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階段性成果范文

2023-09-23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1篇

統一認識標準化建設高調啟動

3月3日,呂春泉總經理在公司本部工作暨標準化建設推進大會上強調,標準化建設是國家電網公司的重要戰略,是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公司運營效益和管理效率,實現公司“十二五”發展目標,亟需全面推進公司標準化建設;同時對公司標準化建設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全員參與、強化督導考核等八個方面的要求,進一步為公司標準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標準化建設是公司“六個抓手”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和運作效率的根本,也是企業打基礎、立長遠的綜合性基礎工作。實施標準化建設統一認識是基礎。去年以來,公司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平臺,廣泛宣傳實施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做了大量前瞻性的準備工作,為全面啟動標準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標準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任務重、周期長、涉及面廣,需要公司各方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實施標準化建設組織措施是關鍵。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以呂春泉總經理為主任的標準化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及技術、管理、工作、制度4個分委會,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工作職責,有力確保了公司標準化建設政令暢通和步調一致。

實施標準化建設學習培訓是保障。為使廣大員工樹立標準化理念、掌握標準化工作方法,公司針對各管理層級人員狀況和各階段工作特點,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從正月十五以來,公司先后組織了機關本部及基層單位標準化知識講座、標準化建設工作階段培訓、標準化專項業務培訓等20余次,受訓員工突破1萬人次。同時,加強公司內外標準化交流學習,定期組織標準化分管領導和專責,及時了解國際國內標準化信息,準確掌握國網公司標準化工作動向及要求。另外,充分利用公司內部媒體宣傳優勢,分別在《陜西電力報》、《陜電動態》和內部網站開辟標準化建設專欄,大力宣傳標準化知識,及時反映公司標準化建設動態,截至目前共刊發各類稿件近百篇,營造了濃厚的工作氛圍,使標準化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落實措施標準化建設平穩推進

公司標準化工作機構建立以來,在短短不到1個多月的時間里,研究確立了實施標準化建設的“四項原則”,即:堅持自上而下的原則,堅持“五個統一”的原則,堅持“精簡、協調、優化”的原則,堅持“統籌安排、循序推進”的原則,確保了公司標準化建設高效有序實施;先后制定了《標準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以及《標準體系與標準編號規定》等3項標準,發布了《規章制度管理規定》、《技術標準建設工作實施細則》、《管理標準建設工作實施細則》等5項基礎性規章制度,實現了公司標準化建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至此,公司提前超額完成標準化建設第一階段任務。

在此基礎上,公司建立了標準化建設工作例會制度,標委會根據標準化工作需要不定期召開工作例會,標準化辦公室及技術、管理、工作、制度分委會每周組織一次工作例會。今年以來,公司已累計召開各類標準化會議20余次,協調解決了一大批標準化建設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了公司標準化建設按計劃順利實施。

為加快基層單位標準化建設,4月21日公司召開了直屬單位標準化建設研討會。標準化辦公室介紹了公司標準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本部近期開展的工作。會議經過充分交流和研討一致認為,直屬供電單位必須按照公司標準化“自上而下”和“五統一”原則,應組織系統專家、能手對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進行統一編制,力求把技術進步和管理成果體現固化到各項標準中,做到同一事項、同一標準。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公司標準化建設全面駛入“快車道”。

扎實工作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

針對標準化建設開展不平衡、標準不統一和重進度輕質量的不良傾向,公司及時建立了標準化建設考評機制,成立標準化專家組和專業組,兩個組分別由部門和單位相關負責人、業務骨干及咨詢顧問共178人組成,負責對各部門和單位標準化建設專項業務和日常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和審核考評,有力保障了公司標準化建設進度與質量。

截至4月底,在各方密切配合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標準化建設第二階段工作扎實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公司標準化建設業務名錄梳理工作初戰告捷,為下一步業務流程梳理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業務名錄梳理過程中,作為管理標準分委會牽頭部門的辦公室及時召開名錄梳理工作推進會進行專題培訓,并選取工作基礎較好部門先期開展,及時將業務名錄范本集中進行展板公布推廣,方便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本部各部門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全員參與,認真對待,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積極配合,反復討論和充實完善,有效確保了梳理工作的進度及質量。目前,管理標準分委會正組織專家加緊對本部業務名錄進行規范、確認和審定。通過梳理工作,全體員工深刻認識到了開展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對自身工作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和準確定位。

與此同時,工作標準分委會完成了本部《供電單位典型崗位名錄(初稿)》;技術標準分委會采集國網公司技術標準43條并全部錄入標準體系管理系統;制度分委會按計劃完成了部分法律、法規、標準和制度的收集清理工作;標準化辦公室組織專家對標準化建設階段性工作進行了審核,并對下階段標準化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公司標準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2篇

有關專家稱,法螺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的突破,在國內屬領先水平,對珊瑚礁資源保護和法螺資源恢復具有重大意義。

2010年5月17日, 課題組將法螺轉移到陵水黎安港海南海黎三貝珍珠養殖場陸上水池繼續試驗。同時,與三亞紈美海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法螺水族系統試養研究。同年11月,在南部試養的法螺開始產卵囊,孵化出幼蟲11.65萬個。

2012年1月,課題組又將正在產卵的法螺再次轉移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繼續研究。

經水產養殖專家現場測產,上半年親螺產卵囊856個,孵化幼蟲105.25萬個,培育50天左右存活幼蟲81.12萬個。這標志海南省法螺人工繁育所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我國法螺繁育研究奠定基礎。2012年8月至10月,飼養的法螺又已產卵囊1 357個,并陸續孵化幼蟲,幼蟲生長發育比上半年好。該課題組負責人表示,下步將認真總結幼蟲培育的經驗與不足,并在幼蟲培養方式、餌料和水質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幼蟲的生長與變態,力爭早日攻克法螺人工繁育苗種的世界技術難題。

海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基新說,法螺是珊瑚的衛士,法螺的人工繁育研究,對保護和恢復維持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3篇

浙江省908專項自2005年正式實施以來,在國家海洋局的關心支持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緊扣專項整體任務要求,突出浙江海洋工作的特點,結合浙江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迫切需要,在各級、各部門和相關任務承擔單位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部分階段性成果。為使專項成果盡早應用到相關行業和領域,并為提升后續成果水平和質量,浙江省自2010年1月份起向省908專項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和沿海各市、縣(市、區)陸續分期分批提供相關專項成果,其中第一批提供的階段性成果為《浙江省海砂區海域使用現狀調查報告》和《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報告》。這兩項成果均屬浙江省自增且為全國首創的項目成果。

一、浙江省海砂區海域使用現狀調查

海砂是一種重要的礦產資源,具有重要的工業價值和經濟價值,除了作為礦產資源外,還是海底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采海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原有的生態環境,使依賴這種生態環境的生物洄游、水產養殖、旅游觀光等受到影響,最嚴重時會造成海岸侵蝕后退的生態災難。另外,由于海砂的可移動性,某些海域的海砂開采還會造成鄰近海域海洋設施的破壞或妨礙其他海上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都提出了劃分海砂禁采區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海洋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中規定“開采海砂必須依法取得采礦許可證”“自本通知下發之日起,距海岸線12海里以內的海域限制采砂,軍事用海區、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范圍、航道、錨地、船舶定線制海區和重要海洋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棲息地禁止采砂”。浙江省908專項協調小組為了落實國務院這一指示精神,決定在省908專項海域使用現狀調查項目中,增設浙江省海砂區海域使用現狀調查子項目。

本項目由浙江新世紀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寧波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共同承擔,省及沿海市、縣海洋部門配合完成。該項目收集匯總浙江省海砂分布范圍、粒級組成及沉積環境,調查海砂分布區的海域使用現狀,并從海域使用角度以保護海洋生態、海上設施及海上活動方面進行海砂禁采區的劃分研究,以指導海砂區的海域使用申請,并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浙江省海砂區海域使用現狀調查運用科學的方法全面反映了浙江省海域海砂(礫)資源的分布狀況,在908專項尚無禁采區劃分標準的情況下,率先組織相關專家編制了《浙江省海域海砂禁采區劃分標準》,目前此標準已上報至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地方標準進行推廣。本次調查明確了407塊海砂(礫)資源的具體分布區域,并對海砂(礫)資源成因進行了評述;對海砂分布的海域使用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并按不同用途,對風景旅游(旅游度假)、沙生生物養殖、航道(含航標周邊)、碼頭、錨地、橋梁隧道、海底電纜管道、自然保護區、海砂開采區等海域使用方式進行了詳細描述;結合海域使用現狀,劃分了180塊禁采區,占全省海砂(礫)面積的31.47%,同時針對海砂開采和非開采兩大類海砂區提出了海域使用管理措施建議。

本調查自2006年啟動,歷時3年,《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報告》報告全文約5萬6千字,2009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該項調查研究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該成果不僅能為海洋行政管理部門開展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海砂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該成果對有序利用海砂資源,保護海洋生態、海上設施和海上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充分體現了浙江省908專項突出發展海洋經濟主題,立足為省委和省政府決策、為經濟建設、為海洋管理服務的總體目標,調查及其成果為國土資源部門海砂儲量調查、交通運輸部門的航道選址、測繪部門《浙江省基礎測繪“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更有利于指導相關業主的開發活動。

二、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

海洋文化資源是浙江省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涵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推動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對建設有海洋特色的經濟強省、文化大省,促進全省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開展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全面掌握海洋文化資源資料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狀況,客觀評估浙江省海洋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開發形勢,為進一步發展浙江省的海洋文化產業,繁榮海洋文化事業,預測未來浙江省海洋文化發展趨勢及其對海洋文化資源需求的態勢等,為國家和浙江省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發展戰略與相關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浙江省908專項協調小組為摸清浙江省海洋文化家底,決定在省908專項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基本情況調查項目中,增設浙江省海洋文化資源調查子項目。

本項調查任務由浙江工商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共同承擔。在調查實施前浙江省組織相關專家編制了《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技術規程》,目前此技術規程已上報至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地方標準進行推廣。此次調查范圍涉及浙江省所轄沿海7個副省級地級市,36個縣(市、區)及相關鄉鎮,調查對象為上述區域內各涉海部門、單位和各級文化、文物、園林、旅游、宗教、地方志、社科聯等管理部門及相關機構。本次調查的基本統計單元是浙江省沿海地帶,基本調查單元是沿海鄉鎮、街道。浙江省沿海地區海洋文化資源調查主要是調查浙江省海洋文化資源的總體狀況,包括海洋物質文化資源和海洋非物質文化資源。海洋物質文化資源是指海洋文化資源中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海洋文化資源形式,海洋非物質文化資源是指海洋文化資源中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海洋文化資源形式。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4篇

一是建立健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論證體系。二是開展“三品一標”認定、認證工作。認證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個, 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品種1個, 綠色食品4個, 續展到期綠色食品4個。三是健全完善監管服務體系。在縣里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 各鎮 (街) 增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 聘請302名大學生村官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四是強化農業執法行動。大力開展農藥專項整治行動、綠劍護農行動等, 嚴厲打擊了生產、經營假劣農業投入品的違法行為。2012年1—3月, 出動執法人員1000人次, 查處違規經營企業2家。

(來源:重慶市潼南縣蔬菜產業發展局)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5篇

為保障制造業領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突破現代制造業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 2006年, 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 (以下簡稱《綱要》) , 將制造業技術創新作為一個重要領域, 要求加大對基礎件和通用部件、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流程工業的綠色化和自動化及裝備、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基礎原材料、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力度, 以支撐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強國。

一、我國制造業領域科技工作的具體內容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我國是制造業產業大國, 但不是產業強國。為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實施, 當前,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思路:一是提高裝備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為突破口, 通過技術攻關, 基本實現高檔數控機床、工作母機、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關鍵材料與關鍵零部件的自主設計制造;二是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加快相關技術在材料與產品開發設計、加工制造、銷售服務及回收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 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 使制造業資源消耗、環境負荷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三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 積極發展基礎原材料, 大幅度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 《綱要》在制造業領域部署了7個優先主題和主要技術方向:

1. 基礎件和通用部件。

重點研究開發重大裝備所需的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的設計、制造和批量生產的關鍵技術, 開發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形及加工技術、通用部件設計制造技術和高精度檢測儀器。

2. 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

重點研究數字化設計制造集成技術, 建立若干行業的產品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平臺。開發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智能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 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 設計、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術。

3. 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綠色流程制造技術, 高效清潔并充分利用資源的工藝、流程和設備, 相應的工藝流程放大技術, 基于生態工業概念的系統集成和自動化技術, 流程工業需要的傳感器、智能化檢測控制技術、裝備和調控系統。開發大型裂解爐技術、大型蒸汽裂解乙烯生產成套技術及裝備, 大型化肥生產節能工藝流程與裝備。

4. 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以熔融還原和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 集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和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 作為循環經濟的典型示范。開發二次資源循環利用技術, 冶金過程煤氣發電和低熱值蒸汽梯級利用技術, 高效率、低成本潔凈鋼生產技術, 非粘連煤煉焦技術, 大型板材連鑄機、連軋機組的集成設計、制造和系統耦合技術等。

數據來源:部門、地方調查

5. 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

主要研究海上油氣田的新型平臺技術、浮式與水下生產系統技術, 大型鉆井船、大型起重鋪管船、高效儲運裝備等。

6. 基礎原材料。

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復合結構部件的制備技術, 高性能工程塑料, 輕質高強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結構材料, 高純材料, 稀土材料, 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及催化、分離材料, 輕紡材料及應用技術, 具有環保和健康功能的綠色材料。

7. 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主要研究大尺寸硅和硅單晶材料制備,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技術, 特種電子化學品, 光通信材料及器件, 光探測材料與器件, 半導體發光材料與器件, 新型元器件關鍵材料, 超高密度存儲材料技術。

二、《綱要》頒布后, 我國制造業領域工作的落實情況

圍繞《綱要》對制造業領域的發展要求, 國務院等國家部委、各行業協會、各地反政府積極響應, 統籌布局實施各項任務。

1. 政策體系建設

圍繞《綱要》的任務部署, 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國家部委, 機械工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 北京市、江蘇省等38個省市共出臺發布了制造業領域的規劃文件123項, 以“國務院-部門-地方”的方式逐級擴大政策響應。其中, 國務院發布政策文件7個, 部門和行業協會發布規劃文件36個, 地方頒布規劃文件80個。制造業7個優先主題全部得到部署 (見圖1) 。

2. 支撐保障條件落實情況

制造業領域中的優先主題和主要技術方向得到了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的優先支持和項目安排, 內容涉及研究開發、示范轉化及推廣、條件能力建設方面。特別注重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 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與運行, 加強產學研合作, 積極引導地方、行業、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針對性的技術創新, 引導和規范產業技術發展, 堅持企業是實施主體、投入主體和受益主體, 探索建立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 形成內生動力。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 2006年以來, 依托各類國家科研條件能力建設的計劃和項目, 制造業領域的國家級科研平臺數量明顯增長 (見表1、表2) 。增長最快的是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6以后數量增加了150%,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加了84%,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量增加了77.8%, 還增加了2類新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實驗室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產業技術聯盟組建和運行情況方面,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 是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 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迫切要求, 是促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 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

一是在智能化設計制造方面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引導和規范產業技術發展。圍繞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元技術產品、集成產品和工具平臺, 形成制造服務技術的產業, 為企業信息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總體要求, 為引導、規范產業技術發展, 科技部組織建立了“ERP產業技術聯盟”和“CAD產業技術聯盟”。

二是以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開發。2006年, 在科技部、財政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全國總工會等6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 鋼鐵研究總院聯合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唐鋼、濟鋼等6家大型鋼鐵集團 (當時鋼產量占全國鋼產量的25%) , 以及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大學3家鋼鐵行業主力大學組建了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該聯盟根據《綱要》的發展要求,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 促進共同開發, 成果共享, 推動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提高了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三、《綱要》實施后, 我國制造業領域工作進展與實施效果

《綱要》實施以來, 我國制造業領域科技工作總體進展良好, 高頻聲表面波材料關鍵技術、LED激光顯示技術、工業控制系統核心技術、綠色制造技術和自動化系統等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顯著增強了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提高了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 并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具體表現在:

1. 總體進展情況

2006年以來, 國家各部門、地方政府圍繞各優先主題進行了重點部署, 相關行業協會積極引導, 經過多年的努力, 優先主題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推動了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的支持引導下, 圍繞國家重大裝備和重點工程, 基礎件和通用部件方面, 重點研究了典型的高性能軸承、齒輪箱、液壓和密封件以及功能部件, 突破了先進基礎件產品的產業化關鍵技術瓶頸, 在風電、船舶、工程機械、煤礦機械、電力機械、冶金機械、汽車、機床等領域的基礎件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裝置方面成果顯著。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攻克了一批數字化與智能化設計制造核心軟件技術。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方面, 研究開發了工業控制系統全部核心技術并在面向石化、核電和火電等行業的重大工程中實現了產業化, 攻克了流程工業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等關鍵技術, 通過集成創新首次在全流程尺度上構建了集鋼鐵制造、能源轉換和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個功能于一體的可循環鋼鐵生產流程。在低成本高效化潔凈鋼生產、鋼鐵流程資源高效利用、清潔生產和鋼鐵生產流程能源轉換方面攻克了一批共性技術, 創新成果豐富。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方面, 攻克大型船用曲軸核心制造技術, 已完成了9支曲軸的生產制造并投入市場, 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MAN B&W公司及各船級社的標準要求;研制了7500噸海上起重裝備浮吊, 在海洋工程作業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建成了3000米深半潛式鉆井平臺, 突破了海洋油氣高精度地震勘探、自動垂直鉆井等關鍵技術, 為2010年我國海上石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A原材料方面, 重點發展了材料的清潔生產技術、材料的高效低耗制備技術、基礎材料的高性能化技術、資源節約型材料技術和綠色材料技術等, 著力攻克了一批材料關鍵技術, 突破瓶頸制約, 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在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信息功能材料、納米材料等前沿新技術領域, 已獲得全固態激光器和激光電視、氮化鎵基激光器等原創性成果, 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對促進我國材料和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部門提供的清單或網上公開信息整理。

數據來源:2007-2012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專家判斷

2. 應用成效與影響分析

(1) 制造業科技投入持續增加, 企業作為產業技術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2006年以來, 我國相關制造業領域科技投入大幅持續增加, 其中, 2011年的R&D經費投入較2006年增長了近3倍, 其中企業投入占80%以上;研發人員數量由2006年的41.9萬增長到2011年的83.9萬, 增長1倍, 其中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占95%。在持續增長的科技投入支持下, 專利、論文、標準、新產品產值等科技產出持續大幅增長。2011年制造業領域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089項, 年均增長38.92%,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1年全國發明專利申請增長27.4%, 2012年全國發明專利申請增長24%) 。其中, 基礎原材料領域創新活動活躍, 科技論文迅速增加, 共發表論文11886篇, 出版專著152本, 2001年—2011年我國材料SCI論文數達到102875篇, 是美國的130%。

此外, 7個相關制造業行業的新產品產值持續增長, 特別是2009年以來, 新產品的產值增長加速, 直接體現了科技對制造業產業的支撐和貢獻作用不斷增強 (見圖2) 。

相關科技投入和產出指標表明, 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研發投入的主體, 我國制造業相關領域的創新能力大幅增強, 對制造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 突破了關鍵共性技術, 填補了國內空白, 擺脫了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6年以來, 制造業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多項技術突破發展瓶頸, 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預計到2020年, 流程工業自動化裝備與國外差距大大縮小 (見圖3) , 自動化控制系統、工業網絡控制技術等產品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海洋工程領域的技術水平將會接近國外先進研究水平 (見圖4) 。例如在“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領域, 研制出應用于3G通信、RFID、GPS、北斗導航等系統的1~1.5GHz器件, 打破了高頻、高性能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自主研制的6k W高功率全固態激光器, 功率不穩定度優于0.77%, 主要指標接近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研究水平, 關鍵器件全部國產化, 打破了國外的禁運, 對提升我國工業加工和國防裝備具有重要意義。但基礎件和通用部件領域仍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見圖5) 。

(3) 積極發展綠色制造技術, 增強了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

通過多年科技攻關, 我國在流程工業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方面創新了流程工業節能降耗等一系列綠色制造技術和自動化系統, 明顯提升了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和裝備水平。其中, “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和工藝關鍵技術”首次采用我國自行研制的15萬噸/年裂解爐、大型裂解氣壓縮機組等關鍵設備和乙烯裝置工藝包, 攻克了流程工業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碳效優化技術和煉油行業瓦斯平衡與優化調度等關鍵技術, 研發了先進控制與優化系統和瓦斯平衡與優化調度系統并實現了產業化, 為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已經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全面推廣應用。該技術申請發明專利30多項,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4) 部分產品實現了核心技術突破, 達到國際高端產品的先進水平

我國攻克了工業控制系統全部核心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 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自主可控的大型集散型控制系統, 并在石化、核電和火電等行業的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 占領了國內市場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高端產品的先進水平。例如, 在基礎件和通用部件方面, 研制的1.5MW及以上風電齒輪箱, 通過了德國DEWI、TUV、GL的認證;研制的GWC70.85 (7.68MW/800rpm) 等大功率船用齒輪箱, 通過了CCS、ABS、BV、NK、GL等國際船級社認證, 二類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廣泛應用于我國風電場建設和船舶制造中。

數據來源:專家判斷

數據來源:專家判斷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5) 培養了大量的研究人員, 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奠定了人力基礎

各部門、各地方在優先主題任務布置等政策引導下, 通過完善制造業科技人才選拔、使用、評價機制來優化人才結構, 利用產學研合作教育體系和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方法加強人才能力建設和創新意識, 并從創新人才激勵形式、加強人才安全管理和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等方面取得創新與突破。

2006年以來, 我國制造業領域的科研人數大幅增長, R&D人員數量由2006年的43.5萬人提高到2011年的85.1萬人, 增長了196% (見表3) 。從人員結構看, 企業研發人員占全部人員的95%以上, 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開發隊伍。企業研發人員數量、研發人員總額呈現波動增長勢頭, 2008年相關行業科研人員數量達到階段波峰, 此后經歷大幅下跌, 又再呈快速增長趨勢。

(6)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我國制造業正在向著“由大變強”的趨勢邁進

我國制造業在《綱要》的引領下, 科研投入增長快速,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促進了制造業全產業迅速發展。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274151.6億元增至2011年的731359.8億元, 年均增速21.7%。

根據國家工信部的統計顯示, 2012年, 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 我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根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通視 (HIS) 數據, 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快速增長, 到2010年已接近美國, 達到17566.21億美元。

三、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發展勢頭強勁, 但仍面臨問題與挑戰

目前, 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正處在突破技術發展瓶頸、強化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從引進再吸收向自主創新轉化的階段,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的科技攻關, 各優先主題領域已大大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綠色制造、自動化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多項關鍵技術縮小了與國際前沿技術的差距, 或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部分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從而推動了我國制造業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產業競爭力迅速提升。自以更高目標出發, 我國制造業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

1.主要問題

(1) 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與市場化的體制機制障礙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阻礙了創新創造活力。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融資難, 風險投資市場發育滯后, 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先進技術和風險投資結合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2) 目前, 面向行業基礎技術研究不足, 特別在基礎理論、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弱化, 重要前沿和原理性創新匱乏, 基礎試驗研究尚未開展。研究院所對行業的支撐作用日益弱化。

(3) 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在總量和投入強度上都存在明顯差距, 尤其是前瞻性基礎研究、試驗技術、可靠性技術、技術數據積累等方面企業科技人員數量不足, 缺乏高水平技術帶頭人。

(4) 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 高性能基礎機械和基礎件發展仍然滯后。高性能基礎部件的制造技術、產品仍需進口, 這成為各類主機和重大裝備自主制造的“瓶頸”。高端基礎件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海洋工程裝備尚不具備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輔助船的自主設計能力, 創新開發能力不足。

(5) 重產品、輕服務, 缺乏對產業價值鏈高端的支撐。制造業信息化系統對產業價值鏈高端的服務環節支撐明顯不足;IT廠商不重視為制造企業提供信息化工程的整體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尚未形成規模, 服務能力不強,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對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整體性支撐不足, 信息化綜合效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2.變化和挑戰

(1) 產業安全的需要

目前, 歐美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和設計方面占據壟斷地位, 我國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嚴重影響產業安全。因此, 基于國家產業戰略安全的角度, 大力發展制造業勢在必行。

(2)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制造業數字化”為核心, 這對制造業技術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將帶來重要機遇。低碳經濟、低碳社會被提到日程上來, 倍受全球重視。

(3) 制造業成本上升的挑戰

我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 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趨勢將長期維持。我國制造業目前面臨最突出問題是“大而不強”。

(4) 產業科技發展需求

我們要提高創新能力, 建設裝備制造強國;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服務重大工程, 支撐重點領域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新時期我國制造業領域產業技術工作的建議

《綱要》實施后, 各優先主題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國制造業產業技術仍處在突破技術發展瓶頸、強化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從引進再吸收向自主創新轉化的階段, 為進一步加強《綱要》的實施力度, 許多領域專家建議如下:

1. 優先主題的調整建議

(1) 在基礎件和通用部件領域, 加強重大科技問題的戰略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工作, 切實加強協同創新;切實重視產業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設立相關科技專項資金;對基礎件實施持續不斷的滾動支持。

(2) 在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領域, 加大高安全、高可靠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投入, 保障國防和產業安全;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的投入, 促進流程工業的綠色化制造;加大共性關鍵技術工程轉化的支持力度, 促進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并實現推廣應用。

(3)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領域, 建立若干行業的產品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平臺, 開發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智能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 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 設計、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術;建議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優先主題中增加3D打印制造、數字化綜合集成、制造服務和制造物聯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4) 在可循環鋼鐵流程和裝備領域, 建議對于國內儲量較大的低品質礦產資源和有色冶煉渣、煉鋼高磷爐渣的資源化應用增加開發內容;將低碳的廢鋼-電爐短流程技術納入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中。

2. 推進實施的政策建議

(1) 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開展跨學科合作

針對重大戰略性、競爭性產品, 體系化部署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 建立高效的偏平化管理體制。各優先主題跨學科、跨領域不斷融合、交叉和相互滲透, 尤其是在工程化與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環節, 要求跨學科合作, 開展“大兵團作戰”。

(2) 深化核心專利戰略與技術標準戰略

加強制造業知識產權與標準研究, 對重大科技創新活動按照掌握核心技術及其知識產權的目標要求進行戰略部署, 形成激勵創新、加速創新成果擴散和應用的體制和機制。支持標準化組織聯合行業協會、相關工業企業, 制定共性基礎技術等標準規范, 鼓勵成熟的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3) 完善自主創新體制, 促進產業成果轉化

應建立國家科技計劃與企業的信息溝通渠道, 更多地反映企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 優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集團、企業聯盟牽頭承擔, 或由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項目實施新機制。進一步加大投入, 加強與先進國家的雙邊和多邊合作, 有選擇地組織實施一批合作研究項目,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突破一批我國亟需的高新技術與裝備。

(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

加大國家對制造業高新技術、社會公益性研究和科技條件平臺的建設, 支持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 通過政策引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風險投資等方式調動全社會科技投入的積極性, 逐步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5) 加強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 為創建創新型行業奠定智力基礎

堅持人才為本,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營造有利于鼓勵創新的研究環境, 推動優秀創新人才群體和創新團隊的形成與發展。建立分配激勵制度, 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6) 加強部門間統籌協調, 注重政策實施監督評估

建立部門間綜合協調機制;進一步強化區域間、部門間、部門與地方、部門與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細化科技政策法規實施辦法, 加強科技政策法規的宣傳解讀, 開展科技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 推行科技政策法規執行情況的量化考核, 著力完善政策實施、監督、評估、評價四大環節的工作機制, 形成貫徹執行政策法規合力。

(7) 合理設計財稅政策

進一步加強科技稅收政策在引導社會資源流入研發領域方面的應用。完善現有的科技稅收政策, 對于科技稅收政策能夠發揮優勢但仍然處于空白的, 應在戰略高度合理布局和設計。

注釋

1資料來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實施中期評估調研組系列調研報告《:制造業領域實施情況專題調研報告》。

階段性成果范文第6篇

AVC功能是“大運行”體系建設中“調控一體化”功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的重要功能模塊, 是“大運行”體系建設驗收評估的重要內容。2011年四川省電力公司結合地調技術支持系統改造工程, 全面啟動AVC功能建設。

2012年底, 在全川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 四川電網AVC建設取得階段性成功, 500 kV變電站和各地調AVC相繼接入省調AVC主站, 成功投入閉環運行, 實現了在公司“三集五大”體系驗收前完成四川電網AVC功能建設的目標。

四川電網AVC系統的閉環運行標志著四川電網無功電壓控制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實現了“調控一體化”和變電站無人值班模式下電網無功電壓調整的要求。自AVC系統投運以來, 有效減輕了調度、監控人員勞動強度, 電網電壓合格率顯著提高, 降低了高壓電網損耗 (500 kV、220 kV) 約0.1%, 創造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上一篇:孩子不愛吃蔬菜范文下一篇:街道辦關工委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