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

2023-09-28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1篇

(一)鄉村生態旅游的含義

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指的是將鄉村作為載體而開展旅游業的形式,對鄉村的空間和資源進行有效利用,以居住體驗、風俗民情等為主完成鄉村經濟的產業化。其將度假、休閑、觀光等融為一體,不僅能夠帶給游客更加獨特的旅游體驗,而且還能夠實現鄉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體來看,鄉村生態旅游是從鄉村旅游視角出發,將生態環境引入到鄉村旅游中,注重生態文明理念的發揮,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性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的旅游形式。

(二)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意義

1. 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生態旅游本身是建立在生態基礎上的,離開生態環保就無法發展生態旅游,因此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在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相關主體會對鄉村居民進行教育,不斷提升其環保意識,推動其為鄉村生態旅游貢獻更大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鄉村的環境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 能夠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是環境卻遭到了十分大的破壞,我國產業結構十分不合理,尤其是農村地區。很多農村地區都以種植業為主,且莊稼的收成好壞完全是靠天,這對于農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無法帶動農村地區發展致富。而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則能夠對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推動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從而促進農民增收。

二、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模式

(一)主題農莊模式

主題農莊指的是對當地的村莊特色進行有效保留,合理對其空間進行利用,構建形式各異、特點不同的村莊,為顧客提供娛樂和休閑的場所,使游客能夠在其中獲得精神方面的釋放,開展一些運動、觀光、度假等活動。近年來,這種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受到了多數人們的青睞,消費者會在假期帶著家人到主題農莊中游玩,吃農家菜,并參與農村地區的農事活動等,緩解了城市工作的壓力,精神得到了放松。

(二)特色村寨模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以及風俗民情不同,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能夠讓游客對其他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等進行了解,并參與其中,獲得精神以及身體方面的放松,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的重要旅游資源,近年來逐漸發展成為生態旅游的主力軍,多個特色村寨開始對本民族的特色進行展示,這不僅能夠促進游客了解我國傳統文化,體會各個民族人民的熱情與豪放,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承,而且還能夠帶動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地區的收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鄉村俱樂部模式

鄉村俱樂部指的是在鄉村中構建具體的旅游俱樂部,游客可以在鄉村俱樂部中體會鄉村的獨特,感受鄉村的風俗民情,并釋放壓力。當前雖然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很多鄉村生態旅游所開發的并不全面,對空間內部的原有狀態進行了保存,這雖然可以帶給游客一種更原始的體驗,但是其基礎建設卻并不完善,甚至一些生態旅游地區連公廁都沒有建好,如此會為消費者帶來十分大的不便,不利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然而通過構建鄉村俱樂部則能夠對這些缺陷進行彌補,其屬于鄉村中的高級會所,各項設施都比較齊全,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三、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措施

(一)做好城鄉溝通與交流

鄉村生態旅游要想得到更好地發展,不僅要對自身內部進行科學化管理,對鄉村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提升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還要加強城鄉交流,積極學習和引進城市的先進理念,改變農村居民的思想觀念,如此才能夠為鄉村生態旅游全面發展助力。同時,在城鄉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還能夠讓農民了解城市的發展,推動鄉村與城市一體化發展,使農民認識到自身家鄉的寶貴的旅游資源,從而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而且通過與城市的交流與溝通,還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建設村寨的過程中將城市的生活方式融入進來,從而推動鄉村生態旅游建設更加人性化。

(二)對公共服務進行完善

鄉村生態旅游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部分,其要想得到良好發展,還需要做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比如要對信息流、物流等進行建設,如此才能夠滿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的滿意度,讓游客認識到鄉村生態旅游的便捷,從而推動鄉村生態旅游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各個級別政府應當重視公共服務,積極進行該方面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比如加強安全、環保、科教、衛生、醫療等各項公共服務的建設。通過對鄉村地區公共服務進行建設和完善,不僅能夠帶給游客更好的體驗,而且還能夠為鄉村地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鼓勵居民參與

鄉村生態旅游涵蓋了兩個層面的對象,一個是物,也就是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地質特征、風俗民情等,另一個是人,指的是鄉村居民。因此為了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的更好發展,不僅要注重旅游景區的建設,而且還要鼓勵居民參與進來,只有如此才能夠帶給游客更大的感官體驗,增強游客的認同感。這就要求政府應當構建對應的激勵措施,提升居民參與生態旅游建設的積極性。比如可以做好利益分配機制的制定,根據實際情況為居民分配收益等。

結束語:

鄉村生態旅游近年來已經成為了多數消費者青睞的旅游形式,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豐富旅游形式,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夠為我國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政府應當重視這方面的發展。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鄉村生態旅游逐漸興起。積極有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不僅能夠推動我國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而且能夠對生態環保起到良好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鄉村生態旅游、其發展模式有哪些,又應當采取哪些措施推動鄉村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發展就成為了本文探究的內容。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生態環保,措施

參考文獻

[1] 胡秋媛.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發展模式探析[J].生態環境保護,2016(08).

[2] 郭濤.鄉村生態旅游創新發展模式與路徑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4).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2篇

一、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動力系統的構建

推——拉理論。英國學者唐曼 (Tolman) 認為動機可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動機包含以驅力為基礎的情感 (推動因素) , 外在動機包含認知 (拉的因素) 。旅游學者戴恩 (Dann) 認為, 推動因素是內在的, 是由于不平衡或緊張引起的動機因素或需求, 它促使旅游動機的產生;拉的因素是外在的, 與吸引物及目的地自身屬性相聯系, 由旅游者對目標屬性的認知所產生, 影響目的地的選擇。依據該理論, 構建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動力系統。

通過對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動力系統圖的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推 (旅游供給) 和拉 (旅游需求) 二者之間不是獨立的, 更不是對立的, 而是相互進行交流, 彼此影響的。但是交流的水平由低到高分別是物質交流、文化交流和心理交流, 物質交流是最低水平的交流, 是以物質利益為主線的供需雙方的初級交流, 結果是旅游者獲得地方熟悉感;文化交流時供需雙方以文化為主線的精神層面的交流, 結果是旅游者獲得地方認同感;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最高目標就是實現供需雙方心靈上的交流, 使休閑農業旅游地成為“第二家園”, 旅游者對旅游地形成根深蒂固感。為此, 如何使旅游者形成這種根深蒂固感是對開發模式建設提出的第一個課題。

2. 保障因素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在開發模式的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其中的重要因素, 如政府的角色、融資問題、社區參與問題。

3. 在休閑農業旅游模式的建設中也應對支持因素加以重視。

二、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1. 樹立生態文化的發展思想

樹立生態文化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樹立生態文化理念, 在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開發與保護并重等理念的指導下, 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和諧發展;同時要構建生態文化制度, 生態文化建設需要建立健全各項環保政策、法規和標準,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證;在理念的指導下將生態文化付諸實際, 即從吃、住、行、游、購、娛這六要素上與生態文化相對接。作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 生態文化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

以生態文化發展思想指導休閑農業旅游的規劃建設, 需要遵循以下規劃原理:

(1) 以生態規劃理論為指導構建休閑農業景觀體系

農業景觀規劃是指運用景觀生態原理, 結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綜合生態特點以及具體目標要求, 構建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和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在整個農業景觀系統的規劃中首先要依法自然、繼承自然, 多一些天然、少一些人工痕跡, 多一些純樸、少一些現代干擾。其次要注重對農業景觀板塊這一概念及有關理論的應用, 構建由農作物、花草樹木、水體、路徑和文化景觀要素結合的復合型農業景觀體系。從斑塊面積和形狀而言, 主要作物類型機械化耕作規模效益已被證明只在<5平方分米時農田中是遞增的。最后通過對重要節點、景觀軸線和生態背景的打造, 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規劃結構布局。

(2) 以文化的塑造來克服休閑農業旅游的季節性限制

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景觀為基礎資源的特性決定了其必然會受到旅游季節性的干擾。雖然通過對綠地、樹木、花草、水體等自然景觀的打造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旅游季節性的影響, 但是這些畢竟是輔助的景觀系統, 當農作物收割后或剛種植時, 整個休閑農業旅游地會顯得格外蕭條, 游客量銳減。這樣通過對村野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 尤其是健身、養身文化、休閑體驗文化的挖掘, 構建特設休閑養身、文化體驗項目來緩解旅游季節性對休閑農業旅游的沖擊。

(3)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構建節約型休閑農業旅游模式

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得以實現。一是構建節約型休閑農業旅游項目, 主要包括建設節能型建筑、節約型旅游產品和對由旅游導致的垃圾污水的回收利用;二是要樹立節約的意識和建立節約制度, 不但旅游服務人員、管理人員要樹立節約的意識, 更重要的是要引導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樹立節約意識。

2. 構建多元型融資方式

探討旅游融資方式之前, 需要明確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資本形態與構成。旅游資源的資本形態, 包括三個層次, 即旅游資源區土地資本、旅游自然資源及建筑等物化的人文資本 (即第一、二類資源) 和旅游歷史文化資本??梢? 旅游資源是由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構成的, 土地及景觀是有形資產, 土地使用權、景觀利用權是無形資產。從資本的角度看, 旅游資源作為被開發利用的對象, 同時構成為資本的投入, 其結構可區分為土地資本、景觀資本、歷史文化資本。其利用方式, 則表現為土地使用權和旅游開發經營權。

一般而言, 旅游開發的融資方式有以下七種:銀行信貸、私募資本融資、整體項目融資、政策支持性融資、商業信用融資、信托投資、國內上市融資。針對休閑農業旅游的具體特征和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現在比較可行的融資方式是政府、農戶、村委會、企業的相互組合形式,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民投資的比重會逐漸增大, 政府的比重相應的減少;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由小規模分散經營向大規模集中經營轉變) , 企業 (包括銀行) 的投資比重會逐步加大。

(1) “政府+開發商 (農民) +社區 (村委會) ”的中小型休閑農業旅游融資模式

從順序上看, 我們會發現這種旅游融資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的, 其次是農民或開發商, 最后是社區。我國特殊的國情、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決定,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 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服務和政策甚至是專項資金的支持;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現實決定了初期休閑農業旅游的開發需要依賴于外部資金的支持,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 農民和農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他們也必然會更多地參與到旅游的開發中。

(2) “開發商+社區+農民 (村委會) ”的規?;蓍e農業旅游融資模式

規模效益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原理, 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也是如此。發展規?;蓍e農業首先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農民和農村都不足以提供如此規模的投入, 同時, 政府為休閑農業旅游規?;l展提供的是公共服務產品和有關政策支持, 這樣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必然需要引進企業 (包括銀行) 。

3. 深度開發旅游產品, 走品牌化戰略

(1) 主題上構建第二家園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游業的深入發展, 旅游者對農業類旅游產品的需求不斷升級, 傳統的以觀光娛樂為主的農業旅游產品雖然盛極一時, 如成都錦江區“五朵金花”模式在全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其只能算是高級農家樂, 主要的旅游活動仍然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觀光娛樂上, 并不能代表鄉村旅游發展趨勢。未來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就是為游客營造第二家園的休閑農業類旅游發展模式, 其產品最大限度地突出原味性、休閑性、體驗性, 經營者要提高品牌意識, 積極走品牌化戰略。

第二家園是相對游客現在的居住地而言的, 第二家園是對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發展到第三個階段特征的概括, 其實質就是通過空間的購回, 將自身置于純樸的民風、淳厚的村野文化氛圍和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光之中, 使游客身體上獲得最大享受, 心靈上得到的最大撫慰。就休閑農業旅游而言, 游客購回的空間主要是指生活空間和心靈空間。生活空間是指游客通過購回的方式, 獲得在鄉村暫時生活的權利, 與農民一起生活, 體驗鄉村感覺, 達到養身的目的。心靈空間是指游客走在連綿起伏的山間、感受潺潺流淌的山泉、領略廣闊無垠的農田、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 完全沉醉于濃郁的鄉村氣息中, 達到了內心與大自然、與原生態的完美交流, 進而達到養心的目的。

(2) 具體產品設計上突出低碳主題

餐飲上原料主要來源于當地生產的綠色無污染菜品;交通上盡量減少機動車輛的尾氣污染, 積極推動自行車、漫步等低碳運動, 同時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畜力車等;住宿材料選取具有節能低耗的低碳材料, 采用太陽能、風能等低碳能源;建筑景觀的設計上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 將建筑融于環境之中等等。

摘要:休閑農業旅游是鄉村旅游的高級形式之一, 是鄉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休閑旅游由于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強調, 更加凸顯了其低碳的特性。本文具體研究、構建了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模式。

關鍵詞:低碳,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何昆.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提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需要科學發展[N].光明日報, 2008 (6)

[2] 張宏梅, 陸林.近10年國外旅游動機研究綜述[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5 (24)

[3] 王仰麟, 韓蕩.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應用生態學報, 2000 (11)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3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深入發展,社會轉型和經濟轉制過程中出現許多新的變化,“單位”的社會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區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社區經濟方面的問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情況下,深入研究社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社區建設主要模式特征,對加快我國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作用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系?,F在,CSA的理念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它也從最初的共同購買、合作經濟延伸出更多的內涵。從字義上看,“社區支持農業”指社區的每個人對農場運作作出承諾,讓農場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為該社區的農場,讓農民與消費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和分享利益。

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間商來操縱當地的食品經濟。它可以恢復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系。CSA的重要原則是農民在具有生態安全的農業系統中生產能帶來健康的食物,消費者也是“股東”,也要承擔生產耕作的風險,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災害等等。

CSA背后所蘊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經濟體系并創造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下,農民和消費者一起工作來實現食品保障和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CSA沒有一個特定的模式。每個社區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條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費者發起的,這些消費者一般都關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環境。他們承諾支持一個或一群農民生產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價格應該使農民能夠持續地經營自己的農場。

農民對于生產會做一個計劃和預算。所有的成本會分攤到每一個“股東”(消費者)身上。每個股東可以投入現金,也可以投入勞力——參與農場的勞動。而產品,不管有多少,都會分給每一個股東。

二、CSA發展的成因

消費者中對于健康和環境越來越多的關注是CSA的一個支持因素。CSA能夠運作起來的一些其它條件還包括:

(一) 在同一個社區的消費者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他們必然會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消費者的社區。

(二) 消費者需要了解由市場機制引起的農民的問題和社會問題。消費者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在一起彼此分享,很好的理解可持續農業或有機農業。

CSA使農民和消費者走到一起,他們相互之間可以交換意見并在一起構想不同于以往的解決之道,使環境、本地的食品經濟和社區具有可持續性。當然,消費者同時也會得到健康干凈的食物,它們讓周遭的一切也都擁有了健康 。

三、CSA在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從這一方面講糧食的安全問題已不再嚴峻,但是各種農產品上殘留的農藥化肥等問題已經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人們迫

1切需求安全的農產品。 近幾年,CSA的概念被引進到國內,一些人熱心從事CSA事業的人建立起有機農場,但是CSA要在國內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需要從事有機事業的這些熱心人士和農場,還需要有此共識的社區和促進發展有機生活理念的NGO(公益組織、志愿者)人士。CSA在國內的發展還是初步階段,要有更大的發展還需要有各方面不斷的作出努力。

四、基于互聯網的社區支持農業(Internet-based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中國近年來,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食品安全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頑疾,各類有毒食品充斥著市場的各個角落,相關的新聞報道鋪天蓋地尤如一顆顆重磅炸彈,轟擊著消費者飽經傷害的心靈。就算是一擲千金的巨富商賈,也不能保證所吃食品沒有受到毒害。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提供從生產、批發、流通最后到終端一個完整鏈環的解決方案,涵蓋生產標準、商業信譽、認證等一系列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新型的社區支持農業開始起步,借助于風靡全國的開心農場和QQ農場的表現形式,結合社交網絡和現實土地,以新的形式出現。商業公司一方面從農民手中有償取得土地,一方面和有食品安全需求的消費者建立合作,通過互聯網應用平臺,在農民和消費者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通過互聯網應用平臺,消費者可以:

(一)在線購買土地

(二)在線挑選農民合作伙伴

(三)指定種植方式

(四)在線打理土地,遠程安排農民翻地、施肥、播種、澆水、除蟲、除草、治病、采摘等工作

(五)與其他消費者進行經驗交流和食品交換

(六)在線配送下單

(七)查看土地及時照片和實時視頻

(八)追溯配送食品的生產、流通歷史記錄要實現基于互聯網的社區支持農業,要求經營公司具備綠色/有機農業、互聯網、物流等方面的實力,而且規模投入較大,管理水平要求比較高,傳統的農場要想進行這方面的經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技術實力需要提高

目前,國內已有公司推出的此類服務的農場,提供了集電子商務、在線種地、物流、有機種植等一體的平臺。由于要求消費者具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消費者的年齡普遍在35歲以下。

四,以山東青島為例

“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創業計劃書

(一) 合作社概況

“青島山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社員從最初的6名,發展到現在的680名。其發起人從2003年就開始從事花生米收購加工業務。

到2009年,歷經六年的時間,發起人通過不斷的嘗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經驗,最終選擇了“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模式。由于我們國家傳統的生產勞動方式,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因此合作社在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又用自己的方式給予 “社區支持農業”新的詮釋。

合作社團隊主要成員來自農村最基層的干部,團隊的智慧來自于全體社員。下一步隨著消費者的加入,相信我們的力量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 項目分析

“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且在日本得到初步的發展,這是一種城鄉相互支持,發展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經濟合作方式。

由于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世界一個公認的威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在積極尋求更加安全的、新鮮的食品。而另一方面,農民也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直接提供給消費者,以保證相對穩定的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實施,消費者在購買農民提供的產品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成為合作社的會員,農民和消費者就可以面對面的交流,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關系。

通過城鄉間進一步的合作,不斷開發其他農產品領域,并且逐漸以最低的成本向有機耕種邁進。在滿足了城鄉各自需求的同時,也支持了農民向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的轉變。

(三) 合作社優勢

青島山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立足本地,結合自身優勢,以花生油為主打產品。所選花生種植基地,地處山區丘陵地帶,清潔的水源,優質的空氣質量,優良的土壤環境,同時大部分地塊歷年來沒有澆灌農藥。通過合理引導,將初步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種植體系。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營銷策略

不求做大做強,只求穩健成長。合作社以“左手抓農場、右手抓市場、產品委托加工廠、超市設立專賣場”的方式,對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在品牌建立上,將著力于商號的建設,重點宣傳“青島山娃合作社”。將攜同所有合作者,充分發揮合作精神。

在產品及“社區支持農業”概念的宣傳上,因為資金有限,我們將尋求通過媒體跟蹤報道的形式,來記錄我們成長的真實歷程。用我們的真誠讓消費者買到優質農產品的同時,還要感受到濃濃的鄉情。

第一年,合作社以歷年來一直沒澆灌農藥為標準,從7個村挑選出170戶社員,簽訂了1200畝的花生合同,約200噸花生米,用來開拓市場。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以相對低廉的價格,限量供應高質量的產品,

(五) 市場前景

今天的市場是一個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市場,“社區支持農業”在滿足了農民和消費者各自需求的同時,也更好的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而圍繞著“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所展開的所有項目,其市場前景都是美好的、無限的。

我們相信,通過城鄉間緊密的合作,我們的家園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以更加絢麗的姿采展現在我們面前。

(六) 發展規劃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4篇

1.1 選擇基地

在種植有機蔬菜的過程中, 需要依照我國的相關規定進行種植基地的選擇。其一, 必須要確保種植區域的完整性, 不能在有機蔬菜的種植區域種植其他蔬菜, 必須將有機蔬菜與其他蔬菜進行有效的區域分隔, 可以通過人工來設立一定的隔離區。其二, 要進行區域轉換, 在實施轉換的過程中應當在兩年內將傳統蔬菜轉為有機蔬菜, 之后應當按照有機蔬菜的標準進行蔬菜的出產, 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定, 就可以進行市場銷售。其三, 還應當進行緩沖帶的設立, 從而有效的避免有機蔬菜受到其他田地的污染, 而且屏障的設立不能少于10m, 這樣才能使有機蔬菜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

1.2 有機培肥

1.2.1 強力培肥。

以綠肥為主進行培肥, 綠肥具有極強的固氮作用, 是土壤中氮元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能夠使土壤富含營養物質。在通常情況下, 綠肥的產量不低于一千五百千克時, 所固定的氮肥能夠達到六十千克左右。

1.2.2 科學培肥。

以動物糞便和生物肥等有機肥為主進行培肥, 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廢料的配置, 在每畝土壤中施三到四千左右的有機肥, 再追加專用有機肥100kg。在施肥的過程中利用開窩的形式來增加施肥的深度, 并且進行雜草的清楚, 這樣能夠提升肥料的利用率。進行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中必須進行定期輪換, 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反復種植同一種蔬菜, 每次種植完成之后都要對土壤進行有效的處理, 清理害蟲, 能夠有效的保證有機蔬菜的質量。在大棚種植的過程中, 還應當進行種苗嫁接與覆蓋地膜的工作。

1.2.3防病治蟲。

應當輪換種植, 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病害, 并且及時的去除田地中的雜草, 及時的消滅田地間的害蟲, 并且對防蟲網技術進行有力的推廣。合理的使用生物防護技術, 利用性誘劑來防控甜菜蛾與斜紋蛾等害蟲, 利用生物導彈來防控菜青蟲與瓜野螟等害蟲, 運用BT乳劑來防控鱗翅目等。也可以采用物理防蟲法進行害蟲的防治, 例如太陽能誘殺、沾蟲板等, 對害蟲也可以進行人工捕捉, 可以用熱效應來殺蟲。

2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

2.1 對種植環境進行不斷地優化

只有在種植之初選擇好種子的品種以及種植的環境, 才能為蔬菜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必須確定種植區的土壤符合國家的規定, 不能還有污染物質, 并且要有效的規劃種植基地。進行蔬菜品種選擇的過程中需要避免病菌的出現, 必須選用抗病能力強的種子進行種植, 這樣才有利于蔬菜的茁壯成長。

2.2 對傳統的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進行不斷地完善

傳統的蔬菜種植過程中, 主要運用化學農藥進行害蟲的防控, 但是隨著人們對綠色有機食品要求的提高, 化學農藥就不能達到社會各界對于有機蔬菜的需求。所以我們應當優化傳統的害蟲防治技術, 主要做到以下幾點:1.對于毒性過強或者具有一定的殘留性質的農藥不能進行使用;2.總結害蟲產生的原因以及規律, 運用針對性技術進行害蟲的防控;3.對于不同種類的害蟲, 應當運用適合的方法來進行防治, 杜絕盲目用藥;4.嚴格管控農藥的使用量。

2.3 對植保技術進行精細化的管理

在進行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中, 在進行植保技術的引入時, 必須運用精細化管理的方式來進行管理, 從而使植保技術的抗病防蟲效果得到有效的運用。運用精細化管理, 需要在蔬菜種植的初期進行仔細的觀察, 對其生產情況與規律進行詳細的記錄, 并且判斷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并對種植區周邊的環境進行有效的勘察。種植工作者應當下列幾種技術進行正確有效的使用:1.無土栽培技術, 2.清潔田園技術, 3.節水灌溉技術, 從而能夠有效防止蔬菜生長過程中不利因素的侵害。此外, 工作人員應當對于害蟲產生的原因與先進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索, 這樣才能使植保技術得到有效的優化。

結束語

總而言之, 在種植有機蔬菜的過程中, 種植工作者應當科學的選擇種植基地, 并且有效的選擇蔬菜種類, 必須按照國家的相關制度來進行種植。種植工作者不僅要通過一定方法進行害蟲的防控, 還需要有效的管理種植基地, 必須優化種植環境, 這樣才能夠使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推廣與普及, 必須完善害蟲防治技術, 并且要對有機蔬菜的種植采取精細化管理的模式來進行, 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有機蔬菜的產品質量, 使有機蔬菜能夠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普及, 走入廣大老百姓的餐桌上。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 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重點論述了有機蔬菜的種植模式, 并對生態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與應用給出了一定的建議。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5篇

摘要:自2004年伊始,中央在連續六年的一號文件中均對發展農業保險做出了明晰而又穩健的指示,在多項政策、經濟手段的支持之下,我國的農業保險逐漸革除了以往有名無實、入不敷出、人資流失的舊況。經過了六年實踐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探索性實踐,我國農業保險成就了若干項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績效。但我國的農業保險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繼續摸索完善,以使其逐步趨近一個內外均衡的、具有我國特色的農業保險制度體系。

關鍵詞: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均衡制度

隨著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業保險逐漸與農村儲蓄、農業信貸融為一體,并稱為“新農村”中金融體系“三駕馬車”,為“新農村”升級、農業可持續生產、農民生活保駕護航。但是,自1982年我國農業保險重新開辦以來,其在制度體系上、經營模式上仍舊沿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使得農業保險的功效善未發揮到實處。為此,2004年中央頒發了《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將促進農業保險發展提上了中央工作的重要議程,各地開始有針對性地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開展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摸索,直至2009年,我國先后形成了四種主要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一、因地制宜實施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專營公司模式

我國現有三家農業保險專營公司,分別是: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公司(2004年9月成立,以下簡稱安信),吉林省安華農業保險有限公司(2004年12月成立,以下簡稱華安),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公司(2005年1月成立,以下簡稱陽光)。三家公司有著各自不同的經營特點:安信由上海市各區縣財政及農委所屬投資公司共同投資202億元創辦,將上海自1991年已有的農業補貼“正規化、公司化”,以“政府政策扶持、市場化運作”作為經營模式,并全國首例建立“巨災風險基金”;華安由吉林省省委、省政府扶持,吉林省糧食集團等7家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以“龍頭企業牽頭的農產品產業鏈”為主要保險對象,涵蓋了六種主要農產品的政策性保險及農民財產、健康、人身意外等商業性保險;陽光以“相互保險”為特色,自下而上建立“保險社——保險公司”組織鏈,實行“公司統一經營為主導、保險社互助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保險社負責辦理具體的農險業務,自留保費50%,其余向公司分保。

(二)地區自主的商業化模式

2005年新疆自治區成立了新疆農業保險領導小組,由國家保監會統一部署制定為期三年的農業保險試點實施方案。自治區選擇阿克蘇、喀什、和田、塔城、昌吉等五個地州作為首批試點地區,以糧食、棉花、大宗 特色作物和大宗家畜等為主要險種,施行“政府主導、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區域統保、風險基金為后盾”的發展模式。2006年農業保險試點初見成效:5個農業保險試點地區保費收入達到2998.6萬元,占全區保費收入的10.5%,同比增長9.19%。

(三)政府與保險公司共保模式

目前采用該模式的有淮安市與蘇州市。2004年11月,江蘇省淮安市政府與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簽訂“聯辦共保協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水稻、三麥(大麥、小麥、蕎麥)、養魚和農民意外傷害等保險試點?;窗彩胸斦峁┙o農戶50%的保費補貼,同時建立了“超賠共?!钡娘L散機制,即出現超出保費規模損失時政府與企業按照3:7共同承擔超額賠款。2006年7月,蘇州市政府與人保、太保蘇州市分公司合作開展水稻保險試點,試點覆蓋了本市全部鄉鎮。具體做法是:政府提供60%的賠償,大災年份政府與保險公司按照9:1共同承擔超額賠款部分,保險公司從保費中收取11.45%的管理費。這種模式因保費低、符合農戶賠款期望,獲得了廣大農戶的支持。

(四)共保經營與互助合作模式

自2006年3月開始,浙江省啟動了“共保經營為主,互助合作為輔”的模式,遵循“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進行為期三年的試點工作。所謂“共保經營”是指由浙江省十家商業保險公司組成“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施行“單獨建賬、獨立核算、盈利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核算制度。所謂“互助合作”是指依托農業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對風險較小的單一農產品進行“農戶自愿繳費、財政適當補助、合作共享、自負盈虧、自我管理”的輔助模式。在試點品種“一攬子”里,囊括了規模大、投入大、產出效益高的11個農產品,產值約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70%,之后各試點縣(市、區)再從“一攬子”中選擇不超過5個農產品進行試點,水稻是必選參保品種?;趦赡暝圏c工作所取得的理想成果,浙江省下達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通知》(浙政發〔2008〕22號 )將該模式推廣到全省。

二、我國現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績效與缺陷

(一)我國現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有序運行的共性

我國現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都無一例外地運用了三種關鍵因素:政策、政府、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首先政策對農業保險具有指引作用:我國現行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均是在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部分地區、部分產品先進行試點”的提法后應運而生的,并且直至2009年的連續六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了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的重要性,為各地政府矢志不渝地堅持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并且逐步推廣到全國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方向。其次,政府對農業保險工作的全局組織:農業保險有效地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但并不意味著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淡化,在四種模式中當地政府或根據國家政策對保費進行大比例地補貼,或對商業化農業保險公司進行投資,或引導農業保險組織結構形成。再次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管理功能:農業生產的風險系數大加之農民的低收入決定了農業保險的非贏利性與政策性,這與純商業模式的盈利目標相?!,F行模式中商業化農業保險公司均以代辦或合作方式出現,專職于管理層面,轉移了經營風險,一改原中國人保統籌各項保險的混業經營模式,扭轉了多年來業務萎縮、賠付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二)我國農業保險探索中存在幾項關鍵要素的欠缺

試點期間所取得的成績得益于政策供給、政府的支持,然而農業保險并不可能永遠停留在試點階段,靠階段性的政策“維生”,為了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至今為止農業保險制度中所出現的關鍵性要素的缺位還需要及時地填補。首先,專業性法律的空缺。各界對于《農業保險法》出臺的呼聲已久,但是基于我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布不均、情況不一,制定統一的法律不符合我國國情,然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又起步較晚,至今只能以各項政策作為農業保險工作依據,制定符合各地農業生產經營特點的法律體系還有待于實踐的積累而進一步確立。其次,風險分擔機制的空缺。為了避免巨災發生時,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再度陷入巨額補償的困境,減輕國家財政支出,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相當于給予農業保險又一層保障,顯得尤為重要。相互保險、再保險、巨災風險基金是國際上公認的幾種風險分擔機制,它們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我國政府的政策傾斜與可行性的探索。再次,激勵機制的欠缺。農業保險服務于廣大農村,農業保險從業人員一方面要從事艱苦的登記測量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具備專業性的農業保險定損專業技能,然而待遇水平卻又普遍偏低,導致高素質的農業保險工作人員匱乏。最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未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與農業保險制度是農業生產的事前事后保障機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絕大部分農業生產損失源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落后或者空缺,然而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涵蓋水利灌溉、通信、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依賴于政府財政的不斷投入及政策扶植。

三、構建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均衡模式

均衡的制度謀求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平衡,這恰恰是我國目前農業保險制度“供給不足,需求短缺”的所要改良的目標。

(一)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供給要素

第一,《農業保險法》的頒布實施。這使得我國農業保險所享受的相關優惠政策、各方約束機制、各相關機構的職能法制化、長期化,排除了政策的隨機性、短期性的不足。第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我國農業生產的風險系數高、農民收入低的特點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將長期采用政策化而非商業化的模式,同時為了達到“政企分明、政府突出指導、企業突出管理”的各自歸位,“政策支持+政府組織+市場化運作+公司管理”的經營模式符合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工作實際情況。第三,農業保險運作機構的組成。首先,行政監管機關。繼續由中國人民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各項保險進行監管。其次,經營主體。原先農業保險是屬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部,難以達到專業化經營的目的, 2004年開始,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很多省市自治區已經實現了由專業化農業保險公司經營業務的理想局面,隨著上述經營模式的確定,專業化農業保險公司全面取代原人保的混合經營是農業保險改革的應有之意。再次,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社。這是分布于廣大農村的基層農業保險工作組織,它的設置能夠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的難點。第四,農業保險從業及研究的激勵機制。由于農業保險從業環境較為艱苦、專業性較強,使得高素質的農業保險從業人員極度匱乏,為此政府應該考慮在待遇上對農業保險高素質人才提供補貼、提供編制等政策,在專業教育方面要在職業技術學校乃至高等院校設置農業保險專業,在專業培訓上要對在職的農業保險從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另外對于農業保險研究人員及機構提供課題資金及研究經費補貼,多管齊下調動農業保險從業及研究的積極性。第五,農業生產經營的配套設施。提高農田灌溉、防洪堤壩、農村醫療、通信等防災抗災設施的覆蓋率能夠有效地降低自然風險對農業的損害,這一部分的財政支出比例及相關的優惠政策需要逐年提高。

(二) 農業保險制度的潛在需求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所涉及的范圍被極大地拓展,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植、養殖的生產層面,還涉及到加工、存儲、運輸等非生產性層面,可以說農業經營者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很大甚至很迫切。然而由于農業保險舊有模式的消極經營并沒有使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享受到農業保險的利益,再加上經營者對農業風險存在僥幸心理,導致大量的潛在需求沒有被激發。其實農業保險制度的潛在需求源自于充分供給的引致,也就是說當農業生產經營者享受到了整個農業保險制度供給的完備性及由此帶來的農業生產經營的切實保障時候,當農業保險意識、農業保險的功效宣傳、教育到位的時候,他們會自發地形成對農業保險制度的需求。

我國農業保險經過了六年的改革探索,逐步擺脫了供給不足、需求萎靡的狀態。保費補貼、政策支持、組織合作激發了供給力量,教育宣傳、保費優惠也挖掘出了潛在的需求,農業保險制度正朝著均衡的目標邁進,既定步入到其應有的軌道上,起到了減輕農業風險威脅、緩解財政救災資金的緊張、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功能。

參考文獻:

[1]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02.08

[2] 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12

[3] 李永芳,李德全.論我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運行及調控[J].現代商貿工業.2008.20(3)

[4]尚曉昭.農業保險試點五大模式突進[N].中國證券報.2007.03.23

[5]胡秋明.論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制度創新[J].財經科學.2004.05

[6]庹國柱,朱俊生.建立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幾個問題 [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4(6)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模式范文第6篇

一、荷蘭農業基本概況

荷蘭國土面積41,863平方公里,為西歐一個小國,比丹麥略小,但大于比利時?,F有人口1,55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烏特勒支市及其衛星城鎮和市郊地區人口最為稠密。荷蘭雖小,但從經濟角度看,荷蘭確是一個經濟大國,經濟強國??梢愿爬?ldquo;小中見大,小中見強,小中見特”。荷蘭,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38億荷盾,在西方發達國家列第八位,荷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萬荷盾。荷蘭是歐共體6個創始國之一,目前,歐共體已發展成為擁有15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荷蘭還是國際經合組織(OFCD)、北約(NA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近幾年,荷蘭經濟年增長率為2.5%,高于歐盟成員國的年均增長率。是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可謂“小中見大”。荷蘭國土雖少,但海外投資總額逾1600億荷盾,僅次于美國、日本和英國,居世界第四位。境外投資涉及房地產、金融、石油化工、水利、交通、家電、農產品加工等多種領域,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足見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水平,可謂“小中見強”。荷蘭農用土地只有249萬公頃,且多數低于海平面,但就在這有限的土地上,荷蘭農業卻成為在世界上領先的產業,尤其在花卉、畜牧、蔬菜生產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荷蘭農業經濟具有強烈的外向型特點,1995年農產品出口貿易額達67.4億荷盾,僅次于美國和法國,雄居世界第三位。荷蘭是當之無愧的花卉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和消費國,世界花卉貿易市場上有三分之二的鮮花由荷蘭提供,其國內人均年消費鮮花亦超過50美元。我們參觀的阿斯梅爾鮮花拍賣市場,占地80萬平方米,拍賣花卉品種近2000種,年交易量達250億支(盆),年交易額達100億荷盾,僅這一個拍賣市場,其貿易額即占全世界花卉貿易總

額的50%,可謂,“小中見特”。目前荷蘭農業已經超越了自然農業的階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設施水平先進,可以說,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

荷蘭農業不僅包括農作物生產、畜牧業生產、園藝和林業,而且還包括農業生產工業、貿易和輔助工業,如提供種子、無機化肥、動物飼料、技術設備、房屋和玻璃溫室建設等。荷蘭的主要農產品基本是小麥、馬鈴薯、甜菜、蔬菜、花卉、牛奶及肉蛋類。全國牧場面積133萬公頃,耕地102萬公頃,園藝用地僅15萬公頃。1996年糧食產量158萬噸,商品馬鈴薯481.1萬噸,甜菜644.9萬噸,飼料玉米252.7萬噸,由于糧食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國民糧食消費水平的降低(由30年前的37%降至18%),導致了谷物生產大量過剩,奶制品也不例外。荷蘭雖擁有百萬公頃的優良牧場,并通過實行機械化、推廣科學繁育技術和采用高效飼料定量配給法,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產奶水平,但同時也導致了歐共體國家內部牛奶過剩。此外,蔬菜生產和水果生產也不容樂觀。由于蔬菜和水果的供應量過大,近年已出現了價格持續下跌的現象,引起了這一生產領域內的恐慌。為了幫助大田農場主和奶農擺脫效益下降,尋找新的出路,近年來,荷蘭政府陸續推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激勵政策,比如政府補貼發展新興的、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的生產項目;采取超額征稅的辦法,控制牛奶的總體生產水平;為花卉生產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等等。

荷蘭農業的突出特點,一是注重提高產品質量。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提高單產水平,同時采取先進技術,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并在同行之間認真組織協調,以使自己的產品不僅暢銷歐共體各國,而且在潛在的外國市場上逐漸被接受??蒲袉挝?、農業院校、信息咨詢服務及推廣機構,為農民和市場園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幾乎一切專業知識和技術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到95年,整個農業從業人員為55萬人,只占總人口的30%,主要是機械化使得這一產業的勞動密度降低。這一趨勢還會因進一步引進新技術而繼續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產效益。荷蘭有6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食品加工,實現增值,1994年,荷蘭農產品加工,其附加值達到178億荷盾,凈附加值達到131億荷盾。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荷蘭的主要工業部門之一。

二、荷蘭農業信息系統建設狀況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農業知識信息系統的形式和運作方式,是由該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市場條件以及農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所決定。荷蘭的農業知識信息系統,是由包括農業教育、科研、推廣、農民組織等諸多子系統組成。在荷蘭,農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適用性研究,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荷蘭的農業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農業大學承擔。在荷蘭農業部領導下,有25個農業研究院,主要從事各學科的應用研究,同時也從事某些必要的基礎研究工作。另外,還有11個專業研究站從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適用性研究。各種農民協會在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們可以對科研方向及項目的制定產生影響,政府部門在其中主要起協調作用。大多數適用性研究是在53個地區實驗場所進行。農業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

果將在這些地區實驗場進行試驗,以便適合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條件。推廣組織在國家和地區兩極研究機構都有專家常駐,以促進、協調研究院(所)、實驗農場以及推廣組織之間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蘭的推廣組織雖然是在農業部領導下,但具有獨立的地位。推廣組織主要是服務于農民。推廣雖是一種專業工作,但推廣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廣技術。推廣員主要是向農民宣傳,解釋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強迫農民服從于政策。教育農民,使農民提高自身決策能力。荷蘭農民80%以上畢業于農業中專,基層推廣人員,大多數畢業于農業學院,與農民很接近,樂于為農民服務。推廣人員、科研人員、農民及政府間沒有大的社會距離,易于交流。

荷蘭農業知識信息系統的基礎是有效的農民組織。荷蘭農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識和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農民學習俱樂部是高度發展和完善的農民組織。這類組織是農民自己創辦、自己管理的,可以幫助農民相互學習,同時也易于和有能力與科研、推廣人員打交道,使農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農民組織不僅對科研、推廣組織有影響,同時對政府也具有很大影響力。政府制訂一項新的農業政策,都會征求農民組織的意見,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大多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得到解決,而不是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因此,荷蘭的農業知識信息系統,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戶控制,荷蘭農民在整個農業知識信息系統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荷蘭農業信息知識系統建設的基本經驗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蘭農業部,我們了解到,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向農民發布經營政策、市場方面的信息,同時收取信息服務費用。在整個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負擔50%,另外50%由受益的農場或農民組織負擔。目前,政府投資達到70%的比例,體現了政府對農業信息服務的重視與支持。由于有了這種支持,政府可以隨時從1500個信息點上,獲取代表9萬個農場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場化。荷蘭的信息研究部門,致力于同國際市場接軌,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側重于農產品國際市場,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來源于市場,服務于市場。

三是信息管理規范化。荷蘭的農業信息收集、傳遞、加工、反饋,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規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項目、類別、數據準確程度以及信息傳輸,都有明確要求,指標體系設定科學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職責明確。

四是信息服務社會化。荷蘭的農業信息不僅服務于國內,而且面向整個歐盟國家以至于全世界,是個開放的系統。在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可以隨時瀏覽世界各地花卉市場行情。真正體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網絡現代化。荷蘭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網絡,并且全部加入國際互聯網。信息收集迅速,信息傳遞快捷,信息反饋及時?,F代化的信息網絡在溝通了用戶之間架起了橋梁,滿足了用戶的要求。

三、對加強我國農業信息系統建設的幾點建議

在實現農業“兩個根本轉變”,建立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農業信息的作用顯得日益突出。如何學習借鑒荷蘭等發達國家農業信息系統建設經驗,卓有成效地開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確立信息工作總體發展思路,不斷增強工作主動性、創造性,進而推進信息產業的發展,這是農業信息工作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轉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信息工作,不論其內涵,還是外延,都與傳統計劃經濟時期有本質的區別。全方位、多層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從事信息工作人員,必須樹立開拓意識、創新意識,不斷拓寬工作思路,改變過去那種催收催種,上傳下達,封閉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工作運行機制。農業信息要圍繞領導決策,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圍繞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發揮紐帶橋梁作用;圍繞農民致富奔小康,發揮咨詢引導作用。只有從根本上明確指導思想,才能為農業信息工作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信息服務質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是一項艱苦而扎實的工作。必須突出以下四個環節:一是要拓寬信息的收集范圍。由過去單一的收集生產信息,轉變為多層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發揮決策支持作用。要不斷開拓新的工作領域。當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已成為農村工作的主旋律,農業信息工作要與產業接軌,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市場引導,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上發揮作用;二是樹立精品意識,在信息收集、加工、傳遞等技術環節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質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隊伍素質,堅持不懈地抓隊伍建設,大力加強理論建設,開展學習研討活動,提高理論思維水平,以此推動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進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化電子信息網絡建設。改善工作條件,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建設省級電子信息網絡平臺,推進硬件配置及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的開發,提高工作的運行質量。

3、信息體系建設要突破。我國目前信息體系建設的核心是機構編制和資金投入,這是多年來困擾農業信息事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目前現實與需求矛盾的焦點。1996年3月全國農村經濟信息工作會議,討論通過了“九五”期間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了建設原則、建設目標,特別是建設資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當前,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尤其要抓資金投入的落實工作,推進信息體系的發展。

上一篇:宿舍用電安全主題班會范文下一篇:生態環境監測實施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