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

2023-09-19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1篇

手機支付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

作者:牛麗萍

【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受到電子商務的感染,開始嘗試采用這種新型商務模式。并且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也對交易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電子商務活動中及時性、無地域限制性以及快速性等各種要求,一種嶄新的支付模式——手機支付應運而生。本文主要介紹了目前手機支付市場發展現狀,然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手機支付市場 現狀 發展策略

目前,我國的移動支付行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依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中,采用手機、電話等移動方式進行支付活動的比例僅占2%,所占市場份額較少。為了更好地發展這一種新興行業,越來越多的通信企業開始和金融企業加強合作,開拓這一市場,很多企業意識到這項業務的巨大發展前景,也愿意參與其中,但是目前的手機支付業務的發展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情形。

一、目前我國手機支付市場發展現狀

(一)手機支付是否安全、可靠

安全是支付活動的首要任務,在手機支付過程中批量的信息傳送主要依靠通信網絡來實現,這就關涉到信息輸送過程中的安全性[1]。眾所周知,當信息在網絡上傳輸時,存在著被竊取、纂改或者丟失的風險。并且支付信息通常包含了客戶的許多機密信息,如:銀行卡賬號、金錢數額等,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盜取,就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故手機支付是否安全非常重要。為了確保安全,用戶通常會采用加強軟件、硬件建設的方法來達到目的,但加大建設意味著提高投入,而對于目前單單用于小額支付的手機支付而言,成本太高顯然不是明智的舉措。因此,在安全性問題方面,手機支付面臨著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二)支付行業壁壘重重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金融管制是比較嚴格的,我國也不例外,針對非金融行業涉足金融領域的各種業務,常常會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約。手機支付的最初發起行業是移動通信企業,支付業務屬于金融業務的范疇,所以單純依靠移動通信企業承擔手機支付業務不具有可行性。隨后,市場上一部分通信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始聯合發展該項業務,但面對著這樣巨大的利益誘惑,合作參與的每一位人員都想占據核心地位,進而獲得更加廣闊的利潤空間。但這樣的話,合作就會發展成為雙方的制約,自然不可能合作的太深入、默契。

(三)手機支付業務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

現階段,已經開展的手機支付業務大多是發起企業自行設計、推廣的,并且各種不同規格的手機支付設備,硬件、軟件設施很不規范,不統一,未設計出統一的標準接口,這使得手機支付產品相互之間不能通用。照此推理,當客戶拿著某一家公司設計的手機支付設備進行支付活動時,可能會遇到無法和其它公司設計出的產品相融合的困難,后果就是即便是市場上形式各樣的手機支付產品在流通,但是由于各種產品之間不能進行很好的融合,勢必導致這些產品不可能被大多數用戶接受[3]。所以,受到規范、統一的行業標準的限制,手機支付業務發展舉步維艱。

二、加強手機支付市場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安全保障,統一規范行業標準

安全保障不單單指的是技術層面的保障,還包括安全管理層面的保障。這就要求用戶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的安全技術,同時還要提高各個管理操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實現技術和管理雙管齊下的目標,進而徹底解決手機支付安全問題。其次,還要盡可能完善統一

轉自論文部落論文范文發表論文發表

的行業標準,因為行業標準一確定,市場上各種不同支付設備、支付產品就可以進行很好的融合,有助于整個市場的規范、流通?,F階段,國際上已經出現一些組織開始建立一套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行業標準,但是仍舊缺乏統

一、完善,所以,建立健全統一的行業標準是首要任務。

(二)加強立法監督工作,合理引導消費者

由于手機移動支付行業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現階段用來規范這種行為的法律法規較少,所以,國家的立法部門應該著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移動支付法律系統,解決手機支付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也為正常的手機支付活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其次,加強對消費者市場的系統化引導,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市場推廣初期,把推廣目標鎖定在中高端消費群體上,特別是針對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中高端消費者,要大力宣導。同時,加大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宣傳推廣力度,引導消費者改變傳統的消費習慣,逐漸接受這種新型交易支付方式。

(三)不斷發展移動通信和網絡技術

從剛開始的GPRS直至CDMA、3G,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手機已經從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轉變成一個功能完備的應用實體。目前,運用手機不僅僅可以接打電話、收發信息,同時還能夠上網聊天、下載音樂,預定酒店、接收多媒體彩信、訂購車票,購買小額商品等等?,F階段的手機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機,并且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的功能會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齊全。隨著網絡安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安全問題也不再成為制約手機支付行業發展的瓶頸。所以,需要不斷發展通信與網絡安全技術,為手機支付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實際上,手機用戶中的龐大客戶群體與金融行業中的客戶群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疊,這就說明手機用戶中的大額消費人員同時也是金融領域中的大額消費人員,所以,只要牢牢抓住這些手機大客戶,就等于抓住了一大部分金融大客戶,這為手機支付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利潤源泉。

三、結束語

總之,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采用手機支付已經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盡管當前遇到了一些難題,但是這并不能阻礙手機成為未來移動支付行業的領跑者,隨著移動通信行業與金融行業深入加強合作,支付行業標準的統一,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這種新興的支付方式,手機支付業務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孫衛.我國的移動支付問題淺析[J].特區經濟,2008.

[2]李學博.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將迎來拐點[J].通信世界,2008.

[3]崔媛媛.移動支付業務現狀與發展分析[J].移動通信,2007.

[4]郭紅斌.發展手機支付業務的障礙與對策[J].中國金融電腦,2004.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2篇

二.為什么要統籌城鄉發展

三.怎樣統籌城鄉發展

四.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什么是城鄉統籌發展?

1、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

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目標,就是要通過積極促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配置和金融資源配置的優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既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又充分發揮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城鄉之間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與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良性互動,通過文化、人員、信息交流,經濟、教育與科技合作,把城市現代文明輸入農村,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推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2、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內容

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不僅僅指經濟范疇,它包括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方面都要實現城鄉統籌。

在經濟上應把農民致富與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結合起來,長富于民,藏富于民,實現農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應把善待農民與尊重農民、組織農民結合起來,給農民國民待遇,讓農民當家作主,實現農民“有其權”;

在思想文化上應把教育農民與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結合起來,弘揚勤勞、善良、講修養的傳統美德,增強民主、科學、講公德的現代文明意識,實現農民“有其教”。

具體說來,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管理制度。

四是統籌城鄉收入分配。

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

即改變目前城鄉規劃分割、建設分治的狀況,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一納入政府宏觀規劃,協調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聯動,實現共同繁榮。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統一編制城鄉規劃,促進城鎮有序發展,農民梯度轉移。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以工業化支撐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

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和現代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工業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促進土地向規模農戶集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市社會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三是統籌城鄉管理制度。

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糾正體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殘留影響,保護農民利益,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給農村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完整的財產權利和自由的發展空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

四是統籌城鄉收入分配。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進一步完善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財政支出體制,將農村交通、環保、生態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都列入政府財政支出范圍。

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統籌區域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其中的一項內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為什么要統籌城鄉發展?

當前我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五大失衡

(1)城鄉公共品供給失衡,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城鄉居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差距拉大。

(2)城鄉民間投資失衡,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資源要素流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失衡,農民就業環境改善緩慢,城鄉就業差距在擴大。

(4)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失衡,收入、消費差距不斷擴大,農村消費品市場份額在持續萎縮。

(5)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失衡,農村制度供給落后,各種相關制度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

三、怎樣統籌城鄉發展 ?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中國經濟發展新時期的戰略任務,是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圍繞“統籌”做文章,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整體統一規劃,通盤考慮;要建立城鄉互動機制,通過城鄉有機融合,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要在“發展上”下功夫,最終形成城鄉協同共進、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統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區建設。必須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強化城鄉空間聯系,盡快形成城鄉系統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礎設施體系。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加大對城鄉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力度。重點解決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就業、大病醫療、工傷問題,然后再逐步推進到養老、生育等其他項目,才能實現“城鄉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會保障”。

統籌城鄉醫療衛生。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衛生差距,以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核心是實現教育資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發展,重點是在師資力量配備、

完善硬件設施、城鄉結對共建等方面尋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

統籌城鄉文化建設。不斷加強農村文教衛體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堅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轉變。

統籌城鄉制度改革。要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推進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保證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制度獲得穩定收益。

四、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意義?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3篇

(一) 特色小鎮的數量增長較快

……我國從2014年提出建設特色小鎮這個概念起, 特色小鎮的建設數量不斷增長, 從2016年7月開始, 我國財政部、住建部、發改委從開展培育特色小鎮的工作以來, 住建部公布建設的特色小鎮已經達到了403個, 各省公布的特色小鎮已經達到了979個, 現階段市區級的特色小鎮也在不斷地創建特色小鎮, 因此可以看出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數量在不斷地攀升。

(二) 主導產業類型比較豐富

……現階段我國住建部劃分特色小鎮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工業發展型、商貿流通型、歷史文化型、農業服務型、民族聚居型等,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 因此特色小鎮必須首先要將特色產業進行明確的定位, 例如外形特色、服務特色、環境特色等都屬于產業特色, 我國可以將特色小鎮劃分為以下幾類:歷史文化型小鎮、制造業產業小鎮、自然型小鎮、農業產業小鎮等。

(三) 建設涉及到的主體較多

參與建設特色小鎮的主體較多, 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運營商、政府、設計規劃者、開發商、投資人等。建設特色小鎮有比較復雜的內容, 一般包括了建設基礎設施、開發一級土地、開發二級地產、建設園林綠化、開發特色產業等, 在開發和運營特色小鎮的過程中, 企業需要參與的緩解也較多, 主要涉及到的企業包括園林企業、房地產企業、基建企業等。

二、特色小鎮開發模式——以PPP模式為例

(一) PPP特色小鎮開發模式的意義

1、政府的財政負擔得到了減輕

特色小鎮采用PPP的發展模式, 可以改變原來政府自建模式資金全部由政府負擔的現狀, 在建設期間的資金支出也得到了減少, 可以對政府短期的資金壓力進行緩解。同時通過PPP模式也可以激發出民間資本的多里, 對社會資源可以起到整合性的作用, 能夠挖掘出更多的建設和運營社會資本的先進經驗。

2、風險得到了分散和降低

采用PPP模式后, 可以有效地識別和分配建設特色小鎮的項目風險, 減輕了政府部門單獨承擔項目的額風險, 為建設特色小鎮營造出一個公正、公平的良好環境。同時在設定項目合同過程中, PPP模式可以通過靈活的調價方式來規避潛在的市場風險, 這樣特色小鎮的建設項目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適當的調整價格。

(二) 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1、豐富的經驗

我國從2014年以來在全國范圍之內, 已經廣泛推廣幾百個PPP項目, 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牽頭下, 建立起了PPP的示范庫和項目庫, 并不斷地總結出了全國PPP項目的先進經驗。在各個省市內部也已經設立了PPP中心, 定期開展了PPP項目的培訓會以及經驗總結會議, 為實施PPP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也為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提供了實踐基礎。

2、企業參與比較廣泛

經過多年來的實踐經驗, 在PPP項目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參與PPP項目的主體也越來越廣泛, 具體包括咨詢機構、設計院、金融機構、社會資本等, 這就為開展PPP項目打下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 在各個企業機構的配合下, 促進了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的穩步前進。

3、法規政策環境不斷完善

我國從2014年以來, 財政部、發改委正在規范和全面推廣PPP模式, 鼓勵采用社會資本和政府合作模式, 激發出了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國務院在2017年將PPP條例納入到了立法工作的范圍之內, 因此可以看出相關PPP政策、法規的出臺為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提供而來成熟的法律法規環境。

(三) 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的建議

1、識別特色小鎮PPP模式的風險

特色小鎮中應用PPP模式具備一定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識別其中存在的風險, 在對風險進行識別之后, 需要量化風險, 對PPP項目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同時也要對特色小鎮的政治風險和需求風險進行重點的關注,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 特色小鎮的發展關鍵是特色小鎮的穩定需求和長期性, 要識別需求風險, 由于現階段一些特色小鎮應用PPP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 因此政策變動性較大, 需要考慮政策性因素對PPP模式的影響。

2、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提升操作的規范性

一些特色小鎮由于應用PPP模式的時間還比較短, 有的利益相關主體對PPP模式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從業人員中存在著PPP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因此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專業PPP人才, 相關利益主體也要加深對PPP模式的正確性認識, 這樣就會有效地避免由于認識PPP模式不到位所引發的一系列的問題。

3、完善體制機制建設

我國需要加快PPP的立法, 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多個部門監管出現的操作混亂或重復的問題出現, 在立法中要明確PPP的權利和義務, 對操作流程要予以明確, 也可以有效的解決操作PPP模式的特殊性與招標投標、政府采購、國土、國資等法規不相容的問題。

三、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特色小鎮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 需要做出以下對策:

(一) 提高特色小鎮的創新能力, 深挖小鎮的文化底蘊

特色小鎮需要加大創新的力度, 對項目機制進行創新, 把握好發展時機, 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 不斷拓寬特色小鎮的產業鏈。由于發展特色小鎮的理念對可持續發展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特色小鎮需要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 并將挖掘出來的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當中去, 這樣特色小鎮的文化資本存量也會得到提高, 逐漸成為特色小鎮自身的品牌文化。同時也要通過媒體、網絡等方式, 加大對特色小鎮的宣傳力度, 讓更多的群眾認識到特色小鎮的魅力所在。

(二) 轉變政府職能, 重視企業的主體地位

現階段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政企聯合、企業主導、政府主導, 為了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就需要充分地發揮出市場的主導性作用, 堅持市場為主體, 政府以及企業為輔助, 并激發出特色小鎮內在的發展潛力。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 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適當的調整現有的職能, 要強調特色小鎮引導性的作用, 更多體現出特色小鎮的公共服務作用, 減少一些政府不必要的干預, 在資源配置中要充分地發揮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三) 充分發揮出特色小鎮的文化優勢

傳承是特色小鎮之的主要特色, 重點并不是擴張, 因此首先特色小鎮在發展建設中需要思考和平衡資本投入和技術注入。資本和技術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來說, 在很多情況下是一把雙刃劍。很多特色小鎮寄望于大地產商和所謂的文化投資基金通過上百億的大資本投入, 并建立起“特色經濟”的發展模式, 這樣的發展觀念是產生在前三十年的制造業經濟和房地產經濟。然而在生態敏感性高、預期回報期長、產業分工纖細的鄉村建設中使用這種“工具”, 很難解決“活化”和可持續的問題。例如歐洲的小鎮不僅注重活化, 而且注重活化中的迭代。所謂迭代, 就是減弱外生經濟對本地經濟的破壞和扭曲, 盡最大可能突出和傳承本地的比較優勢。

(四) 采用多渠道的融資方式

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的融資方式有運作周期長、投入資金較多的特點, 因此是很難實現完全的資本化運作, 在實現特色小鎮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 需要對融資方式進行升級, 采用多渠道的融資方式, 例如適當的引入社會資本、公私合營、金融機構資金等。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 地方政府制定出相關鼓勵性的政策, 這樣就可以緩解社會資本進入的阻力, 調動起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來建設和運營特色小鎮。

其次, 地方政府可以鼓勵特色小鎮通過發行項目建設債券的方式來吸引大量民間資本, 這樣就可以拓寬特色小鎮的融資渠道。

再次, 建立起融資機構, 在特色小鎮進行融資的過程中需要引進專業人才, 這樣才能提高特色小鎮融資的專業化水平。

(五) 不斷拓寬產品市場, 推出配套扶持政策

在建設和發展特色小鎮的過程中, 要對品牌進行創新, 將網絡虛擬市場與實體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 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網絡虛擬市場, 搭建向上市場的交易平臺, 對市場的秩序和發展進行嚴格的規范, 同時也要對傳統的實體交易平臺進行完善和維護, 不斷豐富其功能。

政府部門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積極的推出各項配套的扶持政策, 例如可以通過發展特色小鎮周圍產業來帶動特色小鎮的發展, 對一些新興和創新型產業要提供一定的產業扶持政策, 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產業生態系統, 提高特色小鎮的整體競爭實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 建設和發展特色小鎮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經驗, 其中應用PPP模式來建設和發展特色小鎮是具備一定的意義和可行性的, 因此特色小鎮的建設者和當地政府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 堅持可持續發展策略來建設和發展特色小鎮, 這樣才能促進特色小鎮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摘要:我國在進入新經濟常態之后, 建設特色小鎮已經成為了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許多專家、學者也對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加強了重視, 本文從特色小鎮的現狀出發, 以PPP模式為例對特色小鎮開發模式進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幾點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目的在于促進我國特色小鎮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特色小鎮,開發模式,可持續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葉耀先.城市更新的目標、步驟和走向[J].城鄉建設, 2016 (06) :8-12.

[2] 莫霞.沖突視野下的城市更新策略探討——結合上海張家花園、上生所和兩萬戶改造項目案例[A].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02城市更新) [C], 2017.

[3] 陳果.PPP模式在特色小鎮開發中的應用研究[D].東南大學, 2018.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4篇

1 高分子的概述

1.1 高分子的發展情況

橡膠、塑料、纖維三者統稱高分子材料, 雖然高分字的材料在最近幾年才出現, 但是高分子的發展速度特別快, 主要發展速度有兩個原因;一是高分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優勢, 還可以利用到各個領域中, 二是;高分子的材料價格不是很高相對其他材料相比, 高分子材料相對還是比較經濟的, 不但可以小資運用, 而且還能靈活運用, 受很多投資商的熱愛, 正因用的地方比較多, 隨之很明顯的出現污染問題, 這因這一問題出現, 嚴制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1.2 高分子的特點

高分子的材料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高分子材料主要由石油為主材料, 經過煉制后得到了高分子材料, 然后在經過聚合、縮合反應, 最終制作出了日常生活中可見的高分子。二是高分子材料的密度小耐腐蝕性的特點, 高分子材料制作過程中成本低。三是不同材料的不具有耐磨性, 很容易破損, 所以就會產生大量的白色垃圾, 但是高分子可將這些白色垃圾回收制成高分子材料, 這也是高分子材料的綠色化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可能。

2 高分子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材料合成的過程

高分子材料在合成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催化劑和化學物質, 所以會將這些物質帶到新產品中, 這樣會給合成后的新產品帶來一定的影響不但會影響新產品的質量, 還會影響其效果。在殘留中多少會留下些有毒物質, 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中需要特定的工藝及條件, 比如高溫、冷卻等, 在這一過程中也會消耗水資源和燃料, 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過程還存在很多不能忽視的問題, 會直接影響產品的生產和使用。

2.2 材料生產中產生的問題

高分子因制作方法簡便, 原料充足, 機能特異在加上做工簡單等生活領域占主要部分, 高分子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仍處于重要部分, 部分高分子的污染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損害, 高分子的材料會在很短的時間出現得出效果, 還有些污染是我們不能用肉眼或者科技能測量出來的比如說多年以后, 這種污染會對大氣層中的臭氧造成破壞。

2.3 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分子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給人的身體造成危害, 會破環生態環境和空氣污染, 因為高分子的制作過程中都是利用一些廢舊物品, 而將這些白色垃圾再次利用過程中, 會有一些化學催化劑殘留在高分子材料上, 在使用就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而在簡單的制作過程中也會給空氣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成為主要的污染源。

3 高分子的發展和策略

3.1 材料對綠色的合成

高分子材料的綠色合成過程中首先要無毒無害的處理, 在選用催化劑的時候要盡量選些毒性較弱的產品, 同時對催化劑這方面也要提高, 要做到既能保證有催化作用, 還很少的占有有毒性, 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到溶解劑中降到無毒化, 這樣才能保證產品中沒有殘留有毒物質, 有效提高產品質量, 在選擇材料上不要總選擇成本低, 而要全方面的考慮環境、生態等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 忽視長遠利益。

3.2 材料綠色化的生產

之前的高分子材料之考慮到了成本低, 溶解快, 看重眼前沒想到之后造成的影響,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運用一方面我們可將材料垃圾與聚合物的形式進行回收并再次利用嗎, 雖然也是二次利用過程但可以反應加工、無污染物理辦法、紫外線等方法進行處理, 另一方面可將高分子向垃圾一樣二次回收將其將解成低分子或其他化學品, 這樣可以解決能源的問題將無毒, 熱量高的材料制備成潔凈的固體燃料也是個很好的辦法。

3.3 材料綠色化的運用

綠色燃料的運用主要是將高分子材料講解及回收, 將廢棄的物體有些回收利用價值, 講解過程中可采用光降解高分子進行分解, 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單體回收利用, 一總是聚合物進行回收利用, 第三種是利用形式存在的一些差異, 但基本原則基本一樣就是要提高資料的綜合利用效率, 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 結語

根據以上內容我們可得知,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應用的綠色戰略成為發展中的重要趨勢, 高分子材料的綠色發展不僅突破了材料產生發展瓶頸期的一個重要發展途徑, 也是我國可儲存發展戰略的內容要求, 高分子材料綠色戰略也成為一大熱潮, 高分子綠色戰略朝著更加長遠的道路出發, 也有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分析高分子材料及特征, 目前高分子在影響其他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 指出在高分子給人們帶來效益的同時還出現哪些問題, 并針對所出現的問題記性研究及探索和改進策略, 高分子材料不僅僅增進我國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還關注原材料及產品的生產和管理過程, 高分子的材料還要繼續發展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高分子材料,綠色,可持續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重酉, 孫瑾, 胡艷芳, 李志國, 趙磊, 馮廣青, 馮京桉, 馬文筠, 唐晶, 方艷, 房芳.可持續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展望[J].青島大學學報 (工程技術版) , 2012, 01 (02) :71-84.

[2] S.Ramaswamy, S.Ray, M.A.Raina, T.Gries, 王倩妮.生物高分子短纖維加工走向新市場[J].國際紡織導報, 2011, 03 (12) :22-24.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5篇

[摘 要]四川和云南作為旅游資源大省,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發展迅猛,尤其是云南省,依托資源優勢,運用現代營銷理念,實現了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因此,云南旅游業發展模式及營銷策略對于四川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川滇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開發定位以及營銷策略等幾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川滇旅游發展的差距及其原因,以促進四川旅游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旅游業 旅游產品 旅游資源

一、川滇旅游業發展概述和總體評價

1954年,四川省政府在外事辦交際處兼掛“國際旅行社”牌子,標志著四川旅游業的開始,旅游性質主要為政治接待型,旅游活動稀少,旅游線路、景點單一。1978年,四川成立省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同時,組建4家涉外旅行社及第一家涉外旅游飯店,開放長江三峽和成峨樂兩條旅游線路,至1997年,四川國內旅游收入突破到百億元,產業規模初步形成。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四川旅游業實現了從一般產業向支柱產業的戰略性轉變,2005年,四川接待入境游客超過百萬,旅游總收入和增幅均位居西部之首。2007年,旅游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是全國第九個總收入突破千億元的省市。2009年,旅游業克服汶川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旅游總收入達1472.48億元,超過了震前水平。

相對四川來講,云南省旅游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78年,云南籌建旅行游覽事業局,成為全國最早一批積極推動旅游開發的地區。1988年,云南省政府首次提出要把旅游業作為云南發展的一大產業,云南省國內游和入境游主要指標均翻了10倍以上。到2005年,旅游總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8%上升到2005年的12%,旅游業對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日趨明顯。此后,省政府在借鑒旅游發達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做出“二次創業”的重大決策,通過旅游重大項目的開發和建設,推動旅游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實現了海外、國內旅游市場的雙增長。

通過對比川滇旅游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相比四川,云南較早確立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采用旅游帶動經濟發展模式,堅持從上之下全民發展旅游。而四川近年來提出“工業強省”戰略,旅游業地位相對不算突出,近年來,四川旅游總收入大幅增長,但國際旅游仍落后于云南。

二、川滇旅游產品開發和宣傳比較

川滇兩省均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的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兩省旅游產品及其打造的差異十分明顯。旅游產品的打造和宣傳,既要依托資源優勢,又要挖掘文化內涵,還要體現獨有的地域特色。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川滇旅游產品開發和宣傳差異:

1. 旅游產品開發差異

云南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將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有機結合,定位準確,打造出一系列風格獨特的旅游精品,實現了旅游產業的規?;?。首先,對于川滇共有的云南瀘沽湖和香格里拉,云南抓住機遇,在瀘沽湖打造了50多個旅游景點,建立了大香格里拉國家公園群,均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旅游區。其次,對于川滇共有的彝族文化,云南率先在楚雄市郊興建的集民族文化研究、藝術交流及風情展演等為一體的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建造了獨特的彝族民居建筑、山水園林景觀、巨型浮雕群,形成了主題鮮明的彝族文化特色。第三,對于川滇均具備的特色各異的自然風貌,云南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眾多高原湖泊、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山地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內陸湖濱型、溫泉度假型及科考科普型等旅游產品。

而相對云南,四川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沒有形成特色旅游線路和產品,四川許多旅游資源處于較低水平開發狀態,如羌彝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大邑縣劉氏莊園為典型的鄉村建筑,川劇獨有的絕活變臉等沒有形成大的氣候。

2. 宣傳促銷差異

云南不僅產品打造具有超前意識,其宣傳促銷意識也比四川略勝一籌。近年來,云南“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品牌形象正通過加強精品名牌旅游產品的培育和大規模、多層次的宣傳促銷方式使其旅游品牌效應得到進一步強化,使得云南旅游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的形象更加鮮明。

首先,在品牌打造上,對于川滇共有的瀘沽湖和香格里拉景區,云南著力打造瀘沽湖女兒國等摩梭文化旅游品牌;云南香格里拉也早在2001年將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搶先打出“香格里拉”的品牌,知名度隨之提高。而四川瀘沽湖和香格里拉在初期定位、宣傳、包裝上幾乎空白,從而造成了云南方游客較多,四川方游客較少的差異。

其次,在宣傳促銷方式上,云南大力投入宣傳促銷,通過舉辦旅游交易會、旅游節慶活動、世博會、博覽會等機會,走出國門,擴大了云南旅游在海內外的影響。同時,云南電視旅游宣傳主題突出,“旅游大省”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四川旅游宣傳促銷方式較為單一,且多是針對九寨溝、峨眉山之類重要景區,未形成規模效應。

3. 旅游配套設施比較

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是旅游產品開發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云南方積極投入公路、機場、飯店餐飲修建,旅游配套措施較為完善。目前,云南已建成適應旅游業發展的各景區景點立體交通網絡,擁有民用機場12個,在主要旅游城市,如西雙版納景洪、麗江、大理、騰沖、香格里拉等均建有機場,航線網絡覆蓋了全國主要中心城市及東南亞地區,數量在全國也位居前列。

三、加快四川旅游業發展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在全面分析云南旅游市場開發和宣傳的經驗與做法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四川旅游市場開發的現狀、特點、變化趨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適時采取有效的市場開發對策措施,對重新打造四川旅游業,增強四川旅游的市場競爭地位,拉動四川旅游產業經濟,加快四川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重塑旅游品牌

(1)整體定位,重塑旅游品牌。四川雖然旅游資源豐富,種類多、類型全、資源獨特、相對集中,不僅有絕美的自然風光,也有積淀深厚的人文景觀,其世界遺產數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內外聞名的“世界遺產大省”,但目前亟待待解決的問題是定位不夠明確、整體旅游形象打造無特色,形象宣傳不夠鮮明。因此,四川旅游要快速發展,應以省政府為主導,采取系統的品位定位策略,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巴蜀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進行明確的定位,重塑四川旅游品牌。

(2)立足現有資源,打造旅游精品路線。四川旅游資源豐富,但部分資源的開發并未形成較強的四川特色。首先,從保護生態屏障出發,應借鑒云南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經驗,通過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開發三州地區一步一景的梯級高原風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轉移牧區富余勞動力,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維持生態平衡;其次,四川具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應大力發揚并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將其轉變為旅游精品,如川劇變臉,川菜美食文化等,同時還需創建文化傳播載體,如民族文化村、主題公園等,體現獨特的三國、古蜀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應借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之機,打造地震遺址公園,開發地震旅游線路,讓其成為四川旅游的新亮點。在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打造熊貓特色、自然風光、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地震遺址等多條特色旅游精品路線,以體現四川旅游的差異化。

2. 以政府為主導,進行整合營銷

云南旅游局在云南省的旅游形象宣傳中進行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推廣,為云南整體旅游業的促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大部分四川旅游廣告還處于各自為陣、各行其是、綜合協調不足的的自發宣傳階段。而要有整合營銷傳播的觀念,必須由政府主導,承擔全省旅游形象宣傳和產品促銷工作,進行多樣化宣傳促銷,提高四川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樹立鮮明的整體旅游形象。

(1)多渠道多形式推廣四川旅游形象。5.12地震后,四川旅游業受到重創,四川旅游的恢復和提升,離不開營銷。創新營銷手段,開發營銷新渠道,是四川旅游業走出低谷的重要途徑。

首先除了重視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營銷渠道外,更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廣告的作用。在網絡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網絡宣傳是城市旅游形象宣傳最佳的發展趨勢?;ヂ摼W廣告作為廣告業的新寵,其傳播模式的及時互動、雙向溝通、\"一對一\"交流等性質和特點使其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逐漸模糊了信息與廣告的界限,進一步地實現了廣告與受眾的互動,方便向用戶提供豐富、立體化、直接的信息。網上旅游論壇、\"驢友\"交流版塊這些虛擬社區,使信息交流更順暢,內容更豐富,更有信賴感。旅游網絡廣告結合不同形式的旅游介紹、旅游常識、游記等輔助信息,將使旅游廣告更加豐滿更加立體化。在利用民間網絡資源的同時,更要加強省政府的官方旅游網站的建設,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權威的、全方位的旅游咨詢。

其次是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權威性的旅游會展活動,如國家旅游局組織的國內、國際旅游交易會,德國柏林的旅游展,新加坡馬來西亞國際旅游展等來拓展四川的國際旅游市場。也可以借助四川省現有的各知名展會,與展會主辦方進行精品路線推廣。如頗具影響力的春季糖酒交易會、汽車展會。同時走出四川,有效利用國際重大節事活動展示四川,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都是一個向國內外推廣四川旅游形象的好機會。

最后是圍繞四川旅游形象進行旅游宣傳品的開發,使其多樣化、豐富化,如旅游紀念品、宣傳單、旅游企業宣傳冊、旅游產品介紹冊、旅游地圖、戶外旅游廣告、旅游交通工具等廣告媒介如等也可作為四川旅游形象的輔助宣傳手段以實現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推廣。

(2)創新促銷方式,完善營銷策略。以災后重建為契機開展四川旅游促銷。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為了重振四川旅游業,聯合推出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活動,如提出“天下四川有愛,熊貓故鄉更美”這一嶄新宣傳口號,免費發放數百萬張“熊貓卡”,展示了四川旅游復蘇的信心,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應繼續打造災后重建元素,增強旅游促銷力度。

與各大旅游組織聯手進行宣傳促銷。加強與有關國際旅游組織、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部門、我國駐外旅游機構、旅行商、機場和航空公司、文化、媒體及營銷專家的合作,在多個層次上開展聯合宣傳促銷。比如開辟旅游包機,與航空公司進行聯合宣傳促銷;有效地推動實施省、州(市)、縣三級旅游部門的聯合宣傳促銷,調動全省各級旅游部門和相關單位的資源,壯大全省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的力量;引導旅游企業集團、旅行社和有關州市的酒店、風景區和車船公司,本著“互惠多贏”的原則開展有效的聯合宣傳促銷

推出系列特色主題活動,拉動四川旅游經濟。四川省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聯合各知名景點舉辦各具特色的系列主題活動,從而對四川旅游經濟起到有力的拉動作用。

總之,四川旅游要走向世界,靠的已不僅是秀美的風景和厚重的巴蜀文化,開放的旅游概念、現代營銷模式以及多種渠道的宣傳推介是當前四川旅游業追趕象云南這樣的旅游大省的必經之路。

3. 完善配套,強化服務,提升整體競爭力

(1)完善相關配套,提升整體競爭力。無論從地理位置、交通環境還是旅游接待能力上看,云南各旅游地的可進入性更為良好。四川想要提升整體旅游競爭力就必須要立足于市場需求,加強與之配套的低星級酒店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快航線、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同時積極推進旅游產業國際化,增加國際社旅游業務和數量,增強國際交通網絡建設,全面開拓國際旅游市場,從提升四川旅游的整體競爭力。

(2)以優質服務和行業規范為支撐,樹立四川旅游的良好形象。優質旅游服務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具備一流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旅游業服務水平的低下,必然造成客源的流失。四川旅游業應樹立行業形象意識,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從內向外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樹立長遠發展的戰略意識,以優越產品吸引人,以優質服務留住人。多形式、多渠道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從旅游景區、旅行社、飯店、公共交通各方面來提高服務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完善旅游服務配套措施,按照市場需求,構建高、中、低各檔服務體系,以滿足各個階層消費者的需求;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旅游從業者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以人才作為旅游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

四、結束語

在當前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旅游作為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以及對二、三產業的拉動作用,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云南省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其做法為同樣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四川提供了借鑒。四川省能否在此基礎上加速本省旅游業的發展,除了借鑒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營銷理念的指引下,加強旅游營銷整合,提升產業形象,形成強勢品牌,最終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趙毅:《對云南旅游市場開發現狀的分析和強化旅游市場開發的對策建議》云南省旅游局市場開發處 2009年 11月

[2]《四川經濟社會發展60年》

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第6篇

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迅速發展,展會數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會展業與旅游業之間有著天然的偶合關系。會展旅游具有影響力大、消費檔次高、停留時間長、季節性弱等特點,使其成為城市旅游中極受關注的一個領域。文章分析了泉州會展旅游的發展現狀,探討泉州會展旅游的開發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泉州會展旅游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會展旅游 現狀 發展策略 泉州

會展旅游,是指通過組織會議、展覽、交易、節慶等相關的團體性行為而使參加者進行一系列消費性活動的綜合旅游服務形式。包括商務、學術交流、體育文化盛事、產品交易和博覽會等類型。會展業的興起是近現代經濟貿易活動蓬勃發展和人類交往急劇增多的產物,尤其是自20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以及社會生產精細化和協同化的加強,會展旅游不僅時興,而且還日趨朝著國際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方向邁進,舉行的次數日漸頻繁,其規模與影響亦不斷擴大,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引人注目,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泉州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發展會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泉州會展旅游現狀概述

泉州會展業的發展始于1996年泉州展覽城建成之后,這個僅次于廈門市“98投洽會”主場的展覽城,使泉州展會、展業系統化和規范化。自1998年以來,泉州市成功舉辦了1998年國內旅游交易會、第39屆全國教學儀器設備展示會等50多個大中型綜合及專業性展覽會、博覽會、展銷會。除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和“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外,2009年以來,泉州市已成功舉辦多場區域性博覽會或交易會,如2009年春節年貨交易會、海峽兩岸佛教用品及工藝品暨素食健康博覽會、第三屆品牌萬里行博覽會等,有效拓展了市場空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近10年來,泉州市通過“網博會”、“鞋博會”、“海博會”等大型會展,累計實現訂貨成交額超過1000多億元。

與此同時,泉州市所轄各縣(區、市)各種專業展城相繼問世:晉江SM廣場、石獅德輝廣場、石獅服裝城、安溪茶都、磁灶陶瓷城、南安建材城、惠安石藝館等。大規模展館硬件建設推動了泉州市會展行業的發展和市場成熟。泉州名優特新產品網上博覽會、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茶文化節等大型會展的成功舉辦,為打造泉州會展業新形象奠定了基礎,為泉州市企業創造品牌產品立下汗馬功勞,增強了外界對泉州產品的了解和認識,極大地拓寬了市場。2008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是農運會創辦以來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一屆,提高了泉州知名度,擴大泉州影響力。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泉州市都會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以慶祝這個具有傳統意義的佳節,如泉州海絲文化節、南音大會唱、閩南文化節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佳賓參加。

二、泉州會展旅游存在的問題

盡管泉州會展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卻顯得不同步、不協調。泉州的會展業由于地域、軟環境等限制因素,一直存在規模小、專業性弱、特色不足等問題,這導致會展業在泉州難以形成足夠的規模和集約效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宣傳促銷力度不夠。舉辦一個會展要想吸引參展商或是觀眾,宣傳促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目前,國內會展旅游產品的競爭非常激烈,都在加大促銷力度,以爭取占據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雖然泉州會展旅游業的發展還不算太遲,但是對會展旅游市場的宣傳促銷卻明顯投入不足。從近年展會舉辦情況來看,宣傳促銷力度雖然在逐漸加大,但也大都是集中在展會期間或是展覽前期,缺乏長期的投入和連續性的操作。

2.舉辦國際大型會展的次數少。目前在泉州舉辦的會展中除“晉江鞋博會”、“全國陶瓷建材(晉江)博覽會”“南安建材經貿洽談會”等少數展會在國內外會展中脫穎而出外,其他的多為只有幾百個展位的中小型會展。第一屆“99商品交易會”熱鬧而火爆的場面,至今還深深地恪在泉州人的記憶里,然而,由于缺乏明確的定位等原因,隨后的幾屆商交會,外地廠商來泉州參展的越來越少,而本地較為知名的企業也很少參加展會,商交會成了一些小商店庫存產品的打折銷售場所,最后于2001年不得不停止已經連續舉辦五屆的“99商交會”,原定的分流廈門“98貿洽會”的目標并沒能如愿實現。

3.專業場館和會展人才的質量有待改善。會展中心是開展會展旅游的載體,會展旅游對會展設施的高標準和多功能性的要求說明,會展不是一般賓館酒店所能承擔和勝任的。國外許多大城市的會展中心,一般是集會議、展覽、住宿、餐飲、商務、娛樂、購物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會展中心。泉州雖然舉辦過一些會展,但泉州的會展場館主要為展覽、交易會提供展位,場館設施不配套、場展面積狹小等問題突現,沒有專業化規模公司,更缺乏一支高素質的會展隊伍。與其他“會展經濟”發達地區比較,泉州與國際、國內交流不多,承辦展覽活動的水平有限,經驗不足。

人才是辦好展會的軟件條件。但泉州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現在操作會展的人員大多數是別的行業轉過來的,專業技能低,對會展業的相關理論研究太少,市場運作能力相對薄弱,尤其缺少高等教育類的會展專業人才。目前泉州三個本科院校都未開設相關的會展專業,僅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開設廣告設計與制作(會展與廣告方向)專業。人才短缺成為發展會展旅游的一個瓶頸。從會展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會展產業的發展與會展人才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會展經濟市場化的背景下,其迅猛發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與一線會展人才。

4.周邊地區城市的競爭壓力大。單從福建本省來講,泉州市就面臨著廈門、福州、漳州這幾個城市的競爭。廈門的會展旅游發達,舉辦過多個大型國際、國內會展,“98洽談會”及“國際馬拉松比賽”的舉辦已成為廈門會展業的標志。將泉州較大型的會展如晉江鞋博會與廈門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相比較,無論規模還是成交額上都相差甚遠。漳州每年舉辦的“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也極具特色,據不完全統計,前十屆花博會,游客總量達370萬人次,來自國內外的團體客商720多個,企業7500多家,其中臺商6600多人,外商4800多人?;ú木薮笮o漳州旅游業等其他產業也帶來積極的影響。福州作為福建省的省會也在大力發展會展旅游,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歷經10年的發展已成為兩岸有關方面聯手合作、規模最大的經貿會展之一,成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對臺經貿政策先行先試的重要窗口。據統計,10年間,海交會合同利用外資達100多億美元,接待參展客戶和觀眾100多萬人次,1000多個重點外商投資項目建成投產。三個周邊城市會展旅游的發展都對泉州會展業構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

5.與旅游行業之間還缺乏有機的協調。會展旅游是會展業與旅游業有機配合而形成的產業。但目前泉州市的會展業與旅游業之間還缺乏有機的協調。泉州市會展業還沒有真正實行歸口管理,旅游企業,尤其是旅行社參與甚少,會展活動所帶來的收益結構不平衡。多數人把會展活動視為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活動、文化交流或者政治接待,因而常常只重視會議或展覽活動本身,而沒有將其與旅游活動相聯系。而且泉州市旅游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網絡化程度低、經營分散,缺乏與會展業的橫向聯合,旅游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弱,導致了無法承接大型展會的接待和組織工作。這勢必影響泉州會展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泉州會展旅游發展條件分析

1.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全國著名僑鄉”等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8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并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特產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同時泉州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叭菔司啊卑O負盛名的有中國現有最早的伊斯蘭清凈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巖、千年古剎開元寺和東西塔、“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清源山及“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等,為泉州發展會展旅游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基礎,對國內外會展旅游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2.強勁的經濟實力。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或城市都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泉州的經濟實力不論是從福建省還是全國來說,都處于領先的地位。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分別于1996年、2004年、2006年突破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分別于2000年、2003年、2007年突破5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全市所有縣(市)多年保持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晉江、石獅、惠安和南安四縣(市)連續多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市)。泉州市擁有中國鞋都、中國瓷都、中國石雕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中國建筑之鄉、中國建材之鄉、中國雕刻之鄉、中國工藝陶瓷之鄉、中國樹脂工藝之鄉、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中國藤鐵工藝之鄉、中國龍眼之鄉、中國蘆柑之鄉等多個國家級和區域性品牌,成為舉國聞名的“品牌之都”。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發展速度的加快,為泉州會展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優越的區位和便捷的交通。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會福州,南接廈門特區,東望臺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巖、三明。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總數達750.93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地區,90%分布在東南亞。泉籍華僑、華人在100萬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在10萬人以上的有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美國、加拿大。旅居我國港澳地區的泉籍鄉親有77萬多人,其中香港69.42萬人、澳門5.85萬人。在我國臺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全市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3920km,公路網密度居全省首位。國道324線穿過泉州;福廈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通車里程達215km;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在建中。漳泉肖鐵路1997年建成,目前擬進行改擴建;福廈鐵路2009年年底已通車;泉州晉江機場是國務院批準的航空一類口岸,每周進出港航班已達260班次,目前正準備擴建。全市現有港口碼頭67個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3個,擁有一類口岸2個、對外開放作業區6個。一個較為完善的海陸空旅游交通網絡逐步形成。交通條件的改善,使泉州發展會展旅游優勢更加明顯。

4.較強的城市吸引力。一個城市要想舉辦會展旅游,首先應該擁有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會展活動需要選擇城市,因為只有那些能夠給會展提供充足、有效支持的城市才能獲得主辦方的青瞇,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氣。近年來,泉州政府和旅游部門大力配合,通過對現有旅游資源的深度整合開發,提煉出了城市主題形象,從研究泉州的特色文化著手,著力打造旅游品牌,開發特色旅游線路,搞區域旅游合作和旅游節慶策劃,極大地提高了泉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泉州曾獲得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中國十大和諧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市民最滿意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品牌之都等稱號和榮譽。平均每年旅游總收入127.0214億元,接待國內游客1189.9萬人次,境外游客74.16萬人次。

5.具備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止到2009年,泉州市有泉州酒店,晉江寶龍大酒店兩家五星級酒店,規模、設施、裝修、設備具有國際水平;有25家四星級酒店、48家三星級的酒店;有旅行社88家。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功能、全方位、檔次齊全的旅游接待網絡;如晉江寶龍酒店大型會議室可容納1100人、中型會議室可容納150人、小型會議室可容納25-30人。悅華酒店設有3間多功能廳及一個可容納500人的國際會議廳,配備先進的多媒體會議設施設備,滿足賓客不同商務需求;另有640m2華庭宴會廳,可同時接待360人大型宴會。

四、泉州會展旅游的發展對策

1.加強宣傳促銷,樹立會展旅游產品形象。國際會展旅游開展比較成功的國家都十分重視對這一市場的宣傳促銷,會展旅游組織者選擇會展旅游地的行為過程是相當復雜的,受到相當多的可變因素的影響。要想成為會展旅游組織者選址決策過程中要考慮的舉辦地,會展旅游地必須花大量的費用來向會展決策者們宣傳促銷,才有可能被納入會展組織者的考慮范疇。因而泉州應加強會展旅游調研和推銷工作,以與其他城市結為友好城市為突破口,重點培育旅游核心市場。同時泉州市旅游局應致力于泉州整體旅游形象的宣傳與推廣,去贏得一些有影響力的會展舉辦權。一是開專業展銷會,提供產銷雙方見面的機會,通過與參展客商面談、發放邀請函和推介函等形式進行宣傳推介;二是印刷專題宣傳品和會展旅游宣傳手冊,通過平面媒體以及東南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和福州電視臺等電視媒體宣傳、刊登商交會廣告及新聞,;三是在因特網上增加相應的專題網頁,更新會展網站,重新設計網頁版面,豐富充實網站內容,及時報道會展籌備進展情況;四是開展路演活動。

2.提升會展的品牌效應。泉州會展旅游雖有“海博會”“鞋博會”這樣有一定影響的高規格展會,但多數會展國際水平低、知名度不夠。因此,一方面除繼續加強“中國南安建材經貿洽談會”“全國(晉江)陶瓷博覽會”等品牌展會,使之不斷擴大展會規模,增加內外客商,改善展會管理,突出個性特色,取得更多的實效外,還可以通過資源整合,把那些雷同的小規模會展通過合并或者與外地同行聯合辦展等方式逐步做大做強,提升中小展會的規模和品牌效應。福建省經委2006年發布的《2006—2015年福建省會展業發展規劃》,把泉州市列為福建省重要的專業會展品牌區。規劃中提出泉州可以利用鞋服、工藝、建材、茶葉等優勢產業,重點發展輕紡產品、機械建材產品與農林產品三大專業會展,成為福建省最為重要的專業會展品牌區。在會展主要形式方面,泉州市舉辦的“福建省網上投資貿易洽談會”也被規劃為網上虛擬會展的重點。

3.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會展旅游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服務素質的競爭,而服務素質競爭的最高階段是企業文化和服務理念的競爭,而這些的成敗又均取決于人。因此,人才是會展業發展的保證。目前,泉州會展旅游的人才缺口很大。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在市場中建立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基地,或與各大高校合作辦學,促進產學研合作,以培養具有多才能而且又有會展專長的高素質人才;其次,聘請專業人士對現有人員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可通過優惠政策,提高待遇,以此吸引外地專業人才來泉州發展;最后各個高校應開辦會展相關專業或會展管理方向的課程,期望能形成泉州市會展旅游人才良性培養結構,為會展業提供優秀的會展人才。

4.整合協調發展戰略。從泉州會展業本身看,會展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旅游服務形式,涉及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會展活動的舉辦,必須注重與其他相關單位的協調合作與配合,這既有利于會展本身發展,而且能明顯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從外部環境看,泉州發展會展旅游也必須加強與廈門、廣州、杭州等周邊會展較發達城市的合作。比如,廣州的“廣交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總類齊全、到會客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這一盛會也將給泉州的會展旅游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注重吸引“廣交會”大量人流分流到泉州;另外2008年舉辦的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作為廈門“98投洽會”分會場,其知名度和參展規模也在逐年提升,將吸引越來越多專業客商前來參加及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同時,泉州在辦展方面要與其他會展業較發達的城市錯位發展,泉州會展應與地方塊狀經濟相結合,依托服裝、建材、工藝等行業優勢,創辦專業特色明顯的展會,增強在國內外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5.完善設施,為發展會展旅游創造良好的條件。會展旅游作為一種把會展活動和旅游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方式,既要求有發達的舉辦會展活動的物質條件,又要求有良好的旅游吸引力。如前所舉,泉州在經濟、信息、科技、文化等方面擁有綜合優勢,會展旅游也已初具規模,但離全國會展中心、國際會展中心還有較大差距。鑒于此泉州應立足長遠。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化會展設施,包括配備同聲翻譯系統、圖文傳輸系統和網絡會展系統;二要合理界定會展場館規模,避免小而散,走國際化、專業化、規?;?、品牌化道路;三要著力改善城市形象和完善旅游接待條件。尤其是要改善泉州的交通狀況及城市衛生情況,建立一個和諧而有序的旅游環境。另外各酒店賓館應加強對會議展覽設施設備的建設,使其充分具備開展不同規模的會議展覽的硬件、軟件。

參考文獻:

1.卞顯紅,黃震方.發展南京會展旅游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1(08)

2.黃驥.海南發展會展旅游芻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3.郭文治.泉州會展業從火爆走向滑波(展會透視)[J].市場報,2002(12)

4.何金.泉州會展業期待提升層次[N].國際商報,2005.09.28

5.譚春霞,蔣自然.金華市會展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論壇,2008(12)

6.蕭鎮平,廖明生,楊清竹.花博會:兩岸聚花都品花香洽商機[N].海峽都市報,2009.11.19

7.李云霞,會展業與會展旅游市場開發[J].學術探索,2003

8.伍卓.長沙會展旅游現狀及發展對策[A].湖南社會科學,2007

9.婁世娣.會展旅游發展問題分析——以鄭州市為例[A].經濟經緯,2005(134)

(作者單位:林蘇,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福建廈門361000;許晶晶,泉州師范學院 福建泉州362000)(責編:賈偉)

上一篇:班級聚餐總結范文下一篇:國有三不祥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