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

2023-10-08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榮縣,油茶,品牌,規?;?對策

1 榮縣油茶產業現狀及優勢

1) 現存量大, 地理優勢明顯。據縣志記載, 榮縣具有適宜油茶生長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和悠久栽培歷史。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油茶面積達10萬余畝, 是自貢市面積最大、產油最多的縣?,F有油茶品種良好、產量高, 優良單株年產量達55 kg, 出油率高, 抗逆性強。

2) 領導重視, 人文優勢突出。油茶項目發展已經納入了全縣“十二五”規劃, 爭取到“十二五”末, 建成自成體系的高產穩產油茶優良品系, 通過新造、低改、四旁植樹發展到15~20萬畝, 并建設1~2個茶油精加工廠, 形成產供銷一條龍, 實現年產值2億元。榮縣2009年被列為全國100個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設縣, 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國家級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設縣。

3) 品種優良, 技術支持, 結構優勢領先。從2008年開始, 榮縣組建了油茶優良品種選育工作班子, 在短短的二年時間內, 就經省林業廳認證了川榮系列11個優良品種, 為榮縣油茶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4) 發展勢頭好。自2010年以來, 已經完成油茶新植面積13 400畝, 低產油茶林改造6 000畝。目前, 來牟鎮的油茶加工廠已經正式投產, 年產茶油200 t, 而工業園區的加工廠也將在明年開始正式投產。

2 油茶種植前景良好, 產業品牌意義重大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優質茶油的市場前景越來越好。油茶產業品牌將帶動榮縣油茶種植業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有利于推動該縣林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加速區域商品林基地的建設。一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推動縣域經濟的需要。二是促進當地生態型經濟建設的需要。三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要。四是本地區經濟林產業發展的需要

3 打造產業品牌存在的困難及原因

1) 抓油茶產業發展的力度不夠。一是資金難。榮縣財力有限, 上級應加大對榮縣油茶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2011年, 湖南、江西、重慶等省市1畝油茶縣級投入為800~1 200元, 而四川僅300元, 且全部為中央財政投入, 不夠種苗費。

2) 勞動力缺乏。油茶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 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榮縣外出務工人員多, 油茶管理、采籽、加工等一系列工程, 都需要大批的勞動力。

3) 項目整合難。目前, 油茶產業僅靠國家投入的產業項目在發展, 而沒有其他項目的整合支撐, 投入資金少, 基礎設施弱, 發展困難。特別是水、路等實際問題還難以解決。

4) 基礎設施薄弱。油茶發展區域為宜林荒山、疏林地、棄耕地等, 這些地塊都是基礎設施極度脆弱甚至根本就沒有基礎設施的地方, 做為油茶產業發展應借鑒其他省區的項目整合經驗, 改善油茶產業區域的基礎設施條件。

4 提升榮縣油茶產業品牌優勢對策及建議

1) 加大宣傳力度, 推動榮縣油茶產業大發展?!皹s縣打造15~20萬畝油茶產業帶”盡管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上已有所報道, 但是社會公眾對“榮縣是四川唯一一家、全國100強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設縣”的名號還是知之甚少, 其原因就是重視程度、宣傳力度不夠, 需要不斷加強。通過新聞媒體, 著力于宣傳我縣油茶的優良品種和技術優勢, 以及在全省獨一無二的領先地位。要著力于宣傳油茶產品的綠色保健作用, 以及油茶產業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積極助推縣油茶產業大發展。

2) 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要繼續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對接, 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 保證工作正常運行。加大招商引資, 積極爭取外資、社會資金等融資力度, 增加服務性收入, 確保穩定可靠的資金支持。

3) 堅持走規?;?、集約化、市場化發展道路。 (1) 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的支撐作用。榮縣應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 壯大科技人員隊伍, 不斷加大投入, 把強化科技創新貫穿于油茶發展的各個環節, 重點是選育新品種, 研發種苗繁育新技術, 探索高產穩產栽培新模式, 不斷改進技術標準和規程, 開發適合市場的新產品等。 (2) 充分發揮油茶示范林的帶動作用。建立油茶示范林基地是產業品牌打造的首要基礎, 大力實施新造4.5萬畝油茶高產示范林, 改造1.5萬畝低產低效油茶林的項目建設。通過對現有科技成果及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 實行標準化的生產和管理, 實現全國油茶科技示范的有效推廣, 為產業品牌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發展油茶產業, 大幅度提高茶油產量和產值, 按照現代產業發展的規律和要求, 堅持龍頭企業引領帶動, 通過政府協調和扶持, 積極引進集技術、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參與油茶投資, 推進“科研院校+專合組織+龍頭企業+大型基地+廣大農戶”的發展模式。 (4) 充分發揮品牌產品的市場效應。目前, 已經有“雙溪湖”品牌的茶油, 價格頗高, 普通家庭難以長期食用。應該以市場為導向, 著力打造榮縣油茶特色品牌, 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 (2009-2020年[S].2009.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縣域經濟,財政職能,支出結構,體制創新

一、縣財政實現了“三個轉型”

近年來, 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不斷調整, 陜西省彬縣財政收支規模迅速擴張。2008年, 全縣實現財政收入73 116萬元, 財政支出71 289萬元, 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縣級財政收入首次位居咸陽市縣區第一。從2005年起短短四年間, 彬縣財政實現了“三個轉型”。

(一) 由“緊縮型”轉向“擴張型”

彬縣是國家貧困縣, 多年來, 全縣財政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2005年, 全縣完成財政收入15 834萬元, 其中縣級財政收入4 526萬元, 加上各種轉移支付資金和相應的結算補助資金, 收支相抵后財政累計節余66萬元, 首次實現了略有節余的目標。2006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4 648萬元, 縣級財政收入7 864萬元;2007年, 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43 871萬元 (含兩權價款收入) , 縣級財政收入19 340萬元 (含兩權價款收入) ;2008年, 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73 116萬元, 縣級財政收入26 031萬元。從2005年到2008年, 短短四年時間, 全縣財政收入翻了兩番。

(二) 由“平緩型”轉向“高長型”

2000年至2004年, 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徘徊在4000-5000萬元之間, 財力增長緩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近四年來均以50%以上的增速迅猛遞增。2005較2004年增長86%, 2006、2007、2008年分別較上年增長56%、77.99%和66.7%。地方財政收入連年高位增長, 增速一直居咸陽市前列。全縣地方財政收入2005年同口徑增長56%, 2006年較上年凈增2 338萬元, 增長74%, 2007年凈增11 476萬元, 同口徑增長34.8%, 2008年凈增6 691萬元, 同口徑增長34.6%。

(三) 由“吃飯型”轉向“建設型”

2005年雖然縣財政保持了高速增長, 但依然屬于吃飯型財政。從當年財政支出分類情況來看, 除在消化以前年度赤字上投入1 006萬元外, 剩余財政資金僅能夠維持“保工資、保運轉”, 其他方面尚無富余財力可用。2006年后, 隨著財政收入的迅猛擴張, 這種現象得到極大改善, 年度完成財政支出27 707萬元, 既保證了各項政策性支出, 又籌措資金保證了教育、水利重點項目、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保障資金等需求。2007年在保證了正常調資、公務員津補貼兌現及提高干部職工取暖費等增支1 560萬元的基礎上, 不斷加大了對全縣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 完成財政支出48 156萬元。2008年完成財政支出71 289萬元, 重點向“三農”和民生方面傾斜。近三年來累計投入4億多元, 用于新農村建設、城市建設和各類社會事業。

二、基本經驗

彬縣財政這塊蛋糕在逐年做大, 有力地支持了縣域各項建設。在財政工作的實踐中, 我們有許多感受, 歸結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經驗。

(一) 多措并舉培植主體財源, 為財政快速增長打磨了堅強的“脊梁”

從2005年開始, 縣委、縣政府依托我縣資源優勢, 科學審慎地提出了“工業立縣、工業強縣、工業富縣”的發展戰略, 縣財政部門及時大膽調整工作思路, 把壯大工業作為全縣財源培植的主體方向。憑借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 按照“煤炭強基、轉化做大、三產配套、環境優化”的思路, 大力發展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導的工業經濟, 積極實施工業技改工程, 不斷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 加快發展園區經濟, 努力延伸產業鏈條, 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產為主導, 煤電——煤化工——煤建材的產業鏈, 工業產值快速攀升。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1戶, 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3家, 過千萬元的企業8家, 工業增加值約占全縣生產總值的一半, 工業經濟對全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了70%以上。2008年, 全縣工業企業上繳稅金5.19億元。同時, 結合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以果品及果品加工為主的生態農業, 先后投資500萬元, 累計建成果園50萬畝;投資194萬元, 扶持發展特色產業, 相繼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0個, 農村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當前, 全縣已經形成了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相關聯的“產業集團”, 為全縣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財源保障。

(二) 大力聚集可用財力, 為財政快速增長配置了強有力的“肢體”

在積極做大地方財政收入蛋糕的同時, 縣財政部門充分發揮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按照“對內抓征管、對外抓政策”的思路, 準確把握中央財政投資領域和扶持方向, 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對省上有關財政體制的調整和完善、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三獎三管六保障”等激勵政策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主動爭取上級的獎補資金, 以有效彌補地方財政力缺口, 緩解縣級財政支出壓力, 保障各項社會事業協調開展, 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2006-2008年, 通過年終財政結算上級共補助稅收增量返還、收入上臺階獎補、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及一般性轉移支付等補助性收入96 809萬元。

(三) 潛心優化支出結構, 為財政快速增長挺起了有力的“脖頸”

2005-2008年, 彬縣連續四年財政支出規模不僅實現了穩步擴大, 而且財政支出結構也處在不斷優化當中。2005年, 全縣財政支出完成19 658萬元, 占調整預算的106%, 全縣大部分財政資金用于“保工資、保運轉”方面外, 財政年內僅安排了184萬元資金用于社會保障方面, 只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0.9%。隨著全縣財力后勁的不斷增強, 縣財政部門按照逐步構建公共財政的要求, 進一步引入科學理財觀念, 將財政支出方向從競爭性領域轉向了社會公共服務業。2006年, 縣財政投資5 776萬元, 大力推進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工程建設。2007年, 投資2 050萬元, 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投資1 140萬元, 用于新型農村醫療, 解決了全縣25.77萬的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的問題。2008年, 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將財政支出重點向“三農”和促進民生方面傾斜, 全年用于各項社會發展資金累計達57 850萬元, 占財政總支出的81.14%。其中, 投入“三農”的資金達13 348萬元, 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資金達21 345萬元, 同時, 一次性列支3 347萬元, 解決了多年困撓鄉村兩級的“普九”債務, 使彬縣教育事業走上了輕快發展的道路。

(四) 深化財政改革, 健全財政職能, 為財政快速增長插上了“翅膀”

按照中、省、市財政政策, 我們本著“安全、完整、高效”三大原則, 積極深化財政改革。2005年, 在全市率先開展了縣鄉財政體制改革, 實行了“收入上劃、工資統發、經費包干、超收分成”的辦法, 保證了有限財政資金的高效使用。2006年, 又在全縣開展了“鄉財鄉用縣監管”改革, 推行“預算統編、賬戶統設、資金統調, 集中支付”的制度, 通過代理記賬充分發揮財政監管職能。2007-2008年, 深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 深化編制層次, 細化預算項目, 使預算編制更加科學。通過全縣非稅收入改革, 整合非稅收入, 加強了財政收入管理, 保證了財政資金的安全與完整。同時, 積極實施“金財工程”, 建立了財政信息網絡化平臺, 提高了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 為推動其他各項改革奠定堅實基礎。2009年8月, 正式啟動了國庫集中支付試點改革, 減少了資金撥付環節, 防范了財政風險, 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截止8月底, 全縣財政評審項目達117個, 評審資金22 116萬元, 核減資金2 210萬元, 核減率達到10%。

三、幾點啟示

通過短短四年時間的艱苦努力, 彬縣已由從緊的“吃飯型”財政快速轉變為積極的“建設型”財政, 從咸陽的財政窮縣成為財政大縣。但同時也清醒地看到, 彬縣目前仍屬于單一的、具有高風險性的財源結構, 全縣財政來源主要依靠煤炭開采銷售業, 這無疑對今后全縣財政收入總量乃至增量形成一種潛在的挑戰, 這種挑戰具體表現為對財政收入貢獻的不確定, 即在國家宏觀政策下, 如果市場看好, 則收入有保有增;一旦市場不景氣, 則收入總量勢必縮減, 增量亦將無從談起, 全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制約。因此, 今后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認真落實中、省、市財政政策, 在財源建設上要深度挖掘, 在財政管理上要深度研判, 在財政改革上深度探索, 加快建立科學的公共財政構架,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一) 以工業經濟發展為主攻點, 在財源建設上再加勁

大力調整工業發展思路, 重點在煤炭轉化上下功夫, 在做細、做長產業鏈上做文章, 突出抓好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和新民塬煤化工園區建設, 努力提高煤炭附加值, 變簡單生產向精細化延伸, 變風險經濟為安全經濟。認真實施“民營崛起”戰略,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繁榮城鄉經濟。進一步規范非稅收入管理, 加大稅收征管力度, 下大力氣挖掘財政增收潛力, 切實做到應收盡收。

(二) 以支出改革為著力點, 在優化結構上再用心

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財政新增支出繼續向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事業傾斜, 堅持遏止一切不必要的支出, 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 以體制創新為激活點, 在強化管理上再動腦

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方法, 不斷解決新形勢下財政工作的新矛盾、新問題, 積極探索“收入一個籠子、預算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公共財政管理模式, 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深化配套制度改革。

(四) 以隊伍建設為助推點, 在財政履職上再盡力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3篇

1.1 缺乏骨干財源支撐。

我省大多數縣域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缺乏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 對財政貢獻率低, 難以形成骨干財源;而大多數工業企業規模偏小, 難以產生規模效益, 創稅能力低, 經營狀況不穩定, 適應市場能力差, 也難以形成骨干財源;而以縣城為代表的小城鎮城建基礎差、承載功能弱、發育不成熟、人口少, 第三產業也難以形成規模, 形成骨干財源的條件不具備。由于沒有穩定的骨干財源做支撐, 縣域財源發展風險性較大。

1.2 經濟結構單一。

我省的縣域經濟由自然經濟和農耕經濟脫胎而來, 又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 大多數產業、產品結構單一, 以小生產方式為主, 第一產業比重較大,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即使一些工商業基礎較好的縣, 也大多產品結構不合理, 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少, 工藝水平差, 效益低, 競爭力弱,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 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1.3 發展環境制約。

同城市經濟相比, 縣域經濟無論是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環境、人文居住環境, 還是在資金、技術、信息、政策等各方面, 都不能相提并論, 使資本、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加速向城市經濟外流, 招商引資困難加大, 許多大項目難以落戶縣域, 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后勁支撐。

1.4 征收管理不規范。

縣級征收機構往往根據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組織收入, 在經濟發展基礎差的縣, 為完成上級任務指標, 不得不加重工商業戶稅費負擔, 惡化了經濟發展環境, 使財源進一步萎縮。而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強縣, 為防止上級“層層加碼, 鞭打快牛”, 人為控制征收數額, 對應征收的稅費隨意減征免征, 造成稅費流失, 使經濟發展的成果難以轉化為財源。

2 推進我省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2.1 搞活民營經濟。

一是積極探索民間資金資本化、人力資源資本化、土地資源資本化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對中小企業政策性貸款發放力度, 規范民間借貸融資, 解決民營企業融資、人才、征地瓶頸問題, 調動民間社會能人投資創業的積極性。二是拓寬民營企業發展空間, 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領域, 就積極鼓勵民營資本進入, 讓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充分展現。三是引導民營企業上檔升級, 按照規?;?、品牌化思路, 力促民營企業上規模, 提檔次, 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 提升規模, 做優做強, 提高知名度, 提升競爭力。

2.2 建設效益財源。

從區域競爭優勢看, 特色就是潛力, 特色就是競爭力, 特色就是生命力, 縣域財源建設的亮點和優勢在于特色。如安國藥材、曲陽石雕、安平絲網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發展區域特色財源, 一要準確定位, 跳出縣域, 從別人的眼光、從市場的眼光看定位,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 把本區域的特色比較優勢做深做大做強做細做亮;二要破除盲目攀比、跟風模仿、粗放加工、“大而全”的觀念誤區, 樹立“專打一, 專攻一”、“不求其全, 但求其特;不求其多, 但求其精”的發展新理念;三要破除狹隘地方主義、小農意識、官本位思想, 樹立經濟一體化觀念, 全方位、多領域對外開放, 內資外資一齊用, 內腦外智一并引, 整合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 把特色做特, 占領市場競爭力制高點;四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 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既要“金元銀元, 又要綠水青山”, 把特色財源做成可持續財源。

2.3 培植規模財源。

世界工業發展歷史證明:工業化階段規模決定效益。發展縣域財源, 必須打造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 一要千方百計做大生產規模, 產生集聚效應, 擴大產業知名度;二要集中連片發展中小企業群, 節約綜合成本, 提升產業效益;三要注重科技進步, 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四是注重樹立區域性品牌, 提升無形資產價值。如高碑店箱包、隆堯方便面、浙江永康小五金等產業集群的發展經驗, 應是我省其它縣 (市) 學習的榜樣。

2.4 構建骨干財源。

從部分財政強縣發展經驗看, 項目建設特別是大項目, 對縣域財政的拉動力相當明顯。如定州市定洲電廠、旭陽焦化、長安汽車三大項目等, 都對當地財政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成為當地支柱型財源。因此, 發展縣域經濟, 必須高度重視項目建設。一要重點發展大項目, 搞大投入, 培育龍頭企業, 形成規模效益;二要聚力發展市場空間大、科技含量高的項目, 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三要堅決摒棄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項目;四要同本地區域特色相結合, 發展優勢特色項目, 拓深特色產業鏈條。

2.5 招商引資匯財源。

從縣域發展的實踐來看, 環境出生產力, 環境出競爭力, 抓環境就是抓發展。在區位、人才、資金、勞動力、信息等各方面客觀條件上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 縣域經濟要想在招商引資方面大有作為, 必須傾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只有環境優化了, 資金、技術、人才、項目才能向縣域聚集, 才能打造企業集群, 才能形成規模優勢。優化環境, 首先要優化政務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 創建“服務型”政府, 切實從“管理企業, 管理百姓”向“服務企業、服務民眾”轉變, 提速機關行政效能, 提高辦事效率, 簡化暢化審批環節, 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秩序監管, 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其次, 要優化誠信環境, 打造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機關, 倡導全民誠信, 營造重合同、講信譽、鄙欺詐的良好社會環境, 降低企業非經營性成本;再次要優化法制環境, 政府機關要依法行政, 司法機關要執法公正, 讓客商投資有充分的安全感;還要大力優化人文環境, 把城市環境扮美、扮綠、扮靚, 創造宜居溫馨小城市, 讓客商安家置業安心舒心, 解除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2.6 政策推動興財源。

一是努力從制度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解除城鄉分割歧視性制度, 包括戶藉、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縣鄉公務員管理、公務員薪酬等制度, 實現縣城與農村的無差別接軌。二是在資金投入、財稅政策、產業政策、金融信貸政策等方面對縣域傾斜, 建立合理激勵機制, 刺激縣域經濟發展, 做大財源“蛋糕”, 增強縣級財政自我“造血”能力。三是改革省管市、市管縣經濟管理體制, 深化推進擴權強縣改革, 將省市兩級的經濟管理權限“能放盡放”, 解除縣域經濟體制上的束縛, 為縣域經濟發展“松綁”、“加油”。

綜上所述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的任務十分艱巨, 需引起高度重視, 要不斷開拓新思路, 研究新舉措, 促進新突破, 真正做大做強縣域財源, 推動縣域經濟長足發展。

摘要: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形勢的變化, 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逐漸凸顯,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應不斷開拓新思路, 研究新舉措, 推動縣域經濟長足發展。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4篇

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 要“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 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2017年3月, 農業部《關于深入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的通知》中也提到, 要以功能化消費需求為主導, 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 開發功能性主食產品。功能農業符合農業發展方向和人民健康消費需求, 因此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根據《2017中國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報告》, 預計到2020年, 全球將有80~100種功能農產品, 僅中國產值就將達1 000億元。

2 功能農業建設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1 縣域經濟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

縣域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 發展潛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農業土地用地正在逐年減少, 農業生產力提升空間有限, 亟需一種高附加值的農業形式來提升農業生產經濟增長點。功能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注重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使其能提供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 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并且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率、土地產出率, 從而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是縣域經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的較好選擇。

2.2 功能農業滿足公眾健康消費需求

功能農業較之于之前的農業模式, 突出特點就是可以多層次滿足公眾的健康需求, 使其優勢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當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提升, 公眾更愿意為健康進行消費, 因此功能農業也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目前已知中糧集團我買網已經設置功能農產品專欄, 京東、1號店、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 均有開設功能農產品專欄的構想。

3 功能農業發展的現狀

2014年6月, 我國首個國家級功能農業產業聯盟成立。在相關農業政策的引導下, 山西、河北等省先后推動功能農業建設。功能農業產業生態建設上, 承德、晉中、“山西農谷”等多地開展了具體實踐, “百萬畝級示范”列入多省市“十三五”。

2016年初, 首個十萬畝功能農業示范區在河北圍場開建。5月, 首個功能農業扶貧綜合示范區落戶河北承德。8月, 河北省農業廳起草《關于促進功能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將功能農業列為河北重點發展的四大農業之一?!渡轿魇?ldquo;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 要“促進農業多種功能開發和三產融合”?!渡轿魇?ldquo;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也指出, 要布局優質大宗農產品功能區、健康養生產品功能區。中共山西省委十一屆二次全體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要“在推進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 功能農業已經進入山西省戰略, 山西省可能成為我國首個“功能農業示范省”。功能農業發展中, 還按照宏觀區域形成了長三角城市群、華中、西南山地、南方亞熱帶、濱海灘涂、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寒旱區、北部漠境鹽湖、黃土高原的十大具體模式。

4 功能農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功能農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 但是由于其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 在發展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4.1 成本高收益低

當前, 我國部分功能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依然停留在粗放階段, 制約了功能農產品的市場進一步拓展。沒有市場, 必然導致收益低下, 低收益就不能吸引足夠多的生產經營主體參與功能農業。

4.2 農民文化素質不高

功能農業是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 以高資本投入為基礎, 以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為目標的農業生產模式, 因此需要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為生產主體。然而現實是, 當前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 農民年齡結構偏高且思想觀念較為落后, 這也成為功能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4.3 區域品牌有待形成

在我國的一些農業生產區域, 許多農產品都具有獨特的品種特點、地域特征、文化內涵, 蘊藏著巨大的品牌價值, 都具有發展功能農業的獨特優勢。例如山西就有面食、雜糧、太行小米、老陳醋、平遙牛肉、晉南蘋果、清徐葡萄、玉露香梨等一大批品牌農產品在全國家喻戶曉, 但因功能農業發展還未形成規模, 經濟效益還沒有充分體現。因此, 這些地區要發展功能農業, 就要挖掘農業特色, 突出差異化, 初步形成具有國內外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功能農產品品牌集群。

4.4 行業統一標準缺失

功能農業目前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尚未廣泛推廣, 一些理念還處于規劃設想階段, 甚至還存在一些不實的表述和宣傳, 從而使功能農業和功能農產品受到質疑, 影響了功能農業的發展環境, 也使生產者處于觀望狀態。2016年10月, 首個功能農業系統的行業標準《富硒農產品》通過專家審定, 但這對于功能農業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還需要制定更全面詳盡的行業標準, 為功能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丈量尺度。

5 建設功能農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5.1 政府規劃引導

在功能農業發展中, 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通過優化功能農業布局, 調整產業結構, 根據區域特點, 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的功能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等產業, 提升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提升裝備和技術水平, 推進產業化經營, 延伸產業鏈條, 強化質量監管和標準制定, 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提高功能農業綜合效益。

5.2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通過示范帶動和宣傳推廣吸引家庭農產、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主體加入到功能農業中來, 促進功能農業提質增效, 創新產品流通方式, 構建功能農業生產新模式。此外, 應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功能農業建設, 如市場調研人員研究市場需求, 科技人員加強產品功能效用的開發應用等, 科普人員進行功能農產品的科學普及等。

5.3 打造功能農業區域品牌

各地應當結合自己的優勢農業品牌, 做強做大一些功能食品龍頭企業, 以知名的功能性農產品為主, 帶動其他功能性農產品的宣傳, 逐步形成區域性農產品系列品牌, 引領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乃至生活方式。

5.4 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實現功能農業的發展, 需要生產經營者擁有先進理念及最近技術。這就要求各種涉農的企業、機構、院所以及社會力量, 應當為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和生產能力共同努力, 共同服務, 通過各種講座、咨詢、服務等形式, 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 幫助農民通過提高勞動生產能力開展功能農業的生產加工經營從而實現增收致富。

總之, 功能農業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階段, 對推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廣西等省已經開始布局功能農業的省域規?;l展, 但功能農業全面推廣仍是一項長期的工程, 需要正確面對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政府規劃引導、社會合力參與、打造區域品牌、培育新型農民等具體舉措, 將功能農業從科技創新走向產業實踐, 使農業走向提質增效, 使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使公眾健康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摘要:功能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新領域, 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功能農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 但是由于其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 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通過發展功能農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事關農業發展方向, 事關公眾健康需求, 事關農民增收致富, 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功能農業,推動,縣域經濟,意義,對策

參考文獻

[1] 2017中央一號文件[EB/OL].http://hh.hljagri.gov.cn/detail/7686.html

[2] 趙其國, 尹雪斌.我們的未來農業——功能農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7, 37 (7) :457.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5篇

縣域經濟基礎薄弱, 一直是困擾遼寧經濟發展的短板。“十一五”以來, 省委、省政府作出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 提出縣域經濟三年倍增發展計劃, 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力地推動縣域經濟這塊短板呈現出快發展、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 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從2008年開始, 縣域經濟主要指標基本上以高于全省一倍的速度增長, 到2010年末, 全面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三年倍增計劃。2010年, 全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G D P總量達到47.5%, 地區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縣 (市) 達到33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4個縣 (市) 占全省比重達到23.5%;固定資產投資縣域占全省總量的45%。瓦房店、海城、莊河、普蘭店、大石橋在全國百強縣的位次明顯前移。

(二) 縣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設施農業、畜禽業、漁業、林業四項重點產業發展迅速, 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遼寧省第三大支柱產業, 農業“一縣一業”初具規模??h域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具備了工業企業集聚發展的條件, 新的發展空間、增長點和競爭力已經形成, 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產業集群達到了百億元規模。

(三) 縣域經濟競相發展的局面更加明顯

瓦房店、海城作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躋身全國百強縣前20強;東港、開原等一批強縣迅速崛起, 走出了農業縣 (市) 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建平、義縣等一批后進縣發揮后發優勢, 正在迎頭趕上。全省縣域經濟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任務及對策建議

(一)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集中發展農業“一縣一業”

1. 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推進優質特色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 建設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糧油、肉蛋奶、水產、園藝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大縣, 促進農業“一縣一業”發展。加快遼南無公害農業區建設。實施新增45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計劃;實施1000萬畝以花生為重點的油料工程建設;實施1000萬畝種植業設施小區工程建設;實施1000萬畝優質水果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 擴大畜禽標準化生產小區養殖規模。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 加強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建設, 做大做強精品漁業。

2.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國家級示范區達到5個, 省級示范區達到12個。培育壯大一批與高標準生產基地、合作組織有效對接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 發展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集群。著力打造100個經營效益好、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產業化龍頭企業。

3. 加強農產品物流產業和市場體系建設。

著力打造集物流、加工、交易的沈陽東北農產品大型集散中心, 加快35個大型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支持農產品儲藏保鮮和冷鏈運輸等設施建設, 建立高效、便捷、快速的現代物流體系。推動龍頭企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和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對接, 形成與主導產業緊密聯系的原料和加工制品集散中心。推動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合作社對接, 引導合作社與專業大戶入股龍頭企業, 與龍頭企業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4. 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

集成農業產業化示范區龍頭企業技術人才、實驗設備資源, 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和成果孵化中心, 形成公共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臺。推動龍頭企業與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結合, 研究開發促進產業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推動龍頭企業集群與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 共同研發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

5. 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

大力培育和打造地區品牌, 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IS0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鼓勵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識, 積極培育品牌市場, 依靠品牌提高農產品效益。“十二五”期間, 每個縣 (市) 至少都要形成1個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和5個以上在全省具有較大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二) 大力推進工業化, 集中打造超百億元工業產業集群

1. 加強縣域工業園區建設。

加大對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采取多種融資方式, 集中資金重點扶持10個縣 (市) 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 積極鼓勵、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園區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園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 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和標準, 拓展縣域發展空間。

2. 積極培育縣域工業產業集群。

依托縣域支柱企業, 每個縣培育1至2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超百億元工業產業集群要達到500-1000億元規模。每年重點扶持10個縣域工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鼓勵縣域工業產業集群加快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產業品牌, 提升工業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3. 實施縣域支柱企業提升工程。

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縣域支柱企業, 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龍頭作用。重點扶持100個銷售收入在5億元以上大型規模工業企業, 推動縣域支柱企業技術改造, 實現產品創新, 提升產品檔次, 延伸產業鏈條, 不斷壯大企業發展后勁和實力。

(三) 大力推進城鎮化, 集中抓好縣城建設

1. 完善城鎮發展規劃體系。

通過統籌城鄉規劃, 打破城鄉界線, 實現區域產業和人口的合理集聚, 增強城鎮的輻射作用,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2. 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六個一”工程, 完成自來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綠化、體育文化場館等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 提高縣城供水能力;完成40座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建設;消滅10噸以下小鍋爐, 推進縣城集中供熱;實施三年綠化和水系建設計劃。

3. 培育特色經濟發展強鎮。

重點培育100個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中心鎮, 通過賦予縣級管理權限, 以產業興鎮, 不斷繁榮小城鎮經濟, 增強城鎮功能, 充分發揮其帶動和輻射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 擴大城鎮產業規模, 力爭把100個中心鎮建成布局合理、規模適中、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特色明顯, 具有較強集聚能力、帶動作用的現代小城市。

4. 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鎮轉移。

加快農村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移。建立與城鎮銜接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擴大城鎮職工各項保險制度的覆蓋面。深化戶籍及其配套改革, 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 保障外來落戶人口享有城鎮居民同等權益。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范文第6篇

我縣煤炭資源豐富, 已探明煤炭儲量30億噸, 品種齊全, 目前, 年生產能力為450萬噸, 煤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財政支柱并長期占主導地位。自2005年全國開展地方煤礦安全生產秩序專項整治以來, 我縣煤礦數量出現了逐年遞減, 煤炭產量相對穩定, 事故總量明顯下降, 礦井安全基礎逐年提高, 抗災能力顯著增強的局面?,F在全縣共有煤礦89處, 比2005年減少了60%, 產量4萬噸以下的礦井均已淘汰。煤炭產量沒有因關閉礦井力度的加大而受影響;2005年318萬噸, 2006年363萬噸, 2007年400萬噸, 2008年350萬噸, 2009年220萬噸。我縣為發展和壯大煤炭產業先后對小煤礦進行改造, 取締立井, 實施雙斜開拓, 推進礦井質量標準化建設, 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 推廣使用先進的生產工藝, 改進落后的采煤方式, 組建煤炭公司, 對煤礦企業實行集約化管理, 加大隱患排查專項治理, 創造良好可靠的安全生產環境, 狠抓“兩個主體”責任落實, 加強煤礦職工隊伍建設, 為縣域煤炭經濟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2 制約煤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2.1 企業規模小, 生產能力較低。

目前, 我縣89處礦井中, 年生產能力9萬噸的礦井不足20處, 大多數年生產能力為6萬噸礦井, 還有部分4~5萬噸礦井, 礦井單產能力較低, 加之部分塊段地質條件相對復雜, 布局不合理, 開采方式落后, 制約了煤炭經濟的規模發展。

2.2 管理基礎差, 安全壓力大。

我縣的煤礦企業絕大多數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 由于受當時地“有水快流”政策影響, 辦礦準入條件低, 煤炭產業人才匱乏, 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 管理水平較低, 加之地質條件復雜, 隨著幾年來的煤礦整頓關閉 (我縣原有小煤礦480余處, 目前有89處, 已關閉390余處) , 目前保留礦井周邊有許多報廢井, 這些礦井在關閉時沒有閉礦報告, 水文地質資料難以查清, 盡管政府、煤炭行管部門和監管部門出臺多種政策, 制定各種規定和管理辦法, 還是給現有礦井安全生產造成巨大壓力。

2.3 品種單一, 煤炭附加值低。

煤炭企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原煤轉化率低, 煤炭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作為一個以煤炭產業為縣域支柱的資源大縣, 原煤就地加工轉化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到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 我縣煤炭企業經過多年高強度的開發, 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且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能源保障, 但煤炭產品、產業結構單一, 始終是制約我縣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多年來, 生產的原煤90%以上都以外銷為主, 從中可以看出縣域煤炭經濟深加的總體生產能力根本無法帶動全縣的煤炭產品結構升級換代, 煤炭企業粗加工產品, 深加工產品很少, 產品附加值低, 原煤開工轉化能力不足, 產業鏈條短或沒有形成鏈條, 直接導致了全縣煤炭企業創造利潤能力和抗擊市場風險能力的降低。

2.4 縣域經濟增長對煤炭行業的過分依賴, 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 我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煤炭產業, 近年來到, 煤炭行業在全縣工業總量中的比重一直占主導地位。以2007年為例, 全縣煤炭產量400萬噸, 煤炭及相關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65%, 實現稅收1.67億元, 占全部稅收的70%, 占全縣財政收入的60%。2008年、2009年全縣煤礦未能正常生產的情況下, 煤炭產量分別為350萬噸、220萬噸, 分別占煤炭及相關產業分別占縣財政收入的63.1%和45.43%。煤炭產業總產量的增長, 受資源儲量、宏觀調控、市場需求、安全管理、運輸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雖然煤炭企業的發展后勁很足, 煤炭企業產品熱銷、經濟效益回升, 主要是利益于市場對資源需求的拉動, 并不完全是企業結構調整, 產品結構升級帶來的效益。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辦礦起步早, 準入標準低, 設計不規范, 造成證內儲量少, 擴儲程序復雜, 難度大, 一但擴不了儲就面臨關閉。二是突出開拓方式的改造, 注重了原煤產銷, 忽視了煤炭深加工;另一方面資金匱乏產生了少投入快見效, 缺少長遠發展、聯合發展意識。

由于上述原因和問題, 使我縣煤炭經濟多年來始終停留在原煤產銷上, 煤炭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3 促進煤炭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3.1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正確理解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一是充分發揮傳統產業集聚資本的優勢, 切實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帶動新興產業發展, 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優勢企業, 最終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煤炭產業的結構調整要以科學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為基礎, 要科學論證, 不要盲目跟風, 立足實際, 不照抄照搬。三是對煤炭項目的建設要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 嚴格市場準入制度, 杜絕無建設許可證、生產許可證、低水平重復建設、污染嚴重的項目, 確保煤炭經濟良好發展。

3.2 加快資源整合, 壯大煤礦企業規模, 提高單產能力。

我縣目前有31處資源整合礦井, 政府和行管部門首先加大工作服務力度, 加快煤炭資源整合和單井擴儲工作, 通過整頓關閉, 資源整合徹底改變原煤開采企業數量多, 規模小、工藝落后與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要求不符的狀況, 取締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 關閉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整合和單井擴儲, 使我縣在“十二五”期間建成30萬噸的礦井2處, 15萬噸礦井32處, 9萬噸礦井20處, 按照政府推動, 企業自愿的原則, 采取多種形式對9萬噸以下煤礦進行收購、兼并、聯合改造, 組建新的原煤開采集團公司, 重點推進和建設一批高產高效, 經濟效益好的接續型礦井, 整體提高原煤生產企業的技術水平, 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 實現最佳經濟效益。

3.3 引進資金, 聯合經營, 盤活企業。

縣政府相關部門及相關機構, 加大扶持力度, 最大限度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有發展潛力、無力經營的煤礦企業, 通過招商引進資金, 進而組建集團, 對具備條件的煤礦實施兼并, 聯合經營, 組建由政府搭橋、銀行牽頭、各金融機構參與的銀行聯合貸款集團, 實施高效率、低風險的銀聯貸款, 通過定期不定期組織銀企座談會、項目推介會、信貸營銷、金融服務等多種形式, 采取集體授信, 聯合貸款的方式, 支持煤炭企業發展, 對煤炭企業變更、證照延續、外商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 盯關部門全力勾通協調, 幫助企業解決疑難問題, 給企業注入生機活力。

3.4 依托資源優勢, 發展產業鏈條, 優化發展。

我縣煤炭資源儲量豐富, 煤炭產業長期做為支柱產業, 原煤就地加工轉化能力不足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 因此, 我縣依托資源優勢, 引進資金或深挖內潛, 推動煤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煤炭產業, 提高機械化水平, 提高回采率, 同時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高經濟效益, 著力抓好煤炭的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 實施煤炭深加工, 形成煤變油、煤變氣、煤電一體化, 發展和壯大產業鏈條, 提高煤炭的附加值, 可根據市需求, 建立型煤集團, 洗煤公司等以煤為主的相關產業, 通過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3.5 抓基礎, 上標準, 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證。

上一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范文下一篇:團隊建設創新思路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