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范文

2023-09-23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喬爾·斯普林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史學家、激進派教育史學的代表人物。意識形態操縱、文化戰爭和消費主義是其教育思想的關鍵詞,批判性地思考歷史是其對教育史的基本態度。作為當今美國教育史學界的領軍學者,斯普林的教育思想備受關注。本文在總結國內外有關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現狀的基礎之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來研究可拓展的空間。

[關鍵詞]喬爾·斯普林教育思想意識形態操縱研究綜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28

喬爾·斯普林(Joel Spring)于1940年出生在加州的圣迭戈,是美國著名的激進派教育史學家、多元文化教育家。其學術經歷豐富,1964年于羅斯福大學獲得歷史學士學位,1965年于威斯康星大學獲得社會學及心智史碩士學位,1969年于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學位。如今,斯普林被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和研究生院騁任為教授。

斯普林著書甚豐,截至2015年,已出版著作78部(包括著作再版),涉及教育政治學、教育哲學、教育史等內容。多年來,斯普林發表論文百余篇,不僅美國境內多所大學及教育機構邀其前往演講或主持會議,而且在世界范圍內,自1985年起,斯普林曾受邀前往西班牙、匈牙利、法國、新加坡、芬蘭、土耳其、中國、越南、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發表演說。作為美國激進派教育史學的代表人物,斯普林的思想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其主編的教材《美國教育》,自1978年以來,先后更新了17版,足見其教育思想的受重視程度。

一、研究概況

(一)我國學界研究概況

1997年,史靜寰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外國教育史專業招收第一屆博士研究生時,開設的“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與外國教育史研究”的專題討論課就把斯普林的一些作品當作重點閱讀和討論對象[1]。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朱旭東教授在《杰斐遜教育思想的現代性闡釋》一文中論及杰斐遜教育現代性思想的優異性特征時,援引了斯普林在《美國學校:1642—1993》中的觀點作為佐證[2]。至此,我國學界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序幕便拉開了。

新世紀以來,我國學界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的關注急劇升溫,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研究數量逐漸增多。截至到2016年5月,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條目下以“Joel Spring”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搜索,共檢索到296條相關文獻。從期刊論文的主題來看,主要涉及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初等教育、行政法及地方法、世界歷史、文化、政治學和憲法在內的29個學科或研究方向。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陳露茜、周采、張斌賢、史靜寰、賀國慶、傅林等一大批國內知名學者都對斯普林教育思想展開了相關研究。從論文來源來看,碩士論文數量最多,共計158篇,占文獻總數的533%;博士論文共38篇,占文獻總數的128%。

第二,研究深度得到拓展,并取得一定成果。首先,在研究論文上,2010年,清華大學趙琳博士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表了斯普林《論教育全球化》的譯文;2014年,傅林教授在《教育學報》上發表了《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一文,論述了斯普林作品漢譯本及其傳播、我國學界對斯普林及其作品的研究、有待拓展的作品翻譯和研究空間等內容,該文是目前國內對于斯普林史學思想研究最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其次,斯普林著作的漢譯本相繼出版。2005年,賈晨陽翻譯的《腦中之輪:教育哲學導論》出版,該書是斯普林最重要的教育哲學思想導論性質的代表作,包括專制教育與民主教育、教育中的分歧傳統、文化政治、性別政治和教育與人權五個部分。斯普林解釋了該書標題的來源:“該書獻給麥克斯·施蒂納,他的那句話‘大腦中的輪子’被用作此書的標題?!盵3]此譯著流傳甚廣,是斯普林作品漢譯本中引用頻率最高的一本[4]。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張弛、張斌賢教授翻譯的《美國教育》一書出版發行,該書內容豐富、篇幅較長,漢譯本字數達45萬字,對于中國學者系統了解美國教育的現狀及運行體制十分有益[5]。同年,史靜寰教授團隊翻譯的《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一書出版發行,該書前言部分對斯普林的學術經歷、族裔身份、研究領域及學術著作、以及斯普林的教育史觀關鍵詞“意識形態操縱”、“文化戰爭”等進行了簡略地梳理。該書漢譯本為國內學者系統、全面了解美國學校的傳統與變革提供了極大便利。

斯普林的兩次中國訪學也激發了我國學界對其教育思想的研究興趣。2010年,斯普林應傅林教授的邀請前往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講學,隨后赴北京參加其作品《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漢譯本首發式,與我國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并在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發表演講《論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在中央民族大學發表演講《全球問題: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文化與語言》(Global Issues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Languages)。2012年,斯普林再次訪問中央民族大學,并發表演講《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問題》(Issues in Glob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二)國外學界研究概況

早在1969年,斯普林的學術觀點便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1969年,斯普林在克利夫蘭的西部保留地大學任教,并開始與伊凡·伊里奇保持信件往來。1970年,斯普林在墨西哥庫埃納瓦卡的跨文化檔案中心(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Documentation,簡稱CIDOC)與伊凡·伊里奇、保羅·弗萊雷等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在伊里奇的推薦下,斯普林的《教育與公司化國家》(Beason Press,1972)出版,伊里奇為該書題寫了序言。

《教育與公司化國家》的出版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一方面,國內的某些組織如人文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加圖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開始主動聯系斯普林,正如斯普林所說:“1972年《教育與公司化國家的興起》一書出版后,一些自由主義者組織開始與我聯系?!盵6]另一方面,學界開始關注斯普的教育思想,馬文·拉澤遜(Marvin Lazerson)于1973年、西德·吉爾伯特(Sid Gilbert)于1974年分別在《哈佛教育評論》和《當代社會學》上發表對此書的評論,直到2001年,仍有學者陸續發表評論。斯普林的教育思想一直備受關注,截至到2016年6月,筆者在JSTOR西文過刊數據庫共檢索到斯普林書評等近百篇。以2009年為例,一年內便有9篇書評性文章,最新的研究是2015年12月克斯克書評(Kirkus Reviews)刊登的對斯普林《完美生活》(A Prefect Life)一書的評論。

二、取得的研究成就

(一)國內研究成就

國內有關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此外,周采教授在《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一書的第5章“激進派教育史學的沖擊”中用13個版面來介紹斯普林的《美國學?!?,從批判性地思考歷史、意識形態操縱——斯普林的教育觀和教育史觀、文化戰爭——定義美國故事三個方面對此進行闡釋[7],是目前我國學界對斯普林教育思想剖析最有見解的成果之一。

通過梳理匯總,發現國內有關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1學術經歷與著作研究。我國學界對斯普林學術經歷與著作的研究,主要以傅林教授的《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史靜寰教授的《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張弛、張斌賢教授的《美國教育》為代表。傅林教授在《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一文中介紹了斯普林的學術背景、學術著作,斯普林自1972年至2013年以來出版的28部著作做出了總結,并以表格的形式詳細歸納了著作的出版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社、版次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的信息,為后人進一步研究斯普林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礎。張馳、張斌賢教授在《美國教育》一書的序言部分簡單梳理了斯普林從1964年至2010年的主要學術經歷,并列舉了斯普林有關全球化、教育政治學、教育哲學、教育史、美國教育的著作和教材這幾個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史靜寰教授在《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一書的序言部分也對斯普林豐富的學術經歷進行了簡略地介紹,并指出斯普林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史、教育哲學、跨文化教育、美國原住民文化、教育政治學、教育全球化和人權教育等[8],并對斯普林的《美國教育》等著作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2族裔身份研究。就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有代表性是史靜寰教授的《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和傅林教授的《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挑戰——美國部落學院的興起與發展研究》。史靜寰教授在翻譯《美國教育》一書的譯者序部分簡要地介紹了斯普林獨特的生活經歷,講述了其印第安人血統、其高祖和祖父在喬克托族部落的領導者地位,并突出了斯普林對自己美國印第安人身份的認可。史靜寰教授認為:“斯普林非常強調自己的印第安人‘血統’和‘登記在冊’的美國印第安人身份,可以說這是他關注美國種族及多元文化問題,傾心研究美國原住民歷史及印第安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礎和動力?!盵9]傅林教授在《斯普林作品的翻譯與研究》中的貢獻在于她將《美國學?!放c《美國教育》兩部書中對斯普林族裔身份的研究做了一個匯總。在《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挑戰——美國部落學院的興起與發展研究》一文中,傅林教授從更為廣泛的背景中提供了有關斯普林族裔歷史的情況,敘述了“哭泣之路”上的印第安人的西進運動以及這一過程中所遭遇的虐殺和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和教育被蔑視和摧毀的史實,突出了美國印第安人當時的悲慘處境[10]。

3激進派教育史學研究。周采教授的著作《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陳露茜的著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三大教育思潮概述》和柳艷鴻的畢業論文《美國教育史學流派研究》是該研究的代表。周采教授在書中總結了激進派教育史學興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觀點,并概括了激進派教育史學的主要特點:現實政治關懷、批判性趨向、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以及開放性。此外,周采教授批判性地分析了激進派的不足,并將溫和派和激進派與傳統派的聯系作了比較性總結[11]。陳露茜總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美國三大教育思潮——新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新進步主義。其中,陳露茜將斯普林作為激進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分析了以斯普林為代表的激進主義的基本學校觀:市場機制干預公立學校,導致了“公司制”學校的出現;國家權力干預公共學校,使學校成為了現有社會階級結構的衛道士。學校與社會一樣,都已經成為機構化、制度化、官僚化、商品化、特權性、壟斷性、異化人性的“分類機器”,因此,激進主義者要求“去學?;?。陳露茜在論述激進主義基本學校觀的同時,批判性地指出激進主義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去學?;敝蟮慕逃母锘蚋脑斓拇胧?,這也使得20世紀80年代以來激進主義思想的影響十分有限[12]。柳艷鴻在論文中也突出了激進教育史學派對政治的密切關注,認為該學派是以“政治上的激進主義”為理論依據的。此外,作者指出該學派的理論基礎——社會沖突論,該學派總的特征——對以前的教育史學派進行全面反擊,并且在研究的出發點上有別于正統教育史學派和修正教育史學派[13]。周采和劉艷鴻兩位學者都將激進派教育史學與傳統教育史學進行了比較,都認識到了激進派對政治的高度關注,并批判性地總結了該學派的特征。陳露茜則更多地是關注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美國三大教育思潮,并指出了這三種教育思潮之間的內在聯系。

4多元文化史學思想研究。國內對于斯普林多元文化史學思想的研究以兩個方面為基礎:一是斯普林的演講,二是斯普林著作的漢譯本。傅林教授在論述對斯普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時,更多地是直接引用斯普林演講和著作中的內容,并未提供他人已有的相關研究,這也反映了國內學者對該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國外學界研究成就

截至2016年6月,筆者在JSTOR西文過刊數據庫檢索到的斯普林書評類文章近百篇。在這近百篇書評中,1973年至1989年間共有35篇,1990至1999年間共有20篇,2000年至2015年間共有39篇,涉及到斯普林的著作40余部,幾乎囊括了斯普林各個階段、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國外學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4個方面。

1對斯普林寫作特點的研究。國外學者對斯普林寫作特點的研究比較集中。英國學者肯尼斯·斯馬特(Kenneth Smart)的《書評:美國教育: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導入》(Review:Americ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保羅·麥克布萊德(Paul WMcBride)的《被操縱的學校,被操縱的歷史》(Manipulated SchoolsManipulated History)、克里斯·艾希爾(Chris Eisele)的《教育政治學的透徹分析》(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帕特里夏·洛韋(Patricia Galloway)的《書評:土著美國人家庭與部落的文化改造,1763-1995:一籃子蘋果》(Review: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 Native American Family and Its Tribe, 1763-1995: A Basket of Apples)、西德·吉爾伯特(Sid Gilbert)的《書評:教育與公司化國家的興起》(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e State)等文章都對斯普林的寫作特點進行了研究,且對斯普林寫作特點的評論褒貶不一,總結如下:述評一體,語言簡單,沒有大量使用術語[14];圍繞其觀點自圓其說[15];擅長提問,需要讀者自己尋求答案[16];存在著曲解史料、斷章取義的現象,并大量運用二手資料[17]。

2對斯普林意識形態操縱的研究。意識形態操縱是斯普林教育思想的核心關鍵詞之一。唐納德·沃倫(Donald Warren)的《書評:美國學校,1642-1985》、格雷戈里·布萊克(Gregory DBlack)的《書評:美國生活圖景:學校、電影、廣播與電視的意識形態管理》和保羅·麥克布萊德(Paul WMcBride)《被操縱的學校,被操縱的歷史》對斯普林的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研究。沃倫對斯普林的意識形態操縱觀念提出批判,沃倫認為斯普林只看到了意識形態的消極作用(尤其是意識形態受利益集團的操縱),完全忽略了意識形態對學校在公眾知識形成方面的貢獻[18]。布萊克指出,斯普林只是講述了不同利益集團對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施以影響,但是沒有分離出各利益集團的各自目標,只是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而已[19]。麥克布萊德批判性地審視了斯普林關于聯邦政府、國家教育政策、利益集團對美國學校教育進行意識形態操縱的觀點,并認為美國民眾并沒有斯普林所暗示地那樣易受操縱[20]。三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剖析斯普林的意識形態操縱概念,各有見地。

3對斯普林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新世紀之后,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方向發生了轉移,全球化成為其關注的重點。捷克·列維(Jack Levy)的《書評:教育全球化:導論》(Review: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肯恩·肯普納(Ken Kempner)的《書評:教育與全球經濟的興起》(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默罕默德·阿雅茲·納西姆(Muhammad Ayaz Naseem)的《全球化與教育權利》(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ights: An Intercivilizational Analysis)、詹姆斯·托爾弗森(James WTollefson)的《書評:全球化教育學:教育安全情形的興起》(Pedagogies of Globalization: The Rise of the Educational Security State (Book Review))等都與此主題密切相關,其中為列維和肯普納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列維指出,斯普林在書中總結了全球化對教育影響的綜述,并竭力闡述了其自身的激進思想。列維從史學流派的角度出發,總結到斯普林一派的批判性學者都持有這樣的觀點:世界教育文化被跨國公司強制實施于非西方化社會,美國、歐洲和日本政府以及各種非政府組織都在為跨國公司服務,世界教育文化旨在將學生并入一個不平等、不公平的經濟制度中,目的是保持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巨大鴻溝[21]??掀占{認為斯普林明確了教育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全球化尤其是教育全球化存在著諸多問題,不應該將全球化視為常態??掀占{對斯普林的觀點非常認同,提倡質疑全球化及其利弊,認識到全球化并不是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22]。

4對斯普林消費主義思想的研究。馬克(Mark Swiencicki)的書評《培養消費者公民:學校、廣告與媒體的聯姻史》和達科(Darko Strajn)的書評《培養消費者公民:學校、廣告與媒體的聯姻史》是這一主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馬克指出斯普林發現了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如何提升并占據市場、并最終產生 “消費者國家”的原因,即學校、美國政府、廣告行業以及公司媒體的共同努力(聯姻)。馬克肯定了斯普林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框架,認為其解釋了為什么絕大多數美國人如此熱衷于購物廣場、快餐以及時髦家用物品這一現狀[23]。達科指出了斯普林將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這一特殊的社會現象產生于一系列事件、變化、沖突、爭議和欲望[24]。馬克和達科都對斯普林的消費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度研究,前者從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論述該問題,后者從社會現象角度出發對該問題進行分析,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三、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我國學界已有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講,我國學術界對喬爾·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現狀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不少問題,研究成果數量不足、分量不重、質量不高,除少數成果外,研究視野整體來說比較狹窄、單一。此外,對國外已有研究成果鮮有涉及,了解不夠充分,難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展開新的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1一手史料匱乏?!笆穼W界曾有‘史學即史學資料’的斷言,這固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至少它表達了一個樸素的哲理,即文獻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文獻史料在數量上的豐富性、范圍上的廣泛性和結構上的合理性決定了歷史研究如何進行以及可能取得的結果”[25]。外國教育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史料問題”[26]在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也在所難免。

由于一手史料的匱乏,我國學界已有研究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研究成果中存在著基本信息的錯誤。以傅林的《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為例,傅林教授在文章中提到“該書在美國出版于1994年,盡管漢譯本的出現晚了11年,但它一經翻譯出版,在中國學界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是傅林教授在論述賈晨陽翻譯的《腦中之輪:教育哲學導論》一書中的語句,其錯誤之處在于傅林教授沒有深究賈晨陽教授翻譯此書所依據的藍本。斯普林的《腦中之輪》共有 3個版本,第一版是1984年《腦中之輪-權威、自由與文化的教育哲學:從蘇格拉底到保羅·弗萊雷》,第二版是1999年的《腦中之輪-權威、自由與文化的教育哲學:從蘇格拉底到人權》,第三版是2008年的《腦中之輪-權威、自由與文化的教育哲學:從儒家思想到人權》。賈晨陽是依據該書的第二版(1999年版)進行翻譯的,因此,譯本的出現應該是晚了6年,而非11年。

此外,傅林教授指出斯普林于2012年秋再次訪問中央民族大學,出席該校多元文化中心的成立并發表演講“全球問題:學校教育少數民族文化與語言” (Global Issues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Languages),據筆者掌握的資料,該演講是斯普林于2010年在該校發表的,當時演講題目是“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問題”(Issues in Glob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視角單一、視野狹窄。任何一種觀察和認識都只能通過特定的視角進行,而任何一種視角只能觀察和認識到教育思想史的某一個方面或層面,難以真正全面地把握教育思想史整體[27]。目前,國內多數研究者未能將斯普林置于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政治背景、經濟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整體考察,斯普林的族裔身份、成長背景、社會實踐等背景情況對其教育思想的構建有著怎樣的影響,相關研究是相對缺乏的。此外,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很多人的影響,例如麥克斯·施蒂納、伊凡·伊里奇、保羅·弗萊雷等學者,這些學者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國內相關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最后,斯普林作為激進派教育史家的一員,其教育思想與這一家族的其他成員有何差異,斯普林作為激進派教育史學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教育思想有何獨特之處,我國學界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也鮮有涉及。

3.研究方法單一。以歷史的方法,尤其是從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外交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對斯普林教育思想進行歷史勾勒的研究還未出現。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與美國的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外交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以歷史的方法進行研究非常有助于全面認識斯普林的教育思想。

4.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目前,我國學界對斯普林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比較零散。此外,國內研究停留在翻譯、介紹和引入的層面上,研究缺乏深度,專題研究少之又少,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要求研究者不要過分追求將其歸入某個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以免阻礙對斯普林教育思想整體的充分認識,造成削足適履的現象。

(二)國外學界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相對而言,國外學界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要比國內豐富,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最為根本問題是國外研究尚未梳理出斯普林所思考和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同教育家所處時代面臨的主要教育問題或教育家思考和解決的主要教育問題是不同的[28]。事實上,如果不能清晰地梳理出斯普林所探討的主要教育問題,那么很難準確地把握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和背景,很難歷史地認識斯普林在多大程度上解答或解決了這些問題,也難以深入地理解其教育思想。具體來說,國外研究存在以下問題。

1研究成果層次單一,缺乏專門性。國外對斯普林的研究成果,多是各種書評。書評的特點即針對某一本書的寫作特點、寫作內容、作者觀點等進行評論。因此,書評類研究者只是抓住了斯普林思想的某一部分,并不能進行比較全面和深入研究。

2研究范圍有待拓寬,研究視角有待轉換。斯普林作為印第安人的后裔,其身世背景對其教育思想的影響是如何體現的、斯普林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哪些方面的影響、斯普林對于激進派教育史學家的標簽有何反應等等,這些問題都尚未被研究到。拓寬研究視野,轉換認識視角是目前國外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3研究呈直線型,未能體現斯普林思想的變化與發展?!安粌H整個人類對教育的認識在不同時期經歷著變化,教育家個體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部歷史”[29]。研究者不能將特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靜態分析,要注意到其教育思想的變化、發展過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研究者應該從動態的角度分析教育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思想主體及其歷史影響。但是,目前國外對斯普林的研究成果多為書評,書評往往是就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進行評論,這就導致研究的不完整性、間斷性和片面性,同時,也很難呈現出斯普林教育思想的變化與發展。

四、研究的未來展望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學界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又都存在著各種問題。對于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筆者基于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總結了幾處有待深入研究的領域。

1核心概念研究。斯普林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核心概念,例如“意識形態操縱”、“文化戰爭”、“分類機器”、“教育機會平等”、“人權”等,這些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又是怎么發生變化的、這種變化是如何體現的等等,這一系列的概念研究,將推進對斯普林教育思想的進一步了解。

2斯普林與傳統文化、宗教。斯普林多次提及美國原住民文化、中國儒家文化、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斯普林對傳統文化以及上述宗教的態度是怎樣的、斯普林對傳統文化與上述宗教的研究與其對消費主義的研究存在著怎樣的聯系等等,斯普林曾在《論教育全球化》一文中對此有簡單的介紹,但缺乏學者對此細致的研究。

3斯普林與馬克思主義者。斯普林的著作中經常出現“階級”、“意識形態”等馬克思主義術語,斯普林受到哪些馬克思主義者的影響、斯普林與保羅·弗萊雷以及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思想聯系等,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4斯普林思想變化與發展的研究。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斯普林也不例外。在斯普林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其教育思想發生過怎樣的變化、是進步還是倒退、是日趨激進還是日漸保守等,這些問題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8][9]喬爾·斯普林美國學校[M].史靜寰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2,1

[2][4][5]傅林喬爾·斯普林作品在中國的翻譯與研究[J].教育學報,2014(8): 88-96

[3]喬爾·斯普林腦中之輪:教育哲學導論[M].賈晨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Joel SpringCorporatism, Social Control,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in Education: From the Radical Right to Globaliza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2013:7

[7][11]周采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6

[10]傅林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挑戰——美國部落學院的興起與發展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7-85

[12]陳露茜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三大教育思潮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9):26-32

[13]柳艷鴻美國教育史學流派研究[D].河北大學,2003

[14]Kenneth SmartReview: Americ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79(27) :179

[15][20]Paul WMcBrideManipulated Schools Manipulated History [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1979 (19 ): 257-269

[16]Chris Eisele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J].The Phi Delta Kappan, 1989(71):86-87

[17]Sid Gilbert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e State [J].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4(3):539-540

[18]Donald WarrenReview: 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85: Varietie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1987 (27):113-118

[19]Gregory DBlackReview: Images of American Life: A History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in School, Movies, Radio, and Television[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93 (80) :731-732

[21]Jack Levy, Review: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9(53):587-590

[22]Ken Kempner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71): 624-627

[23]Mark SwiencickiReview: Educating the Consumer-Citizen: A History of the Marriage of Schools, Advertising, and Media[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2006(39):1250-1252

[24]Darko StrajnReview: Educating the Consumer-Citizen: A History of the Marriage of Schools, Advertising, and Medi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5(51):560-562

[25][27][28][29]張斌賢西方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視角與視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2-17

[26]張斌賢,林偉,杜光強外國教育史研究進展:2010-2014年[J].教育研究,2016(1):109-125

Key words: Joel Springs educational thoughts;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review

(責任編輯:平和光)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策略

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其具備實踐運用能力,將二者相結合,這就對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質量提出一定的要求。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僅僅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這就需要研究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一、林學專業遙感課程的教學價值

遙感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屬于一種科學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學、空間學以及電子計算機等,對專業性和實踐性的要求較高。隨著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遙感技術的重要性,并將其應用在各領域。林學專業遙感屬于遙感技術的一部分,主要應用在森林調查、森林規劃、森林資源監測以及火災預警等領域,并且已經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在整個林業專業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林學專業遙感課程的教學現狀

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中,我國并沒有制定統一的統編教材,各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對應的教學方案。雖然這種方式具有針對性,但是各學校在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學水平和進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三、林學專業遙感課程的教學途徑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

教學內容直接決定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內容改革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一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

第一,將教材與參考書相結合。在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中,將《遙感導論》作為重點教學教材,為學生講解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和理論知識。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了解與遙感技術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遙感技術的概念、應用原理、物理技術等。

第二,將基礎性和前瞻性相結合。遙感技術的更新速度較快,因此,在實際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中,教師既要為學生講解遙感技術的基礎知識,還要為學生展示最新的遙感技術應用實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進展等,保證教學內容的前瞻性。目前,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內容大致分為五個模塊:遙感緒論、光譜知識、遙感原理、遙感圖像處理以及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

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啟發教學法。教師采用啟發提問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確定重點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例如,講解遙感數據的特點和應用價值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該種遙感影像是否能夠應用在森林監測中”,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答案,之后再進一步提出:“該技術如何應用?應用步驟是什么?”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遙感技術相關知識相結合,并制訂出應用方案。整個過程中,學生會對遙感影像的功能、特點、應用方法進行進一步的認識,掌握遙感圖像的處理方式。

第二,網絡教學法。隨著網絡技術水平的逐漸提升,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例如,正式開始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在網絡上收集與林學專業遙感技術相關的圖像、視頻等,提高學生課堂中的注意力,拓展教學內容。另外,采用網絡互動式教學方法,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和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實時互動,表達對該知識的看法,相互討論研究。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主動思維模式。教師通過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推薦相關學術網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詢資料和相關知識,將網絡的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第三,注重教學細節。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中的細節問題。例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否具有吸引力,課堂上是否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課堂上知識的講解順序是否與教材順序相吻合等。教師通過控制教學細節的方式,能夠提高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效率,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培養。

(三)教學實踐的改革創新

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具有實踐性。實踐教學是林學專業遙感課程的關鍵內容,教師要對該部分展開改革優化。

第一,實驗教學課堂的優化。實驗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其知識應用能力。通常情況下,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理論占比為70%,實驗教學占比為30%。理論是實驗教學的基礎,這種劃分既能保證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

第二,完善實驗設施。實驗硬件設備和場地是實驗教學開展的基礎條件,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實驗設施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實驗教學提供良好條件。例如,在校外建設實驗教學基地,保證學生在實驗課堂中每人擁有一臺計算機,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學生獨立操作。在該種模式下,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第一時間給予規范指導。另外,為了滿足學生的實驗需求,實驗室可以全體開放,學生憑借學生證或者通行證隨時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既能緩解教師課堂上的教學壓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目前,林學專業遙感實驗基地建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校外實習基地;第二種,專業課程實驗基地;第三種,用人單位合作實習基地。學校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以及自身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基地建設類型,進而提升林學專業遙感實驗教學質量。

第三,拓展實踐教學形式。(1)研究性實踐教學。教師給予學生一個研究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研究,這能夠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2)參與性實踐教學。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遙感工作中,觀察各技術的應用流程和重難點。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親自操作遙感技術,完成體驗之后編寫參與報告或者調研論文,總結自己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得到的啟發和經驗,將自己的見解充分應用其中,最終達到靈活應用遙感技術的目的。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對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文章從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內容、方法以及實踐教學三方面展開研究,確定了教學改革的創新模式,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林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發展,從而保證林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翟大才,何芝蘭,潘健,萬志兵.應用型本科建設背景下《林木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黃山學院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03):127-130.

[2]高潤梅,王衛鋒,葛麗萍,李濤,劉志紅.植物學類課程產學研互作模式實踐教學的探索——以山西農業大學林學專業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9,37(03):44-46.

[3]張君霞,何靜.基于高等農業院校林學專業下森林保護學科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討[J].河西學院學報,2019,35(02):116-119.

[4]李士美,楊金明.基于現代林業需求的林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07):266-267+270.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范文第3篇

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主要分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 兩者的關系不是主從關系, 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是兩個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學體系[1]。實驗教學作為高等院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擔負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任務,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實驗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和手段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系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2]。

改革實驗教學, 推進人才培養與林業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是林學專業人才培養主要研究課題之一。

單元操作是“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的基本思想, 其本身就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結晶[3~4]。單元操作實驗教學的實質是將實驗課程訓練劃分為若干單元, 對每一單元進行單獨訓練與考核, 在此基礎上對實驗教學項目進行綜合訓練與考核, 使得實驗教學不留“空缺”, 以達到基本操作訓練扎實、綜合訓練全面的教學效果。

1 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實驗教學的特點

1.1 21世紀林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21世紀林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學生掌握森林資源培育、保護、規劃、管理、開發與利用、林木遺傳育種、生物技術、生態工程建設和城市林業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資源調查與規劃設計、生產、經營、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因此, 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成為新形勢下, 林學專業人才培養一個重要方面。

1.2 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

為了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能力的培養, 適應新形勢下對林業人才的需求林學專業增設加工類課程以滿足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需要。目前主要加工類課程主要涉及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產物提取、經濟林功能性成分分析、保鮮原理與技術等方面的課程, 為培養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方面技能提供理論保障和實踐技能。

1.3 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的特點

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大題分為兩大類, 即工藝類與產品檢驗類課程。工藝類課程主要闡述產品加工的理論與工藝, 而檢驗類課程主要闡述原料及產品的質量分析與評價方法和手段。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 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 并且所涉及的實驗操作都可以分步操作, 能夠采用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2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的內涵與方法

2.1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的內涵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是將具體的實驗項目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單元, 再對每個單元進行操作技能訓練, 在此基礎上對實驗項目進行綜合訓練, 達到單元操作規范、熟練, 綜合訓練全面的教學效果。對課程來講, 單元操作是將實驗課程劃分不同的單元操作, 而每一個單元操作就是一個實驗項目, 而對實驗項目來說, 實驗項目可以劃分為不同的操作單元, 每個操作單元具有自己操作技能的要求。下面重點闡述實驗項目的單元操作方法。

2.2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的方法

2.2.1 確定實驗目標, 合理分解操作單元

每個實驗項目都有實驗目的與要求, 準確把握實驗目的, 是確定考核目標、分解操作單元的前提。例如“藍靛果果醋加工”實驗, 主要掌握果醋釀造工藝, 理解果醋釀造的原理。為了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將果醋加工分成“果酒發酵”與“醋酸發酵”兩個單元, 再分別進行子單元的劃分, 果酒發酵分為原料處理、酵母菌活化、發酵液組成調整、酒精發酵、澄清處理等子單元, 而醋酸發酵劃分為醋酸菌活化、原酒分析與酒度調整、醋酸發酵、殺菌與包裝等子單元。再分別確定每個操作單元及子單元的目標與考核標準。

2.2.2 穩扎穩打, 循序漸進地進行單元訓練

對設計好的單元需要根據時間或空間的先后順序逐一進行訓練。例如在“果醋分析”實驗中, 設計的操作單元包括理論知識考核、酒精度測定、醋酸含量的測定、總糖的測定3個單元。理論知識考核是在學生實驗前進行的必要檢查, 避免學生邊做邊看書, 影響教學效果, 而是做到實驗前心中有數。而對醋酸含量測定劃分為:蒸餾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計使用等子單元。而蒸餾操作又包括儀器組裝、原理理解、儀器操作等單元, 再對每部操作進行訓練與考核, 學生能夠掌握實驗的每步操作, 達到不留空白, 操作技能扎實的教學效果。

2.2.3 有機組合單元操作, 整體把握實踐技能

學生在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全面掌握之后, 對各單元進行有機結合, 完成全部實驗項目, 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

以果醋分析為例, 學生在完成蒸餾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計使用等單元操作訓練的同時, 對產品醋酸進行測定, 同樣的方式對果醋的酒度、糖度進行分析, 在此基礎上全面掌握實驗項目的技能, 并利用所學知識認真總結, 通過查閱文獻及對比分析等手段對產品進行評價, 達到知識的升華。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通過在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產物提取、經濟林功能性成分分析、食品分析等課程中的應用, 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兼顧本科理論強、??萍寄軓姷娜瞬排囵B特點, 縮短了本科與??迫瞬排囵B技能之間的差距, 對本科人才更具有適應性。

3 結果與討論

提出了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 并成功應用于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產物提取、經濟林功能性成分分析、食品分析等課程實驗教學中, 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生實驗技能, 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的實質是通過課程、實驗項目2個層次劃分單元操作。

(2) 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適用于工藝類與檢驗類課程。

(3) 強化了基本操作訓練, 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兼顧本科理論強、??萍寄軓姷娜瞬排囵B特點。

摘要:本文結合林學特色專業建設, 闡述了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認為實踐教學是林學專業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是實現高素質創新型林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保證, 而單元操作是強化學生動手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經過5年多的實踐教學證實單元操作實驗教學模式是提高加工類課程實驗教學效果新途徑,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林學專業,加工類課程,單元操作,實驗教學

參考文獻

[1] 曹海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科技教育創新, 2007 (1) :233~234.

[2] 郭立新, 劉天元.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培育創新型人才[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 20 (2) :82~84.

[3] 王壯坤.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6, 23 (4) :76.

林學教學改革論文范文第4篇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的若干意見

學風是高等學校教師的治學態度和大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紀律等綜合風貌的集中體現,也是高等學校辦學指導思想、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為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激勵大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學院的學風建設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按照“以生為本,求真敬業,和諧天目”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本科應用型人才目標要求,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規范學習行為,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為學生成才、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總體目標

以教風帶學風,以考風正學風,以管理促學風,建立“全員參與、全過程指導、全方位管理”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注重學習方法,增強學習效果;促進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提高教學效果;促進管理人員以生為本,依法管理,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從而形成求真務實、篤學創新的優良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

三、學風建設的具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制度保障

學風建設是學院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學院要把學風建設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各系要充分認識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成立學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學風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以系為主體開展學風建設工作,以確保學風建設落到實處,真正取得實效。全院教職工要把加強學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常抓不懈,有效地促進學風建設,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分類指導,實施目標管理

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加強目標管理。對于一年級學生要嚴格管理,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加強新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并通過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意識。二年級要側重于增強學生的學術意識,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學生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努力通過計算機二級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三年級側重于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術科研創新與學科競賽活動,同時加強就業教育,讓學生及早了解就業形勢和社會職場要求,為以后

- 1良好的考風是學風的重要體現。要加強考風考紀教育,將考風考紀作為先進團支部、先進班集體等評選的重要考核指標。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獎學金評定、各類先進評比、貧困生資助、推優入黨等要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風表現情況掛鉤。對有考試違紀情況的學生班級的班主任當不能評為優秀班主任。要積極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避免考前“劃重點”的情況,建立規范、科學的考試制度,發揮課程考試在學風建設中的指揮棒作用。要注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和學習成績的考察,一些課程要加強平時測驗和作業的權重,減少學生出現“平時無須努力,考前突擊就行”的思想和行為。在考查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查,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寓教于樂,以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引領學風建設

要開展以學風建設為主導的校園文化活動,以良好的校園文化引領學風。通過開展學生課外學術文化活動,切實提高第二課堂的學術性,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開展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通過課外學術文化活動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要積極營造學術氛圍,以學科競賽促學風。要開展校園學術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學院通過定期舉辦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全國英語競賽等各類專業學科競賽以及課外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學科競賽氛圍,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五)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學風建設長效機制

要健全學風建設督察制度,學風建設督察制度作為學院促進學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制度必須堅持貫徹并進一步完善。各系是學風建設督察的主體,在落實學風建設督察工作中要積極發揮學生黨員骨干的作用,對于檢查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作出相應處理。學院將對各系學風建設開展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并通報。同時要堅持并完善班主任、輔導員、學院領導的聽課制度,實行輔導員與任課教師聯系制度。任課教師要及時把學生的出勤以及上課紀律等情況反饋給輔導員,以便輔導員能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以配合任課教師共同做好學生學習指導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學風建設工作考核評價及激勵機制。把學風建設作為考核系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考評促進學風建設和學生工作的改革與創新。要制定《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學風建設專項考評方案(指標)》,突出學風建設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通過開展專項考評工作,確保學院學風建設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上一篇:企業服務外包論文范文下一篇:胸外科臨床醫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