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2023-10-0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1篇

第一章 公司發展戰略規劃

第一條 責任人:總經理負責提出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的基本要點,總經理辦公室負責編寫“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報告”,全體員工參與討論。

第二條 報告編制時間:每三年編制一次,并與規劃實施的前一年完成編制工作;每年年底根據實時情況如有需調整的,可將修改意見提交總經理會議審議,如得到通過可對規劃報告進行相應調整。

第三條 “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報告”基本的內容

1、土地儲備;

2、項目建設目標(含技術和產品創新);

3、商品房銷售目標(含市場研究和引導);

4、制約項目建設的因素及解決對策(風險防范);

5、文化建設;

6、員工隊伍建設和素質提升;

7、管理創新(核心競爭力);

8、其他。

第四條“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報告”的審定:由總經理召開會議審定。

- 1 -

第二章 計劃管理

第五條 計劃的作用

1、安排工作的依據;

2、檢查公司經營管理工作的依據。

第六條 計劃編制的依據

1、公司發展戰略規劃;

2、總經理會議的指令;

3、項目建設基本要求。

第七條 計劃編制的程序

1、總經理辦公會議確定下一計劃的基本要點,總經理辦公室提出計劃編制的要求(包括格式要求);

2、各部門于每年的12月1日開始編制下一部門工作計劃,經主管總經理審核后,于12月15日完成編制工作,報總經理辦公室;

3、總經理辦公室于當年的12月16日至12月22日整理、匯總,報總經理辦公會;

4、總經理辦公會議于當年的12月25日前研究通過。

第八條總經理辦公室根據會議精神于計劃執行年的1月15日前以正式文件下達計劃,各部門據此安排工作。

第三章 月計劃管理

第九條 月計劃的作用

1、公司和部門安排工作的依據;

2、檢查公司、部門、員工工作的依據。

第十條 月計劃編制的依據

1、計劃;

2、上月計劃完成統計報告;

3、總經理辦公會指令。

第十一條 月計劃編制的程序

1、各部門于每月的25日開始編制下一月部門工作計劃,經主管總經理審核后,于當月28日完成編制工作,報總經理辦公室;

2、總經理辦公室于當月的28日至30日整理、匯總;報總經理審定后,于計劃執行月的2日前以批示文件下達月計劃。

第四章 統計管理

第十二條 統計報表的作用

1、計劃執行情況的總結;

2、考核公司、部門、員工工作的依據。

第十三條 統計報表的編制程序

公司及各部門在編制計劃的同時,按其時間和既定的程序編制相應的統計報表,統計報表必須實事求是,真實地反映計劃的執行情況。

第十四條 每月、每年都必須及時地向總經理報送統計報

表。

第五章 附則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2篇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我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辟總結,也為廣大科技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

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義:

一是對我市形成國內乃至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市同全國一樣,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于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這種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 1 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市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是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萍紕撔戮哂谐藬敌?,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3篇

陜西省委書記 胡和平

原標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追趕超越步伐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的戰略性抉擇,為我們推動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總書記對陜西提出的“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氣力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為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必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總結“三農”工作規律,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出發確定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要深刻認識、充分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邃的理論邏輯。馬克思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消滅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就“三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與我們黨長期以來對“三農”工作的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集中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的歷史時期城鄉關系變遷一般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既汲取了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明的豐厚養分,又總結了我國百年來鄉村建設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工作的偉大實踐,對我們實現強農興農夢想、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堅實的實踐邏輯。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盡管這些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根植于我國大地,直指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不足和問題,必將加快補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為確保“三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不掉隊提供堅實支撐。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統一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我們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持之以恒做好各項工作,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圍繞產業興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意味著農業發展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型經營、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從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的重大轉變。要堅持質量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農產品品牌塑造行動,特別在果業、畜牧業、設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特別要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做強鄉村旅游品牌,努力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加強重點品種良種培育等科技攻關和農技推廣,讓科技成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態宜居,搞好農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在生產方面,堅持綠色發展,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在生活方面,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嚴格村莊規劃建設許可管理,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機制,推進“廁所革命”。同時,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四好農村路”“氣化農村”建設,發展集中供水,推進電網改造升級,加快實現所有行政村光纖全覆蓋。在生態方面,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后種樹植綠,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環的鄉村自然生態系統。

緊扣鄉風文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梁家河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更好地發揮鄉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鄉村舞臺、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作用,廣泛開展充滿濃郁鄉村特色、農民樂于參與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作用,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引導農民大力弘揚時代新風,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蝕。

著眼治理有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化“評星晉級、追趕超越”等活動,壯大基層干部、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選強配優村“兩委”班子,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更好地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推進村務公開,堅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著辦”,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規范村級組織議事決策程序,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協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務體系,加快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大力推行代辦協辦幫辦制度,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推廣“群眾說事、法官說法”經驗,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引導農民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突出生活富裕,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住增收這個重點,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努力讓農民群眾日子越過越好、越過越紅火。以鼓勵創業促增收,認真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促進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發展,充分放大創業促增收的倍增效應。以支持就業促增收,完善農民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切實保障農民工務工權益,從嚴查處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讓農民依靠勞動獲得更多收入。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增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方式,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產業鏈各環節通過股份合作進行利益聯結、農工商進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實施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陜西追趕超越大局,事關廣大農民福祉。要強化組織領導,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堅決打好鄉村振興這場攻堅戰持久戰。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完善領導體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健全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切實把黨的領導體現到農業農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責任體系,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形成層層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強化投入機制,建立財政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省級層面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加強人才建設,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著力打造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讓留在鄉村的人留得安心、讓回報農村的人更有信心。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這是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著力加強深度貧困攻堅,既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貫徹“六個精準”要求、扎實落實“五個一批”舉措,又突出深度貧困地區,拿出超常舉措,堅決攻克堅中之堅、貧中之貧。著力激發內生動力,既加大資源整合和政策傾斜力度,落實好各項幫扶措施,又高度重視扶志、扶智,特別是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切實提高脫貧質量、確保穩定脫貧。著力形成大扶貧的格局,既認真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積極性,縱深推進蘇陜扶貧協作,鞏固和發展大扶貧格局。

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重點在三個維度上下功夫:擴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供銷社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等覆蓋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給。提速,加快推進已經部署的改革,鼓勵各地立足自身實際積極實踐,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加快推廣西安市高陵區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經驗和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西安市藍田縣董嶺村等“三變”改革做法,釋放更多改革紅利。集成各項改革措施,打出“組合拳”,形成整體“打法套路”,同時注意總結先進典型,發揮其對推動鄉村振興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一方面,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引導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管理等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互聯網、污水垃圾處理等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提升農村發展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保障,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鄉村振興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形成融合發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4篇

在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環境問題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環境會計的有效實施能夠確保我國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工作協調發展,使其更好地滿足現代經濟建設需求。為了對其發展戰略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特展開本次研究。

一、環境會計發展必要性研究

(一)資源環境現狀要求

就資源總量而言,我國具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人均擁有量卻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通過相關工作人員的測量、計算發現,我國每年由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會導致數億元以上的資源損失。在這種狀況下,需要工作人員科學制定有關管理制度,確保相關企業在進行企業建設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重視環境問題,保證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二)傳統會計發展需求

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傳統的財務報告和會計核算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企業的建設需求。傳統會計在開展具體工作過程中沒有對其環境數據信息進行科學體現,在一定程度內忽視了環境和企業效益之間的關系。而在企業具體建設過程中,自然環境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通常情況下,企業賬面顯示的資產真實價值會在一定程度內低于財務報表中的相關數據,傳統的財務報表不能對部分潛在費用和負債進行科學反映,進而導致傳統財務報表體現的財務信息出現一定程度的虛增企業資產,對決策人員具體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響[1]。同時,傳統會計在進行財務信息核算和反映過程中,普遍以貨幣計量作為計量單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單一性,而財務報表中需要進行相關非貨幣信息的充分披露,環境會計能夠對其缺陷進行一定程度的有效彌補。

(三)現代消費理念需求

隨著現代人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消費已經逐步成為經濟建設的必然趨勢。在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環保逐步成為國際市場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一項重要工具??茖W應用環境會計,在財務報告體系中合理納入環境問題,對企業環境效應進行更為科學的評價,能夠促使企業經營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實現綠色經營,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高優勢,繼而進軍國際市場?;诖?,環境會計的有效實施是現代社會消費理念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環境會計發展實施戰略

(一)改進環境會計認知

企業需要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相關工作開展的主要核心,高度重視環境會計。在市場經濟具體發展過程中,企業作為主體單位,必須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高度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會計工作強化理論指導,進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更為有效的政策環境,使其能夠主動履行環境義務。除此之外,企業還需要加強宣傳和培訓,確保相關工作人員能夠高度認識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會計進行更為科學的宣傳,確保企業管理層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能夠有效落實環境會計;企業還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使其在參與環境會計工作過程中,具有更加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為有效實施環境會計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基于我國具體國情,政府部門需要科學修訂和補充已有法律法規,確保各項規定具有更高程度的實用性,使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具有更高程度的指導意義。同時,在相關企業組織開展環境會計工作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也是極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發展過程中,社會公民普遍產生更高的環保意識,在環境保護方面也逐漸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茖W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社會公眾和相關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倡導作用[2]。但是,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對環境會計工作認識較晚,法律法規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科學的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工作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工作。除此之外,國家相關部門還需要科學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法規制度,實時監督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落實情況,確保獎罰分明。

(三)構建環境會計體系

在具體進行環境會計工作過程中,相關企業需要科學完善實施指南,進行環境會計體系的科學構建。在開展的具體工作中,相關企業需要對環境成本進行有效控制。針對企業不同生產環節的具體特點,科學制定各項環保措施,確保能夠進一步分解企業環保成本,使其在各個生產環節實現有效落實。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不同生產環節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具體影響,科學構建環境會計體系,確保其完善性,保證企業在日常經濟過程中更高程度地實現節能減排。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對會計法及其相關準則進行科學完善,確保企業在具體進行環境會計過程中具有明確的規范和準則。相關人員還需要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科學構建,確保企業在進行環境會計工作過程中具有更為全面的法律依據。

(四)高度重視環境問題

在我國環境會計不斷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為環境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同時環境也會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在具體處理環境問題過程中,企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對環境問題已經產生一定的認知,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各種利益矛盾的存在對企業具體實施環境會計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政府部門科學出臺政策扶持,從技術和資金方面支持相關企業,輔助企業進行更為有效的改革,確保相關企業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能夠兼顧環境問題。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環境意識,確保相關企業對環境會計工作產生更為明確的認知,明確環境會計會在很大程度內影響企業利益,進而使企業能夠進一步理解環境會計工作的必要性。

(五)強化報告披露要求

在我國目前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核算和披露工作過程中,沒有對相關內容提出明確規定。企業在開展具體工作過程中,也普遍選擇簡單核算。在具體進行信息披露時,只披露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的環境信息內容,在一定程度內隱藏不利信息。為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基于自身具體發展情況對其進行科學完善。首先需要對披露企業范圍進行有效拓展,政府部門需要科學制定相關政策要求企業披露環境會計,同時還需要科學規定披露內容。在具體披露環境信息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借鑒傳統財務報告思路,合理應用財務報表對由于環境問題產生的財務影響進行科學解釋。而對于會計報告無法表現的部分,需要進行單獨披露。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內獨立編制環境報告,對相關企業具體環境績效狀況進行披露。相關單位還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基于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合理借鑒其他國家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科學制定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科學改進環境會計認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環境會計體系,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強化報告披露要求能夠確保進一步發展我國環境會計,對企業經濟建設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使其實現更高程度的可持續性,進而為國家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摘要:在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 環保問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部門必須加強重視。本文首先研究環境會計發展的必要性, 然后以此為基礎, 進一步探究環境會計發展具體實施戰略, 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經濟建設,環境會計,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 崔維瑜.發展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 2017 (32) :89-90.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5篇

1.1 現狀

新余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積極、主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先后出臺了《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新余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新余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 》《新余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新余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新余市促進產學研合作加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根據省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 結合新余實際, 大力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 2012年新余被省政府授予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綜合先進設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2012年全市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065億元, 增加值174.94億元, 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60.5%。

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目前, 全市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5個、省級6個、市級24個。優勢團隊建設和人才引進取得新突破。全市成功組建了省級優勢創新團隊7個、市級25個。共引進博士53名、碩士189名、院士9名、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4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才1名??萍紕撔轮卮箜椖咳〉眯峦黄?。組織實施了9個省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 6個重大科技專項和10個重點產業振興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

1.2 問題

近年來, 由于受國際市場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以賽維為龍頭的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受到了嚴峻挑戰, 遭遇了發展的寒冬, 這充分暴露新余戰略性新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1.2.1 創新基礎薄弱, 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知識產權不足。2011年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19件, 全省679件, 僅為全省的2.8%。全市僅有38家企業擁有發明專利, 目前盡管全市的專利的申請量呈上升趨勢, 但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較少, 借助專利開發新產品, 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企業更少。特別是引領產業發展重大核心技術缺乏, 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二是創新人才不足。新余是一個人口小市, 沒有一流的大學, 科技創新資源嚴重缺乏, 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緊缺, 大多數企業高層次的領軍型、創新型人才嚴重匱乏。

1.2.2 科技型中小企業少, 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不足

從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來看, 主要是依托龍頭企業而形成了光伏產業鏈, 其優勢是規模和速度。這是外生動力發展模式。隨著招商引資難度越來越大, 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速度放緩,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發展模式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足, 競爭能力不強。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來看, 由于各地科技資源等產業發展條件不同, 產業發展模式不同, 但最終都要從外生動力向內生動力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至今未發生根本轉變, 作為創新驅動發展主體力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少, 創新驅動發展動力不足。新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 科技型企業僅有45家, 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1家。而無錫市2011年有高新技術企業500多家,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安徽蚌埠2011年底也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0家。

1.2.3 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 創新驅動發展整體效應不明顯

健全的科技服務體系是產業創新體系提高協同創新能力, 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整體效應的關鍵。新余的科技服務體系還不健全, 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服務嚴重滯后。一是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缺乏;二是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服務、管理咨詢、市場推推廣等高端服務嚴重不足;三是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2 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對策

2.1 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要著力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 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2.1.1 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增強創新的動力

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 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 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大稅收、財政等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 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要充分發揮賽維LDK、華電電力、力德風電等龍頭企業創新的引領作用, 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在原創性、核心技術上有所作為。要積極開展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 針對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爭取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推動戰略性新興企業的進一步聚集。

2.1.2 加快推進企業技術企業中心建設, 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企業技術中心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和核心, 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支持有條件企業的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繼續建設好賽維國家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力德永磁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省級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進一步加強工程研發和創新性技術應用, 大力開展產學研之間的項目對接活動, 支持企業承擔國家各級各類科技創新計劃項目, 促進產業向低碳、高效方向發展, 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鼓勵幫助江鋰公司、江西華電、贛鋒鋰業等企業創建國家、省級研發機構及博士后工作站。支持規模企業在國內外設立、收購、控股具有法人資格的研發機構。

進一步深化與中南大學、南昌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戰略合作。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 共同設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平臺, 讓各方各得其所、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實現了產學研相互協同、共同受益。

2.1.3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大力提升創新水平

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支持企業申請國內外專利和版權登記。推動科研機構、企業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發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支持重點企業形成專利群, 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自主研發并取得知識產權。積極推進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 培育一批具有廣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造就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和創新性產業。加強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鼓勵企業爭創名牌, 提高競爭能力。加強新興產業技術標準的研究和應用。結合國家重大技術專項的實施, 推進標準化戰略, 鼓勵賽維LDK、華電電力等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制定, 對已經形成的國際國內標準, 加大推廣應用和保護力度, 促進標準化技術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2.1.4 開展產業鏈創新, 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按照產品鏈、技術鏈、供應鏈, 加強內企業間的相互配套和產業協作。以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為核心, 聯合中小企業、大學與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廣泛參與, 構建基于共同標準和制度的產業共同體, 推進技術創新聯盟、市場聯盟等多種形式的產業聯盟建設,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 形成產業協同創新能力。積極開展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企業要加強創新合作和相互學習, 創建區域創新網絡, 促進由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變。企業之間既要開展有效競爭, 更要真誠合作, 相互學習, 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 不斷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瓶頸, 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后危機時代, 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 要抓住這難得的機遇, 進行開放式自主創新, 積極開展全球產、學、研合作, 推動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既要引進來, 更要走出去, 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和設立研發機構, 推進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資源, 共同創造與分享創新成果。要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服務開拓國際市場, 支持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 促進企業更積極地開展國際化經營, 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合作。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合作發展新格局, 真正實現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創新資源。

2.2 大力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 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是轉變產業發展模式, 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的關鍵。要充分認識科技型中小企業對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2.2.1 以創新創新業文化為引領,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要大力倡導和培育創新創業文化, 為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強大的動力。充分發揮企業家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組織宣傳和學習成功創業企業家的的經驗, 對于創業成功的企業家不僅要給物質獎勵, 更主要的是要給予榮譽, 引導全社會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神。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與培育和弘揚新余精神的有機融合, 充分發揮新余精神的引導作用, 豐富創新創業文化內涵。開放、創新、爭優是新余精神的核心, 新余的一切發展成就都是創新的結果。要把培育、弘揚城市精神和創新創業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用新余精神推動全市創新創業文化建設, 通過全市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豐富和發展新余精神內涵。新余要樹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 樹立敢闖、敢試、敢為人的價值理念。積極營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氛圍, 使爭當第一成為新余創新創業文化的標志。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企業文化建設來進行。把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貫穿于企業管理的一切活動中。

以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為契機, 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 形成人人想創業, 人人能創業的良好局面。要重點扶持青年人才和回城返鄉農民創新創業, 充分發揮新余創業大學的作用, 加強創新創業的培訓和服務, 加大稅收、財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不斷創新支持方式, 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大量涌現。

2.2.2 以創新人才為依托,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人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人離不開人才, 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要進一步創新新余人才工作經驗, 既要積極發揮新余國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品牌效應, 千方百計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 又要充分發揮新余職業教育優勢, 積極培養本地人才。加強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積極主動地實施人才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和研發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 進一步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加強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 注重培育創新團隊。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設立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專項計劃, 以培養全省一流人才為目標, 選擇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進行重點資助和培養。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領軍人才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創新人才。把項目建設和引進創新人才有機結合起來, 用大項目、好項目吸引創新人才, 在創新實踐中垂練和培育創新團隊。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新余工作可以不受用人單位編制、增人指標、工資總額和戶籍所在地限制, 其社會保險、配偶就業、子女上學等問題要切實得到妥善解決。

以創新人才為依托, 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尤其要引進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人才, 總結和推廣引進楊旸博士的成功經驗, 以“人才+專利”“人才+項目”的方式,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2.2.3 以孵化器為載體,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

孵化器是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載體, 要著力加強孵化器建設, 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弄中小企業。著力推進國家級孵化器建設, 在已有的2個省級孵化器的基礎上, 加快建設新余國家科技孵化基地, 將其打造為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加強孵化器集群建設, 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孵化器集群, 形成以綜合孵化器為基礎、專業孵化器為核心的孵化器網絡。重點加強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專業孵化器建設, 不斷完善行業技術平臺。以自建聯建等多種方式, 鼓勵大學、研究所和科技企業自建或聯建專業孵化器, 積極探索孵化器的商業運作模式。

要積極探索符合新余實際的孵化器建設路徑。孵化器建設要從注重載體建設向注重主體培育轉變, 從注重企業集聚向產業培育轉變, 從注重基礎服務向注重增值服務轉變, 從注重科技創業孵化向注重科技創新創業的全鏈條孵化轉變, 從注重自身建設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形成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多元化、組織體系網絡化、創業服務專業化、服務體系規范化、資源共享國際化的發展局面。

2.3 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協同創新能力

科技服務體系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

2.3.1 健全金融服務體系, 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積極推進多層次金融體系的建設, 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大力發展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有專門支持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性銀行, 形成金融組織間合理分工和錯位競爭, 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及主體相匹配的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

建立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優先支持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 或海外上市, 支持科技型企業進入省產權交易所開展高新技術企業交易業務, 拓展創業風險資本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發行公司債券。積極為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融資創造條件。

引導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認真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 及時密切跟蹤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動態, 組織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和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調研, 強化金融服務支撐, 對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要優先提供融資擔保、信用保險、綜合授信等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 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2.3.2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大力發展以科技金融、創新研發、融資租賃等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 著力打造創新與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產業集群。

進一步健全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實現網絡化、社會化、產業化。制定促進和規范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 著力發展一批專業化、規?;?、規范化的科技服務機構, 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科技中介服務隊伍, 初步形成適應自主創新要求, 主體多元化、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科技中介體系。建立市場準入制度, 提高中介機構服務質量和市場信用, 引導和培育科技中介市場健康發展。支持科技人員創辦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 從事科技中介服務, 吸引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創辦科技中介機構, 鼓勵省外有資質的中介組織在新余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數據庫, 為各類企業、創業科技人員提供國內外科技成果、產品、專利、技術、工藝等方面的技術需求和供給等服務信息, 在績效考核的基礎上, 政府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

2.3.3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提高創新效率

制定、實施鼓勵政策, 引導高等院校、企業和社會各界共享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圍繞重點產業的公共檢測平臺, 提供全方位的檢測服務。建設內容涉及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圖書文獻、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科技人才資源等公益類科技信息的網絡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切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余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現狀和問題, 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全科技服務體系三個方面提出具體對策。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第6篇

一、“十二五”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十分不平凡的五年,面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的復雜形勢,行業發展的內外部矛盾交織、新舊動力轉換、結構性與周期性調整交匯,行業經濟運行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面對前所未遇的嚴峻挑戰,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堅決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先進技術與裝備,深入開展能效領跑者發布活動,積極開展碳交易試點,進一步推進節能節水與低碳管理體系建設,行業節能節水與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促進行業加快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行業節能節水和廢水減排成效顯著。一是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五年來,全國煉油能力退出約4000萬噸,尿素退出產能約1400萬噸,電石退出產能811萬噸,燒堿退出產能905萬噸,聚氯乙烯退出產能608萬噸。二是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綠色環保產品占行業比重不斷提高。“十二五”時期,我國成品油已全面執行國Ⅳ標準,部分省市提前實施了國Ⅴ標準;高濃度氮肥和高濃度磷復肥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分別提高了4.3和10.2個百分點;殺蟲劑在農藥中的占比下降了18.2個百分點,而除草劑的比重則大幅提高25個百分點;子午線輪胎、離子膜法燒堿和水性涂料、綠色助劑、膠粘劑等環保產品所占比例也不斷提升。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綠色產品,企業平均裝置規模、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幅降低了物耗、能耗、水耗和廢水排放。五年來,我國石化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2.2%,化工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2.5%,合計實現節能量約6125萬噸標準煤;2014年行業萬元產值取水量和用水量分別為3.7噸和49.1噸,近十年來平均降幅分別達到9%和7%以上。

第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行業能效和水資源利用率明顯提升。五年來,我們在重點領域篩選出一大批先進適用的節能節水技術,連續發布節能節水技術與產品(設備)目錄,其中多項技術被列入政府編制的推廣目錄,有力地促進了行業節能節水發展。日投煤量2000噸級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兩段式干煤粉加壓氣化技術、低氮燃燒技術、二乙醇胺脫硫技術、催化原料預加氫技術、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環尿素生產技術、氧陰極低槽電壓離子膜電解技術、電石爐和黃磷爐尾氣凈化綜合利用技術、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技術、原漿噴霧干燥技術、水平帶式真空過濾機技術、草甘膦副產氯甲烷清潔回收技術等一大批節能節水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并成功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傳統裝置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消減了廢氣、廢水、廢渣的產生和排放。“十二五”期間,行業重點耗能產品單位能耗大幅下降,乙烯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9.1%,合成氨下降4.9%,30%離子膜燒堿下降9.3%,電石下降9.6%,全部完成了“十二五”工業節能規劃目標,行業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也持續上升至2014年的92.5%。

第三,積極參與碳交易試點工作,努力探索CO2開發利用新途徑。我國在7個省市開展了碳交易試點工作,2000多家企業被納入碳交易市場中,其中包括146家石化和化工企業。以上海碳交易試點為例,涉及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及巴斯夫、拜耳等45家石化和化工企業。中石化專門制定了《碳資產管理辦法》,詳細規定了集團各部門和各分子公司在碳資產管理方面的職責與分工,有力地推進了中石化的碳資產管理工作,下屬26家試點企業在2013和2014年兩個履約期內,累計碳交易量389萬噸,交易額達到1.4億元,占同期國內碳市場交易規模的8%。中石油、中海油等重點企業開展碳排放家底盤查、能力建設等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一些科研院所和石化企業還積極跟蹤國際技術前沿,大力開展碳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攻關,努力推進CO2捕集、驅油和埋存先導性工程示范,吉林油田、中原油田、陜西延長油田分別建成了10-50萬噸/年規模的CCS-EOR項目,為今后碳資源的規?;_發利用探索了新的途徑。

第四,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不斷完善,培育出一大批節能減排先進企業。截至目前,石化聯合會已連續五年發布能效領跑者名單。從少數企業參加到活動覆蓋行業耗能總量近50%的企業,從覆蓋10個產品增加到覆蓋17個產品,從聯合會自己一家發布到國家有關部委在全國推廣發布,石油和化工行業能效領跑者發布活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行業節能降耗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越來越強。五年來,能效領跑者的能耗指標大幅下降,有的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以煙煤(包括褐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為例,2015年能效領跑企業的單位產品能耗為1136千克標煤/噸,比2011年第一次能效領跑者發布的1554千克標煤/噸下降了26.9%,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節能降耗,涌現出了中石化青島煉化、中石化鎮海煉化、中石油獨山子石化、河南心連心化肥、新疆天業集團、青島堿業、湖北興發等一批單位產品能耗領先的標桿企業。截至2014年底,中石油實現節能126萬噸標準煤、節水2462萬立方米、節地1232公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實現下降。中石化啟動“碧水藍天”計劃和“能效倍增”計劃,實施803個環保綜合整治項目,截至2014年底累計節能247萬噸標煤。中海油2013年實施131個節能減排項目,全年實現節能量29.9萬噸標準煤。中國化工集團推進“零排放”管理,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3.7%。神華集團與國家環保部簽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主要污染排放大幅降低,有力地支撐了企業轉型升級。

第五,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政策法規,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水利部等先后出臺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石化和化學工業節能減排指導意見》、《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節能節水和低碳政策文件,進一步強化了規劃、標準、財稅、獎懲等措施,對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間,共有2393家石油和化工企業被列入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方案,其中大多數企業都建立了能源管理體系,有160多家企業建設了能源管理中心,初步實現了能源的系統化、扁平化管理。聯合會以能效領跑者指標為基礎,先后制修訂了合成氨、燒堿、尿素、聚氯乙烯等36項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為行業“調結構、轉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之,“十二五”時期是企業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增強,節能減排投入不斷增加,節能減排措施不斷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提升較快的時期;是全行業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樹立,節能減排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排放顯著下降,為改善大氣和環境質量做出重要貢獻的五年。這些成績是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能源局等政府部門正確領導和精心指導的結果,是廣大企業和干部職工不畏困難、敢于拼搏、努力奮斗的結果!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就是他們的代表,在這里,我謹代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向“十二五”行業節能先進單位、優秀服務單位、突出貢獻者以及先進個人,再次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府有關部門以及相關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把綠色發展提高到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高度,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石油和化工行業尤其重要。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但還不是世界石油和化工強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能源資源消費和CO2排放都位居工業部門前列,資源承載能力逼近極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已成為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突出矛盾。“十三五”時期,要邁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步伐,必然要求行業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促進節能節水和CO2減排躍上一個新臺階,加快形成節能節水、高效低碳的綠色發展方式。“十三五”時期,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是能源消耗總量巨大,完成能效指標面臨很大壓力。“十二五”時期,行業能源消耗和萬元增加值能耗增速下降,但能源消耗總量仍保持增長,資源利用率依然較低,2015年全行業能源消耗總量5.5億噸標煤,位居工業部門第二,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點產品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普遍存在10%~30%的差距。特別是有少數“十二五”能效指標完成的不理想,拖了全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后腿。與“十二五”相比,未來五年行業傳統節能技改空間將進一步收窄,節能邊際效應將逐步降低,推進行業節能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與裝備,需要更加先進的能源管理,完成“十三五”節能指標任務將更加艱巨,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二是節水形勢依然嚴峻,廢水處理面臨較大困難。石油和化學工業是用水大戶,一些行業領域不但需要大量用水,而且排放的廢水比較難以治理,成為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比如現代煤化工、精細化工品等行業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高濃度含鹽廢水,減少排放和無害化處置技術要求很高,污染治理長期達不到效果,治理難度加大,成為行業發展必須要下大氣力攻克的難題之一。

三是CO2減排任務艱巨,對企業低碳發展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我國已對世界作出莊嚴承諾,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將努力早日達峰。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將全面實施,石化和化工行業將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要求年綜合能源消耗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的企業進行碳排放核算與報告,預計涉及合成氨、甲醇、電石和乙烯等行業超過500家重點企業,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碳減排和成本壓力,對企業低碳發展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

四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滯后,行業節能減排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石油和化工行業中的朝陽產業。與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節能環保產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集中度較低、創新能力較弱,特別是缺少靈活高效、符合現代產業要求的服務模式,總體服務水平比較低,制約了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急需從產業戰略上予以強化,從政策上給予扶持。

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約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新的《環境保護法》,發布了“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更加嚴格的法律法規和環保政策,從能源資源節約、生產過程排放、“三廢”治理到資源化利用都作出了全方位的規定。“十三五”時期,我國政府將進一步出臺能源強度和總量雙控制、碳交易、環境稅等一系列節能和環境保護新政策,以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制度、更加嚴格的高能耗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化學品管理、化工園區污染防治等新的節能環保規章制度和標準,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的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節能節水和保護環境的任務更加艱巨。

石油和化工行業既是能耗和排放大戶,同時也是節能與污染防治的主力軍,我們有著從分子結構上改變物質化學性質的本領,能夠為社會提供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和節能環保裝備,節能減排技術和環保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競相爭奪的制高點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節能環保市場需求巨大,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發展潛力很大,前景十分廣闊,可以形成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碳交易市場為例,根據我國政府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截至2015年11月,我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4653萬噸,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3.51億元,均價29.04元/噸。預計未來全國配額可達60億噸,其中首批配額30~40億噸。隨著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市場建立,碳排放整體市場規模有望成倍放大,有關專家預測,統一后的中國碳市場或將達到數百億市場規模,是一座蘊藏著巨大商機、有待企業深入挖掘的巨大金礦。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外在壓力,完全可以轉化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完全可以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切入點、發力點和突破點。李克強總理指出,“十三五”時期,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必然會推動行業從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方式轉變。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成為推動我國由石油和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必然選擇。全行業一定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變壓力為動力,抓住機遇、迎難而上,主動作為、積極進取,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做好“十三五”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的各項工作,為推進由石油和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深入實施能源節約和低碳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發展方式

“十三五”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要全面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能源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能源節約和低碳發展戰略,深入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以完善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和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抓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節能節水和低碳標準體系,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水和CO2排放,初步形成節能節水、低碳高效的綠色生產方式,走出一條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新動力、以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保障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我國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邁出堅實步伐。

“十三五”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下降10%,重點產品單位綜合能耗顯著下降;萬元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8%,廢水全部實現處理并穩定達標排放,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

“十三五”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節能節水和低碳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

一是要下大氣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要充分發揮標準在調結構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能耗、用水、排放等限額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要通過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水價,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和差別污水處理費、排污費等差別化政策,倒逼落后產能主動退出。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僵尸企業”,要通過兼并重組和建立退出機制,實現瘦身健體、轉型發展,盡快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二是要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和綠色服務業,增強節能、節水、低碳產品的供應能力。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戰略新興產業,完成油品質量升級到國V標準,積極推進國VI標準,農藥、化肥、染料、涂料、橡膠、膠粘劑等行業的高端綠色產品占比大幅提升,穩步提升單位產品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工業增加值產出量。

三是要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要推動高效工業鍋爐、高效換熱器等節能節水裝備制造與應用,培育一批專業環保設施營運、污染物高效處理、環保材料生產、廢水再利用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和“專、精、特、新”的中小型節能環保企業。

第二,深入開展節能節水和低碳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培育一批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一是要建設產學研協同的節能、節水和低碳科技創新平臺,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節水和低碳關鍵技術,實施一批節能節水和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節能節水和低碳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項目。要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煤氣化技術、乙烯裂解爐耐高溫輻射涂料技術、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環尿素生產技術、大型密閉式電石爐、氯化氫合成余熱利用、聚氯乙烯母液回收利用、中水回收利用、化工蒸汽系統凝結水利用、高效節能電機、余熱發電等一批節能減排先進技術與裝備。

二是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加快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以頁巖氣、煤層氣為代表的非常規能源的勘探和開發,突破水平井鉆完井、儲層多段壓裂改造、頁巖氣含氣量及儲層物性分析測試等關鍵技術,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和低碳化。要大力發展二氧化碳驅油、煤基多聯產、二氧化碳合成有機化學品等CO2綜合利用技術,在陜甘寧蒙等區域開展碳捕集、驅油和封存項目示范。

第三,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努力提升行業能效水效和低碳發展水平。

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推進機制,以煉油、烯烴、芳烴、化肥、氯堿、純堿、無機鹽、農藥、染料、橡膠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制修訂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和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審核。

煉油行業要加快推廣應用催化加氫、低氮燃燒、催化煙氣脫硫脫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A化工要大力推進電石渣、堿渣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磷石膏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積極開展電石尾氣、黃磷尾氣、焦爐氣等資源性尾氣生產乙二醇、甲醇等化學品的綜合利用。加快直接氧化法環氧乙烷、甘油法環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清潔生產工藝的推廣應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傳統工藝。農藥、染料及中間體等精細化工行業要加快推進先進催化技術、溶劑替代技術和定向轉化技術,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和工藝技術。

第四,全面實施化工園區綠色化改造,著力提升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水平。

建設化工園區是當前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截至2015年底,已有約1.5萬家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進入化工園區,企業入園率達到51%左右,化工園區正在成為化工項目建設與搬遷改造的主戰場。要主動學習和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化工園區發展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把化工園區作為推進行業綠色發展的主要抓手,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深入推進化工園區綠色化改造,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展清潔能源替代,推動余熱余壓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和水的循環利用,實現化工園區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廢物“零排放”,不斷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引導和支持化工園區承諾實施責任關懷,把園區的環境、安全管理從末端治理延伸貫穿到產品設計、生產、流通和消費全生命周期過程,實現環境、產業與園區發展相融合、相協調。要充分考慮資源可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做好園區安全環保規劃,建立健全安全環保預警系統,完善園區公用工程配套設施,促進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通過舉辦開放日、科普宣傳等活動,加強與社區的互動交流,提升園區和石油化工行業的社會形象。

第五,加強行業節能減排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長效工作機制。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行業節能減排管理體系,加快推進油氣資源價格和稅收政策改革,逐步建立碳排放權、節能量和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資源價格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二是要加快建立節能節水和碳排放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產品生產過程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終端產品的能效、水效、碳排放等標準,擴大標準覆蓋范圍,動態調整并不斷提高產品的資源環境準入門檻,做好計量檢測、應用評價等工作。三是要進一步完善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活動,發揮領跑與引領作用,推動企業開展能效、水效對標工作,帶動行業整體效能提升。四是要進一步推進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將能源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全過程,促進企業節能管理水平持續改進,構建節能管理長效運行機制。

上一篇:抒情散文集錦及答案范文下一篇:石羊河流域生態治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