂情感的能力,而合唱是小學音樂教育中最容易產生情感體驗的一個教學環節,為學生創造了表現、創造樂曲的自由平臺,因此在合唱教學中要將培養音樂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科學性的教學目標,激發大家的合唱興趣、學習合唱技巧,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激發合唱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合唱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通過合唱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也能強化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因此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合唱興趣出發,增添趣味課上活動,根據對學生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的了解創設教學背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對合唱活動產生期待,用心感受歌曲的節奏,嘗試去識譜、辨聲,提升學習效率,進而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例如學習花城版《梅花鹿》一課,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猜謎的方式導入課程:“身穿梅花袍,頭上頂雙角,竄山又越嶺,全身都是寶——打一動物?!辈⒃赑PT上展示梅花鹿的圖片,激發學習興趣,再播放合唱的視頻,讓學生對合唱產生期待感。

二、強化樂理知識

音樂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可以使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要在正式授課之前教會他們本節課相應的樂理知識,給他們提供沒有附點的樂譜,通過自己打節奏的方式讀歌詞,然后再出示帶有附點的樂譜,再次讀歌詞,從兩次讀歌詞中找出區別,從而掌握音樂中強弱記號、力度記號與切分記號,通過理解學習要比聽教師的講解去記憶更加高效,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讓抽象的樂理知識有畫面、有聲音,讓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

三、增加合唱訓練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音樂欣賞素養,教師首先需要增加課上的合唱訓練,讓大家能夠把握各個聲部之間音準和節奏的區別,明白只有與其他人的聲音相互配合才能呈現出完美表演的道理。在學習一首新歌曲時,先讓大家熟悉歌曲旋律,再增加視唱訓練,以此來提升音準,然后要讓他們掌握節拍規律,通過自己打節拍的方式把握歌曲的節奏,只有每名同學的節奏一致才能呈現出完美的合唱,因此在進行節拍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保證不會出現因為某名同學搶拍或掉隊影響合唱效果的情況。

只有通過大量上述的合唱訓練,才能讓學生對音樂有基本的認知,從而能夠欣賞其他歌曲的旋律,提升審美能力,領悟到歌曲中旋律、節奏與聲音各種不同形態的美。此外學生也能在接觸新音樂后自然哼唱旋律,強化對詞曲意境的理解能力,由此會形成用不同發聲方式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從而在各個聲部之間自然轉換,強化合唱的整體感知,以此來提升全班同學的音樂素養,為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豐富發聲方法

合唱教學目的分為感受作品內涵和抒發個人情感兩部分,在大量練習后能夠在不同作品中被聲音所感染,從而獲得情感體驗,提升音樂素養。因此為了能讓學生對其他音樂作品產生情感的共鳴,需要教師在合唱教學中著重進行發聲訓練,教給他們科學的發聲技巧,讓他們在演唱過程中能夠控制自己的氣息,在合唱中創造出更好的聲音效果。也能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感悟能力,以此來讓合唱表演更具感染力。

小學時期必須要掌握的發聲技巧有呼吸和共鳴兩種,其中呼吸是唱歌的基礎,小學生的聲音處在發育時期,所以經常出現氣不足和氣息不夠的情況,會對合唱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教會他們用胸部控制氣息,使用“聞香”和喊口令的方法,先深吸氣,然后再將手放腹部感受膨脹動作,發出口令聲音,尋找正確位置反復練習,聲音自然變得有力又靈活。共鳴則是要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提高聲音共鳴位置,例如在學習《小兔子乖乖》一課時為了升高學生的發聲位置,親自示范哼鳴法,將上下牙打開,合閉雙唇體會口腔的膨脹感,發出高位聲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務,要求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組織多樣性的合唱活動,讓學生在訓練過程逐漸掌握樂理知識,并且能夠在大量訓練后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重點講解合唱的發聲技巧,讓他們能領悟各個聲部抒發的感情,使得表演更加生動化,在音樂水平提高的同時還能夠增強音樂鑒賞能力,以此來提升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妍.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探究與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02:190-191.

[2]武磊.談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情趣培養的途徑[J].才智,2019,09:112.

[3]丁夢嬌.淺談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黃河之聲,2019,09:99.

上一篇:稅收和財政政策論文范文下一篇:社會轉型經濟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