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

2023-10-06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2、中國畫教學中寫意梅花的創作研究

3、傳統中國畫與數字中國畫

4、新媒體融入初中美術中國畫板塊的教學研究

5、小學中國畫社團指導策略研究

6、從國畫的創作技巧看國畫藝術的特色

7、國畫創作中傳統筆墨畫藝術元素的應用研究

8、中國畫工筆人物畫題材的研究

9、設計、教學國畫校本課程,提高國畫社團學員自主學習國畫的興趣和能力

10、中國畫的留白技法分析

11、近現代國畫是中國畫發展史上的高潮

12、寫一封介紹中國畫社團的郵件

13、淺談高中美術中國畫教學融入美育的策略

14、中國畫意境中的和諧審美意識

15、民間藝術元素與中國畫創作的融合探析

16、小學美術課程中中國畫的筆法和墨法教學路徑

17、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中國畫教學的反思探索

18、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國畫應用型專業教學實踐要求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19、林風眠中國畫藝術表現形式民族化之路

20、如何在初中美術課程中上好國畫系列課

21、中國畫學會“第一屆全國中國畫學術展”評畫有感

22、淺析新疆現代國畫與中國古典國畫的差別

23、新時代革命題材中國畫創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24、小學美術中的國畫教學

25、近代中國畫創作中的民族意識覺醒

26、中國畫,恰如尋兔角1、中國畫,恰如尋兔角2

27、國畫藝術留白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28、“中國畫”(“國畫”)概念的檢討

29、中國畫元素在當代油畫中的融合與借用

30、“像大師一樣創作”初中階段中國畫單元化教學實踐研究

31、中國畫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融合的思考

32、開創對話式中國畫課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3、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國畫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4、國畫大師崔如琢:“清貴”人生

35、初中國畫課程育人的研究與實踐

36、淺析國畫創作中筆墨文化與國畫的特點

37、從新中國畫運動到“集體創作”:新中國畫史上下文中的何香凝

38、中國畫中的意境和意象

39、從古代工筆花鳥畫看中國畫的構圖審美

40、中國畫鑒賞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41、河西魏晉十六國畫像磚上所見先民社會生活研究

42、小學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策略

43、工藝參數對織物性能的影響及結合國畫的應用

44、淺談中國畫的實踐與探索

45、中國畫中線條的運用及其意義

46、中國畫的改良思潮與現代進程

47、中國畫:走班制下的中國畫教學思考

48、以濟南市文化館公益性藝術輔導培訓為例探析少兒國畫教學經驗

49、談中國畫的造型與造境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2、素質教育條件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3、探索醫學院校儀器分析教學改革

4、強基固本 構建一流本科教育體系

5、面向基礎服務專業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

6、師范類本科物理專業學生自學能力現狀的比較與研究代

7、高校物理師范生教改之創新實驗類課程的思考

8、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及發展模式探討

9、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案例剖析

10、導入走進高等代數課堂

11、物理學師范專業卓越認證的研究

12、這些“省字頭”的“雙非”大學,誰更有望進入新一輪“雙一流”?

13、從教育技術本科院校比較看教育技術的發展

14、校企融合,協同育人,積極推進教師教育內涵式發展

15、高校黨員志愿服務探究

16、非聯盟高校試題分析及2013年考試預測

17、“聯校論文獎計劃”資助項目現狀探究

18、談新課標背景下高師物理專業學生師范技能的培養

19、淺析翻轉課堂在中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20、“理論分析+經驗判斷”匹配最優院校與專業

21、從中學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看物理師范教育的改革

22、堅守與革新同行,師范與非師范并重

23、教育信息化環境下中學物理線上教學探析

24、基于微課的高中物理分層教學探究

25、物理學(師范類)光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26、非物理學專業的大學物理教學現狀及改革建議

27、學分制下物理學本科考試的改革與實踐

28、河池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系2009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

29、高師物理專業學生課程設置與職業技能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30、華南師范大學:不僅僅是“立德樹人”

31、電動力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對策研究

32、高考本科批次錄取結束考生專業選擇透露新動向

33、專業明確時的選校方略

34、六年制初中起點定向公費師范生數學教學改革與探討

35、成人高師學員學習內容選擇傾向分析

36、師范認證標準下物理學專業支持條件研究

37、立德樹人背景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研究

38、近代物理實驗對提高地方高校師范類學生的實驗教學能力研究

39、免費師范生的報考解讀

40、“一級學科”能等同于“一流學科”嗎

41、2021高招政策亮點直擊

42、建立現代師范教育體系正當時

43、獨立學院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教學改革初探

44、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經驗總結

45、五年制高等師范院校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與改革策略

46、應用物理學:用物理學家的眼光來欣賞這個世界

47、注意!志愿填報中的“雷區”

48、新高考模式下, 高中學生如何選擇自己的優勢組合

49、甘肅民族師范學院2018屆大學生升學情況研究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姓名»同學,«性別»,學號:«學號»,系我院«年級»屆«專業名稱»專業«層次»應屆畢業生,我院體育教育專業屬師范類專業。

特此證明。

上海體育學院教務處

«日期»

證明

按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體育學類屬于教育學學科門類。我院在制訂(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學計劃時已考慮到教師崗位的需要,因此,我院(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作為師范類學生使用。

特此證明

上海體育學院教務處

2003.3.證明

按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體育學類屬于教育學學科門類。我院在制訂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學計劃時已考慮到教師崗位的需要,因此,我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陳飛可作為師范類學生使用。

特此證明

上海體育學院教務處

2003.3.28

證明

康毓玲同學系我院2003屆本科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已學完《普通心理學》、《教育學》課程,考試合格,并參加體育教育專業實習。

特此證明

上海體育學院教務處

2003.4.7

證明

按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體育學類屬于教育學學科門類。我院在制訂社會體育專業教學計劃時已考慮到教師崗位的需要,因此,我院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王玉光可作為師范類學生使用。

特此證明

上海體育學院教務處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 要:生產力發展是一切社會變革的根源,當前中國經濟經過轉型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與之相關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對承擔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這一重任的高校繼續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高校繼續教育也隨之進入新常態。

關鍵詞:高校繼續教育;經濟;新常態

作者簡介:李光(1966-),女,遼寧錦州人,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繼續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邢穎(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繼續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經濟發展是當今時代進步的主題詞,所產生的影響波及整個社會。教育作為為經濟發展輸送人力資源的載體,與經濟發展關系尤為密切。我國2015年GDP增長率為6.9%,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發展方式向高科技、低能耗的集約型增長方式方向傾斜,要求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專業技術,擁有更全面的知識結構,能迅速適應快節奏的變化,并具備按照社會需求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高校繼續教育作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過程中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擠壓,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變化。

一、何為“新常態”?

(一)新常態是剛出現的、不同于以往的穩定狀態

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發展的道路曲折漫長,與時俱進的變化也是必要而且必然的?!靶鲁B”在2002年開始被提及,直到2014年習近平使用之后,才開始被大眾廣泛接受?!靶隆笔桥c舊相對的,是指剛有的,初始的,用以描述未出現過或不同以往的變化,“常態”是指固有的、長久的、本來的狀態,“新常態”是一種與以往原有狀態不同的變化,是一種新的、穩定的狀態,補充了舊常態發展過程中不完善的地方,融合了現今社會發展的要求,成為了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二)經濟新常態“新”在哪里?

“經濟新常態”是人類經濟認識在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發展中的智慧結晶,是經濟領域發展變革的體現。盡管中國2015年GDP增長率創下了25年來的最低記錄,還是有很多人對中國經濟發展保持樂觀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發生了變化。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有所不同,以往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的“舊常態”已經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是大勢所趨。

經濟發展主要從速度、方式、結構、動力、分配等角度進行考察。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在于:發展速度放緩,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集約型發展方式成為主流;在人口紅利消失和環境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經濟結構向高科技和服務型方向調整;投資和要素不再是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內涵式增長補位外延式增長,成為主要增長源;講求效率優先的重點式分配方式與公平優先的均衡式分配方式結合[1]。

二、經濟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的SWOT分析

借用經濟管理領域中SWOT分析方法,綜合高校繼續教育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分別考慮其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站在整合、通觀的高度審視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現階段的情況,為判斷高校繼續教育的新常態提供理論依據。

(一)優勢S(Strengths)

1.以高校為依托,根基深厚。高校繼續教育生長的土壤是高等院校,是對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成人進行的繼續教育形式,很多人將高校繼續教育看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一種形態,是與社會進行結合的另一個端口。高等院校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無論是硬件教學資源的配備還是軟環境的打造都已經相對完善,可以為高校繼續教育提供專門的教學場所及各種設施設備,還可以依托自有師資進行辦學,無論是科研能力還是團隊管理都相對純熟。而且高等院校教學體制相對完善,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由此產生的正面社會影響使高校繼續教育獲得了公眾的認同,為高校繼續教育的招生、就業提供了聲譽保障[2]。

2.教育形式多樣,覆蓋面廣。高校繼續教育的學習者大都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無法將自己完全投入到學習中,但是學習的強烈意愿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使他們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體系、完善應有的技能。而高校繼續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滿足社會公眾對學歷教育的需求,更可以提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是成人借助外力學習的首選。教育形式包括成人高考、遠程網絡教育、自學考試、電視大學。在教學內容方面,廣泛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可以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也可以學習生活、藝術、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形式上,高校繼續教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全日制課堂授課,可選的形式還有函授、成人自考,甚至包括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互聯網+教育”進行遠程在線學習,學習時間也更為靈活,真正做到“隨時隨地,想學就學”。

3.受眾對象多元,針對性強。在教育對象上,高校繼續教育針對的群體是全部社會成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受眾對象多元化。繼續教育對其受教育水平的限制門檻低,幾乎能滿足所有人接受教育的要求。高校繼續教育的學習者按照年齡可以大致分為青年學習者、中年學習者和老年學習者,他們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而高校繼續教育可以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青年學習者需要繼續教育為其配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來匹配崗位條件,也需要學習經營家庭和獨立生活;中年學習者處于家庭和事業發展的巔峰時期,但職業晉升與倦怠、更年期、婚姻家庭關系等矛盾也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此時的自我認同感會下降,亟待接受新的知識來處理;老年期的學習者更加關注生命與健康,會更傾向于學習有關生活的課程,例如園藝、插畫、繪畫、書法等,有些老年人也會因生命將盡而產生憂慮,需要專業的疏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職業技術教育到社會關系教育,再到生命教育,高校繼續教育都能提供相應的課程,分門別類地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二)劣勢W(Weaknesses)

1.管理力量薄弱,體制不健全。高校繼續教育的根基是高等教育院校,所用資源也大都是高校教育教學資源,在管理方面也是如此。高校繼續教育的管理結構與高校相類似,高校繼續教育的管理團隊也大都是從普通院系中的管理隊伍抽出一部分組建而來,缺乏自己專業、專門的管理團隊,管理模式也沿用高校已有的。雖然在形式上是獨立運作的機構,但是實質上更像是高等院校的一個二級學院,管理上相對薄弱[3]。從高校繼續教育的體制來看,成人自考、函授、遠程教育等教育形式互為替代品,他們各自為了爭奪生源形成內部惡性競爭,造成了高校繼續教育市場的混亂;而且,內部的體制不健全,在實際中也就缺乏統一的規范來指導高校繼續教育,進一步弱化了高校繼續教育的管理控制,最終造成管理松散、依靠自覺的局面。

2.繼續教育經費少,獨立的教學資源缺乏。國家針對高校繼續教育的教育經費少之又少,大都劃撥給了普通高等院校,造成高校繼續教育自有資源捉襟見肘的局面。這不僅表現在校園校舍、教學設備、科研經費等硬件上,還表現在無法培養獨立的專門教師、缺乏專門的管理團隊、合作的企業資源匱乏等軟件上。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高校繼續教育機構是高校的二級管理系統,其控制主體仍是各大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面臨生源大幅減少并且向國外分流的情況時,高校為了保證自身教育質量,會自覺將更多教育資源應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對繼續教育的分配會更少。無論是國家分配還是高校分配,對繼續教育來說所獲得的資源都是匱乏的,很多高校繼續教育機構只能依靠盈利性教育為自己賺取發展經費,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遠遠不夠的。

3.繼續教育師資力量弱,實踐經驗不足。高校繼續教育的師資主要是從高校其他學院中抽調,自主培養的獨立教師少之又少[4]。高校繼續教育雖然是高校辦學的一種形式,卻也是直接向社會招生的獨立機構,高校并沒有在繼續教育的師資問題上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有許多高校存在給繼續教育的學生代課不算在工作計劃課時之內的情況,高校教師對此缺乏積極性,也會因不參與教學評價而敷衍了事。其次,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生產生活有非常緊密地聯系,相對理論來說更需要實踐經驗的指導,但是其教師團隊很多都是始終從事教育領域、缺乏相關實戰經驗的理論學者,能向學生傳達的實用技能不多。另外,專門做繼續教育的專職教師往往是轉行或兼職教師,缺乏教育學背景,對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并不熟悉,在實際授課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效果。

(三)機會O(Opportunities)

1.國家高度重視。國家高度重視繼續教育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更加重視繼續教育,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要求,“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充分發揮繼續教育的功能,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國家“十三五”規劃又提出了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李克強總理曾把高素質的人才資源視作實現轉型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基。國家對高校繼續教育也從經濟、政策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和扶持,如國家鼓勵高校創辦具有自身特色的繼續教育學院,降低繼續教育學院創辦的門檻,并簡化辦事手續,提供“綠色通道”。

2.市場需求日益增大。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科技的變革造就了大生產的爆炸,社會需要的已經不再是精通一門的專業型人才,而是知識面廣、具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通才”。由此,社會對教育也產生了新的要求,期望繼續教育能對人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塑造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發展的人。社會將人看作是一個發展的系統,越來越重視人的終身教育。成年人在結束基礎教育之后,仍需要隨著時代發展為自己補充已有的知識結構、配備新的技能,對繼續教育又產生了新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對學習者的受教育水平、學習時間往往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在招生方面也有數量限制,所以,難以滿足如此巨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國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學歷后教育,沒有認識到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屬于潛在的市場,開發的價值很大。因此,新常態下,繼續教育市場需求日益增大。

3.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資源的無縫整合提供了可能,“互聯網+教育”模式借由信息技術的支持提高了教育資源的覆蓋率,解決了繼續教育資源稀缺、難以分配的問題。學習者通過互聯網形式獲取自己所需知識,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場所,成人學習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習活動的時間壁壘與空間壁壘統統被打破,知識的傳授不再局限于師生面對面的講授,學習各要素呈現隱性化與強耦合性的特點,真正形成了基于互聯技術和開放平臺的“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新常態。高??梢詫⑻厣n程進行線上推廣,不僅給占有社會資源較少的學習者提供了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也有助于高校繼續教育學院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贏得社會的認可。

(四)威脅T(Threats)

1.公眾價值弱視。高校繼續教育在創辦之初,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社會的認可,招生就業都有比較客觀的局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普通高等教育加速擴張,擠占了繼續教育的市場。高校繼續教育的招生門檻低,幾乎所有具有學習意愿的人都可以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這造成了社會公眾的誤解,認為高校繼續教育不正規、質量不高[5],更有甚者認為高校繼續教育只是高等院校盈利的手段。特別是當這種誤解進入勞動力市場,用工單位對高校繼續教育的學歷認可度低,普遍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學生,更加限制了高校繼續教育學生的就業空間,由此高校繼續教育的生源也會收到負面影響,進入惡性循環狀態。高校繼續教育的確存在管理松散、收費不統一、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著公眾對高校繼續教育的態度,得不到社會認可的繼續教育將難以立足。

2.法律法規不完善。法律最能體現國家意志,是調節社會關系最強有力的手段,也是解決社會不規范行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前景不樂觀,多是由于高校行為不規范造成自身社會形象負面化,形成惡性循環。高校繼續教育的實行雖然遵照一定的規章制度,但是缺乏具有明確規定性的法律條文加以指導,法律約束作用不強,而各大高等院校在實際的招生、教學、評價、就業等方面均有較強的自主性,教育體制又缺乏統一的管理,相互之間社會聲譽、價格機制、專業設置等方面的比拼愈演愈烈,反而忽視了最根本的教育質量問題。高校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之路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必將曲折漫長。

3.新型繼續教育形式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觀念開始變化,對待新興事物的態度更加包容,接納程度更高,在繼續教育領域也是如此。西方繼續教育的發展開始早,制度體制都較為完善,而且這類繼續教育機構自有資源非常豐富,教師水平、教學質量、基本建設等都明顯優于國內繼續教育機構,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認可,憑借改革開放的政策機遇迅速發展起來,沖擊了我國傳統的高校繼續教育?;ヂ摼W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高校繼續教育也有很大的沖擊。在線課程的舒適體驗讓眾多學習者充分享受了學習資源又避免了傳統教學形式因時空限制帶來的不便,特別是在終身教育倡導下出現了眾多線上推廣的免費課程,給占有社會資源較少的人群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另外,各類民辦培訓機構憑借專門化、專業化的優勢也在繼續教育市場上占領了一席之地,促進了繼續教育市場的繁榮,也給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危機。

三、高校繼續教育新常態有哪些?

經濟新常態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變化,高校繼續教育抓住時代機遇進行改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只有從源頭治理,狠抓質量,嚴格管理,徹底改變以往“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教學面貌,才能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況下得以生存。高校繼續教育不應只居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從屬地位,只有順應經濟發展潮流,與社會緊密結合,真正承擔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才能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一)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內涵式發展成為新常態

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高校繼續教育也進行了自我反思,主動做出相應調整。單純以規模擴張為目的的外延式發展造成了質量較差、社會公眾認可度低的情況,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的“死胡同”,只有走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內涵式的發展道路,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內涵式的發展就是更具特色的發展、更高水平的發展、更可持續的發展。這就需要高校繼續教育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穩定繼續教育的規模,優化繼續教育的結構,發揮高校的優勢,彰顯繼續教育的特色。

以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要全面建立“質量提升、內涵發展”的制度體系和機制。而不僅體現在教學效果的改善,包含著高校繼續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在管理方面,成立自有管理團隊,實現專業化、獨立化、體制化管理;在教學內容方面,與社會發展需求接軌,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2];在教學品質方面,以嚴格的評判標準進行考核,對不達標的教學堅決說“不”;在師資方面,以自主培養代替臨時聘用,保證較高的教學水準;在專業研究方面,加強學術科研力度,深入發展用以指導實踐的理論,將實踐經驗理論化后再具化到實際教學活動中。高校繼續教育注重自身內涵的深度發展就像在充實自身的血肉,使原有骨骼框架具有生命力。質量的提升是高校繼續教育長足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

(二)以創新發展為宗旨的差異化發展成為新常態

差異化發展就是通過對高校繼續教育的“SWOT”分析,對高校繼續教育目標市場進行準確定位,走差異化發展之路,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就,人優我特”的戰略目標,形成比較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外部生態環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等政策、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繼續教育消費者狀況等;內部生態環境分析主要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打造繼續教育品牌特色。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是建立在高?;A上的,而各所高校,如綜合類大學、財經類大學、師范類大學、理工大學等,每所高校都各自不同的學科優勢,即使是同類型的高校,在相同學科上也會因為歷史發展、地域因素、人文氛圍等因素的所區別,形成比較優勢。學科優勢不同,服務的對象不同,市場不同,可以通過自身的優勢學科群,創造差異化優勢,成為這個學科繼續教育的領導者和開拓者,創新思路、創新產品、創新服務[6]。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創新。我國“十三五”期間,是一個把創新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的歷史時期,是創新成為時代主旋律和主基調的年代,繼續教育當然不能例外。高校繼續教育也是為滿足社會的教育需求而存在的一種形式,繼續教育最終將由市場做出選擇、由社會進行評價。作為理性的繼續教育購買者,一定會關注繼續教育的內涵與品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必須不斷地改革創新,激發高校蘊藏的無限活力,走以創新發展為宗旨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三)以依法治教為手段的法制化發展成為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高校繼續教育治理現代化。高校繼續教育依法治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依法治理,二是共同治理。依法治理的關鍵是建立以高校章程為龍頭的繼續教育制度體系,并保障其有效實施;共同治理的關鍵,是合理確立高校內部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權利,協同發揮不同治理機制的作用,共同分擔高校繼續教育的事務與責任。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高校繼續教育管理從簡單粗暴的高校自治向科學合理的依法治教、依法執教轉變不僅體現出社會對其發展的要求,更反映了國家對其的重視和政策的傾斜。立法在諸多方面明確高校繼續教育的“可為”和“不可為”,指導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依法治教是保障高校繼續教育健康、有序、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立法勢在必行。因此,必須嚴明立法,嚴格執法,在社會形成發展高校繼續教育的“共同愿景”之前,需要借助法制手段的強制性、約束性保證繼續教育的正確發展。

(四)以開放辦學為格局的國際化發展成為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開放型經濟體制正在加快構建,客觀上要求高校繼續教育必須強化開放辦學與國際化理念,全方位推進開放與國際化進程,把開放和國際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改革開放不僅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也給國外教育培訓機構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他們憑借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用的教學目標,專業化的培訓隊伍迅速搶占了中國繼續教育市場,曾經獨占鰲頭的高校繼續教育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因此,高校繼續教育必須堅持開放辦學,積極學習借鑒,結合自身實際加以運用,以促進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

開放與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國際化在“地球村”中已經是常態。開放辦學包含三方面:吸收借鑒、宣傳推廣和合作發展。國外關于高校繼續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起步都比較早,我們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虛態度,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外來經驗,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盲目崇拜也不完全抵制。交流是為了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經不再囿于高等教育的從屬地位,應該具有自己的發展路徑。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是必然,開放辦學對中外交流、合作研究、共同發展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納和推廣,必將為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1):34-38.

[2]許華,白靜.新常態下繼續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成人教育,2016(9):10-13.

[3]甄月橋,沈婷.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路徑探析[J].成人教育,2016(9):23-26.

[4]王喬,吳宗福.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我國繼續教育事業新發展[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5(3):14-17.

[5]李榮華.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困境場域與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6-18.

[6]李光,栗晨.生態位視角: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差異化發展戰略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9):134-138.

責任編輯 王國光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職業教育占了中國教育的半壁江山。雖然宏觀政策層面、機制層面為職業教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但是微觀層面,尤其是教學層面仍需進一步改革,實現理論創新以及建立在理論創新基礎上的課程創新和教學創新。借鑒有關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研究成果,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分析專業教學論的作用、內涵、核心內容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教師資;專業教學論

作者簡介:曹令秋(1966-),女,湖南衡陽人,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統計學、經濟數學教學;田應華(1963-),男,重慶市涪陵人,長江師范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周蘭(1965-),女,重慶市涪陵人,長江師范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學、市場營銷專業教學論。

職業教育最本質屬性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為基礎。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列出六大類問題,職教師資是其中之一:其量不足,特別是其水平急待提高,這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關鍵,為職業院校職教師資培養提出了挑戰。德國經濟騰飛源于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發展依靠德國高水平職業教育師資。通過中德兩國職業教育合作,學習和研究德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有助于提高職教師資培養水平。

一、專業教學論對職教師資培養的作用

(一)適應現代化職業教育對職教師資提出的更高要求

原有職教師資的“資格模型”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職業教育師資的新要求?,F代職業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掌握關于工作過程、技術和職業發展的知識;教師要傳授知識并要將其融入教學情境,發現問題;根據職業能力要求制定教學計劃、設計課程以及遵循教育論的要求。這些正是專業教學論研究的核心內容。

(二)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職業教育核心是職業,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相應專業的職業能力。以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為基礎的教學,教學目標是以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的工作能力為導向,教學過程是以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行動是以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工作情境為導向。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這一原則完全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三)改變職教師資現狀

1.職教師資現狀。對職業教育師資能力要求方面,近來強調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但主要強調動手能力培養,其重點在工程師或技師這一“師”。而對如何培養專業教學方法,引導教學改革,對教師這一“師”卻重視不夠。作為職教師資既使具有豐富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如果缺乏適合教學計劃和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據查,目前中高等職業學校師資主要來源有:(1)普通中學教師,這類教師多來源于普通師范院校,對教育學、心理學造詣較深,但多數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需的專業知識不完善,不具備專業技能;(2)本??圃盒4髮W生,他們具備相應理論水平,但大部分職教專業師資來源于工科大學的學術型、工程型培養,缺乏教育理論知識,即使是師范類學院畢業的職教師資,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論培養;(3)兼職教師,他們是企業專業人士,經驗豐富,實踐技能強,但缺乏教育理論知識,對于教學基本技能不太熟練。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水平。[1]

2.職教師資專業教學論研究和培養現狀。我國絕大部分職教院校,都沒有為職教專業師資培養設置專業教學論課程,即使設置了該課程,教材也沒統一、成熟,相關研究也多以論文形式出現。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對德國先進職業教學經驗的了解,各學校逐漸認識到專業教學論在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據調研,衡陽市現有職教院校對職教師資培養均設置了專業教學論課程,由于教材沒統一、成熟,對專業教學論的研究和運用處于起步、摸索和實踐階段,專業教學論的師資由于缺乏專業教學論教育,了解教育理論的不了解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知識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論,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把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有機融合。目前職教師資專業教學論教學主要來自于教師實踐摸索,或對其他教學方法模仿,缺乏理論指導,要根據職業要求變化改革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更難。目前學術界對職業教學論研究日益重視,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專業教學論理論日漸成熟,但由于不同專業、層次的職業具有不同的知識特點和能力要求,需要有與其相對應的具有各專業特色的專業教學論,目前除了極少工科專業有專業教學論外,其它專業都沒對應的專業教學論。

二、專業教學論內涵以及研究核心內容

教師職業的前提條件是專業學習,但對職教師資而言,專業學習也包括本專業的教學論。在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作為大學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一門獨立學科開設的。德國職教師資教育專家Petersen認為,教學論方面的能力是職教師資最切身的職業科學,[2]它研究如何在科學定位基礎上確定教學對象和內容,制定教學法草案。

(一)專業教學論內涵

專業教學論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職教師資專業發展方面的重要學習內容。它是基于某一專業領域或方向,關于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的一門學科,是教學論具體化的體現,涉及單個或多個科目。其重點是基于職業教育專業領域對于職業學校相關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的原理或理論分析與解釋。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是與職業或職業領域及其行動過程緊密聯系,是聯系專業科學和教育科學,特別是教學論和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梁,其理論與實踐的重點是指向專業教學的情境、目標和條件,涉及那些既不能由教育學也不能由專業科學單獨解決的新問題。專業教學論與專業教學法不是等同的,專業教學論包含專業教學法的內容,專業教學法是專業教學論的具體實踐部分。專業教學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在專業科學基礎上,根據教學對象合理確定本專業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并選擇適當教學方法,制定教學方案。

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是以其獨特視野,構建有別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教學論體系,即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體系。在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中,專業教學論是職業教育專業領域與教育科學的紐帶,起到加強職業教育教師職業科學化的作用。

(二)專業教學論研究核心內容

1.職業發展分析。市場營銷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必然會影響營銷領域中職業的形成與發展。市場營銷經歷了很多發展過程,在每次都有其自身特點,由此對職業類型、要求和能力都產生不同影響。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職業角色,了解從事職業領域中,市場營銷理論、實踐的發展過程和現狀,按職業形成的工作所蘊含的內容、形式以及實際的職業、職業規章、職業發展前景都很必要,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職業領域里未來工作,這也是做好這一職業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從職業發展方面,市場營銷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了生產型、銷售型、市場型、系統型等不同階段,各階段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相一致,市場營銷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特點,由此形成的職業類型、工作形式和內容也有所不同。在生產型時代,企業以生產為中心,以產定銷,并不重視推銷活動,沒有專職營銷人員;在市場營銷時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營銷是企業發展關鍵,專職營銷人員應運而生;在未來經濟發展和市場高度開放的時代,從某種程度上說,營銷隊伍生命力決定企業生命力,營銷職業可說是未來最廣泛、最具有挑戰性和發展前景的職業??傮w來看,銷售人員有四種職業出路:縱向發展成長為高級銷售經理;橫向發展轉換到管理等其他崗位;在積累一定經驗后獨立發展自己創業;專業發展做銷售領域的管理咨詢或培訓。幫助學生了解職業并立足于自身和社會發展規劃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很重要。

2.職業能力分析。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以職業發展分析相關職業的職業能力。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教學目標是以該職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工作能力為導向,通過職業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分析所需職業能力。市場營銷專業主要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市場開發、營銷管理、推銷服務和教學科研等工作,每一具體職業活動有其相適應的特殊職業能力。從能力內容角度,德國學者把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是和職業直接相關的能力,如市場營銷的市場調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社會能力主要指處理社會關系、人際交流、勞動組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們具有職業普遍性,是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能力。各種職業能力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它們是交織在一起、沒法分割的,它們不是三個具體的能力,而是三種能力的類型,在學習領域課程分析中,不能機械地按照這三種能力去分割課程內容。

3.學習領域課程分析。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度的總和,概括了教學的內容、安排、進程、時限以及大綱和教材。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是根據對職業能力的分析確定職業教育課程。職業教育課程是學生獲得相應從業能力的橋梁,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該工作能力,勝任職業工作崗位要求,適應未來職業需要,并為學生的個性以及今后的職業發展創造條件。在不同發展階段營銷工作的能力要求不同,分析所對應職業能力需求從工作崗位到職業能力到培養規格開發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強調把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轉換為學習領域和學習環境,追求工作過程完整性而不是學科結構完整性,重視職業需要,忽略課程知識體系。當然學習領域中也不是完全拒絕傳統學科體系內容,只是強調以職業能力需要為中心。

4.教育過程分析。教育過程主要涉及教學理論、課堂教學計劃、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手段和組織。以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為基礎的教育過程,是以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的行動為導向。行動導向是當前國外職業教育教學的主導范式,該范式主張根據完成某一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行動及其產生和維持所需環境條件與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而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斷職業教育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適當的標準。行動導向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如培養商務談判能力教育過程是以商務談判實際工作過程行動為導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小組為單位、商務談判工作過程為主線的學習領域,在具體情境中實現教師與學生和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在問題設計、計劃制定、實施和談判后評價、反思的行動中構建有關商務談判的知識結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能力以及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都得到提高。在真實或準真實情景下進行的職業行動,所獲得的信息、概念以及認知、情感、技能轉變才可能更有效地促進職業能力發展。行動導向教學法以能力為本位,具體教學方法主要有模擬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實驗教學法、計劃演示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等。

三、專業教學論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學論的社會化、國際化

隨著社會發展,世界經濟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朝著全球市場一體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企業的發展必需與國際接軌才能得以更好的發展,與此趨勢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的專業教學論的內容、標準、評價和職業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規范化、國際化。一方面,社會對人才就業實行資格認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規格必須與《國家職業標準》、《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對外輸出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職業教學論也需要與國際職業標準保持一致。[3]

(二)職業教學論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隨著社會發展,人的生活方式、風格以及價值觀必將呈現多樣化趨勢。個人職業生涯設計因經歷、能力、職業機會、社會狀況、健康狀況差異而不同,在培養學生共性的基礎上也應該注重培養其個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市場營銷專業教學論需要體現出人才培養個性化特點。同時,社會需求差異化也日益明顯。由于社會經濟在共同發展中對人才需求也存在差異性,人才培養既要立足于為全社會服務,更要立足于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專業教學論要體現出這一差異性。

(三)職業教學論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多樣化

隨著信息化、知識化社會到來,知識的信息量不斷增加以及技術和傳播媒體的發展和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化成為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如數字環境下的模擬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化協作式學習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形式必將越來越貼近職業實際和職業環境,市場營銷專業的職業教育必將朝開放式方向發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的理論教學、生動形象的案例實訓、具體細致的社會實踐,將課堂無限擴展,將知識融入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處理各種實際問題能力,實現與未來職業最佳結合。

參考文獻:

[1][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3]陳永芳.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7.

責任編輯 時紅兵

師范類物理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作者:王銘銘

第一章 人看人

要求人類學家從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來,這并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容易把自幼習得的行為當作全人類都自然的、在各處都應有的。(弗蘭茲.波亞士)

弗蘭茲.波亞士(franz boas,或譯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類學家,美國現代文化人類學家奠基人之一。波亞士致力于進化論歷史觀和種族主義的批評,提倡實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對主義,所著<種族、語言與文化》闡述了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思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論述了人類學的品格及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文化指的是將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人類遺傳學的發展,則使我們看到,全人類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種族的差異是表面現象,不可能導致種族之間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 他者的目光

我們的學科讓西方人開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還有一個種族或一個人群將被他作為研究對象來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時候,它達到了成熟。只是到那時,人類學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項使文藝復興更趨完滿并為之作出補償的事業,從而使人道主義擴展為人性的標準。(克羅德.列維-特勞斯特)

克羅德.列維-特勞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國結構人類學大師,20世紀人類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從人群之間的交流來透視社會,為此他對親屬制度、神話、宗教展開廣泛的探討,為比較人類學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他著有《親屬制度的基本結構》、《結構人類學》和《神話學》等名著。

致力于人類學研究的學者都十分關心“別人的世界”。別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時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類學家研究具體的人群時面對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類學中常被形容為大寫的“他者”(other)。在研究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時,人類學家還十分強調區分主位(emic)和客位(etic)觀察方法的區分。主位和客位法來源于語言學,原本分別指操某種語言的人對于自己語言中細微的語音區分,與外在于這種語言的人可能做的區分之間的差異。在人類學的方法中,主位的觀點被延伸來代指被研究者(局內人)對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觀點被延伸來代指一種研究態度:人類學家強調要從被研究者的觀點出發來理解他們的文化,而且拒絕用我們自己的范疇將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文化的互為主體性指的是一種被人類學家視為天職的追求,這種追求要求人類學家通過親身研究“非我族類”來反觀自身,“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人”地對人的素質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解。我們老祖宗早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這樣一種常識成為一門學科的基礎觀念,卻來之不易。

在英國,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人是馬林諾夫斯基和布朗。

馬林諾夫斯基 :

馬林諾夫斯基是波蘭人,來到英國人類學界,與進化論和傳播論者都有過師承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逃了兵役,跑到特羅布里恩島去做田野,在那里提煉除了最早的現代人類學的方法論。馬林諾夫斯基的主要貢獻是對作為人類學基本方法的民族志進行典范例證與系統闡述。馬林諾夫斯基反對老一代人類學家坐在搖椅上玄想人類的歷史,他認為,基于探險家、傳教士和商人撰述的日記、報道和游記來做的人類學研究,屬于道聽途說:作為一種“文化科學”的人類學,必須經過親身的觀察,才能有自己的資料基礎,才能避免本民族對他民族的文化的偏見。

讀過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書的人,對于他的思路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他的研究說明一個重要的觀點:對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不能采取進化論宏觀歷史觀念的臆斷,而必須沉浸在當地生活得細微情節里,把握它的內容實質,以一個移情式的理解,來求知文化的本質。他指出,一個合格的人類學家,要先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考察,才能寫出人類學的論著來。他強調,人類學加要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在一個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的范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如何構成。

馬林諾夫斯基的人類學是一種“實際的人類學”,與非實際的、模糊的、理想主義的人類學不同。這種人類學的創造性很大,對20世紀人類學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馬林諾夫斯基以前,很多西方人將非西方文化堪稱古代奇風異俗的遺留。馬林諾夫斯基人文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他說要是人們親自去體驗非西方生活得話,就會承認所有的人類基本的需要是一致的,所有的人都要吃早飯,要跟人交往。我們到別的民族中去看的時候,不能孤立地看,要把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連在一起。同時又在考慮文化作為一種工具,是如何被人們創造出來滿足他們自己的種種需要的。這種既考慮到整體又考慮到文化滿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成為“功能主義”。

馬林諾夫斯基說自己的人類學是“浪漫的逃避”,他研究的小島以前是西方探險家的樂園,而馬林諾夫斯基則躲在這個很美的地方,做“桃花源式的人類學”。1942年,在他去世那年之前,他意識到自己的東西好像沒有用,他當了老師,不得不告訴學生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

他在倫敦經濟學院辦了一個研討會,里面出了一個學生,就是弗斯這位后來被認定為“英國人類學家之父”的人類學家,他通過個人的努力為人類學與政府的合作找到了途徑,主張人類學應為改良文化之間的關系、殖民地的管理等作出貢獻。

馬林諾夫斯基和布朗生前有很多學術爭論和私怨,但他對于人類學價值觀的理解,布朗也是暗自贊同的。他們都反對進化論,崇尚一種將非西方文化堪稱是活的文化而不是死的歷史態度。

布朗

布朗自稱自己的人類學是“比較社會性”,意思是說人類學是服務于社會理論建設和經驗研究和比較研究。他讀了很多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的很多書,相信社會科學的基本追求是做孜孜不倦的“概括”。如果說馬林諾夫斯基的民族志有點以喋喋不休的故事為特征、以故事的寓言式啟發為優點,那么,布朗則不滿足于此,他要求民族志要以“理論概括”為目的,其最終的前景,是基于跨文化、跨社會的比較研究提出一般社會學理論。于是布朗強調“社會人類學=比較社會學”,他認為一個民族的生活情況的描述,不足以代替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這對西方社會學來說如此,對西方人類學來說也是如此,新的人類學必需綜合兩者,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科學。

布朗的想法,在他的《社會人類學方法》一書里得到了較全面的表述,他的理論觀點大致都來自于社會學家涂爾干講的神圣是如何與世俗生活相互對應的、互為因果的。世俗在他看來就是社會,而神圣則是社會的集體表象。他關注的是涂爾干的那個問題:社會是怎樣構造的?要看社會這座大廈是怎樣建設起來的,就是要看社會的結構,如同看待樓房的結構一樣。結構有一個形式,美國人叫“文化的模式”,英國任教“社會的形式”。布朗認為內部的結構決定了外觀的表現,而內部的結構本身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組成部分形成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看法叫“結構—功能主義”。一座房子不能沒有地板、天花板、墻壁,它們之間的物理學關系就是布朗要看的結構—功能關系,而布朗的社會人類學,指的就是研究不同社會如何把這個大廈建起來的過程。屬于他那一派的人類學家,喜歡看實在的結構,所以也喜歡研究可見得政治制度。

在同一時期,法國涂爾干學派的社會學也引申出了一種新的人類學。英法社會人類學都受到社會學大師涂爾干的影響,兩國之間人類學只是和思想的交流很頻繁。但是,法國式的人類學卻走了一條與英國有所不同的道路。值得一提的現代法國學派奠基人,有葛蘭言、莫斯兩位。葛蘭言和莫斯都與涂爾干有親戚和師承關系。

葛蘭言

葛蘭言是個漢學專家,但他的雄心遠遠超越漢學,他想從中國資料看一般人類學家的做法、看一般社會理論的可能性。他的著作很多,最主要的創新,是提出結構人類學的基本說法,為法國結構主義提供了前提。葛蘭言著作很多,其中尤其有名的那本叫做《古代中國的詩歌與節慶》,討論了《詩經》這本書對人類學的啟發?!对娊洝贩殖娠L、雅、頌三個部分。大體來說,“風”是春天的節慶,“雅”是知識分子的吟唱,“頌”是宮廷里的頌歌。葛蘭言認為這三個部分之間有一個互動和相互演繹的關系,這個關系也是一個過程,它展現了中國禮儀的起源在什么地方?!秶L》是最古老的,雅、頌都來自于風。“風”是關于性關系的委婉表現,那么雅、頌代表的“禮”文化,完全來自于古代的男女關系與群體間交換的基本關系。“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種對歌的關系是所有個人和個人、集團和集團之間關系最原始的,而不是涂爾干的社團。這種對歌的關系,再后來被發展成為“禮”,在法國則被理解為“社會”或“總體給予”。葛蘭言認為,中華帝國的輝煌文明,就是通過改造原始鄉野的交換而形成的。

莫斯

莫斯研究的面涉及很寬,但他的《禮物》最為有名。典型的“權錢交易”正好說明“禮物”關系的普遍意義。“禮物”關系的基本原理是,交易雙方的關系不是物本身的價值的對等性,而是人與人的關系的對等性。像“權錢交易”這種行為,可以解釋為以物質的東西來抹平政治地位的差異,從而促成人本身的交換。莫斯的整個研究表面,很難用理性和不理性來區分社會行為,人情這樣的東西不是不理性,它是人們交往的原初基礎。

莫斯的理論針對的好像是“古老的社會”,是古代希臘、羅馬、印度、中國及現存的部落民族的同類現象。但他想從這些廣播的知識里面汲取的教誨,除了“古老的社會”的制度和風俗以外,還有人際關系互惠性的普遍意義。他要指出的是,“禮物”的基本要點是,每個人在禮物交換中既有責任去送人家東西,也能拒絕禮物,有責任收取,不收會遭人嫌棄。

在現代人類學中,美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成就與來自歐洲的猶太人移民學者有著密切關系。美國人類學的教學核研究受到英國的影響比較大,但從內在的精神來說,美國人類學的深層結構,潛在著很多德國文化理論。

波亞士

波亞士是美國現代人類性的開創者,這位人類學家與英國式的社會人類學家摩爾根不一樣,他的主張叫“歷史具體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從具體事實來看歷史的做法,它不注重法權制度的歷史演變狀況的研究,而推崇一種細致入微的人類學的描述與評論。

波亞士對德國傳播倫還是有批評的,他強調,不能只看大的文明如果傳播到世界邊緣地區的過程,而應該像考古學家那樣看日常生活的物品怎樣分布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語言學和文化理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他注重文化的歷史,注重從歷史的具體時間和空間場景和延展開來的過程。從更高一層的理論看,歷史具體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的看法是分不開的。波亞士不認為文化有一個絕對的價值,認為文化只要存在,就有它的意義。他認為,所謂人類普遍的東西,可能是西方學者自己的想象。其實,非西方的“土著”有他們一套對自己生活得看法,這些看法是相對于他們的具體生活而產生意義的,因而文化的相對性是普遍意義的。

第三章“離我遠去”

現代人類學似乎還在于18世紀的哲學家們所喜歡的啟蒙問題做斗爭。不過,它的斗爭對象已經轉變成了歐洲擴張和文明的不到類似的狹隘的自我意識。確實,“文明”是西方哲學家們所發明出來的詞匯,它當然指涉的是西方哲學家們自己的社會。在眾多西方支配的敘述中,非西方土著人是作為一種新的、沒有歷史的人民而出現的。這意味著,他們自己的代理人消失了,隨之他們的文化也消失了,接著歐洲人闖進了人文的原野之中(馬歇爾.薩林斯)

馬歇爾.薩林斯,最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美國人類學家之一,曾與新的進化論者為伍,主張多線進化的觀點,后投入結構人類學,尤其在結構、歷史和實踐關系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石器時代的經濟》,為人類學提供了一個全面和富有理論沖擊力的說嘛,后期的歷史人類學著作集中考察文化接觸的結構模式。

李亦園先生說了這么一段話:“人類學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調查探索,無論是蠻荒異域還是窮鄉僻壤都要住過一年半載,并美其曰叫‘參與觀察’。因而李先生說,人類學家的生涯,與孤獨寂寞分不開,人類學家要備嘗田野的孤獨寂寞,是因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沖擊和文化震撼。“經常使你終身難忘,刻骨銘心”。人類學加不僅要承受孤獨寂寞和文化震撼,還會時不時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困境。馬林諾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記里,忠實的表達了作為一個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對過的壓抑、無聊、無所適從,也是其他人類學家面對過的。然而,從事實地研究的人類學家堅信,田野生涯的種種憂郁不是沒有價值的,相反,它們正是特殊的人類學理解能力的發揮。

作為一個人類學家,要培養一種“離我遠去”的能力,到一個自己不習慣的地方,體會人的生活面貌。所以,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單指個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人類學加不像心里分析師那樣,用自我剖析來“推己及人”;他們也不像哲學家那樣,在自己的那海里營造一個思想的建筑來代表整個世紀。作為一個人類學家,首先要學習離開自己的技藝,讓自己的習慣和思想暫時退讓給他對一個遙遠的世界的期望。在別的世界里體驗世界的意義,獲得“我”的經驗,是現代人類學的一般特征。

人類學家離開自我的途徑,有的是時間的隧道,有的是空間的距離。他們去的時間,是已經流逝的過去;他們去的空間,是一個“非我”的世界,“離我遠去”的藝術,是一種思想生活。因而,人類學家不以肉身的離去為目的,他們帶著自己的心靈,超越自己的文化,領略人如何可以使人同時又那么不一樣。人類學家不一定要追求對遙遠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類學家也從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離我而去”的意思,轉化為自己社會中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暫時陌生感,轉化成一種第三者的眼光。它讓我們能站在“客人”的角度來對待“主人”——我們本身。在這樣的情形下,人類學家的肉身沒有被自己搬運到別的世界中去,但他們的心靈卻必須在一個遠方尋找自我反觀的目光,在一個想象或實在異域尋找他者對于“我”的意義。

什么是人類學的精神實質呢?我說,它就是這門學科要做到“離去之感”,而“離去之感”的發生過程,就是祛除民族中心主義世界觀的過程。民族中心主義指的就是把本民族的文化價值當成全人類的價值、把本民族的精神當成全人類的精神、將自己的文化視為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的那種心態。民族中心主義有時與民族的自尊心相結合,但兩者有根本的價值論差異。民族的自尊心對于很多民族來說是可以理解、可以弘揚。但民族中新中醫指的不是民族的自尊心,而是一種將自己的價值強加在別人身上的觀念形態。這種觀念形態對別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見,以至于忘記了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存在理由,或忘記了“我們都是人”這個簡單道理。

上一篇:電子商務法新穎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生物金融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