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

2023-09-23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1篇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安防行業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以電子安防產品生產企業聚集為主要特征的“珠三角”地區、以高新技術和外資企業聚集為主要特征的“長三角”地區,以及以集成應用、軟件、服務企業聚集為主要特征的“環渤海”地區三大產業集群,占據了我國安防產業約2/3以上的份額。骨干企業迅速成長,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中國2006-2011年的安防行業市場規模由人民幣1200億元增長至2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5%。

作為安防原有主要銷售渠道的經銷商及代理商,在新的行業發展背景下,逐漸在轉變其發展思路,目前安防經銷商及代理商的銷售渠道多采用與工程商合作的銷售方式,占67%的份額,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的經銷商及代理商的產品周轉;經銷商之間的合作也占

很大的比重,有45%的份額;由于房產開發商直接與安防代理商及經銷商合作,房地產公司也是重要客戶,其次還有公安系統、其它行業用戶及其它廠商。

中研普華認為,在品牌的激烈競爭中,大的安防企業應該身先士卒來應戰,依靠自身的品牌、服務等優勢為中小品牌樹立良好榜樣,再輔以價格上的一些優惠來增強競爭實力,從而引導整個市場形成比品牌、比技術、比服務的正規競爭環境。而中小品牌也要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加強銷售服務,努力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設,走出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研普華行業研究機構認為,2012-2016年安防行業潛力巨大,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安防行業極具投資價值,其延伸服務產業同樣市場廣闊,整個安防行業產業鏈都將獲得飛速地發展。中國安防行業市場規模市場調研

中國2006-2012年的安防行業市場規模由人民幣1200億元增長至2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30%。到2011年,市場已達到249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中研普華預計2016年中國安防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0.24%。

目前,中國安防行業主要由以下幾種類型企業組成:一是以設計、安裝、服務為主的工程商;二是經銷、代理安防產品為主的銷售商;三是以生產和供應安防產品為主的產品供應商;四是以仲介、咨詢為主的各類服務商;五是以報警運營服務為主的運營商。

從企業數量上來看,據有關市場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安防從業企業約25000家左右,行業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市場競爭激烈。其中,安防服務企業包括系統集成企業約14130家,具有工程資質的工程企業為1579家,具有地方工程資質的企業為12551家。

行業總產值達到2500多億元,其中安防產品產值約為1200億元,安防工程和服務市場約為1300億元;全行業實現增加值800多億元,比2005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23%以上。而在未來五年,我國安防產業規模將實現翻一番的總體目標,2016年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實現增加值1600億元。近期雖然受歐美金融危機,以及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因素的影響。但安防行業依舊保持在年增長率15%左右。這一強勁的市場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前來“淘金”。隨著我國“平安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的不斷深化,其他世界各國平安城市建設的需求加快,公共安全防護的技術和設備的運用與居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安防產品大眾化正在成為現實。比如:城市樓宇中的家用對講設備就屬于最基本的安防產品。這種設備幾乎遍布城市的大小樓宇,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樓宇對講設備的需求會更大。中國安防行業市場供需投資分析

安防行業作為社會經濟應用性行業,國內重點行業對安防的需求依然強勁。

(一)金融業安防應用需求

一直以來,金融行業都是安防產品應用的“金牌大戶”,再加上近年各大銀行都在進行監控系統升級和聯網,這些都為安防行業帶來巨大商機。

目前我國有各類金融營業網點超過35萬個,僅郵政儲蓄網點就接近4萬個。中研普華研究趨勢預測,到2016年,我國ATM機將超過80萬臺。與此同時,更加便捷的ATM機和自助銀行將成為下一步各銀行發展的重點。我國銀行安防設備應用已基本形成“五年一更新”的規律,再加上每年對安防系統必不可少的升級工作,就形成了金融行業幾乎每年10億規模的安防市場需求。

(二)電信業安防應用需求

身處于安防行業的人員都知道,或者在一些安防展會上也可以看到,電信運營商也介入了安防行業,這樣的舉動實際上他們是想利用已有的資源來推廣網絡產品。運營商在安防的推廣力度很大,規模大,實力強。多年來電信業一直依靠運營獲得收入,他們的運營系統是非常穩定和標準化的,安防業作為一塊大蛋糕,電信業安防市場需求增長不足為奇。

(三)智能建筑市場安防應用需求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先進技術的不斷涌現,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已呈快速發展之勢,逐漸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垂直市場。通常情況下,人們對綠色環保行動以及環境惡化導致的威脅了解的更多。

我們看到,最終用戶越來越愿意做出努力以保護環境。大家都在談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很多當代的組織來說,這已成為其核心價值所在。

中國安防行業進出口投資分析

相關數據分析顯示,我國的安防產品,內銷比例約為80%,外銷的比例僅僅占據20%。很多國內的安防廠家,在外銷市場中基本還是處在低端市場,而中高端的市場及核心技術依舊掌握在國外的知名大企業手中;自主品牌產品在中高端市場能站的住腳的則非常的稀少。國內安防企業長期以來一直面對的是技術上的原創能力,缺乏技術沉淀。幾乎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的大企業手中,不管是CCTV、防盜報警類產品還是樓宇對講及門禁類產品,國內的技術都還是在模仿,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很多國內安防企業只是在下游應用開發技術上有一定的優勢,我們更多的優勢則來自生產加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低廉。

現在國外很多知名的展會,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安防展已經開展了40多屆。隨著國內越來越多企業的參與,今后國內安防會在國際上占的比例越來越多。把中國的企業宣傳出去,提高國內品牌的原創能力,不斷創新突破,增加抗風險能力。

我國安防外銷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及歐洲等傳統發達地區和其他一些較發達地區。隨著今后安防企業走出國門,我們要多去一些相

對落后的東歐地區,俄羅斯的安防市場今后也將是重點主攻的方向。國內安防企業應該抓住這樣的機遇,搶占先機,好好利用政策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開拓海外市場,采取不同的市場策略,全面打造民族安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

中研普華行業研究機構認為,國內的安防企業,要盡可能加快創新的腳步,縮短產品的上市周期,加強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支持,致力于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為今后產業的升級做好充分的準備。2012年,是安防行業推陳出新的一年,我國的安防外銷市場,出口業務要朝著好的方向不斷前行。提升研發實力,接力滿足用戶需求,提出最佳整體解決方案,才是廣大安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2篇

中國煙草行業實行統一領導、垂直管理、專賣專營的管理體制。國家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對全國煙草行業“人、財、物、產、供、銷、內、外、貿”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1982年1月,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1983年9月,國務院發布《煙草專賣條例》,正式確立了國家煙草專賣制度;1984年1月,國家煙草專賣局成立;199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1997年7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國家煙草專賣體制。全國煙草行業現有包括深圳、大連在內的33家省級煙草專賣局和煙草公司,16家工業公司,57家卷煙工業企業,1000多家商業企業,以及煙葉、卷煙銷售、煙機、物資、進出口等全國性專業公司和其他一些企事業單位,全行業職工51萬人。

中國煙草行業實行專賣專營體制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以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體制的優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改革,強化專賣執法,推進科技進步,狠抓基礎管理,促進了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82-2004年累計實現工商稅利15778億元,為增加國家財政積累、滿足市場消費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兩年來,中國煙草行業緊緊圍繞“做精做強主業,保持平穩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深化改革,推動重組,走向聯合,共同發展”的主要任務,積極推進行業內部改革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狠抓整頓和規范煙草市場秩序,加強經濟運行調控,促進了行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保持了全行業的平穩發展。2004年,累計實現工商稅利超過2100億元,比上年增加450億元;其中實現工商稅金1414億元,比上年增加225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嚴格抓好“兩煙”總量控制,生產經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行業始終把控制煙葉、卷煙總量放在首位,嚴格按國家計劃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銷售,保持產銷平衡和協調發展。2004年,全國種植烤煙1507萬畝,收購煙葉175萬噸。卷煙生產經營堅持抓好“控量、促銷、穩價、增效”,嚴格控制生產進度,扶持重點企業和名優品牌,并采取多種措施抓好低檔卷煙特別是五類煙生產,使全行業保持了產銷增長、價格穩定、效益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共生產卷煙18735.9億支,比上年增長4.7%;銷售卷煙18778.6億支,比上年增長

4.5%。

——不斷強化專賣管理,加大整頓規范力度,煙草市場秩序取得明顯好轉。全行業堅持“內管外打”方針,一方面強化內部管理,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對卷煙制假售假活動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不斷加大打擊力度,嚴防反彈。2004年共查處卷煙制假案件26.9萬起,收繳假煙68.7萬件,搗毀制假窩點2805個,查獲制假煙機1890臺,依法拘留制假分子4215人。全行業以財經秩序專項整頓和遏制卷煙體外循環為重點,深入開展整頓規范工作,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穩步推進行業內部改革,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果。行業實行了以省級煙草工商分開為突破口的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16家省級中煙工業公司,促進了煙草資源優化整合和生產集中度提高。卷煙工業企業積極實施企業組織結構調整,10萬箱以下規模小

煙廠已基本關閉,10-30萬箱卷煙工業企業聯合兼并重組整合步伐不斷加快。到2004年底,全行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卷煙工業企業減少到57家。在企業聯合重組中堅持以名優品牌擴張為支撐,通過實施百牌號戰略,明確重點扶持發展牌號,有效促進了產品結構調整和卷煙牌號整合。2004年生產卷煙牌號由原來的1000多個減少到400多個,并培育出了“白沙”、“紅梅”、“紅河”3個產銷量超過百萬箱的重點名優品牌。

——全面推進卷煙銷售網絡建設,煙草商業現代流通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國網建工作先后總結推廣南通、武漢、成都、上海網建試點先進經驗,近兩年在“全國網建學上海”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和推廣江蘇、大連、福建的網建先進經驗,加快新業務模式的推廣,全面推行客戶關系管理,建立公正的貨源分配制度,實行明碼標價,指導零售戶經營,促進了網絡功能的發揮和網建整體水平的提高。到2004年底全行業共建立客戶服務中心2297個、電話訂貨中心1281個、配送中心1694個,全國有持證零售客戶415萬個,傳統商業正逐步向“電話訂貨、網上配貨、電子結算、現代物流”的現代流通發展。同時,加快進行取消縣級公司法人資格的改革探索,逐步向地市級公司統一經營過渡,積極培育具有活力的市場競爭主體。

——堅持科技進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降焦減害”取得新的進展。在煙葉生產方面,全行業廣泛推廣“品種良種化、種植區域化、技術規范化”的“三化”措施,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普及,煙葉質量不斷提高,目前上中等煙葉比例達到85%。在卷煙生產方面,廣泛應用煙草薄片、膨脹煙絲、打葉復烤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降低能耗,改善卷煙配方結構,提高卷煙產品質量和吸食的安全性。2004年全行業卷煙焦油量降至平均每支13.6毫克。重視和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全行業有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9家行業級企業技術中心。2003年國家局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式卷煙的戰略性課題,制定了《中國卷煙科技發展綱要》,以降焦減害、提高質量、節約資源為主線,積極開展中式卷煙研究工作。行業信息化建設進度加快,全行業卷煙生產經營決策管理系統、公文遠程傳輸系統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并投入運行。

——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抓好職工隊伍建設,保證了行業改革與發展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全行業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組織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事跡報告團巡回演講、開展行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征文評比活動等多種形式,認真總結和大力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進典型,促進了行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貫徹活動不斷深入開展。行業各單位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切實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擴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大規模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對司局級領導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進一步狠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認真組織學習和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加強對黨風廉政建設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有力地保證了行業健康發展。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3篇

1、行業簡介

會展是指會議、展覽、節慶、賽事等集體性活動的統稱,會展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博覽會、展覽會、交易會、貿易洽談會等,二是各種類型的大型國內外會議,三是體育競技運動、文化運動、大型節慶活動、民俗風情活動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展覽會。目前,最知名、影響力最大的是世界博覽會。

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服務業,也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城市產業及周邊經濟發展也產生著巨大的帶動和放大效應。會展業具有“一帶九”的聯動優勢,即會展業除本身產值外,利用其產業關聯效應能帶動交通、通訊、酒店、餐飲、旅游、零售、廣告、印刷、裝飾、物流貨運等周邊產業的發展。

隨著全球會展業的不斷發展,會展業對全球經濟帶動作用也愈發明顯。據商務部與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編制的《中國會展業行業發展報告2014》,全球會展產業每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0 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增長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 總和的4%,并呈現出專業化程度高、市場化程度高、展會面積規?;蜁巩a業集中度高等特點。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會展業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有效拉動餐飲、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眾多服務業的增長,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2014 年,我國會展業直接經濟產值已經達到了4,190 億元,創造的間接經濟產值也十分巨大。

在新時期,會展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會展業,全面提升會展經濟已經提升到國家層面。會展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對結構調整、開拓市場、促進消費、加強合作交流、擴大產品出口、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產業鏈

會展行業上游主要是展館等基礎設施、信息技術,下游是會展業所服務的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其中,展館建設是物質層,承載、滿足并定義會展的硬件屬性;會展組展則是會展行業的核心層,包括會展創意策劃、招商組展、現場運營、數據統計;國民經濟各細分行業是應用層,是會展企業服務的對象。

會展行業中,除組展企業承擔招商招展、策劃、統籌運營外,相關的會展主場服務機構、物流企業、展臺搭建機構、廣告策劃企業也承擔了協助會展組展商更好運營會展的職能和作用,也屬于會展行業的范疇。其中會展主場服務,即展覽會現場管理與服務的外包和代理,是展會的組織者指定某一專業會展服務公司對展會現場使行管理、協調和服務的一種新型專業服務模式,它是在展會組織者與場館、展商和觀眾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和紐帶。會展物流則是為參展商提供特殊的物流服務。

此外,會展周邊產業涉及、交通、金融、商購、海關、媒體、旅游、餐飲、酒店等方方面面。 會展行業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圖1:會展產業鏈示意圖

二、會展行業發展歷程

1、國際會展業發展歷程

會展業在國外發展已有很長歷史,1890 年世界上第一個樣品展覽會在德國萊比錫舉辦。隨著社會演變和科技進步,會展業作為一種經濟存在形式,其內容、功能和辦展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歐洲是世界會展業的發源地,會展經濟整體實力較強,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都是世界級的會展業大國。其中,德國是第一號的世界會展強國,其專業性、國際性的展覽會數量多、規模大。亞洲會展業的規模和水平僅次于歐美。東亞的日本、中國及中國香港,西亞的阿聯酋,東南亞的新加坡,憑借廣闊的市場、巨大經濟潛力、發達的基礎設施、較高的服務業水平、較高的國際開放度或地理區位優勢,逐漸成為亞洲展覽大國。

近年來,全球會展業處于平穩發展階段,根據《進出口經理人》雜志每年對世界商展100 大排行榜的統計,100 大商展的最低進入門檻和平均面積均保持平穩增長。近三年,世界100 大商展的最低進入門檻從2011 年的10.5 萬m2 提升到2014 的11.6 萬m2,增長了1.1 萬m2;100 大世界商展的平均面積也從2011年是18.1 萬m2 上升到2014 年的19.5 萬m2。

德國政府對會展業的投資較高,對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地區的展覽場館的建設投入巨資,并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德國展覽委員會(AUMA)是政府和展覽業之間的橋梁,每年對世界各地的展會進行考察,并形成報告,為德國政府贊助本國企業出國參展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德國會展業的突出特點是專業性、國際性的展覽會數量多、規模大、效益好、實力強,在國際性貿易展覽會方面優勢明顯。世界著名的國際性、專業性貿易展覽會中,約有2/3 都在德國主辦。根據《德國會展業發展經驗及借鑒》(全球化雜志出版,2014 年第3 期),德國每年舉辦的國際性貿易展覽會約有130 多個,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參展商來自國外。在展覽設施方面,德國也稱得上是頭號世界會展強國。德國現擁有23 個大型展覽中心,其中超過10 萬m2 的展覽中心就有8 個。

2、國內會展業發展歷程

①初步興起階段(1951-1980 年)

1951 年,中國首次參加“萊比錫春季博覽會”,標志著新中國會展業發展的開端。1953 年,中國貿促會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工業展覽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接待的第一個來華展覽會。自此開始,中國展會展業進入起步期。

這一時期,出國展和來華展都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51-1980 年,中國貿促會共組織了400 余個出國展,以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為目的;1953-1978 年,我國共接待112 個來華展,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之間的友誼。 總的來說,起步期階段的展覽會數量少,專業化程度和組織水平不高,大部分還不具備現代貿易展覽會的特征,把展覽作為產業發展的意識尚未形成。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結束了沒有大型展館的歷史,中國會展業進入了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的20 年。 ②迅速發展階段(1981-2000 年)

從1980 年-2000 年,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展覽業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

1978 年,中國貿促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這是建國后我國首次舉辦國際博覽會。之后,北京、上海、大連、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現出了一批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專業展覽會,如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博覽會、國際機床展覽會、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大連時裝博覽會、珠海航空博覽會等。

此外,出國展也經歷了重大變革,其標志性事件是中國貿促會于1986 年組團參加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展覽的貿易性、專業性大大加強,在中國出國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中國展覽業開始與現代國際展覽業接軌。

截至2000 年,中國初步形成了自主辦展、來華展、出國展并駕齊驅,政府或相關部門、協會/商會、國有展覽公司、民營展覽公司、合資展覽公司等多主體辦展的格局,會展業走向專業化、市場化。2001 年,德國三大會展巨頭與上海浦東土地發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標志著國際會展巨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序幕正式拉開。

到2005 年,中國展覽業實現了質和量的飛躍,國際展覽范圍涵蓋機械、電子、通信、石化、儀器、鐘表首飾、服裝、銀行、建材等各行業;展會的主辦單位形成了政府、各協(商)會、外貿公司、國營和民營展覽公司、中外合資展覽公司以及外資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辦展的新格局;會展業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覽公司作為協辦、主辦單位開始介入內地展會。

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會展行業已經從由政府主導格局轉向市場化。組展主體上,會展行業已形成多元組展模式,由政府主導辦展轉變為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行業協會、國有企事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五大辦展主體。參展行業由傳統行業逐漸向戰略新興行業轉化。制造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展覽會數量增多,體現出初步轉型升級的態勢;會展城市逐漸由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東北、中西部會展經濟帶逐漸形成,會展經濟呈現全面開花局面。

國際化方面,我國的會展項目以及會展機構得到UFI、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ICCA)、FKM 等協會的認證越來越多。國際上著名的會展公司來華辦展,一些國際性品牌的會展被移植到我國市場。中外企業聯合辦展的模式屢見不鮮,中外合資會展企業也不斷增多。

三、我國會展行業現狀

1、我國會展業規模持續增長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14 年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09-2014 年,我國舉辦各類展覽數量從4290 場上升到7495 場,年復合增長率達7.27%;展覽面積從4990 萬m2 上升到9736 萬m2,年復合增長率達11.11%,展覽面積增長快于展覽項目增長,單位項目規模擴大,展覽效益向好。

圖2 2009-2014年我國辦展數量和面積

圖3 2009-2014年我國會展業直接經濟產值

隨著會展業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的快速增長,相應會展經濟產值也實現大幅增長。根據商務部等機構的統計數據,2009 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僅為1817 億元, 到2014 年增加到419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18%,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3.61 萬億元的0.68%,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 萬億的1.4%。

同時,會展質量也逐步提高,中國展覽會現已總體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目前已有一批專業展逐漸成熟壯大,形成了全球知名的展覽會,像在北京舉辦的機床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印刷展和廣州的照明展已躋身國際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國際航空展成為亞洲第二大航展。這些展覽會在展覽規模、服務水平等方面已接近國際水準,已被列入全球行業展覽計劃。近年來,消費品專業展也愈加繁榮,例如北京的春秋國際服裝展,大連、寧波的服裝節,上海的國際家具展,廣州的美容美發展都逐步走向品牌化。

2、我國會展業呈現五大會展經濟帶格局

會展經濟的發展與一個城市產業結構、區位優勢、開放和市場化程度、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貿易發達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我國,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區的產業結構、地理位置、開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異,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 從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會展業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會展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華東會展經濟產業帶“、以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以武漢、鄭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為龍頭的”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和以大連、哈爾濱等城市為中心的”東北邊貿會展經濟產業帶“。這些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通過進行準確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協調、各具特色、梯次發展的互動式會展經濟發展格局。 1)環渤海會展經濟帶——以北京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為重點,其會展業發展早、規模大、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門類齊全,知名品牌展會集中,輻射廣。另外,在北京的會展業中,由原中央政府部門轉化出來的全國性專業行業、協會成為辦展主力是北京會展業的另一特點,使北京會展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十分突出。 2)長三角會展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為依托的會展產業帶已經形成。該產業帶起點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規劃布局合理、貿易色彩濃厚,受區位優勢、產業結構影響大,發展潛力巨大。

3)珠三角會展經濟帶——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交會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廈門東莞等會展城市群,形成了國際化和現代化程度高、會展產業結構特色突出、會展地域及產業分布密集的會展經濟帶。 4)東北會展經濟帶——以大連為中心,以沈陽、長春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依托東北工業基地的產業優勢及東北亞的區位優勢,形成了長春的汽博會、沈陽的制博會、大連的服裝展等品牌展會。 5)中西部會展經濟帶——以武漢、成都為中心,以重慶、西安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通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了武漢的華中國際汽車展、武漢光博會、成都的西部國際博覽會、綿陽的科博會、重慶的高交會、西安的東西部洽談會等品牌展會。

3、場館存量不斷增加,新建場館向中西部延伸

展覽館是決定展會規模主要因素,其設施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展會服務方式的質量和水平,會展業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使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會展業發展,加強展覽館基礎設施建設。

圖4 我國主要城市展覽館數量

自2002 年起,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我國各大城市開始爭先恐后地進行展館建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而近年以來展館的建設力度更是達到了高峰。

根據《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與《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的不完全統計,國內各省專業會展場館從2011 年統計到的153 個,室內面積為504.33 萬m2 快速增長到2014 年總計226 個,室內面積964.13 萬m2,其中專業展館(室內可租用面積大于等于5000m2,且舉辦2 個以上經貿類展覽會的展覽館)128 個。

圖5 2015年全國展覽館數量省份比例

目前,我國的展覽場館的面積已經超過號稱”世界會展之國“的德國成為全球第一。2014 年全球十大頂級場館中,中國占據兩席,其中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內展覽面積達40.0 萬m2,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位居第五位,室內展覽面積達33.8 萬m2。在場館存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除北上廣一線會展城市外,中部的重慶、武漢展館建設也快速增長,分列全國第

4、第5。截至2014 年底,在建展館中四川、湖南、江西分別以21.50、20.20、20 萬m2 的在建展館面積排在國內的前三位,表明展館建設正快速向中西部轉移。

圖6 全球十大頂級場館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4篇

我國液壓氣動行業發展概況

一、發展歷程

我國液壓(含液力,下同)、氣動和密封件工業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為起步階段;60~70年代為專業化生產體系成長階段;80~90年代為快速發展階段。

其中,液壓工業于50年代初從機床行業生產仿蘇的磨床、拉床、仿形車床等液壓傳動起步,液壓元件由機床廠的液壓車間生產,自產自用。進入60年代后,液壓技術的應用從機床逐漸推廣到農業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原來附屬于主機廠的液壓車間有的獨立出來,成為液壓件專業生產廠。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為第二汽車制造廠等提供高效、自動化設備的帶動下,液壓元件制造業出現了迅速發展的局面,一批中小企業也成為液壓件專業制造廠。1968年中國液壓元件年產量已接近20萬件;1973年在機床、農機、工程機械等行業,生產液壓件的專業廠已發展到100余家,年產量超過100萬件,一個獨立的液壓件制造業已初步形成。這時,液壓件產品已從仿蘇產品發展為引進技術與自行設計相結合的產品,壓力向中、高壓發展,并開發了電液伺服閥及系統,液壓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氣動工業的起步比液壓稍晚幾年,到1967年開始建立氣動元件專業廠,氣動元件才作為商品生產和銷售。含橡塑密封、機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的密封件工業,50年代初從生產普通O型圈、油封等擠壓橡塑密封和石棉密封制品起步,到60年代初,開始研制生產機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等制品。70年代,在原燃化部、一機部、農機部所屬系統內,一批專業生產廠相繼成立,并正式形成行業,為密封件工業的發展成長奠定了基礎。進入80年代,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引下,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基礎件滯后于主機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引起各有關部門的重視。為此,原一機部于1982年組建了通用基礎件工業局,將原有分散在機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等行業歸口的液壓、氣動和密封件專業廠,統一劃歸通用基礎件局管理,從而使該行業在規劃、投資、引進技術和科研開發等方面得到基礎件局的指導和支持。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先后引進了60余項國外先進技術,

其中液壓40余項、氣動7項,經消化吸收和技術改造,現均已批量生產,并成為行業的主導產品。近年來,行業加大了技術改造力度,1991~1998年國家、地方和企業自籌資金總投入共約20多億元,其中液壓16億多元。經過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一批主要企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工藝裝備得到很大改善,為形成高起點、專業化、批量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幾年,在國家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方針指引下,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業迅猛崛起,呈現出勃勃生機。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三資企業迅速發展,對提高行業水平和擴大出口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著名廠商合資或由外國廠商獨資建立了柱塞泵/馬達、行星減速機、轉向器、液壓控制閥、液壓系統、靜液壓傳動裝置、液壓件鑄造、氣動控制閥、氣缸、氣源處理三聯件、機械密封、橡塑密封等類產品生產企業50多家,引進外資2億多美元。

二、目前狀況

(1)基本概況 經過40多年的努力,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件行業已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有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據1995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統計,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件工業鄉及鄉以上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國營、村辦、私營、合作經營、個體、“三資”等企業共有1300余家,其中液壓約700家,氣動和密封件各約300余家。按1996年國際同行業統計,我國液壓行業總產值23.48億元,占世界第6位;氣動行業總產值4.19億元,占世界第10位。

(2)當前供需概況 通過技術引進,自主開發和技術改造,高壓柱塞泵、齒輪泵、葉片泵、通用液壓閥門、油缸、無油潤滑氣動件和各類密封件第一大批產品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并可穩定的批量生產,為各類主機提高產品水平提供了保證。另外,在液壓氣動元件和系統的CAD、污染控制、比例伺服技術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并已用于生產。目前,液壓、氣動和密封件產品總計約有3000個品種、23000多個規格。其中,液壓有1200個品種、10000多個規格(含液力產品60個品種、500個規格);氣動有1350個品種、8000多個規格;橡塑密封有350個品種、5000多個規格,已基本能適應各類主機產品的一般需要,為重大成套

裝備的品種配套率也可達60%以上,并開始有少量出口。

1998年國產液壓件產量480萬件,銷售額約28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70%);氣動件產量360萬件,銷售額約5.5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60%);密封件產量約8億件,銷售額約10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50%)。據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1998年年報統計,液壓產品產銷率為97 .5%(液力為101%),氣動為95.9%,密封為98.7%。這充分反映了產銷基本銜接。

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工業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主機發展需求,以及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反映在產品品種、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以液壓產品為例,產品品種只有國外的1/3,壽命為國外的1/2。為了滿足重點主機、進口主機以及重大技術裝備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液壓、氣動和密封產品進口。據海關統計及有關資料分析,1998年液壓、氣動和密封件產品的進口額約2億美元,其中液壓約1.4億美元,氣動近0.3億美元,密封約0.3億美元,比1997年稍有下降。按金額計,目前進口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30%。1998年國內市場液壓件需求總量約600萬件,銷售總額近40億元;氣動件需求總量約500萬件,銷售總額7億多元;密封件需求總量約11億件,銷售總額約13億元。

三、今后發展走勢

1、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

(1)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不強,技術開發的水平和速度不能完全滿足先進主機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進口設備的配套和維修需要;

(2)不少企業的制造工藝、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較落后,加上質量意識不強,導致產品性能水平低、質量不穩定、可靠性差,服務不及時,缺乏使用戶滿意和信賴的名牌產品;

(3)行業內生產專業化程度低,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復嚴重,地區和企業之間產品趨同,盲目競爭,相互壓價,使企業效益下降,資金缺乏、周轉困難,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投入不足,嚴重地制約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競爭實力的增強;

(4)國內市場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國外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加上國內私

營、合作經營、個體、三資等企業的崛起,給國有企業造成愈來愈大的沖擊。

2、發展走勢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5篇

一、油脂行業概況

1、中國食用植物油統計分析 (1)各油種產量占比概況

近年來,大豆油1405.6萬t,占食用油總產量50.6%;菜籽油556.2萬t,占食用油總產量20%;棕櫚油312.5萬t,占食用油總量11.2%;花生油144.8萬t,占食用油總產量5.2%;玉米油87.7萬t,占食用油總產量3.2%。從目前看來,我國對大豆及大豆油的進口仍有強勁的需求,這種強勁的進口需求近幾年不會改變。近幾年來,人們對玉米油及葵花籽油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另外,稻米油、油茶籽油、橄欖油之和也都從原先的幾乎為零增加到了食用油總產量的1%左右,充分說明各種營養食用油在這幾年的迅速發展。

(2)中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數量統計

植物油加工企業中,日加工能力100 t以下的有523個,占總數量百分比39.6%;年油料加工能力384.2萬t,占總數百分比3.5%;年精煉能力503.0萬t,占總數百分比14.8%;食用植物油產量111.1萬t,占總數百分比4.0%。

日加工能力100~200 t的企業有251個,占總數量百分比19.0%;年油料加工能力752.9萬t,占總數百分比6.9%;年精煉能力459.0萬t,占總數百分比13.5%;食用植物油產量187.7萬t,占總數百分比6.8%。

日加工能力200~400 t的企業有278個,占總數量百分比21.0%;年油料加工能力1 680.1萬t,占總數百分比15.3%;年精煉能力564.1萬t,占總數百分比16.7%;食用植物油產量336.7萬t,占總數百分比12.1%。

日加工能力400~1 000 t的企業有146個,占總數量百分比11.1%;年油料 1 加工能力1 784.3萬t,占總數百分比16.3%;年精煉能力838.9萬t,占總數百分比24.8%;食用植物油產量565.3萬t,占總數百分比20.3%。

日加工能力1 000 t以上的企業有123個,占總數量百分比9.3%;年油料加工能力 6 344.8萬t,占總數百分比58.0%;年精煉能力1 025.0萬t,占總數百分比30.2%;食用植物油產量1 580.0萬t,占總數百分比56.8%。

近年來,日加工能力100 t以下以及日加工能力100~200 t的企業均有大幅度下降,而200 t以上的企業個數大幅度提升。最為值得關注的是日加工能力1 000 t以上的企業,從75個增長為123個,其食用油產量占到總數的56.8%。

近幾年來國家鼓勵增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成果明顯,在以后的發展中,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國有企業以及各地大型的龍頭企業將成為國家政策扶持的重點。

(3)中國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統計

2009年中國食用油年油料加工能力為10 946.3萬t,比上年增加3 080.6萬t,增長率為39.2%;年油脂精煉能力為3 389.9萬t,比上年增加661.3萬t,增長率為24.2%;食用植物油統計產量為2 780.9萬t,比上年增加487.3萬t,增長率為21.2%;食用植物油實際產量(統計產量扣除外購原油國內精煉量402.2萬t,外購成品油國內分裝量90.7萬t)為2 288萬t,比上年增加360.2萬t,增長率為18.7%。

從油品類型來看,精煉油產量總計2 074.4萬t,其中一級油1 250.8萬t,二級油83.7萬t,三級油1 71.5萬t,四級油564.4萬t;調和油為118.7萬t。2009年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前3位企業:益海嘉里(中國)658.0萬t,中糧集團有限公司193.5萬t,九三糧油工業集團83.6萬t。

2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油脂的質量及安全要求逐漸增加,未來幾年里

三、四級油的占比會越來越小,而一級油的產量將會進一步增加。

(4)食用油各類型企業加工生產能力統計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年油料加工能力2 819.6萬t,占總數百分比25.9%;年精煉能力1 241.9萬t,占總數百分比36.8%;食用植物油產量1 255.8萬t,占總數百分比45.4%。

民營企業年油料加工能力7 098.8萬t,占總數百分比65%;年精煉能力1 785.9萬t,占總數百分比53%;食用植物油產量1 271.1萬t,占總數百分比45.9%。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年油料加工能力981.3萬t,占總數百分比9.1%;年精煉能力342.8萬t,占總數百分比10.2%;食用植物油產量240.4萬t,占總數百分比8.7%。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食用植物油產量占比在減少,降到45.4%,而民營食用油加工企業仍占到我國食用油產量的半壁江山。從民營企業的加工能力、精煉能力和食用油產量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在開工率上還存在著嚴重不足的現象。

2010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食用油產量占比繼續略微下降,而國有控股企業在食用油產量的占比會有一定量的小幅提升,這與2010年以來國有大型企業持續收購民營企業有關,但各類型企業食用油產量的占比格局應該基本保持不變。

(5)中國食用植物油加工產量各地區排名

中國年油料加工能力前3名分別為:江蘇1 473.3萬t,黑龍江1 463.9萬t, 3 山東1 421.6萬t;年精煉能力前3名分別為:江蘇577.2萬t,廣東370.1萬t,山東321.8萬t。植物油產量前10名分別為:江蘇511.0萬t,山東367.5萬t,廣東273.5萬t,天津184.5萬t,湖北182.6萬t,福建122.3萬t,上海121.1萬t,河北120.8萬t,黑龍江100.5萬t,廣西96.9萬t。

2、國內油脂油料供應的現狀

(1)首先是國產的原料的播種面積長年是比較穩定的,近幾年甚至是有所下降了。大豆、菜籽、花生、棉籽、葵籽等品種,加在一起也是略有下降的。

從產量上看,也是基本上是徘徊不前的。主要的幾個產品,基本上這幾年沒有太大的起色,像大豆基本上都是1500萬噸的上下波動。像花生、菜籽、棉籽,基本上也是1000萬噸的上下起伏。播種面積,也沒有太大的增長,產量也沒有很大的增長。

但是在原材料的沒有很大的增長的情況下,我們的壓榨量是有明顯增長的,大豆的壓榨量有了5000萬噸。壓榨量的上升,國產的原材料的變化不大,對國外進口的依賴度是明顯增大了。大豆和菜籽的合計進口量達到了5000多萬噸,這個趨勢也是逐年上升,非常明顯。

大豆原料,壓榨原料對進口的依賴性可以看到也是逐年上升的,現在已經達到了80%以上的水平了。這幾年國產原材料的壓榨量比較少,主要是靠進口。

(2)其次,加工企業的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底,大豆的壓榨產量大概是9000萬噸左右,這不是很完全的統計,因為還有很多小的產能沒有辦法統計。其中,80%以上的產能分布在沿海地區,主要是山東、江蘇、廣東三個省,占到了一半多的量。山東的日壓榨產能是5.5萬多噸,江蘇是5.3萬噸,廣東是3.7萬噸左右。

4 另外還有行業的集成度是不斷的提高。前11家大的企業集團,占到了總產能的一半左右。大的產能是占到了70%以上,四分之三左右。最大的集團就是益海,占到了大豆產能的21%。其實,中糧也占到了10%左右,嘉吉、九三是8%左右。這樣加在一起基本上就是70%多,這個行業經過了多年的競爭之后,基本上就是這11家規模比較大的。

在過去的兩年中,行業的產能擴張速度稍有放緩,產能的利用率有所好轉。從之前的不到50%,現在已經回升到了50%以上了。但是產能利用率還是比較低,還處在一個比較過剩的階段。從2010年起,產能的擴張速度又開始提速,會有更多的產能投入。這個競爭會更加激烈。

產能利用率方面,大的油廠的開工率比較高,特別是有外資背景的油廠都是70%以上。國內的中小企業的開工率普遍比較低,尤其是這兩年的東北地區的國產原料的壓榨工廠,普遍的低開工率的情況下,很多都已經停工。

2008年以前,外資在國內發展很快,發改委出臺了促進大陸加工企業發展的改革意見,外資在國內的發展一定放緩,之前主要是嘉吉、金光、日清、正大等外資企業,占到了18%,到2010年,基本上是維持在8.5萬噸,現在是占到了全國的30%左右。

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壓榨量產能是30%左右,壓榨量是40%左右。

3、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的基本特征

一是低利潤。行業由于競爭比較激烈,價格利潤一直是在低位徘徊,在2001-2003年還處在比較高,但是是在不斷的下滑過程,從2004年到現在,都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基本上就是幾十塊錢一噸的加工利潤。相比美國、日本和其他一些比較成熟的國家、行業來講,這個利潤水平相對來講偏低。

5 二是高風險。由于受到了國際原料價格的波動,國內的其他原料,包括了花生、棉籽等價格也是跟隨著大豆在激烈的波動中,給的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前幾年,在2004年和2008年的兩次大漲大跌的過程當中,國內的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企業和一些工廠都被洗牌了,這就是價格波動帶來了市場風險,帶來了巨大的虧損之后被迫出局。由于我國對外的依賴性比較高,大豆供應基本上就是不到十家公司在供應,棕櫚油的集中度更高,所以從原料的供應集中度和原料的價格波動兩個方面加在一起來看,國內的加工業的風險的確很大。

總之,是我國自主油脂油料的供應比較有限,對進口大豆、其他的油脂的進口依賴度越來越高。另外,行業的利潤率低、風險很大。還有企業的產能出現了過去很多年都是供過于求,這個產能過剩的問題還會存在。國內的壓榨產能基本上在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集中,出現了這種集中度越來越高的現象。

4、行業在最近十年來的變化 (1)行業基本上是走過了三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2003年之前,基本上是建好了工廠就可以盈利,那時候的利潤率很高?;旧夏菚r候出現了一種需求量猛增,產能跟不上的情況,所以行業的利潤比較好,行業的發展也很迅速。自從2004年大豆價格大幅度波動以后,出現了大的洗牌,這時候正好采購生成階段的來臨,大的波動出現,在采購和產品價格風險控制方面沒有做好的話,就很難生存,這種情況會長期持續。

在09和2010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將來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明顯,就是整個的行業競爭需要依靠更綜合的能力,更系統性的能力。因為除了做好采購之外,還需要在物流、金融方面都要有相應的配合。

行業的發展受到了三個因素的驅動,一個就是行業整體規模的不斷上升,推 6 動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第二個是價格的激烈變動帶來的風險,也帶來了并購。第三點就是國際化,國際化有兩個行業,一個是原料的國際化,進口原料的依賴。第二個就是進口行業里面的外資越來越多,推動了整個原材料行業的變革。

(2)行業的獲利空間還是取決于成本優勢 從三個方面來看,采購、生產和物流。

這三個方面都需要有很精細的配合,在采購方面依然還是大頭,采購的成本,占總成本的85%以上。而且,在通過十幾年的運作,原材料的采購方法,以及價格信息都非常的透明,根據期貨市場來運作,因此,采購成本越來越難以控制。從生產上來看,企業的設備技術和管理成本,現在基本上都是比較穩定的,像新投產的工廠基本上差不多,像設備這些東西都是比較一致,競爭的差距不大,生產方面沒有太大的競爭。第三個方面就是物流方面的競爭。這方面的競爭還是差距比較大的。一方面是因為工廠的位置很重要,位置好,物流成本低,位置不好,物流成本高,這個相差很大。另外還有配套的物流系統很重要,包括是不是有自己的碼頭,是不是有足夠的原料的倉容,還有沒有足夠的原料的管容等等設施,另外有沒有鐵路專線等等,對于企業的競爭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因為工廠的地點不能隨便的改變,這個條件就很難改變,這個物流的差距就會長期存在。從前面可以看到,油脂加工行業,必須要打造高效率的生產物流系統,初級的階段就是工廠的位置很重要。到了這個高級的階段,就要求更高了,需要各工廠之間形成網絡,互相配合。在這個關鍵的物流結點上,就需要有自己的布點,因此,行業在生產和物流的效率競爭上,這就給新投產的產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加工行業要套期保值,建立風險管理體系

7 套期保值規規矩矩做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尤其是在規避風險方面是做得非常應該的,出現了風險是沒有完全的按照套期保值的思路在做。整個國內行業在大連期貨市場運用油脂行業做套期保值的比重越來越大,規模越來越上升。

5、行業競爭格局

(1)不僅僅是加工和貿易方面的結合,油脂行業還要加上物流和金融的結合,將來的競爭將是全方位的一種競爭。

中國壓榨行業基本形成了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幾大集團并存的壟斷競爭格局:益海嘉里集團、中糧集團、嘉吉集團、路易達孚集團、九三集團、邦基集團、中儲集團、來寶集團、中紡集團等。

按照類別分組,一個組就是外資的糧油巨頭的組,以嘉吉、邦基、路易達孚、來寶為一個組,現在是按照變通的方法來擴大。第二個組就是益海和中糧,為什么沒有把中糧放到“國企組”,因為里面也有一些外資的股份,兩家公司有一個特點,就是扎根中國市場,同時也有國際視野。這兩家公司是33%的份額,而且現在還在繼續擴張。第三組就是國內的大企業,九三油脂、中紡,現在是9.2%的份額,而且是在努力的擴張當中。第四個組就是民營企業組,主要的代表是植之元、渤海等,現在也是在急劇的擴張中。剩下的就是一些小的企業,基本上是比較弱小,但是比較靈活的在操作,份額大概是在20%以上,這些份額會隨著競爭的加劇,可能會逐步的退出,因為他們是很難擴大的。

從2004年4月份以后,國內一些大、中、小企業因虧損嚴重、資金短缺,經營困難,出現嚴重困境。在這種情況下,ADM、Wilmar、嘉吉、邦基、托福、來寶、路易.達夫等國際大豆主要供給商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低成本擴張方式,大舉進入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由此加快了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的整合步伐,外 8 資在中國大豆壓榨行業中的份額逐漸增加目前已經處于壟斷競爭階段;

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和來寶公司五家跨國糧商對我國的十多家大豆壓榨廠進行了資產重組,目前跨國糧商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這些具有外資背景的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不但在資金上具有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對于日益依賴進口的國內油脂市場,其豐富的國際采購經驗和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得他們在經營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并通過龐大的產能實現最優化的規模經營利潤。

ADM、嘉吉、邦吉、路易達孚為國際老牌四大糧商,益海嘉里則是國內油脂油料老大,占據國內小包裝食用油半壁江山。來寶集團公司總部在香港,在新加坡上市(NOxx),是農業、工業和能源等多個領域貿易商。

世界四大國際糧油巨頭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占據我國食用油脂 70%的生產能力。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團更是居國內食用油市場首位,其旗下品牌占據小包裝食用油 60%~70%的市場份額。

中紡集團2011年4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國內油脂油料加工行業,以ADM、嘉吉、邦吉、路易達孚、益海嘉里、來寶集團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油脂油料壓榨產能為9.37萬噸/天,占到國內市場份額47.2%;以中糧集團、中紡集團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油脂油料壓榨總體產能為8.5萬噸/天,占總壓榨產能的42.9%;剩下為多個民營企業分得,日壓榨產能1.96萬噸,約占9.9%市場份額。

競爭格局的第二個方面,就是發展的趨勢。行業的前11名企業的加工能力和加工量還會不斷的增長。市場的份額還會向這11家企業進一步的集中,行業的整合還會加劇。比如說像中紡通過租賃收購,現在份額也是在迅速的增長。另 9 外就是低開工率的企業,也會加大提高產能的使用率,競爭越來越激烈。

長期來看,還會進行更殘酷的整合。無法預計將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但是按照歐美的情況來看,不應該會有太多的企業,目前的這種11家企業是比較好的一種格局。這兩年的擴張勢頭,根據國家糧油信心中心的資料,2010-2011年,出現了15個日榨能力1000噸的大豆加工項目。

國家實際上在加大大豆產業的調控,想制止行業的盲目擴張,2010年8月份,發改委主任在一次會上還表示,要加強對玉米深加工和大豆加工的調控。新項目的實施和國家的政策是有沖突的,為什么在國家控制調控的過程當中,還有新的項目投產?原因是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的項目都是非常積極的歡迎,都在積極的做工作去審批,整個國家是想限制這個產能擴張,但是各個地方都想提供土地和項目審批方面的支持,所以行業仍然還會繼續的擴大。

(2)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的區域分布:從中國豆粕供給與需求的市場空間布局來看,長江下游地區是中國豆粕生產優勢最明顯的區域。從江蘇的南通、張家港、南京生產的豆粕,可以沿”黃金水道”長江進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豆粕消費大省,而且運費低,運能也能得到保證。這也是嘉吉等國際巨頭在在這些區域投資的重要原因。

6、行業發展的空間

首先,是一個老話題,是國產原料的增長有限,原因是有兩個:一個是耕地面積是有限,進口5000萬噸的大豆,是相當于進口是4億多畝的耕地,這么多的大豆的產能沒有辦法在我國土地上生產出來,因為我國沒有那么多的地。第二個是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下降了,大豆這幾年的增值比較低,相比玉米和水稻是不太有利的。像2010年的油菜籽的增值也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像在長江流域,湖 10 北、安徽這些省份,基本上跟這個小麥相比的收益不太好,所以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比較低。整個的國產原料的發展來看,基本上就是非常困難的。

我國的需求是逐步的上升的。國內的人均植物油的消費,基本上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穩步上升的。植物油的消費增長的步伐顯得比GDP的增長還要平穩。這種增長還是有一定的空間,主要是人均的消費,現在基本上是接近了20公斤/年的消費,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空間。像歐美是27公斤/年,美國是30公斤/每年。像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區,都是在較高的水平。我們可能不能達到歐美那么高的程度,達到亞洲其他國家的程度,人均還可以增長幾公斤,人均上升的空間還是存在的。

另外飼料的產量也是在穩步增長的,飼料的增長和人均GDP的增長也是穩步增長的,飼料的增長比人均GDP的增長更加的穩健。隨著養殖規?;陌l展,其實以前像在中國,可能農民農戶的養殖的比例在下降了,規?;B殖的程度不斷提高,對飼料和豆粕的需要是不斷的增長。

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動力,就是人口結構的改變。我國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消費方面相差很大,肉類和油的消費相差很大,城市居民的吃油量是要遠遠高于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吃肉量遠遠高于農村居民。這個差異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帶來很大的機會,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的不斷轉變過程當中,現在是相差不大,再過幾年,城鎮人口就會超過農村人口,農村人口會下降到低于城鎮人口。每年會有1000多萬的農村人口變成城鎮人口,在人均消費方面也有巨大的差異,這是近年來中國對油有如此大的胃口的原因,這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巨大的需求的增長。

這幾個因素當中,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最大的原因,比收入方面的影響力度還 11 要大,持續的時間更長的一種元素,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所以,這個行業將來的發展,還會持續很多年。植物油的供求形勢上可以看到,產需的缺口在不斷的加大。

7、油脂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原料的供應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障礙。因為需求不斷的增長,但是供應是比較穩定的增長。所以在供求增長不匹配的背后,反映出來的就是采購原料的時候,發現了是不斷的上漲的。最近的兩年,美國大豆出口到中國的升貼水價格上漲了,前幾年就是四十到五十美分的水平,現在基本上就是上漲了上百美分。跟阿根廷相比,以前可以拿到-100的升貼水,現在已經漲到了60美分以上了,這就是供應供不上的一個最為明顯的表現。另外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行業的采購步伐,就是越來越會定遠期的現貨,訂購的期限是越來越靠后,訂購的量是越來越大,以前是提前幾個月做,現在基本上都是提前到半年以上了。

第二個就是在我國需求量增長很猛的時候,供應國的壓榨量也在加大,今后的幾年,南美國家的壓榨產能也會不斷的擴張,出口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會出現南美本國的加工廠跟出口企業的競爭問題,會導致出口比例的下降,導致中國的壓榨廠要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發展越來越難。巴西的壓榨產能的變化,也是非常強烈的一種增長。阿根廷這幾年的量,擴張也是非???。還有一個就是歐洲和巴西生產大量的生物柴油,對我們來講,車輛的消費和人吃的食用油是一個爭搶原料的過程當中,這是燒掉和吃掉的一種PK過程當中。

南美這幾年的產量擴大是非常明顯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增長都差不多,美國也仿佛是如此,增長的幅度很大。一面是中國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還要持續。一面是出口國自己也在壓榨,生產生物柴油。所以原料的問題是現在行業碰到的 12 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綜上,對整個行業的概括是:

隨著壓榨企業集團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會加劇。不僅是取決于上游,還取決于物流系統是否順暢,更是取決于對于原料價格波動的風險控制是否完善。因此,油脂加工行業不再是一個加工和貿易行業,而是一個加工、貿易、物流、金融一個系統結合的行業。

第二,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和加工企業的增長,國內的市場對油脂油料的需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保持一個非常穩健的增長態勢。整個的行業發展前景還是比較樂觀,但是由于國產原料的釋放,將來對于進口的依賴會越來越大,行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原料的保障問題。國內的需求這么快,將會跟出口國的壓榨企業同時爭搶原料和貨源。因此,這個態勢將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激烈。

二、行業信貸投向建議

1、客戶選擇:

準入基本要求為區域內生產要素(包括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水資源的供給、熱電供應、交通運輸等)配置合理,能耗、水耗指標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相關國家相關標準,主要生產設備不在國家產業政策淘汰范圍之內,產品有穩定的客戶群,市場前景良好,財務情況穩健,盈利能力好,大豆加工業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油脂加工企業,應在加工、貿易、物流、金融方面有綜合競爭優勢,具體來說,

加工生產環節:工廠位置好、布點合理,機器設備和工藝流程先進,不屬于 13 國家淘汰的落后產能;

物流和貿易環節:具有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體系,生產物流系統配套完善,物流成本低;

金融方面:能夠通過國內外期貨市場鎖定采購成本和終端銷售利潤,把企業運營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優先支持ADM、嘉吉、邦吉、路易達孚、來寶、中糧、九

三、中紡、中儲糧等行業排名前列企業集團的下屬企業,信用等級A級(含)以上,國內市場份額較大,自身或主要下游客戶品牌優勢明顯,盈利能力強,負債結構合理,符合環保相關政策的區域龍頭企業;

擇優支持年產量行業排名前20名,信用等級BB級(含)以上,供銷渠道穩定暢通,具有一定物流運輸成本優勢的企業;

適度支持工藝技術先進、產業鏈條完整、產品附加值較高、產品覆蓋面較廣,供銷渠道穩定暢通,成長性良好的中小型企業,此類企業應提供我行認可的擔保;

控制原料供應不穩定,運輸物流成本高,技術工藝落后,子行業產能過剩且競爭激烈,生產經營及外部環境存在不利影響因素的企業;

嚴格控制股東實力弱、行業地位低、年產量排名靠后的民營中小企業;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大豆油脂加工業要淘汰常壓蒸發工藝及一批技術落后、能耗高、污染大、消防設施不達標,尤其是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小規模大豆油脂加工廠。

2、項目選擇: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鼓勵類包括:糧油加工副產物(稻殼、米糠、麩皮、胚芽、餅粕等)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應用;菜籽油生產 14 線:采用膨化、負壓蒸發、熱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統等技術,油菜籽主產區日處理油菜籽400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1.5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區日處理油菜籽200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公斤)以下;花生油生產線:花生主產區日處理花生200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公斤以下;棉籽油生產線:棉籽產區日處理棉籽300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公斤以下;米糠油生產線: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煉技術;玉米胚芽油生產線;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種油料加工生產線。

限制類包括:大豆壓榨及浸出項目(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大豆主產區除外);東、中部地區單線日處理油菜、棉籽200噸及以下,花生100噸及以下的油料加工項目;西部地區單線日處理油菜籽、棉籽、花生等油料100噸及以下的加工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發改工業[2008]2245號)從生產規模、行業壟斷、外商投資管理、資源節約、環保要求、循環經濟等方面,制訂了大豆油脂加工業準入標準。準入企業資格:從事大豆油脂加工的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現有凈資產不得低于擬建項目所需資本金的2倍,總資產不得低于擬建項目所需總投資的2.5倍,資產負債率不得高于60%,項目資本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省級金融機構評定的信用等級不低于AA級。

三、營銷建議

對于優先支持授信對象,可以給予進口開證和配套押匯(期限在90天以內)、銀關保、銀關貸等以貿易融資為主的授信支持;對于優先支持授信對象的上下游客戶,可以采用“1+N”模式開展授信業務;除此之外的客戶,應結合保證、抵質 15 押等強擔保,或采用貨押等模式給予適當的授信額度;對于有套期保值交易行為的客戶,應關注其套期保值的真實性和盈虧狀況。

民航行業概況介紹范文第6篇

哈爾濱中慶燃氣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于2006年9月28日,公司注冊資本56,179萬元。目前,公司股本結構為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占51%、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占48%、哈爾濱市國資委占1%金股。 (特許經營)

公司負責哈市90余萬戶管道煤氣民用戶、4萬余戶天然氣用戶以及4500余戶工商服用戶的燃氣供應和管理以及燃氣用戶發展、工程設計、施工等。

公司現有在冊員工4352人,在崗員工2554人。公司現有職能部門19個,全資子公司4個(天然氣公司、設計院、壓力容器檢驗所、燃氣搶修處),分公司和直屬單位共20個(華祥工程分公司、物資分公司、物業分公司、民用營業分公司11個、工商服營業分公司2個、燃氣稽查大隊、燃氣搶修大隊、市場開發中心、離退休人員管理中心)。目前,市區燃氣管網總長近2000公里,日最大供氣量165萬立方米,市區管道燃氣普及率89%。

公司成立以來,秉承“人本、守信、勤儉、安全”的企業理念,堅持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目標,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確保全市安全穩定供氣為重點,不斷加強企業管理,強化優質服務,各項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保障全市生產生活用氣,推進哈爾濱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公司2008年4月被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授予哈爾濱市第三十二屆勞動模范單位。

其前身哈爾濱燃氣化工總公司是1996年4月在原哈爾濱市氣化工程建設總指揮部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金58,091萬元,負責哈爾濱市煤氣生產、供應、管理和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的供應,生產經營煤炭、煤化工產品及城市管道燃氣工程設計和施工??偣鞠到y有在職職工16,469人,離退休職工2483人;總資產41.49億元,負債25.40億元,凈資產16.0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1.2%。 公司成立十年來,由于受制氣量小生產成本高、售氣價格受限價格成本倒掛、管理僵化機制不靈活等因素的影響,一直處于虧損經營狀態,該項目市政府及各方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6.09億元,累計支付財政補貼76,120萬元,每年市政府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供氣管網建設和維護。而且隨著城市發展,使用煤氣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的需要,更不能適應城市發展清潔能源、優良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因此,對哈燃化公司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

按照哈爾濱市創建“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的奮斗目標的要求,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向市民提供清潔環保、安全高效的燃氣資源,同時,創新城市公用事業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進而減少政府常年背負的巨額財政負擔,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對哈燃化公司進行重組改制,并確定了“整體策劃、分塊改制”的改制原則。改制后的新企業將自負盈虧,市政府取消對該企業每年近8000萬元的財政補貼。市委、市政府對于哈燃化公司的改制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市委書記杜宇新同志多次聽取改制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市人大主任石忠信、市長張孝廉、副市長叢國章等市領導多次赴大慶溝通、協商有關事宜,與幾家投資方進行了多輪洽談。哈中慶燃氣公司國有股權的成功轉讓標志著哈燃化公司改制工作圓滿成功,更標志著哈爾濱市公用事業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開創了公用事業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并為市其他公用事業國有企業改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

一、整體策劃、分塊改制,哈燃化公司煤炭化工企業無償劃轉中煤集團

哈燃化公司下屬單位比較多,資產規模較大,具有從煤礦、氣化廠到城市供氣的較長的產業鏈,從燃氣生產的上游企業到燃氣供應的下游企業都具有不同的特點,為了穩妥地推進改制工作,必須對企業的現有資源和經營業務進行重新梳理、整體策劃。按照哈燃化公司原

有的業務可以相對獨立的劃分城市燃氣和煤炭化工兩大業務模塊,各自的市場特征和經營模式又都具有較大差異,為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采取按上、下游分塊改制的方式進行。我們首先對上、下游企業的資產、債務及人員等進行了分拆,做實企業法人財產,啟動上游企業管理職能,在此基礎上分別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招商引資。經多方招商引資和磋商談判,2006年7月4日市國資委將哈燃化公司上游煤炭化工企業以承債方式無償劃轉給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劃轉資產總額39.07億元,負債總額21.84億元,凈資產17.23億元。中煤集團接收上游企業后,將在三年內投資100億元,在哈爾濱形成煤炭生產能力1000萬噸、甲醇200萬噸和烯涇60萬噸的產業規模。

二、設置“金股”、分步實施,哈燃化公司城市燃氣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本著“引進資源、引進資金、引進機制”的目標和“產權轉讓、多元持股”的改制模式,下游企業要采取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產權轉讓和資產重組,首先由下游企業與大慶方合資組建新公司,然后按照引進資金和機制的目標,通過對我市在新公司的股權進行減持,引入具有資金和行業機制優勢合作方。經過與大慶方協商確定,由哈燃化公司與大慶油城燃氣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合資公司,公司總股本56,179萬元,其中哈燃化公司以實物凈資產出資27,528萬元,占49%的股份,大慶油城燃氣有限公司以貨幣方式出資28,651萬元,占51%的股份,哈燃化公司下游企業的所有債權債務全部進入合資公司。為保證我市在安全穩定供氣、社會公共利益和職工利益等方面具有實際控制力,合資公司設立“金股”,由市政府持有,在涉及上述問題上擁有一票否決權。2006年9月28日合資公司哈爾濱中慶燃氣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合資公司成立后即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截止2007年5月末,公司實現燃氣銷量1.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4%;實現銷售收入1.61億元,同比增長3.15%;新發展用戶1.79萬戶,同比增長9%;平均供銷差率8.01%,同比下降11.13%。按照雙方合作協議的約定,合資公司設立后,將用三年的時間完成我市天然氣置換工作,造福全市人民。

三、把持“金”、開放招商,合資公司國有股權減持取得成功

為了盤活國有資產并實現保值增值,引進具有豐富行業運營經驗的產業投資者,進一步提升和增強企業管理運營及融資能力,哈中慶燃氣公司成立后,市國資委要將持有的哈中慶燃氣的49%股權減持到1%。為保證此次股權轉讓的公開、公平、公正,引入符合條件的產業投資者,市國資委作為轉讓方,按照國家及省市的相關政策規定和程序要求,通過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規范組織,公開操作,做到了招標規則公開、招標程序公開、評標辦法公開,中標結果當場公布。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盡職調查、發標、投標、評標等程序和激烈的競爭后,2007年9月27日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宣布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中標,受讓價格為47,730萬元。通過此次招標轉讓國有股權,我市可獲得溢價收入近2億元。本次股權轉讓后,我市繼續享有“金股”權力,并通過《委托協議》的方式,授權大慶方行使我市股權中不涉及“金股”事項的表決權。

四、依據政策、安置職工,確保職工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推進哈燃化公司上、下游企業改制的過程中,市國資委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及協議的約定,積極、穩妥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對于上游企業職工,按照“人隨資產走”的原則,由中煤集團負責整體接收安置;對于下游企業職工安置,在與合作方及股權受讓方簽定的協議中均作出了明確的約定,由合資公司全員接收下游企業在冊職工,在自愿的前提下與

員工簽定不少于三年的勞動合同,三年內不得做經濟性裁員,三年后累計經濟性裁員不得超過原由職工總數的10%等,對進入合資公司職工的工資、內欠、福利待遇及社會保險等事宜作了約定,并將上述內容作為“金股”權力之一,有效地保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按照政策規定對職工改制前的經濟補償金經測算后以予鎖定,并根據鎖定金額提取一定比例的備付金,用于支付比例內經濟性裁員職工的經濟補償費用,解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使廣大職工更加擁護改革、更加支持改革。

大慶市

大慶燃氣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30日,注冊資本5億元,是大慶石油管理局專業公司。2007年3月取得大慶市城市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2010年1月7日產權劃歸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

沈陽市煤氣總公司

沈陽市煤氣總公司是集燃氣生產、輸送、銷售,管網建設、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大型公用企業,在沈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中占據重要位置。公司現有員工6000余人,其中中共黨員1102人,各類、各層次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800人;年銷售燃氣3億立方米,銷售收入9億元;擁有固定資產16億元,地下燃氣管線2600公里;服務、管理全市134萬戶民用和6000余家工業、團體客戶。其規模居東北首位,全國前列。

沈陽市煤氣總公司的前身是日本人于1923年興辦的“奉天瓦斯作業所”。建國以后,先后稱沈陽瓦斯廠、沈陽市煤氣公司、沈陽市煤氣總公司。從1999年開始,煤氣總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體制深化改革首先成為切入點,先后與內外資企業合資成立沈西燃氣有限公司、沈南燃氣有限公司、新北燃氣有限公司、沈陽燃氣有限公司,沈陽市煤氣總公司均是相對大股東。體制的變革扭轉了企業進入市場經濟后的虧損局面,并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沈陽燃氣”已經成為享譽地區和行業的知名品牌,成為沈陽地方經濟的一個亮點。

遼陽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

原遼陽市煤氣公司是一個集燃氣經營、管理、燃氣工程施工、煤氣表檢定為一體的全民所有制公用企業,隸屬于遼陽市城建局。改制前有在職職工451人,離退休職工173人。公司下轄液化氣公司、白塔管理所、文圣管理所、煤氣工程公司等4個基層單位。公司有管道煤氣用戶10萬戶,年銷氣量近1000萬立方米。1992年市政府取消對煤氣的財政補貼后,煤氣公司成為自負盈虧企業。近十年來,受氣源制約和氣價的影響,企業經營舉步維堅,只能靠銀行貸款維持,2008年企業經營虧損2480萬元,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2008年初,遼陽市政府授權遼陽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對遼陽市煤氣公司實行改制,對外公開招標。2009年4月1日,遼陽市國資委與中國燃氣全資子公司——中燃投資有限公司簽署遼陽市煤氣公司部分股權轉讓及合資經營協議,中國燃氣享有遼陽市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30年,占合資公司80%股份,遼陽市政府占20%股份。4月13日,遼陽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正式運營,承接遼陽市煤氣公司近十萬用戶管道燃氣供應與管理服務職能。 武漢市天然氣有限公司

是武漢市燃氣熱力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的一家中港合資公司,是武漢市唯一擁有天然氣資源的特許經營企業。

2003年6月30日 武漢市天然氣有限公司獲發營業執照,2003年12月16日 武漢市天然氣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武漢市燃氣熱力集團有限公司(有8.3億元管網資產)以2億元管網資產出資,占50%;香港中華煤氣公司以現金1.96億元出資,占49%;廣州市桓榮投資公司以現金400萬元出資,

上一篇:廉潔鄉村實施方案范文下一篇:國標無縫鋼管標準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