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20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2、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3、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度教學實踐

4、采眾家之長 鑄跨界之美

5、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本理念的運用

6、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現有趣、有效

7、芻議多元化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8、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實踐與探究

9、淺談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

10、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探究

11、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問技巧策略研究

12、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

13、微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

14、情感教學在易地搬遷安置點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15、淺析道德與法治教育如何回歸生活

16、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

17、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究

18、新課改理念下的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研究

19、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習自主性的培養策略

20、農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法律知識教學中學案的應用探究

21、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探究

22、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的策略初探

23、“問題教學法”在新課改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24、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淺析

25、傳統文化走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探究

26、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

27、分析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28、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誤區及對策探討

29、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

30、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困生轉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31、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緊密聯系

32、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立德樹人教學路徑

33、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分析

34、中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新探討

35、“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探析

36、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37、立德樹人視野下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方法創新實踐

38、淺談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

39、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研究

40、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

41、縣域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和對策

42、案例教學法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43、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表揚和批評農村中學留守學生

44、賞識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策略研究

45、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分析

46、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

47、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策略分析

48、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對策

49、運用議題式教學培育學生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臨潼區教研室 王仙愛

一、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熱愛中學生活,珍惜新起點,積極應對各種可能和挑戰,珍視當下。

能力目標:能正確認識中學時代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能夠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激發潛能,塑造全新的自我 。

知識目標:了解中學時代的重要性,明白中學時代是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 學情分析 :同學們剛剛步入初中生活,對于初中的學習情況還不太了解,因此,作為開學的第一課幫助學生了解初中與小學的不同,積極適應新環境,新生活,重視對本學科的學習。

三、 教材分析: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初中與小學的不同,進而積極適應初中新環境,新生活,重塑自我新形象,起著積極的引領導向作用。

四、教學重點:中學時代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礎

教學難點:中學生活是新的機會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標和挑戰

五、教學過程:

歌曲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中學時代》。

教師小結:正如歌中所唱的今天在坐的各位同學們,我們進入了新的中學時代,現在就讓我帶著大家共同走進它,進入我們的第一課《中學序曲》

活動一:幻燈片展示新學校的各種圖片。

思考:

1、這些圖片你見過嗎?他們分別是校園的那些角落?

2、你發現初中初中生活與小學相比有哪些變化?(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小結:

(一)、新的起點。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

(二)、新的階段。中學時代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礎。中學生活與小學生活的變化在于:學習科目多,難度大,老師更嚴厲了,課外活動更豐富,對自己的要求更高,集體生活更濃等。 活動二:課本第3頁探究與分享

請用不同的詞語,和同學分享你對中學生活的初步感受。 當我第一次走進初中的校園▁▁▁▁▁▁▁▁ 當我第一次拿到新書▁▁▁▁▁▁▁▁▁▁▁ 當我認識第一個新同學▁▁▁▁▁▁▁▁▁▁ 我第一天上課時的心情▁▁▁▁▁▁▁▁▁▁

學生發言:新奇、興奮、緊張、喜悅、害怕、快樂、新鮮、恐懼等。 教師小結:

(三)成長的禮物。①中學生活是新的機會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標和挑戰。

活動二:課本第5頁探究與分享

① 你最想挑選哪樣禮物?你希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樣的禮物? ② 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教師引導:新的目標是對自我的超越;新的挑戰要求激發自己的潛能;新的可能是重新塑造自我;新的要求把握各種機會。 教師小結:②中學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發展自我的多種機會。 集體生活,涵養我們的品格;新的課程,引領探索新的知識領域; 社團活動,提供發展興趣的平臺;社會實踐,打開認識世界之門。 活動三:課本第6頁探究與分享

小學生活有快樂,也有遺憾。進入中學,你打算如何彌補這些遺憾?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課余生活、共同學習等方面談談自己的遺憾和中學時代的新打算。

③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激發著我們的潛能,激勵我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③ 在新的環境中,我們有機會消除不夠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自我。 教師小結:我們每個人就像是一粒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機會。小學時光是我們在泥土里蟄伏,中學時代意味著我們破土而出,意味著機會和可能。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寶貴的中學時代,珍視當下,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板書設計:

一、 新的起點

1、初中生活新變化

2、初中生活的意義

二、成長的禮物

3、初中生活意味著什么

4、怎樣應對初中生活新挑戰

作業布置,拓展空間

結合實際,寫下初中階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幾件事。 與父母溝通,聽聽他們希望你在初中三年完成的事。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濮陽縣第二中學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學計劃教學進度

本學期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本人承擔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為完成新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課程,教材體現了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特點。”據此,以初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系中的自我發展為線索,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遵循生活邏輯,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國情方面的知識領域,凝練三年六冊教材各個單元的學習主題,統籌安排各年級教育。

第一單元:第一單元作為對初中生活開端的理性闡述,具有統領全套教材的意義,既是學生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起點,也是全套教材建構的邏輯起點。

對于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中學時代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面對生活和學習的變化,學生會有各種感受,也可能有各種困惑和問題。教材不是讓學生被動去適應這些變化,而是把變化看成是生命成長饋贈給自己的禮物,認識到新的階段意味著新的機會和可能,接納變化,在積極面對中學學習、自我探索等課題中中成長。

本單元以“成長的節拍”為主題,體現了學生初中生活的基調,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單元:學會交往,處理交友中的問題既是學生道德和心理發展在本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開后學生實際的需要,在學生生命成長中具在重要的意義。2016年 2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出臺,“積極交往,有效互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被作為中國學生發展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提出。

青少年期的同伴關系,不僅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朋友之間親密感也進一步增加。這一方面提高了中學生友誼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交友態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單元:過富有情趣的生活。承接上一單元學會與同伴交往,本單元則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是人際交往的繼續與延伸。

師長是中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學生和師長的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質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凸顯,他們要求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愿望和行動增強,有時會和師長產生沖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長可能帶來的各種沖突與矛盾,在尊重學生的獨立愿望、成長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近師長,看到沖突背后“愛”的流動,通過主動對話和交流達成相互理解。

第四單元:過健康、安全的生活。本單元內容在七上教材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冊書前三個單元的價值升華,也為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打好生命的底色。雖然課程設置上只是作為一個單元內容來呈現,但對生命教育的關切貫穿整套教材始終。

二、教學措施

1、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豐富自身知識,與時俱進,以適應思想品德的教學。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案,備好每一節課。

3、多樣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更多地進行討論、分析、探究活動和主題班會等形式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效果。

4、教學中多舉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實例,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身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5、上課過程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內容。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結合自身實際發表觀點。

6、結合課文內容布置相應的練習、作業并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獨立完成。

三、教學進度

時間

內容

第一周

第一課第一框題、第二框

第二周

第二課第

一、二框題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 第三課第

一、二框題

第四課第

一、二框

復習第一單元(月考) 評卷、第五課第一框 第五課第二框題 第六課第一框、第二框

第二單元小測試 第七課第

一、二框題 復習一二單元 期中考試

評卷、第八課一框題

第八課第二框題、第九課第一框第九課第二框題 第十課第一框題、第二框 復習、月考 復習第一單元 復習第二單元 復習第三單元

復習第四單元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一、學情分析:

對于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體驗生活,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收獲,能樂納自己并能真誠地對待別人,是這一學期道德與法治課內的要求,也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必須形成的態度。在過去的一年里,學生們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面對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必須自己面對周邊人,適應生活,融入社會。而人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真誠,人在社會生存之道在于誠信,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培養一群真實的社會人。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要真誠,語言要真實。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教材編排特點:

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分四個主題單元,共計12課,分別是《 學習真快樂》、《金色的秋天》《讓環境更美麗》《安全生活每一天》。

第一單元《學習真快樂》 共3課,以學生假期生活的回顧為線索組織主題,一方面從假期生活中歸納總結,讓學生認識每一天的意義,體悟“快樂的每一天靠我們自己去創造”,有效地穩定學生開學初的情緒;另一方面從經驗教訓中歸納總結,為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提供豐富的引導與借鑒。。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反映季節變化的內容,引導學生感受、欣賞秋天的獨特魅力。體現個體與社會的整合,重在引導兒童有自然人成為社會人。本單元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把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有機整合,使學生在與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交互作用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逐步加深對自己的,對他人的認識,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一個單元《安全生活每一天》則側重對兒童提出安全的重要性,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安全第一,能正確地保護自己,熟記交通安全知識,掌握常見的安全方法。

三、教法設想與措施

按照新課標所編寫的教科書,實現教科書功能上的轉變。以往的教科書只被當作單向傳輸信息的載體和工具。教科書載負著某些知識、信息,學生學習教科書就是被動地接納這些知識、信息,有時為了應付考試還要死記硬背地將它們納入自己的記憶中。

新課標要求教科書實現的功能是“激活”,是要成為一種“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強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構的機能——“造血機能”。斯普朗格說:“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感喚醒”。

1、直接學習為主,并逐漸向間接學習過渡的多種學習方式結合。 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于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2、 支持隨機進入教學,充分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說邊想, 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

3、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教材設計的活動框架指導下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具有生成性的特點,要求教師隨時根據學生活動演進和學習需要的情況,調整教學指導。

4、在生活背景和情感體驗支撐下滲透規范教育,并結合學校大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學資源的開發

本冊教材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地參與的活動題材,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如交流各自的假期生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歡度國慶節和中秋節,結合自己的生活,設計秋天的保健和創意活動等等,課本中選擇設計了基礎的活動程序框架,具有開放的特點,從而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將實施中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納入課程資源體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活動體悟學習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濮陽縣第二中學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學計劃教學進度

本學期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本人承擔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為完成新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課程,教材體現了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特點。”據此,以初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系中的自我發展為線索,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遵循生活邏輯,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國情方面的知識領域,凝練三年六冊教材各個單元的學習主題,統籌安排各年級教育。

第一單元:第一單元作為對初中生活開端的理性闡述,具有統領全套教材的意義,既是學生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起點,也是全套教材建構的邏輯起點。

對于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中學時代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面對生活和學習的變化,學生會有各種感受,也可能有各種困惑和問題。教材不是讓學生被動去適應這些變化,而是把變化看成是生命成長饋贈給自己的禮物,認識到新的階段意味著新的機會和可能,接納變化,在積極面對中學學習、自我探索等課題中中成長。

本單元以“成長的節拍”為主題,體現了學生初中生活的基調,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單元:學會交往,處理交友中的問題既是學生道德和心理發展在本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開后學生實際的需要,在學生生命成長中具在重要的意義。2016年 2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出臺,“積極交往,有效互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被作為中國學生發展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提出。

青少年期的同伴關系,不僅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朋友之間親密感也進一步增加。這一方面提高了中學生友誼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交友態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單元:過富有情趣的生活。承接上一單元學會與同伴交往,本單元則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是人際交往的繼續與延伸。

師長是中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學生和師長的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質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凸顯,他們要求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愿望和行動增強,有時會和師長產生沖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長可能帶來的各種沖突與矛盾,在尊重學生的獨立愿望、成長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近師長,看到沖突背后“愛”的流動,通過主動對話和交流達成相互理解。

第四單元:過健康、安全的生活。本單元內容在七上教材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冊書前三個單元的價值升華,也為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打好生命的底色。雖然課程設置上只是作為一個單元內容來呈現,但對生命教育的關切貫穿整套教材始終。

二、教學措施

1、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豐富自身知識,與時俱進,以適應思想品德的教學。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案,備好每一節課。

3、多樣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更多地進行討論、分析、探究活動和主題班會等形式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效果。

4、教學中多舉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實例,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身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5、上課過程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內容。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結合自身實際發表觀點。

6、結合課文內容布置相應的練習、作業并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獨立完成。

三、教學進度

時間

內容

第一周

第一課第一框題、第二框

第二周

第二課第

一、二框題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 第三課第

一、二框題

第四課第

一、二框

復習第一單元(月考) 評卷、第五課第一框 第五課第二框題 第六課第一框、第二框

第二單元小測試 第七課第

一、二框題 復習一二單元 期中考試

評卷、第八課一框題

第八課第二框題、第九課第一框第九課第二框題 第十課第一框題、第二框 復習、月考 復習第一單元 復習第二單元 復習第三單元

復習第四單元

道德與法治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思維,法律意識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基礎的教學目標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以下簡稱“基礎”課) 是我國高校普遍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程, 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盎A”課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首先要明確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目標是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 培養法治觀念, 增強法律意識, 樹立法律信仰。法律基礎的教學不應只是傳授具體的法律知識, 而應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1.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吨泄仓醒胄麄鞑拷逃筷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教社政[2005]5號) 指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專家認為“05方案”確立了“創建以行為規范為基礎, 以思想觀念為核心, 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重點的大學生法制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實踐中, 必須轉變既往的具體知識傳授即法律教育為主的教學思路與模式。

2.依據最新版“基礎”課教材的內容進行判斷。對比教育部統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0版、2013版、2015版教材中法律部分的內容, 可以發現, 2013版對2010版第八章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的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 改為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相關法律介紹。2015年最新版教材則進一步減少了具體法律制度、法律知識的介紹, 將13版“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的內容改為“行使法律權利, 履行法律義務”;進一步強調了“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內容。由此可見, 統編教材也逐漸減少了具體法律知識的介紹, 強化了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的培養。

3.受到法律部分課時的限制?!盎A”課的總課時為48學時, 法律部分不超過20學時。因此,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將法律知識面面俱到, 完全不可能。只能通過一些典型案例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基礎教育是由法律知識入手, 使學生形成法治思維的教育過程。具體法律制度與法律知識的講授只是法治觀念、法律意識養成的手段。

4.對學生進行調查訪談的結果。對歷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后, 可以發現, 學生普遍認為具體的法律知識容易遺忘, 尤其是課程考試結束后, 學生們便將所學的法律知識全盤歸還給了老師。而樹立法律意識比學習法律知識更加重要。有了守法意識和維權意識, 知道維權的途徑和方式, 更加有利于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而相關法律規定可以在需要時進行查閱, 教師教給學生查閱的方法即可。

二、“基礎”課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主要內容

2015年最新版教材中指出: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 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對公民而言, 法治思維就是當自己的理想目標、思想情感、行為方式、權利訴求和利益關系等與法律的價值、規則或要求發生沖突時, 能夠服從法律即作出符合法律的選擇, 按照法律的指引實施自己的行為。大學生應當在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的同時, 不斷強化自己的法律修養, 做一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人。

法治思維并非與生俱來, 其包含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需要通過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漸養成。法治思維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包含了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等方面。筆者認為, “基礎”課主要培養大學生的守法意識和維權意識。

1.培養大學生的守法意識。大學生需要形成守法意識, 樹立法律信仰。法律必須信仰, 否則形同虛設。守法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是一切主體嚴格依據法律對權利義務的權威分配, 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都不逾越法律的界限。法治思維的首要內容就是法律至上, 即在國家或社會的所有規范中, 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廣、強制力最大的規范, 其他規范都不得超越法律規范, 不得與法律規范相抵觸。當情與法受到沖突時, 要以法律為準繩。大學生要做到尊法、知法、懂法、守法, 進而才能用法。守法是學法、懂法的目的, 也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目標。

2.培養大學生的維權意識。依法維權是守法的必然延伸, 學法、守法是為了用法。一些大學生知道了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 但卻不知道向誰申訴, 于是不得不委屈著放棄自己的權利;還有一些大學生在自己權利遭到侵害時, 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選擇通過不正當的方法或途徑去解決, 因而造成更多麻煩, 甚至會激化矛盾, 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 大學生不僅要有維權意識, 還要了解維權的途徑和方式。同時, 還要具備證據意識, 平時要留心搜集保留相關證據, 維護權益時能夠提供相應的證據, 才能更好地受到法律的保護。

三、“基礎”課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途徑

法治思維需要通過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漸養成。從“基礎”課的教學角度, 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培養。

1.選取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大學生要知法、懂法就必然要先學法。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 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識素養作為基礎, 大學生只有自覺掌握法律知識并內化于心, 提高法律素養, 才能自覺遵守法律, 堅決捍衛法律, 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法治。而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法律基礎時存在著一些矛盾:法律內容龐雜, 但課時安排有限;法律知識具有系統性, 但課堂講授不能面面俱到;法律知識具有專業性, 但學生是非專業的;法律條文比較枯燥, 但學生渴望生動有趣。學生渴望生動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生動是興趣產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因此, 教師要選取與大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進行教學, 比如, 職業生活中的法律, 從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勤工儉學到實習期的權益維護, 再到勞動合同的簽訂、履行、解除等都與大學生現在正在經歷以及未來必將到來的生活緊密相連, 這樣的學習內容學生能切身體會到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了解法律知識的基礎上, 形成法律意識, 培養法治思維。再如, 在訴訟時效的教學過程中, 結合“欠債不還”這一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情況, 告訴學生如何搜集證據, 怎么做才能導致訴訟時效中斷, 訴訟時效過了以后如何采取補救措施, 這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法律是能夠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

2.通過典型案例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教師需要精心選取典型案例, 通過案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 從馬加爵到藥家鑫再到復旦投毒案, 可以強化學生的守法意識。通過孫志剛事件讓學生理解憲法具有最高效力, 任何法律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張先著訴蕪湖市人事局這樣的案例, 使得學生增加了依法維權的勇氣。在職業生活中的法律教學過程中, 可以通過大學生在求學求職各階段的案例告知學生維權的方法和途徑, 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

3.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教師組織法律方面的實踐活動, 使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 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如開展就業法律知識宣講課外實踐活動, 活動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勞動法相關案例, 查閱法律條文, 撰寫學習筆記, 討論學習心得, 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學習成果在班級進行宣講。當然, 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案例, 或者是學生認為作為大學生或公民需要了解的案例和法律常識, 都可以在課余時間組成團隊進行學習討論, 并將學習成果在班級進行匯報。還可以組織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陳大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有關法制教育內容解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6 (1) .

[2]張啟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思路與模式探新[J].時代法學, 2008 (1) .

[3]陳大文, 孔鵬皓.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5 (1) .

[4][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 譯.北京:三聯書店, 1991.

上一篇:建筑色彩構成論文范文下一篇:數據流量預警系統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